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探取样、现场测试和原位测试技术

勘探取样、现场测试和原位测试技术

一、勘探取样、现场试验及原位测试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鹏,李国和,高敬,朱异云[1](2021)在《土体原位孔内剪切测试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体粘聚力和内摩擦角是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中的重要强度参数,传统采用的室内直接剪切试验、三轴试验、现场直接剪切试验及十字板剪切试验等方法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工程中亟需一种简便、快捷、测试成本低的土体抗剪强度参数测试方法。本文引入原位孔内剪切测试技术,从测试原理、试验设备、测试方法及试验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对原位孔内剪切测试技术进行了系统介绍与总结,并通过工程实例予以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原位孔内剪切测试过程中,剪应力随着剪切位移增大不断增加,其增幅在初始阶段较缓,随后增幅扩大,在接近峰值过程中又逐步放缓,总体上呈弱硬化变形特征;个别工况下,呈软化变形特征,但峰值强度和峰后强度相差不大;原位孔内剪切测试所得土体抗剪强度参数通常较室内直剪试验结果小,差值视土体均匀性而定。对于本次试验的黄土状粉土和细砂,土体粘聚力差值小于3.6kPa、内摩擦角差值小于3.4°。原位孔内剪切技术可在工程现场方便、快捷地测试土体抗剪强度参数,具有操作简单、测试效率高、测试结果一致性好,适用于各种土性和地形条件等优点。

高红科[2](2021)在《矿山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煤炭是我国的支柱能源,具有能源安全的“压舱石”作用。煤炭生产矿井的动脉是巷道,巷道的稳定性制约着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围岩的有效支护是巷道安全稳定控制的重要保障,其前提是现场围岩力学参数与结构特征的实时测试和定量评价。传统室内岩体测试方法过程繁琐、周期长,难以测试现场真实环境下的围岩性质,尤其对于需要加强支护的破碎围岩,难以有效取芯进行测试。同时巷道围岩力学参数与结构特征原位测试困难,且对控制破碎围岩常用锚注支护的效果评价多以定性评价为主,使得深部破碎围岩支护设计缺乏定量指标支撑,带有较大的经验性,支护设计优化滞后,是巷道破碎围岩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之一。如何实现巷道围岩力学参数与结构特征的原位实时测试与定量评价是矿山巷道安全控制面临的理论与技术难题。数字钻进测试技术是利用数字钻进装备对岩体钻进参数进行控制、监测和分析的技术。研究表明利用该技术进行岩体钻进得到的随钻参数与岩体强度参数及岩体结构特征具有相关性。该技术为巷道围岩的原位实时测试与定量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岩体随钻反演模型与方法的建立以及配套测试装备的研发是实现巷道围岩参数随钻实时获取与支护效果定量评价的核心,也是关键的科学与工程问题。以往基于数字钻进测试技术的研究处于初期阶段,多以统计和经验分析方法研究单类复杂形式钻头随钻参数与岩石参数的关系为主,未见基于数字钻进的矿山巷道围岩原位测试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基于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设备研发、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矿山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证明了基于数字钻进实现巷道围岩力学参数原位测定、岩层界面识别、破碎范围探测及锚注效果定量评价的有效性,为巷道围岩安全控制与支护设计基础参数的随钻实时获取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工作与研究结果如下:(1)岩石力学参数随钻反演模型研究设计研发了数字钻进解析钻头,利用解析钻头切削破碎岩体能量分析与上限法分析,得到了基于解析钻头的岩石切削能量与岩石切削强度理论解,建立了综合四类随钻参数的岩石UCS随钻反演模型(CDP-UCS模型)和岩石C-φ随钻反演模型(CDP-cφ模型),与基于实心解析钻头推导得到的DP-UCS模型、DP-cφ模型进行了对比,明确了随钻参数间及其对岩石力学参数的理论响应机制,表明了利用数字钻进解析钻头随钻参数有效反演岩石力学参数的理论可行性。(2)岩体数字钻进室内试验研究利用多功能岩体数字钻进试验系统(室内TRD系统)开展了完整岩石、分层岩体和注浆岩体的数字钻进试验,分析了数字钻进解析钻头随钻参数对岩石力学参数及岩层界面、破碎范围等岩体结构特征的响应规律,得到了不同水灰比与岩体破碎程度条件下随钻参数、切削能量和切削强度变化规律。岩石钻进扭矩、切削能量、切削强度均呈现随着岩石强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与随钻参数对岩石力学参数的理论响应规律一致,验证了岩石力学参数随钻反演模型的正确性,证明了利用解析钻头随钻参数进行岩层界面识别、围岩破碎范围探测和岩体注浆效果定量评价的可行性。(3)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系统研发研发了矿山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系统(现场SDT系统),由导向钻进子系统、液压伺服子系统、监测控制子系统、测试辅助子系统等结构组成,可实现矿山巷道等地下工程围岩的原位数字钻进测试。该系统采用的数字钻进解析钻头和随钻参数控制范围与室内TRD系统相同,且与岩石力学参数随钻反演模型相匹配,室内TRD系统的研究结论可为现场SDT系统进行工程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与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巷道围岩力学参数随钻测试与分区方法、巷道围岩结构特征随钻测试方法、巷道围岩锚注效果随钻评价方法。(4)现场SDT系统室内验证试验研究利用现场SDT系统开展了完整岩石层、破碎岩体层和注浆岩体层等不同组合分层岩体的室内数字钻进试验,现场SDT系统控制与监测性能良好;随钻参数在岩层界面处响应明显,基于现场SDT系统测试的等效岩石力学参数与室内压缩测试结果的平均差值率均小于15%,现场SDT系统具有识别岩层界面与测试岩体等效力学参数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基于现场SDT系统测试的注浆后破碎岩体等效抗压强度为注浆前的3.5倍,比完整岩体低30.3%,现场SDT系统具有定量评价破碎岩体注浆加固效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5)深部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评价利用研发的现场SDT系统与建立的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与评价方法,以厚冲积层高应力深部矿井—万福煤矿为工程背景,开展了围岩数字钻进测试、钻孔窥视与取芯测试,得到了岩体裂隙、岩层界面与破碎范围等岩体结构特征,硐室围岩依据等效强度可划分为强度劣化区、强度恢复区和原岩强度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硐室围岩锚注加固方案设计与锚注围岩数字钻进原位评价,硐室围岩破碎区域锚注加固后的平均等效强度提高率为61.6%。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与评价方法具有随钻参数快速测试、等效强度连续获取等优势,为围岩强度分区与支护设计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

周莹[3](2021)在《井下原位测量装置液压系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带原位测量功能的取心器解决了常规取心器无法在井下实时测量而造成岩心参数测量不准确的问题,可实现井下取心及原位测量的功能,液压系统是其任务实现的关键环节,因此设计了取心器的液压控制系统。取心器由推靠机构、取心机构、切换机构和测量机构组成。取心器的液压控制系统由取心模块、切换模块、推靠模块、原位测量模块组成。设计了新型切换升降控制系统,增加安全阀、双向节流阀、叠加式溢流阀,使切换液压缸入口压力平稳,避免出现振荡现象。设计了新型钻进控制阀,并对其静、动态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AMESim软件建立液压系统的仿真模型,重点分析了双向节流阀在不同孔口直径下对切换液压缸入口压力、流量、活塞杆运行速度以及切换液压缸间隙泄漏量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1)钻进控制阀阀芯位移仅随大泵输入压力信号的变化而变化,可解决由于大泵压力与小泵压力同时受井温及井深影响而变化,导致钻进控制系统反应滞后无法快速控制的问题。(2)当双向节流阀孔口直径为1.5 mm和3.5 mm时,切换液压缸进口压力-流量曲线在0~0.15 s内振荡较大,产生液压冲击较大,噪声也就越大;当双向节流阀孔径为2.5 mm时,切换液压缸进口流量曲线在0~0.15 s内振荡较小,产生液压冲击较小,噪声也较小。(3)液压马达转速稳定在1986 rev/min;钻进液压缸在0-10 s移动0.056 m,25-50 s移动0.15 m;切换液压缸输入压力稳定在1.47 MPa,流量为9.70L/min;推靠液压缸进口压力稳定在6.5 MPa,位移为0.12 m,推心液压缸位移为0.07 m;探头液压缸位移为0.05 m。井下原位测量装置液压控制系统各液压缸进口压力无波动,活塞杆移动平稳,因此验证液压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冯亚松[4](2021)在《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文中研究说明工业污染场地的绿色可持续修复及安全再利用不仅是当前环境岩土工程学科的难点,也是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的迫切需求。当前固化稳定化技术中广泛使用的水泥具有能耗高、污染重等环境友好性差的弊端。因此研发可持续固化剂并开展固化工业重金属污染土的效果测评研究,对丰富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内容,推进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9YFC1806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s.41877248、41472258)、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No.2013AA06A206)和江苏省环保科研课题(No.2016031)为依托,以工业重金属污染土的高效修复和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目标,结合我国工业污染场地污染特征和绿色可持续修复需求,通过室内试验、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对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发了针对镍锌污染土的钢渣基可持续固化剂,查明了固化土的环境土工特性。