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药疹宜早防早治(论文文献综述)
魏开敏[1](1997)在《小儿药疹宜早防早治》文中研究说明 据有关报道,小儿药疹约占小儿皮肤疾病住院病例的27.52%,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多见。小儿药疹主要是与变态反应有关,少数是用药蓄积中毒引起。其表现类型以固定型药疹(颜面、口周多见),多型性红斑、大疱表皮松懈型药疹为主,还可有麻疹型、荨麻疹型、猩红热
魏开敏[2](1999)在《小儿药疹宜早防早治》文中提出 据报道,小儿药疹约占小儿皮肤疾病住院病例的27.52%,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较为多见。
陈家旭[3](2008)在《《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丰富的防治思想、具体的防治方法亟待挖掘、整理和提高。作者在大量检索古今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中医学“治未病”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研究,重点凝练出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并深入探讨了这一体系对后世的影响与发展。揭示了治其“未生、未发、未盛、未传、未复”等五方面的“治未病”理论内涵,提出了中医学整体恒动思想是“治未病”理论的思想基础这一观点。全文从以下五大方面对以上观点进行了分析阐述:1.远古时代“治未病”思想萌芽。分三个小节对远古时期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最初的饮食卫生及防治疾病思想,针灸、按摩、导引等养生防病的预防措施进行了论述。指出这一时期,并没有从理论上明确提出“治未病”,只有一些散在的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养生保健感性认识。2.先秦时期的“治未病”思想。分三个小节分别对《易经》养生观与“治未病”思想、诸子百家“治未病”思想、扁鹊“治未病”思想进行了研究。系统总结了老子、庄子、淮南子等道家学派的“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和“治无病之病”的“治末病”思想;探讨了儒家孔子强调立德为先,仁者长寿,居安思危的“治未病”思想;揭示了《易经》卦爻辞中所蕴含的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通过扁鹊的临床病案提出了“治未病”理论临床实践的雏型。3.《黄帝内经》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涵。这是本论文的中心部分,通过对占《黄帝内经》全文近四分之一篇章的有关“治未病”的相关论述的整理与学习,重点对其进行了系统分类归纳研究。研究表明,《黄帝内经》首次明确提出“治未病”的医学概念,其中蕴含了系统的“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治未病”的理论基础。4.《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及发展。全面梳理《内经》以降“治未病”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概况。论述上迄《难经》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未病脏腑的思想,下至当代的“治未病”健康工程。如果说《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治未病”理论是“治未病”理论体系之根,那么,后世医家对这一理论体系在不同领域的发展与实践就是这一体系的枝叶,中医“治未病”理论可谓“根深叶茂”。5.作者对于“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及其在肾病防治中的应用体会。第一节介绍了作者对于“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对“未病”和“治未病”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认为“治未病”理论包括五个方面:(1)治其未生,即针对健康人的养生防病、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2)治其未发,即针对亚健康状态的治疗。先病服药,治在症先之意;(3)治其未盛,即选择正确的治疗时机,在疾病病势不是十分强盛时进行治疗;(4)治其未传,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既病防变,指已病慎治防变、防传、防盛、防逆,先安未受邪之地。二是既病之后,通过治疗未病脏腑来达到治疗已病脏腑的目的;(5)治其未复,瘥后防复亦是治未病,防止死灰复燃,杜绝病根。第二节中论述了作者在肾病防治中应用“治未病”理论的体会,结合作者13年肾病防治经验,提出保养先天,未病先防;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有病早治,防其传变和已病调养的肾病“治未病”方法。萌芽于《易经》,奠定于《内经》,丰富发展于后世的“治未病”理论历经了二千年的发展,时至今日仍然有效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可以说,“治未病”理论是中医这一中华民族瑰宝得以永葆青春的秘诀,是指导中医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也是今天人类健康工程的重要财富。
