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论文文献综述)
方芳[1](2020)在《40年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研究 ——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和国际交往的工具,不仅成为了我国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而且是我国研究生入学的必考科目。1980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实行统一考试,在这40年间其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有何变化?又存在什么问题?对此,本文展开研究,无疑对日后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改革与完善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文所涉及的五大核心概念及两大理论进行了界定和阐释。第二部分纵向梳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发展轨迹,并将其分为四大时期:建立时期、调整时期、革新时期和分类时期,并简要归纳每个阶段的特点。第三部分从横向上对4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内容和题型进行微观分析。第四部分通过访谈法探究4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第五部分提出了六条具体的改革建议。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的科学化关乎硕士研究生选拔的质量。通过研究,发现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考试内容更加注重考查语言能力,题型种类渐为稳定和科学。然而,依然存在听说读写考查失衡、对逻辑思维的考查不够和主客观题型不均衡等问题。因此,为了使英语科考试更为科学,内容结构方面应均衡考查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加强与研究生学习的联系;题型结构方面则应平衡主客观题型的比例和借鉴国内外大型英语考试的题型。
刘亮[2](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罗敏[3](2011)在《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和大量的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对研究生招生机制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现阶段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的起始环节,又是资源配置的源头,提高质量也是研究生招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研究生教育既重视规模培养,又重视创新人才选拔的情况下,目前以指令性招生计划为招生任务,以统考为主要选拔形式、以初试分数为主要录取依据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已不能适应现实需求。本文通过对研究生招生历史的回顾和对利益相关者理论、成本分担理论和筛选理论的文献综述,提出了“三层三维分析模型”,认为三个维度上的具体问题是管理重心过高,招生计划编制依据不明确,价值选择上存在争取优秀生源和保证入学机会公平的矛盾,考核内容上存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矛盾,表现出资源配置、行动策略、利益需求不一致,研究生招生改革缺乏整体性和可操作性。在整体上,通过对研究生招生利益相关者权责利的分析,在宏观、中观、微观的三个层面和权力、资源、质量三个维度上,探讨选拔主体(权力结构)——招生计划(资源投入)——考试录取(质量控制)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各层各维的运行机制,达到研究生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教育质量提高的目标。在可操作性上,本文研究的重点是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配置机制和研究生入学质量的保证机制。首先在分析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和财力资源投入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算法,提炼出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的理论基础、边界条件、配置机制、形成方式、计算依据,进行指标配置的算法研究,得出贯穿宏观和微观的计算公式,并以H大学的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机制为实例,对招生计划的配置机制进行验证。然后在分析研究生入学选拔机制的基础上,找出影响招生质量的因素,提出三个层次上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研究生招生质量保证的实施机制。本文的创新之处是构建了贯彻宏中微三个层面的三维模型,从整体性提出了解决研究生招生权力、资源和质量的整体性方案;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重构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和选拔质量监督的权力主体、权力内涵和利益表达的合理对应关系,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生招生组织结构;在招生计划配置机制中构建了依据明确的量化解决方案,提出了研究生入学选拔机制在不同层面上的权力主体与质量控制的对应关系,从而在改革的可操作性上取得突破。
张迪[4](2020)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共课采取统一命题形式,毫无疑义。而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到底采用统一命题还是自主命题却存在争议,这也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本文试图以教育学专业为背景,运用三种理论(政策变迁、考试命题、利益相关者理论),采用三种方法(文献法、访谈法、比较法),探求两种命题形式之利弊,为各招生单位答惑解疑。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文中所涉及的四大核心概念和三大理论基础进行界定与阐释。第二部分主要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所历经的自主命题时期、统一命题时期、命题多样化时期作纵向梳理。第三部分主要对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进行宏观透视。第四部分主要从命题依据与原则、命题内容、命题管理、命题评价四个层面对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展开微观剖析。第五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两种命题形式进行简要评析,并提出具体的五化建议。考试是选才的重要方式,命题是考试的必要前提。两种命题形式各有利弊:统一命题有助于维护三公(公平、公开、公正),节省三力(人力、物力、财力);自主命题有利于发挥三特(学校特色、学科特点、学术特征),激发三力(活力、动力、潜力)。采取何种命题形式均是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结果。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是大势所趋,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应有之义。未来的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课命题形式会兼取两者之利,克服两者之弊,做到考试公平、效率、质量的完美统一。
