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为节水农业建设做出新贡献(节选)

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为节水农业建设做出新贡献(节选)

一、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为建设节水型农业作出新贡献(节录)(论文文献综述)

赵旭辉[1](2021)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指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21年及本届政府工作回顾今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

张利[2](2021)在《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为加快建设先行市和美丽新中卫而努力奋斗》文中指出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卫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中卫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我们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节点,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精神的?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3](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宁政办发[2021]57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9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9月7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北京市人民政府[4](2021)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京政发[2021]2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现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7月31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目录前言一、规划背景(一)发展基础(二)形势要求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发展目标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5](2021)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文中认为海政发[2021]15号各镇政府、街道(地区)办事处,各委、办、局,区属各单位,区内各市属公园、林场:经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特此通知。2021年6月26日北京市海淀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前言森林城市建设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供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方向。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要"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2019年,森林城市建设被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建设,要求全市具备条件的区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要达到国家森林城市标准,为首都更好履行"四个服务"职责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邢霞[6](2021)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文中认为水资源供需矛盾是限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障碍,倡导农业节水是缓解农业用水矛盾的有效手段。农户作为农业用水主体,其用水行为直接影响着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节水农业的发展。但作为有限理性个体,农户的传统农业实践根植于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非环境伦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低效和不合理的用水情况。因此,充分重视微观层面的农业用水行为,探究节水行为影响机制,引导农户自觉主动参与农业节水,对于减少水资源消耗、提高用水效率以及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农业用水主体行为对实现农业节水的重要意义,本文聚焦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以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研究区域,旨在挖掘农户内部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作用机制,为水资源管理以及制定相关的节水政策提供研究经验与理论参考依据,以期提升农户的节水积极性,改变粗放灌溉方式,进而有效缓解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从理论角度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特征和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展开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首先,基于对农户环境行为内涵和外延的分析,界定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概念,并根据农业节水行为表现形式和行为发生动机将农业节水行为划分为习惯型、技术型、社交型和公民型四类。然后,借助计划行为理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构建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即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实施取决于其农业节水意愿,而意愿的产生则取决于农户心理因素,同时农户行为还受到外界情境因素的引导。最后,基于外部性理论,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外部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经济学分析探讨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政策干预的必要性,为后续政策引导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依托所构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通过阐述变量因素间的关系路径,提出相关研究假设,着重分析、探讨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驱动效应。首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对农业节水行为的直接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心理因素能够显着地直接影响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和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也是影响农业节水行为的关键因素。其次,利用Amos23软件Bootstrap法,验证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和农业节水行为中的中介效应。研究表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中存在中介效应作用,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节水行为,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最后,考虑到心理因素可能对农业节水行为存在非线性的系统性特征以及农业节水行为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采用RBF神经网络进一步探讨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的预测效应。分析表明,心理因素能够有效对农户是否参与农业节水进行预测判别,同时不同心理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存在差异。(3)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引入外部情境因素,重点分析和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首先,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分析表明,在农业节水过程中,存在意愿与行为的背离,即意愿不一定能有效地转换为可实现水资源保护目的的实际节水行动,这为研究情境因素的引导效应提供了现实依据。其次,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探讨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外部情境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节水行为的路径有调节作用,但不同外部情境变量对节水行为意愿与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存在差异。进一步使用process插件程序中的Model14对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外部情境因素以及农业节水行为之间存在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研究结论表明,政策因素在“心理因素-农业节水行为意愿-农业节水行为”的中介路径中存在调节作用。(4)在实证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基于多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借助Netlogo平台仿真模拟不同政策情形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涌现的动态引导效果。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在社会规范交互和外部政策因素的引导下会趋于稳定,激励型政策、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均能促进农业节水发生,但不同类型政策对不同类型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存在差异。激励型政策对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最好;命令控制型政策对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宣传教育型政策对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效果更好。政策组合效应分析表明,在不同政策组合情形下,四种类型农业节水行为涌现效果存在差异,在政策两两组合的情形下,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在激励型政策和命令控制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和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在命令控制型政策和宣传教育型政策的组合引导下实施效果更好。本研究主要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基于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动机和节水行为表现形式,从多视角开展对农户节水行为的研究,更为细致地刻画并衡量农户节水行为,从实践上扩展了农业节水行为研究内容,从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农户亲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第二,构建了以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为导向,心理因素为影响变量,外部情境因素为调节变量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并探析心理因素和外部情境因素对不同类型农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机理;第三,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尝试运用多主体建模与仿真技术构建基于Agent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动态模拟政策因素对农户行为的长期动态引导效果,分析政策因素在长期以及不同组合下对农业节水行为产生的影响。