丁虹霞[4](2019)在《万密斋《养生四要》研究》文中认为《养生四要》是明代医家、养生家万密斋的养生学代表作,本文通过对《养生四要》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中的养生方法及养生思想,并挖掘《养生四要》的内在价值。研究论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章,对万密斋及《养生四要》进行简介,其中包括万密斋生平、着作情况及《养生四要》的成书背景、内容及版本流传。第二章,《养生四要》的养生方法研究。《养生四要》的养生方法,包括情志养生、脏腑养生、形体养生、四时养生、房中养生、气法养生、饮食养生、药物养生等方面,其中包括了打坐、服气、调息等具体的方法,切实可行,无玄虚妄诞之论。第三章,《养生四要》的养生思想研究。《养生四要》的养生思想主要有以德养生、阴阳平衡观、治未病思想、注重药物养生、注重综合调摄等,其中万密斋秉承《内经》“治未病”思想,特别注重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择医而治。第四章,《养生四要》的价值研究。首先,《养生四要》促进了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发展,并且为当代研究优生学、保健医学、老年医学、长寿医学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其次,《养生四要》收载了114首药饵方可以防病却疾,益寿延年,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再者,书中的养生方法及养生思想,对现代饮食、生活起居、优生优育等有一定指导意义。综上,《养生四要》中的养生方法及养生思想,有延年益寿,防病却疾之功效,可以造福百姓,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姜云利[5](2010)在《健脾推拿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健脾推拿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并通过检测相关指标来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小儿厌食症的治疗提供一种疗效确切、经济实用、简便易行,且患者容易接受的方法。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治疗组应用健脾推拿法,对照组应用白苓健脾颗粒进行治疗。治疗时间均以10天为1疗程,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组内治疗前后的对比,并且进行两组间疗效的比较。结果:健脾推拿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30例: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0例,痊愈率33.33%,总有效率100%;白苓健脾颗粒组治疗30例:痊愈2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7例,痊愈率6.67%,总有效率76.67%。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经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统计学分析,说明健脾推拿法和白苓健脾颗粒对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都有很好的疗效,但是健脾推拿法略优于白苓健脾颗粒,是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陈惠英[6](2008)在《白癜风表皮微环境ET-1、SCF变化与移植疗效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性疾病,全世界发病率约0.5%~2%,临床表现为局部或泛发性白斑,因其影响美容,给病人造成很大心理压力。白癜风的确切病因迄今不明,其病理特征是表皮内的黑素细胞减少甚至消失,可能与遗传、免疫、神经、化学等因素密切相关。治疗方法多样,除了药物治疗外,光疗尤其NB-UVB治疗白癜风有效且耐受性好,已得到国内外的肯定和证实;外科手术如自体表皮移植术是一种安全、易操作的治疗方法,皮片存活率达90%左右,已成为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常用手段(尤其对局限型、节段型)。但在临床应用中自体表皮移植患者仍存在5%~10%的病人疗效差,皮片不存活或复色率低的情况,除技术等人为因素外,可能与白斑局部微环境变化异常,白斑移植处角质形成细胞更容易凋亡而引起黑素细胞存活因子如内皮素-1(ET-1)、干细胞因子等产生减少等因素有关。故局部表皮微环境变化失衡与白癜风的发病、疗效有关,深入研究局部表皮微环境中细胞因子的差异如SCF、ET-1以及其与移植疗效是否有关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目的:研究白癜风患者皮损处与非皮损处表皮微环境中细胞因子(SCF、ET-1)的变化,分析其对移植疗效的影响,同时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照射对自体表皮移植疗效的影响。研究对象与方法我院门诊2006年9月.2007年11月期间的白癜风自体表皮移植患者57例。设立移植前NB-UVB照射组(照射20~30次)与非照射组,收集两组病人白斑区与非白斑区疱液,测定ET-1、SCF值,后应用χ2检验、Ridit分析及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观察疗效与细胞因子的关系,疗效是否与NB-UVB照射有关系。结果①NB-UVB照射明显提高自体表皮移植的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及移植皮片的存活率(P<0.05);其疗效与照射次数、移植部位、肤色、色素出现时间等密切相关。②白斑区与非白斑区组织液自身对照比较,移植成功患者白斑区皮肤组织液ET-1、SCF浓度分别为728.97±286.12、329.97±114.13,显着高于非白斑区503.16±251.44、224.73±107.91(P<0.05):移植失败患者SCF为309.00±163.89,显着高于非白斑区204.22±83.25(P<0.05),ET-1则无明显差异。移植成功患者在白斑区与非白斑区ET-1浓度明显高于失败患者507.52±283.31 344.91±156.18(P<0.05),SCF浓度则无明显差异。紫外线照射患者ET-1浓度在白斑区稍低于未照光患者(P>0.05),其中移植成功者为548.48±230.22,显着低于未照光组移植成功者794.60±278.72(P<0.05);SCF浓度则无明显差异。结论NB-UVB照射可明显提高稳定期白癜风自体表皮移植的疗效。ET-1、SCF在白癜风的色素恢复中起作用,其中ET-1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临床治疗效果。
