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词到词库构建

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词到词库构建

一、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肖正方,李薇[1](1992)在《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前言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表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在语音、词汇、语法之中,词汇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概念的符号,它与文化的联系最密切。地域、社会环境不同,相应的语言现象和词汇表达方式也不一样:词汇的发展,显示出社会历

田小琳[2](1997)在《香港词汇研究初探》文中研究指明香港词汇研究初探[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田小琳一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它反映社会最灵敏。社会中出现了新事物,人们产生了新思想、新概念,语言中就要有新词语来记载,来表达。旧的事物、思想、概念消失,反映它的词语随之逐渐消亡。在浩瀚的词库中,有的词语从现...

赵汝庆[3](2005)在《二十世纪以来香港中文报纸语言的变异》文中指出1、 开题的价值香港的特殊社会历程,决定了香港粤语的特殊属性,香港社会语言资源极为丰富,中文报纸作为香港社会流通的主要媒体,是这种特殊语言现象的一个主要载体和主要的表现渠道,它不仅影响社会的民俗民生,而且影响了语言的生态,充份体现语言在发展、语言接触、语言转移过程和变异中的具体特点。它在研究香港的特殊语言现象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和语言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对于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研究香港粤语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粤语的研究已有超过二百年的历史,到今天更发展成为世界性的课题·名家名着委实众多。但从香港中文报纸历时发展角度,系统地研究香港粤语在二十世纪演变过程的论着,尚未看到。追流溯源,能更加清楚地掌握香港粤方言的演变脉搏。鉴古知今、可以更准确地预测香港语言的发展趋势。从晚清时期开始出现的三及第文体,到今天风行一时的港式中文,这种表现香港中文报纸语言特色的书面语,经历了产生、发展、转移、变异的过程,堪称一部完整的香港粤语发展史。香港的语言问题研究应该提升到语言理论的高度来看。本课题试图以香港二十世纪一百年的中文报纸为语料,结合香港社会百年来的发展历史,以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的理论,社会语言学、社会学以及新闻采访等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香港粤语的产生、发展、演变规律,发掘蕴藏在粤语方言词汇中的社会因素,揭示语法、词汇现象、应用特点及其规律。这不但具有理论的价值,更具有实用的价值。在理论上,可以补充、丰富香港粤语研究的理论内容。并为香港语文的发展和制订语文政策提供理论依掘;在应用上,对于引导港式中文应用的规范化,促成港式中文与标准现代汉语的接轨,特别是在“一国两制”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处理三言两文的关系、制订新的语文政策,如何做到既能实现普通话全面融入香港社会、体现国家主权,又能保持其独特的社会个性,更要有助于发扬它做为国际大都市的特色,以证明“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和真正促成香港民众心态的回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理论和应用的结合研究,对于拓宽粤语研究的视野、注入新的活力,是香港粤方言研究的一条新途径。2、 论文主要内容全文约12万字。共分6章:第一章序论。第二章报纸用语变异的主要阶段。第三章 词汇特点。第四章语用变异特点。第五章语法特点。第六章 语言变异的社会原因及结语。附后记与参考资料。3、 创新点① 首次从历时的角度研究香港报纸一百年来语言的变异问题。② 以“三及第文体”的兴衰到“港式中文”的产生,揭示香港报纸语言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③ 结合访谈法研究香港的语言问题。④香港报纸基本上没有受到例如政治等人为因素的干涉,完全是在自由的环境下,依靠社会本身的机制对报纸用语进行筛选、保留、淘汰和演变,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语用习惯。这种语言是最接近生活的语言,非常之平民化、通俗化,也非常之复杂化。一方面,它印证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而又独立发展的相生相成、若即若离的关系,另方面也反映了它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蓄、崇尚“拿来主义”的特点。 ⑤报纸语言的变异,代表香港在特殊的社会因素催生下,重塑区域新的文化形象,凝聚群体力量,求新、求变、谋发展的核心价值。4、研究方法 ①系统分析法。把100年香港中文报纸语言现象放入整个香港语言文化系统进行观察,进行多方面立体分析,说明香港中文报纸语言演变的成因及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②多学科交叉法。联系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的知识,结合香港政治、经济、社会价值、文化心理等方面的情况研究语言问题。 ③文献追纵法。采用大量的文献资料,以“三苏怪论”为语料,建立10万字的“三及第”语料库。以h五。℃阳n ExCel软件输入电脑,分析三苏的三及第文体语用特点。另外,充份发挥自己在内地及香港从事新闻职业的优势,透过香港大学图书馆、香港公共图书馆、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深圳大学图书馆、深圳市公共图书馆,依靠数码技术拍摄报纸,制作光盘,收集上百份、跨越百年的报纸资料,选定《有所谓报》、《香江晚报》、《循环日报》、《红绿日报》、《成报》、《星岛日报》、《明报》、《东方日报》、《苹果日报》等进行分类、分析,以香港新闻、娱乐新闻、经济新闻及副刊、名家专栏、社论等为语料,对语料进行祥细的分析。 ④访谈法。约谈多位香港老报人,了解不同时期报社内部运作、用语的内部政策以及对报纸语言的使用心得和认识。并以此为依据,划分报纸语言的变异阶段,有效弥补了一些历史资料的短缺问题。5、不足之处 香港报纸语言问题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问题,总结上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它所牵涉到的范围之广,所出现的现象之繁,并非在三年的时间内能面面俱到,特别是资料的短缺、不足,使得论文的不足之处是明显的,有待在未来的深入研究中,进一步充实和提高。瀚键祠二十世祀,藉言,樊具妥

