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晚太古代胶东群变质岩系原岩恢复及其地质意义

山东烟台晚太古代胶东群变质岩系原岩恢复及其地质意义

一、山东烟台地区晚太古代胶东群变质岩系原岩恢复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杨[1](2021)在《安徽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胶东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郯庐断裂带东侧,金探明储量已超过5000t,是我国最大的金成矿区,前人对胶东地区金的成矿作用已开展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区内矿产勘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蚌埠隆起处于安徽省北部,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交接部位,郯庐断裂带西侧。前人已有研究表明,蚌埠隆起和胶东地区现今位置是由郯庐断裂带大规模左行平移引起,两区具有相似的成矿背景,因此蚌埠隆起区内一直将胶东式金矿床作为主要勘查目标,但新中国成立至2010年,区内矿产勘查工作一直没有取得突破,仅发现一些小型石英脉型金矿床和金矿点。江山金矿床是2012年在蚌埠隆起区内发现的一个大型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也是该区目前唯一发现的大型金矿床,该矿床的发现是蚌埠隆起内重要的找矿突破,显示区内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对蚌埠隆起江山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和石英脉型金矿床的研究,与胶东地区同类型金矿床进行对比,将显着提高蚌埠隆起成岩成矿作用研究水平,并推动区内金矿床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矿产勘查意义。本次工作对江山金矿床开展了系统的地质特征、成矿年龄、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矿流体性质的研究,精细厘定了江山金矿床的成矿过程。同时结合该区石英脉型金矿床(中家山矿床、大巩山矿床、河口矿床、方庵矿床和荣渡矿床)的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的研究,分析对比该区破碎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和共性,建立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模式。通过蚌埠隆起与胶东地区的金成矿背景和金成矿作用的对比,分析两地区金矿床金成矿作用的异同,初步探讨蚌埠隆起的下一步找矿方向。江山金矿床赋存于新太古代五河群变质岩中,通过赋矿地层浅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的锆石年代学、Hf同位素测试,确定浅粒岩的形成年龄和变质年龄分别为2496±19Ma和2452±47Ma,斜长角闪岩变质年龄为1824±11Ma,浅粒岩锆石的εHf(t)在1.81~8.30之间,t DM2=2545~2849Ma,为新生地壳重熔,对比区域地层岩性和时代,确定该矿床赋矿围岩属于五河群西堌堆组,而不是前人认为的庄子里组。江山金矿床矿体受NNE向临淮关-亮岗断裂控制,断裂是重要的控矿因素,断裂倾角约为40°,矿体均产于断裂带下盘。江山金矿床的矿石类型主要为网脉状矿石,少量的浸染状矿石和脉状矿石。根据不同类型矿石的穿切关系和矿物组合特征,可将该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StageI)、石英-黄铁矿脉阶段(StageII)和石英-黄铁矿网脉阶段(StageIII),其中石英-黄铁矿网脉阶段是金的主要成矿阶段。通过对江山金矿床3个阶段代表性矿石的TIMA分析、黄铁矿微量元素测试和黄铁矿面扫工作,确定该矿床可见金主要以自然金和银金矿的形式赋存,不可见金主要以晶格金的状态、极少量以纳米粒子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内。矿床中成矿前和成矿后脉岩的锆石年龄分别为128.3±1.7Ma和121.2±1.4Ma,εHf(t)=-13.4~-24.02之间,t DM2=2.2~2.8Ga,确定其源区为古老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成矿阶段黄铁矿的Rb-Sr等时线年龄(117.6±5.7Ma),本次工作较准确的厘定了江山金矿床的成矿年龄约为120Ma。本次工作通过对不同热液阶段的流体包裹体测试、氧同位素温度计和石英Ti温压计的测试分析,限定该矿床的成矿流体属于富CO2的H2O-NaCl、低盐度、低密度的流体体系,三个热液阶段的流体平均温度分别为390℃、300℃、280℃,流体平均压力分别为104Mpa、79Mpa和9Mpa,结合不同阶段流体性质的变化和岩相学观察,本次工作提出构造活动导致的压力骤降引起的流体相分离作用是矿床中金的沉淀机制。通过对不同阶段的黄铁矿、石英和铁白云石开展原位硫同位素、氧同位素和碳-氧同位素的测试,三个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5~9‰)和流体氧同位素(δ18O=5~9‰)范围大致相同,三个成矿阶段的碳同位素分别为-10~-5‰、-4~-1‰和-3~0‰之间,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该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Au、S)主要来源于地幔物质的脱挥发分作用,StageII和StageIII的成矿流体遭受围岩含碳物质的混染,围岩物质未提供金和硫。石英脉型金矿床均分布于蚌埠隆起东侧,受控于郯庐断裂带的次级-次次级断裂,该类矿床的成矿形式主要为石英脉状矿石充填于断裂带内,断裂倾角一般大于60°。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该区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成矿年龄为120±10Ma,成矿流体属于H2O-Na Cl-CO2±CH4、中低温、中低盐度的流体体系。本次工作对该区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开展的原位地球化学测试工作中,结果显示中家山、大巩山、荣渡矿床的硫同位素在6~9‰之间,河口和荣渡矿床的硫同位素在3~5‰之间,地层黄铁矿硫同位素为0~5‰之间;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流体氧同位素集中于5~9‰,方庵矿床和河口矿床部分流体氧同位素数据小于2‰;中家山矿床的碳同位素为-8~-4‰,方庵矿床和河口矿床的碳同位素在-7~0‰之间,大巩山矿床和方庵矿床的碳同位素在-2~2‰之间。从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质特征,确定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Au、S)主要来源于幔源物质的脱挥发分作用,不同矿床遭受了不同程度围岩含碳物质的混染,其中,方庵矿床和河口矿床的成矿过程中,围岩黄铁矿提供了部分硫。根据黄铁矿和石英地球化学特征,确定该区石英脉型金矿床的金沉淀机制主要为断层阀控制或流体混合引起的流体相分离作用。由此可见,该区不同石英脉型金矿床具有一致的深部过程,仅在浅部成矿过程中围岩混染的程度不同,部分金矿床有围岩硫的加入。蚌埠隆起破碎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大致相近,均在120±10Ma之间;金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含CO2的H2O-Na Cl±CH4的流体体系。