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路规划与实施

解放路规划与实施

一、The Planning for Jiefang Road and Its Implementation(论文文献综述)

刘贝贝[1](2021)在《基于唐皇城文化感知的慢行游线规划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西安经历了中华文明史中的炎黄初创、周礼奠基、大秦集成、汉唐辉煌四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其中唐长安时期所承载的文化是西安历史文化的核心板块,结合唐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以及西安的时代发展背景,确立唐长安城是彰显大唐风范与盛唐文化的最优平台,其保护展示对于挖掘西安历史文化内涵,提升西安历史文化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唐长安城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整体区域范围达到84平方公里。其中作为中央官署机构集中分布的皇城是隋唐都城建设的首创,但由于历史时期的战争驱使、朝代更迭和自然因素的侵袭使得唐时期的城市格局和建筑肌理不可避免地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坏,尤其是目前唐皇城范围内遗留下的具有唐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寥寥无几,给人们感知唐皇城文化与唐文化带来了困难。本文结合唐皇城和西安老城的空间叠合关系,确立西安城墙范围内的11.7平方公里为文章研究范围,具体结合文化感知和慢行游线的相关理论、唐皇城文化资源的现状梳理、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问题的相关分析、唐皇城文化感知慢行游线设计对策和以南广济街为例的文化感知慢行游线案例探讨这五方面进行展开论述。本文首先从文化感知和慢行游线的相关理论出发,总结文化感知与慢行游线的关系和在慢行游线中加强文化感知的意义,以及梳理了慢行游线中的文化感知主体、载体、方式,为下文展开唐皇城文化感知的论述提供依据。其次,本文在梳理研究范围内存在的唐历史文化资源和慢行游线的现状基础之上,结合对游客和居民的文化感知调研分析,发现目前唐皇城文化感知慢行游线存在三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分别是研究范围内感知唐文化的代表性空间不足、文化感知场所之间缺乏有效的慢行游览线路串接以及居民和游客的文化感知方式单一。在明确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分别对游客和居民的文化感知需求和慢行出行需求进行解读,进而为唐皇城文化感知慢行游线的整合提供依据,以此初步确立出唐皇城文化感知慢行游线的空间走向,期望可以构建集文化展示、旅游服务、历史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慢行休闲廊道。接着在下文中具体提出唐皇城文化感知慢行游线的设计目标、原则,以及从整体感知、环境感知和活动感知三方面提出慢行游线空间的优化策略,期望能够增强游客和居民在慢行游线中的文化感知度。本文在最后以南广济街为例,基于其历史地位和现状情况,从环境感知和活动感知两方面进行慢行游线空间设计的探讨,以期在能够集中展示街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同时,又能改善游客和居民的慢行出行体验。

杨芳[2](2020)在《大连市解放路旧城区更新导控策略研究》文中提出

魏成俊[3](2020)在《开封城市轴线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城市轴线作为城市形态的重要元素之一,对其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历史的进程中开封形成了数条城市轴线,这些轴线在城市空间格局建立与完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城市空间不断扩张,但又追求城市特色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轴线扮演着什么角色?与城市格局有何关系?对新区建设有何意义?如何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论文通过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对城市轴线进行案例和理论研究;以时间为主线,借助Depthmap空间句法软件生成的轴线模型图研究开封城市轴线演变发展轨迹,并分析其发展现状;在城市轴线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的指导下,构建开封城市轴线体系;最后选取开封典型城市轴线,基于轴线要素空间组织方式,提出其轴线空间构建策略。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城市轴线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等级体系、空间格局、功能体系。第二,开封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轴线。主要是郑开大道—大梁路—东西大街—新曹路轴线、东京大道轴线、宋城路—滨河路轴线、九大街轴线、四大街轴线、金明大道轴线、中山路轴线、解放路轴线、迎宾路—五一路轴线、省府街—寺后街—鼓楼街轴线、大纸坊街—自由路轴线及众多历史文化街轴线。开封轴线体系现状存在着轴线体系系统性不强、微观空间序列感较弱、历史轴线保护不当,城市历史文脉空间被割裂等问题。第三,论文构建了包括五大等级体系、方格网状空间格局和七大功能体系的开封城市轴线体系。第四,论文从功能布局、节点设置、韵律与节奏、建筑风貌及交通组织等五个方面进行开封典型城市轴线空间组织。论文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提出了轴线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对城市轴线体系构建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第二,采用轴线模型对城市轴线进行定量分析,丰富了城市轴线定量评估的方法。

晏彬人[4](2020)在《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宜昌市西陵区解放路社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新时代+”成为了越来越多工作的前缀。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工作内容和优势手段,必须结合“新时代”不断提升。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发展迅速,城市社区被动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行政管理职能。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凝心聚力的有力抓手,如何在城市社区中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贯彻,如何让社区居民理解、认同并支持党的各项举措,直接关系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基于这一背景,选取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为研究对象,以进一步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在促进城市社区发展中的作用为目的开展案例研究。本文第一部分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界定了城市社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分析了工作特点及意义。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论述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内容、根本任务、主要任务及落脚点。从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三个方面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教育内容。本文第二部分是对当前解放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的案例研究。以解放路社区的区域背景和代表性为基础,通过该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工作情况,梳理了开展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做法和作用,并从居民素质、工作阵地、爱国精神和生活水平等方面总结取得成绩。第三部分是从工作机制、工作支撑、工作队伍和内容方法四个方面梳理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不足。分析产生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城市社区全方位的发展导致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在各方面都有所滞后。在第四部分,本文提出通过健全责任制度和考核机制两个方面完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通过保障工作经费、阵地和人力落实工作基础,通过提高队伍能力和优化队伍结构确保工作开展,最后通过提高工作方法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确保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本文的案例研究,结合了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日常工作和疫情防控工作实践,完善了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对当前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成绩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力求对加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对策和建议,促进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凝聚力量、协调一致和巩固基础的作用。

