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油渣含量分析及超滤机除渣效率评价

焦油渣含量分析及超滤机除渣效率评价

一、焦油含渣率分析及超滤机脱渣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鹏,杭智军,常秋连[1](2021)在《固定床气化及热解焦油渣处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油渣为煤转化过程中典型的废弃物,对其高效处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介绍不同来源煤焦油渣的主要组成、基本性质及在我国的分布特征和目前企业的处理现状,分析我国当下煤焦油渣的4大主要处理技术即溶剂萃取技术、离心分离技术、热解分离技术以及焦油渣制活性炭技术,对焦油渣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重点概述,剖析各类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对相应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汇总分析可知:离子液体萃取技术将成为溶剂萃取的新方向,机械分离技术需结合其他手段才能达到较好效果;热解分离技术对不同性质组成的焦油渣适应力强,几乎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但耗能较高。焦油渣制活性炭技术最贴合焦油渣的高碳低灰芳烃聚合结构特征,是焦油渣资源化加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煤化工企业危废资源化高技术发展的新模式。

田巧巧[2](2019)在《焦油渣固化―干馏热解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焦油渣是煤在气化和焦化过程中生成的固体废弃物,含有多种萘、荧蒽、菲、芘、芴等有害的多环芳烃类和高分子树脂物质,焦油渣已被环保总局列入危险固体废弃物(HM-11)。焦油渣中含有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有严重的危害,增加患病风险,焦油渣如不处理,直接排放进入生态系统后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同时,焦油渣中含有大量焦油,如果能找到合理的加工方案,将焦油渣中的煤焦油提取出来,那么焦油渣的经济价值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本研究以焦油渣为研究对象,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荧光光谱表征分析了焦油渣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复合添加剂通过水化反应生成新物质,进而填充焦油渣孔隙,并且添加剂对焦油渣中的有机物有物理吸附作用,从而增强焦油渣固化块的强度。考察了无机骨料的添加量、粘结剂与焦油渣的质量比、固化龄期对焦油渣固化块强度的影响。研究得出:焦油渣固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骨料添加量为15%、剂渣比为1:2、固化龄期为7天。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焦油渣固化块的抗压强度在7 d后可达到2 MPa,跌落强度可达到94%,热稳定性为98%,固化成型后所得的焦油渣固化块完全满足干馏热解工艺要求。通过干馏试验可以得到,焦油渣固化块尾渣残油率随干馏终温、保温时间的提高而减小,随升温速率的减慢而减小。当升温速率为10℃/min,干馏终温为500℃,保温时间为30 min时,尾渣残油率低于0.3%,达到《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的排放标准。之后,本论文采用Coats-Redfern法对焦油渣固化块的裂解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动力学分析表明,当升温速率为10℃/min,采用一级动力学分析并结合Arrhenius定律能很好地拟合实验数据,拟合值(R)达0.99392,焦油渣固化块裂解的平均活化能为142.74 kJ·mol-1,指前因子为2.10×106 s-1。对低温干馏热解中试装置实验得到的焦油、干馏气以及尾渣进行了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干馏油在20℃下,密度为0.9724 g·cm-3。干馏油的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粘度大,残碳值高,其中,胶质含量为10.71%,沥青质含量为20.78%。干馏油中硫含量的质量分数为0.57%,属于含硫原油。干馏气烃类含量为31.5%,气体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气体有甲烷、乙烷、乙烯、丙烯等成分,这部分气体组分较轻,并且热值高,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可作为燃料为固化块热解过程提供热能,降低工艺总能耗。干馏后尾渣的残油率为0.18%,pH值为7.7,其余各项污染物指标均在控制范围内,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并且尾渣的主要成分与无机骨料添加剂的主要成分相似,由此,可以将焦油渣固化块干馏后的尾渣作为添加剂骨料,重新返回固化―干馏处理工艺系统,实现无机骨料的循环利用。