两类金矿床基本赋存于脆-韧性剪切带中,高角度断裂(>60°)控制着石英脉型金矿床的发育,低角度断裂(<40°)控制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发育;两类金矿床的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3~10‰)、碳酸盐碳同位素(δ13C=-10~2‰)大致相同,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流体氧同位素在4~9‰之间,石英脉型金矿床的流体氧同位素主要集中于4~10‰之间,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蚌埠隆起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和石英脉型金矿床是近同时形成的,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Au、S)均来源于地幔物质的脱挥发分作用,遭受围岩含碳物质的混染。根据蚌埠隆起金矿床的地质、成矿流体性质、金沉淀机制、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的特征,认为蚌埠隆起金矿床属于幔源流体成因模式的造山型金矿床。通过胶东地区和蚌埠隆起区域地质特征的对比,两地区的基底、构造、燕山期岩浆岩的来源和演化较为相似,但蚌埠隆起岩浆岩规模远小于胶东地区;同时,两地区金矿床金成矿类型、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均较为相同,两地区发现金矿床的主要区别在于赋矿围岩的差距,因此本文认为蚌埠隆起和胶东地区金矿床属于近同时发生的、有相似金成矿作用的金成矿事件。胶东地区金矿床主要赋存于该区数条主断裂控制的不同岩性接触带之间的脆-韧性剪切带内。蚌埠隆起江山金矿床受控于该区的临淮关-亮岗断裂,该断裂控制着地层中浅粒岩和片麻岩接触部位发育的脆-韧性剪切带,江山金矿床即赋存于该脆-韧性剪切带,与胶东金矿床控矿因素较为类似。本次工作认为在临淮关-亮岗断裂控制的脆-韧性剪切带处有寻找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的潜力。

韩振玉[2](2020)在《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胶西北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金矿资源丰富,探明资源储量约占整个胶东地区的90%以上。金矿床类型以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式)和石英脉型(玲珑式)为主,矿床受中生代岩浆岩和NE—NNE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多数矿床分布于岩体边缘、NE—NNE向主干断裂带内及其下盘次级断裂中,主要成矿带由三山岛金矿带、焦家金矿带和招远-平度金矿带组成。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主矿体资源量的枯竭,寻找接替资源和深部找矿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深部找矿工作中,受经济成本的制约,以钻探为主的传统找矿方法难以再有突破;而以三维地质建模和三维成矿预测为代表的深部找矿新技术开始应用到找矿工作中。三维成矿预测是在综合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规律的基础上,依托地质勘查数据、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等综合多元找矿信息的不断完善,针对金矿集中区深部隐伏矿体开展找矿研究,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的促进金矿集中区深部金矿资源的“定位”“定量”和“定概率”的找矿预测研究和评价。本次研究选取了焦家金矿带和招远-平度金矿带中南段为重点区域,在焦家带的南延部位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激电测量剖面测量,对焦家带南延位置实施了验证,将焦家金矿带进一步向南延伸约3km;在招远-平度金矿带中南段通过开展1:5万重力测量和1:5万磁法测量,根据地质解译成果,在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开展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构造叠加晕研究,推断了招远-平度金矿带在第四系覆盖区下的南延部位。在焦家成矿带上勘查深度最深的纱岭矿区、招贤矿区以及招远-平度成矿带中南段大尹格庄、夏甸等矿区采集了钻孔内样品,开展了黄铁矿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包裹体成分分析、包裹体测温、多手段同位素分析研究。通过流体包裹体、S和He-Ar同位素、载金矿物黄铁矿研究,认为研究区金矿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类型是H2O-CO2混合流体,含少量CH4,是一种中温、中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晚期盐度降低,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成矿过程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主成矿期有地幔流体的参与,晚期有较多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过程与岩浆期后巨大规模和深度的热液交代蚀变有关,是岩浆期后热液交代蚀变型金矿床。在分析了矿体赋存规律、侧伏规律等因素对金矿化富集控制作用的基础上,采用“立方体预测模型方法”开展三维建模,应用“三维证据权法”和“三维信息量法”对深部矿体开展定位、定量、定概率一体化的三维预测,建立了焦家成矿带和大尹格庄-夏甸地区三维地质模型。本次三维建模实现了胶西北金矿集中区的三维可视化,是传统的二维找矿向三维找矿预测的新突破。利用三维预测模型,圈定了6处找矿靶区,在焦家金成矿带深部的两处靶区实现了“定位”“定量”预测,证明了焦家带深部巨大的找矿潜力,利用本次研究布设的钻孔共圈定矿体27个,新增资源量x吨,达到特大型金矿规模。焦家成矿带和大尹格庄-夏甸地区三维成矿预测的成功应用,为整个胶西北地区深部找矿研究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法。

田杰鹏[3](2020)在《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栖蓬福矿集区是胶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金铜钼铅锌等多金属成矿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华北和扬子克拉通陆陆碰撞以及太平洋板块向华北克拉通的俯冲作用为本区的成岩成矿提供动力环境。本文采用矿床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方法,对区内马家窑金矿、杜家崖金矿、香夼铜铅锌矿等典型矿床和侵入岩体进行研究,获得了成岩成矿年龄,分析控矿因素,总结成矿规律,进行成矿预测。获得如下认识:研究区内金多金属矿矿床类型主要为中低温热液脉型、斑岩-矽卡岩型以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度、中-低盐度,低密度,且富含CO2的还原性质的热液体系,根据流体包裹体的温压条件综合分析认为金矿床成矿深度集中于3.5~8km。石英氢氧同位素结果表明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以岩浆流体为主;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床,初始流体为岩浆流体,后期有大气水的混入。原位硫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幔源岩浆特征;而中低温热液脉型和层间滑脱拆离带型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铅同位素结果表明,中低温热液脉型和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具有壳幔混源的属性;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铅的来源以上地壳和造山带为主。