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绍一种全浸没式针织物染色整理(论文文献综述)
于海龙,纪晓寰,方彦雯,孙宾,王鸣义[1](2021)在《PET聚酯表面改性技术应用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ET聚酯的表面改性相对共混、共聚等改性手段灵活。不仅仅用于纤维成型过程,还可在织物、薄膜以及片材等加工过程实施,使最终产品性能得到极大的提升。详细地介绍了PET材料表面改性技术进展,包括纤维截面异形化技术、材料吸附涂层、化学蚀刻、接枝、光化学、等离子、离子溶液、超临界二氧化碳等新技术应用的进展;以及在亲水、改善染色、拒水、阻燃、气体阻隔、生物相容性、抗菌等功能性市场的开发和应用。以技术纺织品、聚酯瓶和聚酯薄膜为主的最终产品市场发展前景良好,PET表面改性技术为最终应用领域的市场拓展和可持续发展起到极为有效作用。
倪鹏程[2](2021)在《棉织物吸湿速干和消臭复合功能整理研究》文中指出如今消费者对服装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服装的外观,更注重服装的穿着舒适感,为纺织品赋予吸湿速干性能是未来消费市场的一大趋势。本文对32s的全棉针织汗布进行了吸湿速干和消臭复合功能整理。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论文首先使用氯化锌对棉纤维进行物理改性整理。氯化锌在水溶液中能水解成氢氧化锌,在纤维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纤维表面,增加纤维比表面积,提升棉织物的吸湿速干性能。实验证明经过改性后棉织物的径向芯吸高度156mm,纬向芯吸高度128mm,水分蒸发速率0.16g/h,棉织物的吸湿速干性能得到提升。最佳工艺:浸渍温度为60℃的条件下,将棉织物在60g/L氯化锌溶液中浸渍40min,且溶液p H为5.23,对棉织物的组织结构无明显影响。接着对氯化锌改性后的棉织物进行吸湿速干整理,选用羧酸乙氧基化合物(鲁道夫)、聚乙二醇与聚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共聚物(TF-630)和树脂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QD-6030)三种吸湿速干整理剂对棉织物进行吸湿速干整理,由单因素实验确定吸湿速干整理剂的合适用量、定型温度、定型时间。结果表明鲁道夫对棉织物吸湿速干性能提升最好,整理后棉织物径向芯吸高度168mm,纬向芯吸高度142mm,水分蒸发速率0.204g/h。鲁道夫含有羧基等亲水基团,两端是截然不同的亲水聚氧乙烯链段和显疏水性的聚酯链段,能够使棉织物内外两层具有相对的亲疏水性差异提升了织物的毛细效应,含氧基与纤维发生交联反应使棉织物拥有良好亲水性,水分能快速进入织物内层进行扩散提高织物吸湿速干性能。最佳工艺:50g/L鲁道夫吸湿速干整理剂,二浸二轧,在定型温度为170℃,定型时间90s的条件下热定型。然后将三种吸湿速干整理剂与三种不同的丙烯酸酯类拒水整理剂复配使用。目的是降低棉织物的吸湿溶胀性进一步提升棉织物的速干性能。通过对比棉织物的经纬向芯吸高度和水分蒸发速率进行表征。经实验证明鲁道夫吸湿速干整理剂与无氟类XF-5003拒水剂的复配效果最好且环保。复配后棉织物的径向芯吸高度152mm,纬向芯吸高度127mm,水分蒸发速率为0.238g/h。棉织物的亲水性下降,速干性能显着提升。最佳工艺:选用4g/L的XF-5003拒水剂和5g/L的1306交联剂,二浸二轧,在定型温度180℃,定型时间90s的条件下热定型。第四,使用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矿物复配物的消臭整理剂(宾佑)对棉织物进行消臭整理,硅酸盐类消臭整理剂有良好的物理吸附性能,能大量吸附寻常的臭气,而且其稳定性好,在高温定型时对其吸附性能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耐洗性。整理后的棉织物对氨气的消臭率高达93.42%。最佳工艺:中性条件,宾佑消臭整理剂40g/L,粘合剂20g/L,二浸二轧,在温度为150℃条件下热定型80s。同时硅酸盐矿物表面具有羟基结构具有亲水性,粘合剂中含有树脂成分具有疏水性,整理后会影响棉织物的吸湿速干性能。结果表明经过消臭整理后棉织物的径向芯吸高度140mm,纬向芯吸高度117mm,水分蒸发速率达到0.245g/h。棉织物亲水性整体有小幅度下降,速干性能提升显着。最后本文探究了吸湿速干与消臭整理复合整理工艺的耐水洗性能。经过20次水洗后棉织物的蒸发速率和透湿量下降率都在10%以内,消臭率依旧维持在80%以上,依旧高于国家标准。
何智超[3](2021)在《基于微胶囊技术的光致变色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对纺织品功能化意识的逐步增强,对纺织颜色的追求也转变为以实现更加新颖、前卫的效果为目标,对光致变色纺织品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由于有机光致变色材料具有变色灵敏、色彩鲜艳等优点而在纺织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其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光化学耐疲劳度变差。微胶囊化光致变色材料是解决此种问题的有效方法,以其致密的外壳实现芯材与外界环境的有效阻隔实现抗疲劳度提高的目的。本课题首先合成了烯基官能团的光致变色螺吡喃衍生物。随后以螺吡喃为芯材、壳聚糖为壁材、戊二醛为交联剂,成功制备光致变色微胶囊。将微胶囊整理到织物上又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利用PDMS与微胶囊共混涂层到棉织物上成功制备了光致变色疏水棉织物,其二是利用静电层层自组装方法将微胶囊与海藻酸钠整理到织物上制备了自组装光致变色织物。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合成烯基官能团的光致变色螺吡喃衍生物1-烯丙基-6-硝基[2H]-1-苯并吡喃-2,2’-吲哚啉,利用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碳谱(13C-NMR)等表征手段证明目标化合物的成功合成。(2)以上述螺吡喃化合物为芯材、壳聚糖为壁材,以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了光致变色微胶囊,利用扫描电镜(SEM)对其表面形貌分析观察发现,呈现规则的微球状,外壁光滑且致密性好。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发现微胶囊的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为0.71μm,亚微米级结构也表明其适用于之后整理到织物过程中所用的涂层法以及静电层层自组装方法。(3)利用PDMS光的高通透性、粘性以及疏水性,将上述微胶囊与PDMS共混涂层到棉织物上制备光致变色疏水棉织物。其在室温紫外灯(5 W,365 nm)辐照下瞬间变色,10 s即可达到最大色深,在室温绿光(5 W,532 nm)辐照下20 s、80℃环境中静置1 min、室温黑暗条件下静置50 min均可可逆褪回到原始状态,在经过20组紫外变色-绿光回复循环后,其光致变色效果仍能保持在最初的96.36%,要高于同种光致变色化合物而未经微胶囊包封的88.24%,可以得出微胶囊化光致变色材料对提升其抗疲劳度具有显着效果。也正是由于PDMS的使用,制得的涂层织物静态水接触角达到138°以上,具有较好的疏水防污效果及优越的洗涤耐久性。(4)利用在pH为5的条件下,微胶囊壁材上的氨基带正电,海藻酸钠上的羧基带负电,静电层层自组装到阴离子化棉上制备了自组装光致变色棉织物。扫描电镜分析证明微胶囊在棉织物上的负载量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而增加,红外光谱证明微胶囊在棉织物上的成功负载。