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贯彻少而多和启发式原则的一些尝试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贯彻少而多和启发式原则的一些尝试

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貫彻少而精和启发式的原則的一些尝試(论文文献综述)

西峰山[1](2015)在《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依据教学论和课程论,把教学活动分成“教”和“学”两个维度,从每个维度的各个环节(即前期准备、内容分析、方法的选择、遵循的原则、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思)对《数学通报》中的有关平面几何教学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我国建国初期15年间的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具体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数学通报》中文章的体现将该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1951—1957,学习苏联时期;1958—1960,教育改革时期;1961—1966,自我完善时期。其次,对每一阶段从背景的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和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等三个层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背景概述主要对该阶段的数学教育政策和当时的教学大纲两个方面进行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对该阶段发表的平面几何文章在总体文章中所占比重和对它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先从教学的六个环节对这些文章进行进一步分块统计,再对每一块(环节)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先对每环节进行类化,再深入探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建国初期平面几何教学的如下特点:1.教学准备:备学生方面,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并注意个体差异;备教材方面,选材注重数学在历史上的贡献;教师能力方面,主要是注重教育实习。当时为了提高备课质量,还注意到了集体备课方面的问题。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苏联时期受到苏联的影响,教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重视系统性和严密性;教学改革时期更注重与实际的结合;自我完善时期,意识到改革的极端性,教学内容方面在不损坏内容系统性的和适当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核心对教材进行筛选和精简。3.教学方法选择:当时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演示法、练习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等。练习法中有案例分析法和复习法;而案例分析法可分为定理的证明方法、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法等三种。4.教学原则:当时遵循的教学原则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顺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启发式原则等。培养学生能力时初级阶段遵循直观性原则,有一定知识储备能力时再以启发式原则为主,并且教学过程中注意对这些知识与方法的即时巩固与练习,因此要用巩固性原则。5.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的目的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理念。1963年第一次通过大纲提出“三大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排方面:学习苏联时期主要侧重知识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育改革时期主要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自我完善时期主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进行编排。6.教学评价与反思:当时数学教育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教学评价与反思,并组织发表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章。通过分析《通报》上的文章可以了解到:当时已经关注到了教学的每个环节,即教前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有教学过程的反思(方法、设计、原则)等。

王晓霞,代钦[2](2004)在《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历史的研究——以1951年至1966年的《数学通报》为中心》文中提出已创刊 5 3年的《数学通报》 ,是我国数学教育研究方面的重要期刊。通过对 195 1- 196 6年《数学通报》所载有关数学史、教学原则、数学哲学、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文章及外国作者所作的相关分析 ,阐述了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历史经纬及其影响 ,以揭示我国数学教育发展的规律 ,探索其发展道路。

王晓霞[3](2006)在《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史之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为数学教育研究史之研究,亦称数学教育学术史之研究。本研究在简要介绍我国20世纪前半叶的数学教育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以建国后的数学教育研究史为基本内容,以各时期数学教育研究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为线索,在对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内容、思想方法和主要特征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具体内容要点如下:一.1901-1949年分为一个阶段,以《教育杂志》为题材,对该时期一些重要的数学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产生的影响和专家们对这一时期数学教育的研究及相关论著、调查实验等作简要论述。二.建国初到文革前的数学教育研究。主要通过对《数学通报》1951-1966年所载有关数学史、数学教学研究、数学哲学等方面文章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三.文革后(1976年)到现在的数学教育研究。以文革后《数学通报》(于1979年复刊)和《数学教育学报》(创刊于1992年,成为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两种杂志上所刊登的论文为主要题材,对文革后至今的数学教育研究进行分析研究,颇具代表性。四.对有我国数学教育研究者参加的重大国际交流会议,以及我国数学教育研究者与其他国家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作简要论述,并分析所反映出的情况。五.通过回顾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历史,总结出其中存在的缺点。如,理论与实际脱节,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之间的鸿沟等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合理建议。