氦氩同位素结果显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地幔流体参与成矿比例最高,其次为斑岩型多金属矿床,层间滑脱拆离带型金矿最低。采用黄铁矿等硫化物Rb-Sr同位素定年法、碳酸盐矿物Sm-Nd同位素定年法,首次精确获得马家窑金矿、大柳行金矿、杨家夼金矿和香夼铜铅锌矿的成矿年龄,分别为 123.4±2.9Ma、117.6±0.1Ma、123.5±8.1Ma和 125.8±3.8Ma。本区内燕山期发育晚侏罗世(160~145Ma)、早白垩世早期(130~126Ma)、早白垩世晚期(118~ll0Ma)三期岩浆活动,并伴随三期大规模成矿事件。其中金矿主要集中于早白垩世早期(123.5~117.6Ma)成矿。有色多金属矿床成矿可划分为三期:晚侏罗世的矽卡岩型钨钼矿(邢家山钨钼矿,158Ma);早白垩世早期的斑岩型铅锌矿(香夼铜铅锌矿,125.8Ma);早白垩世晚期的中低温热液脉型铜矿(王家庄铜矿,116.1Ma)。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结果表明,自ll0Ma以来,研究区内中生代岩体剥蚀深度约3.27~3.52km,剥蚀深度远小于矿床的成矿深度,说明研究区内矿床形成之后得到较好保存,目前区内矿床开采深度普遍较浅,深部仍有较大找矿潜力。

夏成章[4](2020)在《安徽江山金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文中研究表明江山金矿床是安徽蚌埠隆起区内目前已经探明的最大的金矿床,累计探明金资源量约14吨。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陆块、徐淮地块、蚌埠隆起区,四周均为断裂所围限,区内岩浆侵入活动呈多期次,多类型的特点,尤以蚌埠一带花岗岩类侵入岩较为发育,基性岩类包括辉长岩及辉绿岩,规模小。矿床赋存在官沟~下纪家近东西向构造带中的五河群变质岩中,后期为燕山晚期石英闪长斑岩、石英闪长岩(小王府岩体)。江山矿区分布有三条含矿构造带,一条含铅锌矿构造带赋存在临淮关~亮岗断裂中,带的总体走向呈北北东向分布,倾向南东东,倾角约30°~50o之间,控制视厚度在35~70米之间;另一条含铅锌、金、铜矿构造带赋存于官沟~下纪家东西向构造中,西侧为北北东向临淮关~亮岗断裂,东侧为北北东向霸王城~鹿塘断裂。带的总体走向为北东~东西向,倾向南,倾角约35°,控制视厚度在4~410米之间。还有一条含金矿构造带分布于霸王城-鹿塘断裂西侧付家。带的总体走向近南北向分布,倾向西,倾角约60°,工作区内长度大于350米,控制视厚度在3~10米之间。全矿区所圈的186个金、铅锌、铜矿体各个钻孔中累计厚度达1915.28米,其中金矿体累计厚度1135.20米,铅锌矿体累计厚度772.35米,铜矿体累计厚度7.73米;金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银金矿、银黝铜矿、方铅矿、白铅矿、铅矾、闪锌矿、黄铜矿、铜篮、黄铁矿、褐铁矿、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毒砂、金红石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石英、石墨、黑云母、角闪石、绢云母等;铅锌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银黝铜矿、金银矿、自然金、银金矿、白铅矿、铅矾、褐铁矿、磁铁矿、赤铁矿等;非金属矿物主要有方解石、白云石、石英以及少量角闪石、高岭石、绿泥石、石榴子石等;矿石中的金银矿物主要以自然金、银金矿,含量较少且分布不均匀,与硫化物的关系较密切,多与硫化物连生在一起,且主要伴生在方铅矿、黄铁矿中,少量产于闪锌矿、脉石矿物中,多呈长条状、粒状、浑圆状。该矿床是我队经过近十年地质工作在蚌埠-凤阳地区发现的一种新类型的金铅锌矿,它即受五河群庄子里组地层控制,又受控于东西向断裂,其中的铅锌又与北北东向断裂有关,后期的燕山期的中性岩起到了进一步的催化作用。其成因暂时定为受新太古界五河群庄子里组地层、东西向及北北东向构造、中性岩浆岩控制的“复合叠加金铅锌层状矿床”。

胡波[5](2019)在《胶东艾山-南宿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文中认为胶东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经历了强烈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是胶东岩浆活动的高峰时期,在这期间形成了大量的岩浆岩,主要出露了玲珑型、郭家岭型、伟德山型三类型花岗岩。艾山岩体、南宿岩体同属于伟德山型花岗岩,目前这两岩体准确的侵位年龄及地球化学特征仍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对两岩体进行了岩相学、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分析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确定了岩体的形成时代,探讨了该期岩浆来源、岩石成因、形成的构造环境及胶东地区早白垩世壳幔相互作用、地球动力学背景,为胶东地区燕山晚期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佐证。艾山岩体为斑状角闪花岗闪长岩,有较多闪长质包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16.7±1.7Ma;南宿岩体为斑状中粒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1.3±2.1Ma,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艾山岩体和南宿岩体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高Ba、Sr,相对低Rb、低Y,高Sr/Y值、(La/Yb)N值,显示了岩体在微量元素方面具有高Ba-Sr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富集Rb、Ba、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Ta、Nb、Zr、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有弱的铕负异常。Nb/Ta、Nd/Th、Nb/La、Zr/Hf值表明艾山岩体和南宿岩体形成于同一岩浆源区,成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Rb/Sr值表明有地幔物质混入,结合野外样品中出现的暗色微粒闪长质包体,显示了岩体是由壳幔岩浆混合形成的。∑REE与Si O2、La/Sm与La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亏损Nb、Ti和P,具有高Sr/Y值、弱的铕负异常,表明在岩浆演化的过程中,以部分熔融为主,经历了一定的分离结晶作用。构造环境判别图表明艾山岩体和南宿岩体具有弧花岗岩的特征,其形成于伸展环境,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有关。结合胶东地区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背景,认为该期岩体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华北克拉通之下回撤引起岩石圈拆沉,软流圈物质上涌,地幔岩浆底侵,下地壳部分熔融,壳幔相互作用形成的。

