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器试制成功

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器试制成功

一、自动血球计数器试制成功(论文文献综述)

暴洪涛[1](2015)在《基于单粒子分析方法的水体总菌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近年来伴随着多种微生物污染问题的爆发,广义的生物安全问题逐渐成为了研究热点。水与空气资源作为微生物污染的主要传播媒介,其广泛的分布以及无可替代的重要程度时刻提醒我们要重视对资源状况的监控与保护。细菌总数作为水中微生物含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直观的反映水体受污染的程度,因此在许多水质检测标准中均规定将细菌总数作为一项必要的检测项目。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建立快速准确的水体样本细菌检测方法对生活用水、科研实验、医疗卫生、精密加工质量控制以及水资源的监控与保护,甚至是生物恐怖活动的防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在该领域应用最多的仍是传统的检测方法,尤其以平板培养法为各国检测的标准方法,新的检测方法的提出为水体细菌的检测提供了许多更快速、更准确的研究思路,但是总体来说这些方法仍处于研究阶段。本文所述课题旨在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单粒子检测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水体细菌总数的检测。在系统样机研制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助力于单粒子检测技术在水体样本检测专项应用方面的推广,为单粒子检测技术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内容:通过对现有的流式检测原理进行剖析,在国外已有的检测技术和相关装备的基础上,提出单粒子水体总菌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和实验装置的研制。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包括:I.样本前处理方法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及实验验证,对不同原理的前处理方法进行探索,对比不同染料、不同碳点对细菌的染色效果,确立课题所使用的染色方案在该检测原理下的可行性与准确性;通过前处理方案的确定,为光路系统光源选择、探测通道镜片参数制定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II.光学模块设计与参数优化;将光路模块从总体上分为激发光路与检测光路两部分,通过理论仿真分析,设计激光光路实现对原始光斑的整形从而得到理想的检测光斑;设计检测光路对荧光信号进行选择性接收;在课题中对该系统的光源选择、镜片参数、光路结构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性优化,并依据前处理方案拟定的染料特性对检测光路参数进行优化处理。III.液流模块设计与参数优化;通过不同设计方案对比,使用不同动力源控制样本液和鞘液,使其在检测区形成由外部鞘液流包裹内部样本液流的同轴流动模式,通过对液流系统效果进行评价分析,优化设计方案与控制参数。课题通过实验探索,确定了具有较高安全性的进样液路及整体流路方案。IV.信号处理模块设计与优化;系统在检测区由激发光斑激发染色后的细菌,经过检测光路对荧光信号进行探测收集,通过光电倍增管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经过放大、滤波、AD转换后成为数字信号传递给FPGA主控芯片。课题中针对系统的信号特点进行了相关电路设计及参数优化,绘制PCB板并完成电路系统调试。V.峰值处理算法的提出以及验证;对微米级待测样本粒子经荧光染色后荧光信号强度分布进行建模仿真,探寻待测样本荧光信号的特征,结合系统检测平台的检测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信号处理方法,在Verilog语言环境下实现算法的应用并通过实验验证算法的准确性及稳定性,对算法进行优化。VI.系统结构设计与优化;在系统搭建初期,采用独立的分模块构建方案,将总体系统划分为几个子系统模块,在逐步实现各个模块的拟定功能后,为了提高系统集成度,在控制系统采用以FPGA为核心的控制方案,在硬件电路中围绕FPGA为核心分别构建中心电源板、信号处理板、信号控制板以及微控板为主体的4块直插式电路控制系统,将各独立模块综合集成为一体,优化系统结构。结果:I.光路系统采用设计方案后激光器原始光斑大小约为844*765um,椭圆度约为0.906,经过XY双轴整形透镜组整形后,在检测点位置光斑大小77.8*19.8um,在焦点位置附近光斑变化趋势较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II.液流系统分别采用柱塞泵与气压泵作为动力源,解决了样本“死体积”问题引入的污染,避免了“脉动”问题带来的样本回流现象;使样品进样不受样本管体积限制,实现连续检测;大约0.4s即可在鞘液液瓶中建立稳定的气压,电压值约为1.1v,稳定效果较好。III.峰值处理算法重复检测10组样本相对标准偏差为5.36%,并且仅需3个参数即可实现系统信号的快速处理,与现有检测方法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满足系统的检测需求。IV.整体系统微球测试表明当进样速度处于0.5ul/s-1ul/s之间时,样本检测结果间差异较小,检测过程更稳定;针对不同浓度样本检测CV值均在2-3.5之间,达到了较好的检测精度。V.系统整体测试人工添加金黄色葡萄球菌10倍梯度浓度结果表明,目前系统最佳检测限为103-106cfu/ml浓度范围,在该检测限内与平皿计数法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在低于该检测限时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平皿计数法;与现有流式细胞仪的统计结果始终保持较好的一致性。总结与展望:I.在现有样机的基础上,通过对子系统各部分分别优化,进一步提高整体系统的检测灵敏度。II.增加荧光收集通道,在理论上通过该样本前处理方法,可实现对水体细菌总数中死菌与活菌数量分别检测,通过增加检测通道,提高系统单次检测的分析能力。III.优化峰值检测算法,进一步提升算法的灵敏度以及多平台的通用性,提高算法的自适应分析能力。IV.对现有系统结构进行优化,提升系统的集成度与便携性。

施亚利[2](2013)在《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文中指出血吸虫病最早在日本发现。中国从1905年起,陆续从病原学证实有血吸虫病流行。中国古代尽管没有使用“血吸虫病”这个病名,但是,传统医典中有大量的关于血吸虫病的记载。血吸虫病在江苏流行历史悠久,流行范围广泛,造成的危害性大。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江苏省卫生处在吴县木渎镇建立了苏南地方病防治所,积极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由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防治工作未超出草创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血吸虫病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华东当局首先发现血吸虫病在江南一带流行严重并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防治。在华东局的领导下,南京市、苏南区、苏北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初步展开,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953-1955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发现血吸虫病在我国长江流域造成的极大危害。1955年,毛泽东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中共中央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宣告成立,长江流域十二个省市建立了血防工作的领导机构。中共中央制定了防治血吸虫病的方针和措施,召集有关高等院校及科学研究单位的专家、教授开会,解决了防治的技术问题和工作方法问题。中共中央对防治工作的正确领导,使全国大规模的防治血吸虫病运动逐步开展起来。江苏建省后,贯彻执行了华东局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方针和政策。不仅制定了防治工作的规划,提出了 1956-1958年的防治工作计划,而且对血防科学研究和经费管理做出了具体规定。在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的领导下,江苏省的群防群治工作随即展开,防治工作在全国率先取得突破性的成果。1958年,我国工农业生产开始了大跃进。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要求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更快的速度来进行,为生产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发出“鼓足革命干劲,全面跃进,加速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提出了血防“大跃进”的目标,鼓励各地打破常规,树立“血防跃进”典型,发动了“血防大跃进”。江苏省委积极地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江苏省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随即出现了大跃进运动。整个运动可以分为“空前跃进”、“继续跃进”和“持续进行”三个阶段。血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是,跃进后却留下了不少的问题,如:机构裁撤,人员裁减,血防工作处于半停顿或停顿状态;螺情、病情大幅度回升,急性感染非常严重;建国初年血防工作中形成的科学工作方法和踏实作风多被破坏;三年经济困难使政府主要应对浮肿病或其他疾病,血吸虫病疫情雪上加霜。大跃进过后,在血吸虫病流行的各省市,由于粮食紧张,浮肿、消瘦等疾病突出,群众都忙搞生产,防治浮肿病,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逐渐放松。血吸虫病疫情的快速回升和急性感染的不断发生严重地影响了群众的健康和当地的农业生产。这些现象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对大跃进后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方针作出调整。中央血防九人小组从1961年初陆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制订了“血防工作调整”方针,并且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调整。江苏省党政当局随即贯彻执行,调整了血防工作的总目标。1961-1965年,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调整”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的调整(1961、1-1962、5)、重点阶段的调整(1962、5-1963、12)和后期阶段的调整(1963、12-1965)。各地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成功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由于受到中共中央“左”的路线的影响,1964-1965年,江苏省在血防工作中贯彻“阶级观点”。“血防工作调整”作为国民经济调整的一部分,是在“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随着党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的推行,它逐渐偏离了调整的轨道。1966-1967年,江苏省按照中央血防九人小组制定的工作计划,对各项防治工作进行部署。1967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血防战线,江苏省的血防工作陷入停滞。1970年,由于疫情再度严重,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血吸虫病防治的专门文件。从1970到1973年,江苏省的防治工作再度重启。1976年10月,江苏省在防治工作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宣布全省实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

