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桡关节脱位(尺骨向掌侧移位)一例的治疗

尺桡关节脱位(尺骨向掌侧移位)一例的治疗

一、下尺桡关节脱位(尺骨向掌侧移位)一例治验(论文文献综述)

黄健,闫兆东,周利民,周宗波,符传恭[1](2021)在《手法整复加南药鸡矢藤汤对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血清炎症相关因子和肌酸激酶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手法整复加南药鸡矢藤汤对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血清炎症相关因子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及肌酸激酶(CK)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9例予手法整复,治疗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鸡矢藤汤内服外敷。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oney腕关节评分、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及血清s ICAM-1、CRP IL-6、CK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疼痛VSA,Gartland-Werley腕关节残余畸形、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并发症评分及总分,血清s ICAM-1、CRP IL-6、CK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Cooney腕关节疼痛、功能状况、活动范围、握力评分及总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法整复加鸡矢藤汤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可抑制炎性反应,减轻骨骼肌损伤,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

杨浩[2](2021)在《带袢钛板及韧带缝合线治疗下尺桡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实验及临床应用,探讨带袢钛板及韧带缝合线代替克氏针重建下尺桡关节稳定性术后的旋转功能差异。方法:生物力学实验:随机选取6个健康成人前臂标本,先后依次构建4组生物力学扭矩检测模型,分别是正常DRUJ组、DRUJ脱位组、克氏针重建组、带袢钛板重建组。采用NWS1000扭转实验机分别对4种条件下的6个成人前臂标本进行旋前及旋后扭转实验,限制条件为:扭转速度5°/min,最大旋转角度90°,最大扭矩1N·m。临床应用:同一时期收治的2例DRUJ脱位患者,其中1例采用经皮克氏针关节外固定,另1例采用带袢钛板及韧带缝合线关节外固定,对以上两个病例进行随访及功能评价。结果: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显示:在扭矩为0至1.0N·m的范围内,同一扭矩时,旋前或旋后角度比较:DRUJ脱位组>正常DRUJ组>带袢钛板重建组>克氏针重建组。扭矩为0.5N·m时,带袢钛板重建组旋后角度与正常DRUJ组旋后角度数据对比分析t=2.011,p=0.1>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0.5N·m或1.0N·m扭矩条件下6个前臂4种状态的旋转角度均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随访结果表明两位患者术后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均取得满意疗效。但经皮克氏针关节外固定重建术后,患者患侧前臂旋转功能略受限,旋前角度小于健侧。结论:生物力学检测结果说明两种术式均能在DRUJ旋转时起到约束作用,且约束性大于正常原有结构,其中带袢钛板联合韧带缝合线重建组与正常原有结构对DRUJ的约束性更为接近。临床应用结果表明两种术式均可取得良好疗效,其中带袢钛板联合韧带缝合线重建术后,患者前臂旋转功能影响更小。

