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鱼人工繁殖小结(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1](2021)在《水下爆破声波对四大家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陈洁[2](2021)在《三峡变动回水区中堆河段浅滩-深潭型鱼类生境水力指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朝天门至涪陵河段处于长江上游四大家鱼国家级水产种资源保护区。长江经济带、交通强国建设等国家战略要求朝天门至涪陵河段需尽快建成4.5m航道。围绕“生态优先”的整治原则,朝天门至涪陵4.5m航道建设工程将同步兼顾鱼类生境营造,以实现航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建立长江上游生态航道典范。本文针对该朝天门至涪陵4.5m航道工程中面临的鱼类生境营造问题,选取中堆河段,开展了鱼类资源分布的现场监测,分析了中堆河段鱼类资源分布情况,确定了河段鱼类生境需求的流速等水力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岸连续深潭的鱼类生境营造方案,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模拟了参数下的水动力条件变化,分析得到了该河段连续浅滩-深潭型生境营造方案的坝高、坝长等关键参数,结果表明:(1)基于前期监测内容结果,确定该段鱼类生境的适宜流速需低于1.5m/s。结合该段地形特征及泥沙冲淤特性的分析,确定了中堆河段可采用浅滩-深潭型作为鱼类生境营造的方案。(2)以低于0.8m/s区间作为鱼类适宜生境的水流指标,通过对坝高和坝长设置不同的参数,初步得到坝高与坝长对生境区的影响:当流量越大时,适宜区面积越少;当坝长不变时,随着坝高的增加,适宜区面积主要呈增加的趋势,到高度为152.0m时增长率趋于平缓;当坝高不变时,随着坝长的增加,适宜区面积呈增加的趋势,且变化较明显。(3)综合考虑坝长、坝高对鱼类生境与航道通航安全的影响,选取坝高为152.0m,加长1#坝~3#凸嘴长度分别为170m、180m、155m作为连续浅滩-深潭型鱼类生境的方案。方案后鱼类适宜流速范围有所增加,可能导致岸滩小部分泥沙淤积,但坝后流速较缓的水流可以让浮游植物富集于此,还能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较好的繁殖环境。此外,可利用生态人工鱼礁作为辅助措施,引导鱼群往适宜区游动,能够为鱼类提供更多有利的生存场所。
闫启明[3](2021)在《三峡大坝对库区四大家鱼产卵场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大坝建设可以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但与此同时建坝河流较自然水体的水流、环境条件发生巨大改变,水生生物的繁殖、栖息环境因而遭受严重影响。对大坝建设引起的生态效应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加精准地保护河流生态系统,指导生态调度,从而平衡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四大家鱼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长江上游的四大家鱼年产量更是在年渔获量中占有重要比重。三峡大坝修建后,四大家鱼产卵场空间分布情况也较建坝前发生巨大变化。本研究以三峡库区为例,构建了库区一维水动力学模型与四大家鱼繁殖适宜性模型,基于随机模拟法,模拟并分析了复杂来流情况下三峡大坝建坝前、后长江上游朱沱-秭归江段的四大家鱼产卵场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1)建立了三峡库区四大家鱼栖息地适宜度模型并基于HSI法及适宜度曲线法评价了不同断面的繁殖适宜度情况。采用MIKE11建立了三峡库区一维非恒定流水动力模型,基于高精度DEM数据修正了支叉槽蓄量对河道水体演进的影响,模拟验证结果表明水动力模型模拟精度较高,能够对洪水演进过程进行精确计算;将水动力学模型与栖息适宜度模型进行了耦合,实测结果表明,耦合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四大家鱼产卵场位置的变迁。2)基于随机水文学及统计学,构建了日径流分期平稳自回归模型,并生成2000场能够反映实测洪水序列变化特性和统计规律的洪水序列。各个站点的截口参数通过率表明,参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良好,日径流分期平稳自回归模型生成的模拟序列可以很好地反映实测序列的统计性质。3)选取2000场随机洪水组合作为入库水流条件,基于耦合模型模拟了建坝前后四大家鱼产卵场情况,结果表明库区内四大家鱼产卵场较自然水流条件下出现明显的上移,建坝后,四大家鱼更倾向于在60km长的朱沱-江津段及255km长的巴南-忠县江段进行繁殖活动,忠县以上库区内包含朱沱-江津、巴南-峡口镇、峡口镇-洛碛、洛碛-涪陵、涪陵-普子陀及普子陀-忠县6处四大家鱼产卵场。4)设置不同坝址水位条件模拟不同坝高对四大家鱼产卵场的影响程度。通过对高、中、低坝及无坝四种情景的模拟,建高坝后三峡库区内坝前四大家鱼产卵场的消失规模达到370km,低坝情景中,该影响距离为290km。表明建坝河流中水生生物生态适宜性因建坝尺寸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坝体规模越大,影响适宜性的范围越大。
谈龙飞[4](2021)在《沙柳河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ksii)早期资源发生与生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海湖裸鲤(G.przewalksii)是青海湖的特有种,处于青海湖生态系统的核心地位,仅分布于青海湖及周边淡水支流,繁殖力低,生存环境恶劣,生长缓慢。且由于早期的过度捕捞,产卵场、育幼场的破坏、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青海湖裸鲤资源严重衰退,甚至枯竭。近年来随着增殖放流工作以及修复洄游通道后,青海湖裸鲤资源逐步恢复,但尚未恢复至历史最高时期的资源量。作为溯河洄游性鱼类,沙柳河是青海湖裸鲤一个重要产卵河道,是青海湖的五大淡水支流中的第二大支流,对青海湖裸鲤的资源量补充极为重要。本文通过解析沙柳河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现状,初步了解青海湖裸鲤野外资源补充量;探究青海湖裸鲤早期生长规律,以及环境因子对生长的影响。揭示了沙柳河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发生规律,对资源的补充有了数据支撑,为青海湖裸鲤资源的有效恢复和保护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于2019-2020年调查了沙柳河的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分析了时空分布特征,环境因子对早期资源的影响,以及沙柳河对青海湖裸鲤的资源补充量;并研究了2020年仔鱼耳石微结构,观察耳石形态特征,确证耳石沉积规律,研究轮纹间距变化规律,及耳石与仔鱼生长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9-2020年共采集青海湖裸鲤鱼卵3831粒,仔鱼7097尾,卵苗总量呈下降趋势。调查发现,亲鱼自5月底开始洄游,鱼卵自6月初出现,至7月份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至8月中旬基本消失;仔鱼数量自7月初呈波动式上升,8月达到高峰,9月初逐渐消失。经估算,2019年沙柳河鱼卵径流量为25.58×106粒,仔鱼径流量为62.00×106尾;2020年鱼卵径流量为11.93×106粒,仔鱼径流量为30.99×106尾,卵苗径流量下降较多。卵苗丰度空间分布从河口往上丰度呈依次递减趋势,但2号断面由于产卵场较多而鱼卵丰度偏高;断面水平分布一般为右岸>左岸>中心,但会受水动力影响而有所差异。检验表明,2019年昼夜鱼卵丰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昼夜仔鱼丰度存在极显着性差异(P<0.01),卵苗漂流高峰期均集中在夜间。鱼卵丰度与流速呈显着正相关(P<0.05),仔鱼丰度与流速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径流量日上涨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2.随机选取2020年沙柳河调查仔鱼样150尾,共解剖出300个耳石。研究发现,20日龄仔鱼的微耳石呈椭圆形,随着日龄的增多,外部特征变化并不明显,17-27日龄仔鱼矢耳石由近椭圆形向贻贝形转变,形态变化明显,特征鲜明;150个微耳石样中有34.00%可完全清晰辨别,5.33%无法辨别,150个矢耳石样中有10.00%可完全清晰辨别,19.33%无法辨别。通过温度标记法验证发现,耳石日轮沉积规律呈日周期性,根据轮纹数N+1推算的野生仔鱼平均日龄为19.47±3.58日龄,日龄范围为10-34日龄,主要分布在15-22日龄,20日龄仔鱼最多。由此推测10日龄的野生仔鱼鳔已形成,可以主动离开产卵场,20日龄左右的野生仔鱼已具备一定的游泳能力,可以自主寻觅食物,而34日龄以上的仔鱼已回湖育肥。结合日龄和采样日期推算2020年沙柳河野生仔鱼孵化期为6月5日-8月14日,孵化时间长达两个多月,但主要集中于7月中旬和8月初,由此可更加精准确定亲鱼繁殖时间。3.沙柳河野生仔鱼第2-8轮轮纹间距逐渐增大,不同梯度温度人工培育仔鱼第2-5轮轮纹间距逐渐增大,之后均至第24轮轮纹间距呈减小趋势,但随着温度梯度的上升,轮纹间距逐渐增大,依次为10℃7.87±0.89μm<15℃8.59±0.72μm<20℃9.49±0.82μm,轮纹间距减小趋势逐渐缩小,分析表明第2-5轮为内源性营养时期,第5-8轮为混合营养时期,第8轮后为外源性营养时期,耳石的沉积受温度和营养的影响较大。回归分析发现,青海湖裸鲤仔鱼全长与日龄呈显着线性相关,耳石直径与仔鱼全长呈显着线性相关,人工培育仔鱼拟合度均要高于野生仔鱼,随着温度的上升仔鱼生长速度加快。各梯度温度仔鱼全长的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128mm/d、0.167mm/d、0.175mm/d,沙柳河野生仔鱼平均生长率为0.155mm/d,低于低温度人工培育仔鱼,高于高温度人工培育仔鱼,而15℃中的仔鱼全长与日龄相关性最强,拟合度最高。
