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小宝汤治疗小鼠囊性包虫病的实验研究

中药小宝汤治疗小鼠囊性包虫病的实验研究

一、中药消包汤提取物治疗小鼠囊型包虫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艾热帕提·库热西[1](2020)在《通过观察CT初步探究囊型包虫病的自然病程》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CT探讨肝囊性包虫病的特征性影像,并通过该病的影像学依据了解其自然病程。方法:对CT诊断肝囊型包虫病的12例未进行药物或手术干预的病人,进行CT复查,观察囊肿大小位置,囊内CT值,囊壁钙化处最高CT值,钙化程度、形状、部位,囊壁最厚处的厚度等,同一观察者于12个月后进行再次测量,比较两次测量的一致性,并结合观察性研究的方法,观察12例病人的28张CT,探究肝包虫病的自然病程。结果:1.本组12例患者中,9例为男性患者,3例为女性患者;3例患者年龄<40岁,6例患者年龄4070岁,3例患者年龄>70岁,平均年龄56.58±16.28。3例患者囊肿部位处于左外叶,1例患者囊肿充满整个左叶,1例患者囊肿部位处于肝门区,2例患者囊肿位置处于右前叶,4例患者囊肿部位处于右后叶,1例患者属于胸腹腔包虫。12例病例中所有患者囊肿均为单发,其中肝包囊最大直径12.5cm,最小肝包囊直径2.7cm,平均6.34±2.87;包虫形态分为圆形、类圆形、不规则形,12名患者的包虫周围平扫期肝组织的CT值中,最大值为75HU,最小值40HU,平均值42.5±30.07HU,包虫周围动脉期肝组织的CT,最大值为84HU,最小值为40HU,平均53.73±9.914HU。所有患者中包虫已钙化的患者有8人,其中外囊壁钙化者8人,占总患者人数的61.5%,外囊壁+囊内钙化者3人,占总患者人数的27.3%。囊壁钙化病人中CE1型包虫有3人,CE4型包虫5人,其中有一人经过12个月后CE4型转变为CE5型包虫。其中2人钙化处形状呈脑回征,占25%,点状钙化患者为1人,占12.5%,片状钙化患者为2人,占25%,弧状钙化为1人,占12.5%,钙化呈蛋壳征患者为2人,占25%。2.外囊壁钙化最高处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囊内钙化最高处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4.平扫期囊壁钙化患者囊内CT值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5.平扫期囊内钙化患者囊内CT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外囊壁钙化患者囊壁最厚处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包虫钙化病人囊壁钙化处最高CT值升高时,囊液CT值增高,囊内活性减低。(2)包虫患者囊壁最厚处较前增厚时,囊液CT值增高,囊内活性减低。