马若诗[5](2019)在《重庆乡村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中的工作体系与实践探索》文中研究表明调查研究是乡村更新保护的第一步。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积淀与载体,是生存智慧和社会情感的集中表达,同时也见证着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新型城镇化的转型时期,城乡二元结构发展呈现复杂性和特殊性,传统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成为近年来各界学者,甚至是国家政策的主要引导方向。针对这一趋势,本文以对重庆地区乡村文化遗产的调研项目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重庆市代表性乡村文化遗产类型与分布特征,统计整合重庆地区现存的代表性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对乡村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的工作内容与工作体系。对于乡村地区而言,在如今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下,为实现保护目标,首先就必须通过完善的调查研究,寻找并发现乡村地区遗产价值所在以及不适应现代生活的不足之处等多方面的综合信息。调查研究的成果是对该乡村区域形成完整的综合档案,是今后对其实施保护利用措施的依据。调查研究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保护的成效。针对这一核心问题探讨,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第二章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对乡村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做出梳理,并通过前人对于乡村文化景观、农业文化遗产等相似概念的研究总结出乡村文化遗产的内容与价值特征,以及现阶段研究乡村文化遗产研究的价值,同时明确了乡村文化遗产研究的人文意义,以指导乡村文化遗产的调查工作。第三章是结合实际研究项目,对重庆市目前遗存的典型乡村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总体调查,研究其数量与分布特征,梳理出重庆地区现存的代表性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数据。第四章为本文的核心章节,对乡村文化遗产的调查工作的意义、目标以及内容与方法都作出阐述,并形成乡村综合调查工作的完整体系,多方面、多角度对乡村的文化遗产及其价值进行深入认知与研究。同时以涪陵区蔺市镇的凤阳村为例,按照已总结的工作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调研,分析传统乡村中历史发展脉络、整体村落空间、建筑形制、景观风貌、生态结构、产业结构等多种空间构成要素,并在人文层面上深度调查村民对于生活之所的使用感与评价,综合得出对于该传统村落的保护建议。第五章则针对实地调查案例,归纳总结出现阶段重庆地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问题,并针对接来下可展开的关于重庆地区的各类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提出建议,以期对今后的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为乡村文化遗产综合调查工作的基础建立,由乡村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入手,由其具体内容、研究方式、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具体论述,论文核心结论则是形成调查研究的工作体系,以期对今后的乡村调查工作形成工作指导。

熊梦林[6](2019)在《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研究》文中提出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现代城市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物化体现,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在城市发展同质化日益严重的当代,历史文化对于彰显城市特色文脉,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保护、传承、发展城市文化遗产成为现代城市的重要议题。文化遗产包括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不可移动性在城市建设中易遭到破坏,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本论文从遗产保护整体性的视角,以广州明清城墙及城墙内部附近的文物古迹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遗产游步道构建的方法,以广州城墙遗迹为纽带,以揭示广州城墙文化内涵、构建其公众对于广州城墙的认知为主要目的,同时联结城墙附近的遗产资源,形成城墙遗产游步道,从而形成对城墙、文物古迹的整体的保护和利用,达到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目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本论文的背景和理论研究。第一章基于广州城墙保护的现状提出了广州城墙遗产游步道的概念,提出以构建遗产游步道的方式实现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整体性的保护;第二章回顾了遗产游步道概念的起源以及国内外的相关案例实践,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相关的规划设计方法,为广州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的提供指导思路。第三章属于对广州城墙相关遗产资源的认知。本章节梳理了广州城墙发展的历史脉络,剖析了城墙的文化内涵以及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初步提出城墙遗产游步道的规划结构;同时对城墙现状及城墙附近遗产资源、公共空间分布展开了描述,并从城墙现状环境特点论证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的可行性,提出了城墙遗产游步道规划的思路。第四章对城墙范围内及附近的文化遗产展开评价,作为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的依据。结合遗产游步道的特征及构建的目的搭建了遗产评价体系,建立了量化的评价标准体系。第三章与第四章的研究内容奠定了广州城墙遗产游步道的规划结构和遗产构成要素。第五章是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的具体规划设计研究,重点提出城墙遗产游步道的规划设计策略、规划设计内容、配套游憩服务设施的规划以及实施管理策略。

兰天泽[7](2019)在《西安明城区街巷空间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安明城区在西安建城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深刻地影响着未来西安中心城区的空间布局与发展模式。历史文化街巷作为体现城市文脉,讲述历史故事的重要载体,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特征更表达着西安独特的历史内涵与价值。在时代变迁的背景下,西安明城区街巷数量显着降低、街巷空间特色不明,历史文化空间延续性不足等问题十分突出。对于西安明城区街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今街区的研究,且往往是西安城市历史研究的组成部分。而单独叙述街巷发展变迁,并结合现今街巷进行具体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从历史地理学,规划学角度对西安明城区街巷空间的历史、变迁、保护和利用进行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西安明城区的各个街巷开始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图形分析、类型归纳比较、空间句法等技术方法,从街巷数量、功能、形态结构出发,理清西安明城区每一条街巷的发展变迁。探寻西安明城区街巷空间与居住空间、商业空间和文化空间之间的关联特征,发现其内在耦合关系。其次,在研究街巷本体变迁特征和关联特征的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街巷空间变迁的动因,总结街巷空间变迁的机制。最终,提出西安明城区亟待保护的街巷,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街巷空间保护的策略,以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最终实现明城区街巷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兴。本论文的核心结论主要有:第一,从明城区街巷本体特征看,街巷数量显着下降,整体空间形态结构保持稳定,但不同城区街巷变迁特征不同。交通功能上呈现从“人,马混行”、“人车混行”到“人车分行”的变迁特征。街巷商业功能从二维“轴带式”,到三维“团块状”的形态。街巷的文化功能呈现多元化发展,虽然部分文化空间消失,但其街巷格局、名称并未随之改变。第二,从西安明城区街巷的关联特征看,街巷空间与居住空间、文化空间、商业空间呈现出多样的关联特征。在与居住空间中,回族社区呈现“环寺而居”的环状街巷特征、汉族社区呈现“依学而居”的树枝状街巷特征、满城呈现“棋盘路网,以庙围居”的空间特征。在与商业空间中,商业功能变迁往往导致街巷形态变化,但在以“庙会”为代表的传统商业交易形式中,其街巷空间延续且稳定存在。在与文化空间中,宗教类文化空间位于集成度较低的街巷深处,文教类文化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且位于交通相对便捷的街巷,交流类文化空间往往位于街巷尽头,且与街巷呈中轴对称的形态。第三,根据本体特征分析与关联特征分析,对不同时期明城区街巷空间变迁的动因进行了总结,并总结出明城区街巷空间变迁的根本动力、牵引力、规划力以及定力。最终针对明城区街巷空间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亟待保护的街巷与当代思考。

