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卧床时间与安置起搏器术后康复相关性的研究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王颖,白井双,丁莉,吴磊明,于甲锋[1](2020)在《多学科模式下阶段性康复训练在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多学科模式下阶段性康复训练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运动耐力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搏器植入术后患者10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常规术后护理和运动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构建由心内科、康复科、心电图室组成多学科心脏康复团队,采取分阶段的康复治疗方法(包括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和抗阻运动)。2组患者均于术后第二天(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进行运动耐力和心功能评价,运动耐力采用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评价指标包括N端前脑钠肽(NT-proBN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NT-proBNP、LVEF、6 min步行距离分别(261.10±68.11)pg/ml、(68.84±4.72)%、(291.16±34.18)m,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模式下的阶段性康复训练可显着改善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脏功能。
何小兰[2](2020)在《基于归因理论的“双心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研究基于归因理论的“双心护理”是否能降低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负性情绪以及提高其生活质量,为之后的类似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收集资料、文献回顾和查阅指南,对首次行起搏器安置手术的患者制订改善其负性情绪的“双心护理”方法。2.对入院行首次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进行首次问卷调查和一般资料采集,了解其焦虑、抑郁情况及有无影响负性情绪发展的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3.按照初次研究结果施行院内“双心护理”,在患者出院当天开始第二步量表调查;于病人出院结束治疗的三天后开始每七天一次的电话随访,院后三个月结束,并进行最后一次量表评估。4.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果]1.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3.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第一次(出院时),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第二次(出院后三个月),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相比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4.干预组:SAS、SDS量表得分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三个月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得分总体下降较明显,其中,出院时至出院后三个月这一阶段的变化比入院时至出院时这一阶段的变化更明显。对照组:SAS、SDS量表得分入院时、出院时和出院后三个月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量表得分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但是变化较轻微。5.出院时和出院后三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四个维度得分差异都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出院时,干预组得分最高项为社会功能维度条目1,对照组得分最高项为心理功能维度条目9;两组患者得分最低项均为心理功能维度条目2。其中,34个条目两组比较,除心理功能维度条目1、心理功能维度条目3、心理功能维度条目8、心理功能维度条目9、社会功能维度条目4、一般认识维度条目7这6个条目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28个条目得分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三个月,两组患者得分最高项均为社会功能维度条目1;两组得分最低项均为躯体功能维度条目8,所有条目得分比较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6.两组生活质量第一次和第二次得分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干预组第一次和第二次,总分及4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第一次和第二次,总得分、躯体功能维度得分、心理功能维度得分、社会功能维度得分、认识功能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 论]1.本课题中的起搏器植入患者焦虑、抑郁水平均高于国内常模。其中,焦虑程度总体为接近焦虑状态,抑郁程度总体为轻度抑郁状态。2.“双心护理”不但可以帮助起搏器植入患者降低负性情绪,还可以使其养成对疾病有利的生活模式和行为方式,从而改善生活质量。3.本研究证实了“双心护理”是降低起搏器植入患者负性情绪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且远期效果更优。
石章娥[3](2020)在《胸肺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机械通气患者很容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影响患者的总体预后,本研究将胸肺物理治疗应用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与进行药物等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探讨胸肺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氧合指数和炎性指标的影响,评估胸肺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效果的影响,通过记录和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心肺物理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评估胸肺物理治疗应用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安全性。方法:根据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收治的符合条件的100例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且确诊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原发病的治疗、抗感染、化痰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进行气道廓清训练、呼吸训练、体位治疗等胸肺物理治疗干预,训练方案由ICU内患者的责任医生、患者的责任护士、康复科医生、康复治疗师共同制定,胸肺物理治疗由康复治疗师实施,由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评估以及数据的收集,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scoring system Ⅱ,APACHE Ⅱ)评分,最低氧分压/吸氧浓度(PaO2/FiO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三项炎性指标变化、临床肺部感染评分,两组患者住重症医学科(ICU)时间、机械通气时、治疗总有效率;记录并分析观察组进行胸肺物理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干预过程中观察组有5例患者不配合治疗、4例因病情变化退出研究,对照组有6例患者因病情变化退出研究,最终观察组41例,对照组44例纳入数据分析。2.治疗前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和最低PaO2/Fi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APACHE Ⅱ评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临床肺部感染评分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最低PaO2/FiO2较治疗前显着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PACHE Ⅱ评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最低PaO2/FiO2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平均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82.93%VS63.