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持全球个人通信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郭世玉[1](2020)在《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路由协议的仿真实现及性能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通信覆盖范围、恶劣环境下通信以及军事通信方面需求的也在不断的提高,卫星通信已经成为了边远地区通信、应急通信和广播电视播放等众多场景下不可或缺的一种通信方式。由于卫星具有高速移动性、链路频繁切换以及拓扑动态变化等特点,传统的地面网络路由技术不能够直接应用于卫星网络,因此,卫星网络中的路由技术成为了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天地一体化网络的背景下,将应用于卫星网络组网的基础路由协议和按需路由协议进行了仿真实现及性能分析,为后续卫星发射上天后大规模组网、实际部署以及测试等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参考。具体工作内容如下:首先,本文简述了当前卫星通信发展以及卫星网络路由技术的研究现状等背景,同时介绍了应用于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基础路由协议和按需路由协议。本文分析了上述两种协议的内容和需求,进行了两种路由协议的仿真设计,分别设计了两种路由机制的整体架构和功能模块,并阐述了各个模块的基本原理。其中,针对基础路由协议,本文研究了拓扑计算、路由计算以及路由更新等模块;另外,针对按需路由协议,本文根据其需求设计了整个协议的实现流程,包括按需业务流的判断、最优路径的选择以及路径导入对接等。其次,在上述仿真设计完成之后,基于本文对比分析后挑选出的NS2仿真平台分别对两种路由协议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代码实现。其中,针对基础路由协议,本文结合NS2仿真平台原有的路由机制,通过对若干脚本文件的配置对其进行了实现;另外,针对按需路由协议,本文根据仿真设计部分对应实现了按需业务流的判断模块、最优路径选择模块以及路径导入对接模块,同时,本文也对实现过程中用到的一些关键类、函数以及重要代码等做了部分介绍。最后,本文搭建了NS2仿真环境,并进行了相应的环境配置,设计了测试网络拓扑,模拟了全球用户流量需求分布不均的情景,按照不同地区对流量不同的需求量配置了若干业务数据流,进行了两种路由协议的仿真测试。另外,本文将模拟的全部业务流中含有的按需业务流条数作为变量,将基础路由协议和按需路由协议仿真结果的进行了性能比较,分别在丢包率、传输时延以及吞吐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通过这些方面的对比,结果表明,按需路由协议相比于基础路由协议更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
饶浩[2](2020)在《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海洋探测活动日益频繁,从深远海到陆基间利用卫星通信实现数据中继通信的信息速率要求越来越高。卫星通信终端需要在恶劣的海洋动态环境下将水下载荷获取的监测数据实时回传到岸基,目前不足10 kbps的通信速率已经满足不了诸如图像、视频等观测数据的传输需求。同时,复杂海况下卫星通信终端面临对星跟踪困难的问题,传统“动中通”无法满足高动态下的卫星快速跟踪需求。因此,探究海上高速率卫星通信终端系统和海上卫星快速捕获跟踪技术对我国海洋探测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开展应用于海上浮标的高速率卫星通信终端的关键技术研究,包括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快速组合导航、高精度卫星载波闭环跟踪、扩频信号快速捕获等技术。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用于海上浮标的高速率卫星中继通信技术研究。首先,针对海上浮标高速率通信需求,综合考虑卫星通信链路资源、通信体制、链路预算,分别基于我国中继卫星和天通一号卫星链路资源设计了轻小型化卫星通信终端系统。该终端在国内首次实现海上浮标→空中卫星→地面岸基间2 Mbps的高速率数据传输。其次,为实现终端的轻小型化,提出了一种零中频结构的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设计思路,采用射频和数字自动增益控制、高Q值基带低通和数字带通滤波处理,接收机接收扩频带宽为6 MHz,灵敏度为-118 d Bm。最后,终端采用自适应海况条件的码率可变技术和基于大容量存储的时分重传机制,消除复杂海况下链路信噪比恶化,甚至中断带来的数据丢失隐患,确保了海上卫星通信链路的可靠性。2.提出了一种低成本、高精度载波闭环跟踪辅助快速组合导航跟踪方案,四级以内海况条件下,终端能稳定跟踪卫星信号,解决了终端和卫星之间快速建立大回路通信链路的难题。该GNSS/SIN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and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紧组合导航系统利用GNSS和SINS伪距和伪距率的冗余参数误差对各自系统误差进行闭环修正,导航精度、抗干扰能力和动态性均优于传统“动中通”采用的松组合导航系统。终端根据卫星载波信号强度对卫星信号进行闭环圆锥扫描跟踪,将卫星通信终端跟踪精度进一步提高到2°,跟踪响应速度降低到20 ms,优于传统“动中通”采用的信标步进跟踪方案。3.提出了一种四路并行PMF-FFT(partial matched filters and fast Fourier transform)捕获算法,用于快速捕获卫星扩频载波信号,给卫星信号闭环跟踪提供信号强度值。相比于传统伪码FFT算法,该算法的捕获时间和最大计算量更小,分别为传统伪码FFT算法的26.5%和46.9%。相比于PMF-FFT算法,该算法将频率分辨率提高了4倍,接收灵敏度提高了1.6d B。并行PMF-FFT算法大幅降低了扇贝损耗,确保了捕获灵敏度。这种算法适应剧烈摇晃的天线在20 ms内快速稳定跟踪卫星信号,确保卫星通信终端在四级海况下快速闭环跟踪卫星。