屠大伟[7](2007)在《黄连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连是着名的传统中药,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主要成分为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及黄连碱等生物碱。黄连具有良好的功效,如抗菌、消炎、止痛、解毒、退热、驱风、健胃、利胆、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肿瘤、扩张血管,以及治疗腹泻、痢疾等。古往今来,在我国含黄连的方剂不计其数,现代医学中应用黄连的制剂也很多。黄连以其干燥根茎入药,在生产加工中会产生大量的副产物如叶、花、须根等部位,其中叶和须根主要作为兽药使用,或在黄连资源紧缺时曾做过黄连的替代品,而黄连花薹除在黄连产地有人使用外,未见任何研究报道。这些副产物因为其价格低廉,大部分被抛弃于田间地头,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文献中关于黄连副产物的应用研究也较少。黄连副产物中含有生物碱类成分,如能加以开发利用,必定能创造可观的效益。本文以黄连(味连)种植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须根、叶、花薹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各副产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以黄连花薹为重点,全面研究了黄连花薹的各项理化指标,并对其降血糖、降血脂、退热等功能进行了研究;同时,对黄连花薹的食用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最后,以黄连花薹为原料开发出了两种营养丰富的保健饮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连花薹、叶和须根中都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质元素等成分。黄连花薹中氨基酸、矿质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两种副产物,花薹中氨基酸占干重的17.53%,叶中的氨基酸总量为12.18%,须根中仅有5.63%。花薹中的氨基酸组成更接近理想蛋白质的要求。黄连花薹还含有丰富的对人体有益Fe、Mn、Cu和Zn等必需的微量元素。采用中药化学中系统预实验法对黄连花薹中各种类型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检识。发现,黄连花薹中还可能含有黄酮类物质、多酚类物质、蒽醌类物质、氨基酸及肽类物质、有机酸、强心甙、三萜皂甙等成分。通过HPLC法测定了黄连花薹、叶和须根中药根碱、巴马汀及小檗碱三种生物碱的含量,其中须根中药根碱含量可达到0.80%,叶柄中小檗碱达到1.53%,花薹中巴马汀含量达到0.44%。2.黄连及其副产物—须根、茎叶及花薹均表现出了直接清除羟自由基(·OH)、超氧自由基(O2-·)及过氧化氢的活性。其活性与黄连及各副产物所含小檗碱的含量成正相关。3.黄连花薹提取物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大鼠血糖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健康SD大鼠按200mg/Kg·BW腹腔注射四氧嘧啶,3d后测定空腹血糖值,剔除血糖值小于10.0mmol/L的大鼠,分组,连续28d给予不同浓度的黄连花薹提取物。28d后,测定各组动物血糖,中、高剂量血糖明显下降,低剂量组动物血糖也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而高糖对照组血糖未见下降。在实验过程中对各组大鼠体重变化、饮水量情况及进食情况进行监控,结果显示黄连花薹提取液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大鼠的体重、饮水量及食物利用率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同时,测定了各组大鼠的血脂指标,结果显示,黄连花薹提取物在降低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同时,对血脂紊乱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此外,黄连花薹提取物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大鼠血浆中SOD、MDA及GSH-Ps水平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说明黄连花薹提取物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大鼠表现出一定的体内抗氧化功能。4.通过饲喂高脂饲料,建立高血脂症动物模型。饲喂2周后,选取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高脂对照组和3个剂量组,给药30d。结果表明,黄连花薹提取物对高血脂症大鼠血脂TC、TG、LDL-C和HDL-C均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并且可以显着降低动脉硬化指数,抑制脂肪在肝脏和腹腔的沉积。病理学检测显示,各药物组肝指数、肾指数、脾指数、胸腺指数、睾丸指数与正常对照组均比较无差异。5.以SD大鼠为实验动物,通过皮下注射干酵母,建立发热动物模型。