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壁计算的试验研究和分级失效模型

孔壁计算的试验研究和分级失效模型

一、孔壁崩落的实验研究与分级破坏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杰[1](2021)在《川藏铁路某隧道ASR法地应力测量及应力场反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川藏铁路某隧道区间位于两峡谷交汇地带,地形复杂,海拔高达5100m,为了准确获得该峡谷区域复杂地形的初始地应力场,通过总结地应力测量法和研究现状,采用滞弹性应变恢复法进行了四个定向水平勘探钻孔的地应力测量,为了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将应变片由传统的水平贴法改为竖向贴法,为数据的采集节省了时间,更方便现场实验操作。对岩石的柔度比进行室内双杠杆单轴实验研究,发现了其与泊松比之间的关系方程式;提出了温差影响系数的调试法,与实验结果较吻合,从而弥补了不能进行实验的岩芯温差影响系数的选取方法。根据滞弹性应变恢复法的原理和粘弹性理论提出了ASR法基于滞弹泊松比的快速估算法,并将计算结果和与ASR基于柔度比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对实测主应力计算结果分析总结,最终得出测孔水平大主应力和垂直主应力比值的平均值为1.56,说明该区域水平主应力占主导位置。通过定义不同水平孔水平主应力在不同深度的比值,发现了峡谷交汇处水平大主应力比其他区域大,水平小主应力在埋深较浅时比其他区域大,当深度增加到一千米之后水平小主应力要比其他区域小,且主地应力的最优方向为NE30°~NE70°,与中国西藏主应力迹线相一致。通过高等线精准建立研究区域的有限元三维模型,采用边界荷载法,并充分考虑边界条件,结合实测数据,反演出两峡谷交汇地形和峡谷中段初始地应力场。可以发现在接近地表约150m内存在应力松弛区,大致在150~450m范围内是应力过渡区,450m之后逐渐进入原始应力带,地应力值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步增大。在同埋深条件下峡谷交汇处主导应力比其他区域应力要大,谷底地表下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反演得该区域应力场方向为NE30°~NE60°。根据隧道所在位置的反演应力分量计算出应力场分布规律,为该工程的科学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冯磊磊[2](2021)在《基于组合赋权和蝴蝶突变模型的岩爆等级评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爆是地下工程建设中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其破坏程度较为强烈。由于岩爆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地下工程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预测方法和防治措施。本文使用组合赋权和蝴蝶突变模型结合的方法构造岩爆等级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对岩爆等级烈度进行预测和探究。(1)本文围绕岩石的岩性、能量、围岩应力情况三个方面分析岩爆发生的影响因素,并从中选取四个影响因子作为评判指标。(2)采用主客观三个方法(改进的G1法、变异系数法和CRITIC法)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对评判指标的重要性排序进行改进,以此来消除单一使用某种赋权法带来的弊端。再采用垂面距离法改进传统的TOPSIS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各岩爆判别指标的权重进行分配,以达到提高计算结果准确率的目的。(3)选择与评价指标数量相对应的蝴蝶突变模型,通过计算得到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据此进行归一化计算,得到突变级数值,再划分相对应的岩爆烈度等级区间,通过对比分析获得最终评价结果。结合冬瓜山矿床工程实例,根据上述方法进行计算分析,最后对其岩爆情况进行预测,得出岩爆等级评价结果。得出的最终评价结果与岩爆真实等级相符,验证了基于组合赋权和蝴蝶突变模型的综合评价法在岩爆烈度等级预测方面的可行性。

任宇飞[3](2019)在《沁水盆地中东部C区非常规储层力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区位于沁水盆地中东部,区内煤层气和页岩气储量丰富,开采煤层气和页岩气需要对储层进行压裂改造,而储层的力学参数和地应力特征是进行压裂方案设计的重要参数。因此,本文以研究区的主力煤层和泥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合理设计研究区煤层气和页岩气的压裂开发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本论文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基于研究区的测井资料、岩心资料和测试分析资料,开展了测井资料预处理、声波时差曲线重构、测井响应特征统计、地层划分与对比、建立横波时差预测模型、储层岩石力学参数和地应力预测、储层力学参数和地应力平面展布特征研究等。研究表明,经过环境校正,密度值和声波时差值更趋于真实值,C区密度和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一致性较好,而声波时差曲线的校正量比较大,需要进行标准化;重构声波时差曲线能够较好的反应地层特征;交会图法对煤岩识别能力强,在泥页岩识别方面,自然伽马与密度、声波时差和电阻率交会图效果良好,而密度与声波时差和电阻率、声波时差与电阻率交会图识别效果不佳,ΔlgR识别法对煤岩和泥页岩识别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C区地层呈现北厚南薄的趋势,整体起伏不大,3#和15#主力煤层厚度横向变化不大,纵向起伏不大,泥页岩储层整体比较稳定;多元回归法预测横波时差误差最小;煤层的杨氏模量远低于其顶底板(砂、泥岩),相对偏低,且横向变化幅度不大,泥页岩的杨氏模量平均值为35.92Gpa,泊松比偏高,抗压强度较高,动、静态强度参数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C区储层力学参数整体上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C区储层的垂向应力和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均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趋势,局部地区出现应力异常。

