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肺痨四原则

从脾论治肺痨四原则

一、肺痨从脾论治4则(论文文献综述)

代金珠[1](2021)在《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中医儿科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对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生前的病案、着作、授课实录等资料的充分整理,系统梳理其儿科病症的临证经验,同时结合历代儿科医家的着述及当代中医儿科专家的研究成果,充分分析总结其学术思想,为当代中医儿科临床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采用统计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利用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对数据进行挖掘整理,收集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治疗儿童疾病的医案,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总结段富津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的用药规律,用药特点,提炼老师的核心处方,为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儿科疾病提供依据。结果:将符合标准的共计1171份医案,由双人进行核查导入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段富津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的整体分析1171份医案中共涉及儿科疾病84种。依次为咳嗽、厌食、心悸、感冒等。共249味中药,总药物频次为11579次,平均每方中含9.8味药。四气以温性药为首,共4083次,五味以苦味药居多,共6110次,归经以肺经、脾经、胃经为主,其次是心经、肝经、肾经。功效以补虚药为主,共25 96次,占所有药物总频次的22.42%。2、段富津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方药分析肺系疾病的整体分析:519份病例中,共涉及11个疾病,129味中药,总频次为514 5次。四气中寒性最多,五味中苦味最多,功效以化痰止咳平喘类药物为主,共有1947次,占20.91%。咳嗽的方药分析:对343份医案进行分析,共分为7个证型,分别为风热犯肺证,痰湿蕴肺证,痰热壅肺证,气虚咳嗽证,风寒袭肺证,阴虚咳嗽证,风燥犯肺证,气阴两虚证证。涉及中药91味,四气中寒性最多,五味中苦味最多,化痰止咳平喘类药物共有1525次,关联规则共67条,核心药物组合6组。常用药对为桔梗-甘草,桔梗-枇杷叶,甘草-枇杷叶,桔梗-陈皮,甘草-紫菀,甘草-陈皮,桔梗-紫菀等。3、段富津教授治疗脾胃系疾病的方药分析脾胃系疾病的整体分析:322份病例中,共涉及17个疾病,157味中药,总频次为3095次。四气中温性最多,五味中甘味最多,功效以补虚类药物为主,共有930次,占30.12%。厌食的方药分析:对133份医案进行分析,共分为5个证型,分别为痰湿困脾证、脾胃气虚证、肝脾不和证、脾胃阴虚证、脾虚虫积证。涉及中药104味,四气中温性最多,五味中甘味最多,补虚类药物共有401次,关联规则共35条,核心药物组合6组。常用药对为陈皮-白术,陈皮-茯苓,陈皮-半夏,白术-茯苓等。4、段富津教授治疗心肝系疾病的方药分析心肝系疾病的整体分析:181份病例中,共涉及15个疾病,135味中药,总频次为1837次。四气中温性最多,五味中甘味最多,功效以补虚类药物为主,共有593次,占33.35%。心悸的方药分析:对104份医案进行分析,共分为9个证型,分别为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气虚血瘀证、心阳虚证、气血两虚证、痰瘀互结证、气滞血瘀证、气血阴阳俱虚、心虚胆怯证。涉及中药8 5味,四气中温性最多,五味中甘味最多,补虚类药物共有404次,关联规则共34条,核心药物组合6组。常用药对为炙甘草-人参,炙甘草-当归,炙甘草-茯苓,炙甘草-黄芪等。5、段富津教授治疗肾系疾病的整体方药分析肾系疾病的整体分析:62份病例中,共涉及13个疾病,126味中药,总频次为597次。四气中温性最多,五味中甘味最多,功效以补虚类药物为主,共有192次,占32.16%。结论:1、段富津教授治疗肺系疾病学术思想:用药轻灵,量少效宏;肺脾同调,善用茯苓;常以银翘散、桑菊饮、杏苏散祛邪,善用桔梗。2、段富津教授治疗脾胃系疾病学术思想:重视培补正气,慎用峻攻峻补之品;善用通腑治法,注重饮食调护;善用六君子汤加减。3、段富津教授治疗心肝系疾病学术思想:重视补虚,慎用攻伐;兼顾平肝、泻心之法;常以养心汤补气养心,善用龙牡潜镇摄纳。4、段富津教授治疗肾系疾病学术思想:谨守病机,灵活施治;补肾同时,善用清热祛湿药物。

