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企业“四放开”后产生的新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宋德泉[1](1994)在《商业企业“四放开”后产生的新问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商业企业“四放开”后产生的新问题宋德泉目前,国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策上允许商业企业在经营、用工、分配及价格上“四放开”。审计调查表明,“四放开”后产生的一些问题,已导致国家税利严重流失。1.承包经营,导致税利下降。“四放开”后,大部...
肖银龙[2](1993)在《国合商业“四放开”对货币流通影响及金融对策》文中研究说明 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流通领域改革向深层次推进,商业企业“四放开”不断深入,对调动企业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和社会效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对现阶段的货币流通也带来一定的影响。1992年,抚州地区商业系统商品购进达25429万元,其中纯
王朝生[3](1991)在《放而有度 活而有序 正确处理国合商业“四放开”的几个关系》文中研究说明 近几年来,国合商业进行了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并采取了调整商品和库存结构及扩销增效等各种具体措施来渡过难关。但由于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企业内外部环境没有得到很好改善,职工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致使企业仍然困难重重,步履艰难,收效甚微。如我县国营商业系统今年一至七月完成国内销售597万元,比去年同
陈天庚[4](1992)在《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商业流通改革》文中研究指明 目前,重庆“四放开”(经营、价格、用工、分配放开)经验的推广,再次使流通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注意和研究下列几个问题。 1、加快改革步伐,把企业更多地推向市场。流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不发达直接影响第三产业的发展。现在我国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为25%
王世勇[5](2004)在《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历史考察(1978—200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聂光华[6](2014)在《基于市场取向的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天然气作为高热值、低排放、低污染的环保能源,市场需求量激增,供应面临巨大压力,局部地区出现供需不平衡等诸多问题。国际能源署认为:一个国家天然气行业的规模和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定价政策。如何改革、完善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理顺天然气价格,是我国天然气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行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的统筹安排,目前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时机已较为成熟,由垄断定价向市场竞争定价转变的改革思路也已经明晰,但改革的具体措施,市场培育过程尚有待进一步明确。现有的关于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研究成果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与数量模型的有力支持,也没有形成系统的对向市场定价转化的市场培育过程、策略的研究。天然气价改后将产生何种影响,亦鲜有文献提及或进行评估。鉴于此,为探求我国天然气行业未来市场条件下竞争定价的可行策略,本文从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现状出发,借鉴国外较成熟天然气市场定价经验,以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工具,以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构建了天然气定价机制的理论模型,模型涵盖未来天然气行业上中下游定价机制的改革思路、策略,深入探讨了天然气定价的内在机理,并给出了向市场定价转化的具体措施。同时,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天然气价格变动对我国经济生活产生的传导效应,对改革之后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理论准备,为平稳科学的改革过度和合理系统的改革配套政策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持。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的方向是市场定价,改革的思路是:在天然气上游生产领域适时放宽准入条件,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对中游的管制,实行第三方准入制;培育多元化竞争的下游市场,实现天然气终端市场健康有序发展。2、天然气管网实施“第三方准入制度”能有效的引入竞争,在保证供应安全的条件下提高天然气下游市场的议价能力,进而保证用户的利益,并有利于提高天然气供应链整体效率,对整个天然气行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对天然气价格波动影响结果的实证分析,得出了天然气价格的变动会影响到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这就要求政府机构在制定天然气行业改革措施和价改方案的时候,必须通盘考虑,慎重决策,循序渐进,系统进行。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以博弈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工具,构建了未来市场条件下天然气定价机制的系统分析模型,模型涵盖未来天然气行业上、中、下游定价机制的不同改革思路的比较、分析。2、本文不局限于短期改革措施的提出,而是基于现阶段定价机制,针对天然气行业上中下游不同的特点和运营模式,给出了向市场定价转变的市场培育过程和具体实施策略,以期逐步改善行业结构,实现市场定价。3、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天然气价格变动的传导效应。在Granger因果检验基础上,通过VAR模型的构建探索天然气价格传导效应及价格波动对各经济变量的影响程度,进而为天然气价格改革的制定和实施力度等提供参考意见,这是以前研究所忽略的。