吴传刚[5](2019)在《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古以来各国都有对于教师标准的关注,但对于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则是在教师专业化研究背景下展开的。到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标准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领域。我国对教师专业标准的研究起步较晚,是在21世纪初开始的,但发展较快,研究成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特别是2012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园及中小学合格教师专业素质基本要求,正式开启了教师专业标准改革之路。这里选取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的梳理与比较,分析探求教师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要素——标准,并寻找教师“标准”发展的历史逻辑及现实规律,探求专业化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理论基础及完善策略。研究中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搜集了我国自1896年开始至2019年的我国关于中小学教师标准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比较借鉴了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的教师标准发展中的基本经验。调查了我国中小学教师工作情况。从中发现了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存在诸如工具理性过强人文关怀不足、对时代新要求反映不足、对在职教师要求不足、对新技术应用要求不足等问题。并依据人本理论、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结合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际,提出了从丰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内容、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职前职后层次结构、保障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作用发挥、提高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水平四个方面的策略来完善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赵守盈,何妃霞,陈维,罗杰,关丹丹[6](2012)在《Rasch模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质量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运用Rasch模型对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试题总体上是一套高质量的测验,试题的内容覆盖了所有能力水平的考生,且能够较好地区分考生的能力水平,达到了预期的选拔目的。但通过Rasch分析也发现,在试题中有个别题目没有达到预期的测量目标,可以考虑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其做出相应的修改。基于Rasch模型的试题分析能为考生能力和试题质量分析提供更多的测量信息。
肖建琴[7](2012)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果,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从1978年的1万余人发展到2010年的47万余人,为国家共招收和培养了各类研究生近350万人。近年来,由于高等学校本、专科不断扩招,将青年求学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他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也在提升。同时,高校的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以致于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加,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不得不追求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考研热瞬间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加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研究生教育出现了跨越式发展,招生规模迅速增长,那么如何在扩招的同时保证生源质量不下降则成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因为生源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作为把好招生的质量关和招收优质生源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研究生招生和选拔人才的第一道关口,直接关系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虽然进行了不断地改革和完善,由最初的尝试到逐步的规范,但作为一名参加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研究生,笔者认识到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回顾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运用问卷法分析当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并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尝试性地提出改革我国当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建议,以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余桂红[8](2009)在《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自确立后,曾历经多次改革。从1999年开始,研究生招生规模急剧扩大,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更加频繁。纵观研究生教育史,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有三种:推荐免试,招生单位自行考试,国家统考统招。其中,国家统考统招占主流形式。