何玉洁[5](2021)在《珠江中下游草鱼种群特征及形态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硬骨鱼纲(Oseichhthyes)、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ae)、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草鱼属(Ctenopharyngodon),和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鲢鱼(Hypophthalmictuthys molitrix)、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鱼”。本研究以草鱼为研究对象,于2019-2020年在珠江中下游采集草鱼样本421尾,对其年龄、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性和进行了研究,并对比分析不同地理区域草鱼群体的形态学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草鱼种群的鉴定、种质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物学特征(1)2019年7月和2020年1、7、8月在珠江中下游的桂平、藤县、梧州、封开、德庆、肇庆、九江和斗门站位采集到样本236尾,其体长范围为103~665 mm,平均体长为347.89±96.73mm,优势体长为251~445mm,占样本总数的68.22%。体质量范围为21.4~6650.0g,平均体质量为986.87±842.96g,优势体质量为144~183 0g,占样本总数的79.24%。用鳞片进行年龄鉴定,样本的年龄组成为0+~5+龄,优势年龄组为1+~3+龄,占样本总数的92.8%。(2)体长和体质量关系拟合结果为W=1.914 4×10-5L2.997(n=236,R2=0.99,P<0.01);体长与鳞径呈线性相关:L=42.5409R-0.4074(n=263,R2=0.92);体长、体质量生长方程:Lt=1187(1-e-0.128(t+0.282)),Wt=31344.51(1-e-0.128(t+0.282))2.997;生长拐点年龄为8.29,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790.78mm和9279.11g,生长特征指数φ=5.26。(3)采集的草鱼样本雌雄个体数的比例为1.07:1,接近1:1,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其次是Ⅰ期。本研究性成熟草鱼仅7月和8月在梧州和桂平采集到1尾雄性和3尾雌性,年龄分别为4+和5+。3尾性成熟雌性草鱼绝对繁殖力分别为287057粒、113635粒、107300粒,相对繁殖力分别为54.00粒/g、31.82粒/g、53.03粒/g,卵径为1.65 mm。(4)经计算珠江中下游草鱼的总死亡系数为0.44,自然死亡系数为0.15,捕捞死亡系数为0.29,开发率为0.66,表明草鱼处于过度捕捞状态。2.形态学特征(1)本研究于2019年7-10月和2020年6-7月对珠江中下游6个地理区域草鱼群体的传统形态学数据和框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6个不同群体9项传统形态学可量性状数据校正值进行检验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封开群体在体高比例项目与清远存在极显着性差异,封开群体在眼径比例项目中与韶关群体均存在极显着性差异,封开群体在尾柄高比例项目中与其他群体均不存在极显着差异,肇庆群体在全长比例项目中与除韶关群体外的4个群体存在极显着差异。(2)主成分分析结果共可以提取8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73.636%,包含了鱼体形态变异的大部分特征,说明可以用这几个主成分概括6个群体草鱼的形态差异。其中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躯干部特征,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头部特征,第三主成分主要反映尾部特征。判别分析中选择贡献率较大的5个数据校正值构建6个群体草鱼的判别公式,判别正确率达到64.2%,表明能够从形态特征上区分6个群体的草鱼。(3)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都说明6个群体的草鱼在形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其中桂平群体与其他7个群体草鱼形态差异最大。6个群体两两间的差异系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6个群体两两之间的差异系数均小于1.28(德庆群体和封开群体的HI的差异系数为1.40除外),说明差异仅为不同群体间的差异水平,并没有达到亚种间水平。
李玉萍[6](2021)在《饲料添加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脂肪蓄积和肠道健康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作为一种典型的草食性鱼类,草鱼在天然水域主要摄食水草,从进化的角度来看,青草类饲料应该是最符合草鱼营养的需求以及有益于草鱼机体健康的食物来源。但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配合饲料里几乎不添加青草类饲料原料。另一方面,养殖一线草鱼体内脂肪蓄积现象和肠炎等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制约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前期本课题组发现单纯饲喂草鱼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和饲喂含皇竹草粉的饲料能够降低草鱼脂肪沉积以及提高机体健康指标,但研究中进行比较的饲料能量差异较大,皇竹草粉本身是否具有这些功能并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在等氮等能的基础上,分别使用半精制饲料和实用饲料,系统评估了饲料中添加皇竹草粉对草鱼脂肪蓄积及肠道健康的影响。获得了如下结果:1.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脂肪蓄积及肠道健康的影响为探讨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脂肪蓄积以及肠道健康的影响,配制3组分别含0%(对照组)、10%和20%皇竹草粉的等氮等能半精制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6%,脂肪水平为8%),饲喂草鱼稚鱼(28.51±0.04 g)8周,每组饲料饲喂三个养殖缸(25尾鱼/缸)。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0%和20%皇竹草粉显着提高草鱼稚鱼的增重率和成活率,降低腹腔脂肪指数(P<0.05);20%皇竹草粉组草鱼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游离脂肪酸(FFA)的含量相比对照组草鱼显着降低(P<0.05);肝脏TG、TC和FFA的含量在饲喂皇竹草粉后均显着下降(P<0.05);肝脏和脂肪组织显微结构显示,相比对照组,饲料中添加10%和20%皇竹草粉后草鱼肝脏脂滴数量明显减少,相同比例视野内的脂肪细胞数目明显增多;肝脏和腹腔脂肪组织中脂肪生成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脂肪酸合酶(FAS)、乙酰Co A羧化酶(ACC)、硬脂酰Co A去饱和酶(SCD)、二酰基甘油O酰基转移酶(DGAT)以及脂肪分解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脂肪组织甘油三酯脂肪酶(ATGL)、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1(CPT-1)分别在摄食皇竹草粉的草鱼中显着下调和上调(P<0.05);20%皇竹草粉组草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肝脏总谷胱甘肽(T-GSH)浓度相比对照组草鱼显着降低(P<0.05);肝脏的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10%和20%皇竹草粉组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10%和20%皇竹草粉显着降低草鱼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P<0.05),20%皇竹草粉组草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活性相比对照组草鱼显着降低(P<0.05);饲料中添加10%和20%皇竹草粉显着提高草鱼稚鱼肝脏的鱼3-羟酰辅酶A脱氢酶(HOAD)和鱼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的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10%和20%皇竹草粉显着提高草鱼血清中补体C3和C4的含量(P<0.05);肠道显微结构显示,饲料中添加10%和20%皇竹草粉后,草鱼肠道绒毛结构较完整,上皮细胞细胞核整齐排列在细胞基部,梳状缘排列整齐;免疫基因表达层面,饲料中添加10%和20%皇竹草粉饲喂草鱼后,上调了肠道非特异免疫基因Toll样受体22(TLR22),髓样分化因子(My