论金本《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

论金本《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

一、试论金本《水浒》中宋江的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钟闻[1](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提出

钟闻[2](2020)在《《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文中提出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1."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水浒争鸣》案头语(《水浒争鸣》编委会)2.《水浒》的真人真事(王利器)3.修绠山房梓《宣和遗事》跋(周绍良)4.《水浒传》与《宣和遗事》——口头文学所奠定的《水浒》基础之一(高明阁)

侯钧才[3](2019)在《论金圣叹批改本《水浒传》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宋江形象的变迁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金圣叹"独恶宋江"的态度是贯华堂本《水浒》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历来研究者多从文艺学的角度讨论这一问题。作为有着强烈刺世情怀的文人,金圣叹结合时代背景对旧本《水浒》中的宋江形象做了一系列的改动和评议,流露出对晚明时代的强烈不满,这也为金本《水浒》注入了社会批判功能。

孙琳[4](2019)在《水浒忠义观的建构与解构》文中研究指明“水浒”特有的绿林题材形成与传播于特定历史时期,对题材及社会价值的不同评判令其主题阐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水浒”接受过程中,绿林题材与各不同时代的价值判断紧密融合,其“意义”虽不离“含意”,但往往产生截然不同的主题阐释结果。“诲盗”与“忠义”是“水浒”两种基本的主题归纳,表面上水火不容,实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从题材角度而言,“水浒”叙述的是绿林故事,“以暴易恶”的“法外”情节与人物屡见不鲜,虽有招安“归正”、清庙传名的结局,但“法外之行”是题材的重要部分,“诲盗”是对特殊题材社会效果的担忧;从主导意旨而言,特定时代的编创者、接受者对“水浒”大多持宽容态度,认为绿林人士本属“乱民”而非“贼民”,“为乱”是被逼无奈的选择,“忠义”是对“水浒”本身存在价值的肯定。“水浒”主题阐释虽有多种,但“忠义”在不同时代的内涵变化更为明显和关键,而像“诲盗”“伪忠义”等论点实则亦可视作为“忠义”内涵的不同表现,“农民起义说”“为市民写心说”“忠奸斗争说”“游民说”等亦可视作“忠”之对象由“君”转向于“民”或“国家”的某种变形,相对其他主题论而言“忠义观”的包容性更强一些。水浒“忠义观”有一个建构与解构的过程,“建构”指的是宋元时期的“忠义”价值观念经李若水、龚开、陆友仁、元代水浒戏等由外而内与水浒绿林题材逐渐结合的过程,水浒忠义观在明代百回本《忠义水浒传》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然而绿林题材与“忠义”之间的裂痕始终难以弥合,故而建构渐趋完成的同时解构亦已开始,此种解构指的是传统“水浒忠义观”中“忠义”与“非忠义”矛盾的凸显,经由金圣叹、清初水浒戏、清代水浒续书等不断放大和批判此种矛盾,传统“水浒忠义观”被质疑;清末民初在君主专制崩解的背景下,“水浒忠义观”渐成为新式的“忠”与“义”组合,“忠”之对象由君而民、而国、而民族,“义”之平等性渐而提升,新式“忠义观”得以重构。值得注意的是,建构与解构的发生是共时而非先后,一方面是创作者的情感寄托,另一方面又取决于读者和评者的价值立场,“忠义”作为一种悖论始终伴随水浒的产生与传播,即使“非忠义”“反忠义”亦是“忠义观”的某种变体。鉴于精力和学力有限,水浒“忠义观”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限定在自宋至清的古代阶段,其中有少部分延伸到近、现代阶段。一、主题内涵与“水浒”的经典化文学作品的主题研究向来是我国文学研究尤其是小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小说”一词和相关作品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出现,经魏晋、唐、宋的创作实践,明、清时期“小说”作为文学体裁之一无论是篇幅,还是内容含量及社会价值,均由“不经之作”而逐渐成为新的“经典”。在小说地位提升的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念亦添加于具体作品之上,令小说的“意义”更趋近于“道”,这一点在主题阐释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水浒传》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小说观念现代化的结果,这也是最深层的原因;直接原因则有明代中后期文化专制统治的放松,统治者对小说的倡导与宽容,士大夫的推崇与评点,市民阶层的兴起,文化的普及,印刷技术的迅速发展等。与其他小说不同,“水浒”有其特殊的绿林题材,在经典化过程中“水浒”与“忠义”这一当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的融合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二、水浒“忠义观”的建构历史上的宋江事迹发生和传播于宋朝,在靖康之难、南宋偏安、文强武弱的时代背景下,类似对宋江等“匪寇”招安并赐予官爵以期其为国出力的事在南宋大量发生,“忠义”是当时社会自上而下公认的主流价值观念。