宋元泽[2](2017)在《李东垣治喘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喘证在中医学中既可单独作为一个病证,也可作为其他疾病的伴随症状出现。临床上多表现为呼吸困难,严重者可伴有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临床表现。在西医学中很多疾病都可出现喘证,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源性心脏病、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重症肺炎、肺气肿、肺癌及癔病等疾病。临床上中医多按喘证辨证治疗。喘证病机复杂,治疗上较为棘手,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给国家、人民带来沉重经济负担,是临床常见的难治和危重病之一。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上讲究辨证施治,注重整体原则。如《黄帝内经》就对喘证的病因病机作出了相关阐述,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亦对喘证作出相关论述,不仅在六经辨证中论及喘证,在杂病中对喘证的论述更为详尽。后世医家对喘证也多有论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加强对古医家治疗喘证经验的整理与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李东垣,本名李杲,字明之。其年少时拜易水先生张元素为师,与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齐名,史称"金元四大家"。其以脾胃立论,认为许多疾病皆由"脾胃内伤"所致。强调外感与内伤的鉴别,提出了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甘寒泻火等治疗原则,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脾胃内伤辨治体系。李东垣认为脾主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劳役过度、饮食不节可直接损伤脾胃,引起喘证。如其在《脾胃论》中提到"脾胃一虚,肺气先绝",因虚作喘。在《兰室秘藏》中提到外感风寒可导致肺气闭郁,上逆作喘。同时指出内伤脾胃导致肺卫不固,容易使人感受风寒邪气,体现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指导思想。在《活法机要》中提到脾虚不运,痰浊内生,上犯于肺,会引起严重的咳喘疾病,并且迁延难愈。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脾胃虚损,浊阴不降,导致大便艰涩,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肺气上逆亦可作喘。可见脾胃虚损,可直接或间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导致喘证。目前国内学者对李东垣学术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脾胃、五官和疮疡病上,对其治喘学术思想的研究较少,国内尚未见针对其治喘经验的相关学术报道。因此,加强对李东垣治喘学术思想的研究,对喘证治疗无疑有重要现实意义。目的:总结李东垣内伤学术思想,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其治喘经验,探索其临证证治规律,为临床治疗喘证提供理论支持。结合现代中医临床经验,探讨李东垣治喘学术思想对现代临床辨治喘证的指导意义。方法:运用中医文献研究、医史研究、古籍文本内容分析等理论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整理李东垣相关学术着作,结合现代中医理论,对其治喘学术思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总结孙志佳教授"培土生金法"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经验,探讨李东垣治喘学术思想对现代临床辨治喘证的指导意义。结果:本研究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简述李东垣的医学生涯与主要着作李东垣年少时素有盛名,《李濂医史·东垣老人传》中说他为人忠义,讲信誉,实事求是,与人交往很重注礼节。遇到饥荒,更是积极救助灾民。可见其宅心仁厚,拥有一颗博爱之心。此时虽未有学医之心,却已是初具孙思邈《大医精诚》中所提倡的大慈恻隐之心。东垣20岁时,母亲病逝,东垣痛心疾首,始立志学医。花重金拜河间张元素为师,学数年,尽得其法。此时东垣虽学医有成,却未有行医之心,而是走上仕途。虽身在官海,东垣在百姓遭受瘟疫之苦时,亦是寻求古训,终自创普济消毒饮,救人无数。后金元交战,东垣为避战乱,南下至临安。此时,正式开始行医生涯。在行医过程中,多从脾胃论治,疗效显着,自此名声大噪。并在此阶段,开始整理其内伤思想,并开始着手自己的第一本医学专着《内外伤辨惑论》的写作。其晚年,则在河北老家一边授徒,一边整理自己的医学经验。据现代学者考据认为《内外伤辨惑论》是李东垣生前唯一一部着作,《脾胃论》为其晚年之作,刊行于其身后。《医学发明》、《活法机要》、《东垣试效方》、《兰室秘藏》多认为是其弟子罗天益整理之作。