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的“设计农业”(论文文献综述)
钱静斐,陈秧分[1](2021)在《典型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农业“新基建”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通过选取农业信息化领先的美国、农业资源禀赋相似的日本,深入探究两国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发展阶段和模式选择,并对扶持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进行系统剖析。借鉴美国规模化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和日本集约化智慧农业发展模式,从技术集成、发展环境、参与主体、创新能力、人才支撑五个方面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促进农业"新基建"的政策建议。
茅锐,林显一[2](2022)在《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来自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村经济已取得长足发展,然而以城乡失衡为主要表现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加快乡村经济转型是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城乡再平衡的重要政策思路。鉴于全球的乡村发展不是孤立的议题,中国应加强对已跨越经济转型阶段的发达国家在推进乡村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政策进行总结和借鉴。本文通过回顾四个发达国家的乡村转型历史,发现法国的主要做法是以土地集中和产业再分布实现"均衡化"发展,德国的主要做法是从对乡村边缘化的被动调整到"城乡等值化"的主动改革,美国的主要做法是以完善的制度和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共生型"发展,日本的主要做法是组织化设计和体制化运作的农业振兴体系。基于上述发达国家的乡村转型成功经验,本文认为中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促进城乡再平衡发展应注意三方面问题:一是要健全乡村振兴的体制化设计和社会合作网络,二是要优化城乡融合的产业布局和多元化产品体系,三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共生型发展。
金度勋[3](2021)在《国内否决者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比较研究》文中指出论文旨在通过对韩国和日本两国国内行为体的政治行为的比较分析,考察韩日两国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呈现不同结果的原因。为此,论文采用双层博弈论和否决者理论的研究框架,并通过“获胜集合(Win-Set)”概念分析贸易谈判的过程,验证了三个国内政治因素——即“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国内政治制度”和“谈判代表的战略”——和农业贸易自由化水平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相关关系,论文进而分析其因果逻辑。作者提出的假设是,韩日两国的农业政治经济结构塑造并影响着政府、国会等国内行为体的偏好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设置,而国内行为体的偏好结构以及政治制度的设置又限制着韩日两国谈判代表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中可能采取的战略,这最终决定了韩日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中所达成协议的内容。为检验这一假设,论文以韩国和日本两国所展开的八场谈判为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具体而言,作者将韩日两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比较分析,即1980-2000年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框架下的第一阶段和2000年代以来在自由贸易协定(FTA)框架下的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韩国和日本两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主要是由美国的压力引发,这一阶段的贸易谈判围绕大米、牛肉等重要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即“关税化(Tariff ication)”——问题所展开。在这一阶段,韩日两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牛肉和大米市场自由化谈判中得到不同的结果。其中,两国国内否决者对贸易自由化的偏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韩国,总统、政府各部门和国会等决策部门在这个阶段的偏好一致,他们坚决反对国内农产品市场的开放。这种偏好结构使得韩国的获胜集合规模很小,从而加强了政府抵制“外压(Foreign Pressure)”的谈判筹码,也使得韩国最终获得了近乎理想的谈判结果。相反,日本国内各行为体对农业贸易自由化形成了分散的偏好结构,即政府和执政党内部同时存在着对农业贸易自由化持赞成和反对立场的行为体。其中,支持自由化的行为体作为美国“沉默的盟友”通过说服国内鹰派等方式扩大了本国的获胜集合;他们通过扩大获胜集合并向本国政府施加压力的方式促进了日本的农业贸易自由化。在第二阶段,韩国和日本两国以自由贸易协定(FTA/EPA)的形式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但在这个阶段,由于韩日两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差异,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中又展现了与第一阶段截然不同的面貌。