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猪囊虫病流行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薇[1](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明远,刘全,方维焕,尹继刚,王学林,李建华,姜宁,张西臣,白雪,吴秀萍[2](2014)在《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及其相关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1食源性寄生虫病在食品安全中的战略作用和地位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所有能够经口随食物(水源)感染的寄生虫病的总称,分为食物寄生性(内源性)寄生虫病与食物污染性(外源性)寄生虫病。根据食物种类可分为六大类,包括肉源性寄生虫病、植物源性寄生虫病、淡水甲壳动物源性寄生虫病、鱼源性寄生虫病、螺源性寄生虫病、水源性寄生虫病。在我国流行和危害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包虫病、肉孢子虫病、带绦虫/囊尾蚴病、弓形虫病、旋毛虫
李文桂,陈雅棠[3](2012)在《猪带绦虫囊尾蚴重组抗原的研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猪囊尾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南非、拉丁美洲、东亚和南亚等地区。我国主要流行于黑龙江、吉林、云南、河南、河北、山东和广西等31个省市自治区。采用疫苗防治该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60kDa的重组抗原、酸性核糖体磷蛋白、Ts11蛋白、T24蛋白、小热休克蛋白、Ts8B1/Ts8B2蛋白、M13h蛋白、Ts1蛋白、Cy1蛋白、TSO10/CE10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腺苷酸激酶、乳酸脱氢酶、TSO31蛋白和钙网蛋白等抗原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宋军科[4](2010)在《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是猪带绦虫的中绦期,是造成猪囊尾蚴病的病原。在人体内,猪带绦虫与两个明显的感染阶段有关:肠道感染(这是由于猪带绦虫的成虫在宿主肠道寄生所致,也称绦虫病)和肌肉或组织感染(是由于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进入宿主肌肉或者组织内所致,也称囊虫病)。因此,该病是一种危害严重、分布广泛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半胱氨酸蛋白酶方泛分布于从病毒至脊椎动物生物体中,在细胞凋亡和肿瘤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寄生虫的发育和生存过程中,半胱氨酸蛋白酶除具有催化和蛋白加工功能外,还在寄生虫成囊、组织侵袭、营养摄取、免疫逃避和致病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酶具有较好种特异性,既可作为寄生虫病的诊断抗原和疫苗候选分子,同时,也是药物治疗寄生虫病的靶标。鉴于此,本研究针对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开展研究。1.将猪囊尾蚴半胱氨蛋白酶pGEX-4T-TsCL-1重组质粒转化的BL21(DE3)宿主菌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大肠埃希菌中得到高效表达,重组蛋白以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表达形式存在,重组TsCL-1蛋白相对分子量约为61Ku。与预期的结果相符。2.对重组蛋白诱导条件进行了优化,发现在28℃,IPTG浓度0.1 mmol/L诱导10h后融合蛋白的表达量较高。通过蛋白质分析专家系统(Expert Protein Analysis, ExPASY)对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结构与功能分析预测。结果表明该序列保守性较强,为偏碱性的蛋白,在氨基酸组成中,以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数量居多;PI值为8.17,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中有30.0%的α-螺旋结构,24.5%的β-折叠,无规则卷曲19.5%,转角31.0%。3.用GST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TsCL-1可溶性蛋白。SDS-PAGE后薄层扫描分折,纯化后的目的蛋白纯度可达90%以上。利用明胶电泳对蛋白的活性进行分析,发现纯化蛋白由于聚丙烯酰胺凝胶内的明胶产生了水解。导致染色液中的色素没有蛋白与之相结合。经染色、脱色后,在目的蛋白相应迁移位置出现了白色条带,其他位置则呈蓝色。将半胱氨酸蛋白酶用特异性抑制剂E-64处理后经SDS-PAGE分析发现,在凝胶内相应的迁移位置呈现与背景色一致的蓝色,这说明样品中酶的活性被抑制,失去了水解明胶的活性。由此可知所纯化的可溶性重组TsCL-1蛋白具有生物活性,其水解活性能被半胱氨酸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E-64所抑制。