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3年我们将面对什么样的钢材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陈再申[1](2021)在《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曼谷的区位优势明显,地理环境良好,资源丰富,不仅在社会、经济等方面要比东南亚其他地区发达得多,而且在文化层面也有深厚的积淀,是地域性建筑“生长”和“演变”的“温床”。近年来,曼谷在建筑艺术设计领域正在赶超亚洲其他城市,泰国建筑师也进行了较多的当代地域性建筑实践,这些建筑呈现出了独具一格的区域特征,其中很多建筑在国际上屡获殊荣,获得了国际建筑领域的认可,当代地域性建筑正在这片优渥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蓬勃发展。笔者从材料表达的角度切入对地域性建筑进行研究,对于国际性和地域性融合的大都市曼谷而言,无疑是值得探讨的主题。本文以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和其所应用的材料为研究载体,以探寻材料的表达策略为研究目标进行以下研究:首先,对曼谷地区的地域性建筑和其所应用的材料进行研究,并对每种材料的本体性质、特点及应用方式展开分析,以建立材料地域性表达研究的基础;其次,对相关案例进行解析研究,从共生表达、应对生态、延续文化三个层面切入,对建筑材料如何进行地域性表达进行具体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的应用表达呈现出不断交织的状态,材料在地域性表达的过程要注重与时代性和在地性的共同结合,需要运用“互融”、“对比”、“适宜性建构”、“融合环境”、“置换”、“重构”六个方面的设计表达策略才能更加适宜地完成地域性表达这一实践和研究命题。本文在表达和建构双重层面上探讨了地域性建筑与材料表达之间的契合点,为材料表达和地域性建筑方面的研究“舔砖加瓦”,并为国内对于东南亚建筑领域的研究填补了内容。
何岸[2](2020)在《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主题为: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以这个主题为核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作为资源极为缺乏的岛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为何忽视了极其重要的海上交通线保护,从而导致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以一系列灾难性的失败而告终?由于研究主题属于战略研究领域中关于战争失败的研究范围,所以本文根据战争失败研究的代表性着作《军事灾难:战争失败的剖析》一书提出的导致战争失败的“军事灾难”产生的基本理论框架来加以分析,首先确认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属于战争失败中的典型“军事灾难”,而这种“军事灾难”的产生绝非单一因素所导致。其次,分别从纵向层次与横向领域两个方面对这一主题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与分析。其中,纵向的研究主要分为国家、军队、战区/舰队、部队四个层次,分别对应战略研究中的大战略、战略、战役、战术四个层次。横向的研究则分为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领域,并按照这四个领域依次探寻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原因。最后,根据导致其失败的政治、军事、组织、敌人四大原因,总结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教训,及其对于当今海洋战略的启示。
王印军[3](2020)在《山东NYZB公司转型升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长期以来依靠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及“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转型的呼声越来越高。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得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的处境更为艰难。因此,推动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是破解其面临的现实困境关键。但是,以往的研究多以小微或民营企业为案例分析对象,或以国有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很少有研究对国有制造业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本研究以山东国有NYZB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其转型升级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这不仅对丰富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能够为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对企业转型、企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并界定了企业转型升级、集约化经营的具体内涵。同时,对核心竞争力等与企业转型升级相关的理论进行了回顾。结合现实情况,对NYZB公司的发展历史和主营业务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并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对其当前转型升级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分析。结合山东NYZB公司转型升级的现状和主要做法,本研究从企业家层面、技术创新层面、企业业务发展层面以及企业品牌建设层面概括了其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即:企业家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企业内部机制不利于科研人员发展、国有企业固有的弊端以及企业对自由品牌的运营和管理不当。本研究基于核心竞争力、价值链理论以及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企业应不断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科研人员待遇水平,走“引进成熟技术-消化吸收-产品创新”这样一条技术能力提升之路,以此培育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功能,不断拓展产品的周边服务或功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升级产业链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形成产业集群,依靠集群的力量,整合供应链或者整合生产研发,促进企业走向价值链的上游,拓展获利空间;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使其具有创新、进取、开拓等积极的精神,在其带动影响,形塑企业创新文化;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向绿色环保转型;提升企业营销能力,打造好优质品牌优势。
