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的近20年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李艺垚[1](2021)在《久泻宁调节UC模型大鼠水通道蛋白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脾虚湿盛肝郁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大鼠模型,研究久泻宁对脾虚湿盛肝郁证之UC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并揭示其治疗UC的可能机理。方法:1、将7周龄SPF级SD大鼠分为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组、中医证候组、病证结合组,分别以定量灌胃10%DSS溶液,情绪、饮食、环境干预,定量灌胃10%DSS溶液+情绪、饮食、环境干预方法造模,另设正常对照组。造模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体质量、精神状态、动作行为、毛发光泽度、粪便性状等),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造模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肉眼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学改变,并进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olon Mucosal Damage I-ndex,CMDI)评分,镜下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切片,对模型进行评价,确定最佳造模方法。2、复制模型,将造模成功的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久泻宁组,另设正常对照组。造模后行药物干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予等效柳氮磺吡啶溶液灌胃;久泻宁组根据前期相关药效学实验研究,选择最佳药效剂量组,每日予相应剂量久泻宁水煎液灌胃;连续14 d。在给药结束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内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 AMP/PKA)信号通路、水通道蛋白4(AQP4)和水通道蛋白8(AQP8)的分布、表达及相对含量,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AQP4和AQP8 m RNA的表达含量。结果:1、病证结合组造模后体质量显着下降,表现为精神萎靡,蜷缩扎堆,嗜睡懒动,抓取时叫声细弱,毛发稀疏易脱落,大便稀,偶可见血便,肛周污秽,粪便隐血(+),DAI、CMDI评分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血清IL-2、TNF-α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光镜下观察病理切片显示结肠黏膜明显充血、水肿,肉眼可见溃疡点,黏膜层溃烂严重,腺体结构完全破坏,杯状细胞消失,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间质水肿、充血明显且有炎症细胞浸润。造模完成后14 d病证结合组大鼠结肠组织,肉眼观察结肠黏膜表面仍存在充血、水肿,可见针尖样散在溃疡点,黏膜层仍有缺损,腺体排列不规整,部分结构破坏,杯状细胞减少,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间质水肿、充血,少量炎症细胞浸润。2、久泻宁干预后,SD大鼠体质量明显上升,精神尚可,饮食量好转,粪便呈椭圆形,偏软,隐血(-),毛色枯槁。结肠组织结肠黏膜表面偶可见充血、水肿,肉眼未见溃疡点,与模型组比较,久泻宁组CMDI评分显着下降(P<0.01),可见部分结肠黏膜组织呈修复状态,腺体排列较整齐,杯状细胞增多,间质水肿、充血明显减轻。大鼠血清IL-2、TNF-α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免疫组化检测,SD大鼠结肠组织AQP4、AQP8、c AMP、PKA的平均光密度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久泻宁组显着升高(P<0.01)。蛋白质印迹检测,SD大鼠结肠组织AQP4、AQP8、c AMP、PKA蛋白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久泻宁组显着升高(P<0.01)。RT-PCR检测,SD大鼠结肠组织AQP4、AQP8 m RNA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久泻宁组显着升高(P<0.01)。结论:1、以定量灌胃10%DSS溶液结合情绪、饮食、环境干预方法模拟病证结合的脾虚湿盛肝郁证之UC大鼠模型,成功率高,具备UC病理特征的同时具有中医证型特点,且模型较稳定。2、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肝郁证之UC有效,能修复破损的结肠黏膜组织并恢复其生理功能,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结肠组织c AMP/PKA信号通路进而调控水通道蛋白4、8表达含量有关。
郭宇鹏[2](2021)在《益气健脾法干预VSMCs表型转化改善AS的理论挖掘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 的:本研究通过VOSviewer软件研究挖掘近二十年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相关文献,探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法,以期为ApoE-/-小鼠AS模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发生表型转化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并探讨自拟方健脾通脉方(以下简称JPTMF)干预ApoE-/-小鼠AS模型血管损伤及VSMCs表型转化的疗效,为AS的早期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主要检索平台选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AS与VSMCs表型转化及中医病机相关文献,再按照纳入、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以固定格式导出后使用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正常组选取8周龄的雄性C57BL/6J小鼠10只作为实验动物,正常饲料喂养;8周龄SPF级雄性载脂蛋白E缺陷株(ApoE-/-)鼠50只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空白组(以下简称模型组)、JPTMF高剂量组、JPTMF中剂量组、JPTMF低剂量组、西药组,高脂饲料喂养。正常组小鼠和模型组小鼠用生理盐水灌胃,JPTMF各组小鼠用高(等效浓度3倍)、中(等效浓度)、低(等效浓度1/3倍)三种浓度JPTMF汤剂、西药组小鼠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溶液(等效浓度)进行灌胃,连续灌胃12周。第13周做小动物超声进行模型评价,成模后取小鼠主动脉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测,观察小鼠主动脉形态学改变和斑块形成情况,ELISA法和qRT-PCR法检测OPN、PCNA、SMα-actin的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结 果:1第一部分结果1.1以“动脉粥样硬化”“中医”为检索词的结果分析:AS的主要中医证型有气虚血瘀证、痰浊证、痰瘀互结证,病机本虚标实,有脾气虚、肝肾阴虚等。其中以气虚血瘀证多见,治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1.2以“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为检索词的结果分析:AS过程中VSMCs的表型转化与OPN、PCNA、SMα-actin密切相关。2.第二部分结果2.1 各组小鼠主动脉形态学检测结果2.1.1 小动物超声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动脉血管壁有明显粥样斑块形成;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主动脉斑块情况均有改善。各用药组主动脉斑块改善显着程度依次为:JPTMF高剂量组、西药组、JPTMF中剂量组、JPTMF低剂量组。JPTMF可剂量依赖性的改善AS的病变情况,提示JPTMF对于AS的早期干预具有重要作用。2.1.2 组织学检测结果:高脂喂养12W后,模型组主动脉内膜不光滑,管壁中膜可见泡沫细胞,形成明显AS斑块,斑块胶原纤维明显过多。JPTMF可剂量依赖性的缓解主动脉结构紊乱等AS相关病变,且高剂量疗效优于西药组,提示JPTMF对于抑制AS血管病变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2 qRT-PCR、ELISA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模型组主动脉OPN、PCNA 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升(P<0.01),SMα-actin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各用药组OPN、PCNA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P<0.05或P<0.01),SMα-actin蛋白表达水平均上升(P<0.01)。JPTMF可剂量依赖性的干预AS过程中OPN、PCNA、SMα-actin 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水平,且高剂量疗效优于西药组,提示JPTMF是通过干预VSMCs发生表型转化从而防治AS的发生发展。结论:1 运用益气健脾法从脾论治AS疗效显着,以方证机,脾气虚导致的气虚血瘀是AS的主要中医病机之一。2 ApoE-/-小鼠发生AS,与VSMCs表型转化相关,发病机制与OPN、PCNA、SMα-actin的异常改变有关。3健脾通脉方高、中、低剂量均可抑制VSMCs表型转化,降低OPN、PCNA,升高SMα-actin的含量,从而起到抗AS的作用,且量效关系显着,其中高剂量效能最佳。
纪可[3](2021)在《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知识图谱的方式直观展现国内中医治疗失眠相关研究的历史路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以及科研力量的合作分布关系,为研究者了解中医治疗失眠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提供参考。对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为开展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奠定基础。观察中药安神方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自主活动、学习记忆、脑内神经递质水平及星形胶质细胞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由此探讨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文献研究:基于中国知网(CNKI)检索2001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领域的文献,采用Cite Space软件对中医治疗失眠相关文献中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数据进行可视化共现分析。通过时间线视图展示不同聚类的相互影响及时间跨度。2.临床研究:收集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神志病科门诊接诊的慢性失眠患者,开展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睡眠卫生教育,试验组给予中药安神方,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收集相关病情资料,治疗前后予以疲劳量表-14(FS-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估及安全性指标检测,对该药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分析。3.实验研究:将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常规饲养外,其他4组通过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慢性睡眠剥夺模型。每天连续睡眠剥夺12小时,持续剥夺21天。睡眠剥夺2周后开始灌胃给药,1天1次,连续灌胃2周。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等容0.9%Na Cl灌胃。西药组给予艾司唑仑0.09mg/kg/d灌胃。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给予中药安神方颗粒2.97g/kg/d。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给予中药安神方颗粒1.49g/kg/d。末次灌胃后,次日开始采用自主活动分析仪记录动物在不同时间点、固定时间段内的运动路程、运动时间等数据,观察各组动物自主活动度的变化情况。采用Morris水迷宫对各组大鼠进行获得性训练,记录90秒内大鼠找到圆形平台的游泳时间、游泳路程和游泳轨迹,每天训练4次,连续5天,第6天休息,第7天上午进行定位航行实验,检测动物的学习能力。