第二部分:对李东垣的内伤思想进行总结李东垣认为外感风寒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脾胃内伤皆属不足,当补不当泻。饮食过饥过饱,形劳太过,导致脾胃之气不足,营卫失和,其人亦恶风寒。世人大多将内伤不足之恶风寒误认为外感有余之邪,虚虚实实,杀人而不自知。东垣从辨阴证阳证开始,从十三个方面对外感内伤进行鉴别。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火与元气不两立。脾胃虚弱,导致阴火内生,提出甘温除大热的观点,并根据《内经》相关理论,自创补中益气汤。通过五行生克制化学说,将脾胃和其他脏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脾胃为核心的五脏传变理论。其处方用药注重药物性味与归经,强调结合四时气候阴阳变化合理用药。药味虽多,但都谨遵法度、条理井然。注重养生摄养,讲究未病先防。第三部分:对李东垣治喘学术思想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李东垣认为喘证的成因不外外感与内伤两端。外感多为风寒、暑热或疫疠乘袭,内伤可由饮食、劳役、久病所致。外感与内伤并不孤立,气虚易感风寒,暑热亦可伤气。喘证的病理性质多为虚实夹杂,或兼痰饮,或兼气乱,或兼阴火,或兼宿食,或兼积聚。发病机理与肺、脾、肾三脏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主气的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若外邪侵袭,或它脏病气上犯,皆可导致肺气不利而致喘满。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营卫不调,易感外邪,导致肺失宣降作喘。脾气虚则阴火内生,阴火可直接耗伤元气,使肺虚作喘,又可直接上乘迫肺导致肺痿作喘。脾为湿土,主水液代谢,脾虚则易生痰积饮,痰饮阻滞气机,肺气上逆作喘。脾主升清,脾不升清,浊阴不降,清浊相干,三焦气乱作喘。脾阳不足,中焦虚寒,肠外血与津液凝结成积,迫肺作喘。肾为气之根,肾阳衰惫,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上逆作喘。肾司二便,肾水不足,大便坚涩,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不通,肺失肃降作喘。在治疗风寒致喘或暑热致喘时不忘顾护胃气。对于内伤致喘,在补中益气的基础上,或是清热,或是滋阴,或是行气,或是化痰,或是逐饮,或是行瘀,或是温里,形成了以脾胃为核心的治喘理论体系。第四部分:李东垣治喘学术思想临床应用探究李东垣基于《内经》,从脾胃立论,形成了以脾胃为核心的治喘理论,补充和丰富了现代辨治喘证的理论体系,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把握喘证虚实缓急,指导合理用药。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它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主要临床特点。中医临床上多将慢性阻塞性肺病归结为"肺胀"、"喘证"。孙志佳教授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中主张"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治疗原则,在急性期或是解表,或是化痰,或是逐瘀,或是行气,以祛邪为主,不忘兼顾脾胃。在缓解期注重温补脾肾,尤重脾胃,以固本培元。同时建议结合患者自身体质和季节变化,制定合理养生方案,力求阴阳平衡。其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经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既是对李东垣治喘学术思想的继承,又是对李东垣治喘学术思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李东垣以脾胃为核心的治喘学术思想,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结论:李东垣治喘,不离外感、内伤两大端。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疗外感不忘顾护脾胃。对于内伤致喘,多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其中脾胃是关键。通过脾胃将肺、肾有机联系起来,临证多虚实夹杂。其以脾胃为核心的治喘学术思想,对现代临床治疗喘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贾尚美[3](2012)在《基于近现代医案探析肺痨的证型及用药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整理近55年的肺痨文献资料,共收集192例医案,初步探讨其常见临床证型特点及证型分布的趋向性,并揭示中医治疗肺痨的用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以期对临床、科研与教学提供肺痨辨证参考依据;为临床医师诊治本病及科研工作者研发新药奠定文献学基础。