4.开展了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用表达的目的蛋白免疫5周龄的雌性昆明系小鼠后,分离小鼠的血清并用间接ELISA法测定效价,抗体滴度可达1:12 800;用Western blot对抗体的特异性分析发现,在61ku位置出现特异的蛋白杂交带,而与阴性血清没有杂交条带产生,证明制备的抗体能与TsCL-1重组蛋白特异性结合。以上研究说明TsCL-1重组蛋白有较好的免疫原性和抗原性。为猪囊尾蚴病的诊断与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价格低廉的技术手段。通过以上研究,初步明确了猪囊尾蚴半胱氨蛋白酶的生物学特性和免疫原性,为明确寄生虫与宿主相互关系及进一点开展猪囊尾蚴病的免疫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江水,郭保民,赵景娣,吉鹏华,辛庆强[5](2009)在《猪囊尾蚴病——猪囊虫病的诊治与公共卫生安全》文中研究表明猪囊尾蚴病又名猪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一种常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该病不但严重危害猪群,而且严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是肉品卫生检验的必检项目之一,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纲要中限期消灭的疾病之一。主要从病原、生活史、流行特点、防治等角度对其进行阐述,以期为科学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刘伟[6](2009)在《猪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华支睾吸虫病,俗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于人、猪、狗、猫等动物的肝胆管和胆囊中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的吸虫病。猪感染后主要表现消化不良、下痢、食欲减少、消瘦和轻度黄疸等。严重感染且病程较长时,可并发其他疾病而死亡。主要从病原及其生活史、流行特点、防治以及公共卫生安全等角度对该病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科学防治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王秋霞[7](2009)在《亚洲型猪囊尾蚴3个低分子量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猪囊尾蚴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不仅引起猪肉品质下降,而且给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目前,低分子量抗原在猪囊尾蚴病的免疫诊断和免疫预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研究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克隆了猪囊尾蚴8kDa抗原家族三个基因,并分别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进行高效表达;利用GST亲和层析方法分别纯化三种重组蛋白;并比较三种重组蛋白抗原性,选出抗原性最好者建立间接ELISA方法来检测猪囊尾蚴病抗体。为猪囊尾蚴病检测试纸条、试剂盒的研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1、利用总RNA提取技术、反转录技术和PCR技术获得了猪囊尾蚴8KDa家族的排泄分泌抗原M13h基因、Ts8B2基因、小扁豆凝集素抗原TsRS1基因,长度分别为258bp、270bp和321bp,分别克隆入pMD19-T并测序。2、将测序正确的三种基因成熟肽部分分别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GEX-6p-1/TsRS1、pGEX-6p-1/Ts8B2、pGEX-6p-1/M13h;经过PCR扩增和双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证明该基因正确插入到表达载体中,且阅读框正确。将三种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宿主菌中进行原核表达,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表达产物。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三种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三种蛋白;经Western blot证明三种表达蛋白均可被兔抗猪囊尾蚴囊液多抗血清特异性识别,均可作为诊断抗原。3、诱导表达菌体超声波裂解后,SDS-PAGE显示三种蛋白均为可溶性表达;通过GST层析柱对三种蛋白进行纯化,同时纯化空标签蛋白作为对照。用纯化的表达蛋白和GST分别作为包被抗原包被酶标板,排除GST蛋白的反应性,并比较三种重组蛋白的抗原性,选出抗原性最好的重组蛋白用于建立快速检测猪囊尾蚴病的间接ELISA方法。4、根据筛选结果,用纯化的表达蛋白M13h作为包被抗原包被酶标板,初步建立了快速检测猪囊尾蚴病的间接ELISA方法。抗原包被浓度为1μg·mL-1;抗体稀释度为1:100,37℃作用45min;羊抗猪/人酶标二抗稀释度为1:1000,37℃作用45min;底物溶液室温显色5min;包被后的ELISA板4℃能够保存6个月。经过特异性、敏感性试验进一步表明,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同时进行了诊断试纸条的标示。为猪囊尾蚴病的诊断与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价格低廉的技术手段。