D88),IFN调节因子3(IRF3),IFN调节因子7(IRF7),干扰素1(IFN-1),抗病毒蛋白1(Mx1),IFN-β启动子刺激物1(IPS-1)等的相对表达量,下调了肠道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m RNA水平;宏基因组学结果显示,饲喂10%和20%皇竹草粉草鱼肠道内容物中肠道微生物的Ace、chao1和Shannon(香农)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Simpson(辛普森)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从门分类来看,10%和20%皇竹草组中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P>0.05);从属分类来看,皇竹草粉组草鱼肠道内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丰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皇竹草粉能够提高草鱼稚鱼生长、降低体脂蓄积、提高鱼体免疫力、改善肠道健康及菌群组成。2.饲料中不同水平皇竹草粉替代豆粕对草鱼稚鱼脂肪蓄积及肠道健康的影响为探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皇竹草粉替代豆粕对草鱼稚鱼脂肪蓄积和肠道健康的影响。设置6组蛋白质水平为28%,脂肪水平为4%的等氮等能实用饲料。对照组不做处理,处理组分别添加5%、10%、15%、20%和25%的皇竹草粉,饲喂草鱼稚鱼(17.99±0.19 g)8周,每组饲料饲喂三个养殖缸(25尾鱼/缸)。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5%~25%的皇竹草粉均显着提高草鱼稚鱼的增重率(P<0.05);饲料中添加10%~25%的皇竹草粉显着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和肝脏中FFA的含量(P<0.05);饲料中添加5%~25%的皇竹草粉显着降低肝脏中TG的含量(P<0.05);肝脏和脂肪组织显微结构显示,相比对照组,饲料中添加10%~25%的皇竹草粉后肝脏细胞内存在数量少且小的红色脂滴,脂肪细胞大小明显比对照组小;脂质代谢基因表达层面,肝脏和腹腔脂肪组织中脂肪合成基因(PPARγ、SREBP-1c、FAS、ACC、SCD、DGAT)的m RNA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而脂肪分解基因(PPARα、ATGL、HSL、CPT-1、apo E)的m RNA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肝脏中饲料添加10%的皇竹草粉的PPARγ和DGAT的m RNA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25%皇竹草粉的FAS的m RNA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10%~25%皇竹草粉的PPARα的m RNA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同对照组比,10%~20%皇竹草粉的CPT-1的m 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apo E的m RNA水平只有15%组具有显着性(P<0.05);脂肪组织中饲料添加15%皇竹草粉显着降低PPARγ的m RNA水平(P<0.05);而10%皇竹草粉显着降低SREBP-1c的m RNA水平(P<0.05);饲料中添加5%~25%的皇竹草粉显着降低FAS和DGAT的m RNA水平(P<0.05);25%皇竹草粉显着降低ACC的m RNA水平(P<0.05);10%~25%皇竹草粉显着降低SCD的m RNA水平(P<0.05);25%皇竹草粉显着提高PPARα的m RNA水平(P<0.05);10%皇竹草粉显着提高ATGL的m RNA水平(P<0.05);饲料添加5%~25%皇竹草粉显着提高HSL的m RNA水平(P<0.05);15%~25%皇竹草粉显着提高apo E的m RNA水平(P<0.05);饲料中添加10%~25%的皇竹草粉显着降低血清中SOD、GSH、MDA活性(P<0.05);10%的皇竹草粉显着提高肠道中脂肪酶的活性(P<0.05);肠道显微结构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料添加5%~25%的皇竹草粉后杯状细胞(GC)减少,黏膜褶皱(MF)、嗜酸性粒细胞(EG)和固有层(LP)较致密,肠绒毛光滑而平坦;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层面,肠道促炎因子相关基因核因子κB(NF-κB)、环氧合酶1(COX-1)、环氧合酶2a(COX-2a)、环氧合酶2b(COX-2b)、5-脂氧合酶(5-LOX)、12/15-脂氧合酶(12/15-LOX)、TNFα、白细胞介素1b(IL-1b)、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m RNA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中,在10%~25%组中,NF-κB、COX-2a、IL-1b和IL-6的m RNA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15%~25%组中,COX-1和IL-8的m RNA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同对照组相比,5%组、10%组、15%组和25%组中COX-2b的m RNA水平显着降低(P<0.05);5%~25%组中5-LOX的m RNA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TNFα的m RNA水平只有25%组的低于对照组(P<0.05);食欲基因表达层面,与对照组比,15%~25%组中可卡因安非他明调节转录肽(cart)的m 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20%~25%组中阿片黑皮质素(pomc)的m RNA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5%~25%组中瘦素(Leptin)的m RNA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10%组、20%组和25%组中神经肽Y(NPY)的m RNA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上述结果表明,皇竹草替代豆粕可以降低草鱼稚鱼的脂肪蓄积,减少肠道炎症的发生,推荐添加含量不高于20%。
何晓辉[7](2021)在《长江下游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时空动态与家鱼产卵场推算》文中研究表明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其下游江段是指从湖口开始至入海口,湖口江段是指长江八里江段上下长约40 km的长江干流江段。河道分汊较多,江心沙洲同样不少。而且人类活动干扰强烈,沿岸星罗分布较多工厂,导致长江水质受到污染,水域生态压力变大。为更好的了解长江湖口江段渔业资源研究现状,利用2016及2018年的科室历史资料以及2019年在鱼类繁殖期间的4~8月对湖口江段早期资源进行蹲点调查监测。通过相对重要性指数、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对湖口江段早期资源物种组成、丰度时空变化和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探究。同时对长江中下游衔接水域四大家鱼产卵场位置与产卵规模的调查研究,时隔50余年,再次研究了长江湖口段四大家鱼卵的资源现状和产卵场位置与产卵规模,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6,2018以及2019年共采集到246853尾仔稚鱼,隶属于8目14科49种。三年间贝氏(?)以及子陵吻鰕虎等小型鱼类均为优势种,而鳊、飘鱼、银鲴以及刀鲚等三年间也均在优势种和常见种之间变化。三年间仔稚鱼丰度均呈波动性变化,2016和2019年仔稚鱼丰度最高峰出现在6月底7月初,而2018年仔稚鱼丰度出现在7月底。三年间的高峰期中,贝氏餐、子陵吻鰕虎以及鳊这三种鱼类主导了仔稚鱼高峰期,三年间仔稚鱼丰度横向分布均为右岸>左岸>江心。2019年共50天四断面共同采样中发现,仔稚鱼丰度变化规律为:1号断面(八里江)>4号断面(鄱阳湖通江水道)>2号断面(桂营村)>3号断面(大湾洲)。4号断面的第一次高峰期的发生早于其他三个断面高峰期,1、3、4号断面均是两岸仔稚鱼丰度,而2号断面可能由于水文复杂,导致其仔稚鱼丰度横向分布为左岸>江心>右岸。