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审计规范的执行与操作(论文文献综述)
高晓霞[1](2020)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公共问责和监督控制系统之一。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其内在的政治逻辑,而且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多方面的治理功能。审计监督既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标志,同时,强化审计监督又是坚持依法治国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国家审计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既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路径和手段,说到底则是民主与法治的统一。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不能单纯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而要将审计监督放置在国家治理的大视野中进行考察,围绕国家治理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以及责任性等基本属性准确把握其对于审计监督的内在规定性及现实需求,进而以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与治理功能。基于此,考察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必须遵循“政治逻辑—治理功能—行动路向”的分析框架,以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为指导,批判性地借鉴西方权力监督多维理论视角中的合理因素,侧重运用人民主权理论、治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分析工具深入探讨审计监督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及其由于各种现实挑战而出现的期望差距,并且全面分析把政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行动路向。依据这一研究逻辑,首先就要基于对审计监督的历史溯源和理论阐释,深刻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于审计监督职能的现实需求。其次,从政治学理论视角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权力监督和权力制约的一项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其独特的政治逻辑在于其政治权力基础、政治体制优势和民主政治动因。第三,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职能作用具有独到的治理功能,包括权力制约与法治功能、信息公开与透明功能以及民主参与和问责功能等。第四,从政府公共部门审计监督制度效能的角度来看,国家治理中的审计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制度支柱之一承载着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对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啄木鸟”、“看门狗”和“达摩克利斯之剑”职能作用的普遍期望。然而,审计监督制度所发挥的实际效能却始终存在一定的期望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于种种原因所导致的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公开性期望差距和责任性期望差距。最后,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就是要基于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权威性、协同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实现审计全覆盖,并且在与其他监督制度有机贯通与相互协调中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强化审计结果信息披露和审计问责,突出技术支撑,进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国家治理中的职能作用,不断提高审计监督的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缩小和弥合审计监督制度在独立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方面的期望差距,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公信力。一个国家的审计体制必须与该国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道路选择以及政治体制优势等相适应,才能在治理体系中更好地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监督制度作为国家审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不仅合乎审计制度的本质即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而且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选择。中央审计委员会的成立,为党统一指挥审计监督工作提供了政治制度依据和政治体制保障,是党的领导这一政治原则和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工作中的落实与体现,是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要求的审计领导制度和审计管理体制创新,也是审计监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回应社会普遍期待的根本遵循和制度保障。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内在地要求加强党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依法独立审计。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审计信息知情权。此外,要不断扩大公众参与,增强审计监督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机贯通和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协同性和整体合力。最后,还要继续加大审计监督与公共问责力度,提升审计监督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总之,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只有基于以制度保障制度的治理逻辑,紧紧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根本保障,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在审计全覆盖的过程中实现制度协同,强化审计问责,切实提高审计监督制度执行力,才能在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优势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其治理效能,避免出现“制度空转”,从而缩小和弥合审计期望差距,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实现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许艳[2](2012)在《基于博弈论的审计职业判断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机制,审计旨在克服所有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和保障各相关方面的利益。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审计已成为了资本市场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审计部门的社会地位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社会公众对审计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但进入21世纪,国际和国内的资本市场陆续出现了审计造假和出错的情况,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由于审计工作都没有起到有效的判断评价作用而经常被卷入其中。