亚甲基蓝(阳离子染料)对不同组装过程中的织物染色,其K/S和Lab值呈现规则的“奇偶”变化,证明了由微胶囊和海藻酸钠在阴离子化棉上的交替沉积引起了表面电荷的变化。组装5层微胶囊(增重率=25.23%)的自组装棉织物(MPC-5)紫外光辐照下12 s达到最大色深,绿光辐照下90 s后恢复原状,在20组循环试验后仍能保持优异的光致变色效果(94.65%),证明其优异的抗疲劳性。经线性拟合发现,自组装棉织物的光致变色效果随着组装层数的增加呈现正比例增加,证明光致变色微胶囊在织物上均匀沉积。此外,其优异的紫外防护效果及可擦除/可重写特性也表明了在紫外防护服装及光学信息存储器领域的潜在应用。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提升光致变色材料的抗疲劳度、拓宽光致变色纺织品的制备方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李淑荟,黄剑莹,赖跃坤[4](2021)在《绿色环保特殊浸润性纺织品的前沿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仿生超疏表面的工作机制以及疏水整理液的发展,系统综述了近10年来特殊浸润性在开拓多功能绿色纺织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双面超疏、超疏/超亲、图案化及可响应浸润性纺织品的制备技术及应用,介绍近几年在纺织品疏水化功能改性方面取得的前瞻性工作,包括自清洁防污、油水分离、机械耐久、图案化、自修复、单向运输等,特别是在智能响应、电子可穿戴、能源等新兴领域方面的应用.最后,对超疏水纺织功能材料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谭姮媛[5](2019)在《可感知清洁度功能性枕巾的研发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公共卫生安全愈加重视,以及消费者健康意识提高,具备卫生保健功能的家纺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抗菌类床上用纺织品作为新型纺织品,其发展不够成熟,没有统一的检测及评价标准,且功能性难以被消费者直观感知,导致市面上此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具备卫生保健功能的床上用纺织品的研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篇论文以床品中的枕巾为载体,旨在研发出一款基于感应变色技术的可感知清洁度功能性枕巾。论文的主要内容为:首先,通过枕巾市场分析与消费者调研问卷,找出市场痛点,明确研发方向。其次,阐述功能性枕巾具体的研发内容。将具有皮脂感应功能的天然藻类植物提取物附着在枕巾表面的感应区域上,通过调整灵敏度,当每平方厘米沾染2*10的(-5)方摩尔数量级的污染因子,即人体皮肤分泌的油脂、汗液和一些细菌代谢产物(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时,感应区域发生肉眼可见的颜色变化,由蓝色渐变为红色,提醒消费者及时清洁。通过性能分析测试与市场调研,确立功能性枕巾是用纯棉纱线、通过纬编针织空气层的织物结构、色织的上色方式织造而成。在上色方式选取中,对感应材料配制成活性染料墨水进行探索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粘度、表面张力、过滤性能均无法达到墨水性能要求。在生产流程中,通过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确立功能性材料(天然藻类植物提取物)最佳提取及染色工艺。功能性变色仿生材料提取最佳工艺为纯水提取、提取温度90℃、提取浴比1:20、提取时间60min、提取级数为3次。功能性感应变色材料上染棉纱的最佳处理工艺为功能材料浓度2%、处理温度70℃、处理时间40min、处理浴比1:10及添加稀土量4%。最后,进行枕巾性能研究。基础性能研究共测试了9项指标,测试结果表明,枕巾的pH值为6.9,呈弱酸性,与人体肌肤的酸碱度相近;经向断裂强力292N、纬向断裂强力811N,断裂强力大,耐久性好;浸湿时间为3.4s,小于其他三款枕巾,吸水性最好;脱毛率为0.1%,枕巾上毛羽、线头等不易脱散;各色牢度(耐水色牢度、耐酸碱汗渍色牢度、耐干湿摩擦色牢度、耐唾液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均为4-5级,色牢度良好,优于其他三款枕巾。功能性枕巾的消费者试用,共有20名试用对象,周期为1个月。根据反馈结果,枕巾在使用23个月,感应功能即存在退化现象,感应区域颜色变淡,难以分辨是否变色。因此,最佳使用寿命为3个月。同时,功能性枕巾柔软度良好、存在轻微起毛起球及滑移问题。
刘凯[6](2019)在《双氧水/活化剂体系对棉针织物低温前处理工艺及漂白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练漂白一浴法是棉针织物加工过程中重要的前处理工序,主要目的是去除棉针织物中的非纤维素杂质,从而提高织物的润湿性能和白度,为后续的染整加工提供条件。棉针织物的前处理工艺目前主要是使用碱性双氧水,但是双氧水处理过程中存在能耗大、废水排放量大等问题。为了实现节能减排,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棉织物的低温漂白活化剂进行了研究。双氧水活化剂是指可以在碱性条件下与双氧水反应并原位生成过氧酸的一类有机试剂。由于过氧酸的低温杂质去除作用,棉针织物在前处理过程中使用双氧水活化剂可以实现能耗的降低。目前研究较多的低温漂白活化剂主要有四乙酰基乙二胺(TAED)、壬酰氧基苯磺酸钠(NOBS)和N-[4(三乙基铵甲撑)苯酰基]己内酰胺氯化物(TBCC)等。这些活化剂存在生物降解性差、TAED的溶解性低等问题,因此并未在棉针织物的前处理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了真正实现节能减排,亟需开发生物降解性好、安全、高效的新型漂白体系。此外,目前H2O2/活化剂体系的漂白机理和漂白活性成分的作用不完全清楚,因此本论文通过进一步的机理研究可以为活化剂体系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开发了新型棉针织物H2O2/活化剂体系并对活化剂体系的漂白机理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五乙酰葡萄糖(PAG)作为双氧水活化剂的性能并对H2O2/活化剂体系的氧化漂白机理进行了研究。PAG作为糖类衍生物有许多环境优势,它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可再生并可以通过绿色溶剂和催化剂合成。练漂实验结果表明H2O2/PAG体系可以在较低温度下提升织物的白度、润湿性能和双氧水分解率,同时并不会导致织物强力的明显降低。通过HO·荧光探针的检测,我们发现H2O2/PAG体系的HO·随着PAG的加入增加了10倍。本部分内容通过在漂白体系中加入HO·的捕捉剂,证明了织物的白度与生成HO·浓度密切相关。从而进一步证明了H2O2/PAG体系涉及到两个反应路径:一是通过H2O2/PAG体系中产生的过氧乙酸与棉针织物中的杂质进行反应;另一个是体系中产生的过氧乙酸分解成HO·等漂白成分再与杂质反应。此外,我们通过化学计算的方法解释了过氧酸产生较多HO·的原因。通过计算不同pH条件下双氧水和过氧酸及其阴离子的相对浓度,本部分探讨了H2O2/活化剂漂白体系中其他漂白成分产生的条件,并进一步完善的解释了H2O2/活化剂体系中的漂白活性成分及其漂白机理。第二部分在对PAG研究基础上,开发了乙酰化淀粉作为双氧水的漂白活化剂。淀粉是丰富、无毒、可生物降解的天然可再生的物质,同时乙酰化淀粉可以通过酶试剂进行合成。我们成功合成了不同取代度的乙酰化淀粉并进行了表征。