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墨接地体在高压电器设备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锋,余飞宏,尹李健,郭洁,务孔永,吕金勇[1](2021)在《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石墨基柔性接地体冲击接地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目前电力系统中存在的接地体严重腐蚀问题,新型柔性石墨接地材料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然而对于该材料接地特性的研究依然不够完善,选用接地体时沿用金属接地体的设计思路,因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基于此,笔者在考虑土壤非线性火花效应的前提下,建立了接地体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仿真模型准确性后,比较研究了石墨基柔性接地体与钢接地体之间冲击接地特性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对两种接地体的有效长度进行了相应分析,同时还确定了两种接地体在不同频率电流下的趋肤深度。研究结果表明:接地体的冲击接地电阻主要与接地体尺寸相关,材料自身电气特性影响相对较小,同时石墨基柔性接地体有效长度相比钢接地体较长,且其趋肤效应较弱,因此接地材料的整体利用率较高。
李诚[2](2014)在《110kV变电所的雷电防护措施研究》文中认为自然界中雷电一直都是危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的因素之一,被雷电击中的变电站如果发生事故,会危害电力系统以及整个供电网络,发生事故时电网会发生大面积的停电,这样会给社会生产和人民带来重大的财产损失和生活不便,所以变电站采取可靠的防雷措施防止停电带来的危害就显得非常重要。当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变电站提供了很多的雷电防护措施,由于各地区变电站所处自然条件不同,因此变电站采取的防雷措施就会有很多差异和技术难题。本文着重阐述了现代化防雷措施技术的研究工作,以及对110kV电压等级的变电站防雷的具体措施和接地设置的研究,并结合鹤岗电业局110kV石墨变电站工程实例,完成变电站防雷措施的设计,以及改善变电站没有达到防雷技术要求时的办法,为安全稳定可靠运行的变电站提供技术保障。通过对110kV石墨变电站防雷措施设计的工程实例的总结,为以后区域复杂的新建变电站防雷措施的改进提供了参考帮助。
李腾[3](2021)在《考虑地形特征的杆塔辅助接地网接地特性研究》文中提出电力系统接地的长期有效性是保证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对于提高输电线路的耐雷水平、减少雷击事故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行输电线路杆塔存在着土壤电阻率高、接地施工困难、降阻效率低等问题。土壤条件以及高频电流作用下接地导体呈现的趋肤效应、电感效应是影响接地装置散流特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这些因素对接地装置散流特性的影响,对提高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系统的防雷性能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考虑地形特征的杆塔辅助接地网接地特性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平原地区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特性的研究,分别建立单向外延辅助接地网模型和多向分布式辅助接地网模型,仿真计算外延引线、辅助终端形式、土壤条件等因素对于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特性的影响,仿真数据结果表明:单向外延辅助接地网的降阻效率随着外延引线长度的增加而提高;工频条件下,外延引线数量由1根增加到5根时,杆塔辅助接地网的降阻效率增加了16.52%;均匀土壤电阻率条件下,垂直辅助终端形式的辅助接地网降阻效率最佳。同等长度的外延引线进行均等分段多向敷设,随着分段数量的增加,降阻效果逐渐提升,200k Hz电流频率下,相比于单向辅助接地网,四向辅助接地网的分流系数高出10%,降阻效率提高28%。(2)针对山坡杆塔外延辅助接地网接地特性研究,搭建山体微地形模型,研究了山坡杆塔外延引线、辅助终端位置、外延接地体材料等因素对于山坡杆塔接地特性的影响。仿真数据表明:山坡杆塔外延辅助接地网单向敷设时宜采取沿山坡向下敷设,不能采取沿山坡向上敷设;同等长度的外延引线,增加外延引线数量可以起到很好的降阻效果,在200k Hz高频条件下,四向外延敷设比双向左右延敷设的降阻效率提高5%以上,四向外延分流系数高于双向前后延6%,高于双向左右延3%以上。(3)针对山脊杆塔外延辅助接地网接地特性研究,建立山脊杆塔辅助接地网模型,研究外延引线、辅助终端位置等因素对山脊杆塔接地特性的影响,并进行长距离外延接地体有效散流长度计算。对于山脊杆塔外延敷设方向,在山脊处不宜敷设接地网,应沿山坡向下敷设接地网;200k Hz电流频率下,四向外延敷设比双向左右延敷设的降阻效率提高5%以上;工频条件下,山脚处辅助终端的降阻效率高于山脊处30%左右,200k Hz电流频率下山腰和山脚处辅助终端的降阻效率依然高于山脊处12%左右。本文的相关结论可为降低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及雷击跳闸率、提高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参照。
