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圭回合艰难晋级

乌拉圭回合艰难晋级

一、乌拉圭回合在困难中前进(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金[1](2021)在《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问题研究 ——基于碳关税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

肖灵敏[2](2019)在《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ISDS)机制是国际投资协定(IIAs)框架下和平解决国际投资争端的重要制度。ISDS的方式以国际仲裁为主,辅之以协商、调解、用尽当地救济等其他解决方式。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仲裁的程序通常根据《关于解决国家和他国国民之间投资争端公约》(下称《华盛顿公约》)进行。投资争端解决国际中心(ICSID)是目前世界上解决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的主要的国际仲裁机构之一。ICSID虽然开创了相对中立的国际投资仲裁服务,但究其本质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妥协的产物。目前ICSID仲裁裁决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和一致性问题引发了ISDS机制的正当性危机。因此,ISDS机制的改革问题已成为当前焦点话题。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ISDS机制的态度不一,或支持改革,或坚决废止,或等待观望。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ICSID等国际机构正在进行ISDS机制改革问题的研讨论证。在新一代IIAs的改革实践中,虽然投资者-国家仲裁的合法性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各国采取的改革模式差别较大。ISDS机制的改革模式今后如何走向?中国将如何应对?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将分五章进行论述。第一章论述了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现状。首先阐述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的法律框架;接着分析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缘由;最后论述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进程。目前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的法律框架主要包括国际投资协定、国际投资仲裁规则和国内相关立法。虽然IIAs与国家投资法律制度之间存在结构和背景差异,但它们之间的某些特征相对一致。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特征主要是,使用依据ICSID仲裁规则、UNCITRAL仲裁规则、常设仲裁法院(PCA)仲裁规则或者其他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设立的仲裁庭解决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双边投资协定(BITs)和自由贸易协定(FTAs)包含的争议解决条款,通常要求仲裁作为ISDS的首选方法。随着国际投资仲裁实践的发展,ISDS仲裁机制的缺陷凸显出来。例如,仲裁裁决缺乏一致性和纠错机制、仲裁员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仲裁机构与仲裁员的选择存在弊端、费用负担和时间成本畸高、程序缺乏透明度等,这些导致了ISDS机制的正当性危机。因此,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在探讨ISDS机制的改革问题。引起ISDS机制改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表面原因在于各国寻求改革ISDS机制的改进方法,美国(USA)、德国等欧美国家试图维护其优势地位,而根本原因在于克服投资仲裁源于商业仲裁所固有的缺陷以促进投资争端解决的公正性、维护投资者与东道国的利益平衡。自2012年以来,IIAs的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2018年之后缔结的IIAs中改革导向条款和改革内容较之前的IIAs发生了变化。针对ISDS机制的正当性危机,国际投资协定的实践改革和理论探讨主要集中在是否应当设立一个常设的投资仲裁法庭和规定上诉机制的问题上,从而出现了改良派、改革派、革命派和中间派等不同的派别和观点。尽管每个派别有些内部差异,但此区分大体反映了这轮ISDS机制改革进程中的国际现状。目前在国际投资协定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三种主要的ISDS机制的改革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以欧盟为代表的系统式改革和在南非为代表的范式改革。第二章论述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渐进式改革。首先阐述渐进式改革的缘起与发展及其改革者的主要观点;接着论述以美国为代表的渐进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对美国渐进式改革进行评价;最后着重分析美国渐进式改革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渐进式改革者认为对现行ISDS机制的批评过于夸张,并认为投资者-国家仲裁仍然是最佳选择。因此,他们赞成保留现有的ISDS机制,但会采取适度的改革措施来解决特定的问题。例如,美国、智利、日本和俄罗斯联邦等国家已经采取了与渐进式改革相一致的支持投资者-国家仲裁立场。美国对ISDS机制的渐进式改革体现在美国BIT范本、美国签署的BITs以及其他带有投资规则的协定(TIPs)中。美国BIT范本中ISDS条款改革的主要内容涉及争端的解决方式、仲裁的前置条件、仲裁的上诉机制与争端解决的透明度。美国主导但退出的TPP的投资章节与美国2012年BIT范本的投资章节非常相似,略有变化。美国签署的FTAs少数没有规定ISDS机制,多数规定了ISDS机制,并对ISDS机制进行了改良,增加了透明度和法庭之友的规定,提出设立双边上诉机制的可能性。美国签署批准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首次以专章形式对ISDS机制予以详细规范,有效地处理了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投资争端。它赋予投资者对东道国政府提出赔偿请求的最终决定权,但这一点也是引起极大争议的部分。以NAFTA为基础修改的《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与其前身NAFTA相比,采取了更有限的ISDS机制。中国与美国正在进行BIT谈判,两国的法治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以及在投资领域和投资事项上关注点的不同,决定了两国在投资争端解决方式选择上必然存在争议。如何通过谈判,转换思路,创新方法,采用待遇例外条款、冲突条款等立法技术,达到求同存异一直是中美双方共同的目标。中国在与美国进行BIT中的ISDS条款谈判时,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关于投资争端的解决方式。鉴于中国与美国各自签署的IIAs都规定了协商、仲裁等方式,最终在进行ISDS条款谈判时都会采取这两种方式。虽然中美两国签署的IIAs对用尽当地救济的方式规定不同,但综合考虑中国双向投资大国的身份,规定用尽当地救济条款更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的。鉴于美国曾出现过排斥ICSID仲裁管辖的态度和立场,规定用尽当地救济条款对于美国的立场而言虽然会有一定的排斥心理,但也是有可能实现的。其次,关于仲裁的前置条件。虽然中美两国各自签署的IIAs也不尽相同,但对于仲裁管辖的范围,中国应保持与中国签订的投资协议产生的可仲裁事项的一致性,可脱离美国BIT范本,将投资合同争议事项从可仲裁事项中删除在客观上是行得通的。同时为避免仲裁庭的扩大解释,还应明确表明MFN条款不适用于争端解决条款。再次,关于仲裁的上诉机制和程序的透明度要求,中美两国在进行BIT谈判时可能会涉及。中国要谨慎评估仲裁上诉机制的设立和较高的透明度要求所导致的风险,提前做好上诉机制的规则设计和上诉机构成员的培养,尽快完善中国国内相关保密法律和政策。最后,面对USMCA中的“毒丸”条款体现出来对中国的封锁,中国应当更加坚定的维护全球多边经贸体制,在国际经济贸易与政治的格局和形势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自信,利用自身优势,从多边、区域和双边层面妥善化解美国单边主义对中国的威胁和打压。