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品种验证指标的权重

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品种验证指标的权重

一、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品种审定指标的权重(论文文献综述)

姜丽华[1](2014)在《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并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导因素之一。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有机会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高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支撑其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力量,而科研机构又是重要的科技创新体系主体。农业科技创新则必然成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力量。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关乎国家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式,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由多种能力子系统组和而成的复杂系统。本文立足系统科学和管理科学理论,分析了农业科技创新过程,确定了创新要素,构建了适合农业科研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运用系统分析的思路,充分灵活采用层析分析法、专家估测法、德尔菲法等,创建了适合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综合指数评价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了基于多源数据的农业科技创新评价分析平台,为决策者提供一个科学、便捷的软件工具。最后利用该平台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将科研机构划分为科技创新型、科学创新型、技术创新型、基础实力型等四种类型,最后针对每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研究:综合分析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将对有关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要素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分析,从而为本文提供一个分析研究的基础。①研究构建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内涵诠释,构建了三级指标,兼顾了指标间定性和定量、过程与结果、静态与动态的关系,能够灵活反映各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成果产出绩效、人才队伍建设以及成果转化效果。②研发了基于多源数据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平台。结合目前农业科研机构知识资产组织、保存和管理的现状,根据科研工作流程特点,联系客观实际提出了自顶而下和自底而上相结合的建设模式,研究开发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平台,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指标体系管理、权限管理、科研资源管理和综合评价分析等功能。③研究创建了用于评价农业科研机构的“综合评价法”。基于建立的指标体系,依次实施数据采集—标准化处理—权重确定—建立模型—指数计算—比较分析等步骤,通过综合评价和分类排序能够突出评价对象之间的可比性,为决策部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和技术手段,进而提升科研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李秀丽[2](2012)在《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研究》文中认为知识创新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世界范围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利用都日益重视。知识创造的价值只有在市场上得到应有的回报才能形成从创造、使用、收益然后回到创造的良性循环。在中国知识产权战略逐步推进和发展农业成为经济工作重点的背景下,农业知识产权评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价值度量尺度,为维护产权所有人权益提供依据,为管理者确定工作重点提供方向。在对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三种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评估需求的农业知识产权进行分项研究,确定了价值评估的依据、选择了评估方法、设计了评估工作流程,并分别用实际案例解析了评估工作内容,验证了所提出理论和方法的适用性和操作可行性。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在第1章全面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2章确定了农业知识产权概念,界定了研究范围;总结了知识产权和农业知识产权的特点,讨论了各种价值理论对农业知识产权价值的解释作用,确定了均衡价格论作为农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理论依据,提出了产权制度是产权价值评估的基础。分析了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的起点、假设、目的和原则,进而提出了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的理论框架。第二,第3章分析了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成本法在农业知识产权评估中受到的挑战,针对农业知识产权成本形成的特点,设计了农业知识产权重置成本确定的步骤,给出了成本法的适用范围;分析了市场法的基本原理和受到的挑战,确定了市场法的应用条件;讨论了应用收益法对农业知识产权进行评估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及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进行的修正。第三,第4章利用均衡价格理论,结合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特点,推导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和均衡价格。并以此得出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价值模型。建立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价值影响因素体系,设计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价值评估流程。利用收益法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市场价值进行初评,借助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实现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价值评价,最后实现了对农产品地理标志充分管理值的评估。第四,第5章利用均衡价格理论,结合植物新品种权价值的特点,推导了植物新品种权的个别供求曲线。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了植物品种权的价值影响因素。访谈法了解了植物新品种权的评估现状。针对转让双方以谈判作为主要定价形式的情况,建立了植物品种权的讨价还价评估模型。第五,第6章分析了农业专利权的保护制度,农业专利权是指涉及农业生产的专利权,其供需曲线的形态与植物品种权相似。农业专利权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和转让需求,农业专利权的外溢性令其社会价值大于私人价值,转让中受让人较多地承担价值外溢的风险,农业专利权的评估可以借鉴知识产权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本研究创造性地将资产的特点引入资产评估理论体系,提出了仅有交易假设才能成为资产评估最基本的假设;推导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曲线,给出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价值的理论模型和评估模型;推导了植物品种权的个别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将讨价还价模型创造性地引入到植物品种权的评估模型中。最终完成了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植物新品种权和农业专利权的评估设计。