张冬莉[4](2020)在《中国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02-1949)》文中认为正如约翰尼斯·开普勒(Johannes Kepler)所言:“几何学有两件伟大的瑰宝:第一件是毕达哥拉斯定理,第二件是黄金分割。”勾股定理作为平面几何中最基础的定理,它是联系数学中数与形的第一定理,导致不可公度量的发现,揭示了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引发了第一次数学危机。勾股定理开始把数学由计算与测量的技术转变为论证与推理的科学。千百年来人们给出勾股定理的证明至今已有五百多种,是证明方法最多的一个定理,其中蕴含了大量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技巧。自徐光启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来,中国不仅对古希腊算学史有了新的认识,又更深层次地了解勾股定理在中西文化中的价值。尤其在清末民国时期,勾股定理已成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本研究以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勾股定理内容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将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在1902-1949年的发展历程依照学制和课程标准的颁布,分为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课程纲要时期(1923-1928)、民国课程标准时期(1929-1949)四个发展阶段,旨在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勾股定理在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发展特点,分析影响及其变迁的因素,力求为当今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编写提供借鉴和启示。本研究从如下五个部分论述,具体内容如下:一、清末时期(1902-1911)中学几何教科书的勾股定理。这一时期,学制初订,中国的中学数学教育主要以学习日本数学教育为主,几何教科书的编写主要是翻译和编译日本以及一些欧美国家的几何教科书。首先从纵向上分析在这十年中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证明方法以及定理表述上的变迁特点;其次横向的分别选取翻译日本和美国的几何教科书进行个案分析,从教科书编撰理念、编排形式、内容设置结构等维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以便从微观上详细了解这一时期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变迁特点及教育价值。二、民国初期(1912-1922)中学几何教科书的勾股定理。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理念、制度模式和知识体系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开始了艰难的转型,同时也影响几何教科书的发展。民国初期的教育继承了清末教育改革的成果,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此时,自编教科书也在逐步成熟。这一时期,虽然中国自编几何教科书,通常是参考欧美教科书并加以适当筛选和增删,但是知识内容的组织与呈现,都有了显著的改进。但是其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上特点并不明显,还没有彻底摆脱之前教科书中的内容和形式,仍然有清末时期几何教科书的痕迹。分别选取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平面几何》、《民国新教科书几何学》以及汉译本《温德华士几何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设置进行详细对比分析。三、民国课程纲要时期(1923-1928)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勾股定理。1922年的“新学制”颁布后,中小学实行六三三制。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科书的编写,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变革,凸显着美国数学教育的影响。中学教科书把代数、几何、算术和三角等内容融合在一起混合教学,将原来的几何教科书架构完全打破。中国首次采用混合编写教科书的方法,不仅能使学生明白各科之间的内在联络,而且可以建构知识的统一体系。也正是在混合教学的风靡下,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也因此受到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在章节的设置上,还是定理证明的方法、课后习题的设置上都与以往不同。故分别选取该时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数学教科书《布利氏新式算学教科书》、《初级混合数学》、《新学制混合算学教科书》和《现代初中教科书几何》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设置内容特点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四、民国课程标准时期(1929-1949)中学数学教科书的勾股定理。在此阶段我国又进行了三次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这一时期颁布的初中和高中课程标准中都要求学习平面几何。勾股定理内容则分别出现在初中和高中教科书中,但是由于对定理掌握的目标要求不同,故所在章节不同,导致使用的证明方法、表述方法和难易程度也不同。另外1932年首次设置了实验几何课程,明确实验几何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无论是在理解几何还是实验几何中都编排了勾股定理内容。虽然重视程度和教学目标都不同,但是分别从代数和几何的角度体现了勾股定理的重要性以及在教科书中有重要的地位。故选取《复兴中学教科书》和《实验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进行详细分析。在该部分中,又将1912-1949年间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变迁进行了特点分析。五、以上研究中,在简要呈现各阶段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同时,适当地介绍了代表性教科书作者的生平及数学教育贡献。六、结论。首先,从宏观和微观上归纳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编排特点;其次,分析了影响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勾股定理编排变迁的因素;再次,阐明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编排变迁的特点;最后,总结了勾股定理的编排变迁为当今数学教科书编写提供的启示与借鉴。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以1902-1949年为时间域,研究了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编排之变迁。根据各学制、课程标准(或课程纲要)对中学数学教科书的编写背景、编撰理念的要求不同,选取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的编排形式、证明方法等方面进行个案分析,总结了勾股定理内容编排之特点。厘清了1902-1949年中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揭示了勾股定理编排的变迁特点和影响变迁的因素,展示了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勾股定理内容的设置、编排、内容选取等诸特点对当今教科书建议和教学改革的借鉴作用。

易春秋[5](2005)在《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以大量资料为基础,将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中国社会变动的历史背景中,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五个阶段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对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历史评价,并提出了若干思考。 论文由绪论、正文(共五章)和结语组成。 绪论。阐述了本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说明了研究方法、写作框架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 10 月~1952 年底)。党和国家继承和发扬老解放区学校教育和长期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和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新民主主义思想教育,主要锋芒指向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思想,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普通中学中的重要地位。此时,加强了对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结合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了学校内的共产党、青年团、学生会、少年儿童队组织,形成了以普遍开设政治课为主体,密切结合各项政治运动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第二章,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新中国在恢复国民经济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部《宪法》,着手实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相适应,中学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提出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学习苏联的教育经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举措,一方面加强了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也使政治课的地位日益弱化。此时,加强了时事政策教育,在实践中开辟了学生守则教育、劳动教育、榜样教育、校外教育等多种途径,逐步形成了在党支部领导下,由班主任、团、队、学生会等各方面配合的经常化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制度。 第三章,“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这一时期,曾一度强调加强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恢复政治课,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部《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但 1957 年反右斗争开始后,紧接着进行的“大跃进”和“教育革命”、“反对右倾机会主义”斗争,“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逐渐占了上风。由于“左”倾政治运动的冲击,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切围绕着运动转。在政治课教学上,以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代替了原来设置的政治课,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章还阐述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第四章,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以贯彻“八字方针”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为标志,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开始逐步扭转前一时期“左”的倾向,政治课也开始进行调整,并继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时期,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德育和智育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既切实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又不放松德育。在德育工作中既重视政治教育、榜样教育、劳动实践,又加强了以学生守则为中心的道德品质教育,既继续发展并逐步完善校内各教育阵地的作用,又开始重视校外教育,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开始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但是 1962 年召开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强调阶级斗争为纲,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左”的影响,开始加强贯彻阶级教育,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波折。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既伴随着正确的内容又交织着“左”的偏向。第五章,“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初~1966 年 5 月)。1964 年春节,以毛泽东就教育问题发表的“春节谈话”为始,发表了一系列对教育问题的指示,其中很多内容对中国教育的改革有积极意义,但同时,讲话内容也包含一些“左”的因素。随着中苏分裂,美国采取反共的“和平演变”战略,毛泽东日益重视“反修防修”,并展开了一系列“反修防修”的运动,一时间,“反修防修”席卷教育领域,开始批判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制度。在此背景下,毛泽东提出 “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同时在城乡社会主义教育(“四清”)运动的影响下,使本已从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后日益加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意识更加强化。1964 年 7、8 月间,全国高、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的召开,阶级斗争教育成为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内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迷误之中。本章还阐述了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情况,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学解放军、学大庆运动的情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继续加强和校外教育、家庭教育的情况。