栾贵远,黄梦林[4](1992)在《石墨接地体在高压电器设备上的应用》文中认为 本文介绍一种新的电器设备的接地体材料——石墨接地体的应用。在安装CYF—1000—0.05冲击电压发生器的接地装置时,要求接地电阻保证值不大于0.9Ω。采用铜网加接地铜棒,或采用长效化学降阻剂均达不到技术要求。采用石墨接地体,则降阻效果显着。石墨是碳的结晶矿物之一,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耐高温和抗热震性能,化学稳定性也很好。石墨接地体是由石墨粉、水泥、沙子按一定配比浇灌而成的石墨条,如图1所示。冲击电压发生器接地装置由总长度为400m的石墨条敷设而成,结果接地电阻为0.66Ω,达到了技术要求,且施工简便、造价低廉,便于运行维护。
蔡剑锐[5](2019)在《包头新都市区世纪220kV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变电站作为电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肩负着与发电厂和电力用户相互联系的任务,一旦变电站发生故障必然会影响到生产生活,因此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包头电网位于内蒙电网的中心位置,担负着整个包头市的供电任务。近几年包头电力发展十分迅速,电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用户对供电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外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在电力建设中对变电站建设的紧凑性、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在设计之初就应该考虑。本论文主要结合内蒙电网运行方式的特点,对包头新都市区220kV变电站进行了设计。此变电站电压有220kV/1l0kV/10kV三个等级,论文主要对变电站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阐述了电气主接线设计原则与基本要求,并对包头新都市区供电负荷情况进行分析,初步描绘出变电站总体结构轮廓。新都市区变电站电气一次系统设计部分主要对变电站的主接线方案、主变容量及型号、中性点接地方式及无功补偿进行论证,通过短路计算,进行电气设备的选型,并设计了防雷接地保护,从而完成了电气一次系统设计。然后对变电站进行了二次系统设计,内容包括调度系统及通信系统设计等。论文最后还从系统继电保护、主变压器保护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保护设计。系统设计从电力系统原始资料出发,严格遵从相关设计原则及水平要求,从而使系统设计更加经济、合理、运行可靠。
唐伟华[6](2020)在《50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感应电压电流对运维的影响与防控策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电力建设的迅速发展,输电网容量的不断增大,为了减少输电走廊占地,采用同塔架设的双回输电线路己成为我国主干网架。同塔双回线的出现,无疑大大减少线路的投资、增大输电容量,但同时也给输变电设备的运行维护带来了新的课题。因此,研究同塔双回感应电压电流对设备运维的影响和制定相应防控策略很有必要。首先,文章针对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的特点,对同塔双回输电线路中,当一回正常运行,另一回停运检修时的不同运行工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分布参数法推导停运线路的感应电压和电流的通用公式,进一步对停运线路不接地,单侧接地,双侧接地及带线路并联电抗器四种情况展开公式推导及分析。其次,文章针对电力行业运维人员对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和电流缺乏了解,对其设备运维方面的影响缺乏系统认识的现状。从生产运维的设备选型、日常维护、倒闸操作、检修作业等核心业务出发,围绕生产工作中发生的实际案例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分析500k V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和电流对运维的影响,得出感应电压电流影响运维的密切相关因素。以某500k 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为实例,运用PSCAD/EMTDC仿真软件对感应电压电流影响运维的密切相关因素进行进一步仿真分析。最后,将研究结论应用于生产实际中的设备选型维护、日常运行、操作安全、作业安全等一系列运维问题的处理解决,开展策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防控策略有助于指导运维人员开展设备维护,操作及异常处理,养成良好的安全运维习惯,保障电网、设备及人身安全,对电力设备运维工作有很现实的意义。
