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成设计与传统纹样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艳[1](2019)在《草木染在一念文创产品中的开发应用》文中提出现如今文创产品不仅要有市场经济效益,也要兼具可持续发展观与“延续人类文明”的理念。我国草木染文化历史悠久,工艺成熟,是民间非遗的一种,但在现代设计中运用不够充分,品牌形象不凸显。笔者以一念品牌为例,尝试立足于传统草木染文化,设计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期望传统草木染与现代设计产生融合。在研究生期间跟随导师进行草木染文创设计研究,参与手工艺设计课题项目,陆续随导师去深圳、南通、杭州、上海、云南等地实地调研,以及市场分析。参加了如“2018国际植物染艺术联展”等主题讲座,及“大学生艺术展演·手工坊”等比赛,受益匪浅。深深感受到草木染不仅具有传统非遗的文化性,而且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具有重要价值,它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绿色、自然、朴素、人文等文创产品概念,因此在这此基础之上融汇于论文,并设计开发出一念草木染文创产品。本文分为五章,分别从选题的意义,草木染的概述,设计定位构思,及产品设计方案这几方面进行论述。通过对国内外文创产品现状的分析,并对对国内草木染产品类型,品牌形象,传统材料以及工艺进行调研,为一念草木染文创产品设计做前期铺垫。继而对中国传统草木染颜色种类、用途及历史发展、艺术形式、承载材质等方面进行实践研究。旨在为一念文创产品中所采用的草木染艺术元素,进行设计开发,并突出一念品牌“融合”的设计理念。本文通过掌握草木染传统工艺,运用构成设计手法,开发一念草木染文创产品。结合一念传统手工设计特色、草木染特征、材质类型、整合草木染特性与手工设计元素,从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创产品。通过对草木染民艺材料的设计运用,把传统手工艺带入到生活中,提高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价值,推动传统草木染文化与时代接轨,也希望能够带给传统手工艺设计师更多的设计元素。
郑林欣[2](2016)在《文化构成设计方法学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用户除了关注产品的物质功能,更关注其精神追求,文化体验已经成为产品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个体,我们在国际上需要文化识别和认同,国家也希望能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这涵盖了价值观的输出以及器物的展示。近几年,包装、建筑、家具、海报、标志、服装和产品各个设计领域均有“中国风”的现象,但是,“中国风”的设计常常会引起争议。很多设计师和学者认为:强调设计的本土化是一种民族自卑感或是自尊心在设计中的双重体现,特别反对把文化符号黏在产品上来表达中国文化。相左的观点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条件下适合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什么样的设计是优秀的文化构成设计,它既能够传达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又能够被受众所感知;既符合现代审美诉求,又能够满足设计的意境要求?本文收集文化构成设计的实验样本,开展了文化意象的认知实验,运用层次分析法、连续模糊KANO模型进行文化意象满意度研究,总结了文化构成设计中的文化意象认知规律。从文化符号入手,构建设计诉求和文化符号属性匹配规则,建立了面向文化构成设计的文化符号资料库检索系统。以“丝路回声”公共交互体验装置为应用案例,验证了文化符号资料库检索系统和文化构成设计方法。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基于视觉符号层面、行为习惯层面和精神思想层面这三个维度,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文化意象进行具象认知,运用KANO模型对文化构成设计中的文化意象满意度进行抽象认知,通过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手段,研究不同维度下的传统文化元素与产品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意象的属性品质对提升产品满意度的程度。归纳出以下文化意象认知原理与规律:不同维度下的传统文化元素品质对产品满意度的影响是不同的。文化认知度高的设计,其设计特征多数聚集在视觉符号层的设计要素。但简单的文化符号叠加,不能有效促进产品文化意象和内涵的提升。行为习惯层面和精神思想层面上的传统文化元素品质更能提升产品的文化满意度,并主导着消费者选择文化产品与服务。(2)文化符号是文化构成设计的切入点,总结了文化符号的属性,构建设计诉求和文化符号属性匹配规则:视觉层面的设计要素主要是外形、色彩、材质、肌理、纹样,多数通过视觉感知,认知效果明显,主要通过形态同构原则进行匹配;行为层面的设计要素主要是操作方式、设计不同部件的连接方式,多数通过动作、触觉以及视觉感知,认知效果比外层要弱,主要通过动作相似和逻辑相关原则进行匹配;精神层面的设计要素是人文典籍、思想理念,多数通过精神共鸣感知,有些设计的外层要素也会辅助文化内层的感知,主要通过认知共鸣和内涵一致原则进行匹配。(3)开发了“面向文化构成设计的文化符号资料库系统”,收集涵盖餐饮、动植物、服饰、歌舞剧、建筑、节日庆典、生活器皿、宗教哲学等门类的文化符号100个;凝练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十八个词汇,依据设计师工作流程,建构系统,辅助设计师筛选、匹配和推荐文化符号,用于文化构成设计。