目前,审计判断工作遇到了不可避免的挑战,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不断加大,审计判断的质量也总体表现出不高的趋势。尽管我国的审计准则和规范不断完善,但是也表现出明显的不足,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生的违规行为却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处罚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审计风险的发生和审计判断质量的下降。导致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可能由于审计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发现造假却没有报告出来,甚至与被审计单位合谋造假,如安达信公司;也可能是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有限,虽然努力工作却没有发现造假;或者排除道德和业务水平因素,单纯地是因为审计师的审计工作比较匆忙,审计时间比较有限,即没有付出应有的努力程度而没能发现造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会计、审计准则和规范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对会计、审计事项的约束力明显不足。另外,社会监管机构对违规行为的处罚也缺乏力度。可见,被审计单位管理者为了个人或者集体利益有造假的动机,考验着审计师的道德水平和执业技能,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潜在的“友好合作”考验着审计监管机构的能力和力度,那么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就非常值得学者们进行深入地研究。本文的写作主线采用以理论分析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论证,总结了审计职业判断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引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博弈双方的具体博弈过程,得出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及怎样进行改善的几点思考。本文在借鉴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将博弈论引入审计职业判断的合理性及博弈论在经管学的广泛应用。在过去文献建立诸多博弈模型中,本文认为审计判断过程准确地说属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原因有二:首先,博弈活动的参与者分别处于不同的执业环境、掌握不同的信息,当融入到整个博弈中去时,对博弈对手信息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掌握,即所谓的“信息不对称”,因此存在博弈信息不完全性;其次,审计判断的参与者之间的行动是有先后顺序的,在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博弈时,先是被审计单位管理者选择一定的概率对财务报告造假,然后由审计人员在不清楚被审计单位管理者的行为选择情况下决定是否合谋或合规,所以审计判断是一种动态博弈。关于外部审计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以前的研究也出现了不少。由于我国是比较注重法治的国家,外部监管大都是国家权力机构(如国家审计署)或者社会组织(如注册会计师协会),相信外部监管在法治社会下对审计的博弈参与者决策有更强的影响力,故文章分别建立了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与监管机构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根据对博弈均衡结果的分析,发现审计判断在博弈环境、博弈技能和博弈规则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减少财务造假和审计舞弊发生的建议,更加强调对审计外部监管工作的注重,希望可以对目前存在的审计判断问题有所帮助,对以后的审计判断研究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佟婳[3](2019)在《T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案例研究 ——以对AR咨询公司审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注册会计师审计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期望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注册会计师接到的投诉与诉讼却不断增加,审计失败案件频繁发生,人们对注册会计师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多。随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审计实践的不断加深,对审计风险的管理能力逐渐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对审计风险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审计研究中的主流方向。然而,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对咨询公司审计风险的研究却长期缺失,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于实践发展。目前,作为我国重要新兴服务业的咨询业发展迅速,咨询公司在资本市场中地位越来越高。研究咨询公司的审计风险不仅有助于丰富审计研究的领域,对注册会计师对咨询行业的审计实践也具有较大的指导、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本文同以往对于审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一样的,都将审计风险作为研究核心,通过分析T会计师事务所对AR咨询公司的审计流程,指出T会计师事务所在该项目中面临的审计风险,并对T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管理措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本文以AR咨询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以最新的审计制度为依据,从T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出发,研究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风险管理时应当采取的策略和手段。本文创新地把咨询公司作为审计风险研究的对象,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通过对AR咨询公司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指出我国同类型企业在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兼具典型性和借鉴性。本文不足之处为:由于笔者的水平所限加之咨询行业专业性较强,本文对部分实践环节论述的深度和全面性存在一定欠缺,笔者将在未来的研究中予以加强。