汤何美子[7](2013)在《基于特高频法的GIS局部放电典型缺陷类型放电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体绝缘组合电器(Gas Insulated Switchgear,GIS)与传统的高压配电装置相比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运行可靠性高、检修周期长等突出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高压输电系统中。作为电力系统运行中的重要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破坏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给国民经济生产和社会正常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保证GIS运行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总结了GIS内会引起局部放电的若干种典型故障类型的特征并对其发生原因,影响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了目前国内外用于监测GIS局部放电的若干种比较流行的监测方法,其中以特高频法最具发展前景。因此本文利用特高频法对GIS内引起局部放电的几种典型缺陷类型进行了研究。本文在分析特高频法监测GIS局部放电的原理的基础上研制了基于特高频法的GIS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硬件组成,包括特高频局部放电传感器、信号传输电缆、信号调理单元、数据采集卡、计算机及其相关的控制单元。并研发了该系统的软件部分。该软件利用LabVIEW语言编程,实现对GIS设备局部放电测量及分析等一系列功能。主要包括参数设置模块、数据处理与显示模块和数据存储与查询模块。把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后,监测人员就能够更加直观地从监测结果中得到GIS设备的真实运行状况。本文根据实验需要搭建了用于测量GIS局部放电的实验平台。实验样本为一段真实的单相GIS母线段,模拟现场真实情况进行实验。然后根据GIS在现场容易发生的几种常见缺陷类型设计了四种典型缺陷模型。分别是高压母线尖刺缺陷模型、接地体尖刺缺陷模型、悬浮电位缺陷模型、绝缘子气泡缺陷模型。改变电压大小,改变气体压强等变量进行GIS局部放电实验。利用GIS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得到四种典型缺陷的放电谱图,并根据放电谱图对四种典型缺陷的放电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四种缺陷的放电特征。本文又利用基于相位分析模式的统计参数法计算能够表征谱图特征的31个统计算子,得到四种典型缺陷的指纹图,从而能够定量的分析判断四种典型缺陷的放电类型。
马福[8](2009)在《雷击变电所地电位干扰及防护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雷电一直是危害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变电站在遭受雷击时,沿避雷针、避雷线、避雷器的引下线而进入地网的冲击电流将以地电位干扰的形式对站内各种设备造成干扰,事故严重时还将造成大面积停电,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因此有必要对变电所的地电位干扰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提出有效的抗干扰措施。为了系统的提出地电位抗干扰方案,首先对湖南、河南信阳、福建以及广东省的多个变电所的接地电阻值,屏蔽电缆接地方式,二次设备的等电位连接方式,雷电流入地与电缆沟状况以及变电站现已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现场调研,同时结合湖南娄底500kV民丰变、永州500kV宗元变的变电站接地电阻值、设备接触电压、地网电位分布和导通性试验等现场试验数据,指出目前变电所在抗地电位干扰上存在的问题是变电站接地电阻不合格、地网均压散流效果不好、屏蔽电缆、二次设备的接地方式选择不当以及对电源系统的保护不够。在分析现场事故原因时,主要参考了《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中对变电站二次设备等电位连接方面的具体要求,详细讨论了雷电流在地网上分布,地网电位对二次电缆的影响,屏蔽电缆与二次设备的不同接地方式对抑制干扰的作用以及二次设备采用何种等电位连接是最有效的抗干扰方式。针对分析事故原因时所设计的一些理论模型最后通过高压试验验证了原有理论模型的正确性,提出了完整的地电位抗干扰方案。