第三章论述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系统式改革。首先阐述系统式改革的缘起与发展及其改革者的主要观点;接着论述以欧盟为代表的系统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对欧盟系统式改革进行评价;最后着重分析欧盟系统式改革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系统式改革者认为,保留投资者直接在国际层面上索赔的权利是有好处的,但将投资者-国家仲裁视为一个处理此类索赔的有严重缺陷的机制。他们支持更为显着的系统式改革。以欧盟为代表的系统式改革者认为ISDS机制威胁到主权国家通过立法实现合法公共政策目的的能力,因此提出建立ICS。例如,欧盟与加拿大签署的全面经济贸易协定(CETA),欧盟委员会发布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投资保护与争端解决建议文本(下称TTIP建议文本),欧盟与越南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EVFTA)和投资保护协定(EVIPA),以及欧盟与新加坡签署的投资保护协定(EUSIPA)都规定了投资法院制度(ICS)。2016年修改的CETA以全新的ICS取代2014年版本中改良式的投资仲裁机制。这是欧盟对ISDS机制司法化的最新尝试,在程序规则方面以法院机制为参照,建立包括上诉法庭的投资法庭机制。CETA建立的投资法院机制并非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机制,而是投资仲裁机制与投资法庭机制的混合。TTIP建议文本的投资章节拟建立起一套类似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准司法化机制。CETA、EVFTA、EVIPA和EUSIPA都纳入了调解机制。此外,欧盟与日本签署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JEEPA)的投资章节旨在减少投资面临的歧视性障碍,它取消了传统上投资者可以因政策改变要求全额补偿的公平公正待遇条款和征收保护条款,其法律框架更像是典型的WTO架构。欧盟系统式改革模式虽然具有加强裁决的合法性与公正性、增强裁决一致性、提高程序的透明度和强化国家规制权等优点,同时也存在上诉法庭机制规则设计不合理、法官选任机制不科学、程序的透明度规定不充分、东道国规制权模糊、多边争端解决条款不完善、法律适用和执行机制不健全等缺陷。欧盟系统式改革模式将对中国与欧盟的双边投资协定(下称中欧BIT)谈判、中国与欧盟成员国的BIT的重签、中国法律政策以及中国国内组织及其海外投资者带来重要影响。从欧盟成员国与中国现有的BITs实践以及欧盟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协定谈判坚持纳入ISDS机制的立场来看,欧盟极可能在中欧BIT谈判中提出建立ICS的建议。中国可以参与ICS的规则设定,在以下几方面予以审慎考虑:第一,在中欧BIT谈判时应强调上诉法庭机制与先例制度的衔接适用;第二,应大力培养投资法庭的中国常设法官;第三,应谨慎评估高透明度所导致的风险,完善中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四,明确东道国规制权条款,谨慎确定裁判范围;第五,应对ICS的多边化事先作出相应的具体制度设计,以消除ICS对中国及其海外投资者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未来的ISDS机制朝着符合中国利益的方向发展。第四章论述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范式改革。首先阐述范式改革的缘起与发展及其改革者的主要观点;接着论述以南非为代表的范式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对南非范式改革进行评价;最后着重分析南非范式改革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范式改革者认为现行ISDS机制不可逆转的缺陷需要全盘替代。他们反对投资者使用仲裁庭或国际法庭向国家提出国际索赔。他们采用了多种备选方案,如国内法院、政府巡查员和国家-国家仲裁。印度和南非坚持在用尽当地救济之前提下有限度地接受投资仲裁。现在只有南非制定了一种办法,即范式改革,将外国投资争端诉诸南非法律和法院,以保障其政府为其人民的目标服务的能力。早期南非签署的投资协定接受投资仲裁解决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争端,但在晚近签订的经贸协定中基本没有ISDS条款,保留的仲裁条款多限于解决缔约国之间的争端。在经历了第一次以条约为基础的投资争端的失败后,南非寻求以国内立法保护,以及在国内法院进行调解和争端解决来取代投资条约和投资者-国家仲裁。2015年出台的南非《促进和保护投资法案》将成为保护南非外国投资的唯一基础。南非法院根据南非法律解决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争端,类似于卡尔沃主义的情况和新自由国际经济秩序文件所支持的情况。南非范式改革对于保护其本国投资者和国家利益来说,具有优势,但它仍存在三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外国投资者在提起国内诉讼时,是否仍然能够依靠国际法的保护?其二,如果是这样,南非宪法作为国内法是否会取代国际法下的任何有关承诺?其三,南非改革ISDS机制的新做法是否符合国际法?因此,南非宪法和2015年《促进和保护投资法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可能充满不确定性。中国与南非都属于金砖国家,但其投资仲裁立场存在差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的经济发展定位以及对国家主义的态度不同。中国已经步入到全面接受国际投资仲裁管辖的时代,而南非坚持在用尽当地救济之前提下有限度地接受投资仲裁。中国与南非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采取了诸多吸引外资的政策,但两国分处不同的地理区域,拥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与法律制度,不利于两国之间资本的相互流动,也导致了相互间的深层合作面临着挑战。在中国-南非BIT存在被终止或更新的可能时,明智的做法可能是,两国根据互惠原则,就保护投资者的一般原则达成协议。结合中国用尽当地救济的条约实践,虑及中国企业向金砖伙伴国家投资的潜力,不妨可从用尽当地救济的方式和时限着手来应对南非投资争端条款的新变化,同时也应考虑合理限制用尽当地救济的最长时间。第五章论述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趋向。首先阐述最新国际投资协定中ISDS条款的改革,接着分析ISDS机制改革的多边化走向,最后论述ISDS机制多边化的中国应对。如今,国际资本快速流动,不管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抑或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层面都在探讨ISDS机制的改革问题及其未来的发展走向。2018年签署的新IIAs中ISDS条款的改革呈现出多边化趋势,但也面临着风险与挑战,各国应作出相应的政策选择。UNCITRAL第三工作组组织的对ISDS机制改革问题的探讨主要从程序方面进行,很多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提交了关于ISDS机制可能改革方案的意见,其中多数意见支持多边化改革。学术界多数观点也支持ISDS机制的多边化改革。因此,ISDS机制的改革将来很有可能采取多边模式。囿于篇幅,本文仅对ISDS机制改革多边化趋势下的程序完善提出建议,即应从以下方面采取整体办法,进行系统完善:拟订《择入公约》,增进仲裁裁决的一致性和可预见性;提高仲裁员的资格要求;健全仲裁机构和仲裁员的选择机制;控制ISDS案件仲裁的费用和时间;引入程序透明度标准和法庭之友;明确规定第三方出资和反请求,以期解决ISDS机制的正当性危机。在ISDS机制改革的多边化趋势下,中国正处在国际投资规则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根据本国国情,在与其他国家和政府间国际组织进行ISDS条款谈判时,宜采取半系统式的改革模式。该模式在中国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实施该模式可采取如下总体路径: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坚持投资者与东道国利益平衡原则,设立开放性的ISDS机制,从双边到区域到多边逐渐推进,以期更好地维护本国及其投资者的利益。总之,国际投资法正面临着新旧IIAs的交替与革新,许多新缔结的IIAs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进行变革,在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同时保留东道国的管制权,并致力于推动负责任的投资和改善ISDS机制。UNCITRAL正组织各国和政府间国际组织探讨现行ISDS机制的可能改革,中国也积极参与其中。为促进与世界各国的经贸交流,中国应当顺应国际规则发展趋势,继续支持多边规则治理,作为双向投资大国,应在国际投资规则制定中争取话语权。