佀婷婷[3](2017)在《生物质利用煤焦油渣制颗粒燃料的燃烧污染排放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将危险废弃物煤焦油渣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本文探索了将其用作粘结剂配制成生物质颗粒的燃烧特性及污染物控制。煤焦油渣粘结剂显着提高了生物质颗粒的机械强度以及燃料热值,添加石灰石固硫剂能有效控制煤焦油渣作粘结剂配制成的生物质颗粒燃烧排放的SO2、多环芳烃和二恶英等污染物。测试分析煤焦油渣中硫和氮含量较高,直接燃烧会排放大量SO2和NOx等污染物。GC-MS分析表明:煤焦油渣中含有萘、芴、菲、蒽、芘等致癌的多环芳烃;含氮化合物主要为吡啶衍生物、苯甲腈、喹琳及其衍生物;含硫化合物主要为噻吩衍生物。煤焦油渣热值较高(27.46MJ/kg),沥青质含量高达40.06%,常温下粘度非常大(72276mPa·s),用作生物质颗粒粘结剂可减少制粒能耗并提高颗粒发热量。研究对比了添加不同比例煤焦油渣粘结剂后生物质/褐煤颗粒的机械强度和燃烧特性。当煤焦油渣添加量为0~40%时,秸秆、木屑和毛竹颗粒的耐磨强度由10.6~69.2%显着增强到95.7~98.2%,防水强度由6s均增加到30min以上,低位发热量增加了 20.6-26.0%。当煤焦油渣添加量为35%时,褐煤颗粒耐磨强度达到97.1%,防水时间大于24h,低位发热量增加了 37.6%。热天平实验表明:随着煤焦油渣添加量增加,秸秆和木屑颗粒的着火温度和活化能逐渐增大,最大平均燃烧速率减小,燃烬温度增大。研究了煤焦油渣用作粘结剂配制成生物质颗粒燃烧时的SO2、NO、多环芳烃和二恶英污染排放及其控制方法。当管式炉温由800℃升高到1300℃时,秸秆颗粒(掺配30%煤焦油渣)燃烧排放的NO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这是由于高温下秸秆颗粒中大量挥发分快速析出造成局部强还原性气氛抑制了 NO生成),但SO2排放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添加石灰石(摩尔比Ca:S=2)后燃烧排放SO2量明显减少55.6-71.0%,在120℃时多环芳烃和二恶英的毒性当量排放因子分别降低了 13.3%和 59.9%。

