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

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

一、农业机械化一定要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卢晨玮[1](2020)在《西藏农牧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繁荣农牧业经济是发展西藏第一产业的重要任务,为实现西藏农牧产业现代化,增加农牧民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就必须大力发展西藏农牧产业,而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发展。因此,研究西藏农牧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影响因素就是关键,找出在农牧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以及完善这些影响因素是本研究的重点,由此将农牧产业带领到更加广阔的发展方向,并且将其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处于新时期的时候,政府应采用相应的手段确保西藏农牧业产值稳定增长,这也是将改革完善以及优化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加快我国农村区域奔向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如果想让我国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那么其中必要的途径就是采用相应的方式来推进农牧业发展,对实现西藏农牧产业经济高速稳定增长以及增强西藏区域农牧业劳动生产率起到促进的作用,不仅如此,其也是优化以及完善西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手段。如果想从根本上将西藏区域的农牧产业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那么就一定需要政府的支持以及推动。研究农牧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影响因素,挖掘政府行为在农牧产业发展中的潜力,找到关键影响因素,对促进农牧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影响因素要予以加强,阻碍农牧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影响因素应当采取措施改善,由此带领农牧产业朝向更加良性以及健康的方向上发展和进步,而这一点也是本论文写作的立足点以及切入点。本论文在编写的过程之中主要将时间范围选择为2003至2017年的时间段之内,并且将西藏农牧产业作为观察对象,以政府行为影响因素为出发点,通过对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同时在分析以及研究的过程之中主要借助定量以及定性相结合方式进行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政府行为影响因素与农牧产业产值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在实证分析和现状分析的基础,提出了促进西藏农牧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建议。全文的研究共分六大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环节。本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对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等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以及分析,同时也会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本论文的突破点详细的阐述出来。第二章农牧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干预的相关理论。综合前人的研究及西藏实际,由此给本论文的写作找到合适的方法以及理论基础,并对相关研究概念进行界定。第三章详细的阐述西藏区域在农牧产业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西藏农牧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现状:主要从产业政策支持、环境保护支持、人力技术支持、财政投资和生产设施支持五个方面进行概述。第四章西藏农牧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首先建立农牧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对指标、数据来源及处理进行说明;介绍了本研究采用的实证分析方法,包括数据标准化处理,数据加权求评分,然后运用软件SPSS 22做回归分析以及相关性分析,最后做出结论。第五章西藏农牧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章结合第三章的实际现状分析与第四章的实证理论分析,对西藏农牧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第六章提出促进西藏农牧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建议。

秦妍[2](2018)在《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往今来,民富则国安,民强则国盛。乡村振兴是同农民基本权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乡村发展愿景,是基于新中国乡村建设历史与现实,以乡村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为纵横参照的凝心聚力的理想目标,表达了千百年来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夙愿和向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演变过程,每一次时代的主题都给农村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彻底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赋予了农村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发展和超越,其现实关照的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衰落的现象,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是在对乡村振兴目标指向清晰明确的基础上,主要回答乡村振兴是否实现以及效果实现得怎么样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构建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科学地评价乡村振兴的基础。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将乡村振兴的目标进行量化,进而对乡村实际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目标之间的差距作出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使乡村振兴具有可预见性。由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不久,关于乡村振兴评价研究的文献还很鲜见,因此尚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规划,说明乡村振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动态性特征,且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在时间上一致。如果以本世纪中叶为节点,可把乡村振兴的实现分为三个阶段,从当下到2020年-2035年-2050年,通过对每个阶段乡村振兴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就能够清晰地描绘乡村振兴实现过程的行动轨迹,并对实现过程中目标方向的偏离进行校正。全文共分为五章。导论对本论文的研究依据、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主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对涉及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及农村发展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对自己的研究提出了预期目标。第一章首先对本文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乡村振兴的思想来源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从而构成了本文关于乡村振兴目标评价的逻辑起点。第二章对乡村振兴进行了理论分析,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的理论模型,分别从目标维度和价值维度对乡村振兴进行评价。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明确的价值诉求,要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和城乡均衡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价值诉求贯穿全文,并构成了乡村振兴目标评价的价值标准。第三章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维度和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历史节点构建了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主要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和案例分析,对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乡村分别进行了乡村振兴水平的评估。通过四个具体案例分析,比较评价了当前我国乡村实际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进一步验证了我国乡村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了案例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第五章则是针对前文中案例村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提出了对策建议。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对本文研究的思考和总结。