王金涛,董心亮,苏寒,陈佩,刘毅,刘小京,孙宏勇[3](2020)在《京津冀地区密植高产宜机收籽粒春玉米品种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机收籽粒可以显着提高玉米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但是目前京津冀地区适宜机收籽粒的玉米品种较少,品种筛选评价体系缺乏,阻碍了玉米籽粒机收的推广实行。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开展了3 a春玉米品种和种植密度互作试验以及2 a玉米籽粒机收试验。根据宜机收籽粒品种要求、该地区气候和种植条件,设置宜机收性、高产稳产优质性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高稳性3个一级评价指标。宜机收性下二级评价指标为籽粒破碎率、含杂率、总损失率和收获速率。籽粒破碎率和含杂率与籽粒含水率分别呈二次函数关系和指数关系,籽粒破碎率≤5%的籽粒含水率在3.6%~24.8%之间;当籽粒含水率≤26.99%时,含杂率≤3%的,因此将生理成熟后10 d的籽粒含水率≤25%作为籽粒破碎率和含杂率的三级评价指标。总损失率与籽粒含水率二次函数关系,与倒伏倒折率和穗位高标准差呈线性关系,因此将生理成熟后10 d的籽粒含水率(≤25%)、倒伏倒折率(≤5%)和穗位高标准差(≤5.93 cm)作为总损失率的三级评价指标。由于倒伏倒折率是影响收获速率的主要作物指标,因此将倒伏倒折率(≤5%)作为收获速率的三级评价指标。品种―种植密度互作试验的平均产量、WUE和穗粒腐病率分别为10 889.64 kg/hm2、2.28 kg/m3和1.75%,产量和WUE标准差平均值分别为1 776.79 kg/hm2和0.43 kg/m3,产量和WUE高稳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53和0.46。通过相关性分析计算,种植密度增加15000株/hm2条件下春玉米产量和WUE平均增加6.59%和11.89%,单株产量平均下降8.38%。据此得到高产稳产优质性和WUE高稳性下的二级评价指标及其判别标准。在确定各级评价指标及其判别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得到末级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并将各评价指标的判别标准作为判别品种的指标值,避免单纯依靠排序确定品种优劣。通过综合性状评价筛选出豫丰98、豫单9953和金科玉3306为京津冀地区适宜籽粒机收的春玉米品种。分析发现该地区宜机收籽粒春玉米品种应具有籽粒脱水快、高产、稳产、增密增产、穗粒腐病率低、WUE高的特点。通过构建适宜的品种筛选体系,有利于玉米籽粒机收技术在京津冀地区推广,对其他地区密植高产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的筛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娟娟[4](2014)在《一串红主要性状遗传表现研及杂交品系初选》文中提出一串红(Salvia splendens)是我国城市环境布置和园林绿化美化必不可少的材料,但目前应用的一串红以红色低矮品种为主,花色、株型等性状较为单一,且应用中的品种多来自国外,我国自育品种较少,因此培育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优质、新颖的一串红品种已经迫在眉睫。杂交育种是培育花卉新品种的常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目前国内一串红杂交育种研究尚处于基础阶段,亲缘关系分析、基础遗传规律及遗传表现分析、杂种优势分析等研究报道均较少,更增加了一串红育种工作的难度。本试验以’彩铃红’、’红粉佳人’、’白马王子’、’橙香公主’、’展望紫’、’展望红’、’展望淡紫’为试验材料,首先对一串红杂交育种工作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以’彩铃红’、’红粉佳人’、’白马王子’、’橙香公±’、’展望紫’为试验材料进行Griffing1完全双列杂交,对20个杂交组合的杂种F,、F2代的主要遗传性状表现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并对’彩铃红’多分枝性状进行了F1代回交检验和F3代进一步检验,同时结合育种目标和层次分析法分析从大量F2代群体中选择花色、株型等综合表现好一些株系。试验中还运用了主基因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一串红品质影响最大的株高、盛花期、透色期和花轮间距进行了遗传模型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严格的自花授粉是一串红温室种植的主要授粉方式,虫媒、风媒有助于授粉。一串红小花花冠长度在未达到花萼长度的1/2时柱头已具备可授性,之后柱头可授性随小花开放逐渐上升,在小花伸出花萼正常开放前后最强,开放后逐渐下降。凉爽通风、温度适宜的环境更适宜一串红杂交育种工作的进行。一串红止反交结实率差异较大,以自然结实率较高的品种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结实率相对更高。2、F1代花色同一组合内未发生分离,且F1代整体只出现深紫红色和红色两种花色,表现出紫色对对玫红色、白色、橙色、红色的不完全显性、红色对玫红色、白色、橙色的完全显性。从F1代遗传变异上看,叶面积性状则表现出遗传差异中等,其他性状均表现为遗传变异较小,F1代群体除叶面积性状表现参差,其他性状均指标表现均较为整齐。F1代超亲个体均大量出现,超低亲现象最显着是第一对真叶期、现蕾期、透色期和盛花期性状,F1代整个物侯期较亲本显着提前。茎秆粗、花序长、花轮数、株高、花梗粗、花序轴粗等性状均出现大量的超高亲个体,有利于一串红观赏价值和品质的提升。而现蕾时节数、株高、茎节间距、花序轮间距的杂种优势则会不同程度的降低一串红的观赏性或者不利于生产应用。综合各组合的表现,笔者认为’红粉佳人’X ’展望紫’、’彩铃红’ X ’红粉佳人’、’展望紫’ X ’红粉佳人’、’展望紫’ X ’橙香公土’4个组合在F1代综合表现较为优秀,具有较高品质。3、F2代花色出现广泛分离,不同组合表现不同。F2代出现7种新颖花色,分别是淡紫色、紫红色、淡粉色、红白复色、粉白复色、玫红白复色和紫白复色。20个组合中,分离最广泛的杂交组合式是’橙香公主’与’展望紫’、’白马王子’与’展望紫’。综合F2代花色表现,推测’红粉佳人’基因型为PPwbbeerrLLIntInt,’彩铃红’基因型为PPvvbbeeRRLLIntInt,’橙香公主’基因型为PpwbbeeRRllIntInt,’白马干.子’基因型为ppwbbeeRRLLIntInt,’展望紫’基因型为PPVVbbeeRRLLIntInt。新产生的紫红色基因型为PPVvbbeeRRLLIntInt,淡紫色的基因型为PPVvbbeeRRllIntInt,淡粉色基因型为 PPwbbeerrllIntInt,带紫晕的 白白色基因型为 ppwbbeeRRLL IntInt。而最终花色基因型的确定仍然需要进一步的试验验证。整体来看,F2代与F1代在多个性状上差异均十分显着,F2代第一对真叶期、现蕾期、透色期、盛花期均较F1代推迟,抽穗叶片数均较F,代增加,茎节间距变短,株高明显较F1代增加,小花数目变化差异不显着或有小幅度增加、花序长度较F1代显着变短,花轮数目变少,花轮间距变短,叶面积延续了F1代的杂种优势,叶子长宽比较F1代下降,叶形更倾向于长形。从衰退上看,总体F2代整体生长势和观赏性弱于F1代。F2代茎节间距、茎粗、小花数、花序轴粗、花轮间距、叶面积这6个指标的正向或者负向衰退均有利于生长或观赏价值的提高,但其衰退值较小;其他9个指标表现出正向或负向衰退则会降低观赏价值和品质。从遗传变异频率上看,F2代中,现蕾期、透色期、盛花期、茎粗、小花数、叶子长宽方面变异幅度相对较小,遗传变异情况相对稳定,而其他各性状F2代都比较容易发生广泛分离。4、’彩铃红’多分枝性状相对’非彩铃红’少分枝性状为隐性性状,且多分枝性状由两对基因核控制,只有当两对基因均为隐性且重叠互作时,才表现出’彩铃红’型,且经过F2代分离得到的’彩铃红’单株株型能稳定遗传。5、选育出玫红色、白色、橙色、紫色、紫红色的多分枝’彩铃系列’株系。选育出淡粉色、红白复色、粉白复色、玫红白复色和紫白复色品种的新颖花色株系选育出淡紫色、紫红色、玫红色、红色、橙色、白色、紫色的不同株高的综合性状表现优秀的株系Ⅰ级27株、ⅡI级149株、Ⅲ级169株6、利用植物主基因+多基闵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分别对株高、花轮间距、花序长和盛花期进行遗传模型判定。结果显示株高和花轮间距性状都符合E-6类等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盛花期性状的遗传模型符合E-5类,为一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花序长性状的遗传模型符合D类为两对完全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