刘涛[3](2021)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目的:研究和验证桡骨远端复杂骨折在三柱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8年8月~2010年1月以三柱理论为基础,采用掌侧或掌背侧联合切口治疗桡骨远端骨折16例。AO分型:C3型3例,C2型6例,C1型7例。急诊手术1例,余均在4~7 d内手术。术中植骨2例。术中桡侧辅助固定6例,尺骨茎突固定4例,背侧辅助钢板固定2例。结果:经随访2~15个月(平均6.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照Gartland-Werley(GW)评价系统进行评估,本组:优13例,良3例。结论: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能够促进骨折准确复位,增强内固定的可靠性,避免复位丢失,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结果。第二部分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影响的探讨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的不同治疗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从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对40例桡骨远端Frykman分型Ⅶ-Ⅷ型骨折患者手术治疗,分为可靠内固定和未可靠内固定(未固定或固定发生移位)两组进行随访,骨性愈合后患腕拍正位片并进行2mm层厚的CT平扫,重点检查下尺桡关节恢复程度,通过握力计及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客观全面地评价腕部功能,观察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不同固定方法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2个月,平均7.5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3个月。未出现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腕管综合征等并发症,也未出现背侧伸肌腱激惹或肌腱断裂者。通过Gartland-Werley评分发现可靠内固定组预后优良率明显提高。与未可靠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移位骨块给予复位并可靠内固定-,可以增加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显着改善腕关节功能。第三部分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目的:应用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对Mayo分型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针对性固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Mayo Ⅲ~Ⅳ型桡骨远端骨折病例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19~74岁,平均57.5岁。右侧13例,左侧20例。术中对骨块针对性内固定,术后进行影像测量分析,并采用Gartland-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结果:所有病例随访4~26个月,平均7.8个月。X线片示掌倾角、尺偏角恢复良好,桡骨无明显短缩。CT扫描发现有3例月骨窝关节面出现台阶,1例乙状切迹关节面分离,1例桡骨茎突旋转移位。应用GW评分,优23例,良7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9%。结论;骨块特异性固定可以增加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预防后期复位丢失,允许早期功能锻炼,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第四部分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目的:探讨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标准流程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6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创伤骨科通过掌背侧联合入路治疗的38例(39侧)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2例(22侧),女性16例(17侧);年龄53.5岁(范围:25~79岁)。按照Melone分类,Ⅳ型33例(34侧),V型5例;按照Frykman分类,Ⅶ型15例(15侧),Ⅷ型23例(24侧);所有骨折类型均为AO/OTA分类的C3型。手术均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先取掌侧改良Henry入路,掌侧接骨板固定桡骨茎突骨块和尺掌侧骨块;接着采用背侧入路,打开第三伸肌支持带并做V型皮瓣,显露和固定尺背侧骨块,必要时打开桡腕关节,复位游离的关节内骨块和关节面;必要时植骨支撑,以低切迹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缝合时将伸肌支持带V型皮瓣垫在接骨板和伸拇长肌腱之间。术后3、6、12个月门诊随访,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复位、骨折愈合、内固定及骨关节炎等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关节活动范围、有无疼痛、握力、腕关节功能DASH评分和PRWE评分等。结果:38例(39侧)患者中,33例(34侧)完成12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软组织感染、坏死及血管神经等并发症。38例(39侧)患者均获得骨折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范围2.5~5.7个月),未发生内固定失效。通过X线片和CT检查,证实有37例(38侧)获得解剖复位。关节活动度和握力均达到健侧(双侧患者除外)的85%以上。DASH评分为6.5分(范围0~17分),PRWE评分为9.3分(范围:0~20分)。结论:对于复杂的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采用掌背联合入路可以获得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允许早期活动,从而获得良好的功能康复。第五部分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手术治疗新鲜桡骨远端骨折62例,其中48例采用单纯掌侧接骨板固定的患者纳入研究,男21例,女27例;年龄17~75岁,平均(43.6±10.6)岁。按照AO/OTA骨折分型,A型15例、B型11例、C型22例。手术均采用掌侧改良Henry入路,自桡侧屈腕肌和桡动脉之间进入,骨折复位后选用解剖锁定接骨板内固定,均为双皮质钻孔,螺钉长度的选择以较测深尺测量的数据短1~2 mm为宜,以防止背侧皮质穿出。术中接骨板固定完成后常规行标准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60°~70°,腕关节背屈,放射线球管对着大鱼际方向进行透视),将穿出背侧皮质的螺钉更换为短螺钉后再行腕管位透视,直至无螺钉穿出背侧皮质为止;术后常规行CT扫描进一步验证腕管位透视法的有效性。分别统计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螺钉穿出背侧皮质的百分率,对比正、侧位和腕管位透视的检出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侧位透视发现5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10.4%,5/48),腕管位透视发现包括上述5例在内的16例患者螺钉穿出背侧皮质(33.3%,16/48),两种透视方法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有2例患者螺钉进入下尺桡关节,这仅在腕管位透视中能发现。对于穿出背侧皮质和进入下尺桡关节的螺钉术中即更换为短螺钉,总体的螺钉更换率为37.5%(18/48))。此18例患者术后CT扫描未见螺钉穿出背侧皮质或进入下尺桡关节。结论:与正、侧位透视相比,腕管位透视法能可靠地探测到螺钉的背侧皮质穿出,并能对下尺桡关节提供良好的术中透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范鑫超[4](2021)在《3D打印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3D打印结合解剖型桡骨远端掌侧锁定接骨板(Distal Volar Radius,DVR)在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期间确诊为桡骨远端骨折的77例患者。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48例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是否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分组,其中应用3D打印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的24例视为试验组,影像学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的24例视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影像学情况、术后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等。利用卡方检验对组间率的比较进行分析,所有检验标准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试验组术后疗效优良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70.8%),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62.00±3.75)min、(25.00±1.00)ml、(3.00±1.00)次]优于对照组[(69.50±3.75)min、(27.00±3.00)ml、(5.00±1.00)次],P<0.05,有统计学意义;影像方面:试验组术后掌倾角(12.50±1.00)°大于对照组术后掌倾角(11.00±1.0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试验组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22.00±1.00)°、(12.00±1.00)mm]与对照组术后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22.00±1.75)°、(12.00±0.01)mm]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腕关节功能活动度(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旋前、旋后)[(66.00±3.75)°、(66.00±5.75)°、(36.00±3.00)°、(20.50±1.00)°、(86.00±2.75)°、(80.50±1.00)°]大于对照组掌屈、背伸、桡偏、尺偏、旋前、旋后[(60.00±2.00)°、(58.00±4.25)°、(32.00±1.00)°、(17.50±1.00)°、(81.50±2.00)°、(76.00±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患者患侧握力与健侧比为(80.00±13.75)%与对照组(80.00±15.00)%相比,P=0.194,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运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分析24例试验组患者,手术时机小于等于6天的患者6个月随访疗效优于手术时机大于6天的患者,P=0.032,具有统计学意义;骨折类型对患者术后疗效有影响,P=0.044,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 3D打印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中透视次数的同时也提高了术后疗效的优良率。2手术时机、骨折类型影响3D打印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术后疗效。3 3D打印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更加精准化、个性化。