4.完成了通信、跟踪算法及卫星通信终端功能、性能验证分析系统的研究。其中,算法验证平台利用一套FPGA硬件电路实现了并行高速处理基带信号调制解调、编解码、组帧解帧、相控阵波束控制、大容量存储控制等功能。采用基于ARM架构体系的处理环境,实现了高效处理紧组合导航算法、网络协议等功能。算法验证平台集成度高,保证了测试调试工作的便捷。其次,设计和开发了一套用于在性能调试、系统联试和试验现场环节,快速检测S波段海上卫星通信终端关键特性的便携式测试系统。最后,根据卫星通信终端海上大回路通信试验结果,分综合析了湖上和海上试验结果和数据,为优化系统奠定了基础。论文研究的卫星通信终端突破低成本、高精度、快速捕获跟踪技术,能支持海上浮标或其他海洋载体实现与岸基间2 Mbps高速率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在军民应用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庞江成,徐小涛,李超[3](2020)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分析》文中指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重点分析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包括国外和国内现状,对几种典型的静止轨道和星座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结合卫星通信的应用特点,分析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优势,最后对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王健,范静,孙治国[4](2019)在《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一、前言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能够为各类移动用户提供广覆盖、高质量的话音、短消息、传真和数据服务,具有重要的民用和军用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陆续建成了以"瑟拉亚"(Thuraya)、"国际移动卫星"(Inmarsat)、"地网星"(TerreStar)为代表的高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以"铱"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轨道通信"(Orbcomm)卫星为代表的低轨卫星移动通信
蔡冬桃[5](2019)在《IP/LEO卫星网络的移动性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发展迅速,因为其轨道低,延迟小,信息损耗小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被认为是基于IP的网络。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下一代IP无线网络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持。通过IP/LEO卫星网络接入互联网已成为卫星通信,甚至是下一代全IP无线网络的主要方向之一。在IP/LEO卫星网络中,因为卫星相对于地面的高速运动,网络需要对用户进行网络追踪,才能保证用户得到高质量的服务。这就带来了IP/LEO卫星通信系统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移动性管理。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移动性管理技术中的位置管理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用户量和业务量都在急速增长,低轨卫星的很多应用场景是密集用户的应用场景。对于密集用户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移动性管理过程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当较多地面用户在一定范围内密布时,会出现大量用户由新卫星的广播触发而同时向卫星发送移动性管理请求消息的情况。对于资源有限的卫星通信系统,同时发生的移动性管理业务势必引起有限资源上的竞争和冲突,造成系统开销的问题。同时,在密集用户场景中,用户量大且低轨卫星运行速度大导致切换速度快,需要频繁的进行位置更新,从而产生大量的请求报文,导致网络吞吐量迅速下降,严重影响网络性能。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本文对IP/LEO卫星网络中的移动性管理进行了相应地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首先对卫星通信系统的定义、发展、分类、IP/LEO网络架构、典型的系统以及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简单地介绍。重点介绍了IP/LEO卫星网络移动性管理的概念。本文主要研究移动性管理的位置管理。(2)针对在密集用户的移动性管理场景中,用户因收到广播消息而同时向卫星发送移动性管理请求消息造成竞争冲突,同时为了广播系统存在固定的广播开销,所以存在一个最优的用户数使得平均开销最低。通过调控广播周期的长度为最优,控制用户数最优,以获得最优性能。同时因为一个广播周期内的积累的需要移动性管理请求的用户数和用户密度有关,而密度无法事先得到,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伪贝叶斯算法的广播周期自适应调整方法,通过估计当前用户真实数量,计算密度,得到下一次的最优广播周期,使得广播周期随着用户密度自适应改变,以使平均开销最低。(3)针对在密集用户的场景中因突发的大量位置管理信令造成网络性能下降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已经研究的位置管理策略都是将一部分按照传统位置管理策略是需要向家乡代理传输的位置更新信令,变成局部范围内的信令传输,避免与家乡代理间频繁的位置更新。提出了一种从减少信令数量的角度考虑的分群位置管理策略,详细介绍了分群位置管理策略的管理过程且提出了一种将分群位置管理策略和已有的基于地面站的位置管理策略相结合形成的基于地面站的分群位置管理策略。通过性能分析和仿真分析,可以得到分群位置管理策略可以有效地进一步降低位置管理的信令开销。