具体而言,韩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方面,国内行为体对农业贸易自由化问题形成了分散的偏好结构,而且对外贸易谈判的权限集中于通商交涉本部,而标榜保护主义的农林水产部只发挥了有限的作用;在国内政治制度方面,在2008年出现的“一致政府”状态下,在野党的牵制能力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国内政治因素的变化使得韩国同美国、欧盟等农业强国签订了高水平的自贸协定,从而大大开放了国内农产品进口市场。与此相反,日本在这个阶段的三个国内政治因素与第一阶段相比变化不大,这使得日本在这个阶段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谈判方面相对于韩国而言表现出保守的特征。在这个阶段,虽然日本政府在农业贸易谈判的政治制度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权力——如于2013年设立“TPP政府对策本部”并统一政府的对外贸易谈判权限,也成功地推进并签署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但是农林水产省依然在“四省共同议长制度”下事实上长期控制着农业领域的贸易谈判权限,而且农林族议员通过农政“铁三角”在国内决策机制中仍发挥强大的影响力,这种情况一直约束着国内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开放的水平,从而使日本在TPP谈判中成功地阻止了大米、小麦、猪牛肉、乳制品、糖类等五大“圣域”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综上,韩日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中,韩国表现出先保守后开放的特征,而日本相对韩国而言表现出先开放后保守的特征。之所以韩日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差异,其因主要在于韩日两国三个国内政治因素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也就是说,韩日两国的国内政治因素存在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在农业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出现不同的结果,从而验证了三个国内政治因素跟自由贸易政策的协商结果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因果关系。特别地,在三个国内政治因素中,应该优先考虑“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和权力分布”,因为它对政治选择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其次,应考虑“国内政治制度”,如谈判权限是否集中、批准方面是否存在“分治政府”,因为这两方面的内容制约着政治家与谈判代表在政治抉择中的制度空间;再次,在前两大因素的基础上,探讨“谈判代表的战略”,相对而言,“谈判代表的战略”同时受到其他两大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及权力分布”和“国内政治制度”决定了“谈判代表的战略”是否能够作为重要变量以及其在谈判中所能发挥出的作用水平。
王颖,魏佳朔,高鸣[4](2021)在《构建“绿箱”补贴政策体系的国外经验与优化对策》文中提出"绿箱"补贴政策是WTO规则许可的农业国内支持措施之一。近年来,各国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探索建立符合本国农业实际的"绿箱"政策体系,并积极对接国际贸易规则,适时调整"绿箱"政策措施的支持总量、结构和效率。本文分析了当前主要发达国家国内"绿箱"政策的实施情况和近年来"绿箱"政策改革趋向,总结了国外"绿箱"政策体系建设的异同点,认为国内"绿箱"政策体系仍存在补贴总量不足、补贴面广且分散,政策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农业绿色发展支持保障不足等问题。对此,中国需要继续保持收入补贴的总体规模稳定,合理设计收入保险的保费补贴机制,进一步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支持的政策实效,并深入参与全球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治理,以期构建结构合理、精准高效的"绿箱"补贴体系。
吕刘[5](2021)在《日本农业互助保险对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日本农业互助保险拥有层级分明的经营模式、完善的法律体系、政府的监督指导和补贴政策支持。本文首先介绍日本农业互助保险的优势;其次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中国发展农业互助保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阐述中国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对日本农业保险的借鉴之处。并且对以上分析得出:农业互助保险可以转移农业风险,稳定农户收入;在稳定农户收入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互助模式产生规模化效应,促进农户增收,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在宏观上优化了农业结构,提升了农户生活水平。中国在发展农业互助保险的过程中,应当加快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农业保险监督,提升政府对农业互助保险的补贴力度。