本部分利用乙酰化淀粉对棉针织物坯布进行低温前处理并对其前处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取代度的乙酰化淀粉处理后的棉针织物具有较好的白度和润湿性能。为了提高乙酰化淀粉的分散性能,我们利用纳米沉降的方法对乙酰化淀粉进行了处理。乙酰化淀粉颗粒的粒径在600 nm左右并具有较好的分散稳定性及应用性能。第三部分探讨了邻苯二甲酸酐(PA)作为双氧水活化剂的性能。目前,大部分的棉织物的漂白活化剂研究主要集中于酰胺类(如TAED、TBCC)和酯类(如NOBS)等,但并没有酸酐类活化剂的相关报道。因此,本部分将PA作为活化剂对棉针织物坯布进行了低温练漂前处理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H2O2/PA体系可以在较低温度下提高双氧水的分解率和织物白度,同时织物损伤较小、润湿性能较好。此外,本部分对H2O2/活化剂体系中过氧酸的双分子分解反应及产生单线态氧的漂白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2O2/PA体系中产生了较多的单线态氧,但单线态氧并没有起到漂白效果。通过HO·的检测,我们证明了H2O2/PA体系与H2O2/PAG体系类似也涉及两个漂白途径。第四部分中,我们合成了四乙酰基水合肼(TH)作为双氧水活化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探讨。在过去的20年里,科研工作者们对TAED在棉织物漂白中的应用及性能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由于TAED的水溶性较差,限制了其在棉织物漂白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开发水溶性较好的活化剂对降低棉针织物的漂白温度有重要意义。与TAED相比,本文合成的TH改善了溶解性能并有较好的低温练漂效果。同时,在漂白过程中NaHCO3作为碱剂代替NaOH可以减少废水的碱度。此外,许多研究者认为过氧酸的双分子分解反应是导致漂白效果降低的因素,但是这一假设有待进一步证明。因此,本部分内容利用单线态氧的荧光探针对上述假设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过氧乙酸的双分子分解并不是导致H2O2/TH体系漂白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而TH强碱条件下的水解才是导致漂白性能下降的原因。同时也证明了单线态氧的浓度与过氧酸的浓度是相关的。第五部分对活化剂分子结构与漂白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H2O2/活化剂体系漂白棉织物工艺中的氧化处理过程是一个两步反应:第一步是活化剂与HOOˉ形成过氧酸;第二步是形成的过氧酸与织物上杂质发生氧化漂白反应。得到织物的白度是这两步反应的综合结果。前面几部分内容主要探讨了第二步的反应,然而对于第一步反应涉及的问题如酰胺和酯类等活化剂的化学结构特点,活化剂结构与漂白后织物白度的关系等也有待研究。如果这些问题解决,我们可以通过分子设计的方法对活化剂分子结构进行设计和改善。本部分中利用活化剂中羰基碳上的Hirshfeld电荷密度和织物的白度的关系,对TAED、TBCC与合成的TH等活化剂及其反应产物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酰胺类活化剂产生过氧酸的能力可以通过Hirshfeld电荷密度进行表征和预测。此外,通过活化能、过渡态、吉布斯自由能及Hansen溶解度参数的计算等,我们对酯类活化剂分子也进行了漂白效果的探讨。结果表明酯类活化剂产生过氧酸的能力与水解稳定性有关。本部分内容的结论可以为设计新型活化剂提供理论基础。
李淑荟[7](2018)在《特殊浸润性多功能纺织品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良好亲肤性、柔性、吸湿排汗等优良性能的纤维素棉织物表面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为了增加纺织品的附加值,赋予纺织品表面多功能性对提高国际竞争力是非常有意义的。受大自然界“荷叶效应”的启发,超疏水特殊浸润性表面受到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棉纺织品作为柔性面料,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排湿透气性、可生物降解性、资源丰富等,但同时其易受污染、易受细菌及微生物侵害的特点限制了它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如抗菌、防紫外、自清洁、油水分离等,因此,对超疏水纺织品的研究成为大家争相讨论的话题。本论文基于改善普通棉织物亲水特质、易受油水污染、易受细菌及微生物侵害,热稳定性差、抗紫外屏蔽性差等缺陷,提出多种制备超疏水纺织品的技术方案,研究了技术参数对化学组份、表面形貌和浸润性等影响,探讨了特殊浸润性纺织材料潜在应用前景,具体得到的研究结果如下:(1)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法可控接枝环境友好短氟烷基超疏纤维素表面:通过利用2-溴异丁酰溴(BiBB)作为引发剂、溴化亚铜(CuBr)/五甲基二乙烯三胺(PMDETA)作为配体、实现对短链单体七氟丁酰氯的可控聚合反应。接枝反应结束后,棉织物表面出现很多絮状物质,增加了原棉纤维表面本身的粗糙度;一次接枝含氟单体的棉织物表面获得了“Wenzel”状态高粘高疏水表面,通过两步接枝技术,该表面具有更好的抗润湿能力(WCA=163.7±2.5°),水滴在该表面能够实现滚动(θs=45°、V=10 μL)。(2)水浴法制备防紫外、自清洁、油水分离多功能超疏TiO2@fabric表面:本章提出一步湿化学法——水浴法(80℃),利用钛源草酸钛钾水解缩聚反应在棉织物表面沉积一层花型微纳米结构TiO2@fabric表面。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二氧化钛颗粒均匀地沉积到棉纤维表面,通过氟硅烷大分子在该表面的自组装赋予其特殊浸润性,在优化实验条件下该表面静态水接触角高于160°、滚动角低于10°;此外,该方法所获得棉织物表面具有很好的抗紫外线性能,在沉积时间为30 h,UPF值达到最高(50+);良好的自清洁性能和油水分离能力,同时对机械作用及环境稳定性好(水压下、胶带剥离、机械磨损等)。(3)水热法制备高效自清洁及油水分离特殊浸润性花型Ti02@cotton表面:为了提高功能性超疏纺织品的耐久性,进一步开发了一种水热法(120-200℃)制备类花型分级微纳结构Ti02@cotton表面。通过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及调整实验参数,二氧化钛膜层均匀沉积在棉纤维表面,进一步修饰低表面能物质后该表面具备出色的浸润性;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氧化钛晶型从无定型态向锐钛矿晶型转变,并且温度越高,晶型转变所需要的时间越短;研究了微观结构变化与表面浸润性如接触角、滚动角、粘附力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其粘附机理;具有优异的耐皂洗性能、UV屏蔽性能及自清洁能力,可用于多种情况下的油水分离,包括油水混合物、油浮于水面及油滴沉于水底等。(4)耐久抗菌及UV防护Ag/Ti02@fabric复合材料的制备:在水热法制备的耐久性二氧化钛颗粒表面发展了原位化学还原法制备Ag/Ti02@fabric抗菌表面,Ag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并嵌入到花型二氧化钛微纳结构表面,两者的协同作用为实现耐久抗菌及紫外防护创造了有利条件。研究了该复合颗粒结构表面对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同时还研究了皂洗50次循环后的抗菌性能,对皂洗后样品具有90%的抑菌率说明其具有稳定、耐久可持续的抑菌性能;研究了样品的抗菌机制,在可见光作用下,许多活性物质如.O2-,·OH,光生空穴和电子等存在于AgTiC棉织物表面上,Ag单质及电离后的Ag离子附着并进入到细菌细胞膜内部,阻碍了细菌呼吸系统及代谢系统,最终导致细胞分解或死亡。(5)AACVD法制备特殊浸润性半透明玻璃表面及棉织物表面:采用一种快速、高效的气溶胶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技术,一步法将疏水性PDMS聚合物及Si02纳米颗粒沉积到玻璃或棉织物表面,实现超疏表面高效构筑。并探究前驱体体积比、沉积温度、沉积时间对膜层形貌、疏水性、透明度、机械性等的影响。此外,该涂层在化学作用(酸/碱溶液、有机溶剂)和物理作用(胶带剥离、砂纸磨擦)下表现出极佳的环境稳定性和耐蚀性。该技术具有反应周期短,可规模化生产等优势。