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钢渣基固化剂对污染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重金属浸出浓度、酸碱度、电导率和基本土性等环境土工特性参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钢渣基固化剂能够提高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p H值,降低污染土浸出毒性与电导率;钢渣基固化剂加入后,污染土的液限、比表面积、有机质含量、黏粒组分含量降低,阳离子交换量、比重、最大干密度及砂粒组分含量增加。(2)揭示了污染土强度提升和重金属稳定的控制机理。通过对污染土的孔隙结构、酸缓冲能力、重金属化学形态、X射线衍射及对固化剂净浆的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查明了固化土的微观特性和反应产物。结果表明:水合硅酸钙对土颗粒的胶结作用及钙矾石、氢氧化钙石和重金属沉淀的填充作用,减少污染土孔隙体积,促进固化土强度提升;氢氧化镍、镍铁双层状氢氧化物、锌酸钙和碱式氯化锌等产物、水合硅酸钙的物理包裹及钙矾石的离子交换作用促进重金属化学稳定性增加;碱性反应产物显着提升污染土的酸缓冲能力;污染土酸缓冲能力和重金属化学稳定性的增加共同导致重金属浸出浓度降低。(3)研究了不同拌和含水率和压实状态下固化土的重金属浸出特性。通过毒性浸出和半动态浸出试验,查明了拌和含水率和固化土压实度(干密度)对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和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拌和含水率(17%~26%)对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高达50%;重金属浸出浓度最低值对应的拌和含水率与击实试验获得的固化土最优含水率接近;固化土压实度(75%~100%)的增加促进重金属浸出浓度和重金属表观扩散系数降低。拌和含水率对固化土浸出特性的影响源于重金属化学形态和固化土孔隙分布的差异。重金属化学形态和固化土粒径分布造成不同压实度条件下固化土浸出特性的变化。(4)研究了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的演化规律。通过改进ASTM D4843试验,分析了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的质量损失、无侧限抗压强度和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响应过程,阐明了固化土的劣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24次内),固化土相对累积质量损失率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变化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转折点对应干湿循环次数均为18次;重金属浸出浓度变化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转折点对应干湿循环次数为6次。固化土劣化的主要原因是固化土的孔隙分布和重金属化学形态变化。(5)测评了扩散和渗透作用下固化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通过柱状扩散试验和柔性壁渗透试验,研究了一维扩散和渗透作用下重金属的运移特征,对比了污染土固化前后重金属的有效扩散系数、分配系数和渗透系数。结果表明:随着扩散时间的增加,与土样接触溶液中重金属浓度增加;随着渗透时间的增加,渗透液中重金属浓度降低。固化剂改变污染土的重金属运移参数。固化剂掺量8%的固化土的镍和锌有效扩散系数分别为污染土的3.75%和3.60%;重金属镍和锌分配系数分别为污染土的169和175倍。固化剂掺量8%的固化土渗透系数较污染土降低约2个数量级。(6)评价了钢渣基固化剂固化土作为道路路基填土的工程、环境和经济性能。通过现场试验,建立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再利用的技术工艺,论证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安全再利用的可行性,并与传统的水泥和生石灰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钢渣基固化剂固化土是一种性能优越的道路路基填土。固化土的回弹模量满足《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中快速路和主干路回弹模量设计值,重金属浸出浓度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IV类地下水标准限值。钢渣基固化剂工程性能指标与水泥接近,优于生石灰;钢渣基固化剂环境和经济性能指标均优于水泥和生石灰。(7)研究了自然暴露场景下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长期稳定性和污染物运移特征。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固化土作为路基填土安全再利用的长期稳定性,预测了固化土中重金属向离场土的运移距离。结果表明:监测600天内,固化土重金属浸出浓度持续降低、回弹模量持续增加。固化土的重金属运移距离小于5 cm;服役50年后,污染土中锌向离场土的扩散距离为18.9 cm,而固化土中锌向离场土的扩散距离为3.2 cm。

沈书豪[5](2020)在《淮南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资源勘查与煤矿开采深度逐年增大,开采方式逐步向智能化推进,对煤矿深部开采地质条件的探查以及对致灾因素预测精细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查清并研究深部煤炭资源赋存地质条件以及深部煤系岩石物理力学性质,不仅是一个地质基础性科学问题,也是我国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课题,成果可为深部矿井的设计、建设和安全生产提供更加准确、完整的地质基础数据,以便提前采取有效手段和防治措施,减少或避免矿井地质灾害的发生。本文以淮南潘集矿区深部勘查区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该研究区的地质普查和详查工程,充分利用周边生产矿井等有利条件,通过钻孔资料处理、原位测试、野外采样、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等手段,确定了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石赋存的地应力及地温条件,分析了煤系岩石微观成分、沉积环境和结构构造特征,试验获得了常规及地温、地应力等条件下的岩石力学性质,研究了岩石宏观力学性质差异性及其主要控制因素,揭示了深部煤系岩石力学行为的地质本质性控制机理。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采用岩矿显微薄片鉴定、图像分析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深部煤系岩石矿物成分、含量和微观结构等进行了统计与分析,获得了研究区不同岩性岩石的微观特征:砂岩主要矿物为石英,平均含量在65%以上,结构以孔隙式胶结为主,且不同层位砂岩碎屑颗粒含量和粒度分布特征区别较大;泥岩矿物成分中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占比60%左右,陆源碎屑矿物占比30%左右,且各层位含量差异不大,自身非黏土矿物如菱铁矿等含量在不同层位泥岩中差异较大。2)基于研究区勘探钻孔岩芯及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了深部主采煤层顶底板岩性类型组成及岩体结构性特征:平面上,深部5个主采煤层顶底板岩性类型均以泥岩型为主,研究区从东到西煤层顶底板砂岩厚度逐渐增加,泥岩厚度逐渐减小;垂向上,砂岩含量最高层位为下二叠统,向上逐渐变小,泥岩含量则相反;岩石质量指标(RQD)和钻孔声波测井可以直接反映深部岩体的结构性特征,主采煤层顶底板RQD值和钻孔测井波速平面分布较为一致,在靠近研究区中部潘集背斜转折端和断层附近,顶底板RQD值和测井波速都较小,岩石质量和岩体完整性都较差,远离大型构造与褶皱区域RQD值和测井波速均有增大趋势,受岩性分布和构造作用影响。3)选用地面千米钻孔水压致裂法和井下巷道应力解除法开展了研究区地应力原位测试工作,结合AE法试验解译结果,得出了深部研究区现今地应力场类型、大小及方向:-1000~-1500m深度范围内最大水平主应力在30~55MPa之间,且随深度增加呈线性增大趋势;最大水平主应力约为垂直主应力的1.3倍,揭示出深部地应力场以水平构造应力为主,最大、最小主应力比值在1.116~2.469之间,平均为1.511,且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研究区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E向,随着深度的增加趋向于近EW向;深部现今地应力场受区域大地构造控制,研究区内不同位置地应力大小和方向存在一定差异,受区域性F66断层和潘集背斜共同影响。4)基于潘集矿区深部近似稳态钻孔测温数据建立了测温孔温度变化的校正公式,结合井下巷道测温成果对研究区简易测温孔数据进行了校正,得出淮南潘集矿区深部地温梯度值变化范围为1.52℃/百米~3.41℃/百米,平均梯度2.46℃/百米;主采煤层底板温度随深度增加呈线性增大关系,计算分析了研究区-1000m、-1200m及-1500m三个水平的地温分布规律,并编制了对应的地温分布等值线图。5)常规条件下研究区煤系岩石力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岩性岩石力学性质参数差异性较大,相同层位相同岩性的岩石力学参数分布也较为离散,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的岩性效应明显;研究区各岩性岩石抗压强度与抗拉强度、弹性模量和凝聚力等参数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垂向上,上石盒子组中11-2煤顶底板砂岩抗压强度最高,下石盒子组中3煤顶板粉砂岩强度最高,各主采煤层顶底板的泥岩平均强度随层位变化不明显。6)开展了符合深部地应力变化范围内的不同围压条件下煤系岩石三轴力学试验,得出了深部煤系岩石强度随围压增加而增大,在试验围压范围内,初期增幅较大,增幅随围压增大而减小;通过对煤系三轴岩石力学试验参数的回归分析,建立了淮南矿区深部不同岩性的煤系岩石力学强度及峰值应变随围压变化的预测模型,并基于大量试验结果分析确定了研究区煤系岩石的岩性影响系数。7)在深部煤系地温变化范围内开展不同温度条件下煤系岩石恒温单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煤系岩石强度和变形性质的影响要弱于岩性和围压的影响,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等力学参数整体随温度的升高呈降低趋势;不同层位和不同岩性岩石受温度影响有差异,根据强度随温度的变化特征将煤系岩石力学性质随温度的变化类型分为Ⅰ型-强度随温度增加而降低型,Ⅱ型-强度波动不变型和Ⅲ型-强度随温度增大型三类。8)分析了研究区主采煤层顶底板岩石物质组成、微观结构、岩石质量指标(RQD)、钻孔测井波速以及深部赋存的应力和温度环境等因素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作用,阐明了影响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的沉积特性、岩体结构特性和围压等主控因素,揭示了深部煤系岩石力学行为的物质性、结构性及赋存性的地质本质性控制作用机理。图[140]表[43]参考文献[245]