黄俊彦[5](2017)在《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绩效评价与政策激励研究 ——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大学作为科技资源的聚集地,承担着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配置,推动社会科技进步的重大使命。但由于我国农技推广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于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研究较为欠缺,且我国大学缺乏完善的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绩效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导致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工作热情低,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制约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本文通过专家访谈,借鉴国内外文献,初步建立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绩效评价体系。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三轮专家咨询,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进行指标筛选与完善。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指标赋权,从而构建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绩效评价模型。以华南农业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结果与目前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情况相符,从而说明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绩效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参考当今较为成熟的量表,结合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修订,形成组织支持感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和工作满意度量表。在进行大学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调查时,同步进行组织支持感调查、工作投入调查和工作满意度调查。通过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对组织支持感量表、工作投入量表和工作满意度量表进行验证。运用回归分析,探索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人口特征中的工作年限、工作投入中的奉献维度和活力维度,以及工作满意度中的内部满意度维度对绩效分值具有显着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结合目前我国大学农技推广服务现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激励政策建议:(1)明确大学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定位;(2)建立大学农技推广服务弹性工作制;(3)制定大学农技推广服务绩效奖励机制;(4)推进大学职称评定改革进程;(5)设立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专项基金;(6)搭建大学农技推广服务平台。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为研究对象,构建针对于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绩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与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最后提出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激励政策建议。

孙璇璇[6](2020)在《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牧业是科技含量高、回报期长、环保型农业行业,发展草牧业不仅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能创造优于传统粮食种植的经济效益、助力脱贫攻坚的社会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行业。当前我国草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可推广的集成创新技术少,优质牧草种质资源匮乏,国产优质牧草紧缺,牧草供应及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出,草牧业规模化和草牧一体化发展程度低,产业链效益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本文以KK牧草公司为研究对象,第一,运用PEST法、五力模型分别分析KK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和草牧产业环境,明确KK面临的外部主要机会与威胁,运用EFE矩阵评价外部环境状况。第二,分析公司内部研发、人力资源、产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内部管理等关键价值链环节,明确KK主要的内部优势和劣势,运用IFE矩阵评价内部环境状况。第三,综合运用SWOT模型与QSPM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终确定KK牧草公司适宜差异化竞争战略,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情况制定KK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分解目标。第四,根据KK内外部环境分析及差异化竞争战略分解目标,提出差异化措施:高层次人才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市场营销差异化、信息化管理差异化、售后服务差异化。最后,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资金保险保障、重视无形资产保护、健全牧草收储保障能力等措施,确保差异化竞争战略顺利实施。KK牧草公司是当前草牧业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期望通过对KK差异化竞争战略的研究,为国内中小牧草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熊同庆[7](1990)在《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品种审定指标的权重》文中认为 从众多的作物品种(系)中,审定一个或几个优良品种,供大面积推广使用,是种子部门一件非常重要而又极其复杂的工作,根据育种目标,一般考察品种的早熟性、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优质性等因素。过去对这些因素在审定品种中的地位只是人为笼统地确定,误差较大,在审定指标较多的情况下,指标权重更无法有效地确定。为此,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方法。

靖飞[8](2007)在《产业链视角下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实施,成为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标志着中国种业进入了市场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当前中国种业正处于系统转型时期,种子产业赖以生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构成种业体系的微观基础悄然发生着一场系统而深刻的、革命性的变革。市场机制业已成为种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企业作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参与市场角逐。种子企业的竞争将直接影响到种子的配置效率,进而影响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国种业如何自我调整以适应形势,加快体制创新,提高管理水平,立足于国内市场,着眼于国际市场,把中国种业做大做强,己经引起业内人士、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所以,如何规范和促进中国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种子产业竞争力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正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种子在不同作物之间的区别较大,有关中国种子产业的政策设计在不同作物之间也有显着区别,将整个种子产业放在一起研究,不能很好地揭示种子产业发展的本质。基于此,本研究专门对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比较详细、系统地研究,提出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战略以及促进其发展的对策建议,这既是本研究的目的所在,一又凸现了论文选题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研究包括导论在内共九章内容。导论部分,论文对问题的提出、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框架进行了系统阐述,是统领全篇的总括性章节。论文第二章对产业链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为本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论文第三章回顾了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历程,分析了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第四章开始到第六章按照产业链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和种子经营三个环节,主要分析研究了每个产业链环节的构成、特征、经营主体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论文第七章对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进行分析,使用了DEA效率模型分析了江苏省农业部颁证企业与全国上市公司的效率差异以及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内部的效率差异,建立了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第八章以种子产业体系为基础,研究水稻种子产业链外部因素对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数据的统计与计量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经过几年市场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得到完善,政府部门正着手将种子作为一项单纯技术转变为一项独立产业来培育,由过去以“管”为主,转变为行政管理与事业服务融为一体;由过去生产和科研两个体系运转,转变为种子产业一盘棋,通过行政、市场、经济、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为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市场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种子产业市场化改革,吸引了诸多社会资本进入,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集中度还较低,企业数目远高于理论数目,市场竞争还很激烈。为了在种子产业中站稳脚跟,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正按照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原来脱节最为严重的水稻品种选育环节,市场化方向已经初具雏形,国有科研机构设立附属于自己的种子企业,对水稻育种科研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尝试,部分实现了水稻品种市场价值,激发了育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种子企业通过自设科研机构,或者与国有科研机构联合,向国有科研机构注资,开始涉足品种选育环节。品种选育环节的企业化运作、市场化发展已经初露端倪。种子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开始分化,“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正在逐渐成型,其综合实力在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中处于龙头地位,农业部颁证的一体化企业正向种业“航空母舰”方向发展。原来单纯为其他种子企业代工制种的企业,在江苏省劳动力价格以及耕地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下,受制于预约制种方和制种农户,企业竞争力在削弱。与其境遇不同的是纯种子经营企业,尽管综合实力与其他企业还无法相提并论,但是通过市场化运作,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逐利能力。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是脱胎于计划管制时期的产物,品种权的市场化转让切断了其品种来源,目前主要通过生产不需要品种选许可的品种,企业竞争力也在逐步下滑。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的发展战略要立足于改革,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鼓励和支持企业改革,通过整合、兼并和重组等方式向集团化、连锁化发展,提高大型企业对种子产业的整合力,迅速建立起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第二,彻底改革国有水稻品种选育机构,改变目前国家与社会资本同步开展育种科研工作的现状,积极向以种子企业为主体的育种科研主体结构转变,结合江苏省区域自然特征,建立区域性的商业育种机构;第三,完全实现政府行为的市场化改革,彻底改革原有不适应种子产业市场化发展的法律制度约束,充分发挥种子企业作为经营主体的作用,政府机构立足于服务与市场监管,为种子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目标,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必须坚持市场调节企业行为,政府行为作为必要的补充。政府角色要坚持准确到位,种子企业在种子产业发展中要合理定位,相关企业要适时进位,形成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合理的竞争环境。