沈璐璐[7](2020)在《新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特别是绿色农业的发展,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从过去几十年现代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作出的巨大贡献来看,这些成就的取得相当一部分主要还是依靠简单农业劳作、有限资源的过度开采、化肥农药等物品的过量使用,这使得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下、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为解决该类问题,新疆各地区开始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推广并应用一系列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农业技术,其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优化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一系列问题。但是目前很多农户对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不够强烈,如何突破既有限定,提高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又使其能够认可、接受并做出相应农业绿色发展所做出的行为转变,切实将绿色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当中去,这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绿色农业技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的基础上,构建了“行为动机-行为决策-行为响应”的分析框架,逐步展开研究。首先,探究影响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影响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决策及农户为响应绿色农业发展作出的行为转变的重要因素,为后续变量选取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利用新疆地区779户农户的实证调研数据,在梳理回顾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农户自身的禀赋特征,以及农户对技术采纳行为的易用感知、有用感知和友好感知确定最终的解释变量,运用技术接受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对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最后,通过建立基于解构式计划行为理论(DTPB)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行为响应机制理论,并以农户个体禀赋为调节变量进行多群组SEM分析,为分群体制定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策略提供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1)通过分析新疆地区农户对不同种类的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情况发现,在所有技术中,节水灌溉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这三类绿色农业技术的占比最高;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抗病虫良种技术、机械节药技术三类技术次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缓控释肥技术相对较低。(2)通过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可得,个体禀赋、感知易用、感知有用和感知友好因素均显着影响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在农户个体禀赋中,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和种植规模变量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显着正向影响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而有无兼业变量则显着负向影响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在感知易用、感知有用和感知友好因素中,技术易用程度感知、技术获取途径感知、经济效益感知和农户对技术风险的感知对农户的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农户对成本的感知则对其绿色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着负向影响。(3)通过构建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模型,分析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响应行为发现,在整体路径效果分析中,感知易用、感知有用、感知友好、使用态度、同伴影响、他人影响、主观规范、自我效能、便利条件、感知行为控制、行为决策等因素对行为响应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根据结构方程标准化路径系数可知,感知易用对技术使用态度的影响作用高于感知有用;外界因素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影响作用高于同伴影响;自我效能、便利条件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感知行为控制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4)通过对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和行为响应的路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使用态度、主观规范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行为响应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且对行为决策的作用均高于行为响应;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行为响应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且对行为决策的作用低于行为响应。(5)通过利用南北疆、种植规模、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和收入水平等控制变量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的驱动路径进行群组比较分析发现,在整体路径比较当中,南北疆的地域差异农户对于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没有显着差异。文化程度和性别差异在主观规范、同伴影响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文化程度低的群体比文化程度高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女性群体比男性群体的影响更显着;年龄和性别差异在感知行为控制、感知友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年龄低的群体比年龄高的群体影响更显着;在感知友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年龄高的群体比年龄低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男性群体比女性群体的影响更显着。收入水平差异在感知行为控制、感知友好、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感知行为控制、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收入低的群体比收入高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而在感知友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收入高的群体则比收入低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此外,在大、中、小三种种植规模差异下,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感知友好、自我效能和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小规模种植群体比中规模、大规模种植群体的影响更显着;在感知友好、自我效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大规模种植群体比中规模、小规模种植群体的影响更显着。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性存在以下方面:国内对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及驱动路径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目前农经界的专家和学者多采用TAM理论模型对某一单一技术进行研究,尚未从绿色农业技术群体的采纳情况横向探讨某地区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并且技术接受理论模型(TAM)存在一定的限制,该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约束和影响。解构式计划行为理论(DTPB)可以很好地弥补在这方面限制,并且该理论已经在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被证实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因此,将解构式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中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鉴于此,本文根据绿色农业技术的特点和采纳情况,利用DTPB模型修正并构建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了感知友好、同伴影响、外界影响、使用态度、行为决策、行为响应等合理变量,以增强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解释力。通过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修正后的模型对农户的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具有出色的解释力。此外,为进一步探究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模型在不同样本间的适用性,本文选用农户个体禀赋,即南北疆、种植规模、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和收入水平等因素作为调节变量,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的整体路径进行多群组SEM分析。研究也证实了不同群组间在存在显着差异,这也为后续针对不同群体下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深入研究或对比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徐涛[8](2018)在《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研究:全成本收益与农户偏好》文中认为近三十年来,我国农业在制度变革与技术进步推动下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开始面临几近极限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特别是我国西北旱作农区,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实现农业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功能。但在实践中,由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成本远高于农户承受水平,因而需要一定的政策扶持,这也是各国政府发展节水农业的共同经验。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并伴随有一系激励性的政策规划与措施出台,但我国农户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率仍存在明显不足。