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一、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陈实[1](2014)在《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文中认为论文在两个对比分析,即我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中知识环节(笔试)与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户外测试)对比,大陆、香港、台湾(中国)和澳门两岸四地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地理学与地理教育的价值日益重要的现实,结合我国中学教育的特点:即注重系统地理知识的学习,忽视、轻视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实践意识缺乏,地理知识学习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相脱节的实际,提出了“地理实践素养”这一概念,并界定了概念。从地理实践经历、地理实践倾向性、地理实践能力及地理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四个维度剖析了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结合地理学科的独特视角与地理教育目标,从掌握地理过程与方法的基本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价值。要培养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必须清楚我国教育的大环境。学习是学生经验获得和改造的过程。学校教育是人类经验传承的一种特殊方式。学校经验获得不能背离人类经验获得的基础。论文在分析个体经验与隐形知识,集体经验与显性知识的基础上,讨论了学校的出现在提高经验传递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知行分离这一与生俱来的缺憾。学校教育如何减少或克服这一缺憾,实现知行结合?论文在系统对经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经验”的概念。“完善经验”描述了经验形成与发展的理想状态下,良性的、优化的经验获得与形成过程。它基于经验之间相互的联系,具有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完善经验的价值取向不是培养“知识人”,而是培养“生活主体”。基于完善经验的教育在改造学生认知经验、行动经验与情感经验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根据我国中学教育的实际,完善经验教育变革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在系统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学地理教育的现实,作者从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培养途径、培养方法和培养环境创设四个维度建构了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要培养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必须了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况。二十多年从事和研究中学地理教育,作者对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状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为了量化感性认识,作者针对初、高中各个年级阶段,依据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设计了四套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作者从地理实践经历、地理实践兴趣、地理实践能力(自我认识和实际表现)、地理实践意识五个维度对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在湖北、江西两省11个学校,44个班级发放,发放问卷合计2016份。问卷发放时考虑到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省级重点中学、县市重点中学和非重点中学的平衡,兼顾到学校中的重点班和普通班。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用数学统计方式进行归类分析。总体的结论是:在中学各个年级阶段,学生地理实践经历非常少。学生对地理实践的兴趣很高。地理实践能力自我认识的程度值比实际表现出来的程度值要高出很多。学生地理实践意识比较淡漠。结合对中学地理教师的访谈,也印证了问卷调查的结论。如何培养我国中学地理实践素养?作者建构了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重点阐述了该框架体系地三个方面:即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与环境。其中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方法是阐述的重点。依据中学地理分类的特点,重点从自然、人文、区域三个角度对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其中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方法着重在科学观察的方法,野外考察的方法,实验的方法和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方法;人文地理实践素养的方法着重论述了人文地理考察,人文地理访谈和调查研究的方法;区域地理初中阶段侧重于认识区域特征的实践方法,高中阶段侧重于探究区域问题的实践方法。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的培养问题,作者结合问卷调查、教师访谈、中外地理教材对比分析、课堂观察、论文资源收集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学生自然地理实践素养、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和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分别探讨了自然、人文、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策略。其中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培养策略是基础,也是作者重点论述的部分。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是薄弱环节。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将具体的策略和案例结合起来,侧重于尊重学生人文地理经验的形成规律,加强人文地理观察、记录、分析、展示的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以前两者为基础,初、高中侧重点不同。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确定区域方位、辨识区域事象和概括描述区域特征的能力。高中阶段注重以学生身边的区域问题为切入点,以掌握区域实践方法为核心,提高学生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

魏晓娟[2](2019)在《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术是一门培养学生鉴赏美丽、感受美丽的艺术学科,是人类文化不断丰富、传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通过艺术可以展示生活丰富多彩的内涵,通过生活又将艺术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表达出来。美术作品都是遵循着“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与快乐静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在我们眼前。新课改是美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回归生活的美术才能更加拥有活力与气质。美术教师需要不断地在生活中、教学中实践、探索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激发学生神奇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新课改后美术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不仅是课本中的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探究、总结小学生喜欢的生活化教学形式。通过生活化教学使学生逐渐认识到了美术的重要性,美术不仅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而且还可以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了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运用不灵活、不生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师、学生对美术的传统认识,学会与美术培养更加亲密的关系,促进教与学的进一步发展。艺术源于生活,离开了生活艺术也失去了生命。美术生活化教学融入农村学生的生活之中,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在生活中能够观察美、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培养学生学会走向生活,走入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丽的生活。本人认为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一定要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美术有多大作用呢?笔者选取L市S县F小学四个平行班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美术教学,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化教学来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升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本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依据及其他学者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研究的状况。第二部分阐述了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内涵、特殊性、基础理论及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通过现实考察和收集整理有关生活化教学融入美术中的生动过程及数据分析。第四部分分析了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第五部分为更好的开展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新课改中更加重视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美术生活化教学适应新课改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任何学科所替代不了的。

周婧景[3](2013)在《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其一,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语言、智力、性格和潜能开发之关键期,儿童教育成败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未来的群体素质及其发展高度。其二,研究显示博物馆记忆重要而持久1,早期正面或负面的经验会继续在记忆中保存、发酵,影响受众与博物馆的长期关系,经营儿童,即经营博物馆的未来。其三,博物馆区别于家庭、学校教育机构,采用新颖活泼的教育形式,摒弃传统的空洞说教,鼓励儿童动手操作并参与探索,以“革新”的方式加入儿童教育之列,成为家庭、学校教育之延伸和补充。其四,我国约3亿儿童,儿童博物馆数量却屈指可数,一般博物馆亦较少为儿童开设专区,教育忽视儿童群体。与美国0.6亿儿童建有300余家儿童博物馆,教育从娃娃抓起,争相推出各种适合儿童的活动2,形成鲜明反差。其五,除国内实务界尚未推广儿童教育外,此领域的系统研究亦属理论界的薄弱一环。基于诸上五点原因,本研究择定开展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欲解决问题为:针对检测出的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现存问题对症施策。由此,一系列问题摆置面前:儿童教育内容庞杂,研究如何展开?现存问题多样,怎样科学检测?原因浮于表面,内在症结如何发掘?问题呈现纷杂,针对性的改善之策怎样寻绎?本研究提出解决办法:聚焦于博物馆儿童教育,实施分类;构建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检测各类型现存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同时,再就各类型抽象出共同核心问题,寻求根本解决之道。思路为:基于博物馆儿童教育现状分析,从广义博物馆教育出发,依实践领域将儿童教育划为两类,构建起本研究论述开展之框架;经由两种类型国内、外案例解析与评估,并结合对比与讨论,窥寻影响其效益之症结,针对问题展开具体分析并对症施策,同时归结各类儿童教育特征;将研究推至高潮,把国内两类教育“融为一炉”,试图标本兼治地提出根本问题之解决策略;最后,将实务升华至理论,完成本研究总结与前瞻。文分八章节。绪论在于阐明研究动机、意义、范围、方法及相关研究回顾与总结。第一章提出问题,为研究开展之前提,主要进行历史梳理、对象分类及现况分析。第二、三、四章分析问题。第二章进行本研究相关理论的整理及运用,归结之意不在于呈现整理结果,在乎对其巧加运用,据此科学设计本研究之方法。第三、四章施用此法,分别就博物馆两种教育类型进行深入、针对性研究与探讨。先开展问题描述;阐明案例选定因素并依此择定国内外3组计12个案例;再通过案例各要素细致解析,研究者内部评分以及问卷或访谈外部检测,并结合国内外案例对比,寻绎国内各类型所突显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同时提炼此类型共有特征。第五、六、七章解决问题,分别就检测出的国内各类型问题展开策略研究。第五、六章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现存并影响效益的问题,结合观察、问卷或访谈反馈信息,提出相应的改善之策,并构建不同类型的理想模式。第七章研究转向深入,将两类型合一,发掘根本症结,并提出解决策略——依据先贤研究成果,结合博物馆特性,尝试订立博物馆0——18岁儿童四阶段教育指南。第八章为研究成果总结与升华。从实务到理论,藉由本研究所获研究成果,凝练出具普遍意义的四大理论;就本课题未来的研究作出前瞻性思考和趋势分析。研究成果及其发现:经由国内问题案例与国外先进案例横向对比,及国内案例自身纵向比较,切实地归结出各类型各九大问题并施以对策;为科学检测问题,构建各类型评估指标体系;针对各类型核心问题,制订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就博物馆儿童教育现象,凝练四大理论;参鉴国际博物馆儿童教育流变,展望博物馆儿童教育未来之路。尽管研究显示国外博物馆儿童教育现今“略胜”一筹,然,国内儿童教育亦逐步呈现发展态势,若能避己之短,互取所长,方可有效提升国内儿童教育效益。同时,依各类型属性差异,主张各类型发展采取阶段性策略。现阶段宜广泛推广儿童教育项目;新馆预留空间、老馆另辟分馆或改陈,逐步试水儿童专区;政府大力援持下,儿童博物馆从个别试点起步。