江朦朦[3](2018)在《农业补贴政策经济效应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农业的公共品属性、弱质性、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世界主要国家均对农业实施支持保护政策。农业补贴政策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主要的政策工具。自2004年以来,党和国家取消农业税,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以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为代表的农业补贴政策,各项政策均有其独特的细分目标,总体目标在于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全面振兴。但农业补贴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则严重依赖于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那么,农业补贴政策在实践中是如何执行的?是否与制定的一致?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以上问题得到了政界、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回答以上问题,对政府制定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研究目标是:从理论上分析和讨论不同农业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归纳和梳理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的实际执行情况,探讨农业“三项补贴”的实际效果,为党和政府制定和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提供科学的研究依据。为达到以上目标,本文主要研究如下内容:(1)借鉴生产者行为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探讨农业“三项补贴”的经济效应,并提出理论命题;(2)归纳和梳理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的实际执行情况,结合理论命题,提出实证研究假说;(3)运用2006-2015年湖北省县级面板数据,对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实证研究假说。研究结果表明:(1)农业“三项补贴”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一,农业“三项补贴”政策中的良种补贴政策对提高粮食单产(产量)具有显着正向影响。第二,农业“三项补贴”中的粮食直接补贴政策与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对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具有一定的正面积极作用。第三,“三项补贴”政策中的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对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都表明,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第四,“三项补贴”政策对提高农民收入都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2)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效应递减,效能在降低。第一,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已演变成农民的收入补贴,政策缺乏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第二,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并未与农业(粮食)生产相挂钩,政策的效应递减,政策效能逐步降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调整完善三项补贴政策:提高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提高政策效能;保持补贴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通过“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2)提高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推进涉农资金适当归并整合;实施差异化的补贴政策;拓宽补贴资金来源;扩大农业补贴对象;促进补贴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强化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3)改进和创新农业补贴政策的补贴方式:按固定标准进行发放农业保护支持补贴;加强和增设强农补贴政策,补贴方式上以“绿箱”补贴为主;创新农业补贴发放方式,防止涉农补贴资金的漏损。(4)加强农业补贴政策的宣传和执行监督:采取多种渠道宣传农业补贴政策;加强农业补贴监督机制,推进农业补贴法制化。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1)构建全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构建了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详尽而严谨地分析了“三项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并提出了9个理论命题。(2)采用县级宏观数据和新的研究视角。既有文献多采用微观数据评估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存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本文采用2006-2015年湖北省县级宏观面板数据,丰富了既有文献,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刘计明,姜玉佃,屈凡杰[4](2017)在《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我国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这给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机遇与条件。为了更加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相关部门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农村机械化生产,从而保证生产力的有效提升。从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指出新农村建设有效发展农机化的措施。

朱子静[5](2017)在《董时进农民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阐述了近代中国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董时进如何与农民问题发生关联。近代中国农民面临人地关系的日趋紧张,贫穷落后问题突出;农民在政治上力量弱小,而晚清时出现的农会未能担负起维护其日常利益的实际代言人;不仅如此,生存环境的恶化,包括自然灾荒以及动荡不安的时局,都严重威胁着农民的日常生活。董时进作为“农之子”,一方面受到祖辈善于经营农业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另一方面天然地对农业发生兴趣,而近代中国农民面临的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力量的弱小,进而无法维护自身利益的困境,势必会激起他的一系列思考。董时进初涉农民问题的时机,正是1920年代前后中国思想界展开的关于“工农立国”的辩论。作为“农国论”的主要辩手,董时进在这一时期提出了指导其一生思想的“大农国”理论。毫无疑问,如何破解近代中国农民的贫穷是其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通过“无时无地”的思考、观察、体验,他认为“人多地少”是制约农民贫穷的主要瓶颈。为打破这一制约瓶颈,他在1934年至1937年年底,担负江西农业院政务工作的同时,不断发表关于江西地区农业政策的文章,试图唤起人们改变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救国的时代召唤下,董时进在家乡四川创办《现代农民》杂志,以刊物为阵地,将解决农民物质的匮乏,启发民治思想为宗旨,担负起培育现代农民的历史使命。在这一时期,董时进利用掌握的农业专家人脉资源,在《现代农民》杂志上刊发当时国内一流的农学家关于农业知识的文章,这些文章通常以“浅说”的形式与读者见面,便于农民的阅读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在救国的特殊时代环境中,他注重采用通俗的语言,激发农民增加生产的积极性,为国家捐献财物,让农民意识到自身应该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在启发农民救国的同时,董时进十分关注国家政策对农民权益带来的影响。特别是关于粮食价格问题,他竭力反对政府强制打压价格,认为政府的做法打击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而且在百物价格皆涨的时期,唯独打压粮价,对农民是不公平的。在这一时期,他继续完善了关于农业政策的思考,提出进取主义的新农业政策,打破粮食自给政策,主张农业应该担负起维护国家富强的重任。在注重探索农民经济贫困出路的同时,董时进不断认识到农民政治力量的弱小同样应该引起重视,甚至认为培养农民的政治参与比帮助解决农业问题更急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各种党派如雨后春笋,董时进认为组建政党的时机已经成熟,通过政党的形式培养农民的政治力的时机也已经到来。1947年5月中国农民党在上海宣告成立,选举董时进为党主席。中国农民党作为近代中国政党中的一个小党派,从建设性的立场出发,强调农村和城市平衡发展,发出农村不是城市的刮金板的呼声,要求政府尊重农民土地所有权,这些充满理性的政纲内容虽然难免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与同时期各路学人只是从学术视野出发相比较,董时进显然在农民农村经济问题和农民政治权益的维护方面的思索和实践都更为深入。在规模和实力上,它自然无法与国民党和共产党相提并论,尽管如此,作为战后成立的一个主要以农业界人士领导的小型的政党,它的成立是董时进一生关于农民问题思考与实践的顶峰,也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维护农民权益的实践上的有益探索。董时进在战后对土地问题的关注,集中在1947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时间内,他坚守土地私有制度的主要思考依据是:地主的土地是否是不劳而获所得;佃农制度是否具有明显的劣势;土地是否集中到少数地主手中;土地平均分配后生产是否一定能够提高。董时进的这些思考意见,遭到了同时代的人士的谴责和嘲讽,但这些谴责和嘲讽很难说是从科学角度给予这些问题有力的反驳。如同近代多数的知识分子一样,因为不能昧于自己的良心,他最后一次将自己对土地问题的思考意见上书毛泽东,却一直没有收到回复。本文的结论是:董时进农民思想的显着特征是将农业视为农民的职业,在这一基本认知前提下,借助进取主义农业政策和政党力量,继而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入手,积极培育传统小农向现代农民的转化,既强调农民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又强调国家应该充分尊重农民的权利,这些前瞻性的思考是其他各派农民思想中并不多见的。其思想价值的特殊意义在于:他坚守“大农国”理论,抱定中国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不应以农民为牺牲品,而在其长期的与底层农民相处过程中,更进一步认识到农民要有出路,必须培养他们的政治力。