高艳,郝宝成,宋向东,续文君,李立,闫鸿斌,吴金措姆,拉巴次旦,田波,贾万忠[2](2019)在《白花杜鹃水提液对多房棘球蚴的体外杀灭和体内感染疗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白花杜鹃水提液对多房棘球蚴——原头蚴的体外杀灭作用,以及对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的治疗作用,通过在体外原头蚴培养体系中分别添加白花杜鹃水提液生药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和40 mg/mL,以阿苯达唑伊维菌素培养基(阿苯达唑的质量浓度为20 mg/mL、伊维菌素的质量浓度为0.83 mg/mL)、阿苯达唑伊维菌素溶剂培养基和常规培养基分别作为对照组进行原头蚴的培养,分别经第0、12小时和第1、2、3、4、5、6、7天观察记录各药物对原头蚴的杀灭效果,并于第7天通过台盼蓝染色比较各组死亡率;将50只感染多房棘球蚴1个月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依次为白花杜鹃水提液低剂量(10 mg/mL,RL组)、中剂量(20 mg/mL,RM组)、高剂量(40 mg/mL,RH组)治疗组,阿苯达唑伊维菌素治疗组(C组),感染不治疗组(IT组),另包括10只健康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B组),各组小鼠连续灌胃给药后第7天,第30天后剖检,对小鼠脏器及棘球蚴组织固定并做石蜡切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白花杜鹃水提液低、中、高剂量组,阿苯达唑伊维菌素溶液组,溶剂对照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原头蚴培养后第7天后,原头蚴的死亡率分别为54.00%、56.53%、89.27%、57.60%、19.27%和15.80%,白花杜鹃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多房棘球蚴感染小鼠腹部明显肿胀,剖检可见腹腔内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包囊。石蜡切片结果表明,RH组小鼠脏器病变程度最低,且RH组和C组小鼠体内少量包囊发生钙化。研究表明,白花杜鹃水提液对体外原头蚴具有杀灭作用,且40 mg/mL白花杜鹃水提液对小鼠感染多房棘球蚴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潘汝翀[3](2019)在《藏药砂生槐缓释粘附片治疗继发性小鼠泡球蚴病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利用藏药砂生槐子生物缓释粘附片缓慢释放、持久高效的特点,有效提高局部药物浓度。本研究采用藏药砂生槐子生物缓释粘附片治疗继发性小鼠泡球蚴病,以解决治疗包虫病常用化学药物易耐药、不易吸收、毒副作用大、药物浓度低等问题。方法将原头节稀释混悬液注入雌性健康昆明小鼠腹腔,建立继发性泡球蚴病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将小鼠分为模型对照组、砂生槐子生物缓释粘附片治疗组、阿苯达唑治疗组、砂生槐子生物缓释粘附片+阿苯达唑治疗(联合治疗)组,另设正常对照组(等量的SPSS灌胃)。给药一个月后各组小鼠称重,摘眼球取血,用ELISA法测量血清中的IL-2、IL-10、Ig E、AST、ALT等免疫指标和肝功指标;计算脾脏指数;取肝脏切片做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取包囊称重,计算抑囊率;取包囊中的囊液,用台盼蓝染色后观察原头节的变化并计数。结果抑囊率:联合组(67.07%)>阿苯达唑组(51.98%)>砂生槐子生物缓释粘附片组(43.27%);脾脏在造模后代偿性增大,经给药后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经治疗后,联合组IL-2、IL-10、Ig E、ALT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着;肝脏病理切片观察,模型组小鼠肝脏有严重的水样变性,经药物治疗后,各组均有所好转,尤其以联合组转变明显。结论阿苯达唑和砂生槐子生物缓释粘附片对继发性小鼠泡球蚴病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阿苯达唑对小鼠肝脏有严重的损害。阿苯达唑和砂生槐子生物缓释粘附片联合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泡型棘球蚴病,还有提高小鼠免疫力、减轻药物对肝脏损害的作用。说明藏药砂砂生槐子缓释粘附剂具有抗棘球蚴、提高免疫力、降低肝损害的效果。

孙立[4](2019)在《新疆包虫病流行地区患者防治现状与医防结合模式初探》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调查新疆包虫病流行区域患者的药物治疗现况,探索包虫病患者在医防结合模式下的诊治与全程健康管理路径,总结现行模式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提出评价标准,为包虫病医防结合模式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干预初期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2017年奇台县、吉木萨尔县和察布查尔县定点医院和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计六家机构登记在册的包虫病患者资料,通过双人录入原则进行患者病案资料和随访信息的整理,应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新疆包虫病流行区患者防治体系进行基线调查;对医防结合模式的首批试点县包虫病患者治疗过程全程追踪随访,进行医防结合模式实施前后的治疗情况对比分析,采用Bagging模型、AdaBoost模型、随机森林模型以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随访效果的指标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半结构化问卷调查方法对现行包虫病医防结合模式实施效果进行定性调查,所有调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包虫病患者主要分布在乡村(85.9%),文化程度大多在高中及以下(96.3%),复发再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占55.6%(75/135)。药物治疗随访服药不达标占34.8%(47/135)。包虫病患者有效随访服药影响因素分析中发现,年龄、药物副反应发生情况及给药次数对有效随访服药率影响较大。医防结合模式实施以后,吉木萨尔县囊型包虫病诊断分期不明比例下降26.9%。试点县初步形成了包虫病定点医院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动工作机制。根据试点县经验及在定性访谈中发现的问题,对包虫病医防结合下一阶段试点工作的推广提出4阶段3视域的建议。将访谈资料、专家意见及试点县工作经验归纳梳理,从供方和需方提出评价指标建议,涵盖政策、经费、人员及满意度。结论:新疆包虫病患者复发比例高,有效随访服药患者比例低。医防结合模式试点工作理顺了医疗机构同疾控机构的联动机制,患者诊断准确性提升,但工作模式仍需完善。本研究将工作模式优化为患者就诊、确诊、治疗、随访四阶段,患者、医疗机构、疾控机构三视域,并提出评价指标建议,将为包虫病医防结合模式推广至全疆45所包虫病定点医院提供参考依据。

曾静,叶建蔚,张静,李静[5](2018)在《肝囊型包虫病非手术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肝囊型包虫病(简称肝包虫病)是一种由细粒棘球蚴感染肝脏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以及家畜的健康。近年来,由于该病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易出现并发症,非手术治疗方法如介入技术、放射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均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介入技术对于肝包虫病的治疗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方法,其临床应用时间较短,主要包括经皮穿刺治疗、射频消融、门静脉栓塞,以经皮穿刺治疗最为常见。放射治疗肝包虫病尚处于研究阶段,效果尚不完全明确。苯并咪唑类药物及其新剂型、非苯并咪唑类药物如地塞米松等及中草药治疗肝包虫病也均具有各自的优缺点。本文主要对上述非手术治疗方法及优缺点进行了综述。