芦小银[3](2014)在《专利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行为国际法规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标准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不断深化,标准作为国际贸易纽带的作用越发凸显。在国际贸易的全球竞争中,各个国家,各个企业都在尽其所能在国际标准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ICT行业的兴起,专利技术成为标准无法绕开的问题,为适应行业发展,造福消费者,各标准化机构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纷纷开始将必要专利并入技术标准。专有属性的专利权与准公共物品属性的标准相融合,势必会由于两者的属性冲突而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而阻碍国际贸易的自由进行,其中专利标准化中的专利权滥用问题就是典型表现。在国际贸易背景下,究竟如何解决专利标准化中的专利权滥用问题,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组织和程序可以应对。笔者拟就这一问题的国际法规制进行分析,提出可行性的解决路径供学术界和实务界参考。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专利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行为的概述,主要介绍了专利标准化的概念及专利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了主要的国际标准化机构在标准化过程中对专利的规则,以及其规则在国际贸易实践中的不足;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WTO对专利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行为规制的相关制度,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TBT协定下协调专利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行为的路径进行了探讨;第四部分是文章的结尾,主要结合我国的现实,对我国如何面对专利标准化的趋势提出了应对策略。

刘学芝[4](2013)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考评》文中研究指明自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命题以后,关于该论题的研究就已成为近两年学界的研究热点。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则更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来讲,该论题的研究,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另外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国外理论界的影响,彰显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从实践方面来讲,该论题的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向成功的保障,是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保持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重要保障。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探索和发展,并非当代中国领导人的独创,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现实依据。从理论层面来讲,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毛泽东早期的理论着作中,就有着丰富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思想。他们的思想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依据。与此同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这一命题的提出,也是有充分的现实依据的。中国国情和时代的变化,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出了内在要求;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了可兹借鉴之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行了初步探索,这其中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曲折的发展;第二个时期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毛泽东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经验教训,把中国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变化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中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第三个时期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至今。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中继续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深入发展。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其发展又遵循了自己的逻辑顺序,即首先分析时代的变化以及时代变化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机遇和挑战,之后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的认识、对时代问题的理论回应,最后阐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成效。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所面临的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政治上,虽然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没有改变,但是多极化趋势初见端倪;在经济上,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获得很大的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时代性质的认识上,虽然仍然坚持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判断,但是在对时代特征的认识上却提出了着名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突破了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来划线的框架,体现了时代变化的新标准。时代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社会主义发展问题、“一球两制问题”的理论回应中推动着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探索。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所面临的时代主题、时代矛盾、时代任务和时代发展趋势的认识出现了某种程度的误判。