周争昊[6](2016)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不断的发展,而且在农业中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而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机械化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我们所说的农业机械化,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采用先进的现代技术和农业生产机械设备来替代传统形势下的人力和牲畜的行为,进而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基于此,本文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给农业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安静[7](2016)在《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文中提出我国是农业大国,目前农业已逐渐从人工作业向机械化作业方面转变,农业实现机械化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我国社会经济也有很大的带动作用。文章主要针对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农业发展以借鉴。

魏巍[8](2014)在《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标志,而农机经营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兵团目前正处在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实现农业机械化尤为重要。兵团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在其特殊的体制背景下,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与其他地区有着明显的不同。其核心问题是采用何种经营模式来发展农业机械化,进一步优化农机资源配置,提高农机利用效率,推进兵团农业现代化进程。本文以此为研究出发点,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是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主要对农业机械、农机经营、模式以及农业机械经营模式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主要有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第二是兵团农业机械化概况。介绍了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程,进而构建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了测度。第三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变迁。通过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剖析,分析兵团农机经营模式是怎么来的,并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作出经济学解释,试图探究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一般规律。第四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分类描述与效率分析。本章在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分类的基础,对各种模式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兵团与新疆地方农机经营模式、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并通过比较定性分析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以及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技术效率。第五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缺陷与制度成因。本章归纳总结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存在的缺陷,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剖析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六是农机经营模式的经验借鉴。主要对农业机械化发达的美国、法国、日本、黑龙江等四个经济体农机经营模式进行考察,总结其一般性的规律,提出对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借鉴经验。第七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结合兵团农机经营的实际,提出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整体思路、原则及动力,对兵团农机经营的现有三种模式进行分类优化,并提出新的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农机股份合作制模式。第八是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保障措施。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兵团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较高,但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较低。本文通过构建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1—2010年的样本数据,对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兵团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50.56%上升至2010年的83.32%。但是二级指标中的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水平偏低,其主要原因是百元农机原值纯收入与千瓦动力农机作业收入水平有待提高,说明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2.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诱因是兵团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主要方式为强制性变迁。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制度变迁的实质是兵团、团场、农机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再分配过程。3.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分为自购自用模式、农机户模式(包含农机联户模式)、农机服务公司模式,其中农机户模式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又可以合称为对外经营模式。在对外经营模式中,根据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在推动农机经营中的作用强弱的不同,将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分为行政推动型模式和市场推动型模式,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属于行政推动型模式,地方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属于市场推动型模式。4.在兵团农机经营模式技术效率与新疆地方对比中,兵团规模化经营且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等原因导致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整体技术效率高于新疆地方,但是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包括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都低于新疆地方,说明兵团行政推动型的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比较发现,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技术效率高于农机对外经营模式,在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中,农机户经营模式的技术效率要高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这同时也印证了农业要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结论。但是农机服务公司和其他农机经营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提高农机利用效率方面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是农机经营模式的有益补充。5.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优化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农机户经营模式优化是逐步减少团场对农机产权的限制,在加强农机宏观调控的前提下走市场化道路;农机服务公司模式优化是逐渐退出行政性垄断,完善公司治理机构,向民营化发展。农机股份合作制公司模式是兵团今后要重点发展的农机经营模式。