唐育捷[3](2020)在《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的群化构成价值与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陕西传统吉祥纹样是中国传统纹样宝库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也是陕西传统吉祥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富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价值。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自身对于精神的需求也随之提升。本文主要从深入分析研究陕西传统吉祥纹样出发,以现代图形创意设计法则——群化构成,去探析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的构成方式,总结其艺术特色以及文化价值,并对其进行创新应用传播。不仅可以深度挖掘陕西传统吉祥纹样与陕西民间艺术的研究价值,而且为传统吉祥纹样和现代图形创意设计融合寻找新的切入点,同时也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大趋势添砖加瓦,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首先对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的文化内涵、地域特征与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类别和表现手法进行详尽的梳理阐述。其次是对群化构成的解析,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传统吉祥纹样的“形”、“色”、“意”三个方向以调研的方式进行整理归纳与分析研究其构成形式。最后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案例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群化构成的应用价值和创新传播的重要性。论文以群化构成设计原则为基础,结合现代图形设计方法,探讨陕西传统吉祥的价值和创新应用策略,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和创新设计应用的论证来验证传统吉祥纹样的创新方法,以及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义。通过对陕西传统吉祥纹构成形式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研析其本质内涵和形式,为后期吉祥纹样的创新设计和传播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考方向与构想。作者在此也希望本次研究,可以为相关研究者和设计同行提供新的想法和参考,且就传统吉祥纹样的创新应用和传播提出自己的见解。
李玉[4](2015)在《传统纹样中的吉祥观念与现代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层次领域的需求越来越高。现代设计艺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现代设计的自身艺术特性严重缺乏。出现越来越多的照搬和抄袭西方设计的艺术形式。传统纹样的现代化应用还仅仅停留在将原有纹样直接运用的阶段。现阶段的中国风设计无非是运用几笔泼墨、几朵祥云和一些造型特征明显的传统纹样所拼凑而成的中国风设计艺术。从而使得现代设计艺术发展受到束缚和制约。传统纹样中的吉祥观念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传统纹样中的吉祥观念表达是中华民族精神领域的伟大智慧结晶,纹样的造型和组织形式是人们经过几千年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最简洁、最直观、最形象的符号化视觉元素。这些都没有被现代人们好好的利用和传承。如何解决传统纹样中的吉祥观念在现代设计中的表达成为当代人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分析传统纹样的造型构成设计原理,了解吉祥观念的意象表达方式,汲取西方优秀艺术特征,再根据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将纹样和意象通过更加有效的视觉符号元素体现出来。让现代设计艺术成为国际化的坚定艺术形态。本文从传统纹样和吉祥观念的概念和历程,这些理论性研究着手,进一步分析传统纹样的造型设计和构图法式,再寻求传统纹样形式和现代设计的契合点,最后融入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借鉴了西方的设计艺术核心价值理念。通过应用性创新使用的意义和理论性传承发扬的意义共同探索和研究了传统纹样中.的吉祥观念和现代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和大众情感表达的现代设计,使现代设计具有历史性、传承性、国际性和创新性。让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立足国际并占据不可小觑的艺术地位。
时卉[5](2018)在《敦煌莫高窟北朝人字坡装饰图案研究》文中认为敦煌莫高窟北朝人字坡装饰图案虽然不是石窟最主要的表现内容,但其在整体石窟中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能够扩大石窟的空间感,以表达佛教意识形态的虚空和佛国净土。还能通过丰富多彩的图案,更直观的探究东西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内容,为光辉灿烂的隋唐装饰图案奠定了完美的基础。又能进一步探究在北朝时期如何利用客观存在的形式美法则,形成最终的人字坡装饰图案。敦煌莫高窟北朝人字坡装饰图案形成的原因共有三个。通过分析人字坡装饰图案的造型、色彩、结构和石窟顶部构造人字坡建筑形制,探讨敦煌莫高窟北朝人字坡装饰图案的各个阶段的种类和特点,得出人字坡装饰图案的形成原因之一是石窟顶部构造人字坡建筑形制,总结出人字坡装饰图案具有扩大石窟空间感的作用。通过对人字坡装饰图案中的植物纹样、石窟顶部构造人字坡建筑形制的溯源,指出形成敦煌莫高窟北朝人字坡装饰图案造型的最直接原因是图案中的母题植物纹样。总结出北魏末至北周的两种结构的图案,母题植物纹样都是在印度。其中均衡式图案,是经北方传至敦煌;而对称均衡混合式图案的局部对称结构和部分莲花造型是受到印度的直接影响,经南方传入敦煌。通过对图案的造型、色彩、组织结构的比对分析,得出从西来图案中汲取部分图案造型元素,与汉文化圈图案的造型元素进行重组或重构,形成敦煌莫高窟人字坡装饰图案的原因之三是:客观存在的形式美法则。