洛桑达哇,刘文磊,杨宝良,汤锋,王海久,久美彭措,樊海宁[6](2018)在《藏药久美2号对抗小鼠继发性多房棘球蚴病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体内及体外水平综合考察藏药久美2号对小鼠继发性多房棘球蚴病的药效学活性,以明确其对小鼠继发性多房棘球蚴病的对抗作用。方法 1.将久美2号水提物用RPMI1640培养液溶解后配成不同浓度(16.0mg/m L,8.0mg/m L,1.6mg/m L);在体外培养多房棘球蚴原头蚴,通过台盼蓝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第1、3、6、12、18 d原头蚴活性及其死亡率。2.将给予不同浓度药物治疗后的模型小鼠以多房棘球蚴病灶组织湿重和病灶囊重抑制率为指标评价其疗效。结果1.实验组原头蚴死亡率具有时间和浓度的依赖性,并且在培养第18 d时,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做两两比较可知,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16.0mg/m L)和中浓度组(8.0mg/m L)明显高于低浓度组(1.6m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和中浓度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对照组小鼠体内多房棘球蚴病灶组织湿重为8.18±3.29,藏药久美2号组为3.39±1.35(P=0.0039),阿苯达唑组为4.39±1.44(P=0.0164)。结论藏药久美2号对继发性多房棘球蚴病小鼠模型连续治疗90 d,在体内对多房棘球蚴的生长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体外对原头蚴有明显的杀灭作用。

潘汝翀,张发斌[7](2018)在《植物提取物和中药配方治疗包虫病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包虫病是一种全球性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其治疗手段主要为手术治疗,但手术存在治疗不彻底、易二次感染等问题,因此药物辅助治疗也必不可少。阿苯达唑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之一,但其毒副作用大、血药浓度低、易产生耐药性。植物性药物有副作用少、价格低廉、与人体兼容性好等优点,寻找可有效治疗包虫病的草药或植物提取物,已成为防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概述了植物提取物和中药配方在体内外治疗包虫病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植物性药物在治疗包虫病方面提供参考。

