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准确计算节能量?(论文文献综述)
霍慧敏[1](2021)在《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与气候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近零能耗建筑的研究与推广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必然趋势。其中,外百叶遮阳作为近零能耗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之一,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性能,值得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然而,目前缺乏针对近零能耗建筑采用外百叶遮阳的精细化的、系统化的和区域化的研究,主要存在:现有标准缺乏指导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区域化应用的节能特性量化研究;影响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效果的关键因素与权重尚未确定;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计算模型和气候适用性综合评价模型尚未建立;现有研究缺乏采用现场对比测试法,且多集中在供冷地区;现有的外百叶遮阳理论模型未考虑安装间距的影响,与实际情况不符等关键问题。为此,本文采用理论研究、现场测试、数值模拟、敏感性与回归分析和综合评价五种方法,全面分析了我国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百叶遮阳应用的节能特性与气候适用性,以期指导外百叶遮阳在我国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区域化应用和推广。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基于现有的外百叶遮阳理论,建立了考虑安装间距的外百叶遮阳反向太阳直射辐射计算模型,分析了安装间距对外百叶遮阳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百叶表面反射率、安装间宽比和百叶间宽比下,考虑了安装间距的现模型和原模型的反向直射辐射透射量占比间的差值最大为2.9%,现模型较原模型的准确度最大可提高4%,且此值随百叶表面反射率的减小而增大。第二,采用现场对比测试的方法,全面分析了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百叶遮阳的隔热作用、节能效果和采光影响。实测结果表明,外百叶遮阳的应用不仅可以遮挡太阳辐射,还可以降低室内外温差传热。测试期间,近零能耗建筑全天室温波动不足2℃,外百叶遮阳作用下室内温降可达0.8℃,热舒适度PMV可降低0.48。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潜力在13%~22%范围内,且随百叶倾角的增大而减小,随遮阳面积的增大而增大。此外,外百叶遮阳的应用显着降低了室内照度、亮度与不舒适眩光风险DGI,其照度降低系数IRF近似为一常数。但室内背景亮度不可过度降低,否则会增加室内人员的眩光风险。第三,基于EnergyPlus能耗模拟,分析并量化了气候区、遮阳朝向、百叶倾角、窗墙比和体型系数对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遮阳能效指数SEEI,用于评价外百叶遮阳与近零能耗建筑围护结构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效果显着,尤其是高辐照地区节能潜力高达74%。其中,西向遮阳的单位窗面积节能量最大,其次是东向、南向和北向。且不同朝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效果均随百叶倾角(0°~180°)的增大,呈先逐渐减小而后迅速增大的趋势。当东西向窗墙比较小时,近零能耗建筑多朝向遮阳的总节能潜力约为单一朝向遮阳节能潜力之和,并据此给出了不同气候区典型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总节能潜力预测值。此外,基于Daysim天然采光模拟,进而得到了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采光耦合特性。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采光损失耗电量随百叶倾角增大而减小,大大抵消了其节能节电量。供冷系统的能效比EER越大,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综合节能(电)潜力越小,并给出了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采光最佳的百叶倾角推荐表。第四,提出了MC-AHP综合敏感性分析法,并对影响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的三类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确定了关键影响因素与敏感度,并建立了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与关键影响因素间的回归模型。敏感性分析表明,气象类参数是影响近零能耗建筑冷负荷最显着的因素,其次是建筑类参数和遮阳类参数;三类参数的关键影响子因素分别为温度和太阳辐射,体形系数和南向窗墙比,遮阳朝向和百叶倾角;并据此对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节能参数的优化设计提出了建议。回归分析表明,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效果与窗墙比、体型系数和百叶倾角线性相关,且节能效果与百叶倾角间的线性关系不随气候区、遮阳朝向、窗墙比和体型系数的变化而变化。基于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特性,归纳出了用于估算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的气候系数表。第五,基于外百叶遮阳理论,将外百叶遮阳的节能作用区分为辐射遮挡和温差隔热两部分,建立了适用于不同类型建筑的外百叶遮阳节能潜力计算模型,确定了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潜力计算公式中各参数的取值表。最后,全面分析了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性、采光耗电性、环境友好性和经济适用性。基于熵值法,建立了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气候适用性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了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应用的综合性能最佳的方案推荐表。此外,当分项讨论外百叶遮阳的环境效益(净节电量)时,给出了最佳遮阳方案推荐表;当分项讨论外百叶遮阳的采光耗电性时,给出了耦合综合节电潜力的遮阳方案优选建议;当分项讨论外百叶遮阳的经济适用性时,结合市场行情,给出了遮阳方案的优选建议。
韩建春,荀华[2](2021)在《燃煤电厂节能改造机组节能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分析研究节能改造机组节能量算法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对汽轮机排汽比容及节能量与机组排汽和负荷之间关系的数值计算,结合数值拟合和积分平均方法实现了一种简便准确的节能量计算方法,为电厂机组改造节能提供了依据。