翁永祥,曹庭盛,余招锋,杜爱芳[8](2008)在《斑点金标渗滤法检测猪囊虫病》文中研究表明以亲和层析原理为基础,用猪囊虫纯化抗原作为检测用抗原,胶体金直接标记抗原,建立了斑点金标渗滤法诊断猪囊虫病的方法。其中囊虫抗原与胶体金溶液结合的最佳pH值为7.5,最佳浓度为52 mg/mL,检测时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10。建立的斑点金标渗滤法检测猪囊虫病血清均为阳性,正常猪及其他病猪血清均显示为阴性,整个检测时间只需要5 min左右。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特异性好,适用于猪囊虫病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张龙现,宁长申,菅复春,张素梅,刘红英[9](2008)在《新时期我国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流行特点及危害》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范围内,人兽共患病在最近10年内不断加剧,每次暴发无不引起局部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社会和经济的动荡,如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炭疽、大肠杆菌O157、猪链球菌和口蹄疫等。一份最新的文献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已知感染人类的病原体有1407种,其中58%是人兽共患性的。在1407种病原体中,177种是新出现或再出现的,人兽共患性的病原体较非人兽共患性的病原体更可能是新出现
刘娟美,高新华,吴士玲[10](2008)在《168例猪囊虫病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有心理障碍的猪囊虫病患者分布和发病特点及治疗情况,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从20052006年经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确诊的猪囊虫病住院患者中,挑选168例有心理障碍的病例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患者中,山东籍150例(89.29%),分布于全省16个地级市。农村患者与城镇患者之比为2.45∶1;男女患者之比为2.43∶1;年龄以1845岁的中青年患者所占比例最高,为64.80%;临床分型以脑囊虫病所占比例最高,为76.79%。所有患者共分4种心理类型,其中消极悲观型占36.31%,忧郁自卑型占31.55%,焦虑恐惧型占24.40%,对抗偏执型占7.74%。用吡喹酮(PQT)结合阿苯哒唑(ALB)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21%,治愈率为45.24%。结论山东省猪囊虫病仍处于较高的发病态势,患者以农村男性中青年占多数;吡喹酮(PQT)和阿苯哒唑(ALB)联合应用仍是目前猪囊虫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二、内蒙古猪囊虫病流行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猪囊虫病流行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公共危机 |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
2.1.3 危机防控能力 |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
2.2.4 系统管理理论 |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2)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及其相关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源性寄生虫病在食品安全中的战略作用和地位 |
1.1 造成大量原因不明公共卫生事件频发 |
1.2 隐性感染人数攀升 |
1.3 中间宿主广泛,感染率升高 |
1.3.1 包虫方面 |
1.3.2 肉孢子虫方面 |
1.3.3 带绦虫/囊尾蚴方面 |
1.3.4 弓形虫方面 |
1.3.5 旋毛虫方面 |
1.3.6 华支睾吸虫方面 |
1.3.7 异尖线虫方面 |
1.3.8 姜片吸虫方面 |
1.4 经济损失巨大 |
1.4.1 包虫病方面 |
1.4.2 带绦虫/囊尾蚴病方面 |
1.4.3 弓形虫病方面 |
1.4.4 旋毛虫病方面 |
1.5 对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
1.5.1 包虫病 |
1.5.2 肉孢子虫病 |
1.5.3 囊尾蚴病与带状绦虫病 |
1.5.4 弓形虫病 |
1.5.5 旋毛虫病 |
1.5.6 华支睾吸虫病 |
1.5.7 广州管圆线虫病 |
1.5.8 异尖线虫病 |
1.5.9 姜片吸虫病 |