徐硕,党志胜,张皓冰,胡薇,赵玉敏[8](2018)在《棘球蚴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棘球蚴病是一种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布于除南极洲以以外的全球各地,严重影响着流行区畜牧业发展和居民身体健康。药物治疗是治疗棘球蚴病的手段之一,但其临床效果尚不够理想。随着研究及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药物治疗已取得一些进展。现将部分西药、中药对棘球蚴病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张国超[9](2018)在《砂生槐种子生物碱E2a联合BCG及纳米药物PLGA-Fe3O4-E2a的抗包虫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或动物宿主体内引起的一种严重的慢性人畜共患病。包虫病全球分布广,一直以来都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尽管手术治疗是主要的选择,但患者在手术前后、手术禁忌者,均依赖药物治疗,首选药物是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但由于这类药物毒副作用较大。因此,寻求治疗好、副作用小的抗包虫病药物意义重大。砂生槐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极为宝贵的植物药用资源,藏医药记载砂生槐种子水煎剂可治疗湿热黄疸、白喉、痢疾、赤巴病、虫病等。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是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能增强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因此,本实验利用砂生槐种子水溶性生物碱E2a联合BCG治疗继发性小鼠细粒棘球蚴病,评价其抗包虫病的效果。方法每只NIH小鼠腹腔接种大约5000个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建立继发性小鼠棘球蚴病模型。感染20周后,随机处死5只小鼠确定模型建立成功,剩余小鼠随机分为6组。感染未给药组(Untreated组):仅给予PBS干预。砂生槐种子水溶性生物碱E2a治疗组(E2a组):接受E2a药物干预(灌胃,E2a 100mg/kg/day)。BCG治疗组(BCG组):接受BCG药物干预(腹部皮下注射,BCG 5×106 CFU/次,隔3周重复1次,共2次)。砂生槐种子水溶性生物碱E2a联合BCG治疗组(E2a+BCG组):接受E2a药物干预(同E2a组)和BCG药物干预(同BCG组)。阿苯达唑药物治疗组(Albendazole,ABZ组):接受阿苯达唑药物干预(灌胃,阿苯达唑100mg/kg/day)。设置正常对照组(Blank组):未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小鼠。治疗6周后,对小鼠进行安乐死并进行检测。小鼠包囊称重,计算药物对包虫包囊生长的抑制率,肝脏、肾脏和包囊的苏木精和伊红染色,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小鼠包囊生发层微观结构,ELISA检测血清中IL-4和IFN-γ的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药物治疗6周后,E2a+BCG组(包囊湿重2.7±1.3g,对包囊生长抑制率76.1%)与E2a组(8.4±3.3g,25.7%),BCG组(8.3±2.5g,26.6%)的小鼠包囊湿重相比明显下降,且联合治疗组显示出叠加的治疗作用。但ABZ组与E2a+BCG组,两组之间小鼠包囊湿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H&E染色结果显示E2a+BCG组小鼠包囊的角皮层变的较薄,外膜出现大量空泡。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E2a+BCG组小鼠包囊的生发层细胞严重皱缩、脱落,细胞结构失去完整性。各组小鼠血清IL-4、IFN-γ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Untreated组(14.74%±9.39%,50.33%±27.91%)比较,E2a+BCG组(41.71%±16.58%,72.17%±3.80%)小鼠脾脏CD3+T细胞百分比、CD3+CD4+T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48,p=0.012)。各组之间CD3+CD8+T细胞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Untreated组(PD-1+T细胞:27.51%±11.48%;CD4+PD-1+T细胞:12.59%±6.35%;CD8+PD-1+T细胞:2.77%±1.86%)比较,E2a+BCG组小鼠PD-1+T细胞百分比(7.91%±4.10%)、CD4+PD-1+T细胞百分比(6.20%±2.93%)CD8+PD-1+T细胞百分比(1.11%±0.86%)明显降低(p=0.000,p=0.018,p=0.019)。结论砂生槐种子水溶性生物碱E2a联合BCG具有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的作用,E2a联合BCG抗包虫可以通过损伤包囊组织、诱导CD4+T细胞增多、下调T细胞表面负调节分子PD-1的表达,促进小鼠细胞免疫功能,以达到治疗包虫病的目的。背景磁性靶向药物是将治疗剂(药物或基因)附着到磁性纳米或微米颗粒上,然后把这种磁性药物直接注射到机体,在机体的病变部位置于一个永久的强磁场,这些磁性药物就会通过强大的磁场力作用到达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的目的。磁性Fe3O4纳米颗粒独特的功能(例如超顺磁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的毒副作用,以及具有适当表面修饰和共轭靶向配体/分子已成为药物递送应用领域的主要研究焦点。砂生槐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一种极为宝贵的植物药用资源,藏药记载砂生槐种子以水煎剂治疗湿热黄疸、白喉、痢疾、赤巴病、虫病等。因此,本实验,我们将超顺磁性Fe3O4纳米粒子的磁靶向性应用在砂生槐种子水溶性生物碱E2a装载,制备PLGA-Fe3O4-E2a药物微球,建立继发性小鼠泡球蚴病模型,初步评价PLGA-Fe3O4-E2a抗泡球蚴病的活性。方法利用双乳蒸发法制备了包裹磁性Fe3O4纳米颗粒及药物砂生槐种子水溶性生物碱E2a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共聚物微球,该微球是具有靶向性的新型载药微球,对其基本理化特性、载药量、包封率、体外缓释特性及靶向性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用BALB/c小鼠腹腔接种多房棘球绦虫原头蚴,建立泡球蚴病模型。腹腔接种14周后,给予药物干预。Untreated组,小鼠腹腔注射PBS溶液。PLGA组,小鼠腹腔注射PLGA微球617 mg/kg/3day。E2a组:小鼠腹腔注射E2a 50mg/kg/3day。PLGA-E2a组:小鼠腹腔注射PLGA-E2a 667mg/kg/3day。PLGA-Fe3O4-E2a组:小鼠腹腔注射PLGA-Fe3O4-E2a 1163 mg/kg/3day,小鼠腹部放置一块磁铁。Albendazole组:灌胃,阿苯达唑100mg/kg/day。治疗6周后,对小鼠进行安乐死,解剖小鼠进行检测。小鼠包囊称重,计算药物对包囊生长的抑制率,肝脏、肾脏和包囊的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结果制备出的PLGA-Fe3O4-E2a磁性靶向药物微球的粒径均匀,平均为2315nm。PLGA-Fe3O4-E2a微球的包封率为58.1%载药量为4.3%。PLGAFe3O4-E2a磁性药物微球在PBS溶液中10h内的释药率达7.08%。在168h后的释药率为50%,并且在之后稳定在53%。在外界磁场作用力下,PLGA-Fe3O4-E2a磁性药物微球能够受磁场影响产生泳动。药物治疗6周后,通过测量小鼠体内包囊的湿重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与untreated组小鼠体内包囊湿重(5.1±0.6g)相比,E2a(3.6±0.2g)、PLGA-E2a(2.9±0.5g)、PLGA-Fe3O4-E2a(2.7±0.2)和Albendazole治疗组(2.6±0.3g)的小鼠包囊湿重明显下降(p<0.05)。各治疗组之间小鼠包囊湿重并没有差异(p>0.05),治疗组的包虫包囊抑制率分别为:E2a、PLGA-E2a、PLGA-Fe3O4-E2a和ABZ治疗组29.4%,43.1%,47.1%和49.0%。治疗组小鼠包囊角皮层变的疏松并且有断裂现象,生发层细胞脱落减少,包囊的结构发生严重改变并显示出形态的病理性改变。结论成功获得PLGA-Fe3O4-E2a磁性药物微球为体内外研究靶向性药物砂生槐种子生物碱E2a的活性提供了有效的载体,药物可通过损伤包囊来抗继发性小鼠泡球蚴病。