黄继彬[6](2011)在《哲学思想在指导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哲学和数学是代表人类思维最高成就的两大领域,它们在历史上有着难以割舍的渊源.数学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哲学观点,哲学思想引领着数学的发展.在我们的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认识数学哲学的教师不多,了解数学哲学对中学数学教学的作用的教师就更加少了.本文对数学哲学定义的内涵进行了历史发展性的阐析,对数学哲学中的数学本体论(数学研究的对象及其本质问题)、认识论(数学的性质及其真理性问题)、方法论(研究数学本身的基本方法)进行了简明的阐析,对数学哲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诸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进行详细的分析,特别是运用哲学思想对中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哲学分析,系统总结了数学解题的矛盾转化观,并通过大量的实例详尽地说明如何运用这种哲学思想指导中学数学解题.在教学方法探究方面,本文运用数学哲学思想详细地分析了近三十年来我国进行的颇具影响的构建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实验.当然,数学哲学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在本文中,笔者还运用了哲学的另一个分支,即唯物主义辩证法,对现行数学课程改革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哲学反思,对于以哲学思想指导、影响或者作用于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已经有不少前辈们的成果,笔者仅仅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之上,借鉴他们的若干观点,融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撰写成文,以期从一个比较高的层面来探寻中学数学教学的正确道路.

崔玉良[7](2007)在《新中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研究》文中认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数学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仍有不少地方值得进二步探讨和完善。因此,有必要对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进行科学的总结和反思,这对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发展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全面学习苏联和教育大跃进时期;中学数学教育大倒退时期;中学数学教育恢复、调整、发展时期;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兴起。经过对每个阶段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和需要吸取的教训。向苏联的全面学习,使中国迅速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把苏联十年制学校的数学教学大纲移植到中国十二年制学校中,使原有的数学课程水平有所降低,苏联教育忽视生产劳动,要求平均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大跃进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调动了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但它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忽视了教育发展要重视速度、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不遵从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凭主观意愿办事,给中国的教育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浪费。随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初见成效,重新肯定了课堂教学为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重视“双基”的教学,注意因材施教。然而,由于没有完全克服“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十年的动乱几乎摧毁了整个教育事业,也使中学数学改革陷入了低谷。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提出,拉开了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序幕,突出的表现是教学常规迅速恢复;教学改革实验有条不紊地在各地展开;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实行,它标志着“精英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这一时期受高考指挥棒影响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各地几乎都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学生的学习负担明显加重。如何摆脱应试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成为当时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是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标志。这个时期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相应地高中数学大纲也做了必要的变动,以便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相衔接。这一时期的教学改革特点是:精简、更新教材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注意初中、高中数学衔接以及与相关学科的配合。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5年5月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全面展开。这次基础教育的重大改革突出了课程功能转变的思想,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取代“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课程定位,转而关注“全人”的发展。提出“大众数学”的口号,即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注重问题解决和应用意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速了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步伐,同时也引出了许多问题,这需要进一步总结和研究。

李芳[8](2017)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文中提出多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在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有了较高的科学化水平,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仍然是课程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科学化程度不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家性质的课程,肩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使命。然而教学方法科学化程度不高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是什么。一是分析科学化、教学方法科学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指什么。将教学方法放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就是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科学运用和科学创新。二是认识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该类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这使它的实际地位与它被赋予的使命不相符合,迫切需要实现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同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特点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就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三要明确该类课程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的特殊要求。其次,分析该课程教学方法科学化到了什么程度,下一步有什么新要求。一是回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历史,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发展的特点:教学理念由“注入式”向“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转变;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转向多种方式相结合。总结历史经验,得出中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能推进教学方法的科学化;转变教学理念是思想基础;自觉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必要手段。最后分析新的历史条件对教学方法提出的新要求,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变化提出针对性的新要求,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发展提出的现代化新要求。再次,分析如何进行科学化的问题。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度分析,一是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即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点、教学环境条件科学选择教学方法;二是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依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将其分为三大课堂,即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第二课堂,在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互联网+”课堂,在每一类型课堂下有很多的教学方法;三是教学方法的科学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中央、教育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在各高校都有了一些新的做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问题,容易使教学方法创新走入误区。为避免走入误区,就要确立科学创新的原则,寻找科学创新的方式,建立科学创新的保障。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还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推进科学化进程。