曹慧[4](2019)在《泥页岩流变特性及其对地应力分布规律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地层应力状态在泥页岩层发生较大改变的问题,以南方页岩气重点地区地应力场调查项目为依托,结合岩心室内蠕变实验、岩芯薄片鉴定、声波和成像测井数据及现场地应力测量等方法,重点研究了泥页岩在长期应力荷载作用下的蠕变特性,构建了泥页岩层地应力计算模型,提出了泥页岩层地应力大小随深度分布的估算方法。通过泥页岩蠕变实验,确定泥页岩流变参数,进而利用地应力评价模型,结合测井资料实现页岩气资源分布区,典型钻孔地应力剖面建立,以实测数据进行校验,实现泥页岩地层地应力状态的精细化研究,为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基础数据。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现场地应力测量及应用利用基于钻孔的水压致裂法和基于岩芯的非弹性应变恢复法(ASR)进行了现场地应力测量,获得了安页1井、紫页1井和安地1井等南方页岩气地质调查井的原位地应力数据。结合钻孔成像测井发现,邻近较为坚硬的砂岩和灰岩层中出现钻进诱导裂缝,而泥页岩储层却未出现钻进诱导裂缝,结果表明泥页岩储层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发生蠕变,导致水平差应力减小。(2)泥页岩的组构特点及其力学特性采用扫描电镜实验方法,获得了泥页岩岩芯的矿物组分结构特征。同时对不同粘土矿物含量的泥页岩标准样进行了室内单轴抗压强度压缩实验,获得了应力-应变曲线。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粘土矿物含量越高的泥页岩,其抗压强度普遍越小。(3)泥页岩室内压缩蠕变特性研究岩芯并进行了分级加载实验,各级加载时间约3个小时,获得了岩芯蠕变过程中的应力、应变随时间变化曲线。数据结果表明:泥页岩压缩蠕变实验过程中,经历了减速蠕变和等速蠕变两个过程,未出现加速蠕变。岩样轴向应变随时间缓慢增长且曲线形态较为标准,横向应变随时间变化不大。(4)考虑泥页岩层蠕变效应的差应力计算模型基于岩芯粘土矿物含量和室内压缩蠕变实验,引入表征泥页岩蠕变特性的参数n和B,获得了泥页岩储层具有时间效应的地层差应力计算模型。(5)泥页岩层地应力状态随深度分布计算方法基于考虑地层蠕变特性的地层差应力计算模型,引入表征地层水平最大主应力SH与水平最小主应力Sh关系的计算参数φ,同时结合钻孔测井数据获得泥页岩层不同深度的弹模E,获得了安页1井的泥页岩层地应力状态随深度分布的数据,数据结果表明与现场实测地应力数据吻合度较好,所建立的反映泥页岩层蠕变特性的地应力计算方法能够有效的还原地应力信息,对今后的泥页岩层油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杨东辉[5](2019)在《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能源和矿产资源,迫切需要了解岩体的应力状态,地应力测试越来越受到重视。Kaiser效应测地应力因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获得广泛的研究,但有关钻孔岩芯Kaiser效应机理与应用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为此,本文针对钻孔岩芯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首先借助Griffith微裂纹模型,分析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进而采用实验室试验探讨循环路径、循环峰值和围压等对Kaiser效应的影响,提出Kaiser效应合理的加载模式及峰值载荷,并建立其地应力测试方法。然后基于Byerlee-Anderson理论,分析矿井应力积累水平。运用广义Hoek-Brown岩体强度准则,建立煤层覆岩应力状态评价指标。结合实测地应力回归模型,研究主应力偏转和重复采动下煤层顶板应力场特征,并针对矿井强矿压在分析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其防治技术,最终形成矿井开采优化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再加载方向相对偏转角y小于10°时,微裂纹临界载荷相对值为0.9~1.1,Kaiser效应不存在方向独立性;γ在10°~60°之间时,Kaiser效应存在方向独立性。岩石内存在较大微量包裹气体膨胀能,应力解除后,封闭在其内部的众多微细流体包裹体随时间而渗流、移动和相变,产生更多微裂纹,导致再加载时微裂纹开裂所需临界载荷更小,Filicity比FR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2)揭示了高应力对Kaiser效应的影响机制,提出了 AE-DRA法合理加载模式。当首循环峰值载荷σp较大于先前最大应力σhmax时,高应力使岩石进一步产生损伤劣化积累,导致Kaiser效应不同于σhmax记忆,FR变化较大;当σp小于或稍大于σhmax时,岩石内部微元体产生变形失稳,但不会改变岩石裂纹尺寸,对之后循环Kaiser效应影响不明显。不同循环路径实质是通过首循环σp对岩石应力记忆产生影响。AE-DRA法采用载荷与位移控制的循环加载模式,首循环σp小于Kaiser效应点应力值,之后循环σp不超过扩容点应力值。三轴加载岩石Kaiser效应对应的差应力与围压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随循环加载次数增加,FR呈减小趋势;围压较低时,可直接采用单轴加载进行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3)建立了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并进行工程应用,获得了钻孔及附近应力场特征。将Kaiser效应测试值与空心包体法、ASR法和水力压裂法现场实测值对比,误差均在工程合理范围之内,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4)分析了煤层覆岩应力积累水平,建立了其应力状态评价指标。布尔台矿和保德矿区域断层摩擦系数平均0.3,远小于断层发生走滑型滑动的下限,应力积累水平整体较低。利用强度应力比指标对两矿进行评价,前者属中—高地应力场,后者属中等地应力场,与现场比较符合,验证了指标的可靠性。(5)主应力偏转对顶煤、基本顶主应力大小分布影响不明显,对方向影响较大。σ1随偏转角度增加而增大,σ3则相反。沿工作面走向,采空区上方形成应力壳结构,高度为90m左右。受上覆煤层开采影响,煤柱和采空区下工作面超前剧烈影响范围内基本顶σ1大小和方向相差均较大。主方向旋转和σ1增加、σ3减小均可导致顶板裂隙的扩展。(6)上下煤层同采、采空区侧动静载叠加和开采工艺参数等工程效应与覆岩关键层复合破断构成了布尔台矿复杂的开采条件。同时侏罗系砂岩普遍结构松散,胶结程度差,导致巷道大变形、片帮严重等强烈矿压显现。针对强矿压危险区域,采用卸压爆破、水压致裂超前预裂主控岩组等技术,可减缓强矿压显现。针对爆破堵塞研制的炮眼堵塞器能够实现多级缓冲胀裂,延长爆生气体作用时间,增强堵塞效果。基于实测地应力,建议开采400m水平时,将盘区大巷轴向布置在NS~N30°E,并对开采顺序和强度提出优化措施。