王扬帆[5](2021)在《C3型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桡骨高度丢失的短期随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在临床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C3型)得到广泛得使用。经过多年的临床疗效观察发现,切开复位手术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关于桡骨远端骨折(C3型)术后的研究有很多,包括术后功能情况和手术前后影像学测量参数的恢复情况。但关于C3型桡骨远端骨折术后X线指标的研究并不多,本研究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C3型)内固定术后桡骨高度丢失的短期随访分析。了解桡骨远端骨折(C3型)内固定术后的桡骨高度丢失的短期随访分析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2月年因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为C3型)在我院行桡骨远端骨折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病例共18例,其中男性4例,年龄范围在37-71岁,平均年龄为53.5±17.5岁。女性14例,年龄范围在32-80岁,平均年龄为60.1±12.1岁。左手9例,右手9例,从受伤到手术时间为2-11天,平均时间为3.33±2.33天;平均住院时间为(10.11±2.68)天。测量术后第1日、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12月的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数值。统计分析术后4个时间点之间桡骨高度、尺偏角、掌倾角的差异,分析桡骨远端骨折(C3型)术后桡骨高度的变化趋势。结果:术后第1日、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1年的桡骨高度、尺偏角在统计学上均有差异(P<0.001;P<0.001)。本组病例中术后4个时间点的掌倾角在统计学无差异(P=0.228)。术后第1日的桡骨高度测量值与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1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P<0.001)。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12月的桡骨高度测量值两两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947;P=0.596;P=0.643)。尺偏角在术后第1日与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1年有差异(P=0.031;P=0.023;P=0.007)。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1年的尺偏角两两之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896;P=560;P=0.651)。术后1年内的桡骨高度丢失量与尺偏角丢失量有关(R=0.566;P=0.018)。与掌倾角的丢失量不相关(R=-0.023;P=0.931)。术后1年内的桡骨高度丢失的量为(1.39±0.69)mm。尺偏角丢失为(2.11±1.37)°。掌倾角丢失为(0.39±1.03)°。桡骨远端骨折(C3型)术后高度的丢失主要发生于术后第1个月内,术后1个月到12个月桡骨高度得到维持。结论:综上所述,骨远端骨折(C3型)行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第1个月桡骨高度丢失的量较其他时间段明显,术后第1个月是桡骨远端骨折(C3型)的关键时期,需嘱患者定期医院复查X线,及时更换松动的石膏,从而减少术后第1个月桡骨高度丢失量,利于后期功能的恢复。