王光明[9](2005)在《数学教学效率研究》文中指出教学要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学效率不仅体现于学生掌握知识与学好当堂内容的近期学习效果上,还体现于学生获得发展的远期学习效果上,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发展。教学效率体现在两个方面:(1)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2)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近期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与远期的学习效果——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效率是相对概念。同样的学习效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 数学教学效率研究对于数学教育的贡献包括: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比较教育研究的需要、数学教育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国内学者试图从对教学效率的测量与评价出发,界定教学效率,但不同程度存在试图套用自然科学意义下关于效率的认识,演绎关于教学效率的认识的问题。的确,教学效率是客观存在的,但评价的标准则因依赖教学观念会具有主观性。而且,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不仅多,而且错综复杂。因此,教学效率测量与评价不可能达到自然科学意义下完全的客观化,而只能做到尽量科学化。但是,认为只有定量化才是科学化的看法是片面的。教学效率更适宜运用优、良、中差等做评价。 主要结论包括:(1)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发展。(2)教学效率思想发展的主线为关注教师教的效率,逐步到关注学生学的效率,而目前更关注促进学生发展的效率。(3)我国学生数学双基与数学认知基础并不厚实。(4)我国数学教学效率亟待提高。(5)理性精神就是对逻辑、自由、普遍法则的追求和超越外在欲望的干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6)数学教育让学生形成理性精神是指在数学教学以及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对数学内在理性的感悟以及对数学家的理性精神的感受,学生所获得的精神层面的文化与价值体验。(7)数学教学的应然效果包括塑造学生的理性精神、培养学生的效率意识、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与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等方面。(8)重视数学的内在价值主要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重视数学对思维的训练。(9)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外源建构、内源建构和辩证建构思维能力。(10)数学认知理解分为操作性、关系性和迁移性理解三种水平。(11)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虽然学生投入了很大精力,教师费了很大功夫,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远远没有达到深刻理解。(12)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理解各存在操作性、关系性和创造性三种水平。(13)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与教育专业的理解水平是影响教师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14)只有那些自我评价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对数学与数学教师的评价才高。(15)在高的教学效率评价标准下,数学教学效率同样可以提高。(16)无所不适、无所不能的某种高效率数学教学方式是不存在的。(17)局限于技术思维是教学效率研究的大忌。(18)在认知教学中,高效率教学注重思维的教学,注重数学教学中的理解问题,注意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19)立足教学效率视角,要辩证分析我国数学教育的成绩和不足。(20)既涉及学生情感参与,又涉及学生思维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数学教学的高效率。(21)数学教学效率的理论基础并非仅是西方的某些主义,而是那些所有可以为数学教学效率研究带来启迪的国内外的相关理论与相关学科的知识。(22)要用教育中的各种“主义”帮助我们思想和深入思考,而不是僵化我们的思想。(23)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需要学生有先进的观念和良好的习惯。(24)数学教学与其说激发求知欲,不如说激发求识欲。

张晓辉[10](2011)在《教学空白艺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白艺术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绘画、书法、文学、戏剧、影视、音乐、建筑等各门类艺术领域被广泛使用,在教学领域也逐渐得到关注。在教学实践中,众多教师运用自身的教学智慧创造了大量的优秀事例,产生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受其启示,笔者尝试对教学空白艺术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教学空白艺术是指灵活运用空白,遵循教学规律以及美的规律进行的创造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空白艺术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主要包括实践性、创造性、情感性、形象性、审美性、教育性、不确定性等。教学空白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从教学要素构成、空白存在形态、艺术创生等多个视角进行相对性区分。教学空白艺术是在哲学、心理学、美学以及教学论等各学科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建构,有着丰富深厚的理论根源。中国传统哲学的老庄有无之辨、玄学贵无论、禅宗顿悟学说,以及西方现代哲学的对话理论、阐释学理论、后现代理论等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哲学基础。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心理观、知觉组织原则、顿悟学习说、心物场以及蔡加尼克效应等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明、清代各时期的中国传统美学,以及心理距离说、冰山原则说、接受美学理论等西方现代美学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美学基础。古今中外众多教学理论,诸如启发教学、范例教学、暗示教学等为教学空白艺术提供了坚实的教学论基础。教学空白艺术是一种极具重要意义的活动,主要表现在能够适应和满足学生与教师的一定需要。一方面,教学空白艺术对学生的生命发展、审美发展、心智发展(包括感知能力发展、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自主能力发展、个性发展等都能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教学空白艺术对教师而言,有利于教师教学成效的提高、教学境界的提升、以及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是非常复杂的,但又自成为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首先,教学空白艺术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生的,教师和学生所具备的素养直接影响其创生的品质。其次,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整体性原则、有无相生的辩证性原则、以及适切性原则等。第三,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策略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如从形成“空白”的视角入手,主要有“省略”、“隐蔽”、“停顿”、“暗示”、“模糊”、“等待”等。教学空白艺术的核心思想是力图实现“无教之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即超越现实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和缺憾,以保证教学的“完整”意义。教学空白艺术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空白艺术与其他形态教学艺术的融合将得到强化;二是教学空白艺术的理论分析将进一步深化;三是教学空白艺术的实践研究将更加细化;四是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将愈发优化;五是教学空白艺术的研究方法将多元化。

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貫彻少而精和启发式的原則的一些尝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貫彻少而精和启发式的原則的一些尝試(论文提纲范文)