朱厢炜[4](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马雨萌[6](2020)在《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木结构在人类文明中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木材突破了原生缺陷与尺寸限制,现代木结构以其可持续的生态性能与丰富自由的空间表现获得了日益增长的关注。而将这种现代技术放诸乡村,如何平衡普遍技术与地方特质成为了探讨的核心。本文基于笔者在大仓村的现代木结构实践基础,探讨现代木结构在乡村的在地性应用方式。研究内容将围绕“现代木结构”、“乡村营建”和“在地性”三个核心概念,从技术背景、乡村机遇、在地策略、实践探索的内容逻辑展开研究。第一部分讨论了现代木结构的发展演变、当代建构逻辑与应用表现。从木材特性出发,分析木结构优势与缺陷,而后归纳木材工业化与现代木结构产业化发展及其在当代智能化建造的前沿方向。并进一步总结现代木结构在当代的材料-构造-结构的建构层级及其在空间表现上的突破。为研究奠定技术背景。第二部分讨论现代木结构在乡村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机遇。通过历史研究指明木结构在不同时间与地域的乡土原生性,进而分析国内外现代木结构的应用现状,归纳当代乡村营建中面临的困难与时代机遇,指明了发展森林管理、文旅康养导向、“建筑、结构、内装、设备”一体化以及混合结构设计的乡村应用趋势。为研究指明应用条件。第三部分分析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及现代木结构回应策略,通过乡土建筑研究与工程案例分析,提出了“自然、文化、技术”的在地性要素系统,着重分析当代设计对三个要素多种内涵的回应策略,归纳出“材料、构造、结构、空间”的技术优化层级与三要素的综合应对方式。总结了文章研究的策略体系。第四部分剖析笔者参与的“大仓营造”井冈山大仓村公共空间设计中大仓讲习所与大仓风荷桥两个现代木结构设计实践,探讨设计应对特定地点的回应方式,通过乡土建构体系的延续与构造优化,用现代木结构创造出适宜乡村的公共空间,带动乡村复兴。文章从理论研究到设计实践,构建了现代木结构适应于乡村营建的在地性策略体系。以实践为佐证为乡村营建中现代技术的应用提供一种思路,并进一步提倡现代技术在地修正的价值倡导。全文正文约12.2万字,共有图表370余幅。
华清君[7](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林可峰[8](2020)在《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寒地集装箱建筑适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当今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发展,促成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理论与实际项目的蓬勃发展。集装箱建筑符合绿色生态建筑的理念,且在我国的应用地并不广泛,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我国集装箱建筑理论并不完善,针对寒地集装箱建筑设计应用方面的理论处于空白状态,这直接导致实际建筑项目缺乏理论指导,现阶段只能依靠于施工单位与集装箱厂家的经验进行设计建造。本文将现有集装箱建筑理论与建筑适寒理论作为出发点,分析了国内外集装箱建筑实际项目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气候适应性理论,提出了寒地集装箱建筑形态集约化、箱体界面节能化、箱体空间利用高效化、箱体内部环境舒适化4个集装箱建筑适寒设计原则,并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从空间适寒与箱体形体适寒两方面入手,对寒地集装箱建筑适寒设计手法进行具体阐释。在空间适寒层面,首先针对不同建筑类型的寒地集装箱建筑,分别依据冬至日箱体内部温度变化、光照强度变化以及使用者PMV-PPD指标变化对不同类型的寒地集装箱建筑进行建筑空间功能分区;其次从组织箱体间交通空间入手,提出了构建水平封闭廊道、竖向封闭交通核与退让使用功能区边界3种设计手法;最后基于建筑使用者的使用体验,提出了制定迎合寒地环境的采暖计划、照明计划以及提升内部空间色彩肌理亲和力的设计手法,保证箱体内部环境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性与稳定性。在形体适寒层面,首先探讨构建低能耗的箱体外形:从降低体量的体形系数、增加体量辐射得热、降低风环境对体量的影响3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手法;其次针对寒地箱体界面的开口设计展开调研,总结归纳各类型开口的优劣势,并根据实验模拟量化开口采光效率,提出开口面积量化公式;最后通过模拟计算寒地集装箱界面围护结构不同的构造方式保温隔热性能强弱,得出保温性能与箱体界面材料、构造方式的数学关系,进而经济高效地设计节能降耗的箱体界面构造。本文主要运用了模拟实验定量分析法,同时结合案例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文献综合归纳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了寒地环境下集装箱建筑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空间适寒、形体适寒手法,希望能够为寒地环境下集装箱建筑的应用提供参考价值,并在未来寒地集装箱建筑适寒设计研究领域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孔阳[9](2020)在《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环渤海港口群是我国海运事业的重要力量,在辽宁省沿海港口区域内,又树立了以大连港为核心的领军港口,营口港、锦州港等紧随其后,带动着辽宁省其他港口蓬勃发展的新气象。目前,辽宁沿海港口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情况,尤其是在大连港和营口港之间,竞争的激烈情况更加凸显。两大港口竞争的重点之一就是在杂货板块,大连港杂货码头公司以及营口港的主要货源都是煤炭、矿石、粮食、钢材等大宗货物,双方都有各自的优劣势,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寻求更长远的发展,是大连港杂货码头公司所面临的重要目标。