张蓝水[9](2011)在《农业机械化的闪光思想——1949—1966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历史钩沉》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农业机械化大事记》一书记载了我国农业机械化60年重大和重要事件的精髓,尚有近代记事。1949—1966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方面人士在筹划、指导农业机械化方面有不少十分超前的闪光思想。我们现在所认识、所运作的,有的与那时的想法、说法十分相近。该文采撷部分闪光思想,做了简单的回顾与分析,试图发掘其现实指导意义。

鞠金艳[10](2011)在《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热点,反映在从2004年至2010年中央七个一号文件关于农业机械化的内容不断增多,内涵更加丰富,农业机械化在“三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被强化。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最大的农业主产区和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其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仍处于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因此,积极推进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了加速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进程,运用科学的农业机械化管理理论与技术在实际农业生产中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成为影响农业机械化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运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新形势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数据处理方法加强农业机械化管理领域中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科学、合理地解决农业机械化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促进农业机械化管理决策现代化、科学化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本文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科学、准确的把握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机械化的未来发展态势、目标,提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措施,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为了能深入系统的研究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根据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历史数据资料,结合农机管理局实地调查情况,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发展的有利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分析。(2)为科学的评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在分析比较现有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针对种植业对灌溉和植保要求较高,及原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只能体现农机总量的变化,没有考虑农机的配套情况,农机人员的评价只能体现人员素质不能体现人员数量变化的情况,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研究。(3)应用专家调查法和查阅文献的方法确定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值和权重。用综合评价法测算20012008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利用测算结果分析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发展变化及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原因。利用2008年统计数据,对黑龙江省各个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地区比较,为分地区指导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4)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进行辨识和展望。第一,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因素进行辨识;第二,选择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社会与经济环境因素、农业生产资源因素、农机装备及技术因素共3类22个因素,依据黑龙江省20012008年的有关数据,建立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模型,确定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三,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环境因素进行预测和展望;第四,对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环境进行综合分析。(5)鉴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态势有明显的非线性特性,其发展变化具有增长性和波动性,对于拟合方法要求较高。通过对灰色预测法、回归预测法、BP神经网络预测法及遗传算法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进行预测的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组合预测方法、基于遗传算法的改进GM(1,1)模型、基于BP神经网络的误差修正模型等新方法,并对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态势进行了预测。(6)农业机械化发展需要环境支撑,同时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环境也有促进作用。为了探求农业机械化和发展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确定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最直接、最强烈的地区经济、农业经济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关系模型;然后,根据黑龙江省地区经济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未来发展情况,通过经济增长与农业机械化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经济增长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7)根据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预测结果和经济发展对农业机械化需求预测,并与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先进水平相比较,综合考虑最终确定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发展目标值;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黑龙江省经济实力增长,机械化发展对每年对财政投入需要量,政府每年可以对农机发展投入的资金量,国家补贴政策,农机服务组织,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机工业发展等方面对发展目标的实现进行可行性分析。(8)提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及对策措施。考虑有利于增加农民的收入,有较高的投资效益,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相对薄弱环节及保护环境等,同时结合黑龙江省大农业发展战略,提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根据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及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因素提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和制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二、农业机械化一定要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机械化一定要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西藏农牧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农牧产业、政府行为
        2.1.1 农牧业、产业和农牧产业
        2.1.2 政府、政府职能和政府行为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政府干预理论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西藏农牧产业发展及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现状