陆陈林,祝斌,竺枫,黄天翔,王欣[6](2020)在《骨性结构异常对下尺桡关节稳定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下尺桡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不仅是腕部主要的承重关节,还是前臂旋转的枢纽,是身体中最重要且独特的关节之一。保持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对日常生活非常重要,稳定下尺桡关节的组织包括骨性结构和软组织结构,虽然软组织结构对其稳定性的贡献要远远超过骨性结构,但是不能忽视骨性结构异常对下尺桡关节造成的影响。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将骨性结构异常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骨结构异常,分别分析、整理两者对下尺桡关节稳定性所造成的影响,并从临床症状、分级、治疗等方面进行总结,简述下尺桡关节不稳在当前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在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日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崔鑫[7](2020)在《小夹板对FrykmanⅧ型格骨远端骨折尺侧柱干预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背景FrykmanVⅧ型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s,DRFs)是临床常见的上肢骨折,小夹板外固定是此类骨折的常用治疗方法。尺侧柱损伤会导致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缺失。通过前期的临床研究我们发现:在DRFs合并尺骨茎突骨折治疗中,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组的患者尺侧柱并发症的发生比例均小于仅单纯对桡骨远端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的患者。我们认为这与“小夹板弹性外固定在治疗FrykmanVⅧ型DRFs的过程中,将腕关节视为一个整体,并能够为尺侧柱提供相对稳定性、重建腕关节三柱的稳定性”有关。本研究旨在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以上假说进行生物力学方面的探究,深度挖掘小夹板的应用优势。2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与钢板内固定相比较,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小夹板对桡骨远端FrykmanVⅧ型骨折尺侧柱干预的机制、优势及其对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应用。3方法采集一名健康志愿者右前臂和腕部的CT图像,以此为基础数据通过软件构建正常腕关节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文献中尸体研究的数据验证其有效性。运用有限元相关软件按照此类骨折的骨折线特点对基础模型进一步切割造模,建立FrykmanVⅧ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和Ⅱ型骨折的两种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夹板、钢板固定此类骨折的另外四种有限元模型。在横向拉伸、旋前、旋后和轴向压缩四种工况下,分析各模型尺骨茎突骨折端的位移变化及方向情况、下尺桡关节的应力分布和相对位移变化情况。4结果4.1主要韧带的应力变化夹板干预后,FrykmanⅧ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骨折)模型的掌侧尺桡韧带、尺月韧带、背侧尺桡韧带和尺三角韧带承受的应力值在旋前、横向拉伸及旋后工况下均小于钢板干预的相对应骨折模型。与钢板固定模型相比,夹板固定后能帮助腕部主要韧带代偿更多的力,所以其固定模型的尺侧柱稳定性更优。4.2下尺桡关节的相对位移在旋前、旋后工况中,夹板干预后FrykmanⅧ型DRFs模型的下尺桡关节的相对位移值均小于相对应钢板干预的骨折模型;同时,在各模型中,合并尺骨茎突Ⅱ型骨折模型的下尺桡关节的相对位移均大于合并Ⅰ型骨折模型的相对位移。4.3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变化夹板干预后,FrykmanⅧ型DRFs(合并尺骨茎突Ⅰ型及Ⅱ型骨折)模型尺骨茎突骨折端的位移值在旋前、旋后及横向拉伸工况中,均小于相对应钢板干预的骨折模型。同时,在各模型中,合并Ⅰ型骨折模型的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值都小于合并Ⅱ型骨折的有限元模型。4.4桡骨远端尺侧面的应力变化在加载相同旋转载荷条件下,夹板固定模型的桡骨乙状切迹处均有来自尺骨远端方向的应力分布,而钢板固定的有限元模型则无明显分布。同时,夹板和钢板固定FrykmanVⅧ型桡骨远端骨折(合并Ⅱ型骨折)模型承受的峰值应力、钢板固定模型的应力高峰值区域面积均明显大于合并Ⅰ型骨折的模型。5结论本有限元分析研究显示:(1)FrykmanⅧ型桡骨远端骨折后下尺桡关节稳定性变差,尤其合并有尺骨茎突Ⅱ型骨折时更为明显。因此,临床在治疗此类骨折的过程中固定尺骨茎突骨折,可以增加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减少临床并发症。(2)在此类骨折的治疗中,与单纯对桡骨远端骨折进行内固定的钢板相比较,小夹板环形弹性外固定能够为尺侧柱提供相对稳定性、重建腕关节三柱的稳定性,凸显了小夹板环形弹性外固定的优势。