对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对本篇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作出详细的介绍,并简略解释了论文中用到的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灰色模型分析法、竞争战略等概念,为论文的书写打好理论基础。(2)其次,运用上述所提到的分析方法,对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的外部宏观环境、周边港口群的竞争现状、杂货码头公司的内部现状作出具体评价,明确了杂货码头公司的发展的优劣势、威胁与机遇:通过构建灰色模型,预测杂货码头公司未来五年的吞吐量,为论文的继续创作作出铺垫。(3)最后,通过波特竞争战略理论,确定杂货码头公司的竞争战略目标、定位以及原则,并选择适合公司的竞争战略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并制定一系列的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保证能将选定的竞争战略成功的实施到杂货码头公司中去。大连港责任重大,担负着与城市共发展的历史使命,杂货码头公司作为其中一员,应当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临港产业的发展,推动港城一体化的建设,健全港口服务体系,加快港口信息化建设。本论文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作体系,对东北区域杂货码头竞争力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王云[10](2020)在《剪切型软钢阻尼器耗能性能及焊接热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耗能减震技术已经在结构应用上得到广泛发展,但是,在我国耗能减震技术还是尚未成熟,阻尼器的性能难以得到保障。剪切型软钢阻尼器构造简单、性能稳定、性能能力强、受激励频率的影响较小,不会影响结构的周期和振型,并且具有良好耐久性等特点。本文主要研究由低屈服点软钢LY160作为焊接剪切型阻尼器的耗能板,运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测量方法相结合,对焊接剪切型阻尼器的耗能减震性能和焊接残余应力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焊接剪切型的阻尼器的构造型式、减震机制以及焊接带来的破坏,设计出两种耗能板不同材料的软钢阻尼器和普通钢板阻尼器,利用有限元模拟ABAQUS进行数值模拟,模拟两种不同耗能板材料的阻尼器的滞回性能和耗能性能的影响,耗能板为低屈服点软钢的阻尼器时耗能减震性能是否更优秀,确定剪切型钢板阻尼器的选材。(2)通过SYSWELD焊接数值模拟,实现热源在焊接构件上移动模拟焊接过程,首先通过控制三组不同大小的焊接电流和三组不同的预热温度下,进行热耦合分析温度场和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以及控制焊接电流和预热温度是否能有效减小焊接热影响,可为后续提供制作完善软钢阻尼器性能。(3)进行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试验和激光焊接实验,对构件的宏观和微观观察,研究焊接技术的不同,观察焊接热影响的差异;对比数据,分析焊接技术的提升是否能有效的减小焊接热影响。测量母材区、焊接热影响区、焊接融合区的维氏硬度,分析比较各个区域的维氏硬度大小,知道各区域焊接的柔韧性变化,做好预先焊接准备,避免焊接破环发生。(4)通过盲孔法测量焊接残余应力的大小分布状况,验证焊接模拟的准确性。为后续设计阻尼器与焊接残余应力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计算结果研究表明:(1)LY160低屈服点软钢为耗能板的剪切型软钢阻尼器具有更好的滞回性能以及耗能减震能力。(2)在软钢阻尼器焊接模拟方面,焊接电流的大小对焊接残应力的大小和分布有很大影响,在实际生产中,满足焊接要求情况下可以采用较小的焊接电流有效控制减小焊接作用对阻尼器的热影响。(3)软钢阻尼器焊接前预热温度对温度场和焊接应力有明显的差别,适当的预热温度可以减小焊接残余应力,过高的预热温度反而大幅度增加软钢阻尼器的焊接残余应力,给阻尼器结构性能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在后续软钢阻尼器制作中可以采用适当的焊接预热温度有效的减小焊接热影响。(4)不同的焊接技术方法,焊接热影响的出现不可避免,气保焊接技术和激光焊接技术的焊接过程中,焊缝及焊缝热影响区出现粗大的魏氏体、贝氏体,影响焊接结构,结构柔韧性变差,容易出现疲劳失效。二氧化碳气体保护弧焊接维氏硬度最大值在焊接热影响区,激光焊接是在金属融合,在实际焊接阻尼器过程中,应更注意该区域的焊接,避免焊接疲劳破坏。相较于传统焊接工艺而言,激光焊接熔池更小,冷却速度快,激光焊接的热影响区域较小,一般在1-1.5mm。(5)采用盲孔法测量焊接残余应力与数值模拟基本一致,误差在5%以内。通过本文研究,可以证实剪切型软钢阻尼器的耗能减震性能的优秀,初步了解阻尼器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对未来更深入研究设计软钢阻尼器或者其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控制、减小等问题提供参考,有利于阻尼器产品性能的完善。
二、2003年我们将面对什么样的钢材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我们将面对什么样的钢材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化与在地化交融的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 |
1.1.2 建筑材料在曼谷地区地域性建筑实践中的重要性 |
1.1.3 研究缘起 |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相关概念辨析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2 针对曼谷地区地域性建筑的相关研究 |
1.4.3 其他相关理论研究 |
1.5 研究问题及方法 |
1.5.1 研究的问题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曼谷地区的地域性建筑及其使用的材料 |
2.1 曼谷地区地域性建筑的产生背景 |
2.1.1 地域环境与气候 |
2.1.2 本土历史与文化 |
2.1.3 外来文化及其影响 |
2.2 曼谷地区的地域性建筑 |
2.2.1 传统地域性建筑的传承 |
2.2.2 现代地域性建筑的表达 |
2.2.3 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全新展现 |
2.3 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
2.3.1 材料在传统地域性建筑中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