於洁晶[6](2019)在《地域文化视角下陕北小城市街道牌匾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街道景观多朝着趋同、单一、缺乏特色的方向发展。街道空间不仅是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场地,也是城市重要展示窗口,承载着城市特色与文化。我国城市步入了由规模发展到品质发展的新时代,中小城市建设稳步推进,提升城市人居生活环境品质逐步成为了城市发展的新方向。街道作为展示城市面貌的橱窗,自然是城市双修和综合提升的重点,以人为本、凸显文化特色成为街道更新改造的基点和主旨。街道牌匾历史悠久,饱含城市地域文化内涵,能够展示城市特征,是城市街道景观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街道系统中不可或缺的标识要素。同时也是人们认知街道功能、引导日常行为的基础,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它的诱目性和易读性又使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街道景观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体现街道文化特色的重要元素。凸显自己个性、缺乏整体思维和地域文化思维是街道牌匾存在的普遍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破坏和“污染”了街道环境。针对该状况,本文从地域文化视角出发,基于牌匾相关基础研究,以构成学、符号学、街道景观理论为支撑,通过对陕北地区小城市街道牌匾现存状况的调研和总结,结合相关实例,论证牌匾造型的构成学设计方法以及在符号学层面牌匾意义的传达方法,最后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延川县城南北大街街道牌匾设计实践加以检验。通过以构成学为基础的点线面要素、色彩搭配原则、立体虚实设计等街道牌匾设计手法,可以创造出与街道环境和谐、具艺术审美价值、有个性文化特质的牌匾造型;将地域文化因子与构成学的三要素结合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质;借助符号的指认机制能够理性引导并突出牌匾意象的表达。论文研究成果可以作为街道牌匾设计的理论参考。
李婧仿[7](2019)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设计·应用”领域与人、与生活、与社会联系密切,它能让美术真正在生活中得到运用,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创意和蕴含的人文情感,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观察力、审美力,提高艺术修养有重要价值,并能带来创造美好生活和改变世界的力量。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的一部分,它基于美术学科而生发,体现了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关注。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素养和能力去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获得生活与发展的需要,去追求更为美好的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情感体验。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进行研究,能更好的发挥该领域自身的价值和对学科核心素养的促进性,进一步实现育人的目标。本研究围绕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与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之间的关系展开,在界定清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涵义的基础上,对“设计·应用”领域进行一个完整的探究,包括课标要求,该领域的教学现状,师生的认知等方面,并充分论证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的必要性,进而开展案例研究和融入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本文采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实践研究的方法获得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是让我们了解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设计·应用”领域的概念、课标中的要求;第二部分从教材、学生认知、教师认知、教学现状这四个方面分析“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现状;第三部分对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的必要性和教学案例进行研究,证实“设计·应用”领域对学科核心素养的促进性,并通过教学案例获得诸多教学启示;第四部分笔者以岭南版七年级下册“设计·应用”领域中《生活中的点、线、面》为例,探索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其中开展教学实践,并对“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进行展望。通过研究,笔者为开展初中“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本研究还有很多不足,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促使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更好地融入“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
沈宝龙[8](1997)在《构成设计与传统纹样的比较》文中提出 自1919年德国建筑师W·格罗皮乌斯创办包豪斯(建筑与实用美术学校),开创了构成设计教育的先河。构成设计作为一门重要的设计基础课程,在实用艺术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构成设计理论将平面、立体、色彩构成的造型规律和方法予以系统化、条理化、逻辑化,使设计基础教育走向了新的阶段,适应了欧洲工业革命后,大规模机器生产工业产品的要求。近一个世纪来,世界各国艺术院校相继引进并逐渐发展、完善了构成设计教程。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期引进构成设计教学以来已有十几年了,各艺术院校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出版了我国自已编