第7天下午撤掉圆形平台,进行空间探索实验,计算机记录90秒内大鼠穿越原平台的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游泳路程及游泳轨迹,检测动物的记忆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皮质GABA、Glu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大鼠海马NDRG2、GFAP阳性细胞表达量及共定位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皮质、海马NDRG2、GLT-1、GAD65、GAD67、Glu NR2A、Glu NR2B m 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皮质、海马中NDRG2、GLT-1、GAD65、GAD67、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文献研究:(1)中医治疗失眠相关文献的年发文量呈上升趋势,近几年发文量趋于稳定,并维持较高水平。(2)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是研究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主要力量。研究团队内部合作较为紧密,但团队之间尚未形成广泛合作,仅有少数学术机构存在跨区域合作。(3)关键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围绕辨病、辨证、治疗方式、数据挖掘及临床疗效评价等五个方面展开。2.临床研究:(1)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情况基本一致,无显着差异。(2)试验组(中药安神方)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安慰剂)总有效率为38.7%。(3)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试验组治疗后PSQI总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4)试验组治疗后FS-14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FS-14评分与治疗前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1),试验组治疗后HAMA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t=-3.23,P<0.01)。(6)试验组治疗后HAMD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的安全性指标无显着差异,无不良事件发生。3.实验研究:(1)自主活动分析:在光照/黑暗环境中,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活动路程较空白组均明显增加(P<0.05)。在活动时间方面,除0点外,模型组大鼠活动时间较空白组均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活动路程及活动时间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5)。(2)定位航行实验: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上平台的潜伏期、游泳总路程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上平台的潜伏期、游泳总路程均明显缩短(P<0.01)。空间探索实验: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穿越目标象限总路程、越目标象限时间、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减少(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穿越目标象限总路程、越目标象限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质内GABA浓度显着下降,Glu浓度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内Glu浓度降低(P<0.05),西药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内GABA浓度升高(P<0.05)。(4)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皮质内NDRG2 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水平显着升高(P<0.01),GLT-1、GAD65、GAD67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内NDRG2 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GLT-1、GAD65、GAD67m 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NDRG2、GFAP阳性细胞数量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海马CA1区NDRG2、GFAP阳性细胞数降低(P<0.01),NDRG2与GFAP存在较好的共定位。(6)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内NDRG2、Glu NR2B m RNA相对表达量、NDRG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1),GLT-1、Glu NR2Am RNA相对表达量、GLT-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海马内NDRG2、Glu NR2B m RNA相对表达量、NDRG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GLT-1、Glu NR2A m RNA相对表达量及GLT-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7)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质及海马内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西药组、中药安神方低剂量组、中药安神方高剂量组大鼠皮质及海马内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1.中医药干预失眠具有独特优势,是失眠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知识图谱直观展现了该领域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方向。2.中药安神方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提高患者夜间睡眠质量,减轻日间疲劳,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亦有改善作用,疗效显着优于安慰剂。3.中药安神方能改善睡眠剥夺大鼠的昼夜节律和学习记忆,其机制可能与调控星形胶质细胞,并对其脑内的神经递质产生影响有关。
杨芙蓉[4](2021)在《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抑郁小鼠下丘脑神经元自噬及其介导的GLUT4表达的调控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以显着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点的精神类疾病,它严重困扰着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给社会造成不小的负担和不稳定因素。在抑郁症的中医证型中,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肝郁脾虚证的主要有肝郁所致的与情绪相关的症状和脾虚所致的胃肠功能的紊乱和物质能量代谢失常的症状。其中,肝郁的病机与中枢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关,而物质能量代谢则与脾虚的病理表现息息相关。本课题组多年研究发现,肝郁脾虚证的物质能量代谢失调主要表现为糖代谢紊乱,可其中枢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研究发现,自噬参与了肝郁脾虚证的能量代谢过程,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member 4,GLUT4)是机体摄取外周葡萄糖的主要调节蛋白,能在下丘脑神经元中发挥维持机体葡萄糖稳态的作用。Ras GTPase超家族中的成员Rab8和Rab10可共同调控自噬的成熟及GLUT4囊泡的运输,在自噬参与调控GLUT4转位中起到重要衔接作用。研究发现逍遥散能改善CUMS引起的抑郁样行为,但逍遥散能否调节下丘脑神经元自噬,并通过调节GLUT4的水平进一步影响肝郁脾虚证葡萄糖代谢尚不明确。故从自噬和葡萄糖代谢相关指标——GLUT4切入,有助于深入了解肝郁脾虚证的现代发病机制,为逍遥散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科学依据。研究目的通过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建立肝郁脾虚证抑郁小鼠模型,并设立自噬阻断为对照,通过运用行为学检测、透射电镜、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RT-q PCR等现代技术,探讨肝郁脾虚证抑郁小鼠下丘脑神经元自噬的改变及其对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影响,并探讨在这个过程中,逍遥散对其的调控作用,以期为肝郁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和逍遥散的抗抑郁作用提供新的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主要可分为两大部分:1.选用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60只,6-8周龄,体重18-25g左右,适应喂养7d,称重。剔除过于活跃和过于安静小鼠(根据旷场实验),以及体重增长缓慢和过快的小鼠,进行编号,并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CUMS模型、逍遥散和氟西汀4组,每组15只,分3笼喂养。正常组小鼠自由进食进水,无应激。CUMS模型、逍遥散和氟西汀3组均接受为期6周的连续不可预知温和应激造模和不同的药物灌胃给药。从应激的第4周开始进行灌胃给药,正常组和CUMS模型组灌胃去离子水,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分别灌胃逍遥散和氟西汀进行干预。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一般情况(宏观表征、体重和摄食量),并通过旷场实验、悬尾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等行为学实验对模型进行评价。后面采用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检测小鼠血糖,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胰岛素水平的改变,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小鼠下丘脑自噬的变化,再采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RT-q PCR等生物学手段检测肝郁脾虚证抑郁小鼠下丘脑自噬相关指标LC3、p62和葡萄糖代谢相关指标GLUT4、Rab8、Rab10蛋白和基因的表达变化。2.通过第一部分实验验证,得知肝郁脾虚证抑郁小鼠的自噬水平下降,葡萄糖代谢紊乱,为了进一步研究自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我们选用第二批C57BL/6J雄性小鼠80只,6-8周龄,体重18-25g左右,适应喂养7d,称重。剔除过于活跃和过于安静小鼠(根据旷场实验),以及体重增长缓慢和过快的小鼠,进行编号,并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假手术、手术组和逍遥散4组,每组20只,分4笼喂养。各组小鼠自由进食进水,无应激。假手术组小鼠将脑室注射生理盐水,手术组和逍遥散组小鼠将注射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手术恢复后对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手术组小鼠灌胃去离子水,逍遥散组灌胃逍遥散进行干预。观察并记录小鼠的一般情况(宏观表征、体重和摄食量),并通过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和糖水偏好实验等行为学实验对各组尤其是手术组小鼠的焦虑和抑郁状况进行评价。后续其他检测方法同第一部分实验。研究结果1.第一部分实验结果(1)模型评价结果:(1)一般情况:CUMS造模导致模型组小鼠逐渐出现精神状态差、蜷缩扎堆、倦怠懒动、毛发干枯杂乱、便溏等症状,且造模应激过程中反抗明显减弱,有的甚至无挣扎情况,在逍遥散进行干预后,精神状态逐渐好转、毛发渐有光泽,活动度和反应度增加,粪便成形。在体重上,各组小鼠开始成稳步增长趋势,从第3周末直到第6周,除正常组外,其他3组小鼠体重都有所下降,且与正常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其他三组小鼠体重差异不大(P>O.O5)。各组小鼠的每日摄食量虽起伏不定,但整体上模型组小鼠的摄食量少于其他三组,尚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O.O5)。(2)行为学结果:各组小鼠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旷场中的运动总距离减少(P<0.05),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的小鼠的运动总距离与模型组相比大大增加(P<0.05或P<0.01);各组小鼠旷场实验中央区停留时间结果得知,模型组小鼠在旷场箱中央区停留的时间明显少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的小鼠在中央区停留的时间均有所增长(P<0.05)。