韩瑞庭[6](2017)在《深部开采岩爆机理及处理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经过多年的开采,目前我国磷矿山浅层部位的磷矿石多已采完。现已探明的磷矿石多为埋深在300m以下的中厚缓倾斜矿体,如湖北宜昌北部地区的深部磷矿体。这些新发现的数十亿吨级的磷矿资源大部分埋藏深度在500700m,少数超过1000m,在资源勘查和建设新矿山的过程中,高地应力现象明显,许多矿山出现严重的岩爆现象。过去在磷矿浅部开采中的岩爆现象较少,岩爆是深部磷矿体开采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因此,以湖北兴发集团瓦屋IV矿段为工程背景,系统的研究深部磷矿山岩爆的机理,找出岩爆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岩爆的治理方案。为了研究磷矿深部开采中岩爆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措施,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1.收集了大量的国内外关于岩爆的研究成果,对其中提出的岩爆形成机理的理论,岩爆发生规律以及判别方法进行了综述;2.以瓦屋IV矿段为工程背景,深入现场调研,获取了详细的地质资料和有用的信息,并在现场观察了岩爆现象,统计了岩爆发生频数,同时选取代表性岩样;3.通过室内单轴和三轴试验,得到了基本物理力学参数以及应力应变曲线,同时利用声发射对岩石内部进行微观监测,对岩爆倾向性和岩样微观整体性作出了评价;4.利用flac3d软件对顶底板和矿层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其能量和应力的分布规律,解释了现场的岩爆现象;5.针对瓦屋IV矿段的现场岩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有效可行的治理方案。通过研究得到以下成果:1.随着开采工作面的推进,岩爆的次数逐渐增多,而且岩爆的严重程度呈增大趋势;2.顶底板及矿体中属于硬脆型岩体的是顶板和矿体,储存能量的能力顺序依次是顶板、矿体、底板,其中顶板具有岩爆倾向性,边帮次之,底板无岩爆;3.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硐室开挖以后,顶板处应力集中现象明显,而且有向下位移的趋势,顶板稳定性较差,开挖后容易在顶板处形成岩爆;4.提出从开挖布置、爆破、支护、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防治岩爆。

王启庆[7](2017)在《西北沟壑下垫层N2红土釆动破坏灾害演化机理研究》文中提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浅表层水(河流湖泊水、沟壑径流水、第四系砂层潜水等),是维系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生态层)的珍贵水源,是煤层开采水资源保护的主体。根据区域浅表层水含隔水层地质结构,西北煤田煤层覆岩之上广泛分布新近系N2红土,为浅表层水底部的直接隔水层或沟壑径流的下垫层,对浅表层水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关键隔水层。因此,研究N2红土采动破坏灾害演化机理等,对西北保水采煤、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陕北神南矿区芦草沟流域为研究背景,沟壑下垫层N2红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分析N2红土区域分布特征、基本物理-水理-力学性基础上,采用室内试验测试、现场原位测试、数值模拟、物理相似模拟、理论分析及野外地质调查等,对N2红土不同程度采动破坏特征及其隔水性能时效性变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揭示了沟壑下垫层N2红土采动破坏灾害演化机理。取得如下成果:(1)测试分析了N2红土地质组成及工程地质性质。N2红土是一种区域性土,由粉质粘土、粘土组成,夹有多条褐红色团块状粘土,富含不规则的钙质结核,呈层状或星散状分布,结构面上覆有铁锰质薄膜。N2红土天然可塑、硬塑至坚硬,粘土矿物中亲水性矿物蒙脱石、伊利石/蒙脱石混层含量高,亲水性强,具有较强的膨胀性,天然情况下N2红土渗透性等级属弱透水微透水,隔水性能良好。(2)提出了沟壑下垫层N2红土三种釆动破坏类型:垮塌型、裂缝型和沉降型,阐释了三种破坏类型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研究区N2红土釆动破坏特征,研究区煤层开采导水裂缝带普遍发育到N2红土层,其破坏主要包括裂缝型和沉降型两种类型。(3)在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将研究区采动水害划分为四个区,即突水溃砂区、突水区、渗漏区及安全区,研究区内突水区分布面积较大,约占整个面积的50%。通过对研究区斜坡稳定性的评价,结合釆动水害评价结果分析,认为研究区东北的突水溃砂区斜坡失稳现象相对较少,提供沙源量较少,因此工作面开采虽会发生突水溃砂灾害,但灾害会以突水为主,溃砂量有限;而东南部突水溃砂区的斜坡失稳较为严重,能为突水溃砂提供足够沙源量。(4)通过三轴卸载渗透试验及钻孔压水试验结果分析,釆动沉降N2红土虽无宏观贯通性裂缝,但受釆动影响(存在微观采动裂隙)隔水性有不同程度下降,渗透系数增加约1个数量级,渗透性等级由天然微透水弱透水变为弱透水中等透水。通过三轴蠕变试验,研究了釆动沉降N2红土在应力恢复过程中发生蠕变变形、渗透性变化的过程,得到釆动沉降N2红土随采后应力恢复蠕变特性呈非线性幂函数型;釆动沉降N2红土渗透性随采后应力恢复逐渐变小,与应力水平(埋深)呈幂指函数关系。(5)研制了水土相互作用突水过程模拟试验装置,进行了釆动裂缝N2红土水土相互作用突水过程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釆动裂缝N2红土,在突水过程中,因水土相互作用较剧烈、且膨胀性强,贯通性裂缝伴随突水过程逐渐闭合,渗透性等级由强透水逐渐变为中等透水,其完全受损的隔水性能也呈现逐渐恢复的趋势。(6)通过分析采动破坏N2红土渗透性演化特征,将研究区水害划分为:突水溃砂区、突水高危险区、突水低危险区、高渗漏区、低渗漏区及安全区。其中,受釆动破坏N2红土渗透性演化影响最为明显的为突水低危险区和低渗漏区,表现为突水低危险区前期突水量大但衰减快,低渗漏区前期渗漏明显,后期水位降幅减小甚至有所恢复。

张晓燕[8](2017)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岩爆危险性预测》文中提出岩爆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工程地质灾害,在实际工程中,给人员、财产、工期等带来严重损失。因此,要深入的研究岩爆预测方法,合理、有效地提高岩爆危险性预测的水平,减少岩爆带来的损失与危害。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岩爆危险性进行预测。首先,选取岩性条件、应力条件、围岩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4个主因素15个子因素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因素集。将岩爆烈度分级作为评价集,评价集为:无岩爆(Ⅰ)、弱岩爆(Ⅱ)、中等岩爆(Ⅲ)及强烈岩爆(Ⅳ)。然后,运用降半梯形分布来确定各定量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定性因素围岩类别和地下水,由专家经验法给出隶属度值,构造模糊关系矩阵。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得到权重集。最后,建立岩爆危险性预测的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且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结果。文章以某煤矿作为工程实例,应用本文建立的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该煤矿某工作面进行岩爆危险性评价。通过对该工作面岩爆进行三级模糊综合评价,得出评价结果为中等岩爆,与该煤矿此工作面岩爆危险性评价及防治研究报告中的评价结果一致。