周钰琛[9](2019)在《《山海经》神怪异兽形象在潮牌服饰设计中的演绎》文中研究说明传统文化与潮流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在现代各种各样潮流文化的发展中,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潮流文化的重要根基,只有在认同传统文化的情况下,才能够避免在快速更迭换代的潮流文化大潮中的迷失。近年来,随着中国元素在国际潮流圈的愈演愈烈,带有中国符号的潮牌服饰层出不穷,而《山海经》作为我国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先秦古籍,涵盖了中国鬼神、巫术、以及祭祀文化的历史渊源,书中描绘了大量神怪异兽形象和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这些充满荒诞、离奇的神怪异兽形象和神话故事涵盖了所有的中国早期的神话哲学思维,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文化性,对于潮牌服饰设计来说,这些奇奇怪怪的神怪异兽形象是很具有挖掘价值、意义的创作素材。本文通过对《山海经》以及其中的神怪异兽形象的特征分析研究,结合潮牌服饰的发展沿革与特征征分析,探索《山海经》中的神怪异兽形象在潮牌服饰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并对其具体的创新应用方法进行实践论证。以潮牌服饰为载体,将传统的内容通过现代设计的手法进行再创作与重新演绎,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入提供新的借鉴。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富有中国传统神话色彩的《山海经》神怪异兽形象用于潮牌服饰设计中,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山海经》中的神怪异兽形象进行再设计创作以及在潮牌服饰中的应用实践,探索出一条“古为今用”的创作理念,为服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方面贡献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也为服装设计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唐扬[10](2020)在《汉代植物纹样的形制考释与文化内涵》文中认为植物纹样是中国传统纹样题材的一大类别,其形成及发展过程亘通古今,漫长曲折。汉代是植物纹样自滥觞期向转型期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这一时期植物纹样的形制与中国早期宗教、哲学、社会风尚紧密结合,是混含多意原始自然观和情感的积淀,亦是中原本土原生植物形态演变的结果。相较魏晋隋唐时期外来文化等综合因素影响下,植物纹样呈现的兼收并蓄、异彩纷呈,汉代植物纹样有其特殊的外在审美意趣与内在文化内涵,极具时代特色。汉代植物纹样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先秦时期形成的植物纹样形态,同时又在政治格局、思想演变、共性和个性的审美取向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逐渐形成构图严谨、气韵灵动的独特形制,微观角度上看不同的植物纹样承载不同的文化内涵,在宏观角度上汉代植物纹样也反映了汉时人们注重现实生活人本意识的逐渐觉醒。本课题以汉代植物纹样为研究对象,首先经由文献调研的方法,归纳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检索文献及博物馆的实地考察资料,界定研究对象所处的时间、地区,厘清汉代植物纹样的研究载体类别。在此基础上,首先整理植物纹样在新石器时代、商周、春秋、秦四个时期的阶段性视觉呈现形式,以《山海经》、《淮南子》为代表性文献整理先秦至汉代人们对植物的认知情况,为汉代植物纹样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对带有植物纹样的载体进行分析,以图式、组合内容、传统命名为判断依据,归纳得出汉代植物纹样的形态类别及演变情况。通过对21件汉代植物纹样色彩样本的提取与统计,从色相种类、搭配规律及色彩分布成因三个方面总结汉代植物纹样的色彩特征。在形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汉代植物纹样的形态布局功能与表意功能,结合表现手法解析其艺术特征。结合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深入挖掘影响汉代植物纹样的文化因素,并结合具体的植物纹样种类解读其蕴藏的文化内涵。逐步构建汉代植物纹样的研究体系,为探析汉代植物纹样在当代的定位与传承提供理论依据。最后,综合上文对汉代植物纹样形制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分析,结合其他传统纹样在当代的定位与应用案例,总结汉代植物纹样的双重身份,结合现代构成理论进一步思考汉代植物纹样作为一种传统纹样在当代传承的具体方法论,将汉代植物纹样的形制和文化内涵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使其在当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两者的双赢。
二、构成设计与传统纹样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成设计与传统纹样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草木染在一念文创产品中的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国内文创产品设计分析 |
1.2.2 国内草木染文创设计应用分析 |
1.2.3 国外草木染文创设计应用分析 |
1.3 研究内容、设计重难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
1.4 草木染在文创产品中的具体意义 |