李若水作诗《捕盗偶成》,提出“招安非良策”,对接受招安的“匪寇”是否“忠义”表示质疑。只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南宋朝廷自顾尚且不暇,招安是朝堂无奈的选择;乱世之中落草绿林的“匪寇”各有各的无奈,招安是他们真心的期望,而“为国立功”则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忠义军、忠义民、忠义人等在特定时代受社会普遍认同,这是水浒“忠义观”建构的时代基础。龚开出于宋遗民心态作《宋江三十六赞》,在序言中称宋江一类的“盗中之圣”尚具“义勇”,借对绿林的“赞”批判祸乱天下的“乱臣贼子”。元代陆友仁曾舟过梁山泺,结合龚开“画赞”作诗对历史进行反思,提及宋江征方腊取得战功一事,并隐讳地指出“乱自上作”。早期“水浒戏”推崇梁山“替天行道”的“公正”,实是元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这也成为水浒“忠义”中偏“义”的一方面表达。李若水、龚开、陆友仁及早期水浒戏对“水浒忠义”的态度并不相同,但均在有意无意地营造一种“水浒”与“忠义”之间的联系,实是时代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三、《忠义水浒传》的“忠义”表现百回本《忠义水浒传》是“水浒”故事的凝练与集中,明代现存大多数小说版本中均将“忠义”置于明显的位置,文本中“忠义”亦多次重复呈现,这既是小说编创时的意旨表达,也是当时社会价值观念的文学体现。只是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忠义”本来有“对等”“适宜”之意,“水浒忠义观”本身内涵强调的则是单向度“臣”对“君”的服从,“忠义”实则为“忠”。小说以文学叙事手段创建了朝堂“无忠义”的特殊语境,其中君主昏聩、奸佞擅权、胥吏腐败,致令有能者无法安居于庙堂和“法内”社会,只得“被逼上梁山”。“忠义”的代表人物宋江历经曲折,虽竭力数次避免“落草”,但最终还是上了梁山。成为“匪盗”的宋江在山寨营造“忠义”氛围,极力谋求招安,重新回归“法内”社会之后,借征辽、征方腊行“忠义”之行,被鸩死之时仍不舍“忠义”,终得清庙留名。百回本《忠义水浒传》塑造的宋江是文学中的“忠义”形象,是水浒“忠义观”的坚实文本基础。四、“水浒忠义观”的倡导与质疑伴随小说的广泛传播,“忠义”己成为“水浒”得以存在的独特价值标签。“水浒戏”虽多截取“水浒”之一段或一人物而演绎,明代中后期的林冲、武松、宋江等戏曲故事中虽有偏重的不同但均体现了“忠义”主旨,可见水浒“忠义观”之深入人心。序跋和评点是明清之际小说研究的重要形式,对“水浒”主题的阐释更为直接,且大多不离“忠义”左右,只是称扬者以“忠义”赞之,质疑者以“伪忠义”贬之。倡导“水浒忠义”者亦有不同表现,如天都外臣将“水浒”誉为“国医”,李贽称赏着书者用心之“发愤”,容与堂等版本评点中多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忠义”的归纳,是“忠义”的不同变体。金圣叹在明末起义频繁的时代背景下,质疑“招安”者忠义与否的问题,指出小说《水浒传》中“忠义”的内在矛盾。金圣叹作五篇序言从各个角度阐述“水浒”作者并无“忠义”的意旨表达,小说只是出于才子“锦心绣口”的“闲暇之作”,试图将小说从“载道”的重负下摆脱出来,彰显文学性的同时亦在隔离“忠义”与“水浒”之间的关系;同时金圣叹腰斩“水浒”,将宋江等人招安、征辽、征方腊等“忠义”事迹完全舍弃,另改编文本《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突出宋江之“伪忠义”。“迸忠义于水浒之外”,是金圣叹解决水浒内在忠义矛盾的一种方法,是他喜新炫才文学观念的表达,亦是他时事之感的体现,背后则是时代价值观念变迁的外在表征。五、水浒传统“忠义观”的解构清代“水浒戏”虽受《水浒传》整体框架的制约,但在内容、人物选择上与明中后期不离“忠义”相比,“非忠义”性更为明显。清初戏曲《宣和谱》从其名称来看不离“宣和”左右,实隐寓对“乱自上作”宣和之政的针砭。《宣和谱》戏文对宋江等水浒人物持否定态度,多处讥讽宋江的伪忠伪孝、王矮虎的好色无能、扈三娘的贪生变节,而以王进、栾廷玉、扈文姬、扈成等的真忠、真孝、真节、真义作为对比,将“忠义”从水浒人物身上剥离开来。清宫大戏《忠义璇图》是整个水浒故事的戏曲演绎,在水浒的整体框架下,刻意减少了表现水浒“忠义”的情节和对话,而添加了李若水、张叔夜等真忠真义以反衬水浒众人的“伪忠伪义”,并用近十分之一的篇幅以“冥谴”的形式对宋江等人展开批判,是对“水浒忠义观”的强烈反拨。另《虎囊弹》《闹江州》《偷甲记》等“水浒戏”虽内容与水浒故事相关,但均刻意远离了“忠义”主题,这亦可视作官方和民间视野对时代价值观念的某种反映。陈忱《水浒后传》突出了对“愚忠”的某种批评,青莲室主人《后水浒传》亦表现出对轻易放弃起义果实一味“忠义”的谴责。俞万春的《结水浒传》不但以“荡寇”的形式令水浒人物灰飞烟灭,更从多方面对“水浒忠义观”进行全面解构。六、“水浒忠义观”的消解与重构清末民初,民主、科学、法制等现代观念大量涌进,不但与明清时期的“忠义”价值观念产生冲突,亦对传统的小说主题阐释产生冲击。尤其是君主制崩解之后,传统“忠义”价值观的基础随之瓦解,而“水浒”深具反抗色彩的绿林题材在主题阐释中所占分量愈来愈重。“平等”“民主”“乌托邦”“社会主义”等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添加在“水浒”主题阐释之上,同时“农民”“市民”“游民”“流民”等水浒人物出身的不同归纳体现了从“民”到“人民”的内涵演化,传统水浒“忠义观”的消解体现了时代核心价值观念的变化与转移。“忠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对表现传统“忠义”最为突出的招安、征方腊的评价亦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最明显的“投降主义教材说”,这实是当代视角下对招安问题的新评价。另外,“忠义”指向的对象从君主转向于民族、国家、人民,同时对“义”的阐释亦添加进“平待”“相互”的时代新意,“忠义”观实现了某种重构。“水浒忠义观”的建构与解构、重构既是小说主题理解与阐释内涵的变迁,更是不同时代价值观念的体现。