验证了该岩爆危险性预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李凌飞[9](2017)在《基于微震监测的某矿地压活动规律与岩爆预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某深井矿山深部矿岩进行了岩爆临界深度判据计算以及岩石三轴应力应变试验,获得相关岩性物理力学参数后,运用常规的岩爆倾向判别方法对该矿深部的矿石和围岩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该矿深部矿岩均不同程度有岩爆发生倾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通道IMS微震监测平台,对矿区的地压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采用地震学、统计学等理论对微震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该矿山的岩爆灾害预警模式,并将预警结果与矿山现场进行对比佐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岩爆深度判据及倾向性评价分析阐述了岩爆理论基础,分析了深井岩爆诱发因素,并对岩爆等级划分进行了分析和介绍。着重讲述岩爆渐进破坏过程,并对某矿深部矿岩进行岩爆深度判据分析,将岩芯在实验室进行三轴应力应变试验,对深部矿岩通过弹性应变发、强度脆性系数法、变形脆性系数法进行了岩爆倾向性评价。2、IMS微震监测系统的构建从软硬件架构、信号采集、定位算法、获取波速、精度分析和信号识别等方面介绍了该矿多通道高精度微震监测系统,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和人工定点试爆的技术手段对该系统定位效果和灵敏度进行了分析和计算,着重研究了如何对微震信号和干扰信号进行识别和排除的几种方法。3、采矿活动引起的地压活动规律研究通过近半年的微震监测数据结合实际开采活动对该矿浅部低强度的残矿回收、中深部-550m的正常开采活动、深部开拓工程等引起的地压活动规律分别进行了分析。4、岩爆预警机制研究基于微震监测数据分析研究了岩爆前兆性微震信息特征指标,并提出了岩爆三级预警模式。将事件数密度作为岩爆灾害的初始触发条件,即如果矿山某区域密度达到临界点,给矿山做出安全排查指示,该区域存在岩爆的概率;将频度b值或Df的突然下降特征作为第二预警条件,达到该条件时,矿山需做好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将累积视体积与能量指数的变化特征作为岩爆灾害第三预警条件,如果该条件出现,矿山需做好人员和设备的撤离工作,基于微震信息的三级预警模式在该矿山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陈赞宇[10](2017)在《磷矿深部开采岩爆机理及防治》文中认为多年的开采,目前我国磷矿山浅层部位的磷矿石多已采完。现已探明的磷矿石多为埋深在300m以下的中厚缓倾斜矿体,如湖北宜昌北部地区的深部磷矿体。这些新发现的数十亿吨级的磷矿资源大部分埋藏深度在500700m,少数超过1000m,在资源勘查和建设新矿山的过程中,高地应力现象明显,许多矿山出现严重的岩爆现象。过去在磷矿浅部开采中的岩爆现象较少,岩爆是深部磷矿体开采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因此,以湖北兴发集团瓦屋IV矿段为工程背景,系统的研究深部磷矿山岩爆的机理,找出岩爆发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岩爆的治理方案。为了研究磷矿深部开采中岩爆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措施,开展了以下主要工作:1.收集了大量的国内外关于岩爆的研究成果,对其中提出的岩爆形成机理的理论,岩爆发生规律以及判别方法进行了综述;2.以瓦屋IV矿段为工程背景,深入现场调研,获取了详细的地质资料和有用的信息,并在现场观察了岩爆现象,统计了岩爆发生频数,同时代表性的选取了岩样;3.通过室内单轴和三轴试验,得到了基本物理力学参数以及应力应变曲线,并对曲线进行了拟合和对岩爆倾向性作出了评价;4.利用flac3d软件对顶底板和矿层进行了模拟,得到了其能量和应力的分布规律,解释了现场的岩爆现象;5.针对瓦屋IV矿段的现场岩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有效可行的治理方案。通过研究得到以下成果:1.随着开采工作面的靠近,岩爆的次数逐渐增多,而且岩爆的严重程度呈增大趋势;2.顶底板及矿体,属于硬脆型岩体的是顶板和矿体,储存能量的能力顺序依次是顶板、矿体、底板,其中顶板具有岩爆倾向性;3.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硐室开挖以后,顶板处应力集中现象明显,而且有向下位移的趋势,位移值是0.22cm而且顶板处有能量超过1×105J的单元体,墙和底板处并没有,因此开挖后容易在顶板处形成岩爆。

二、孔壁崩落的实验研究与分级破坏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孔壁崩落的实验研究与分级破坏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川藏铁路某隧道ASR法地应力测量及应力场反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地应力测试方法及研究现状
        1.2.1 间接测量法
        1.2.2 直接测量法
    1.3 地应力场的反演方法及研究现状
        1.3.1 基于岩体自重应力场的分析法
        1.3.2 基于应力函数的应力场反演法
        1.3.3 基于非线性问题的研究分析法
        1.3.4 基于变形监测的位移反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峡谷区域地应力测量
    2.1 工程概况
    2.2 测量技术及设备
    2.3 ASR法理论
        2.3.1 ASR法理论基础
        2.3.2 滞弹性应变恢复法的计算原理
    2.4 现场实验
        2.4.1 各测点信息简介
        2.4.2 现场试验流程
        2.4.3 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2.5 温度调试标定法
        2.5.1 调试法标定
        2.5.2 实验标定
        2.5.3 调试法的验证
        2.5.4 剔除结果
        2.5.5 计算应变选取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泊松比对主应力的计算分析
    3.1 计算理论
    3.2 ASR法基于泊松比的主应力计算
        3.2.1 单轴实验
        3.2.2 数据处理及地应力计算
    3.3 对比验证
        3.3.1 柔度比与泊松比的关系
        3.3.2 ASR法基于柔度比的主应力计算
    3.4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应力场的反演分析
    4.1 MIDAS/GTS程序简介
    4.2 地应力场反演分析的基本原理
    4.3 荷载及边界条件
    4.4 计算模型
    4.5 数值计算
        4.5.1 峡谷交汇区
        4.5.2 峡谷中段
        4.5.3 方位角计算
        4.5.4 应力场分布规律