杨玉生,刘小生,赵剑明,汪小刚,刘启旺[6](2020)在《覆盖层土体和筑坝堆石料力学参数室内外联合确定方法》文中指出岩土体力学参数测试是岩土工程工作的基础性问题,也是影响工程设计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基于室内和现场试验研究覆盖层土体和筑坝堆石料力学参数的室内外联合确定方法,针对粗、中、细各类土,构建了室内和现场试验相结合、材料试验与模型试验相结合,大、中、小不同尺度相结合,强度、变形、残余变形等多参数测试相结合的理念先进、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系统实验平台,开展了联合室内和现场试验确定土体静动力特性参数的系统研究,形成了涵盖覆盖层土体和坝体堆石料力学特性的室内外联合测试和判释方法,开辟了一条考虑覆盖层土体原位结构效应和考虑筑坝堆石料尺寸效应确定土体工程力学特性参数的可行途径,能够为覆盖层地基和坝体系统的静动力分析提供成套的系列参数,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十余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设计。

李星泊[7](2020)在《天然气水合物岩心船载检测系统与样品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全球储量巨大,被认为是21世纪最具开采价值的非常规能源之一。我国南海水合物资源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的总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经过前期开展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普查,我国已进入天然气水合物前景矿区钻探详勘和目标区试采的关键时期,实现水合物储层高精度刻画,获得试采区水合物矿藏真实特征,是安全高效开采的首要前提。天然气水合物赋存于深海沉积层中,储层特征对原位条件极其敏感,保真条件下水合物岩心船载原位检测与基础物性解析是目前研究的主要难点。为此,本文针对水合物岩心检测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高压(~30MPa)水合物赋存形态声学反演方法、微观渗流特性可视化方法和原位力学特性测试方法,形成了一套超声波探测、X射线CT扫描与三轴力学测试一体化船载检测系统。多次赴我国南海水合物勘探靶区进行现场海试研究,提出了水合物样品岩心分析流程与方法,获取了南海试采区水合物岩心基础理化性质。首先,研发了天然气水合物岩心保压转移过程中水合物饱和度原位检测装置和分析技术。开发了高压(~30 MPa)水合物保压岩心归位整形与旋进式声波探测一体化系统,通过频率筛选确定了适用于南海钻探靶区水合物岩心声波测试的最佳频率为100 kHz,解决了超声波检测中的绕射难题。研究发现在水饱和条件下,水合物的生成会导致透射波主频峰值频率向低频位移,而气饱和条件仅伴随有主频峰值强度的变化。应用谱比法提取了透射波首波并结合快速傅里叶变换确定了波形的衰减系数,发现衰减系数随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为现场天然气水合物保压岩心声波数据分析建立了水合物饱和度声学反演模型。其次,为了获取天然岩心中水合物赋存形态及微观渗流特性,研发了一套螺旋式船载X射线CT扫描系统。提出了岩心加持装置的分层结构方案,解决了保压条件下的射线衰减和旋转偏心问题。完成了南海水合物岩心样品的原位扫描及三维结构重建,实现了天然岩心中各组分空间分布及水合物赋存形态可视化。基于CT扫描图像建立了天然岩心的孔隙网络模型,提取了天然气水合物岩心中与水合物骨架结构相关的渗流特征参数。对比分析了不同埋藏深度和饱和度下天然岩心内气水两相渗流相对渗透率及毛细管力变化规律。第三,为了获取保真岩心原位力学参数以构建天然岩心强度准则,研发了一套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样品转移和三轴仪试验系统。样品转移装置在样品原位状态下,通过分离节点实现取样岩心的无形变脱膜,并移入三轴压力室,实现了保真岩心样品的力学特性测试。设计了带可视窗的三轴仪压力室,提供了岩心破坏模式的可视分析。研究了埋藏深度和水合物饱和度对岩心强度及变形特性的影响,分析发现170m比120m埋深岩心呈现出更明显的应变硬化现象,水合物岩心的强度和初始刚度随着含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大而增大。本研究成果为构建水合物保真岩心强度准则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本文作者搭载中海油708地质勘探船赴南海琼东南、荔湾水合物勘探靶区,开展了现场海试研究。应用开发的船载岩心检测系统完成了多次南海试采靶区现场海试,获得全站位多个采样深度保压岩心的粒径、孔隙水氯离子浓度等理化性质,发现了 120~170 m埋深范围内的取样岩心粒径分布和氯离子浓度均出现了异常变化,结合随钻测井数据判定,该深度范围是水合物的主要富集区。通过多次海试现场试验,在上述工作基础上参与完成了中海油水合物岩心基础理化性质测试与分析企业规范标准的制定,总结整理了两套分别针对非保真和保真岩心样品的检测分析流程,为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段伟[8](2020)在《基于多功能CPTU测试的无黏性土原位状态特性与液化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的开发与利用,对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性、长期服役性能和防灾减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液化触发评估成为液化震害预防的首要任务,而无黏性土(砂土、粉土)的空间分布与原位状态是其非常重要的内容。多功能孔压静力触探(CPTU)是在天然位置对土体工程性质进行原位评价的一种新型测试技术,具有精度高、测试参数多元化等优点,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无黏性土的状态特性评价与液化判别。相比于相对密实度,状态参数能够表征无黏性土的密实度与应力水平的双重影响,其确定方法和相关应用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深入开展原位状态参数确定和液化地基设计水平应用等研究,为原位状态评价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为依托,针对饱和无黏性土状态参数评价难题,采用多功能CPTU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饱和无黏性土原位状态特性与液化评价理论及应用进行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南京河砂标定罐CPT试验及数据处理群集(GMDH)智能算法对砂土状态参数确定法进行了系统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锥尖阻力存在明显的“临界深度”,并且其值随着相对密实度Dr的增加而增大,约在0.45-0.60m之间,在半对数坐标中,CPT参数与重度γ、Dr呈良好线性关系;CPT贯入砂土体时探头附近形成高应力区,并由中心沿着水平、竖向方向逐渐分散,CPT贯入机理作用范围会随着Dr的增加而相应地扩大,含水量变化也会影响CPT测试参数值。GMDH建立的ψ法不需要额外的附加参数如静止土压力系数K0、土体压缩指标k,m等,克服了现有一阶方法求解过程复杂且精度较低的问题;采用qt1N,σ′vo,土类指数Ic,BJ作为输入参数的模型为基于性能评价和便捷角度首选的模型;敏感性分析显示qt1N和Ic,BJ是获取ψ的关键参数;应用于标定罐南京河砂、唐山地震液化场地土体状态表征及液化评价,所给的ψ结果与已有经典方法基本一致,液化判别结果也是一致的。(2)通过对废黄河泛滥沉积针对江苏典型地质成因无黏性土,提出了基于电阻率CPTU测试的饱和无黏性土原位状态参数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土类指数Ic是连接粉砂土状态性能和电学性能的有效指标之一,采用所提出的电阻率CPTU评价法与Plewes法,Been和Jefferies及Robertson法计算的状态参数沿深度变化趋势一致且数值接近;状态参数与相对密实度沿深度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线性相关性较好,可通过常用的相对密实度指标将状态参数量化;通过状态参数计算的循环阻力比CRR与国际通用NCEER法计算值基本一致;电学剪胀参数与归一化锥尖阻力、相对密实度呈现良好的幂函数相关关系,电阻率CPTU可作为一种现场原位状态评估及地基基础密实控制的强有力工具。(3)针对江苏典型地质成因无黏性土,提出了基于地震波CPTU测试的饱和无黏性土原位状态参数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基于Vs的原位状态参数评价方法与CPTU法更接近,一致性更好;现场应力条件下,Vs可表达为状态参数ψ、有效上覆应力?′v0和静止土压力系数K0的函数;绘制了江苏地区Vs-?′v0平面中状态参数剖面等值线图,给出了任意深度处无黏性土的状态(松散与密实)及液化敏感区域;Vs与归一化锥尖阻力qt1N呈良好的幂函数关系,以此构建了Robertson的SBTn土分类图中剪切波速等值线图;联合锥尖阻力和状态参数可提供一个全面与统一的无黏性土Gmax预测新方法。(4)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含砂量的粉-砂混合物的液化动力特性及状态参数指标液化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砂质粉土液化和循环软化发生在超孔隙水压力比在0.75-0.85范围之间,累积剪切应变在5%左右,随后由大的剪切应变和超孔隙水压力比产生液化,在一定的孔隙比e下,粉土含量影响不明显,其影响被其他控制因素如相对密实度显着稀释,CRR与e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随着砂含量增加,粉土-砂混合物的微观结构和固体颗粒接触特性发生了变化,砂质粉土的累积孔隙分布曲线具有良好的梯度、孔径分布曲线具有多峰特性;状态参数ψ与三轴循环阻力比CRR tx,15呈指数函数关系,CRR tx,15随着ψ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基于指标ψ提出了室内三轴CRRtx,15与现场CRR7.5之间的修正因子模型。(5)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的核极限学习机(KELM)算法(PSO-KELM算法)建立了简化应力框架下CPTU液化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CPTU模型一个显着特点是适用于更广范围的土体,包括之前的认识“太黏不能液化”;对于粉质土,孔压参数Bq对CRR有一定的影响,并以图的形式给出呈现;所提CPTU模型进行液化判别及现场实际观察结果一致。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给出的基于Fs的PL计算模型,能够考虑模型固有的不确定性,最终形成基于CPTU简化应力模型液化势评价统一理论体系。(6)基于CPTU测试技术论证了液化地基状态与判别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研究了处理效果评价方法体系及CPTU多元液化判别方法。研究结果表明:CPTU能够直接测试现场土体内部孔压分布,可直接评价土的原位状态及力学性质,CPTU土分类图能够对液化与非液化土给出较为满意的划分结果,提出了联合归一化超孔压与状态参数差图表法并能够有效地进行土体的原位状态及潜在的剪胀性行为评价;提出了液化地基处理致密化评价指标:相对增长指标、电阻率指标、小应变刚度、状态参数等指标。基于随机场理论,通过场地液化势区划图有效地评价液化地基处理效果,建立了可视化、定量且准确的抗液化地基处理评价体系。基于SPT与剪切波速联合测试评价理论,建立了无黏性土多元液化CPTU评价方法。