谢荣翔[5](2019)在《《水浒传》宋江形象源流演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浒传》是一部伟大的英雄传奇小说,它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对水浒人物的传神刻画。在水浒人物系列中,宋江无疑是最核心的领导人物,但宋江这一形象的塑造却并非由作者独立完成,而是经过了几代民间艺人、文人作家的加工填补之后才逐渐定型。在历史上,宋江确有其人,他是北宋末年一支农民起义军的领导人物。后来随着说书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宋江就从历史人物变成了文学形象。在宋代文学作品中,宋江的形象更接近历史原型,武艺超群,略有才识。到了元代,表现水浒人物的主要文学样式是杂剧。元代杂剧中并没有以宋江为主人公的作品,然而宋江的梁山领袖形象已经树立起来。尽管他还没有摆脱盗跖式人物的设定,但他热爱梁山,受百姓拥戴,替天行道,为民伸冤。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蓬勃发展,宋江的形象也随着《水浒传》的问世而更加丰满立体。另外,受小说影响,以《水浒传》为题材的戏曲更是层出叠现,丰富多彩,而且《水浒传》问世后,它的续、补、改、仿的作品也数不胜数,可见《水浒传》对后世戏曲、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些戏曲和续、补、改、仿的水浒作品中,作者在宋江形象的塑造上既有保留也有新的拓展,甚至还有颠覆性的重构,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宋江形象。

叶兴才[6](2018)在《《水浒传》宋江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浒传》中的宋江是一个丰富而立体的人物形象,本文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掌故,对《水浒传》中通过故事与情节呈现出来的宋江形象的领袖人格、绿林人格和儒家人格一一进行阐释,并进一步对宋江形象所呈现出来的矛盾性与统一性进行探究。具体而言,本文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章《领袖人格:宋江形象的基本特征》。《水浒传》中宋江形象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领袖人格,宋江领袖人格的表现,最突出的方面是天下英雄对宋江的归服。正是这种领袖人格的赋予,使宋江自然而然成为梁山聚义的首领,因而,领袖人格是宋江这一人物形象在《水浒传》人物谱系中特殊定位的必然结果。第二章《绿林人格:宋江的“义”》。宋江作为绿林领袖,需要通过“义”来结识天下好汉,进而为其所用,“义”是“真命强盗”宋江所天然具备的人格。第三章《儒家人格:宋江的“忠”与“孝”》。宋江虽为小吏,却有着儒家“忠孝”的追求,这一人格可谓贯穿了宋江的一生,可是忠义难以两全,这也让宋江形象变得矛盾重重。第四章《道路选择:宋江形象的隐喻》。宋江的形象,其实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个人,他的反抗道路是一种社会心态的人格化表现,本文在熊明老师的基础上,从内在逻辑和艺术逻辑两个角度,试对宋江形象所代表的社会心态做一个解析。