鲁俊[10](2018)在《基于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抗包虫中药单体筛选及治疗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包虫病的治疗目前以苯并咪唑类药物为主,阿苯达唑是国际公认最有效的抗包虫药物,但由于阿苯达唑治疗周期长(6个月以上),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因此寻找新的有效抗包虫药物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实验研究基于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通过目前临床推荐使用的有效抗包虫药物与包虫β-tubulin结合能,验证抗包虫药物与包虫β-tubulin结合能的大小与对包虫的治疗效果是否正相关,进一步验证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在抗包虫药物筛选上应用的可行性,进而利用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筛选抗包虫的中药单体。随后通过体外实验,验证所筛选出的中药单体实际抗包虫效果,并从细胞毒性实验方面进一步筛选未来可能进入临床应用的药物。方法:利用Schrodinger 9.3.5软件对细粒棘球绦虫β-tubulin计算机同源建模,用Schrodinger 9.3.5软件分子对接验证苯并咪唑类药物,用AutoDock软件分子对接筛选中药单体的筛选。通过已筛选苯并咪唑类药物和中药单体处理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观察原头节形态学变化及计算死亡率。碱性磷酸酶检测试剂盒检测药物处理原头节培养液碱性磷酸酶活性,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包虫β-tubulin的表达;qPCR分别检测药物对原头节β-Tubulin mRNA含量的影响。MTT法检测药物对Hep G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早期凋亡;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对HepG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qPCR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mRNA表达水平。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药物对HepG2细胞微管形成的影响。结果:1.Schrodinger 9.3.5软件模拟分子对接技术检测阿苯达唑亚砜左旋体(levorotation albendazole sulfoxide,L-ASOX)、阿苯达唑亚砜右旋体(dextrorotation albendazole sulfoxide,D-ASOX)、苯硫氨酯、诺考达唑、甲苯达唑、苯并咪唑和噻苯达唑与包虫β-tubulin结合能并进行排序,通过体外生物学实验结果证明,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通过针对药物与包虫β-tubulin靶点结合能的大小与其抗包虫的效果基本一致。2.根据上述验证结果,AutoDock软件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从中药单体库筛选出与包虫β-tubulin结合能排序靠前的50种中药单体。3.L-ASOX、D-ASOX、苯硫氨酯、诺考达唑、甲苯达唑、苯并咪唑和噻苯达唑等苯并咪唑药物体外具有杀灭原头节的作用,增加原头节培养液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抑制原头节体内β-tublin m RNA的表达,增加原头节培养液中β-tubulin蛋白含量,其中以D-ASOX效果最佳。4.中药单体多花蒿类(PFM)、异黄酮肉桂类(NIP)、安徽贝母类(ASE)、花青素类(ALT)、红茄苳类(DTA)、睡茄交酯类(CPI)和类倍半萜烯衍生物类(TPC)等7种药物体外具有明显的杀灭原头节的作用,增加原头节培养液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原头节培养液中β-tubulin蛋白含量,抑制原头节体内β-Tubulin mRNA的表达,其中以PFM、NIP效果最佳。5.阿苯达唑亚砜(Albendazole Sulfoxide,ASOX)、L-ASOX和D-ASOX均能够导致HepG2细胞存活率减低,并能诱导HepG2早期凋亡,导致Caspase9、Cyt C及Bax的上调及Bcl-2下调,并影响HepG2细胞微管形态。6.中药单体PFM、NIP均能够导致HepG2细胞存活率减低,并能诱导HepG2早期凋亡,导致Caspase9、CytC及Bax的上调及Bcl-2下调,并影响HepG2细胞微管形态,与对照ASOX比较,细胞毒性略低。结论:1.体外生物学实验结果证明,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通过针对药物与β-tubulin靶点结合能的大小与其抗包虫的效果基本一致;2.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可以应用于抗包虫药物的筛选即可以应用于抗包虫中药单体的筛选;3.经生物学验证、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所筛选的中药单体均有抗包虫原头节的活性;4.西药组阿苯达唑亚砜右旋体最明显,中药单体组PFM、NIP抗包虫效果最明显;5.以β-tubulin为靶蛋白所筛选的药物,通过生物学验证均可以抑制微管蛋白的聚合;6.体外生物实验效果较好的中药单体PFM、NIP细胞毒性低于目前临床推荐用药。