李豪伟[9](2020)在《基于CPTU测试参数的黄泛区桩基承载力研究》文中认为开封地区位处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是以粉质土层为主的典型黄泛区土层,掌握该地区的土层分布以及其准确的参数是工程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室内试验的土体取样会造成土体的扰动,测试参数往往存在误差,会为以后的工程建设带来隐患。多功能CPTU技术是原位测试的一种,相比CPT测试技术考虑了孔隙水压力的因素,测试结果更加精确。本文利用多功能CPTU与CPT技术对开封西郊某场地进行现场测试,对两种技术测试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国内外基于CPTU/CPT测试参数计算桩基承载力的方法,提出了开封黄泛区的桩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现场静载荷试验承载力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了更加深入了解CPTU贯入对周围土体产生的影响以及测试参数的影响因素,利用ABAQUS模拟CPTU在粉土土层中贯入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开封地区粉质土进行现场CPTU/CPT测试,对两种测试方法所得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对比及相关性分析,得到两组参数的相关关系。通过剪切波速得到最大剪切模量,研究剪切波速与两组锥尖阻力的相关关系。最后研究压缩模量与锥尖阻力的相关关系,得到了开封黄泛区粉土锥尖阻力估算压缩模量的公式。(2)考虑孔压的影响,分别研究了CPTU贯入过程中径向应力、轴向应力、竖直面剪应力在探头周围的分布情况,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随着贯入深度增加的变化趋势,以及贯入停止后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结果表明,随着贯入深度逐渐增大,锥尖阻力和侧壁摩阻力都在逐渐增大,在贯入深度15cm左右锥尖阻力逐渐趋于稳定,在贯入深度28cm左右侧壁摩阻力逐渐趋于稳定,稳定后的锥尖阻力、侧壁摩阻力与CPTU测试值基本一致;从贯入停止到7800s(约2.25h),孔压从171.4k Pa消散为5.7k Pa左右,已基本消散完毕。(3)为了探究随着贯入深度增加,不同因素对锥尖阻力的影响,通过ABAQUS数值模拟研究,分别控制内摩擦角、剪胀角以及弹性模量的不同,保持其它参数不变,分析以上三种因素对锥尖阻力的影响。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内摩擦角小于15°时锥尖阻力随着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当内摩擦角大于15°时,锥尖阻力基本无变化;锥尖阻力会随着剪胀角和弹性模量增大而增大,但是弹性模量越大,锥尖阻力越不容易达到稳定状态。(4)基于已有计算方法,通过现场CPTU/CPT测试参数计算出开封地区的桩基承载力。并进行现场载荷试验,以现场载荷试验得到的桩基承载力为标准值,研究不同方法得到桩基承载力的差距,发现根据CPTU方法计算的桩基承载力更接近静载试验所得到的承载力。对管桩的静载荷试验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出竖向承载力,采用有限元软件对管桩竖向承载力进行分析并与现场静载荷试验得带的竖向承载力进行对比,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相近。(5)通过桩基竖向承载力的国内CPT规范法与国外CPTU直接预测法相结合,提出适合开封地区桩基竖向承载力公式,根据CPTU测试资料进行计算验证,结果与静载试验结果相近,符合开封地区竖向承载力的计算要求。

臧俊超[10](2020)在《污染地基土电渗加固和电动修复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分布着大量含水量高、渗透性差、压缩性高的软弱土,随着城镇化进程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软弱地基土受到污染的面积也越来越大。环境部和国土部在2014年对我国土壤污染进行普查并发布了污染数据报告,发现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各类典型地块土体污染物超标点位占比在25%以上。软弱地基土被污染后其渗透性能、液塑限等土性参数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加固和修复较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电渗加固和电动力学修复技术在低渗透性土体加固和修复中优势明显。城镇化不断发展需要获取更多的可建设和利用的土地资源,滨海地区污染地基土加固和修复的相关研究工作亟待开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室内宏观微观试验、耦合理论模型及其解析解、Comsol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4个方面对污染地基土(生活源有机污染土和重金属无机污染土)加固和修复进行了系统性的试验和理论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包括:(1)生活源有机污染土试验:经过27组对比试验得出影响被“渗滤液”等污染后土体电渗排水加固效果的主次因素顺序和最优水平组合。室内配制的生活源污染地基土中Na+、K+、Mg2+、Ca2+等离子浓度较高,含有一定浓度的有机物和CH3COOH-(有机酸根)等离子,土体中复杂的有机无机组分造成了电极严重腐蚀以及pH更明显的变化,也影响了土体的抗剪强度。针对被污染土体复杂的孔隙液组分,本文基于含水量的非均匀变化假设建立分段函数得到电导率和排水量的经验公式。最后笔者针对性提出黏土被污染以后电渗加固排水的方案设计建议。(2)重金属无机污染土试验:基于改进的电动土工合成材料(EKG)电极开展多组不同螯合剂对比试验并提出了适合于加固修复过程中污染土“基于土体温度、含水量、电导率的土体污染物浓度计算方法”。分析pH、zeta电势、能耗、电导率等参数变化规律并发现不同试验组阴极池(排出液)的电导率的变化明显分为三个阶段,通过多组试验阴极池中电导率和重金属的浓度进行数据拟合得到两者的经验关系。阐述了重金属解吸附和金属电极反应与Cu(II)-EDTA的螯合物竞争干扰修复的机理,发现金属电极反应产生的Fe3+会影响重金属的去除率10.6%左右,在室内试验中笔者建议使用电动土工材料,能够避免电极反应带来的负面作用。针对EKG电极定量计算得到其“搭接孔隙”数量变化规律,结合电镜图片和试验观察分析了 EKG电极接触电阻较小的原因。(3)耦合理论研究:以往关于土体施加电场以后的研究往往单独关注电渗固结或者重金属污染物迁移修复作用,关于污染物迁移与土体变形两者之间的耦合作用的相关理论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重点考虑电迁移、电渗流和扩散等过程,分别推导出液相和固相中吸附平衡式,得到电场作用下污染物在固相中的吸附为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式的一维污染物运移方程,从而将吸附在固体颗粒上的污染物浓度项引入到污染物运移模型中,考虑了土体变形对污染物运移的影响,最终得到考虑固相吸附作用和土体变形的电动力学修复模型。(4)解析解及数值模拟:结合Esrig电渗固结理论、电动力学污染物运移理论以及不考虑体力的Biot固结理论推导了考虑土体变形和固相吸附作用的电场作用下污染物在变形多孔介质中运移的一维数学模型。基于实际情况对方程进行简化,推导得到模型的解析解。将解析解与室内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并与Comsol有限元法求得的数值解进行对比,综合验证了解析解求解结果的正确性。利用数值模拟软件Comsol对不同电势、不同通电时间下考虑土体变形和不考虑土体变形的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进行了计算,发现随着电势梯度的提高阳极附近土体重金属的平均“污染物去除率差值”逐渐升高,施加电压25 V通电720 h之后阳极附近的“污染物去除率差值”为6.42%。但是高电压作用下随着通电时间不断延长,考虑土体变形作用对于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小。(5)现场试验:分析发现现场土体中含有多种重金属并且存在竞争解吸附作用,导致单一重金属去除率明显下降;过量的富里酸影响了土体pH进而对排水速率和重金属运移产生了影响;结合“尺寸效应”对室内和现场试验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二、勘探取样、现场试验及原位测试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勘探取样、现场试验及原位测试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土体原位孔内剪切测试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原位土体孔内剪切测试技术
2 试验结果计算与分析
    2.1 试验数据修正
    2.2 剪切变形计算
    2.3 抗剪强度参数计算
3 原位孔内剪切现场试验与应用
    3.1 试验过程分析
    3.2 试验结果分析
    3.3 试验注意事项
    3.4 试验异常问题及解决方法
4 结论

(2)矿山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体力学参数测试方法研究
        1.2.2 巷道围岩结构特征测试方法研究
        1.2.3 巷道围岩锚注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1.2.4 岩体数字钻进测试技术研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岩石力学参数随钻反演模型研究
    2.1 模型建立思路
    2.2 岩石UCS随钻反演模型建立
        2.2.1 基于取芯钻的CDP-UCS模型建立