方法:以清华同方CNKI、维普中文期刊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957-2011年)为主要数据来源,共收集肺痨医案192例。通过Access2003数据平台建立药物信息数据库,分为方剂表、药物表、证型表3个表。采用spssl7.0对药品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VC++编程语言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通过连接Access数据库,使用Apriori增量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对药品配对信息进行数据挖掘,计算相应药物2味、3味药物配对。总结基本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型特点及证型分布、用药特点及组方配伍规律。结果:肺痨的主要证型: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阴虚肺热型;脾肺气虚型;肺肾阴虚型;阴阳两虚型;气不摄血型;痰热蕴肺型;木火刑金型;阴虚肺燥型;气阴两虚型、痰热蕴肺型;脾肺两虚型、痰热蕴肺型;肺肾阳虚型;脾肾阳虚型;瘀阻肺络型等15个证型。肺痨遣药组方特点:肺痨方用药广泛,共涉及药物18类,使用频次居前十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止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理气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平肝潜阳药。使用频次居前9位的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麦冬、白术、黄芪、百部、川贝母、生地黄、白及、茯苓。肺痨方常用药组药对:2味药组药对中使用频次居前3位的依次为百部、白及,麦冬、生地黄,麦冬、百部。提示百部、麦冬、生地黄等相互配伍。3味药组药中(不含甘草)亦提示百部、麦冬、生地黄等相互配伍。均亦表明治疗肺痨主要以养阴、滋阴药为主。结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正气虚弱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因素,其病理性质以阴虚或气虚为主;痨虫乘虚侵入于肺是本病发病的关键。(2)肺痨的基本遣药组方规律以补虚药为主,辅以清热凉血、止咳化痰、收敛止血、渗湿健脾、收敛固涩、发散风热、燥湿化痰、活血化瘀、平肝潜阳之品。(3)肺痨方常用药组药对中百部、麦冬、生地黄等相互配伍,表明治疗肺痨以养阴、滋阴药为主,辅以益气健脾、益气养血、渗湿行气、收敛止血、化痰止咳、清热凉血、补阴之品。(4)肺痨复方谴药组方的基本思路包括益气养阴、补虚培元以扶正;抗痨杀虫以除病因;益肺健脾补肾以顾正气,重视整体治疗以提高疗效。

刘承[4](2007)在《从状态论治咳嗽的理论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中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原创思维、原创优势,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体系。继承传统中医理论,发展中医学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从临床实践中探索中医诊疗规律,从成功的医案中总结出更有效、更系统的指导具体实践的理论,使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不断得到升华,进而提出新的临床理论是发展中医学术的重要途径。导师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系统科学、信息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提出从状态论治的临床理论。本研究选临床最常见的病证——咳嗽为切入点,探讨从状态论治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本研究分为理论探讨、临床研究和结论三部分。一理论探讨通过对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认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中医临床理论不能用现代语言清楚地表述;二是当前的中医临床理论没有充分表达整体观念和三因治宜思想,因而不能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进而认为中医临床理论发展创新应具备三个基本要求:一是要抓住中医理论的精髓,全面反映中医的学术本质。二是创新的理论必须能有效的指导新的实践,体现在医疗方面就是能够显着地提高疗效。三是要吸收最新的科学成果,反映时代的特点,把传统中医理论中所揭示的真理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述出来。导师总结30余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人体体质学、环境医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提出从信息辨识状态,找出形成状态的基本病机,综合施治的临床理论。