俞武松[7](2017)在《强制与偏移:《水浒传》文本阐释的问题与反思》文中研究表明在诸多对于《水浒传》文本的阐释中,由于受到其创作素材丰富、版本情况复杂和衍生文本多样的影响,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日益频繁的情况下,文本强制阐释文本的情况值得关注,其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用素材阐释文本;用异质文化阐释文本;用衍生文本阐释原文本。通过对于《水浒传》忠义观的考察可以发现,文本强制阐释文本不但导致忠义观阐释与《水浒传》文本的偏离,还导致人物形象及性格的变异以及对于《水浒传》结构、内容的不同认识和选择。或者可以说,讨论西方理论对于中国文本的强制阐释,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回到文本;而讨论文本强制阐释文本,则希望解决回到什么文本的问题。

邓雷[8](2017)在《简本《水浒传》版本研究》文中认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呼吁简本《水浒传》研究以来,迄今已有三十余年,然而关于简本《水浒传》的版本研究依然很少,不少简本《水浒传》未得到相应的关注,更不必说对简本《水浒传》版本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将京本忠义传、种德书堂本、插增本、评林本、英雄谱本、二刻英雄谱本、刘兴我本、藜光堂本、慕尼黑本、李渔序本、十卷本、汉宋奇书本、征四寇本、百二十四回本、八卷本、三十卷本等十六种简本基本收集齐全的情况下,对诸简本进行系统划分,诸如刘兴我本、藜光堂本、慕尼黑本、李渔序本属于嵌图本系统,十卷本、汉宋奇书本、征四寇本属于嵌图本后续本系统,基本以系统为单位,以系统底本的刊刻时间为轴,对诸种简本逐一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坚持点面结合的原则,不仅对单一的简本《水浒传》版本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同时与其他的版本进行比对,力求将其置于整个《水浒传》版本链条中进行研究。通过细致的文字校勘、精确的数据分析以及详尽的文本比对等方法,对诸简本的版本系统进行判别,梳理版本源流,归纳版本特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其一,对之前不少未受关注的简本《水浒传》进行了研究。如慕尼黑本、李渔序本、十卷本、汉宋奇书本、征四寇本、百二十四回本等。其二,对所有的《水浒传》简本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其三,使用传统文字比勘法的同时,还使用了数据统计分析法。

王春月[9](2016)在《《水浒传》的跨文本研究》文中认为《水浒传》作为四大名着之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替天行道精神是全书的核心思想,小说对此进行了精彩的展示,而1998年央视版电视剧和2011年新版电视剧在改编中却出现了偏差。第一章首先对不同文本精神内涵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替天行道是小说中蕴含的深刻精神内涵,它与侠义精神一脉相承又存在矛盾,正是替天行道包含的矛盾使得水浒故事更加具有张力,进而显示出小说精神内涵的丰富性。电视剧因为深受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而误入只重言情和武打的歧途,弱化了替天行道的精神。不同的精神内涵是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结局表现出来的。第二章选取《水浒传》中宋江、鲁智深、潘金莲等三个创作者着力甚多且在文本变迁中改变程度巨大的角色进行探讨,发现《水浒传》中作者苦心塑造的宋江这个矛盾形象,被1998年版电视剧塑造得几乎一无是处,一位受争议的人物顿时成了彻底被厌恶的对象。2011年新版电视剧恰恰与其相反,它几乎避开了宋江所有的缺点,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英雄人物形象。鲁智深作为受读者广泛喜爱的人物,被创作者改编得离“英雄”这个称号越来越远,他在电视剧中的琐碎甚至让观众心生反感。潘金莲不在英雄之列,却一直吸引着大家的眼球,她以淫荡出名,却在电视剧中被改编成了值得同情的清纯形象。研究发现,电视剧创作者单凭臆想和取悦观众为标准进行改编不能表现《水浒传》中蕴含的替天行道精神,对《水浒传》中人物形象的颠覆性塑造,导致了偏离甚至背离主题的现象。不同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精神内涵传达是通过叙事来实现的。第三章从叙事的顺序、情节、节奏、态度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发现在叙事策略上,不同文本各有千秋。每个文本都会带有深刻的时代印迹,文本创作者的态度直接映射他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环境与观众的审美偏好,叙事态度决定了叙事者对叙事顺序、情节和节奏的选取。小说中作者为了塑造行侠仗义的英雄形象,以及传达替天行道的精神所选用的叙事顺序、情节和节奏与电视剧中所选取的是有差别的。电视剧运用蒙太奇等手法能比较灵活地用画面来转换文字,其叙事的趋势是去血腥化和重感情化。电视剧制作者和演员对角色现代化的解读,未免使本应快意恩仇的英雄好汉陷入两难境地,使文本缺乏内部逻辑,从而没有了说服力和可信性。文本精神内涵的传达需要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来体现,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叙事来实现的,叙事又离不开修辞手法的运用。第四章对《水浒传》三个文本的修辞手法进行探讨,发现《水浒传》不同文本修辞的方式和风格等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每个文本都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迹,显示着各自特有的语言风格。《水浒传》小说通过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鲜活,从而把文本的思想内涵也更深刻地表达出来。修辞在影视剧中同样能发挥作用,如果影视剧能恰当地把文字修辞转化为视听语言,那么影视叙事的优势将更加凸显。然而,《水浒传》电视剧的创作者单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增加收视率,一味追求炫酷的效果,不讲求修辞对文本叙事的贡献率,没能精确刻画人物形象,最后只剩漂亮的形式而失去了精神内涵。