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入了一个曲折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政治出现了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世纪经济格局也日益向多元中心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时代变化不仅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而且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和新的时代特征、时代主题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对外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中国的外交思想等内容,在理论上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不断向政治和文化领域延伸。时代的变化,不仅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诸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提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外开放理论,还提出了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思想,阐述了科学发展观与“两个和谐”思想的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深入发展,而且在实践中也取得显着的成效。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吸取了很多的教训,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继续推进提供了现实启迪,主要包括六点内容:必须准确地解读时代、把握时代;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准确把握中国的实际;必须与教条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相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引领世界潮流。

缪开金[5](2006)在《中国文化外交研究》文中认为冷战的结束,使得文化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从后台走向了前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深刻阐明了当前文化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特征。随着文化在国际政治中作用的凸现,文化作为国际关系研究的第三维度受到学术界的空前重视。国际文化理论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过去以国际体系、权力制衡、经济利益等概念来看待世界的习惯,而辅之以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的因素。但学术界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各国文化对其外交决策的影响,相对忽视了文化作为外交手段的研究。与理论上的缺失相比,当前文化外交作为“软权力”的运用正成为各国国际战略的重要选择,尤其是西方大国的文化外交活动方兴未艾。所以,对文化外交的研究既是对国际文化理论的深化,也是外交实践发展的需要。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多学科研究方法为经纬,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演绎出文化外交的基本概念——文化外交是一国政府致力于通过本国文化的传播,以建立、发展和维持与外国关系的外交领域,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国家的机制、价值体系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双边和多边关系中得到发扬。这个概念指出了文化外交的两重性。即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一部分,文化外交是实现国家对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客观上,作为一项文化交流活动,文化外交也是国家对外文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总结中国文化外交的历史演变、组织体系和途径方式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了当前文化外交作为中国国际战略选择的具体运用,及其对中国对外文化关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外交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一部分,为宣传中国革命成果、巩固和开创新中国外交局面,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建设和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文化外交作为一种战略手段,继续服务于政务外交、经济外交等传统外交,同时肩负着塑造新时期中国国际形象、培育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增强国家认同感的重要使命。中国在走向大国过程中,国际形象是一个需要考虑和重视的问题。国际社会对国际形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追求权力表现到强调身份认同的过程,相应地,塑造国际形象的依赖路径也经历了一个从硬实力到“软实力”的转变。文化外交因其注重软化的吸引力而非外部施加的心理压力,正成为各国树立国际形象的战略选择。中国也正通过文化外交来消除“妖魔化”的国

储新宇[6](2006)在《区域秩序的建构与中国的策略选择 ——历史与现实维度的经验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追求持久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和谋求相互合作一直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诉求和心愿,而现实世界的纷繁复杂使得这些美好心愿一直在曲折中实现。但睿智的人类并未因此而停止求索,相反,现实的曲折和心愿的美好产生的落差却驱使其迸发出巨大的能力和智慧。主权国家积极推动的区域一体化和相应的秩序建构就是这种能力和智慧的其中一个典型。从政治学的角度看,秩序的建构一般有两种模式:强制式和合作式,即自上而下式的强制建构和自愿协作基础上的契约和约定。区域秩序的建构亦是如此。尽管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通过武力征服形成的强制式区域秩序,但这种区域秩序具有自上而下讨价还价的性质,即强制者也会在主导的同时通过对“共同利益”的强调来寻求合作、增加共识。当然了这种意义上的合作和共识是以不触犯强制者的利益为前提的。对于合作式区域秩序的建构则有赖于各参与国所认识的共同利益需要,但一般也有主导国的积极推动。可见,不管是强制式还是合作式,一定秩序框架下的区域共同体所拥有的价值都是源于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共同体成员的互动,只不过二者对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所使用的手段不同而已。前者更多地体现为强迫,后者更多地表现为合作。既然强制式区域秩序建构模式中也需要合作,故本文对强制式区域秩序的建构不做单独论述。换句话说,本文的重点是分析合作式区域秩序模式。在明确了分析目标以后,本文在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预置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的分析手段和分析结果,以二战后启动的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如欧盟、东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为分析对象,围绕区域合作秩序的建构展开分析。可见,本文的区域合作秩序建构是历史和现实维度下的经验分析。由于讨论的是区域合作秩序,所以,本文重点分析一定区域内有着不同利益需求的国家为何相互合作,如何相互合作。通过对不同类型、不等层次的区域化进程的分析,本文总结出区域合作的动因有六个方面:国家的社会性;解决问题(挑战)的需要(准备);中小国家参与、制衡的需要;相对大国参与全球博弈和寻找信心的需要;成功区域合作组织的示范作用以及市场力量的无形驱动。这六个方面只能解释一定区域内的国家为什么会参与区域合作。尽管秩序是在合作中建构的,但秩序的建构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为此,本文从合作议题的确认;均势结构的保障;共同或相似价值观的培养;互信原则的建立;合法性的强调与利益总量的增加和利益分配