张正岩[9](2018)在《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的风险预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转基因技术是一种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核心,对基因进行修饰、改造,从而定向改变生物体遗传性状的技术。借助转基因技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在保护生态系统、缓解资源压力、改善产品品质、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正式批准棉花、番木瓜、杨树、番茄、矮牵牛和甜椒6种转基因农作物进行产业化生产,颁发了转基因Bt水稻和转基因植酸酶玉米的生物安全证书,加快实现了转基因作物从纤维作物----饲料作物----粮食作物的产业化进程。然而,如任何一项新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一样,转基因技术在带来巨大社会经济利益的同时,争论从未间断,其中转基因作物技术商业化风险的不确定性是关于是否应该加快推进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争论之一。因此,很有必要探究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过程中的风险问题,即技术从研发到商业化应用这段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由于转基因玉米技术在中国尚未商业化应用,所以本研究为事前研究。事前研究具有一定的预判性和前瞻性,对政府的决策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考虑到转基因玉米技术的商业化处于转基因玉米产业化的始端,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以此拟选择技术商业化风险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访谈各个领域专家收集数据,以弥补数据信息的不足,同时赋予专家以不同权重来保证数据的科学性。最终通过风险矩阵方法预判出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的风险水平,提出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本文首先对风险有关概念及相关理论进行了界定与阐述,并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在转基因玉米技术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为下文更全面地识别风险做铺垫;其次,根据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由实验室阶段到产品化阶段再到商业化阶段的过程以及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所依附的宏微观环境等,通过德尔菲法的技术手段识别出技术商业化涉及的技术风险、交易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投入风险、管理风险及环境风险等七类风险中具体的风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以风险矩阵与模糊理论、层析分析法相结合的风险测度流程。最后,文章应用该风险评价体系对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进行了度量与评价,同时对评价结果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结论如下: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的总体风险等级为“中等”,整体上说明中国实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是较为乐观的;法律政策风险、市场接受容量风险、技术适用性风险、是影响技术商业化的关键性因素,紧随其后的是市场接受时间风险、配套技术可获得性风险、知识产权等风险;为防范技术商业化的风险,中国应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改革转基因技术研发体系、提高转基因玉米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意识、重视配套技术的研究与跟进、强化转基因科普工作等措施。

马琨[10](2019)在《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粮食消费大国,种业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事关国家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已有上千年农耕历史,但放眼全球,种业发展仍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如何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如何满足膳食结构调整升级需求,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热点。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来源,其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及战略作用在我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玉米种业安全早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最重要环节。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在平衡全国粮食市场中始终发挥着“稳压器”功能,玉米种业发展问题至关重要。伴随我国种业市场的逐步开放,跨国种子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积累、先进的技术装备、优质的产品服务,给吉林省乃至全国玉米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然吉林省近年来玉米产量一直保持较高态势,但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却远不及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玉米种业缺乏竞争力是重要原因。因此,在农业转型升级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探寻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对推进吉林省玉米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竞争力评价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核心,深入剖析吉林省玉米种业的现状及现存问题,系统评价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的生产效率和种子企业竞争力,科学研判市场需求变化和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路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一是系统分析国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及经验借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从玉米种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政策法规和生产现状四个方面,系统分析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同时借鉴德国和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在差距分析基础上,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二是测度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构建了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通过实地调研取得原始数据,利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方差计算、平均数比较、相关分析等,证明调查问卷可信。应用DEA-SBM模型,采用DPSV16.05软件对选取的21个玉米品种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并对结果中非有效决策单元进行冗余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三是评价吉林省主要玉米品种所属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构建了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及企业调研获取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利用SPSS22.0软件,对获取的21家种子企业数据进行处理,得到5个主成分。基于BP神经网络原理,构建一个三层的种子企业BP神经网络结构,将5个主成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运用Matlab2015b软件对构建的三层BP神经网络进行误差训练,得出吉林省21家种子企业相对竞争力指数,系统分析了竞争力差异成因。四是深入探究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从专用型玉米需求、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以及节本增效、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对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进行研判,分析当前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深入挖掘吉林省玉米种子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根源,提出提高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五是基于国情省情,提出了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提升路径。商业化育种模式共分四个部分:一是构建全产业链分工机制。即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为三个维度,从品种的选育与改良、审定与监管、推广与应用三个阶段,针对各主体承担的具体任务,做好信息整合及育种有机衔接;二是构建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涵盖政府管理保障平台、信息与资源管理平台和服务保障平台,以确保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三是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包含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及运行机制,明确风险承担与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拟有效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保障各主体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固;四是构建商业化育种的战略联盟合作模式。提出以种子企业研发为主体,配套政府专项资金、政策及法律法规支持,通过自有及购买的种质资源库、自建及租借的试验基础设施库、聘用及兼职方式形成科技人员库及积累和转移形成技术信息库等方式,借助现代生物技术不断革新构建新品种商业化育种模式。最后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应坚持突出中校企业育种的主体地位、成立行业发展协会以及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的发展路径。