陈檄焌[10](2015)在《宋江形象的演变与接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江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传奇故事从北宋末年开始流传,到元末明初基本定型,历经数百年,宋江这一文学形象也因此融入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的社会理想、人生价值和审美情趣。从历史人物到文学作品再到影视作品,宋江的形象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水浒传》成书之前,宋江的形象比较模糊。史家笔下的宋江是“盗寇”、“剧贼”,形象单薄。宋元时期文人淡化了宋江的狂悍之气,赋予他鲜明的政治伦理色彩,扶危济困的豪杰侠士与忠君爱国的起义英雄形象基本成型。元末明初,施耐庵编纂《水浒传》,宋江形象更加丰满、复杂,是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忠臣义士。明清时期,《水浒传》出现了多种文本同时传播的盛况,许多文人以评论改编、续写仿作等形式对宋江形象进行了阐释与重塑。这一时期对宋江形象的评价与阐释主要围绕“忠义”问题分为两派,李贽和金圣叹是最突出的代表。在续书中宋江以不同的方式一再出现,但形象迥异,这些变化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以及作者不同的经历共同推进完成的。新中国成立后,研究者多将宋江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关系中作政治方面的考察,有的认为宋江是农民起义的“英雄”,有的则认为宋江是农民起义的“叛徒”。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解放,人们对宋江形象作出了多元化的解读,新观点层出不穷。在新媒体环境下,《水浒传》一再成为电视剧改编的热点,不同的编剧者根据自己的理念对宋江形象进行了改造和重塑,使这一形象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二、试论金本《水浒》中宋江的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金本《水浒》中宋江的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2)《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4月出版。)
第二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8月出版。)
第三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1月出版。)
第四辑(湖北省《水浒》研究会《水浒争鸣》编委会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7月出版。)
第五辑(张国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出版。)
第六辑(张国光、佘大平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第七辑(张虹、喻斌主编,武汉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
第八辑(张虹、刘启方主编,崇文书局2006年6月出版。)
第九辑(张虹、康传忠、曹先锋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第十辑(张虹、刘春龙主编,崇文书局2008年10月出版。)
第十一辑(张虹、马成生、王益庸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第十二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第十三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第十四辑(张虹、浦玉生主编,团结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第十五辑(张虹、王益庸主编,万卷出版公司2014年11月出版。)
第十六辑(张虹、浦玉生、窦应元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第十七辑(景遐东、浦玉生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

(3)论金圣叹批改本《水浒传》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宋江形象的变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江“权诈”与明末伪君子
二、“晁宋之争”与明末义军之内讧
三、“金钱至上”的水浒世界与浇薄时风
四、结语