王诗尧[8](2019)在《鞍山市热网分布式变频改造及多热源联网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实现鞍山集中供热“一城一网”建设,尤其是鞍山大规模并网后供热技术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分布式变频泵系统和多热源联网两项技术改造措施。首先对鞍山市集中供热的1 1座热源厂的供热规模、供热能力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重点调查对新并网的原北美供热区域的接收能力。针对热源主循环泵扬程过大,末端用户资用压差过小、个别用户出现倒空、超压等问题,进行增设分布式变频泵系统改造;针对原枝状管网供热安全性差、灵活性差等问题,进行多热源联网技术改造。并利用HACNet软件仿真模拟,分析改造后水力热力工况,计算在效率、节能和节省资金方面的优势。最后制定改造后集中供热运行调节控制策略,实现各热源的智能控制和调度的优化调整。2017年对解放路热源厂、解放东路热源厂、前峪热源厂进行分布式变频改造,2018年对梨花峪热源厂、灵山南热源厂、桃山热源厂等进行分布式变频改造及多热源联网技术改造。两项技术改造的效果如下:成功实现新增2000多万m2并网面积供热;改为补水泵补水定压点设在旁通管处的定压方式,实现精准定压后,解决养老院等倒空、解放东路湖南区域超压问题;供回水温差增大40%,解决了末端站资用压头不足的问题;多热源联网可靠性提高,水力工况优化30%,提高管网输送等效效率40%以上;主循环泵因功率下降,采暖季节省电费约150万元;取消3座均压站,节能资金1500万元;总体热耗降低12%、电耗降低23%。经过两个采暖季的运营,证明两项技术改造工作卓有成效。

蔡钰[9](2019)在《基于四维城市理论的锦州凌河区铁南片区更新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一个蕴含城市历史文脉和记忆的城区,旧城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历久形成的城市空间结构、建筑、习俗等都一点点的消失了,城市记忆消退,城市特色不复存在。本文运用将马克思主义时间观的哲学概念,探索在不同时间范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将其加以保留和延续,解决城市记忆丧失的问题。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归纳了旧城更新的现状,总结四维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政策情况。明确了锦州凌河区铁南片区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阐述了四维城市理论、马克思主义时间观及旧城更新的概念,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旧城更新和马克思主义时间观的研究情况,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方法构建部分。从研究对象的一致性、研究特性的对应性及研究结构的相似性来论述四维城市理论与旧城更新相结合是可行的。总结了基于四维城市理论的旧城更新步骤:空间结构保留、街区肌理延续和环境品质提升三个部分。基于四维城市理论,提出旧城更新的策略。第三部分为对锦州凌河区铁南片区具体的论述。包含三个章节的内容,第三章是在宏观层面,运用空间句法手段研究历史进程中铁南片区的空间结构变化规律,探索铁南片区的未来空间结构;第四章是在中观层面,延续空间肌理。根据文献资料和历史地图,提取出历史地图中与现状地图中的街巷道路、开放空间、建筑等空间要素,运用ArcGIS软件,提取出其中具有历史价值的空间要素。再根据人们需求,运用空间句法、现场调研等方法分别对街巷道路肌理、开放空间分布体系、建筑形式进行完善,使街区肌理得以延续;第五章是在微观层面,提升环境品质。将锦州凌河区铁南片区内的街道要素与城市记忆要素相结合,使街道景观环境要素能够拥有一定的城市内涵与意义,提高人们在视觉角度上感官体验,使城市记忆在这样的方式下得到保存和延续。第四部分为结论部分。总结了四维城市理论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的方法,深刻反思了论文的不足之处与未来的发展前景。