各组小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的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的悬尾不动时间比正常组显着延长(P<0.01),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小鼠的不动时间减少比模型组短(P<0.05或P<0.01)。各组小鼠糖水偏好实验结果表明,6周的CUMS造模降低了模型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率(P<0.01),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率与模型组比明显增高(P<0.01)。(2)自噬水平的变化:(1)通过拍摄各个实验组下丘脑透射电镜图,我们发现跟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下丘脑自噬小体数量明显降低(P<0.01),逍遥散和氟西汀两个用药组自噬小体跟模型组相比明显增多(P<0.01)。(2)各组小鼠WB结果显示,在下丘脑LC3的蛋白表达中,模型组跟正常组比LC3水平下降,尤其是LC3II下降比较明显,LC3II/LC3I的值低于正常组(P<0.05);在给模型组灌胃逍遥散和氟西汀之后,LC3II/LC3I的值均有升高(P<0.05或P<O.O1);在下丘脑p62的蛋白表达中,模型组的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逍遥散和氟西汀降低了模型小鼠该蛋白的表达(P<0.05)。(3)各组小鼠RT-q PCR结果表明,在下丘脑LC3的基因表达中,模型组比正常组LC3的水平要低(P<0.05),而逍遥散和氟西汀组比模型组表达要高(P<0.05);在下丘脑p62的基因表达中,模型组高于正常组(P<0.05),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低于模型组(P<0.05)。(3)GLUT4等葡萄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1)就GLUT4免疫荧光结果来看,模型组小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和室旁核GLUT4的表达明显少于正常组小鼠(P<0.01),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小鼠下丘脑该核团GLUT4的表达比模型组均显着增高(P<0.01)。(2)各组小鼠血清胰岛素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血清胰岛素水平显着下降(P<0.01),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比模型组有了显着升高(P<0.01)。(3)通过对各组小鼠分别进行0、15、30、60、120 min的血糖检测,各组小鼠IPGTT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在各时间点的血糖值均高于正常组和两个治疗组,在60 min时的血糖值跟逍遥散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在120 min时,比正常组、逍遥散和氟西汀组均明显升高(P<0.01、P<0.01或P<0.05)。(4)WB结果表明,模型组GLUT4的表达比正常组低(P<0.01),逍遥散和氟西汀组比模型组高(P<0.05);在下丘脑Rab8和Rab10的蛋白表达中,模型组低于正常组(P<0.05),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5)各组小鼠RT-q PCR结果表明,在下丘脑GLUT4的基因表达中,模型组低于正常组(P<0.05),逍遥散和氟西汀组高于模型组(P<0.05);在下丘脑Rab8和Rab10的基因表达中,模型组的表达均低于正常组(P<0.05);逍遥散组和氟西汀组高于模型组(P<0.01或P<0.05)。2.第二部分实验结果(1)行为学评价结果:(1)一般情况:正常组、假手术组和逍遥散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毛发光亮,对外界活动的反应度高,粪便干湿软硬适中;手术组小鼠与另外三组比,状态稍差,毛发光泽度下降,反应灵敏度较低,粪便基本正常。就小鼠体重而言,各组小鼠体重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正常组小鼠体重最高,假手术组和逍遥散组小鼠体重比较接近,手术组小鼠体重略低于其他三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小鼠不同时间点摄食量结果显示,手术组小鼠的摄食量始终处于最低水平,其他三组之间摄食量的差异不明显(P>O.O5)。(2)行为学结果:各组小鼠旷场实验运动总距离结果表明,手术组小鼠的运动总距离显着低于正常组(P<0.01),假手术组小鼠与正常组比无明显变化(P>0.05),假手术组和逍遥散组小鼠的运动总距离比手术组明显增多(P<0.01);各组小鼠旷场实验中央区停留时间结果显示,手术小鼠在旷场箱中央区停留的时间跟正常组比大大缩短(P<0.01),而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假手术组和逍遥散组比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P<0.05)。悬尾实验不动时间的结果显示,跟正常组比较,手术组小鼠在悬尾实验过程中的不动时间显着延长(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假手术组和逍遥散组与手术组相比,小鼠不动时间明显要短(P<0.05)。小鼠糖水偏好实验结果如下,手术组和假手术组小鼠的糖水偏好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组差异不大(P>0.05),逍遥散组的糖水偏好率与手术组比明显增高(P<0.01)。(2)自噬水平的变化:(1)通过拍摄各个实验组下丘脑透射电镜图,我们发现手术组的自噬小体数量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要少(P<0.01),假手术组跟正常组比无明显差别(p>0.05),而逍遥散组下丘脑自噬小体数量比手术组明显增多(P<0.01)。(2)通过WB结果,我们得知在下丘脑LC3的蛋白表达中,手术组跟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LC3Ⅱ的表达明显降低,p62的表达则有所升高(P<0.05);而假手术组和正常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灌胃逍遥散之后,LC3Ⅱ的表达明显上升,而p62的表达则明显下降(P<0.05)。(3)观察RT-q PCR结果可知,在下丘脑LC3的基因表达中,手术组LC3的水平比正常组有所下降(P<0.05),假手术组略有升高,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手术组比,逍遥散组LC3的表达升高(P<0.05)。在下丘脑p62的基因表达中,手术组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假手术组和正常组间无差异(P>0.05),逍遥散组跟手术组相比水平下降(P<0.05)。(3)GLUT4等葡萄糖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1)各组小鼠GLUT4免疫荧光结果如下,正常组小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和室旁核GLUT4的表达明显多于手术组小鼠(P<0.01);假手术组小鼠下丘脑背内侧核GLUT4的表达明显多于手术组(P<0.01);假手术组与正常组比室旁核表达较少,背内侧核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跟手术组相比,逍遥散组小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和室旁核GLUT4的表达显着增多(P<0.01)。(2)就血清胰岛素结果看,手术组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血清胰岛素水平显着下降(P<0.01),假手术组和正常组之间无差异(P>0.05),逍遥散组跟手术组相比,血清胰岛素水平有了显着升高(P<0.01)。(3)IPGTT结果显示,手术组小鼠在各时间点的血糖值均高于其他三组,手术组小鼠的血糖值在15、30、60 min时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逍遥散组小鼠的血糖值在15和60 min时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4)从WB结果看,在下丘脑GLUT4的蛋白表达中,手术组跟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比明显下降(P<0.01或P<0.05),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比无明显差别(P>0.05),逍遥散组比手术组明显上升(P<0.05)。在下丘脑Rab8和Rab10的蛋白表达中,跟正常组比,手术组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跟假手术组比,手术组的表达也降低了,Rab8的降低幅度大于Rab10(P<0.01或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均无差异(P>0.05);逍遥散组小鼠下丘脑这两个蛋白的表达均高于手术组(P<0.01或P<0.05)。(5)在下丘脑GLUT4的基因表达当中,手术组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明显要低(P<0.05),假手术组跟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逍遥散组明显高于手术组的表达水平(P<0.05)。在下丘脑Rab8和Rab10的表达中,手术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同时低于假手术组,但Rab8的表达无较大差异(P>0.05),Rab10的表达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假手术组与正常组之间两个基因的表达均无显着区别(P>0.05);逍遥散组Rab8和Rab10的表达比手术组均有提升(P<0.05或P<0.01)。研究结论1.采用6周CUMS构建肝郁脾虚证抑郁小鼠模型,通过观察动物宏观表征和进行行为学测试,并用逍遥散的调节作用以方测证,对此模型进行评价,最终成功构建了抑郁症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2.依据透射电镜、WB、RT-q PCR等实验结果,可知肝郁脾虚证模型小鼠下丘脑自噬水平下发生改变,而逍遥散对其具有调节作用。3.根据小鼠血清胰岛素和空腹血糖值,以及WB和RT-q PCR的实验结果,结合自噬水平的改变,提示下丘脑神经元自噬介导Rab8和Rab10改变GLUT4的表达,影响葡萄糖代谢。4.通过脑室注射自噬抑制剂,正向与反向验证了逍遥散通过调节下丘脑神经元自噬介导GLUT4的表达,从而影响肝郁脾虚证葡萄糖代谢的治疗作用。
任非非[5](2021)在《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方法: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MOD)、醒脾解郁方组(XPJYF)、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EOT)、醒脾解郁方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组(XPJYF+EOT)。每组根据应激时间各分为3w、6w组。除CON外,其余各组采用慢性束缚应激(CRS)造模,共21d。各组造模的同时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造模前及造模第3 w、6 w时进行行为学观察。造模3 w时评价脾虚程度,结合行为学实验,评价模型成功与否。取材后以HE染色和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变化及XPJYF干预效应。第二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及线粒体超微结构;分析线粒体及神经元突触体视学指标;高尔基染色观察神经元轴树突分支变化;提取海马突触体,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突触重塑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合成蛋白含量;检测海马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物Ⅰ~Ⅳ及线粒体酶活性。第三部分:制备XPJYF低、中、高剂量组含药血清;体外分离、培养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并鉴定;采用CCK8法进行XPJYF细胞毒性实验;建立皮质酮(CORT)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模型,分为 CON、CORT、CORT+X(H)、(M)、(L)、CORT+E、CORT+E+X(H)、(M)、(L)共9组。以细胞免疫荧光观察SYN、PSD-95表达及海马神经元线粒体成像;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生物合成及突触重塑蛋白表达;ELISA及RT-PCR检测5-HT、DA及其受体情况。第四部分:大鼠分组及干预同研究一。取材后以免疫荧光三标染色观察海马CA1区NeuN/CD31/GFAP表达;RT-PCR检测海马AMPK/SIRT1/PGC-1α通路基因表达;免疫组化及 Western blot 检测 NeuN、GFAP、VEGF、Collagen Ⅳ蛋白表达。结果:1.第一部分1.1宏观表征:造模前大鼠状态良好,反应灵敏,活动自如。造模3 w后,反应降低,神态倦怠,活动减少,毛发干枯或发黄,粪便逐渐变稀,至6 w时表现更明显,各用药组较模型组有改善。1.2体质量变化:模型各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体重增加(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3 w、联合各组体重增加(P<0.01,P<0.05),西药6 w组降低(P<0.05)。联合各组体重较西药组增加(P<0.01,P<0.05)。1.3行为学:模型各组糖水偏好率(SPT)较空白组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FST)延长(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联合各3 w及各用药6w组SPT升高,FST缩短(P<0.01,P<0.05)。