1.4.1 草木染对一念文创产品开发的价值 |
1.4.2 草木染在一念文创产品中的文化传承 |
第2章 草木染及一念文创产品设计概述 |
2.1 草木染的相关概述 |
2.2 一念文创产品概述 |
2.3 草木染在一念文创产品中的作用分析 |
2.3.1 草木染非物质的文化属性 |
2.3.2 草木染多层面的艺术属性 |
2.3.3 草木染多元化的实用属性 |
第3章 一念文创产品开发设计定位构思 |
3.1 一念文创产品设计定位 |
3.2 一念文创产品定位 |
3.3 一念文创产品的内容定位 |
3.4 一念文创产品材质设计定位 |
3.5 设计创作构思 |
第4章 草木染在一念文创产品中的设计方案 |
4.1 “一念”标识设计 |
4.2 《春华·秋实》系列 |
4.3 《禅驿》系列 |
4.4 《缃素》系列 |
第5章 草木染文创产品的观望与结语 |
5.1 以一念草木染文创产品为例 |
5.2 论文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2)文化构成设计方法学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文化与文化构成设计 |
1.1.2 文化与设计之关系 |
1.1.3 研究之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造物的研究现状 |
1.2.2 文化构成设计的研究现状 |
1.2.3 KANO模型用于设计创新的研究现状 |
1.2.4 层析分析法用于设计创新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组织结构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组织结构 |
第2章 设计中的文化意象认知原理 |
2.1 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层次 |
2.2 文化构成设计中的文化意象的具象认知 |
2.2.1 实验样本收集及处理 |
2.2.2 文化意象强烈程度认知实验 |
2.2.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文化意象的具象认知 |
2.3 文化构成设计的文化意象满意度的抽象认知 |
2.3.1 基于文化构成设计的文化意象满意度的定性分析 |
2.3.2 基于文化构成设计的文化意象满意度的定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文化构成设计方法 |
3.1 优秀的文化构成设计案例分析 |
3.2 文化符号与文化构成设计诉求 |
3.2.1 文化符号概述 |
3.2.2 设计师在文化构成设计中的信息需求 |
3.2.3 构建设计诉求与文化符号属性的匹配关系 |
3.3 基于感知分析和特征分析的文化构成方法研究 |
3.3.1 感知分析 |
3.3.2 特征分析 |
3.4 以旗袍服饰文化符号为设计源的案例研究 |
3.4.1 设计诉求分析 |
3.4.2 文化符号适配 |
3.4.3 特征影响力权重分析 |
3.4.4 目标产品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文化构成设计的文化符号检索系统 |
4.1 文化符号的收集和整理 |
4.1.1 文化符号的信息框架 |
4.1.2 文化符号属性的规范性要求 |
4.2 系统开发与实现 |
4.2.1 系统结构及介绍 |
4.2.2 建立新符号/修改已有符号 |
4.2.3 文化符号搜索及展示 |
4.2.4 文化符号的删除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文化性公共交互装置系统设计和应用 |
5.1 公共交互装置研究背景 |
5.2 文化符号的筛选和匹配 |
5.2.1 视觉层面文化符号 |
5.2.2 行为层面文化符号 |
5.3 技术路线及实现 |
5.3.1 系统整体硬件构成及其基本工作原理 |
5.3.2 硬件模块 |
5.3.3 动作输入及识别过程 |
5.3.4 效果输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的群化构成价值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现状 |
1.2.1 研究目的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2 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相关理论概述 |
2.1 传统吉祥纹样的文化内涵 |
2.1.1 吉祥纹样的含义 |
2.1.2 吉祥纹样的文化内涵 |
2.2 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的地域特征 |
2.2.1 豪情奔放的陕北地区 |
2.2.2 恢弘博大的关中地区 |
2.2.3 交融汇萃的陕南地区 |
2.3 传统吉祥纹样的发展历程 |
2.3.1 萌芽形成,初步发展 |
2.3.2 继承变革,过渡发展 |
2.3.3 成熟发展,高峰完善 |
2.4 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的主要类别和表现手法 |
2.4.1 主要类别 |
2.4.2 表现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3.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群化构成形式分析研究 |
3.1 群化构成理论概述 |
3.1.1 “群化构成”析义 |
3.1.2 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群化构成”原则 |
3.2 吉祥纹样“形”的群化构成分析 |
3.2.1 基本形旋转放射 |
3.2.2 基本形对称平衡 |
3.2.3 基本形自由组合 |
3.3 吉祥纹样“色”群化构成分析 |
3.3.1 凤翔木版年画色彩群化分析 |
3.3.2 泥塑脸谱色彩群化分析 |
3.3.3 民间刺绣色彩群化分析 |
3.4 吉祥纹样“意”群化构成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吉祥纹样群化构成设计应用分析研究 |
4.1 标志设计的群化构成 |
4.1.1 中国联通标志——“盘长”纹样 |
4.1.2 凤凰卫视台标——凤鸟纹 |
4.1.3 陈幼坚设计公司LOGO——四喜娃娃 |
4.2 海报招贴设计中的群化构成 |
4.2.1 创意吉祥文字海报中的群化 |
4.2.2 海报设计中吉祥图形的群化 |
4.3 包装设计中的群化构成 |
4.3.1 包装盒设计装饰纹样的群化 |