姜娟[4](2002)在《新时期外来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尝试对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出现的新时期外来词进行研究,将外来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外语外来词,即从英语、日语等外国语直接进入大陆汉语的外来词;另一类是港台新马外来词,即经由港台新马的国语、华语间接进入大陆汉语的外来词。本文认为汉语自身的发展需要是外来词大量产生的内因;国外尤其是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是外来词大量产生的外因。而在对外开放的社会转型期,外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还研讨了外语外来词和港台新马外来词进入大陆汉语的各种不同的情况,对源自英语的港台与大陆外来词的译名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本文还对外来词的规范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规范的误区、规范的形式和规范的步骤,认为规范是外来词研究的目的之一。

王洁[5](2009)在《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华语新词新义”为研究对象,力求拓展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维度。在区域变异和互动的视角下,对汉语新词语进行了新的理论思考,并突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以及语法观念的导入,围绕构词单位、构词法、造词法、词义发展变化、词汇传播扩散和跨区域通用等问题对新词语现象进行描写和解释,以着重深化对普通话新词语的认识,并推进对华语区域变体中新词语的研讨。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各华语区新词均可分为“自源新词”和“他源新词”两大类,其中的新生词和传承词分属“绝对新词”和“相对新词”,新词语的词素、词义系统中也含有他源成分;(2)除词语个体外,华语区新词在词素、构词、造词、词义等方面均体现了某种程度的变异:(3)通用词语聚合、同素同构词聚合、同义异形词聚合与一词多义聚合集中反映了各华语区新词语系统在变异中的关联;(4)构词单位经常提示词义参与构造新词是产生新语素义的重要途径,也是当代多新义词现象的重要成因;(5)相对于一般词语,构词方式在新词语中的总能产性和在某一词类中所体现的能产性都有所变化,华语区也产生了新的构词方式;(6)新动词的动素在短语中的语义搭配对结构核心的位置有很大影响,新动词的复杂句法表现与不同的论元整合过程有关;(7)同义新词造词过程的差异包括理据认知途径、理据认知角度、词素理据和词素表达等不同层面;(8)华语区的词汇互动形成了双区、三区和四区通用新词等词汇子系统交集,作为华语核心,普通话所含纳的通用词语多于各区域变体。

敖依昌,严光仪[6](1999)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外来词语》文中提出介绍外来词语进入现代汉语的主要形式及意义,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使用外来词语存在问题,提出外来词语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