对属于优势种及常见种的仔稚鱼其平均日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做冗余分析表明,仔稚鱼日平均丰度与水位日增长率、水流量日增长率和浊度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透明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2.2019年4月19日至8月5日利用浮游生物网对湖口江段设置的4个采样断面进行逐日调查。2019年湖口江段共采集到589粒受精卵,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隶属于3目6科30种,主要为漂流性卵,有19种,共计528粒,占鱼卵总数的89.64%。湖口江段漂流性卵的平均密度为1.04±1.27 ind./100m3,采集期间共在江水径流量上涨期间出现三个高峰期。2019年38天四断面共同采样中发现,三个断面于5月下旬共同出现高峰期,1、2号断面在6月下旬和7月中旬分别出现两次高峰期。三断面间漂流性卵丰度分布为1号断面>2号断面>3号断面,且三个断面间的鱼卵丰度横向分布均为江心>左岸>右岸。通过对湖口江段漂流性卵日丰度与环境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漂流性卵日平均丰度与水位日上涨率、水流量日上涨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透明度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与温度和p H呈显着负相关(P<0.05)。3.2019年调查结果显示,采集到家鱼卵93粒,其中以鲢为绝对优势,占四大家鱼卵总数的80.65%,之后是青鱼卵、草鱼卵,鳙卵采集最少。本次研究中采集到的受精卵,通过采集到鱼卵时的江水温度确定其瞬时发育时期共有九期,主要是尾芽出现期、囊胚期和原肠早期这三个时期,分别占总家鱼卵数的32.26%、24.73%和15.05%。利用发育时期推算出鱼卵所需发育时长,再结合当时的江水平均流速,推算出四大家鱼产卵场位置分布于湖口江州、武穴龙坪和黄冈蕲州3个江段附近,产卵规模分别为0.49×108ind.、0.68×108ind.和0.38×108ind.。与历史资料相比其位置无显着改变,但产卵规模显着降低。按时间顺序来看,四大家鱼产卵按照产卵场自下而上的位置顺序先后产卵。研究期间,湖口江段四大家鱼卵平均日丰度为1.14±2.80 ind./1000 m3,采集期间共出现三个峰值,均发生在江水径流量上涨期间。1号断面的鱼卵平均日丰度为1.52 ind./1000 m3,显着高于2号(0.88 ind./1000 m3)和3号断面(0.43 ind./1000 m3)。运用Pearson检验分析表明,四大家鱼卵日平均丰度与水流量日上涨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水位日上涨率和流速呈显着正相关(P<0.05)。
刘聪[8](2021)在《TCEP对大菱鲆生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文中提出三(2-氯乙基)磷酸酯(TCEP)是人工合成的磷酸衍生物,属于有机磷阻燃剂(OPEs),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之中。由于第二类溴代阻燃剂(BFRs)的禁用,包括TCEP在内的OPEs使用量逐渐上升,在环境中的积累量也在逐年升高,且在环境中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在各种水环境中都可以检测到TECP的存在,这对水生生物和海水养殖生物产生了威胁。TCEP作为一种新型内分泌干扰物EDCs,低剂量就会造成很强的生物毒性,影响生物体的生殖、神经、器官发育等。但关于TCEP对鱼类,特别是养殖硬骨鱼的毒理研究还是空白。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因其较高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成为我国北方海水养殖中重要的养殖品种。水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的积累,将会影响大菱鲆的健康,对经济收益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大菱鲆的繁殖过程主要受HPG轴上激素的调节,其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以及褪黑素基因KISS是重要的调节基因,促性腺激素鱼黄体生成素LH和鱼促卵泡素FSH以及类固醇类激素雌二醇E2和11-酮基睾酮11kt是重要的调节激素。大菱鲆的肝脏使其主要的抗氧化防御反应产生的器官,其中含有大量与抗氧化防御相关的酶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都是在抗氧化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酶。本论文以大菱鲆为研究对象,以上述基因和激素作为分子标志物,旨在研究新型污染物TCEP对大菱鲆造成的生物学效应,探究TCEP对大菱鲆生殖系统和机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通过qRT-PCR技术测定了在急性胁迫条件下,大菱鲆幼鱼体内生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TCEP胁迫有促进GnRH、LH、FSH和KISS类基因表达的作用,在12 h之内表达量会大幅上升,体现了 TCEP的内分泌干扰特性;但TCEP胁迫超过12h后,基因的表达量会有所下降,说明在处于过量TCEP胁迫的情况下,大菱鲆的生殖基因表达会受到限制。大菱鲆的正常生殖系统会被破坏,生殖基因的过量表达会使幼鱼性早熟,无法正常生长,造成工厂养殖大菱鲆的减产。在成年大菱鲆体内通过Elisa试剂盒测定发现,低剂量TCEP的持续胁迫,会使大菱鲆体内促性激素LH和FSH以及类固醇类性激素E2和11kt含量逐渐下降,说明TCEP会影响大菱鲆生殖系统中的激素调节,这将影响生殖细胞的正常成熟,造成工厂养殖大菱鲆无法顺利繁衍子二代。同时通过qRT-PCR技术对比大菱鲆幼鱼中肝脏和肌肉中SOD、CAT和GST酶基因的表达量变化表明,TCEP的急性胁迫会使大菱鲆肝脏中抗氧化相关酶在24h之内急剧上升,增加氧化应激反应,对大菱鲆的抗氧化系统造成干扰,造成抗氧化系统的紊乱,使工厂养殖大菱鲆更容易受到病害问题侵扰。本研究为全面评估TCEP造成的毒理效应提供依据,GnRH等基因和LH、FSH等激素可以分别在基因和蛋白层面,作为分子标志物评估TCEP对大菱鲆的影响。本研究也为合理控制有机磷阻燃剂OPEs类物质的使用量和排放量、以及养殖环境监测提供了参考。对揭示新型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和对促进大菱鲆海水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舒文秀[9](2021)在《棉酚脱毒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棉籽粕发酵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面禁抗时代的来临,发展安全、健康的养殖业环境是当务之急,其中利用微生物发酵饲料成为当下热点。棉籽粕作为较优质的杂粕蛋白资源,蛋白含量高,营养成分较全面,但因其中含有的内源毒性物质-游离棉酚,限制其在畜牧养殖业的有效利用。本研究利用复合微生物发酵棉籽粕将抗营养因子等有害物质进行降解或转化,生成多类有机酸、维生素B族等营养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可产生淡淡的芳香味,提高棉籽粕的适口性。试验研究表明:(1)产朊假丝酵母、LR001、S77脱毒率较高,S77、S007产蛋白酶且脱毒率较高,酿酒酵母ZY.003为产纤维素酶菌,LR002则为发酵效果最优的乳酸菌。经不同菌株复合发酵结果表明,最优发酵菌株组合:A菌(芽孢杆菌S77)+B菌(酿酒酵母ZY.003)+C菌(植物乳杆菌LR002)。(2)分离得到的菌株S77、LR002均有较好的耐酸、耐胆盐、耐胃液耐肠液性能,其中S77的粘附性较好,抗生素敏感率更高,LR002的抑菌效果较好对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等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经16Sr DNA分子生物学鉴定为S77为芽孢杆菌属,LR002为植物乳杆菌。(3)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复合发酵条件最终棉酚脱毒率可达91.54%,采用响应面回归分析,得到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值,分别为接种量5%,发酵时间为73 h,发酵温度为35℃,料水比为1:0.9,在此条件下进行重复试验,得到较高的脱毒效果,脱毒率可达92.72%。(4)发酵产物经自然酶解12 h,在保持高脱毒率的同时一定程度的改善了棉籽粕的营养品质,棉籽粕酶解后酸溶蛋白,提升了50.94%,维生素B1、B2和B6含量也分别提高了121.68%、45.21%和42.13%,棉籽粕品质得到了提升。(5)小鼠的饲喂试验脱毒棉粕添加量在25%、50%与对照组D2(未脱毒)在日增重、生化指标上有显着差异,但与对照组D1(商品粮)并无显着差异,且降低了饲喂21d小鼠血清中ALT的活性,结果表明:脱毒棉籽粕对小鼠的饲喂效果较好,当一定量代替日粮中的豆粕,并不会降低小鼠的生长性能,对肝脏生化指标无显着差异,同时降低了谷丙转氨酶活性。综上所述,研究获得菌株S77、LR002具有较好的益生性能,与酿酒酵母ZY.003复合发酵棉籽粕,棉酚脱毒率高,且营养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为棉籽粕代替豆粕作为蛋白原料提供技术支撑。