联合各组SPT较中药、西药组升高(P<0.01,P<0.05),FST缩短(P<0.01,P<0.05)。与同组别基线比较,各组各时间点SPT降低(P<0.01),模型各组及中药、西药各6 w组FST延长(P<0.01,P<0.05)。1.4血清淀粉酶、尿D-木糖排泄率比较:造模3 w后血清淀粉酶和尿D-木糖排泄率均降低(P<0.01),至造模6周时更低(P<0.01)。1.5海马CA1区病理改变:HE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数量、分布、形态均无异常,圆形胞核清晰居中。模型3w组神经元数量减少,排列及形态不规则,细胞大小不一,部分呈三角形,细胞核深染、固缩,核仁显示不清;至6w时损伤进一步加重。各用药组有不同程度改善,以中药6 w组和联合组较为明显。尼氏染色:空白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正常分布,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近胞核处呈“虎斑样”,远端呈细颗粒样,核仁清晰。模型3 w组细胞排列散乱,胞质内尼氏小体减少。至6w时,损伤加重,细胞皱缩明显,部分细胞尼氏体减少,并可见中央性染色质溶解现象。各用药组损伤逐渐恢复,以西药3 w组及中药6 w组明显。2.第二部分2.1神经元超微结构:正常组神经元突起较多,线粒体正常,突触结构完整,突触小泡较多。造模3 w后,线粒体肿胀,嵴断裂,突触小泡数量减少。至造模6 w,损伤加重,突触间隙显示不清,突触小泡减少,聚集分布,线粒体膜破坏,嵴断裂,基质空泡样变。各用药组上述损伤减轻。2.2线粒体体视学:模型各组Vvm较空白组升高(P<0.01),NM、δ、δm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Vvm降低(P<0.01,P<0.05),各6 w组NM升高(P<0.01),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6 w组δ、δm升高(P<0.01,P<0.05)。较中药组,西药6 w组δ、联合6 w组Vvm降低(P<0.01),联合各组δm升高(P<0.01,P<0.05)。2.3突触体视学:模型各组数密度(Nv)、面密度(Sv)、突触小泡面数密度(NS)均较空白组降低(P<0.01)。中药、联合各6 w组Nv、Sv、Ns较模型组升高(P<0.01,P<0.05)。2.4高尔基染色:模型各组Sholl交点数及树突棘较空白组减少(P<0.01)。中药、联合各组Sholl交点数较模型组增多(P<0.01,P<0.05),中药、西药各6 w组及联合各组树突棘密度升高(P<0.01,P<0.05),且联合6 w组较中药、西药各6w组升高(P<0.05)。2.5突触体突触重塑蛋白:与空白组比较,模型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6w组降低(P<0.05),各组SYN、syntaxin 1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联合各组及西药3 w组GAP-43、PSD-95增加(P<0.01,P<0.05),中药、联合各组SYN升高(P<0.01),中药、西药及联合各6 w组syntaxin 1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西药6 w组SYN降低(P<0.05),联合6 w组GAP-43增加(P<0.01)。2.6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模型各组SIRT1、PGC-1α、AMPK-α1、Tfam、NRF1较空白组均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3 w组SIRT1和AMPK-α1、联合各组SIRT1、PGC-1α、Tfam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3 w组AMPK-α1、6w组PGC-1α表达升高(P<0.01)。3.第三部分3.1细胞毒性实验:经免疫荧光鉴定,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符合神经元细胞特征。经CCK8实验,确定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浓度为高剂量组10%、中剂量组10%和低剂量组20%,作用时间确定为24h。3.2线粒体生物合成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SIRT1、PGC-1α、NRF1、Tfam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组 SIRT1、NRF1、Tfam 升高(P<0.01),CORT+E 组 SIRT1 降低(P<0.05),CORT+X(H)组PGC-1α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H)组 PGC-1α、Tfam 升高(P<0.05),CORT+E+X(M)组 NRF1、Tfam 升高(P<0.01)。3.3突触重塑蛋白表达: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GAP-43、SYN、PSD-95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 的 H、M 各组 GAP-43、SYN 升高(P<0.01),CORT+X(H)组 PSD-95 升高(P<0.01)。与 CORT+E 组比较,CORT+E+XPJYF 的 H、M、L 组 GAP-43、SYN、PSD-95 升高(P<0.01,P<0.05)。3.4 5-HT、DA及其受体mRNA含量:与CON组比较,CORT组、CORT+E组5-HT、DA、5-HT1AR mRNA、DRD1 mRNA 降低(P<0.01)。与 CORT 组比较,CORT+X(H)组 5-HT、DA 升高(P<0.05),CORT+E 组 5-HT 降低(P<0.05),CORT+X 的 H、M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与 CORT1+E 组比较,CORT+E+X(H)组 5-HT 升高(P<0.05),CORT+E+XPJYF 的 H、M、L 组 5-HT1AR mRNA、DRD1 mRNA 升高(P<0.01,P<0.05)。4.第四部分4.1线粒体合成基因表达:模型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 SIRT1 mRNA、PGC-1αmRNA、AMPK-α1 mRNA 均升高(P<0.01),中药6w组、西药及联合各组NRF1 mRNA升高(P<0.01),西药3 w组、中药及联合各组Tfam mRNA表达均升高(P<0.01,P<0.05)。与中药组比较,联合各组SIRT1 mRNA、PGC-1α mRNA、NRF1 mRNA 均升高(P<0.01),西药 3 w 组 SIRT1 mRNA升高(P<0.01)。4.2突触微环境蛋白表达:模型各组NeuN、GFAP、VEGF较空白组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及联合各组NeuN、GFAP、VEGF均升高(P<0.01,P<0.05),西药各组GFAP升高(P<0.01),西药3 w组VEGF升高(P<0.01)。与中药组比较,西药各组GFAP 降低(P<0.05),联合各组 GFAP 升高(P<0.01),联合 3 w 组 VEGF 升高(P<0.05)。结论:1.慢性束缚应激3周时,动物模型符合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标准,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且随应激时间延长,损伤程度加重。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不同程度减轻神经元损伤,改善抑郁样行为,中药的远期保护优势较西药明显,且以两者联合应用作用更为显着;2.抑郁模型大鼠脑内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破坏,线粒体损伤,突触重塑功能降低,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减少直接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和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均可动态调控该信号通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但二者作用的优势环节不同,西药在调节神经递质方面更具优势,而中药在改善线粒体功能方面更为明显,且中药的远期作用效果优于西药。3.抑郁症海马神经元突触微环境中星形胶质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神经元突触重塑相关。中药醒脾解郁方可通过调控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保护突触微环境,促进抑郁症神经重塑,作用较西药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更具优势,且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显着。
周波[6](2020)在《肝郁化热证与清肝解郁优化方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文中研究说明证候是中医特有一种疾病认识观,是辨证论治的基础,对于证候的生物学研究一直是现代中医药研究的热点领域。肝郁化热证是一种复合证型,是肝郁日久化热导致,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复合证型之一,有关研究表明,肝郁化热证涉及到多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但其内在生物学基础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基于155例临床病例,以肝郁化热证患者为研究对象,清肝解郁优化方为干预手段,应用代谢组学及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分析偏头痛、非器质性失眠症、经前期综合征三种不同疾病的肝郁化热证患者血清生物学标记物,探讨肝郁化热证患者的证候生物学标志物及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肝郁化热证的潜在机制。目的:研究肝郁化热证的血清代谢物及NEI网络指标变化,通过清肝解郁优化方干预肝郁化热证后生物信息学、血清代谢物及NEI网络变化,评价该药的临床疗效及潜在机制,分析清肝解郁优化方与肝郁化热证关联血清生物学基础。方法:1.网络药理学研究运用TCMSP(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收集清肝解郁优化方的主要成分及药物潜在作用靶点,并用Cytoscape软件将清肝解郁优化方成分-作用靶点网络可视化,于药物数据库OMIM以及Genecards中获取偏头痛、非器质性失眠症、经前期综合征三种疾病相对应的靶标基因,将疾病与药物的靶点进行匹配,可以得到清肝解郁优化方的活性成分治疗三种疾病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据库获取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网络,信息导入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借助DAVID在线工具进行疾病药物交集靶基因的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2.代谢组学研究检测偏头痛、非器质性失眠、经前期综合征三种疾病肝郁化热证患者45例、非肝郁化热证患者45例与健康人20例三组人群之间的血清差异代谢生物标记物;用清肝解郁优化方对45例肝郁化热证患者进行治疗,研究其对己鉴定出的肝郁化热证血清代谢生物标记物的影响。利用自建的Tracefounder软件对LC-MS数据进行预处理,获得变量(rtmz,即保留时间-质荷比)、分子量(compMW)、观察量(样本)和峰强。将编辑后的数据矩阵导入MetaboAnalyst4.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利用MetPA软件寻找与标记物相关的代谢路径。3.NEI网络研究检测偏头痛、非器质性失眠、经前期综合征三种疾病肝郁化热证患者45例、非肝郁化热证患者45例与健康人20例三组人群的血清5-HT、β-EP、GnRH、ACTH、COR、IL-1β、IL-2、IL-6、TNF-α、INF-γ含量;观察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90例肝郁化热证患者的疗效,并从中随机挑选出45例肝郁化热证患者,观察该方对肝郁化热证患者血清NEI网络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结果清肝解郁优化方6个单味药、82个成分和4883个靶点的信息导入Cytoscape软件中构建疾病-成分-靶点网络,去除不相关靶点并对其中疾病、成分、共有靶点进行标识,得到疾病-成分-共有靶点网络,共涉及141个节点,392条边。构建药物-疾病PPI网络,隐藏不相关靶点后,得到1个具有90个节点和831条边的清肝解郁方与偏头痛及经前期综合征三种疾病作用的核心靶点网络。GO分析结果显示,共获得100个功能富集,清肝解郁优化方与偏头痛、非器质性失眠、非器质性失眠三种疾病的交集靶基因的生物功能包括:增殖、核受体活性、激素调节等方面。KEGG结果显示结果显示主要参与到97条最关键的信号通路的富集,其中包含乙肝(hsa05161)、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hsa05418)、前列腺癌(hsa05215)、细胞凋亡(hsa04210)、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hsa04668)、催乳激素信号通路(hsa04917)、P53信号通路(hsa04115)以及多种细胞凋亡(hsa04215)等。2.肝郁化热证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结果(1)鉴定肝郁化热证的潜在血清生物标记物为共30个,其中上调的为醛赖氨酸、4-羟脯氨酸、组胺、脱氧核糖、3-羟基-3-甲基-2-氧代丁酸、脱氢表雄酮、N-(3-氧己基)高丝氨酸内酯、琥珀酸、肌酐、寡糖、丙酮酸、尿酸、尿嘧啶等。下调的为乳酸、十六-二氢鞘氨醇、缬氨酸、植物鞘氨醇等,与之相关的代谢路径为苯丙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组氨酸代谢、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糖酵解/糖异生。