二、中药消包汤提取物治疗小鼠囊型包虫病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消包汤提取物治疗小鼠囊型包虫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通过观察CT初步探究囊型包虫病的自然病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临床资料收集
    3 观察指标
    4 CT资料的处理
    5 统计方法
结果
    1.一般结果
    2.钙化患者一般情况
    3.包虫未钙化患者的一般情况
    4.外囊壁钙化最高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
    5.囊内钙化最高处CT值与时间变化的关系
    6.囊壁钙化的患者囊内CT值的变化关系
    7.囊内钙化的患者囊内CT值的变化
    8.外囊壁钙化患者囊壁最厚处的变化关系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肝包虫的手术治疗
    2 肝包虫的非手术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3)藏药砂生槐缓释粘附片治疗继发性小鼠泡球蚴病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藏药砂生槐缓释粘附片治疗继发性小鼠泡球蚴病的实验研究
    2.1 材料
        2.1.1 仪器及试剂
        2.1.2 实验动物
    2.2 方法
        2.2.1 分离原头节
        2.2.2 造模
        2.2.3 给药
        2.2.4 取材
    2.3 数据处理
    2.4 实验原理
    2.5 技术路线
    2.6 实验结果
        2.6.1 给药前后各用药组与模型组小鼠体重变化
        2.6.2 治疗后各组小鼠脏器指数及抑囊率比较
        2.6.3 治疗后各组小鼠免疫指标比较
        2.6.4 治疗后各组小鼠肝功指标比较
        2.6.5 治疗后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学特征
        2.6.6 显微镜下原头蚴观察
    2.7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植物提取物和中药配方治疗包虫病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新疆包虫病流行地区患者防治现状与医防结合模式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调查新疆包虫病流行地区患者的防治现状
        1.2 总结包虫病医防结合试点地区实施模式
        1.3 评价试点县医防结合模式实施效果
        1.4 提出新疆包虫病医防结合模式的建议指标
    2 研究方法
        2.1 定量分析
        2.2 定性调查
    3 伦理学要求
        3.1 自愿参加和知情同意
        3.2 尊重原则
        3.3 隐私的保护
    4 质量控制
    5 数据处理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包虫病患者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5)肝囊型包虫病非手术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介入治疗
    1.1 经皮穿刺治疗 (PARI)
        1.1.1 PARI的操作步骤
        1.1.2 禁忌症
        1.1.3 优点及并发症
        1.1.4 发展与应用
        1.1.5 效果评估
    1.2 射频消融 (RAF)
    1.3 门静脉栓塞
2 放射治疗
3 药物治疗
    3.1 苯并咪唑类药物及其新剂型
    3.2 非苯并咪唑类药物
4 中草药
5 监视策略
6 结语

(6)藏药久美2号对抗小鼠继发性多房棘球蚴病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藏药久美2号在体外对小鼠继发性多房棘球蚴原头蚴的作用观察
        1.2.1. 1 原头蚴提取
        1.2.1. 2 药物处理
        1.2.1. 3 原头蚴的体外培养及活性测定
        1.2.2 藏药久美2号在体内对小鼠继发性多房棘球蚴病的作用观察
        1.2.2. 1 小鼠继发性多房棘球蚴病体内模型建立
        1.2.2. 2 治疗剂量计算及药物处理
        1.2.2. 3 药物治疗
        1.2.2. 4 藏药久美2号和阿苯达唑连续用药90 d后对小鼠多房棘球蚴病灶组织湿重和病灶囊重抑制率的计算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久美2号在体外对小鼠继发性多房棘球蚴病原头蚴的作用观察
    2.2 久美2号在体内对小鼠继发性多房棘球蚴病的作用观察
3 讨论

(7)植物提取物和中药配方治疗包虫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提取物
    1.1 倍半萜内酯青蒿琥酯
    1.2 生物碱
        1.2.1 砂生槐
        1.2.2骆驼蓬
        1.2.3 刺小檗
    1.3 植物精油
        1.3.1 野蔷薇精油
        1.3.2 薄荷精油
        1.3.3 家黑种草精油
2 中药配方
    2.1 中药消包液/丸/片
    2.2 六君子汤
3 结语