4.3.2 包装品牌故事中“意”的群化体现 |
4.3.3 包装盒设计的群化 |
4.4 其他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以“蝙蝠”纹样为例的群化构成创新设计应用 |
5.1 陕西传统“蝙蝠”纹样艺术语言分析 |
5.1.1 “蝙蝠”纹样的造型艺术特色 |
5.1.2 “蝙蝠”纹样的色彩艺术特色 |
5.1.3 “蝙蝠”纹样构成形式分析 |
5.2 “蝙蝠”纹样的群化构成的元素提取 |
5.2.1 “蝙蝠”纹样元素提取 |
5.2.2 “蝙蝠”纹样的群化构成演示 |
5.3 “福秀(FUSOO)”品牌形象设计方案 |
5.3.1 市场需求分析 |
5.3.2 设计背景和目标 |
5.3.3 设计意象构建与思路 |
5.3.4 “FUSOO(福秀)”文化创意品牌应用设计 |
5.4 吉祥纹样群化构设计的价值分析 |
5.4.1 文化传承价值 |
5.4.2 设计应用价值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的总结 |
6.1.1 结论 |
6.1.2 创新点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论文的不足 |
6.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4)传统纹样中的吉祥观念与现代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4 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传统纹样与吉祥观念的历程 |
2.1 传统纹样概述 |
2.1.1 传统纹样的涵义 |
2.1.2 传统动物纹样 |
2.1.3 传统植物纹样 |
2.1.4 传统几何纹样 |
2.2 吉祥观念概述 |
2.2.1 吉祥观念的涵义 |
2.2.2 寓意类吉祥观念 |
2.2.3 宗教类吉祥观念 |
2.2.4 文字类吉祥观念 |
第三章 传统纹样的构成设计 |
3.1 传统纹样的构成 |
3.1.1 传统纹样的构成概述 |
3.1.2 传统纹样的构成原理 |
3.2 传统纹样的造型 |
3.2.1 单独形态 |
3.2.2 连续形态 |
3.2.3 适合器物形态 |
3.2.4 太极形态 |
3.3 传统纹样的意向表达 |
第四章 探研传统纹样中的吉祥观念与现代设计 |
4.1 现代设计探索 |
4.1.1 立足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设计探索 |
4.1.2 结合国外艺术的现代设计探索 |
4.2 抽象传统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
4.2.1 在标志中的运用 |
4.2.2 在书籍中的运用 |
4.2.3 在包装中的运用 |
4.2.4 在其他领域中的运用 |
第五章 传统纹样中的吉祥观念在现代设计中的启示 |
5.1 传统纹样中的吉祥观念在现代设计中的必要性 |
5.2 传统纹样中的吉祥观念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
5.2.1 形之表达 |
5.2.2 意之融合 |
5.2.3 神之传承 |
5.3 传统纹样中的吉祥观念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 |
第六章 立足传统纹样中的吉祥观念的现代艺术价值与魅力 |
6.1 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
6.2 内涵深刻的传承价值 |
6.3 中外结合的前卫魅力 |
第七章 结论 |
第八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5)敦煌莫高窟北朝人字坡装饰图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abstract绪论 一、敦煌装饰图案概述 二、选题缘由及意义 三、写作思路 四、研究现状 五、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一章 |
敦煌莫高窟北朝人字坡建筑形制和人字坡装饰图案 第一节 |
敦煌莫高窟北朝人字坡建筑形制 第二节 |
敦煌莫高窟北朝人字坡装饰图案的种类 第三节 |
敦煌莫高窟北朝人字坡装饰图案的造型、色彩和结构第二章 |
敦煌莫高窟北朝人字坡装饰图案的植物纹样、人字坡建筑形制溯源 第一节 |
敦煌莫高窟北朝人字坡装饰图案的植物纹样溯源 第二节 |
敦煌莫高窟北朝人字坡建筑形制溯源第三章 |
敦煌莫高窟北朝人字坡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 第一节 |
北魏时期人字坡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 第二节 |
北魏至西魏人字坡装饰图案的形式美法则 第三节 |
敦煌莫高窟西魏时期288窟人字坡后坡图案形式美法则 第四节 |
敦煌莫高窟北周时期428窟人字坡前坡图案形式美法则结语参考文献致谢 |
(6)地域文化视角下陕北小城市街道牌匾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背景——五位一体与文化自信 |
1.1.2 中观背景——城市修补与提质控量 |
1.1.3 微观背景——幸福指数与街道景观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1.3.1 陕北地区 |
1.3.2 小城市 |
1.3.3 街道 |
1.3.4 牌匾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研究 |
2.1 牌匾基础研究 |
2.1.1 牌匾定义 |
2.1.2 历史沿革 |
2.1.3 演进特征 |
2.1.4 功能价值 |
2.1.5 构成要素 |
2.1.6 影响牌匾特征的要素 |
2.2 构成学基础研究 |
2.2.1 构成学相关研究 |
2.2.2 构成学理论综述 |
2.2.3 构成学与牌匾设计 |
2.3 符号学基础研究 |
2.3.1 符号学相关研究进展 |
2.3.2 符号学基础理论概述 |
2.3.3 符号学与牌匾设计 |
2.4 街道景观基础研究 |
2.4.1 街道景观相关研究进展 |
2.4.2 街道景观基础理论概述 |
2.4.3 街道景观与街道牌匾 |
2.5 小结 |
第三章 陕北地区小城市街道牌匾状况研究 |
3.1 调研范围与内容 |
3.1.1 对象选取 |
3.1.2 调研内容 |
3.2 地域文化要素梳理 |
3.2.1 传统地域文化 |
3.2.2 外来文化影响 |
3.3 街道环境特征总结 |