马磊,张荫楠,陈佳,刘凯琳,宋富佳,赵永霞[8](2018)在《引领升级,预见未来——201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圆满落幕》文中研究表明瞰展从2008—2018年,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ITMA ASIA+CITME,以下简称"联合展")一路见证着中国乃至世界纺织机械行业的转型与升级,"科技创新"的力量和价值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0年成长,联合展的品牌影响力也在持续上升,早已成为全球极具影响力的专业展会,以及世界纺机产品技术创新信息释放的重要窗口。借此平台,越来越多的纺机企业走向世界,与全球业界同仁和用户交流、对话。
李孟轩[9](2018)在《消脂微胶嚢载药贴衬织物的复合结构设计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由于长期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结构和工作繁忙导致的运动缺乏更会加剧体内脂肪的积累,最终导致肥胖的形成。作为困扰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过度肥胖不仅会使人身材臃肿、影响美观,还可能诱发高血压、脂肪肝、Ⅱ型糖尿病等疾病。因此,控制体重、健康生活成为了现代人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在加强锻炼之余,大部分人群选择使用保健产品来加快运动过程中体内脂肪分解,强化减脂效果,以便更好地控制体重。在保健产品的选择方面,多数人倾向于选择通过将源自天然植物的提取物加工而制得的精油、乳膏等可直接施用的产品,该类产品通过透皮吸收作用进入人体,可避免植物提取物在消化道中受消化酶的作用失去活性,有效提高其利用率。然而,精油、乳膏等产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作用时间短、需多次施用以及使用不便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选择水溶性的植物消脂合剂为囊芯材料,以聚乙烯醇为囊壁材料对其进行了微胶囊化包覆并将其与涤纶复合织物通过涂层法结合制成具有缓释功能的贴衬材料。该材料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效果,与紧身衣、塑身内衣等贴身衣物相结合后,在人体穿着过程中,药物可以从贴衬材料中缓慢释放并通过透皮吸收进入人体,有效解决了药物作用时间短、需多次施用以及使用不便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论文以植物消脂合剂为芯材,以聚乙烯醇为壁材,以戊二醛为交联剂,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了聚乙烯醇缓释微胶囊,并对其制备工艺参数的影响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在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备的不同种类微胶囊基本呈球形,表面较为光滑、粘连较少,在轻微研磨的条件下易于分散,平均粒径介于2.33μm~14.56 μm之间,均匀性较好,粒径分布较为均一。制备的微胶囊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可在240℃以下保持稳定,能够满足纺织后整理的要求。不同反应介质粘度条件下制备微胶囊的微胶囊化率介于79.78%~82.01%之间。微胶囊在接触水汽时即可实现芯材的释放,在干燥环境中具有较好的储存效果,可实现长期储存。以猪脂肪酶对脂肪分解的催化效率为指标测试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对脂肪酶催化效率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各不同反应介质粘度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均体现出了对猪胰脂肪酶的活力抑制效果,其抑制率介于15.61%~31.13%之间,抑制率的大小与其释放浓度有关。2)论文以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模型拟合分析、回归分析为主要测试分析手段,对不同反应介质粘度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的载药率、释放行为和释放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组微胶囊载药率在37.41%~39.03%之间,可以实现对植物消脂合剂的持续释放,在pH=4.22至pH=7.54范围内变化对微胶囊的释放规律影响较小,各组微胶囊的释放规律符合Korsmeyer-Peppas经验模型,最大释放时长介于47.23 h~4336.42 h之间,其释放机制为菲克扩散与骨架溶蚀共同控制的混合型释放机制。利用数学分析软件SPSS对反应介质粘度、微胶囊最大失重温度、微胶囊最大释放时长和微胶囊中值粒径四个参数进行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显着性水平0.1的条件下,反应介质粘度和微胶囊最大释放时长呈显着相关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反应介质粘度与释放时长可通过三次函数建立回归模型。该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52,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偏差约为7.79%。3)论文以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为主要表征手段,通过浸渍和萃取的方法研究了五种常用贴衬织物基布对植物消脂合剂的吸附能力和结合牢度。结果表明,涤纶材质的基布织物对植物消脂合剂的吸附能力和结合牢度最低,适宜作为载药复合织物的基布使用。论文在研究织物对植物消脂合剂吸附性能的基础上对载药贴衬的复合结构进行了设计,提出了以轻薄的拒水整理涤纶非织造布为拒水层;以涤纶水刺非织造布为基布、以海藻酸钙为粘合材料通过直接涂层整理制备的微胶囊复合织物为载药层;以热熔纤维网为粘合层将载药层于拒水层相结合制成微胶囊-水凝胶载药贴衬织物。该复合贴衬织物能够满足单向导水、药物缓释和透气透湿性三方面的要求,可以在保证药物有效性、实现药物的缓释的同时实现水分向皮肤一侧的单向传导,增加药物的有效利用度。4)论文采用显微形貌分析、透气率测试、透湿率测试和PhabrOmeter织物风格评价系统四种测试表征手段研究了微胶囊-水凝胶载药贴衬织物的制备工艺,并通过形貌、手感以及透气透湿效果对其影响进行了研究;以猪胰脂肪酶活力抑制率为指标研究了工艺参数对载药贴衬织物中药物的酶活力抑制率的影响。