曹起[7](2013)在《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研究》文中指出语言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探求语言的发展演变规律必须研究语言的变异现象,语言变异是语言的本质特征。新时期,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汉语在词汇、语义、语法等方面发生了各种语言变异现象,对新时期汉语语言变异的研究是探求汉语的发展演变规律的重要内容。语言变异就是指,由于受到语言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语言系统中出现了新的元素以及对原语言系统规则的偏离或违反的语言变化状况。新时期现代汉语词汇方面变异最突出的表现是汉语词汇系统新质要素的增加,即新词语的大量产生和伴随新词语而产生的新语素。社会的发展变化所引起的语言变异,首先主要表现在词汇的发展变化上,而词汇的变化又主要体现在词汇的增损,即旧词语的隐退和新词语的增加两个方面。依据来源,新时期汉语新词语可分为新造词、外来词、方言词三个方面。新时期汉语新词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音节有多音化趋势;缩略新词语大量产生;同族词增多;外来词有增多的趋势,并且字母词越来越多等几方面。新词语的产生也引起了汉语语素的发展变化,从来源看,新时期汉语新语素有他源性的,也有自源性的。在汉语新增语素中,外来语素占绝对优势。新时期汉语语义变异主要是指在新时期现代汉语共同语系统中语素义、词义的变异。新时期,现代汉语虽然产生了大量的新词新语,但新产生的语素并不多。新语素主要表现为一些外来词音译成分的语素化,少数新语素是汉语自生的。新时期产生的新语素义除了外来词语素化带来的新语素义外,另一个主要表现是新产生的合成词中语素义变异。新时期汉语词汇意义的变异主要是指现代汉语词义系统增加了新义位以及对原词义的偏移。新时期汉语语义变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义域分布广泛,单义新词占多数,词义的组合性强等。新时期现代汉语语法在聚合和组合两方面都存在语言变异现象。聚合方面的变异主要表现为词性的游移和类词缀大量增加以及新兴的汉语重叠式ABB式和AABB式。组合变异是指新时期出现的新语法现象或存在对传统语法组合规则的偏离的语言现象。新时期现代汉语语法在组合上的变异较多,表现比较突出的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副+名”组合;动宾复合词带宾语;新兴“被X”结构;“有+VP”结构的兴起。这些语法变异现象的产生和兴起适应当前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有特殊的社会语用价值,同时也是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现代汉语产生语言变异的动因有多方面因素,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外部诱因包括社会发展、语言接触、语言的交际和认知功能以及语用心理因素等;内部诱因包括语言结构要素相互作用规律以及语言类推机制的作用等。语言变异的产生是内外因合力作用的结果。新时期汉语语言变异的诱因较为复杂,有些语言变异现象的产生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新时期大量新词族、新结构的涌现,常常是先由一个新词语、新结构的出现,然后带动一个词族、一类结构的产生,从而使新词语、新结构的产生呈现类型化、批量化衍生的态势,这既有社会发展以及各种语用心理的外因,也有语言类推法则的内因在起作用。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个动态的开放系统。语言是不自足的,语言自身在不断进行调节。新时期汉语存在大量语言变异现象,如词汇创新、外来语借用和各种新结构的产生等,使语言处于暂时的无序状态。通过语言内部和外部的调节,语言不断地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不完美走向完美。旧的无序、不完美克服了,又会出现新的无序和不完美,语言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向前发展。新时期汉语语言变异一方面从不同层面对传统汉语造成了冲击;另一方面语言变异也推动了现代汉语的发展,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增加了汉语中新的表达方式。语言中变异现象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新时期汉语语言变异有着自身的特点,即表现特定的社会内容和文化内容。就语言自身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功用来看,语言变异的存在既有其必然性,又具有合理性。新时期汉语语言变异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付宁[8](2009)在《语法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在语言使用中呈现一词多义、兼类等现象,其语义和语法功能表现出虚实不一的特征。本文在真实文本语料库的支持下,考察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的语义多样性和语法多功能性,以语义变化和语法功能为变量描写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共时表现,探讨其语法化途径、动因及程度判定。全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语法化研究中的语料库方法;第三章单音方位词的语义多样性分析;第四章单音方位词的语法多功能性分析;第五章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程度判定。第一章介绍语法化视角下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研究的缘起、相关研究综述、意义以及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介绍了语料库在语法化研究中的作用,然后从语料收集和语料处理两个方面介绍了本研究中所用语料库的建设情况。第三章从语义多样性角度探讨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语义途径。一、从“泛向性”、不对称性以及文化相对性三个角度分析单音方位词的词义属性。二、从义项呈现角度将静态描写与动态考察结合起来,利用语料库对14个单音方位词在语言使用中的具体义项呈现归纳分类,统计各个义项的使用频次,以义项呈现为主线分析单音方位词的语义表现。三、讨论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语义途径。从词的意义构成来看,单音方位词大都经历了“具体→抽象”的语义虚化过程。单音方位词的语义虚化方式表现为:泛化、分化及融合。四、从语义变化角度提出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研究对于语言共性特征的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语法化的世界词库》(World Lexicon of Grammaticalization)中缺乏汉语例证的两个语法化模式补充了汉语材料。第四章从语法功能多样性角度探讨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形态——句法途径。一、从词法层面考察单音方位词的构词功能。单音方位词作为词内成分和其他成分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构词上具有一定的能产性。二、分析单音方位词的句法功能。单音方位词在句子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表现出实词的特征,同时其后置句法组合功能又表现出虚词的特征。三、标记功能的考察。处所标记功能是单音方位词在处所化的句法操作中表现出来的;“中”表现出具有体貌意义的标记功能,语法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四、从形态——句法角度看,单音方位词的语法化模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以及从词到词内成分的语法化。从不同层面考察单音方位词的功能表现,不但可以全面反映单音方位词的语法功能,还可以揭示单音方位词功能上的层次性特征。语法的多功能性使单音方位词表现出特殊的语法属性。第五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从使用频率、认知因素以及语言内部因素三个角度讨论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动因。高使用频率是诱发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条件之一。从语义角度来看,认知因素是促使单音方位词语义虚化的主要原因。单音方位词从空间范畴到时间范畴再到性质范畴的语义虚化模式体现了隐喻的认知作用。从形态——句法角度看,语言内部的构式也是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主要动因,重新分析使得单音方位词在形式层面上发生创新结构。对于单音方位词语法化动因的考察体现了语言研究方法上从描写到解释的原则。二、以语义虚化、后置句法行为、去范畴化以及语音弱化为参数探讨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程度的判定。本文认为14个单音方位词的语法化程度是不均衡的,并且提出单音方位词语法化过程中的句法语义具有相关性表现,即语义的虚化和功能的分化具有一致性。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结论进行总括说明,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语法化研究的定位给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以语法化为切入点,从动态的角度看待共时系统中的变异,进一步探求变异产生的途径及动因,不但能够推断历时演变,而且能够使研究更具有前瞻性。本文基于语法化理论探讨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的相关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单音方位词在共时层面中的多义、多功能表现,有助于更好地揭示由于语言演变给汉语本体研究带来的问题。第二,本文运用语料库语言学方法,通过自建514.2万字的语料库,发现单音方位词多义、多功能并存的大量用例,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语言事实为依据再辅以母语者内省的判断,可以使本文在理论上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在研究手段上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第三,以往语法化的研究通常以个案的形式进行,考察某个具体词语的语法化表现、过程和动因等。本文结合断代抽样语料进行历时比较,集中考察一类词在共时平面上的各种具体用法,关注不同成员的共性表现及个性差异,致力于对现代汉语共时系统中一些纷繁的语言现象做出清晰、合理的解释。本文的研究意义:共时系统中的语言现象是语言历时发展、演化的反映和沉淀。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很多语言现象都和词汇的语法化有密切关系。研究汉语词汇语法化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相关的语言事实,揭示汉语语法形式不断丰富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对汉语语言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语法化角度对单音方位词在共时平面上的语言表现进行描写和解释,可以深刻地揭示语言共时变异中的动因和趋势,有效地观察和归纳语言共性,将个别的研究纳入更广泛的研究视野中。