(8)棘球蚴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西药
    1.1 阿苯达唑
    1.2 其他苯并咪唑类衍生物
    1.3 氟苯达唑
    1.4 芬苯达唑
    1.5 硝唑尼特
    1.6 甲氟喹
    1.7 三苯氧胺
    1.8 5-氟尿嘧啶和紫杉醇
    1.9 氨基臭氧化物
    1.1 0 二甲双胍
    1.1 1 喹唑啉衍生物
    1.1 2 小分子抑制剂
2 中药
    2.1 中药消包粉
    2.2 砂生槐生物碱
    2.3 麝香草酚
    2.4 蛇床子素
    2.5 青蒿素
    2.6 香芹酚
    2.7 姜类提取物
    2.8 野蔷薇提取物
3 联合用药
    3.1 西药联合阿苯达唑
    3.2 中药联合阿苯达唑
    3.3 其他药物联合治疗
4结语

(9)砂生槐种子生物碱E2a联合BCG及纳米药物PLGA-Fe3O4-E2a的抗包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砂生槐种子生物碱E2a联合BCG治疗棘球蚴病的机制研究
    第一章 前言
        1.1 包虫病的病原学与流行情况
        1.2 包虫病的发病机制
        1.3 包虫病的治疗
        1.4 砂生槐种子的治疗价值
        1.5 卡介苗治疗疾病机理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砂生槐种子生物碱E2a联合BCG抗包虫效果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动物分组和治疗
        2.2.3 治疗效果评价与检测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2.3.2 包囊湿重以及药物对包囊生长的抑制率
        2.3.3 包囊组织的病理改变
        2.3.4 扫描电镜下观察包囊的超微结构
        2.3.5 E2a+BCG联合治疗对小鼠的肝肾影响
        2.3.6 小鼠血清IL-4和IFN-γ的水平
        2.3.7 E2-a+BCG联合治疗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
        2.3.8 E2-a+BCG联合治疗对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感染小鼠PD-1表达的影响
        讨论
第二部分 磁性纳米靶向药物PLGA-Fe_3O_4-E2a抗泡球蚴活性初步评价
    第一章 前言
        1.1 磁性靶向的发展及优势
        1.2 Fe_3O_4用于纳米药物的优势
        1.3 PLGA在纳米药物方面的应用
        1.4 纳米药物在治疗包虫病方面的应用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磁性纳米靶向药物PLGA-Fe_3O_4-E2a抗泡球蚴活性初步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药物制备与表征
        2.2.3 泡球蚴模型小鼠建立、分组治疗和检测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药物制备与表征
        2.3.2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2.3.3 包囊湿重以及药物对包囊的生长抑制率
        2.3.4 包囊组织的病理改变
        2.3.5 PLGA-Fe_3O_4-E2a治疗对小鼠的肝肾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抗包虫中药单体筛选及治疗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包虫病
        1.1.1 囊型包虫病
        1.1.2 泡型包虫病
    1.2 包虫病的治疗
        1.2.1 外科手术治疗
        1.2.2 西药治疗
        1.2.3 中药治疗
        1.2.4 中西药联合治疗
    1.3 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
        1.3.1 分子对接技术
        1.3.2 分子对接技术原理
        1.3.3 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筛选中的应用
    1.4 微管蛋白
        1.4.1 微管蛋白的结构和作用
        1.4.2 药物的靶蛋白——微管蛋白
        1.4.3 抗寄生虫药苯并咪唑类药物与微管蛋白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对抗包虫药物的筛选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细粒棘球绦虫β-tubulin计算机同源建模
        2.2.2 并苯咪唑类药物与细粒棘球绦虫β-Tublin蛋白分子对接的验证..
        2.2.3 中药单体与细粒棘球绦虫β-Tublin蛋白分子对接的筛选
    2.3 实验结果
        2.3.1 细粒棘球绦虫β-tubulin三维结构模型
        2.3.2 计算机模拟验证苯并咪唑类药物与细粒棘球绦虫β-tubulin分子对接
        2.3.3 计算机模拟对接示意图
        2.3.4 计算机模拟筛选中药单体库与细粒棘球绦虫β-tubulin分子对接.
    2.4 讨论
        2.4.1 细粒棘球绦虫β-tubulin计算机同源建模
        2.4.2 苯并咪唑药物与细粒棘球绦虫β-tubulin模型分子对接的验证
        2.4.3 通过分子对接技术筛选与β-tubulin结合的中药单体
第三章 分子对接验证苯并咪唑类药物与筛选中药单体体外抗原头蚴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细粒棘球绦虫原头蚴
        3.1.2 阿苯达唑亚砜对映体拆分试剂
        3.1.3 药物配置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6 主要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阿苯达唑亚砜对映体拆分
        3.2.2 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体外培养
        3.2.3 碱性磷酸酶的检测
        3.2.4 Westernbloting检测原头节β-TublinmRNA的表达
        3.2.5 qPCR检测原头节β-TublinmRNA的含量
        3.2.6 数据处理及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阿苯达唑亚砜拆分
        3.3.2 苯并咪唑类药物体外抗包虫的观察
        3.3.3 苯并咪唑类药物对原头节的抑制率