    3.1 西藏农牧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3.1.1 西藏农牧资源
        3.1.2 西藏农牧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3.2 西藏农牧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现状
        3.2.1 产业政策支持
        3.2.2 环境保护支持
        3.2.3 人力技术支持
        3.2.4 财政投资支持
        3.2.5 生产设施支持
第四章 西藏农牧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指标体系建立
        4.1.1 指标说明
        4.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4.2 指标体系综合评分
        4.2.1 综合评分方法介绍
        4.2.2 各指标权重及得分
    4.3 实证分析
        4.3.1 分析方法介绍
        4.3.2 模型估计
        4.3.3 影响分析
        4.3.4 一级指标层的影响分析
        4.3.5 二级指标层的影响分析
        4.3.6 各指标层与农牧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4.3.7 分析总结
第五章 西藏农牧产业发展中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农牧产业发展中人力技术支持问题
        5.1.1 农村农业劳动力水平不高
        5.1.2 农业发展专业技术人才不够
        5.1.3 农牧财政科技支出不足
    5.2 农牧产业发展中生产设施提供问题
        5.2.1 农牧生产基础设施不健全
        5.2.2 农牧机械化水平不高
        5.2.3 农牧业生产能力不足
    5.3 农牧产业发展中其他方面的问题
        5.3.1 农牧产业法制体系不健全
        5.3.2 财政农牧支出不高
        5.3.3 农牧业市场不活跃
        5.3.4 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差
第六章 促进西藏农牧产业发展的政府行为建议
    6.1 加快劳动力转变,提高劳动力素质
        6.1.1 加快劳动力优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6.1.2 发展农牧科技教育,促进农牧人才培养
        6.1.3 引进科技人才,提升种植水平
    6.2 加强农牧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6.2.1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6.2.2 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
    6.3 完善农牧产业法制体系保障
    6.4 加大农牧产业财政资金投入
        6.4.1 加大产业财政投入
        6.4.2 完善资本市场体系
    6.5 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农业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二) 现有乡村评价的局限性
        (三) 乡村振兴评价的必要性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研究进展
        (二) 现有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主题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主题与思路
        (二) 研究创新及不足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及目标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
        (二) 乡村振兴评价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来源
        (一) 十八大以前的乡村建设思想
        (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乡村振兴思想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阶段划分
        (一)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二)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分解
        (三) 乡村振兴实现的阶段划分
第二章 乡村振兴评价的理论依据
    一、乡村振兴的相关理论
        (一) 农业现代化理论
        (二) 城乡均衡发展理论
        (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二、乡村振兴评价的理论分析
        (一) 政策评估政治倾向理论
        (二) 政策评估目的理论
        (三) 事实和价值相结合的评价思想
        (四) 目标-价值导向的评价模型
    三、乡村振兴评价的目标维度
        (一) 产业兴旺
        (二) 生态宜居
        (三) 乡风文明
        (四) 治理有效
        (五) 生活富裕
    四、乡村振兴评价的价值维度
        (一) 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 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三) 满足城乡均衡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一、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思路
        (一)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念
        (二)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三)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二、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一)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的选取维度
        (二)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的筛选参照
        (三)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的具体构成
    三、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一)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
        (二) 基于专家访谈法的二级指标权重
    四、乡村振兴目标评价的方法
        (一)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乡村振兴评价
        (二) 基于对比分析法的乡村振兴评价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检验及案例分析
    一、我国乡村振兴水平评价
        (一) 乡村总体发展情况测评
        (二) 我国乡村振兴水平评估
        (三) 乡村振兴水平与目标差距比较
    二、具体案例分析—以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贵州秀水村、甘肃祁山村为例
        (一) 案例村的选择依据
        (二) 案例村的振兴水平评估
        (三) 案例村间的横向比较评价
    三、案例分析结果与讨论
        (一) 案例村评价的初步结论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结果
        (三) 案例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对策建议
    一、实现乡村振兴五大目标的基本思路
        (一) 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思路
        (二) 实现生态宜居的基本思路
        (三) 实现乡风文明的基本思路
        (四) 实现治理有效的基本思路
        (五) 实现生活富裕的基本思路
    二、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政策制度
        (一) 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
        (二) 健全乡村振兴战略的配套制度
    三、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与监督
        (一) 强化战略的高效执行
        (二) 强化问责和社会监督
    四、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的评估
        (一) 健全乡村振兴的评估制度
        (二) 选拔多元参与的评估人员
        (三) 加强战略实施的跟踪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 农村发展情况问卷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致谢