崔广鑫[10](2021)在《许氏平鲉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人工授精技术开发及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文中研究说明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肉质鲜美、富含多种蛋白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北方沿海居民的喜爱。其具有洄游范围小、繁殖能力强、在北方海域可以自然越冬等优点,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沿海网箱养殖、增殖放流的重要经济鱼种。许氏平鲉是典型的卵胎生鱼类,生殖周期长,存在苗种获得困难、良种选育难度大等问题,同时随着许氏平鲉养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养殖企业对优质种苗的需求日益增加,如何稳定获得大量优质苗种以及加快良种选育进程是目前许氏平鲉产业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对许氏平鲉精子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研究,以精子复苏率与精子相关酶活性为评价冷冻保存精子质量的指标,初步探索出许氏平鲉精子超低温冷冻的方法,为其他卵胎生鱼类精子的冷冻保存提供参考;其次,本研究首次将冷冻复苏后的许氏平鲉精子用于人工授精研究,通过人工受精技术成功构建许氏平鲉杂交F1群体,并利用SSR标记对其进行亲子鉴定,为后续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以及人工选育提供新的思路;以许氏平鲉杂交F1群体为构图群体,通过RAD-seq测序技术在许氏平鲉全基因组范围内开发SNP标记,完成许氏平鲉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为许氏平鲉分子辅助育种以及后续基因组学研究提供参考。1.许氏平鲉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及酶活性检测为建立卵胎生经济鱼类许氏平鲉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方法,本研究以HBSS、MPRS、Cortland、Ringer,s和TS-2作精子稀释液,添加不同体积浓度(5%、10%、15%、20%和25%)的二甲基亚砜(DMSO)、乙二醇(EG)、丙二醇(PG)、甲醇(MEOH)和丙三醇(Gly)作为抗冻剂对许氏平鲉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对冻精和鲜精的ATP酶、琥珀酸脱氢酶(SDH)、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6种酶活性的测定对冻精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HBSS+20%DMSO、TS-2+15%DMSO和TS-2+15%EG等3组混合液作精子抗冻保护液时,许氏平鲉精子复苏率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除GR酶外,鲜精中总ATP酶、SDH、LDH、CK、CAT酶活性均显着高于添加抗冻液组(P<0.05)。总体来说TS-2+15%EG组合冷冻保存精子效果最好,可用于后续许氏平鲉精子冷冻保存。2.许氏平鲉人工授精技术开发及全同胞家系建立与鉴定为建立许氏平鲉人工授精方法,利用HBSS+20%DMSO、TS-2+15%DMSO以及TS-2+15%EG三组精子冷冻保存最优组合保存许氏平鲉精子(冷冻时间>48h),生理盐水组作对照,冻精组精子冷冻复苏后用于人工授精实验,统计受精成功率,并利用微卫星标记对产出的后代进行亲子鉴定。结果显示,TS-2+15%EG组受精成功86.7%,均显着高于HBSS+20%DMSO组(14.4%)和TS-2+15%DMSO组(44.4%)(P<0.05),表明可以用TS-2+15%EG组合用于许氏平鲉精子冷冻保存后的人工授精。微卫星进行亲子鉴定,显示人工授精获得的后代仔鱼与雌雄亲本均具有亲权关系。本研究首次对许氏平鲉进行人工受精实验研究,初步探索出许氏平鲉人工授精方法,有效解决了当前利用野生孕期雌性亲鱼进行繁殖的窘境,为许氏平鲉苗种繁育、人工选育及种质资源保存提供技术支撑。3.许氏平鲉RAD-seq测序及SNP标记开发本研究利用人工受精技术构建的杂交F1群体(共130个样本,包括2个亲本和128个子代样本),进行RAD-seq测序,群体检测获得原始SNP标记4,181,251个,其中只在父本中杂合的SNP标记192,038个,只在母本中杂合的SNP标记195,534个。以比对质量值≥20,深度≥4为标准,筛选获得SNP标记2,609,342个,对上述SNP标记进一步筛除缺失率大于10%,最小等位基因频率低于5%的位点,得到SNP标记65,603个。为后续遗传连锁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上述65,603个候选SNP标记进行偏分离过滤,偏分离设定的阈值P为0.05,挑选双亲拟测交位点(“hk×hk”、“nn×np”、“lm×ll”),同时经过偏分离分析,最终筛选出高质量SNP标记共40,155个。本研究通过RAD-seq测序技术获得大量高质量的SNP标记,为后续遗传连锁分析奠定基础。4.许氏平鲉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在人工授精技术构建的杂交F1群体随机挑选128个样本,以2个亲本和128子代个体为作图群体,完成许氏平鲉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绘制,遗传图谱具有较高的SNP标记密度,共有24个连锁群,与许氏平鲉单倍体染色体数目相同。雌性图谱中包含21,725个SNP分子标记,图谱总长2070.22c M,标记间平均间隔为0.04-0.27c M;雄性遗传连锁图谱总长1915.24c M,共24,022个SNP标记,标记间的平均间隔为0.05-0.14c M;整合图谱包含40,131个SNP分子标记,总长为2080.03c M,图谱覆盖率高达99.86%,完整性较高。许氏平鲉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为后续重要性状的QTL定位分析、基因组学研究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良好素材。
二、青鱼人工繁殖小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鱼人工繁殖小结(论文提纲范文)
(2)三峡变动回水区中堆河段浅滩-深潭型鱼类生境水力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人类活动对鱼类生境的影响研究现状 |
1.2.2 长江上游鱼类适宜生境的特性研究现状 |
1.2.3 人工深潭型鱼类生境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中堆河段航道鱼类生境营造建设 |
2.1 中堆河段航道整治现状 |
2.1.1 中堆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
2.1.2 中堆河段航道整治工程 |
2.1.3 中堆航道整治工程泥沙回淤研究 |
2.1.4 中堆航道整治工程水流条件对鱼类生境营造的影响 |
2.2 中堆河段鱼类生境现状 |
2.2.1 中堆河段鱼类生境现场监测 |
2.2.2 中堆河段鱼类种类调研 |
2.3 鱼类生境营造工程建设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堆河段鱼类生境营造方案计算分析 |
3.1 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建立与验证 |
3.1.1 控制方程 |
3.1.2 边界条件 |
3.1.3 基本方程的数值离散与求解 |
3.1.4 总体有限元方程的求解 |
3.1.5 计算范围及网格剖分 |
3.1.6 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的验证 |
3.2 中堆河段鱼类生境营造方案设计 |
3.2.1 方案布置 |
3.2.2 坝高、坝长对鱼类生境区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堆鱼类生境营造方案对比分析 |
4.1 适宜流速范围对比分析 |
4.1.1 鱼类适宜流速范围对比分析(方案一) |
4.1.2 鱼类适宜流速范围对比分析(方案二) |
4.1.3 鱼类适宜流速范围对比分析(方案三) |
4.1.4 鱼类适宜流速范围对比分析(方案四) |
4.2 通航水流条件分析 |
4.2.1 上滩指标分析(方案一) |
4.2.2 上滩指标分析(方案二) |
4.2.3 上滩指标分析(方案三) |
4.2.4 上滩指标分析(方案四) |
4.3 中堆鱼类生境营造方案比选及优化 |
4.3.1 鱼类生境营造方案比选 |
4.3.2 方案后效果分析(泥沙淤积影响) |
4.3.3 中堆鱼类生境营造方案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文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学术成果 |
(3)三峡大坝对库区四大家鱼产卵场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栖息地适宜度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
1.2.2 水流过程模拟的研究进展 |
1.2.3 水工建筑物的修建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
1.2.4 三峡库区内四大家鱼产卵场空间分布研究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第2章 长江四大家鱼栖息地适宜度模型 |