2.3.2 材料在现代地域性建筑中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
2.3.3 材料在当代地域性建筑中的发展及应用情况概述 |
2.4 小结 |
第三章 材料的本体分析 |
3.1 传统材料 |
3.1.1 砖 |
3.1.2 石材 |
3.1.3 木材 |
3.1.4 竹材 |
3.1.5 其他传统材料 |
3.2 现代材料 |
3.2.1 混凝土 |
3.2.2 玻璃 |
3.2.3 金属 |
3.2.4 塑料 |
3.2.5 其他复合材料 |
3.3 小结 |
第四章 材料在当代建筑中的地域性表达 |
4.1 时代发展背景下材料的共生建构表达 |
4.1.1 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的共生 |
4.1.2 新旧材料的对比与反衬 |
4.1.3 材料的共生建构表达方法 |
4.2 材料对气候和环境的应对性表达 |
4.2.1 材料对热带地区气候的应对性表达 |
4.2.2 材料对场所环境的应对性表达 |
4.2.3 材料对气候和环境应对表达的方法 |
4.3 材料对在地文化基因的延续表达 |
4.3.1 材料的“置换”表达 |
4.3.2 材料表达对泰式文化的延续 |
4.3.3 材料对在地文化基因延续表达的方法 |
4.4 小结 |
4.4.1 本章案例总结 |
4.4.2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材料在地域性建筑创作中的表达特性 |
5.1.1 传统材料的表达特性 |
5.1.2 现代材料的表达特性 |
5.2 对地域性建筑与建筑材料表达的内涵认知 |
5.2.1 对材料地域性表达的理解和分析 |
5.2.2 曼谷地区的材料表达创作对我国热带地区建筑创作带来的启示 |
5.3 展望和不足之处 |
5.3.1 展望 |
5.3.2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 B:图片索引 |
(2)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任务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研究任务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研究对象的选定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战争失败研究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 |
三、研究综述小结与既有研究的不足 |
第四节 核心论点、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
一、核心论点 |
二、研究架构 |
三、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价值与论文结构 |
一、论文价值 |
二、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日本海上交通线与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况 |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基本情况 |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分布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构成 |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特点 |
第二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战争的影响 |
一、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的重要性 |
二、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本战争经济的影响 |
三、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上交通线对日军作战能力的影响 |
第三节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概述 |
一、太平洋战争初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1-1942 |
二、太平洋战争中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2-1943 |
三、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3-1944 |
四、太平洋战争末期的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1944-1945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政治原因 |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日本的地缘环境、国家角色定位以及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
一、地缘政治与海上交通线 |
二、近代日本的地缘环境与国家角色定位 |
三、近代日本的国家战略与政策取向 |
四、地缘政治与国家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国际政治因素: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转换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一、同盟体系与海上交通线 |
二、近代日本同盟体系的演进与转换 |
三、国际政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保交作战失败的军事原因 |
第一节 海军战略因素:日本海军战略理论的僵化及其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一、海军战略理论中的海上交通线 |
二、海上交通线保护在日本海军战略理论中的角色与地位 |
三、日本海军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研究及其影响: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
四、海军战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海军战术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缺陷 |
一、海军战术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
二、战时日本海军反潜护航战术的演变与缺陷 |
三、海军战术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海军情报因素: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