(3)农业补贴政策经济效应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文献综述
        1.2.2 农资综合补贴政策文献综述
        1.2.3 良种补贴政策文献综述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
    1.6 可能的创新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政策实践
    2.1 农业补贴政策的概念界定
        2.1.1 农业补贴政策的内涵
        2.1.2 农业补贴政策的分类
        2.1.3 农业补贴政策的基本特征
    2.2 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理论依据
        2.2.1 农业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2.2.2 农业的基础性地位
        2.2.3 农业弱质产业扶持理论
    2.3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实践
        2.3.1 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历程
        2.3.2 现行主要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
        2.3.3 农业补贴政策实施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补贴政策经济效应理论分析框架
    3.1 概念界定与假设
    3.2 基准均衡
        3.2.1 等成本线
        3.2.2 等利润线
        3.2.3 基准均衡
    3.3 农业补贴政策下的均衡Ⅰ:成本类政策
        3.3.1 等成本线的变动
        3.3.2 等利润线
        3.3.3 成本类政策下的新均衡
    3.4 农业补贴政策下的均衡Ⅱ:收入类政策
        3.4.1 等成本线的变动
        3.4.2 等利润线
        3.4.3 收入类政策下的新均衡
    3.5 农业补贴政策下的均衡Ⅲ:技术改进类政策
        3.5.1 等成本线
        3.5.2 等利润线的变动
        3.5.3 技术改进类政策下的新均衡
    3.6 本章小结
4 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经济效应分析
    4.1 政策实践与研究假说
        4.1.1 政策实践
        4.1.2 研究假说
    4.2 粮食直接补贴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
        4.2.1 描述性证据
        4.2.2 模型与变量
        4.2.3 计量结果与讨论
    4.3 粮食直接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4.3.1 描述性证据
        4.3.2 模型与变量
        4.3.3 计量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农资综合补贴政策经济效应分析
    5.1 政策实践与研究假说
        5.1.1 政策实践
        5.1.2 研究假说
    5.2 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
        5.2.1 描述性证据
        5.2.2 模型与变量
        5.2.3 计量结果与讨论
    5.3 农资综合补贴对粮食播种面积的影响
        5.3.1 描述性证据
        5.3.2 模型与变量
        5.3.3 计量结果与讨论
    5.4 农资综合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5.4.1 描述性证据
        5.4.2 模型与变量
        5.4.3 计量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良种补贴政策经济效应分析
    6.1 政策实践与研究假说
        6.1.1 政策实践
        6.1.2 研究假说
    6.2 良种补贴对粮食单产的影响
        6.2.1 描述性证据
        6.2.2 模型与变量
        6.2.3 计量结果与讨论
    6.3 良种补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6.3.1 描述性证据
        6.3.2 模型与变量
        6.3.3 计量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三项补贴”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7.1.2 “三项补贴”的政策效能逐步降低
    7.2 政策建议
        7.2.1 调整完善“三项补贴”政策
        7.2.2 提高农业补贴政策资金的使用效率
        7.2.3 改进和创新农业补贴政策的补贴方式
        7.2.4 加强农业补贴政策的宣传和执行监督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博士)
致谢

(4)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 农机化是农村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1.2 农业机械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1.3 农机化是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2 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机化的重要手段
    2.1 建立完善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关的体系
    2.2 抓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
    2.3 进一步加强新机具和新技术的推广
3 结语

(5)董时进农民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概念解释
    四、研究重点、难点
    五、内容安排
第一章 近代中国农民问题与董时进的“农缘”
    一、近代中国农民问题
        (一) 农民经济的落后
        (二) 农民政治力量的弱小:利益代言人角色之失缺
        (三) 农民生存社会环境的恶化
    二、董时进的“农缘”
        (一) 家乡:新旧交替之际的传统农业区
        (二) 家庭:善于经营农业的殷实人家
        (三) 个人机缘:农趣日增
第二章 北洋时期董时进的大农国理论
    一、近代中国农学教育的兴起
    二、“要使劳力用于报酬最厚的地方”
        (一) “兴农”更迫切的时代舆论
        (二) “困农民即所以危国本”
        (三) “董恽之争”
        (四) 《食料与人口》
    三、大农国理论
        (一) 与章士钊形似神异:被误解的后“甲寅派”
        (二) 大农国理论
第三章 南京十年时期董时进对农民农业出路的探索
    一、农村合作对于农民之重要
        (一) 提倡合作事业
        (二) 开设农村合作教学
        (三) 思想和实践的成果:《农村合作》
        (四) 对“自上而下”合作运动的意见
    二、调查、研究与讨论
        (一) “农村朋友”协助下的大样本抽样调查
        (二) 学术着作:《中国农业经济学》
        (三) “旅行”、“居住”式考察中加深认识
        (四) 与吴景超关于“农业机械化”论争
    三、农业学术与农业建设冶为一炉之实验:创办江西农业院
        (一) 江西农业院的创办
        (二) 《江西农讯》中的思想
第四章 农民与救国:董时进培育现代农民的思想和实践
    一、要解决平民生计问题,必须赶办平民教育
    二、创办启发农民现代化的杂志
        (一) 《现代农民》杂志的创办
        (二) 如何利用刊物以及通过政府力量扩大销量
    三、抗战救国中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一) 动员农民积极抗战
        (二) 反对政府抑制粮价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三) 要求政府修订农民节
        (四) 屡次呼吁合作社不应该为外人包办
        (五)农民民治思想之启蒙
    四、“现代农民”之榜样:董时进创办大新农场
    五、极力鼓吹农政机构合理化
        (一) 运动设置农务部
        (二) 鼓吹农政机构合理化
    六、进取主义新农业政策与国家国防之关系
        (一) 新农业政策的依据
        (二) 新农业政策主要内容
        (三) 新农业政策与国家国防之关系
第五章 农民与建国:组建中国农民党及坚定土地私有政策
    一、中国农民党成立之前奏
        (一) 董时进等积极壮大农协会力量与政府之忽视
        (二) 《现代农民》读者之呼声:成立农民的政党
    二、利用政治力量维护农民权益:董时进组建中国农民党
        (一) 加强农民政治力量的重要及加入中国农民党的手续
        (二) 农民党的政治活动及对政府的监督批评
        (三) 农业界知识分子与中国农民党的互动
        (四) 社会舆论下中国农民党的定位:农民职业的政党
    三、董时进关于土地私有政策的思考
        (一) 地主是否应该一律盲目被打倒
        (二) 佃农的效率是否劣于自耕农
        (三) 二五减租是否能够促进生产事业
        (四) 农民的土地私有权是否应该得到尊重
        (五) 土地改革争议达到沸点状态下的不时髦之音
结论
    一 国家现代化建设视野下董时进农民思想的历史价值
    二 代言人角色之尴尬:董时进培育现代农民的现实困境
参考文献
后记