状态是从现代系统科学中引入的新概念,人体状态就是人体在某一时相内所处的状况,可以用适当的状态量来描述,人体的状态是复杂的,受体质、年龄、性别、环境、季节变化、心理、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任何单一的信息难以准确刻画人体的状态,“证”就是对人体在疾病状况下,机体综合反应状态的一种描述。任何一个疾病状态都包含三个或以上基本点,即时空、病因、基础状况,临床中识别疾病状态就要从这三个基本点出发。临床中识别状态的具体方法因人、因病而异。针对状态的整体系统治疗是从状态论治的基本要求,角药配伍有利于状态调节,综合施治是调节状态的最佳选择。对导师从状态论治咳嗽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了初步总结:深入认识病机,认为气机不畅是咳嗽的根本病机;重视经络辨证,通过察耳穴、经络来确定病位,增强认识状态的客观性;别识状态重视细节,认为细节决定成败;调畅气机是咳嗽治疗的根本大法;调节状态多用角药,角药配伍对复杂状态具有更强的针对性;重视综合疗法的应用,综合治疗可以提高疗效。二临床研究第一部分:1354例咳嗽医案回顾性分析1资料来源:检索姜良铎医案数据库,自1999年8月-2004年4月所有患者主诉中有“咳嗽”的医案,共计1354例,患者以北京地区为主,其中男499例,女855例,男:女为1:1.7,年龄最大86岁,最小11岁,平均年龄49.53±17岁。2咳嗽患者季节分布春季239例,占17.7%,夏季176例,占13.0%,秋季441例,占32.6%,冬季498例,占36.7%;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咳嗽患者的发病以冬季最多,夏季最少,冬季患者是夏季的2.8倍。说明寒邪是导致咳嗽的主要病因。3咳嗽患者的年龄分布表明:咳嗽患者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主。4咳嗽患者舌质颜色随季节变化的分布表明:其中以暗红舌最多423例(31.4%),其次为淡红舌371例(27.5%)、舌质红257例(19.1%),舌质淡者最少。5 1335例咳嗽患者不同季节舌苔分布表明:苔薄白者最多472例(35.4%),其次为苔黄腻268例(20.1%)、苔薄黄221例(16.5%),苔剥脱最少。在季节分布方面,春季以苔剥脱所占比例最高,夏季以薄黄苔所占比例最高,秋季以苔白腻所占比例最高,苔白腻、苔剥脱在冬季所占比例最高。余无明显差异。6 1327例咳嗽患者脉象分布以细、弦、滑为主。第二部分:姜良铎教授250例咳嗽医案证侯与用药规律分析250例次咳嗽医案来自姜良铎医案管理系统2002年-2005年之间,以有内伤基础的外感咳嗽为主组成。经主题词标准化处理后,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信息研究室开发的医案-方剂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在250例次处方中,前25种证候共出现245次,占全部132种427条证候的57.4%。其中风寒47次,风燥7次,风热5次,燥邪5次,风邪7次,湿热32次,外感类证候共计103次,因而从总体上看这250例医案以内伤咳嗽为主,内伤中以气阴两虚最为多见,其次是肝阳上亢、血瘀痰凝、肝胃不和;外感咳嗽中以风寒为最多,其次为湿热。在用药规律方面,250次处方共涉及到中药220味,其中使用5次以上的中药121味,使用10次以上的药物为78味,使用25次以上的药物42味,前9味药依次为黄芩、杏仁、瓜蒌、贝母、知母、紫菀、牛蒡子、紫苏、柴胡,其使用频率均在100次以上。第三部分:从状态论治咳嗽与常规辨证治疗咳嗽的比较研究根据咳嗽的诊断标准,选择以门诊病例为主,以姜良铎教授的诊疗方法默认为从状态论治,其他医师的诊疗方法采用常规辨证论治方法,比较二者的疗效,以探讨从状态论治是否具有优越性。1病例来源及分组2006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姜良铎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东方医院呼吸科门诊及特需门诊就诊的诊断为咳嗽的成年患者,共232例,以就诊于姜良铎教授的患者作为从状态治疗组,共97例,就诊于其他医师(均为呼吸科副主任以上医师)的患者为常规辨证对照组,共135例。观察过程中,治疗组脱失5例,对照组脱失12例,共完成观察215例。其中男65例,女150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4岁,平均43±11岁。经检验,两组病例在病程、年龄分布、季节分布方面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治疗组:根据不同的状态,给予不同的中药汤剂为主,必要时给予中成药以及拔火罐,耳穴贴压王不留行仔进行治疗。对照组:根据辨证的结果给予相应的中药汤剂及中成药治疗为主,必要时辅以西药对症治疗。3疗效评定标准及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判定具体方法:急性咳嗽在治疗10天后判定疗效;亚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分别在治疗两周后及四周后判定疗效。