田丽娟[7](2006)在《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药学史的任务是按照年代顺序,应用具体事实揭示并阐明药学发展的规律。通过药学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和可记取的教训,为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指导。现代药学史是中国药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近代药学发展的沿袭和进步。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药学发展的历程和前后衔接,本文首先概要论述了古代和近代药学发展的历史,研究了各个阶段药学发展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研究之余,我为祖先所创造的优秀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敬佩和自豪。接下来,在现代药学史研究部分,本文从药学事业发展和药学科学研究进展两个方面加以论述。在药学事业发展部分,分别从中药事业的发展、药品监督管理、制药工业、医药商业、药学教育、医药科技、医院药学、药学社会团体、药学书刊与网站、香港和澳门药学发展共十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在药学科学研究部分,分别从现代药学史研究、中药研究、药学分科研究和药物学研究四个方面论述了新中国药学科学的进展和成就。研究之余,关心祖国药学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通过研究现代药学史发现,新中国药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巨大的挫折,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此时的广大药学工作者,面对困难,怀着对祖国的高度热爱之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排除干扰,尽自己最大所能在工作岗位上发出各自的光和热,很多科研成果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他们忘我的辛勤劳动而产生出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药学工作者焕发了高度的热情和能量,积极投身到药学事业发展的洪流之中,创造了令全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现代药学工作者要学习前辈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团结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现代药学事业的发展中去,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共同努力!
张永利[8](2002)在《黑龙江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研究》文中提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异常活跃,迅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以产权制度为中心的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为进一步提高人们对我省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有更深了解以及对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占的位置、所起作用的重视,笔者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给予了充分的介绍。 进入九十年代末期,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企业改革被提上了日程,在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下,股份合作制作为一种启动式的改制形式,被方方面面接受,逐步建立并发展壮大。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股份合作制在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国有资本退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作者从企业内外两方面分析,找出制约其发展的不良机制,从加强和改善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宏观管理、加强和改善对改制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政策、加强和改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加强法制建设和完善经营者人才市场入手,改善外部环境和条件,发展地区性资本市场,从而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深化股份合作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对其进行科学化的改造,优化股权结构、放宽持股比例、理顺分配关系使股份合作制企业健康发展。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改革在深化、实践在发展。做为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改革形式的股份 合作制,它需要发展,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规范,同时,也需要人们 在学习和工作的实践中进一步认真探索和研究。
肖楠[9](2015)在《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入市的政策分析及投资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正处于新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城市建设用地紧缺,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本文对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和各地集体用地流转模式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了广东南海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实践,研究发现南海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出让的改革探索,建立健全了农村资产交易市场,集体土地产权不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实现集体建设用地的抵押按揭,推动了集体建设用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将南海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出让的新实践称为“新南海模式”。通过构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参与者农村集体、地方政府、开发商三方的利益博弈模型,说明集体建设用地屡禁不止的原因在于缺乏政策法规的约束下巨大经济利益驱使农村集体和用地企业主动私下推动流转,而政府对集体用地流转缺乏源动力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土地流转收益分配中的不确定性。针对南海首宗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出让的项目,通过构建层次分析模型,探讨了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出让、国有建设用地招拍挂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出租三种不同方案下的投资决策,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出让的市场经济价值做出了定量评估,结果证实在该项目上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出让的方案和国有建设用地出让的方案非常接近,差距不超过10%,集体建设用地有望进入房地产市场,成为国有建设用地的有益补充。在推动集体用地和国有用地同地、同权、同价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展望“新南海模式”在珠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广,建议以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为基础,加快健全农地流转交易市场,保障农村资产使用权流转后产权的稳定,积极引入金融机构参与集体资产的贷款融资,建立集体土地的基准地价制度及评估体系,释放集体土地的巨大价值。