李晓红[4](2020)在《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的发布,学者们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新课标提出了高中信息技术的四个学科核心素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讲练结合为主,学生缺乏合作和分享,且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信息的敏锐度不够,在遇到特定问题时难以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工具,无法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创客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创客教育理念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了新契机。因此,如何将创客教育理念融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研究对相关文献梳理后,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行动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了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并探索其应用效果,具体开展了以下研究:第一,通过查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创客教育相关文献,梳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的问题,了解创客教育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研究现状,确定本研究的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在分析创客教育基本理念、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创客教育理念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点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流程;在五个教学流程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第三,基于初步构建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设计,以兰州市A中学高一(4)班为研究对象进行教学实践,开展三轮行动研究,通过“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螺旋式调整并改进教学策略。第四,通过教学观察、学生作品分析以及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多种形式,验证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

历晶[5](2015)在《CPUP模型视角下化学优质课堂中逻辑性和参与性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尤其是不断深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教学论演绎式的研究范式和浓厚的书院气质进行反思和改进,“教学论的研究者走出传统教学论的藩篱,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土壤中重建回归课堂教学生活实事本身”的现代课堂教学论悄然而生。教学论的学科之本在于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学现象的重要发生地,自然是教学规律的重要来源处。走进课堂、研究课堂、反思课堂应然也已然成为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课堂上发生了什么,从哪里入手研究课堂,如何更具理性的反思课堂而不是只做简单的叙事呢?论文在提炼一线教师的观点和整理已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入手研究课堂的问题聚焦在了“逻辑性”和“参与性”两个有效课堂教学的特征要素上,以化学优质公开课为研究对象,采用工具性个案、深入解析的思路,围绕“优质课堂中学生如何参与教学过程”和“优质课堂中体现怎样的内在逻辑”两个中心问题开展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系列研究。论文由导论、基础理论研究、课堂实证研究和结语四个大部分构成。第1、2章阐述问题及其提出背景。借助特级教师对优质课堂的认识,阐述了研究主题——逻辑和参与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在高效课堂下二者的契合关系。逻辑性和参与性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两个核心要素,指向课堂中的学科和学生两个核心构成要素,代表了课堂内在的、深度上的特征和外在的、广度上的特征。第2章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梳理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路径。第3章阐述用于课堂研究的两个理论基础。搭建了CPUP课堂解构模型,该模型是依据系统科学理论,在大量的课堂观察和深入的教学过程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建构的。解析了以“教学逻辑”为主的核心概念体系,从理论分析和课堂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课堂教学逻辑的概念和课堂中学生参与概念的内涵与结构。CPUP模型分析课堂教学过程、深入研究课堂教学逻辑和学生参与的基本工具,概念的解析为后续课堂分析研究奠定基础。第4-7章为实证性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4、5章为“逻辑性”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将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对视频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使用归纳法形成研究结论。研究内容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构建了课堂教学逻辑的表征框架,梳理课堂教学系统联结关系,透析化学优质课的教学逻辑的外在特征;并从学科逻辑的视角评析优质课堂的系统联结,挖掘知识的逻辑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的特征体现。第6、7章为“参与”研究,参与问题的已有研究较为丰富,本论文侧重开发新工具,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段,从新的视角研究优质课堂中的“学生参与”特征,包括学生课堂参与表征框架的构建和优质课堂学生参与性特征的实证研究两项内容。第8章将“逻辑性”和“参与性”问题归于同一课堂中进行综合分析,探寻内外兼修型课堂的特质,并提出对“好课”的思考。结论部分对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和提升。本研究以化学优质公开课为载体,研究课堂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现象,揭示优质课的课堂教学在学生参与和教学逻辑上的特征。这样的研究对于化学课堂研究是基础性的,也是系统性的。

宋运明[6](2014)在《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课程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教材作为一种体现国家意志的印刷品,作为教与学的重要媒介、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材编写质量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教材是否有编写特色是衡量其编写质量的重要标志,而教材编写特色是否鲜明是衡量其编写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其易教利学程度有重要影响。然而,教材编写研究长期以来被忽视,尤其是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研究更少,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小学数学教材建设的需要。例题是小学数学教材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属性的集中体现,其编写特点直接影响教材质量也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教材编写特色中占据突出地位。本研究以例题编写特色为切入点对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小学数学新教材是指我国自2001年实施新课改以来依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编写并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小学数学教材,下同)的编写特色进行研究。研究的问题为: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有哪些利教利学的特点,有何凸显例题编写特点的建议?具体可以分解为4个子问题:1)如何构建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文本分析的框架,也即是从哪些类目分析教材文本中例题的编写特点?2)在教材文本中,各版本例题编写在框架各类目上存在哪些特点?3)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文本中例题编写特点的利教利学认同度如何?4)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有哪些利教利学的特点,有何彰显例题编写特点的建议?其中第1)和2)个问题是研究的重点,第3)个问题是研究的难点,第4)个问题是研究的归宿。研究与凸显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编写特点,对于提升小学数学教材编写质量、促进小学数学教材多样化发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乃至促进教育公平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借鉴有关研究成果,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人教版、西师版和苏教版四至六年级数学新教材中的例题编写特点进行了文本分析与利教利学认同度调查研究。具体而言,首先基于对课程教材政策文件、小学数学教材特别是其中例题的编写特点及其他相关(数学)教育与心理学研究成果、小学数学教材文本的综合分析,构建小学数学新教材文本中例题的分析框架。其次采用该框架对所选择的教材文本中的例题进行分析、统计,进而比较得出各版本教材例题在分析框架各个类目上的共同特点与各自特点。再次基于文本研究的典型结论制定问卷,对383名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例题编写特点利教利学认同度的调查研究,采用18.0版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最后综合上述静态和动态研究的主要结论,概括提炼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的利教利学特点,针对存在局限提出彰显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尤其是其中例题编写特色的建议。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其一,例题文本分析框架分为12个类目:所占篇幅,所含情境类型,所属情境倾向,所含插图类型,所含解题阶段,对知识的处理方式,所含启发方法,所含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开放性,所含对话交流引导,所含动手操作引导,知识主题中例题间的关系。其中大多类目分为若干亚类目或若干类型,如开放性分为所含“问题”信息是否充足、答案是否唯一、是否含“提出问题”提示语三个亚类目;所属情境倾向分为农村情境倾向、中性情境和城市情境倾向三种类型。其二,在文本分析中,三版本教材例题编写的共同点:平均每道例题长度占半个正文页面多一点。属于生活情境类型的例题占比约六成,属于其他学科和动画情境类型的例题占比较低。具有中性情境的例题个数占八成以上,隶属农村情境倾向的例题占比很低。