4结果:从状态治疗组92例,痊愈39例、显效41例、好转9例、无效3例,愈显率87.0%,总有效率96.7%,症状积分改善率81.32%;常规辨证对照组123例,痊愈20例、显效35例、好转48例、无效20例,愈显率44.7%,总有效率83.7%,积分改善率55.38%。经统计检验,二者在愈显率、总有效率、症状积分改善率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从状态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常规辨证对照组。第四部分45例咳嗽患者耳穴反应点与中医辨证相关性初步探讨观察了45例咳嗽患者的耳穴阳性反应点,共出现311个阳性反应点,结果:肺出现的阳性率最高,占18.4%,其次是三焦,占17.4%,其次是脾10.3%、肾10.1%。说明咳嗽与肺、三焦、脾、肾等脏腑关系最为密切,这与中医辨证的结果基本一致。三结论1本项研究表明:感受风寒是仍然是导致咳嗽的首要的病因;湿热蕴结是咳嗽患者十分常见的状态,应加以重视;气机失调是咳嗽的重要病机,疏化三焦气机应作为治疗咳嗽的重要方法。2从状态论治咳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从状态治疗重视对咳嗽发生的时间、既往史、体质状况、伴随证状及诱发因素所包含的信息的深入挖掘,将这些信息上升到病机的高度,与主要症状、体征结合起来做整体性的考虑,对病机进行详细的分析,然后采用综合方法治疗,因而能取得较好的效果。3从状态论治是对传统辨证论治的继承和发展,状态这一概念清楚明了,容易被学术界广泛接受;从信息的角度认识状态,对形成状态的病机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分析,使治疗的依据更加清晰、明确而充分,采用角药配伍、综合治疗,能显着提高疗效。4从状态论治这一临床理论源于临床实践,既继承了辨证论治的精髓,又吸收了现代科学的新成果,实践证明它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因而值得推广应用。

钱小雷[5](2000)在《肺痨从脾论治4则》文中研究指明

二、肺痨从脾论治4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痨从脾论治4则(论文提纲范文)

(1)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中医儿科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段富津教授生平及学术思想
    一、段富津教授简介
        (一 )以医载道,年少成名
        (二 )诊学不倦,仁术良医
        (三 )方剂正宗,杏林巨擘
    二、段富津教授儿科学术思想概览
        (一 )善用经方,药少效宏
        (二 )活用时方,精于变化
        (三 )长于辨治儿童发热类疾病
        (四 )重视调补先后天脾肾
        (五 )注重食养调护
第二部分 中医儿科学沿革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四、近现代中医儿科学简况
第三部分 段富津教授儿科经验荟萃
    一、用药轻灵,标本兼顾辨治儿童肺系病症
    二、调补后天,调畅六腑辨治儿童脾胃系病症
    三、养护气阴,平肝泻心辨治儿童心肝系病症
    四、培元固本,攻补兼施辨治儿童肾系病症
    五、机法圆活,博涉知病辨治儿童其他杂病
第四部分 段富津教授治疗儿科疾病数据整理与分析
    一、资料收集
        (一 )资料来源
        (二 )收录标准
        (三 )数据规范化
        (四 )数据录入
    二、资料统计
        (一 )统计软件
        (二 )统计方法
    三、统计结果及分析
        (一 )段富津教授治疗儿科疾病的整体分析
        (二 )段富津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的方药分析
        (三 )段富津教授治疗脾胃系疾病的方药分析
        (四 )段富津教授治疗心肝系疾病的方药分析
        (五 )段富津教授治疗肾系疾病的整体方药分析
第五部分 段富津教授治疗儿科疾病学术思想初探
    一、段富津教授治疗肺系疾病学术思想探析
        (一 )用药轻灵,量少效宏
        (二 )肺脾同调,善用茯苓
        (三 )常以银翘散、桑菊饮、杏苏散祛邪,善用桔梗
        (四 )咳嗽治疗用方分析
    二、段富津教授治疗脾胃系疾病学术思想探析
        (一 )重视培补正气,慎用峻攻峻补之品
        (二 )善用通腑治法,注重饮食调护
        (三 )善用六君子汤加减
        (四 )厌食治疗用方分析
    三、段富津教授治疗心肝系疾病学术思想探析
        (一 )重视补虚,慎用攻伐
        (二 )兼顾平肝、泻心
        (三 )常以养心汤补气养心,善用龙牡潜镇摄纳
        (四 )心悸治疗用方分析
    四、段富津教授治疗肾系疾病学术思想探析
        (一 )谨守病机,灵活施治