给予发热动物不同浓度的黄连花薹提取物,结果显示,黄连花薹具有一定的退热功能,并且其效果随剂量增加有一定的增强趋势,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6.按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GB15193.1-2003)的程序,选作了急性毒性试验、Ames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骨髓微核试验及90天喂养实验,对黄连花薹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经测定,黄连花薹的LD50>21.5g/Kg·BW,无急性毒性。在Ames实验、精子畸形实验、骨髓微核实验、90d喂养实验中,各剂量组和正常对照组在各项指标上均无显着差异。7.以黄连花薹为主要原料,开发出了两种功能性产品。第一种为黄连花茶,优化的杀青工艺为投料量1.5Kg,杀青时间为5min,杀青温度为200℃。杀青,冷却干燥后,包装成黄连花茶。第二种为黄连花薹袋泡茶,以黄连花茶90g,甜茶2g,杭白菊20g进行混合配比,所制袋泡茶颜色橙黄,微甜,略带苦味,并伴有淡淡的菊花清香。
二、小儿药疹宜早防早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药疹宜早防早治(论文提纲范文)
(3)《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远古时代"治未病" 思想萌芽 |
1.1 人类饮食卫生、防治疾病思想的形成 |
1.2 针灸养生防治方法的形成 |
1.3 按摩、导引养生防治方法的形成 |
2.先秦时期"治未病"思想 |
2.1 《易经》养生观与"治未病"思想 |
2.1.1 开导引(气功)养生之先河 |
2.1.2 奠定饮食养生之思想基础 |
2.1.3 养生防病之卦与爻辞 |
2.2 诸子"治未病"思想 |
2.2.1 老子的"治未病"思想 |
2.2.2 管子的"治未病"思想 |
2.2.3 庄子的"治未病"思想 |
2.2.4 淮南子的"治未病"思想 |
2.2.5 孔子的"治未病"思想 |
2.2.6 荀子的"治未病"思想 |
2.3 扁鹊与"治未病" |
3.《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体系及其基本内涵 |
3.1 《黄帝内经》"治未病"概念的提出 |
3.2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思想基础——整体恒动观 |
3.2.1 五脏相关和五行制化与"治未病" |
3.2.2 病邪表里传变与"治未病" |
3.2.3 随应而动的动态辨证论治思想与"治未病" |
3.3 《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的基本内涵 |
3.3.1 未病养生 |
3.3.2 治于未发 |
3.3.3 救其萌芽 |
3.3.4 刺其未生、未盛、已衰 |
4.《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对后世的影响与发展 |
4.1 宋代以前"治未病"理论与实践 |
4.1.1 《难经》的"治未病"理论 |
4.1.2 《伤寒杂病论》中的"治未病"思想 |
4.1.2.1 无病先防 |
4.1.2.2 欲病防作 |
4.1.2.3 既病防变 |
4.1.3 华佗与"治未病" |
4.1.4 葛洪"医与道结合"的养生思想 |
4.1.5 陶弘景的气功养生法 |
4.1.6 巢元方补养宣导的养生思想 |
4.1.7 孙思邈的"治未病"思想 |
4.1.7.1 安不忘危,救治于未病之先 |
4.1.7.2 食疗为先,用药宜慎 |
4.1.7.3 智者察微,以时早治 |
4.1.8 庞安时的"治未病"思想 |
4.1.9 钱乙的"治未病"思想 |
4.2 金元时期"治未病"理论与实践 |
4.2.1 刘完素"养、治、保、延"的养生思想 |
4.2.1.1 少年宜养,防微杜渐 |
4.2.1.2 壮年宜治,当减其毒 |
4.2.1.3 老年宜保,济其衰弱 |
4.2.1.4 耄年宜延,尽其天年 |
4.2.1.5 先兆之征,止于萌芽 |
4.2.2 张从正"食补"的养生思想 |
4.2.3 李东垣"实元气,调脾胃"的养生思想 |
4.2.3.1 "养生当实元气" |
4.2.3.2 养生即"治未病" |
4.2.4 朱丹溪的"治未病"思想 |
4.2.4.1 阐发《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 |
4.2.4.2 节饮食以养阴精 |
4.2.4.3 戒色欲,保阴精 |
4.2.5 王履的"治未病"思想 |
4.2.5.1 "亢害承制"的预防之义 |
4.2.5.2 母能虚子,不治之治为治其未病 |
4.3 明清时期"治未病"理论与实践 |
4.3.1 徐灵胎的"治未病"思想 |
4.3.2 万密斋的"治未病"思想 |
4.3.2.1 "寡欲"以保精养气 |
4.3.2.2 "慎动"以保定其气 |
4.3.2.3 "法时"和于阴阳也,不犯其邪 |
4.3.2.4 "却疾"以防邪气入深 |
4.3.3 张景岳的"治未病"思想 |
4.3.4 吴有性的"治未病"思想 |
4.3.5 叶天士的"治未病"思想 |
4.3.5.1 未病先防 |
4.3.5.2 逐邪务早,清除病源——"先安未受邪之地" |
4.3.5.3 据脏腑乘侮规律以"先安" |
4.3.5.4 据季节养生方法以"先安" |
4.3.5.5 据温病传变规律以"先安" |
4.3.6 吴鞠通的"治未病"思想 |
4.3.7 王孟英的"治未病"思想 |
4.3.7.1 倡导清理环境,杜绝病源——守险御乱 |
4.3.7.2 节饮食,重食疗养生 |
4.3.7.3 慎起居,重卫生 |
4.4 近现代"治未病"理论与实践 |
4.4.1 方药中的"辨证论治五步"与"治未病" |
4.4.1.1 五脏相关,发于机先 |
4.4.1.2 "合治养"——治未病 |
4.4.2 姜春华截断扭转疗法与"治未病" |
4.4.2.1 截断扭转疗法的思想探源 |
4.4.2.2 姜春华截断扭转的具体内容 |
4.4.3 张喜奎论温病伏邪与"治未病" |
4.4.4 严苍山的"药先于证而治" |
4.4.5 赵锡武的"先其进犯之机,安其未病之所" |
4.4.6 朱良春的"不急下不能存阴" |
4.4.7 邓铁涛的"养生重于治病" |
4.4.8 其它"治未病"新观点 |