含插图例题比重占七成以上;在三个知识领域(如不特别说明,三个知识领域指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下同)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含功能性插图例题比重最高。在波利亚解题理论的四个解题阶段中,含弄清题意阶段的例题比例最小,含拟定计划阶段的比例次小,而含执行计划阶段的比例最高,回顾阶段得到足够重视;留白例题比例约六成;执行计划阶段含关键处点拨例题比重超过含该阶段例题的两成。用以获取知识的例题比重在54.7%-86.9%之间。使用启发方法的例题比重在三成以上;寻找模式和绘图处在教材例题启发方法使用频率的前三位,而且这两种启发方法主要分布在数与代数领域。含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例题比重在15%-22%之间;在三个知识领域中,数与代数领域含有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例题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两个领域。“问题”信息不充足和含“提出问题”提示语的例题很少,答案不唯一例题比重在14%-18%之间。含对话交流引导的例题比重在43%-58%之间。含动手操作引导的例题比重在15%-30%之间;四至六年级中,四年级含动手操作引导的例题比重最高。重视例题间深层结构变异与概念连接,同时注重通过例题后的“提示或小结”诱发学生的自我解释。三版本各自例题编写也有特性,如人教版例题较注重联系其他学科,西师版较重视农村情境,苏教版在问题解决多样化方面较突出等。其三,在对32个例题编写特点的利教利学认同度调查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师认同度最高的特点是:含插图例题个数比重在72.9%-80.5%之间,平均为76.2%;认同度最低的特点是:具有农村情境的例题个数比重在0.6%-10.5%之间,平均为4.5%。小学数学教师是否使用过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版教材对其认同度的影响较小;数学学科教龄、职称和最后学历的影响一般;学校位置(城市或农村)与是否使用过西师版教材对认同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其四,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利教利学的共同特点有:呈现形式注重图文并茂,情境设置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方式倡导对话交流,例题功能注重新知获得,例题之间注意变式连接,活动设计强调动手操作。各版本教材例题也有一些利教利学特性,在三版本中,如西师版使用启发方法的次数最多,使用启发方法的例题个数比重最高;苏教版含回顾反思阶段的例题个数比重最高等。其五,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建议。对彰显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色的建议:1)全力彰显例题编写的个性化特色;2)加强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例题编写的教学属性;3)关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尤其适当提高农村情境倾向例题比重;4)增强例题与动画情境、其他学科的联系;5)适度增强例题的开放性;6)适度增加含弄清题意阶段的例题比重,减少裸例题比重。对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发展的建议:1)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选取和组织、难度等应多样化;2)坚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活动化的编写思路;3)关注小学数学教材的地方特色,尤应关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4)重视借鉴发达国家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经验;5)深入挖掘教材编写特色切入点,进行理论与实验研究;6)教育行政部门应适当放宽教材审查标准,特别是对教材形式的规定。论文分为8章。分别为导论,概念界定与文献述评,研究设计,例题文本分析框架的构建,例题文本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例题编写特点的利教利学认同度调查研究,结论与建议,结束语。本研究创新之处:1)该研究是国内首例对小学数学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进行研究的博士论文,相关研究甚少,这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2)以定量分析为主对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进行研究,其中构建了例题的文本分析框架,而国内大多已有教材研究是以定性分析为主。3)提出了彰显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的建议。本研究不足之处:1)研究者仅对三个版本的教材例题进行了研究,而对有些比较有特色的教材版本没有涉及,致使有些所得结论说服力不强。2)调查研究中,问卷需进一步改进,调查对象没有涉及小学数学教研员和高校数学教育研究者。

王露露[7](2019)在《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开源软硬件创新平台、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创客教育的门槛,为创客教育的普及提供了可能,因此,创客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备受关注和青睐。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学习者制作的创客作品形式单一、内容缺乏特色。本研究前期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这是由于目前的教学实践存在以下问题:学习者习惯于按照教师的步骤,模仿作品,学习过程沦为照着做,整个过程重“造”轻“创”;以结果导向的教学设计,限制了学习者创意想法的发挥,减少了教学过程的丰富性;过分关注技术的炫酷,忽视了技术人文价值。多数创客教育更多的只是为学生提供了开阔视野、动手实践的机会,但与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创客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入手,分析当前创客教育中问题存在的原因:创新思维培养缺乏引导方法,教师不知道如何引导学习者创新,当前的教学模式也没有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其次,分析了设计思维对于创客教育的作用,整合设计思维特征,提取设计思维对于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导原则: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为导向、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关注过程的迭代循环、注重方法的习得和思维的塑造、关注跨学科团队合作、创造开放性的环境。然后,确定了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设计的五大要素:引导创新设计的多维化教学目标、诱发创新设计的实践化主题内容、强化创新设计的迭代化教学过程、持创新设计的开放性环境与资源、促进创新设计的多元化评价。最后,构建了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框架:准备阶段、问题识别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原型制作阶段、分享交流阶段,并对每个环节进行详细阐述,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帮助。本研究结合Q小学的实际需求,设计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践。通过课堂观察、设计作品评价、访谈等方式,评价教学效果,完善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框架。实验表明,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活动设计,能够有效弥补创客教育的不足,为学习者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引导方法,有助于教师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学习者在团队合作中的责任感更强,问题解决能力有所提升,技术服务生活的能力增强;学习者创新意识增强,所设计的作品更加多样化,同时学习者的创造自信心也提高了。

梁宇靖[8](2019)在《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而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这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注重过程和实践、强调创新能力培养的STEAM教育开始兴起,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国家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STEAM教育使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STEAM教育在我国尚处于初步阶段,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故本研究旨在构建以培养中小学生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以期促进STEAM教育的发展和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研究首先通过大量的相关文献研究,对国内外STEAM教育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对STEAM教学模式、创新能力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分析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然后,基于上述研究,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做中学理论、项目式学习理论等理论基础以及从生活实际出发、跨学科知识整合、做中学等主要理念的指导下,借鉴已有的相关教学模式,设计并构建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育模式。而后根据该模式进行教学实验设计,开展教学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实习学校广州市H中学初一年级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以Scratch《神奇的万花筒》这一项目为例,通过在具体教学情境下的实践应用,检验该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通过对教学实施效果调査问卷、师生访谈以及创新能力测量量表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景韵[9](2014)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研究》文中提出在长期的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感教学敏感在开展有效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施阶段,经济转型提速升级的任务艰巨,其间离不开科技与人才的支撑,而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己任的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现实中,高职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办学设施设备条件较差,教学管理滞后,教师整体素质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等等。近年来,高职教育问题丛生,矛盾凸现,有的教师得过且过,有的学生无所事事,有的学校苟且度日。一方面,一些教师授课倾向于因循守旧,职业倦怠情绪明显;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厌学情绪浓,只想混个文凭。为此,本选题立足于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以教学敏感为契入点,尝试寻求破解问题之道,为高职教育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马克斯·范梅南有一段关于教育的文字描述:我们为一个孩子擦鼻涕时,如果是别人的孩子,我们更多的感觉是在擦鼻涕,而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我们则感觉在擦孩子。透过这段文字,我们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对象和同一事件,基于不同的认知而形成迥异的心理感受,其行为方式和结果也会明显不同。精于教学敏感的教师,就能保持一颗“擦鼻涕如同感觉在擦孩子”的心,在教学时长袖善舞,灵活把握分寸,建构有效课堂。当前,教育界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艺术和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多,而教学敏感作为教学主体的一种基本素质却鲜有提及。究其原因,可能教学敏感作为一种自然的心理活动顺理成章,容易被忽视;另外,一些研究者也容易把它与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等混为一谈,认为并无多大研究的必要。鉴于此,本论采用了文献调查、问卷访谈、课堂观察、比较分析、系统论证等研究方法,以高职课堂教学为载体,在深入探讨高职课堂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问题意识为驱动,寻求以高职教师的“教学敏感”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从理论和运用两个层面对教学敏感的本质、三重表征、价值效用、影响因素以及生成路径等进行深入探讨,充分论述其必要性与可能性,以期建构教学敏感的理论。