王雄雷[4](2016)在《气化煤焦油渣的分离处理及其对含酚废水处理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焦油渣是一种有毒、有害的固体废弃物,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但是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固定碳和有机挥发物,且发热值较高,因而又是一种有用的二次资源。如果对其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还会导致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对煤焦油废渣进行恰当的处理以回收和利用其中有用的资源。目前,尽管有一些煤焦油渣处理技术已经实现工业化,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如能耗高、利用率低、设备成本高及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因而,煤焦油渣,尤其是气化煤焦油渣几乎未得到合理的处置,而是随意堆积在厂区。这样做不仅给周围土壤、水、空气等环境和附近居民带来了危害,还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中煤图克废弃的气化煤焦油渣为原料,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较详细的研究,包括煤焦油渣的组成、基本理化性质、燃烧特性以及燃烧前释放物毒性等的分析,分离煤焦油渣,制备粉末活性炭及其对含酚废水的处理等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煤焦油渣含有较高的固定碳、挥发份和发热量,是一种潜在的有用资源。气化煤焦油渣中存在芳烃结构有机物,且多为不同程度的PAHs缩合结构,甲苯萃取液中EPA优先监控的多环芳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总和达到61.68%;其中一些有机组分容易挥发,加热后残炭率约为43%。2.气化煤焦油渣在燃烧过程中约有质量分数为30%的物质未燃烧而是以气态形式逸出并流入空气;当温度达到400℃以后样品开始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最后留有8%左右的燃烧灰渣。其中,升温速率会产生传热滞后现象导致燃点升高。燃烧前50℃恒温3h释放物的二氯甲烷萃取液中可检测到30多种有机物质,其中含有的4种EPA优先监控的PAHs总相对含量约5.69%,总收集萃取量达0.039mg/g GCTR,且萘的含量最多为0.023mg/g GCTR;燃烧前360℃恒温1Omin释放物的二氯甲烷萃取液中可检测到108种以上的物质,含EPA重点监测的8种PAHs总含量超过36.37%,总收集量达20.01mg/g GCTR,其中菲最多,达到5.60mg/g GCTR,其次为荧蒽,含量为4.79mg/g CGTR。释放物中含有大量具有较高沸点的有毒致癌物质,且主要是来自气化煤焦油渣中的焦油组分。3.从22种萃取溶剂中优选出低毒、经济、沸点低且萃取效果好的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碳酸二甲酯作为分离气化煤焦油渣的萃取剂。选用碳酸二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溶剂进行超声萃取,在溶剂(V/mL)和气化煤焦油渣(m/g)比为8,超声80min,常温下萃取4次时三种溶剂达到最高的萃取效果分别为32.08%、29.25%、29.24%,其中乙酸丁酯的萃取率为最高;选用乙酸乙酯对气化煤焦油渣进行搅拌萃取,在溶剂(V/mL)和气化煤焦油渣(m/g)比为2,搅拌30min,常温萃取3次即可达到30.58%的萃取率。4.通过红外、热重及气质联用等表征手段对乙酸乙酯分离产物进行分析表明,乙酸乙酯可提取出一定环数的芳香烃,且主要为2~4环等低聚结构的芳烃,分离渣粉的芳烃结构聚合度和稳定性都较高;与气化煤焦油渣原样、萃取焦油相比,将分离渣粉作为燃料具有燃点低、燃烧充分、放热量大及更环保的优点;最后依据实验结果初步拟定出能耗低、分离效率高的萃取分离及溶剂回收的工艺。5.分离渣粉制备粉末活性炭的优化操作条件为:KOH和分离渣粉质量比为4、450℃下炭化30min、850℃下活化30min。制得的粉末活性炭的碘吸附值高达2023.11mg/g,比表面积高达1981m2/g,孔容达0.92cm3/g,平均孔径为2.75nm,属微中孔发达的活性炭;制得的活性炭具有磁性且粒度较细,可均匀地分散在溶液中,吸附3分钟刚果红溶液的颜色由红色变为浅粉色,8分钟溶液接近无色,利用一定的磁场可实现活性炭的快速分离及回收;利用XPS、XRD对分离渣粉和活性炭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样品表面主要含有C、O、N、Fe、Ca及Si元素,且活性炭中含较多的Fe,这可能是在高温条件下分离渣粉中发生了 Fe2O3+C→Fe+CO2的反应,使得的活性炭中的Fe的相对含量增加,磁性增强。6.制得的粉末活性炭对水中酚的脱除速率极快,且可通过外磁场对其进行快速回收。在常温、5分钟内、pH=7.3的条件下,用0.1g粉末活性炭可将50mL废水中的苯酚由100mg/L降到3mg/L以下。其吸附动力学曲线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得到的平衡吸附量数值Qe和实验测试得到的值 48.66 mg/g(296.15K)、48.56 mg/g(313.15K)、47.40 mg/g(328.15K)都较为接近;其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拟合得到的参数KF=24.08、n>1,这表明粉末活性炭对水中苯酚吸附能力强、吸附速度快、吸附容量大,且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