宋夏云[4](2006)在《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国家审计是基于加强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基本职能在于监督、评价和鉴证。国家审计起源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又服务于公共受托责任关系。国家审计目标理论在整个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研究国家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独立性、审计规范和审计报告的基础。从层次上划分,国家审计目标包括总目标、具体目标和项目目标,它们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国家审计目标体系。关于国家审计目标的研究,是随着社会、国家和民众对国家审计功能与作用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国家审计目标是国家审计实践行为的预期效果与最终方向。根据公共受托责任关系理论与国家审计关系理论,国家审计总目标在于独立地提供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鉴证信息。国家审计总目标体现国家审计的本质与存在意义,它是高度浓缩的、精炼的和相对稳定的;国家审计具体目标是总目标的分解形式,总目标是具体目标确立的基础。随着公共受托责任的内容与标准的深化,具体审计目标表现出动态发展的特性;国家审计项目目标是具体审计目标的承担者与最终实现途径。国家审计的目标提出与目标实现具有同等的价值。国家审计目标是审计需求与审计供给的均衡统一。审计需求决定国家审计的理论目标,审计供给影响国家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两者是一对矛盾。根据审计供需理论与目标期望差理论,国家审计目标实现机制框架的核心要素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强化机制、独立性保证机制、审计规范优化机制和审计报告健全机制。本次研究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其研究路径包括问题提出、理论分析、观点对比、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全文共分八章,具体内容及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动机、研究路径及方法、研究内容及框
龙思敏[5](2019)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基于退市博元案例的分析》文中认为频繁出现的审计失败问题,不仅让众多投资者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能力和声誉失去信任,也使其遭到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损害证券市场信誉的同时,也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第一章阐述了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观点。第二章探讨审计失败的相关理论,并详细阐述了审计失败的概念,同时总结了审计失败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分析中国证监会在2014年至2018年间对审计失败案例公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从宏观上理解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现状和危害。本文第三和第四部分周密剖析了退市博元审计失败案例,从审计主体、客体和执业环境三个角度详细阐述,并在第五章针对三方面原因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最后一部分归纳了结论和展望了未来。
姜毅[6](2013)在《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研究 ——兼论审计模式设计及应用》文中提出21世纪是变革的世纪,知识经济逐渐兴起,民主政治深入发展。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重物轻人的理念被扬弃,人的价值得到了全方位的关注,“人”开始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中心。由于受物本主义的影响,现有审计理论和实践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缺陷和弊端。如何将人纳入审计系统,如何对人及其行为进行风险分析,如何构建系统的人本审计理论体系,就成为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以规范研究为主,结合应用事例分析与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采用归纳法、演绎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融合运用行为科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尝试构建崭新的人本审计理论体系。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其结论如下:首先,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人本思想指导下的审计本质。在分析传统审计理论存在缺陷的基础上,本文创新提出人本审计是指以人及其行为为中心、为根本的审计观。审计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对自身行为的评价活动。具体来说,审计是审计人对照既定标准,评价被审计人及其行为的可靠性、合法性、有效性,从而确定被审计人的受托责任,提出改进行为的建议并向人问责的活动。人本审计更关注人的行为动机、行为过程对经济活动这一行为结果产生的主导作用,更重视“人——事/物”的关系,系统分析被审计人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审计的实质。其次,本文系统构建了以审计本质为逻辑起点的人本审计理论体系,丰富并发展了审计理论体系。人本审计理论体系包括人本审计基础理论和人本审计应用理论两大部分。人本审计基础理论主要由审计本质、审计假设、审计目标、审计概念等构成。建立在在人本审计本质观下的审计假设至少有以下几点: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一切经济活动源于人及其行为、人及其行为问题易发性、人及其行为可确认、审计可以促进人及其行为改善。按照人本审计本质和假设,人本审计的目标主要有:鉴证、评价人及其行为的可靠性、合法性、有效性;分析、揭示人及其行为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人及其行为的建议,促进人及其行为的价值增值。人本审计概念包括核心概念和派生概念,其中核心概念主要有:独立性、职业谨慎、胜任力、行为责任、行为风险、行为证据、行为标准、行为意见;派生概念主要有:沟通、职业判断、关键人物、行为类型、行为动机、重要性、行为问责、行为改善。人本审计应用理论是以基础理论为原理运用于审计实践所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实践的理论,按行为类型划分为行为可靠性审计理论、行为合法性审计理论、行为有效性审计理论;按审计的主体划分为人本国家审计应用理论、人本民间审计应用理论、人本内部审计应用理论;按审计操作规范划分为人本审计准则理论、人本审计程序与方法理论、人本审计报告理论。再次,本文设计了行为导向的人本审计模式。在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人本审计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账表、内部控制、企业风险等“物”为中心的审计模式,该模式将人及其行为正式纳入审计系统。该模式对现行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将审计风险模型由“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修改为“审计风险=行为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式按行为动机类型,将行为划分为两大类:正面积极行为、反面消极行为,并指出应对反面消极行为的三类:造假欺骗行为、违法违规行为、无效损失行为进行重点的行为风险评估,从而确定审计的重点。该模式改变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为“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相结合的思路开展审计。该模式对传统审计的流程进行了改良,在以往的计划、实施、报告阶段基础上,增加了问责阶段,并在审计方法中引入了对人及其行为进行询问、检查、观察、访谈、心理测评、情景模拟、360度测评等技术和方法,丰富了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该模式对审计报告提出了改进建议,审计报告的对象应是人,审计报告要反映人及其行为的重要信息,审计应提出改进行为的建议。最后,本文用两个审计案例将人本审计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分析。通过在物本审计理念下开展的审计情况与人本审计模拟下的审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了在人本审计理论的指引下,审计操作模式有了质的改变,各种新的审计方法得以运用,审计功效显着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物本审计逐渐发展为人本审计成为审计发展的必然这一论断。