        (二 )补肾同时,善用清热祛湿药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李东垣治喘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喘证的概念与分类
        一、喘证的概念
        二、喘证的分类
    第二节 喘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一、喘证的病因病机
        二、喘证的辨证论治
    第三节 喘证的古文献研究进展
        一、对某一医家或某一文献辨治喘证经验的研究
        二、对多个医家或多本文献辨治喘证经验的研究
第二部分 李东垣的医学生平及相关着作
    第一节 李东垣的医学生平
    第二节 李东垣的相关着作
        一、《内外伤辨惑论》
        二、《脾胃论》
        三、《兰室秘藏》
        四、《医学发明》
        五、《活法机要》
        六、《东垣试效方》
第三部分 李东垣内伤思想概述
    第一节 内伤外感之辨
    第二节 脾胃内伤,百病之源
        一、人以胃气为本
        二、元气与火不两立
        三、五脏相关
    第三节 治疗原则
        一、甘温除大热
        二、注重气机调畅
        三、祛邪不忘扶正
        四、注重饮食调护
        五、讲究养生摄养
    第四节 用药特色
        一、药味多,剂量小
        二、强调药物性味与归经
        三、注重用药禁忌
        四、合理服药
第四部分 李东垣治喘学术思想
    第一节 李东垣治喘条文解析
    第二节 病因病机
        一、外邪侵袭
        二、饮食不节,劳役过度
        三、久病伤阳
    第三节 辨证论治
        一、风寒袭肺
        二、暑热迫肺
        三、外感疫疠
        四、脾肺两虚
        五、阴火内盛
        六、气机逆乱
        七、痰饮迫肺
        八、宿食积滞
        九、脏寒成积
        十、肾阳衰惫
第五部分 李东垣治喘学术思想临床应用探究
    第一节 孙志佳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经验
        一、治肺观鼻
        二、重视脾肾,尤重脾胃
        三、重视调畅气机
        四、久病从瘀论治
        五、急性发作期注重驱邪
        六、缓解期注重固本培元
    第二节 病案举例
    第三节 李东垣治喘学术思想对现代临床辨治喘证指导意义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件2;不涉及统计分析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3)基于近现代医案探析肺痨的证型及用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医对肺痨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肺痨的认识
    1.3 证候研究
    1.4 方药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来源
        2.2.2 纳入及剔除标准
        2.2.3 资料规范
        2.2.4 资料处
3. 研究结果
    3.1 证型分析
        3.1.1 证型分类
        3.1.2 常见证型
    3.2 药物分析
        3.2.1 组方药类
        3.2.2 核心药物
        3.2.3 药组药对
    3.3 小结
        3.3.1 肺痨证型特点
        3.3.2 肺痨方药物使用频率
        3.3.3 肺痨方药对配伍频率
4. 讨论
    4.1 肺痨病因病机及证型
        4.1.1 气阴两虚
        4.1.2 阴虚火旺
        4.1.3 阴虚肺热
        4.1.4 脾肺气虚
        4.1.5 肺肾阴虚
        4.1.6 阴阳两虚
        4.1.7 气不摄血
        4.1.8 痰热蕴肺
        4.1.9 木火刑金
    4.2 肺痨方剂配伍规律探讨
        4.2.1 配伍补虚药
        4.2.2 配伍化痰止咳平喘药
        4.2.3 配伍清热药
        4.2.4 配伍止血药
        4.2.5 配伍解表药
        4.2.6 配伍收涩药
        4.2.7 配伍利水渗湿药和化湿药
        4.2.8 配伍理气药
        4.2.9 配伍活血化瘀药
        4.2.10 配伍平肝熄风药
    4.3 肺痨方剂常用药组药对配伍意义探究
        4.3.1 两味药药组药对
        4.3.1.1 百部 白及
        4.3.1.2 麦冬 生地黄
        4.3.1.3 麦冬 百部
        4.3.1.4 甘草 白术
        4.3.1.5 茯苓 白术
        4.3.1.6 百部 川贝母