        2.2.2 基于实心钻的DP-UCS模型建立
    2.3 岩石c-φ随钻反演模型建立
        2.3.1 基于上限法的岩石切削力学分析
        2.3.2 基于取芯钻的CDP-cφ模型建立
        2.3.3 基于实心钻的DP-cφ模型建立
    2.4 随钻参数与岩石参数的理论响应分析
        2.4.1 岩石切削能量对随钻参数的响应分析
        2.4.2 岩石切削强度对随钻参数的响应分析
        2.4.3 随钻参数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响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岩体数字钻进室内试验研究
    3.1 试验设备简介
    3.2 完整岩石钻进试验
        3.2.1 试验方案设计
        3.2.2 试验结果统计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3 分层岩体钻进试验
        3.3.1 试验方案设计
        3.3.2 试验结果统计
        3.3.3 试验结果分析
    3.4 注浆岩体钻进试验
        3.4.1 试验方案设计
        3.4.2 试验结果统计
        3.4.3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系统研发
    4.1 研发背景与基础
    4.2 现场SDT系统基本结构
        4.2.1 导向钻进子系统
        4.2.2 液压伺服子系统
        4.2.3 监测控制子系统
        4.2.4 测试辅助子系统
    4.3 现场SDT系统工作原理
    4.4 巷道围岩随钻原位测试与评价方法
        4.4.1 围岩力学参数随钻测试与分区方法
        4.4.2 围岩结构特征随钻测试方法
        4.4.3 围岩锚注效果随钻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场SDT系统室内验证试验研究
    5.1 试验方案设计
    5.2 试件制作与试验过程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现场SDT系统控制监测性能分析
        5.3.2 现场SDT系统测试岩体参数可行性分析
        5.3.3 现场SDT系统评价锚注效果可行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深部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评价
    6.1 工程背景
    6.2 试验总体思路
    6.3 试验设计与实施
    6.4 试验结果分析
        6.4.1 现场SDT系统原位测试性能分析
        6.4.2 岩石力学参数随钻反演模型验证
        6.4.3 数字钻进原位分区与优势分析
        6.4.4 围岩锚注方案设计与随钻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科研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授权发明专利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荣誉及科研奖励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报

(3)井下原位测量装置液压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来源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井壁取心器研究现状
        1.3.2 井下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井下原位测量装置总体结构分析
    2.1 井下原位测量装置系统结构
    2.2 井下原位测量装置机械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井下原位测量装置液压系统研究
    3.1 液压系统简介
    3.2 液压系统工作过程和基本原理
        3.2.1 取心液压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3.2.2 切换升降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3.3 液压系统元件参数计算
        3.3.1 液压马达参数计算
        3.3.2 大泵参数计算
        3.3.3 切换液压缸参数计算
        3.3.4 推靠液压缸参数计算
        3.3.5 钻进液压缸参数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MESim的井下原位测量装置液压系统仿真模型
    4.1 AMESim仿真软件简介
        4.1.1 与井下原位测量装置液压系统相关的AMESim库
        4.1.2 AMESim液压系统建模步骤
    4.2 井下原位测量装置液压元件AMESim仿真模型
        4.2.1 钻进控制阀AMESim仿真模型
        4.2.2 钻进控制阀阀芯位移运动仿真
        4.2.3 其他元件AMESim仿真模型
    4.3 井下原位测量装置液压系统AMESim仿真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井下原位测量装置液压系统仿真试验
    5.1 液压系统使用工况分析
    5.2 取心液压控制系统仿真试验结果及分析
        5.2.1 马达旋转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5.2.2 钻进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5.3 推靠液压控制系统仿真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切换升降控制系统仿真试验结果及分析
        5.4.1 切换升降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及分析
        5.4.2 双向节流阀孔径对切换升降控制系统的影响
    5.5 原位测量控制系统仿真试验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固化稳定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我国污染场地现状及修复需求
        1.2.2 固化稳定化技术技术特征及应用现状
        1.2.3 固化剂应用现状
        1.2.4 固化稳定化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1.2.5 固化稳定化效果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钢渣在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钢渣的物理化学特性
        1.3.2 钢渣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3 钢渣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1.3.4 钢渣激发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存在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总结及问题的提出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钢渣基固化剂处理镍锌污染土的机理研究
    2.1 概述
    2.2 可持续型固化剂研发
        2.2.1 研发思路
        2.2.2 激发剂筛选
        2.2.3 电石渣和磷石膏的化学属性
    2.3 试验材料与方法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案
        2.3.3 试样制备
        2.3.4 测试方法
    2.4 固化剂组分优化试验结果
        2.4.1 转炉钢渣、电石渣和磷石膏固化土的强度和重金属稳定率
        2.4.2 固化剂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5 BCP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
        2.5.1 固化土的基本土性参数
        2.5.2 固化土的酸碱度和电导率
    2.6 BCP固化土的强度特性
        2.6.1 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
        2.6.2 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与酸碱度/电导率的关系
    2.7 BCP固化土的浸出毒性
        2.7.1 硫酸硝酸法重金属浸出浓度
        2.7.2 固化土浸出液的酸碱度和电导率
        2.7.3 重金属浸出浓度与浸出液酸碱度和电导率的关系
        2.7.4 浸提液p H对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2.7.5 液固比对重金属浸出浓度的影响
    2.8 BCP固化土的环境土工特性变化机理
        2.8.1 固化土的酸缓冲能力
        2.8.2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
        2.8.3 固化土的孔隙特征
        2.8.4 BCP固化剂与重金属镍和锌反应机理
        2.8.5 BCP掺量和龄期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机理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拌和含水率和压实度对固化稳定化效果影响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案
        3.2.3 试样制备
        3.2.4 测试方法
    3.3 污染土拌和含水率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
        3.3.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3.2 重金属浸出浓度
        3.3.3 固化土酸碱度
        3.3.4 固化土含水率
        3.3.5 固化土干密度和比重
        3.3.6 固化土颗粒分布
        3.3.7 重金属化学形态
        3.3.8 固化土孔径分布
        3.3.9 固化土微观形态
        3.3.10 固化剂掺量和污染土拌和含水率进行优化
    3.4 压实度对固化土环境土工特性影响
        3.4.1 无侧限抗压强度