(2)清肝解郁优化方能够回调乳酸、醛赖氨酸、肌酐、十六-二氢鞘氨醇、组胺、植物鞘氨醇等生物标记物,使其趋向健康人水平,代谢通路取为苯丙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3.肝郁化热证NEI指标变化及清肝解郁优化方的干预作用(1)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肝郁化热证的疗效分析: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偏头痛、非器质性失眠、经前期综合征3种疾病疗效显着,能明显降低肝郁化热证诊断及评价量表评分,同时能从多种维度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2)肝郁化热证患者NEI相关指标变化:与健康人比较,肝郁化热证患者外周血清中IL-6、IL-1 β、TNF-α、5-HT均升高,经过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后,5-HT血清含量恢复到健康人水平,说明清肝解郁优化方可能通过降低5-HT达到治疗作用。结论:(1)我们通过对靶-通路网络的分析和观察,结合GO分析结果和KEGG分析结果,推测出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偏头痛、非器质性失眠症、经前期综合征的潜在机制可能与其参与炎症反应、氧化反应等生物学过程有关,TNF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是重要环节之一。(2)经过分析得出肝郁化热证患者与健康人及非肝郁化热证患者相比主要发生糖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等方面的改变,筛选出30个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MetPA平台确定了其涉及的7条代谢路径,即丙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组氨酸代谢、鞘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精氨酸合成、糖酵解/糖异生。同时发现了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肝郁化热证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干预组氨酸代谢、糖酵解、脂类代谢等,调节体内代谢紊乱,从而起到治疗肝郁化热证的作用。(3)肝郁化热证患者NEI网络具有异常变化,表现为5-HT代谢紊乱及外周血中免疫因子的升高。其中5-HT的升高与免疫功能的升高存在一定的关联,清肝解郁优化方可能通过调节5-HT含量从而达到改善肝郁化热证的作用。(4)经过优化的清肝解郁优化方能明显改善肝郁化热证患者的相关症状,降低偏头痛发作次数,改善睡眠质量,降低体内E2,提高生活质量,显示出对于肝郁化热证的整体调节作用。(5)本研究以肝郁化热证为例探讨了异病同治的内在机制以及证候类中药新药以证统病的研究模式,为后期的肝郁化热证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梁雪丹[7](2019)在《脾气虚大鼠模型优化及基于唾液淀粉酶影响因素观察四君子汤作用》文中指出脾气虚动物模型的构建及优化是脾气虚证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模型的评价标准是脾气虚动物模型构建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目前对脾气虚动物模型的外观体征评价大多以定性描述为主,缺少准确、客观定量的判断标准,易致评价模型动物外观体征时出现偏差,因而需要构建符合科学研究要求的脾气虚动物模型评价方法。唾液淀粉酶(salivary alpha-amylase,sAA)酸负荷前后活性比值、尿D-木糖排泄率是被行业认可的脾虚证疗效评价客观参考指标。研究表明,sAA属于N-糖基化蛋白,其活性与N-糖基化修饰密切相关;糖基转移酶(GnT-Ⅰ和GnT-Ⅱ)和α-甘露糖苷酶Ⅱ(MG-Ⅱ)是N-糖基化修饰的关键酶,直接影响N-糖基化程度。尿D-木糖排泄率、sAA活性比值及其影响因素(如N-糖基化修饰)等指标可作为评价脾气虚大鼠模型的重要客观指标。“以方测证”是评价证候模型的常用方法,益气健脾代表方四君子汤常用于干预脾气虚模型,以此来评价脾气虚动物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目的基于脾气虚证外观体征指标优化脾气虚大鼠模型评价标准;筛选利血平粉末致脾气虚大鼠的最佳剂量,建立优化后的脾气虚证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从脾气虚证客观诊断指标尿D-木糖排泄率、sAA活性改变及其影响因素来评价利血平致脾气虚大鼠模型;观察四君子汤对利血平致脾气虚大鼠模型sAA活性及其影响机制的影响;为探讨“脾气虚证微观指标”及“脾主涎”的内涵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优化脾气虚大鼠外观体征评价标准:选取活动度、眼裂宽度、毛色、大便构成脾气虚大鼠外观体征评分R,作为外观体征半定量评价标准;大鼠颈部皮下注射利血平不同剂量(0.8、0.4、0.2mg·kg-1)造模,初步确立外观体征评价标准的可行性;以0.8mg kg-1利血平复制模型,并增加0.6 mg kg-1利血平剂量组造模实验,以此重复验证外观体征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以建立利血平致大鼠脾气虚模型实验方案,并为后续选取利血平合适剂量用于脾气虚大鼠造模。2、对溴苯胺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3、Bemfeld法测定sAA活性。4、凝集素亲和沉淀法检测sAAN-糖链构成比。5、Western blot 法检测 sAA、GnT-Ⅰ、GnT-Ⅱ 和 MG-Ⅱ 蛋白表达。6、腮腺的病理组织学观察:HE染色光镜下观察腮腺组织形态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腮腺组织超微结构(细胞器改变及酸刺激前后酶原分泌颗粒变化等)。7、四君子汤水提物的提取和分析:称取四君子汤药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各等份),浸泡,水煎煮,浓缩冷冻干燥得四君子汤冻干粉,高效液相法检测四君子汤水提物图谱。8、四君子汤给药方法及观察:大鼠先随机分为正常对照动物和造模动物;造模动物以利血平0.6 mg·kg-1剂量颈部皮下注射造模11天,利血平注射结束后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四君子汤高、低剂量组(10g·kg-1、5g·kg-1),盐酸氟西汀(简称百优解,3.5 mg·kg-1)组,人参皂苷Rb1(40mg·kg-1)组,模型恢复组;四君子汤两组(10g·kg-1、5g·kg-1)、盐酸氟西汀(百优解)组大鼠灌胃给药,人参皂苷Rb1组大鼠腹腔注射给药,模型恢复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共(造模11d+给药22d)33天;实验结束后,收集大鼠唾液、尿液,选取大鼠腮腺组织用于后续实验。研究结果一、利血平致脾气虚大鼠模型的优化1、外观体征评分标准的优化:按大鼠外观体征评分标准,实验期间每天监测造模大鼠的大体状态变化过程,以体征评分R>8或R<1为标准,判断大鼠脾气虚模型复制成功或恢复至正常的节点;以外观体征评分结合体重、摄食量、饮水量、肛温和腮腺组织形态检查对模型进行评价并优化了模型评价标准;该结果以利血平0.8mg·kg-1造模9天中得到重复,也在利血平0.6 mg·kg-1造模11天中得到验证。2、脾气虚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造模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较正常组大鼠下降(P<0.05),说明脾气虚大鼠小肠吸收功能下降。3、脾气虚大鼠sAA活性:造模后大鼠酸刺激前后sAA活性较正常组大鼠下降(P<0.01),表明脾气虚大鼠唾液分泌出现障碍。4、脾气虚大鼠sAA N-糖基化影响因素的观察(1)sAA与刀豆凝集素(ConA)和麦胚凝集素(WGA)结合率:造模大鼠与ConA结合率高于正常组大鼠(P<0.01);表明脾气虚大鼠sAA N-糖链结构发生改变。(2)脾气虚大鼠sAA N-糖基化蛋白、糖基转移酶(GnT-Ⅰ、GnT-Ⅱ)、α-甘露糖苷酶Ⅱ(MG-Ⅱ)表达:初步实验证明造模大鼠sAA N-糖基化蛋白表达缺失,GnT-Ⅰ、GnT-Ⅱ表达有下降趋势,MG-Ⅱ无明显变化;提示sAA N-糖基化表达缺失及糖链结构改变可能与GnT-Ⅰ、GnT-Ⅱ表达改变有关。5、脾气虚大鼠腮腺病理组织学观察:腮腺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发现,造模大鼠较正常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病理改变,酸刺激后酶原颗粒较正常对照组多,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脾气虚大鼠腮腺组织形态出现异常。二、四君子汤对脾气虚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1、四君子汤水提物的提取及检测:四君子汤水提物得率34.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到该样品有人参皂苷Rc、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e、甘草酸、甘草苷、茯苓酸成分,并作为本研究的受试药。2、四君子汤对利血平致脾气虚大鼠外观体征评分的影响:四君子汤(10g·kg-1、5g kg-1)灌胃22天后,受试药组及模型恢复组外观体征评分均降低,四君子汤10g·kg-1组外观体征评分下降略快,但与模型恢复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3、四君子汤对脾气虚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的影响:四君子汤(10g ·kg-1、5g·kg-1)组、人参皂苷Rb1组与模型恢复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盐酸氟西汀(百优解)较模型恢复组尿D-木糖排泄率升高(P<0.01)。提示本实验中四君子汤及人参皂苷Rb1对脾气虚大鼠小肠吸收功能无明显影响,盐酸氟西汀(百优解)对脾气虚大鼠小肠吸收功能有改善作用。4、四君子汤对脾气虚大鼠sAA活性的影响:经给药干预后,四君子汤(10、5g·kg-1)组、盐酸氟西汀组、人参皂苷Rb1组脾气虚大鼠sAA活性有上升趋势,但与模型恢复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5、四君子汤对脾气虚大鼠sAA N-糖链的影响:给药干预后,四君子汤10 g·kg-1、5g·kg-1组,盐酸氟西汀组(百优解)、人参皂苷Rb1组大鼠sAA与ConA结合率低于模型恢复组(P<0.05);四君子汤5g·kg-1组大鼠sAA与WGA结合率高于模型恢复组(P<0.01)。提示四君子汤组sAAN-糖链中活性较高糖链的构成多于模型恢复组,提示四君子汤对脾气虚大鼠sAA N-糖链结构异常有改善作用。6、四君子汤对脾气虚大鼠腮腺病理组织学的影响:经给药干预后,经腮腺病理组织以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四君子汤(10g· kg-1、5g·kg-1)和盐酸氟西汀(百优解)与正常组大鼠腮腺组织比较在病理及超微结构上无明显差异;酸刺激后四君子汤5g·kg-1和盐酸氟西汀两组较模型恢复组酶原颗粒减少,提示给药组应激功能较好;表明四君子汤及盐酸氟西汀对脾气虚大鼠造成的腮腺病理组织改变有改善作用。研究结论基于外观体征评分指标优化了利血平致脾气虚大鼠模型,在该模型上可观察到大体指标、客观指标(尿D-木糖排泄率、唾液淀粉酶活性)、sAA相关指标(sAA活性、sAAN-糖基化蛋白表达、sAAN-糖链结构、糖基转移酶GnT-Ⅰ和GnT-Ⅱ、α-甘露糖苷酶MG-Ⅱ等的变化;四君子汤对脾气虚大鼠sAA活性及其影响因素的改变有一定干预作用。研究结果为利血平致脾气虚大鼠模型提供了优化后的评价方法,为探讨“脾主涎”分子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刘丽莎[8](2019)在《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运用文献挖掘的方法对气滞血瘀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探索,“在异病同治”辨证思维的指导下,通过丹红化瘀口服液对同证候系不同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气滞血瘀证候进行舌象、脉象、眼底图像的客观化采集和评价,分析气滞血瘀证候的特征和内部关联性,评估该方法用于中医证候客观化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数据挖掘:对已发表气滞血瘀文献中的症状和体征进行频次分析;对痛证中西医病种、证型进行频次分析;对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视网膜经脉阻塞的临床用药组合的规律性进行关联性分析;对血府逐瘀汤治疗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2.气滞血瘀证候客观化评价研究:在国内6家三甲医院共招募3个病种的临床受试者共计120例,观察同一种药物干预同证候系疾病的疗效,评价受试者舌脉象变化、眼底图像变化、主次症内部关联性;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疼痛频率、疼痛次数的动态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1.数据挖掘:(1)文献分析的结果发现气滞血瘀证在痛证的中医证型中占比最大,居于首位,示痛证是气滞血瘀证候研究的良好载体。(2)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原发性痛经、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用药以活血药、行气药、温经药的组合为主,方剂以血府逐瘀汤及其变方、加减方为主,示气滞血瘀证候研究的临床用药应选择包含有“血府逐瘀汤”成分的方剂。(3)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临床运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有良好疗效,丹红化瘀口服液作为血府逐瘀汤的化裁方,用于研究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具有临床可行性。