2.1 研究区域概述 |
2.2 关键因子选取 |
2.2.1 水流流速 |
2.2.2 水温变化 |
2.2.3 涨水过程 |
2.3 繁殖适宜度曲线 |
2.4 栖息适宜度模型及评价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MIKE11的三峡库区一维水动力模型 |
3.1 MIKE11模型介绍 |
3.1.1 MIKE11水动力计算控制方程 |
3.1.2 方程离散求解 |
3.2 模型关键模块设定 |
3.2.1 河网概化及关键问题处理 |
3.2.2 断面文件设定 |
3.2.3 糙率及初始水面线计算 |
3.2.4 确定边界条件 |
3.3 水动力模型的率定及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随机水流条件模拟 |
4.1 随机洪水模型基本概念 |
4.2 洪水随机模型构建 |
4.2.1 原始资料预处理 |
4.2.2 模型构建及参数估计 |
4.2.3 随机序列生成 |
4.3 截口统计参数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坝对库区内四大家鱼产卵场的影响 |
5.1 随机洪水条件下四大家鱼产卵场的位置 |
5.2 四大家鱼栖息适宜度模型的模拟准确性 |
5.3 建坝对四大家鱼产卵场空间分布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沙柳河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ksii)早期资源发生与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青海湖裸鲤资源及研究现状 |
1.1.1 青海湖概况 |
1.1.2 青海湖成鱼资源现状 |
1.1.3 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研究现状 |
1.2 鱼类早期资源研究概况 |
1.2.1 早期资源调查 |
1.2.2 早期资源的分布特征 |
1.2.3 环境因子对早期资源的影响 |
1.3 鱼类耳石的研究及进展 |
1.3.1 耳石形态结构研究 |
1.3.2 耳石第一轮出现及轮纹形成规律验证 |
1.3.3 耳石日轮形成及耳石沉积 |
1.3.4 轮间距及孵化期推算 |
1.3.5 耳石与仔鱼生长的特征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沙柳河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发生量及时空分布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调查时间与地点 |
2.1.2 调查方法与数据获取 |
2.1.3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青海湖裸鲤卵苗径流量及物种确定 |
2.2.2 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的时间分布特征 |
2.2.3 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
2.2.4 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与水文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2.3 讨论 |
2.3.1 青海湖裸鲤卵苗出现情况及资源补充量 |
2.3.2 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时空分布 |
2.3.3 环境因子与青海湖裸鲤卵苗丰度的关系 |
第三章 青海湖裸鲤仔鱼耳石生长规律及孵化期推算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来源 |
3.1.2 耳石轮纹形成特征 |
3.1.4 数据及图片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耳石轮纹形成规律验证 |
3.2.2 日龄与孵化期 |
3.2.3 耳石及形态变化及轮纹清晰度 |
3.3 讨论 |
3.3.1 耳石形成规律 |
3.3.2 沙柳河青海湖裸鲤的繁殖时间 |
3.3.3 沙柳河青海湖裸鲤仔鱼生活习性 |
第四章 青海湖裸鲤仔鱼的耳石与生长特征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来源 |
4.1.2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轮纹间距 |
4.2.2 耳石生长特征 |
4.2.3 青海湖裸鲤仔鱼生长特征 |
4.3 讨论 |
4.3.1 轮间距与耳石生长特征 |
4.3.2 仔鱼生长特征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5)珠江中下游草鱼种群特征及形态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珠江流域概况 |
1.1.1 珠江流域自然概况 |
1.1.2 珠江流域渔业资源概况 |
1.2 草鱼研究概况 |
1.2.1 草鱼生物学特征 |
1.2.2 草鱼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 鱼类生物学特征研究概况 |
1.3.1 年龄与生长 |
1.3.2 繁殖特征 |
1.3.3 食性特征 |
1.4 鱼类形态学研究概况 |
1.5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珠江中下游草鱼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样本采集 |
2.1.2 年龄鉴定 |
2.1.3 生长特征分析 |
2.1.4 性比和性腺发育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体长、体质量与年龄分布 |
2.2.2 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 |
2.2.3 体长与鳞径的关系、生长推算 |
2.2.4 生长方程 |
2.2.5 死亡系数 |
2.2.6 性比与性腺成熟度 |
2.3 讨论 |
2.3.1 草鱼年龄组成 |
2.3.2 草鱼生长性能 |
2.3.3 草鱼的繁殖特征 |
2.3.4 珠江中下游草鱼种群保护 |
第3章 珠江中下游草鱼不同地理群体形态差异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形态学测量 |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LSD多重比较 |
3.2.2 主成分分析 |
3.2.3 判别分析 |
3.2.4 聚类分析 |
3.2.5 差异系数分析 |
3.3 讨论 |
3.3.1 形态多样性的测定 |
3.3.2 珠江中下游草鱼种群形态特征 |
3.3.3 草鱼形态变异原因 |
第4章 小结与展望 |
4.1 小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饲料添加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脂肪蓄积和肠道健康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皇竹草介绍及其应用 |
1.1.1 皇竹草在动物中的应用 |
1.2 草类在鱼类中的应用 |
1.2.1 皇竹草在鱼类中的应用 |
1.2.2 其他草类在鱼类中的应用 |
1.3 草鱼概况 |
1.3.1 草鱼简介 |
1.3.2 草鱼生物学性状 |
1.3.3 草鱼养殖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饲料添加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生长、脂肪蓄积及肠道健康的初步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饲料 |
2.1.2 饲养与管理 |
2.1.3 采样与处理 |
2.1.4 血清与肝脏生化指标和酶活性的测定 |
2.1.5 组织切片 |
2.1.6 肠道组织免疫相关基因表达量测定 |
2.1.7 提取细菌基因组DNA |
2.1.8 微生物16S r RNA高通量测序 |
2.1.9 数据计算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饲料添加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的影响 |
2.2.2 饲料添加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2.2.3 饲料添加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血脂的影响 |
2.2.4 饲料添加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血清抗氧化和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 |
2.2.5 饲料添加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肝脏脂肪蓄积相关指标的影响 |
2.2.6 饲料添加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肝脏抗氧化和细胞活性相关指标的影响 |
2.2.7 饲料添加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肠道的组织学观察和免疫基因表达量分析 |