季丹[3](2020)在《合同能源管理在公立医院节能改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带动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未来20年的时间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面积将持续快速增加。建筑业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与能源消费的主要行业,在综合考虑建筑总能耗的前提下,既有大型公共建筑的总能耗相当可观,远大于住宅和普通商业建筑。在这其中,单位面积能源消耗最高、节能潜力最大的就是大型综合性医院。医院建筑有能耗总量大、能源消耗种类多、用能系统繁多复杂等特点,此外,为了满足患者、医护人员对健康、舒适、高效环境的需求,以及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医院需要通过提高系统运行效率来减低建筑能耗,推动建筑综合能效水平高提升。然而,当前医院能源管理仍面临许多困境,公立医院急需通过节能改造来走出困境。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以下简称为EPC),是目前提高既有建筑能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目的的主要方式之一。医院建筑能耗高、节能潜力大,做好医疗机构,特别是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的节能改造工作,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应用于公立医院节能改造中,实施对公立医院规范化、标准化的节能改造,能提高医院建筑的能效水平,降低国家和院方的能源消费支出。由于公立医院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要推动我国建筑节能改造的市场化发展,公立医院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应首当其冲,起到示范带头作用。通过对EPC基本原理与实践、公立医院建筑能耗现状及节能改造潜力、公立医院建筑节能改造的EPC应用流程及关键环节的系统性研究,形成公立医院建筑节能改造EPC实践的的完整体系,为实现公立医院建筑节能改造市场化运作、在建筑行业中带动更多节能项目的建设、进而对我国全社会的节能降耗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字学辉[4](2020)在《基于数据驱动的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共机构节能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对于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意义重大。利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建立有效的能耗定额体系是进一步推进我国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基础。本文以某省近5000家公共机构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公共机构类型繁杂,分类方法不统一、常规单一的技术定额方法难以满足准确性、实用性、高效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方法,该方法以大量公共机构建筑能耗数据为基础,探讨公共机构合理分类方法,采用多模型融合的集成学习的数据挖掘方法,建立了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指标模型,并讨论了外界和内部能耗影响因素变化条件下,动态修正公共机构能耗指标的方法,最后展开了定额体系的应用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讨论了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相关数据的收集方式,设计了医疗、教育、行政办公三大类典型公共机构的网络调查问卷,并融合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平台、能源审计报告等其他数据源,获取了大量线上和线下的能耗定额相关数据;针对各种渠道采集的数据存在格式不统一、数据不完整、数据冗杂等问题,结合各类机构能耗特征,提出流程化的数据预处理方法,为利用数据驱动方法开展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大量有效的公共机构能耗数据。(2)针对公共机构分类方法不统一、其用能受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干扰导致差异较大等问题,利用基尼系数对不同地区能耗分配的不均匀性进行量化描述,验证了公共机构分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公共机构的初步聚类和精细化分类相结合的两步策略分类法,以提高能耗定额的公平性与合理性。(3)提出多模型融合的机器学习的技术能耗定额方法,并针对常规统计定额方法准确度不高和技术定额方法推广应用困难的问题,融合两种定额方法的结果,确定公共机构的分类能耗定额值;最后,通过节能量计算的方式,验证了能耗定额值的有效性,不仅保证了定额水平的稳定,还保留了能耗定额的数据梯度。(4)建立了公共机构能耗指标的修正模型,动态调节能耗指标值,以补偿内、外部影响因素改变导致建筑用能刚性需求的变化。本文通过皮尔逊系数量化公共机构能耗影响因素,利用权重系数法建立了简单有效的能耗指标修正公式。(5)以定额为基准,提出了公共机构建筑用能总量控制方法和节能量交易方法,从公共机构能耗预算和用能管理的角度出发,调动各级部门的节能积极性。并从能源资源管理制度、能源资源监控体系、引入市场先进的科学技术三个方面,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上述方法拓展了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指标体系的应用领域,为推动我国节能工作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信月[5](2020)在《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地面式超级电容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再生制动能量的有效利用问题被广泛关注。由于超级电容具有功率密度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是吸收和利用再生制动能量较为理想的储能元件。在储能系统运行过程中,不同的能量管理策略对系统的节能量和寿命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基于储能系统、变电所和列车之间的潮流计算分析和超级电容单体特性测试,提出了考虑列车运行状态、超级电容自身储能特性和寿命的动态阈值能量管理策略。首先,本文比较分析了超级电容单体模型的优缺点,搭建了适合城轨交通储能应用的超级电容等效电路模型、热模型和寿命模型;利用Arbin测试仪对超级电容单体进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基于IEC标准和最小二乘法分别对其等效电路模型和热模型进行了参数辨识;利用恒温箱对超级电容进行了高温加速循环寿命测试,并对其健康状态指标即容量C进行监测,测试结果很好地验证了寿命模型的准确性。其次,为了研究列车、整流机组和储能装置三者的能量流动关系,对牵引供电系统各部分进行了建模;基于电流迭代法对含储能装置的牵引供电系统进行了潮流解析,分析了系统的能耗,并根据单列车运行模型和双列车运行模型分析了充电阈值对系统能量流动关系和再生制动能量回收效率的影响,给出了基于列车运行状态的最小临界阈值能量管理策略。同时为了在不影响系统节能量的前提下延长超级电容使用寿命,基于免疫遗传算法对不同充电区间的充电阈值进行了动态序列优化。根据优化结果和潮流解析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充电区间划分的动态阈值能量管理策略以及考虑超级电容老化后的阈值调整策略,并利用北京地铁八通线的实际仿真算例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最后,基于电池/超级电容混合储能平台和RTLAB完成了功率硬件在环实验,利用电池储能装置充放电来跟随牵引网母线电压的波动,同时超级电容储能装置回收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实验结果很好地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动态阈值能量管理策略的有效性。
韩永明[6](2020)在《工业企业项目节能量计算方法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多年工业项目节能量审核实践经验,提出了工业企业常见项目节能量计算方法。通过计算方法及案例分析,研究各节能量计算方法的适用环境及优缺点,为工业企业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能量计算及审核提供参考指导。