强朦朦[6](2021)在《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渔业资源的衰退,全球众多国家开始管制渔业捕捞,并鼓励海水养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水养殖国家,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对于缓解渔业资源短缺尤为重要。但海水养殖却是高风险行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从保障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还是从稳定沿海养殖户的生计来说,海水养殖的风险管理都至关重要。因此,对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这一渔业资源经济手段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围绕两者承担的生产风险评估、保险定价与保险政策优化等工作,对中国海水养殖保险展开研究。首先,利用分布拟合法对中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进行测度,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思路。其次,基于精算原理,对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定价方法进行改进。再次,量化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保费补贴政策,讨论政府是否应该补贴、如何确定补贴比例和补贴是否可持续等重要问题。最后,以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为例,对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研究表明:第一,我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要显着高于农作物,致灾因子来源复杂。保险机构应积极开展海水养殖保险,且需要聚焦鱼类和甲壳类等高生产风险品种,而且类型上应以多灾种保险为主。第二,对于海水养殖保险的定价方法,分布拟合法要优于实践中采用的经验费率法。而且,基于相邻地区的情况对费率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反映海水养殖生产损失的空间关联性。第三,从促进供需均衡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对海水养殖保险进行保费补贴,而且这种补贴是有效率的。最优的补贴比例和海水养殖户生产风险水平、风险厌恶程度和保险附加费率的高低有关。另外,即使中央财政不提供支持,地方政府也完全有财力去补贴海水养殖保险。第四,政府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是有效的,此类创新产品具有提高海水养殖户福利和降低收入尾部风险的潜力,且需要的补贴成本要比传统的损害赔偿保险低。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定量评估了中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并改进了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方法。本文首次运用参数和非参数分布拟合法从不同层面对我国海水养殖的生产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并从致灾因子的危害性、海水养殖生产的暴露度和脆弱性等角度对评估结果进行了解释。同时,本文改进了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承保体在实践中采用的经验费率法,强调利用参数法和非参数法来科学的拟合单产分布和根据相邻地区的情况来调整费率。第二,提出了海水养殖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的测算方法。海水养殖保险保费补贴的首要目的在于提高海水养殖户的参保率,最优的保费补贴比例应该刚好使得海水养殖户购买保险和不购买保险的效用相等。同时,政府在确定保费补贴比例时,需要注意补贴效率的提高和减少过度补贴的程度。第三,优化了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的设计方法,并提出了分析此类保险有效性的原则。本文提出先基于水产科学的知识选择合理的指数触发值区间,然后基于海水养殖户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函数规划求解最优的指数触发值,该思路不仅有着较强的理论基础,而且计算过程客观。另外,从保险的本质来看,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是否有效不能只聚焦基差风险,最根本的还要看此类保险是否提高了海水养殖户的福利和降低了政府补贴的成本。
严瑾[7](2021)在《日本的六次产业发展及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日本于2010年正式以法律形式推进农业六次产业化,此后的发展实绩表明,六次产业推动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激发了农村活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其成功经验主要在于注重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农业增效;注重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优打造品牌,实现产品增值;注重激活多元经营主体和多样营销策略,实现农民增收;注重活用地域各类特色资源,实现农村增色。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背景和目标相近,日本的实践经验可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推进乡村振兴要优化顶层设计,做好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加强平台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科技赋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加大人才培养,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韩美琳[8](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张鹏飞[9](2021)在《日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日本是世界上人工智能技术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提出"Society 5.0"的畅想,希望通过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提高日本信息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应对日本社会的老龄化等问题。