冯伟[6](2019)在《山东莱阳大梁子口石墨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研究》文中提出胶东成矿带的平度—莱西成矿亚带是华北地区石墨矿的主要聚集区,大梁子口石墨矿位于该成矿亚带的东段,大地构造位置位于胶莱坳陷的北部,毗邻胶北隆起。本次研究在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测剖面、地球化学、碳同位素等测试手段,对变质岩进行原岩恢复,分析了原岩的物质来源和形成背景,以及C物质来源,探讨了石墨矿成因。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研究区石墨矿床呈北东向带状展布,矿体位于区域褶皱的翼部,受地层控制;赋矿层位为古元古代荆山群陡崖组徐村段,为一套黑云变粒岩、长石石英岩和大理岩的岩石组合。矿石类型为含石墨黑云变粒岩,为鳞片状晶质石墨。(2)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变质岩高硅铝、富钾质,具有孔兹岩系的特点。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和相关图解分析,变质岩原岩为以杂砂岩(长石砂岩和硬砂岩)为主的沉积岩,含有火山岩成分,变质岩来源属于长英质岩石,沉积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的浅海相,具有大陆岛弧特征。(3)通过对石墨矿石样品与有机质和其他石墨矿的13C同位素对比分析,认为本地区石墨的碳质来源为有机碳,可能有少量无机碳加入。(4)大梁子口石墨矿是古元古代海相盆地中形成的含碳质沉积建造,经后期构造运动发生变质形成的沉积变质型石墨矿床。

张端[7](2019)在《山东邢家山钼矿床成矿流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文中指出胶东栖霞-蓬莱-福山成矿带是胶东中生代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邢家山矽卡岩型钼矿床是区内晚侏罗世钼矿床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来分析成矿流体特征及演化,碳、硫稳定同位素,尤其非传统钼同位素,揭示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矿床的成矿机制,取得以下成果:(1)矿体主要赋存于幸福山岩体外接触带的变质地层中,以矽卡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类型为主。成矿阶段分为:早矽卡岩阶段(Ⅰ)、晚矽卡岩阶段(Ⅱ)、石英-硫化物阶段(Ⅲ)、石英-碳酸盐阶段(Ⅳ),其中早矽卡岩阶段为钨矿化阶段,晚矽卡岩阶段与石英-硫化物阶段以钼矿化为主。(2)邢家山矿床发育有单一相包裹体(V/L型)、气液两相包裹体(LV型)以及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LVS型)。Ⅰ阶段均一温度293.5532.6℃,盐度6.261.5%NaCleqv,Ⅱ阶段均一温度271.0502.0℃,盐度3.6>36.0%NaCleqv,Ⅲ阶段均一温度154.1580.0℃,盐度0.253.0%NaCleqv,Ⅳ阶段均一温度73.4358.0℃,盐度0.411.5%NaCleqv,成矿流体表现出高温、高盐度特征。包裹体中含有CO、CO2、H2S等成分,属于高温、高盐度的NaCl-H2O(-CO-H2S)流体,最后演化为NaCl-H2O流体。(3)氢氧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为幸福山岩浆热液来源,在石英-硫化物阶段有大气降水混入。碳、硫和钼同位素值均显示出深部来源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幸福山岩体,有少量地层硫和钼的贡献。在晚矽卡岩阶段流体发生沸腾作用,是导致成矿物质沉淀的主要原因,大气降水的混入有促进作用。(4)在晚侏罗世,胶东古老结晶基底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发生部分熔融,壳源岩浆沿断裂运移形成幸福山岩体,初始岩浆流体发生不混溶作用形成高温、高盐度NaCl-H2O(-CO-H2S)流体,沸腾作用使得矿质在接触带、构造破碎带和地层间滑脱带中沉淀,导致钼矿体形成。

杨溢[8](2019)在《胶西北新立金矿多阶段黄铁矿原位分析对金成矿流体演化的约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铁矿是胶东各金矿床最常见的矿石矿物,与金空间上紧密共生,且可以反映金成矿流体演化。胶西北赋存有胶东近90%的金资源量,选取新立金矿等矿床分阶段采样,结合镜下观察和他人文献,将胶东以新立为代表的金矿赋存的黄铁矿自早到晚分为三个阶段(Py1,Py2,Py3)。通过LA-ICP-MS技术,对不同阶段黄铁矿执行原位分析,确定不同阶段黄铁矿微量元素的含量,取得如下认识:(1)Py1较富集填充晶格的Co,Ni,而Sb,Pb,Bi主要存在于矿物包体,此外Mn、Te也在Py1富集,说明Py1形成加入的地幔物质最多;没有元素在Py2较富集,只有As元素较Py1含量升高,且Py2元素分布离散程度大,说明Py2形成时流体未达到平衡,并且形成金颗粒和黄铁矿的流体不是同一来源,且Py2流体的S、As和多数微量元素来源不同;Py3富集Au,As,Ag,Cu,Zn,富晶格金的黄铁矿同时也富As,说明此阶段温度较Py2降低,流体中水的比例较高,且该阶段流体的主要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2)根据分层设色矩阵和回归直线,可见三个阶段相关性变化显着的典型元素对有:Au-Ag、Pb-Bi,说明这些元素三个阶段有不同来源或赋存状态;Au-Ag由强正相关变为不相关,且主矿化阶段的特征与常见造山型金矿差异较大,Pb-Bi由负相关变为正相关。Co-Ni、Cu-Pb、Ag-Pb、Au-As在三个阶段均是正相关,说明它们在成矿流体中被共同运移。(3)结合前人关于同位素体系的研究,认为氢氧同位素特征具有多解性,甚至存在矛盾。(4)据Co/Sb-Se/As、Co-Ni等分类发现,Py1与岩浆矿床类似,主矿化阶段Py2、Py3与低温热液矿床类似,并呈现沉积特征,反映主矿化阶段环境近似于沉积黄铁矿,并有地壳成分的加入,但相比卡林型金矿的黄铁矿贫Tl,因此,新立金矿主矿化阶段的成矿环境、过程更近似于热液矿床。(5)金不在主矿化阶段进入Py2的晶格,说明在Py2形成时,金在流体中的溶解度不稳定,且与Py2共生的包体金、裂隙金、晶隙金不与黄铁矿完全同时形成,又存在非硫-金的络合物;金络合物失稳、沉淀主导了成矿。综上,胶西北新立等中生代金矿成矿机理不同于常见造山型金矿床,且存在一般认为的硫-金络合物以外的迁移富集机制。

宋明春,宋英昕,丁正江,魏绪峰,孙绍立,宋国政,张军进,张丕建,王永国[9](2019)在《胶东焦家和三山岛巨型金矿床的发现及有关问题讨论》文中研究表明胶东焦家和三山岛地区过去认为是由若干个独立矿床组成的2个金矿田。近年来深部找矿揭示,以往确定的浅部金矿床,其主矿体在深部连为一体。本文通过对浅部和深部找矿成果的综合分析,提出焦家和三山岛是2个金资源储量分别达1200余吨和1000余吨的巨型金矿床,二者分别沿焦家和三山岛二条相邻断裂对应产出,主矿体在剖面上各形成浅部和深部二个缓倾斜的赋矿台阶。焦家巨型金矿床主要金矿体向南西倾伏,向南侧伏,呈左列式分布。三山岛巨型金矿床主要金矿体向北东倾伏,向北侧伏,呈右列式分布。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胶东伟德山型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与焦家和三山岛巨型金矿床及邻区金矿床成矿年龄(110.6~123 Ma)相近,因此,早白垩世伟德山型花岗岩、崂山型花岗岩、脉岩和青山群火山岩属于成矿期地质体,大规模岩浆活动为金成矿提供了热动力条件和部分流体来源。分析指出,胶东型金矿床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具有独特的矿床特征和成矿机制,是不同于国际其他金矿的独特金矿类型;郯庐断裂深切地幔,可能诱发了成矿期岩浆和流体活动。