(1)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历史研究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平面几何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2.1 关于“教”的理论基础
        2.1.1 教的准备
        2.1.2 教的内容分析
        2.1.3 教学方法选择
        2.1.4 教学原则
        2.1.5 教学设计与实施
        2.1.6 教的评价与反思
    2.2 关于“学”的理论基础
        2.2.1 学的准备
        2.2.2 训练内容分析
        2.2.3 学习方法选择
        2.2.4 学习策略
        2.2.5 学习计划与实施
        2.2.6 学习评价与反思
    2.3 平面几何教学概述
        2.3.1 平面几何教学基本概念
        2.3.2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
第3章 学习苏联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3.1 背景的概述
    3.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3.3 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
        3.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3.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4章 教育改革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4.1 背景概述
    4.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4.3 平面几何教学发展脉络及特点
        4.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4.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5章 自我完善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5.1 背景概述
    5.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5.3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
        5.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5.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历史背景
        6.1.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
    6.2 教学启示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2)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历史的研究——以1951年至1966年的《数学通报》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1951-1966年《数学通报》的发展里程
    (一) 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二) 教学原则研究
    (三) 数学哲学研究
    (四) 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研究
    (五) 初等数学研究
三、外国数学教育对我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3)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史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第一章 建国以前(1901-1949)的数学教育研究
    一 一些重要的数学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对数学教育产生的影响
    二 论文、专著、调查实验报告
    三 专家们对这一时期数学教育的研究
第二章 建国初到文革前的数学教育研究
    第一节 《数学通报》概况
    第二节 1951-1966 年《数学通报》的发展里程及业绩
    第三节 国外数学教育对我国数学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文革后的数学教育研究
    第一节 1979-1992 年的数学教育研究——以复刊后的《数学通报》为题材
    第二节 1992 年以后的《数学通报》简述
    第三节 1992-现在的数学教育研究——以《数学教育学报》为题材
    第四节 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及其影响
第四章 我国数学教育的国际交流
    一 国际交流会议
    二 人员往来
    三 结论
第五章 结论
    一 理论与实际联系不足
    二 研究者与实践者之间的鸿沟
    三 中学数学教育研究为主,不重视小学数学教育研究
    四 数学教育研究的主题潮流化,受国家教育政策束缚严重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中外数学教育专家访谈录
    一 写论文是用脚写而不是用手写——横地清教授访谈录
    二 数学教育研究需要实践——钟善基教授访谈录
    三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勤能补拙——李迪教授之“专、恒、勤”三字原则
附录 2 中国近现代数学教育大事年表
附录 3 《数学通报》(1951-1992)论文统计表
附录 4 《数学教育学报》(1992-2005)论文统计表
致谢