人工智能是"Society 5.0"的基础技术之一,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推广与"Society 5.0"建设密不可分。因此,日本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制度体系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促进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和社会应用。人工智能巨大的经济潜力吸引着日本企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引入,日本政府的政策号召则进一步促进人工智能在企业界的推广。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更多的日本企业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应对疫情的冲击。
陈俊轶[10](2021)在《基于耦合因子的变温变湿干燥谷物品质特性及窗口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谷物干燥是农业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一项涵盖众多学科的综合技术。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仍聚焦于干燥设备能耗和水分控制精度等,对谷物干燥机理的研究不够深入,导致干燥后谷物品质参差不齐。实际上谷物干燥是多变量耦合作用的过程,各干燥系统变量之间相互依赖、互为输入输出,变量间的耦合关系对谷物特性变化具有显着影响。因此,有必要从多因子耦合理论的角度切入,开展谷物干燥机理的深入研究,探索干燥系统变量与谷物干燥特性及品质特性间的规律,这对于粮食行业关键作业设备的升级换代以及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自主开发的多参数可控干燥试验系统,分析了干燥系统中的8个耦合因子对谷物干燥特性及品质特性影响的模型和规律,揭示了耦合因子与特性指标间的关联机理,优选出“谷物绝对水势积”作为干燥过程的理想耦合因子,以此改进稻谷连续干燥双驱动互窗口AI控制方法,并应用到稻谷连续干燥作业中,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谷物干燥过程中耦合因子分析与选择根据谷物干燥过程的特点,探索绝对水势和积温的概念和模型,选定谷物有效干燥积温、谷物有效干燥积湿、谷物绝对水势和、空气绝对水势和、绝对水势和差、谷物绝对水势积、空气绝对水势积、绝对水势积差这8个耦合因子对谷物干燥规律和特性展开研究,并给出8个耦合因子计算公式。2.玉米干燥工艺优化及耦合因子与特性指标相关性研究以玉米为样品,利用多参数可控干燥试验系统开展2因素5水平薄层干燥全面试验,试验变量为热风温度变化梯度x1和绝对湿度变化梯度x2,响应指标为干燥特性指标以及品质特性指标。通过响应面法求得各指标对应的最优干燥工艺,但其结果具有不可公度性和矛盾性,故借助偏差量的概念将所有响应指标整合成一个综合特性指标,运用遗传算法进行优化后得出:当采用渐次升温和渐次降湿干燥工艺时(x1为2.17℃,x2为-3.03g/m3),玉米的综合特性最优,实现了干燥特性与品质特性的协同调控。同时,将8个干燥系统耦合因子与玉米响应指标逐一进行方差分析,根据置信度大小进行排序,以此优选出“谷物绝对水势积”作为干燥过程控制的理想耦合因子。3.稻谷干燥工艺优化及耦合因子与特性指标相关性研究为验证玉米干燥试验结论的普适型,选择稻谷为样品进行了重复试验。利用多参数可控干燥试验系统开展2因素5水平薄层干燥全面试验,以热风温度变化梯度x1和相对湿度变化梯度x2为试验变量,以干燥特性指标以及品质特性指标作为响应指标进行干燥工艺的优化,结果表明:当采用渐次升温和渐次降湿干燥工艺时(x1为2.57℃,x2为-21.04%),稻谷的综合特性最优。同时,依据耦合因子与稻谷响应指标的方差分析结果对相关性进行排序,优选出“谷物绝对水势积”作为干燥过程控制的理想耦合因子。4.稻谷连续干燥双驱动互窗口AI控制方法的改进基于理想耦合因子,改进课题组前期设计的稻谷连续干燥双驱动互窗口AI控制方法,即以谷物绝对水势积干燥模型作为机理驱动,确定“窗体”,给出干燥过程控制的总体方向;根据过程数据作为数据驱动,进行“窗变”调节,以适应不同类型干燥机及干燥过程条件变化的扰动。控制方法包括窗口选择、窗口调整与窗口自适应三部分,窗口选择实质对应一个过程的实现,体现了窗口控制的隐预测功能;窗口调整是以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作为对比,借助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方式对模型进行修正;窗口自适应则是根据实时数据对窗口宽以及宽长比进行调节。机理驱动与数据驱动相辅相成,可实现谷物干燥过程控制精度及稳定性的显着改进。5.稻谷连续干燥双驱动互窗口AI控制改进方法试验测试为验证上述控制方法的稳定性及可靠性,本文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小型连续式谷物干燥机开展3组稻谷连续干燥试验。参考稻谷2因素5水平全面试验中的干燥工艺优化结果进行试验参数的设置,3组试验分别为采用改进方法的恒温干燥组、采用改进方法的升温干燥组、采用原方法的恒温干燥组,从稻谷出口水分控制精度、稻谷干燥前后品质变化、稻谷微观结构3个方面进行控制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3组试验目标出口水分线与系统稳定后出口水分变化曲线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系数越大,控制精度越好)分别为0.9074、0.9060、0.8255;3组试验的综合品质变化比(比值越小,干燥品质越优)分别为0.73、0.59、0.81;同时,稻谷微观结构的观察分析结果也充分证实了改进后的双驱动互窗口控制方法在提升谷物出口水分控制精度以及谷物干燥品质方面效果理想,可应用于实际。