2.客观化研究结果:(1)试验组治疗后眼底静脉管径相比治疗前减小,示丹红化瘀口服液可能使气滞血瘀患者迂曲扩张的眼底静脉管径得到一定恢复。(2)经关联性分析发现气滞血瘀患者“痛有定处-急躁易怒-经色暗红或紫暗、有块-乳房胀痛”为气滞血瘀证最常见的次症组合,“脉弦-舌淡红-苔白-苔薄”为气滞血瘀证最常见的舌脉象组合,表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关联性,且其出现和组合呈现规律性。(3)试验组受试者治疗后舌象复常率和脉象复常率均高于照组受试者,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能更有效改善气滞血瘀患者客观体征。舌象、脉象、眼底图像可能作为判定气滞血瘀证候的客观化指标之一。(4)试验组受试者主症消失率高于对照组,且大部分次症消失率也高于对照组;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能够更有效改善气滞血瘀证相关主症和次症;且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具有更好的疗效。3.其他指标:(1)VAS评分: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试验组受试者自第2疗程起VAS评分明显降低,且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较对照组更为显着。(2)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原发性头痛两组受试者疼痛发作持续时间总体呈较缓慢的下降趋势,在第1-3疗程中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均无显着差异,第4疗程试验组疼痛发作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原发性痛经试验组受试者腹痛发作持续时间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则无此趋势。(3)疼痛发作频率:原发性头痛两组受试者在第1-3疗程中疼痛发作持续频率均无显着差异,第4疗程及随访期试验组头痛发作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所降低。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痛经发作频率均随疗程进展呈现下降趋势,第3疗程两组受试者疼痛频率相比治疗前均显着下降。(4)CMSS积分: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CMSS积分随治疗进展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后相比治疗前CMSS积分有显着下降。(5)中医证候积分: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两组受试者自第2疗程起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治疗前明显降低,随疗程进展呈下降趋势。示丹红化瘀口服液和安慰剂在改善气滞血瘀型原发性头痛和原发性痛经受试者临床相关症状方面均具有一定疗效。4.疗效比较:根据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换算公式可知,试验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示丹红化瘀口服液相比安慰剂治疗气滞血瘀证具有更好的疗效。研究结论1.数据挖掘的表明气滞血瘀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内部关联性,且其出现和组合呈现规律性,舌脉象的客观化采集和视网膜图像技术有利于对证候进行客观化研究,发现证候的规律和本质。2.基于病机的相通性,在“异病同治”中医辨证思维的指导下,运用同一种证候类药物治疗同证候系不同疾病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有利于观察疾病之间的演进关系,发现有通治诸病、共同预防价值的证据。
陈聪[9](2018)在《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文献信息挖掘,探讨经方枳实芍药散(枳实-芍药)、排脓散(枳实-芍药-桔梗)的分子作用机制和配伍规律,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代文献信息、化学成分和生物信息,利用化学生物信息学构建两经方的网络靶标模型,运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现代化研究方法,进行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诠释两首经方的分子机制及配伍机制。结果:通过对两方古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发现古代医家多用枳实芍药散治疗产后气血郁滞的里实型腹痛,今人不断拓展枳实芍药散的临床应用范围,除传统治疗产后腹痛,还用于治疗现代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肠痉挛等疾病;而排脓散方古人认为是治内痈,证属气郁血滞者,现代研究发现排脓散并不仅仅治疗内痈,还可以治疗上至鼻咽、中至肠腑、下至盆腔的各种化脓性疾病。基于文献检索与虚拟筛选,研究发现枳实芍药散主要活性成分10个,核心作用靶点5个,作用通路59条,潜在作用疾病149种;排脓散主要活性成分23个,核心作用靶点15个,作用通路88条,潜在作用疾病169种。构建两方“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模型,关联分析复方主治、功效、配伍与微观分子之间的复杂联系。结论:通过对经方文献信息的挖掘与分析,发现经方对机体的整体性调节是基于机体“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生物网络的调节,其“理气活血”的作用可能在于调节并恢复疾病所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平衡失调,即通过调节机体的整个大循环来发挥主体疗效。两经方配伍效应的呈现来自于方中各药物成分在作用靶点上的网络联系。复方配伍后其所含小分子通过协同作用于同一靶点的不同空腔或者协同作用于某一条通路,增强了对生物过程的刺激作用,使药物治疗疾病的终末效应增强,那么复方配伍后的疗效由于协同作用将大大超过单味药疗效的总和,体现了中医相须相使的配伍理论。当复方配伍由枳实-芍药(枳实芍药散)变为枳实-芍药-桔梗(排脓散)后,加味药物中的分子通过互补或者增强作用调节不同的靶点,使得两经方作用靶点存在不同,作用疾病宏观表型产生差异。本论文构建了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为经方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陈建新[10](2016)在《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检索、筛选并针对性分析数据库检索相关中文文献,对近15年来中医药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归纳该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治规律及用药特色,同时设计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相关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价久泻宁颗粒对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方案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也为久泻宁颗粒的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2014年15年间万方、维普及清华同方知网数据库中发表的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分类整理,分为篇名、中药名称、辨证分型、治疗方法录入Microsoft Excel Excel 2010表格中,建立总数据库,然后根据研究目的建立四个子数据库,再采用频数统计、关联分析方法对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表现、辨证分型、证素特点、常用中药使用频次、常用方剂及药物与证型之间关系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病例。治疗组给予久泻宁颗粒治疗,对照组给予肚痛散,持续治疗并观察3周,并随访三个月,对两组药物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情况、症状改善情况以及安全性指标进行对比。结果1.共检索得到相关文献1319篇,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限定,得到614篇文献,涉及药物186种,用药总频率为6193次;其中包含中医处方560张,其中有组方名、可查询到出处方剂103个,该类方剂使用总频数为1576次;其中包含症状名97个,症状出现总频数为3815次;包含证候名46个,证候名出现总频数为438次。对证候名分解后进行频数分析,出现证候要素组合频数734次,其中单证素15种,两证候要素组合12种,三证素组合5种。2.频数分析结果表明,临床常用频数高于80次的药物共计29种,这些药物分别是党参(254频次)、白术(176频次)、柴胡(172频次)、桔梗(159频次)、大黄(139频次)、陈皮(135频次);常用药物种类是补虚药(1257频次)、理气药(1106频次)、利水渗湿药(942频次)、活血化瘀药(882频次)、温里药(632频次)、化痰止咳平喘药(547频次),其中补虚类药物常用药物为党参、白术、白芍、甘草、黄芪,理气类常用药物为陈皮、木香、香附、枳壳、乌药,利水渗湿药常用药物为茯苓、车前子、泽泻、薏苡仁、金钱草。常用药物四气以温性(164频次)、微温(154频次)、平性(145频次)为主,凉性和热性药较少;常用药物五味以甘(208频次)、苦(188频次)、辛(172频次)为主,其次为涩(48频次)、咸(25频次)、酸(18频次)、淡(9频次)为辅。3.常选择的方剂是:参苓白术散(214频次)、痛泻药方(193频次)、乌梅丸(173频次)、四神丸(164频次)、葛根芩连汤(143频次)、理中丸(139频次)。4.出现频数较高的症状分别为腹痛(286频次)、纳呆(265频次)、腹泻(244频次)、腹胀(232频次)、肠鸣(224频次)、便秘(204频次);出现频数大于10次的中医证型诺共8个,分别为脾胃气虚证(73频次)、脾肾阳虚证(63频次)、肝郁脾虚证(5频次)、肝郁气滞证(25频次)、脾胃虚寒证(12频次)、寒热错杂证(12频次)、大肠津亏证(12频次)、脾胃阴虚证(1 1频次)。5.证素分析中,频数大于20次的单证素10个,依次为气虚(220频次)、气郁(190频次)、内湿(163频次)、阳虚(76频次)、内热(37频次)、津亏(37频次)、血虚(37频次)、血瘀(34频次)、阴虚(28频次)、气滞(25频次),累计频率为90.8%。频次大于10次的两证素组合分别为气虚气郁(73频次)、气虚内湿(56频次)、内湿内热(43频次)、阳虚内寒(32频次)、内寒内热(27频次)、气郁气滞(10频次);三证素同时出现的频率较低,为气虚气郁血瘀证(16频次)、气郁气虚内湿证(13频次)、内热阴虚津亏证(6频次)、气虚阳虚内湿证(6频次)、阳虚内寒内湿证(3频次)。6.关联分析表明,临床治疗中使用较多的药对是党参与甘草(26.9%)、柴胡与白芍(25.6%)、白术与党参(205.4%)、陈皮与茯苓(24.8%)、防风与白芍(23.8%)。7.与脾胃气虚证关联药物组合中,支持度大于10%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党参(17.0%)、党参与柴胡(15.1%)、莲子与山药(14.4%)、党参与麦芽(13.0%)、茯苓与甘草(13.0%);与脾肾阳虚证相关联药物组合中,支持度大于10%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肉豆蔻(18.3%)、补骨脂与肉豆蔻(16.4%)、党参与五味子(15.7%)、白术与吴茱萸(14.3%)、附子与白术(14.3%)。8.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各自在改善总体疗效Ridit分析、中医证候疗效Ridit分析、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积分、主要症状积分等方面,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总体疗效Ridit分析、中医证候疗效Ridit分析、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积分等方面的,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便性状、腹胀腹痛、四肢困倦、肠鸣、神疲乏力等症状方面的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食欲不振、少气懒言等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10.治疗结束后三个月随访,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总体疗效Ridit分析、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积分方面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治疗组与对照组对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方面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结论1.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常用党参、白术、柴胡等药物;常用的药对是党参与甘草、柴胡与白芍、白术与党参:常用药物种类是补虚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常用药物四气以温性、微温、平性为主;常用药物五味以甘、苦、辛为主;最常用的方剂是参苓白术散、痛泻药方、乌梅丸、四神丸、葛根芩连汤、理中丸。2.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最常见症状表现是腹痛、纳呆、腹泻、肠鸣、便秘;最常见证型为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病位涉及肝、脾、肾、肠、胃等多个脏腑;拆分证候,证素分解后发现,单证素主要为气虚、气郁、内湿、阳虚、内热,两证素组合主要为气虚气郁、气虚内湿、内湿内热、阳虚内寒、内寒内热,三证素同时出现的频率较低,主要为气虚气郁血瘀证、气郁气虚内湿证、内热阴虚津亏证、气虚阳虚内湿证、阳虚内寒内湿证,这反映了肠易激综合征常见证型病机特点,以及临床辨证以气虚、气郁证为多见。3.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证治规律中,与脾胃气虚证相关联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党参、党参与柴胡、莲子与山药、党参与麦芽、茯苓与甘草等药物配伍结构;与脾肾阳虚证相关联的药物组合主要有白术与肉豆蔻、补骨脂与肉豆蔻、党参与五味子、白术与吴茱萸、附子与白术药物配伍结构。研究结果提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遵循“药-证”规律。4.研究结果提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处方选药切中该病的中医病机,符合“病机-处方-用药”的中医证治规律。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多从“虚、郁、寒、湿”立论,从“脾、肾、肝”等脏腑入手,遵循“补虚、疏肝、温阳、散寒”等治法。5.久泻宁颗粒是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有效方剂。该方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表现体征及中医证候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在大便性状、腹胀腹痛、四肢困倦、肠鸣、神疲乏力等临床症状方面的改善,优于肚痛散组,疗效确切。久泻宁颗粒在3周临床使用观察期内,未发现毒副作用及其他不良反应报告。