在研究的具体实施中,首先搜集大量国内外有关教学敏感的文献资料,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主要研究问题、研究方式方法与基本假设等。其次,深入课堂捕捉与课堂教学敏感直接相关的研究因子,进一步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把高职课堂作为调查研究的平台,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对师生双方的跟踪访谈等手段,弄清课堂“教学敏感”基本问题的发生发展以及相关条件等。再次,在系统梳理教学敏感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建构其理论。最后,展望高职课堂教学敏感的理论应用及实践推广,以期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推进教学敏感的理论应用及实证研究。绪论部分,首先阐明问题缘起:是高职课堂教学改革情势所需,也是笔者长期教学实践的思考所致。接着论述国内外对本论题研究的现状以及理论基础,以此为逻辑起点,明确研究思路、方法手段、基本内容和结构框架。最后简要介绍本论的价值以及创新点。第一章对高职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剖析,认为高职课堂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根本途径。然而,无论是高职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是高职课堂教学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在高职硬件设施及教学条件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的情势下,有效整合及发挥高职教育的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关于教学敏感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便呼之欲出。这部分旨在说明与教学敏感直接关联的高职课堂教学,是教学敏感研究的知识铺垫和逻辑前提。第二章深入探讨教学敏感的本质。一方面,阐释了教学敏感的深刻内涵和特征,即教学敏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审时度势,关注和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的细节,恰当把握教学时机,创设师生良好心理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活动。另一方面,剖析和论述高职教师教学敏感的基本特征:即独特性、中介性、能量二重性和实践性。其中,独特性体现在教学主体的特殊性和高职教学情境的职业性。中介性是指在教学交往中,教学敏感犹如一种特殊的媒介,把教师课堂教学的心理活动与行为效果有机连接在一起。能量二重性是指教学敏感的“正能量”与“负能量”。实践性是指教学敏感源于教学实践,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第三章基于对教学敏感的课堂案例分析,揭示教学敏感的表征与形态。教学敏感是在长期累积的教学经验与感悟的基础上以自我反思的方式将内隐在教师头脑中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有机结合的教学意识;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特殊的、情境性认知能力的体现;是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与感悟的不断融合的动态呈现。教学敏感的心理表征即引起教学敏感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情境的场域性、语言的感染性及思维的非线性。教学敏感具有从低层到高层逐渐发展过渡的、相互影响的、开放的动态生成机制,其中最低层的是生物学层次的教学敏感,中间层的是心理学层次的教学敏感,最高层的是社会学层次的教学敏感。第四章对教学敏感的价值效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教育及职业教育的价值入手,探讨高职教师在高职教育中承担的特殊角色,以此说明有效运用教学敏感的功能与作用。从高职教师的角度看,教学敏感的价值主要包括增强教师课程的把控意识、提高教师课堂的策略意识、激发教师课堂语言的运用意识。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分析,教学敏感的价值体现:学会控制自己的学习,成为自我指导的学习者;拓展职业能力,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通过教学敏感的案例分析,从实践层面进一步佐证优秀教师的教学敏感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价值。第五章关于教学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内部因素,即教师的角色认同、认知结构、非认知结构以及师德自律的现实境遇;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即高职教学环境的系统构建。教学敏感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教育主体持续不断的“体验-反思-行动”的结果,是长期课堂教学实践的结晶。教学敏感生成的外部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包括政策因素、文化因素、教学环境因素、动力因素等。第六章深入研究了教学敏感的生成路径。首先探讨课堂教学敏感生成的相关理论,以及形成过程的四个环节:知识和经验储备、课堂观察或自我反思、萌芽与生长、外化系列行动。这些环节不是相互孤立、割裂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逻辑进程。然后,接着探讨了教学敏感生成的三条路径:一是教师课堂反省,二是教师自我效能,三是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教学敏感作为一项教学艺术或教学策略,由于自然生成而致使其重要性常常为人们所忽视,但教学敏感客观地存在于很多教师身上并被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用于教学实践中。第二,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课后访谈、文献研究及论证分析,可知优秀教师的教学敏感意识较一般普通教师高,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敏感意识较新新入职的教师强。教学敏感在高职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突出显现,它形成于课堂教学实践并有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展完善。第三,教学敏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产物,是教师较长时间历练和有意而为的习得性品质。教学敏感的理论探讨仅处于起步阶段,甚至连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还难以形成共识,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充实和完善。

刘宝瑞[10](2019)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机器人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S小学乐高EV3机器人课程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教育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机器人教育走入中小学学生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处理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课程实施方面,不同于大学生和中学生已经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针对还没有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的小学生而言,教师如何引导能让小学生更好的利用现有的教育机器人来掌握更多的知识,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开展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当务之急。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以项目式学习理论为指导,设计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乐高EV3机器人课程,进行了教学实践,分析了教学效果,给出了教学建议,以期促进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发展与推广。首先,笔者阐明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梳理了目前国内外STEAM教育、机器人教育与项目式学习的研究热点、研究现状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描述了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界定了本研究涉及到的核心概念,并且对指导本研究的理论以及这些理论与本研究的关系均做出了详述。这些内容为本研究的课程设计与开发奠定了基础。其次,笔者设计与开发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乐高EV3机器人课程。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对目前陕西省部分开展机器人教学的学校机器人教师进行了访谈并且对即将参加机器人社团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学生本人的角度出发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说明,了解这些内容有利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第二步,在理论研究与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总结出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乐高EV3机器人的课程设计原则与课程教学目标。第三步,在此基础上借鉴现有的机器人课程教学模式结合乐高EV3机器人的特点,设计出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乐高EV3机器人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大纲以及课程评价方式。第四步,对研究实施团队与教学准备工作做出说明。接下来,笔者对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乐高EV3机器人课程实施采用行动研究。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在研究开展学校一共进行了三轮教学实践研究,实施了七个项目,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笔者根据教学反思不断修正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本章选取了其中的三个项目并对这三个项目的实施方案设计、实施过程以及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改进建议进行了详述,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课堂,为广大机器人教育研究者提供详实的参考案例。然后,笔者针对记录的课程实施效果的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笔者采用配对样本检验的统计方法对5C量表的前测与后测结果做了统计分析并对结果做出了分析与说明。第二,笔者对平时学生学习效果得分表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与说明。第三,从“项目的设计”与“项目的实施”两个维度对学生的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笔者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实施的反思,给出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乐高EV3机器人课程设计与实施建议。最后,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乐高EV3机器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有关乐高EV3机器人的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的变革,机器人教育相关方面的研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笔者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地改进设计与实施的方方面面,并进行更大范围的实践研究,以期为中国的机器人教育贡献出自已全部的力量。

二、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与研究思想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思想
    三、研究综述
        (一) 国外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概况
        (二) 我国中学地理实践素养的演变历史
        (三) 我国地理实践素养教育研究综述
    四、创新与不足
        (一) 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及其价值
    一、地理实践素养的构成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解析
    二、地理实践素养的价值
        (一) 体现地理学独特观察世界的视角与价值