二、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品种审定指标的权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品种审定指标的权重(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农业科技创新基本理论研究
    2.1 农业科技创新内涵
        2.1.1 科技创新
        2.1.2 农业科技创新
    2.2 农业科技创新特点
    2.3 农业科技创新要素
        2.3.1 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2.3.2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2.3.3 农业科技创新的环境
    2.4 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分析
        2.4.1 投入要素分析
        2.4.2 产出要素分析
        2.4.3 国际活动能力
        2.4.4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构建思路和原则
        3.1.1 构建思路
        3.1.2 构建原则
    3.2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指标体系
    3.3 基本数据采集和处理
        3.3.1 数据工作流程
        3.3.2 数据采集模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
    4.1 评价方法简介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模糊综合评价法
        4.1.3 DEA 数据包络聚类法
        4.1.4 主成因分析法
    4.2 指标体系权重方法研究
        4.2.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权重方法研究
        4.2.2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体系权重方法研究
    4.3 各指标量化计分
        4.3.1 基础能力指标量化计分
        4.3.2 科研产出能力指标量化计分
        4.3.3 国际活动能力指标量化计分
        4.3.4 科技转化能力指标量化计分
    4.4 综合评价模型
        4.4.1 综合评价法
        4.4.2 综合评价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平台分析与设计
    5.1 平台的需求分析
        5.1.1 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情况
        5.1.2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数据的管理现状
        5.1.3 平台的功能需求
    5.2 平台的建设目标、原则及模式
        5.2.1 建设目标
        5.2.2 建设原则
        5.2.3 建设模式
    5.3 平台的总体框架及主要功能
        5.3.1 总体框架
        5.3.2 核心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实证分析
    6.1 研究对象选择与评价方法
        6.1.1 基本假定
        6.1.2 研究对象
        6.1.3 评价方法确定
    6.2 不同层次的评价结果
        6.2.1 科研经费评价结果
        6.2.2 人才队伍评价结果
        6.2.3 科研平台评价结果
        6.2.4 基础能力评价结果
        6.2.5 科研产出评价结果
        6.2.6 国际活动能力评价结果
        6.2.7 科技转化能力评价结果
        6.2.8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6.3 科研机构特征分类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2)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2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理论
    2.1 概念及研究范围界定
        2.1.1 知识产权概念的界定
        2.1.2 农业知识产权概念的界定
        2.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农业知识产权的特征
        2.2.1 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
        2.2.2 农业知识产权独特特征
    2.3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理论基础
        2.3.1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与价值理论
        2.3.2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与产权理论
    2.4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理论要素
        2.4.1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的本质
        2.4.2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的假设
        2.4.3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的目的
        2.4.4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的原则
    2.5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价值框架
    2.6 本章小结
3 农业知识产权评估方法
    3.1 成本法与农业知识产权评估
        3.1.1 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3.1.2 成本法受到的挑战
        3.1.3 成本法的改进
        3.1.4 成本法的应用评价
    3.2 市场法与农业知识产权评估
        3.2.1 市场法的基本原理
        3.2.2 市场法受到的挑战
        3.2.3 市场法的应用评价
    3.3 收益法与农业知识产权评估
        3.3.1 收益法的基本原理
        3.3.2 收益法受到的挑战
        3.3.3 收益法的改进
        3.3.4 收益法的应用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评估
    4.1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价值保护
        4.1.1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概念
        4.1.2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制度
        4.1.3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状况
    4.2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价值的理论分析
        4.2.1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特殊性
        4.2.2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价值的理论推导
        4.2.3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价值影响因素
    4.3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设计
        4.3.1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评估目的
        4.3.2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评估基准日
        4.3.3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初始评估值
        4.3.4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价值评价
        4.3.5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充分管理值
        4.3.6 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建议的提出
        4.3.7 农产品地理标志评估工作流程设计
    4.4 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评估案例
        4.4.1 评估案例背景资料
        4.4.2 评估要素
        4.4.3 评估基准日市场价值
        4.4.4 评估充分管理价值
        4.4.5 评估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农业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评估
    5.1 农业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价值保护现状
        5.1.1 农业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概念
        5.1.2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
        5.1.3 农业植物品种权申请授权情况
    5.2 农业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价值的理论分析
        5.2.1 从均衡价格理论看品种权的价值
        5.2.2 利用讨价还价模型确定品种权价格
        5.2.3 农业植物品种权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5.2.4 农业植物品种权价值影响因素体系
    5.3 农业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设计
        5.3.1 农业植物品种权评估目的
        5.3.2 农业植物品种权评估假设
        5.3.3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评估工作设计
    5.4 农业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案例
        5.4.1 评估背景资料
        5.4.2 评估要素的选择
        5.4.3 评估过程
        5.4.4 评估结果与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农业专利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6.1 农业专利知识产权价值保护
        6.1.1 农业专利权的概念
        6.1.2 农业专利权保护制度
        6.1.3 农业专利权申请与保护状况
    6.2 农业专利知识产权价值理论分析
        6.2.1 农业专利权的特殊性
        6.2.2 从均衡价格理论看农业专利权价值
        6.2.3 农业专利权的价值影响因素
    6.3 农业专利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设计
        6.3.1 农业专利权评估目的
        6.3.2 农业专利权的评估主体
        6.3.3 农业专利权的评估方法
    6.4 涉农专利知识产权评估案例
        6.4.1 案例背景
        6.4.2 评估基本情况
        6.4.3 评估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获奖
作者简历
致谢

(3)京津冀地区密植高产宜机收籽粒春玉米品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籽粒机收损失率、籽粒破碎率、含杂率
        1.3.2 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其高稳系数
        1.3.3 生理成熟后植株各部位含水率
        1.3.4 穗位高标准差
        1.3.5 穗粒腐病率和倒伏倒折率
        1.3.6 各指标随种植密度的相对变化比例
    1.4 筛选指标权重确定
        1.4.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1.4.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1.4.3 组合权重
    1.5 品种筛选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宜机收性评价指标筛选及判别标准
        2.1.1 籽粒破碎率评价指标筛选及判别标准
        2.1.2 含杂率评价指标筛选及判别标准
        2.1.3 损失率评价指标筛选及判别标准
        2.1.4 收获速率评价指标筛选及判别标准
    2.2 高产稳产优质性评价指标筛选及判别标准
    2.3 WUE高稳性评价指标筛选及判别标准
    2.4 筛选指标权重及品种筛选结果
3 讨论
    3.1 宜机收性
    3.2 高产稳产优质性
    3.3 WUE高稳性
    3.4 生育期
    3.5 筛选出的春玉米品种特性
4 结论