吴群涛[9](2017)在《“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文中提出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源于英美的朋克如今已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青年文化。早在七十年代末朋克便传入中国,在中国摇滚发展的推动下,于九十年代中期受到了中国青年的广泛关注和热情追捧。在近四十年时间的传播过程中,中国元素和中国话语融入朋克,并对其进行筛选、吸收和改造,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朋克亚文化。论文绪论部分对朋克文化这一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同时对研究意义和价值、创新点、重难点、方法、思路、论文结构安排等进行了相应介绍。论文第一章从梳理英语中“punk”的词源及衍变入手,回顾朋克运动在英美的兴起与发展,剖析出朋克的文化内涵。同时,由“punk”汉译上出现过的论争切入,对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予以概述——经过十余年的“道听途说”和近十年的“地火燎原”,目前朋克在中国的传播处于平稳发展期。在此期间,国内主要有四种朋克传播方式,包括翻译、“打口”、“迷笛”和独立厂牌,它们的联合作用扩大了朋克的受众群体,促成了中国摇滚朋克时代的到来。论文第二章聚焦中国“朋克时代”,选取朋克先锋崔健和何勇,北京朋克乐队群“无聊军队”,以“盘古”、“舌头”、“苍蝇”和“生命之饼”为代表的外省朋克和广受国际媒体关注的“挂在盒子上”为核心的女子朋克乐队进行深入考察,解析朋克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和特征。论文第三章论述具有代表性的乐评人与朋克紧密相关的活动与观点。主要分析涵括郝舫、李皖、颜峻三位知名乐评人的朋克乐评。他们分别代表了国内乐评人在对待朋克文化主要的批评方式与态度,其作品受到了不同时期各个层次的中青年读者的认可,实质上参与了朋克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过程,极大地影响着人们对朋克文化的认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论文第四章先从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和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转换三个方面来论析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的关系,再从文学书写与亚文化传播紧密关联的角度,连通卫慧与棉棉、宁肯与春树这两组具体的“朋克书写个案”的脉象,分析当代作家对朋克文化的接受差异。论文结论呼应绪论及正文各部分,强调指出朋克文化实践的最大意义是不断地敞开问题,让人们拥有更多自由地表达与争论的空间、方式与勇气,并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