对于变电所的地电位干扰是一个综合防护的问题,通常需要采取降阻、均压、接地和屏蔽等各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护,以提高变电所的抗干扰性能,保证二次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李孛[9](2009)在《10kV配电线路防雷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湖南地区10kV配电线路运行数据表明,10kV配电线路雷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危害了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电网安全,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电。因此,结合湖南地区10kV配电线路运行与雷害发生情况,研究湖南地区10kV配电线路的防雷保护措施具有相当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课题在广泛收集长沙与衡阳这两个在湖南极具代表性的地区的10kV配电线路运行状况基础上,以3条城乡结合部10kV配电线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线路绝缘水平、线路形式以及雷害事故发生情况等资料进行收集,通过现场实验调研得到了10kV配电变压器、柱上开关接地电阻和土壤电阻率参数,并进行绝缘子冲击放电试验、架空绝缘导线绝缘击穿和绝缘子并联间隙击穿试验等实验室试验,根据现场试验和实验室试验数据并结合理论分析与计算机仿真,分析研究了湖南地区10kV配电线路雷害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湖南地区10kV配电线路雷害事故主要由感应雷电过电压引起,湖南地区10kV配电线路绝缘水平直接影响了配电线路的耐雷水平,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现有的10kV配电线路的中性点运行方式无法有效的解决线路雷击建弧率问题,配电设备防雷保护措施不完善,上述问题造成了湖南地区10kV配电线路较为严峻的防雷形势。结合湖南地区10kV配电线路实际情况提出增强线路绝缘水平以降低线路闪络概率,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的防护措施,采用合适的中性点运行方式降低配电线路雷击建弧率,采用带并联间隙绝缘子与避雷器联合对10kV配电线路进行保护,制定了在不同线路形式与网络结构下中性点运行方式和自动重合闸的投运准则,完善10kV配电设备的防雷保护措施,结合湖南地区土壤电阻率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接地降阻方法。
杨文斌[10](2008)在《风电系统过电压保护与防雷接地及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力发电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快速发展。风电系统中涉及的过电压保护及防雷接地问题较多,但目前我国尚没有风电系统过电压保护和防雷接地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针对这一情况,本文给出了风电系统的过电压及保护体系和实现,主要包括风电机组、升压站、场内输电线路三大方面,其中,风电机组主要应考虑直击雷保护、感应雷保护、接地装置、机组配套升压设备保护等内容;升压站主要应考虑直击雷保护、配电装置的侵入雷电波保护、消弧消谐、操作过电压、接地装置等内容;场内输电线路主要应考虑采用架空线路方式的防雷、过电压保护、接地和采用电缆输电方式的过电压及接地等。最后,作者结合风电工程实例,系统地阐述了风电系统中的过电压保护及防雷接地的方案设计及其实现,对风力发电和风电场设计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二、石墨接地体在高压电器设备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石墨接地体在高压电器设备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石墨基柔性接地体冲击接地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1.1 散流过程数学模型 |
1.2 边界条件 |
1.3 无限元域处理 |
2 土壤电离特性 |
3 仿真模型试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3.1 仿真模型的试验验证 |
3.2 两种接地体冲击接地特性及散流特性研究 |
3.3 两种接地体有效长度差异研究 |
3.4 电感效应以及趋肤效应分析 |
4 结论 |
(2)110kV变电所的雷电防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110kV变电站设计中防雷保护设计和具体措施 |
2.1 防雷保护设计在变电站设计中的作用 |
2.2 110kV变电站设计中对防雷保护装置的选择 |
2.2.1 避雷针 |
2.2.2 避雷线 |
2.2.3 避雷器 |
2.2.4 接地装置 |
2.3 避雷针对直击雷的保护和避雷针保护的范围计算 |
2.3.1 避雷针对直击雷的防护 |
2.3.2 变电站中避雷针保护范围的计算 |