5 作者对于"治未病"理论的认识及其在肾病防治中的应用体会 |
5.1 作者对于"治未病"理论的认识 |
5.1.1 对于"未病"概念的认识 |
5.1.2 "治未病"的基本内涵 |
5.2 作者在肾病防治中应用"治未病"理论的体会 |
5.2.1 保养先天,未病先防 |
5.2.2 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
5.2.3 有病早治,防其传变 |
5.2.4 已病调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万密斋《养生四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万密斋及《养生四要》简介 |
一、万密斋生平简介 |
二、《养生四要》简介 |
(一)《养生四要》的成书背景 |
(二)《养生四要》的内容简介 |
(三)《养生四要》的版本流传 |
第二章 《养生四要》养生方法研究 |
一、情志养生 |
二、脏腑养生 |
(一)养心 |
(二)养肾 |
(三)养脾胃 |
三、形体养生 |
四、四时养生 |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二)起居有常,顺应四时 |
(三)顺应节气,以避其邪 |
五、房中养生 |
(一)欲不可绝 |
(二)节欲保精 |
(三)房中禁忌 |
六、气法养生 |
(一)养气 |
(二)调息 |
七、饮食养生 |
(一)饮食养生原则 |
(二)饮食养生适宜 |
(三)饮食养生禁忌 |
八、药物养生 |
(一)药物养生方剂总量 |
(二)药物养生具体方法 |
第三章 《养生四要》养生思想研究 |
一、以德养生 |
二、阴阳平衡观 |
三、治未病思想 |
(一)未病先防 |
(二)择医早治 |
四、注重药物养生 |
(一)无病慎药,不可妄补 |
(二)药物养生,辨证施药 |
(三)药养防病,要在中宜 |
五、注重综合调摄 |
第四章 《养生四要》的价值研究 |
一、学术价值 |
二、临床价值 |
三、现实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5)健脾推拿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病因病机 |
2 临床治疗 |
3 临床研究 |
4 实验研究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入组资料 |
2 研究方法与标准 |
2.1 诊断标准 |
2.2 实验病例标准 |
2.3 临床研究方法 |
2.4 临床疗效判定 |
3 治疗结果 |
讨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白癜风表皮微环境ET-1、SCF变化与移植疗效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内容 |
1.引言 |
2.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病例的确定 |
2.2 研究方法 |
2.3 资料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3.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自体表皮移植患者照光与否的临床疗效比较 |
3.3 不同移植部位疗效的比较 |
3.4 NB-UVB照射次数的疗效比较 |
3.5 色素出现时间 |
3.6 移植成功组与失败组患者皮肤组织液ET-1、SCF变化的自身对照分析 |
3.7 移植成功组与失败组患者皮肤组织液ET-1、SCF变化的组间对照分析 |
3.8 NB-UVB照射对疗效和皮肤组织液ET-1、SCF浓度的 |
4.讨论 |
4.1 白癜风病理及复色途径 |
4.1.1 自体表皮移植术 |
4.1.2 光疗----NB-UVB的优势 |
4.2 白癜风发病的可能分子机制------局部微环境变化有关 |
4.3 自体表皮移植术前采用NB-UVB照射能提高移植疗效 |
4.4 稳定期白癜风移植处ET-1、SCF的浓度对移植疗效的影响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附:调查表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7)黄连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黄连概述 |
1.2 黄连的药用历史 |
1.3 黄连的有效成分研究状况 |
1.3.1 主要成分及物化性质 |
1.3.2 黄连中生物碱含量的研究 |
1.3.3 有效成份的分析方法 |
1.3.4 黄连中活性成分提取分离 |
1.4 黄连及其活性成分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 |
1.4.1 抗微生物作用 |
1.4.2 免疫调节功能 |
1.4.3 抗炎作用 |
1.4.4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
1.4.5 抗肿瘤 |
1.4.6 降血糖作用 |
1.4.7 降血脂作用 |
1.4.8 降血压 |
1.4.9 保护胃肠道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功能 |
1.4.10 抗血小板作用 |
1.4.11 治疗皮肤病 |
1.4.12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
1.4.13 其它功能 |
1.5 黄连及其生物碱的安全问题 |
1.6 黄连副产物的研究与利用 |
参考文献 |
第2章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2.2.1 黄连副产物成分分析 |
2.2.2 黄连副产物—须根、茎叶及花薹抗氧化活性研究 |
2.2.3 黄连副产物—黄连花薹降血糖作用研究 |
2.2.4 黄连副产物—黄连花薹降血脂作用研究 |
2.2.5 黄连副产物—黄连花薹退热作用研究 |
2.2.6 黄连副产物—黄连花薹安全性评价 |
2.2.7 黄连副产物—黄连花薹产品开发 |
2.3 研究创新点 |
第3章 黄连副产物主要成分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黄连花薹化学成分在不同极性溶剂中的定量分布 |