赵书涛[3](2012)在《单激光四通道流式分析仪的系统设计及性能测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是集现代物理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先进科学技术,可在1秒种内对数万个细胞或生物颗粒同时做有关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多参数测量,是一种公认的快速、准确、高灵敏度的生物检验方法,在科学研究和现代医疗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流式细胞仪是以流式细胞术为核心技术的仪器,对我们的科研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应用和深远意义,被称为实验室的“CT”。可惜的是:中国没有一台国产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技术在中国尚为空白。本论文从流式分析仪的系统设计、调试及质量评价研究;流式鸡红细胞制备工艺、仪器质量控制及细胞脂肪变性研究,微米粒子的大小分布、绝对计数快速分析研究及分选流动室的结构仿真设计四个方面对流式细胞术进行了深入研究。1.按照流式分析的特点进行了激发光源和探测区域的选择,激发光路及分光模块的设计,液流驱动系统和荧光探测模块的设计。以532nm绿激光器为激发光源,采用集成光学系统的流动室、雪崩光电二极管探测模块等构建了流式分析仪验证系统。整个系统实现了细胞绝对计数;光路调试简单,微弱荧光探测强。通过流式细胞仪标准质控微球RCP-30-5A(8peaks)对仪器系统进行测试、评估,通过数据分析处理得出构建系统PE通道荧光峰数为八个,动态范围可达105,灵敏度76MEPE、探测效率Q=0.087,背景噪声B=374MEPE,并给出质量分析数值曲线,科学合理的建立构建系统的质量评估体系。2.流式细胞仪所用微球质控品为国外进口,价格昂贵,增加了仪器的维护、调试费用。试制的流式细胞仪专用鸡红细胞费用低廉,符合流式调试的质控要求;采用试制流式鸡红细胞进行了构建系统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结合构建系统的灵活性,使系统的拓展应用成为可能;构建模型,利用构建系统进行了细胞脂肪变性的研究。3.基于单粒子流式分析的优点对微米聚苯乙烯微球进行快速、定量计数和大小分布研究,完成统计学的分析,实现微米粒子分类计数,为生物医学和环境监测的应用做好铺垫。4.流动室是流式细胞仪的核心部件,对仪器的功能实现具有重大作用。对流动室进行仿真设计研究,给出了鞘液流对样品流的聚焦效果。采用粒子追踪的方法分析聚焦效果;仿真射流微扰细胞流动进行细胞分选,为分选流动室设计提供参考

胡睿[4](2011)在《珍珠涤纶纤维袜子产品开发及功能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经济、科技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袜子的需求已经不只是局限于一般的服用性能。因此,具有保健护肤等作用的功能性袜子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用于维持人体足部的健康。但是现有的功能性袜子产品大多为短袜,具有功能性的丝袜产品较少,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丝袜产品越来越高的要求。珍珠涤纶长丝是一种新型功能性纤维,本文利用这种新型材料开发功能性丝袜产品,并对材料的服用舒适性和功能性进行了测试。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促进丝袜产品向着高科技、多功能的方向发展。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大量资料收集和文献研究,总结了功能性袜品及功能性涤纶的发展情况。并以功能性丝袜产品为出发点,对女性消费者进行了丝袜穿用情况以及功能性丝袜需求调研,分析得出消费者对于丝袜产品的需求方向。(2)采用超细珍珠粉体作为添加剂制成母粒,在涤纶纤维纺丝时按一定比例将其加入,通过熔融纺丝的方法制成珍珠涤纶长丝。对长丝分别进行了电镜观测和元素分析,证明长丝表面均匀密集的分布了珍珠粉,并通过计算得出珍珠粉含量基本达到了期望值。结合珍珠涤纶长丝的性能和实际生产条件,选择合理的生产方案制成了丝袜产品。(3)袜子的服用性能指标可分为舒适性、合体性、耐久性和外观性。选择珍珠涤纶长丝织物和普通涤纶长丝织物作为试样进行客观实验,测试的指标包括透气性、吸湿性、透湿性、弹性、抗顶破性、耐磨性、抗起毛起球性等。实验结果表明珍珠涤纶长丝织物在舒适性方面优于普通涤纶长丝织物,而在合体性方面略差,两者在耐久性方面差别不大。(4)对珍珠涤纶长丝织物和普通涤纶长丝织物进行功能性测试,包括远红外发射功能、抗紫外线功能和改善人体循环功能。通过检测证明珍珠涤纶长丝织物具有良好的远红外发射功能和抗紫外线功能。通过甲襞微循环测试证明其改善人体微循环的功能较普通涤纶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性。通过本文所得的实验数据和结论可以为研究学者提供参考,为将来丝袜新材料的开发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依据。

黄星星[5](2010)在《基于纳米Fe3O4磁流体的浆料稳定性测试系统的研制》文中指出浆料是一种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粗分散体系和溶液之间的一类固液分散体系。这是一种高度分散的多相不均匀体系;由于其内部既有固体粒子又有液体基液,因而具备许多新的物理机理和特性,许多浆料都是新型的功能材料。因此对于浆料的研究成为材料科学的前沿热点。浆料中,固体颗粒的大小、尺寸分布参数以及分散系的稳定性,是浆料的生产、制备以及应用中离不开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浆料稳定性测试方法和测试技术是浆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浆料种类颇多,本文开展时是基于课题组共同研究的:纳米Fe3O4磁流体。本测试系统的研制,利用了LC振荡电路频率f根据电路电感L和电容C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结合电气、自动控制手段,首次制得了可供浆料稳定性测试的测试系统;利用弱外磁场诱导氧化沉淀法制取纳米Fe3O4颗粒,并使用0.5%~2%的硅烷偶联剂KH560对纳米Fe3O4颗粒进行包覆改性和1%~4%质量分数的表面活性剂Span80对纳米Fe3O4颗粒与20#机油构成的磁流体进行分散;最后利用该自制系统,检测了上述纳米Fe3O4磁流体,得到稳定性结果。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LC振荡电路频率f根据电路电感L和电容C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制得可供使用的浆料稳定性测试系统。(2)该测试系统能够很好表征纳米Fe3O4磁流体的稳定性,测试效果符合预期。(3) 1.5%KH560+3%Span80的助剂组合配制的纳米Fe3O4磁流体相比用其他浓度KH560和Span80配制的纳米Fe3O4磁流体更稳定。综上所述,利用了LC振荡电路频率f根据电路电感L和电容C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能够作为评价浆料稳定性的测试依据。1.5%KH560+3%Span80的助剂组合能够制得较稳定的纳米Fe3O4磁流体;这也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思路与方法也可能成为对浆料稳定性进行测试评价的一种解决途径。