董彦磊[6](2018)在《卫星通信系统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大国竞争日趋激烈,促使空间已经成为世界各强国间高新技术角逐的主战场。作为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卫星通信的建设和发展对国防安全、民用生产等领域具有深刻影响,而构建智能、高效、合理、可行的运控系统是发挥卫星通信系统效能的关键。针对地球同步轨道(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GEO)卫星移动通信、GEO宽带卫星通信和低轨道(Low Earth Orbit,LEO)星座卫星通信等典型卫通系统的管控问题,本文开展卫星通信系统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总结全文工作,其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面向GEO卫星移动通信运行控制的资源规划关键技术研究。针对GEO卫星移动通信运行控制的资源规划问题,设计了GEO卫星点波束平面覆盖和球面覆盖计算模型;构建了GEO卫星的滚动姿态偏差、俯仰姿态偏差、偏航姿态偏差与地面波束覆盖范围之间的数理模型,分析了三类偏差对地面波束覆盖范围的影响;利用所建立的卫星移动通信资源描述模型、终端分布模型和通信业务模型,提出了基于多模型融合的GEO卫星移动通信资源规划算法。将所提模型和算法工程化实现,并转化应用到了国内第一个军民共用的“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实践表明:上述工作为G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姿态控制、波束资源规划提供了合理的设计支撑。2.面向GEO宽带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的资源调度关键技术研究。围绕各类星、网、地等异构资源和任务需求,建立了基于资源虚拟化思想的统一模型;探讨了通信任务与卫星、网系和地面站型资源之间的匹配约束问题,确定了基于任务的卫星资源需求匹配关系;以卫星资源使用效率最高为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遗传-粒子群任务资源调度算法。将所提模型和算法工程化实现,并转化应用到了我国某军事卫星通信系统中。实践表明:上述工作能够为多任务资源规划调度等实际工程应用提供通用理论支撑。3.面向LEO星座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的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针对LEO星座网络拓扑高动态变化带来移动性管理负荷重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动态外地代理的卫星网络移动性管理机制;基于移动代理簇、归属移动外地代理和托管移动外地代理,探索了地面移动节点对于LEO卫星的接入切换策略,优化了移动性管理流程,降低了移动性管理信令开销。对上述研究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面向动态外地代理的移动性管理机制能适应LEO星座网络的高动态特性,减少移动性管理中星地之间信息交互次数和移动性管理开销与切换时延,降低网络的移动性管理负荷。4.卫星通信系统运行态势精确感知技术研究。针对目前卫通系统通信效能感知精细化程度低问题,从态势体系要素建立和态势信息获取入手,建立了板卡级、设备级、节点级、网络级和应用级的卫星通信态势信息获取模型;建立了分层分级的态势评估综合指标体系,并通过引入“决策融合”和“可信度”的思想,提出了基于决策融合的系统态势评估方法;结合逆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并行处理、快速学习以及模糊集算法适合处理不精确和不确定语义变量的优势,提出了模糊集-神经网络混合态势预测算法,对比验证了所提算法在预测精度和收敛速度等方面相比传统BP神经网络算法的优越性。
肖龙龙,梁晓娟,李信[7](2017)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应用》文中指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兼具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的特点,使其优于其他通信手段,保证了实时、灵活、高效的通信质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通信领域。分析卫星移动通信的特点,根据移动通信卫星的轨道类型,分别介绍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并详细阐述卫星移动通信在民用领域和军事领域的应用情况,最后总结归纳卫星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