陈志峰[7](2020)在《我国用能权交易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造资本生产的日益繁荣让自然资本存量不断下降,环境资源的供给日益短缺。作为世界能源结构中的主导能源,各类化石能源的供应愈发紧张,让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各类制度方案来促进能源节约、提高能源效率。由于传统命令控制型制度方案在制度绩效上存在缺陷,新兴的经济激励型制度方案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青睐,用能权交易即为我国节能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激励型制度。这一制度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为基础,以产权激励为基本原理,将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层层分解下发给各用能主体形成用能权,并允许各类交易主体在交易市场自由进行用能权交易。同时,这一制度还通过权利审核管理机制、市场监管机制等机制维护着交易市场的有序和平稳运行。从总体上看,用能权交易制度以总量控制保障了能源节约制度目标的实现,依靠市场交易机制促使交易主体自主配置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显现出自身特有的制度优势。然而,我国当前的用能权交易实践2016年才刚刚开始,主要规则依据多为试点区域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故而用能权交易制度更多属于政策方案而非属于法律方案。加之由于尚处于实践初期,用能权交易制度依然存在诸多不成熟之处,不足以促进能源节约和高效实现国家能源消费总量与强度“双控”的目标。因此,为了弥补用能权交易制度的现存缺陷,有必要从法律制度建构角度出发,逐步推进用能权交易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就具体的建设与完善思路而言,作为产权交易型制度,用能权是整个交易制度构建与完善的权利基础,用能权交易制度的相关设计也应以用能权的权利设置为起点。作为一项由公权力所创造的财产权利,如何厘清公利与私益的边界,为产权交易效率服务是用能权产权设置和属性选择的基本依据。而围绕用能权这一权利基础展开,用能权交易制度体系的构建也应以构建高效的交易市场、保障和稳定市场秩序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当结合当前我国实践情况和域外经验,对用能权交易构建与完善的制度路径加以探索。欧盟、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实施的白色证书交易制度的基本原理与用能权交易制度相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初始分配、交易市场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上也与用能权交易制度存在诸多近似之处,相关实践经验可资借鉴。综合文献研究法、规范分析法、制度比较法等方法,引入制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和绿色金融学等方面的理论加以分析,可以初步勾勒出用能权交易制度构建与完善的基本路径。概括言之,用能权交易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应当被纳入到法治化轨道内,用能权应定位为新型财产权利,为权利人提供法定财产权利所应有的保障。用能权交易制度应构建起包含用能权初始分配与审核管理、用能权交易市场运行与监管、用能权交易规制协调等三大子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并不断完善子制度内的各类机制和规则。根据上述思路,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用能权交易制度理性的辨析”,本章从理论层面对用能权与用能权交易进行了解读,厘清了用能权的权利内涵,并通过分析指出了用能权交易最符合提升产权交易效率要求的制度方案。从宏观理论层面出发,用能权交易是国家能源转型战略背景下提高能源效率和变革能源资本结构、由人造资本投资转向自然资本投资的能源资本转型的制度体现。这一制度在总量目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市场交易机制促进了单位能源生产效率的提升,也通过促进节能的方式间接促进了减排,实现了自然资本的恢复和增长。因此,提升能源效率与促进自然资本投资构成了用能权交易制度的主要制度导向。而从制度原理上讲,用能权交易制度属于典型的以产权激励为基本原理的经济激励型制度,这一制度通过私人产权的设置,将能源节约与能效提升效益转化成财产权利,充分调动了权利人节约能源的主观能动性。用能权是以国家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为基础,用能单位通过国家初始分配或者交易市场交易所取得的,以用能消费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权利。由于用能权来源于行政特许,同时又具备事实上的财产利益,其权利属性面临着财产权和规制权两种路径选择。从促进交易效率的角度来看,用能权应当满足排他性、强制性和可交易性三方面的要求。财产权路径在保障用能权的可交易性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更有利于用能权激励作用的发挥,因此财产权路径应当成为用能权权利属性的合适选择。而由于用能权在权利客体的特定化和支配性程度上要低于碳排放权、排污权以及部分自然资源权利,因此无法根据准物权理论将用能权纳入到物权体系中,只能依据其事实上的财产属性将其界定为一种新型财产权。第二章为“用能权交易制度结构的推演”,本章以我国用能权交易制度试点实践的现状分析和域外白色证书交易制度的经验总结为依据,通过分析指出了我国当前尚处试点实践阶段的用能权交易各制度环节的不足,并总结域外经验教训推演出了我国用能权交易制度的整体框架。就实践情况而言,目前我国的用能权交易主要以试点实践为主,以河南、浙江等试点省份出台的交易规则作为主要的实践依据,初步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但当前的试点实践存在制度实施依据效力级别偏低、初始分配以无偿为主存在短板、交易规则尚待完善、审核管理和市场监管机制需要进一步加以细化等问题,制度建设尚需整体推进。对于我国用能权交易制度的完善,国外的白色证书交易实践经验可以带来借鉴和启示。根据欧盟和澳大利亚在白色证书交易领域的成功经验,用能权交易制度应当力求构建起开放公平、多元主体参与、监管有力的交易市场,方能让用能权交易的效率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美国四个州白色证书交易制度效果的差强人意则为我国提供了教训:促进能源节约的制度工具不能过于复杂,多种类型的制度方案并存可能会损害用能权交易市场。总体来看,从各国的经验教训中可以总结出我国用能权交易制度构建的几个关键点:首先,交易制度应当以国家统一法令作为依据,总量控制目标和交易各方权利义务均需要法律加以规制,现有以地方规范性文件为主的规则现状应当改变;其次,财产权的设置对于市场交易意义重大,权利人所持有的财产权应当得到充分保障;第三,用能权交易市场应当充分开放,尽可能吸纳合格的自愿交易主体进入,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效率优势,而确定自愿交易主体获得用能权的审核认定标准有利于自愿交易主体积极性的提高;第四,建立双支柱监管体制,由两类独立机构分别负责用能权审核管理和交易市场监管有利于提升监管效率,保证监管效果;最后,节能领域不宜设置过于复杂的制度方案组合,应当以用能权交易为中心,建立符合成本收益原则的制度组合。综合国内实践现状与域外经验,可以推演出包括规制路径和制度框架的用能权交易制度结构。就规制路径而言,我国的用能权交易制度建设应当坚持法治化路径,将来应逐渐完善用能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具体细节,并明确用能权的法律地位。用能权交易市场初始分配和市场交易两个交易阶段、两级交易市场的划分,以及两级市场分别对应的用能权的分配与管理和维护交易市场运行的核心任务可以作为制度框架构建的主要线索。根据这两条线索,可以整合形成用能权初始分配和审核管理制度以及用能权交易市场运行和监管制度,作为用能权交易制度的两大主体性子制度。而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角度,作为环境治理体系一部分的用能权交易制度应当明确在环境治理制度组合中的地位,注意与其他制度的协调配合,从而构成用能权交易制度的又一子制度:用能权交易规制协调制度。第三章为“用能权初始分配与审核管理制度的建构”,本章聚焦于作为用能权交易一级市场的用能权初始分配环节,同时沿着“用能权的产生—分配—审核管理”的研究路径,搭建起包含能源消费总量目标设置、用能权初始分配机制和审核管理机制在内的用能权初始分配与审核管理制度的整体框架。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的设置是用能权初始分配的前提,这一机制包括宏观层面上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的设置和微观层面上地方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的分解。宏观层面上,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的设置应当立足于降低经济生产单位能源消费量,结合历史消费量或者预测消费量设置总量目标,还应通过技术手段计算节能潜力并考虑在内,一旦设置则总量目标应具有法律约束力;微观层面上,地方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的层层分解应当坚持保证公平兼顾效率的原则,既保证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机会,又对经济较为发达、能效较高的地区适当倾斜,提升社会整体能效。用能权的初始分配机制是能源消费指标由公共资源向私人财产转化的核心环节。