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在这三种方式中迂回,并呈现出政府主导下的渐进性改革等特点。研究生招考方式集中反映了政府与高校、导师、考生等群体的利益偏向。政府的秩序的利益偏向决定了政府采用渐进性方式主导改革。高校从获取资源促成生存与发展的自利行为出发,将扩大招考自主权作为自身的利益偏向。导师为了实现学术价值等目的,将生源质量作为自身的利益偏向;考生一直将增大入学机会作为自身的利益偏向。在这些利益偏向中,由于政府的在政治、经济方面的权威地位,其利益偏向一直处在凸显的位置。这是造成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频繁而招考问题仍未消解的重要原因。在研究生规模化发展条件下,建构研究生招考方式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的渐进性改革路径,并以考试为主、适当辅以免试的原则进行。同时,招考方式中政府、高校、导师、考生等利益群体的利益偏向不可能实现均衡,可采取改变原有招考方式中凸显政府利益偏向的思路,凸显导师利益偏向。遵循政府主导改革,但改变政府主导改革的内容,由原有的政府强调秩序的利益偏向,改变为由政府主导凸显导师的利益偏向。从研究生招生与考试权分离的前提出发,我国研究生招考可能出现多种方式。其中,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高校联合考试、政府组织招生;全国水平考试、政府组织招生;全国水平考试与高校联合考试、政府组织招生。实行这三种招考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都需要如下保障条件:严格选拔导师,保障导师质量;加强培养过程中的淘汰制度建设;加强法制建设;厘清高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责权关系;设立监督机构,行使监督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招考自主权。与硕士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频繁的特点相比,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次数少得多,幅度也小得多。与硕士生招考方式凸显政府的秩序利益偏向不同,博士生招考方式更凸显导师的生源质量偏向。从理论上讲,这种利益偏向更符合特里西由“信息误识论”所推导出的分权理论,也更具有合理性。但在现实中,博士生招考方式同样饱受非议,人们将解决途径寄希望于改革。在可能出现的博士生招考方式中,从维护高校、导师自主权的角度出发,高校统考统招,导师组织考试、高校组织招生这两种方式是可供选择的改革方向;同时,需要对招生单位、导师自主权进行制度和新闻舆论的监督。综上,论文以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为研究对象,从研究生招考方式在研究生规模化发展条件下频繁改革的现状出发,借助公共选择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对政府为何要进行改革、采用何种方式改革、改革后招考方式为何仍饱受批评等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研究生招考方式及其改革中存在的利益偏向,并在坚持“考试”等原则的条件下,建构出研究生招考方式的改革模式。
余桂红[9](2012)在《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之流变、论争与反思》文中提出我国研究生招考制度主要有原生制度和次生制度两种形式。改革开放后,为维护原生制度的合理性,政府不断调整招生单位自行组织考试、全国统考、推荐免试等次生制度。尽管如此,原生制度本身及次生制度所引发的问题仍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论争。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必须厘清原生制度是否必须继续坚持,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能否在开放环境下进行,政府应如何对待次生制度改革等问题。坚持以"考试"为核心的原生制度,尽可能在开放环境下积极稳妥地改革次生制度,我国研究生招考制度是未来改革的方向。
饶小霞[10](2007)在《中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是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体现在经济、知识以及科技实力的竞争上,而这一切最终都落实在高素质创新人才竞争上。研一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象征着一个国家高层次人才的质量。而选才是成才的前提,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与生源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各国为了能真正选拔出适合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和研究的考生,都不断改革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2005年10月,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在其官方网站正式公布,将于2007年9月首次推出其经过5年研究后的新的GRE常规测试。我国当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也存在不少问题,不能跟上时代的需要,进一步深化考试改革的需求日益紧迫。因此,2006年6月,我国教育部也发出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通知。本文针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需要,通过比较中美两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和分析两国最新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改革,得出了一些对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本文首先对中美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进行了回顾,从中看出两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考试的流程:考试的组织机构、考试内容、评分方式、考试结果的运用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比较,反映出各自的特点。在组织机构方面,美国的考试组织者更专业,我国的组织者行政色彩更浓;在考试内容方面,美国的GRE考试更注重考察考生的一般能力和素质,我国的考试更注重知识,应试性强一些,在评分机制方面,美国的GRE考试更客观、全面、透明,我国的相对主观,评卷人分散些;在考试结果的运用方面,美国各研究生院是以GRE考试作为重要的参考,不完全依赖其分值来判断一个学生的素质,我国的招生单位把初试分数作为录取考生的决定因素。针对这些差异,本文从两国的高等教育体制、高校评估体制、学生评价的传统以及信用制度方面分析其原因。从种种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有其优越之处,对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在最后提出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的设想,以便使我国的招生考试方式更完善、科学、合理、有效。
二、199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论文提纲范文)