李森[8](2015)在《基于卫星移动通信环境的LTE功率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的不断发展,最新的4G标准也已经研究成熟并投入运营,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仍停留在3G的水平,并且由于卫星系统本身性能就比同级别的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差,因此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整体向4G的提升这一问题亟待解决。现阶段地面的4G标准LTE-A系统采用了相当先进的技术,各项技术都得到了大量的分析与研究,但极少有文章研究如何将LTE-A的关键技术应用到卫星移动通信中这一问题。因此本文针对这一课题做了相关研究,并选取移动通信系统中移动终端的功率控制这一技术进行深入研究,首先详细的分析了地面4G移动通信系统的功率控制技术,接着分析了卫星移动通信中特殊的卫星信道环境对通信的影响,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将地面4G移动通信系统的功率控制技术应用到卫星通信环境中的改进算法。通过分析具体问题,提出一种基于LTE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功率控制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适用于卫星移动通信环境的改进LTE-A功率控制算法。通过对开环功率控制算法参数的选取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去除在卫星通信环境中无法发挥作用的闭环功率控制部分,在保证系统性能的情况下,降低系统的复杂度,以使LTE系统的功率控制技术能更好的适用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环境。2.分析对比了已有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功率控制算法和本文提出的改进功率控制算法的性能。通过方案制定的规则、二者算法上本质的差异等方面,详细的论证了两种算法的不同,并证实了本文提出的改进功率控制算法在性能上优于已有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功率控制方案,最后通过仿真也证明了这一结论。本文提出的算法为新一代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算法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实现方案,并对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LTE-A系统的结合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徐烽,陈鹏[9](2011)在《国外卫星移动通信新进展与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在地面移动通信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提供相似业务的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值得关注。首先介绍了国外卫星移动通信市场发展动态,然后分别介绍了静止轨道、中轨道和低轨道三类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最新进展,其中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发展最好,中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相对不景气;最后探讨了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指出通过星地集成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融合,最终将实现个人通信的终极目标,同时,卫星移动宽带、终端综合化、星上处理等都是卫星移动业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赵法彬[10](2011)在《移动互联造就精彩生活,无线融合开创美好未来——“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在京成功举办》文中研究说明2011年4月20~22日,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由中国无线电协会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的"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工信部办函[2011]66号),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隆重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国家航天局原副局长夏国洪、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主任刘岩、工信部信息中心主任黄澄清、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总工程师马晓东在开幕式先后发表了讲话,总参通信部原副部长杨千里、工信部无线电管理局局长
二、支持全球个人通信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持全球个人通信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路由协议的仿真实现及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1 国外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卫星移动通信发展现状 |
1.2.3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趋势 |
1.3 卫星通信网络路由技术发展现状 |
1.3.3 单层卫星网络路由技术 |
1.3.4 多层卫星网络路由技术 |
1.4 主要内容及组织架构 |
2 本文相关技术研究 |
2.1 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 |
2.2 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协议简介 |
2.3 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仿真平台 |
2.3.1 仿真平台的选择 |
2.3.2 NS2相关介绍 |