王欣[8](2020)在《中医“动静平衡理念”在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功能康复锻炼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动静平衡理念”指导下较小有效康复量对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课题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山东省中医院骨科收治住院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8例,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并按患者术后功能康复锻炼量的不同分为三组:A组在“动静平衡”原则指导下行“动”与“静”量化的较小量功能康复锻炼,B组在“动静平衡”原则指导下行“动”与“静”量化的较大量功能康复锻炼,C组以传统的“无痛”原则指导下功能康复方法进行功能康复锻炼。通过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来研究中医“动静平衡理念”指导下较小有效康复量在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功能康复锻炼中的应用。结果:三组腕关节的功能评价:A、B组的功能明显优于C组,A组与B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在中医“动静平衡理念”指导下采用小量的有效康复量功能康复锻炼方法可以确保腕关节在一个安全的、有效的康复治疗量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李永耀,赵勇,程灏,徐惠青,魏戌,刘广伟,成永忠,崔鑫[9](2020)在《夹板弹性固定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尺侧柱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尺骨茎突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发现,接受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治疗后出现尺侧柱并发症的比例小于接受单纯行桡骨远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作者认为这与夹板在治疗周期中视腕关节为一个整体并能够提供尺侧柱的相对稳定性,能够重建腕关节三柱的稳定有关。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夹板对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尺侧柱干预的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基于一健康志愿者的前臂及手部CT图像建立正常腕关节三维有限元基础模型,通过有限元相关软件分网、切割造模建立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和Ⅱ型骨折2种有限元模型,以此为基础延伸建立出夹板及桡骨远端钢板固定的4种腕关节骨折有限元模型。分析各模型在轴向压缩、横向拉伸、旋前和旋后种工况下,下尺桡关节的应力分布及相对位移变化、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变化及方向。结果与结论:①在横向拉伸、旋前及旋后工况下,夹板干预后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骨折模型的尺月韧带、尺三角韧带、掌背侧尺桡韧带应力值均小于钢板干预的相对应骨折模型;②在旋前及旋后工况下,夹板干预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及Ⅱ型骨折模型的下尺桡关节相对位移值均小于钢板干预的相对应骨折模型;③在横向拉伸、旋前及旋后工况下,夹板干预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合并尺骨茎突Ⅰ型及Ⅱ型骨折模型的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值小于钢板干预的相对应骨折模型;④结果表明,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后下尺桡关节的稳定性变差,其中发生尺骨茎突Ⅱ型骨折时更为明显;在此类骨折的治疗中与单纯行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相比较,夹板作为弹性固定在治疗周期中视腕关节为一个整体并能够提供尺侧柱的相对稳定性,藉此进一步揭示了夹板弹性固定的优势。

王志炜,张彩顺[10](2020)在《克氏针固定治疗尺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克氏针固定在尺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丹东市中心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行克氏针固定治疗的开放性尺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20例,行克氏针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情况。结果 20例尺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按照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评分标准,优16例,良4例,优良率100%。结论克氏针固定在尺骨远端开放性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治疗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二、下尺桡关节脱位(尺骨向掌侧移位)一例治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下尺桡关节脱位(尺骨向掌侧移位)一例治验(论文提纲范文)

(1)手法整复加南药鸡矢藤汤对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血清炎症相关因子和肌酸激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选择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病例脱落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治疗组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4.1 疼痛
        1.4.2腕关节功能
        1.4.3 血清学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病例脱落情况
    2.2 2组治疗前后疼痛VAS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Cooney腕关节评分比较
    2.4 2组治疗前后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2.5 2组治疗前后血清s ICAM-1、CRP、IL-6和CK比较
    2.6 不良反应
3 讨论

(2)带袢钛板及韧带缝合线治疗下尺桡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DRUJ的局部解剖
    1.2 DRUJ脱位的分型
    1.3 DRUJ脱位的诊断
    1.4 DRUJ脱位的治疗
        1.4.1 腕关节镜
        1.4.2 下尺桡关节重建术
        1.4.3 尺骨截骨关节融合术
        1.4.4 人工关节置换术
    1.5 总结与展望
第2章 生物力学研究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方法
    2.3 分析方法
    2.4 实验结果
第3章 临床应用
    3.1 病例描述
    3.2 带袢钛板联合韧带缝合线重建DRUJ术式
    3.3 克氏针固定DRUJ术式
    3.4 术后处理及随访结果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三柱理论在治疗桡骨远端复杂骨折中的指导作用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桡骨远端乙状切迹背侧骨块不同治疗对腕关节功能恢复的探讨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骨块特异性固定技术在复杂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四部分 掌背侧联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四部分骨折的策略和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五部分 腕管位透视法在桡骨远端骨折掌侧接骨板固定术中的应用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桡髓端骨折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
外文论文
Acknowledgements
山东大学学位论文修改情况说明表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3D打印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桡骨远端骨折的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C3型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桡骨高度丢失的短期随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桡骨远端骨折(C3型)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6)骨性结构异常对下尺桡关节稳定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先天性骨结构异常
    1.1 先天性马德隆畸形
    1.2 桡骨乙状切迹变异
    1.3 尺骨变异
2 获得性骨结构异常
    2.1 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
    2.2 马德隆样畸形
3 总结与展望