邓小琴[10](2011)在《粤方言书面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粤方言书面化,是指具有粤方言特征和交际功能的不同语言层次单位被文字记录下来转化为书面文本,故其书面文本既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语段或语篇。粤方言书面化文本的存在形式在共时的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文白(粤)夹杂体和粤方言白话体。文白(粤)夹杂体又呈现出两个变体:一在标准现代白话文中杂糅粤方言词句的变体;二叙述部分是现代白话文,对白或话语直接引用部分是粤方言口语的书面化形式,叙述的“文”与直接引语的“白”相间夹杂而成的变体。粤方言白话体是指以粤方言口语为基础而书写的语篇。当代粤方言的书面化主要通过以常用汉字为基础,保留一定数量的生僻古本字,并通过用字法和造字法产生假借字、训读字和粤方言字的方式来建构其文字书写体系。粤方言书面化用字具有汉字表音化和形声造字的特点。汉字表音化主要源于粤方言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生僻古本字和壮侗语底层,由于生僻古本字大多笔画繁复,因此书面化中常选用笔画简单的同音字替代,而粤方言中的壮侗语底层是借词的成分,也通过记音的方式来体现。形声造字中以意符为“口”旁和“(?)”旁占较大比例,尤其是“口”旁,成为粤方言字的象征性特征。形声字的声旁以粤方言语音为基础。部分用字不定型依然是粤方言书面化当前存在问题,英汉语码转换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粤方言书面化用字的变异项,是粤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英语外来词及语言社会功能在书面化文本中的表现。粤方言书面化文本建构有两个重要的参数:一粤方言特征词;二粤方言词法与句法标记。粤方言特征词在文本中的表现可分核心特征词和基本特征词,核心特征词具有方言口语性、历时传承性、高频使用性三个主要特点。基本特征词是历代共时高频使用的粤方言词,呈发展的消长状态。强势保存并历代高频使用的成为核心特征词,后起而高频使用的构成当代粤方言书面化的基本特征词。具有粤方言特征的词法标记主要体现在:名词前后缀、量·名组合中量词的定指功能、名词与形容词的重叠方式、结构助词。句法标记主要体现在:动词的体貌标记、语气及其书面形式标记、副词后置标记、常见句式标记。粤方言书面化的历史演变主要分为五个时期来考察,第一个时期为明末至康熙年间;第二个时期为清道光(1828)至清末(1873)年间;第三个时期为清末(1905)至民国(1928)年间;第四个时期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第五个时期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通过对这五个时期粤方言书面化在基本特征词、词法句法标记及用字特点、书面化程度的分析和研究,描写出粤方言书面化主要特征词及其词法句法标记的演变路径。由此表明,粤方言书面化的演变也记录了粤方言主要词法与句法的演变历史。粤方言书面化由萌芽至成熟取决于前三期的发展,即明清木鱼书、晚清圣经粤方言译着、晚清白话文运动中的报刊粤方言写作。这三个时期的粤方言书面化写作推动并奠定了书面化的用字基础、核心特征词的产生及词法句法标记的确定。而第四个时期粤方言书面化中的文言词夹用以及八十年代的英语词夹用,说明了粤方言书面化发展过程中变异手段的运用,是粤方言书面化语域扩散并呈多样化的表现。粤方言书面化区别性特征是衡量粤方言书面化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在文言和现代白话文辐射影响下的粤方言书面化文本,区别性特征的存在量与粤方言书面化程度成正比。通过对所抽取的区别性特征标记在共时文本中使用频率的量化分析,本文得出最具粤方言书面化区别性特征的20个高频标记。

二、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什么是外来概念语词?
3. 外来语词的规范化
4. 本文的外来词词目
    (1)世界性:
    (2)社会性:
    (3)实用性
5. 词目的排列方法和词库设计简介
6. 外来语选条
7。总结