一、海军情报与海上交通线保护 |
二、日本海军反潜护航作战中的情报战失败 |
三、海军情报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组织原因 |
第一节 国家组织因素:政府与军部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
一、统帅权独立与军政二元化体制 |
二、政府与军部分立 |
三、国家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军队组织因素:陆海军之间无法有效协调 |
一、军政与军令并立 |
二、陆军与海军对立 |
三、军队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海军组织因素:海军各单位之间无法有效协凋 |
一、海军省与军令部 |
二、舰队与镇守府 |
三、海上护卫总司令部 |
四、海军组织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的对手原因 |
第一节 误判因素:战前美国海军对无限制潜艇战的态度与日本海军的误判 |
一、无限制潜艇战与国际法 |
二、战前美国海军对日战略——以无限制潜艇战为中心 |
三、误判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二节 误导因素: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
一、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
二、战争前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误导 |
三、误导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第三节 打击因素: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
一、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 |
二、战争后期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的作战行动对日本海军的打击 |
三、打击因素对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凡例 |
附录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运输船队的名称与类型 |
参考文献 |
(3)山东NYZB公司转型升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转型升级动因研究 |
1.2.2 转型升级风险研究 |
1.2.3 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
1.2.4 转型升级评估研究 |
1.2.5 既有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转型升级的概念界定 |
2.1.1 企业转型 |
2.1.2 企业升级 |
2.1.3 企业转型升级 |
2.1.4 集约化经营 |
2.2 企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
2.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
2.2.2 动态能力理论 |
2.2.3 价值链理论 |
2.2.4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山东NYZB公司转型升级的挑战与机遇分析 |
3.1 山东NYZB公司概括 |
3.1.1 山东NYZB公司历史发展情况 |
3.1.2 山东NYZB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
3.2 山东NYZB公司转型升级的缘由分析 |
3.3 山东NYZB公司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
3.3.1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
3.3.2 市场竞争压力增大 |
3.3.3 企业经营成本上升 |
3.4 山东NYZB公司转型升级面临的机遇 |
3.4.1 全球经济结构调整 |
3.4.2 中国制造享负盛名 |
3.4.3 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山东NYZB公司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4.1 山东NYZB公司转型升级的现实做法与主要成效 |
4.2 山东NYZB公司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 |
4.2.1 企业家层面的问题 |
4.2.2 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问题 |
4.2.3 企业业务发展方面的问题 |
4.2.4 企业品牌建设方面的问题 |
4.3 山东NYZB公司转型升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企业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刻 |
4.3.2 企业内部机制不利于科研人员发展 |
4.3.3 国有企业固有弊端的影响 |
4.3.4 品牌运营和管理不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山东NYZB公司向集约化经营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
5.1 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好企业核心竞争力 |
5.2 加强产品或链条升级,促进企业走向价值链上游 |
5.3 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形塑企业创新文化 |
5.4 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向绿色环保转型 |
5.5 提升企业营销能力,打造好品牌优势 |
第6章 研究结论、局限性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建筑历程层面 |
1.3.2 地域建筑层面 |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4.1 建筑历程层面 |
1.4.2 地域建筑层面 |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6 主要概念界定 |
1.6.1 界定 |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
1.7.2 阅读建议 |
2 建设背景 |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