(1)40年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研究 ——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旨趣及研究意义 |
1. 选题旨趣 |
2.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1. 1980-2000 年研究状况 |
2. 2001-2019 年研究状况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本分析法 |
2. 访谈法 |
(四) 研究内容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阐释 |
(一) 概念界定 |
1. 考试 |
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
3. 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 |
4. 考试内容结构 |
5. 考试题型结构 |
(二) 理论阐释 |
1. 语言测试理论 |
2. 考试命题理论 |
二、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的发展轨迹 |
(一) 建立时期(1980-1989) |
(二) 调整时期(1990-1998) |
(三) 革新时期(1999-2009) |
(四) 分类时期(2010-2019) |
三、硕士研究生入学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的分析 |
(一) 试卷内容结构分析 |
1. 英语语言知识的考查 |
2. 英语语言技能的考查 |
(二) 试卷题型结构分析 |
1. 不同阶段的英语科试卷题型统计 |
2. 英语科考试题型的变化特点 |
四、英语科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 访谈的设计 |
1. 访谈目的 |
2. 访谈过程 |
3. 访谈对象 |
4. 访谈提纲 |
(二) 存在的问题 |
1. 内容方面 |
2. 题型方面 |
(三) 考试内容和题型问题成因分析 |
1. 认识不到位 |
2. 命题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
3. 国际化视野不宽阔 |
五、英语科考试内容和题型的改革建议 |
(一) 均衡考查听说读写译能力 |
(二) 加强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
(三) 加强考试内容与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联系 |
(四) 平衡主客观题型的比例 |
(五) 借鉴国内外重大英语测试的题型 |
(六) 提高命题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致谢 |
(2)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框架 |
1.4 论文创新点 |
2 我国研究生招生历史概况及分析模型的提出 |
2.1 研究生招生的基本概念 |
2.2 新中国研究生招生的历史 |
2.3 研究生招生存在的问题 |
2.4 提出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三维三层模型 |
3 研究生招生组织结构的重构 |
3.1 构建基于资源流向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
3.2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生招生组织分类 |
3.3 研究生招生组织结构的重构 |
4 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的规则研究 |
4.1 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的现状 |
4.2 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资源特性 |
4.3 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的算法研究 |
4.4 研究生招生计划配置的实证研究 |
5 研究生招生质量保证的机制研究 |
5.1 研究生入学选拔制度的现状 |
5.2 研究生入学选拔制度的问题 |
5.3 研究生招生选拔的质量标准 |
5.4 研究生入学选拔机制策略研究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4)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1. 关于硕士研究生入学专业课考试的研究 |
2. 关于统一命题的研究 |
3. 关于自主命题的研究 |
4. 关于命题对比的研究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框架 |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阐释 |
(一) 概念界定 |
1. 教育学专业 |
2.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
3.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统一命题 |
4.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自主命题 |
(二) 理论基础的阐释 |
1. 政策变迁理论 |
2. 考试命题理论 |
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二、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之发展轨迹 |
(一) 教育学专业课自主命题时期(1977年-2006年) |
(二) 教育学专业课统一命题时期(2007年-2012年) |
(三)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多样化时期(2013年至今) |
三、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之宏观透视 |
(一) 教育学专业课统一命题的概况 |
1. 时间维度 |
2. 空间分布 |
(二) 教育学专业课自主命题的概况 |
1. 时间维度 |
2. 空间分布 |
四、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之微观剖析 |
(一) 命题依据与命题原则的比较 |
1. 命题依据的对比 |
2. 命题原则的对比 |
(二) 命题内容的比较 |
1. 命题内容结构的对比 |
2. 命题题型结构的对比 |
3. 命题题量结构的对比 |
4. 命题难度结构的对比 |
5. 命题能力结构的对比 |
(三) 命题管理的比较 |
1. 统一命题的命题管理 |
2. 自主命题的命题管理 |
(四) 命题评价的比较 |
1. 国家层面的评价 |
2. 学院层面的评价 |
3. 考生层面的评价 |
五、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之思考与建议 |
(一) 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思考 |
1. 公平之间 |
2. 效率之争 |
3. 质量之论 |
4. 博弈之见 |
(二) 对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建议 |
1. 命题理念日益现代化 |
2. 命题形式日益规范化 |
3. 命题内容日益科学化 |
4. 命题管理日益制度化 |