二、日本的“设计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的“设计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农业“新基建”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美日两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概况 |
2 美国农业信息化——规模化精准农业发展模式 |
2.1 全产业全系统全过程“三全”式发展 |
2.2提高互联网普及率以健全数字农业发展环境 |
2.3 构建多技术集成的数字农业技术体系 |
2.4 持续有力的政策引导和制度支撑 |
2.5 适宜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
3 日本农业信息化——集约化智慧农业发展模式 |
3.1 联接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技术 |
3.2 注重整合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 |
3.3 智能化集成技术贯穿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
3.4 鼓励私营部门等多主体参与先进技术的开发与成果转化 |
3.5 注重农业信息化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
4 国际经验对我国农业“新基建”的启示 |
4.1 立足于“大国小农”实际,集成智能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
4.2 强化农村信息发展基础,铸就良好农业数字发展环境 |
4.3 鼓励多利益相关主体参与,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
4.4 注重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应用,提升创新能力 |
4.5 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夯实农业“新基建”人才基础 |
(2)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来自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城乡失衡格局的演变与主要表现 |
(一)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为主要表现的城乡人口规模与结构失衡 |
(二)以收入比居高不下、绝对差持续扩大为主要表现的城乡经济发展失衡 |
(三)以承载和治理压力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为主要表现的城乡生态环境失衡 |
(四)以“覆盖不全、质量不均”为主要表现的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失衡 |
(五)以资源配置和保障水平差距明显为主要表现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失衡 |
城乡失衡的根源及与全球乡村发展规律的联系 |
乡村振兴战略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举措 |
(一)法国:以土地集中和产业再分布实现“均衡化”发展 |
(二)德国:从对乡村边缘化的被动调整到“城乡等值化”的主动改革 |
(三)美国:以完善的制度和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共生型”发展 |
(四)日本:组织化设计和体制化运作的农业振兴体系 |
政策启示 |
(一)健全乡村振兴的体制化设计和社会合作网络 |
(二)优化城乡融合的产业布局和多元化产品体系 |
(三)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共生型”发展 |
(3)国内否决者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政治制度与对外贸易政策 |
1.2.2 有关韩国和日本FTA政策的研究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分析框架:双层博弈论 |
2.1 双层博弈和获胜集合 |
2.1.1 双层博弈:国内政治与对外谈判的互动 |
2.1.2 获胜集合 |
2.2 偏好、制度和战略 |
2.2.1 国内行为体的偏好、权力分配和可形成联盟 |
2.2.2 国内政治制度 |
2.2.3 谈判代表的战略 |
第三章 韩日农业政治经济比较 |
3.1 韩日农业结构比较 |
3.1.1 韩国的农业结构 |
3.1.2 日本的农业结构 |
3.2 韩日官僚组织的决策模式比较 |
3.2.1 韩国的官僚体系及其变迁历程 |
3.2.2 日本的官僚体系及其变迁历程 |
3.3 韩日国内批准制度比较 |
3.3.1 韩国的批准程序 |
3.3.2 日本的批准程序 |
第四章 多边贸易体制下的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1980-1990 年代) |
4.1 韩国的农业贸易自由化 |
4.1.1 韩美牛肉进口自由化谈判 |
4.1.2 乌拉圭回合和韩国的大米关税化 |
4.2 日本的农业贸易自由化 |
4.2.1 美日牛肉/柑橘进口自由化谈判 |
4.2.2 乌拉圭回合和日本的大米关税化 |
4.3 多边贸易体制下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
4.3.1 多边贸易体制下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 |
4.3.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不同的原因 |
第五章 自由贸易协定下的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2000 年代以来) |
5.1 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与农业贸易自由化 |
5.1.1 部分开放时期(2001~2006):以韩国智利FTA为例 |
5.1.2 全面开放时期(2006~至今):以韩国美国FTA为例 |
5.2 日本的自由贸易协定与农业贸易自由化 |
5.2.1 部分开放时期(2001~2013):以日本墨西哥EPA为例 |
5.2.2 全面开放时期(2013~至今):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为例 |