3.3.1 街道的尺度 |
3.3.2 空间的变化 |
3.4 街道牌匾状况调研 |
3.4.1 调研方法与数据 |
3.4.2 数据分析 |
3.4.3 特征总结 |
3.5 小结 |
第四章 匾形的构成设计 |
4.1 匾形的平面构成设计 |
4.1.1 点要素的设计组织 |
4.1.2 线要素的设计组织 |
4.1.3 面要素的构成设计 |
4.1.4 街道匾形的总体构成组织 |
4.2 匾形的色彩构成设计 |
4.2.1 色彩构成基础 |
4.2.2 匾形色彩的选取 |
4.2.3 牌匾色彩的调和 |
4.3 匾形的立体构成设计 |
4.3.1 强调重点 |
4.3.2 优化肌理 |
4.3.3 追求变化 |
4.3.4 协同建筑 |
4.4 匾形构成设计在陕北地域文化中的体现 |
4.4.1 平面构成——建构基础 |
4.4.2 色彩构成——凸显特征 |
4.4.3 立体构成——视觉强化 |
4.5 小结 |
第五章 匾义的符号表达 |
5.1 符号的类型与作用 |
5.1.1 文字符号 |
5.1.2 造型符号 |
5.1.3 色彩符号 |
5.2 符号的表达机制 |
5.2.1 多元符号的同指表达 |
5.2.2 同一符号的多指表达 |
5.3 符号的梳理提取 |
5.3.1 以形得符 |
5.3.2 以意得符 |
5.3.3 以文得符 |
5.3.4 以创得符 |
5.3.5 以美得符 |
5.4 小结 |
第六章 实践应用——以延川县南北大街改造为例 |
6.1 项目背景 |
6.1.1 城市概况 |
6.1.2 文化背景 |
6.1.3 街道概况 |
6.1.4 项目定位 |
6.1.5 现状特征 |
6.2 上位规划总体格局 |
6.2.1 空间结构 |
6.2.2 平面形态 |
6.2.3 空间轮廓 |
6.3 街道牌匾方案设计 |
6.3.1 总体秩序建构 |
6.3.2 A段设计 |
6.3.3 B段设计 |
6.3.4 C段设计 |
6.4 小结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
四、研究方法 |
第1章 相关概念界定 |
1.1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
1.1.1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1.1.2 五大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
1.2 “设计·应用”领域概述 |
1.2.1 设计和应用的概念 |
1.2.2 “设计·应用”领域的课标解读 |
1.2.3 “设计·应用”领域中,“设计”和“应用”的关系 |
第2章 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现状 |
2.1 教材中的“设计·应用”领域 |
2.2 学生对“设计·应用”领域的认知 |
2.2.1 调查目的及方法 |
2.2.2 学生对“设计·应用”领域的基本认知 |
2.2.3 学生对设计“设计·应用”领域的掌握程度 |
2.2.4 学生对“设计·应用”领域的态度 |
2.3 教师对“设计·应用”领域的认知 |
2.4 “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现状 |
第3章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的必要性及案例研究 |
3.1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的必要性 |
3.1.1 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 |
3.1.2 “设计·应用”领域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共通性 |
3.1.3 “设计·应用”领域对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促进性 |
3.2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融入“设计·应用”领域的案例研究 |
3.2.1 《平面图形创意设计》教学案例 |
3.2.2 《平面图形创意设计》一例带来的教学启示 |
第4章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实践探索 |
4.1 《点线面的魅力》教学实践探索 |
4.1.1 教学设计框架 |
4.1.2 教学过程 |
4.1.3 学习成果 |
4.2 《点线面的魅力》对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促进与教学反思 |
4.3 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的教学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9)《山海经》神怪异兽形象在潮牌服饰设计中的演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
2.《山海经》与神怪异兽概述 |
2.1 《山海经》概述 |
2.1.1 《山海经》的内容 |
2.1.2 《山海经》的成书作者及成书时间 |
2.2 《山海经》中的神怪异兽 |
2.3 《山海经》神怪异兽形象与原始信仰 |
2.3.1 原始人类对自然神的崇拜 |
2.3.2 氏族部落中的图腾崇拜 |
2.4 《山海经》神怪异兽的形象特征 |
2.4.1 造型特征 |
2.4.2 《山海经》神怪异兽的功能特征 |
2.4.3 《山海经》神怪异兽的“复生”特征 |
2.5 《山海经》绘本中的神怪异兽形象对比分析 |
2.5.1 明清时期《山海经》绘本分析 |
2.5.2 日本江户时期的《山海经》—怪奇鸟兽图卷 |
2.5.3 现代《山海经》绘本中的神怪异兽 |
3 潮牌服饰设计概述 |
3.1 潮牌服饰的概念 |
3.2 潮牌服饰出现的文化背景 |
3.2.1 青年亚文化与“青年风暴” |
3.2.2 青年亚文化的被收编和潮流文化的兴起 |
3.3 潮牌服饰的历史沿革 |
3.3.1 潮牌服饰的前身-年轻风暴引领的思想解放潮流 |
3.3.2 潮牌服饰的雏形-Hip-Hop文化的兴起 |
3.3.3 潮牌服饰的全面发展-90 年代的百家争鸣 |
3.4 潮牌服饰的设计特征 |
3.4.1 潮牌服饰图案特征 |
3.4.2 潮牌服饰的色彩特征 |
3.5 当下国际潮牌发展概况 |
3.5.1 亚洲地区潮牌服饰概况 |
3.5.2 欧美地区潮牌服饰概况 |
3.6 中国潮牌设计存在的一些问题 |
4 《山海经》神怪异兽形象在潮牌服饰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4.1 当前传统文化元素在潮牌服饰设计中应用的不足 |