谭劲松,赵黎鸣,宋顺林[7](2013)在《跟踪审计的“免疫防线”: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政府投资项目的增加,跟踪审计越发重要。首先讨论跟踪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然后基于这一框架,借鉴人体免疫系统的思想,构建跟踪审计的实践理论——跟踪审计的三道"免疫防线";三道防线包括被审计单位自查和反向监督、审计机关普查和审计机关专查。最后,以广州市审计局的一个跟踪审计项目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发现三道防线理论在实务中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宋常,田莹莹,张羽瑶[8](2014)在《关于国家审计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审计的本质是经济监督,民本治理是当前国家审计通过经济监督参与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审计理论发展水平决定着审计实务的发展水平及未来走向,重构的国家审计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国家审计基础理论、国家审计应用理论和国家审计教育理论。另外,在经济监督本质和民本治理实质的基础上,还探索了经济责任审计与反腐败斗争等国家审计实践创新的重要意义、实现方式和具体途径等。
李璐琪[9](2019)在《医药企业的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研究 ——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尔康制药审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民身体健康状况,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的战略,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医药行业正是保证国民健康的重要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除了盈利性还肩负着社会责任,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持社会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国家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国家出台各种政策限制药品的价格,使得医药企业的收入降低;对药品质量监管力度加大,药品成本加大,这些措施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企业的利润。一些医药企业为了满足出资人的需求,投其所好来粉饰财务数据,以达到“美化”财务报表的目的,最终导致信息质量失真,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对医药企业进行审计时要对财务舞弊保持高度警觉。本文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出发,对医药企业进行审计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比较详细的分析,并结合尔康制药这一具体案例加以印证。首先,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回顾国内外关于审计风险以及医药行业的审计风险及其应对措施的相关文献,对医药行业出现的审计风险有了一定的了解。其次,对审计风险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委托代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等分析产生审计风险的原因。再次,依据审计风险模型,将审计风险分为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类来进行研究探讨,一是重大错报风险,主要是企业收入的多计、存货价值计量不合理、研发无形资产的支出划分标准不统一和政府政策方面所带来的影响而导致风险的出现。二是检查风险,主要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在程序方面的设计和执行不合理以及对行业了解不够深入、知识不足所导致的。针对出现的风险,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需要对这些重点领域来加以足够的关注,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性,严格遵循职业道德规范,重视分析程序的运用等来使风险降低。通过对其具体情形的分析,进而提出应对和防范的措施。最后,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尔康制药的审计为例,对前面所述的论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验证。本文的研究使注册会计师在对医药企业审计时,能够对重点领域进行更多的关注,使得程序设计和执行更加合理有效,从而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齐兴利[10](2009)在《“免疫系统”论下审计学科独立与理论体系重建》文中指出从"免疫系统"论的视角透视,会计与审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进行重新定位。我们应从本质论看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差异性、从审计模式看审计对会计的超越性、从控制论看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制约性、从经济责任看两者之间的对立性。中外学者始终未放弃对审计学科独立性的探讨,审计学科的独立理论体系一直在创建着,审计实践体系独立发展的特征也日趋明显。审计"免疫系统"理论的提出为建立以审计本质与审计职能为二元逻辑起点的审计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论审计规范的执行与操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审计规范的执行与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1)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本文选题的理由与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关于审计监督的研究现状 |
三、本文的研究逻辑与研究内容 |
四、本文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 |
五、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
第一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由来与发展 |
一、中国审计监督的历史由来与当代发展 |
二、外国审计监督的发展历程与不同模式 |
第二节 国家治理中审计监督的理论基础 |
一、西方权力监督与制约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 |
三、本土化的权力监督理论探索 |
第三节 国家治理对审计监督的现实需求 |
一、国家治理法治化与审计监督 |
二、国家治理透明化与审计监督 |
三、国家治理责任性与审计监督 |
第二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政治逻辑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基础 |
一、理解审计监督的政治学思维 |
二、审计监督的政治权力分析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中的审计监督权 |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政治体制保障 |
一、政治体制赋予审计监督政治使命 |
二、政治体制凸显审计监督的政治职能 |
三、政治体制改革决定了审计监督发展方向 |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政治动因 |
一、审计监督源于民主政治的深层推动力 |
二、审计监督随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强化 |
三、审计监督服务于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
第三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治理功能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依法治权功能 |
一、审计监督的经济控制功能 |