顼琛春[10](2019)在《传统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的功能完善与提升 ——以南丰县旴江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下不断推进的事实,它不仅包含历史文化、社会公平、政治权利、经济效益等非物质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而且在城市公共空间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中,与城市形态的空间布局、土地使用、交通组织、绿化景观等物质因素密切相关。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其保护发展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政府的重视,一方面保护工作取得了丰富成果与宝贵经验;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还有大量历史文化街区不能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需求,逐步走向衰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街区历史文化衰落,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建筑形式和街区功能结构单一,已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导致街区人口流失。历史文化街区的古老的、静止的状态,与现代生活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其某总状态下的自我更新与发展更延续了这种矛盾,致使街区原有肌理被破坏,可识别性降低,失去了原有的活力。功能是历史文化街区延续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升完善街区功能,重建街区秩序,促进街区有机更新,激发居民的认同感,是对日渐式微的传统文化的振兴,亦是对建筑文脉和地域文化的传承。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归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现状,研究改造前后的历史文化街区功能的变化。以街区功能混合作为线索,从功能完善提升的角度,研究盱江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功能,功能定位及保护发展方向,总结历史文化街区功能完善与提升对街区更新保护的影响要素。通过横钟巷11号民居改造等四个项具体设计,对本文总结归纳的设计策略进行了实践论证,以期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与城市的发展共融,以及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The Planning for Jiefang Road and Its Implementatio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Planning for Jiefang Road and Its Implementation(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唐皇城文化感知的慢行游线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学术背景
    1.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范围、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5.3 技术路线
2 文化感知与慢行游线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文化感知的相关理论研究
        2.1.1 文化的相关概念
        2.1.2 感知的相关概念
        2.1.3 文化感知的概念阐释
        2.1.4 文化感知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2 慢行游线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慢行交通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2.2.2 慢行游线的概念阐释
        2.2.3 慢行游线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3 文化感知与慢行游线设计的结合
        2.3.1 文化感知与慢行游线的关系
        2.3.2 慢行游线中的文化感知主体
        2.3.3 慢行游线中的文化感知内容
        2.3.4 慢行游线中的文化感知载体
        2.3.5 慢行游线中的文化感知方式
    2.4 本章小结
3 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与慢行游线现状解读
    3.1 唐皇城基本情况概述
        3.1.1 唐长安城布局概述
        3.1.2 唐皇城布局概述
        3.1.3 唐皇城与西安老城的空间关系
    3.2 唐皇城历史文化解读
        3.2.1 唐长安城历史文化资源梳理
        3.2.2 唐皇城历史文化资源梳理
        3.2.3 唐皇城历史文化价值解读
    3.3 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现状梳理
        3.3.1 唐皇城历史文化空间感知现状
        3.3.2 唐皇城历史生活要素感知现状
    3.4 唐皇城慢行游线现状梳理
        3.4.1 唐皇城道路等级现状
        3.4.2 唐皇城慢行游线构成现状
        3.4.3 唐皇城历史文化资源与慢行游线的串接现状
    3.5 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与慢行游线存在的问题
        3.5.1 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场所缺乏
        3.5.2 唐皇城慢行游线感知内容不足
        3.5.3 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方式单一
        3.5.4 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慢行游线未成体系
    3.6 本章小结
4 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与慢行游线现存问题分析
    4.1 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相关调研分析
        4.1.1 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调研问卷设置
        4.1.2 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调研分析
    4.2 唐皇城慢行游线相关调研分析
        4.2.1 唐皇城慢行游线调研问卷设置
        4.2.2 唐皇城慢行主体出行方式分析
        4.2.3 唐皇城慢行主体出行需求分析
        4.2.4 唐皇城慢行游线构成分析
    4.3 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与慢行游线整合分析
        4.3.1 历史文化感知慢行游线区域选择分析
        4.3.2 空间整合下的慢行游线选择分析
    4.4 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慢行游线价值分析
        4.4.1 文化感知慢行游线概述
        4.4.2 文化感知慢行游线价值解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唐皇城文化感知的慢行游线设计对策
    5.1 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慢行游线设计目标
        5.1.1 提升唐文化感知度
        5.1.2 促进街区活力提升
        5.1.3 优化慢行出行体验
    5.2 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慢行游线设计原则
        5.2.1 历史文化叠加共存原则
        5.2.2 整体性与多样性兼顾原则
        5.2.3 历史文化感知全面化原则
        5.2.4 慢行游线完整连续串接原则
    5.3 唐皇城历史文化感知慢行游线设计策略
        5.3.1 唐皇城慢行游线整体文化展示策略
        5.3.2 唐皇城慢行游线整体文化感知策略
        5.3.3 唐皇城慢行游线建筑空间感知策略
        5.3.4 唐皇城慢行游线景观环境感知策略
        5.3.5 唐皇城慢行游线活动感知相关策略
        5.3.6 唐皇城慢行游线线路支撑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唐皇城文化感知的慢行游线案例研究探讨
    6.1 概况
        6.1.1 区位段落
        6.1.2 周边现状
    6.2 目标与定位
        6.2.1 规划目标
        6.2.2 规划定位
    6.3 建筑空间感知载体
        6.3.1 风格与体量
        6.3.2 形态与细部
        6.3.3 材质与色彩
    6.4 景观环境感知载体
        6.4.1 绿化景观
        6.4.2 小品设施
    6.5 活动感知载体
        6.5.1 业态布局
        6.5.2 人群活动
    6.6 慢行游线保障载体
        6.6.1 铺装设施
        6.6.2 灯光照明设施
        6.6.3 指示标识设施
        6.6.4 隔离设施
        6.6.5 无障碍设施
        6.6.6 停车设施
        6.6.7 公共交通的接驳
    6.7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录
附录二 表录
附录三 调查问卷
致谢