陈强[6](2009)在《自动化双外流人工瘤胃模拟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的目的是简要介绍一种自动化双外流人工瘤胃模拟系统的设计制作及将其投入试验的情况,为研究反刍动物瘤胃发酵提供一种实验设备。本系统是在Czerkawski(1977)建立的单外流连续培养系统(Rusitec)和Hoover(1976)建立的双外流连续系统(CC)的基础上改进制作完成。本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将食糜外排口由侧壁改到发酵罐底部,使固体食糜的排出更为科学;使用传感器来测量发酵产气量;改进了搅拌桨叶设计,使发酵罐内的搅拌更加高效;综合使用了温度传感器、pH传感器、液位传感器,实现了对发酵罐温度、pH值和发酵容积等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控;简化了操作,节省了人力,降低了该种设备操作的工作强度。为验证该新系统的工作状况,设计了一个稳定性试验和一个发酵试验。试验一:系统稳定性试验。本试验的目的是测试在长时间工作状态下系统的稳定性,以及4个发酵罐间的平行性。4个发酵罐添加同样的日粮,3头体重550±60kg,处于泌乳中期,安装有永久性三位点瘘管的经产健康荷斯坦奶牛作为培养液的供体牛。稳定期5d,采样期3d,采样期每日在晨饲前(0h)和晨饲后4、8、12、16、20h分别采集发酵罐内液体、固体样品,3个重复。测定4个发酵罐试验期间的pH及温度,发酵产气量,测定样品的VFA。4个发酵罐的温度在整个试验期间分别为39.00±0.06℃, 39.03±0.04℃,39.00±0.04℃,38.99±0.02℃;从温度曲线上看出, 4个发酵罐温度变化基本维持在±0.1℃以内,罐间相关性均为1.000,完全相关。整个过程中4个发酵罐pH分别为6.21±0.11,6.19±0.15,6.18±0.10,6.24±0.11;4组数值的相关性很高,均为极显着水平。在发酵罐未发生气体泄漏前,60h的发酵产气数据表明发酵过程中4个发酵罐的产气曲线相关性均大于0.9。13个样品采集时间点各发酵罐VFA的值分别为107.30±11.81mmol/L,108.20±12.15mmol/L,107.97±11.82mmol/L,107.86±11.22mmol/L,4组数据的相关性都在0.9以上,产气曲线和VFA数据这表明4个发酵罐的发酵效果基本一致,4个发酵罐在8天的试验过程中,能够较好的保持平行性。试验二:发酵试验。本试验通过人工瘤胃方法,研究了纳豆芽孢杆菌固体发酵物在人工瘤胃中对微生物发酵的影响。试验条件同试验一。试验设1个对照组和2个处理组。对照组只添加试验日粮;处理组1在试验日粮的基础上添加纳豆芽孢杆菌固体发酵物,使发酵罐内的纳豆芽孢杆菌数量为1×106mL-1;处理组2在试验日粮的基础上添加纳豆芽孢杆菌固体发酵物,使发酵罐内纳豆芽孢杆菌数量为1×107mL-1。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试验期为7d,包括5d稳定期和2d的样品收集期。在每天8:00加入试验日粮的同时,加入相应添加量的纳豆芽孢杆菌固体发酵物。在投料与添加当天固体发酵物前(0h)及投料后2,6,10,16,24h,采集人工瘤胃发酵液样品,用于pH、氨态氮(NH3-N)、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和微生物蛋白(MCP)等指标的测定。结果显示纳豆芽孢杆菌具有提高人工瘤胃液pH的趋势,对照组与2个处理组的pH值分别为6.28±0.18,6.43±0.10,6.43±0.0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着。纳豆芽孢杆菌对瘤胃微生物氮代谢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作用,导致瘤胃内环境NH3-N浓度较高,对照组与2个处理组的值分别为17.91±6.44mg/L,18.82±5.85mg/L,21.87±4.65mg/L;MCP值较低,分别为6.13±1.04mg/L,4.84±1.45mg/L,5.37±1.08mg/L;这可能与纳豆芽孢杆菌促进了瘤胃原虫生长有关。纳豆芽孢杆菌提高了瘤胃液中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分别为97.35±19.92mmol/L,103.25±21.60mmol/L,104.03±21.10mmol/L,表明其具有提高瘤胃微生物消化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能力。

刘慧[7](2009)在《溶菌酶滴眼液的研制及对兔细菌性角膜炎模型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临床常见感染性眼病,如眼结膜炎和角膜炎多以细菌性感染为主,在发展中国家,细菌性角膜炎是致盲的第一位原因。大量的临床病原学分析表明,革兰氏阳性球菌,如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微球菌等是主要致病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等次之。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比例有逐年增高的趋势,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呈下降趋势。目前,细菌性眼病治疗主要以抗生素眼药水最为常用,但容易产生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大量应用,耐药菌株也不断增加。并且抗生素眼药水因其副作用不宜长期使用。因此,研制新的用于治疗细菌性眼病的眼药水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溶菌酶是一种存在于人体正常体液及组织中的非特异性免疫因素,它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溶菌酶抗菌作用机制为其能有效地水解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其水解位点是N-乙酰葡糖胺的4位碳原子间的β-1,4糖苷键。溶菌酶对革兰氏阳性菌、好气性孢子形成菌、枯草杆菌和耐辐射微球菌均有良好的分解作用,对大肠杆菌、普通变球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革兰氏阴性菌也有一定程度的溶解作用。溶菌酶抗病毒机制为因溶菌酶是一种碱性蛋白质,在体内近于中性的pH环境下带有大量正电荷,可与带负电荷的病毒蛋白直接作用,和DNA、RNA和脱辅基蛋白形成复盐,使侵入体内的病毒失活。另外,溶菌酶具有生物相容性好、不易产生耐药性、对组织无刺激和无毒性等优点。目前,研究最多也是了解最清楚的溶菌酶是鸡蛋清溶菌酶,它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对热也极为稳定,在pH值1.2~11.3范围内剧烈变化时其结构几乎不变,它还具有和人及哺乳动物溶菌酶相同的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以溶菌酶的酶活性为主要指标,对将鸡蛋清溶菌酶制成滴眼液的可能添加的辅料进行了筛选,并对处方进行了优化;通过抑菌实验确定了鸡蛋清溶菌酶的作用浓度,最终确定处方工艺,且对最终处方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利用兔角膜炎模型对溶菌酶效果进行了验证。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与结果有以下几个方面。1蛋清溶菌酶酶学性质的研究通过SDS-PAGE和测定溶菌酶酶活等手段对所用蛋清溶菌酶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使用蛋清溶菌酶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14kD;溶菌酶在pH值6~6.5活性最强,pH值5~7范围内比较稳定,pH值大于7活性急剧下降;在25~65℃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酶活性增强,温度升高至65℃后,随温度升高,酶活性下降,超过75℃,活性急速下降。2眼用制剂常用成分和辅料与蛋清溶菌酶配伍性研究研究了眼用制剂常用成分和辅料对蛋清溶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溶菌酶活性有抑制的有:Ca2+、Co2+、Fe2+、Zn2+、Cu2+、吐温-20、吐温-80及甘油、0.3%以上浓度EDTA-2Na、浓度大于5%乙醇、浓度大于0.25%牛磺酸、浓度大于0.5%VB6和浓度大于0.05%硼砂;对溶菌酶活性没有明显影响的是:丙二醇、冰片和门冬氨酸;对溶菌酶活性有增强作用的是:Na+、Mn2+、K+、Mg2+、0.0005%~0.3%EDTA-2Na、0.05%~2%硼酸、0.012%~0.04%薄荷脑、0.5%~10%甘氨酸、0.012%~0.04%尼泊金乙酯、0.05%~0.5%三氯叔丁醇和0.03%以下苯扎溴铵。3蛋清溶菌酶抑菌活性的实验研究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蛋清溶菌酶抑菌活性,发现:溶菌酶浓度在2.5μg/mL以上对溶壁微球菌具有杀菌作用;1mg/mL以上对地衣芽孢杆菌具有杀菌作用;在1.8mg/mL以上对蜡样芽孢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在60μg/mL以上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杀菌作用;在大于0.01%EDTA-2Na存在下,在3.3mg/mL以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杀菌作用;在EDTA-2Na存在下3mg/mL浓度即对白色念珠菌有杀菌作用。研究还发现:EDTA-2Na存在下,7.5mg/mL浓度对铜绿假单胞菌没有明显作用;在4mg/mL浓度时对大肠杆菌抑菌作用仍然较弱。4溶菌酶滴眼液处方工艺研究根据各处方稳定性实验的结果,确定以磷酸盐缓冲液体系为pH缓冲体系,添加抑菌剂、清凉剂、金属螯合剂、活性增强剂和渗透压调节剂等。最终处方如下:溶菌酶(主药),5g;磷酸氢二钠(缓冲液),7.86g;磷酸二氢钠(缓冲液),10.4g;EDTA-2Na(活性增强剂,金属螯合剂),0.5g;氯化钠(渗透压调节剂),3.4g;薄荷脑(清凉剂),0.25g;乙醇(助溶剂),5mL;苯扎溴铵(抑菌剂),0.2g;注射用水定容至1000mL。5溶菌酶滴眼液质量研究实验及质量标准的制定据药典规定,经研究制定了溶菌酶滴眼液的质量标准草案。6溶菌酶滴眼液稳定性研究依照本品质量标准草案,对本品稳定性进行了稳定性考察,考察项目主要包括外观性状、pH值测定、渗透压测定、可见异物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和含量测定等。初步考察结果表明,溶菌酶滴眼液稳定性好。7溶菌酶滴眼液对兔细菌性角膜炎模型作用研究研究表明,溶菌酶滴眼液能有效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所致角膜炎症,有效缓解症状,使角膜内细菌数显着减少。8溶菌酶滴眼液局部刺激性实验研究表明,溶菌酶滴眼液对眼睛无刺激性。本研究获得的成果和结论主要有:(1)研究了蛋清溶菌酶的酶学性质和抑菌活性,并通过研究眼用制剂常用辅料与蛋清溶菌酶的配伍性和不同处方的稳定性完成了溶菌酶滴眼液的处方筛选。(2)根据药典规定,制定了溶菌酶滴眼液的质量标准草案,并以此为标准研究发现该滴眼液稳定性较好。(3)研究表明,该溶菌酶滴眼液能有效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所致角膜炎症,有效缓解症状,使角膜内细菌数显着减少。(4)研究表明,该溶菌酶滴眼液对眼睛无刺激性。