科学合理的补贴标准与政策实施方式往往被视为保障补贴政策高效运行的核心内容。但目前来看,一方面,现行的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标准核算,缺少全面的成本收益基础,尤其是非市场化的成本收益数据缺失严重;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补贴政策实施方式设计,往往忽视农户偏好,制约了政策实施效果的最大限度发挥。基于此,本文以甘肃省民勤县滴灌技术为例,结合712份城乡居民调研数据,以“全成本收益”视角的补贴标准核算和“农户偏好”视角的政策实施方式优化为切入点,按照“理论准备与研究框架搭建→政策发展历程与实践问题分析→补贴政策的激励效果分析→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全成本收益量化、农户对政策实施方式的偏好揭示→补贴标准、实施方式及其他相关措施的优化与建议”的逻辑展开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建议如下:第一,通过对近20年来我国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细致梳理,以实施范围、预期目标为依据,将其划分为探索、起步、推广和完善四个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未来补贴政策应以农户为中心,注重指向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提升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关于现行补贴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表明,全面的成本收益核算基础缺失,难以确保补贴标准的公平性与有效性,政策实施方式设计过程中对农户偏好的忽视,影响了政策实施效果的发挥。此外,缺少可行的操作准则、专项资金保障不足、成本收益评估体系缺失、补贴发放流程不规范、节水交易机制不健全、信贷保险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补贴政策落地难、效果差、长效性不足等问题。第二,SEM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补贴政策能够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产生明显的正向激励作用,并且随着农户技术采用阶段的深入,激励作用的强度也随之提升。但进一步地分析表明,政策激励作用的提升可能主要源于农户自身的认知变化,并主要表现为农户对补贴政策的依赖程度的提升。也即是,在技术采用前,农户对技术效果和补贴政策的认可度相对较高,而经过自身采用实践,农户开始质疑原有补贴标准与实施方式的合理性,并产生新的政策需求,其后续采用意愿也开始表现出较强的政策依赖。虽然,这部分研究验证了补贴政策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激励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现行补贴政策存在优化和调整的现实需求。第三,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全成本收益”测算结果表明,受访农户采用滴灌技术的市场化成本和非市场化成本分别为195.69元/亩和207.69元/亩,每年所带来的市场化收益和非市场化收益分别为162.43元/亩和275.91元/亩。其中,非市场化成本与收益的测算是该部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非市场化成本测算方面,本文结合运用“开放式”和“支付卡式”两种引导技术,设计了适用于农户调研的CVM问卷,并在PID模型的基础上对受访农户真实受偿意愿分布进行了更为合理的假定,从而提高了测算结果的准确性;在非市场化收益测算方面,本文基于选择实验法(CE)构建了滴灌技术采用的非市场化收益评估指标体系,并通过CE问卷设计与实地调研收集研究区域居民支付意愿数据,进而通过RPL模型估计和补偿剩余计算得到技术采用的非市场化收益。第四,农户对补贴政策实施方式偏好的分析结果表明,受访农户多倾向于接受配套实施有耕地整理项目的滴灌技术补贴政策,而对节水设备的补贴形式和配套的技术指导存在较强的偏好异质性。关于农户政策偏好的揭示,本文同样引入了选择实验法,并基于该方法设计了由不同政策属性构成的多种备选政策情境(分别代表不同的备选实施方式),进而通过农户政策参与模拟收集其偏好数据,最终运用RPL模型估计能够反映农户政策偏好的效用函数。同时,在农户政策参与模拟过程中,形象化的问卷设计与适当的误差控制机制引入,也为提高CE调研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做出了创新性尝试。此外,这部分研究不仅为揭示农户层面的政策偏好提供了可行思路,也拓展了CE的应用范围。最后,为提升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实践效果,本文结合前述分析结果进一步探讨了可行的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标准、政策实施方式及其他一些相关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优化建议。在补贴标准方面,基于全成本收益测算结果,核算得到了的滴灌技术补贴标准的下、上限分别为240.95元/亩和275.91元/亩,前者能够确保农户不会因为技术采用而利益受损,而后者则能够使农户最大限度地分享技术采用的外部效益。进一步,通过与现行补贴标准的对比,本文提出了扩大补贴范围、适度提高标准的相关建议。在政策实施方式方面,基于农户政策偏好分析结果,提出了关注耕地整理项目的配套实施,根据农户需要提供适当的设备补贴形式与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服务,以及通过整合现有政策措施来提高整体实施效果的相关建议。在其他相关措施方面,本文进一步提出了细化补贴政策内容、设立专项资金、对落后地区适度倾斜、构建成本收益评估体系、协调沟通机制、规范补贴发放流程、完善节水交易机制与信贷保险机制、加大宣传力度与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相关建议。

苏荟[9](2013)在《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文中指出新疆干旱缺水,农业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农业主要依靠水利灌溉,水是新疆干旱区最稀缺的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节水势在必行,新疆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6%,新疆节水关键在于农业。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疆在稀缺水资源诱导下大面积选择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现已成为了国内及世界最大的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本文针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不仅揭示和阐释了新疆成功选择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内在动因、选择方式、行为表现和选择绩效,而且可以为其它地区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针对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采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案例分析、调查分析的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利用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国家理论、交易费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和农户行为理论等,构建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并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政府、企业、科研部门、农业基层组织和合作组织及农户作为技术选择的一个整体,从技术供给和需求的视角运用理论和案例方法实证分析了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行为、运行机制以及选择方式和路径,并利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了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思路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指出水资源稀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节水特别是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新疆成为我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示范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过程和绩效值得探讨。此外,本章还陈述了本文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概述了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概述了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公共品理论等理论,提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作了界定。第三章阐述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阐述了现代农业、农业技术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影响;概述了世界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重点概述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作好了铺垫。第四章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作了分析,利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分析,以兵团棉花膜下滴灌技术为例建立模型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得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是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制度环境对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影响。本章又从制度视角分析了新疆兵团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兵团特殊体制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业生产制度、农业技术保障制度等对兵团农业高效节水技术选择有很大影响。第五章对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以案例方式对各主体行为作了深入剖析。本章分析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供给主体的行为反应,通过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的案例分析和验证了各主体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分析了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八师石河子市和玛纳斯县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案例分析了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政府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核心,是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有效推动者。其次,分析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新疆天业集团为案例,分析了节水灌溉技术产品供给企业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指出企业是参与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推广的关键主体。再次,分析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兵团组织所属科研部门联合攻关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案例分析了公共科研部门的行为表现,公共科研部门是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承担者,是节水灌溉技术供给的重要主体。