        4.5.5 隧道应力场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组合赋权和蝴蝶突变模型的岩爆等级评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岩爆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岩爆研究现状
        1.2.1 岩爆的定义
        1.2.2 岩爆烈度的划分
        1.2.3 岩爆机理研究现状
        1.2.4 岩爆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5 岩爆防治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岩爆的机理研究理论及判别指标
    2.1 岩爆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2.2 岩爆机理研究的几种理论
    2.3 影响岩爆发生的判别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岩爆烈度等级预测评价方法
    3.1 评价指标的权重
    3.2 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方法
        3.2.1 主观赋权法
        3.2.2 客观赋权法
    3.3 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
        3.3.1 组合赋权法
        3.3.2 基于离差平方和的组合赋权法
    3.4 改进的TOPSIS法确定影响岩爆发生判别指标的权重
        3.4.1 传统TOPSIS法概述
        3.4.2 基于垂面距离改进的TOPSIS法原理
        3.4.3 基于垂面距离改进后的TOPSIS法操作步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突变级数法评价模型
    4.1 突变理论简介
        4.1.1 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
    4.2 突变的几种类型
    4.3 突变级数评价法
        4.3.1 突变级数法的简介及原理
        4.3.2 突变级数法评价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组合赋权和蝴蝶突变模型的岩爆等级预测
    5.1 岩爆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5.1.1 岩爆发生影响因素
    5.2 突变级数类型的选取——蝴蝶突变模型
    5.3 岩爆烈度等级的预测
        5.3.1 样本数据的选取
        5.3.2 计算指标权重
        5.3.3 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重要性排序
    5.4 基于改进TOPSIS法的评价指标重要性排序
    5.5 岩爆等级预测综合评价
        5.5.1 岩爆综合评价体系总突变计数值的计算
        5.5.2 基于突变级数值的岩爆等级划分
        5.5.3 突变级数值回代验证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工程实例验证
    6.1 工程概况
    6.2 基于组合赋权和蝴蝶突变模型的岩爆等级预测
        6.2.1 突变级数值计算
    6.3 各方案评价结果对比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3)沁水盆地中东部C区非常规储层力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测井资料预处理研究现状
        1.2.2 横波时差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2.3 岩石力学参数研究现状
        1.2.4 地应力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完成工作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测井资料预处理
    2.1 环境校正
        2.1.1 扩径率与密度、声波测井值相关性分析
        2.1.2 扩径影响校正
    2.2 标准化处理
    2.3 曲线重构
        2.3.1 声波时差曲线重构方法
        2.3.2 应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储层地质特征
    3.1 研究区地质概况
    3.2 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3.2.1 煤岩和泥页岩测井响应特征
        3.2.2 煤岩和泥页岩储层识别
    3.3 地层划分与对比
        3.3.1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与方法
        3.3.4 地层对比的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横波时差预测方法研究
    4.1 经验公式法
        4.1.1 基本原理
        4.1.2 预测结果
    4.2 多元回归法
        4.2.1 基本原理
        4.2.2 预测结果
    4.3 Critensen预测法
        4.3.1 基本原理
        4.3.2 预测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储层力学参数研究
    5.1 储层力学参数获取方法
        5.1.1 试验法获取岩石力学参数
        5.1.2 利用压裂资料获取煤岩力学参数
        5.1.3 测井资料计算岩石力学参数
    5.2 储层力学参数计算结果
    5.3 储层岩石动、静态力学参数间关系研究
    5.4 地层岩石力学参数平面展布图
        5.4.1 煤岩及其顶底板力学参数平面展布图
        5.4.2 泥页岩岩石力学参数平面展布图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储层地应力研究
    6.1 储层地应力测定方法
        6.1.1 垂向应力
        6.1.2 水平应力
    6.2 储层地应力预测
        6.2.1 关键参数求取
        6.2.2 储层地应力预测结果
    6.3 储层地应力平面展布图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泥页岩流变特性及其对地应力分布规律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页岩层地应力测量研究
        1.2.2 岩石流变力学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泥页岩的组构特点
    2.1 泥页岩的成岩
    2.2 岩石矿物组分分析
    2.3 泥页岩组构的微观特点
    2.4 泥页岩裂缝的成因
    2.5 泥页岩层地应力分布特征
3 泥页岩层地应力测量方法与应用
    3.1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方法及应用