(4)中国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清末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
    2.1 历史背景
        2.1.1 “癸卯学制”的中学数学教育
        2.1.2 清末中学数学教科书编译概况
    2.2 翻译日本的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个案分析
        2.2.1 编译者简介
        2.2.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式
        2.2.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2.2.4 特点分析
    2.3 翻译美国的几何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个案分析
        2.3.1 编译者简介
        2.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2.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2.3.4 特点分析
    2.4 清末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及其特点(1902-1911)
        2.4.1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式
        2.4.2 勾股定理内容设置的形式
        2.4.3 勾股定理的内容表述之变迁及特点分析
        2.4.4 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特点及教育价值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民国初期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
    3.1 历史背景
        3.1.1 “壬子癸丑学制”的数学教育
        3.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编译概况
    3.2 《共和国教科书平面几何》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3.2.1 编者简介
        3.2.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3.2.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3.2.4 特点分析
    3.3 《民国新教科书几何学》中的“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3.3.1 编译者简介
        3.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3.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3.3.4 特点分析
    3.4 汉译本《温德华士几何学》中的“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3.4.1 编译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3.4.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3.4.4 特点分析
    3.5 小结
        3.5.1 勾股定理证明方法无明显差异
        3.5.2 从面积和射影角度讨论钝角和锐角三角形的不同情形
        3.5.3 习题数量参差不齐
        3.5.4 对几何作图的认识逐渐加强
第4章 课程纲要时期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
    4.1 历史背景
        4.1.1 “壬戌学制”下的数学教育
        4.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编纂概况
    4.2 混合教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
        4.2.1 《布利氏新式算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4.2.2 《初级混合数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4.2.3 《新学制混合算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概述
    4.3 《现代初中教科书几何》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编排概述
        4.3.1 编译者简介
        4.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4.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4.3.4 特点分析
    4.4 小结
        4.4.1 勾股定理内容分布在多个章节中
        4.4.2 证明方法由一到多,割补法逐渐成为主要方式
        4.4.3 由勾股定理向任意三角形推广
        4.4.4 习题中理解型题目与作图题目相结合
第5章 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
    5.1 历史背景
        5.1.1 中学算学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
        5.1.2 中学数学教科书编译概况
    5.2 复兴中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概述
        5.2.1 部分编撰者简介
        5.2.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成
        5.2.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5.2.4 特点分析
    5.3 实验几何教科书中的勾股定理—以《初级中学实验几何学》为例
        5.3.1 编撰者简介
        5.3.2 编写理念及编排形式
        5.3.3 勾股定理内容的结构
        5.3.4 特点分析
    5.4 课程标准时期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变迁之特点分析
        5.4.1 数学史的融入
        5.4.2 定理证明实验法与演绎法并重
        5.4.3 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法
    5.5 民国时期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变迁特点分析(1912-1949)
        5.5.1 定理证明以方法为经,以教材为纬
        5.5.2 三角形内对锐角或钝角之三边情况贯穿于教科书中
        5.5.3 从正方形到任意相似图形
第6章 结论
    6.1 清末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编排特点
        6.1.1 数学教科书中定理命名的演变
        6.1.2 作为小节内容编排在单元中
        6.1.3 定理表述以“形的勾股定理”为主
        6.1.4 结构体系独特,勾股定理的推广内容丰富
        6.1.5 自编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史料贯彻爱国精神
    6.2 影响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编排的因素
        6.2.1 外部因素
        6.2.2 内部因素
    6.3 清末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证明方法编排之变迁
        6.3.1 欧几里得证法始终贯穿在教科书中
        6.3.2 证明方法由一变多,从演绎法过渡到拼补法
        6.3.3 中国古代“赵爽弦图”仅在课后习题中出现
        6.3.4 实验几何时期证法主要以综合法为主
        6.3.5 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勾股定理编排中存在的问题
    6.4 清末民国中学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变迁的启示与借鉴
        6.4.1 编排形式与内容体系应力求严谨
        6.4.2 勾股定理内容编排重视趣味性、启发性与探究性
        6.4.3 实验证明和理论证明相辅相成
        6.4.4 从勾股定理到我们的思想
    6.5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方法、写作框架及学术创新
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49 年10月~1952 年底)
    一、新中国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确立
    二、通过政治课和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政治运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发挥党、团组织和少先队、学生联合会等的作用
    小结
第二章 社会主义改造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3 年初~1956 年底)
    一、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提出
    二、学习苏联,通过各科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时事政策教育
    四、开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种途径
    小结
第三章 “左”倾政治运动冲击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57 年初~1960 年底)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
    二、“左”倾政治运动的强大冲击
    三、政治课与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途径展开
    小结
第四章 调整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1 年初~1963 年底)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整
    二、调整中的波折
    三、政治课的调整及各科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小结
第五章 “反修防修”背景下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1964 年初~1966 年5 月)