李瑞红[10](2017)在《焦家金矿带构造控矿模式》文中研究表明胶东是全球重要的黄金产地,也是中国探明金资源量最多的地区,其中焦家金矿带已探明金资源量>1000吨,其内金矿床(体)严格受焦家断裂带及其下盘次级断裂/裂隙控制,构造控矿模式是亟待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为此,论文通过典型剖面构造-蚀变-矿化岩相填图、露头尺度构造解析、载金矿物黄铁矿微区原位技术和3D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从区域→露头→矿物多尺度系统剖析金矿床(体)分布规律与不同级别、序次和型式的控矿构造的关系,以揭示焦家金矿带构造控矿规律和巨量金活化富集的构造控制机理,构建其构造控矿模式,为新的勘查部署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焦家断裂带空间结构可细分为断裂核(主断裂面、断层泥、片理化和糜棱岩化带)、破碎带(碎裂岩、构造热液脉群、密集节理和劈理带)和弱变形带(稀疏节理带)。(2)焦家断裂带经历了5期构造变形:D1主要表现为成矿前NE向韧性剪切带;D2为成矿前韧-脆性构造活化;D3为成矿期韧-脆性变形(伴随强烈的水岩反应和大规模金成矿作用);D4为成矿期脆性变形,主要表现为岩/矿石的脆性破裂和热液脉体(如石英-硫化物脉和方解石脉)的充填;D5为成矿后脆性变形。(3)识别出四类黄铁矿,可见金通常发育于黄铁矿脆性变形形成的裂隙和晶隙间或破裂-愈合的裂隙内,以裂隙金为主,兼有包裹体和晶隙金,并发育纳米金粒,可能是黄铁矿显微-超显微变形的位错中不可见金的再活化和再富集而形成。(4)断裂面擦痕所反映的断裂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具有复杂的二元结构,既有正断层活动特征,也有逆断层活动特征,兼有走滑分量。成矿期主体表现为张剪性构造控矿样式(NW向拉张兼有左行走滑分量),是成矿前的主要构造形迹在成矿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再活化而形成的。控矿构造应力场3D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成矿前主应变和剪应变的相对高值区,随着成矿期构造再活化或应变能释放是成矿流体聚集和成矿物质沉淀的有利部位。

二、山东烟台地区晚太古代胶东群变质岩系原岩恢复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烟台地区晚太古代胶东群变质岩系原岩恢复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安徽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1.2.2 胶东金矿床研究现状
        1.2.3 蚌埠隆起金矿床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2.1 上太古宇
        2.2.2 元古宇
        2.2.3 中生界白垩系
        2.2.4 第三系
        2.2.5 第四系
    2.3 构造
        2.3.1 东西向构造
        2.3.2 北北东向构造
    2.4 岩浆岩
        2.4.1 古元古代岩浆岩
        2.4.2 侏罗纪岩浆岩
        2.4.3 白垩纪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资源
第三章 破碎蚀变岩型金矿床
    3.1 矿床地质特征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矿体特征
        3.1.5 矿石特征
        3.1.6 可见金赋存状态
        3.1.7 围岩蚀变
        3.1.8 成矿期次划分
    3.2 成岩成矿时代
        3.2.1 赋矿地层年代学
        3.2.2 岩浆岩成岩时代
        3.2.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3.2.4 黄铁矿Rb-Sr年龄
        3.2.5 讨论
    3.3 矿床地球化学
        3.3.1 流体包裹体研究
        3.3.2 氧同位素温度计
        3.3.3 石英Ti温压计
        3.3.4 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3.3.5 金成矿作用
第四章 石英脉型金矿床
    4.1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4.1.1 矿床及矿体地质
        4.1.2 围岩蚀变
        4.1.3 矿石特征
        4.1.4 成矿阶段和成矿期次
    4.2 矿床地球化学
        4.2.1 黄铁矿地球化学
        4.2.2 石英地球化学特征
        4.2.3 碳酸盐碳-氧同位素
        4.2.4 金成矿作用
第五章 蚌埠隆起金成矿模式
    5.1 区域年代学
    5.2 成矿流体性质
    5.3 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
    5.4 金沉淀机制
    5.5 成矿模式
第六章 与胶东地区对比研究
    6.1 区域地质特征对比
        6.1.1 地层
        6.1.2 岩浆岩
        6.1.3 构造
    6.2 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6.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6.3.1 成矿时代对比
        6.3.2 成矿流体性质对比
        6.3.3 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对比
    6.4 蚌埠隆起金矿床动力学模式及找矿方向
        6.4.1 蚌埠隆起金矿床动力学模式
        6.4.2 蚌埠隆起找矿方向
第七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2 研究区地质矿产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地球物理特征
    2.3 地球化学特征
    2.4 矿产特征
    2.5 研究区重点矿床特征
3 物探化探异常特征
    3.1 重力测量
    3.2 磁法测量
    3.3 电法测量
    3.4 地球化学测量
4 成矿作用研究
    4.1 地球化学采样及测试
    4.2 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4.3 成矿流体来源
5 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研究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5.2 成矿规律研究
6 三维立体建模及成矿预测
    6.1 建模思路与技术路线
    6.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6.3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6.4 找矿模型的建立
    6.5 成矿预测
    6.6 钻探验证与资源量估算
7 结论
    7.1 主要成果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基础地质
        1.2.2 物化探工作
        1.2.3 矿产勘查工作
        1.2.4 以往科研工作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区域岩浆活动
        1.3.2 矿床地质特征
        1.3.3 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
        1.3.4 成矿时代
        1.3.5 区域成矿规律、成矿后变化保存及成矿预测
    1.4 技术路线
        1.4.1 资料系统收集
        1.4.2 野外地质观测
        1.4.3 岩相学和矿相学研究
        1.4.4 岩石地球化学测试
        1.4.5 流体包裹体研究
        1.4.6 H-O-S-Pb-He-Ar同位素测试
        1.4.7 年代学测试
        1.4.8 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
        1.4.9 区域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
    1.5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1.5.1 论文结构