3.1 我们为何建造 |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
3.1.3 讨论:兴建设想 |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3 讨论:后续进展 |
4.3 本章小结 |
5 建筑创作回响 |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1.3 讨论:媒体关注 |
5.2 大众的声音 |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
5.4 获奖情况 |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6 建筑评析 |
6.1 建筑策划 |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
6.2 建筑后评估 |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
6.3 建筑设计竞赛 |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
6.4 建筑设计 |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3 建筑设计师 |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
6.5 建筑伦理 |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6)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可持续理念与产业化背景下现代木结构发展与应用 |
1.1.2 城乡关系下乡建热潮与地域性话题的回归 |
1.1.3 井冈山大仓村的现代木结构实践 |
1.2 核心概念辨析 |
1.2.1 现代木结构 |
1.2.2 乡村营建 |
1.2.3 在地性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现状 |
1.4.1 现代木结构及相关设计研究综述 |
1.4.2 建筑地域性与乡土建筑研究综述 |
1.4.3 在地性建筑设计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现代木结构的发展演变与应用表现 |
2.1 木结构建筑的性能优势与缺陷 |
2.1.1 木材的材质特性与力学性能 |
2.1.2 木结构建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效益 |
2.1.3 木结构建筑预制加工与装配潜能 |
2.1.4 限制木结构建筑发展的性能缺陷 |
2.2 木材工业化与现代木结构产业化 |
2.2.1 木材工业化与材料性能优化 |
2.2.2 现代木结构的产业化发展与体系建立 |
2.2.3 工业4.0 时代下的现代木结构的智能建造 |
2.3 现代木结构建构特征与空间应用 |
2.3.1 材料层级——现代木材的材料类型及用途 |
2.3.2 结构层级——现代木结构的多种结构体系 |
2.3.3 构造层级——现代木结构的连接方式与构造节点 |
2.3.4 现代木结构的建构表现——受力法则的真实反映 |
2.3.5 现代木结构的空间应用——高度与跨度的空间突破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乡村营建中现代木结构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3.1 木结构建筑在乡土环境中的起源与演变 |
3.1.1 木结构建筑在不同人类文明阶段下的演变 |
3.1.2 木结构建筑在不同地域乡土环境中的表达 |
3.2 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
3.2.1 国外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
3.2.2 国内现代木结构用于乡村营建的现状 |
3.3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面临的现实困难与制约因素 |
3.3.1 木材资源与森林管理 |
3.3.2 乡村文化认同缺失与木结构认知误区 |
3.3.3 现代木结构的经济性问题 |
3.3.4 乡村设计建造的规范性与技术引入问题 |
3.4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优势与时代机遇 |
3.4.1 木材亲和乡村地貌的天然优势 |
3.4.2 现代木结构面对乡村地形的运输与装配优势 |
3.4.3 国内乡村振兴、特色小镇、装配式建筑等政策导向机遇 |
3.4.4 国内现代木结构行业标准完善与体系建立 |
3.5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发展趋势 |
3.5.1 可持续森林管理与地方木材的发展 |
3.5.2 面向文旅康养等类型的现代木结构建筑 |
3.5.3 面向建筑、结构、内装、设备综合设计的现代木结构建筑 |
3.5.4 发挥各材料优势的混合结构体系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及现代木结构回应策略 |
4.1 乡村营建的在地性要素 |
4.1.1 基于地形特征与气候环境的乡村自然要素 |
4.1.2 基于社会经济与精神传统的乡村文化要素 |
4.1.3 基于结构体系与在地工法的乡村技术要素 |
4.2 现代木结构回应自然的策略——环境协调与结构配适 |
4.2.1 通过形式与结构设计使建筑融入乡村山水格局 |
4.2.2 通过空间与构造优化进行气候适应与能量调节 |
4.2.3 通过结构配适降低自然损害、维护生态环境 |
4.3 现代木结构回应文化的策略——传统延续与设计转化 |
4.3.1 乡村文脉与传统空间的重塑 |
4.3.2 生产生活场景的保护与营造 |
4.4 现代木结构回应技术的策略——匠艺保护与适宜技术 |
4.4.1 材料置换与传统建筑修缮更新 |
4.4.2 地方材料运用与在地工艺保护 |
4.4.3 新材料技术的适宜引入与综合结构运用 |
4.5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的综合应用方式 |
4.5.1 旧建筑保护与新结构设计 |
4.5.2 预制装配与公众参与结合的建造方式 |
4.5.3 应对灾难快速建设的特殊应用 |
4.5.4 现代木结构“材料-构造-结构-空间”建构层级的优化体系 |
4.5.5 现代木结构应对“自然-文化-技术”在地性系统的综合应用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当代乡村营建中的现代木结构探索——“大仓营造”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
5.1 大仓村的在地性要素与乡村现状 |
5.1.1 湘赣边界自然环境与大仓村区位特征 |
5.1.2 湘赣边界文化背景与大仓村独特历史 |
5.1.3 地区传统建构体系与地方工法 |
5.1.4 乡村现状与问题 |
5.2 大仓讲习所 |
5.2.1 乡村公共空间的重塑 |
5.2.2 传统与现代的材料组织 |
5.2.3 延续建构体系的结构设计 |
5.2.4 预制装配与匠人营造的结合 |
5.2.5 节点设计与传统构造性能优化 |