初始分配包括无偿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种方式,同时前者又包含基准法和历史法两种分配方法,后者则包含拍卖法和政府定价法两种分配方法。总体来看,无偿分配方式便于执行,方便快捷,但用能权人未付出相应代价,制度激励不足;有偿分配方式激励效应更为明显,但又面临偏高的执行成本。在当前用能权交易的初级阶段,考虑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成本与收益的统一,应当以推动用能权交易的顺利执行、使其获得普遍接受为目标。因此当前应以无偿分配方式为主,并以激励效果更佳的基准法逐步代替历史法,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高能耗的传统产业逐步引入有偿分配方式。设置用能权审核管理机制主要是基于用能权的强公权属性,为了保证其交易价值和稀缺性而设置,广义上用能权审核管理机制也属于用能权交易监管机制的范畴。用能权的审核管理机制由用能权登记注册规则,能源消费量监测、报告和核查规则,用能权违约处罚与救济规则以及自愿交易主体用能权认定规则共同组成。其中,自愿交易主体用能权认定规则是自愿交易主体获得额外用能权的认定规则,应当参考白色证书交易经验形成法定认定标准。登记注册规则旨在为用能权提供权利保障,通过公示登记系统使用能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形成稳定的交易预期。统一登记规则和建立统一的交易系统构成用能权登记注册规则的完善路径。能源消费量监测、报告和核查规则是为了保证用能权价值的稳定,保证用能权交易制度在促进节能方面的有效性,将来这一规则应当尽快法律化和规范化,从效率角度出发灵活运用各类监测方法,形成第三方核查机构准入和培育规则,同时还应实现报告标准化和建立信息披露机制。至于用能权违约处罚和救济规则,保持处罚的适度性、统一处罚标准以及丰富救济方式是建立和完善这一规则的必由之路。第四章为“用能权交易市场运行与监管制度的完善”,本章围绕市场交易机制这一用能权交易制度的核心内容,以及为市场交易提供必要保障的市场监管机制,提出了用能权交易的市场运行和监管制度的整体制度设计。用能权的市场交易机制是用能权交易的核心,为了提升用能权交易制度的制度绩效,应当尽可能提升用能权交易市场的开放程度以提升交易的灵活性。具体而言,首先应当构建多元化的交易主体,为自愿主体提供更多的参与交易的机会,同时还应加强各类交易中介和服务机构的培育,降低交易成本。其次应当注意场内场外交易相结合,为中小规模的交易主体提供平台,提升交易活跃度。再次则应建立用能权的存储和拆借规则,为用能权交易市场提供更多灵活性。最后,由于用能权交易市场属于政府创造的市场,为了防止市场波动,还应建立价格上下限控制机制,实行必要干预以维持市场稳定。当用能权交易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此时为了进一步提升交易效率,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交易灵活性,另一方面则应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进一步促进能源效率的提升,增加用能权供给量。这样的需求与发展绿色金融的国家战略相融合,用能权金融化交易模式成为合适的制度方案。用能权金融化交易脱胎于环境治理领域的各类绿色金融实践和能源领域的能源金融实践,特别是碳金融对用能权金融化交易起到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虽然用能权金融化交易模式仍然还停留在政策愿景层面,但出于未雨绸缪的考虑,有必要根据用能权金融化交易潜在的产品类型和融资模式提前做好用能权金融化交易机制的制度安排。而按照用能权金融化交易的主要产品类型,可以将用能权金融化交易法律制度分为用能权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用能权担保信贷融资机制、用能权证券融资机制、用能权基金融资机制。在各类用能权金融化交易产品中,用能权金融衍生品交易是直接与用能权交易绑定的风险对冲和远期交易机制。这一制度的构建主要应当注意防范衍生品交易市场的各类风险,并通过多种机制设计分别加以控制。用能权担保信贷融资则是交易市场的主要间接融资机制,担保信贷有质押融资和抵押融资两种形式,由于用能权一经利用即会损害自身财产价值,不符合抵押融资担保物利用不损害担保物价值的基本法理,加之股权质押融资可以为用能权质押融资模式提供实践借鉴,因此质押融资模式更为适宜,将来应当按照质押融资思路来设计用能权担保信贷融资机制。至于用能权证券和基金融资机制的构建,则可以借鉴碳金融的相关经验,资产证券化和债券发行将是用能权债券融资的主要方式,未来应从主体资格准入、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的激励、第三方认证和信用评级、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着手构建相关机制;而对于用能权基金融资模式,则应注重政府引导,逐步构建多元化的融资主体,通过财政激励和行政指导等形式促进基金融资的发展。用能权交易市场监管机制是维持用能权交易市场顺利运行的关键,也是用能权直接交易和用能权金融化交易的直接保障。关于这一机制的构建,一方面应当借鉴域外经验,宏观上构建起分别针对用能权审核管理和用能权交易市场监管的双支柱监管体制;另一方面由于用能权交易技术性和专业性强,市场内各类主体与主管部门存在普遍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对于用能权交易的监管应当跳出常规的监管思路,合理划分各类监管机构职权,并通过法律授权方式授予第三方机构相应的监管职权,促进多元监管主体发展,形成合作监管机制。单就市场监管而言,在监管原则上应当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贯彻适度监管、公众参与和全程风险控制原则,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调动各方主体监管积极性,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监管规则的制定则应围绕对破坏市场行为的规制展开,准用《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打击违法行为,一方面建立市场稳定性维持规则对遭到破坏的市场秩序加以恢复,另一方面则应综合运用民事、行政责任,对破坏市场秩序者加以处罚。另外,随着用能权金融化交易的发展,监管机制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首先应当注意区分对用能权交易的行业监管及对用能权金融化交易市场的金融监管,明确金融监管范围;其次监管原则的内涵应当加以丰富和扩展,加入双峰监管、实时风险控制、动态资本监控等原则的内容;最后在监管规则上,应当注意对一般金融监管规则的吸收,形成主体准入与管理规则、强制性信息披露规则、风险识别与提示规则、处罚规则等用能权金融化交易的专门监管规则。第五章为“用能权交易规制协调制度的探索”,作为环境治理体系的一部分,用能权交易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与其他以节能为导向的环境治理制度相互产生影响乃至冲突,本章为了解决制度之间的冲突与影响,实现制度组合的优化,对用能权交易规制协调制度的构建与完善路径进行了探讨。从环境治理体系的总体视角来看,用能权交易制度作为经济激励型制度,属于典型的第二代环境规制制度。当前,基于第一代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制度执行方便优势和效率偏低劣势并存、第二代经济激励型环境规制制度效率较高优势和适用条件严格劣势并存、第三代环境规制制度尚未成熟难以独当一面的实践现状,三代环境规制制度之间已经形成了第一代与第二代环境规制制度相互保障,第三代环境规制制度作为补充的共同治理格局。因此,用能权交易规制协调制度的制度重心主要在于第二代环境规制制度内部。用能权交易与环境权益交易制度的协调机制以及与能源生态税收制度的协调适用机制共同构成了用能权交易规制协调制度的主要内容。就其他代表环境权益的类似权利交易制度而言,当前节能量交易和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是与用能权交易冲突的主要领域。对于节能量交易,鉴于这一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制度手段与用能权交易制度均相同或相似,两项制度均以能源消费指标为客体,而用能权交易的私人财产权交易模式要比节能量交易的行政规制权交易模式效率更高,因此将来应取消节能量交易制度,将其纳入到用能权交易制度当中。相比之下,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与用能权交易制度目标截然不同,但是往往实现污染物削减和温室气体减排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能源节约,规制对象重叠导致了多重获益问题。为此,应当构建起用能权交易与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的协调机制,在避免多重获益的同时实现两项制度的并行实施。具体而言,首先在两类制度确定总量控制目标时应当注意考虑另一类制度的影响,剔除总量控制目标中相互重复的部分。