        1.5.2 完成实物工作量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新太古界地层
        2.1.2 古元古界地层
        2.1.3 新元古界地层
        2.1.4 中生界地层
        2.1.5 新生界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
        2.2.2 韧性剪切带
        2.2.3 脆性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活动
        2.3.1 中新太古代侵入岩
        2.3.2 古元古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矿产概况
3.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3.1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1.1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3.1.2 区域磁场特征
        3.1.3 重磁异常与矿化的关系
    3.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4.1.1 马家窑金矿
        4.1.2 西陡崖金矿
        4.1.3 大柳行金矿
        4.1.4 笏山金矿
        4.1.5 王家庄铜矿
    4.2 层间滑脱拆离带型矿床
        4.2.1 杜家崖金矿
    4.3 斑岩-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
        4.3.1 邢家山钨钼矿
        4.3.2 香夼铜铅锌矿
5. 区域成矿作用
    5.1 成矿流体特征及物质来源
        5.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5.1.2 H-O同位素组成
        5.1.3 原位S同位素
        5.1.4 Pb同位素
        5.1.5 He-Ar同位素
    5.2 成矿时代研究
        5.2.1 Rb-Sr同位素年代学
        5.2.2 Sm-Nd同位素年代学
        5.2.3 Re-Os同位素年代学
        5.2.4 讨论
    5.3 区域控矿因素
        5.3.1 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与成矿
        5.3.2 中生代花岗岩与成矿
        5.3.3 构造与成矿
        5.3.4 围岩蚀变与成矿
    5.4 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
        5.4.1 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
        5.4.2 上叠构造演化与成矿
    5.5 成矿后变化与保存
        5.5.1 实验方法
        5.5.2 热年代学结果
        5.5.3 磷灰石热史模拟分析
    5.6 成矿预测
        5.6.1 成矿远景区的圈定
        5.6.2 最小预测区的圈定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4)安徽江山金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三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特征
    3.2 矿床地质特征
第四章 矿床金矿化特征
    4.1 矿石全分析结果
    4.2 矿石的光谱分析结果
    4.3 矿体厚度与品位关系
    4.4 矿石类型和品级
    4.5 矿石围岩及夹石
    4.6 金的矿化特征
    4.7 矿化分布规律
第五章 成矿控制条件及矿床成因
    5.1 成矿控制条件
    5.2 与胶东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对比
    5.3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第六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5)胶东艾山-南宿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花岗岩研究现状
        1.2.2 胶东地区研究现状
        1.2.2.1 中生代岩浆活动期次
        1.2.2.2 岩浆演化特征
        1.2.2.3 区域构造演化历史
    1.3 研究内容及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地层
        2.2.1 太古界
        2.2.2 元古界
        2.2.3 中生界
        2.2.4 新生界
    2.3 构造
    2.4 岩浆岩
        2.4.1 侵入岩
        2.4.1.1 前寒武纪侵入岩
        2.4.1.2 中生代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区域构造演化史
第三章 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
    3.1 岩相学特征
        3.1.1 采样位置
        3.1.2 岩相学特征
    3.2 年代学特征
        3.2.1 样品简介
        3.2.2 测试方法
        3.2.3 锆石特征
        3.2.4 测试结果
        3.2.5 讨论
    3.3 主、微量元素特征
        3.3.1 测试方法
        3.3.2 主量元素特征
        3.3.3 稀土元素特征
        3.3.4 微量元素特征
        3.3.5 小结
第四章 岩石成因
    4.1 岩石类型
    4.2 岩浆源区及岩石成因
第五章 构造意义
    5.1 构造环境判别
    5.2 地球动力学背景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6)山东莱阳大梁子口石墨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主要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寒武纪地层
        2.1.2 中生代地层
        2.1.3 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2.3.1 太古代侵入岩
        2.3.2 元古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第三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
    3.3 岩浆岩
    3.4 矿体及矿石特征
        3.4.1 矿体剖面出露特征
        3.4.2 矿石种类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和年代学特征
    4.1 测试分析方法
        4.1.1 主量元素
        4.1.2 微量元素
        4.1.3 碳同位素
        4.1.4 锆石U-Pb测年
    4.2 实验结果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2.3 稀土元素特征
        4.2.4 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4.2.5 锆石U-Pb年代学
第五章 石墨矿床成因分析
    5.1 变质岩原岩恢复
    5.2 变质岩原岩的物源性质
    5.3 变质岩原岩的沉积与构造环境