        (二) 全面落实地理教育的目标与价值
第三章 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理论基础与框架体系设计
    一、理论基础
        (一) 个体经验与隐性知识,集体经验与显性知识
        (二) 现代学校教育中的知行分离
        (三) 完善经验获得与知行统一
    二、现代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框架体系设计
第四章 中学各个阶段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分析
    一、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附件一)统计分析
    二、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附件二)统计分析
        (一) 三所学校快班与普通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比较分析
        (二) 八所学校学生初二年级段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三、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附件三)统计分析
        (一) 五所学校学生高一年级段地理实践素养对比分析
        (二) 八所学校学生高一年级段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四、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调查问卷(附件四)统计分析
    五、中学阶段学生地理实践素养构成分析及结论
第五章 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与环境
    一、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途径与方法概说
        (一) 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途径
        (二) 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方法
    二、中学自然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方法概括
        (一) 地理观测的方法
        (二) 野外考察的方法
        (三) 地理实验的方法
        (四)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方法
    三、中学人文地理实践方法概括
        (一) 人文地理考察方法
        (二) 人文地理调查法
        (三) 角色扮演法
        (四) 人文地理决策法
    四、中学区域地理实践方法概括
        (一) 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实践方法
        (二) 探究区域问题的实践方法
    五、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环境创设
        (一) 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环境的特征
        (二) 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环境类型及创设
第六章 我国中学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策略探宄
    一、自然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探究
        (一) 我国中学生自然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问题
        (二) 自然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二、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探究
        (一) 我国中学生人文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问题
        (二) 人文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三、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探究
        (一) 我国中学生区域地理实践素养的现实问题
        (二) 区域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第七章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2)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及不足
一、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实践中的基础理论分析
    (一)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本真阐释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三)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现实考察
    (一)考察方案设计
    (二)数据整理与分析
三、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教师应将生活化思维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二)学生应积极进行美术生活化教学思维训练
    (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编排美术教材
    (四)让我们用双手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动机与意义
        (一) 研究动机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范围
    三、研究回顾与总结
        (一) 国内研究回顾与小结
        (二) 国外研究回顾与小结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注释
第一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与现况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历史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二、儿童博物馆存在和发展的历史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一、博物馆教育的分类依据
        二、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类型
    第三节 中国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现况
        一、儿童展览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二、儿童教育项目类型所属的成绩与缺失
        三、其他
    注释
第二章 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的相关理论与运用
    第一节 博物馆儿童教育评估的相关研究与运用
        一、展览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二、教育项目评估的相关研究与方法建构
    第二节 政策法规依据
        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三、《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以下简称《大纲》)
        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
    注释
第三章 国内儿童展览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第一节 儿童博物馆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第二节 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存在的问题
        一、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二、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三、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四、问题分析与讨论
    注释
第四章 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类型的问题检测与分析
    第一节 基于案例研究的问题描述
    第二节 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第三节 研究案例规划解析与评估
        一、案例一:河北省博物馆及“国之瑰宝——河北文物精品图片进校园”项目
        二、案例二:上海博物馆及“欢欢喜喜过大年”项目
        三、案例三:北京自然博物馆及“科普小课堂——人体漫游记”项目
        四、案例四: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班牙、拉美文化嘉年华(i Fiesta!)”项目
    第四节 问题分析与讨论
        一、儿童教育项目案例特征之小结
        二、儿童教育项目案例评估之小结
        三、国内儿童教育项目的问题与分析
    注释
第五章 儿童展览类型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展览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两种儿童展览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儿童博物馆展览之理想模式
        二、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之理想模式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六章 儿童教育项目类型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解决
        一、影响项目效益的症结
        二、问题解决之建议
    第二节 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总论
        一、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之理想模式
        二、小结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七章 两类儿童教育核心问题之策略研究
    第一节 儿童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一、儿童教育学的相关研究
        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构建博物馆儿童教育指南
        一、适用于0——3岁儿童
        二、适用于3——6、7岁儿童
        三、适用于6、7——11、12岁儿童
        四、适用于11、12——18岁儿童
    第三节 小结
        一、0——3岁教育指南
        二、3——6、7岁教育指南
        三、6、7——11、12岁教育指南
        四、11、12——18岁教育指南
    注释
第八章 总结与前瞻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思路与成果
        二、理论之凝练
    第二节 论文局限与新意
        一、研究课题之新颖
        二、研究方法具针对性
        三、全方位搜集一手资料
        四、广采博取研究对象
        五、跨越国内外开展研究
        六、跨学科的创造性探索
    第三节 研究问题前瞻
        一、研究展望
        二、前瞻未来
    注释
附录一 观众调查问卷
附录二 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三 观众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上海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跨越距离、触摸未来’主题科学”一层展区)
附录五 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恐龙馆——现在你就在它们的世界”展区)
附录六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儿童历史”展区)
附录七 “请体验”博物馆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城市一角”展区)
附录八 四川博物院“儿童活动区”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九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教育活动区”展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附录十 北京自然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探索角”展区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附录十二 儿童展览各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比较
附录十三 儿童展览两两同类案例各模块的观众评估差异分析
附录十四 博物馆0———3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五 博物馆3——6、7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六 博物馆6、7——11、12岁儿童教育指南