其次,则应建立用能权与排污权、碳排放权相互转化的比率,使两类指标可以相互转化。最后,为了确保两类制度各自目标的实现,应当限制两类指标相互转化的比例,避免某一类制度因为交易指标大量转化出现指标供给不足,导致交易机制因此失灵。就能源税收制度而言,用能权交易规制协调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在能源税收生态化背景之下,适用于能源消费环节的生态税收与用能权交易如何协调的问题。由于能源生态税收和用能权交易两者均以促进节能为主要制度目标,且两项制度均以为能源消费指标的能源利用环境与社会成本定价、促使企业根据成本收益原则积极节能作为基本制度原理,这使得两者的理论基础存在同一性。这种理论基础上的同一性导致两项制度在并行实施时出现了以双重补贴为主要表现的制度冲突,两项制度重复计算了能源利用的环境与社会成本。面对两者的制度冲突,就协调适用的条件而言,用能权交易与能源生态税收的协调适用既有必要性,也具备可行性。从必要性角度来看,两项制度虽然理论基础上具有同一性,但两项制度的制度手段有着明显差异,这使得两项制度在实施时可以实现互补。用能权交易激励作用强但主要适用于能源消费量高的大企业,而能源生态税收利用强制性的税收手段,适用于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等各类主体。要在保证公平规制的同时为重点用能单位提供灵活性,用能权交易和能源生态税收的结合是必然选择。而从可行性角度来看,两项制度尽管存在制度冲突,但也在不同的对象和区域内存在各自发挥作用的空间。一方面以能源消费量为标准,只有义务主体的能源消费量达到边际节能成本增长速度低于社会边际能耗成本增长速度的水平时,这些主体才有意愿参与用能权交易;而当义务主体能源消费水平较低,边际节能成本增长速度远高于社会边际能耗成本增长速度时,此时只能适用能源生态税收制度。因此以能源消费量为标准对义务主体进行分类,可以实现用能权交易与能源生态税收的区分适用。除此之外,两项制度对市场基础的不同要求也为区分适用提供了基础。总体来看,用能权交易和能源生态税收两项制度各具优势。用能权交易从量规制的规制原则配合将环境利益转化为私人产权的权利设置模式使其理论上具备效率优势;但用能权交易的这种效率优势只有在严格的技术要求和完善的配套机制共同作用下才能发挥。相比之下,能源生态税收技术要求和配套机制方面要求较低,其适用更具普遍性,同时依靠国家强制力更易落到实处。根据两项制度各自的优劣,用能权交易与能源生态税收应当根据各自制度优势构建起区分对象、阶段和地区的制度选择机制,以能源消费量为标准选择对象适用,根据试点区域内的市场交易基础选择阶段和地区适用。同时两项制度的协调制度是一项综合性的制度,除了制度选择机制外,还应建立两项制度实施初期的用能权指标与能源生态税收的相互转化机制,以便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及时将能源生态税收制度转化为用能权交易制度;另外还应建立起两项制度的综合执法机制,保证两项制度相互协调,落到实处。
昂超[8](2019)在《生活热水系统节能改造的一种节能量计算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阐述了《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中节能改造效果检测与评估方法。节能改造在缺少改造前的能耗、天气、运行负荷、运行时间等数据情况下,很难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范》和IPMVP中的方法计算出节能量。然而在实际的节能改造工程中,会经常遇到缺少历史数据或者历史数据不完整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节能改造节能量计算方法,解决了在缺少历史数据或历史数据不完整情况下无法准确计算节能量的问题。结合上海某酒店生活热水系统改造的实测数据,验证了此方法的合理性。
郑东林[9](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区域建筑群节能改造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愿景与既有城区更新改造和建筑能效提升工程不断推进,区域建筑群大规模节能改造(Large-scale building energysaving retrofit,简称LSBESR)成为生态环保低碳重要内容及提升区域能效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区域建筑群是多业态的集群,由于多系统耦合、多设备集成、多参数集合等特征的存在,LSBESR面临众多相互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预测难度;同时,国内外LSBESR预测理论体系尚不成熟,缺乏适用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此外,一些城市不断推进能源信息化建设,逐渐积累了存量建筑的能耗信息,也迫切需要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本文围绕LSBESR问题,建立了节能改造基础数据库,提出了基于数据挖掘的LSBESR能耗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同时,所提出的预测模型给出了不确定性能源参数量化方法、基于意愿因子的预测修正模型和多目标决策优化策略等,解决了诸多核心难题,包括:区域建筑群预测模型物理建模复杂,已有传统区域预测模型缺少技术细节支撑,模型设置参数不确定性量化困难和很难获取自下而上的实际能耗数据校正等问题。具体而言:(1)通过对1118幢公共建筑和100幢建筑的大规模数据采集,构建了LSBESR数据库,包括建筑、能耗、设备、运行、技术、意愿6个子库。统计得到了区域建筑群能源参数(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电梯设备功率、冷热源效率等)统计规律和用能基准,为预测模型中能源参数的输入条件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之上,采用逆向建模方法,建立了基于数据挖掘的区域建筑群能耗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实现了对回归统计、物理建模等方法的整合,构建了宏观稳态能量平衡方程和典型建筑模型,并融入不确定性因素。所编制的Matlab程序采用蒙特卡罗模拟(Monte Carlo,简称MC)对抽样数据进行仿真,实现了区域能源参数的宏观统计特性和单体建筑运行条件的一致性,能快速准确预测区域建筑群能源消耗。某中心城区的研究案例表明:模拟值与实际观测的年能耗数据偏差为2.14%,月度均方差变异系数为6%,能耗归一化指标变化区间为[0.87,1.13]。模型能输出的逐时、逐日、逐月、逐项能耗数据可为预测节能改造奠定理论基础。(2)本文对LSBESR进行了模拟预测和验证。通过已建立的区域能耗随机模型,采用自上而下的后推校准法测算节能潜力。同时,本文还建立了全局性敏感参数分析方法和单参数节能改造因子回归模型,模拟发现内部负荷因子对能耗影响最显着。通过调整能源参数,可模拟不同改造情景约束条件下的节能量概率分布曲线和归一化值的分布区间,例如:研究案例常规情景下平均节能率为10.8%,大于5.8%的概率为84%,而在低碳情景下,节能率大于22.5%的概率则为84%。同时,本文针对已完成节能改造的15幢建筑,采集了基础信息和能源参数,并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改造前与改造后的能耗数据显示,模拟节能量与实际观测值的偏差为14.3%。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后续风险决策提供支撑。(3)本文研究了LSBESR模型中9个不确定性源和不确定性参数的量化方法,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能量校正模型,建立了对可识别及待估计参数的贝叶斯模型。该模型采用哈密尔顿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算法,将能源参数的先验信息作为初始输入条件,并利用区域建筑群能耗观测值和后验联合条件概率密度得到了不确定能源参数的后验分布概率,解决了能源参数不确定性,理论模型与建筑原型偏差以及观测误差传递等问题。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围护结构综合传热系数、制冷系统综合性能系数的后验分布概率与上述参数的先验分布概率相比,二者均值分别相差19%与12%,预测模型的不确定度为9.5%。采用贝叶斯能量模型得到能源参数的后验分布后,能耗模拟值与观测值偏差由5.4%下降到0.97%,与先验信息模拟值相比,空调冷源、外窗隔热和高效照明3项综合措施节能量偏差度为27.8%,上述结果确保校正模型能显着提高LSBESR预测精度。(4)本文搭建了基于模糊多属性决策改造意愿因子预测修正模型和全生命周期多目标决策优选模型。首先,通过构造意愿因子隶属函数,获得区域建筑群大规模改造实施概率矩阵,并采用离散MC模拟方法来预测基于改造意愿的区域整体节能改造。其次,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单位节能效益增量成本模型和风险随机变量的量化方法,并建立了基于MC模拟的风险决策控制优化模型。案例研究结果表明:节能量修正曲线呈现单峰正态分布,相比之下,节能投资则呈现双峰高斯分布,其预期节能量调整系数为0.8,且意愿因子与节能期望值之间存在强对数关系;同时,采用多维度指标阈值控制(包括节能、经济、风险等)可实现对节能措施组合策略包的权衡判断和逐步优化。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预测模型为LSBESR可行性研究、规划、预测、决策和优化等提供了理论指导。