        3.4.2 重金属浸出浓度
        3.4.3 固化土酸碱度
        3.4.4 固化土界限含水率
        3.4.5 固化土粒径分布
        3.4.6 重金属的化学形态
        3.4.7 固化土粒径减小后金属浸出浓度
        3.4.8 固化土半动态浸出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湿交替作用下固化土重金属浸出行为演化规律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案
        4.2.3 试样制备
        4.2.4 测试方法
    4.3 传统试验方法测试结果与讨论
        4.3.1 浸泡液p H值和重金属浓度
        4.3.2 试样质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3.3 重金属浸出浓度和重金属全量空间分布
        4.3.4 试样破坏情况
        4.3.5 ASTM D4843 试验方法的局限性
    4.4 改进试验方法测试结果与讨论
        4.4.1 浸泡液p H值和重金属浓度
        4.4.2 试样质量和无侧限抗压强度
        4.4.3 土样空间均质性
        4.4.4 试样破坏情况
        4.4.5 土样中重金属浸出浓度和全量
        4.4.6 土样pH值
        4.4.7 土样干密度和粒径分布
        4.4.8 重金属化学形态
        4.4.9 土样孔隙分布
    4.5 土样环境土工参数变化对应的干湿循环次数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化土重金属扩散和渗流运移参数测评研究
    5.1 概述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方案
        5.2.3 试样制备
        5.2.4 试验方法
    5.3 扩散试验结果与讨论
        5.3.1 试验前后土样土性指标
        5.3.2 试验前后土样孔隙水中金属浓度
        5.3.3 上层溶液金属浓度
        5.3.4 有效扩散系数和分配系数计算
        5.3.5 有效扩散系数的讨论
    5.4 渗透试验结果与讨论
        5.4.1 渗透系数
        5.4.2 渗出液pH值
        5.4.3 渗出液镍和锌浓度
        5.4.4 渗出液钙浓度
        5.4.5 USEPA 1314和USEPA 1316 试验结果比较
        5.4.6 基于柔性壁渗透试验结果求算重金属运移参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金属污染土固化稳定化现场试验研究
    6.1 概述
    6.2 试验场地
        6.2.1 污染场地概况
        6.2.2 污染土
        6.2.3 下卧土
        6.2.4 固化剂
    6.3 固化稳定化修复
        6.3.1 试验方案
        6.3.2 施工工艺
    6.4 固化稳定化效果评价
        6.4.1 取样点位
        6.4.2 测试方法
    6.5 试验结果与讨论
        6.5.1 气温及固化土温度
        6.5.2 干密度和含水率
        6.5.3 贯入阻力
        6.5.4 回弹模量
        6.5.5 无侧限抗压强度
        6.5.6 固化土浸出毒性、酸碱度和电导率
        6.5.7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
        6.5.8 下卧层土重金属全量
        6.5.9 BCP与传统固化剂性能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固化污染土填筑路基的耐久性与重金属运移特征研究
    7.1 概述
    7.2 试验场地概况
        7.2.1 污染场地概况
        7.2.2 污染土
        7.2.3 离场土
        7.2.4 固化剂
    7.3 固化稳定化修复及监测
        7.3.1 试验方案
        7.3.2 固化稳定化施工工艺
        7.3.3 原位测试及取样点位
        7.3.4 测试方法
    7.4 试验结果与讨论
        7.4.1 试验期间气象条件
        7.4.2 干密度
        7.4.3 贯入阻力
        7.4.4 回弹模量
        7.4.5 重金属浸出浓度
        7.4.6 固化土p H值和EC值
        7.4.7 固化土中重金属化学形态分布
        7.4.8 固化土重金属向离场土运移特征
        7.4.9 固化土重金属向离场土体扩散运移距离预测
        7.4.10 多场作用下固化土土性参数空间变异性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5)淮南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炭深部开采及赋存条件探查研究现状
        1.2.2 深部赋存条件下的岩石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1.2.3 沉积特性和岩体结构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研究工作过程与工作量
2 研究区工程概况与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勘查工程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及范围
        2.1.2 潘集矿区深部勘查工程概况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2.2.1 区域地层
        2.2.2 研究区含煤地层
    2.3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2.3.1 区域构造及演化
        2.3.2 研究区构造特征
    2.4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4.1 区域水文地质
        2.4.2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5 本章小结
3 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石沉积特性及岩体结构特性分析
    3.1 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石学特征
        3.1.1 煤系岩石显微薄片鉴定
        3.1.2 煤系砂岩岩石学特征
        3.1.3 煤系泥岩岩石学特征
    3.2 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性组成特征
        3.2.1 研究区13-1煤顶底板岩性类型及分布特征
        3.2.2 研究区11-2煤顶底板岩性类型及分布特征
        3.2.3 研究区8煤顶底板岩性类型及分布特征
        3.2.4 研究区4-1煤顶底板岩性类型及分布特征
        3.2.5 研究区1(3)煤顶底板岩性类型及分布特征
    3.3 潘集矿区深部煤系沉积环境分析
        3.3.1 研究区煤系砂体剖面分布特征
        3.3.2 研究区煤系沉积环境分析
    3.4 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体结构特性分析
        3.4.1 主采煤层顶底板岩石质量评价
        3.4.2 主采煤层顶底板岩体完整性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潘集矿区深部煤系赋存条件探查及其展布规律研究
    4.1 潘集矿区深部地应力测试与分布特征研究
        4.1.1 深部地应力测试工程布置
        4.1.2 深部地应力测试方法与测试结果
        4.1.3 淮南潘集矿区深部地应力分布特征
        4.1.4 深部构造对地应力场的控制作用分析
    4.2 潘集矿区深部地温探查与地温展布特征评价
        4.2.1 深部地温测试与测温数据处理
        4.2.2 研究区地温梯度及分水平地温场展布特征
        4.2.3 深部主采煤层地温场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5.1 深部煤系岩石采样与制样
        5.1.1 研究区采样钻孔工程布置
        5.1.2 煤系岩石样品采集与制备
    5.2 深部煤系岩石物理性质测试与评价
    5.3 常规条件下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5.3.1 常规条件岩石力学试验与结果分析
        5.3.2 煤系岩石力学性质参数相关性分析
        5.3.3 不同层位岩石力学性质变化特征
        5.3.4 本节小结
    5.4 围压条件下煤系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5.4.1 室内三轴试验装置与试验过程
        5.4.2 深部煤系岩石三轴试验结果与分析
        5.4.3 深部地应力场下煤系岩石力学性质变化规律与预测模型
        5.4.4 本节小结
    5.5 温度条件下煤系岩石力学性质试验研究
        5.5.1 温度条件下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案
        5.5.2 深部温度条件下煤系岩石力学参数变化特征
        5.5.3 温度条件对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分析
        5.5.4 本节小结
    5.6 本章小结
6 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研究
    6.1 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差异性分布
        6.1.1 煤系岩石力学性质试验参数分布的差异性
        6.1.2 主采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垂向分布的差异性
        6.1.3 主采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性质平面分布的差异性
    6.2 深部煤系岩石沉积特性对力学性质的控制作用
        6.2.1 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的岩性效应
        6.2.2 煤系岩石矿物成分对力学性质的控制作用
        6.2.3 煤系岩石微观结构对力学性质的控制作用
    6.3 深部岩体结构性特征对力学性质的影响