附录十七 博物馆11、12——18岁儿童教育指南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4)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客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兴起
        1.1.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新要求
        1.1.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1.4 创客教育理念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新契机
    1.2 问题陈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客教育
        2.1.2 创客教育理念
        2.1.3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2.1.4 教学策略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杜威“做中学”思想
        2.2.2 建造主义学习理论
        2.2.3 创新教育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现状
        2.3.2 创客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3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析
        3.1.1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3.1.2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3.1.3 课程结构
        3.1.4 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
    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
        3.2.1 教材结构分析
        3.2.2 教材内容分析
    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3.3.1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3.3.2 高中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调查和分析
    3.4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初步构建
        3.4.1 创客教育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融合理念分析
        3.4.2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流程
        3.4.3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初步构建
4 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
    4.1 行动研究前准备
        4.1.1 行动研究的目的
        4.1.2 行动研究的环境
        4.1.3 行动研究的对象
        4.1.4 评价指标的确定
        4.1.5 行动研究计划方案
    4.2 第一轮行动研究——《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4.2.1 教学设计与实施
        4.2.2 教学观察
        4.2.3 教学反思
        4.2.4 改进策略
    4.3 第二轮行动研究——《空气质量报告》
        4.3.1 教学设计与实施
        4.3.2 教学观察
        4.3.3 教学反思
        4.3.4 改进策略
    4.4 第三轮行动研究——《你好新时代》
        4.4.1 教学设计与实施
        4.4.2 教学观察
        4.4.3 教学反思
        4.4.4 完善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
5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调查分析
    5.1 调查问卷分析
    5.2 访谈内容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高一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前测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中教师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三 活动计划表
    附录四 作品评价量规表
    附录五 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六 作品创作说明表
    附录七 高一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素养水平后测调查问卷
    附录八 后测辅助访谈提纲(学生)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CPUP模型视角下化学优质课堂中逻辑性和参与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研究缘起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从特级教师的研讨说起
        二、特级教师的观点实录
        三、对教师观点的内容分析
        四、分析结果
    第二节 相关研究
        一、逻辑、参与和有效教学的关系研究
        二、课堂教学的内在逻辑性的相关研究
        三、课堂外在参与性的相关研究
        四、“课堂研究”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启示
        一、课堂教学视角下教学逻辑的现实分析
        二、学生参与是开展有效教学的核心
        三、逻辑性和参与性在高效课堂中的联系与统一
        四、基于课堂研究逻辑性和参与性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的设计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视角下教学逻辑相关的研究问题
        二、课堂教学视角下学生参与的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三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CPUP课堂解构模型的构建与解读
        一、透析课堂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层级性
        三、课堂教学过程的行为系统
        四、系统观下的CPUP课堂教学解构模型
    第二节 “教学逻辑”概念的建构与解析
        一、课堂教学逻辑的内涵
        二、课堂教学逻辑的要素与结构
        三、课堂教学逻辑概念的可操作性定义
    第三节 课堂参与性概念的界定
        一、课堂教学视角下学生参与的内涵与结构
        二、学生参与是制约教学逻辑动态转化的条件
        三、学生参与是影响教学逻辑实现优化的因素
第四章 化学优质课中教学逻辑的表征与特征分析Ⅰ:表征
    第一节 CPUP模型下课堂教学逻辑的梳理
        一、课堂教学联结关系的梳理框架
        二、解构课堂,描述教学过程
        三、板块间教学逻辑关系的梳理
        四、活动组织的逻辑关系的梳理
        五、基元活动的教学行为组织逻辑的梳理
    第二节 学科逻辑下课堂教学逻辑评析视点的本源分析
        一、科学概念形成的逻辑规则
        二、科学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科学认识活动和方法规则
        三、提炼课例研究的分析视点
    第三节 学科逻辑下课堂教学逻辑的评析框架
        一、视点 1:从课堂内容组织探寻课堂内的知识结构关系
        二、视点 2:从内容线索探寻课堂中概念自身的形成过程
        三、视点 3:从教学活动展开过程挖掘课堂中的科学认识要素
        四、视点 4:从教学行为组织探寻课堂中的科学方法要素
第五章 化学优质课中逻辑性的表征与特征分析Ⅱ:特征分析
    第一节 案例研究的整体设计
        一、研究问题、假设与内容说明
        二、研究方法说明
        三、研究个案的选择
        四、优质课的分析过程说明
    第二节 典型案例分析:“气体摩尔体积”
        一、课例基本情况
        二、课堂中体现的知识结构关系
        三、课堂中概念的形成过程
        四、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科学认识要素
        五、教学行为组织中的科学方法要素
    第三节 典型案例对比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与“电离平衡”
        一、课例基本情况
        二、课堂中体现的知识结构关系的对比
        三、课堂中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比
        四、教学活动中的科学认识要素对比
        五、介入科学方法的行为组织逻辑对比
    第四节 化学优质课堂中教学系统联结关系的特征表现
        一、优质课堂中板块间的联结特征
        二、优质课堂中单元系统间的联结特征
        三、优质课堂中基元系统内的联结特征
        四、对教学系统联结关系优化设计的反思
    第五节 化学优质课中教学逻辑的学科性特征表现
        一、课堂中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与科学概念的知识结构对比
        二、课堂中概念的形成活动与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对比
        三、教学活动与科学认识活动的对比
        四、知识的逻辑形式在微观教学层面的缺失
        五、启示与思考
第六章 基于CPUP模型的课堂参与性的表征与特征分析Ⅰ:表征工具
    第一节 学生课堂参与性表征框架的设计依据
        一、表征框架要体现学生参与的内涵结构
        二、尽量保持表征框架具有可操作性。
        三、基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
    第二节CPUP模型视角下学生参与性表征框架的构建
        一、重构观察单元的思考
        二、基元系统中学生参与性指标的表征框架
        三、表征框架的效果检验
第七章 基于CPUP模型的课堂参与性表征与特征分析Ⅱ:特征分析
    第一节 研究数据整理:课堂描述与表征
        一、选择研究样本
        二、研究数据的整理:课堂描述、表征、分析
    第二节 优质课堂的整体参与性的特征分析
        一、数据的描述与信度分析
        二、优质课在四个维度上参与程度的独立描述
        三、优质课中学生参与情况的综合描述
    第三节 参与程度在不同课例类型间的差异比较
        一、不同类型课例中参与广度的差异分析
        二、不同类型课例中参与方式的差异分析
        三、不同类型课例中参与充分度的差异分析
        四、不同类型课例中参与态度的差异分析
        五、概念类课型与元素化合物类课型中参与情况的差异比较
        六、初中课与高中课中参与情况的差异比较
    第四节 参与程度与内容类型间关系分析
        一、参与程度与内容重要性程度的匹配性
        二、不同类型内容的参与特点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化学优质课的学生参与性特征
        二、启示:提升课堂学生参与性的对策
第八章 5节同课异构型优质课的综合评析
    第一节 课堂宏观层面上的综合评析
        一、课堂逻辑结构的对比
        二、学生课堂参与的对比
        三、特征归纳与反思
    第二节 课堂微观层面上的综合评析
        一、选择具体分析对象
        二、逻辑组织的对比
        三、学生活动参与的微观分析
        四、特征归纳与反思
    第三节 优质课堂应然性特征的理性思考
        一、优质课堂具有“内外兼修”的契合性特征
        二、优质课符合内在深度统整外在广度的设计要求
        三、优质课堂保证“内外兼修”的策略要求
结论
    一、缘于课堂,寻出研究的问题与起点
    二、长于课堂,探寻优质课堂的特征表现
    三、归于课堂,归纳并思考优质课堂的应然特点
    四、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教材功能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1.2 国内外教材编写特色发展与研究概况
    1.3 例题在数学教材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述评
    2.1 数学教材特别是小学数学教材的相关研究
        2.1.1 对数学教材的认识
        2.1.2 数学教材的静态研究
        2.1.3 数学教材的动态研究
    2.2 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点的相关研究
        2.2.1 对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点的认识
        2.2.2 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点的相关研究
    2.3 样例的相关研究
        2.3.1 对样例、例题及样例学习的认识
        2.3.2 样例内特征设计
        2.3.3 样例间特征设计
        2.3.4 样例与问题间特征设计