张奎[10](2015)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货币政策作为调控经济发展的最主要政策手段之一,其有效性问题一直是金融研究的核心。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阻碍货币政策发挥效用的原因,从问题的症结入手,去除阻碍货币政策传导因素,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实现货币政策对保持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目标。本文在对货币中性、非中性,内生、外生,影响有效性因素等基础问题研究和判断的基础上,以时间为主线,对198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并重点分析了次贷危机之后中国货币政策在抵御次贷危机,全力配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实践情况,从中归纳货币政策实施环境、传导机制、工具选择等方面存在的影响货币政策效果因素,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ADF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变量自回归等方法对货币政策传导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本市场渠道和外汇渠道传导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继续寻找深层次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因素。文章最后还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现象、新问题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先后对房地产行业过度发展,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和影子银行业务迅速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文章围绕有效性的问题,着力解决货币的本质、内生与外生、货币创造过程、影子银行货币创造等理论上的难题。文章认为中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中央银行会根据不同时期影响经济运行稳定的因素,调整货币政策关注的主要目标,因此会因主要目标而牺牲次要目标。从长期角度看,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基于此,长期角度货币政策更关注经济增长这一指标,将其作为经济运行稳定的核心关注指标,在一些时期降低了对物价稳定等其他指标的关注度。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原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开放环境下,逐步出现失效,中央银行不得不创新调控工具和手段,并兼顾到外部均衡问题,将外汇储备、汇率等指标作为货币政策关注的指标。文章针对于这些问题对1978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变迁、传导机制变迁和货币政策具体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支持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维持宏观经济运行稳定的论点。鉴于上述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新视角,文章认为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定义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能否有效控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指标,采取长期数据对不同渠道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进行检验。检验证明央行能够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对货币政策目标产生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在不断增强。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也存在一定的阻碍,一方面,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渠道,但由于利率未完全市场化,利率渠道阻塞较为严重,其传导效果明显弱于信贷渠道。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与信贷资源可得性直接相关,该因素也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资本市场渠道和外汇传导渠道是货币政策传导的补充渠道。融资模式上,直接融资规模小影响了货币政策资本市场的传导效果。而外汇占款引发的货币多发增强了我国货币内生性,货币政策调控的主动性被削弱。文章还认为房地产行业过度发展、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和影子银行业务兴起都对货币政策传导产生影响。房地产行业能够有效传导货币政策且受货币政策调控,其快速增长增加了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也容易导致银行体系资产风险。土地财政改变了政府部门财政支配能力和范围,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模糊了财政资金和银行资金的界限,积聚了政府和银行的信用风险。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金融抑制和国家促进直接融资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发展,而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嫁接”出来的融资模式,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具有相似的信用创造体系,影子银行也是货币政策传导的渠道,但与西方国家影子银行业务相比较,中国影子银行更像银行的影子,其传导渠道与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相似。文章详细回归了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变迁,并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变迁深刻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开放的过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完善,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货币政策调控也逐步从关注内部均衡,转变为内外均衡兼顾。