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水凝胶载药贴衬织物的透气率为993.76mm/s,透湿率为143.82 g/(m2·h),具有较好的透气、透湿性能。以未经整理贴衬织物为参比,微胶囊-水凝胶载药贴衬织物的相对手感值为0.56,这表明涂层整理前后复合贴衬织物的手感变化不大,具有较好的服用性能,可满足使用要求。猪胰脂肪酶活力抑制率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涂层厚度的增厚和微胶囊用量的增加,载药贴衬织物的胰脂肪酶活性抑制率有所增加,干燥方式对于载药贴衬织物的胰脂肪酶活性抑制率影响较小。5)论文以紫外-可见光谱为表征手段研究了载药贴衬织物的药物释放行为,探讨了聚乙烯醇微胶囊与海藻酸钙水凝胶复合后释放行为和释放模式的变化。测试结果表明,载药贴衬织物中植物消脂合剂的释放符合Krosmeyer-Peppas经验模型,其释放机制为由菲克扩散和骨架溶蚀共同控制的混合型释放机制,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载药织物与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曲线相似性因子测试表明,载药复合织物的释放动力学曲线与微胶囊的累积释放度曲线具有相似性,这说明药物的释放模式未发生改变,可通过负载不同种类微胶囊来实现对复合贴衬织物最大释放时长的调控。胰脂肪酶活力抑制率测试结果表明,载药织物具有较明显的胰脂肪酶活力抑制效果,抑制率约为20.50%。
马磊,王佳月[10](2018)在《201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预览(一)》文中提出201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ITMA ASIA+CITME2018)将于10月15—19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再度起航。届时,来自中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以及瑞士在内的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 700家纺机企业将悉数亮相,展览展示面积将再创新高。据了解,除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的6个展馆中H1-H3的3个单层馆,以及H4.1-H6.1的3个双层馆的一层展馆之外,本届展会还将启用北登陆厅进行展示。其中,H1、H2馆为纺纱机械、化纤机械与非织造机械展区,H3馆为织造
二、介绍一种全浸没式针织物染色整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种全浸没式针织物染色整理(论文提纲范文)
(1)PET聚酯表面改性技术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PET聚酯表面改性技术及应用 |
1.1 民用纤维及织物 |
1.1.1 纺丝油剂 |
1.1.2 改善染色性能 |
1.1.3 异形截面提高亲水、导湿性能 |
1.1.4 抗菌、除臭整理 |
1.2 技术纺织品 |
1.2.1 涤纶工业丝的黏合活性 |
1.2.2 拒水及耐磨整理 |
1.2.3 蓬松填充物 |
1.2.4 电磁屏蔽织物 |
1.2.5 非织造布过滤 |
1.2.6 超短纤维用于纸张 |
1.2.7 人造血管 |
1.2.8 医用抗菌整理 |
1.2.9 织物阻燃整理 |
1.2.1 0 膜分离 |
1.3 非纤聚酯 |
1.3.1 聚酯瓶表面阻隔性技术 |
1.3.2 真空喷涂聚酯薄膜 |
1.3.3 金属表面覆膜 |
1.3.4 薄膜防雾处理 |
1.3.5 薄膜的耐磨性和疏水性 |
2 聚酯表面改性技术展望 |
2.1 民用涤纶纤维及纺织品 |
2.2 技术纺织品领域 |
2.3 非纤聚酯 |
3 结语 |
(2)棉织物吸湿速干和消臭复合功能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吸湿速干整理 |
1.2.1 吸湿速干机理 |
1.2.2 影响织物吸湿速干性能的因素 |
1.2.3 吸湿速干的途径及研究现状 |
1.3 拒水整理 |
1.3.1 拒水机理 |
1.3.2 拒水整理剂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
1.4 消臭整理概述 |
1.4.1 消臭机理 |
1.4.2 消臭整理剂和消臭方法 |
1.4.3 消臭效果评定法 |
1.4.4 消臭整理的意义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1.1 实验材料及药品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内容及方法 |
2.2.1 氯化锌改性棉纤维 |
2.2.2 纯棉织物的吸湿速干整理和拒水整理 |
2.2.3 纯棉织物的消臭整理 |
2.2.4 吸湿速干消臭整理先后顺序的影响 |
2.2.5 整理后耐水洗牢度的测试 |
2.2.6 实验测试方法及其表征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氯化锌改性对棉织物性能的影响 |
3.1.1 SEM电镜 |
3.1.2 吸湿速干性能的测试 |
3.1.3 氯化锌改性棉纤维工艺探究 |
3.2 纯棉织物的吸湿速干整理 |
3.2.1 吸湿速干整理工艺探究 |
3.2.2 拒水整理工艺探究 |
3.3 纯棉织物的消臭整理 |
3.3.1 消臭整理剂种类及用量筛选 |
3.4 纯棉织物多功能整理后性能研究 |
3.4.1 消臭整理对吸湿性的影响 |
3.4.2 消臭整理对速干性的影响 |
3.5 吸湿速干以及消臭整理先后顺序的影响 |
3.6 整理后水洗牢度测试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微胶囊技术的光致变色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致变色材料概述 |
1.2.1 光致变色定义 |
1.2.2 光致变色材料的分类 |
1.3 微胶囊技术概述 |
1.3.1 微胶囊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2 微胶囊的定义及分类 |
1.3.3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
1.4 光致变色纺织品概述 |
1.4.1 光致变色材料在纺织品上的直接应用 |
1.4.2 光致变色材料在纺织品上的间接应用 |
1.5 课题意义及方法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试剂 |
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4 实验内容 |
2.4.1 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 |
2.4.2 光致变色微胶囊的制备 |
2.4.3 涂层法制备光致变色棉织物 |
2.4.4 静电层层自组装法制备光致变色棉织物 |
2.5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5.1 紫外-可见光谱测试(UV-Vis) |
2.5.2 红外光谱测试(FT-IR) |
2.5.3 核磁共振氢谱与碳谱测试(~1H-NMR& ~(13)C-NMR) |
2.5.4 粒径分布测试 |
2.5.5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2.5.6 光致变色性能测试 |
2.5.7 表观色深值以及颜色特征值测试 |
2.5.8 静态水接触角测试 |