    一、“反修防修”席卷中学教育领域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以政治课为主的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四、其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小结
结语
    一、历史评价
    二、几点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6)哲学思想在指导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哲学思想对数学的概括诞生了数学哲学
    1.1 数学与哲学难以割舍的历史渊源
        1.1.1 数学思想影响哲学发展
        1.1.2 哲学思想引导数学发展
        1.1.3 三次"数学危机"引发的哲学思考
    1.2 数学哲学的内涵
        1.2.1 数学哲学定义的历史发展
        1.2.2 数学哲学的外延定义
    1.3 数学的本体论问题
        1.3.1 古代哲学家对数学本体的认识
        1.3.2 近代和现代哲学家对数学本体的认识
    1.4 数学的认识论问题
        1.4.1 数学是实践的产物还是逻辑演绎的产物
        1.4.2 数学真理性标准取决于实践还是逻辑严密性
    1.5 数学的方法论问题
        1.5.1 公理化方法
        1.5.2 论证推理方法
        1.5.3 合情推理方法
        1.5.4 计算机方法
        1.5.5 其他方法
第二章 数学哲学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2.1 数学本体论研究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2.1.1 数学对象的含义变化产生的影响
        2.1.2 数学对象的来源产生的影响
        2.1.3 数学对象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产生的影响
    2.2 数学认识论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2.2.1 处理好数学"实践"的环节
        2.2.2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真理性
        2.2.3 正确认识若干重要因素
        2.2.3.1 正确看待数学抽象过程
        2.2.3.2 正确看待数学经验因素
        2.2.3.3 正确看待数学直觉与数学美感等因素
    2.3 数学方法论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2.3.1 数学方法的应用与发展
        2.3.2 决定思维训练方式的因素
    2.4 数学哲学走进中学数学教学的途径
第三章 辩证思想在指导中学数学教材分析中的作用
    3.1 普遍联系规律在中学数学教材中的体现
        3.1.1 概念之间的联系
        3.1.2 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
        3.1.3 定理之间的联系
        3.1.4 公式之间的联系
        3.1.5 文字语言与数学符号语言之间的联系
        3.1.6 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3.1.7 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
    3.2 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学数学教材中的体现
        3.2.1 代数与几何的对立统一
        3.2.2 离散与连续的对立统一
        3.2.3 曲和直的对立统一
        3.2.4 代数运算的对立统一
        3.2.5 几何论证中的对立统一
    3.3 质量互变规律在中学数学教材中的体现
        3.3.1 质量互变中关节点的作用
        3.3.2 圆锥曲线中的质量互变规律
        3.3.3 极限理论中的质量互变规律
    3.4 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中学数学教材中的体现
        3.4.1 互逆运算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3.4.2 反证法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3.4.3 "数"的概念演化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3.4.4 无理数概念演化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3.4.5 无穷小概念演变过程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3.5 亦此亦彼规律在中学数学教材中的体现
第四章 辩证思想在指导中学数学解题中的作用
    4.1 基于对立统一法则的数学方法论理论体系
    4.2 基于逆反原则的数学解题模式
        4.2.1 徐利治的关系映射反演原则应用举例
        4.2.2 罗增儒的差异分析法应用举例
        4.2.3 顾越岭的矛盾分析法应用举例
    4.3 逆向转换策略指导下的解题实践
        4.3.1 数与形
        4.3.2 有限与无限
        4.3.3 相等与不等
        4.3.4 已知与未知
        4.3.5 分解与组合
        4.3.6 常量与变量
        4.3.7 具体与抽象
        4.3.8 特殊与一般
        4.3.9 整体与局部
        4.3.10 正面与反面
        4.3.11 主要与次要
        4.3.12 复杂与简单
        4.3.13 陌生与熟悉
        4.3.14 前进与后退
        4.3.15 运动与静止
        4.3.16 量变与质变
        4.3.17 虚与实
        4.3.18 显与隐
        4.3.19 高与低
第五章 数学哲学在指导构建中学数学教学模式中的作用
    5.1 我国影响较大的几次教学模式实验
        5.1.1 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
        5.1.2 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
        5.1.3 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法
        5.1.4 提高课堂效益的初中数学教改实验
        5.1.5 数学方法论的教学方式
        5.1.6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模式
        5.1.7 "情境—问题"数学学习模式
        5.1.8 "非线性主干循环活动型"单元教学模式
    5.2 从数学哲学的角度分析教学模式实验
        5.2.1 从数学本体论角度分析教学模式实验
        5.2.2 从数学认识论角度分析教学模式实验
        5.2.3 从数学方法论角度分析教学模式实验
第六章 辩证思想在指导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6.1 认识"教"与"学"的矛盾统一
    6.2 发挥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
    6.3 有机地融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6.4 重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6.5 防止过度删减导致的由量变到质变
    6.6 透过表面现象看清问题的本质
    6.7 在成败之间体会否定之否定规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中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4. 创新之处
第1章 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历程
    1.1 全面学习苏联和教育大跃进阶段(1949——1966)
    1.2 中学数学教育大倒退时期(1966——1976)
    1.3 中学数学教育恢复、调整、发展时期(1977——1993)
    1.4 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兴起(1993—今)
第2章 中学数学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变迁
    2.1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与探索
    2.2 经历迷途和困顿
    2.3 "三个面向"的提出与应试教育的盛行
    2.4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与"全人"教育观念的形成
第3章 中学数学课程与教材改革
    3.1 全盘苏化与自主发展
        3.1.1 对解放前教材的精简与改编
        3.1.2 全面照搬苏联的课程和教材
        3.1.3 《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课本》的编制
        3.1.4 以"三大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改革
    3.2 全面否定和极端实用主义
    3.3 精简、增加与渗透
        3.3.1 恢复六年制后课程与教材的改革
        3.3.2 义务教育开始阶段课程与教材的改革
    3.4 面向新世纪的课程与教材
        3.4.1 素质教育推行时期的课程与教材改革
        3.4.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兴起
        3.4.2.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
        3.4.2.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
        3.4.2.3 中学新课改中的教材建设
第4章 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
    4.1 "文革"前的曲折发展
    4.2 "三中全会"后兴起教学改革实验热潮
        4.2.1 研究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实验
        4.2.2 中学最优教学方式
        4.2.3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4.2.4 数学自学辅导实验
    4.3 新的教育思想下的教学方法的变革
        4.3.1 "三环节"循环教学法
        4.3.2 "数学开放题"教学模式
        4.3.3 "支架式教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其它文献
致谢