5.2.6 大仓讲习所在地性综合设计策略 |
5.3 大仓风荷桥 |
5.3.1 历史之路的现代延续 |
5.3.2 乡村风景编绎与自然要素组织 |
5.3.3 结构设计与交会空间营造 |
5.3.4 适宜材料与细部设计 |
5.3.5 大仓风荷桥在地性综合设计策略 |
5.4 大仓村其他木构民宿对比研究 |
5.4.1 大仓讲习所、风荷桥与大仓“红梦源”民宿对比 |
5.4.2 现代木结构在乡村应用的误区:符号化与趋同化 |
5.4.3 普遍技术在地应用的价值倡导:技术的在地修正与自然人文思考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木结构生产加工企业访谈 |
附录 B 现代木结构设计案例汇总表 |
硕士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7)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
(一) 国家治理 |
(二) 国家财经治理 |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
结语 |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发表学术论文 |
出版学术专着 |
成果获奖情况 |
主持科研项目 |
致谢 |
(8)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寒地集装箱建筑适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集装箱的发展历程 |
1.1.2 集装箱建筑的诞生 |
1.2 寒地集装箱建筑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建筑气候适应性理论研究现状 |
1.3.2 集装箱建筑研究现状 |
1.3.3 集装箱建筑研究现状综述 |
1.4 概念解析与研究内容 |
1.4.1 寒地 |
1.4.2 集装箱建筑 |
1.4.3 研究内容综述 |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2章 气候适应性理论与集装箱建筑适寒基本解析 |
2.1 气候适应性理论 |
2.1.1 气候适应性理论来源 |
2.1.2 气候适应性的作用机制 |
2.1.3 气候适应性理论与集装箱建筑适寒的关系 |
2.2 寒地集装箱建筑主要构成与特征解析 |
2.2.1 寒地集装箱建筑空间构成 |
2.2.2 寒地集装箱建筑形体构成 |
2.2.3 集装箱建筑特征解析 |
2.3 寒地气候环境对集装箱建筑的制约因素及影响 |
2.3.1 低温致使箱体界面的保温难度大 |
2.3.2 高纬度寒地环境制约箱体的开口形式 |
2.3.3 严寒气候降低室内空间的使用舒适性 |
2.3.4 低温冻融环境对箱体节点强度要求高 |
2.4 气候适应性主导下的集装箱建筑适寒设计原则 |
2.4.1 空间形态组合集约化 |
2.4.2 界面设计经济高效化 |
2.4.3 空间功能组织生态化 |
2.4.4 内部环境营造舒适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寒地集装箱建筑空间适寒设计 |
3.1 满足多种寒地功能的箱体空间 |
3.1.1 寒地住宅酒店类集装箱建筑空间 |
3.1.2 寒地运动健身类集装箱建筑空间 |
3.1.3 寒地文化展览类集装箱建筑空间 |
3.1.4 寒地应急安置类集装箱建筑空间 |
3.2 组织便捷防寒的交通空间 |
3.2.1 退让功能区边界形成室内走道 |
3.2.2 通过水平向封闭廊道串联箱体 |
3.2.3 通过竖向封闭交通核联系箱体 |
3.3 提升舒适性的箱体内部空间 |
3.3.1 增强寒地箱体内部空间的亲和性 |
3.3.2 提升箱体室内空间的热环境舒适性 |
3.3.3 适配寒地环境的箱体室内空间照明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寒地集装箱建筑形体适寒设计 |
4.1 构建低能耗的建筑箱体外形 |
4.1.1 控制建筑的体形系数 |
4.1.2 增加形体的辐射得热 |
4.1.3 降低寒地风环境影响 |
4.2 布置适应气候环境的箱体开口 |
4.2.1 寒地集装箱建筑常见的开口形式 |
4.2.2 量化式设计箱体开口位置及尺寸 |
4.2.3 采取适寒性箱体开口构造措施 |
4.3 设计经济高效的箱体围护界面 |
4.3.1 箱体传统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做法 |
4.3.2 针对传统围护结构进行适寒性改造 |
4.3.3 寒地其他形式的箱体围护结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2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竞争战略概念 |
2.1.1 竞争战略定义 |
2.1.2 竞争战略内涵 |
2.2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理论 |
2.2.1 成本领先战略 |
2.2.2 差异化战略 |
2.2.3 集中型战略 |
2.3 竞争战略相关方法 |
2.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
2.3.2 环境评价技术—SWOT分析法 |
2.3.3 灰色模型法 |
3 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现状分析 |
3.1 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基本情况分析 |
3.1.1 基础设施状况 |
3.1.2 组织结构状况 |
3.1.3 生产运营状况 |
3.2 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存在问题 |
3.2.1 生产方式落后 |
3.2.2 作业人员老龄化 |
3.2.3 优势地位逐步丧失 |
3.2.4 历史遗留问题 |
4 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竞争环境分析 |
4.1 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因素分析 |
4.1.2 经济因素分析 |
4.1.3 社会因素分析 |
4.1.4 技术因素分析 |
4.2 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SWOT分析 |
4.2.1 优势方面 |
4.2.2 劣势方面 |
4.2.3 外部机遇方面 |
4.2.4 外部威胁方面 |
5 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5.1 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竞争战略原则、目标及定位 |
5.1.1 竞争战略原则 |
5.1.2 竞争战略定位 |
5.1.3 竞争战略目标 |
5.2 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竞争战略分析与选择 |
5.2.1 灰色模型建立及预测结果调整 |
5.2.2 基于成本领先战略分析 |
5.2.3 基于差异化战略分析 |
5.2.4 基于集中型战略分析 |