        6.3.1 岩体结构性特征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6.3.2 深部构造特征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6.4 深部赋存环境对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6.4.1 深部地应力环境对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
        6.4.2 深部地温环境对煤系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覆盖层土体和筑坝堆石料力学参数室内外联合确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深厚覆盖层土体力学参数室内外联合确定方法
    2.1 覆盖层的原位相对密度室内外联合确定方法
    2.2 覆盖层的层次结构和剪切波速结构确定方法[24]
    2.3 联合室内和现场试验的土体本构模型[25-26]
    2.4 覆盖层土体本构模型参数室内外联合确定方法[27-29]
    2.5 覆盖层土体动力变形特性参数的确定方法[30]
    2.6 覆盖层土体动强度参数的室内外联合确定方法[31]
3 筑坝堆石料力学特性参数室内外联合确定方法
    3.1 高土石坝填筑标准确定方法[32-34]
    3.2 筑坝堆石料邓肯-张E-B模型参数的室内外联合确定方法[19]
4 结语

(7)天然气水合物岩心船载检测系统与样品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与分布特征
        1.1.2 神狐海域地质及水合物矿藏特性
        1.1.3 矿藏特性分析方法
    1.2 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样品检测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天然气水合物保真取样技术
        1.2.2 现场岩心分析技术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船载水合物岩心声波探测系统与声学特性
    2.1 船载保压岩心声波探测系统研发
        2.1.1 船载对接方法
        2.1.2 系统组成及功能实现
    2.2 含水合物玻璃砂沉积物中的声波波速与衰减规律
        2.2.1 声波探测基本原理
        2.2.2 声波波速测量及衰减系数计算方法
        2.2.3 水合物生成方式对声波波速的影响
        2.2.4 气饱和含水合物沉积物中的声波衰减规律
        2.2.5 水饱和含水合物沉积物中的声波衰减规律
        2.2.6 水合物赋存类型预测
    2.3 块状水合物堆积形态声波检测方法
        2.3.1 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2.3.2 定位与信号反演方法
        2.3.3 堆积厚度校准与模拟堆积测量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船载水合物岩心X射线CT探测系统与微观特性
    3.1 X射线CT探测系统研发
        3.1.1 船载探测系统的特殊要求
        3.1.2 扫描方式的选取
        3.1.3 岩心夹持装置
    3.2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渗流模拟和计算
        3.2.1 南海水合物储层沉积物CT扫描与图像处理
        3.2.2 微观孔隙参数提取
        3.2.3 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气水两相渗流特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船载水合物岩心三轴试验系统与力学特性
    4.1 三轴试验系统研发
        4.1.1 主机系统布局
        4.1.2 转移系统研发
    4.2 转移方案与实施步骤
        4.2.1 从储样器至转移装置
        4.2.2 从转移装置至三轴装置
    4.3 天然气水合物岩心力学强度及变形特性
        4.3.1 应力应变曲线
        4.3.2 埋深影响
        4.3.3 饱和度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储层分析与评价
    5.1 船载实验室整体布局与测试方法
        5.1.1 船载实验室整体布局
        5.1.2 南海沉积物岩心水合物饱和度预测方法
    5.2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样品分析流程
        5.2.1 非保真样品分析流程
        5.2.2 保真样品分析流程
    5.3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样品现场分析与评价
        5.3.1 孔隙含水率
        5.3.2 分解气
        5.3.3 沉积物颗粒
        5.3.4 水合物稳定带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多功能CPTU测试的无黏性土原位状态特性与液化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功能CPTU原位测试技术
        1.2.2 基于原位测试参数及状态参数评估土体剪胀性
        1.2.3 基于CPT/CPTU 无黏性土的物理状态理论
        1.2.4 基于多功能CPTU的无黏性土液化评价应用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CPT砂土原位状态参数确定方法
    2.1 砂土CPT标定罐试验
        2.1.1 试验设备及方案
        2.1.2 CPT测试参数结果及分析
        2.1.3 CPT测试参数与状态指标相关性
        2.1.4 CPT贯入土体的影响范围
        2.1.5 不同含水量对CPT贯入土体的影响
    2.2 基于智能算法的CPT状态参数确定方法
        2.2.1 GMDH算法
        2.2.2 数据库来源及编译
        2.2.3 状态参数解译方法及液化应用
        2.2.4 GMDH模型分类
        2.2.5 GMDH模型结果
    2.3 CPT状态参数的验证与应用
        2.3.1 基于GMDH状态参数的状态特性评价验证
        2.3.2 基于GMDH状态参数的液化判别工程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电阻率CPTU无黏性土原位状态参数确定方法
    3.1 基于CPT/RCPTU状态特性评估理论
        3.1.1 相对密实度
        3.1.2 状态参数
        3.1.3 剪胀指标
    3.2 构思思路
    3.3 试验概况
        3.3.1 试验场地
        3.3.2 试验设备及方案
    3.4 基于电阻率模型的状态参数计算方法
        3.4.1 电阻率与状态参数的相关性
        3.4.2 联合土类指数和电阻率确定归一化锥尖阻力
        3.4.3 联合土类指数和电阻率确定状态参数
    3.5 状态参数液化评价应用
        3.5.1 相对密实度与状态参数相关性
        3.5.2 相对密实度与状态参数相关关系
        3.5.3 周期阻力比与状态参数相关关系
        3.5.4 液化判别结果
    3.6 电阻率剪胀参数
        3.6.1 归一化锥阻力与电阻率剪胀参数
        3.6.2 相对密实度与电阻率剪胀参数
        3.6.3 状态参数与电阻率剪胀参数
    3.7 电阻率CPTU状态表征流程图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地震波CPTU无黏性土原位状态参数确定方法
    4.1 基于SCPTU状态特性评估设计理论
        4.1.1 基于原位剪切波速状态评估直接法
        4.1.2 基于原位剪切波速状态评估间接法
        4.1.3 基于室内剪切波速状态评估直接法
        4.1.4 基于归一化小应变剪切模量状态评估直接法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场地
        4.2.2 试验设备及测试原理
        4.2.3 试验结果
    4.3 计算结果及比较
        4.3.1 状态参数计算结果
        4.3.2 基于归一化剪切波速的模型
        4.3.3 基于归一化刚度G_o/q_c的计算模型
        4.3.4 状态参数的液化判别应用
    4.4 CPTU与剪切波速相关关系研究
        4.4.1 CPTU与剪切波速相关关系
        4.4.2 CPTU-V_s相关关系土分类图中应用
    4.5 基于CPTU状态参数的土动力参数评价研究
        4.5.1 SCPTU确定土动力参数的研究现状
        4.5.2 宿迁场地典型试验结果
        4.5.3 SCPTU资料与G_(max)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室内砂质粉土液化试验及状态指标液化研究
    5.1 室内动三轴液化试验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试验结果分析
        5.1.4 微观分析
        5.1.5 与已有研究比较
    5.2 室内状态指标液化研究
        5.2.1 数据库来源
        5.2.2 非塑性细粒对CRR_(tx,15)-ψ相关关系的影响
        5.2.3 评价调整后现场条件下的CRR_(tx,15)与状态参数相关关系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CPTU液化势评价统一理论体系
    6.1 CPTU液化判别确定性模型
        6.1.1 PSO-KELM基本理论
        6.1.2 CPT/CPTU液化评估框架
        6.1.3 CPTU数据库
        6.1.4 基于PSO-KELM方法的液化判别模型的构建
        6.1.5 基于PSO-KELM方法的液化阻力比确定
        6.1.6 案例分析
    6.2 CPTU液化判别概率性模型
        6.2.1 概率模型理论框架
        6.2.2 概率模型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多功能CPTU状态特性与液化评价应用
    7.1 CPTU液化地基状态与判别工程实践
        7.1.1 液化机理与CPTU测试参数关联性
        7.1.2 CPTU状态特性参数
        7.1.3 CPTU液化判别方法
        7.1.4 CPTU液化地基判别工程应用
    7.2 基于CPTU液化地基处理效果评价
        7.2.1 液化场地介绍
        7.2.2 液化地基致密化CPTU评价指标
        7.2.3 CPTU液化势评价指标