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观察组胸肺物理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肢体受伤、跌倒、呼吸机管路脱落、坠床、严重心律失常、呼吸循环显着波动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胸肺物理治疗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炎性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在把握患者进行胸肺物理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的情况下,胸肺物理治疗应用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舒芳,于平平,胡俊宁,龙晓静[4](2019)在《基于时机理论的时效管理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的时效管理对起搏器植入术患者术后舒适度、知识水平和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本院心内科行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9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45)采用常规护理及出院指导,观察组(n=47)按照制定的干预计划表进行指导。2组患者分别在术后24h和出院时运用中文版舒适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起搏器知识水平评估问卷和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估。结果起搏器植入术后24h观察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观察组起搏器知识水平得分、患者满意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时机理论的时效管理能够有效改善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舒适度、提高起搏器相关知识水平和满意度。
王晓宁[5](2019)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气道廓清技术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体外膈肌起搏联合气道廓清技术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的研究,探讨患者气管套管拔管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呼吸肌肌力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行气管切开患者共4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及呼吸功能康复,包括肢体运动康复及应用气道廓清技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体外膈肌起搏治疗,治疗参数:起搏频率9~15次/分,脉冲频率为30~50Hz,刺激强度为12~30单位,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从弱至强,2次/日,20 min/次,5次/周,连续4周。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和气管套管拔管成功率;同时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对两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治疗前后情况分析进行测定: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s,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prediction,FEV1%)、呼气峰流速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及呼吸肌肌力:最大吸气压(maximal inspiratory pressure,PImax)、最大呼气压(maximal expiratory pressure,PEmax)。结果:1)观察组和对照组基本资料分析无显着性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2)治疗后,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vs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套管拔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59%vs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2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FVC: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79.49±4.65vs66.49±3.52,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63.99±3.47vs79.49±4.65,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62.97±3.03vs66.49±3.52,p<0.05);FEV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92±0.10vs2.50±0.12,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2.16±0.11vs2.92±0.10,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2.11±0.07vs2.50±0.12,p<0.05);FEV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85.50±1.86vs84.22±2.79,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77.96±1.47vs85.50±1.86,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78.72±1.42vs84.22±2.79,p<0.05);PEF: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6.93±0.31vs6.12±0.31,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5.37±0.37vs6.93±0.31,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5.31±0.43vs6.12±0.31,p<0.05);4)治疗后 2 组患者的呼吸肌肌力比较;PImax(62.15±7.32vs49.68±4.95);PEmax(77.38±3.80vs72.71±6.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膈肌起搏联合气道廓清技术通过提高膈肌肌力,增强咳嗽能力,有利于尽早拔除气管套管,可改善肺通气功能,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未体现出明显优势。
李琦[6](2018)在《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下床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目的:对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与晚期下床活动的安全性与舒适性进行Meta分析,从而确定术后最佳卧床时间。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辅以其它检索。收集比较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36h后下床和24h后下床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5.3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99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安全性评价,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36h后下床与24h后下床在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舒适性评价,二者在肩肘关节疼痛[RR=0.21,95%CI(0.12,0.36),P<0.01]、腰背酸痛[RR=0.19,95%CI(0.13,0.28),P<0.01]、排尿困难或尿潴留[RR=0.09,95%CI(0.05,0.17),P<0.01]、排便困难或便秘[RR=0.17,95%CI(0.09,0.31),P<0.01]和睡眠障碍[RR=0.25,95%CI(0.16,0.38),P<0.01]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36h后下床,并不增加电极脱位及囊袋出血的风险,且可增进患者舒适度,为术后最佳卧床时间。第二部分目的:在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卧床3h后)下床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及更换手术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纳入试验组(117例,术后3h下床活动)及对照组(123例,术后24小时下床活动)。比较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3h下床和常规24h下床的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结果: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3h下床与常规24h下床相比较:二者在首次下床前后心率、血压变化,术毕、出院前、1,3,6月随访时电子参数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3h下床可降低术后不同时间腰背疼痛评分,增加夜间实际睡眠时间,提前首次排便时间,减少首次排便困难的发生率(P=0.000);早期3h下床可减少手术后住院天数(P=0.000)和降低住院总费用(P=0.015)。结论: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3h下床活动安全,且可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术后住院天数,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值得在临床推广。