韩建春,王润,孟南,沈昕[10](2019)在《热电联产机组节能量的蒸汽回归算法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热电联产机组节能量计算采用传统的统计方法存在偏差大等问题,提出一种蒸汽回归计算法:在保持汽轮机进汽流量、压力、温度等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将机组回归至纯凝运行方式,获得机组回归后的电功率、发电热耗率,据此计算热电联产机组节能量。经计算分析,该算法充分考虑机组缸效率及蒸汽参数对机组整体发电热耗率的影响,使计算所得节能量更接近实际。
二、怎样准确计算节能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准确计算节能量?(论文提纲范文)
(1)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与气候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建筑节能的发展和意义 |
1.1.2 近零能耗建筑的发展 |
1.1.3 建筑遮阳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标准对遮阳的要求 |
1.2.2 建筑遮阳性能研究方法 |
1.2.3 不同气候区建筑外百叶遮阳效果 |
1.2.4 外百叶遮阳适用性综合评价 |
1.3 现存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2 外百叶遮阳理论模型 |
2.1 太阳辐射理论 |
2.1.1 太阳空间位置计算 |
2.1.2 建筑物表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计算 |
2.2 外百叶遮阳理论 |
2.2.1 太阳直射辐射计算 |
2.2.2 太阳散射辐射计算 |
2.3 安装间距对外百叶遮阳直射辐射模型的影响分析 |
2.3.1 考虑安装间距的反向直射辐射模型 |
2.3.2 安装间距对反向直射辐射模型影响的评价指标 |
2.3.3 不同参数下安装间距对反向直射辐射模型的影响分析 |
2.3.4 安装间距对反向直射辐射模型的影响结论 |
2.4 外百叶遮阳系统能量守恒方程 |
2.5 外窗系统太阳能总透射比 |
2.6 本章小结 |
3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采光性能实验研究 |
3.1 测试目的与原理 |
3.1.1 测试目的 |
3.1.2 焓差法 |
3.1.3 图像亮度测量法 |
3.2 测试方法 |
3.2.1 测试对象 |
3.2.2 测试工况与测试仪器 |
3.2.3 测点布置与数据采集 |
3.3 测试不确定度分析 |
3.4 测试结果分析 |
3.4.1 室外太阳辐射 |
3.4.2 外百叶遮阳的隔热效果 |
3.4.3 外百叶遮阳的节能效果 |
3.4.4 外百叶遮阳对天然采光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模拟研究 |
4.1 EnergyPlus能耗模拟验证 |
4.2 基准建筑模型 |
4.3 典型城市选择 |
4.4 能耗性能评价指标 |
4.5 外百叶遮阳对近零能耗建筑冷负荷的影响分析 |
4.5.1 近零能耗建筑基准冷负荷 |
4.5.2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影响参数分析 |
4.5.3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多参数耦合节能特性 |
4.5.4 不同气候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总节能潜力 |
4.6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能效分析 |
4.7 外百叶遮阳对近零能耗建筑照明能耗的影响分析 |
4.7.1 天然采光损失耗电量分析 |
4.7.2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采光耦合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参数优化设计与节能预测 |
5.1 MC-AHP敏感性分析法 |
5.1.1 E-FAST方法 |
5.1.2 相关系数法 |
5.1.3 参数归一化方法 |
5.2 参数选择与取值范围确定 |
5.3 单类型参数敏感性分析 |
5.3.1 气象参数 |
5.3.2 建筑参数 |
5.3.3 遮阳参数 |
5.4 综合敏感性分析 |
5.4.1 气象参数耦合建筑参数 |
5.4.2 建筑参数耦合遮阳参数 |
5.4.3 气象参数耦合遮阳参数 |
5.4.4 气象参数、建筑参数和遮阳参数 |
5.5 关键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5.5.1 百叶倾角和遮阳朝向 |
5.5.2 窗墙比 |
5.5.3 体型系数 |
5.6 本章小结 |
6 外百叶遮阳节能潜力计算模型 |
6.1 外百叶遮阳节能潜力计算模型 |
6.2 基准冷负荷和入射太阳辐照度 |
6.3 玻璃的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
6.4 外百叶遮阳的太阳光直接透射比 |
6.5 外百叶遮阳太阳辐射节能量占比 |
6.6 本章小结 |
7 近零能耗建筑外百叶遮阳气候适用性综合评价 |
7.1 熵值法 |
7.2 评价指标 |
7.3 方案选择 |
7.4 气候适用性综合评价 |
7.4.1 节能性 |
7.4.2 采光耗电性 |
7.4.3 环境友好性 |
7.4.4 经济适用性 |
7.4.5 综合评价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合同能源管理在公立医院节能改造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医院节能改造研究现状 |
1.2.2 合同能源管理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的方法 |
1.3.2 研究的内容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合同能源管理的基本原理 |
2.1.1 合同能源管理相关内涵 |
2.1.2 合同能源管理特点 |
2.2 合同能源管理的常见模式 |
2.2.1 节能服务合同内容 |
2.2.2 节能量保证型 |
2.2.3 节能效益分享型 |
2.2.4 设备租赁型 |
2.2.5 能源托管型 |
2.3 合同能源管理不同模式的比较及模式选择 |
3 公立医院能耗特点及节能管理分析 |
3.1 公立医院能源管理现状与不足 |
3.1.1 公立医院能源管理现状 |
3.1.2 公立医院节能改造的困境和不足 |
3.2 公立医院用能特点分析及节能改造潜力 |
3.2.1 公立医院用能特点分析 |
3.2.2 公立医院节能改造的潜力分析 |
3.3 公立医院节能改造应用EPC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3.1 必要性分析 |
3.3.2 可行性分析 |
3.4 国外成功经验借鉴——波士顿儿童医院 |
3.4.1 波士顿儿童医院项目背景 |
3.4.2 波士顿儿童医院项目主要内容 |
3.4.3 波士顿儿童医院项目节能效益及项目评价 |
4 公立医院节能改造应用EPC模式的关键环节分析 |
4.1 公立医院节能改造应用EPC模式的流程和关键环节 |
4.1.1 应用EPC模式的基本流程 |
4.1.2 应用EPC模式的关键环节 |
4.2 公立医院节能改造EPC模式的选择 |
4.2.1 选择EPC模式的准备工作 |
4.2.2 选择最适合项目的EPC模式 |
4.2.3 项目管理的实施 |
4.3 公立医院EPC项目节能量测量方法的选择及实施 |
4.3.1 EPC项目节能量测量方法的选择 |
4.3.2 改进公立医院EPC项目节能量测量方法的建议 |
4.4 公立医院EPC项目融资方式选择及实施 |
4.4.1 公立医院EPC项目融资方式比较 |
4.4.2 公立医院EPC项目融资方式的选择 |
5 深圳市某公立医院节能改造EPC案例 |
5.1 项目概况 |
5.2 项目应用分享节能效益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流程及要点 |
5.2.1 深圳市某公立医院建筑节能改造应用EPC模式的流程 |
5.2.2 深圳市某公立医院建筑节能改造的节能量测量方案 |
5.2.3 深圳市某公立医院建筑节能改造应用EPC模式利益分配 |
5.3 项目评价 |
5.3.1 政策背景和政府参与 |
5.3.2 公共机构意愿 |
5.3.3 公共机构财政预算相关 |
5.3.4 节能服务采购方面 |
5.3.5 运维期间双方的沟通交流方面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数据驱动的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数据预处理 |