二、审计监督的权力制约功能 |
三、审计监督的民主与法治功能 |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信息公开功能 |
一、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入功能 |
二、审计监督的信息处理功能 |
三、审计监督的信息输出功能 |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民主问责功能 |
一、审计监督是责任政府中的责任追究机制 |
二、审计监督是协同治理中以问责为导向的建设性制度安排 |
三、审计监督是民主治理中的政治信任增进机制 |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期望差距 |
第一节 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期望差距 |
一、审计独立性及其期望差距 |
二、审计体制不畅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
三、审计能力不足导致审计监督独立性期望差距 |
第二节 审计监督的公开性期望差距 |
一、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
二、政府公共信息垄断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
三、审计信息公开不足导致审计监督公开性期望差距 |
第三节 审计监督的责任性期望差距 |
一、审计体制悖论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
二、审计权责失衡造成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
三、审计监督的问责困境导致审计监督责任性期望差距 |
第五章 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行动路向 |
第一节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法独立审计 |
一、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依法独立审计 |
二、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
三、正确理解审计监督的独立性 |
第二节 通过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知情权 |
一、强化审计信息公开,维护公众的信息知情权 |
二、在审计监督中促进政府信息公开 |
三、基于审计监督权推进审计监督信息公开 |
第三节 在公共问责中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
一、优化审计监督问责体系 |
二、增强审计监督的问责效能 |
三、提升审计监督公信力 |
结语: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审计监督的治理效能 |
一、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法治化 |
二、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民主化 |
三、国家治理体系中审计监督的全覆盖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2)基于博弈论的审计职业判断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引言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0.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0.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0.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1 审计职业判断理论概述 |
1.1 审计职业判断的含义 |
1.2 审计职业判断的特征 |
1.2.1 职业独立性 |
1.2.2 职业谨慎性 |
1.2.3 专业胜任性 |
1.2.4 自身局限性 |
1.3 审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 |
1.3.1 审计判断可以修补审计准则建设的不足 |
1.3.2 审计判断是整个审计工作的核心因素 |
1.3.3 审计判断失误会加剧审计风险甚至导致审计失败 |
2 审计职业判断目前存在的问题 |
2.1 审计人员面临和承担的审计风险不断加大 |
2.1.1 经济、社会环境引起审计风险的产生 |
2.1.2 法律环境加剧审计风险的发生后果 |
2.2 存在不真实的报告,审计判断质量整体不高 |
2.2.1 对发现的虚假信息隐瞒不披露 |
2.2.2 未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的虚假信息 |
2.2.3 审计报告的编写不够严谨、规范 |
2.3 审计职业的监管处罚体制不够健全 |
3 基于博弈论的审计职业判断问题探析 |
3.1 博弈论的基本内容 |
3.1.1 博弈论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
3.1.2 博弈论的经管学应用 |
3.2 审计判断研究中引入博弈论的合理性 |
3.2.1 可以推进我国审计体制改革 |
3.2.2 审计本身就是一种博弈 |
3.2.3 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
3.3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
3.3.1 理论假设 |
3.3.2 主体假设 |
3.3.3 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的博弈 |
3.3.4 审计人员与监管部门的博弈 |
3.3.5 结果分析 |
4 基于博弈论的审计职业判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4.1 审计职业判断是一个不完全信息博弈 |
4.2 审计判断倾向于“友好合作”博弈,缺乏独立性 |
4.2.1 审计委托—代理关系的异化 |
4.2.2 受限于成本—效益原则 |
4.3 审计师往往难以做出最优判断 |
4.3.1 专业胜任能力不足 |
4.3.2 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
4.3.3 审计判断存在模糊性 |
4.4 缺少健全有效的博弈规则 |
5 基于博弈论的审计职业判断问题的改进措施 |
5.1 努力打造完全信息博弈环境 |
5.1.1 完善审计职业判断的博弈环境 |
5.1.2 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的非会计信息 |
5.2 杜绝暂时的合作,实现真正的共赢 |
5.2.1 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
5.2.2 逐步实施事务所定期轮换制度 |
5.2.3 提高博弈底线,避免审计风险 |
5.2.4 确保审计职业判断的充分独立 |
5.3 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
5.3.1 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水平 |
5.3.2 完善专家判断和集体判断 |
5.4 制定并健全监督及处罚机制 |
6 本文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T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案例研究 ——以对AR咨询公司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概述 |
2.1 审计风险相关概念 |
2.1.1 审计风险的含义 |
2.1.2 审计风险特征 |
2.1.3 审计风险管理的含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内部控制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2.2.3 信息传递理论 |
2.3 重大错报风险的管理 |
2.3.1 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 |
2.3.2 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 |
2.3.3 注意评估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风险 |
2.4 检查风险的管理 |
2.4.1 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
2.4.2 提高审计人员胜任能力 |
2.4.3 注重保持审计独立性 |
3 T会计师事务所及其风险管理制度分析 |