1.6造成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的主要原因 |
1.6.1 不良饮食习惯 |
1.6.2 食物种类的增加 |
1.6.3 气候环境的变化 |
1.6.4 独特的膳食习俗 |
1.7 研究投入与水平存在诸多短板 |
1.7.1 带绦虫/囊尾蚴病研究方面 |
1.7.2 弓形虫病研究方面 |
1.7.3 诊断检测方面 |
1.7.4 旋毛虫病研究方面 |
1.7.5 广州管圆线虫病研究方面 |
1.7.6 隐孢子虫病研究方面 2 发达国家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控策略 |
2.1 欧盟等发达国家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控的策略 |
2.1.1欧盟 |
2.1.2 美国 |
2.1.3 日本 |
2.1.4 澳大利亚 |
2.2 国外食源性寄生虫病总体控制策略 |
2.2.1 改善环境卫生条件 |
2.2.2 动物饲养及监督 |
2.2.3 腌制、浸酸、烟熏和发酵处理 |
2.2.4 烹调和加热处理 |
2.2.5 冷冻 |
2.2.6 过滤、氯化及其他消毒剂 |
2.2.7 其他的物理方式处理 |
2.2.8 破坏寄生虫的生活史 |
2.3 国外食源性吸虫病防控的战略 |
2.3.1 食源性吸虫病的诊断 |
2.3.2 食源性吸虫病的预防、治疗和控制 3 国内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控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国内食源性寄生虫防控研究现状 |
3.1.1 流行病学现状 |
3.1.2 防控技术研究现状 |
3.1.3 政策法规 |
3.2 食源性寄生虫防控存在的问题 |
3.2.1 食源性寄生虫病分布的改变 |
3.2.2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群体有较大的改变 |
3.2.3人们防范意识薄弱是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的主要因素 |
3.2.4 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诊断技术有待创新 |
3.2.5 寄生虫病防治专业人才匮乏 |
3.2.6 防治经费紧缺 4 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4.1 挑战 |
4.1.1 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
4.1.2 打破贸易壁垒的需要 |
4.1.3 技术层面的短板 |
4.2 机遇 |
4.2.1 政府高度重视 |
4.2.2 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
4.2.3 科学技术发展有诸多突破 5 食源性寄生虫防控的科学发展方向 |
5.1 技术层面科学发展方向 |
5.1.1 深入开展全国范围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与分析、建立食源性寄生虫病数据库及地理信息系统 |
5.1.2大力推进食源性寄生虫快速、敏感和特异检测技术科技创新及应用 |
5.1.3 加强食源性寄生虫病防控体系建设 |
5.1.4 加大食源性寄生虫基础研究 |
5.2 政策与管理层面科学发展方向 |
5.2.1 加大经费投入 |
5.2.2 建立有效的国家食源性寄生虫病监测和预警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措施 |
5.2.3 加强国际合作 |
5.2.4 培养一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监测及防治科研人才 |
5.2.5 做好宣传、教育和培训,多层次提高人民对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认识 |
5.2.6 完善管理体制建设 6 建议与对策 |
6.1 技术层面 |
6.1.1 开展大规模全国性的、深入的流行病学调查,摸清本底 |
6.1.2 加大我国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检测与防控技术研究 |
6.2 政策与管理层面 |
6.2.1 设立重要病种参考实验室与工作实验室 |
6.2.2 建立完备及完善的监测、预警网络信息系统及上报制度 |
6.2.3 加强媒体教育 |
(3)猪带绦虫囊尾蚴重组抗原的研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60 kDa的重组抗原 |
2 酸性核糖体磷蛋白 |
3 Ts11蛋白 |
4 T24蛋白 |
5 小热休克蛋白 |
6 Ts8B1/Ts8B2蛋白 |
7 M13h蛋白 |
8 Ts1蛋白 |
9 Cy1蛋白 |
1 0 TSO1 0/CE1 0蛋白 |
1 1 半胱氨酸蛋白酶 |
1 2 谷胱甘肽-S-转移酶 |
1 3 腺苷酸激酶 |
1 4 乳酸脱氢酶 |
1 5 TSO31蛋白 |
16钙网蛋白 |
17结语 |
(4)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囊尾蚴病的诊断与防治研究进展 |
1.1 猪囊尾蚴病概述 |
1.1.1 猪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 |
1.1.2 猪带绦虫生活史 |
1.1.3 猪囊尾蚴病的危害 |
1.2 猪囊虫病诊断的研究进展 |