4.1.1 存在的问题 |
4.1.2 原因分析 |
4.2 《山海经》神怪异兽形象应用在潮牌服饰设计中的适用性分析 |
4.2.1 题材的新鲜感 |
4.2.2 图案设计的适用性 |
4.2.3 色彩选择的适用性 |
4.3 《山海经》元素在潮牌服饰设计中应用的调研 |
4.3.1 “一多一少”的关系 |
4.3.2 “《山海经》神怪异兽形象在潮牌服饰设计中的应用”问卷调查分析 |
4.4 《山海经》神怪异兽形象在潮牌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的意义 |
5 《山海经》神怪异兽形象在潮牌服饰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
5.1 神怪异兽形象在潮牌服饰设计中的图案应用 |
5.1.1 拿来主义-神怪异兽图案的直接运用 |
5.1.2 矢量插画风格对神怪异兽造型的重新演绎 |
5.1.3 波普的“跨界”之风 |
5.2 神怪异兽形象在潮牌服饰设计中的色彩应用 |
5.2.1 高级灰色调的沉稳雅致 |
5.2.2 波普风的玩世不恭 |
5.3 神怪异兽图案在服装中的布局与构图形式 |
5.3.1 布局形式 |
5.3.2 《山海经》神怪异兽造型在潮牌服饰中的构成形式 |
5.4 《山海经》神怪异兽形象在潮牌图案设计中的应用工艺 |
5.4.1 机器刺绣工艺的运用 |
5.4.2 丝网印花的应用 |
5.4.3 数码印花技术的运用 |
6 设计实践 |
6.1 自拟潮流服饰品牌建构 |
6.1.1 品牌名称及LOGO |
6.1.2 风格定位 |
6.1.3 目标人群 |
6.2 系列一:帝江主题系列潮流服饰产品设计 |
6.2.1 灵感来源 |
6.2.2 图案设计 |
6.2.3 图案组合变化 |
6.2.4 图案应用 |
6.3 系列二:应龙主题系列潮流服饰产品设计 |
6.3.1 灵感来源 |
6.3.2 图案设计 |
6.3.3 图案组合变化 |
6.3.4 图案应用 |
6.4 系列二:巴蛇主题系列潮流服饰产品设计 |
6.4.1 灵感来源 |
6.4.2 图案设计 |
6.4.3 图案组合设计 |
6.4.4 图案应用 |
6.5 制作工艺 |
6.6 效果展示 |
6.6.1 帝江系列 |
6.6.2 应龙系列 |
6.6.3 巴蛇系列 |
7 结论 |
7.1 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10)汉代植物纹样的形制考释与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界定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汉代以前植物纹样的发展概述 |
2.1 新石器时期的植物纹样 |
2.2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植物纹样 |
2.3 秦朝的植物纹样 |
2.4 汉代文献中的植物认知 |
第三章 汉代植物纹样的造型类别与色彩特征 |
3.1 汉代植物纹样的造型类别 |
3.1.1 四瓣纹 |
3.1.2 树形纹饰 |
3.1.3 草叶纹饰 |
3.1.4 花卉纹饰 |
3.2 汉代植物纹样的色彩特征 |
3.2.1 色彩统计 |
3.2.2 色彩种类分析 |
3.2.3 色彩搭配规律 |
3.2.4 色彩分布成因 |
第四章 汉代植物纹样的功能与艺术特征 |
4.1 汉代植物纹样的功能 |
4.1.1 汉代植物纹样的布局结构功能 |
4.1.2 汉代植物纹样的表意功能 |
4.2 汉代植物纹样的艺术特征 |
4.2.1 形式布局的严谨性 |
4.2.2 表现手法的写意灵动 |
第五章 影响汉代植物纹样演变的文化因素分析 |
5.1 汉代植物纹样形制演变的影响因素 |
5.1.1 “大一统”政治格局与纹样图式 |
5.1.2 思想演变与纹样种类的兴颓 |
5.1.3 审美取向与写意性表现手法 |
5.1.4 集体礼仪美术形式与植物纹样的地位 |
5.2 汉代植物纹样的文化内涵 |
5.2.1 时空宇宙的象征 |
5.2.2 辟邪化凶的祈愿 |
5.2.3 “以农为本”思想的映射 |
5.2.4 升天成仙的媒介 |
5.2.5 从“神”到“人”的见证 |
第六章 汉代植物纹样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
6.1 汉代植物纹样作为文化现象 |
6.2 汉代植物纹样作为传统纹样 |
6.2.1 当代产品中原生形态的选择性直接应用 |
6.2.2 现代构成方法下汉代植物纹样的变形应用 |
6.2.3 汉代植物纹样的设计实践案例 |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 |
附录2 :《山海经》、《淮南子》中的植物名目 |
附录3 :汉代铜镜上的植物纹样(节选) |
附录4 :汉代画像石中的植物纹样(节选) |
附录5 :汉代画像砖中的植物纹样 |
附录6 :汉代漆器上的植物纹样(节选) |
附录7 :汉代丝织品上的植物纹样 |
四、构成设计与传统纹样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草木染在一念文创产品中的开发应用[D]. 李雪艳.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2]文化构成设计方法学研究及应用[D]. 郑林欣. 浙江大学, 2016(10)
- [3]陕西传统吉祥纹样的群化构成价值与传播研究[D]. 唐育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传统纹样中的吉祥观念与现代设计研究[D]. 李玉. 天津科技大学, 2015(02)
- [5]敦煌莫高窟北朝人字坡装饰图案研究[D]. 时卉.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6]地域文化视角下陕北小城市街道牌匾设计研究[D]. 於洁晶. 长安大学, 2019(01)
- [7]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研究[D]. 李婧仿.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8]构成设计与传统纹样的比较[J]. 沈宝龙. 浙江工艺美术, 1997(04)
- [9]《山海经》神怪异兽形象在潮牌服饰设计中的演绎[D]. 周钰琛.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10]汉代植物纹样的形制考释与文化内涵[D]. 唐扬. 江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