        3.1.1 水压致裂地应力测试原理
        3.1.2 水压致裂法现场测试流程
        3.1.3 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结果
    3.2 ASR地应力测量方法及应用
        3.2.1 ASR法实验设备及地应力测量原理
        3.2.2 ASR法测试岩芯各向异性分析
        3.2.3 ASR法测试曲线计算主应变
        3.2.4 古地磁定向确定主应力方位
        3.2.5 ASR地应力测量结果
4 泥页岩蠕变实验与数据分析
    4.1 实验样品制备及压缩设备
    4.2 岩芯单轴抗压强度及蠕变压缩实验方案
    4.3 岩芯单轴压缩蠕变曲线
5 考虑泥页岩层蠕变效应的地应力计算模型
    5.1 经验法岩芯室内应变—时间模型
    5.2 元件法岩芯室内应变—时间模型
    5.3 基于泥页岩组构关系的应变—时间模型
    5.4 最佳应变—时间曲线拟合模型与验证
    5.5 基于最佳拟合模型的岩石差应力计算方法
        5.5.1 安页1井地层埋藏史
        5.5.2 华南活动板块平均应变速率
        5.5.3 差应力蠕变模型验证
    5.6 岩石差应力随深度计算方法
    5.7 岩石水平最大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计算
6 主要结论与认识
    6.1 主要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应力分布规律综述
        1.2.2 岩石Kaiser效应试验研究现状
        1.2.3 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研究现状
        1.2.4 地应力在采矿工程中应用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Kaiser效应理论分析与试验方案设计
    2.1 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
        2.1.1 基于Griffith模型的微裂纹临界载荷
        2.1.2 再加载方向偏转对Kaiser效应影响
    2.2 Kaiser效应时间延迟与多期性
        2.2.1 Kaiser效应时间延迟机理
        2.2.2 Kaiser效应多期性探讨
    2.3 Kaiser效应试验方案
        2.3.1 单轴加载试验方案
        2.3.2 古地磁岩芯定向方案
        2.3.3 三轴加载试验方案
    2.4 Kaiser效应点识别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Kaiser效应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3.1 不同循环路径下Kaiser效应研究
        3.1.1 高应力对Kaiser效应的影响机制
        3.1.2 多次等幅循环下Kaiser效应特征
    3.2 不同循环峰值载荷下Kaiser效应研究
        3.2.1 循环峰值载荷与Kaiser效应应力水平关系
        3.2.2 Kaiser效应存在的应力水平
        3.2.3 合理的循环加载模式
    3.3 不同加载速率下Kaiser效应研究
    3.4 不同含水率下Kaiser效应研究
    3.5 不同埋深下Kaiser效应研究
    3.6 不同围压下Kaiser效应研究
        3.6.1 双周期循环加卸载中的Kaiser效应
        3.6.2 岩石三轴与单轴Kaiser效应关系
        3.6.3 围压对Kaiser效应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力状态指标
    4.1 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
        4.1.1 试样选制与测试方法
        4.1.2 主应力大小和方向计算
        4.1.3 古地磁岩芯定向技术
    4.2 布尔台矿地应力测试与分析
        4.2.1 工程地质概况
        4.2.2 地应力分布特征
        4.2.3 地应力方向分析
        4.2.4 地应力测试结果验证
    4.3 保德矿地应力测试与分析
        4.3.1 工程地质概况
        4.3.2 地应力分布特征
        4.3.3 地应力方向分析
        4.3.4 地应力测试结果验证
    4.4 煤层覆岩应力状态评价
        4.4.1 应力积累水平分析
        4.4.2 广义Hoek-Brown岩体强度估算
        4.4.3 基于岩芯分级的GSI研究
        4.4.4 煤层覆岩应力状态评价指标
        4.4.5 工程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应力实测的煤层顶板应力场特征
    5.1 布尔台矿地应力场反演
        5.1.1 反演方案设计
        5.1.2 数值模型构建
        5.1.3 反演结果分析
        5.1.4 顶板初始应力状态评价
    5.2 主应力偏转下顶板应力场特征
        5.2.1 数值模型构建
        5.2.2 主应力大小分布
        5.2.3 主应力方向分布
        5.2.4 顶板应力路径
    5.3 重复采动煤层顶板应力场特征
        5.3.1 数值模型构建
        5.3.2 主应力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煤层开采矿压显现与强矿压防治技术
    6.1 布尔台矿矿压显现分析
        6.1.1 矿井开采条件
        6.1.2 22煤层矿压显现
        6.1.3 42煤层矿压显现
    6.2 工作面强矿压主控因素分析
        6.2.1 开采工程效应
        6.2.2 覆岩主控岩组作用
    6.3 工作面强矿压防治技术
        6.3.1 无煤柱开采
        6.3.2 顶板预裂爆破
        6.3.3 顶板水压致裂
    6.4 布尔台矿开采方案优化
        6.4.1 采掘布置评价
        6.4.2 开采顺序和强度优化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深部开采岩爆机理及处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科学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关于岩爆的研究现状
        1.2.1 岩爆机理研究现状
        1.2.2 岩爆发生的规律
        1.2.3 岩爆的判别方法
        1.2.4 常用岩爆治理措施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工程概况
    2.1 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矿区地质概况
        2.2.1 矿区地形地貌
        2.2.2 矿区主要地层分布
        2.2.3 矿层赋存情况