此外,分析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以玛纳斯县塔西河村和八师121团19连为案例,分析了基层农业组织行对节水技术选择的利益目标、行动反应和反应成效;通过分析得出,不同体制下的基层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采用方式和手段不同,因“制”和“地”而宜采用强制性、诱致性和合作组织参与等技术选择方式可发挥出很好的效果。最后,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进行了评析。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并形成了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机制,政府的强制性和诱致性技术选择及合作组织多方参与式选择等多种方式的运行和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种技术推广方式的作用下,农户基于自身利益和理性会主动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多种方式的有效配合下,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可以应对市场失灵、降低交易成本、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弥补组织缺失等。第六章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首先,对农户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以问卷方式得到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农户选择或没有选择滴灌技术的原因以及选择的意愿、方式和绩效进行了调查,结果得出,农户选择滴灌技术主要是由政府强制性技术推广方式决定的,诱致性技术选择也发挥重要作用,由最初的强制性选择到自愿选择,政府的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对农户选择滴灌的决策有很大影响。其次,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得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受其个人特征、生产经营特征、节水技术特征和政府组织动员力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七章评价了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本章运用不同方法比较分析了不同制度下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首先,描述分析了新疆兵团与新疆地方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其次,通过对资源禀赋相似区域下制度环境不同的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进行了分析,用计量和模型的方法从不同视角对它们的选择绩效进行了比较分析,对改进和完善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能力和绩效,提出解决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有重要意义。第八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结论得出,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是政府、企业、公共科研部门、基层农业组织、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多主体参与行为下的共同反应的结果;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有重要影响,基于新疆兵团特殊体制和土地经营制度等影响,新疆兵团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比新疆地方有明显优势。基于以上研究和结论,针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提出了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加强政府节水主导职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科研部门服务作用,加大基层部门组织能力,发挥合作组织动员能力,提高农户农业节水技能;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改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魏胜文[10](2011)在《黑河流域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以张掖市为例》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现代农业是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农业的发展问题是生态系统中对人类发展具备多重功能的经济问题,这对于以农业经济为主、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西北内陆河流域区域发展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紧迫的课题。如何在农业发展的中观层面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流域内农业生产微观主体的生产行为引导、规范到可持续的开发方式上,在促进经济结构演变的同时形成现代农业开发模式,在宏观上形成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了区域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本论文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西北内陆河—黑河流域张掖市为研究区域,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节水型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高效集约基础上的节水型农业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统筹考虑西北内陆河流域节水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未来该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拓展节水型农业的主导功能,应包括经济功能(其基本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2.现时阶段西北内陆河流域节水型农业的发展介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之间,属于过渡型农业。主要是由于①流域内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没有实质性提高;②农业仍为弱质产业,现代农业发展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体制障碍明显,影响产业互动;④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⑤投资严重不足,科技转化率较低;⑥受水资源“瓶颈”约束,产业劣势明显;⑦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产品结构性供求矛盾突出;⑧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综合生产能力弱;⑨农业综合竞争力弱,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矛盾比较突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是研究西北内陆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西北内陆河流节水型农业的功能定位是:①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②消除贫困,为农民脱贫和发展提供机会;③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的机会;④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⑤充分利用资源与有效保护环境相统一;⑥发展新型农业产业,使农村成为观光旅游、休闲消费的新天地。3.基于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强烈依赖性,在水资源制约显着地区,发展节水型农业是促进人地关系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演进的有效选择和实现形式。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通过综合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张掖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状况(农业发展的中观层面)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净能值产出率非常低,获得外界投资的竞争能力弱;②环境负荷率非常高,经济活动对当地的环境压力过大,甚至有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可能;③能值持续性指数降低,属于消费型经济系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不可更新环境投入和辅助能值投入的产出能力下降。通过虚拟水测度与节水型产业结构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对张掖市节水型社会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状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进行实证研究,张掖市农业用水系数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该区域农业发展严重依赖水资源,受水资源制约明显,农业系统中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净流入的为用水系数较低的工业产品,净流出的为用水系数高的农产品,农产品的输出实际是在输出本就十分稀缺的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降低张掖市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通过工程节水、管理节水、结构调整节水和产业节水等途径,构建起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节水关键技术和农业节水技术集成管理模式,对黑河流域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和水资源危机的化解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4.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高,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5%左右,但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通过多种途径,构建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业节水关键技术和农业节水技术集成管理模式,是化解该区水资源危机的关键。5.西北内陆河流域实现节水型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创新。借鉴国外节水型农业发展实践及政策启示,提出了节水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①构建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水权补偿机制;②构建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③完善节水型农业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④充分发挥项目在节水型农业建设中的载体作用;⑤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⑥加快农业水价改革、变“暗补为明补”。

二、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为建设节水型农业作出新贡献(节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为建设节水型农业作出新贡献(节录)(论文提纲范文)

(5)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1.1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背景
        1.1.1 国家层面
        1.1.2 京津冀区域层面
        1.1.3 北京市层面
        1.1.4 海淀区层面
    1.2 海淀区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意义