    5.4 石墨碳质来源分析
    5.5 石墨矿形成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山东邢家山钼矿床成矿流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矽卡岩矿床研究进展
        1.2.2 钼同位素研究现状
        1.2.3 邢家山钼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3 矿床地质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4 矿体
    3.5 矿石组构
    3.6 围岩蚀变
    3.7 成矿阶段
4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4.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2 流体包裹体成分
    4.3 流体包裹体温度
    4.4 成矿压力与深度
5 同位素地球化学
    5.1 测试分析方法
    5.2 测试结果
        5.2.1 硫同位素
        5.2.2 钼同位素
        5.2.3 氢-氧同位素
        5.2.4 碳-氧同位素
6 讨论
    6.1 流体特征和演化过程
    6.2 成矿物质来源
        6.2.1 硫来源
        6.2.2 钼来源
    6.3 成矿机制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胶西北新立金矿多阶段黄铁矿原位分析对金成矿流体演化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区概况
        1.1.1 研究区范围
        1.1.2 自然条件
        1.1.3 人文地理
    1.2 研究现状
        1.2.1 既有研究历史
        1.2.2 主要认识
        1.2.3 存在问题
    1.3 选题依据
        1.3.1 胶西北矿集区
        1.3.2 黄铁矿
        1.3.3 原位分析
        1.3.4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黄铁矿赋存状态
        1.4.2 黄铁矿成分特征
        1.4.3 成矿流体演化
        1.4.4 矿床成因模型
    1.5 研究方案
        1.5.1 文献汇总
        1.5.2 采样与统计
        1.5.3 制样与观察方法
        1.5.4 LA-ICP-MS原位分析实验方法
    1.6 工作量与项目依托
        1.6.1 论文工作量
        1.6.2 项目依托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新太古界地层
        2.1.2 古元古界地层
        2.1.3 新元古界地层
        2.1.4 中生界地层
        2.1.5 新生界地层
    2.2 构造
        2.2.1 大地构造位置
        2.2.2 褶皱
        2.2.3 断裂
    2.3 岩浆岩
        2.3.1 晚侏罗世侵入岩
        2.3.2 早白垩世早期侵入岩
        2.3.3 早白垩世中期侵入岩
        2.3.4 白垩世脉岩群
        2.3.5 新生代玄武岩
    2.4 地质发展史
    2.5 矿床类型
        2.5.1 金矿
        2.5.2 有色金属矿产
        2.5.3 非金属矿产
3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金矿床类型
        3.1.1 蚀变岩型金矿床
        3.1.2 石英脉型金矿
        3.1.3 层间滑脱角砾岩型金矿床
        3.1.4 层控金矿床
        3.1.5 碳酸盐脉型金矿床
        3.1.6 多金属矿床伴生金矿化
        3.1.7 石墨伴生金矿床
        3.1.8 次生砂金矿床
    3.2 典型金矿床介绍
        3.2.1 新立金矿
        3.2.2 新城金矿
        3.2.3 台上金矿
        3.2.4 杜家崖金矿
        3.2.5 南墅石墨伴生金矿
    3.3 矿化阶段划分
        3.3.1 黄铁绢英岩-钾长石化阶段
        3.3.2 团块状石英-黄铁矿阶段
        3.3.3 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脉阶段
        3.3.4 石英-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阶段
    3.4 区域金矿床的共性与个性
4 典型金矿床黄铁矿矿物学特征
    4.1 黄铁矿形貌
    4.2 黄铁矿阶段划分
    4.3 矿物组合
5 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5.1 新立金矿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5.1.1 黄铁矿LA-ICP-MS曲线特征
        5.1.2 黄铁矿元素含量特征
        5.1.3 黄铁矿元素赋存状态
        5.1.4 前三阶段微量元素相关性
    5.2 新立金矿黄铁矿元素组合特征及成分图解
        5.2.1 元素Ag、Au、Pb、Bi比值特征
        5.2.2 元素Co,Ni,Sb,Se,As特征和相关图解
        5.2.3 元素As-Au特征和相关图解
        5.2.4 低含量元素组合:Te,W,Sn,Mo,Mn,Tl
    5.3 对比与讨论
        5.3.1 胶西北典型金矿床多阶段黄铁矿对比
        5.3.2 与研究区外金矿床黄铁矿对比
        5.3.3 成因模式分析
    5.4 小结
        5.4.1 胶西北典型金矿床载金黄铁矿的共性
        5.4.2 胶西北典型金矿床黄铁矿的个性
        5.4.3 胶西北典型金矿床的成矿环境
6 矿床成因
    6.1 宏观模型讨论
        6.1.1 大地构造演化史与成矿
        6.1.2 控矿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空间差异
        6.1.3 胶西北典型金矿田、矿床、矿体的形成
    6.2 成因模型
        6.2.1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与演化历史
        6.2.2 成矿流体的迁移、混合方式
        6.2.3 金的富集、迁移、沉淀机制
7 既有认识与存在问题
    7.1 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7.1.1 区域金矿化阶段相似
        7.1.2 存在非金-硫络合物
        7.1.3 非典型造山型金矿
        7.1.4 基性脉岩非金来源
        7.1.5 其它发现
    7.2 存在问题
        7.2.1 出现在胶西北集中金矿化机制不清
        7.2.2 金矿化120Ma集中发生原因不明
        7.2.3 非金-硫络合物的具体种类未确定
        7.2.4 黄铁矿的年代学资料不够
        7.2.5 模拟载金黄铁矿形成的实验成本高
        7.2.6 胶西北黄铁矿PGE研究工作不足
    7.3 启示与建议
        7.3.1 深入研究
        7.3.2 模拟实验
        7.3.3 金矿源探究
        7.3.4 找矿工作
        7.3.5 指导矿石选冶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胶东焦家和三山岛巨型金矿床的发现及有关问题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成矿地质背景