2.4 避雷线保护的技术要求和防护范围的计算 |
2.4.1 避雷线保护的技术要求 |
2.4.2 避雷线保护范围计算 |
2.5 避雷器在变电站防雷的作用 |
2.5.1 避雷器的分类以及优缺点 |
2.5.2 氧化锌避雷器在防雷上的特性 |
2.5.3 正确选择避雷器的基本要求 |
2.6 110kV变电站防雷接地装置保护的布置和选择范围 |
2.6.1 接地装置的选择范围 |
2.6.2 接地装置的布置 |
2.7 变电站建筑物内二次系统防雷保护措施 |
2.7.1 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措施的原则 |
2.7.2 防雷设备的选择 |
2.7.3 变电站二次系统防雷具体实施措施 |
第3章 短路电流计算在防雷保护中的作用 |
3.1 防雷接地保护时短路电流的计算 |
3.1.1 短路电流计算目的和分析 |
3.1.2 短路计算注意事项 |
3.1.3 短路点的选择原则与确定 |
3.1.4 短路计算的原理 |
3.1.5 计算基准值 |
3.2 降低变电站接地装置接地电阻的措施 |
第4章 鹤岗电业局110kV石墨变电站防雷保护措施 |
4.1 前言 |
4.1.1 设计的主要标准、设计规范 |
4.1.2 设计的主要原则 |
4.2 110kV石墨变地理概况 |
4.3 鹤岗电网系统概况 |
4.4 石墨变工程背景 |
4.5 石墨变接入系统方案 |
4.6 主要电气设备的选择 |
4.6.1 主变压器的选择 |
4.6.2 110kV电气设备的选择 |
4.6.3 35kV电气设备的选择 |
4.6.4 10kV电气设备的选择 |
4.6.5 10kV无功补偿并联电容器装置选择 |
4.6.6 10kV消弧线圈及接地变装置选择 |
4.6.7 站用变压器选择 |
4.7 短路电流计算 |
4.7.1 导体选择 |
4.7.2 主变压器的参数计算及短路点的确定 |
4.8 电气主接线 |
4.8.1 变电站设计规模 |
4.8.2 110kV电气主接线 |
4.8.3 35kV电气主接线 |
4.8.4 10kV电气主接线 |
4.8.5 各级电压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
4.9 独立避雷针与构架避雷针的设计和校验 |
4.10 接地装置的设置 |
4.10.1 变电站接地网设计 |
4.10.2 变电站接地网改造方案 |
4.10.3 变电站主控建筑物接地设计 |
4.10.4 变电站35kV高压建筑物接地设计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考虑地形特征的杆塔辅助接地网接地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杆塔接地降阻研究现状 |
1.2.2 杆塔接地材料研究现状 |
1.2.3 土壤分块接地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杆塔单向外延辅助接地网接地特性与结构优化 |
2.1 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计算 |
2.1.1 水平接地电阻计算 |
2.1.2 垂直接地电阻计算 |
2.1.3 复合接地电阻计算 |
2.2 单向外延辅助接地网的接地特性 |
2.2.1 外延引线长度对接地特性的影响 |
2.2.2 外延引线数量对接地特性的影响 |
2.2.3 辅助接地网终端形式对接地特性的影响 |
2.2.4 接地体材料参数对接地特性的影响 |
2.3 单向外延辅助接地网结构优化 |
2.3.1 入地电流频率的影响 |
2.3.2 土壤电阻率的影响 |
2.3.3 分块土壤的影响 |
2.4 平地分层土壤条件下单向外延辅助地网接地特性 |
2.5 雷电冲击电流作用下的外延接地体散流特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向分布式辅助接地网接地特性与结构优化 |
3.1 均匀土壤下多向分布式辅助接地网接地特性 |
3.1.1 多向分布式辅助接地网分段数量的影响 |
3.1.2 辅助地网终端形式的影响 |
3.2 分块土壤下多向分布式辅助接地网接地特性 |
3.2.1 分块土壤下局部土壤电阻率对降阻效率的影响 |
3.2.2 多向分布式辅助地网终端土壤条件的影响 |
3.3 多向分布式辅助接地网结构优化 |
3.3.1 均匀土壤影响分析 |
3.3.2 分块土壤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山坡杆塔外延辅助接地网接地特性研究 |
4.1 山坡杆塔外延接地散流计算模型与仿真参数 |
4.2 山坡杆塔外延引线对降阻效率的影响 |
4.2.1 外延接地体敷设方向对降阻效率的影响 |
4.2.2 外延接地体分段形式对降阻效率的影响 |
4.3 山坡杆塔外延接地体材料参数对降阻效率的影响 |
4.4 山坡杆塔外延辅助终端位置的影响 |
4.5 山坡杆塔长距离外延接地体有效散流长度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脊杆塔外延辅助接地网接地特性研究 |
5.1 山脊杆塔外延接地散流计算模型与仿真参数 |
5.2 山脊杆塔外延引线对降阻效率的影响 |
5.2.1 外延敷设方向的影响 |
5.2.2 外延敷设长度的影响 |
5.2.3 外延分段形式方向的影响 |
5.3 山脊杆塔外延辅助终端位置的影响 |