5.2.5 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竞争战略选择 |
5.3 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途径 |
5.3.1 产品差异化 |
5.3.2 服务差异化 |
5.3.3 全面实施降本策略 |
6 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加强公司成本管理实施降本增效战略 |
6.2 重视物流人才的培养 |
6.3 加强企业文化和口碑宣传 |
6.4 寻求与周边港口的合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剪切型软钢阻尼器耗能性能及焊接热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课题研究背景 |
1.2.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耗能减震概述 |
1.3.1 耗能减震装置 |
1.3.2 耗能减震技术的标准化 |
1.4 耗能减震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数值模拟技术在焊接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 |
1.5.1 焊接温度场的国外研究历程 |
1.5.2 焊接温度场国内研究历程 |
1.5.3 焊接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国外研究发展历程 |
1.5.4 焊接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国内研究发展历程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焊接剪切型软钢阻尼器的基本理论 |
2.1 阻尼器的本构模型 |
2.2 本构硬化模型分类 |
2.2.1 理想弹塑性模型 |
2.2.2 双线性模型 |
2.2.3 Bouc-Wen模型 |
2.2.4 标准化的Bouc-Wen模型 |
2.2.5 Ramber-Osgood模型 |
2.2.6 Chaboche模型 |
2.3 焊接热源模型的发展 |
2.3.1 焊接过程有限元方法简述 |
2.4 焊接传热的基本形式 |
2.5 焊接温度场有限元基本方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剪切型软阻尼器的数值模拟 |
3.1 前言 |
3.1.1 有限元法 |
3.1.2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
3.2 焊接剪切型钢板阻尼器构造 |
3.3 试验概况及结果分析 |
3.3.1 材料及模型的本构模型 |
3.3.2 钢材拉伸有限元模拟 |
3.4 钢材的耗能能力分析 |
3.5 剪切型的钢板阻尼器的ABAQUS数值模拟分析 |
3.5.1 模型建立及分析 |
3.5.2 滞回性能分析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焊接剪切型的软钢阻尼器焊接模拟 |
4.1 前言 |
4.2 SYSWELD软件介绍 |
4.3 模型建立 |
4.3.1 模型及网格划分 |
4.3.2 热源模型 |
4.3.3 焊接热效率 |
4.3.4 边界条件 |
4.3.5 初始条件 |
4.3.6 表面换热条件 |
4.3.7 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 |
4.4 温度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1 温度场动态演变过程 |
4.4.2 给定节点的热循环曲线 |
4.5 焊接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1 方案一瞬时应力计算分析结果 |
4.5.2 不同强度电流下焊接瞬时应力应力场结果及分析 |
4.5.3 不同强度电流下的焊接残余应力分布云图 |
4.5.4 焊接残余应力计算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热温度下焊接温度场和应力场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温度场的计算结果以及分析 |
5.3 焊接应力场的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1 方案二条件下的瞬时应力 |
5.3.2 不同预热下的焊接残余应力的分布 |
5.3.3 不同预热温度下的残余应力分析结果 |
5.4 室温20℃与预热温度150℃和350℃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焊接实验 |
6.1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接试验 |
6.1.1 宏观金相分析 |
6.1.2 微观金相分析 |
6.1.3 维氏硬度分析 |
6.2 激光焊接试验 |
6.2.1 焊接工艺要求 |
6.2.2 试验宏观结果分析 |
6.2.3 试验结果微观分析 |
6.2.4 维氏硬度结果分析 |
6.3 焊接残余应力试验 |
6.3.1 焊接残余应力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后续工作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四、2003年我们将面对什么样的钢材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曼谷当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表达研究[D]. 陈再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保护海上交通线作战失败原因研究[D]. 何岸. 北京大学, 2020(03)
- [3]山东NYZB公司转型升级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印军. 西南大学, 2020(05)
- [4]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现代木结构在乡村营建中的在地性应用研究[D]. 马雨萌. 东南大学, 2020(01)
- [7]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8]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寒地集装箱建筑适寒设计研究[D]. 林可峰.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大连港集团杂货码头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孔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10]剪切型软钢阻尼器耗能性能及焊接热影响研究[D]. 王云.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