(3)开封城市轴线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百城提质”工程全面实施
        1.1.2 旧城改造不断推进
        1.1.3 文脉保护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任务
        1.1.4 开封城市传统中轴线申遗优势明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区概况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经验借鉴
    2.1 相关概念阐释
        2.1.1 城市轴线相关概念
        2.1.2 新轴线与传统轴线
        2.1.3 城市形态
        2.1.4 城市轴线体系
    2.2 研究进展
        2.2.1 城市轴线理论研究
        2.2.2 城市规划对轴线应用研究
        2.2.3 城市轴线演变研究
        2.2.4 轴线分析法应用研究
        2.2.5 轴线体系研究
        2.2.6 文献评析
    2.3 国内外相关经验
        2.3.1 北京
        2.3.2 广州
        2.3.3 巴黎
        2.3.4 华盛顿
        2.3.5 堪培拉
        2.3.6 开封城市轴线体系设计启示
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3.1 城市轴线的构成要素及交通组织模式
        3.1.1 城市轴线的构成要素
        3.1.2 城市轴线交通组织模式
    3.2 城市轴线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3.2.1 等级体系
        3.2.2 空间格局
        3.2.3 功能体系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案例分析法
        3.3.3 轴线分析法
        3.3.4 实地调研法
4 开封城市轴线演变及现状分析
    4.1 开封城市轴线发展演变
        4.1.1 古代城市轴线
        4.1.2 近代城市轴线发展
        4.1.3 现代城市轴线演变
        4.1.4 城市轴线发展演变趋势
    4.2 开封城市轴线现状分析
        4.2.1 开封城市轴线等级体系现状
        4.2.2 开封城市轴线功能现状
        4.2.3 开封城市轴线空间格局现状
        4.2.4 开封城市轴线存在问题分析
5 开封城市轴线体系构建方略
    5.1 开封城市轴线体系构建原则与思路
        5.1.1 开封城市轴线体系构建原则
        5.1.2 开封城市轴线体系构建思路
    5.2 开封城市轴线体系基本框架构建
        5.2.1 开封城市轴线等级体系构建
        5.2.2 开封城市轴线空间格局构建
        5.2.3 开封城市轴线功能体系构建
    5.3 开封典型城市轴线空间组织
        5.3.1 典型城市轴线时空关系认识
        5.3.2 典型城市轴线空间组织方式
        5.3.3 典型城市轴线的空间组织
6 结语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宜昌市西陵区解放路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第一节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解析
        一、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三、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第二节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基础
        一、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要求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
    第三节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一、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管理工作
第二章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绩
    第一节 解放路社区概况
        一、解放路社区区域背景及历史沿革
        二、解放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背景
        三、解放路社区的思政工作代表性
    第二节 解放路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做法
        一、分类打造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二、着力建设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三、多种载体开展社区思政工作
        四、联动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活动
        五、统筹精神价值物质价值关系
    第三节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的作用
        一、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二、发挥宣传动员作用
        三、发挥矛盾调节作用
    第四节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绩
        一、思政工作阵地建设日益成熟
        二、社区居民道德素质显着提升
        三、社区居民爱国爱党情绪增长
        四、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显着提高
第三章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足之处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一、运行机制不够通畅
        二、考核机制不够科学
    第二节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支撑有待健全
        一、经费支撑尚未落实
        二、阵地支撑较难实现
    第三节 城市社区思政工作队伍有待优化
        一、队伍素质需要提高
        二、队伍结构需要改善
        三、队伍支撑缺乏保障
    第四节 社区思政工作方法内容有待丰富
        一、工作内容比较单一
        二、工作形式比较简单
    第五节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不足的原因
        一、社区发展速度快于思想政治工作政策制定速度
        二、工作客观需要提高快于思政工作认识提升速度
        三、工作要求提高快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优化速度
        四、居民需求变化快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速度
第四章 加强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第一节 完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一、规范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
        二、健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机制
    第二节 落实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支撑
        一、确保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经费来源
        二、保障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基础
    第三节 改进城市社区思政工作队伍结构
        一、提升社区思想政治队伍工作能力
        二、优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结构
        三、提高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待遇
    第四节 创新社区思政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挖掘社区思政工作内容吸引性
        二、创新社区思政工作的具体方法
        三、落实社区思政工作的物质支撑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5)重庆乡村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中的工作体系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1 学术价值
        1.2.2 社会价值与现实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乡村文化遗产概念解析与调查工作体系
    2.1 文化景观遗产与乡村文化景观
        2.1.1 文化景观遗产概念与内涵
        2.1.2 乡土景观与乡村文化景观
        2.1.3 我国文化景观遗产典型——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2.2 农业文化遗产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2.2.1 农业文化遗产概念