5.4 山脊杆塔长距离外延接地体有效散流长度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包头新都市区世纪220kV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包头电网及新都市区变电站建设的背景 |
1.1.1 包头电网现状 |
1.1.2 新都市区电网现状 |
1.2 新都市区220KV变电站建设的意义 |
1.3 我国的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况 |
1.3.1 电力系统的发展情况 |
1.3.2 我国电力系统发展具有的特点 |
1.4 变电站设计的技术分析 |
1.4.1 本工程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1.4.2 相关设计资料和设计任务 |
1.4.3 设计要求 |
1.4.4 主要设计原则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电力需求分析及系统接入方案设计 |
2.1 电力需求预测 |
2.1.1 包头市电力需求预测 |
2.1.2 新都市区电力需求预测 |
2.1.3 电力系统规划及电力平衡 |
2.2 变电站站址及接入系统方案分析 |
2.2.1 变电站站址 |
2.2.2 接入系统方案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站一次系统设计 |
3.1 电气主接线设计 |
3.1.1 主接线拟定方案比较 |
3.1.2 主接线方案确定 |
3.2 负荷计算 |
3.2.1 负荷的概念 |
3.2.2 电力负荷的分级 |
3.2.3 负荷预测及变压器的选择 |
3.3 短路电流计算 |
3.3.1 短路电流的概念 |
3.3.2 短路电流计算的条件 |
3.3.3 短路电流计算 |
3.3.4 10kV馈线侧限流电抗器的选择与校验 |
3.4 无功补偿 |
3.4.1 无功补偿和功率因数的改善 |
3.4.2 无功补偿的计算和电容器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变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
4.1 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
4.2 调动自动化系统实现 |
4.2.1 远动系统 |
4.2.2 电能量计(费)系统 |
4.2.3 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
4.2.4 业务接入方案 |
4.2.5 安全防护设备配置 |
4.2.6 数据传输方式和通道 |
4.2.7 系统通信实现方案 |
4.3 二次设备的布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气设备的选择 |
5.1 电气设备选择的条件 |
5.2 母线的选择 |
5.3 配电装置的选择及设备选型 |
5.4 互感器的选择 |
5.4.1 电流互感器选择 |
5.4.2 电压互感器选择 |
5.5 配电装置的选择 |
5.6 电力电缆的选择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保护设计 |
6.1 系统继电保护设计 |
6.2 主变压器的保护设计 |
6.2.1 电力变压器保护概述 |
6.2.2 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接线 |
6.2.3 过电流保护 |
6.2.4 元件保护 |
6.3 防雷和接地保护设计 |
6.3.1 防雷保护设计 |
6.3.2 接地保护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6)50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感应电压电流对运维的影响与防控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电流理论研究 |
2.1 引言 |
2.2 同塔双回线路静电及电磁感应理论分析 |
2.3 同塔双回线路电容和电感参数的算法 |
2.4 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电流的算法 |
2.5 停运线路感应电压电流的计算分析 |
2.6 小结 |
第三章 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电流对运维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对线路接地开关选型及维护的影响 |
3.2.1 接地开关选型的影响 |
3.2.2 接地开关维护的影响 |
3.3 导致设备操作闭锁 |
3.3.1 闭锁断路器合闸 |
3.3.2 闭锁断路器重合闸 |
3.3.3 闭锁线路接地开关合闸 |
3.4 对接地操作安全的影响 |
3.5 对线路检修作业安全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四章 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电流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500kV厂站甲、乙线线路仿真建模 |
4.2.1 等值系统及其参数 |
4.2.2 线路模型及其参数 |