2. 项目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河流水系
        2.1.5 土壤条件
    2.2 社会经济条件
        2.2.1 历史沿革
        2.2.2 行政区划和人口
        2.2.3 经济发展概况
        2.2.4 交通条件
    2.3 自然资源
        2.3.1 土地资源
        2.3.2 水资源
        2.3.3 湿地资源
        2.3.4 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
        (2)动物资源
        2.3.5 旅游资源
    2.4 生态环境状况
        2.4.1 空气环境质量
        2.4.2 水环境
        2.4.3 土壤环境
        2.4.4 声环境
        2.4.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2.5 特色文化
        2.5.1 皇家园林文化
        2.5.2 古树名木文化
        2.5.3 大运河文化
        2.5.4 红色文化
        2.5.5 高等教育文化
        2.5.6 中关村科创文化
3. 森林城市建设基础分析
    3.1 森林资源特征分析
        3.1.1 林地资源
        (1)总体情况
        (2)空间分布
        3.1.2 林种结构
        3.1.3 乔木林特征
        (1)林龄组成
        (2)林分起源
        (3)优势树种
        3.1.4 林木蓄积
        3.1.5 森林覆盖率
    3.2 城区绿地特征分析
    3.3 生态科普载体分析
    3.4 资源管护情况分析
        3.4.1 森林防火
        3.4.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3.4.3 林业信息化建设
        3.4.4 公益林管护
        3.4.5 绿地管护
        3.4.6 野生动植物保护
        3.4.7 林业队伍
    3.5 指标达标情况分析
        3.5.1 森林网络
        (1)林木覆盖率
        (2)城区绿化覆盖率
        (3)城区树冠覆盖率
        (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5)城区林荫道路率
        (6)城区地面停车场绿化
        (7)乡村绿化
        (8)道路绿化
        (9)水岸绿化
        (10)农田林网
        (11)重要水源地绿化
        (12)受损弃置地生态修复
        3.5.2 森林健康
        (1)树种多样性
        (2)乡土树种使用率
        (3)苗木使用
        (4)生态养护
        (5)森林质量提升
        (6)动物生境营造
        (7)森林灾害防控
        (8)资源保护
        3.5.3 生态福利
        (1)城区公园绿地服务
        (2)生态休闲场所服务
        (3)公园免费开放
        (4)乡村公园
        (5)绿道网络
        (6)生态产业
        3.5.4 生态文化
        (1)生态科普教育
        (2)生态宣传活动
        (3)古树名木
        (4)市树市花
        (5)公众态度
        3.5.5 组织管理
        (1)建设备案
        (2)规划编制
        (3)科技支撑
        (4)示范活动
        (5)档案管理
        3.5.6 总体情况
    3.6 森林城市建设潜力分析
        3.6.1 国土增绿潜力分析
        (1)林业用地
        (2)村庄驻地、四旁用地
        (3)城区绿地
        3.6.2 森林健康提升潜力
        3.6.3 森林服务提升潜力
        3.6.4 森林文化提升潜力
    3.7 优势与问题
        3.7.1 优势
        (1)生态区位重要,规划站位较高
        (2)政府高度重视,政策支持有力
        (3)生态格局完整,建设基础扎实
        (4)群众基础较好,爱绿氛围浓厚
        3.7.2 面临的问题
        (1)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与服务功能还需进一步优化提升
        (2)乡村绿化特色和乡愁生态景观还需进一步挖掘强化
        (3)生态场所服务和生态活动传播还需进一步发动扩散
4. 森林城市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
    4.1 指导思想
    4.2 建设原则
        4.2.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2.2 坚持服务首都核心功能
        4.2.3 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绿化
        4.2.4 坚持近自然化理念
        4.2.5 坚持科学节俭绿化
        4.2.6 坚持人文生态融合
        4.2.7 坚持全民共建共享
    4.3 规划愿景
    4.4 规划依据
        4.4.1 法律法规
        4.4.2 标准规范
        4.4.3 国家、地方文件与规划
    4.5 规划范围
    4.6 规划期限
    4.7 规划目标
        4.7.1 总体目标
        4.7.2 阶段目标
        (1)近期目标(2021年—2023年)
        (2)中期目标(2024年—2025年)
        (3)远期目标(2026年—2035年)
        4.7.3 指标目标
5. 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
    5.1 上位规划衔接
        5.1.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2《北京市森林城市发展规划(2018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1.3《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
        (1)规划分析
        (2)对本规划的指导
    5.2 总体布局
        (1)一屏四心
        (2)多廊多点
6. 森林网络体系建设
    6.1 城区绿地完善工程
        6.1.1 建设范围、人口数量
        6.1.2 建设目标
        6.1.3 建设内容
        (1)公园绿地建设
        (2)小微绿地建设
        (3)老旧公园升级
        (4)环境友好型社区改造
        (5)森林城市建设示范活动
        (6)森林城市科技主题公园建设
    6.2 两道绿隔扩展工程
        6.2.1 建设现状
        6.2.2 建设目标
        6.2.3 建设内容
        (1)一道绿隔城市公园环提质增绿
        (2)二道绿隔郊野公园环优化扩绿
    6.3 道路景观提升工程
        6.3.1 建设现状
        6.3.2 建设目标
        6.3.3 建设内容
        (1)新建道路高标准绿化
        (2)已建道路绿化景观提升
        (3)林荫停车场建设
    6.4 生态水系打造工程
        6.4.1 建设现状
        6.4.2 建设目标
        6.4.3 建设内容
        (1)“水清岸绿”生态河渠建设
        (2)小月河生态廊道建设
        (3)北部生态湿地群营建
    6.5 绿色村镇建设工程
        6.5.1 建设现状
        6.5.2 建设目标
        6.5.3 建设内容
        (1)休闲场所建设
        (2)村庄绿化提升
        (3)森林城镇、森林村庄创建
    6.6 近自然片林营建工程
        6.6.1 建设现状
        6.6.2 建设目标
        6.6.3 建设内容
    6.7 自然保护地优化工程
        6.7.1 建设现状
        6.7.2 建设内容
    6.8 古树名木保护工程
        6.8.1 保护现状
        6.8.2 建设目标
        6.8.3 建设内容
7. 森林健康体系建设
    7.1 高质量森林经营
        7.1.1 林分抚育提质
        (1)建设现状
        (2)建设目标
        (3)建设内容
        7.1.2 生态公益林管护
        (1)建设现状
        (2)建设内容
    7.2 生境营建
        7.2.1 建设目标
        7.2.2 建设内容
        (1)完善生态廊道
        (2)划建自然保留区
        (3)营造鸟类栖息地
        (4)改善河道水生态系统
        (5)建设城市水鸟保护区域
        (6)海淀区城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建设
    7.3 绿地养护
        7.3.1 建设目标
        7.3.2 建设内容
        (1)绿地有机覆盖
        (2)城市林木近自然管理
    7.4 森林火灾防控
        7.4.1 建设目标
        7.4.2 建设内容
        (1)完善防火预警预测体系
        (2)提升防火调度水平
        (3)提升扑救火能力
        (4)开展常态化防火宣传
    7.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7.5.1 建设目标
        7.5.2 建设内容
        (1)完善有害生物监测体系
        (2)提升有害生物防治能力
        (3)做好有害生物防治宣传
    7.6 林业信息化建设
        7.6.1 建设现状
        7.6.2 建设目标
        7.6.3 建设内容
        (1)完善园林绿化资源管理体系
        (2)建设智慧林业信息系统
8. 生态福利体系建设
    8.1 绿道网络建设
        8.1.1 建设现状
        8.1.2 建设目标
        8.1.3 建设内容
        (1)三级绿道体系建设
        (2)绿道服务点建设
        (3)绿道管理养护
    8.2 生态休闲空间发展
        8.2.1 建设现状
        8.2.2 建设目标
        8.2.3 建设内容
        (1)郊野公园休闲空间建设
        (2)清河滨水休闲空间建设
        (3)生态田园休闲空间建设
        (4)森林康养休闲空间建设
    8.3 农林产业发展带建设
        8.3.1 建设现状
        8.3.2 建设目标
        8.3.3 建设内容
9.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9.1 生态文化体验基地建设
        9.1.1 建设目标
        9.1.2 建设内容
        (1)森林文化体验基地
        (2)湿地文化体验基地
        (3)古树文化体验基地
        (4)园林文化体验基地
        (5)义务植树基地
    9.2 全民自然教育网络构建
        9.2.1 建设目标
        9.2.2 建设内容
        (1)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网络
        (2)成立海淀区自然教育中心
        (3)自然教育基地建设
        (4)自然教育驿站建设
    9.3 生态标识系统建设
        9.3.1 建设目标
        9.3.2 建设类别
        9.3.3 建设内容
        (1)海淀区生态标识系统设计
        (2)生态科普标识标牌布设
    9.4 生态文化传播
        9.4.1 建设目标
        9.4.2 建设内容
        (1)制作森林城市建设宣传物料,服务百姓生活
        (2)拍摄图文视频素材全方位展示森林海淀风貌
        (3)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城市建设宣传活动
        (4)持续推动森林城市建设惠民活动
1 0. 投资估算及效益评价
    1 0.1 估算依据
    1 0.2 工程总投资
        1 0.2.1 按照建设项目与费用构成分
        1 0.2.2 按照建设期限分
    1 0.3 资金筹措
        1 0.3.1 上级生态建设类项目资金
        1 0.3.2 地方财政投入
        1 0.3.3 社会性投入
    1 0.4 效益评价
        1 0.4.1 生态效益分析
        (1)涵养水源
        (2)保育土壤
        (3)净化大气环境
        (4)调节小气候
        (5)固碳释氧
        (6)保护生物多样性
        1 0.4.2 社会效益分析
        (1)美化城市景观,改善人居环境
        (2)传播森林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4)增加就业机会