    2.4 数学教材中例题的相关研究
        2.4.1 数学教材中例题的重要性
        2.4.2 数学教材中例题的文本分析
        2.4.3 数学教材中例题的使用及其教学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对象
第4章 例题文本分析框架的构建
    4.1 我国数学课程与例题编写相关的主要特点
        4.1.1 数学课程标准中与例题编写相关的主要内容
        4.1.2 数学教学与例题编写相关的主要特点
        4.1.3 数学教育测评中学生表现与例题编写相关的主要特点
    4.2 例题文本分析框架的构建
        4.2.1 例题所占篇幅
        4.2.2 例题所含情境类型
        4.2.3 例题所属情境倾向
        4.2.4 例题所含插图类型
        4.2.5 例题所含解题阶段
        4.2.6 例题对知识的处理方式
        4.2.7 例题所含启发方法
        4.2.8 例题所含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
        4.2.9 例题的开放性
        4.2.10 例题所含对话交流引导
        4.2.11 例题所含动手操作引导
        4.2.12 知识主题中例题间的关系
    4.3 例题文本分析框架的实施方法
第5章 例题文本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5.1 例题文本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5.1.1 例题所占篇幅
        5.1.2 例题所含情境类型
        5.1.3 例题所属情境倾向
        5.1.4 例题所含插图类型
        5.1.5 例题所含解题阶段
        5.1.6 例题对知识的处理方式
        5.1.7 例题所含启发方法
        5.1.8 例题所含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
        5.1.9 例题的开放性
        5.1.10 例题所含对话交流引导
        5.1.11 例题所含动手操作引导
        5.1.12 知识主题中例题间的关系
    5.2 例题文本分析的主要结论
        5.2.1 三版本教材的例题编写共同点
        5.2.2 三版本教材各自的例题编写特色
第6章 例题编写特点的利教利学认同度调查研究
    6.1 调查过程
        6.1.1 问卷调查的目的
        6.1.2 问卷的基本情况
        6.1.3 样本的选取
    6.2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6.2.1 统计分析的整体图景
        6.2.2 例题编写特点利教利学认同度的差异检验
    6.3 调查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的利教利学特点
        7.1.1 呈现形式注重图文并茂
        7.1.2 情境设置联系生活实际
        7.1.3 学习方式倡导对话交流
        7.1.4 例题功能注重新知获得
        7.1.5 例题之间注意变式连接
        7.1.6 活动设计强调动手操作
    7.2 对彰显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色的建议
        7.2.1 全力彰显例题编写的个性化特色
        7.2.2 加强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知识领域例题编写的教学属性
        7.2.3 关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尤其适当提高农村情境倾向例题比重
        7.2.4 增强例题与动画情境、其他学科的联系
        7.2.5 适度增强例题的开放性
        7.2.6 适度增加含弄清题意阶段的例题比重,减少裸例题比重
    7.3 对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发展的建议
        7.3.1 对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发展的建议
        7.3.2 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特色发展新成效探析——以西师版为例
第8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7)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客教育在中小学实践中备受关注和青睐
        1.1.2 创客教育实践中的现实境遇
        1.1.3 设计思维在创客教育中的“使能作用”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探讨与理论探索
    2.1 创客教育的相关研究
        2.1.1 创客教育的概念
        2.1.2 创客教育的目标
        2.1.3 创客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
        2.1.4 创客教育的资源与支持
        2.1.5 创客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现状
    2.2 Q小学创客教育的教学现状调查
    2.3 设计思维相关研究
        2.3.1 设计思维的内涵
        2.3.2 设计思维的特征
        2.3.3 设计思维的结构模式与工具方法
        2.3.4 设计思维在国内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2.3.5 设计思维在国外教育领域中的实践研究
    2.4 理论基础
        2.4.1 建造主义学习理论
        2.4.2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理论
        2.4.3 活动理论
第三章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活动设计
    3.1 创客教育教学活动设计分析
    3.2 设计思维与创客教育的融合
    3.3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活动设计要素
        3.3.1 引导创新设计的多维化教学目标
        3.3.2 诱发创新设计的实践化主题内容
        3.3.3 强化创新设计的迭代化教学过程
        3.3.4 支持创新设计的开放性环境与资源
        3.3.5 促进创新设计的多元化评价
    3.4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创客教育活动设计框架
        3.4.1 准备阶段
        3.4.2 问题识别阶段
        3.4.3 方案设计阶段
        3.4.4 原型制作阶段
        3.4.5 分享交流阶段
第四章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活动实践
    4.1 实验思路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环境
        4.1.3 实施时间
    4.2 前期分析
        4.2.1 实验工具
        4.2.2 学习者分析
    4.3 实验活动设计
        4.3.1 教学内容设计
        4.3.2 教学目标设计
        4.3.3 环境与资源设计
        4.3.4 教学评价设计
        4.3.5 教学活动设计
    4.4 实验的实施与记录
    4.5 教学观察评价与反思
        4.5.1 教学观察评价
        4.5.2 教学反思
    4.6 教学效果分析
        4.6.1 基于教师访谈的意见反馈
        4.6.2 基于访谈的应用效果分析
        4.6.3 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分析
        4.6.4 动手能力差异分析
        4.6.5 学生的作品分析
第五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成果
    5.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4:创造性思维测验(前测)
附录5:创造性思维测验(后测)
附录6:教师听课反馈记录表

(8)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1.2 STEAM教育的发展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STEM教育
        2.1.2 STEAM教学模式
        2.1.3 创新能力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STEAM教育
        2.2.2 创新能力培养
第三章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3.1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分析
        3.1.1 对创新能力的认识及自我评估
        3.1.2 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情况
        3.1.3 所在学校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情况
        3.1.4 教师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
        3.1.5 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想法和建议
    3.2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结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的构建
    4.1 理论基础
        4.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1.2 多元智能理论
        4.1.3 做中学理论
        4.1.4 项目式学习理论
    4.2 已有教学模式的启发
        4.2.1 创客—STEM教学模型
        4.2.2 STEM教学模式
        4.2.3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小学Scratch课程研究性学习模式
    4.3 主要理念
        4.3.1 从生活实际出发
        4.3.2 跨学科知识整合
        4.3.3 做中学
    4.4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构建
        4.4.1 教学目标
        4.4.2 活动设计
        4.4.3 活动过程
        4.4.4 活动评价
第五章 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5.1 实验准备阶段
        5.1.1 实验思路
        5.1.2 实验安排
        5.1.3 变量分析
        5.1.4 实验假设
        5.1.5 实验内容的选择
        5.1.6 实验工具
        5.1.7 实验教学设计
    5.2 实验实施阶段
        5.2.1 实验班教学实施过程
        5.2.2 对照班教学实施过程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5.3.2 创新能力测量分析
    5.4 实验结论
    5.5 实验反思
        5.5.1 教学过程存在问题
        5.5.2 教学模式改进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创新之处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中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Ⅱ 教学实施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Ⅲ 教学实施效果师生访谈提纲
附录Ⅳ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
附录Ⅴ 万花筒创意设计表
致谢
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情势发展之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二)问题破解之道——高职课堂教学现状堪忧
        (三)理性思考所致——长期致力职教相关理论研究
        (四)实践教学所悟——学术兴趣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核心概念解析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外研究综述
        (四)国内外研究简评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理论依据
        (二)理论假设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价值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的特定论域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应然特征
        (一)教学观念凸显时代性
        (二)教学目标凸显职业性
        (三)教学内容、方式凸显效能性
        (四)教学过程凸显动态性
        (五)教学基本要素凸显开放性
        (六)教学评价凸显针对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理念与教学观念滞后
        (二)教学目标不突出
        (三)教学内容泛理论化
        (四)教学空间相对封闭,教学方式比较单调