徐昱东[7](2006)在《基于技术标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多边贸易体制运行五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贸易壁垒不断弱化,而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主的新贸易保护措施却日益盛行,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发展必然会涉及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问题。 实际上,作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2004年),我国扩大出口的努力已经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国内市场缺乏有效的保护,大量低水平的或者不符合一定技术法规和标准要求的产品通过贸易方式进入我国。而且,这两方面问题随着各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强化和我国市场准入的改善还将进一步加剧,而相关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贸易理论和政策,忽视了技术标准等社会经济技术理论和政策在该领域的运用和实践。 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文章沿着如何跨越外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如何构建我国较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这一思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运用了对策研究和比较研究及案例研究的方法,针对我国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具体情况,对我国如何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进行了研究。 论文在理论部分注重比较相关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并运用利润递增理论、产权理论和贸易保护理论等基本理论工具,对技术标准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创新;然后,针对我国对外贸易实践,运用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指出问题的根本在于技术标准;而大部分国家标准落后于国际水平、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数量极少、按照中国技术标准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等正是我国技术标准的问题所在,基于此,论文结合技术标准形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机制提出了诸如实施标准化战略、如何运用战略思维规避标准化战略实施风险、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的策略选择等应对措施和政策建议。

马大海,马英[8](1994)在《专家学者共商纺织振兴发展对策——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召开“纺织工业摆脱困境研讨会”》文中研究指明根据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召开的“纺织工业摆脱困境研讨会”整理的会议纪要。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最近几年纺织工业在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设性的解决办法。一些观点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也可结合实际工作进行实践探索。

施光耀[9](1992)在《乌拉圭回合在困难中前进》文中认为 日内瓦专电 1991年末,离日内瓦商业区不远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总部乌拉圭回合谈判厅里,来自约100个国家的谈判代表,个个双眼血丝满布,用已经发哑的声音,再次阐述各自的立场,力争保护本国利益,推动谈判进展。 经过代表们连续10余天通宵达旦苦战,《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最后文件草案》——俗称邓克尔文本终于在1991年12月20日午夜时分问世了。这标志着乌拉圭回合克服艰难险阻,又向前迈出了一步,基本上完成了布鲁塞尔会议最后所未能完成的任务,尽管谈判

二、乌拉圭回合在困难中前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乌拉圭回合在困难中前进(论文提纲范文)

(2)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现状
    第一节 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背景
        一、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的法律框架
        二、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的程序缺陷
    第二节 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缘由
        一、ISDS机制改革的表面原因
        二、ISDS机制改革的实质原因
    第三节 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进程
        一、IIAs中改革条款的发展变化
        二、现行ISDS机制的改革模式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渐进式改革
    第一节 渐进式改革及其主要观点
        一、渐进式改革的缘起与发展
        二、渐进式改革的主要观点及其风险
    第二节 美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内容与评析
        一、美国渐进式改革的历史沿革
        二、美国渐进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对美国渐进式改革的评价
    第三节 美国渐进式改革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一、中国和美国IIAs中的ISDS规则与实践
        二、美国渐进式改革对中国的影响
        三、美国渐进式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系统式改革
    第一节 系统式改革及其主要观点
        一、系统式改革的缘起与发展
        二、系统式改革的主要观点及其问题
    第二节 欧盟系统式改革的主要内容与评析
        一、欧盟系统式改革的历史沿革
        二、欧盟系统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对欧盟系统式改革的评价
    第三节 欧盟系统式改革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一、中国与欧盟成员国BITs中的ISDS规则与实践
        二、欧盟系统式改革对中国的影响
        三、欧盟系统式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范式改革
    第一节 范式改革及其主要观点
        一、范式改革的缘起与发展
        二、范式改革的主要观点及其困惑
    第二节 南非范式改革的主要内容与评析
        一、南非范式改革的历史沿革
        二、南非范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对南非范式改革的评价
    第三节 南非范式改革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
        一、中国与南非的投资仲裁规则与实践
        二、南非范式改革对中国的影响
        三、南非范式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趋向
    第一节 新国际投资协定中ISDS条款的改革
        一、新IIAs中 ISDS的改革内容与改革方法
        二、ISDS条款改革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三、应对ISDS改革风险与挑战的政策选择
    第二节 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改革的多边化
        一、ISDS机制改革的多边化走向