        7.2.4 CPTU液化势区划图评价
        7.2.5 液化地基处理效果CPTU评估
    7.3 CPTU多元液化判别研究
        7.3.1 CPTU与 SPT相关性液化判别应用
        7.3.2 基于CPTU与 V_s联合测试下液化判别应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主要符号说明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9)基于CPTU测试参数的黄泛区桩基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CPT/CPTU发展现状
    1.3 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3.1 静力触探法(CPT)
        1.3.2 孔压静力触探(CPTU)直接预测法
        1.3.3 静荷载实验法
        1.3.4 标准贯入实验(SPT)
        1.3.5 高应变动测法
        1.3.6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CPTU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基于多功能CPTU测试的土体参数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概况
        2.2.1 工程概况
        2.2.2 试验设备
        2.2.3 CPTU测试的基本步骤
        2.2.4 场地地层情况
    2.3 试验结果分析
        2.3.1 CPTU测试结果
        2.3.2 CPT与 CPTU测试结果对比
        2.3.3 测试参数比
        2.3.4 CPTU与 CPT测试参数的相关关系
    2.4 CPTU测试参数与V_s、G_(max)、E_s间的关系
        2.4.1 剪切波速(V_s)
        2.4.2 锥尖阻力q_t/q_c与 V_s的关系
        2.4.3 q_t与 G_(max)的关系
        2.4.4 q_t与E_s的关系
    2.5 结论
第3章 多功能CPTU贯入的有限元分析
    3.1 前言
    3.2 有限元模型前的处理
        3.2.1 几何尺寸参数
        3.2.2 材料参数
        3.2.3 本构模型
        3.2.4 有限元网格划分
    3.3 模型计算结果
    3.4 CPTU锥尖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弹性模量
        3.4.2 内摩擦角
        3.4.3 剪胀角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CPTU测试参数的管桩承载力对比分析
    4.1 前言
    4.2 基于CPT/CPTU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的基本方法
        4.2.1 已有的CPT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4.2.2 国外基于CPTU测试的直接预测法
        4.2.3 CPT/CPTU现场测试结果
        4.2.4 基于已有CPT/CPTU计算方法的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结果
        4.2.5 竖向承载力计算新方法
    4.3 静载荷试验
        4.3.1 PHC管桩静荷载试验
        4.3.2 竖向极限承载力对比分析
    4.4 PHC管桩的有限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污染地基土电渗加固和电动修复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污染地基土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电渗加固污染地基土的研究现状以及基本原理
        1.2.1 电渗加固污染地基土的研究现状
        1.2.2 电渗加固污染地基土的基本原理
        1.2.3 电渗加固污染地基土的优势和劣势
    1.3 电动力学修复污染地基土的研究现状以及基本原理
        1.3.1 电动力学修复污染地基土的研究现状
        1.3.2 电动力学修复污染地基土的基本原理
        1.3.3 电动力学修复污染地基土的优势和劣势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思路和创新之处
        1.4.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4.2 研究思路
        1.4.3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活源有机污染地基土电渗加固对比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预试验方案与结果讨论
        2.2.1 生活源污染地基土土样制备
        2.2.2 试验装置和仪器
        2.2.3 电渗加固效果评价参数选取
        2.2.4 预试验方案设计、结果分析与方案改进
    2.3 正式试验方案设计、结果分析与对比试验
        2.3.1 正式试验方案设计
        2.3.2 加固评价参数极差分析与验证性对比试验方案
    2.4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2.4.1 电渗前后元素成分对比及机理分析
        2.4.2 基于含水量非均匀变化的污染土电导率和排水量的关系
        2.4.3 单位排水量能耗分析
        2.4.4 土体被污染前后电渗排水速率变化
        2.4.5 电极腐蚀、土体颜色变化及电极反应
    2.5 生活源污染地基土电渗加固方法可行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KG和铁电极处理重金属污染地基土试验研究和微观机理分析
    3.1 引言
    3.2 EKG(电动土工合成材料)电极的改进与制作
    3.3 污染土电学参数测量方法杭理与试验装置介绍
        3.3.1 TDR100测试仪
        3.3.2 TDR数据采集和分析软件
        3.3.3 温度传感器与采集系统
        3.3.4 溶液电导率测试仪器
    3.4 试验设计与试验过程
        3.4.1 重金属污染土制备
        3.4.2 螯合剂准备
        3.4.3 试验方案
    3.5 试验结果分析
        3.5.1 重金属含量与干扰解吸附分析
        3.5.2 加固修复过程中基于电导率等参数的污染物浓度计算方法
        3.5.3 含水量降低百分比和电渗排水速率
        3.5.4 接触电阻与单位排水量能耗
        3.5.5 EKG电极与土体的微观结构变化
        3.5.6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固相吸附作用和土体变形的电动力学修复污染物运移模型
    4.1 引言
    4.2 模型建立的基本方程和假定
        4.2.1 一维电渗固结理论
        4.2.2 电动力学修复污染物运移理论
        4.2.3 重金属等温吸附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
        4.2.4 Biot固结理论
    4.3 考虑固相吸附作用和土体变形的电动力学修复污染物运移模型
        4.3.1 固液相污染物质量守恒方程
        4.3.2 不同吸附模式下考虑土体变形的电动力学修复污染物运移方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电渗固结变形理论的电动力学修复污染物运移模型及其解析解
    5.1 Esrig电渗一维固结方程求解
    5.2 基于电渗固结理论的电动力学污染物运移模型解析解求解
    5.3 解析解验证与数值模拟
        5.3.1 解析解计算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验证
        5.3.2 Comsol对比验证及数值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宁波铜盆浦垃圾填埋场污染地基土加固修复现场试验
    6.1 试验场地基本情况及取土过程
    6.2 土体基本物理特性以及污染情况分析测试
    6.3 室内预试验以及现场试验方案设计
        6.3.1 室内预试验
        6.3.2 现场试验方案设计与步骤
    6.4 试验结果分析与尺寸效应分析
        6.4.1 重金属含量变化及竞争解吸附
        6.4.2 排水、沉降等数据变化规律
        6.4.3 尺寸效应分析
    6.5 关于现场大规模应用电渗加固和电动修复技术的思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四、勘探取样、现场试验及原位测试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土体原位孔内剪切测试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 李鹏,李国和,高敬,朱异云. 工程勘察, 2021
  • [2]矿山巷道围岩数字钻进原位测试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 高红科. 山东大学, 2021(10)
  • [3]井下原位测量装置液压系统性能研究[D]. 周莹.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0)
  • [4]镍锌复合重金属污染黏土固化稳定化研究 ——可持续固化剂研发与性能测评[D]. 冯亚松. 东南大学, 2021
  • [5]淮南潘集矿区深部煤系岩石力学性质及其控制因素研究[D]. 沈书豪.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6]覆盖层土体和筑坝堆石料力学参数室内外联合确定方法[J]. 杨玉生,刘小生,赵剑明,汪小刚,刘启旺.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2020(05)
  • [7]天然气水合物岩心船载检测系统与样品分析方法研究[D]. 李星泊.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8]基于多功能CPTU测试的无黏性土原位状态特性与液化评价理论及应用研究[D]. 段伟. 东南大学, 2020
  • [9]基于CPTU测试参数的黄泛区桩基承载力研究[D]. 李豪伟. 河南大学, 2020(02)
  • [10]污染地基土电渗加固和电动修复理论与试验研究[D]. 臧俊超. 浙江大学, 2020

标签:;  ;  ;  ;  ;  

勘探取样、现场测试和原位测试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