2.3.3 NS2进行网络模拟的过程及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3 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路由协议仿真设计 |
3.1 天地一体化网络路由协议需求 |
3.2 天地一体化网络路由协议仿真整体设计 |
3.3 天地一体化网络路由协议仿真数据依据 |
3.4 基础路由协议仿真过程设计 |
3.4.1 网络拓扑计算模块 |
3.4.2 路由计算模块 |
3.4.3 路由更新模块 |
3.5 按需路由协议仿真过程设计 |
3.5.1 数据包信息获取及按需业务流判断设计 |
3.5.2 最优路径选择设计 |
3.5.3 路径导入对接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4 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路由协议仿真实现 |
4.1 路由协议实现概述 |
4.1.1 路由协议实现流程 |
4.1.2 仿真开发环境说明 |
4.2 基础路由仿真过程实现 |
4.2.1 卫星网络节点配置 |
4.2.2 卫星网络链路配置 |
4.2.3 卫星网络业务数据流配置 |
4.2.4 主执行脚本文件配置 |
4.3 按需路由仿真过程实现 |
4.3.1 数据包信息获取及按需业务流判断模块实现 |
4.3.2 最优路径选择模块实现 |
4.3.3 路径导入对接模块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基础路由协议仿真测试 |
5.3 按需路由协议仿真测试 |
5.4 测试结果与性能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清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1.2.1 海上卫星通信资源 |
1.2.2 海上卫星通信终端 |
1.2.3 GNSS/SINS组合导航系统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组织结构和主要贡献 |
第2章 浮标端卫星通信终端系统设计 |
2.1 通信体制分析 |
2.2 卫星通信终端系统 |
2.2.1 移动卫星通信终端设计分析 |
2.2.2 GEO卫星链路预算 |
2.2.3 轻小型化卫星通信终端设计 |
2.3 S波段通信机关键技术研究 |
2.3.1 高灵敏度低中频接收机 |
2.3.2 自适应海况码率可变技术 |
2.3.3 基于大容量存储的时分重传机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上浮标端卫星快速跟踪技术 |
3.1 组合导航卫星跟踪 |
3.1.1 GNSS/SINS紧组合导航 |
3.1.2 卡尔曼信息融合 |
3.1.3 天线波束指向 |
3.2 载波闭环跟踪 |
3.2.1 卫星跟踪技术 |
3.2.2 快速闭环跟踪 |
3.2.3 圆锥扫描跟踪 |
3.3 波束指向控制实现 |
3.3.1 机械伺服控制 |
3.3.2 相控阵波束控制 |
3.3.3 终端波束控制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卫星信号快速捕获算法 |
4.1 扩频解扩 |
4.2 并行捕获算法 |
4.2.1 伪码FFT并行捕获 |
4.2.2 PMF-FFT算法 |
4.2.3 并行PMF-FFT算法 |
4.3 性能分析 |
4.3.1 接收灵敏度 |
4.3.2 计算复杂度 |
4.3.3 捕获时间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算法验证、终端测试及试验验证 |
5.1 算法验证 |
5.2 快速测试系统 |
5.2.1 系统方案设计 |
5.2.2 终端链路测试 |
5.2.3 开发应用 |
5.2.4 现场应用 |
5.3 试验验证分析 |
5.3.1 外场试验 |
5.3.2 快速捕获跟踪性能 |
5.3.3 前向链路性能 |
5.3.4 返向链路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主要工作 |
6.2 可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国外发展现状 |
1.1 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
1.1.1 北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MSAT) |
1.1.2 海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Inmarsat) |
1.1.3 瑟拉亚系统(Thuraya) |
1.2 星座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
1.2.1 铱系统 |
1.2.2 全球星系统 |
1.2.3 OneWeb卫星星座系统 |
1.2.4 SpaceX星链卫星系统 |
2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国内发展现状 |
2.1 国内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
2.1.1 系统发展过程 |
2.1.2 系统组成和特点 |
2.1.3 系统主要业务 |
2.2 国内星座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
2.2.1“虹云”系统 |
2.2.2“鸿雁”系统 |
3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应用优势分析 |
3.1 应急救援 |
3.2 盲区覆盖 |
3.3 跨域通信 |
3.4 卫星物联网 |
4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趋势 |
4.1 低延时 |
4.2 小型化 |
4.3 智能化 |
4.4 大容量 |
5 结束语 |
(4)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高轨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建设现状 |
1. 国内外建设情况 |
2. 发展趋势分析 |