        (五)教学评价模式固化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改进谋略
        (一)增强敏感意识,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二)创设优良的教学敏感场境,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多管齐下,建构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五)开展行动式教学研究,增强教师的反思性敏感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的本真探讨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的内涵剖析
        (一)教学敏感的特质
        (二)教学敏感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三)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敏感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的特征解读
        (一)独特性
        (二)中介性
        (三)能量二重性
        (四)实践性
第三章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的多重表征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的表征维度与形态
        (一)表征维度
        (二)表征形态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的三重表征
        (一)生物学层次的教学敏感
        (二)心理学层次的教学敏感
        (三)社会学层次的教学敏感
    三、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三重表征的案例解析
        (一)案例旨意
        (二)案例实录
        (三)案例发现
第四章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的价值效用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价值
        (一)教育的价值和职业教育的价值
        (二)现代教学的价值和职业教育教学的价值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的价值探讨
        (一)基于教育者视角的教学敏感价值
        (二)基于学习者视角的教学敏感价值
    三、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价值的案例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说明
        (二)研究对象的观察分析
第五章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的影响因素探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的内部因素:高职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
        (一)高职教师的角色认同
        (二)高职教师的认知结构
        (三)高职教师的非认知结构
        (四)高职教师师德自律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的外部因素:高职教学环境的系统构建
        (一)政策环境:国家政策法规是教学敏感的社会保障
        (二)实践环境:行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是教学敏感的行动支撑
        (三)动力环境:教师发展与“双师型”师资是教学敏感的动力补给
第六章 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的生成路径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生成的理论探讨
        (一)教学敏感生成的相关理念
        (二)教学敏感生成的路径分析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生成的三种路径
        (一)“课堂反省”路径:教学敏感源于课堂与作用于课堂
        (二)“教师效能”路径:教学敏感与教师效能信念中的“自省因素”
        (三)“专业发展”路径:教学敏感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相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高职教师课堂教学敏感调查问卷
后记

(10)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机器人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S小学乐高EV3机器人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器人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STEAM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项目式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综合研究的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方法、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STEAM教育
        2.1.2 教育机器人
        2.1.3 乐高EV3机器人
    2.2 理论基础
        2.2.1 课程开发目标模式
        2.2.2 项目式学习理论
        2.2.3 “做中学”教育思想
        2.2.4 建构主义理论
        2.2.5 多元智能理论
    2.3 总结
第3章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乐高EV3机器人课程设计与开发
    3.1 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
    3.2 访谈及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3.2.1 机器人课程任课教师访谈分析
        3.2.2 机器人社团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3.3 基于“泰勒原理”的机器人课程开发说明
    3.4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乐高EV3机器人教学设计原则
        3.4.1 学生主体性原则
        3.4.2 综合性原则
        3.4.3 系统性原则
        3.4.4 创新性原则
        3.4.5 灵活性原则
        3.4.6 差异性原则
        3.4.7 实践性原则
    3.5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乐高EV3机器人教学目标设计
        3.5.1 提升中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5.2 培养学生工程素养与计算思维
        3.5.3 了解机器人的经典结构与程序
        3.5.4 掌握改进机器人结构和调试机器人程序的方法
        3.5.5 参与完整的设计、搭建、编程、调试、参赛的项目实践
    3.6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乐高EV3机器人教学模式的设计
        3.6.1 模式的构建
        3.6.2 模式的特点
        3.6.3 模式的实施
    3.7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乐高EV3机器人授课内容的设计
        3.7.1 小学乐高EV3机器人课程内容设计说明
        3.7.2 小学乐高EV3机器人知识体系
        3.7.3 社团课程内容设计
    3.8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乐高EV3机器人课程评价的设计
        3.8.1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设计
        3.8.2 总结性评价量表设计
        3.8.3 学生满意度问卷设计
    3.9 教学前期准备
        3.9.1 教学实施研究团队说明
        3.9.2 进行学生分组
        3.9.3 器材准备
第4章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乐高EV3机器人课程应用研究
    4.1 课程实施说明
        4.1.1 课程实施计划
        4.1.2 课程实施时间
        4.1.3 课程实施流程
    4.2 第一轮研究—以项目“让个性化小车快速运动”为例
        4.2.1 学生学情分析以及项目特点分析
        4.2.2 教学目标设计
        4.2.3 项目实施方案设计
        4.2.4 项目的实施与分析
        4.2.5 项目实施过程反思
        4.2.6 对学生作品的反思
        4.2.7 教学模式改进建议
    4.3 第二轮研究—以项目“我的机器人宠物朋友”为例
        4.3.1 学生学情分析以及项目特点分析
        4.3.2 教学目标设计
        4.3.3 项目实施方案设计
        4.3.4 项目的实施与分析
        4.3.5 项目实施过程反思
        4.3.6 对学生作品的反思
        4.3.7 项目实施改进建议
    4.4 第三轮研究—以项目“写字机器人”为例
        4.4.1 学生学情分析以及项目特点分析
        4.4.2 教学目标设计
        4.4.3 项目实施方案设计
        4.4.4 项目的实施与分析
        4.4.5 三轮课程学生搭建作品对比分析
    4.5 三轮课程模式对比分析
第5章 课程实施效果分析及建议
    5.1 学习者5C能力量表前后测数据统计处理及分析
        5.1.1 学习者5C能力量表前后测数据统计处理
        5.1.2 学习者5C能力量表前后测数据统计结果分析
    5.2 学习者学习效果数据统计处理及分析
    5.3 学生满意度分析
        5.3.1 项目设计满意度分析
        5.3.2 项目实施满意度分析
    5.4 课程设计以及实施建议
        5.4.1 项目的设计需要有关联性
        5.4.2 STEAM教育理念需要贯穿课程始终
        5.4.3 教学模式需要灵活应用
        5.4.4 教师需要平衡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5.4.5 情景创设环节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好奇心
        5.4.6 确定问题所在环节教师需要教授学生发现问题的技法
        5.4.7 评价环节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与引导
        5.4.8 提出假设以及推断假设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多动脑、多探究
        5.4.9 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分组与分工进行指导
第6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之处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开展第二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D]. 陈实.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8)
  • [2]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魏晓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3]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 ——儿童展览与教育项目的视角[D]. 周婧景. 复旦大学, 2013(03)
  • [4]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以《信息技术基础》为例[D]. 李晓红.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CPUP模型视角下化学优质课堂中逻辑性和参与性特征研究[D]. 历晶.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8)
  • [6]我国小学数学新教材中例题编写特点研究[D]. 宋运明. 西南大学, 2014(04)
  • [7]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创客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研究[D]. 王露露. 江南大学, 2019(01)
  • [8]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小学STEAM教学模式研究[D]. 梁宇靖. 广州大学, 2019(01)
  • [9]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课堂教学敏感研究[D]. 景韵. 西南大学, 2014(09)
  • [10]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机器人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 ——以S小学乐高EV3机器人课程为例[D]. 刘宝瑞.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