        3.3.4 并苯咪唑类药物对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3.3.5 并苯咪唑类药物对原头节β-Tublin蛋白表达的影响
        3.3.6 并苯咪唑类药物对包虫β-TublinmRNA表达的影响
        3.3.7 中药单体体外抗包虫的观察
        3.3.8 中药单体对原头节的抑制率
        3.3.9 中药单体对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3.3.10 中药单体对包虫β-Tublin蛋白表达的影响
        3.3.11 中药单体对包虫β-TublinmRNA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体外药物处理原头节的实验研究
        3.4.2 分子对接技术验证苯并咪唑类药物体外抗包虫的实验研究
        3.4.3 分子对接技术筛选中药单体体外抗包虫的实验研究
第四章 阿苯达唑亚砜与中药单体的细胞毒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HepG2细胞
        4.1.2 药物配置
        4.1.3 主要试剂
        4.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4.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培养
        4.2.2 实验分组
        4.2.3 HepG2细胞增殖的检测
        4.2.4 HepG2细胞周期影响的检测
        4.2.5 HepG2细胞早期凋亡的检测
        4.2.6 Westernblot检测HepG2细胞的凋亡相关蛋白
        4.2.7 qPCR检测HepG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mRNA的含量
        4.2.8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HepG2细胞的微管形成
        4.2.10 数据处理及实验结果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阿苯达唑亚砜及其对映体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
        4.3.2 阿苯达唑亚砜及其对映体对HepG2形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4.3.3 阿苯达唑亚砜及其对映体对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
        4.3.4 阿苯达唑亚砜及其对映体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4.3.5 阿苯达唑亚砜及其对映体对HepG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4.3.6 阿苯达唑亚砜及对映体对HepG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4.3.7 阿苯达唑亚砜及其对映体对HepG2细胞微管的影响
        4.3.8 中药单体PFM和NIP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
        4.3.9 中药单体PFM和NIP对HepG2细胞凋亡及其形态的影响
        4.3.10 中药单体PFM与NIP对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
        4.3.11 中药单体PFM与NIP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
        4.3.12 中药单体PFM与NIP对HepG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4.3.13 中药单体PFM和NIP对HepG2细胞凋亡相关蛋白mRNA的影响
        4.3.14 中药单体PFM与NIP对HepG2细胞微管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细胞毒性实验
        4.4.2 阿苯达唑亚砜及其对映体细胞毒性实验
        4.4.3 中药单体PFM、NIP细胞毒性实验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四、中药消包汤提取物治疗小鼠囊型包虫病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通过观察CT初步探究囊型包虫病的自然病程[D]. 艾热帕提·库热西.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2]白花杜鹃水提液对多房棘球蚴的体外杀灭和体内感染疗效的研究[J]. 高艳,郝宝成,宋向东,续文君,李立,闫鸿斌,吴金措姆,拉巴次旦,田波,贾万忠. 中国兽医科学, 2019(10)
  • [3]藏药砂生槐缓释粘附片治疗继发性小鼠泡球蚴病的实验研究[D]. 潘汝翀. 青海大学, 2019(04)
  • [4]新疆包虫病流行地区患者防治现状与医防结合模式初探[D]. 孙立.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8)
  • [5]肝囊型包虫病非手术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 曾静,叶建蔚,张静,李静.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8(19)
  • [6]藏药久美2号对抗小鼠继发性多房棘球蚴病的疗效研究[J]. 洛桑达哇,刘文磊,杨宝良,汤锋,王海久,久美彭措,樊海宁. 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 2018(03)
  • [7]植物提取物和中药配方治疗包虫病研究进展[J]. 潘汝翀,张发斌.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8(04)
  • [8]棘球蚴病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 徐硕,党志胜,张皓冰,胡薇,赵玉敏.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8(03)
  • [9]砂生槐种子生物碱E2a联合BCG及纳米药物PLGA-Fe3O4-E2a的抗包虫效果评价[D]. 张国超. 兰州大学, 2018(10)
  • [10]基于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技术抗包虫中药单体筛选及治疗机制的研究[D]. 鲁俊. 兰州大学, 2018(10)

标签:;  ;  ;  ;  ;  

中药小宝汤治疗小鼠囊性包虫病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