(4)水浒忠义观的建构与解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和价值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 “水浒”主题研究综述
    第一节 “水浒”的传播与主题评价
        一、由“非经典”而“经典”的小说
        二、明代小说社会功能的阐发
        三、《水浒传》的“经典化”路径
    第二节 “水浒”的主题与题材
        一、小说主题的内涵
        二、“水浒”主题的多义性
        三、独特的绿林题材
第二章 水浒“忠义观”的建构
    第一节 悖离于“忠义”的水浒本事
        一、历史中的“南朝忠义”
        二、对宋江招安“忠义”的怀疑
        三、朝野对招安的不同态度
    第二节 宋江“忠义”的虚指与期望
        一、龚开对宋江事迹的采择
        二、表面上的赞与实质上的箴
        三、“盗中之圣”与乱臣贼子
        四、《宋江三十六赞》中的“忠”与“义”
    第三节 宋江报国的“忠义”所指
        一、身具历史反思观念的陆友仁
        二、“宋江题赞”寓指的“乱自上作”
        三、宋江征方腊以“报国收战功”
        四、宋江故事的绿林特质
    第四节 早期水浒戏的“忠义”偏指
        一、替天行道之“忠义”背景
        二、“替天行道”中的“义”
        三、明初水浒戏中的“忠义”体现
第三章 《忠义水浒传》的“忠义”表现
    第一节 《忠义水浒传》的“忠义”内涵
        一、“忠义”的词源意义
        二、《忠义水浒传》中的“忠义”所指
    第二节 小说中朝堂“无忠义”的叙事语境
        一、昏聩的君王宋徽宗
        二、擅权的奸佞
        三、滥权的胥吏
        四、无法尽忠于朝堂的水浒武将
        五、忠义所归的梁山世界
    第三节 水浒故事中宋江之“忠义”
        一、上梁山的曲折叙事
        二、宋江所题“反诗”与“忠义”矛盾的解决
        三、借天意言人事的“忠义”叙事
        四、宋江“忠义”的具体表现
第四章 “水浒忠义观”的倡导与质疑
    第一节 明代水浒戏的“忠义”表现
        一、忠奸对立的林冲故事演绎
        二、以义寓忠的武松故事演绎
        三、细节蕴忠义的宋江故事演绎
    第二节 “水浒忠义观”的倡导
        一、天都外臣的“国医”之论
        二、李贽的“发愤着书说”
        三、容与堂本评点的“忠义”阐释
        四、“水浒忠义观”的多方响应
    第三节 金圣叹对水浒“忠义观”的质疑
        一、代作者立言以非“忠义”
        二、截尾祛报国战功以消解“水浒忠义”
        三、改编小说文本以证宋江“伪”忠义
    第四节 “迸忠义于水浒之外”的原因
        一、《水浒传》内在的“忠义”矛盾
        二、特立独行之才子观
        三、深文曲笔之文学观
        四、非忠义寓褒贬之时事观
第五章 水浒传统“忠义观”的解构
    第一节 清初《宣和谱》对水浒“忠义”的“翻案”
        一、《宣和谱》命名的针砭之意
        二、《宣和谱》春秋笔法的创作主旨
        三、《宣和谱》对传统水浒“忠义观”的消解
        四、“忠义”游移于水浒之外
    第二节 《忠义璇图》对水浒“伪忠伪义”的批判
        一、创作过程中的“忠义”思考
        二、删增情节以消解“水浒忠义”
        三、《忠义璇图》对宋江“假忠假义”的批判
    第三节 《虎囊弹》的主题变换
        一、《虎囊弹》的大体情节
        二、现存的《虎囊弹》残出
        三、无涉水浒忠义的内容与主旨
第六章 “水浒忠义观”的消解与重构
    第一节 帝制消亡后的水浒主题新变
        一、君主制消亡引发“忠义”内涵变化
        二、从“民”到“人民”的演化
        三、传统水浒“忠义观”的解构
    第二节 水浒“忠义观”的新内涵
        一、对民族、国家的忠诚
        二、招安问题的重新认识
        三、“忠义观”的讨论
小结
    一、“水浒”主题研究的反思
    二、“水浒”主题研究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一、原典文献类
    二、研究着作类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水浒传》宋江形象源流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宋代宋江形象
    (一)《宋史》及其他文献中的宋江形象——勇猛善战、略有才识
    (二) 《宋江三十六人赞》及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宋江形象
        1.识性超卓的草莽英雄
        2.杀人如麻的一方盗寇
        3.武艺超群,才识胆力兼具的起义者
二、元代宋江形象
    (一)元代诗歌对宋江盗寇形象的强化
    (二)《宣和遗事》对宋江形象的拓展
        1.《宣和遗事》对宋江勇悍狂侠性格的塑造
        2.《宣和遗事》中宋江忠孝性格的初步显现
    (三) 元杂剧对宋江形象的时代性书写
        1.粗犷豪放、热爱梁山的绿林强盗
        2.治军严明,以救生民为己任的梁山领袖
三、明代宋江形象
    (一)明初文学中宋江形象缺席的原因
    (二)《水浒传》对宋江形象的定型
        1.《水浒传》对宋江形象的儒化
        (1)宋江对忠孝义的践行
        (2)宋江对“入世”做官的追求
        2.《水浒传》对宋江形象的细化
        (1)宅心仁厚,谨慎圆滑
        (2)爱才惜才,知人善任
        (3)才智过人,领导力强
        3.《水浒传》对宋江形象反抗性的弱化
        4.《水浒传》对宋江形象复杂性的深化
    (三) 明代戏曲对宋江形象忠义性的进一步具象化
四、清代宋江形象
    (一)清代戏曲对《水浒传》宋江形象的继承与发展
    (二)清代小说对宋江形象的重构
        1.《水浒后传》:遵守礼法,心系朝廷的忠义之士
        2.《后水浒传》:勇敢无畏,坚守原则的领导者
        3.《荡寇志》:胆小怕事,假仁假义的强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水浒传》宋江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宋江形象研究综述
    0.2 本文的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1 领袖人格:宋江形象的基本特征
    1.1 领袖人格的预设
    1.2 宋江领袖人格的体现
    1.3 宋江的“真命强盗”之路
2 绿林人格:宋江的“义”
    2.1 宋江信义品性的赋予
    2.2 宋江“义”事
3 儒家人格:宋江的“忠”与“孝”
    3.1 宋江“孝”事
    3.2 宋江“忠”事
4 道路选择:宋江形象的隐喻
    4.1 宋江人格的矛盾
    4.2 宋江形象的隐喻
    4.3 宋江形象生成的艺术逻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强制与偏移:《水浒传》文本阐释的问题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素材阐释文本与《水浒传》忠义观的内涵
二、异质文化阐释文本与《水浒传》忠义观的文化溯源
三、衍生文本阐释原文本与《水浒传》忠义观的评价
四、结语