        4.3.1.7 甘草 茯苓
        4.3.1.8 甘草 麦冬
        4.3.1.9 百部 生地黄
        4.3.1.10 麦冬 地骨皮
        4.3.2 三味药药组
        4.3.2.1 麦冬 百部 川贝母
        4.3.2.2 茯苓 白术 陈皮
        4.3.2.3 麦冬 百部 生地黄
        4.3.2.4 麦冬 百部 白及
        4.3.2.5 茯苓 白术 党参
        4.3.2.6 百部 白及 川贝母
        4.3.2.7 茯苓 白术 黄芪
        4.3.2.8 百部 生地黄 白及
        4.3.2.9 麦冬 生地黄 地骨皮
        4.3.2.10 麦冬 百部 地骨皮
结语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综述一
    参考文献
附录2

(4)从状态论治咳嗽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一 古代中医文献对咳嗽的论述
    二 近年来中医治疗咳嗽研究进展
    三 咳嗽西医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理论探讨
    一 咳嗽相关问题的认识
        1 咳嗽病名的研究
        2 咳嗽分类的认识
    二 中医临床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初探
        1 辨证论治理论研究进展
        2 中医临床理论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中医临床理论发展的方向
        4 从息论态综合施治
        参考文献
    三 导师从状态论治咳嗽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总结
        1 识病机中西合参
        2 辨状态务求精细
        3 察经络明确病位
        4 畅气机疏化三焦
        5 调状态角药配伍
        6 重综合提高疗效
第三部分:临床研究
    一 1354 例咳嗽医案回顾性分析
        1 资料来源
        2 咳嗽患者季节分布
        3 咳嗽患者年龄分布
        4 咳嗽患者舌质随季节分布
        5 咳嗽患者舌苔随季节分布
        6 咳嗽患者脉象分布
        7 讨论
    二 导师250 例咳嗽医案证候与用药规律分析
        1 资料来源及分析方法
        2 结果
        3 结果分析
        4 讨论
    三 从状态论治咳嗽与常规辨证治疗咳嗽的比较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数据分析
        1.3 一般情况比较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内容及随诊
        2 诊疗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中医症状积分标准
        2.4 纳入及排除标准
        2.5 疗效评定标准
        3 结果
        3.1 疗效结果
        3.2 症状及体征表现
        3.3 辨证结果
        4 讨论
    四 45 例咳嗽患者耳穴阳性反应点与中医辨证相关性初步探讨
        1 一般资料
        2 耳穴穴位标准及探测方法
        3 结果
        4 结果分析及讨论
    临床研究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结论
    1 从状态论治咳嗽的对策
    2 从状态论治的意义
致谢
个人简历

(5)肺痨从脾论治4则(论文提纲范文)

1 渗湿醒脾镇咳嗽
2 祛瘀温脾止咯血
3 滋阴补脾退潮热
4 益气健脾止盗汗

四、肺痨从脾论治4则(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中医儿科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D]. 代金珠.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李东垣治喘学术思想研究[D]. 宋元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1)
  • [3]基于近现代医案探析肺痨的证型及用药特点[D]. 贾尚美.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04)
  • [4]从状态论治咳嗽的理论与临床研究[D]. 刘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5]肺痨从脾论治4则[J]. 钱小雷. 山西中医, 2000(06)

标签:;  ;  ;  ;  ;  

从脾论治肺痨四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