2 焦家和三山岛巨型金矿床
    2.1 矿区地质概况
    2.2 焦家巨型金矿床主矿体特征
        2.2.1 纱岭?寺庄深部Ⅰ-1号矿体
        2.2.2 马塘深部Ⅱ-1号矿体
        2.2.3 马塘?焦家Ⅰ号矿体
    2.3 三山岛巨型金矿床主矿体特征
    2.4 矿体的赋存和矿化规律
        2.4.1 金矿体沿控矿构造倾斜方向呈阶梯式分布
        2.4.2 不同矿化蚀变带中赋存的矿体的产状不同
        2.4.3 两个巨型金矿床对应分布
        2.4.4 矿石类型
        2.4.5 伴生有益组分
        2.4.6 4个矿化阶段
3 讨论
    3.1 成矿地质体
    3.2 胶东型金矿床
    3.3 郯庐断裂与金成矿的关系
4 结论

(10)焦家金矿带构造控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文献综述及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1.3 焦家断裂带构造变形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2.1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1.2.2 典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1.2.3 焦家断裂带时空结构
        1.2.4 金矿带构造控矿模式
        1.2.5 构造控矿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3.1 资料收集与整理
        1.3.2 野外地质调研
        1.3.3 岩相学与矿相学观察
        1.3.4 显微-超显微构造和岩石EBSD组构测试
        1.3.5 载金黄铁矿微区原位测试
        1.3.6 构造-成岩年代学
        1.3.7 有限元数值模拟
    1.4 论文结构与主要工作量
        1.4.1 论文结构
        1.4.2 实物工作量
2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岩浆岩
    2.3 区域构造格架与演化
        2.3.1 区域构造格架
        2.3.2 成矿前区域主要构造事件
        2.3.3 成矿期体制转换构造事件
        2.3.4 成矿后构造活动史
3 典型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
    3.1 赋矿围岩
        3.1.1 前寒武基底变质岩
        3.1.2 中生代花岗岩
    3.2 断裂带构造系统
        3.2.1 EW向基底构造
        3.2.2 NNE-NE向构造
        3.2.3 NNW-NW向构造
    3.3 金矿体特征
        3.3.1 新城金矿床
        3.3.2 焦家金矿床
        3.3.3 寺庄金矿床
        3.3.4 平里店金矿床
    3.4 蚀变-矿化类型
        3.4.1 主要蚀变类型
        3.4.2 主要矿化类型
        3.4.3 成矿流体特征
        3.4.4 蚀变-矿化岩石地球化学
4 断裂带构造变形
    4.1 断裂带分段结构
        4.1.1 焦家金矿床
        4.1.2 新城金矿床
        4.1.3 寺庄金矿床
    4.2 构造岩类型
        4.2.1 断层泥/角砾岩
        4.2.2 糜棱岩
        4.2.3 碎裂岩
        4.2.4 构造热液脉
    4.3 显微-超显微构造特征与变形环境
        4.3.1 主要矿物变形特征
        4.3.2 显微构造变形环境
    4.4 断裂带构造变形历史
        4.4.1 成矿前D_1韧性变形
        4.4.2 成矿前D_2韧-脆性变形
        4.4.3 成矿期D_3韧-脆性变形
        4.4.4 成矿期D_4脆性变形
        4.4.5 成矿后D_5脆性变形
5 构造控矿模式与数值模拟
    5.1 断裂带金成矿系统
        5.1.1 时间结构
        5.1.2 空间结构
        5.1.3 物质结构
        5.1.4 能量结构
    5.2 断裂带构造控矿模式
    5.3 有限元数值模拟
        5.3.1 数值模拟地质原理
        5.3.2 断裂带 3D模型
        5.3.3 参数设置与网格划分
        5.3.4 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
        5.3.5 模拟结果与分析
6 讨论
    6.1 构造-蚀变-矿化分带机理
        6.1.1 构造变形与渗透结构
        6.1.2 水岩反应和交代作用
        6.1.3 构造活化与充填作用
    6.2 断裂带中金的富集机制
        6.2.1 金的络合物富集
        6.2.2 金-铋-硫族化合物捕获富集
    6.3 区域构造体制转换与焦家金矿带构造变形
        6.3.1 构造体制转换
        6.3.2 焦家金矿带构造变形
    6.4 存在问题与工作展望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山东烟台地区晚太古代胶东群变质岩系原岩恢复及其地质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徽蚌埠隆起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研究[D]. 陈杨.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2]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D]. 韩振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3]胶东栖蓬福矿集区中生代金多金属矿区域成矿作用[D]. 田杰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4]安徽江山金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D]. 夏成章.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胶东艾山-南宿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D]. 胡波.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5)
  • [6]山东莱阳大梁子口石墨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研究[D]. 冯伟. 长安大学, 2019(01)
  • [7]山东邢家山钼矿床成矿流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D]. 张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胶西北新立金矿多阶段黄铁矿原位分析对金成矿流体演化的约束[D]. 杨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9]胶东焦家和三山岛巨型金矿床的发现及有关问题讨论[J]. 宋明春,宋英昕,丁正江,魏绪峰,孙绍立,宋国政,张军进,张丕建,王永国.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9(01)
  • [10]焦家金矿带构造控矿模式[D]. 李瑞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标签:;  ;  ;  ;  ;  

山东烟台晚太古代胶东群变质岩系原岩恢复及其地质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