5.3 自由贸易协定下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及其原因 |
5.3.1 自由贸易协定下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异同 |
5.3.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不同的原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构建“绿箱”补贴政策体系的国外经验与优化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构建“绿箱”政策体系的国外经验 |
2.1 主要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绿箱”政策实施情况 |
2.1.1 美国“绿箱”政策实施情况 |
2.1.2 日本“绿箱”政策实施情况 |
2.1.3 欧盟“绿箱”政策实施情况 |
2.2 近年来“绿箱”政策改革趋向 |
2.2.1 完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
2.2.2 探索农业收入保险补贴 |
2.2.3 健全农业绿色发展支持政策 |
2.3 国外“绿箱”政策体系建设的异同点 |
3 中国“绿箱”政策体系初探 |
3.1 中国“绿箱”政策体系构成 |
3.2 当前“绿箱”政策存在的不足 |
3.2.1 “绿箱”补贴总量不足,政策空间有待进一步拓宽 |
3.2.2 补贴面广且分散,政策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 |
3.2.3 农业绿色发展支持保障不足,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4 优化中国“绿箱”政策体系的建议 |
第一,继续保持收入补贴的总体规模稳定。 |
第二,合理设计收入保险的保费补贴机制。 |
第三,增强农业绿色发展支持的政策实效。 |
第四,深入参与全球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治理。 |
(5)日本农业互助保险对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农业互助保险的主要做法 |
(一)结构功能完善的保险体系 |
(二)政府兜底的再保险体系 |
(三)农业保险法律的支撑保障体系 |
二、中国发展农业互助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中国发展农业互助保险的必要性 |
第一,管理农业风险,降低农户经济损失。 |
第二,可以有效减少逆选择行为和道德风险。 |
第三,可以提高农业保险的投保率。 |
第四,有利于农业规模化发展。 |
(二)中国发展农业互助保险的可行性 |
第一,法律上的可行性。 |
第二,农民的组织性。 |
第三,互助合作的理念和意识。 |
第四,实践上的可行性。 |
三、日本农业互助保险的借鉴之处 |
第一,农业保险立法方面的借鉴。 |
第二,农业保险管理方面的借鉴。 |
第三,农业保险经营方面的借鉴。 |
第四,政府支持方面的借鉴。 |
四、政策建议 |
第一,健全农业保险法律体系。 |
第二,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 |
第三,完善政府补贴制度。 |
第四,创新农业保险险种。 |
(6)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思路与内容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渔业资源管理及其政策研究 |
2.1.1 渔业资源衰退的原因 |
2.1.2 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
2.1.3 渔业资源管理的政策 |
2.2 海水养殖保险的理论基础 |
2.2.1 生产风险评估理论 |
2.2.2 保险定价理论 |
2.2.3 政府补贴理论 |
2.2.4 指数型保险理论 |
2.3 海水养殖保险的实证研究 |
2.3.1 海水养殖生产风险评估 |
2.3.2 海水养殖保险市场的失灵 |
2.3.3 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 |
2.3.4 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 |
2.4 综合述评 |
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事实描述、分析框架与理论假说 |
3.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事实描述 |
3.1.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历史背景 |
3.1.2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历程 |
3.1.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基础内容 |
3.2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分析框架 |
3.2.1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视角研究的原因 |
3.2.2 保险机构和政府视角的分析框架的提出 |
3.3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的理论假说 |
3.3.1 保险机构承担工作的理论假说 |
3.3.2 政府承担工作的理论假说 |
4 中国海水养殖生产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
4.1 海水养殖生产风险的测度方法 |
4.1.1 单产趋势 |
4.1.2 分布建模 |
4.1.3 概率求解 |
4.2 研究区域与数据 |
4.2.1 研究区域 |
4.2.2 数据 |
4.3 测度结果与解释 |
4.3.1 海水养殖总生产风险分析 |
4.3.2 四大种类的海水养殖生产风险分析 |
4.3.3 主要海水养殖品种的生产风险分析 |
4.3.4 评估结果的解释 |
4.4 评估结果对海水养殖保险开展思路的启示 |
4.4.1 是否应该开展海水养殖保险 |
4.4.2 应该开展什么类型的海水养殖保险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研究 |
5.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的基本情况 |