(4)一串红主要性状遗传表现研及杂交品系初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一串红育种工作研究进展
        1.1.1 一串红育种目标
        1.1.2 一串红育种方法
        1.1.3 一串红遗传基础及遗传规律
        1.1.4 一串红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杂种鉴定
        1.1.5 我国一串红育种瓶颈
    1.2 花卉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2.1 观赏花卉杂交育种研究
        1.2.2 杂种优势在观赏花卉中的应用及研究
        1.2.3 观赏花卉遗传规律研究
        1.2.4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在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中应用
        1.2.5 观赏花卉杂种后代评价方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一串红杂交育种技术若干问题研究
        2.2.2 一串红种内杂交育种与F1代主要性状调查分析
        2.2.3 一串红F2代主要性状调查分析
        2.2.4 F2代优株选育
        2.2.5 一串红3个重要性状遗传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一串红杂交育种技术若干问题
    3.2 一串红种内杂交育种与F1代主要性状调查
    3.3 一串红F2代主要性状调查
    3.4 层次分析法F2代优株选育
    3.5 一串红重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4.结论与讨论
    4.1 一串红杂交育种技术若干问题结论与建议
    4.2 一串红种内杂交育种与F1代主要性状分析
    4.3 一串红F2代主要性状分析
    4.4 F2代优株选育
    4.5 一串红重要性状遗传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5)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绩效评价与政策激励研究 ——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调动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参与农技推广服务的积极性
        1.1.2 推进大学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有机结合
        1.1.3 加速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2 研究内容
        1.2.1 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绩效评价
        1.2.2 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1.2.3 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激励政策建议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综述
    2.1 理论概述
        2.1.1 绩效评价
        2.1.2 组织支持感
        2.1.3 工作投入
        2.1.4 工作满意度
        2.1.5 激励
        2.1.6 概述总结
    2.2 农技推广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情况
        2.2.2 国内研究情况
        2.2.3 农技推广研究评述
3 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绩效评价
    3.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3.1.2 导向性原则
        3.1.3 全面性原则
        3.1.4 可操作性原则
        3.1.5 可比性原则
    3.2 评价指标初选
    3.3 评价指标筛选
        3.3.1 指标筛选方法
        3.3.2 德尔菲法的运用步骤
        3.3.3 咨询专家基本情况
        3.3.4 专家咨询的可靠性
        3.3.5 第一轮咨询结果
        3.3.6 第二轮咨询结果
        3.3.7 第三轮咨询结果
    3.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4.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3.4.2 构造判断矩阵
        3.4.3 计算各层次权重向量
        3.4.4 确定组合权重
    3.5 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3.5.1 无量纲化
        3.5.2 建立绩效评价模型
    3.6 实证研究
        3.6.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6.2 绩效评价分析
4 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4.1 问卷调查
        4.1.1 组织支持感调查
        4.1.2 工作投入调查
        4.1.3 工作满意度调查
    4.2 信度分析
    4.3 效度分析
        4.3.1 组织支持感
        4.3.2 工作投入
        4.3.3 工作满意度
    4.4 回归分析
        4.4.1 人口特征对绩效的回归分析
        4.4.2 组织支持对绩效的回归分析
        4.4.3 工作投入对绩效的回归分析
        4.4.4 工作满意度对绩效的回归分析
    4.5 研究结论
5 大学农技推广服务激励政策建议
    5.1 明确大学农技推广服务工作定位
    5.2 建立大学农技推广服务弹性工作制
    5.3 制定大学农技推广服务绩效奖励机制
    5.4 推进大学职称评定改革进程
    5.5 设立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专项基金
    5.6 搭建大学农技推广服务平台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B 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附录C 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三轮)
附录D 大学农技推广服务调查问卷
附录E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和奖励

(6)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差异化竞争战略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1.2.1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内涵
        1.2.2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途径
        1.2.3 差异化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2.1 相关战略理论概述
        2.1.1 竞争战略理论
        2.1.2 差异化竞争战略理论
    2.2 竞争战略分析工具
        2.2.1 SWOT分析法和QSPM矩阵
        2.2.2 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
        2.2.3 EFE矩阵、IFE矩阵和层次分析法
第三章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外部环境分析
    3.1 PEST法对KK牧草公司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3.1.1 KK牧草公司外部宏观环境的机会分析
        3.1.2 KK牧草公司外部宏观环境的威胁分析
    3.2 波特五力模型对草牧业行业环境分析
        3.2.1 草牧业行业环境下的机会分析
        3.2.2 草牧业行业环境下的威胁分析
    3.3 层次分析法和EFE矩阵评价KK外部环境状况
        3.3.1 构建KK牧草公司外部因素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3.3.2 构造KK牧草公司外部因素判断矩阵
        3.3.3 对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3.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3.3.5 建立EFE矩阵评价外部环境状况
第四章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内部环境分析
    4.1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内部环境的优势分析
        4.1.1 研发成果丰硕及成果转化率高
        4.1.2 稳定的中青年人才团队
        4.1.3 产品质量获得客户认可
        4.1.4 区域内良好产品口碑及公司声誉
        4.1.5 售后服务到位
        4.1.6 内部制度化管理优势
        4.1.7 丰富的牧草经验优势
    4.2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内部环境的劣势分析
        4.2.1 缺乏高层次科研和管理人才
        4.2.2 产品缺乏品牌化管理
        4.2.3 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
        4.2.4 信息化管理程度低
        4.2.5 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4.3 层次分析法和IFE矩阵评价KK内部环境状况
        4.3.1 构建KK牧草公司内部因素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4.3.2 构造KK牧草公司内部因素判断矩阵
        4.3.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4.3.4 建立IFE矩阵评价内部环境状况
第五章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与目标确定
    5.1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
        5.1.1 SWOT矩阵模型及战略可行性分析
        5.1.2 QSPM矩阵确定差异化竞争战略
    5.2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目标确定
        5.2.1 KK牧草公司高层次人才差异化目标
        5.2.2 KK牧草公司产品差异化目标
        5.2.3 KK牧草公司市场营销差异化目标
        5.2.4 KK牧草公司信息化管理差异化目标
        5.2.5 KK牧草公司售后服务差异化目标
第六章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内容与措施
    6.1 高层次人才差异化
        6.1.1 高层次管理人才差异化
        6.1.2 高层次科研人才差异化
    6.2 产品差异化
        6.2.1 建立高质量自有品牌
        6.2.2 提升产品附加值
    6.3 市场营销差异化
        6.3.1 用户市场差异化
        6.3.2 营销渠道差异化
    6.4 信息化管理差异化
        6.4.1 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6.4.2 引入种产销一体化管理系统
        6.4.3 引入数据交换共享平台
    6.5 售后服务差异化
        6.5.1 健全售后服务制度
        6.5.2 充实售后人才队伍及服务内容
        6.5.3 合理布局省内外售后服务网点
第七章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7.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7.2 强化资金保险保障
    7.3 重视无形资产保护
    7.4 健全牧草收储保障能力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调查问卷
致谢