        2.2.4 矿石构造
        2.2.5 矿区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
        2.3.1 自然地理及降雨情况
        2.3.2 含水层
        2.3.3 隔水层
        2.3.4 岩溶和断层破碎带的水文地质条件
        2.3.5 地下水给排及径流状况
        2.3.6 矿坑充水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场调研及室内试验
    3.1 瓦屋Ⅳ矿段#790 中段岩爆现象描述
    3.2 瓦屋磷矿单轴强度试验
        3.2.1 单轴抗压强度试验
        3.2.2 单轴抗拉强度试验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3 瓦屋磷矿三轴伺服控制试验
        3.3.1 底板试验
        3.3.2 顶板试验
        3.3.3 矿样试验
        3.3.4 三轴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瓦屋磷矿声发射试验
        3.4.1 底板岩石声发三维成像试验
        3.4.2 矿样岩样声发射三维成像试验
        3.4.3 顶板岩石声发射三维成像试验
        3.4.4 声发射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瓦屋Ⅳ矿段岩爆数值模拟研究
    4.1 模型概述
    4.2 初始平衡计算
    4.3 开挖模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瓦屋Ⅳ矿段岩爆治理对策研究
    5.1 开挖工艺改进
        5.1.1 两步骤回采充填采矿工艺
        5.1.2 条带式充填采矿
    5.2 爆破工艺改进
    5.3 支护
    5.4 安全管理
        5.4.1 安全监测
        5.4.2 编制安全管理措施
        5.4.3 被动避让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西北沟壑下垫层N2红土釆动破坏灾害演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4 本章小结
3 N_2红土地质组成及工程地质性质
    3.1 N_2红土分布特征
    3.2 沉积特征、物质组成
    3.3 工程地质性质
    3.4 本章小结
4 沟壑下垫层N_2红土釆动破坏特征及覆岩移动规律
    4.1 煤层釆动上覆岩土层“三带”基本概念
    4.2 沟壑下垫层N_2红土釆动破坏类型
    4.3 沟壑区釆动覆岩及N_2红土破坏相似模拟试验
    4.4 沟壑区(近)浅埋煤层开采N_2红土破坏数值模拟
    4.5 沟壑下垫层N_2红土釆动破坏现场探测
    4.6 本章小结
5 沟壑区釆动灾害评价
    5.1 沟壑径流下釆动水害评价
    5.2 沟壑区斜坡稳定性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釆动破坏N_2红土渗透性演化及时效性灾害分区
    6.1 釆动沉降N_2红土隔水性变化试验研究
    6.2 釆动裂缝N_2红土水土相互作用突水过程模拟试验研究
    6.3 沟壑径流下采后时效性演化灾害分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性成果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岩爆危险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岩爆研究现状
        1.2.1 岩爆类型及烈度划分
        1.2.2 岩爆机理研究现状
        1.2.3 岩爆预测研究现状
        1.2.4 岩爆防治现状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岩爆预测方法
    2.1 理论分析法
        2.1.1 强度理论判据
        2.1.2 能量理论判据
        2.1.3 脆性系数法
    2.2 现场实测法
    2.3 工程经验类比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1 模糊理论概述
        3.1.1 模糊性概念
        3.1.2 模糊性特点
    3.2 模糊数学的组成要素
        3.2.1 模糊子集和隶属函数
        3.2.2 模糊关系
    3.3 模糊综合评价法
        3.3.1 基本方法和步骤
        3.3.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3.4 层次分析法
        3.4.1 概述
        3.4.2 层次分析法的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岩爆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1 概述
    4.2 建立评价因素集
        4.2.1 与岩性条件有关的影响因素
        4.2.2 与围岩应力状态条件有关的影响因素
        4.2.3 与围岩条件有关的影响因素
        4.2.4 水文地质因素
        4.2.5 建立因素集
    4.3 建立评价集
    4.4 确定各因素的隶属度及模糊关系矩阵
        4.4.1 隶属度的确定
        4.4.2 模糊关系矩阵的确定
    4.5 确定指标因素的权重集
    4.6 模糊综合评价
        4.6.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4.6.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4.6.3 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4.6.4 评价结果的处理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实例
    5.1 工程概况
    5.2 各因素隶属度的确定
    5.3 模糊综合评价
        5.3.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5.3.2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5.3.3 三级模糊综合评价
    5.4 评价结果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基于微震监测的某矿地压活动规律与岩爆预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爆研究现状
        1.2.2 微震地压在线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某矿山岩爆倾向性评价分析
    2.1 工程简介
    2.2 采矿方法
    2.3 地质条件
        2.3.1 矿区地质
        2.3.2 地压活动背景
    2.4 某矿岩爆判据及倾向性评价分析
        2.4.1 理论基础