2.5.9 防污性能测试 |
2.5.10 组装过程中织物样表面电荷变化的表征 |
2.5.11 紫外防护性能测试 |
2.5.12 断裂强力测试 |
2.5.13 水洗牢度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目标光致变色螺吡喃化合物的表征 |
3.1.1 螺吡喃化合物的UV表征 |
3.1.2 螺吡喃化合物的FT-IR表征 |
3.1.3 螺吡喃化合物的~1H-NMR和 ~(13)C-NMR表征 |
3.2 光致变色微胶囊的表征 |
3.3 光致变色织物的表征 |
3.3.1 涂层法制备光致变色织物的表征 |
3.3.1.1 光致变色疏水涂层棉织物的表征 |
3.3.1.2 光致变色疏水涂层棉织物的颜色特征分析 |
3.3.1.3 光致变色疏水涂层棉织物的光致变色性能分析 |
3.3.1.4 光致变色疏水涂层棉织物的水洗牢度测试及表征 |
3.3.2 静电层层自组装法制备光致变色织物的表征 |
3.3.2.1 自组装光致变色棉织物的形貌与增重率分析 |
3.3.2.2 红外光谱分析 |
3.3.2.3 光致变色棉织物组装过程中的电荷变化分析 |
3.3.2.4 自组装棉织物的光致变色性能测试 |
3.3.2.5 自组装棉织物的紫外防护性能测试 |
3.3.2.6 织物的机械性能测试 |
3.3.2.7 自组装光致变色棉织物的水洗牢度测试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绿色环保特殊浸润性纺织品的前沿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环保超疏水纺织品的制备技术及应用 |
1.1对称超疏纺织品 |
1.1.1超疏自清洁、油水分离多功能纺织品 |
1.1.2耐久稳定性超疏表面 |
1.1.3自修复表面 |
1.1.4可穿戴超疏纺织品 |
1.1.5超疏电磁屏蔽纺织品 |
1.2非对称超疏纺织品 |
1.2.1 Cassie-Wenzel state超疏织物 |
1.2.2 Janus纺织品表面 |
1.2.3超疏/超亲图案化纺织品 |
1.3可响应浸润性 |
2总结与展望 |
(5)可感知清洁度功能性枕巾的研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可感知清洁度功能性枕巾市场需求调研 |
2.1 功能性枕巾市场需求简析 |
2.2 消费者需求调研 |
第三章 可感知清洁度功能性枕巾的研发 |
3.1 感应变色技术介绍 |
3.1.1 感应变色原理 |
3.1.2 感应变色枕巾技术实施路线 |
3.1.3 感应变色材料成分安全指标分析 |
3.2 功能性枕巾原料的选取 |
3.2.1 原料的选取 |
3.2.2 棉纤维性能特点的分析 |
3.3 功能性枕巾织物结构 |
3.3.1 针织棉与机织棉性能比较 |
3.3.2 纬编针织空气棉面料性能特点分析 |
3.4 功能性枕巾上色方式 |
3.4.1 数码印花 |
3.4.2 色织 |
3.5 功能性枕巾生产流程 |
3.5.1 功能性变色仿生材料的提取 |
3.5.2 功能性仿生变色材料处理纯棉纱线 |
3.5.3 功能性仿生变色针织面料的生产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功能性枕巾性能研究 |
4.1 安全指标分析 |
4.1.1 PH值分析 |
4.1.2 耐水色牢度 |
4.1.3 耐酸碱汗渍色牢度 |
4.1.4 耐干摩擦色牢度 |
4.1.5 耐唾液色牢度 |
4.2 质量指标分析 |
4.2.1 断裂强力 |
4.2.2 吸水性 |
4.2.3 脱毛率 |
4.2.4 耐皂洗色牢度 |
4.2.5 耐湿摩擦色牢度 |
4.3 功能性指标分析 |
4.3.1 消费者试用 |
4.3.2 试用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双氧水/活化剂体系对棉针织物低温前处理工艺及漂白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棉纤维的介绍 |
1.2.1 棉纤维的分类 |
1.2.2 棉纤维的结构 |
1.2.3 棉纤维的杂质 |
1.3 棉织物的漂白方法 |
1.3.1 次氯酸和亚氯酸漂白 |
1.3.2 双氧水漂白 |
1.3.3 过氧乙酸漂白 |
1.3.4 其他漂白方法 |
1.4 双氧水漂白活化剂 |
1.4.1 酰胺类漂白活化剂 |
1.4.2 烷酰基类漂白活化剂 |
1.4.3 阳离子类漂白活化剂 |
1.4.4 糖类漂白活化剂 |
1.4.5 腈类漂白活化剂 |
1.4.6 胍类衍生物漂白活化剂 |
1.4.7 仿酶类催化剂 |
1.5 双氧水漂白棉织物的机理 |
1.5.1 漂白过程 |
1.5.2 漂白机理 |
1.5.3 漂白机理不清楚的原因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创新点 |
1.6.1 H_2O_2/PAG体系棉针织物低温练漂工艺探讨及机理分析 |
1.6.2 H_2O_2/乙酰化淀粉体系棉针织物低温练漂工艺探讨 |
1.6.3 H_2O_2/PA体系棉针织物低温练漂工艺探讨 |
1.6.4 H_2O_2/TH体系棉针织物低温练漂工艺探讨 |
1.6.5 活化剂分子结构与漂白效果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H_2O_2/PAG体系棉针织物低温练漂工艺探讨及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表征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H_2O_2/PAG体系的漂白性能 |
2.3.2 与H_2O_2/TAED体系的漂白性能比较 |
2.3.3 H_2O_2/PAG漂白体系中的羟基自由基 |
2.3.4 H_2O_2/活化剂体系中各种漂白活性成分产生条件和漂白机理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H_2O_2/乙酰化淀粉体系棉针织物低温练漂工艺探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表征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乙酰化淀粉的表征 |
3.3.2 乙酰化淀粉低温漂白棉针织物 |
3.3.3 乙酰化淀粉颗粒的改性及对漂白性能的影响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H_2O_2/PA体系棉针织物低温练漂工艺探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表征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H_2O_2/PA体系的漂白性能 |
4.3.2 H_2O_2/PA体系的漂白成分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H_2O_2/TH体系棉针织物低温练漂工艺探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表征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H_2O_2/TH体系的漂白性能 |
5.3.2 TH与 TAED的对比 |
5.3.3 H_2O_2/TH体系中产生的过氧乙酸 |
5.3.4 H_2O_2/TH体系中过氧乙酸的双分子分解反应 |
5.3.5 H_2O_2/TH体系的漂白路径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活化剂分子结构与漂白效果的关系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材料 |
6.2.2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酰胺活化剂体系中过氧酸的生成 |