(8)简本《水浒传》版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百年《水浒传》版本研究述略
第一章 简本《水浒传》祖本探考
    前言 材料的择取
    第一节 祖本引首诗与回末诗的问题
    第二节 祖本分回的问题
    第三节 祖本回数的问题
    第四节 祖本分卷以及卷数的问题
    第五节 简本祖本与繁本关系的问题
    第六节 祖本第九回的问题
    第七节 从引首诗看简本祖本田王故事的品质
第二章 《京本忠义传》的研究与思考
    第一节 前人关于《京本忠义传》的研究
    第二节 《京本忠义传》研究中的歧路与困惑
    第三节 《京本忠义传》研究中的版本启示
第三章 种德书堂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种德书堂本《水浒传》的概况
    第二节 种德书堂本与容与堂本比对研究
    第三节 种德书堂本中的田王故事
第四章 插增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插增本《水浒传》的概况
    第二节 插增本与种德书堂本、评林本卷数、回数、回目比对
    第三节 插增本与种德书堂本、评林本插图、插图标目比对
    第四节 插增本与种德书堂本、评林本正文比对
第五章 评林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评林本《水浒传》的概况
    第二节 轮王寺本与内阁文库本研究
    第三节 评林本中的余呈问题
    第四节 评林本的编辑问题
第六章 英雄谱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英雄谱本《水浒传》的概况与辨疑
    第二节 刘世德先生关于初刻、二刻英雄谱本的研究以及补遗
    第三节 钟伯敬本与英雄谱本研究
    第四节 评林本与英雄谱本研究
第七章 嵌图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嵌图本《水浒传》的概况与辨识
    第二节 嵌图本《水浒传》四种的研究
    第三节 嵌图本与种德书堂本、插增本、评林本的研究
    第四节 嵌图本与其后续本的研究
第八章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的概况
    第二节 陈枚与《水浒传》
    第三节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回目研究
    第四节 八卷本与百二十四回本《水浒传》正文研究
第九章 三十卷本《水浒传》研究
    第一节 三十卷本《水浒传》的概况与辨识
    第二节 三十卷本《水浒传》图像与标目研究
    第三节 三十卷本《水浒传》正文研究
结语
附录
    一、简本《水浒传》版本知见录
    二、百年《水浒传》版本研究论文辑录
主要参考书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后记