        1 0.4.3 经济效益分析
        (1)直接经济效益
        (2)间接经济效益
1 1.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 1.1 全面建立林长制
        1 1.1.1 分级设立林长
        1 1.1.2 建立工作机制
    1 1.2 严格考核反馈
    1 1.3 全面统筹,保障资金
    1 1.4 人才强林,科技兴林
        1 1.4.1 加强人才培养
        1 1.4.2 凸显科技创新特色
        1 1.4.3 加快成果转化和推广
    1 1.5 林政资源管理
        1 1.5.1 制定合理的林木采伐限额
        1 1.5.2 划定林地保护红线,统筹国土空间
        1 1.5.3 建立森林资源档案管理体系
    1 1.6 森林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系统建设

(6)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显农业节水必要性
        1.1.2 粮食安全隐现催生农业节水迫切性
        1.1.3 生态文明建设反映推进农业节水必然性
        1.1.4 农业用水行为对农业节水的重要性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业节水行为模式研究
        1.3.2 农业节水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1.3.3 农业节水行为引导策略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户
        2.1.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
    2.2 相关基础理论
        2.2.1 基于农户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2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3 基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4 基于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5 基于社会影响理论的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2.6 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分析
    2.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理论模型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介绍
        3.1.1 区域选择依据
        3.1.2 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禀赋
        3.1.3 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3.1.4 研究区域水利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情况
        3.1.5 研究区域农业节水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3.2 问卷设计
        3.2.1 调研方法选择和调研过程
        3.2.2 调研内容设计
    3.3 研究变量的设计与测度
        3.3.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测度
        3.3.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测度
        3.3.3 农户心理因素测度
        3.3.4 外部情境因素测度
        3.3.5 社会人口学变量测度
    3.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统计分析
        3.4.1 农业节水行为现状
        3.4.2 受访户个人禀赋特征
        3.4.3 受访户家庭禀赋特征
        3.4.4 考察量表交叉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实证研究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4.2 研究方法
    4.3 量表检验
        4.3.1 正态性检验
        4.3.2 信度检验
        4.3.3 效度检验
        4.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4.4.2 农户心理因素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效应分析
        4.4.3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作用于农业节水行为的效应分析
        4.4.4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中介效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农户心理因素对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效应的模拟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RBF神经网络模型
        5.1.2 RBF神经网络结构
    5.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5.2.1 农户节水行为识别
        5.2.2 模型适用性分析
        5.2.3 模型构建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习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2 技术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3 社交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3.4 公民型农业节水行为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提出
        6.1.1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假设
        6.1.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假设
    6.2 研究方法
    6.3 量表检验
        6.3.1 正态性检验
        6.3.2 信度检验
        6.3.3 效度检验
        6.3.4 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农业节水行为意愿——行为差异
        6.4.2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效应分析
        6.4.3 外部情境因素的调节中介效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外部情境因素对农户节水行为引导效应的仿真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方法介绍
        7.1.2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流程
    7.2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模型设计
        7.2.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仿真概念模型构建
        7.2.2 仿真模型系统设置
        7.2.3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模拟
    7.3 仿真结果分析
        7.3.1 无政策引导情形与政策最优情形对比分析
        7.3.2 单个政策情境因素引导效应分析
        7.3.3 政策情景因素组合效应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引导农户农业节水行为的政策建议
    8.1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引导体系构建
    8.2 基于人口学特征的行为促进策略
    8.3 基于心理因素的行为驱动策略
    8.4 基于外部情境因素的行为引导策略
        8.4.1 社会规范引导策略
        8.4.2 政策因素引导策略
    8.5 农户农业节水行为强化策略
9 研究结论和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农户农业节水行为调查问卷
作者简介

(7)新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态与评述
        1.3.1 国外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农业
        2.1.2 绿色农业技术
        2.1.3 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
    2.2 理论概述
        2.2.1 农户技术接受理论
        2.2.2 技术采纳行为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及选择策略
    3.1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
    3.2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作出的行为决策
    3.3 农户响应绿色农业发展作出的行为改变
    3.4 新疆农户为响应绿色农业发展作出的技术选择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4.1.1 数据来源
        4.1.2 样本特征
    4.2 农户对不同类型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情况
    4.3 农户对不同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研究假说
        4.3.2 变量设定与模型选择
        4.3.2.1 变量设定
        4.3.2.2 模型选择
        4.3.3 处理结果与数据分析
        4.3.3.1 处理结果
        4.3.3.2 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及驱动路径
    5.1 问题的提出
    5.2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5.2.1 理论模型的构建
        5.2.2 变量定义与研究假设
    5.3 问卷设计与前测信效度分析
        5.3.1 问卷设计
        5.3.2 前测信效度分析
    5.4 数据检验与结构模型检验
        5.4.1 信效度检验
        5.4.2 适配度检验
        5.4.3 模型假设路径检验
        5.4.4 整体路径效果检验
    5.5 结果分析
        5.5.1 整体效果下的驱动路径分析
        5.5.2 基于农户个体禀赋的多群组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及选择策略
        6.1.2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
        6.1.3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及驱动路径
    6.2 对策建议
        6.2.1 分群体制定差异化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策略
        6.2.2 分类别强化政府在绿色农业技术扩散中的职责
    6.3 存在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研究:全成本收益与农户偏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理论意义
        1.2.3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补贴政策机理的相关研究
        1.3.2 补贴标准的相关研究
        1.3.3 补贴政策实施方式的相关研究
        1.3.4 对于已有研究的评价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5 研究范围
        1.5.1 研究区域
        1.5.2 节水灌溉技术
        1.5.3 数据说明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总体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公共产品理论