(8)产业链视角下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论文结构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链相关理论概述
        2.1.1 产业概念
        2.1.2 产业组织理论
        2.1.3 交易费用理论
        2.1.4 企业竞争力理论
        2.1.5 与产业链相关概念
    2.2 产业链理论概述
        2.2.1 产业链概念
        2.2.2 产业链环节理论
        2.2.3 产业链参与主体理论
        2.2.4 产业链类型理论
        2.2.5 产业链应用研究
    2.3 水稻种子产业链相关概念概述
3 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历程
    3.2 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现状
        3.2.1 江苏省水稻种子市场规模
        3.2.2 江苏省水稻品种选育优势
        3.2.3 江苏省水稻种子经营主体
        3.2.4 江苏省种子管理机构
    3.3 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存在的问题
        3.3.1 市场竞争主体整体实力一般
        3.3.2 水稻种子产业市场集中度低
        3.3.3 种子管理体制和机构还不健全
        3.3.4 品种选育优势还未转化成胜势
4 江苏省水稻品种选育环节分析
    4.1 品种选育环节的重要性和作用机理
        4.1.1 品种选育对种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4.1.2 品种选育影响种子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4.2 品种选育环节构成及特征
        4.2.1 品种选育环节构成
        4.2.2 品种选育环节特征
    4.3 江苏省水稻育种成果分析
        4.3.1 江苏省审定水稻品种构成
        4.3.2 江苏省审定水稻品种选育机构构成
    4.4 江苏省水稻品种选育环节经营主体现状
        4.4.1 江苏省水稻品种选育环节经营主体构成
        4.4.2 江苏省水稻品种选育环节种子企业现状
    4.5 江苏省国有水稻育种科研机构改革的利弊分析
        4.5.1 江苏省水稻育种科研机构改革尝试基本情况
        4.5.2 江苏省水稻育种科研机构改革模式的利弊分析
        4.5.3 改革尝试取得的成效及面临的问题
    4.6 江苏省水稻育种科研人员现状行为分析
        4.6.1 江苏省水稻育种科研人员状况
        4.6.2 影响江苏省水稻育种科研人员行为的因素研究
    4.7 本章小结
5 江苏省水稻种子生产环节分析
    5.1 种子生产环节的重要性和作用机理
        5.1.1 种子生产对种子产业发展重要性的案例分析
        5.1.2 种子生产影响种子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5.2 种子生产环节构成及特征
        5.2.1 种子生产环节构成
        5.2.2 种子生产环节特征
    5.3 江苏省水稻种子生产环节种子企业现状
        5.3.1 江苏省水稻种子一体化生产经营企业现状
        5.3.2 江苏省水稻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现状
        5.3.3 江苏省纯代工水稻种子生产企业现状
    5.4 种子公司与制种农户利益联接机制调查与分析
        5.4.1 种子公司与制种农户主要利益联接模式
        5.4.2 对种子公司与制种农户主要利益联接模式的评价
    5.5 农户杂交制种规模对制种产量影响的计量分析
    5.6 种子企业加工设备与种子企业利润关系分析
        5.6.1 种子企业种子加工设备现状
        5.6.2 种子加工设备与种子企业主营利润之间的相关关系
    5.7 本章小结
6 江苏省水稻种子经营环节分析
    6.1 种子经营环节的重要性和作用机理
    6.2 种子经营环节构成及特征
        6.2.1 种子经营环节构成
        6.2.2 种子经营环节特征
    6.3 江苏省水稻种子经营环节种子企业现状
    6.4 种子广告与企业主营利润关系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分析
    7.1 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DEA效率评价
        7.1.1 种业上市公司与江苏省全国经营种子公司生产效率比较
        7.1.2 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效率
    7.2 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构成因素
    7.3 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
    7.4 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主成分分析
    7.5 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竞争力层次分析法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水稻种子产业链外部因素分析
    8.1 资源条件对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影响
        8.1.1 自然资源条件对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影响
        8.1.2 农村农田水利设施对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影响
        8.1.3 劳动力资源对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影响
    8.2 政府行为对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影响
        8.2.1 种子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存在的依据
        8.2.2 种子产业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主要手段
        8.2.3 政府干预种业行为效果的实例分析
        8.2.4 江苏省政府干预水稻种业的主要范围
    8.3 相关产业对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的影响
        8.3.1 相关产业与种子产业发展相关性的案例分析
        8.3.2 相关产业对种子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8.4 种子使用农户与种子产业发展
        8.4.1 种子使用农户对种子产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8.4.2 研究模型的建立
        8.4.3 种子使用农户样本描述统计分析
        8.4.4 实证模型结果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全文总结与对策建议
    9.1 全文总结
    9.2 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战略
    9.3 促进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9.3.1 保证政府角色在种子产业发展中准确到位
        9.3.2 实现种子企业在种子产业发展中合理定位
        9.3.3 引导相关企业在种子产业发展中适时进位
    9.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种子生产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2:种子使用农户调查问卷
    附录3:科研人员调查问卷
    附录4: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DEA评价结果
    附录5: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主成分评价结果
    附录6:江苏省水稻种子企业层次分析法评价结果
    附录7: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的风险预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文章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转基因玉米技术
        2.1.2 技术商业化
        2.1.3 风险
        2.1.4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技术创新理论
        2.2.2 创新扩散理论
        2.2.3 市场需求拉引理论
        2.2.4 风险规避理论
        2.2.5 三角模糊数理论
3 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的理论分析
    3.1 转基因玉米技术发展概述
        3.1.1 转基因玉米技术发展现状
        3.1.2 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研发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2 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分类与识别
        3.2.1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分类
        3.2.2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识别
    3.3 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的可能成因分析
        3.3.1 基于人机系统工程理论的风险可能成因分析
        3.3.2 基于因果分析法的风险可能成因分析
4 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测度方法与指标选择
    4.1 常见风险测度方法
    4.2 风险矩阵方法概述与改进
        4.2.1 风险矩阵方法概述
        4.2.2 风险矩阵方法的改进
    4.3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指标选择
    4.4 基于风险矩阵的风险水平测度
        4.4.1 风险发生概率确定
        4.4.2 风险影响程度确定
        4.4.3 风险等级确定
        4.4.4 评估结果还原
    4.5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总体风险评价
        4.5.1 各风险权重确定
        4.5.2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总体风险水平
5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预判实证分析
    5.1 评估数据来源
    5.2 同级风险重要性排序
        5.2.1 确定专家组评分成员的评分权重
        5.2.2 确定风险发生概率
        5.2.3 确定风险影响程度
        5.2.4 确定风险等级
        5.2.5 确定Borad序值
    5.3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权重确定
        5.3.1 计算准则层指标权重
        5.3.2 确定指标层的指标权重
    5.4 结果分析
        5.4.1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总体风险水平