(7)小夹板对FrykmanⅧ型格骨远端骨折尺侧柱干预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索引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夹板在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1 桡骨远端骨折概述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疗法
        2.2 保守疗法
        2.2.1 手法复位后单用夹板
        2.2.2 手法复位后夹板联合其他疗法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有限元分析在桡骨远端骨折基础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 有限元分析概述
        2 有限元分析在DRFs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有限元研究小夹板对FrykmanⅧ型桡骨远端骨折尺侧柱干预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的获取与研究环境
        2.3 基础模型的组装与构建
        2.4 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2.5 夹板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与骨折模型的组装
        2.6 钢板螺钉系统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与骨折模型的组装
        2.7 工况设定与加载分析
    3 结果
        3.1 维持下尺桡关节稳定的主要韧带的应力变化
        3.2 桡骨远端尺侧面在旋转工况下的应力分布
        3.3 在旋转工况下,下尺桡关节的相对位移变化
        3.4 骨折模型中尺骨茎突骨折端的位移变化
    4 讨论
        4.1 尺侧柱稳定性对桡骨远端骨折的影响
        4.2 有限元研究结果分析
        4.3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医“动静平衡理念”在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功能康复锻炼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一般资料
        (三)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四)纳入病例标准
        (五)排除病例标准
        (六)脱落标准和剔除标准
        (七)一般资料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法
        (二)康复方法
    三、评定指标
    四、治疗结果及疗效分析
        (一)疗效评价标准
        (二)统计方法
        (三)治疗结果
        (四)疗效结果分析
讨论
    一、桡骨远端骨折的损伤特点
        (一)损伤机制
        (二)损伤病理
    二、手术入路浅析
        (一)掌侧正中入路
        (二)Henry入路
        (三)背侧入路
    三、关于“动静平衡”理念
        (一)中医传统骨伤中的康复锻炼
        (二)“动静平衡”理念的提出
        (三)康复量及其安全性的探讨和“最小有效康复量”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和术后功能锻炼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9)夹板弹性固定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尺侧柱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4 实验方法
        1.4.1 资料的获取与保存
        1.4.2 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1.4.3 夹板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与骨折模型的组装
        1.4.4 钢板螺钉系统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及与骨折模型组装
        1.4.5 工况的设定及操作
    1.5 主要观察指标
2 结果Results
    2.1 Ⅰ型骨折模型中维持下尺桡关节稳定的主要韧带应力变化
    2.2 下尺桡关节在旋转工况下的相对位移变化
    2.3 骨折模型中尺骨茎突骨折端位移的变化情况
3 讨论Discussion

四、下尺桡关节脱位(尺骨向掌侧移位)一例治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法整复加南药鸡矢藤汤对陈旧性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血清炎症相关因子和肌酸激酶的影响[J]. 黄健,闫兆东,周利民,周宗波,符传恭. 河北中医, 2021(10)
  • [2]带袢钛板及韧带缝合线治疗下尺桡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D]. 杨浩. 吉林大学, 2021(01)
  • [3]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影像学研究[D]. 刘涛. 山东大学, 2021(10)
  • [4]3D打印结合DVR解剖锁定钢板治疗复杂性桡骨远端骨折疗效分析[D]. 范鑫超.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5]C3型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桡骨高度丢失的短期随访分析[D]. 王扬帆.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6]骨性结构异常对下尺桡关节稳定影响的研究进展[J]. 陆陈林,祝斌,竺枫,黄天翔,王欣. 中国骨伤, 2020(08)
  • [7]小夹板对FrykmanⅧ型格骨远端骨折尺侧柱干预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D]. 崔鑫.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8]中医“动静平衡理念”在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功能康复锻炼中的应用[D]. 王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夹板弹性固定桡骨远端FrykmanⅧ型骨折尺侧柱稳定性的有限元分析[J]. 李永耀,赵勇,程灏,徐惠青,魏戌,刘广伟,成永忠,崔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30)
  • [10]克氏针固定治疗尺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J]. 王志炜,张彩顺. 中国基层医药, 2020(10)

标签:;  ;  ;  ;  ;  

尺桡关节脱位(尺骨向掌侧移位)一例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