5.2 海水养殖保险费率厘定方法 |
5.2.1 经验费率法 |
5.2.2 对经验费率法的改进 |
5.3 研究区域与数据 |
5.4 不同方法费率厘定结果的比较 |
5.4.1 经验费率法的结果 |
5.4.2 分布拟合法的结果 |
5.4.3 费率结果的比较 |
5.5 费率的调整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政策研究 |
6.1 中国海水养殖保险政府补贴的背景与问题 |
6.2 政府补贴的分析方法 |
6.2.1 保险机构定价 |
6.2.2 海水养殖户的参保决策 |
6.2.3 引入政府补贴 |
6.3 研究区域与数据 |
6.4 实证结果 |
6.4.1 保险定价结果 |
6.4.2 政府是否应该补贴 |
6.4.3 政府补贴比例的分析 |
6.4.4 政府补贴是否可持续 |
6.5 本章小结 |
7 政府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政策的有效性评估 |
7.1 天气指数保险及其在海水养殖的实践 |
7.1.1 天气指数保险的缘起与特点 |
7.1.2 天气指数保险在海水养殖的实践 |
7.2 研究区域与数据 |
7.2.1 研究区域 |
7.2.2 数据 |
7.3 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的设计 |
7.3.1 指数选择 |
7.3.2 赔付结构 |
7.3.3 保险定价 |
7.3.4 参数优化 |
7.4 梭子蟹降水指数保险有效性的评估方法 |
7.5 实证结果 |
7.5.1 赔付参数的选择与保险定价 |
7.5.2 海水养殖户视角的有效性评估 |
7.5.3 政府补贴视角的有效性评估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日本的六次产业发展及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日本六次产业的实施概况 |
1.日本政府推动六次产业的政策支持措施 |
(1)通过政府文件、法令等确定农业“六次产业化”政策。 |
(2)成立专门机构提供服务保障。 |
(3)培育专门人才予以专业指导。 |
2.日本六次产业的实施路径 |
二、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实践成效 |
1.相关发展指标同比提升显着 |
2.横向比较优势明显 |
3.农民获得感增强 |
三、日本发展六次产业的经验剖析 |
1.注重一二三产业间的有机融合,实现农业增效 |
2.注重依托技术创新和管理创优打造品牌,实现产品增值 |
3.注重激活多元经营主体和多样营销策略,实现农民增收 |
4.注重活用地域各类特色资源,实现农村增色 |
四、日本六次产业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 |
1.我国借鉴日本六次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
2.对我国乡村振兴有益的启示 |
(1)优化顶层设计,做好产业融合发展引导。 |
(2)加强平台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3)强化科技赋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
(4)加大人才培养,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
(8)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
2.1.1 高质量发展 |
2.1.2 产业结构调整 |
2.1.3 产业结构转型 |
2.1.4 产业结构升级 |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
2.2.1 方向动力 |
2.2.2 政策导向 |
2.2.3 模式选择 |
2.2.4 可行路径 |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
2.3.3 产业竞争原理 |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
3.1.1 产业部门分布 |
3.1.2 主导产业选择 |
3.1.3 规模水平测度 |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问题表现 |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
4.2 症因探析 |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日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日本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演进 |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 |
1.第一次人工智能热潮(1956年后半期—1960年代) |
2.第二次人工智能热潮(1980年代初—1980年代末期) |
3.第三次人工智能热潮(2000年代至今) |
(二)日本人工智能最新市场发展状况 |
(三)当前日本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
1.日本人工智能发展的优势 |
2.日本人工智能发展的劣势 |
二、日本政府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顶层设计 |
(一)《AI战略2019》 |
1.《AI战略2019》的基本理念 |
2.《AI战略2019》的战略目标 |
3.《AI战略2019》的主要具体目标 |
(二)战略研究开发项目 |
1.战略性创新创造项目(SIP) |
2.官民研究开发投资扩大项目(PRISM) |
3.革新性研究开发推进项目(ImPACT) |
(三)日本省厅的方针政策 |
1.总务省 |
2.文部科学省 |
3.经济产业省 |
4.农林水产省 |
5.厚生劳动省 |
6.国土交通省 |
三、人工智能在日本企业界的发展应用 |
(一)人工智能领域日本政府和企业部门之间的关系 |
(二)日本人工智能应用的代表行业 |
1.金融业 |
2.健康·医疗·养护业 |
3.制造业 |
4.农业 |
5.交通和物流业 |
(三)日本企业引入人工智能面临的困难 |
(四)新冠疫情对日本企业界引入人工智能的影响 |
结 语 |
(10)基于耦合因子的变温变湿干燥谷物品质特性及窗口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及现状 |