三、我国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
四、我国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建议 |
(1)加强用户需求分析,完善顶层规划论证,推动体系协调发展 |
(2)加强星地一体设计,优化系统应用能力 |
(3)借鉴地面先进技术,加速业务融合应用 |
五、结束语 |
(5)IP/LEO卫星网络的移动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卫星通信系统 |
1.1.1 卫星通信系统概述 |
1.1.2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
1.2 LEO卫星通信系统 |
1.2.1 典型LEO卫星通信系统 |
1.2.2 IP/LEO卫星网络架构 |
1.3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关键技术 |
1.4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5 本文的结构和工作安排 |
第二章 IP/LEO卫星通信系统移动性管理 |
2.1 移动性管理技术 |
2.1.1 移动性管理技术的概念 |
2.1.2 位置管理的基本过程 |
2.1.3 移动IP网络的移动性管理 |
2.2 典型IP/LEO移动性管理方法 |
2.2.1 IP/LEO卫星通信系统中的MIPv6 |
2.2.2 改进的IP/LEO位置管理策略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密集用户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移动性管理 |
3.1 引言 |
3.2 密集用户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最优广播周期 |
3.2.1 冲突分解算法性能分析 |
3.2.2 最优广播周期的计算 |
3.3 基于伪贝叶斯算法的广播周期自适应调整 |
3.3.1 基于伪贝叶斯的时隙ALOHA分析 |
3.3.2 广播周期自适应调整 |
3.3.3 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分群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位置管理方案 |
4.1 引言 |
4.2 LEO卫星网络位置管理的特征 |
4.3 分群位置管理策略 |
4.3.1 分群算法 |
4.3.2 网络编址以及相关数据结构 |
4.3.3 分群位置策略的位置更新操作 |
4.4 基于地面站的分群位置管理策略 |
4.4.1 网络编址以及相关数据结构 |
4.4.2 基于地面站的分群位置管理策略位置更新操作 |
4.5 性能及仿真分析 |
4.5.1 性能分析 |
4.5.2 数值计算及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卫星通信系统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创新点 |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系统及技术简介 |
2.1 引言 |
2.2 国外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系统发展概况 |
2.2.1 TSAT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系统 |
2.2.2 Thuraya卫星移动通信运行控制系统 |
2.2.3 Iridium低轨星座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系统 |
2.3 国内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系统发展概况 |
2.3.1 中星16卫星通信运行控制系统 |
2.3.2 天通一号卫星移动通信运行控制系统 |
2.4 卫星通信系统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
2.4.1 GEO卫星移动通信资源规划技术 |
2.4.2 GEO宽带卫星通信资源调度技术 |
2.4.3 LEO星座移动性及路由管理技术 |
2.4.4 基于态势感知的效能评估技术 |
2.5 本文选题的背景和研究重点 |
第三章 基于多模型融合的GEO卫星移动通信资源规划 |
3.1 引言 |
3.2 波束覆盖计算 |
3.2.1 星地相对静止平面覆盖计算 |
3.2.2 星地相对静止球面覆盖计算 |
3.3 卫星姿态偏置对波束覆盖影响 |
3.3.1 构建卫星姿态坐标系 |
3.3.2 姿态偏置对波束覆盖影响分析 |
3.4 基于多模型融合资源规划算法 |
3.4.1 资源描述模型 |
3.4.2 终端分布模型 |
3.4.3 通信业务模型 |
3.4.4 资源规划 |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1 波束覆盖仿真分析 |
3.5.2 卫星姿态偏置仿真分析 |
3.5.3 资源规划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混合遗传粒子群算法的GEO宽带卫星通信资源调度 |
4.1 引言 |
4.2 多域异构资源统一建模 |
4.2.1 卫星资源描述模型 |
4.2.2 通信网系资源描述模型 |
4.2.3 地面站型资源描述模型 |
4.3 任务资源匹配约束分析 |
4.3.1 任务需求描述模型 |
4.3.2 任务资源匹配约束 |
4.4 基于混合遗传粒子群算法的任务资源调度 |
4.4.1 资源调度问题模型抽象 |
4.4.2 基于遗传和粒子群的资源调度改进方法 |
4.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面向动态外地代理的LEO星座网络移动性管理 |
5.1 引言 |
5.2 地面移动IP协议适用性分析 |
5.3 面向动态外地代理的移动性管理机制 |
5.3.1 系统模型 |
5.3.2 基于移动代理域的位置区划分 |
5.3.3 移动节点接入切换策略 |
5.3.4 信关站接入切换策略 |
5.4 移动性管理开销分析 |
5.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5.1 移动性管理开销 |