王雄雷,牛艳霞,刘刚,申峻[5](2015)在《煤焦油渣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了不同煤焦油渣的来源、产生的原因、主要组成、基本性质以及因大量堆放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严重影响。分析了国内外、特别是国内学者对煤焦油渣的处理技术,主要有油、渣分离和进行资源化的开发利用,同时对煤焦油渣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重点概述。最后对各种处理技术方法进行总结,得出每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其中机械分离需要结合其他方法才能达到较好效果,配煤和作燃料用都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离子液体萃取将成为溶剂萃取的新方向,而将煤焦油渣通过改性、处理等制备高附加值材料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并提出了多种技术的组合比单一的技术可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处理效果。最后指出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煤焦油渣处理的近期发展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童仕唐,董亮,张海禄,崔正威,王大春[6](2004)在《焦油含渣率分析及超滤机脱渣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采用离心分离和溶剂抽提相结合的方法测定煤焦油含渣率,运用激光粒度分析技术测定焦油渣粒度分布,并为焦油超滤系统的脱渣效率及>100μm粒级效率进行评价提供有效方法。

张海禄[7](2004)在《高效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制备高活性的Ti基光催化剂,研究内容包括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室温溶剂蒸发诱导制备纳米TiO2,对不同晶型的TiO2进行贵金属沉积、杂原子掺杂和表面酸化处理。此外还对试验体系的光催化降解DBSNa的盐效应,光催化降解低浓度有机污水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学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sol-gel法结合室温溶剂蒸发诱导可制备出晶型良好的锐钛型纳米TiO2;过渡元素和稀土元素杂原子掺杂,贵金属掺杂和表面酸化处理是有效提高TiO2光催化活性的途径;试验体系中,在DBSNa的降解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盐,可以大大加速降解效果;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物,溶液pH值,TiO2投加量,曝气速率,被降解物起始浓度等是影响降解效果的重要因素;对起始浓度较低的有机物光催化降解过程可利用简化的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反应级数为拟一级。

二、焦油含渣率分析及超滤机脱渣效率评价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焦油含渣率分析及超滤机脱渣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固定床气化及热解焦油渣处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焦油渣来源、特征与分布
2 焦油渣处理技术
    2.1 溶剂萃取技术
    2.2 离心分离技术
    2.3 热解分离技术
    2.4 制备活性炭技术
3 结论