3.1 T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3.1.1 T会计师事务所基本情况介绍 |
3.1.2 T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和决策机制 |
3.2 T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制度概述 |
3.2.1 与重大错报风险相关的管理制度 |
3.2.2 与检查风险相关的管理制度 |
4 AR咨询公司审计案例分析 |
4.1 AR咨询公司情况介绍 |
4.1.1 AR咨询公司基本信息 |
4.1.2 AR咨询公司财务状况 |
4.2 T会计师事务所对AR咨询公司审计流程 |
4.2.1 确定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 |
4.2.2 确定审计计划 |
4.2.3 控制测试 |
4.2.4 实质性测试 |
4.2.5 出具审计报告 |
5 T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风险分析 |
5.1 T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重大错报风险 |
5.1.1 内部控制风险 |
5.1.2 持续经营能力不稳定 |
5.1.3 财务舞弊风险 |
5.2 T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检查风险 |
5.2.1 审计人员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
5.2.2 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实施存在偏差 |
5.2.3 审计独立性缺失 |
6 对T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的建议 |
6.1 T会计师事务所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关注 |
6.1.1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结构的关注 |
6.1.2 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经营环境的了解 |
6.2 T会计师事务所的加强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关注 |
6.3 T会计师事务所应注意防控被审计单位财务舞弊风险 |
6.3.1 关注被审计单位关联方交易 |
6.3.2 关注被审计单位的股权投资事项 |
6.4 T会计师事务所要提高所内审计人员的执业胜任能力 |
6.5 T会计师事务所应不断完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及其落实情况 |
6.6 T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提高审计独立性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论文的研究动机 |
二 论文的研究路径及方法 |
三 论文的结构及内容安排 |
四 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创新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家审计目标的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国家审计目标实现机制的文献综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框架要素研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目标的涵义及确立原则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总目标的定位研究 |
第三节 国家审计具体目标研究 |
第四节 国家审计项目目标研究 |
第五节 国家审计目标实现机制的框架要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家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的强化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专业胜任能力的涵义与种类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机关的专业胜任能力 |
第三节 国家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审计独立性的保证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独立性的衡量尺度 |
第二节 国家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中国国家审计独立性的现状及改进对策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审计规范的优化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规范体系的构成及设计原则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法 |
第三节 国家审计准则 |
第四节 国家审计的质量控制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审计报告的健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国家审计报告的种类和格式 |
第二节 国家审计报告的信息特征 |
第三节 国家审计报告的公告制度 |
第四节 国家审计的法律责任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方向 |
一 本研究的结论 |
二 本研究的政策建议 |
三 后续研究方向 |
附录一: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的调查结果 |
附录三: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的调查名单 |
附录四: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五:国家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研究的调查结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基于退市博元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审计失败与审计主体的关系 |
1.2.2 审计失败与审计客体的关系 |
1.2.3 审计失败与审计执业环境的关系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审计失败的含义及理论基础 |
2.1 审计失败的定义 |
2.1.1 审计失败 |
2.1.2 相关概念辨析 |
2.2 审计失败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理性经济人”理论 |
2.3 基于我国证监会处罚公告看审计失败 |
2.3.1 我国审计失败的现状 |
2.3.2 审计失败的影响 |
第3章 退市博元审计失败案例分析 |
3.1 退市博元审计失败案例回顾 |
3.2 退市博元与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背景介绍 |
3.2.1 退市博元简介 |
3.2.2 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3.3 退市博元违规行为及舞弊过程 |
3.3.1 重大信息违法披露 |
3.3.2 伪造金融票证 |
3.3.3 定期报告财务数据虚假 |
3.4 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对退市博元的审计过程分析 |
3.4.1 审计计划阶段 |
3.4.2 审计实施阶段 |
3.4.3 审计报告阶段 |
第4章 退市博元审计失败原因分析 |
4.1 审计主体原因 |
4.1.1 审计人员和事务所独立性缺失 |
4.1.2 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存在缺陷 |
4.1.3 审计人员未严格遵循审计准则 |
4.2 审计客体原因 |
4.2.1 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不善,经营困难重重 |
4.2.2 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内部管理水平低下 |
4.3 审计执业环境原因 |
4.3.1 审计市场供不应求,竞争不规范 |
4.3.2 监管力度不足,违法成本较低 |
第5章 审计失败案例的启示 |
5.1 对注册会计师的启示 |
5.1.1 坚持独立性原则,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建设 |