        2.2.2 中国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
    2.3 乡村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体系
        2.3.1 我国目前与乡村文化遗产相关的概念
        2.3.2 乡村文化遗产的内涵与类型
        2.3.3 乡村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系建构
    2.4 人文视角下对乡村文化遗产体系的再认知
        2.4.1 乡村文化遗产价值的人本解读
        2.4.2 “人”在乡村文化遗产研究中重要影响
    2.5 乡村文化遗产综合性调查研究模式
        2.5.1 全域范围总体调查
        2.5.2 典型个案综合调查
    2.6 小结
3 重庆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总体调查与分析”
    3.1 重庆地区农业与传统乡村发展
        3.1.1 明清以前重庆地区农业发展概况
        3.1.2 明清农垦移民影响下重庆地区农业发展
        3.1.3 重庆传统乡村发展
    3.2 重庆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总体调查工作任务与目标
        3.2.1 项目背景
        3.2.2 总体调查工作任务与目标
        3.2.3 研究方法
    3.3 重庆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总体调查成果与分析
        3.3.1 重庆乡村文化遗产代表性成果类型
        3.3.2 重庆市乡村文化遗产代表性成果总体分布
    3.4 小结
4 乡村文化遗产资源与保护状况“综合调查与分析”
    4.1 综合调查工作目标与特点
        4.1.1 乡村综合调查研究工作的目标
        4.1.2 乡村综合调查研究工作的特点
    4.2 乡村文化遗产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开展模式
        4.2.1 开展乡村综合调查研究工作意义
        4.2.2 调查研究工作建议模式
        4.2.3 调查研究工作参与人员构成
    4.3 调查工作框架与内容
        4.3.1 乡村物质空间与景观形态调查
        4.3.2 乡村社会空间与生活形态调查
        4.3.3 乡村生态结构调查
        4.3.4 乡村产业结构调查
        4.3.5 保护建议
    4.4 实践案例:重庆涪陵区蔺市镇凤阳村综合调查
        4.4.1 村落物质空间与景观形态调查
        4.4.2 社会空间调查
        4.4.3 生态结构调查
        4.4.4 产业结构调查
        4.4.5 保护建议
    4.5 小结
5 重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建议
    5.1 重庆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
        5.1.1 缺乏对乡村文化遗产体系的认知
        5.1.2 部门职责不明确,村落保护规划落地性不足
    5.2 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原则
        5.2.1 保护乡村风貌特色原则
        5.2.2 持续性的有机更新原则
        5.2.3 鼓励村民参与的原则
    5.3 重庆市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模式建议
        5.3.1 完善调查技术,建立系统化乡村文化遗产综合调查工作体系
        5.3.2 精读本底,展开调研,初步建立重庆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5.3.3 依托跨学科力量加快理论和制度创新,指导乡村遗产保护规划
        5.3.4 明确职责,完善关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
        5.3.5 建立多方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达成从产业振兴到乡村振兴的目标
        5.3.6 发展“新乡贤”,建立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
    5.4 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重庆地区已评级村落名录
    B.凤阳村老街建筑调查记录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缘起
        1.1.1 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1.2 文化遗产保护的难题
        1.1.3 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诉求
    1.2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概念的提出
        1.2.1 城墙的内涵和意义
        1.2.2 广州城墙保护的现状
        1.2.3 建立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的概念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研究
    2.1 国际相关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2.1.1 绿道
        2.1.2 遗产廊道
        2.1.3 文化线路
        2.1.4 遗产游步道
        2.1.5 历史文化散步道
    2.2 国际相关案例研究
        2.2.1 美国波士顿自由之路
        2.2.2 东京历史文化散步道
        2.2.3 香港文物径
        2.2.4 国际案例经验小结
    2.3 国内理论实践研究
        2.3.1 遗产游步道概念内涵解读
        2.3.2 遗产游步道规划应用探索
    2.4 小结
第三章 广州明清城墙游步道遗产资源认知
    3.1 广州城墙的历史演变
        3.1.1 秦汉时期——番禺二山,选址建城
        3.1.2 隋唐时期——三江汇流,城池扩张
        3.1.3 宋元时期——增修城池,三城并立
        3.1.4 明清时期——内城外廓,城址南拓
        3.1.5 民国时期——拆除城墙,突破阻碍
        3.1.6 建国至今——城墙消弭,道路扩建
    3.2 广州城墙的文化内涵
        3.2.1 城墙与城市空间格局
        3.2.2 城墙与城市历史文化
    3.3 广州城墙的遗产资源构成及现状认知
        3.3.1 城墙防卫体系
        3.3.2 历史文化遗产
    3.4 广州城墙遗产游步道的建设条件
    3.5 广州城墙遗产游步道的规划思路
    3.6 小结
第四章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遗产资源评价与判别
    4.1 遗产资源评价的对象和评价原则
    4.2 遗产资源评价的方法——层次分析法
        4.2.1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和过程
        4.2.2 层次分析法用于本研究的可行性
    4.3 相关评价经验借鉴
    4.4 遗产评价因子的选取
        4.4.1 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
        4.4.2 评价因子选取的依据
    4.5 评价体系的搭建
        4.5.1 评价因子的确定
        4.5.2 评价因子的权重计算
    4.6 遗产资源综合判别
        4.6.1 遗产评价标准的确立
        4.6.2 遗产资源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的构建
    5.1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的原则
    5.2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的目标
    5.3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规划设计策略
        5.3.1 遗产游步道的连续性
        5.3.2 遗产游步道分段指引
        5.3.3 遗产游步道重点节点设计
    5.4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主要规划设计内容
        5.4.1 城墙遗迹的暗示与隐喻
        5.4.2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
        5.4.3 城市历史文脉的解读与传播
    5.5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配套游憩服务设施
    5.6 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保护实施对策探讨
        5.6.1 加强管理监督
        5.6.2 协调各方利益
        5.6.3 深化公众参与
    5.7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的内容
    6.2 展望的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遗产评价因子权重专家调查问卷
致谢
附件