5. 命题评价日益多元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一: 关于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二: 关于教育学专业课命题形式的访谈提纲(学生) |
致谢 |
(5)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
(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
(三)“教师资格”与“教师资格认证” |
(四)“中小学教师”与“教师专业标准”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拟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教师专业化的研究 |
二、教师专业标准研究 |
三、关于教师资格的研究 |
四、关于文献的评价 |
第二章 稽古鉴今:我国中小学教师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清末时期的教师标准 |
二、民国时期的教师标准 |
三、新中国时期的教师标准 |
四、历史的启示和借鉴 |
(一)“标准”可以消解教师教育发展中的矛盾争议 |
(二)标准中彰显我国文化特色 |
(三)“标准”体现传承的价值 |
五、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
第三章 稽外鉴中:德法美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与启示 |
一、德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德国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
(二)德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
二、法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法国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
(二)法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
三、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美国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
(二)美国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
四、日本教师专业标准的历史演进 |
(一)日本教师标准的形成与发展 |
(二)日本教师专业标准的确立与完善 |
五、德法美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
(一)丰富标准内容 |
(二)形成标准体系 |
(三)尊重本土文化 |
(四)发展信息技术 |
第四章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
一、基于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教师工作状态调查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的工具与方法 |
(三)样本的选择与数据采集 |
(四)调查结果的总体概况说明 |
二、基于调查、历史、国际比较发现教师专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专业标准中工具理性过强,人文关怀不足 |
(二)现行教师专业标准未反映出时代进步对教师的新要求 |
(三)教师专业标准的层次划分不够清晰 |
(四)教师专业标准中对教师掌握新信息技术的要求不足 |
(五)教师专业标准监控制度缺失 |
第五章 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理论研究层面 |
(一)缺乏对教师生命关怀的理论研究 |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专业标准一致性研究缺乏 |
二、专业标准制定的实践层面 |
(一)未能全面遵循专业标准的制定原则 |
(二)一体化的监督体系尚未形成 |
(三)教师专业标准未能引导制度形成稳定的结构 |
第六章 完善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策略 |
一、明确目的、科学定位,标准中体现对教师生命的关怀 |
(一)深刻理解教师的“职业性”与“存在性”,彰显教师生命价值 |
(二)构建“温暖”的教师专业标准,让教师拥有获得感与幸福感 |
二、完善结构、丰富内容,构建教师专业标准的完整框架 |
(一)依据教师专业结构完善教师专业标准结构框架 |
(二)建立分级的教师专业标准 |
(三)确立教师专业标准基本框架,动态更新专业标准内容 |
三、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确保教师专业标准的先进性 |
(一)提升教师专业标准的时代先进性 |
(二)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教师专业标准 |
(三)建立中国化的教师专业标准 |
四、学科支撑、有效监控,为教师专业标准应用提供保障 |
(一)推动学科建设为教师专业标准确立提供基础条件支撑 |
(二)建立专业标准的监控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Rasch模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质量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程序与数据处理 |
三、结果与分析 |
(一) 变量图 |
(二) 数据与Rasch模型的拟合 |
(三) 气泡图 |
四、讨论 |
五、结论 |
(7)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三、 国内外相关文献 |
(一) 国外相关文献 |
(二) 国内相关文献 |
四、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历史回顾 |
一、 我国研究生招生恢复时期(1978—1980) |
二、 我国研究生招生的调整时期(1981—1992) |
三、 我国研究生招生的改革时期(1993—2002) |
四、 我国研究生招生的深化改革时期(2003—2011) |
第二章 我国硕士生招生现状和入学考试制度问题分析 |
一、 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的现状 |
(一) 硕士生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 |
(二)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比例的调整 |
(三) 考试内容、形式、时间等相关内容的确立 |
(四) 报考硕士研究生的要求和报考对象 |
二、 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
(一) 考试时间的安排不合理 |
(二) 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的问题 |
(三) 复试形式化,导师缺乏自主权 |
(四) 考试的公平问题 |
第三章 美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成功经验 |
一、 美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形成与发展 |
二、 GRE 考试的特点与价值 |
(一) 考试内容全面且科学 |
(二) 成绩评价体系完善,兼顾公平公正 |
(三) 考试时间灵活,方式简便 |
三、 美国硕士生入学考试制度的启示 |
(一) 申报方式、申报条件和申报时间 |
(二) 考试机构及其成员 |
(三) 考试内容 |
(四) 评分机制 |