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工具。特别是2000年以后,货币政策被迫冲销外汇储备引发的货币多发,央行利用调节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结构,创新地利用准备金政策低成本深度冻结多余的货币供应量,这是中国中央银行根据中国实际有效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体现,也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不足的无奈之举。为了研究需要,文章对货币本质、货币创造理论进行了再研究,认为货币是了结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这一论断丰富了货币的内涵,也将货币与信用概念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中央银行货币与商业银行货币区别在于其信用范围的不同,从而统一了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货币创造过程,在统一的框架下分析了货币政策在中国货币经济体系中的传导效果。综上,笔者认为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环境和政策工具、传导机制、传导渠道等多方面存在阻碍货币政策传导因素,因此建议从推进利率市场化、引导信贷资源供给,改善微观经济主体决策机制等因素着手,清除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同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利率渠道、信贷渠道、资本市场渠道和外汇渠道,丰富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货币政策调控从数量型工具向价格型工具的转变,寻找货币政策更加准确、可测的货币政策传导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促进货币政策效果的提高。此外,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应关注信贷资金和风险在房地产行业集中,土地财政引发的政府过度负债,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和业务本身风险积聚等因素,在货币政策目标多重性前提下,有重点、有针对地开展调控,实现多重目标的兼顾和平衡。
二、商业企业“四放开”后产生的新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业企业“四放开”后产生的新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6)基于市场取向的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内容与分析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国内外天然气定价机制研究综述 |
2.1.1 国外天然气定价机制研究综述 |
2.1.2 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研究综述 |
2.2 相关理论研究 |
2.2.1 价格机制与市场 |
2.2.2 博弈论基本论述 |
2.2.3 VAR 模型与 Granger 因果检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演进 |
3.1 天然气上游定价机制的演进 |
3.2 天然气中游定价机制的演进 |
3.3 天然气下游定价机制的演进 |
3.4 天然气行业管制定价原理及弊端 |
3.4.1 垄断条件下的天然气政府管制定价 |
3.4.2 垄断条件下的天然气政府管制定价存在弊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外天然气定价机制分析 |
4.1 美国天然气行业定价机制分析 |
4.2 英国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历程 |
4.3 俄罗斯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 |
4.4 各国天然气定价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研究 |
5.1 竞争条件下天然气市场定价原理及优势分析 |
5.2 基于 Stackelberg 博弈的我国天然气定价模型 |
5.2.1 三种模式下我国天然气行业上游定价机制研究 |
5.2.2 天然气供应链博弈定价分析 |
5.3 天然气市场定价的培育 |
5.3.1 天然气上游市场定价培育 |
5.3.2 政府监管下的我国天然气管输定价培育 |
5.3.3 天然气下游市场定价培育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天然气价格变动传导效应分析 |
6.1 变量的选取 |
6.2 VAR模型的建立 |
6.2.1 单位根检验及Granger因果检验 |
6.2.2 VAR模型的构建 |
6.3 模型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的源起 |
2 课题国内研究现状 |
2.1 药学史研究相关着作 |
2.2 药学史研究文献 |
3 研究的方法与内容 |
4 论文的研究意义 |
5 论文的创新点 |
6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古代药学史概论 |
1 原始社会药物的萌芽 |
2 夏、商、周及春秋时期的药学 |
3 战国、秦汉及三国时期的药学 |
4 两晋、隋唐至五代时期的药学 |
5 宋辽金元时期的药学 |
6 明清(至鸦片战争)时期的药学 |
第三章 近代药学史概论 |
1 近代中药发展概况 |
1.1 药物学的发展 |
1.2 方剂学的成就 |
1.3 旧中国歧视中医药和中医药界的反抗斗争 |
1.4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
1.5 中医药学术团体与刊物 |
2 近代西药发展概况 |
2.1 西方药学的输入 |
2.2 西药商业的兴起与发展 |
2.3 制药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
2.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2.5 药学(西药)教育 |
2.6 药学(西药)研究 |
2.7 医药学术团体和医药期刊 |
3 解放军革命根据地的医药卫生工作 |
3.1 中医药工作的开展 |
3.2 医药教育 |
3.3 医药工业 |
3.4 药事管理制度与药事法规 |
第四章 现代药学史研究 |
1 药学事业的发展 |
1.1 中药事业的发展 |
1.2 药品监督管理 |
1.3 制药工业 |
1.4 医药商业 |
1.5 药学教育 |
1.6 医药科技工作 |
1.7 医院药学 |
1.8 药学社会团体 |
1.9 药学书刊与网站 |
1.10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药学事业的发展 |
2 药学科学研究进展 |
2.1 现代药学史研究 |
2.2 中药研究 |
2.3 药学分科研究进展 |
2.4 药物学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1 对现代药学史的研究意义重大,有关单位必须加强这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出版工作 |
2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宝贵遗产,必须坚决地继承并发扬光大 |
3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药学事业各项改革 |
4 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
5 实施“科教兴药”战略,推动药学事业全面进步 |