2.2.8 饲料添加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肝脏的组织学观察和基因表达量分析 |
2.2.9 饲料添加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脂肪的组织学观察和基因表达量分析 |
2.2.10 饲料添加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肠道菌群的结构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不同水平皇竹草粉替代豆粕对草鱼稚鱼生长、脂肪蓄积及肠道健康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饲料 |
3.1.2 饲养与管理 |
3.1.3 采样与处理 |
3.1.4 饲料常规成分和鱼体成分的测定 |
3.1.5 血清、肝脏和肠道生化指标和酶活性的测定 |
3.1.6 组织切片 |
3.1.7 肝脏、脂肪、肠道和脑组织相关基因表达量测定 |
3.1.8 数据计算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不同水平皇竹草粉代替豆粕对草鱼稚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分析 |
3.2.2 不同水平皇竹草粉代替豆粕对草鱼稚鱼生物学性状的分析 |
3.2.3 不同水平皇竹草粉代替豆粕对草鱼稚鱼组织部分营养成分的分析 |
3.2.4 不同水平皇竹草粉代替豆粕对草鱼稚鱼酶活的分析 |
3.2.5 不同水平皇竹草粉代替豆粕对草鱼稚鱼组织显微结构观察 |
3.2.6 不同水平皇竹草粉代替豆粕对草鱼稚鱼组织的基因表达分析 |
3.3 讨论 |
3.3.1 不同水平皇竹草粉替代豆粕对草鱼稚鱼生长性能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3.3.2 不同水平皇竹草粉替代豆粕对草鱼稚鱼体组成的影响 |
3.3.3 不同水平皇竹草粉替代豆粕对草鱼稚鱼酶活的影响 |
3.3.4 不同水平皇竹草粉替代豆粕对草鱼稚鱼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长江下游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时空动态与家鱼产卵场推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长江鄱阳湖口江段 |
1.1.1 鄱阳湖口江段概述 |
1.1.2 长江湖口江段渔业资源群落特征 |
1.2 鱼类早期资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
1.2.1 仔稚鱼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 |
1.2.2 产漂流性卵鱼类与环境因子 |
1.3 长江四大家鱼及产卵场研究现状 |
1.3.1 长江四大家鱼研究现状 |
1.3.2 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及生境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长江湖口段早期资源时空动态特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采样时间和地点 |
2.1.2 调查方法和样品的保存鉴定 |
2.1.3 数据处理计算方法 |
2.2 结果 |
2.2.1 湖口江段鱼苗种类组成 |
2.2.2 鱼类仔稚鱼分布 |
2.2.3 四个断面间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 |
2.2.4 湖口鱼类早期资源密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
2.3 讨论 |
2.3.1 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时空动态 |
2.3.2 早期资源发生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三章 长江湖口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的时空分布特征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采样时间与地点 |
3.1.2 调查方法和样品保存鉴定 |
3.1.3 数据处理计算方法 |
3.2 结果 |
3.2.1 种类组成 |
3.2.2 漂流性卵资源时间动态 |
3.2.3 湖口江段鱼卵的时空分布 |
3.2.4 漂流性鱼卵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
3.3 讨论 |
3.3.1 湖口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
3.3.2 湖口江段漂流性卵的时空分布 |
第四章 长江湖口江段四大家鱼卵资源与产卵场推算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采样时间与地点 |
4.1.2 调查方法和样品保存鉴定 |
4.1.3 产卵江段计算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种类组成 |
4.2.2 产卵场位置及产卵规模 |
4.2.3 四大家鱼卵的丰度日变化 |
4.2.4 四大家鱼卵的空间分布特征 |
4.2.5 家鱼卵密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
4.3 讨论 |
4.3.1 长江湖口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 |
4.3.2 影响四大家鱼卵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 |
4.3.3 对长江湖口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及生境保护的建议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8)TCEP对大菱鲆生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大菱鲆简介 |
1.1.1 大菱鲆的养殖情况概述 |
1.1.2 大菱鲆的生殖系统 |
1.1.3 大菱鲆的抗氧化防御系统 |
1.1.4 大菱鲆的抗氧化防御的重要器官 |
1.2 内分泌干扰物 |
1.2.1 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及分类 |
1.2.2 内分泌干扰物的鉴定方法 |
1.3 TCEP简介 |
1.3.1 TCEP的来源与应用 |
1.3.2 TCEP在环境中的积累 |
1.3.3 TCEP在水生生物中的积累 |
1.4 内分泌干扰物的生物毒性 |
第二章 TCEP对大菱鲆生殖相关基因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样品和试剂 |
2.3 大菱鲆生殖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 |
2.4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TCEP对大菱鲆生殖相关激素分泌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样品和试剂 |
3.3 大菱鲆生殖相关激素含量的测定 |
3.4 大菱鲆生殖相关激素含量变化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TCEP对大菱醉抗氧化相关基因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样品和试剂 |
4.3 大菱鲆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 |
4.4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六章 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棉酚脱毒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棉籽粕发酵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棉籽粕的营养特性 |
1.2 棉酚对畜禽的有害作用 |
1.2.1 棉酚的毒性 |
1.2.2 病因和发病机理 |
1.3 棉籽粕的脱毒技术 |
1.3.1 物理法 |
1.3.2 化学法 |
1.3.3 生物法 |
1.4 脱毒棉籽粕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 |
1.4.1 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
1.4.2 猪生产中的应用 |
1.4.3 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5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发酵菌株的分离及纯化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方法 |
2.1.2 试验仪器 |
2.1.3 培养基及种子液的制备 |
2.1.4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2.1.5 棉籽粕发酵菌株的筛选 |
2.1.6 测定 |
2.1.7 数据处理 |
2.2 结果 |
2.2.1 单菌筛选结果 |
2.2.2 棉酚降解菌株的初筛结果 |
2.2.3 棉酚降解菌的复筛 |