郭英,郭航远,孙勇,余瑜,吴伟芳,许芬娟,吕巧霞[7](2017)在《早期康复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肩关节并发症及电极脱位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5年绍兴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行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时间顺序编号,偶数为早期康复组(110例),奇数为传统治疗组(110例)。传统治疗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措施,早期康复组患者从术后6h开始由专人按照不同的程序、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进行术后康复干预,术后12 h可下床活动。于术后两周、3个月时,采用SF-36评价患者生活质量,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数(SPADI)评价患者可能存在的肩关节疼痛、活动障碍情况,通过X线片评估电极脱位事件。结果早期康复组术后两周SF-36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躯体健康总评及心理健康总评得分均高于传统治疗组(P<0.05)。早期康复组术后3个月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心理健康、躯体健康总评及心理健康总评得分均高于传统治疗组(P<0.05)。两组术后两周SPA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组术后3个月SPADI低于传统治疗组(P<0.05)。两组术后两周及术后3个月电极脱位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治疗相比,起搏器植入术后6h开始进行早期康复干预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肩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且并不增加电极脱位事件的发生。
李瑶[8](2017)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干预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抑郁、焦虑、生活质量、服药依从性等方面进行调查,评价基于行为转变理论(The transtheoretical model of behavior,TTM)的延续性护理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情绪、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研究方法:抽取2013年1月到2014年6月,山东省日照市三所三级医院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延续性护理组(S组)。对C组38例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式开展护理工作;对S组42例患者采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延续性护理方式开展护理工作。于手术前对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疾病及相关知识认知情况(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康复知识)进行评价。于手术前,手术后1周,手术后1个月,手术后3个月,手术后6个月,手术后12个月对两组患者的情绪、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价。评价工具包括: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健康调查简表(The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疾病相关知识调查表、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结果:1.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心功能分级、基础疾病)、疾病及相关知识认知情况(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康复知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术前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服药依从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手术后1周、手术后1个月,与C组比较,S组患者SDS评分、SAS评分、SF-36评分、疾病相关知识调查表评分、服药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手术后6个月、手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对比,S组患者SDS评分均降低(P<0.05),SAS评分均降低(PP<0.05),SF-36评分均升高(P<0.05),疾病相关知识调查表评分均升高(P<0.05),服药依从性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在手术后SDS得分和SAS得分随时间变化均呈现下降趋势,SF-36得分和疾病相关知识调查表得分随时间变化均呈现上升趋势。结论:1.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可以改善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的抑郁和焦虑情绪。2.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3.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延续性护理能够提高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服药依从性。
张端凤,杨秀梅,尹安春[9](2015)在《埋藏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已经成为治疗心脏起搏障碍或传导系统障碍的最有效方法[1]。截止2006年,心脏起搏器的植入量在我国已近10台/百万人,并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2]。埋藏式心脏起搏器的术后护理与患者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但仍存在较多争议,且个体差异不尽相同。本文就埋藏式永
贾赟丽,金献萍,蓝春晗,邱小芩[10](2012)在《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时间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随着心脏起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临床的广泛应用,起搏器的治疗已日臻成熟,成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晚期心力衰竭及心肌病等的重要治疗手段,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起搏器植入术后要求长时间卧床,以避免电极移位、出血和血肿等并发症,但长时间卧床易导致患者舒适度下降。为保证术后患者的舒适,避免各种并发症发生,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术后的卧床时间、体位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现就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时间综述如下。
二、卧床时间与安置起搏器术后康复相关性的研究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卧床时间与安置起搏器术后康复相关性的研究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归因理论的“双心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1.研究背景 |
2.理论框架 |
3.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类型 |
2.研究对象 |
3.研究工具 |
4.研究方案 |
5.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结果 |
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2.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比较 |
3.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双心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
2.“双心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焦虑抑郁情况的影响 |
3.“双心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负性情绪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影响及双心护理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胸肺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概述 |
1.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原因 |
第2章 胸肺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对象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3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胸肺物理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4)基于时机理论的时效管理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护理方法 |
1.2.2 评价指标 |
1.2.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舒适度评估 |
2.2 知识水平评估 |
2.3 患者满意度 |
3 讨论 |
3.1 时效管理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