6 加强药品监督管理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
7 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表1 |
(8)黑龙江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写作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整体思路构建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章 股份合作制理论综述 |
2.1 股份合作制企业产生的原因 |
2.1.1 国外股份合作社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 |
2.1.2 股份合作制经济在我国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
2.2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特征 |
2.3 股份合作制的适用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股份合作制在我省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改革中的实践 |
3.1 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3.2 黑龙江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发展的历史及改革进程 |
3.2.1 黑龙江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发展的历史 |
3.2.2 改革的历程 |
3.3 改革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及其症结所在 |
3.4 我省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践 |
3.4.1 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的必然性 |
3.4.2 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实践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改制带来的现实成效以及改制后的企业存在的问题 |
4.1 股份合作制在我省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
4.2 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制度缺陷及面临的新问题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股份合作制促进企业发展 |
5.1 股份合作制企业所需外部环境的创建 |
5.2 股份合作制的科学化改造 |
5.2.1 优化股权结构 |
5.2.2 放宽持股比例 |
5.2.3 理顺分配关系 |
5.3 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5.4 我省股份合作制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入市的政策分析及投资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基本思路和研究路线 |
1.4 基本概念 |
1.4.1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
1.4.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
第二章 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研究 |
2.1 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现状和特点 |
2.1.1 集体土地流转规模不断增大,耕地流失较为严重 |
2.1.2 流转方式主要以转包和出租为主,土地股份合作制逐渐成为主流 |
2.1.3 各地政府引导建立集体土地流转市场,规范管理流转过程 |
2.2 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模式对比 |
2.2.1 南海模式 |
2.2.2 江苏宜兴年租制模式 |
2.2.3 芜湖模式 |
2.3 中国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研究小结 |
第三章 新南海模式下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出让 |
3.1 南海农村集体用地流转历史沿革 |
3.2“新南海模式”得以在南海发展的基础 |
3.3“新南海模式”政策分析 |
3.4“新南海模式”政策分析小结 |
第四章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三方博弈分析 |
4.1 三方利益博弈过程分析 |
4.2 三方动态博弈分析及模型的构建 |
4.2.1 土地所有者与土地管理者(农村集体和政府) |
4.2.2 土地管理者与土地使用者(政府和用地企业) |
4.2.3 土地使用者和土地所有者(用地企业和农村集体) |
4.3 动态博弈模型的结论和启示 |
第五章 层次分析法问题的提出及模型建立 |
5.1 房地产传统投资决策方法及适用性的局限 |
5.2 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房地产投资决策 |
5.3 层次分析法模型的提出和建立 |
5.3.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3.2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5.3.3 单一准则下元素相对排序权重的计算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
5.3.4 各层元素对目标层的组合权重计算及组合一致性检验 |
5.4 层次分析法在房地产最优方案的决策流程和小结 |
5.4.1 房地产最优方案投资决策流程 |
5.4.2 小结 |
第六章 南海首宗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出让项目投资决策应用 |
6.1 项目的基本情况 |
6.1.1 项目地理位置及基本指标 |
6.1.2 项目发展定位 |
6.2 项目投资的候选方案 |
6.3 项目投资方案的层次分析法求解 |
6.4 项目实际运作效果及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 |
1.2.1 研究方法 |
1.2.2 主要创新 |
1.2.3 研究不足 |
1.2.4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文献综述和基础理论研究 |
2.1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相关文献 |
2.1.2 中国相关文献 |
2.1.3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 |
2.2 货币供给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研究 |
2.2.1 内生与外生理论 |
2.2.2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基于货币创造过程的判断 |
2.2.3 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博弈与货币外生性 |
2.3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问题研究 |
2.3.1 货币的中性与非中性理论 |
2.3.2 货币非中性的中国数据检验 |
2.4 货币政策传导环境 |
2.4.1 货币政策实施市场环境 |
2.4.2 货币政策目标理论 |