4.3 500kV厂站甲、乙感应电压电流仿真计算 |
4.4 同塔双回线路感应电压电流影响因素分析 |
4.4.1 运行电压的影响 |
4.4.2 负荷电流的影响 |
4.4.3 线路长度的影响 |
4.4.4 杆塔高度的影响 |
4.4.5 线间水平距离的影响 |
4.4.6 接地电阻的影响 |
4.4.7 运行线路过电压的影响 |
4.4.8 线路高压电抗器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感应电压电流的防控策略 |
5.1 引言 |
5.2 线路接地开关选型策略 |
5.3 线路接地开关维护策略 |
5.4 闭锁断路器合闸的防控策略 |
5.5 闭锁断路器重合闸的防控策略 |
5.6 闭锁接地开关分合闸的防控策略 |
5.7 变电站线路接地操作防控策略 |
5.7.1 带高抗线路的接地操作策略 |
5.7.2 装设线路侧接地线的操作策略 |
5.7.3 应对接地开关开合能力不足的策略 |
5.7.4 应对线路侧设备检修需要的接地策略 |
5.8 输电线路检修作业防控策略 |
5.9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基于特高频法的GIS局部放电典型缺陷类型放电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GIS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研究意义 |
1.2 GIS局部放电典型缺陷分析 |
1.3 GIS局部放电检测方法 |
1.4 国内外特高频法检测GIS局部放电及其模式识别的研究现状 |
1.4.1 特高频法监测系统研究现状 |
1.4.2 特高频法局部放电信号的分析模式 |
1.4.3 特高频法局部放电信号特征参数的提取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GIS局部放电特高频在线监测系统的研制 |
2.1 特高频电磁波在GIS中同轴结构中传播的理论分析 |
2.1.1 同轴波导中TEM波传播特性 |
2.1.2 同轴波导中TE和TM波传播特性 |
2.2 特高频法在线监测系统硬件介绍 |
2.2.1 硬件系统总体介绍 |
2.2.2 特高频传感器 |
2.2.3 信号调理单元 |
2.2.4 数据采集单元 |
2.3 特高频法在线监测系统软件开发 |
2.3.1. LabVIEW简介 |
2.3.2. 软件总体设计 |
2.3.3. 参数设置模块 |
2.3.4. 数据处理与显示模块 |
2.3.5. 数据存储与查询模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验平台的搭建 |
3.1 实验装置 |
3.2 典型缺陷实物模型的设置 |
3.2.1 高压母线尖刺缺陷模型 |
3.2.2 接地体尖刺缺陷模型 |
3.2.3 悬浮电位缺陷模型 |
3.2.4 绝缘子气泡缺陷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典型缺陷放电特性的研究 |
4.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1 高压母线尖刺缺陷模型 |
4.1.2 接地体尖刺缺陷模型 |
4.1.3 悬浮电位缺陷模型 |
4.1.4 绝缘子气泡缺陷模型 |
4.2 特高频信号的谱图特征 |
4.2.1 高压导体尖刺缺陷 |
4.2.2 接地体尖刺缺陷 |
4.2.3 悬浮电位缺陷 |
4.2.4 绝缘子气泡缺陷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雷击变电所地电位干扰及防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水平综述 |
1.3 本课题的具体工作 |
第二章 现场情况调查 |
2.1 等电位联接铜缆情况调查 |
2.2 屏蔽电缆屏蔽层的接地方式 |
2.3 雷电流入地与电缆沟状况 |
2.4 变电站的接地电阻 |
2.5 关于防雷设施的接地装置与变电站主地网的关系 |
2.6 总结 |
第三章 现场试验与实验室试验 |
3.1 现场实验 |
3.1.1 永州500kV 变电站试验 |
3.1.2 娄底500kV 民丰变接地网试验 |
3.2 实验室试验 |
3.2.1 地网电位对二次系统的干扰实验 |
3.2.2 屏蔽电缆的接地方式对地电位干扰的影响 |
3.2.3 二次设备接地方式对干扰的影响试验 |
3.3 仿真分析 |
第四章 雷击对地电位干扰的影响及现场事故分析 |
4.1 雷电流入地时引起的地电位干扰 |
4.1.1 雷电流入地引起地电位干扰的途径 |
4.1.2 雷电流引起的干扰对二次回路的耦合方式 |
4.2 地电位干扰的主要原因 |
4.2.1 屏蔽电缆接地方式对地电位干扰的影响 |
4.2.2 等电位连接上原因 |
4.2.3 接地网的均压、散流对地电位的影响 |
4.2.4 接地运行方面的问题 |
4.3 总结 |
第五章 防止地电位干扰的措施 |
5.1 降低发电厂、变电所接地电阻 |
5.1.1 发电厂、变电站接地装置接地电阻设计标准 |
5.1.2 散流和均压 |
5.2 屏蔽电缆采用合适的接地方式 |
5.3 采用合适的等电位连接接地方式 |
5.4 电源系统采用含压敏电阻的低通滤波器的保护 |
5.5 屏蔽 |