6.3.2 酯类活化剂体系中过氧酸的生成 |
6.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附录 |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7)特殊浸润性多功能纺织品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背景概述 |
1.1.1 自然界中存在的特殊浸润性现象 |
1.1.2 固体表面浸润性理论 |
1.1.3 接触角滞后 |
1.1.4 动态滚动角 |
1.1.5 粘附力 |
1.2 超疏水纺织品表面的制备方法 |
1.2.1 先“粗糙度”后“修饰”法 |
1.2.2 一步法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ATRP法可控接枝环境友好短氟烷基超疏纤维素表面及性能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流程 |
2.2.4 测试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扫描电镜SEM形貌分析 |
2.3.2 ATRP法在棉纤维表面成功接枝的表征 |
2.3.3 浸润特性表征 |
2.3.4 耐久性研究 |
2.3.5 其他性能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水浴法制备防紫外、自清洁、油水分离多功能超疏TiO_2@fabric表面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流程 |
3.2.4 测试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水浴法制备的TiO_2@fabric表面分析 |
3.3.2 XPS分析 |
3.3.3 浸润性研究 |
3.3.4 UV紫外屏蔽性能 |
3.3.5 耐磨擦性能 |
3.3.6 自清洁及油水分离性能 |
3.3.7 适应性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水热法制备高效自清洁及油水分离特殊浸润性花型TiO_2@cotton表面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实验流程 |
4.2.4 性能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水热法制备的TiO_2@cotton表面分析 |
4.3.2 XPS分析 |
4.3.3 XRD分析 |
4.3.4 浸润性研究 |
4.3.5 耐皂洗性能 |
4.3.6 UV屏蔽性能 |
4.3.7 自清洁性能 |
4.3.8 油水分离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耐久抗菌及UV防护Ag/TiO_2@cotton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流程 |
5.2.4 性能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表面形貌分析 |
5.3.2 EDS元素分析 |
5.3.3 FTIR及XPS分析 |
5.3.4 抗菌实验 |
5.3.5 皂洗后抗菌活性 |
5.3.6 抗菌性机理分析 |
5.3.7 细菌形貌分析 |
5.3.8 紫外屏蔽性能 |
5.3.9 紫外屏蔽稳定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AACVD法制备特殊浸润性半透明玻璃表面及棉织物表面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仪器 |
6.2.3 实验流程 |
6.2.4 性能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AACVD过程机理及弹跳实验 |
6.3.2 SEM表征 |
6.3.3 FTIR及XPS表征 |
6.3.4 透明度与膜层厚度的关系 |
6.3.5 物理和化学耐久性 |
6.3.6 耐有机溶剂及机械强度 |
6.3.7 自清洁性能 |
6.3.8 广泛适用性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着作章节、发明专利 |
致谢 |
(8)引领升级,预见未来——201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圆满落幕(论文提纲范文)
瞰展 |
智能化和绿色生产是大势所趋 |
展品顺应发展大势 |
链动产需, 深化服务 |
实力秀场 |
Americhem (奥美凯) |
Autefa Solutions (奥特发) |
Brückner (布鲁克纳) |
长胜纺织科技发展 (上海) 有限公司 |
Dilo (迪罗) |
EFI Reggiani (EFI美佳尼) |
Groz-Beckert (格罗茨-贝克特) |
广东美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Itema (意达) |
Jakob Müller (约科布·缪勒) |
Jeanologia |
济南天齐特种平带有限公司 |
Karl Mayer (卡尔迈耶) |
LACOM (乐康) |
Loepfe (洛菲) |
Oerlikon Manmade Fibers (欧瑞康化学纤维事业板块) |
Rieter (立达) |
“立己达人”:以技术优势缔造双赢局面 |
丝丝姆:最新槽筒络筒机全球首展 |
PTC集团:展示优质核心专件 |
Santex Rimar (桑德森力玛) |
Santoni (圣东尼) |
Saurer (卓郎) |
Savio (萨维奥) |
SDL ATLAS (锡莱-亚太拉斯) |
陕西长岭纺织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St?ubli (史陶比尔) |
Stoll (斯托尔) |
Thies (第斯) |
Trützschler (特吕茨勒) |
Uster Technologies (乌斯特) |
浙江锦峰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中国恒天集团有限公司 |
恒天立信 (CHTC Fong's) |
经纬智能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
郑州宏大新型纺机有限责任公司 |
青岛宏大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经纬智能榆次本部 |
强国动态 |
原创技术带来不同——德国纺织机械协会 (VDMA) |
新技术、新发展——意大利纺织机械协会 (ACIMIT) |
瑞士:创新的摇篮——瑞士纺织机械协会 (Swissmem) |
高效、高产、可靠、节能、环境友好——法国纺机制造商协会 (UCMTF) |
传统、创新、技术、灵活性、可靠性——西班牙纺织机械制造商协会 (Amec Amtex) |
ITMA 2019:纺织创新新纪元 |
展位预定火热, 展会规模将再创新高 |
推出“ITMA创新实验室”, 强调创新主题 |
访客在线注册和ITMA 2019应用程序启动 |
(9)消脂微胶嚢载药贴衬织物的复合结构设计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医疗保健纺织品 |
1.2.1 医疗保健纺织品的种类 |
1.2.2 医疗保健纺织品的起效机理 |
1.2.3 医疗保健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
1.3 微胶囊技术 |
1.3.1 微胶囊技术简介 |
1.3.2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
1.3.3 微胶囊的释放过程及释药原理 |
1.4 国内外微胶囊缓释织物的研究进展 |