        2.1.3 成本效益分析理论
        2.1.4 效用理论
        2.1.5 农户行为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补贴政策
        2.2.2 全成本收益
        2.2.3 农户政策偏好
    2.3 理论分析
        2.3.1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基本框架
        2.3.2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作用机理
        2.3.3 全成本收益视角的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标准核算方法
        2.3.4 纳入农户偏好的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实施方式设计思路
    2.4 总体研究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发展与实践
    3.1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发展阶段与趋势
        3.1.1 探索阶段
        3.1.2 起步阶段
        3.1.3 推广阶段
        3.1.4 完善阶段
        3.1.5 未来发展趋势
    3.2 现行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分析
        3.2.1 补贴标准核算缺少完整的成本收益基础
        3.2.2 政策实施方式设计未能体现农户偏好
        3.2.3 相关措施不够完善
    3.3 研究区域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现状与问题
        3.3.1 研究区域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现状
        3.3.2 研究区域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激励效果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4.2.1 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行为过程
        4.2.2 补贴政策等因素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说
        4.2.3 补贴政策等因素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影响的计量经济模型
    4.3 研究样本与数据说明
        4.3.1 样本与变量描述
        4.3.2 问卷与数据的信度效度检验
    4.4 计量经济模型估计
        4.4.1 结构方程模型的适配度检验
        4.4.2 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结果
    4.5 补贴政策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激励效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全成本测算
    5.1 问题的提出
    5.2 “全成本”的识别
    5.3 市场化成本的测算
    5.4 非市场化成本的测算
        5.4.1 非市场化成本的测算方法
        5.4.2 农户基本特征与受偿意愿统计
        5.4.3 模型估计与非市场化成本的测算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全收益测算
    6.1 问题的提出
    6.2 “全收益”的识别
    6.3 市场化收益的测算
    6.4 非市场化收益的测算
        6.4.1 非市场化收益的测算方法
        6.4.2 选择实验问卷设计
        6.4.3 计量经济模型估计结果
        6.4.4 非市场化收益的测算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补贴政策实施方式的农户偏好分析
    7.1 问题的提出
    7.2 农户对政策实施方式偏好的揭示方法
        7.2.1 选择实验流程
        7.2.2 计量经济模型
    7.3 政策参与模拟的实验设计
        7.3.1 政策属性及其水平值设定
        7.3.2 选择实验问卷
    7.4 样本与变量描述
    7.5 农户对政策实施方式偏好的实证分析
        7.5.1 RPL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7.5.2 不同政策实施方式的隐含价格测算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的优化与建议
    8.1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标准的优化与建议
        8.1.1 全成本收益视角的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标准核算
        8.1.2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标准的调整建议
    8.2 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实施方式的优化与建议
        8.2.1 基于农户偏好的补贴政策实施方式优化
        8.2.2 基于隐含价格的补贴政策实施方式优化
    8.3 针对其他相关措施的优化与建议
        8.3.1 细化补贴政策内容,提高政策的适应性与可操作性
        8.3.2 设立节水灌溉技术专项补贴资金,并对落后地区保持适度倾斜
        8.3.3 构建节水灌溉技术成本收益评估体系,提高技术补贴的精准度
        8.3.4 建立沟通机制,提高农户决策参与度
        8.3.5 规范节水灌溉技术补贴发放流程,提高补贴资金利用率
        8.3.6 完善节水交易机制,提高农户节水积极性
        8.3.7 加大宣传力度与研发投入,提升农户技术认知与使用效果
        8.3.8 完善信贷保险机制,提高农户投资与抗风险能力
    8.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1.7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2.3 理论分析框架
        2.3.1 新疆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的界定
        2.3.2 基本假设
        2.3.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1 现代农业、农业技术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农业、农业科技革命与农业节水灌溉技术
        3.1.2 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与节水灌溉技术
    3.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2.1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历程
        3.2.2 世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特征和趋势
    3.3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1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3.2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前景
    3.4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1 新疆兵团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3.4.2 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原因及制度影响分析
    4.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分析
        4.1.1 要素稀缺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1.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要素稀缺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2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分析
        4.2.1 市场需求对新疆兵团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4.2.2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市场需求诱致性选择的实证分析
    4.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影响分析
        4.3.1 兵团特殊体制和农业生产制度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优势
        4.3.2 新疆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4.3.3 兵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非正式制度影响
第五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5.1 政府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1.1 政府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动因
        5.1.2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强制性选择
        5.1.3 国家(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诱致性选择分析
        5.1.4 政府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安排
        5.1.5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一:政府行为的案例分析
    5.2 企业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2.1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2.2 企业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特征
        5.2.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二:企业行为的案例分析
    5.3 科研部门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3.1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动因
        5.3.2 科研部门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特征
        5.3.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三:公共科研部门行为的案例分析
    5.4 基层农业组织和合作组织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为分析
        5.4.1 基层农业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2 合作组织参与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
        5.4.3 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主体之四:基层农业组织行为的案例分析
    5.5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多主体参与选择行为评析
        5.5.1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多主体参与下的动态反应
        5.5.2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的运行机制
        5.5.3 新疆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主体动态反应行为评价
第六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需求主体—农户行为分析
    6.1 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的利益取向和行动反应
        6.1.1 农户行为理论和农户技术选择行为