        二、ISDS机制多边化的程序完善
    第三节 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多边化的中国应对
        一、ISDS机制多边化对中国的影响
        二、ISDS机制多边化的中国对策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专利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行为国际法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专利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行为概述
    (一) 专利标准化的概念及专利标准化中的专利权滥用行为
    (二) 专利标准化中的专利权滥用行为的表现形式
    (三) 专利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行为带来的问题
二、国际标准化机构对专利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行为的规制
    (一) 国际标准化机构概况
    (二) 国际标准化机构的专利政策
    (三) 国际标准化机构专利政策的不足
三、WTO对专利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行为的规制
    (一) TBT协定中技术标准法律制度
    (二) TBT协定下专利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三) TBT协定下协调专利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问题的路径探讨
四、专利标准化对中国的挑战及中国的应对
    (一) 新经济时代中国所面临的机遇及专利标准化对中国的挑战
    (二) 我国对专利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行为法律规制的完善
    (三) 我国对专利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的国际战略应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考评(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及基本依据
    一、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一) “时代”一词的基本含义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依据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阐释
        (二) 列宁的阐释
        (三) 新中国成立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阐释
    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依据
    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经验借鉴
        (一) 列宁时期苏联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成功经验
        (二)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经验教训
第二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曲折探索(1949—1978)
    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的新变化
        (一) 世情的变化
        (二) 中国国情的变化
    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的认识
        (一) 对时代性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认识
        (二) 对时代特征的新认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三) 对中国所面临的时代的认识
    三、 时代变化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 时代变化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供了发展的机遇
        (二) 时代变化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提出的挑战
    四、 毛泽东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贡献及晚年的失误
        (一) 理论贡献
        (二) 晚年期间的失误
    五、 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在实践中的曲折发展
第三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全新开创(1978—1992)
    一、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时代的新变化
        (一) 世情的变化
        (二) 国情的变化
    二、 时代变化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机遇和挑战
        (一) 时代变化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的机遇
        (二) 时代变化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带来的挑战
    三、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的认识
        (一)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二) 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 中国所面临的时代矛盾和时代任务
    四、 在反教条主义的过程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贡献
        (一) 反对教条主义
        (二)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贡献
    五、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成效
        (一) “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施与人民温饱问题的解决
        (二)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三) 中国外交格局的新发展
第四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全面深化(1992至今)
    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代的新变化
        (一) 世情的变化
        (二) 国情的变化
    二、 时代变化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 时代变化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带来的机遇
        (二) 时代变化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挑战
    三、 以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的认识
        (一) 对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的认识
        (二) 对中国所面临的时代课题的认识
    四、 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贡献
        (一)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三) 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四) 科技创新思想
        (五) 文化创新的思想
        (六) 科学发展观理论
        (七) “和谐社会”论与“和谐世界”论
    五、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践成效
        (一) 综合国力显着提升