1.2.1 猪囊尾蚴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2 猪囊尾蚴病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 |
1.3 猪囊尾蚴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
1.3.1 猪囊尾蚴病的治疗 |
1.3.2 猪囊尾蚴病的免疫预防 |
第二章 寄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
2.1 寄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来源及存在的部位 |
2.2 寄生虫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分泌机制 |
2.3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寄生虫免疫逃避,营养获得与移行方面的研究 |
2.3.1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寄生虫免疫逃避中的作用 |
2.3.2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寄生虫获取营养与移行中的作用 |
2.4 其他方面 |
2.4.1 半胱氨酸蛋白酶对寄生虫生殖力的影响 |
2.4.2 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寄生虫脱包囊、脱鞘和羽化中的作用 |
2.4.3 半胱氨酸蛋白酶的免疫原性 |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猪囊尾蚴TSCL-1 基因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及表达蛋白的结构预测 |
3.1 材料 |
3.1.1 重组质粒和菌种 |
3.1.2 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1.4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
3.2 方法 |
3.2.1 重组质粒pGEX-4T-TsCL-1 诱导表达 |
3.2.2 表达产物的SDS-PAGE 检测 |
3.2.3 表达条件的优化 |
3.2.4 TsCL-1 基因编码蛋白组成及结构的预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TsCL-1 基因表达产物SDS-PAGE 分析 |
3.3.2 不同诱导条件下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情况 |
3.3.3 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氨基酸组成分析 |
3.3.4 编码蛋白的三级结构预测 |
3.4 讨论 |
第四章 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 的纯化及其酶活分析 |
4.1 材料 |
4.1.1 菌种和试剂 |
4.1.2 培养基和溶液的配制 |
4.2 方法 |
4.2.1 GST- pGEX-4T-TsCL-1 高效表达产物的纯化 |
4.2.2 纯化蛋白的浓缩 |
4.2.3 纯化GST- pGEX-4T-TsCL-1 蛋白分析 |
4.2.4 重组表达蛋白的水解活性和抑制性检测 |
4.3 结果 |
4.3.1 GST- pGEX-4T-TsCL-1 高效表达产物的纯化 |
4.3.2 纯化蛋白的浓缩结果 |
4.3.3 重组表达蛋白的水解活性和抑制性检测 |
4.4 讨论 |
第五章 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 免疫活性分析 |
5.1 材料 |
5.1.1 抗原及实验动物 |
5.1.2 试剂和耗材 |
5.1.3 溶液 |
5.1.4 仪器设备 |
5.2 方法 |
5.2.1 pGEX-4T-TsCL-1 融合蛋白的制备 |
5.2.2 蛋白含量的测定 |
5.2.3 抗体的制备 |
5.2.4 抗体效价的测定 |
5.2.5 pGEX-4T-TsCL-1 可溶性蛋白的Western blot 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蛋白含量 |
5.3.2 抗体的鉴定及效价测定 |
5.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猪囊尾蚴病——猪囊虫病的诊治与公共卫生安全(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
1.1 形态特征 |
1.2 生活史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症状 |
4 病理变化 |
5 诊断 |
5.1 诊断要点 |
5.2 鉴别诊断 |
5.2.1 猪肉孢子虫病: |
5.2.2 猪旋毛虫病: |
5.2.3 猪姜片吸虫病: |
5.3 实验室诊断 |
5.3.1 补体结合反应: |
5.3.2 间接凝集试验: |
5.3.3 沉淀反应: |
5.3.4 酶免疫技术 (EIA) : |
6 防治措施 |
6.1 预防措施与公共卫生 |
6.1.1 加强管理, 圈厕分离: |
6.1.2 加强卫生检疫: |
6.1.3 无害化处理: |
6.1.4 猪群免疫接种: |
6.1.5 驱除人体绦虫: |
6.2 治疗方法 |
(6)猪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
1.1 形态特征 |
1.2 生活史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症状 |