(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一) 逻辑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解读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概念解析
        (一) 方法科学化
        (二) 教学方法科学化
        (三)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紧迫性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必要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基本要求
        (一)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二) 遵循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三) 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的特殊要求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发展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回顾
        (一) 教学理念由“注入式”向“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转变
        (二) 教学手段由传统向现代转变
        (三) 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转向多种方式相结合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经验总结
        (一) 中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重视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重要保障
        (二) 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力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三) 转变教学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思想基础
        (四) 自觉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必要手段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新要求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使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提出了新要求
        (二) 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变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了针对性的新要求
        (三) 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出了现代化的新要求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选择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知目标及教学方法选择
        (二)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目标及教学方法选择
        (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行为目标及教学方法选择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选择
        (一) 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二)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与教学方法选择
    三、依据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一) 根据大学生知识储备情况选择教学方法
        (二) 根据大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技巧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三) 根据大学生的认知风格选择教学方法
    四、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一)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的特殊性看教学方法的选择
        (二)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个体特点看教学方法的选择
    五、依据环境和条件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第四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及其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 专题式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二) 讲授法的科学运用
        (三) 互动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三) 自主型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及其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方法的运用
        (二) 科学运用大学生社团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三、“互联网+”课堂及其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 概念辨析
        (二)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第五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科学创新
    一、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状况
        (一) 各高校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主要做法与成果
        (二)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存在的问题,防止走入误区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创新的原则
        (一) 实效性原则
        (二) 时代性原则
        (三) 整合性原则
        (四) 可行性原则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创新的方式
        (一) 在批判与继承基础上推陈出新
        (二) 在引入和借鉴过程中不断创新
        (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实现方法的科学创新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创新的基本保证
        (一) 加强领导,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正确方向
        (二) 以现代教学理念保证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三) 以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保证教学方法科学创新
        (四) 以创新型教学行为模式保证教学方法科学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数学教学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主要概念界定
    第一节 效率与效率的意义
    第二节 教学效率与数学教学效率的界定
第二章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课题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经济学基础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信息论与思维学基础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系统科学基础
    第五节 课题研究脑科学的基础与自然现象的启发
    第六节 数学教学效率评价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章 教学效率的思想与我国当代开展的相关实验概述
    第一节 我国古代关于教学效率的思想
    第二节 国外关于教学效率的思想
    第三节 我国当代关于教学效率的实验
第四章 时间的理论与应然数学教学效果
    第一节 时间的理论
    第二节 数学教育中的理性精神
    第三节 数学教育要培养效率意识
    第四节 构建完善的认知结构与促进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第五节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学习自我认识能力
第五章 数学教学效率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北大学子和高考状元数学学习效率的现状
    第二节 中学数学教师关于数学教学效率认识的现状
        附录:教师调查问卷
    第三节 中学生关于数学学习效率认识的现状
        附录:学生调查问卷
    第四节 基于数学认知基础测试的数学教学效率的现状
    第五节 基于AHP方法评价的数学教学效率的现状
        附录:专家与学生问卷
第六章 影响数学教学效率因素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高中数学高才生与普通生的数学认知结构差异
        附录一:高才生及普通生“两角和与差三角公式”的认知学习比较
        附录二:两个解题记录(要点)
        附录三:“极限”概念学习前后的作业单
    第二节 学生数学认知理解的程度
        附录:理解水平试题
    第三节 学生认为影响数学学习效率的因素
        附录:调查问卷
    第四节 北大学子和高考状元认为影响数学学习效率的因素
    第五节 数学学习效率比较与个案
    第六节 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的理解程度
        附录一:数学教师对数学专业理解的水平划分的初步假说
        附录二:关于“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水平”的专家首次调查问卷
        附录三:首次向专家征询意见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附录四:关于“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水平”的假说再次向专家征询意见的调查问卷
        附录五: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程度与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
        附录六: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的程度调查问卷
        附录七:中学数学教师对双专业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附录八:调查统计分析
第七章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践研究
    第一节 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效率的实践案例
    第二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践案例
        附录一:实验班学生对实验教师的评价节选
        附录二:学生关于数学与美认识的作业
    第三节 提高探究课教学效率的实践案例
        附录:胡庆玲老师的“中心对称”和“轴对称”探究课大家谈
    第四节 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的实践案例
    第五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验研究之一
    第六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实验研究之二
第八章 关于数学教学效率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节 研究数学教学效率应该贯穿的精神
    第二节 高效率数学教学的特征
    第三节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需要数学教师对“双专业”有深刻的理解
    第四节 提高数学学习效率需要学生有先进的观念和良好的习惯
    第五节 我国数学教育的成绩与不足
        附录:日历中的方程
    第六节 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数学教学效率评价指标聚类分析
参考文献
在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10)教学空白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教学空白艺术研究的缘由及其思路
    一、研究的缘由
        (一) 门类艺术的启迪
        (二) 教学现实的反思
        (三) 理想教学的呼唤
    二、研究的现状
        (一) 有关空白的研究
        (二) 有关教学空白艺术的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
第一章 教学空白艺术的意蕴
    一、教学空白艺术的概念界定
        (一) 空白与空白艺术
        (二) 教学艺术与教学空白艺术
    二、教学空白艺术的特征
        (一) 实践性
        (二) 创造性
        (三) 情感性
        (四) 形象性
        (五) 审美性
        (六) 教育性
        (七) 不确定性
    三、教学空白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 从教学要素构成的视角
        (二) 从空白存在形态的视角
        (三) 从艺术创生的视角
第二章 教学空白艺术的理论根源
    一、教学空白艺术的哲学基础
        (一) 中国传统哲学
        (二) 西方现代哲学
    二、教学空白艺术的心理学基础
        (一) 整体心理观
        (二) 知觉组织原则
        (三) 顿悟学习说
        (四) 心物场以及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
    三、教学空白艺术的美学基础
        (一) 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
        (二) 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
    四、教学空白艺术的教学论基础
        (一) 教学空白艺术教学论基础的构成
        (二) 教学空白艺术教学论基础举隅
第三章 教学空白艺术的价值
    一、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发展
        (一) 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的生命发展
        (二) 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的审美发展
        (三) 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的心智发展
        (四) 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的自主能力发展
        (五) 教学空白艺术与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教学空白艺术与教师教学
        (一) 教学空白艺术有益于教师提高教学成效
        (二) 教学空白艺术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境界
        (三) 教学空白艺术有助于教师形成教学风格
第四章 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
    一、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者
        (一)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者
        (二) 教学空白艺术创生者的素养
    二、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原则
        (一) 整体性原则
        (二) 有无相生的辩证性原则
        (三) 适切性原则
    三、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策略
        (一) 省略
        (二) 隐蔽
        (三) 停顿
        (四) 暗示
        (五) 模糊
        (六) 等待
结语 教学空白艺术的核心思想及其发展趋势
    一、教学空白艺术的核心思想
        (一) 教学目的
        (二) 教学过程
        (三) 教学内容
        (四) 学生
    二、教学空白艺术的发展趋势
        (一) 教学空白艺术与其他形态教学艺术的融合将得到强化
        (二) 教学空白艺术的理论分析将进一步深化
        (三) 教学空白艺术的实践研究将更加细化
        (四) 教学空白艺术的创生将愈发优化
        (五) 教学空白艺术的研究方法将多元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貫彻少而精和启发式的原則的一些尝試(论文参考文献)

  • [1]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D]. 西峰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2]关于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历史的研究——以1951年至1966年的《数学通报》为中心[J]. 王晓霞,代钦.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10)
  • [3]中国数学教育研究史之研究[D]. 王晓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02)
  • [4]中国数学教科书中勾股定理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02-1949)[D]. 张冬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7)
  • [5]建国十七年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易春秋. 中共中央党校, 2005(05)
  • [6]哲学思想在指导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D]. 黄继彬. 广州大学, 2011(06)
  • [7]新中国中学数学教育改革研究[D]. 崔玉良. 河北大学, 2007(S1)
  • [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科学化研究[D]. 李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5)
  • [9]数学教学效率研究[D]. 王光明.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10]教学空白艺术[D]. 张晓辉. 南京师范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贯彻少而多和启发式原则的一些尝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