1.2.1 谷物机械化干燥技术发展及现状 |
1.2.2 干燥技术对谷物特性影响研究现状 |
1.2.3 多因子耦合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现状 |
1.2.4 谷物干燥机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谷物干燥过程多因子耦合特性分析 |
2.1 谷物干燥过程多因子耦合理论 |
2.1.1 因子分析理论基本概念 |
2.1.2 耦合基本概念 |
2.1.3 谷物干燥过程多因子耦合基本概念及形式 |
2.2 耦合因子特性分析 |
2.2.1 干燥绝对水势 |
2.2.2 有效干燥积温 |
2.3 干燥系统耦合因子定义及公式 |
2.3.1 干燥系统耦合因子名称及物理意义 |
2.3.2 干燥系统耦合因子计算公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耦合因子的玉米分段变温变湿干燥工艺及品质特性研究 |
3.1 试验方案设计 |
3.1.1 试验设计依据及数据来源 |
3.1.2 全面试验方案设计 |
3.2 干燥试验设备与材料 |
3.2.1 多参数可控薄层试验台 |
3.2.2 干燥试验其它设备与材料 |
3.3 试验方法 |
3.3.1 薄层干燥方法 |
3.3.2 玉米响应指标检测及计算方法 |
3.3.3 单指标分析与优化方法 |
3.3.4 综合指标分析与优化方法 |
3.3.5 干燥系统耦合因子与玉米响应指标相关性分析方法 |
3.4 玉米全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全面试验数据及指标检测结果 |
3.4.2 响应面法单指标优化结果 |
3.4.3 遗传算法多指标优化结果与分析 |
3.5 干燥系统耦合因子与响应指标相关性分析 |
3.5.1 相关性结果与分析 |
3.5.2 谷物绝对水势积与干燥特性以及品质特性相关性图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耦合因子的稻谷分段变温变湿干燥工艺及品质特性研究 |
4.1 试验方案设计 |
4.1.1 试验设计依据及数据来源 |
4.1.2 全面试验方案设计 |
4.2 干燥试验设备与材料 |
4.2.1 干燥试验设备 |
4.2.2 试验材料 |
4.3 试验方法 |
4.3.1 薄层干燥方法 |
4.3.2 稻谷响应指标检测及计算方法 |
4.3.3 单指标分析与优化方法 |
4.3.4 综合指标分析与优化方法 |
4.3.5 干燥系统耦合因子与稻谷响应指标相关性分析方法 |
4.4 稻谷全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全面试验数据及指标检测结果 |
4.4.2 响应面法单指标优化结果 |
4.4.3 遗传算法多指标优化结果 |
4.5 干燥系统耦合因子与响应指标相关性分析 |
4.5.1 相关性结果与分析 |
4.5.2 谷物绝对水势积与干燥特性以及品质特性的相关性图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理想耦合因子的稻谷连续干燥控制方法改进 |
5.1 机理与数据双驱动控制 |
5.2 连续干燥过程互窗口AI控制 |
5.3 稻谷连续干燥双驱动互窗口AI控制方法 |
5.3.1 双驱动互窗口AI控制原理 |
5.3.2 基于机理驱动控制的窗口与模型选择 |
5.3.3 基于数据驱动控制的窗口调整与窗口自适应 |
5.4 连续干燥过程双驱动互窗口控制方法图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双驱动互窗口AI控制改进方法的稻谷干燥试验 |
6.1 小型连续式谷物干燥机 |
6.2 控制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 |
6.2.1 硬件设计 |
6.2.2 软件设计 |
6.3 谷物绝对水势积模型建立 |
6.3.1 理论谷物绝对水势积模型 |
6.3.2 等效谷物绝对水势积模型 |
6.4 稻谷连续干燥试验 |
6.4.1 试验材料和设备 |
6.4.2 试验方案 |
6.4.3 稻谷出口水分控制精度分析与对比 |
6.4.4 稻谷干燥品质变化分析与对比 |
6.4.5 稻谷微观结构观察与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耦合因子与玉米响应指标方差分析P-Value表 |
附录2 耦合因子与稻谷响应指标方差分析P-Value表 |
附录3 稻谷连续干燥试验1部分数据表 |
附录4 稻谷连续干燥试验2部分数据表 |
附录5 稻谷连续干燥试验3部分数据表 |
四、日本的“设计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建设对我国农业“新基建”的启示[J]. 钱静斐,陈秧分. 科技管理研究, 2021
- [2]在乡村振兴中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来自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J]. 茅锐,林显一. 国际经济评论, 2022
- [3]国内否决者与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 ——韩日农业贸易自由化比较研究[D]. 金度勋. 北京大学, 2021
- [4]构建“绿箱”补贴政策体系的国外经验与优化对策[J]. 王颖,魏佳朔,高鸣. 世界农业, 2021
- [5]日本农业互助保险对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启示[J]. 吕刘. 现代商业, 2021(27)
- [6]中国海水养殖保险研究 ——基于保险机构和政府的视角[D]. 强朦朦. 浙江大学, 2021(01)
- [7]日本的六次产业发展及其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启示[J]. 严瑾.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8]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9]日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政策研究[J]. 张鹏飞. 现代日本经济, 2021(05)
- [10]基于耦合因子的变温变湿干燥谷物品质特性及窗口控制方法研究[D]. 陈俊轶. 吉林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