(6)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给农业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
    (一)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规模效益的呈现
二、加强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措施
    (一)实现机械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
    (三)建立健全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三、结束语

(7)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2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措施
3结语

(8)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机械
        2.1.2 农机经营
        2.1.3 模式
        2.1.4 农机经营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分工与专业化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产权理论
第三章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概况
    3.1 兵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3.2 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
    3.3 兵团农业机械化的水平评价
        3.3.1 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2 评价指标计算和标准确定
        3.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系数
        3.3.4 评价结果
第四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变迁
    4.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历程
        4.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机经营模式分析(1954—1982年)
        4.1.2 家庭承包时期的农机经营模式(1983—1996年)
        4.1.3 农机产权改革后的农机经营模式(1997—至今)
    4.2 兵团三个时期农机经营模式的比较
        4.2.1 农机所有权与投资主体的比较
        4.2.2 农机管理的比较
        4.2.3 农机经营收益分配的比较
    4.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经济学解释
        4.3.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诱因
        4.3.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方式
        4.3.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变迁的实质
第五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现状与效率分析
    5.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分类
    5.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现状
        5.2.1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现状
        5.2.2 农机户模式的现状
        5.2.3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现状
    5.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效率分析
        5.3.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总体效率分析
        5.3.2 兵团农机对外经营模式与自购自用模式的效率分析
        5.3.3 兵团农机户模式与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效率分析
第六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6.1 农机经营模式与兵团体制特殊性
    6.2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6.2.1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缺陷
        6.2.2 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6.3 农机户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6.3.1 农机户模式的缺陷
        6.3.2 农机户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6.4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缺陷及制度成因
        6.4.1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缺陷
        6.4.2 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缺陷的制度成因
第七章 农机经营模式的经验借鉴
    7.1 美国农机经营模式
        7.1.1 美国的农业
        7.1.2 美国的农业机械化
        7.1.3 美国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7.2 法国农机经营模式
        7.2.1 法国的农业
        7.2.2 法国的农业机械化
        7.2.3 法国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7.3 日本农机经营模式
        7.3.1 日本的农业
        7.3.2 日本的农业机械化
        7.3.3 日本农机经营模式的具体模式
    7.4 黑龙江农机经营模式
    7.5 启示
第八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8.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思路与原则
        8.1.1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思路
        8.1.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原则
    8.2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动力
        8.2.1 兵团和团场参与优化与创新的动力——社会产出的最大化
        8.2.2 农机经营者与农户参与优化与创新的动力——外部利润
    8.3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优化
        8.3.1 兵团农机自购自用模式的优化
        8.3.2 兵团农机户模式的优化
        8.3.3 兵团农机服务公司模式的优化
    8.4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的创新——股份合作制公司
        8.4.1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现实需求
        8.4.2 股份合作制公司的特点
        8.4.3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
        8.4.4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
        8.4.5 兵团农机股份合作制的形成途径
第九章 兵团农机经营模式优化与创新的保障措施
    9.1 推进兵团农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9.2 加强农机经营组织培育
    9.3 建立兵团农机投入的长效机制
    9.4 促进兵团土地流转集中和家庭农场发展
    9.5 推动兵团农机工业发展
    9.6 完善兵团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9.7 加强兵团农机人才的培训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农业机械化的闪光思想——1949—1966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历史钩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方针
    1.1 对我国当时农业状态的准确定位
    1.2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总方针
    1.3 指导思想上的先机械化、后合作化观点
    1.4 对待农业机械化事物的工作态度
2 步骤
    2.1 认识
    2.2 安排
        2.2.1 首提时间安排
        2.2.2 再提时间安排
        2.2.3 三提时间安排
        2.2.4 四提时间安排
3 作用
    3.1 机械化增加农业单产和总产量
    3.2 机械化促进工农差别的消失
4 经管
    4.1 发出农民自主经营农机的设想
    4.2 行政手段是推进农机化的方法之一
5 问题
    5.1 发现阻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根本问题
    5.2 “以拖拉机为纲”的历史实践检验
    5.3 农业机械化不是简单的事情
    5.4 需要反思的农业上的根本路线
6 结束语