(3)二十世纪以来香港中文报纸语言的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序论
    第一节香港报业的历史
    第二节研究的价值
第二章报纸用语变异三个时期
    第一节报章语言的标准化
    第二节报章语言粤语化
    第三节报章语言多元化
    第四节报刊语言变异的社会性
第三章词汇特点
    第一节词汇中的古语词
    第二节词汇中的方言词
    第三节词汇中的外来词
    第四节词汇反映的香港社会
第四章语用的变异特点
    第一节语义的变化
    第二节语码混用现象
    第三节委婉语
    第四节报纸语言的规范
第五章语法特点
    第一节三及第文体的语法
    第二节港式中文的语法
第六章语言变异的社会原因和结语
    第一节语言变异的三大主因
    第二节结语
参考资料
后记

(4)新时期外来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俄文摘要
第1章 引言
第2章 外来词的定义
第3章 外来词的成因
    3.1 内因——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
    3.2 外因
第4章 外语外来词和港台新马外来词
    4.1 外语外来词
    4.2 港台新马外来词
第5章 源自英语的港台与大陆外来词译名方式对比分析
    5.1 港台大陆外来词在译名方式上的对比考察
    5.2 译名方式的量化对比分析
    5.3 港台与大陆外来词语译名方式差异原因初探
第6章 外来词的规范
    6.1 规范在外来词研究中的意义
    6.2 误区——担心外来词的大量使用损害汉语
    6.3 具体规范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5)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华语"视角下的新词语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 华语新词语的构词单位
    第一节 构词单位的界定
    第二节 华语核心内新词构词单位的状况
    第三节 从区域差异和互动看华语新词语的构词单位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华语新词语的构词法
    第一节 从新词语看构词法中不同类型的比例消长
    第二节 新动词的成素配列
    第三节 华语新词语中的新生构词方式
    第四节 华语区域变体构词上的一些特点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华语新词语的造词法
    第一节 三字格新词的造词模式
    第二节 华语区同义异形新词的造词比较
    第三节 关于华语新词语造词主体和造词力问题的一些思考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华语新词语的词义发展变化
    第一节 华语核心内的新词多新义现象
    第二节 华语视角下对当代词语中褒贬色彩义变化的再认识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华语新词语的传播扩散与区域互动
    第一节 华语新词语的传播扩散
    第二节 华语新词语的区域互动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余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余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外来词语(论文提纲范文)

一、 外来词语丰富了汉语词汇系统
    (一) 外来词语进入现代汉语的主要形式
        1.音译词
        2.音兼意译
        3.外来文字直接参与构词
        4.意译词
    (二) 外来词语进入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 存在的问题
    (一) 翻译名称不够规范
    (二) 大陆译名与海外华语译名的歧异
三、 对外来词语规模化、标准化的思考
    1.译名的原则
    2.外来词语规范化应开展的工作
        (1) 词表
        (2) 释义
        (3) 例句配置