        6.1.2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利益取向
        6.1.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行动反应
    6.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农户行为的描述性分析
        6.2.1 农户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原因的描述性分析
        6.2.2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和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6.2.3 农户对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分析
    6.3 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3.1 研究假设
        6.3.2 模型选择、数据描述和计量分析
        6.3.3 结论和启示
第七章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绩效分析
    7.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1 新疆兵团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1.2 新疆地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描述性评价
    7.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和模型分析
        7.2.1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计量分析
        7.2.2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型分析
    7.3 新疆兵团和新疆地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绩效分析简评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致性选择
        8.1.2 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是多主体参与的选择行为
        8.1.3 制度对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具有明显影响
    8.2 政策建议
        8.2.1 合理配置利用农业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稀缺对节水行为的诱导作用
        8.2.2 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节水灌溉技术选择体系和运行机制
        8.2.3 提升节水灌溉技术选择各主体的选择能力
        8.2.4 优化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制度环境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导师评阅表

(10)黑河流域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以张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1.1.1 发展节水型农业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1.1.2 节水型农业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1.1.3 节水型农业是西北内陆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
        1.1.4 节水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2 结构框架与基本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数据来源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2.1 现代农业研究综述
        2.1.1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
        2.1.2 现代农业的特征
        2.1.3 现代农业发展的几种模式
    2.2 节水型农业研究综述
        2.2.1 国外节水型农业研究综述
        2.2.2 国内节水型农业研究综述
        2.2.3 节水型农业的内涵
    2.3 农业生态系统研究
    2.4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2.4.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4.2 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
    2.5 国内外研究方法之比较
    2.6 现有研究述评
第三章 基础理论阐释
    3.1 问题的提出
    3.2 现代农业、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3.2.1 对现代农业、节水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
        3.2.2 节水型农业的内涵和外延
    3.3 西北内陆河流域节水型农业的阶段性特征与功能定位
        3.3.1 阶段性特征
        3.3.2 功能定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经济模型
    4.1 农业生态系统能值评估
    4.2 能值分析方法的基本内涵
        4.2.1 基本概念
        4.2.2 能值分析的主要术语
        4.2.3 能值分析的工作流程
        4.2.4 能值评价主要问题分析
    4.3 投入产出模型基本原理
        4.3.1 理论原理及应用
        4.3.2 投入产出模型分析
        4.3.3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数学模型
        4.3.4 特定地区的投入产出模型
    4.4 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
        4.4.1 加边矩阵法
        4.4.2 地区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
        4.4.3 资源环境经济混合投入产出核算表
        4.4.4 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总结及本文模型建立依据
    4.5 水资源投入产出模型
第五章 研究区域概况分析
    5.1 甘肃省水资源基本条件
        5.1.1 水资源数量
        5.1.2 地表水水质
        5.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5.1.4 重点开发区之一——张掖市的主体功能规划及水资源状况
    5.2 研究区概况
        5.2.1 流域地理位置
        5.2.2 气候条件
        5.2.3 地形、地貌
        5.2.4 水资源量及特征
        5.2.5 张掖市社会经济概况
    5.3 张掖市节水农业发展 SWOT 分析
        5.3.1 SWOT 分析方法简介
        5.3.2 张掖市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5.3.3 张掖市节水型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黑河流域节水型农业可持续 发展实证分析——以张掖市为例
    6.1 张掖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
        6.1.1 张掖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
        6.1.2 张掖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产出
        6.1.3 张掖市农业生态系统能值指标分析
    6.2 基于张掖市地区投入产出模型的水资源效益评价
        6.2.1 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编制
        6.2.2 张掖市地区投入产出简要分析
        6.2.3 水资源核算表的编制
        6.2.4 测算结果对比分析
        6.2.5 张掖市用水系数比较分析
        6.2.6 水资源流入流出分析
    6.3 实证结果
        6.3.1 张掖农业生产对水资源消耗量较大
        6.3.2 调整产业结构有助于降低张掖市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
        6.3.3 张掖市节水型农业发展存在可供选择的现实途径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节水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启示及模式选择
    7.1 国内外节水型农业的技术借鉴
        7.1.1 农业水资源开源技术
        7.1.2 输水节水技术
        7.1.3 田间灌溉节水技术
        7.1.4 农艺节水技术
        7.1.5 化学节水技术
        7.1.6 管理节水措施
    7.2 基本经验与政策启示
        7.2.1 基本经验
        7.2.2 政策启示
    7.3 模式选择
        7.3.1 构建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水权补偿机制
        7.3.2 构建节水型农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
        7.3.3 完善节水型农业建设的组织管理体制
        7.3.4 充分发挥项目在节水型农业建设中的载体作用
        7.3.5 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7.3.6 加快农业水价改革,变“暗补为明补”
    7.4 主要结论与讨论
        7.4.1 发展前景展望
        7.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4.3 本研究的主要特色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四、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为建设节水型农业作出新贡献(节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工作报告[N]. 赵旭辉. 银川日报, 2021
  • [2]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为加快建设先行市和美丽新中卫而努力奋斗[N]. 张利. 中卫日报, 2021
  • [3]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20)
  • [4]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的通知[J].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32)
  • [5]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的通知[J].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3)
  • [6]农户农业节水行为驱动机制及引导政策研究 ——以黄河流域河套灌区为例[D]. 邢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7]新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研究[D]. 沈璐璐.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8]节水灌溉技术补贴政策研究:全成本收益与农户偏好[D]. 徐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9]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 苏荟. 石河子大学, 2013(01)
  • [10]黑河流域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以张掖市为例[D]. 魏胜文. 甘肃农业大学, 2011(03)

标签:;  ;  ;  ;  ;  

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新技术,为节水农业建设做出新贡献(节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