        ( 二 )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四) 科技创新成就显着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
        (六)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建设取得显着成效
第五章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启迪
    一、 必须准确地解读时代、把握时代
        (一) 中国共产党人解读时代、把握时代的科学范式
        (二) 准确地解读时代、把握时代的重要意义
    二、 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准确把握中国的实际
        (一) 对中国实际的误判必将导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曲折发展
        (二) 根据时代变化对中国实际做出正确判断的时代意义
    三、 必须坚决摒弃教条主义的影响
        (一) 教条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 坚决摒弃教条主义的时代意义
    四、 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一)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决定的
        (二) 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意义
    五、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相结合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区别
        (二)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中国化的联系
    六、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
        (一) 这是由时代发展的特性决定的
        (二) 这是由不断发展的中国实际决定的
    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将引领时代潮流
        (一) 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决定的
        (二) 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时代内容决定的
        (三) 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成效决定的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中国文化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文化外交研究述评
    三、本文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创新点及难点
    四、本文指导理论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化外交概说
    第一节文化外交的概念梳理和界定
        一、文化与外交
        二、文化外交的定义
        三、文化外交与公共外交
    第二节文化外交思想的源流
        一、文化国际主义
        二、跨文化传播
        三、文化多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四、文化力和软实力理论
        五、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第三节文化外交的作用
        一、文化外交是传统外交的有益补充
        二、文化外交是扩大经贸往来的润滑剂
        三、文化外交是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维护和平的重要工具
        四、文化外交是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 中国文化外交的历程
    第一节 中国古代和近代文化外交概况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外交
        二、中国近代文化外交
    第二节 建国后中国文化外交(1949-1978)
        一、处理外国在华的文化、教育机构
        二、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外交
        三、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外交
        四、中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外交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1978-至今)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文化外交
        二、九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化外交
        三、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基本经验
第三章 中国文化外交的组织体系
    第一节中国文化外交的管理机构
        一、文化外交主管机构的沿革
        二、当前文化外交主管机构
        三、中国文化外交相关职能部门
    第二节中国文化外交的社会组织
        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二、中国人民外交学会
        三、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第三节对外文化体制改革
第四章 中国文化外交的途径方式
    第一节政府层面的文化外交
        一、国际组织与多边文化外交
        二、文化代表团的互访
        三、对外艺术展览
        四、友好城市
    第二节教育文化交流活动
        一、留学生培养
        二、国家汉语战略
        三、设立国外文化中心
    第三节信息交流活动
        一、图书报刊
        二、广播电视电影
        三、互联网
第五章 文化外交与中国国际战略
    第一节文化外交与国际形象
        一、国际形象的内涵和功能
        二、从硬实力到软实力
        三、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
    第二节文化外交与公众舆论
        一、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
        二、作为“精英”舆论的“中国威胁论”
        三、营造中国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三节文化外交与国家认同
        一、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基础
        二、当前中国国家认同面临的挑战
        三、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第六章 国际文化关系与中国文化外交
    第一节文化全球化下的文化特征
        一、文化交流的速度与维度
        二、文化同质化与文化异质化
        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第二节各国文化外交与国际文化关系
        一、国际文化关系的不平衡性
        二、美国文化外交与国际社会文化主权冲突
        三、法国文化外交与文化保护主义兴起
        四、国际组织与文明对话
    第三节中国文化外交与对外文化关系
        一、世界文明多样性思想
        二、积极开展文明对话活动
        三、坚持开放的对外文化政策
第七章 中国文化外交的对策及建议
    第一节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使命
    第二节 改进中国文化外交的国际借鉴
        一、建立文化外交的长效机制
        二、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三、加大对外文化援助的力度
        四、加强文化外交的立法工作
        五、优化文化外交人才知识结构
        六、结合公共外交,充分发挥思想库的积极性