(7)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语言与变异
    1.2 语言变异的界定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价值
    1.4 研究方法、研究的内容及材料来源
第2章 新时期汉语词汇变异
    2.1 新时期社会发展与词汇变异
    2.2 新时期产生的新词语
        2.2.1 新词语的界定
        2.2.2 新时期汉语新词语的来源
        2.2.3 新时期汉语新词语的特点
    2.3 新时期产生的新语素
        2.3.1 他源性新语素
        2.3.2 自源性新语素
        2.3.3 新时期汉语新语素的特点
        2.3.4 与新语素相关的几个问题
第3章 新时期汉语语义变异
    3.1 新时期汉语语义变异的研究对象
    3.2 新时期汉语语素义的变异
        3.2.1 语素义与词义的关系
        3.2.2 新时期产生的新语素义
        3.2.3 汉语新合成词中的语素义变异
    3.3 新时期汉语词义的变异
        3.3.1 词义系统增加新义位
        3.3.2 词义的偏移
    3.4 新时期汉语语义变异的特点
第4章 新时期汉语的语法变异
    4.1 汉语语法的发展变化与语法变异
    4.2 聚合变异
        4.2.1 词性的游移
        4.2.2 类词缀大量增加
        4.2.3 新兴的汉语重叠式
    4.3 组合变异
        4.3.1 新兴“副+名”结构
        4.3.2 动宾式动词带宾语(VO 1 +O 2结构)
        4.3.3 新兴“被 X”结构
        4.3.4 “有+VP”结构
        4.3.5 其他组合变异
第5章 新时期汉语语言变异的动因
    5.1 语言外部动因
        5.1.1 社会发展
        5.1.2 语言接触
        5.1.3 语用心理
        5.1.4 语言功能
    5.2 语言内部原因
        5.2.1 语言要素的相互制约
        5.2.2 语言的类推机制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语法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CONTENTS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释题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现代汉语方位词研究现状
        1.2.2 汉语方位词语法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语法化研究中的语料库方法
    2.1 语料库与语法化研究
    2.2 语料收集
        2.2.1 代表性
        2.2.2 平衡性
    2.3 语料处理
        2.3.1 分词标注
        2.3.2 人工校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音方位词的语义多样性分析
    3.1 单音方位词的词义属性分析
        3.1.1 单音方位词词义的“泛向性”
        3.1.2 单音方位词词义的不对称性
        3.1.3 单音方位词词义的文化相对性
    3.2 单音方位词义项呈现的计量分析
        3.2.1 义项呈现与词义分析
        3.2.2 义项呈现的计量分析
        3.2.3 单音方位词的语义类型
    3.3 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语义途径
        3.3.1 语义泛化
        3.3.2 语义分化
        3.3.3 语义融合
    3.4 从语义变化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语言共性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音方位词的语法多功能性分析
    4.1 单音方位词的构词功能
        4.1.1 单音方位词的构词特征
        4.1.2 由单音方位词构成的双音方位词
        4.1.3 由单音方位词构成的其它词语
    4.2 单音方位词的句法功能
        4.2.1 虚实相兼的句法属性
        4.2.2 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4.2.3 后置句法组合功能
    4.3 单音方位词的标记功能
        4.3.1 处所标记功能
        4.3.2 体标记功能
    4.4 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形态——句法途径
        4.4.1 从实词到虚词的语法化
        4.4.2 从词到词内成分的语法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程度判定
    5.1 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动因考察
        5.1.1 使用频率
        5.1.2 认知因素
        5.1.3 语言内部因素
    5.2 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程度的判定
        5.2.1 共时平面上语法化程度的判定
        5.2.2 判定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程度的若干参数
        5.2.3 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句法语义相关性
    5.3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构词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界定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与难点分析
    五、主要研究方法、思路及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嬗变与发展:朋克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节 嬗变中的朋克
        一、朋克文化身份的“三重变奏”
        二、国内对“punk”汉译名的论争
    第二节 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一、传播历程
        二、主要传播方式及影响
第二章 喧嚣与愤怒:中国摇滚的“朋克时代”
    第一节 朋克先锋
        一、崔健对“冲撞”风格的尝试
        二、何勇与“性手枪”精神的契合
    第二节 “无聊军队”朋克群体
        一、“无聊军队”促进朋克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二、建构“青春乌托邦”:无聊军队专辑音乐歌词分析
    第三节 外省朋克
        一、外省朋克:“盘古”、“舌头”和“苍蝇”
        二、武汉朋克:“生命之饼(SMZB)”
    第四节 女子朋克
        一、中国摇滚中的女性朋克
        二、“挂在盒子上”:中国第一(支)女子朋克乐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拨乱反正:国内乐评人对朋克的引介与批判
    第一节 “比零还少,比最多还多”:郝舫哲评朋克