4 病理变化 |
5 诊断 |
5.1 诊断要点 |
5.2 鉴别诊断 |
5.2.1 猪细颈囊尾蚴病: |
5.2.2 猪姜片吸虫病: |
5.2.3 猪食道口线虫病: |
5.2.4 猪鞭虫病: |
5.3 实验室诊断 |
5.3.1 虫体检测: |
5.3.2 免疫学方法: |
6 防治措施 |
6.1 预防措施 |
6.2 治疗方法 |
(7)亚洲型猪囊尾蚴3个低分子量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试验一 猪囊尾蚴三种低分子量抗原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讨论与小结 |
试验二 猪囊尾蚴三种低分子量抗原在大肠杆菌细胞中的表达、鉴定及纯化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讨论与小结 |
试验三 猪囊尾蚴三种低分子量抗原免疫反应性的比较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讨论与小结 |
试验四 猪囊尾蚴排泄分泌抗原M13h重组蛋白抗体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3.讨论与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个人简历 |
(8)斑点金标渗滤法检测猪囊虫病(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囊虫纯化抗原 |
1.2 胶体金的制备及鉴定 |
1.3 胶体金标记抗原 |
1.3.1 结合最佳pH值及标记蛋白量的确定 |
1.3.2 胶体金抗原探针的制备 |
1.4 斑点金标渗滤法的建立及优化 |
1.4.1 硝酸纤维膜预处理 |
1.4.2 吸水材料及洗涤液的选择 |
1.4.3 试纸条的组装及检测方法确定 |
1.4.4 检测时血清最佳稀释度 |
1.5 特异性试验 |
1.6 重复性及稳定性试验 |
2 结果 |
2.1 胶体金的制备及其性质鉴定 |
2.2 胶体金标记抗原条件的确定 |
2.3 胶体金斑点渗滤检测条件的优化 |
2.3.1 硝酸纤维膜的选择 |
2.3.2 吸水材料及洗涤液的选择 |
2.3.3 合适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2.4 特异性试验 |
2.5 重复性及稳定性试验 |
3 讨论 |
(10)168例猪囊虫病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检查方法 |
3 调查内容 |
3.1 一般社会资料 |
3.2 评价量表 |
3.3 自评量表 |
4 诊断标准及分型[1] |
5 治疗方法 |
5.1 抗囊疗法 |
5.2 辅助疗法 |
5.3 心理疗法 |
6 疗效标准[3] |
结 果 |
1 患者地区、职业、性别及年龄分布 |
2 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 |
3 患者临床分型 |
4 患者脑CT影像分型 |
5 患者心理类型 |
5.1 消极悲观心理 |
5.2 忧郁自卑心理 |
5.3 焦虑恐惧心理 |
5.4 对抗偏执心理 |
6 患者各疗程情况比较 |
讨 论 |
四、内蒙古猪囊虫病流行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2]我国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及其相关研究进展[J]. 刘明远,刘全,方维焕,尹继刚,王学林,李建华,姜宁,张西臣,白雪,吴秀萍. 中国兽医学报, 2014(07)
- [3]猪带绦虫囊尾蚴重组抗原的研制现状[J]. 李文桂,陈雅棠. 热带医学杂志, 2012(02)
- [4]猪囊尾蚴半胱氨酸蛋白酶TsCL-1基因的原核表达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宋军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5]猪囊尾蚴病——猪囊虫病的诊治与公共卫生安全[J]. 刘江水,郭保民,赵景娣,吉鹏华,辛庆强.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Z1)
- [6]猪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治措施[J]. 刘伟.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Z1)
- [7]亚洲型猪囊尾蚴3个低分子量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及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 王秋霞.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3)
- [8]斑点金标渗滤法检测猪囊虫病[J]. 翁永祥,曹庭盛,余招锋,杜爱芳. 畜牧与兽医, 2008(08)
- [9]新时期我国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流行特点及危害[A]. 张龙现,宁长申,菅复春,张素梅,刘红英. 河南省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 [10]168例猪囊虫病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J]. 刘娟美,高新华,吴士玲.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