倪爱娟[8](2008)在《急救止血训练模拟系统的建模、仿真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据科学统计,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造成的创伤伤员在1小时内死亡的数量约占创伤死亡的50%。二战以后的局部战争表明,30%-60%的阵亡原因是严重失血造成的,其中50%阵亡人员是可以挽救的,但是因为失血过多,伤员在被送到救治机构之前就已经死亡,这表明有效止血是降低阵亡率的关键因素。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下,缺乏急救知识的参战官兵自救互救的效果难以保证,这势必会加大伤残率,因而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普及急救知识,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然而目前还没有针对战地急救训练的模拟人产品,战地急救训练手段落后,战士没有急救的实践机会,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培训工作停留在“光说不练”的层面上。战场有其特殊性,战伤的救治不同于一般情况,因而需要针对战场特点开发适合的急救训练系统。本文研究针对战场战伤需求开发急救止血训练模拟系统,该系统将改进现有止血模块的不足,其应用能够提高广大官兵的急救止血技能。目前,医学培训模拟人在急救止血培训方面仅存在无控制的出血手臂,该手臂未量化重要血流压力参数,不能动态显示手臂肱动脉血流压力的变化。所以本课题的提出旨在实现急救止血训练中模拟手臂肱动脉血流压力和流量的变化,科学有效地为操作者提供真实的压力手感,让培训者进行止血操作实践。止血模拟系统的研究具有以下意义:针对战场恶劣环境,战伤特征,为学员提供医疗模拟训练,降低伤亡率;针对急救器材的研制,提供智能测试和评估的平台;可使非医务人员如警察、民航乘务员、宾馆饭店服务员等,明显提高紧急救治动脉出血的能力;为广大医疗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习急救止血技术的平台。本课题主要研究急救止血训练模拟系统的控制问题。首先根据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理论,基于三元件Westerhof模型理论建立了止血训练模拟装置;通过系统时域辨识方法获得止血训练模拟系统的传递函数模型,设计控制器,进行Matlab数值仿真,并优化控制参数;最后设计了以C8051F330为核心的单片机系统,实现了压力信号采集及A/D转换,运用数字PID算法控制四联阀,从而达到了肱动脉压力曲线的模拟。具体研究内容安排如下:1、首先介绍了该课题的来源及意义;论述了血液循环系统理论,主要分析了心血管系统各参数、血压形成机理及影响血压的因素;急救止血训练模拟系统装置在国内外还未有存在,本文就该系统的相关研究方面包括医学模拟教育的发展,心血管系统建模的研究和全人工心脏测试系统进行详述。2、然后进行体外模拟循环装置的建模。分析了心血管系统单弹性腔模型,基于Westerhof三元件弹性腔模型,运用数学模型思想设计体外循环模拟试验平台,用功能相似的实验器材模拟顺应性元件、惯性元件和阻力元件,建立起与弹性腔模型相似,与体外循环原理相同的单回路血液循环模拟装置。以血流压力和流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被控对象的特点,由于模拟血液循环系统还具有流动特性,元件加工误差,物理模型元件的局限性,难以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因此,选定了实验建模方法。要对控制装置四联阀进行建模,四联阀的开关状态组合跟随输入的标准肱动脉压力信号而调节和控制液流压力和流量。运用二进制概念设计四联阀各开度权重,四联阀可以理解为一个阀门开关不同权重的四个可以根据动脉压力范围进行调试四联阀各开度的权重,映射为四位二进制值。根据四联阀各阀门开度的阶跃响应曲线性质的一致性,将四联阀理想化为连续系统,运用传递函数辨识方法对该系统分析求解,建立一合理的简化数学模型。3、系统的控制设计与仿真。控制器设计包括开环控制设计和闭环控制设计。开环控制中利用肱动脉压力曲线与正弦曲线的特征相似性,运用Matlab-simulink仿真工具将正弦函数量化,取一定的采样时间,依据压力值范围60~140mmHg,根据16个压力值对应时间调节四联阀开度及开关时间,使阀的不同组合达到24种状态,从而实现血流压力的调节。闭环控制中根据PID控制原理,理想假设四联阀为连续系统,且不考虑延时,根据PID控制器特性以及二阶系统的性能参数的函数关系,设定超调量和和调节时间,求解得到控制器参数值。仿真阶跃响应曲线与计算值的误差在相对误差范围内。仿真分别进行了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仿真。开环控制仿真实验中,根据开环控制原理,结果仿真的控制曲线达到了有效跟踪预期的肱动脉压力曲线的良好效果,但延时较为明显。闭环控制仿真实验中,由于四联阀的组合控制16(24)种状态,是不连续的系统,为达到真实离散控制效果,将被控对象量化,规定限幅区间。结果表明,控制曲线能够对输入信号达到相对较好的跟踪,若阀门组合值达到64(26)种,将会实现对预期输入信号更有效的跟踪。4、最后进行了样机的试制与调试。样机的试制依次在硬件电路设计,控制软件设计(数字PID控制设计,上位机软件界面设计),原理样机进行了叙述;对硬件设备、软件系统进行了调试,并给出了控制结果。