(五) 录取的标准 |
第四章 对我国硕士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建议 |
一、 设立专门的考试机构,逐步将研究生外语考试作为入学资格考试 |
二、 初试改革 |
(一) 降低初试公共课的考试难度 |
(二) 初试专业课应逐步实现国家统考 |
(三) 考试内容中增加对科研能力的考察 |
三、 加大复试权重,扩大高校自主权 |
四、 录取标准改革 |
五、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关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问卷调查 |
附录 B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3 公共选择与制度变迁:招考方式改革与建构的分析框架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2 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及其特征 |
2.1 研究生招考方式确立与改革回顾 |
2.2 研究生招考方式的改革特征 |
3 政府及利益群体在研究生招考方式中的利益偏向 |
3.1 政府在研究生招考方式中的利益偏向 |
3.2 利益群体在研究生招考方式中的利益偏向 |
4 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的准则 |
4.1 政府主导 |
4.2 渐进性改革 |
4.3 导师利益偏向凸出 |
4.4 考试 |
5 研究生招考方式的模式建构 |
5.1 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研究生招考模式 |
5.2 三种重要的研究生招考模式 |
6 我国博士生招考方式改革 |
6.1 博士生招考方式的改革及其特征 |
6.2 博士生招考方式的现存问题 |
6.3 博士生招考方式及其改革的论争 |
6.4 博士生招考方式的改革建议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的访谈问题 |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9)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之流变、论争与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原生制度确立和次生制度调整之流变 |
1.招生单位自行组织考试的过渡期 (1977-1979年) |
2.全国统考初步确立和稳定期 (1980-2001年) |
3.全国统考震荡期 (2002年至今) |
二、原生制度和次生制度改革之问题与论争 |
1.原生制度存在的问题 |
2.次生制度存在的问题 |
3.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论争的焦点 |
三、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之反思 |
1.原生制度是否必须继续坚持 |
2.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能否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 |
3.政府如何对待次生制度改革 |
(10)中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21世纪对硕士研究生的要求 |
第二节 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与生源质量的关系 |
第三节 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美国硕士研究生资格考试(GRE)的特点及价值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二章 中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历史沿革 |
第一节 美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形成和发展 |
第二节 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形成和发展 |
第三章 当前中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制与考试方式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生考试组织机构及其成员的比较 |
第二节 研究生考试内容的比较 |
第三节 研究生考试评分机制的比较 |
第四节 研究生初试(入学资格考试)成绩在录取中作用的比较 |
第四章 中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不同高等教育体制的制约 |
第二节 不同高校评估体系的作用 |
第三节 不同的学生评价传统的影响 |
第四节 不同的信用制度的约束 |
第五章 两国最新考试改革的内容及其目的 |
第一节 美国新版GRE改革内容及目的 |
第二节 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的内容和目的 |
第三节 浅析两国最新硕士研究生考试改革 |
第六章 中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建议 |
一、建立更合理的初试模式 |
二、建立专门的考试研发机构 |
三、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 |
四、高校把好复试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199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试题(论文参考文献)
- [1]40年英语科考试内容结构和题型结构研究 ——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为例[D]. 方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3]基于资源配置的研究生招生机制研究[D]. 罗敏.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6)
- [4]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教育学专业课两种命题形式的比较研究[D]. 张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我国现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改进研究[D]. 吴传刚.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6]Rasch模型在研究生入学考试质量分析中的应用[J]. 赵守盈,何妃霞,陈维,罗杰,关丹丹. 教育研究, 2012(06)
- [7]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D]. 肖建琴. 中南民族大学, 2012(03)
- [8]我国研究生招考方式改革研究[D]. 余桂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09(11)
- [9]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之流变、论争与反思[J]. 余桂红. 高等教育研究, 2012(11)
- [10]中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方式的比较研究[D]. 饶小霞.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