        5.4.2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6 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风险防范措施
    6.1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努力提高技术的适用性
    6.2 改革转基因技术研发体系,降低竞争力与市场时机风险
    6.3 强化转基因玉米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意识,防范知识产权风险
    6.4 重视配套技术的研究与跟进,增强应对可获得性风险能力
    6.5 强化转基因科普工作,减少市场接受度风险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玉米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1.2 玉米种业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1.3 玉米在吉林省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种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3.2 商业化育种研究现状
        1.3.3 玉米供给侧研究现状
        1.3.4 生产效率研究现状
        1.3.5 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6 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主要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种子产业与种子行业
        2.1.2 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2.1.3 玉米种业
    2.2 理论基础
        2.2.1 波特竞争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玉米种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
    3.1 国外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1.1 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1.2 德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3.1.3 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3.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2.1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3.2.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2.3 国内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3.2.4 国内玉米生产现状
    3.3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3.1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3.3.2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3.3 吉林省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3.3.4 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
    3.4 吉林省玉米种业存在的差距
        3.4.1 技术差距
        3.4.2 资源差距
        3.4.3 规模差距
    3.5 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借鉴
        3.5.1 国外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总结
        3.5.2 对吉林省的启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EA-SBM模型的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研究
    4.1 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1 生产效率测度指标选取原则
        4.1.2 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设定
    4.2 问卷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4.3 DEA模型与方法
        4.3.1 CCR模型
        4.3.2 BCC模型
        4.3.3 DEA-SBM模型
    4.4 效率测算及结果分析
        4.4.1 DEA-SBM模型测算
        4.4.2 非有效决策单元冗余分析
    4.5 提升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政策建议
        4.5.1 加快种业资源整合,培植省内驰名种业
        4.5.2 加大科研投入,重视育种单位研发能力建设
        4.5.3 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技术采用补贴种类
        4.5.4 加强补贴调节,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
        4.5.5 创新低成本、高产出耕作模式,加快集约化进程
        4.5.6 加大玉米种植技术示范推广,鼓励农户尝试新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的吉林省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
    5.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定
    5.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
    5.3 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5.3.1 主成分分析模型与方法
        5.3.2 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5.4 竞争力评价及结果分析
        5.4.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竞争力分析
        5.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竞争力训练
        5.4.3 种子企业竞争力指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研究
    6.1 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研判
        6.1.1 专用型玉米需求稳中有升
        6.1.2 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加强
        6.1.3 种植过程注重节本增效
        6.1.4 玉米规模化种植程度提高
    6.2 新趋势下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现状
        6.2.1 专用型玉米品种缺口大
        6.2.2 优质品种仍显不足
        6.2.3 省外品种占主导地位
    6.3 供给不足的根源分析
        6.3.1 育种与推广脱节
        6.3.2 体制机制相对落后
        6.3.3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6.3.4 市场竞争持续加剧
        6.3.5 种业呈现局部泡沫化
    6.4 提高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的对策建议
        6.4.1 推进培植规模化种子企业
        6.4.2 强化种子企业育种主体地位
        6.4.3 提高种子企业经营能力
        6.4.4 加快优良品种选育进程
        6.4.5 建立健全配套体制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模式及路径
    7.1 传统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7.1.1 传统育种模式
        7.1.2 现存问题
    7.2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7.2.1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
        7.2.2 现存问题
    7.3 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7.3.1 商业化育种模式构建
        7.3.2 吉林省玉米种业路径选择
    7.4 促进吉林省商业化育种保障措施
        7.4.1 完善配套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7.4.2 加大育种研发投入力度
        7.4.3 注重科研管理人才储备
        7.4.4 聚焦特色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
        7.4.5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共享体系
        7.4.6 循序渐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导师简介

四、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品种审定指标的权重(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 姜丽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2]农业知识产权评估研究[D]. 李秀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3]京津冀地区密植高产宜机收籽粒春玉米品种筛选[J]. 王金涛,董心亮,苏寒,陈佩,刘毅,刘小京,孙宏勇. 农业工程学报, 2020(22)
  • [4]一串红主要性状遗传表现研及杂交品系初选[D]. 李娟娟. 北京农学院, 2014(05)
  • [5]大学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绩效评价与政策激励研究 ——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D]. 黄俊彦.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6]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D]. 孙璇璇.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7]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品种审定指标的权重[J]. 熊同庆. 湖北农业科学, 1990(01)
  • [8]产业链视角下江苏省水稻种子产业发展研究[D]. 靖飞.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9]中国转基因玉米技术商业化的风险预判研究[D]. 张正岩.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10]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马琨. 吉林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品种验证指标的权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