李英[9](2007)在《紫外线致弱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及其减毒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弱毒苗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球虫疫苗,球虫卵囊致弱的方法主要是对球虫卵囊进行冷却、加热、超声、离子辐射等处理,而使之减毒。本试验对鸡E. tenella YL株的母株进行不连续紫外线照射致弱,分离纯化后得到减毒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为球虫弱毒苗的研制奠定基础。试验结果如下:1.用波长2650 ?紫外线对柔嫩艾美耳球虫杨凌株卵囊不连续照射,时间分别为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和60 min,相对孢子化率分别为94.39%,81.63%,72.96%,53.06%,21.94%和8.16%,说明UV作用10 min对卵囊活力影响不大,随照射时间的延长,卵囊的相对孢子化率明显下降,长时间的UV照射对卵囊的发育影响显着(P<0.05)。采用的UV进行不连续照射球虫卵囊,时间控制在30 min左右为宜。2.照射后的卵囊经过培养后观察孢子囊清晰可见,囊壁内有8个子孢子位于4个孢子囊内。通过测定相对增重率,存活率,病变值及克粪便卵囊数(OPG),在照射3040 min的情况下,相对增重率在70%左右,OPG也维持在较高水平。3.用单卵囊繁殖的鸡E. tenella YL减毒株孢子化卵囊经口服感染鸡,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能够收集得到球虫孢子化卵囊,杂质少,形态完整,减毒株卵囊的大小为19.821.2×15.516.6μm。4.E. tenella YL减毒株和母株的潜隐期分别为159 h和168 h,减毒株的潜隐期比母株的缩短了9 h,但差异不显着。5.随着感染剂量的增加,减毒株单卵囊的繁殖指数分别为2560、1035和567,而母株的分别为2630、1128和708。单卵囊繁殖能力与感染剂量成负相关;同时在同等剂量感染的条件下,说明减毒株的繁殖能力与母株相比有所减弱。6.用感染剂量分别为1×103、5×103、10×103个卵囊/羽的E. tenella YL减毒株感染雏鸡后第6 d,各组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对照组的82.4%,56.2%和48.5%,从增重结果可以看出,各球虫卵囊感染组鸡只的平均增重都不同程度地低于对照组。在同一剂量感染条件下,减毒株试验组与母株试验组间的盲肠病变记分存在差异,说明减毒株卵囊的致病性与母株相比有所减弱。

宋斌[10](2007)在《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降低柴油机的能源消耗和减少废气排放污染,满足节能和排放法规的要求,电子控制技术在柴油机中的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当今柴油机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21世纪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将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在硬件功能不断强化的基础上,现代控制理论将大显神通。柴油机电子控制的目标除了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经济性外,更加强调对排放的控制以及追求安全性和舒适性。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有许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相继开展了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进入21世纪以后,为了实现我国政府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大力发展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加快我国柴油机产品电子化的进程已成为内燃机工业的当务之急。本文详述了国内外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的现状、汽车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及国内外排放标准、柴油机燃烧原理、柴油机电控喷油技术、柴油机其它电控系统等内容,重点是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从第一代的位置控制式燃油喷射系统、第二代的时间控制式燃油喷射系统,到第三代的共轨式燃油喷射系统都作了详细介绍,并介绍了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的分类、结构与工作原理。本文还介绍了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在废气涡轮增压器可变喷嘴环、可变进气涡流、可变进排气门及废气再循环等领域里的发展。

二、自动血球计数器试制成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动血球计数器试制成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单粒子分析方法的水体总菌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课题背景介绍
    1.2 水体总菌检测的目的和意义
    1.3 水体总菌检测原理分析
        1.3.1 单粒子检测原理简介
        1.3.2 细菌染色检测原理简介
    1.4 国内外研究工作现状
        1.4.1 不同检测方法原理简介
        1.4.2 检测方案与仪器发展概况
    1.5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检测系统总体设计规划
    2.1 系统需求分析
    2.2 系统硬件设计规划
    2.3 系统软件设计规划
    2.4 系统实验设计规划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子模块设计优化与实验分析
    3.1 光路模块设计优化及实验分析
        3.1.1 激发光路系统设计方案与优化分析
        3.1.2 光源性能参数对比及理论优化分析
        3.1.3 柱镜组仿真及参数优化设计
        3.1.4 激发光路整体效果评价
    3.2 液流模块设计与实验分析
        3.2.1 样本液路系统设计与优化
        3.2.2 样本液路系统功能实现
        3.2.3 鞘液液流系统功能实现
    3.3 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设计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脉冲峰值检测算法研究与实验分析
    4.1 脉冲峰值检测算法现状
    4.2 系统检测需求分析
    4.3 脉冲峰值检测算法设计
    4.4 算法实验及结果分析
        4.4.1 程序设计及仿真
        4.4.2 实验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5.1 标准微球实验
        5.1.1 单样本流速实验
        5.1.2 多样本重复性实验
    5.2 细菌染色实验
        5.2.1 染料染色细菌实验
        5.2.2 人工添加细菌实验
    5.3 实验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发表的代表性论着
    代表性成果
作者简历
致谢