3.3.2 黄连花薹化学成分的定性检识 |
3.3.3 黄连花薹常规营养物质含量 |
3.3.4 黄连须根、叶、花薹的总氨基酸含量 |
3.3.5 黄连须根、叶、花薹的矿质元素含量 |
3.3.6 黄连须根、叶、花薹中生物碱含量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黄连副产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黄连副产物抗氧化活性结果 |
4.3.2 黄连及其副产物清除自由基机理探讨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黄连花薹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大鼠试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2.3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黄连花薹提取液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
5.3.2 黄连花薹提取液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5.3.3 黄连花薹提取液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大鼠糖耐量的影响 |
5.3.4 黄连花薹提取液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大鼠血脂的影响 |
5.3.5 黄连花薹提取液对四氧嘧啶致糖尿病大鼠对其他血清指标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黄连花薹对实验性高血脂症大鼠试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 |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6.2.3 实验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黄连花薹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6.3.2 黄连花薹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 |
6.3.3 黄连花薹对高脂血症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影响 |
6.3.4 病理学观察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黄连花薹体内退热试验研究 |
7.1 引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材料 |
7.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7.2.3 实验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4 本章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8章 黄连花薹安全性评价 |
8.1 引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2.1 材料 |
8.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8.2.3 实验方法 |
8.3 结果与讨论 |
8.3.1 黄连花薹的急性毒性试验 |
8.3.2 黄连花薹的Ames试验 |
8.3.3 黄连花薹的骨髓微核实验 |
8.3.4 黄连花薹的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
8.3.5 黄连花薹90天喂养实验 |
8.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9章 黄连花薹功能产品的开发 |
9.1 引言 |
9.2 材料与方法 |
9.2.1 材料 |
9.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9.2.3 实验方法 |
9.3 结果与分析 |
9.3.1 杀青工艺条件的确定 |
9.3.2 干燥工艺条件确定 |
9.3.3 黄连花薹、甜茶、杭白菊配比正交试验结果 |
9.3.4 不同配比感官品评描述及综合评定结果 |
9.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小儿药疹宜早防早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儿药疹宜早防早治[J]. 魏开敏. 儿童与健康, 1997(01)
- [2]小儿药疹宜早防早治[J]. 魏开敏. 医药世界, 1999(02)
- [3]《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研究[D]. 陈家旭.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08(01)
- [4]万密斋《养生四要》研究[D]. 丁虹霞.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健脾推拿法治疗脾失健运型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D]. 姜云利.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0(04)
- [6]白癜风表皮微环境ET-1、SCF变化与移植疗效关系的研究[D]. 陈惠英. 安徽医科大学, 2008(S1)
- [7]黄连副产物综合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研究[D]. 屠大伟. 西南大学, 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