(7)西安明城区街巷空间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历史文化的内涵复兴
        1.1.2 街巷空间的人文价值
        1.1.3 西安明城区的典型性
    1.2 研究的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街与巷
        1.3.3 街巷空间变迁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西安明城区相关研究
        1.4.4 研究评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7 研究小节
2.西安城市空间的历史变迁
    2.1 西安的山水格局与地理区位
        2.1.1 山水格局
        2.1.2 地理区位
    2.2 明以前西安城市历史变迁
        2.2.1 周及秦汉时期“象天法地,城邑初兴”
        2.2.2 隋唐时期“中轴对称,里坊兴盛”
        2.2.3 五代及宋元时期“皇城为基,规模衰微”
    2.3 明以后西安城市历史变迁
        2.3.1 明代“城池拓展、四隅初显”
        2.3.2 清代“方城正街,重城格局”
        2.3.3 民国时期“满城拆除、计划西京”
        2.3.4 建国初期“利用旧城,参考唐城”
        2.3.5 改革开放后“九宫格局、一城多心”
    2.4 本章小结
3.西安明城区街巷空间变迁特征解析
    3.1 明以前西安城市街巷空间
        3.1.1 隋大兴城与唐长安城街巷空间
        3.1.2 五代及宋元时期街巷空间
    3.2 明以后西安城市街巷空间
        3.2.1 明清时期(1368-1911)
        3.2.2 民国时期(1911-1949)
        3.2.3 建国初期(1949-1979)
        3.2.4 现代时期(1979-至今)
    3.3 街巷数量特征变迁解析
        3.3.1 总体数量特征变迁
        3.3.2 四隅街巷数量特征变迁
        3.3.3 四关街巷数量特征变迁
    3.4 街巷功能特征变迁解析
        3.4.1 交通功能变迁
        3.4.2 商业功能变迁
        3.4.3 文化功能变迁
    3.5 街巷形态结构特征变迁解析
        3.5.1 西安明城区街巷形态结构总体变迁特征
        3.5.2 四隅街巷形态结构特征变迁
        3.5.3 四关街巷空间形态结构特征变迁
    3.6 街巷空间变迁的特征总结
        3.6.1 街巷数量的逐步减少
        3.6.2 街巷功能的不断更新
        3.6.3 街巷形态结构的整合与延续
4.历史时期西安明城区街巷空间关联特征解读
    4.1 街巷空间与居住空间
        4.1.1 街巷与空间管理
        4.1.2 西安明城区的人口变迁
        4.1.3 街巷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关联性分析
    4.2 街巷空间与商业空间
        4.2.1 明城区商业空间变迁
        4.2.2 商业空间与街巷空间的关联性分析
    4.3 街巷空间与文化空间
        4.3.1 文化空间的变迁
        4.3.2 文化空间与街巷空间关联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历史时期西安明城区街巷空间变迁动因分析
    5.1 明清时期街巷空间变迁动因
        5.1.1 军事防御限定了街巷空间格局
        5.1.2 人口规模增加导致街巷数量增加
    5.2 民国时期街巷空间变迁动因
        5.2.1 政治地位改变导致街巷兴衰
        5.2.2 近代工商业发展影响街巷功能
    5.3 建国初期街巷空间变迁动因
        5.3.1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导致街巷质量提高
        5.3.2 文化形态转变导致街巷文化性降低
    5.4 现代时期街巷空间变迁动因
        5.4.1 社会组织结构变迁导致大量巷道消失
        5.4.2 城市总体规划对于街巷格局的保护与继承
    5.5 街巷空间变迁的机制分析
        5.5.1 历史事件影响下的国民经济发展——街巷空间变迁的根本动力
        5.5.2 城墙限定下的城市交通——街巷空间变迁的牵引力
        5.5.3 空间布局要求下的城市规划——街巷空间变迁的规划力
        5.5.4 历史文化的影响——街巷空间变迁的定力
    5.6 本章小结
6.西安明城区街巷空间保护与当代思考
    6.1 西安明城区街巷空间的历史价值认知
        6.1.1 西安历史文脉的承载
        6.1.2 丰富的历史文化节点
        6.1.3 古今交融的生活状态
    6.2 西安明城区街巷问题解读
        6.2.1 街巷数量逐步降低
        6.2.2 街巷交通职能混乱
        6.2.3 街巷生活氛围减弱
        6.2.4 街巷历史文化难以彰显
    6.3 明城区街巷空间保护与当代思考
        6.3.1 发掘明城区亟待保护的街巷
        6.3.2 构建多层次的街巷交通网络
        6.3.3 组织保护生活性街巷空间
        6.3.4 彰显历史文化街巷空间
    6.4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图表目录
附录
    1.各时期街巷统计表
        1.1 西南城区
        1.2 西北城区
        1.3 东南城区
        1.4 东北城区
        1.5 四关
    2.西安明城区历史文化节点
致谢