5.5.2 绑定更新次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移动、宽带、低轨融合卫星通信运行态势精确感知技术研究 |
6.1 引言 |
6.2 细颗粒度态势信息获取模型 |
6.3 基于决策融合的态势综合评估 |
6.3.1 态势评估数据预处理 |
6.3.2 分层分级的态势评估指标体系 |
6.3.3 基于决策融合的态势评估方法 |
6.4 模糊集-神经网络混合态势预测算法 |
6.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6.5.1 基于决策融合的态势评估分析 |
6.5.2 态势预测仿真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 |
7.2 下一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卫星移动通信环境的LTE功率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
1.2.1. LTE功率控制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
1.2.2. 卫星移动通信功率控制技术的现状及问题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上行链路功率控制技术介绍 |
2.1 LTE上行链路描述 |
2.2 LTE上行链路功率控制技术 |
2.2.1. 小区内功率控制技术 |
2.2.2. 小区间功率控制技术 |
2.2.3. 其他技术与参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卫星移动通信环境的改进LTE-A功率控制算法 |
3.1. 基于卫星移动通信环境的改进LTE-A功率控制算法理论分析 |
3.1.1. 卫星移动通信环境分析 |
3.1.2. 针对卫星移动通信环境的LTE-A功率控制算法分析 |
3.1.3. 算法提出 |
3.2. 仿真与分析 |
3.2.1. 开环功率控制技术的仿真与分析 |
3.2.2. 闭环功率控制技术的仿真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MR系统功率控制的实现及与改进算法的对比 |
4.1. GMR系统无线资源管理层协议实现 |
4.2. GMR系统功率控制协议实现 |
4.2.1. GMR功率控制协议 |
4.2.2. GMR功率控制模型实现 |
4.3. GMR系统功率控制与改进功率控制性能对比分析 |
4.3.1. 两种功率控制机制对比分析 |
4.3.2. 模拟仿真及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进一步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国外卫星移动通信新进展与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动态 |
2.1 静止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
2.1.1 国际移动卫星 (Inmarsat) 系统 |
2.1.2 亚洲蜂窝卫星 (ACeS) 系统 |
2.1.3 瑟拉亚卫星 (Thuraya) 系统 |
2.1.4 SkyTerra (原MSAT) |
2.1.5 TerraStar |
2.2 中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
2.2.1 Odyssey系统 |
2.2.2 ICO系统 |
2.2.3 MAGSS-14系统 |
2.2.4 O3b |
2.3 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
2.3.1 Iridium |
2.3.2 Globalstar |
2.3.3 Orbcomm |
2.3.4 Teledesic |
3 卫星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 |
4 结束语 |
四、支持全球个人通信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天地一体化卫星网络路由协议的仿真实现及性能分析[D]. 郭世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应用于海上浮标的卫星通信终端关键技术研究[D]. 饶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0(02)
- [3]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现状分析[J]. 庞江成,徐小涛,李超. 数字通信世界, 2020(01)
- [4]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 王健,范静,孙治国. 卫星应用, 2019(11)
- [5]IP/LEO卫星网络的移动性管理研究[D]. 蔡冬桃.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6]卫星通信系统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 董彦磊.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2018(03)
- [7]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及应用[J]. 肖龙龙,梁晓娟,李信. 通信技术, 2017(06)
- [8]基于卫星移动通信环境的LTE功率控制技术的研究[D]. 李森.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1)
- [9]国外卫星移动通信新进展与发展趋势[J]. 徐烽,陈鹏. 电讯技术, 2011(06)
- [10]移动互联造就精彩生活,无线融合开创美好未来——“2011中国无线网络融合大会暨第二届无线通信及卫星应用设备展”在京成功举办[J]. 赵法彬. 数字通信世界,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