(2)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问题说明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目的与路径选择
    五、资料的使用
第一章 1949年以前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第一节 血吸虫病的流行史
        一、医学界发现和证明血吸虫病的经过
        二、病原与病症
        三、传统医典关于血吸虫病的记载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江苏省的防治情况
        一、江苏境内的流行状况
        二、江苏当局的血防活动
第二章 1953年建省之前的血防工作(1949-1953)
    第一节 建国初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国家目标
        一、疫病的流行与防治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国家目标
    第二节 华东当局发现疫情的过程与措施
        一、发现的过程
        二、采取的措施
    第三节 江苏三地防治工作的启动
        一、南京市血防工作的开展
        二、苏南区血防工作的开展
        三、苏北区血防工作的开展
第三章 中共中央开展血防工作的决策与部署
    一、中央核心层发现疫情严重的过程
    二、建立血防工作的领导机制
    三、制定防治工作方针和计划
    四、开展对血吸虫病的研究
    五、解决防治的技术问题
    六、典型经验的推广
第四章 “一五”时期江苏省的群防群治(1953-1957)
    第一节 省当局对中央方针的执行
        一、江苏建省的过程
        二、对华东局血防工作指示的执行
        三、制订1956-1958年的工作计划
    第二节 科研工作的部署与开展
        一、科研机构的成立与工作部署
        二、科研工作的开展
    第三节 血防经费的管理
        一、血防经费的管理规定
        二、经费执行情况的调查
        三、经费管理办法的调整
        四、医疗欠费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群防群治的展开
        一、治疗
        二、灭螺
        三、管理粪便
        四、水源管理
第五章 中共中央发动“血防大跃进
    一、提出血防“大跃进”的目标
    二、对各地党委的要求
    三、鼓励各地打破常规
    四、树立“血防跃进”典型
第六章 江苏省的“血防大跃进”(1958-1960)
    第一节 省“血防跃进”的目标
        一、“纲要”颁布后的江苏计划
        二、中央目标提出后的江苏规划
    第二节 推动“血防大跃进”的举措
        一、宣传血防大跃进的必要性
        二、明确各级党委的责任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四、树立医疗跃进典型
        五、推广快速疗法
        六、放宽治疗对象与修改经费管理
    第三节 “血防大跃进”的三个阶段
        一、“空前跃进”阶段
        二、“继续跃进”阶段
        三、“持续进行”阶段
    第四节 成绩分析与遗留问题
        一、成绩分析
        二、遗留问题
第七章 中共中央的“血防工作调整”方针
    一、血防工作调整的原因
    二、血防工作调整方针的内容
    三、为贯彻调整方针采取的措施
第八章 江苏省的“血防工作调整”(1961-1965)
    第一节 总目标的调整
    第二节 初期阶段的调整
        一、制订1961年的工作计划
        二、开展灭螺工作的试点
        三、积极治疗
        四、重抓粪便管理
    第三节 重点阶段的调整
        一、制订1962-1963年工作计划
        二、充实防治队伍
        三、进行防病再教育
        四、组织查螺
        五、把责任落实到生产队
        六、合理解决报酬问题
        七、抓好预防工作
    第四节 后期阶段的调整
        一、1964-1965年的工作计划
        二、充实领导班子
        三、树立血防战线上的样板
    第五节 血防研究的进展
        一、科研工作的部署
        二、治疗及预防药物
        三、查螺灭螺方法研究
        四、急性感染研究
第九章 尾声:“文革”期间的江苏血防工作(1966-1976)
    第一节 前期防治工作(1966-1967)
    第二节 后期血防工作的重启(1970-1976)
结语
    一、中央政府的决策作用
    二、不同时期社会动员的效益
    三、不同阶段医疗福利制度的功能
    四、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3)单激光四通道流式分析仪的系统设计及性能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流式细胞术的发展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流式细胞仪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指标
        1.4.1 流式细胞仪的概念和构造
        1.4.2 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
    1.5 流式细胞仪技术指标
    1.6 流式细胞仪的应用
        1.6.1 在临床上的应用
        1.6.2 在生物学及微生物学上的应用
        1.6.3 在生殖学及制药学上的应用
    1.7 流式细胞仪的最新进展
        1.7.1 仪器功能专业化
        1.7.2 仪器全面自动化
        1.7.3 多色多参数分析迅速发展,分析、分类速度加快
        1.7.4 仪器小型化
        1.7.5 仪器功能增强化
        1.7.6 理论的新发展
    1.8 论文内容安排
第2章 流式分析仪的系统设计研究
    2.1 引言
    2.2 光源与光学系统
        2.2.1 激发光源选择
        2.2.2 激发光路与分光模块设计
    2.3 流动室与液流系统
        2.3.1 流动室
        2.3.2 流体运动状态一雷诺系数计算
        2.3.3 最佳探测区域选择
        2.3.4 液流驱动系统设计
    2.4 微弱荧光探测器设计
        2.4.1 光电探测器选型
        2.4.2 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分析
        2.4.3 跨阻放大器设计
    2.5 流式分析仪验证系统构建
        2.5.1 验证系统模拟等高图和平面图
        2.5.2 验证系统的构建
        2.5.3 信号采集和数据处理、显示
    2.6 结论
第3章 关键部件分选流动室的仿真设计
    3.1 前言
    3.2 流体力学基本概念及控制方程
        3.2.1 流体基本概念
        3.2.2 流体控制方程
    3.3 流式细胞分选方法
        3.3.1 机械分选
        3.3.2 电场分选
        3.3.3 流体开光分选
    3.4 分选流动室仿真
        3.4.1 流体聚焦仿真实验
        3.4.2 液流微扰分选仿真实验
    3.5 结论
第4章 样机系统性能测试方法的研究
    4.1 系统质量评价研究
        4.1.1 重现性
        4.1.2 灵敏度(MESF PE)
        4.1.3 探测效率(Q)和背景噪声(B)
        4.1.4 分离参数(SP)和分离指数(SI)
    4.2 样机质量控制研究
        4.2.1 流式质控品一鸡红细胞制备工艺研究
        4.2.2 鸡红细胞质控实验
    4.3 细胞脂肪变性检测
        4.3.1 前言
        4.3.2 材料与仪器
        4.3.3 方法
        4.3.4 实验结果
        4.3.5 讨论
    4.4 结论
第5章 基于流式系统的微米粒子快速分析研究
    5.1 前言
    5.2 微米粒子快速、定量计数研究
    5.3 微米粒子大小分布的快速分析
        5.3.1 光的散射
        5.3.2 米氏散射
        5.3.3 微球散射的理论模拟
        5.3.4 微米微球散射光的探测实验
    5.4 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4)珍珠涤纶纤维袜子产品开发及功能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袜子及其相关介绍
        1.1.2 功能性袜子的种类
        1.1.3 丝袜的常用材料及组成
        1.1.4 涤纶纤维介绍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珍珠涤纶丝袜研发意义分析
    2.1 珍珠的功效及成分
        2.1.1 珍珠的功效
        2.1.2 珍珠粉的矿物质分析
    2.2 功能性涤纶新品种
    2.3 丝袜穿用情况及功能性丝袜需求调研
        2.3.1 问卷调查方法
        2.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珍珠涤纶的生产及丝袜试样的制备
    3.1 珍珠涤纶纺丝方法的选择
    3.2 珍珠涤纶的生产
        3.2.1 珍珠超细粉体的制备
        3.2.2 珍珠母粒的制备
        3.2.3 珍珠涤纶长丝的生产
    3.3 珍珠涤纶长丝形态和成分研究
        3.3.1 珍珠涤纶长丝表面形态
        3.3.2 珍珠涤纶长丝性能测试分析
        3.3.3 珍珠涤纶长丝元素和成分测试分析
    3.4 丝袜试样的制备
        3.4.1 生产工艺
    3.5 本章小结
4 珍珠涤纶丝袜服用性能的测试与分析
    4.1 舒适性指标测试
        4.1.1 透气性
        4.1.2 吸湿性
        4.1.3 透湿性
    4.2 合体性指标测试
        4.2.1 弹性
    4.3 耐久性指标测试
        4.3.1 抗顶破性
        4.3.2 耐磨性
    4.4 外观性指标测试
        4.4.1 抗起毛起球性
    4.5 本章小结
5 珍珠涤纶丝袜的功能测试与分析
    5.1 远红外发射功能测试
        5.1.1 远红外发射功能的功效
        5.1.2 远红外发射功能的测试
        5.1.3 远红外发射功能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5.2 防紫外线功能测试
        5.2.1 紫外线防护机理
        5.2.2 防紫外线功能的检测方法
        5.2.3 防紫外线功能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5.3 改善人体微循环功能测试
        5. 3.1人体微循环与甲襞微循环的概念
        5.3.2 甲襞微循环测试的原理
        5.3.3 甲襞微循环的测试
        5.3.4 甲襞微循环测试的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丝袜穿用情况及功能性丝袜需求调研问卷
    附录2 珍珠涤纶长丝元素检测报告
    附录3 珍珠涤纶长丝远红外发射率检测报告
    附录4 受试者甲襞微循环测试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纳米Fe3O4磁流体的浆料稳定性测试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浆料简介
        1.1.1 分散体系
        1.1.2 颗粒的分散
        1.1.3 分散稳定性
    1.2 现有浆料稳定性测试方法
        1.2.1 沉降法
        1.2.2 浊度法
        1.2.3 显微镜法
        1.2.4 粒度分布测量法
        1.2.5 流变法
        1.2.6 测力法
        1.2.7 ZETA 电位法
        1.2.7.1 颗粒表面双电层模型
        1.2.7.2 颗粒表面双电层中的电位
        1.2.7.3 Ζ电位测量的基本原理
        1.2.8 其他稳定性测量方法
    1.3 研究内容目标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稳定性测试系统的研制
    2.1 LC 振荡电路
        2.1.1 振荡电路
        2.1.1.1 反馈振荡电路的原理
        2.1.1.2 反馈振荡电路的平衡条件
        2.1.1.3 反馈振荡电路的起振条件
        2.1.1.4 反馈振荡电路的稳定条件
        2.1.2 LC 振荡电路
        2.1.3 用于测试系统的改进型LC 振荡电路
        2.1.3.1 克拉泼(Clapp)振荡电路
        2.1.3.2 西勒(Siler)振荡电路
        2.1.3.3 测试系统使用的振荡电路
    2.2 机械控制系统
        2.2.1 升降机构
        2.2.2 控制系统
        2.2.2.1 变压器
        2.2.2.2 直流可控硅电源
        2.2.2.3 电磁继电器
        2.2.2.4 直流电机
        2.2.2.5 限位开关
        2.2.2.6 升降台控制电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磁流体的制备及稳定性测量
    3.1 磁流体简介
        3.1.1 磁流体的定义及其结构
        3.1.1.1 纳米级磁性颗粒
        3.1.1.2 表面活性剂
        3.1.1.3 载液
        3.1.2 磁流体的发展及现状
        3.1.3 磁流体的未来趋势
        3.1.4 磁流体的制备方法
        3.1.4.1 铁酸盐系磁流体的制备方法
        3.1.4.2 金属系磁流体的制备方法
        3.1.4.3 氮化铁系磁流体的制备方法
        3.1.5 磁流体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及其性能指标
        3.1.5.1 磁流体的工作原理和应用范围
        3.1.6 磁流体的典型应用
        3.1.6.1 磁流体密封
        3.1.6.2 磁流体研磨
        3.1.6.3 磁流体阻尼
        3.1.6.4 磁流体润滑
        3.1.6.5 磁流体在扬声器上的应用
        3.1.6.6 磁流体在分离技术方面的应用
        3.1.6.7 磁流体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3.1.7 磁流体研究的瓶颈和展望
        3.1.7.1 磁流体的瓶颈