    第三节 建立国际文明新秩序
        一、从国际信息和交流新秩序到国际文明新秩序
        二、国际文明新秩序的必要性
        三、国际文明新秩序的基本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6)区域秩序的建构与中国的策略选择 ——历史与现实维度的经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
        一、论文的主旨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的特点与创新
        四、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节 概念界定和理论预置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预置
第二章 区域秩序建构的动因和条件分析
    第一节 区域秩序建构的动因分析
        一、国家的社会性
        二、解决问题(挑战)的需要(准备)
        三、中小国家参与、制衡的需要
        四、相对大国参与全球博弈和寻找信心的需要
        五、成功区域合作组织的示范作用
        六、市场力量的无形驱动
    第二节 区域秩序建构的条件分析
        一、合作议题的确认
        二、均势结构的保障
        三、共同或相似价值观的培养
        四、互信原则的建立
        五、合法性的强调
        六、利益总量的增加和利益分配的合理
    第三节 区域秩序建构中的不利因素
        一、安全困境和经济同构
        二、历史和现实中的恩怨与冲突
        三、本区域以外国家的参与或干预
        四、“搭便车”行为
第三章 区域秩序建构的路径分析
    第一节 国家作为——核心国家的推动和边缘国家的响应
        一、核心国家的积极推动
        二、边缘国家的积极响应
    第二节 功能互补——政治安全与经贸合作相互促进
        一、在冷战期间,功能互补以政治安全合作为主
        二、冷战后时代,功能互补以经济贸易合作为主
    第三节 组织搭建——组织机构的创设和组织程序的建构
        一、区域组织机构的创设
        二、区域组织程序的建构
    第四节 对外交往——稳定的大国关系
        一、区域化进程的开放性
        二、以对美关系为例
    第五节 机制保障——区域合作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一、国内、国际秩序的保障机制
        二、区域秩序的保障机制
第四章 中国参与区域秩序建构的策略选择
    第一节 国家利益诉求范围下的中国地位身份分析
        一、理论阐释
        二、实力决定地位身份——快速崛起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
        三、亚太区域——中国国家利益的主要诉求区和辐射区
    第二节 中国参与区域合作的历史回顾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参与区域合作的历史回顾
        二、中国参与区域合作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中国参与区域秩序建构的策略选择
        一、谨慎和灵活运用中国的综合国力(硬权力)
        二、在软权力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三、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四、努力实现互利和共赢
        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六、推进中国与主要大国的利益共存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基于技术标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开放经济与国际贸易壁垒的变动
        1.1.1 开放经济与新贸易壁垒的形成
        1.1.2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新贸易壁垒
        1.1.3 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提出
    1.2 相关的研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框架安排
2 技术标准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般分析
    2.1 技术标准
        2.1.1 标准化
        2.1.2 技术标准
        2.1.3 技术标准战略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
        2.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
        2.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特征
        2.2.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2.2.4 技术标准带来的两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2.3 WTO框架下有关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协议
3 技术标准形成贸易壁垒的基本机制
    3.1 新贸易保护主义与技术标准
    3.2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
    3.3 利润递增机制和技术标准
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4.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总体影响的初步评价
    4.2 我国出口贸易中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分析
    4.3 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
    4.4 小结
5 我国技术标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应对措施
    5.1 我国技术标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5.2 我国应对技术标准问题的对策
        5.2.1 实施标准化战略
        5.2.2 运用战略思维规避标准化战略实施风险
        5.2.3 技术创新的策略选择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乌拉圭回合在困难中前进(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问题研究 ——基于碳关税的实证分析[D]. 张金金.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1
  • [2]投资者与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的改革模式研究[D]. 肖灵敏.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3)
  • [3]专利标准化中专利权滥用行为国际法规制研究[D]. 芦小银. 西南政法大学, 2014(07)
  • [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考评[D]. 刘学芝. 山东师范大学, 2013(09)
  • [5]中国文化外交研究[D]. 缪开金.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 [6]区域秩序的建构与中国的策略选择 ——历史与现实维度的经验分析[D]. 储新宇.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 [7]基于技术标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研究[D]. 徐昱东. 沈阳工业大学, 2006(10)
  • [8]专家学者共商纺织振兴发展对策——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召开“纺织工业摆脱困境研讨会”[J]. 马大海,马英. 纺织经济研究, 1994(02)
  • [9]乌拉圭回合在困难中前进[J]. 施光耀. 了望周刊, 1992(02)

标签:;  ;  ;  

乌拉圭回合艰难晋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