2.1 研究对象简介 |
2.2 公共机构能耗数据获取方法 |
2.2.1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平台 |
2.2.2 公共机构能源消费审计报告 |
2.2.3 公共机构基本用能信息采集 |
2.3 数据预处理 |
2.3.1 数据转换 |
2.3.2 数据清洗 |
2.3.3 数据集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共机构分类方法 |
3.1 公共机构分类概念 |
3.2 公共机构能耗差异性分析 |
3.2.1 基尼系数与Lorenz曲线 |
3.2.2 公共机构能耗基尼系数计算与分析 |
3.3 公共机构分类方法 |
3.3.1 基于数据特征的分类方法 |
3.3.2 基于逻辑特征的分类方法 |
3.4 公共机构两步策略分类法 |
3.4.1 公共机构第一级分类 |
3.4.2 公共机构第二级分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方法 |
4.1 统计定额法 |
4.1.1 平均值法 |
4.1.2 定额水平法 |
4.1.3 排序法 |
4.2 技术定额法 |
4.2.1 模拟定额法 |
4.2.2 简单回归定额法 |
4.2.3 多模型融合的集成学习算法 |
4.3 基于数据驱动的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方法 |
4.3.1 基于原始数据的公共机构能耗定额 |
4.3.2 基于集成学习模型数据的公共机构能耗定额 |
4.3.3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值 |
4.4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共机构能耗指标修正 |
5.1 能耗指标修正模型 |
5.2 能耗指标修正模型建立方法 |
5.2.1 公共机构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
5.2.2 能耗指标修正公式 |
5.3 修正效果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的应用研究 |
6.1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的应用领域 |
6.1.1 基于能耗监管平台的区域用能管理 |
6.1.2 基于能耗定额的建筑用能总量控制方法 |
6.1.3 基于公共机构能耗定额的节能量交易方法 |
6.2 公共机构用能管理措施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地面式超级电容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超级电容寿命特性 |
1.2.3 超级电容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2 超级电容单体特性测试与建模 |
2.1 超级电容单体特性建模 |
2.1.1 超级电容工作原理及等效电路模型 |
2.1.2 热模型 |
2.1.3 寿命模型 |
2.2 模型参数辨识 |
2.2.1 单体测试平台介绍 |
2.2.2 电、热模型参数辨识 |
2.2.3 寿命模型参数辨识 |
2.3 本章小结 |
3 城轨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建模及节能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3.1 安装超级电容储能系统的城轨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建模 |
3.1.1 牵引变电所模型 |
3.1.2 列车模型 |
3.1.3 储能系统模型 |
3.1.4 线路电阻模型 |
3.2 充电阈值对系统能量流动影响分析 |
3.2.1 单列车模型潮流解析 |
3.2.2 双列车模型潮流解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全寿命周期的超级电容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优化 |
4.1 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离线动态阈值优化 |
4.1.1 免疫遗传算法的原理 |
4.1.2 动态阈值的离线优化 |
4.2 基于充电区间划分的动态阈值调整策略 |
4.2.1 动态阈值调整策略 |
4.2.2 仿真验证及分析 |
4.3 考虑超级电容老化的阈值调整策略 |
4.3.1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超级电容健康状态在线辨识 |
4.3.2 基于超级电容自身参数变化的阈值调整策略 |
4.3.3 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 |
5.1 实验平台及原理介绍 |
5.1.1 实验平台 |
5.1.2 实验原理 |
5.2 实验验证 |
5.2.1 RTLAB半实物仿真模型的搭建 |
5.2.2 动态阈值调整策略实验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工业企业项目节能量计算方法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常见计算方法 |
1.1 窑炉改造 |
1.2 余热余能利用 |
1.3 能量系统优化 |
1.4 电机系统改造 |
1.5 绿色照明 |
2 计算方法及案例分析 |
2.1 窑炉改造系统分析 |
(1)准确性分析。 |
(2)适应性分析。 |
(3)界区范围。 |
(4)案例分析。 |
2.2 余热余能系统分析 |
(1)准确性分析。 |
(2)适应性分析。 |
(3)界区范围。 |
(4)案例分析。 |
2.3 能量系统优化分析 |
(1)准确性分析。 |
(2)适应性分析。 |
(3)界区范围。 |
(4)案例分析。 |
3 结语 |
(7)我国用能权交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结构与思路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用能权交易制度理性的辨析 |
第一节 用能权交易的基础理论 |
一、用能权交易的制度背景:能源资本转型 |
二、用能权交易的制度导向:能效提升与自然资本投资 |
三、用能权交易的制度设计思路:产权激励 |
第二节 用能权的基本内涵与权利属性 |
一、用能权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辨析 |
二、用能权权利属性的主要争议 |
三、用能权权利属性的路径选择 |
第三节 用能权的具体定位与权利界分 |
一、用能权财产权属性的具体定位 |
二、用能权与类似权利的权利界分 |
第二章 用能权交易制度结构的推演 |
第一节 实践探析:我国用能权交易试点实践的总结 |
一、我国用能权交易实践规则汇总 |
二、我国用能权交易实践规则不足之分析 |
第二节 制度借鉴:国外白色证书交易的经验与教训 |
一、白色证书交易的基础概念与制度构成 |
二、白色证书交易制度实践的成败解析 |
三、白色证书交易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三节 制度结构:用能权交易的法律规制与整体框架 |
一、用能权交易制度的法律规制路径 |
二、用能权交易制度的整体框架 |
第三章 用能权初始分配与审核管理制度的建构 |
第一节 能源消费总量目标设置的整体方案 |
一、宏观层面:国家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的设定思路 |
二、微观层面:地方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的分配策略 |
第二节 用能权初始分配机制的总体设计 |
一、用能权初始分配方案的利弊探析 |
二、我国用能权初始分配机制的制度选择 |
第三节 用能权审核管理机制的制度框架 |
一、用能权注册登记规则的整体架构 |
二、能源消费量MRV规则的基本结构和完善路径 |
三、用能权违约处罚与救济规则 |
四、自愿交易主体用能权认定的特殊规则 |
第四章 用能权交易市场运行与监管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用能权市场交易机制的法律建构 |
一、交易主体:多元化主体的构建 |
二、交易方式:场内场外相结合 |
三、交易商品:用能权的储存与拆借 |
四、交易价格:价格上下限的确定 |
第二节 用能权金融化交易机制的制度结构 |
一、用能权金融化交易机制的制度设计 |
二、用能权金融衍生品交易规则 |
三、用能权担保信贷融资规则 |
四、用能权证券融资规则 |
五、用能权基金融资规则 |
第三节 用能权交易市场监管机制的框架 |
一、用能权交易市场监管机制的整体结构 |
二、用能权金融化交易背景下监管机制的调整 |
第五章 用能权交易规制协调制度的探索 |
第一节 用能权交易规制协调制度的基本架构 |
一、用能权交易规制协调制度架构的分析思路 |
二、用能权交易规制协调制度构成的探索 |