二、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的近20年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的近20年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久泻宁调节UC模型大鼠水通道蛋白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脾虚湿盛肝郁证之UC大鼠模型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1.3 主要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2.2 观察指标 |
2.3 模型评定标准 |
2.4 数据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 |
3.2 大鼠结肠黏膜改变及病理观察比较 |
3.3 大鼠血清IL-2及TNF-α含量比较 |
4 讨论 |
4.1 UC的发病机制 |
4.2 UC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 |
4.3 动物模型的验证 |
4.4 小结 |
5 不足与展望 |
第二章 久泻宁对脾虚湿盛肝郁证之UC模型大鼠的干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试剂 |
1.3 受试药物及给药剂量 |
1.4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干预给药 |
2.3 大鼠一般情况 |
2.4 大鼠血清IL-2及TNF-α含量测定 |
2.5 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 |
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AQP4、AQP8、c AMP和 PKA蛋白的表达 |
2.7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AQP4、AQP8、cAMP和 PKA蛋白的表达 |
2.8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AQP4、AQP8 m RNA的表达 |
2.9 数据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大鼠一般情况 |
3.2 对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的影响 |
3.3 对大鼠血清中IL-2及TNF-α含量的影响 |
3.4 对大鼠结肠组织中AQP4、AQP8、c AMP、PKA蛋白表达分布的影响 |
3.5 对大鼠结肠组织中AQP4、AQP8、c AMP、PKA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3.6 对大鼠结肠组织中AQP4、AQP8 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UC的中医认识 |
4.2 UC的中西医治疗认识 |
4.3 久泻宁临床等效剂量和药效剂量的来源 |
4.4 久泻宁治疗UC的相关性分析 |
4.5 检测指标相关性的分析 |
4.6 小结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UC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益气健脾法干预VSMCs表型转化改善AS的理论挖掘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VOSviewer可视化分析对AS中医发病机制及与VSMCs相关性的文献研究材料与方法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益气健脾法干预VSMCs表型转化改善AS的实验研究材料与方法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西医源流及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引言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文献检索与收集 |
2.2 数据转换 |
2.3 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文献发表趋势 |
3.2 作者共现分析 |
3.3 机构共现分析 |
3.4 关键词共现分析及聚类 |
4.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引言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3.临床试验基线情况 |
3.1 病情资料 |
3.2 实验室检测指标 |
4.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4.1 主要疗效指标分析 |
4.2 次要疗效指标分析 |
4.3 安全性分析 |
5.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中药安神方改善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昼夜节律的机制研究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实验二 中药安神方改善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研究 |
1.实验目的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综述 神经元网络调节睡眠-觉醒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4)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抑郁小鼠下丘脑神经元自噬及其介导的GLUT4表达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探讨 |
1.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研究概况 |
1.1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
1.2 自噬与抑郁症 |
2.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中医治疗方案 |
3.抑郁症肝郁脾虚证辨识 |
3.1 肝脾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 |
3.2 抑郁症之肝郁脾虚证 |
4.自噬与肝郁脾虚证的关系 |
4.1 自噬与肝郁 |
4.2 自噬与脾虚 |
4.3 自噬与肝郁脾虚证 |
5.自噬与GLUT4 的关系 |
6.逍遥散与肝郁脾虚证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肝郁脾虚证抑郁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实验小鼠基本情况 |
2.2 行为学测试结果 |
3.讨论 |
实验二 肝郁脾虚证抑郁小鼠下丘脑神经元自噬的改变及逍遥散的调控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透射电镜(TEM) |
2.2 蛋白免疫印迹(WB)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
3.讨论 |
实验三 肝郁脾虚证抑郁小鼠下丘脑神经元GLUT4 等葡萄糖代谢相关指标的改变及逍遥散的调控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3 实验药物及处理方法 |
1.4 实验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免疫荧光 |
2.2 血清胰岛素 |
2.3 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 |
2.4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 |
2.5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
3.讨论 |
实验四 自噬抑制剂对小鼠抑郁相关行为学的改变及逍遥散的调控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实验小鼠基本情况 |
2.2 行为学测试结果 |
3.讨论 |
实验五 自噬抑制剂对小鼠下丘脑神经元自噬和GLUT4 的改变及逍遥散的调控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透射电镜 |
2.2 免疫荧光 |
2.3 血清胰岛素 |
2.4 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实验(IPGTT) |
2.5 蛋白免疫印迹(WB)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 |
3.讨论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逍遥散治疗精神类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5)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抑郁症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抑郁症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1. 抑郁症病理机制中的线粒体损伤 |
2.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与突触可塑性损伤 |
3. 线粒体生物合成异常与抑郁症神经元突触重塑 |
4. 从“脾”论治抑郁症或成为中医治疗的新途径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醒脾解郁方对肝郁脾虚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基于AMPK/SIRT1/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醒脾解郁方含药血清对皮质酮诱导海马神经元损伤突触重塑的影响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基于AMPK/SIRT1/PGC-1α信号通路探讨突触微环境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及醒脾解郁方干预效应 |
概述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结语 |
一、研究总结 |
二、初步结论 |
三、存在不足 |
四、创新点 |
五、展望 |
第四部分 附录 |
附录1: 致谢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附录3 个人简历 |
(6)肝郁化热证与清肝解郁优化方关联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肝郁化热证的研究进展 |
一、肝郁化热证的诠释 |
二、肝郁化热证的诊断 |
三、肝郁化热证与NEI网络相关性的研究 |
四、肝郁化热证与系统生物学基础 |
五、肝郁化热证研究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异病同治的研究进展 |
1. 异病同治的历史沿革 |
2. 异病同治的临床研究 |
3. 异病同治的实验研究 |
4. 异病同治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究进展 |
1. 中药处方的来源 |
2. 证候的诊断与评价现状 |
3. 证候类的动物模型的建立 |
4. 证候类中药新药的研究方法 |
5. 证候类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一 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肝郁化热证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基于代谢组学探讨肝郁化热证血清生物学标志物及清肝解郁优化方的潜在作用机制的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肝郁化热证的疗效以及NEI网络变化 |