(9)《水浒传》的跨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水浒传》不同文本的精神内涵差异
    第一节 替天行道:《水浒传》小说深刻的精神内涵
        一、侠的渊源
        二、《水浒传》侠文化的影响
        三、《水浒传》中侠义精神与替天行道的辩证关系
        四、《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
    第二节 大众消费文化:《水浒传》电视剧精神内涵缺乏的根源
        一、《水浒传》电视剧谋篇布局的失衡
        二、《水浒传》电视剧对感情戏的大肆渲染
        三、《水浒传》电视剧对武打戏的过度关注
第二章 《水浒传》不同文本的人物形象变迁
    第一节 宋江:由忠义无情到忠义多情
        一、英雄的回归
        (一)人物出场:隆重气派的回归
        (二)人物性格:智谋忠义的回归
        (三)人物气度:狂放不羁的回归
        二、英雄的解放
        (一)心理的解放:从不近女色到怜香惜玉
        (二)肉体的解放:从敷衍到享受
        (三)灵魂的解放:从怒杀到误杀
    第二节 鲁智深:由豪侠仗义到失去风骨
        一、性格:从不拘小节到注重细节
        二、对坏人:从嫉恶如仇到啰嗦说教
        三、对女人:从无动于衷到温情脉脉
        四、结局:从功成身退到虎头蛇尾
    第三节 潘金莲:由淫荡变清纯
        一、大逆转:潘金莲变成良家妇女
        二、拼感情:武松变得不再是冷血汉
        三、不合理:武松杀嫂变得缺乏依据
第三章 《水浒传》不同文本的不同叙事策略
    第一节 叙事顺序
        一、预叙
        (一)神异预叙:梦的应验
        (二)命相预叙:偈语应验
        二、插叙
        (一)横云断山法
        (二)文中自注法
        三、补叙
        (一)共时性:对文本内部逻辑性补充
        (二)历时性:对文本外部观众接受与文化延伸
    第二节 叙事情节
        一、血腥程度逐渐减轻
        (一)被杀者总人数减少
        (二)杀人者残忍程度降低
        二、感情成分日益加重
        (一)夫妻感情更加浪漫
        (二)非夫妻感情更加暧昧
    第三节 叙事节奏
        一、由环环相扣到断断续续
        二、打斗慢节奏各有千秋
        三、调节节奏各有所长
    第四节 叙事态度
        一、对女性地位的重视程度不同
        二、对孽缘恶果的批判程度不同
        三、对作品中人物的态度不同
第四章 《水浒传》不同文本的修辞手法
    第一节 象征
        一、杏黄大旗——越来越完善的梁山精神传达
        二、潘金莲的竹竿——越来越精准的越轨标尺
    第二节 隐喻
        一、宋江之死——时代悲剧
        二、红和黄——骚动的心
    第三节 图像
        一、特写——放大的精彩
        二、空镜头——沉静的呼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关于《水浒传》及其续书的各种重要版本书目抄
附录二 根据《水浒传》改编的影视文本
附录三 《水浒传》两版电视剧的集名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宋江形象的演变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宋江形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三、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方法
第一章 宋江形象的生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史家笔下的“盗寇”“剧贼”
    第二节 市民文学中的“及时雨”
    第三节《水浒传》对宋江形象的的重塑
第二章 宋江形象在明清时期的改造与接受
    第一节 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第二节《水浒》续书对宋江形象的改造
    第三节 明清时期宋江形象演变的原因
第三章 宋江形象的当代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农民起义语境下的英雄与叛徒
    第二节 宋江形象的多元化解读
    第三节 当代影视剧中的宋江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试论金本《水浒》中宋江的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J]. 钟闻. 水浒争鸣, 2020(00)
  • [2]《水浒争鸣》第一辑至第十七辑文章总目[A]. 钟闻. 《水浒争鸣》(第十八辑), 2020
  • [3]论金圣叹批改本《水浒传》的社会批判功能——以宋江形象的变迁为中心[J]. 侯钧才.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9(05)
  • [4]水浒忠义观的建构与解构[D]. 孙琳. 山东大学, 2019(02)
  • [5]《水浒传》宋江形象源流演变[D]. 谢荣翔. 渤海大学, 2019(12)
  • [6]《水浒传》宋江形象研究[D]. 叶兴才. 辽宁大学, 2018(01)
  • [7]强制与偏移:《水浒传》文本阐释的问题与反思[J]. 俞武松.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5)
  • [8]简本《水浒传》版本研究[D]. 邓雷.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5)
  • [9]《水浒传》的跨文本研究[D]. 王春月.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10]宋江形象的演变与接受研究[D]. 陈檄焌. 陕西理工学院, 2015(01)

标签:;  ;  ;  ;  ;  

论金本《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