(10)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有关的研究
        1.2.2 国内有关的研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2.1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分析
    2.2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分析
        2.2.1 农业机械拥有量平稳增长,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2.2.2 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发展情况
        2.2.3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
        2.2.4 农业机械化经营形式的发展
        2.2.5 农业机械化投入与经营水平
    2.3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3.1 设置评价指标的原则
    3.2 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分析方法的改进
        3.2.1 评价指标的设置
        3.2.2 评价指标权重及标准值的确定
        3.2.3 综合评价方法
    3.3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
        3.3.1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
        3.3.2 评价结果分析
    3.4 黑龙江省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评价
        3.4.1 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
        3.4.2 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辨识与展望
    4.1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辨识
    4.2 农业机械化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的关联分析
        4.2.1 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法
        4.2.2 选择变量和整理数据
        4.2.3 主要影响因素与农业机械化的灰色综合关联度
        4.2.4 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
    4.3 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环境展望
        4.3.1 自然环境条件
        4.3.2 社会环境的变化
        4.3.3 经济环境预测分析
    4.4 农业机械化未来发展环境的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研究
    5.1 确定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所采用的指标
    5.2 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制定原则
    5.3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预测
        5.3.1 预测方法分析
        5.3.2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预测
        5.3.3 基于改进GM(1,1)模型的农业机械化经营效益预测
        5.3.4 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组合预测
    5.4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对农业机械化需求的预测
        5.4.1 农业机械化与经济发展定量关系
        5.4.2 农业机械化发展各指标比较分析
        5.4.3 农业机械化需求预测
    5.5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的确定
        5.5.1 农业机械装备发展目标
        5.5.2 农业机械化经营效益发展目标
        5.5.3 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发展目标
    5.6 实现农业机械化发展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5.6.1 黑龙江经济实力增强为农业机械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5.6.2 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支持力度确定
        5.6.3 农民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支付能力
        5.6.4 国家补贴政策支持
        5.6.5 农机化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的发展
        5.6.6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发展空间
        5.6.7 黑龙江省农机工业的良好发展及技术进步
        5.6.8 农业机械化发展体制和法规保障不断完善
    5.7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及对策建议
    6.1 加快推进主要农业生产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
        6.1.1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发展重点选择
        6.1.2 黑龙江省主要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需求
    6.2 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6.3 以节本增效为重点,发展节约型、环保型农业机械化技术
        6.3.1 节水灌溉技术及机械
        6.3.2 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械
        6.3.3 设施农业技术及机械
        6.3.4 精确高效施药技术及机械
    6.4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6.4.1 加快和完善农机政策法规建设,依法促进黑龙江省农机化发展
        6.4.2 建立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6.4.3 加强对黑龙江省农民和农机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6.4.4 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促进黑龙江省农机工业发展
        6.4.5 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机作业服务水平
        6.4.6 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6.4.7 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拉动为手段
        6.4.8 加强农机与农艺重大问题协调
        6.4.9 提升节约型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
        6.4.10 实行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化
        6.4.11 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农业机械化一定要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藏农牧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卢晨玮. 西藏大学, 2020(07)
  • [2]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秦妍. 厦门大学, 2018(06)
  • [3]农业补贴政策经济效应评估研究[D]. 江朦朦.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4]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 刘计明,姜玉佃,屈凡杰.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09)
  • [5]董时进农民思想研究[D]. 朱子静.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6]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研究[J]. 周争昊. 财经界, 2016(29)
  • [7]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J]. 安静. 时代农机, 2016(04)
  • [8]兵团农机经营模式研究[D]. 魏巍.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9]农业机械化的闪光思想——1949—1966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历史钩沉[J]. 张蓝水. 农业工程, 2011(04)
  • [10]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 鞠金艳.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