1.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7 本论文的结构 |
第二章 聚乙烯醇/植物消脂合剂微胶囊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原理 |
2.2.4 制备过程 |
2.3 测试与表征 |
2.3.1 显微形貌表征 |
2.3.2 粒径分析 |
2.3.3 红外光谱分析 |
2.3.4 热重分析 |
2.3.5 微胶囊化率的计算 |
2.3.6 微胶囊孔隙率测定 |
2.3.7 总氮含量测试 |
2.3.8 胰脂肪酶活力抑制率测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工艺参数对微胶囊形貌的影响 |
2.4.2 反应介质对微胶囊化率的影响 |
2.4.3 粒径分析 |
2.4.4 红外光谱分析 |
2.4.5 热重分析 |
2.4.6 孔隙率 |
2.4.7 总氮含量 |
2.4.8 酶活力抑制效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乙烯醇/植物消脂合剂微胶囊的释放机制和释放时长调控 |
3.1 引言 |
3.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3 测试与表征 |
3.3.1 芯材及微胶囊浸出液的紫外光谱分析 |
3.3.2 微胶囊载药率测试 |
3.3.3 微胶囊释放行动力学曲线测定 |
3.3.4 微胶囊释放机制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植物消脂合剂的紫外吸收光谱 |
3.4.2 微胶囊的载药率 |
3.4.3 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曲线 |
3.4.4 微胶囊的释放机制 |
3.4.5 微胶囊释放时长的回归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胶囊-水凝胶载药贴衬织物的复合结构设计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测试与表征 |
4.3.1 织物的沾水性能测试 |
4.3.2 织物浸出液的紫外光谱表征 |
4.3.3 织物对植物消脂合剂的吸附性能测试 |
4.3.4 织物与植物消脂合剂结合牢度测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微胶囊-水凝胶载药贴衬织物的复合结构设计 |
4.4.2 拒水层材料选择 |
4.4.3 粘结层材料的选择 |
4.4.4 载药层基布材料的选择 |
4.4.5 载药层复合方式选择 |
4.4.6 载药层粘合材料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胶囊-水凝胶载药贴衬织物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5.1 引言 |
5.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5.2.1 实验药品 |
5.2.2 实验仪器 |
5.3 微胶囊-水凝胶载药贴衬织物的制备 |
5.3.1 微胶囊涂层 |
5.3.2 复合贴衬织物的制备 |
5.4 测试与表征 |
5.4.1 显微形貌测试 |
5.4.2 透气性测试 |
5.4.3 透湿性测试 |
5.4.4 织物风格测试 |
5.4.5 单向导水性能测试 |
5.4.6 胰脂肪酶活力抑制率测试 |
5.4.7 缓释性能测试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制备工艺对微胶囊-水凝胶载药贴衬织物形貌的影响 |
5.5.2 制备工艺对酶活力抑制效果的影响 |
5.5.3 制备工艺对织物手感风格的影响 |
5.5.4 制备工艺对透气性的影响 |
5.5.5 制备工艺对透湿性的影响 |
5.5.6 单向导水性能 |
5.5.7 释放行为及释放机制 |
5.5.8 微胶囊-水凝胶载药贴衬织物与微胶囊释放规律的相似性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6.2.1 不足 |
6.2.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201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预览(一)(论文提纲范文)
AESA H1展馆D14展台 |
DOLLFUS&MüLLER H6展馆D16展台 |
DOLLFUS&MüLLER (多富士缪勒) 是一家拥有超过200年悠久历史的公司, 专业生产环形呢毯及网带。当前多富士缪勒业已成为生产纺织后整理及制革业使用的呢毯及烘干网带的行业领导者。 |
FIL CONTROL? H1展馆D06展台 |
KARL MAYER H4展馆B11展台 |
LAROCHE H2展馆A34展台 |
Monforts H6展馆D05展台 |
NSC fibre to yarn H1展馆D35展台 |
Saurer H1展馆F01展台 |
数字化的Senses带来更多利润 |
模块化、非专属、可扩展 |
Savio H1展馆C24展台 |
Polar Evolution络筒机:为中国客户提供高性能、节能且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
Eco Pulsar S络筒机:“按需吸风”系统可节省30%电力消耗 |
自动化连接系统 |
萨维奥Winder 4.0——纺织厂的智能解决方案 |
SSM H1展馆D01展台 |
最新槽筒络筒机全球首展 |
St?ubli H3展馆E01展台/DEIMO展台:H4展馆D14展台 |
织造准备自动化——史陶比尔经轴准备设备首次亮相 |
用于喷水应用的综框织造解决方案 |
提花织造——大规格应用的展示 |
用于字母布边织造的提花织造解决方案 |
展示创新织物组织接结的地毯样品 |
用于短袜生产的自动袜头缝合设备 |
原装史陶比尔备件延长使用寿命 |
SUPERBA H3展馆C01展台 |
Thies H6展馆E18展台 |
四、介绍一种全浸没式针织物染色整理(论文参考文献)
- [1]PET聚酯表面改性技术应用进展[J]. 于海龙,纪晓寰,方彦雯,孙宾,王鸣义. 聚酯工业, 2021(06)
- [2]棉织物吸湿速干和消臭复合功能整理研究[D]. 倪鹏程. 东华大学, 2021(01)
- [3]基于微胶囊技术的光致变色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何智超. 东华大学, 2021(01)
- [4]绿色环保特殊浸润性纺织品的前沿进展[J]. 李淑荟,黄剑莹,赖跃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21(04)
- [5]可感知清洁度功能性枕巾的研发及性能研究[D]. 谭姮媛. 东华大学, 2019(01)
- [6]双氧水/活化剂体系对棉针织物低温前处理工艺及漂白机理研究[D]. 刘凯. 东华大学, 2019(03)
- [7]特殊浸润性多功能纺织品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李淑荟. 苏州大学, 2018(04)
- [8]引领升级,预见未来——201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圆满落幕[J]. 马磊,张荫楠,陈佳,刘凯琳,宋富佳,赵永霞. 纺织导报, 2018(11)
- [9]消脂微胶嚢载药贴衬织物的复合结构设计和性能研究[D]. 李孟轩. 天津工业大学, 2018(07)
- [10]2018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暨ITMA亚洲展览会预览(一)[J]. 马磊,王佳月. 纺织导报,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