        一、书写摇滚:《伤花怒放》与《灿烂涅盘》
        二、论朋克的未来:《比零还少》
        三、译介朋克:《上车走人》与《请宰了我》
    第二节 “在黑暗中,看到一点亮光”:李皖文评朋克
        一、引介西方朋克摇滚诗歌
        二、重申对朋克概念的认识
        三、展开对中国朋克摇滚的批评与反思
    第三节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颜峻怒评朋克
        一、活跃在摇滚现场的诗人
        二、论噪音与音乐
        三、对中国朋克的批判性反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书写与差异:中国当代作家对朋克的文学接受
    第一节 文化认同与文学审美范式
        一、文化认同中的立场和思维
        二、文学的个性表达与普遍诉求
        三、文化认同基础上文学审美范式的建构
    第二节 卫慧、棉棉的朋克书写比较
        一、浪漫遮蔽反叛:卫慧的“另类”文学
        二、残酷彰显叛逆:棉棉对朋克精神的推崇与实践
    第三节 宁肯、春树的朋克书写比较
        一、歌声表达灵魂:宁肯对朋克的改造与演绎
        二、狂欢追求独立:春树用朋克表述自由青春力量
结语
附录
    Ⅰ. 英美朋克亚文化年表
    Ⅱ. 朋克文化术语翻译及释义
    Ⅲ. 中国朋克亚文化年表
    Ⅳ. 历届迷笛音乐节概况(2000-2017)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粤方言书面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粤方言概述
        1. 粤方言的分区及其源流
        2. 粤方言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粤方言研究的历史概况
        1. 语音研究
        2. 词法句法研究
    第三节 粤方言书面化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第四节 粤方言研究的薄弱环节及本文选题的意义
    第五节 本文研究的相关内容
        1.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 研究对象
        3. 注音及语料列表
第二章 当前粤方言书面化文本的存在形式
    第一节 文白(粤)夹杂体
        1. 文白(粤)词句杂糅体
        2. 叙白(粤)相间体
    第二节 粤方言白话体
第三章 粤方言书面化的共时研究
    第一节 粤方言书面化用字特征
        1. 书面化条件及用字问题
        2. 书面化用字规律
        3. 字典所收粤方言特殊用字及其使用现状
    第二节 粤方言书面化特征词
        1. 《汉语方言词汇》中的粤方言特征词
        2. 书面化核心特征词
        3. 书面化基本特征词
        4. 书面化主要词法特征及其标记
    第三节 粤方言书面化主要句法标记
        1. 动词的体貌标记
        2. 语气及其书面形式标记
        3. 副词后置标记
        4. 常见句式标记
第四章 明清以来粤方言书面化的历史发展(上)
    第一节 明末至康熙年间
        1. 研究文献及其语言面貌:《花笺记》《二荷花史》
        2. 粤方言书面化基本特征词
        3. 粤方言书面化主要句法标记
        4. 式微词法句法标记
        5. 粤方言书面化的语言特征
        6. 粤方言书面化的程度
    第二节 清道光(1828)至清末(1873)
        1. 研究文献及其语言面貌:《粤讴》《金山歌集》《俗话倾谈》《路加福音》
        2. 粤方言书面化基本特征词
        3. 粤方言书面化主要句法标记
        4. 式微词法句法标记
        5. 粤方言书面化的语言特征
        6. 粤方言书面化的程度
第五章 明清以来粤方言书面化的历史发展(下)
    第一节 清末(1905)至民国二十年代(1928)
        1. 研究文献及其语言面貌:《唯一趣报有所谓》《岭南白话杂志》等
        2. 粤方言书面化基本特征词
        3. 粤方言书面化主要句法标记
        4. 式微词法句法标记
        5. 粤方言书面化的语言特征
        6. 粤方言书面化的程度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
        1. 研究文献及其语言面貌:《鬼才伦文叙全集》等三及第小说及粤剧剧本
        2. 粤方言书面化基本特征词
        3. 粤方言书面化主要句法标记
        4. 式微词法句法标记
        5. 粤方言书面化的语言特征
        6. 粤方言书面化的程度
    第三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
        1. 研究文献及其语言面貌:《小男人周记》及报刊文献
        2. 粤方言书面化基本特征词
        3. 粤方言书面化主要句法标记
        4. 式微词法句法标记
        5. 粤方言书面化的语言特征
        6. 粤方言书面化的程度
第六章 明清以来粤方言书面化的演变及其区别性特征
    第一节 粤方言书面化发展的三个关键期及变异形式的产生
    第二节 粤方言主要特征词及词法句法标记的演变路径
    第三节 粤方言主要特征词及词法句法标记的演变规律
        1. 标记演变的规律
        2. 粤方言主要词法句法的演变特点
    第四节 粤方言书面化的区别性特征标记
        1. 三种类型的区别性特征
        2. 区别性特征标记的文本使用频率及量化分析
        3. 最具粤方言书面化区别性特征的20个标记
        4. 区别性特征标记的方言交叉及文体受限
第七章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语词到词库建设[J]. 肖正方,李薇.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04)
  • [2]香港词汇研究初探[J]. 田小琳. 语言文字应用, 1997(02)
  • [3]二十世纪以来香港中文报纸语言的变异[D]. 赵汝庆.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4]新时期外来词[D]. 姜娟. 黑龙江大学, 2002(02)
  • [5]区域变异与互动视角下的华语新词新义研究[D]. 王洁. 暨南大学, 2009(09)
  • [6]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外来词语[J]. 敖依昌,严光仪.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
  • [7]新时期现代汉语变异研究[D]. 曹起. 吉林大学, 2013(08)
  • [8]语法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研究[D]. 付宁. 山东大学, 2009(05)
  • [9]“另类青春之歌”—朋克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D]. 吴群涛. 武汉大学, 2017(06)
  • [10]粤方言书面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D]. 邓小琴. 南京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从香港新外来概念词到词库构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