(2)焦油渣固化―干馏热解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焦油渣简介
    1.2 焦油渣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
        1.2.1 焦油渣生产现状
        1.2.2 焦油渣发展前景
    1.3 常用焦油渣处理工艺方法
        1.3.1 溶剂萃取技术
        1.3.2 离心分离技术
        1.3.3 热解分离技术
        1.3.4 配煤炼焦工艺技术
        1.3.5 制备活性炭技术
        1.3.6 制备粘结剂技术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本论文研究目的
        1.4.2 本论文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试剂及材料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焦油渣处理工艺流程
    2.3 焦油渣热解原理
    2.4 焦油渣固化块中无机骨料的选择
    2.5 实验方法
        2.5.1 焦油渣基本性质组成测定
        2.5.2 焦油渣固化块强度实验方法
        2.5.3 热解试验装置及工艺流程
        2.5.4 焦油渣热重分析
    2.6 回收焦油的性质评价
        2.6.1 回收焦油的基本性质测定
        2.6.2 回收焦油性质分析方法
    2.7 不凝气性质评价
        2.7.1 干馏气色谱分析仪器及方法
    2.8 尾渣的综合评价
3 结果与讨论
    3.1 焦油渣及焦油渣固化块的样品分析
        3.1.1 焦油渣的组成
        3.1.2 焦油渣样品的矿物组成
        3.1.3 焦油渣固化块矿物组成分析
        3.1.4 焦油渣固化前后的形貌特征
    3.2 焦油渣固化机理
    3.3 焦油渣的固化成型工艺条件的考察
        3.3.1 固化剂的添加量对固化块强度的影响
        3.3.2 粘结剂的添加量对固化块强度的影响
        3.3.3 固化龄期对固化块强度的影响
    3.4 焦油渣固化块特性分析
        3.4.1 焦油渣固化块的工业分析
        3.4.2 焦油渣固化块热稳定性分析
        3.4.3 焦油渣固化块灰熔融性分析
        3.4.4 焦油渣固化块的热重分析
    3.5 焦油渣固化块的干馏热解特性研究
        3.5.1 升温速率对尾渣残油率的影响
        3.5.2 干馏终温对尾泥残油率的影响
        3.5.3 保温时间对尾泥残油率的影响
    3.6 焦油渣固化块热解动力学分析
        3.6.1 动力学理论基础
        3.6.2 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3.6.3 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3.7 焦油渣固化块干馏产物分析
        3.7.1 焦油渣固化块干馏油分析
        3.7.2 焦油渣固化块干馏气体分析
        3.7.3 焦油渣固化块干馏尾渣分析
4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生物质利用煤焦油渣制颗粒燃料的燃烧污染排放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装置
    2.2 实验过程和方法
3 煤焦油渣废弃物的物理化学特性
    3.1 煤焦油渣的化学组成分析
    3.2 煤焦油渣的流变特性和表面特性
    3.3 煤焦油渣的燃烧和污染排放特性
    3.4 本章小结
4 煤焦油渣作粘结剂制生物质颗粒的燃烧反应动力学
    4.1 煤焦油渣粘结剂制生物质颗粒的理化性能评价
    4.2 煤焦油渣与生物质颗粒的作用机理
    4.3 煤焦油渣粘结剂制生物质颗粒的热天平燃烧动力学
    4.4 本章小结
5 煤焦油渣粘结剂制生物质颗粒的燃烧污染物控制
    5.1 煤焦油渣粘结剂制生物质颗粒的燃烧排放NO特性
    5.2 煤焦油渣粘结剂制生物质颗粒的燃烧排放S02特性
    5.3 添加石灰石对煤焦油渣生物质颗粒燃烧脱硫特性的影响
    5.4 生物质颗粒燃烧的多环芳烃和二恶英排放控制
    5.5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气化煤焦油渣的分离处理及其对含酚废水处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课题背景及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煤焦油渣的研究背景
        1.2.1 煤焦油渣的来源
        1.2.2 煤焦油渣的组成及其性质
        1.2.3 煤焦油渣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1.3 煤焦油渣处理及利用研究现状
        1.3.1 溶剂萃取
        1.3.2 机械离心分离
        1.3.3 热解分离
        1.3.4 配煤
        1.3.5 作燃料用
        1.3.6 制备活性炭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原料和仪器
    2.1 主要原料和仪器设备
        2.1.1 化学试剂及规格
        2.1.2 主要的仪器设备
    2.2 气化煤焦油渣的分析
        2.2.1 水分的测定
        2.2.2 灰分的测定
        2.2.3 挥发份的测定
        2.2.4 固定碳的测定
        2.2.5 硫含量的测定
        2.2.6 发热量的测定
        2.2.7 萃取率的测定
    2.3 油渣分离及其回收利用
        2.3.1 气化煤焦油渣的萃取分离
        2.3.2 气化煤焦油渣分离渣粉制备粉末活性炭
    2.4 表征分析
        2.4.1 傅里叶红外变换分析(FT-IR)
        2.4.2 热重分析(TG)
        2.4.3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BET)
        2.4.4 气质分析(GC/MS)
        2.4.5 气相色谱(GC)
        2.4.6 液相色谱(HPLC)
        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4.8 X射线衍射分析(XRD)
第三章 气化煤焦油渣的性质及毒性分析
    3.1 煤焦油渣的基本性质
        3.1.1 煤焦油渣原料的工业分析
        3.1.2 气化煤焦油渣的组成特性分析
    3.2 GCTR的燃烧性质及释放物毒性分析
        3.2.1 气化煤焦油渣的燃烧性质
        3.2.2 GCTR在50℃释放物毒性分析
        3.2.3 GCTR燃烧前释放物毒物分析
        3.2.4 GCTR燃烧前释放物的红外分析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气化煤焦油渣的萃取分离及分离物特性的研究
    4.1 GCTR的萃取分离
        4.1.1 GCTR索氏抽提萃取分离
        4.1.2 在超声条件下GCTR的萃取分离
        4.1.3 在磁力搅拌条件下GCTR的萃取分离
        4.1.4 萃取方法的比较
    4.2 GCTR分离组分的性质分析
        4.2.1 萃取焦油的GC-MS分析
        4.2.2 萃取余渣的基本性质分析
        4.2.3 分离组分的燃烧特性
    4.3 GCTR分离组分的表征分析
        4.3.1 分离组分的红外分析
        4.3.2 分离组分的热重分析
    4.4 溶剂性质分析及萃取工艺的拟定
        4.4.1 溶剂的物理性质
        4.4.2 溶剂的共沸组成
        4.4.3 拟采用的分离工艺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分离渣粉制备粉末活性炭的研究
    5.1 制备条件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5.1.1 碱碳比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5.1.2 活化温度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5.1.3 活化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5.1.4 炭化温度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5.1.5 炭化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5.2 活性炭定性吸附及磁分离的研究
    5.3 活性炭的表征
        5.3.1 比表面积和孔径结构分析
        5.3.2 XPS分析
        5.3.3 XRD分析
        5.3.4 红外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磁性粉末活性炭处理含酚废水的研究
    6.1 标准曲线的建立
    6.2 吸附条件对活性炭脱酚性能的影响
        6.2.1 吸附时间对活性炭脱酚性能的影响
        6.2.2 活性炭用量对活性炭脱酚性能的影响
        6.2.3 初始浓度对活性炭脱酚性能的影响
        6.2.4 pH对活性炭脱酚性能的影响
        6.2.5 操作温度对活性炭脱酚性能的影响
    6.3 吸附动力学
    6.4 吸附热力学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发表论文和专利