        2.4.2 岩爆诱发因素分析
        2.4.3 岩爆等级的划分
    2.5 岩爆渐进破坏过程分析
    2.6 深部矿岩岩爆倾向性评价
        2.6.1 临界深度判据
        2.6.2 弹性应变储能指数(Wet)法
        2.6.3 强度脆性系数(R)法
        2.6.4 变形脆性系数(Ku)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通道IMS微震监测技术的应用
    3.1 IMS微震监测系统的建立
        3.1.1 微震监测技术简介
        3.1.2 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
    3.2 微震信号采集
        3.2.1 传感器选型
        3.2.2 传感器阵列分布
        3.2.3 传感器的施工安装
    3.3 微震波速获取
        3.3.1 P波与S波
        3.3.2 人工试爆计算波速
    3.4 微震定位理论
        3.4.1 Gerger定位方法
        3.4.2 联立方程组获取初始迭代值
    3.5 定位精度分析
        3.5.1 数值模拟分析
        3.5.2 人工爆破测试
    3.6 微震信号波形识别
        3.6.1 爆破事件信号特征
        3.6.2 干扰事件信号特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某矿山地压活动规律研究
    4.1 浅部采场地压活动规律研究
    4.2 中深部集中开采扰动引起的地压活动规律分析
    4.3 深部井巷开拓引起的地压活动规律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基于微震监测技术的岩爆预警模式研究
    5.1 岩爆识别与判据
        5.1.1 微震事件空间密度
        5.1.2 微震事件震级与频度关系
        5.1.3 能量指数与累计视体积伴随关系
    5.2 基于岩爆判据的三级预警模式研究
    5.3 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磷矿深部开采岩爆机理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科学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关于岩爆的研究现状
        1.2.1 岩爆机理研究现状
        1.2.2 岩爆发生的规律
        1.2.3 岩爆的判别方法
        1.2.4 常用岩爆治理措施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瓦屋IV矿段现场概况
    2.1 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
    2.2 矿区地质概况
        2.2.1 矿区地形地貌
        2.2.2 矿区主要地层分布
        2.2.3 矿层赋存情况
        2.2.4 矿石构造
        2.2.5 矿区地质构造
    2.3 水文地质
        2.3.1 自然地理及降雨情况
        2.3.2 含水层
        2.3.3 隔水层
        2.3.4 岩溶和断层破碎带的水文地质条件
        2.3.5 地下水给排及径流状况
        2.3.6 矿坑充水因素
    2.4 现场岩爆调研
    2.5 岩爆原因初步判断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瓦屋IV矿段矿岩的室内试验研究
    3.1 岩样的获取与制备
    3.2 矿岩单轴试验
    3.3 单轴试验数据处理
        3.3.1 拟合原理
        3.3.2 计算结果
    3.4 矿岩三轴试验
        3.4.1 弹性模量与泊松比的确定
        3.4.2 粘聚力与内摩擦角的确定
    3.5 矿岩的岩爆倾向性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瓦屋IV矿段岩爆机理研究
    4.1 flac3d简介
        4.1.1 概述
        4.1.2 flac~(3d)的求解原理
        4.1.3 flac~(3d)的求解流程
        4.1.4 flac~(3d)的应用范畴
        4.1.5 flac~(3d)的优缺点
    4.2 模拟计算
        4.2.1 模型概述
        4.2.2 初始平衡计算
        4.2.3 开挖模拟
    4.3 岩爆产生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瓦屋IV矿段岩爆控制技术
    5.1 瓦屋A1采区810以下试采区防治岩爆措施
        5.1.1 已开采810中段未开采部分暂停开采
        5.1.2 改变810中段以下矿体开采顺序
        5.1.3 协调与瓦屋磷矿重叠区域开采顺序
        5.1.4 采矿方法的优选
        5.1.5 矿房矿柱几何尺寸及爆破参数优化
        5.1.6 对空区遗留矿柱的保护措施
        5.1.7 瓦屋空区顶板支护建议
        5.1.8 加强安全管理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孔壁崩落的实验研究与分级破坏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藏铁路某隧道ASR法地应力测量及应力场反演分析[D]. 李泽杰. 燕山大学, 2021(01)
  • [2]基于组合赋权和蝴蝶突变模型的岩爆等级评判[D]. 冯磊磊.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3]沁水盆地中东部C区非常规储层力学特征研究[D]. 任宇飞. 西安石油大学, 2019(08)
  • [4]泥页岩流变特性及其对地应力分布规律影响研究[D]. 曹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基于钻孔岩芯Kaiser效应的地应力测试方法与应用研究[D]. 杨东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9)
  • [6]深部开采岩爆机理及处理对策研究[D]. 韩瑞庭.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4)
  • [7]西北沟壑下垫层N2红土釆动破坏灾害演化机理研究[D]. 王启庆.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1)
  • [8]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岩爆危险性预测[D]. 张晓燕. 河北工程大学, 2017(07)
  • [9]基于微震监测的某矿地压活动规律与岩爆预警模式研究[D]. 李凌飞. 江西理工大学, 2017(02)
  • [10]磷矿深部开采岩爆机理及防治[D]. 陈赞宇.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孔壁计算的试验研究和分级失效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