5.1.2 严格遵循审计准则,提高审计质量 |
5.1.3 保持职业怀疑,降低审计风险 |
5.2 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启示 |
5.2.1 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
5.2.2 重视对风险控制的管控,加强风险控制制度的建设 |
5.2.3 注重行业专门化建设,建立行业数据信息库 |
5.3 对被审计单位的启示 |
5.3.1 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促进公司健康发展 |
5.3.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
5.4 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
5.4.1 规范审计市场竞争秩序,营造竞争有序的审计服务环境 |
5.4.2 加大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研究 ——兼论审计模式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审计变革 |
1.1.2 国家管理理念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
1.1.3 现有审计的缺陷 |
1.1.4 构建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提出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选题意义 |
1.3.1 研究的思路、内容与逻辑框架 |
1.3.2 研究的创新点及选题意义 |
1.4 研究的方法 |
2 人本审计的理论基础 |
2.1 人本思想及其相关理论 |
2.1.1 人本思想 |
2.1.2 人本思想相关理论 |
2.1.3 对本文的启示 |
2.2 行为科学理论 |
2.2.1 行为科学基本内容 |
2.2.2 行为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 |
2.2.3 对本文的启示 |
2.3 受托责任理论 |
2.3.1 受托责任理论的内容 |
2.3.2 受托责任的拓展 |
2.3.3 对本文的启示 |
3 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 |
3.1 审计理论与审计理论体系 |
3.1.1 审计理论的涵义 |
3.1.2 审计理论体系的涵义 |
3.1.3 审计理论体系的作用 |
3.2 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
3.2.1 确立审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要求 |
3.2.2 审计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观点比较分析 |
3.2.3 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
3.3 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 |
3.3.1 构建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原则 |
3.3.2 审计理论体系研究观点的比较分析 |
3.3.3 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思路 |
3.4 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的特点分析 |
4 人本审计本质论 |
4.1 审计本质的涵义及观点评析 |
4.1.1 审计本质的涵义 |
4.1.2 对已有审计本质观点的评析 |
4.2 物本审计的表现形式、特点和缺陷 |
4.2.1 物本审计的表现形式 |
4.2.2 物本审计的特点 |
4.2.3 物本审计的理论缺陷分析 |
4.3 人本审计的本质、特点和理论意义 |
4.3.1 人本审计的本质 |
4.3.2 人本审计的特点 |
4.3.3 人本审计的优点及界定审计本质的理论意义 |
4.4 人本审计应用价值:以国家审计为例 |
4.4.1 国家审计功能发展演变分析 |
4.4.2 国家审计功能的局限性分析 |
4.4.3 人本审计在实现国家审计功能中的作用 |
5 人本审计假设论 |
5.1 审计假设的涵义和意义 |
5.1.1 审计假设的涵义 |
5.1.2 审计假设的意义 |
5.2 审计假设研究典型观点比较分析 |
5.3 人本审计假设体系的构建 |
5.3.1 构建人本审计假设的原则 |
5.3.2 人本审计假设体系组成要素 |
5.3.3 各项人本审计假设的涵义 |
5.3.4 人本审计假设体系的验证 |
5.4 人本审计假设的实践意义 |
6 人本审计目标论 |
6.1 审计目标的涵义、作用及影响因素 |
6.1.1 审计目标的涵义 |
6.1.2 审计目标的作用 |
6.1.3 审计目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
6.2 审计目标演进过程分析 |
6.2.1 审计目标演进过程 |
6.2.2 对审计目标演进过程的分析 |
6.3 人本审计目标体系的构建 |
6.3.1 人本审计的终极目标 |
6.3.2 人本审计的总目标 |
6.3.3 人本审计的具体目标 |
7 人本审计概念论 |
7.1 审计概念的涵义和作用 |
7.1.1 审计概念的涵义 |
7.1.2 审计概念的作用 |
7.2 审计概念的历史演进分析 |
7.2.1 审计概念的探索阶段 |
7.2.2 审计概念的形成阶段 |
7.2.3 国内外审计概念观点的比较分析 |
7.3 人本审计概念体系的构建 |
7.3.1 人本审计概念体系应具备的特点 |
7.3.2 人本审计概念体系的构建 |
7.3.3 人本审计概念体系分析 |
8 人本审计应用理论 |
8.1 人本审计应用理论体系的设计思路 |
8.1.1 人本审计应用理论体系的设计 |
8.1.2 人本审计应用理论体系的分析 |
8.2 按行为类型构建的人本审计应用理论 |
8.2.1 行为可靠性审计 |
8.2.2 行为合法性审计 |
8.2.3 行为有效性审计 |
8.3 按审计主体构建的人本审计应用理论 |
8.3.1 人本国家审计应用理论 |
8.3.2 人本民间审计应用理论 |
8.3.3 人本内部审计应用理论 |
8.4 按审计操作规范构建的人本审计应用理论 |
8.4.1 人本审计准则理论 |
8.4.2 人本审计程序与方法理论 |
8.4.3 人本审计报告理论 |
9 人本行为导向审计应用模式 |
9.1 审计导向模式涵义 |
9.2 审计导向模式发展演进分析 |
9.2.1 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
9.2.2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
9.2.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
9.2.4 对已有审计导向模式的缺陷分析 |
9.3 人本行为导向审计模式的设计 |
9.3.1 人本行为导向审计模式的涵义 |
9.3.2 人本行为导向审计模式的特征 |
9.3.3 人本行为导向审计风险模型 |
9.4 人本行为导向审计模式优点分析 |
10 人本审计程序与方法 |
10.1 人本审计程序设计思路 |
10.2 人本审计的具体程序 |
10.2.1 确定审计项目 |
10.2.2 确定被审计的关键人物 |
10.2.3 行为风险评估 |
10.2.4 行为与经济活动、账簿等关系分析 |
10.2.5 审计实施 |
10.2.6 审计报告与问责 |
10.3 人本审计方法设计 |
10.3.1 人本审计通用方法 |
10.3.2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审计方法 |
10.3.3 对行为有效性的审计方法 |
11 人本国家审计案例分析 |
11.1 党政机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案例 |
11.1.1 案例基本情况 |
11.1.2 案例模拟前审计情况 |
11.1.3 案例模拟后审计情况 |
11.1.4 对比分析 |
11.2 政府投资公司管理及运营绩效审计调查案例 |
11.2.1 案例基本情况 |
11.2.2 审计实施过程及结果 |
11.2.3 审计报告及整改处理情况 |
11.3 总结分析 |
12 结论及展望 |
12.1 研究结论 |
12.2 研究的局限性及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跟踪审计的“免疫防线”: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跟踪审计的基本理论 |
(二) 跟踪审计的环境 |
(三) 跟踪审计的定义 |
(四) 跟踪审计的规范和依据 |
(五) 跟踪审计的程序、方法和特点 |
(六) 跟踪审计的功能和目标 |
三、跟踪审计的实践理论:三道“免疫防线” |
(一) 三道“免疫防线”构建的理论分析 |
(二) 第一道“免疫防线”:被审计单位自查与反向监督 |
(三) 第二道“免疫防线”:审计机关普查 |
(四) 第三道“免疫防线”:审计机关专查 |