(7)高效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半导体光催化氧化原理
    1.2 半导体材料的光吸收特性
    1.3 TiO_2光催化氧化的影响因素
    1.4 高活性TiO_2的制备
    1.5 协同光催化技术研究进展
    1.6 TiO_2催化剂的常用表征手段
    1.7 光催化技术应用展望
第二章 设备和试验方法
    2.1 主要设备
    2.2 催化剂表征
    2.3 催化剂的负载与光催化活性评价
    2.4 分析检测方法(水中DBSNa的测定方法)
    2.5 水中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温溶剂蒸发诱导制备纳米Ti基光催化剂
    3.1 研究目的
    3.2 试验部分
    3.3 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载银金红石型TiO_2光催化性能的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试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过渡元素离子表面改性锐钛型TiO_2光催化活性规律
    5.1 研究目的
    5.2 试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稀土掺杂改性A-TiO_2微晶结构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6.1 研究目的
    6.2 试验部分
    6.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H_2SO_4改性A-TiO_2光催化性能研究
    7.1 研究目的
    7.2 试验部分
    7.3 结果与讨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光催化降解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盐效应研究
    8.1 研究目的
    8.2 试验部分
    8.3 结果与讨论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TiO_2光催化降解水中有机物的影响因素及动力学研究
    9.1 研究目的
    9.2 试验部分
    9.3 结果与讨论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论文发表撰写情况
致谢

四、焦油含渣率分析及超滤机脱渣效率评价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固定床气化及热解焦油渣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赵鹏,杭智军,常秋连. 煤质技术, 2021(06)
  • [2]焦油渣固化―干馏热解工艺研究[D]. 田巧巧.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3]生物质利用煤焦油渣制颗粒燃料的燃烧污染排放特性[D]. 佀婷婷. 浙江大学, 2017(06)
  • [4]气化煤焦油渣的分离处理及其对含酚废水处理的研究[D]. 王雄雷.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6)
  • [5]煤焦油渣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 王雄雷,牛艳霞,刘刚,申峻. 化工进展, 2015(07)
  • [6]焦油含渣率分析及超滤机脱渣效率评价研究[J]. 童仕唐,董亮,张海禄,崔正威,王大春. 炭素技术, 2004(06)
  • [7]高效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张海禄. 武汉科技大学, 2004(02)

标签:;  ;  ;  ;  ;  

焦油渣含量分析及超滤机除渣效率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