(8)鞍山市热网分布式变频改造及多热源联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供热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供热现状
        1.2.2 国内供热现状及相关技术研究
        1.2.3 集中供热的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鞍山市供热现状调查及技术改造方案
    2.1 鞍山供热现状
        2.1.1 自然条件
        2.1.2 主力锅炉房情况
        2.1.3 鞍钢余热供热情况
        2.1.4 主力锅炉房供热负荷
    2.2 分布式变频改造
        2.2.1 热源负荷匹配
        2.2.2 热网输送能力
    2.3 多热源联网的基础建设
        2.3.1 热源及负荷匹配
        2.3.2 建设智能化监控热网系统
        2.3.3 割裂热网物理连接
        2.3.4 联网技术路线
    2.4 本章小结
3 鞍山热网分布式变频泵系统仿真模拟研究
    3.1 分布式变频改造概述
        3.1.1 接收范围及改造内容
        3.1.2 分布式变频改造原理
    3.2 分布式变频仿真模拟依据
        3.2.1 新增168MW循环流化床锅炉
        3.2.2 供热介质、参数及连接方式
        3.2.3 水力计算参数确定与假设条件
        3.2.4 HACNet仿真工具软件功能
    3.3 分布式变频仿真模拟分析
        3.3.1 分布式变频模拟范围
        3.3.2 分布式变频仿真建模
        3.3.3 模拟结果分析
        3.3.4 技术改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鞍山集中供热多热源联网仿真模拟研究
    4.1 多热源联网概述
        4.1.1 多热源联合供热优势
        4.1.2 多热源联网应用基础
        4.1.3 集中供热控制系统建设理念
    4.2 多热源联网技术方案
        4.2.1 总体初步建设两大区域联网
        4.2.2 联网系统参数确定
        4.2.3 各热源主循环泵设计
    4.3 多热源联网建模分析
        4.3.1 北部联网仿真建模
        4.3.2 南部联网仿真建模
        4.3.3 一城一网仿真建模
    4.4 多热源联网仿真模拟分析
        4.4.1 北部联网热平衡分析
        4.4.2 南部联网热平衡分析
        4.4.3 局部联网运行的数据分析
    4.5 本章总结
5 鞍山集中供热系统运行调节控制策略
    5.1 集中供热运行调节控制概述
        5.1.1 必要条件
        5.1.2 热源控制策略
        5.1.3 热网调节策略
        5.1.4 定压的确定
    5.2 主力热源168MW锅炉运行控制策略
        5.2.1 负荷控制回路方案
        5.2.2 总风量调节
        5.2.3 流化床温调节
        5.2.4 炉膛压力调节
        5.2.5 热工检测
    5.3 分布式变频系统运行调节策略
        5.3.1 解放路热网运行调节策略
        5.3.2 解放东路热网运行方式
        5.3.3 前峪热网运行方式
        5.3.4 梨花峪热网运行方式
    5.4 解列运行调节策略
        5.4.1 基本方法
        5.4.2 热源调节运行曲线
    5.5 多热源联网运行方案
        5.5.1 北部区域联网运行
        5.5.2 南部铁东区域联网运行
        5.5.3 南部铁西区域联网运行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基于四维城市理论的锦州凌河区铁南片区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旧城更新的现状情况
        1.1.2 四维城市空间理论的研究情况
        1.1.3 相关政策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解析
        1.4.1 四维城市理论
        1.4.2 马克思主义时间观
        1.4.3 旧城更新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四维城市理论相关研究
        1.5.2 马克思主义时间观相关研究
        1.5.3 旧城更新相关研究
    1.6 研究框架
2 基于四维城市理论的旧城更新方法构建
    2.1 四维城市理论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的可行性
        2.1.1 研究对象的一致性
        2.1.2 研究特性的对应性
        2.1.3 研究结构的相似性
    2.2 基于四维城市理论的旧城更新步骤
        2.2.1 空间结构保留
        2.2.2 街区肌理延续
        2.2.3 环境品质提升
    2.3 基于四维城市理论的旧城更新策略
        2.3.1 尊重历史避免大拆大建
        2.3.2 文化主题控制各区风貌
        2.3.3 发展需求促使产业升级
        2.3.4 记忆载体延续城市文脉
    2.4 本章小结
3 空间句法指导空间结构保留
    3.1 确定片区核心位置
        3.1.1 分析铁南片区的空间结构核心
        3.1.2 总结重要核心节点演变规律
        3.1.3 确定铁南片区核心节点分布
    3.2 优化片区轴线形态
        3.2.1 分析片区重要轴线的现状
        3.2.2 总结片区重要轴线的演变规律
        3.2.3 优化片区重要轴线策略
    3.3 划分特色主题片区
        3.3.1 基于空间句法确定功能分区
        3.3.2 资源位置确定文化分区
        3.3.3 拓展片区业态形式
    3.4 本章小结
4 类型学指导街区肌理延续
    4.1 街道肌理再塑造
        4.1.1 提取历史街巷空间格局
        4.1.2 完善街道空间网络格局
        4.1.3 空间句法验证街道网络
    4.2 开放空间体系的完善
        4.2.1 提取具有历史价值的开放空间
        4.2.2 开放空间服务范围分析
        4.2.3 消除开放空间服务盲点
    4.3 建筑的调整
        4.3.1 街区建筑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
        4.3.2 建筑价值的因子评价
        4.3.3 建筑更新策略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符号学指导环境品质提升
    5.1 景观整体布局构建
        5.1.1 织锦理念指导景观设计
        5.1.2 景观结构延续道路肌理
        5.1.3 片区特色确定街道主题
    5.2 街道主题符号的提取
        5.2.1 图像符号的提取
        5.2.2 象征符号的提取
        5.2.3 指示符号的提取
    5.3 街道主题符号的转化
        5.3.1 符号的运用
        5.3.2 色彩的设计
        5.3.3 场景的营造
    5.4 街道主题符号的回归
        5.4.1 停车位的完善
        5.4.2 材质的选择
        5.4.3 高度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概述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传统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的功能完善与提升 ——以南丰县旴江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目的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3 基本概念定义
        1.3.1 历史文化街区
        1.3.2 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
        1.3.3 功能混合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2.1 历史文化街的价值研究
        2.1.1 街区整体价值
        2.1.2 街区内的关系
        2.1.3 街区混合功能
    2.2 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
        2.2.1 街区更新及意义
        2.2.2 街区更新的方向
        2.2.3 街区功能的更新
    2.3 国内外历史文化区案例分析
        2.3.1 意大利博洛尼亚历史文化街区
        2.3.2 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
        2.3.3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盱江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及现状研究
    3.1 盱江西路历史街区历史文化概况
        3.1.1 区位环境
        3.1.2 历史沿革
        3.1.3 空间形态
        3.1.4 传统文化
    3.2 街巷现状环境
        3.2.1 街区边界道路现状
        3.2.2 街区内部道路现状
        3.2.3 街区内部道路交通
    3.3 建筑现状
        3.3.1 街区建筑总体现状
        3.3.2 已盱江西路历史文化街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3.3.3 已公布历史建筑及传统风貌建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盱江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功能适应性研究
    4.1 街区居民的需求
        4.1.1 街区居民的物质需求
        4.1.2 街区居民的情感需求
    4.2 街区功能定位
        4.2.1 街区现有功能
        4.2.2 现存主要问题
        4.2.3 街区功能定位
    4.3 街区的功能完善策略
        4.3.1 改善街区居住环境
        4.3.2 丰富街区商业形态
        4.3.3 更新街区公共空间
    4.4 街区功能提升策略
        4.4.1 保持街区功能整体性
        4.4.2 重构街区功能秩序性
        4.4.3 提升街区功能有机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盱江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设计
    5.1 更新设计基本原则
        5.1.1 划定街区核心保护范围
        5.1.2 保护建筑的修缮原则
    5.2 传统居住功能完善
        5.2.1 平面无障碍设计
        5.2.2 横钟巷11 号民居更新设计
    5.3 沿街商业功能激活
        5.3.1 丰富商业活动
        5.3.2 解放路沿街立面改造设计
    5.4 街区活动功能更新
        5.4.1 衙署纪念广场设计
        5.4.2 沿江休闲栈道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一 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名录
附表二 江西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录
附表三 盱江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附表四 盱江西路历史文化街区已公布历史建筑
附表五 盱江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建筑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The Planning for Jiefang Road and Its Implementation(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唐皇城文化感知的慢行游线规划设计研究[D]. 刘贝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大连市解放路旧城区更新导控策略研究[D]. 杨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3]开封城市轴线体系构建研究[D]. 魏成俊. 河南大学, 2020(02)
  • [4]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以宜昌市西陵区解放路社区为例[D]. 晏彬人. 三峡大学, 2020(06)
  • [5]重庆乡村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中的工作体系与实践探索[D]. 马若诗. 重庆大学, 2019(02)
  • [6]广州明清城墙遗产游步道构建研究[D]. 熊梦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西安明城区街巷空间变迁研究[D]. 兰天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鞍山市热网分布式变频改造及多热源联网的应用研究[D]. 王诗尧.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基于四维城市理论的锦州凌河区铁南片区更新研究[D]. 蔡钰.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10]传统街区在城市更新中的功能完善与提升 ——以南丰县旴江西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D]. 顼琛春. 南昌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解放路规划与实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