第二节 用能权交易与其他环境权益交易的协调机制 |
一、用能权交易与节能量交易的制度取舍与整合 |
二、用能权交易与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的协调适用 |
第三节 用能权交易与能源生态税收的协调适用机制 |
一、用能权交易与能源生态税收的制度冲突 |
二、用能权交易与能源生态税收协调适用机制的建构基础 |
三、用能权交易与能源生态税收协调适用机制的法律路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8)生活热水系统节能改造的一种节能量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节能改造效果检测与评估 |
1.1 节能量计算方法 |
1.2 节能改造效果评估方法 |
1.2.1 测量法 |
1.2.2 账单分析法 |
1.2.3 校准化模拟法 |
2 一种改进的节能量计算方法 |
3 生活热水系统改造节能量计算方法及案例分析 |
3.1 生活热水系统改造节能量计算方法 |
3.1.1 常规的计算方法 |
3.1.2 改进的计算方法 |
3.2 生活热水系统改造节能量计算案例分析 |
4 结论与展望 |
(9)基于数据挖掘的区域建筑群节能改造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区域建筑节能改造意义 |
1.1.2 国内规模化建筑节能改造推进情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节能改造基准模型 |
1.2.2 节能改造预测模型 |
1.2.3 节能改造决策模型 |
1.2.4 数据挖掘技术应用 |
1.2.5 本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 |
1.3.3 技术路线 |
1.3.4 论文构成 |
第二章 区域建筑群大规模节能改造基础问题和研究方法 |
2.1 区域建筑群大规模节能改造的定义 |
2.2 区域建筑群大规模节能改造预测模型难点 |
2.2.1 不确定性源的量化问题 |
2.2.2 高维模型的复杂性 |
2.3 区域建筑群大规模节能改造预测模型建模方法 |
2.3.1 不确定性基本理论方法 |
2.3.2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
2.3.3 数据挖掘方法 |
2.3.4 多准则决策优化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SBESR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
3.1 数据库信息系统设计和内容 |
3.2 城市级存量建筑能耗数据库 |
3.2.1 存量建筑能耗指标库 |
3.2.2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建筑聚类方法 |
3.3 区域级LSBESR能源信息基础数据库 |
3.3.1 LSBESR能源信息基础数据库分析 |
3.3.2 约束性条件下的LSBESR基准模型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数据挖掘的区域大规模建筑群能耗随机模型和验证 |
4.1 逆向模拟方法 |
4.2 区域建筑群随机能量方程 |
4.2.1 典型建筑模型定义 |
4.2.2 典型建筑能量平衡原理 |
4.2.3 区域建筑群能量需求预测模型 |
4.2.4 区域建筑群能源消耗预测模型 |
4.2.5 能源预测随机模型仿真 |
4.3 模型随机变量的确定和抽样 |
4.3.1 不确定性量化和随机参数分布 |
4.3.2 大规模改造中不确定性源参数分析 |
4.4 区域大规模能量预测随机模型验证 |
4.4.1 预测模型精度和验证标准 |
4.4.2 随机模型的输入参数 |
4.4.3 预测模拟结果校验 |
4.4.4 能耗预测结果讨论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能耗随机模型的节能改造预测和验证 |
5.1 区域大规模建筑群节能改造预测 |
5.1.1 区域大规模建筑群节能量计算 |
5.1.2 基于基础数据库的改造潜力研究 |
5.1.3 能源参数的敏感因子分析 |
5.1.4 单参数改造因子回归模型 |
5.1.5 不同情景下的节能改造概率分布预测 |
5.2 基于贝叶斯估计的能量方程校正模型 |
5.2.1 给定条件下的贝叶斯能量校正模型 |
5.2.2 不确定参数调整计算流程 |
5.2.3 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方法 |
5.2.4 不确定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
5.2.5 贝叶斯能量校正模型和能耗预测模型对比 |
5.2.6 基于后验分布的节能改造措施预测分析 |
5.3 区域大规模建筑群节能改造预测模型验证 |
5.3.1 节能改造预测验证建筑群样本信息 |
5.3.2 实际改造建筑群节能改造前后能耗变化 |
5.3.3 预测模型改造前后能源参数的变化 |
5.3.4 预测模型输出与实际改造前后数据的验证对比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改造意愿的LSBESR预测随机模型修正研究 |
6.1 节能改造意愿因子体系 |
6.2 研究程序 |
6.3 基于改造意愿因子的预测修正模型 |
6.3.1 节能改造数据的预处理 |
6.3.2 FMADM模型和隶属函数研究 |
6.3.3 基于区域建筑群改造意愿的蒙特卡罗模拟预测 |
6.4 意愿因子与LSBESR改造期望量化关系研究 |
6.4.1 区域技术难易程度和方案分类 |
6.4.2 大规模节能改造实施概率矩阵 |
6.4.3 意愿与改造期望的拟和关系 |
6.4.4 .应用案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区域建筑群节能改造多目标逐步优化决策方法 |
7.1 区域建筑节能改造多目标决策数学模型 |
7.1.1 多目标决策因素分析 |
7.1.2 多目标优化决策实施步骤 |
7.2 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模型和MC模拟的技术策略包优化模型 |
7.2.1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单位增量成本效益模型 |
7.2.2 .基于MC模拟的风险控制模型 |
7.3 案例研究 |
7.3.1 模拟结果 |
7.3.2 讨论分析 |
7.3.3 政策优化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8.1 研究内容和结论 |
8.2 研究创新性 |
8.3 今后的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 |
(10)热电联产机组节能量的蒸汽回归算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热电联产机组的经济指标 |
1.1 经济指标 |
1.2 当前经济指标的缺陷 |
2 热电联产机组节能量回归算法 |
2.1 热电联产机组节能量的计算 |
2.2 汽轮机进汽参数对效率的影响 |
2.3 热电联产机组节能量的蒸汽回归算法 |
2.3.1 蒸汽回归处参数的确定 |
2.3.2 蒸汽回归后汽轮机排汽焓的确定 |
2.3.3 回热系统的计算 |
2.3.4 蒸汽回归的热耗率计算 |
2.4 节能量的计算 |
3 供热节能定量计算 |
4 结束语 |
四、怎样准确计算节能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外百叶遮阳节能特性与气候适用性研究[D]. 霍慧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燃煤电厂节能改造机组节能计算方法研究[J]. 韩建春,荀华. 山西电力, 2021(02)
- [3]合同能源管理在公立医院节能改造中的应用研究[D]. 季丹.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基于数据驱动的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方法研究[D]. 字学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全寿命周期的地面式超级电容储能系统能量管理策略优化研究[D]. 信月.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工业企业项目节能量计算方法及分析[J]. 韩永明. 节能, 2020(04)
- [7]我国用能权交易制度研究[D]. 陈志峰.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2)
- [8]生活热水系统节能改造的一种节能量计算方法[J]. 昂超. 建筑节能, 2019(09)
- [9]基于数据挖掘的区域建筑群节能改造预测模型研究[D]. 郑东林.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10]热电联产机组节能量的蒸汽回归算法分析[J]. 韩建春,王润,孟南,沈昕.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