3.2 时效管理对患者起搏器知识水平的影响 |
3.3 时效管理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
(5)体外膈肌起搏联合气道廓清技术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和分组 |
1.2 一般资料 |
1.3 方法 |
1.4 评价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及气管套管拔管率比较 |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呼吸功能的比较 |
2.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呼吸肌肌力的比较 |
3. 讨论 |
3.1 体外膈肌起搏联合气道廓清技术对气管套管拔管率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
3.2 体外膈肌起搏联合气道廓清技术对呼吸肌肌力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
3.3 体外膈肌起搏联合气道廓清技术对意识障碍患者的治疗意义 |
3.4 体外膈肌起搏的原理 |
3.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6)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下床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现状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最佳卧床时间的Meta分析 |
2.1 背景 |
2.2 资料与方法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文献检索 |
2.2.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2.2.4 文献质量评价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文献检索结果 |
2.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3.4 早期下床活动安全性的Meta分析结果 |
2.3.5 早期下床活动舒适性的Meta分析结果 |
2.3.6 发表偏倚评估 |
2.4 讨论 |
第三章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下床的临床研究 |
3.1 背景 |
3.2 对象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1.1 纳入标准 |
3.2.1.2 排除标准 |
3.2.2 研究方法 |
3.2.2.1 研究设计 |
3.2.2.2 样本量计算 |
3.2.2.3 干预措施 |
3.2.2.4 早期下床活动方法 |
3.2.2.5 早期下床活动注意事项 |
3.2.2.6 终止活动指征 |
3.2.2.7 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手术 |
3.2.2.8 电极的测试与随访 |
3.2.2.9 围术期护理 |
3.2.3 检测指标与评价方法 |
3.2.3.1 基线水平资料收集 |
3.2.3.2 安全性相关检测指标与评价方法 |
3.2.3.3 舒适性相关检测指标与评价方法 |
3.2.3.4 经济性相关检测指标与评价方法 |
3.2.4 课题研究中的质量控制 |
3.2.5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3.2.6 伦理学原则 |
3.3 结果 |
3.3.1 基线水平资料比较 |
3.3.2 安全性比较 |
3.3.2.1 首次下床前后心率、血压变化比较 |
3.3.2.2 电极参数比较 |
3.3.2.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3.3.3 舒适性比较 |
3.3.3.1 术后不同时间腰背疼痛评分比较 |
3.3.3.2 术后排泄和睡眠情况比较 |
3.3.4 经济性比较 |
3.4 讨论 |
3.4.1 早期下床的安全性 |
3.4.2 早期下床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 |
3.4.3 早期下床的经济性 |
第四章 结论 |
4.1 本研究结论 |
4.2 本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
4.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随机数字表 |
附录3 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下床调查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7)早期康复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效果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起搏器植入术 |
1.2.2 干预措施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基线情况 |
2.2 术后两周及3个月SF-36得分比较 |
2.3 术后SPADI比较 |
2.4 术后电极脱位事件发生率 |
3 讨论 |
(8)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干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1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
2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情绪、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 |
3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传统护理 |
4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延续性护理 |
5 问题提出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工具 |
4 数据处理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1 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情况比较 |
2 两组患者术前情绪、生活质量、疾病相关知识、服药依从性比较 |
3 两组患者术后情绪、生活质量、疾病相关知识、服药依从性比较 |
4 两组患者术后情绪、生活质量、疾病相关知识、服药依从性变化 |
第五章 讨论 |
1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基本情况 |
2 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情绪、生活质量、疾病相关知识、服药依从性的现状 |
3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情绪、生活质量、疾病相关知识、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研究的局限性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埋藏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
2 术后护理 |
3 结 语 |
(10)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时间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起搏器电极的发展 |
2 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时间 |
2.1 术后卧床3~5d |
2.3 术后卧床24h |
2.4 术后卧床12h |
2.5 术后卧床3~6h |
3 卧床时间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 |
3.1 卧位与舒适度、卧床相关并发症 |
3.2 卧床时间与囊袋血肿 |
3.3 卧床时间与电极脱位 |
四、卧床时间与安置起搏器术后康复相关性的研究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学科模式下阶段性康复训练在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 王颖,白井双,丁莉,吴磊明,于甲锋.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20(06)
- [2]基于归因理论的“双心护理”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D]. 何小兰.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3]胸肺物理治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疗效的影响[D]. 石章娥. 长江大学, 2020(04)
- [4]基于时机理论的时效管理在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患者中的应用[J]. 舒芳,于平平,胡俊宁,龙晓静.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08)
- [5]体外膈肌起搏联合气道廓清技术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肺康复的影响[D]. 王晓宁. 扬州大学, 2019(02)
- [6]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下床的临床研究[D]. 李琦. 兰州大学, 2018(10)
- [7]早期康复对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 郭英,郭航远,孙勇,余瑜,吴伟芳,许芬娟,吕巧霞. 中国全科医学, 2017(20)
- [8]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干预效果[D]. 李瑶. 山东大学, 2017(09)
- [9]埋藏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护理的研究进展[J]. 张端凤,杨秀梅,尹安春. 护理与康复, 2015(02)
- [10]起搏器植入术后卧床时间的研究进展[J]. 贾赟丽,金献萍,蓝春晗,邱小芩. 护士进修杂志, 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