        3.1.7.2 磁流体的展望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2.1.1 实验原料及来源
        3.2.1.2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3.2.2 主要实验过程
        3.2.2.1 纳米Fe_3O_4 颗粒的制备
        3.2.2.2 纳米Fe_3O_4 磁流体的制备
        3.2.2.3 纳米Fe_3O_4 磁流体稳定性的测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弱磁场辅助氧化共沉淀制备纳米Fe304 颗粒
        3.3.2 KH560 与Span80 对纳米Fe_3O_4 磁流体稳定性的影响
        3.3.2.1 无机电解质分散剂
        3.3.2.2 表面活性剂
        3.3.2.3 偶联剂
        3.3.2.4 各浓度 KH560 与Span80 配制的纳米Fe_3O_4 磁流体稳定性测试数据
        3.3.3 本测试系统对浆料稳定性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研究创新点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自动化双外流人工瘤胃模拟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瘤胃与瘤胃内容物特点
    1.1 瘤胃的温度
    1.2 瘤胃内的PH 值
    1.3 瘤胃产气
    1.4 反刍动物唾液
    1.5 瘤胃稀释率
    1.6 瘤胃内的厌氧条件
第二章 瘤胃发酵的研究方法
    2.1 体内法
    2.2 半体内法
    2.3 体外法
第三章 人工瘤胃技术发展沿革
    3.1 简单发酵装置
    3.2 批次培养装置
    3.3 持续发酵系统
    3.4 我国持续发酵系统发展
第四章 自动化双外流人工瘤胃模拟系统设计
    4.1 本设计要点
    4.2 本系统各部分设计
    4.3 组装调试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发酵试验
    5.1 系统稳定性及平行性试验
    5.2 发酵应用试验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溶菌酶滴眼液的研制及对兔细菌性角膜炎模型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 外眼感染疾病眼用制剂的现状
        1.1 外眼感染疾病的研究进展
        1.2 外眼感染疾病的治疗药物与不足
    2 溶菌酶
        2.1 溶菌酶简介
        2.2 溶菌酶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2.3 溶菌酶的应用研究
        2.4 溶菌酶的药用研究
    3 溶菌酶眼部治疗应用展望
    4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蛋清溶菌酶酶学性质的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1.1 试剂与药品
        1.2 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溶菌酶原料相对分子质量(Mr)测定
        2.2 溶菌酶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2.3 蛋清溶菌酶最适作用pH的测定
        2.4 蛋清溶菌酶最适作用温度的测定
        2.5 溶菌酶pH值稳定性的试验
        2.6 溶菌酶温度稳定性的试验
    3 结果
        3.1 溶菌酶原料的Mr
        3.2 蛋清溶菌酶最适作用pH
        3.3 蛋清溶菌酶最适作用温度
        3.4 溶菌酶pH值稳定性
        3.5 溶菌酶温度稳定性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章 眼用制剂常用成分和辅料与蛋清溶菌酶配伍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剂与药品
        1.2 仪器
    2 方法
        2.1 常见金属离子对溶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
        2.2 常用助溶剂对溶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
        2.3 不同浓度的EDTA-2Na对溶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
        2.4 不同浓度乙醇对酶活性的影响试验
        2.5 不同浓度丙二醇对酶活的影响试验
        2.6 不同浓度硼酸对酶活的影响试验
        2.7 硼砂对酶活的影响试验
        2.8 冰片浓度对酶活的影响试验
        2.9 薄荷脑浓度对酶活的影响试验
        2.10 维生素B6浓度对酶活的影响试验
        2.11 牛磺酸浓度对酶活的影响试验
        2.12 门冬氨酸浓度对酶活的影响试验
        2.13 甘氨酸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试验
        2.14 尼泊金乙酯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试验
        2.15 三氯叔丁醇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试验
        2.16 苯扎溴铵浓度对酶活的影响试验
    3 结果
        3.1 常见金属离子对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3.2 常见助溶剂对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3.3 不同浓度的EDTA-2Na对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3.4 乙醇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3.5 丙二醇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3.6 硼酸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3.7 硼砂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3.8 冰片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3.9 薄荷脑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3.10 维生素B6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3.11 牛磺酸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3.12 门冬氨酸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3.13 甘氨酸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3.14 尼泊金乙酯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3.15 三氯叔丁醇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3.16 苯扎溴铵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4 讨论
        4.1 金属离子
        4.2 助溶剂
        4.3 EDTA-2Na
        4.4 乙醇
        4.5 丙二醇
        4.6 硼酸
        4.7 硼砂
        4.8 冰片
        4.9 薄荷脑
        4.10 维生素B6
        4.11 牛磺酸
        4.12 门冬氨酸
        4.13 甘氨酸
        4.14 尼泊金乙酯
        4.15 三氯叔丁醇
        4.16 苯扎溴铵
    5 结论
第四章 蛋清溶菌酶抑菌活性的试验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种
        1.2 试剂
        1.3 培养基
        1.4 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2.2 平板菌落计数法
        2.3 溶菌酶对溶壁微球菌抑菌作用试验
        2.4 溶菌酶对大肠杆菌抑菌作用试验
        2.5 溶菌酶对地衣芽孢杆菌抑菌作用试验
        2.6 比浊法测定溶菌酶对溶壁微球菌、大肠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试验
        2.7 溶菌酶对蜡样芽孢杆菌抑菌作用试验
        2.8 溶菌酶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作用试验
        2.9 溶菌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试验
        2.10 EDTA-2Na对溶菌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的影响试验
        2.11 平板倾注法观察溶菌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试验
        2.12 溶菌酶对白色念珠菌抑菌作用试验
        2.13 溶菌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试验
        2.15 平板倾注法观察溶菌酶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试验
    3 结果
        3.1 溶菌酶对溶壁微球菌抑菌作用试验结果
        3.2 溶菌酶对大肠杆菌抑菌作用试验结果
        3.3 溶菌酶对地衣芽孢杆菌抑菌作用试验结果
        3.4 比浊法测定溶菌酶对溶壁微球菌、大肠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
        3.5 溶菌酶对蜡样芽孢杆菌抑菌作用试验结果
        3.6 溶菌酶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作用试验结果
        3.5 溶菌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试验结果
        3.6 EDTA-2Na对溶菌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的影响结果
        3.7 平板倾注法观察溶菌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结果
        3.8 溶菌酶对白色念珠菌作用结果
        3.9 液体培养法观察溶菌酶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结果
        3.10 平板倾注法观察溶菌酶抑制铜绿假单胞菌作用结果
    4 结论
第五章 溶菌酶滴眼液处方工艺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辅料选择
        2.2 基本处方研究
        2.3 清凉剂用量的确定
        2.4 最终处方的确定
        2.5 样品试制
第六章 溶菌酶滴眼液质量研究及质量标准的制定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剂
        1.2 仪器
    2 研究内容
    3 结果
        3.1 检查项目
        3.2 含量测定
        3.3 拟定质量标准草案
    4 讨论
第七章 溶菌酶滴眼液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
    3 内容
    4 结果与结论
第八章 溶菌酶滴眼液对兔细菌性角膜炎模型作用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品与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动物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细菌性角膜炎模型建立
        3.2 分组及处理
        3.3 角膜炎评定指标
    4 结果
        4.1 角膜肉眼形态学观察
        4.2 角膜病理检查
    5 讨论
    6 结论
第九章 溶菌酶滴眼液局部刺激性试验
    1 药品与试剂
    2 实验动物
    3 研究内容及方法
    4 结果
    5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急救止血训练模拟系统的建模、仿真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理论
        1.2.1 心血管系统参数及意义
        1.2.2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医学模拟教育的发展
        1.3.2 心血管系统建模的相关研究
        1.3.3 全人工心脏测试系统
    1.4 课题的提出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体外循环模拟装置的建模
    2.1 体外循环模拟装置
        2.1.1 弹性腔模型分析
        2.1.2 WESTERHOF三元件单弹性腔数学模型
        2.1.3 体外循环模拟装置
        2.1.4 血压参量值
    2.2 模型建立
        2.2.1 建模方法
        2.2.2 四联阀建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3.1 控制器设计
        3.1.1 开环控制
        3.1.2 闭环控制
    3.2 仿真
        3.2.1 开环控制系统仿真
        3.2.2 闭环控制系统仿真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样机的试制与调试
    4.1 原理样机的试制
        4.1.1 硬件电路设计
        4.1.2 控制软件设计
        4.1.3 原理样机
    4.2 调试
        4.2.1 硬件设备
        4.2.2 软件环境
        4.2.3 硬件系统的调试
        4.2.4 软件系统的调试
    4.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及发表的代表性论着(全文)
    代表性成果
    代表性论着全文
作者简历
致谢