2.4.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3章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
3.1 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市场环境 |
3.1.1 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 |
3.1.2 中国利率环境 |
3.1.3 中国汇率制度 |
3.1.4 中国资本项目下开放程度 |
3.2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
3.2.1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
3.2.2 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3.2.3 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 |
3.2.4 中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选择 |
3.3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变迁 |
3.3.1 1984 年以前的货币政策传导 |
3.3.2 1984 至 1998 年的货币政策传导 |
3.3.3 1998 至 2008 年货币政策传导 |
3.3.4 2008 年以后货币政策传导 |
3.4 中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比 |
3.4.1 中国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比 |
3.4.2 中国与欧元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比 |
3.4.3 中国与英国货币政策传导对比 |
3.5 1998 年以后中国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 |
3.5.1 1998-2002 年:向市场化调控转变的初期阶段 |
3.5.2 2003-2008 年:内外均衡同时兼顾阶段 |
3.5.3 2008-2010 年:次贷危机时期的货币政策调整和微调阶段 |
3.5.4 2011 年至今:引导信贷资金流向阶段 |
3.5.5 1998 年以后货币政策实施的特点 |
3.6 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
3.6.1 多重指标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 |
3.6.2 中介目标可控性不强影响有效性 |
3.6.3 货币政策工具的不足影响有效性 |
第4章 中国货币政策利率渠道、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 |
4.1 中国货币传导的利率渠道 |
4.1.1 存贷利率与同业存款利率 |
4.1.2 利率与投资 |
4.1.3 利率与消费、产出的实证检验 |
4.1.4 影响利率渠道发挥作用的因素 |
4.2 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 |
4.2.1 信贷渠道有效性文献综述 |
4.2.2 中国信贷状况与信贷渠道传导 |
4.2.3 微观主体行为对货币政策传导影响 |
4.2.4 中国信贷渠道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
4.2.5 结论与影响信贷渠道有效性的因素 |
第5章 货币政策传导的资本市场渠道和汇率渠道 |
5.1 货币政策传导资本市场渠道 |
5.1.1 证券市场的发展 |
5.1.2 证券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 |
5.1.3 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有效性实证研究 |
5.1.4 结论与影响股票市场传导渠道有效性的因素 |
5.2 货币政策外汇渠道传导效果 |
5.2.1 相关理论综述 |
5.2.2 中国经济开放情况和货币发行的特殊性 |
5.2.3 中国货币政策外汇传导机制有效性实证检验 |
5.2.4 实证检验结论及相关建议 |
第6章 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其他因素 |
6.1 房地产行业与货币政策 |
6.1.1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 |
6.1.2 货币政策与房地产调控 |
6.1.3 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传导的实证检验 |
6.1.4 结论与房地产行业传导的影响因素 |
6.2 土地财政与货币政策 |
6.2.1 土地财政的相关研究 |
6.2.2 土地财政积极和消极作用 |
6.2.3 土地财政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 |
6.3 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
6.3.1 影子银行定义及相关文献综述 |
6.3.2 欧美影子银行运行机理与其信用创造过程 |
6.3.3 影子银行与银行影子 |
6.3.4 信用创造与货币创造 |
6.3.5 影子银行对信用创造的影响 |
6.3.6 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对经济的影响 |
6.3.7 影子银行业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挑战 |
6.4 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相关建议 |
外文参考书目 |
中文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商业企业“四放开”后产生的新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商业企业“四放开”后产生的新问题[J]. 宋德泉. 审计理论与实践, 1994(01)
- [2]国合商业“四放开”对货币流通影响及金融对策[J]. 肖银龙. 金融与经济, 1993(08)
- [3]放而有度 活而有序 正确处理国合商业“四放开”的几个关系[J]. 王朝生. 江西政报, 1991(24)
- [4]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商业流通改革[J]. 陈天庚. 商业研究, 1992(07)
- [5]新时期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历史考察(1978—2003)[D]. 王世勇.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4)
- [6]基于市场取向的我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研究[D]. 聂光华. 天津大学, 2014(05)
- [7]中国现代药学史研究[D]. 田丽娟. 沈阳药科大学, 2006(04)
- [8]黑龙江国有中小型商业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研究[D]. 张永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01)
- [9]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入市的政策分析及投资决策研究[D]. 肖楠.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10]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D]. 张奎. 吉林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