四、跟踪审计实践理论的应用:案例研究 |
(一) 案例简介 |
(二) 三道免疫防线的应用 |
五、结论及展望 |
(8)关于国家审计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家审计的经济监督本质 |
二、国家审计的民本治理实质 |
三、国家审计的理论体系重构 |
四、国家审计的业务实践创新 |
(一) 跟踪审计的有效尝试 |
(二) 延伸审计的有益探索 |
(三) 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序开展 |
(四) 反腐败斗争的有力推动 |
(9)医药企业的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研究 ——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尔康制药审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审计风险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 |
1.3.2 审计风险模型研究 |
1.3.3 医药企业审计风险研究 |
1.3.4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及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审计风险 |
2.1.2 重大错报风险 |
2.1.3 检查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风险管理理论 |
第3章 会计师事务所对医药企业审计风险分析 |
3.1 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
3.1.1 生产经营引发的重大错报风险 |
3.1.2 利用关联方交易引发的重大错报风险 |
3.2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
3.2.1 收入确认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 |
3.2.2 与存货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 |
3.2.3 无形资产确认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 |
3.2.4 与政府补助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 |
3.3 会计师事务所对医药企业审计的检查风险分析 |
3.3.1 注册会计师相关行业知识不足的风险 |
3.3.2 注册会计师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不到位的风险 |
第4章 医药企业审计风险应对措施 |
4.1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 |
4.1.1 考虑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 |
4.1.2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水平 |
4.1.3 将分析程序用于审计全过程 |
4.2 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 |
4.2.1 收入确认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 |
4.2.2 与存货相关的重大错报的应对措施 |
4.2.3 无形资产确认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 |
4.2.4 与政府补助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5章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尔康制药的审计案例分析 |
5.1 案例背景 |
5.2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尔康制药的审计风险分析 |
5.2.1 收入确认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 |
5.2.2 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的重大错报风险 |
5.2.3 与存货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 |
5.3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分析 |
5.3.1 虚增收入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 |
5.3.2 关联方交易引发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 |
5.3.3 与存货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应对措施 |
5.4 案例总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免疫系统”论下审计学科独立与理论体系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审计与会计关系纷争的文献回顾 |
二、从系统论透视现代审计与会计关系 |
(一) 从审计本质论看审计与会计的差异性 |
(二) 从审计模式演变看审计对会计的超越性 |
1. 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
2.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
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
(三) 从控制系统看审计与会计的制约性 |
(四) 从不同的责任看审计与会计的对立性 |
三、从会计与审计关系看审计学科的独立性 |
(一) 审计学科与会计学科的关联与区别 |
1. 关于审计学科独立性的研究 |
2. 审计学科独立的条件 |
(二) 审计学科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 |
1. 审计学科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 |
2. 审计学科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 |
3. 审计学科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
四、基于“免疫系统”论下的二元逻辑起点架构审计理论新体系 |
(一) 审计本质与审计职能同为审计理论逻辑新起点 |
(二) 基于审计“免疫系统”的政府审计理论框架设想 |
1. 审计概念体系的构造 |
2. 审计理论体系的组合架构关系 |
3. 审计职能与作用的新理念 |
四、论审计规范的执行与操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审计监督研究[D]. 高晓霞.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2]基于博弈论的审计职业判断探析[D]. 许艳. 江西财经大学, 2012(10)
- [3]T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案例研究 ——以对AR咨询公司审计为例[D]. 佟婳.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9(02)
- [4]国家审计目标及实现机制研究[D]. 宋夏云. 上海财经大学, 2006(12)
- [5]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问题研究 ——基于退市博元案例的分析[D]. 龙思敏. 南昌大学, 2019(02)
- [6]人本审计理论体系研究 ——兼论审计模式设计及应用[D]. 姜毅. 中国海洋大学, 2013(12)
- [7]跟踪审计的“免疫防线”: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J]. 谭劲松,赵黎鸣,宋顺林.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3(01)
- [8]关于国家审计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 宋常,田莹莹,张羽瑶. 当代财经, 2014(01)
- [9]医药企业的审计风险及应对措施研究 ——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尔康制药审计为例[D]. 李璐琪. 天津财经大学, 2019(07)
- [10]“免疫系统”论下审计学科独立与理论体系重建[J]. 齐兴利.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