(9)紫外线致弱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及其减毒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鸡球虫疫苗研究进展
    1.1 鸡艾美耳球虫的研究概况
        1.1.1 球虫染色体
        1.1.2 球虫的cDNA 文库
        1.1.3 球虫相关基因的研究
    1.2 鸡球虫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1.2.1 鸡球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2.2 球虫致病性因素及耐药性
        1.2.3 鸡球虫的保护性免疫机制
    1.3 鸡球虫疫苗的研究进展
        1.3.1 强毒苗
        1.3.2 弱毒苗
        1.3.3 亚单位疫苗
    1.4 鸡球虫病的生物学防制新技术及展望
第二章 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紫外照射致弱效果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
        2.1.2 虫株
        2.1.3 试剂与器械
        2.1.4 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UV 照射时间对鸡球虫卵囊孢子化形成的作用
        2.2.2 不同UV 照射条件对鸡球虫减毒株活力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鸡E. TENELLA YL 紫外致弱减毒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1 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虫株
        3.1.3 酶和试剂
        3.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E. tenella 株卵囊的复苏与分离纯化
        3.2.2 卵囊潜隐期及卵囊形态的观察
        3.2.3 E. tenella YL 减毒株的繁殖指数测定
        3.2.4 减毒株致病性试验
    3.3 结果
        3.3.1 鸡E. tenella YL 母株复苏和纯化结果
        3.3.2 减毒株复苏和纯化结果
        3.3.3 减毒株潜隐期及卵囊形态观察
        3.3.4 E. tenella YL 减毒株的繁殖指数
        3.3.5 E. tenella YL 减毒株的致病性
        3.3.6 E. tenella YL 减毒株自然感染试验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柴油机电控技术的发展现状
    1.1 柴油机电控技术出现的必然趋势
    1.2 国外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发展状况
    1.3 国内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发展状况
第二章 汽车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及标准
    2.1 汽车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2.2 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
    2.3 汽车排放标准
        2.3.1 美国汽车排放标准
        2.3.2 欧洲汽车排放标准
        2.3.3 日本汽车排放标准
    2.4 国内汽车排放标准
        2.4.1 1999年发布的排放标准
        2.4.2 2001年发布的排放标准
        2.4.3 第三、第四阶段排放标准
第三章 柴油机电控喷油系统
    3.1 低排放柴油喷射
        3.1.1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
        3.1.2 柴油机的机内净化技术
        3.1.3 低排放柴油喷射系统
    3.2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主要特点
    3.3 柴油机电控喷油系统的功能
        3.3.1 喷油量控制
        3.3.2 喷油时间控制
        3.3.3 喷油压力控制
        3.3.4 喷油率控制
        3.3.5 附加功能
    3.4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控制原理和分类
        3.4.1 柴油机电控喷油系统控制原理
        3.4.2 柴油机电控喷油系统的分类
    3.5 柴油机电控系统的组成
        3.5.1 传感器
        3.5.2 电控单元(ECU)
        3.5.3 执行器
第四章 柴油机的其他电控系统
    4.1 可变喷嘴涡轮增压系统电控技术
    4.2 可变气门驱动系统
        4.2.1 可变气门驱动机构在柴油机上的应用
        4.2.2 可变气门驱动机构的实现
    4.3 可变进气涡流控制系统
    4.4 柴油机的废气再循环控制
第五章 柴油机电控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自动血球计数器试制成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单粒子分析方法的水体总菌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暴洪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5(01)
  • [2]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研究(1949-1966年)[D]. 施亚利. 南京大学, 2013(05)
  • [3]单激光四通道流式分析仪的系统设计及性能测试方法研究[D]. 赵书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2(10)
  • [4]珍珠涤纶纤维袜子产品开发及功能性研究[D]. 胡睿. 东华大学, 2011(06)
  • [5]基于纳米Fe3O4磁流体的浆料稳定性测试系统的研制[D]. 黄星星.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3)
  • [6]自动化双外流人工瘤胃模拟系统设计[D]. 陈强. 新疆农业大学, 2009(11)
  • [7]溶菌酶滴眼液的研制及对兔细菌性角膜炎模型的作用研究[D]. 刘慧. 山东大学, 2009(05)
  • [8]急救止血训练模拟系统的建模、仿真与实现[D]. 倪爱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8(11)
  • [9]紫外线致弱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及其减毒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 李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7)
  • [10]柴油机电子控制技术[D]. 宋斌. 长安大学, 2007(06)

标签:;  ;  ;  

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器试制成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