2.2.4 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 |
2.2.5 产纤维素酶酶菌株的筛选 |
2.2.6 发酵乳酸菌的筛选 |
2.3 小结 |
第三章 发酵菌种的鉴定及益生性能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2 酸胁迫耐受性研究 |
3.1.3 耐胆盐性能研究 |
3.1.4 菌株耐胃肠道环境研究 |
3.1.5 菌株抑菌活性测定 |
3.1.6 菌株耐药性测定 |
3.1.7 粘附性能试验 |
3.1.8 菌种鉴定 |
3.1.9 数据分析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耐酸性 |
3.2.2 胆盐耐受性 |
3.2.3 耐人工肠液性能 |
3.2.4 耐人工胃液性能 |
3.2.5 抑菌特性 |
3.2.6 抗生素耐药性 |
3.2.7 表面特性 |
3.2.8 菌株鉴定结果 |
3.3 小结 |
第四章 复合益生菌发酵棉籽粕工艺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原料 |
4.1.2 发酵液的制备 |
4.1.3 不同菌株复合发酵对棉籽粕的影响 |
4.1.4 最适接种比例优化 |
4.1.5 不同发酵方式对棉籽粕脱毒效果的影响 |
4.1.6 复合益生菌发酵工艺参数优化 |
4.1.7 响应面对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 |
4.1.8 样品指标的测定 |
4.1.9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不同菌株复合发酵对棉籽粕的影响 |
4.2.2 好氧与兼性厌氧发酵方式对棉籽粕的影响 |
4.2.3 复合益生菌发酵工艺参数优化 |
4.2.4 响应面优化 |
4.3 小结 |
第五章 脱毒棉籽粕对小鼠生长性能及肝功转氨酶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动物、材料与试剂 |
5.1.2 .试验器材 |
5.1.3 发酵棉籽粕日粮的制备 |
5.1.4 动物分组和饲喂 |
5.1.5 样品的采集 |
5.1.6 测定项目 |
5.1.7 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小鼠平均体重 |
5.2.2 小鼠的采食量 |
5.2.3 小鼠的脏器指数 |
5.2.4 小鼠血清AST、ALT活性 |
5.3 讨论 |
5.3.1 脱毒棉籽粕对小鼠平均体重的影响 |
5.3.2 脱毒棉籽粕对小鼠的采食量的影响 |
5.3.3 脱毒棉籽粕对小鼠的脏器指数的影响 |
5.3.4 脱毒棉籽粕对小鼠肝功转氨酶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专利 |
致谢 |
附件 |
(10)许氏平鲉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人工授精技术开发及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鱼类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及人工授精技术研究 |
1.1 鱼类精子生理特性 |
1.2 鱼类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 |
1.3 鱼类精子超低温冷冻损伤研究 |
1.4 海水鱼类精子低温冷冻保存研究进展 |
2 鱼类人工授精技术研究 |
3 海水鱼类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研究 |
3.1 遗传连锁图谱的理论基础 |
3.2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3.3 高通量测序技术概述 |
3.4 海水鱼遗传连锁图谱的研究进展 |
3.5 遗传连锁图谱的应用 |
3.5.1 QTL |
3.5.2 分子辅助育种 |
3.5.3 基因组学研究 |
4.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4.1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许氏平鲉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及酶活性的检测 |
1.实验材料 |
1.1 样本来源 |
1.2 实验器材 |
1.3 实验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精液的采集与制备 |
2.2 精子稀释液的筛选 |
2.3 抗冻剂种类及浓度筛选 |
2.4 酶活性检测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稀释液种类对许氏平鲉精子复苏率的影响 |
3.2 抗冻剂种类及配置浓度对精子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 |
3.3 精子酶活性检测 |
4.讨论 |
4.1 不同稀释液和抗冻剂对许氏平鲉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的效果 |
4.2 超低温冷冻保存对许氏平鲉精子酶活性的影响 |
第三章 许氏平鲉人工授精技术开发及全同胞家系建立鉴定 |
1 实验材料 |
1.1 样本来源 |
1.2 实验器材 |
1.3 实验试剂 |
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许氏平鲉人工授精 |
2.2 受精成功率的统计 |
2.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4 微卫星标记鉴定全同胞家系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冻精复苏后人工授精成功率 |
3.2 基因组DNA提取 |
3.3 全同胞家系鉴定 |
4 讨论 |
4.1 卵胎生许氏平鲉精子获取 |
4.2 许氏平鲉冷冻精子用于人工授精效果 |
第四章 许氏平鲉RAD-seq测序及SNP标记的开发 |
1 实验材料 |
1.1 作图群体样本来源 |
1.2 实验器材 |
2 实验方法 |
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
2.2 DNA文库构建及RAD-seq测序 |
2.3 原始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
2.4 SNP标记的开发 |
3 结果 |
3.1 基因组RAD-seq测序 |
3.2 SNP分子标记的开发 |
4 讨论 |
第五章 许氏平鲉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1 实验材料 |
1.1 构图群体来源 |
2 实验方法 |
2.1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2.2 图谱预期长度及覆盖率估计 |
3 结果 |
3.1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3.2 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率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已完成文章 |
致谢 |
四、青鱼人工繁殖小结(论文参考文献)
- [1]水下爆破声波对四大家鱼的影响研究[D]. 刘丹.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2]三峡变动回水区中堆河段浅滩-深潭型鱼类生境水力指标研究[D]. 陈洁.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3]三峡大坝对库区四大家鱼产卵场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D]. 闫启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4]沙柳河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ksii)早期资源发生与生长研究[D]. 谈龙飞.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5]珠江中下游草鱼种群特征及形态多样性研究[D]. 何玉洁.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6]饲料添加皇竹草粉对草鱼稚鱼脂肪蓄积和肠道健康影响的研究[D]. 李玉萍.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7]长江下游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时空动态与家鱼产卵场推算[D]. 何晓辉.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8]TCEP对大菱鲆生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D]. 刘聪. 山东大学, 2021(09)
- [9]棉酚脱毒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棉籽粕发酵试验研究[D]. 舒文秀. 西北民族大学, 2021
- [10]许氏平鲉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人工授精技术开发及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D]. 崔广鑫.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