5.6 其它应注意事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9)10kV配电线路防雷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综述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长沙与衡阳地区10kV配电线路运行状况 |
2.1 长沙地区10kV 配电线路基本情况 |
2.2 长沙地区10kV 配电线路故障情况 |
2.3 衡阳地区10kV 配电线路基本情况 |
2.4 衡阳地区10kV 配电线路雷害情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现场调研、实验室试验与仿真分析 |
3.1 现场调研 |
3.1.1 10kV 配电变压器、柱上开关接地电阻测量试验 |
3.1.2 土壤电阻率测量试验 |
3.2 实验室试验 |
3.2.1 绝缘子冲击放电试验 |
3.2.2 架空绝缘导线绝缘击穿试验 |
3.2.3 绝缘子并联间隙试验 |
3.3 避雷器保护范围仿真分析 |
第四章 10kV配电线路防雷问题分析 |
4.1 感应雷过电压对10kV 配电线路的影响 |
4.2 绝缘水平与10kV 配电网耐雷水平的关系 |
4.3 10kV 配电线路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问题分析 |
4.4 10kV 配电线路中性点运行方式对建弧率的影响 |
4.5 10kV 配电设备的防雷保护问题 |
4.5.1 配电变压器的防雷保护问题 |
4.5.2 柱上开关的防雷保护问题 |
4.5.3 环网柜、电缆分支箱的防雷保护问题 |
4.5.4 配电设备的接地问题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0kV配电线路防雷保护措施研究 |
5.1 提高线路绝缘水平降低10kV 配电线路闪络概率 |
5.2 架空绝缘导线雷击断线防护措施 |
5.3 采用合适的中性点运行方式降低10kV 配电线路雷击建弧率 |
5.3.1 采用消弧线圈补偿工频续流使之小于消弧临界值 |
5.3.2 消弧线圈对雷电过电压引起内过电压的治理 |
5.3.3 针对不同的网络结构采用不同的中性点接地方式 |
5.4 采用间隙与避雷器配合对10kV 配电线路进行保护 |
5.4.1 避雷器的安装 |
5.4.2 并联间隙绝缘子的使用 |
5.5 有选择性的投运自动重合闸 |
5.6 降低10kV 配电设备的接地电阻 |
5.6.1 接地电阻标准 |
5.6.2 降低接地电阻的措施 |
5.6.3 接地引下线问题 |
5.7 10kV 配电设备的防雷保护 |
5.7.1 配电变压器的防雷保护 |
5.7.2 柱上开关的防雷保护 |
5.7.3 电缆分支箱的防雷保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风电系统过电压保护与防雷接地及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现行政策 |
1.2 风电系统研究课题 |
1.3 过电压保护及防雷接地研究意义 |
2 过电压及防雷接地 |
2.1 过电压 |
2.2 防雷保护 |
2.3 接地 |
3 风力发电机组 |
3.1 直击雷保护 |
3.2 感应雷保护 |
3.3 接地系统 |
3.4 机组配套升压设备保护 |
4 风电场升压站 |
4.1 直击雷保护 |
4.2 配电装置的侵入雷电波保护 |
4.3 弧光接地过电压 |
4.4 操作过电压 |
4.5 升压站接地装置 |
5 场内输电线路 |
5.1 采用架空线路方案 |
5.2 采用电缆输电方案 |
6 风电工程设计实例 |
6.1 风电机组 |
6.2 箱式变电站及电缆 |
6.3 110kV升压站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石墨接地体在高压电器设备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石墨基柔性接地体冲击接地特性研究[J]. 张国锋,余飞宏,尹李健,郭洁,务孔永,吕金勇. 电瓷避雷器, 2021(05)
- [2]110kV变电所的雷电防护措施研究[D]. 李诚.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1)
- [3]考虑地形特征的杆塔辅助接地网接地特性研究[D]. 李腾.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4]石墨接地体在高压电器设备上的应用[J]. 栾贵远,黄梦林. 变压器, 1992(01)
- [5]包头新都市区世纪220kV变电站电气部分设计[D]. 蔡剑锐.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3)
- [6]50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感应电压电流对运维的影响与防控策略[D]. 唐伟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特高频法的GIS局部放电典型缺陷类型放电特性的研究[D]. 汤何美子. 山东大学, 2013(11)
- [8]雷击变电所地电位干扰及防护措施研究[D]. 马福. 长沙理工大学, 2009(12)
- [9]10kV配电线路防雷措施研究[D]. 李孛. 长沙理工大学, 2009(12)
- [10]风电系统过电压保护与防雷接地及其设计[D]. 杨文斌. 浙江大学,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