一、临床资料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肝郁化热证的生物学特点 |
2. 清肝解郁优化方治疗肝郁化热证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 清肝解郁优化方与肝郁化热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 |
4. 异病同治与证候类中药新药的思考 |
5. 创新点 |
6.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脾气虚大鼠模型优化及基于唾液淀粉酶影响因素观察四君子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脾气虚证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脾”的生理功能及病理改变 |
第二节 脾气虚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
一、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
二、脾气虚证的实验研究 |
第三节 “脾主涎”的理论内涵研究 |
第二章 益气健脾代表方四君子汤的研究概况 |
第一节 四君子汤源流及临床应用概述 |
第二节 四君子汤的现代研究进展 |
一、四君子汤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
二、四君子汤药理作用研究 |
第三章 唾液淀粉酶活性及调控因素的研究进展 |
第一节 唾液淀粉酶检测的临床应用 |
第二节 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因素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基于外观体征指标优化利血平致脾气虚大鼠模型的研究 |
第一节 脾气虚大鼠外观体征半定量评分标准探讨 |
第二节 利血平致脾气虚大鼠的剂量筛选 |
第三节 基于外观体征指标评价对利血平致脾气虚大鼠的验证研究 |
第二章 利血平致脾气虚大鼠模型客观指标观察 |
第一节 脾气虚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观察 |
第二节 脾气虚大鼠唾液淀粉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观察 |
一、脾气虚大鼠唾液淀粉酶活性改变情况 |
二、脾气虚大鼠腮腺病理组织学观察 |
三、脾气虚大鼠腮腺sAAN-糖链类型观察 |
四、脾气虚大鼠腮腺sAA的含量、糖基转移酶及糖苷酶表达观察 |
第三章 四君子汤对利血平致脾气虚大鼠的影响 |
第一节 四君子汤水提物的提取 |
第二节 四君子汤对脾气虚大鼠外观体征的影响 |
第三节 四君子汤对脾气虚大鼠尿D-木糖排泄率、sAA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
1.1 证候的概念和辨证论治 |
1.2 证候的客观化 |
1.2.1 四诊信息客观化 |
1.2.2 证候的生物学基础 |
1.3 证候的动态化 |
1.3.1 时间性 |
1.3.2 空间性 |
1.4 证候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1 循证医学 |
1.4.2 数据挖掘 |
1.4.3 计算机科学 |
1.4.4 系统生物学 |
2.气滞血瘀证候文献分析 |
2.1 气滞血瘀证候研究概况 |
2.2 文献检索的资料与方法 |
2.2.1 资料来源 |
2.2.2 文献纳入标准 |
2.2.3 文献排除标准 |
2.2.4 数据的预处理 |
2.2.5 数据库 |
2.3 文献分析结果 |
2.3.1 气滞血瘀症状/体征的分布 |
2.3.2 病种分布 |
2.3.3 证候分布 |
2.3.4 药物频次分析、关联性分析 |
2.3.5 方剂频次分析 |
2.3.6 Meta-分析 |
2.4 小结 |
3.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 |
3.1 研究方案 |
3.1.1 研究目标 |
3.1.2 研究内容 |
3.1.3 研究方法 |
3.1.4 数据管理 |
3.1.5 伦理学原则 |
3.1.6 统计分析方法 |
3.1.7 基础资料分析 |
3.2 客观化评价 |
3.2.1 舌脉象 |
3.2.2 眼底图像分析 |
3.2.3 气滞血瘀证候聚类分析 |
3.2.4 气滞血瘀证候关联性分析 |
3.2.5 主症消失率 |
3.2.6 次症消失率 |
3.3 其他指标 |
3.3.1 VAS评分 |
3.3.2 疼痛发作频率 |
3.3.3 疼痛发作持续时间 |
3.3.4 CMSS积分 |
3.3.5 中医证候积分 |
3.4 疗效性指标 |
3.4.1 中医疗效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3.6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创新、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2:中医证候量表 |
附件3:临床试验流程图 |
附件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9)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概述 |
1 经方及其研究进展 |
1.1 经方的内涵 |
1.2 经方现代研究进展 |
1.3 存在的问题 |
2 中药复方配伍及其研究现状 |
2.1 传统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
2.2 现代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
3 研究思路 |
3.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
3.2 研究经方的选择 |
3.3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古今文献研究 |
3.4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
3.5 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的作用机制及配伍机制研究 |
3.6 总体研究思路框架 |
4 研究方法 |
4.1 文献学研究方法 |
4.2 化学生物信息学研究方法 |
4.3 分子对接方法 |
4.4 网络药理学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1 经方文献计量学分析 |
1.1 文献收集与筛选 |
1.2 研究结果 |
1.3 讨论 |
2 枳实芍药散 |
2.1 溯源 |
2.2 现代实验研究 |
2.3 枳实-芍药药对的配伍分析及应用 |
3 排脓散 |
3.1 溯源 |
3.2 临床应用变迁 |
3.3 现代实验研究 |
第三章 基于文献挖掘的化学生物信息研究 |
1 枳实芍药散 |
1.1 药物组成 |
1.2 配伍分析 |
1.3 化学成分信息 |
1.4 现代药理信息 |
2 排脓散 |
2.1 药物组成 |
2.2 配伍分析 |
2.3 化学成分信息 |
2.4 现代药理信息 |
第四章 网络靶标研究 |
1 化学成分的收集与筛选 |
2 核心靶标的预测与筛选 |
2.1 作用靶标的预测 |
2.2 核心作用靶标的筛选及可视化网络的构建 |
第五章 分子机制研究 |
1 枳实芍药散 |
1.1 分子对接 |
1.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
2 排脓散 |
2.1 分子对接 |
2.2 核心作用成分及潜在作用疾病分析 |
第六章 配伍机制研究 |
1 复方靶点作用通路整合 |
2 复方靶点功能模块化研究 |
2.1 枳实芍药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
2.2 排脓散作用靶点模块化分析 |
3 基于两方差异通路的复方配伍机制研究 |
4 功能重定位研究 |
4.1 枳实芍药散 |
4.2 排脓散 |
第七章 讨论 |
1 微观视角下的复方相须相使配伍 |
1.1 复方药味组成在靶点水平上的协同作用 |
1.2 复方作用通路上的信号串扰效应 |
2 复方配伍与作用疾病宏观表型的关联性分析 |
2.1 作用靶点偏好性分析 |
2.2 调节疾病异同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1.1 构建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网络靶标研究模式 |
1.2 复方配伍效应的微观呈现 |
1.3 复方针对机体“系统-系统”的整体性调节 |
1.4 复方作用靶点偏好导致作用疾病存在差异 |
1.5 复方功能重定位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10)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近15年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文献学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 |
2 检索方式 |
3 文献预处理 |
4 数据的分析、处理与统计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1 一般文献情况 |
2 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
2.1 各类药物使用分析 |
2.2 单味药物使用分析 |
2.3 药物性味分析 |
2.4 方剂分析 |
2.5 症状分析 |
2.6 证候名频数分析 |
2.7 证素频数分析 |
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3.1 两味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
3.2 证型与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 |
第三节 讨论 |
1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2 中医诊疗肠易激综合征证治规律 |
小结 |
第二章 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
第一节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排除病例标准(病例脱落) |
1.7 剔除标准 |
1.8 脱落标准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试验方案 |
2.2 观察指标 |
2.3 疗效评定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节 结果 |
1 可比性分析 |
1.1 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 |
1.2 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
2 研究结果 |
2.1 总体疗效比较 |
2.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3 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质量积分比较 |
2.4 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
2.5 远期疗效比较 |
2.6 不良反应观察 |
第三节 讨论 |
1 研究结果分析 |
2 肠易激综合征的基础研究 |
2.1 病名 |
2.2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中医病因病机 |
2.4 临床表现及体征 |
2.5 诊断标准 |
2.6 西医治疗 |
2.7 中医分型及治疗 |
2.8 中医治疗方法的具体应用 |
2.9 中医治疗方法评价 |
3 使用药物初步探讨 |
3.1 基本概括 |
3.2 处方组成 |
3.3 功效 |
3.4 主治 |
3.5 处方解释 |
3.6 药效学研究 |
小结 |
存在的不足 |
结论 |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实验研究的近20年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久泻宁调节UC模型大鼠水通道蛋白的机制研究[D]. 李艺垚.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益气健脾法干预VSMCs表型转化改善AS的理论挖掘及实验研究[D]. 郭宇鹏.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中药安神方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及机制探讨[D]. 纪可.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逍遥散对肝郁脾虚证抑郁小鼠下丘脑神经元自噬及其介导的GLUT4表达的调控作用[D]. 杨芙蓉.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AMPK/SIRT1/PGC-1α通路研究醒脾解郁方对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重塑的影响[D]. 任非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肝郁化热证与清肝解郁优化方关联的生物学基础[D]. 周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脾气虚大鼠模型优化及基于唾液淀粉酶影响因素观察四君子汤作用[D]. 梁雪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8]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气滞血瘀证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客观化评价研究[D]. 刘丽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基于文献信息挖掘的经方枳实芍药散、排脓散网络靶标及配伍机制研究[D]. 陈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久泻宁治疗脾虚湿盛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陈建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