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给乡镇企业带来了什么

招标给乡镇企业带来了什么

一、招标给乡镇企业带来了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郜清攀[1](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农民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升级。而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却愈益无法满足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同时,也为当前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使人们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认识水平上升至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乡镇政府处于国家与农村社会交互作用的关键节点,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中枢和纽带。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者、协调者和践行者,不仅负责各项具体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决定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对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乃至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现阶段,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内容结构性失衡、服务供需脱节以及服务效能滞后,成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现农业农村全面振兴的制约因素。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出发,以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为依据,系统分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及能力不足表现的考察,从不同视角探析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加强基层政府改革的实践经验,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详细考察了政府、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概念。基于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与基本要求,全面考察了新时代新矛盾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渊源、现实依据、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并从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以及治理和善治理论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及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第二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分析。基于“要素构成—内部结构—外显结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结构,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要素条件的检视,深入透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目标和理念为指导,从静态(结果)和动态(过程)两个维度设计了一套用以测量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基层群众的服务需求、满意度和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三个方面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不同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进行系统考察。立足于实证分析的成果,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当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困境,从政府职能定位、财权与事权关系、考评机制、供给方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阐释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对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的分析。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结合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实践,详细探讨了国内一些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集约化、市场化、民主化、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实践,以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为例,从政府向市场放权、政府之间放权、政府向社会放权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权化、社会化改革等领域的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上述实践在政府组织机构改革、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间权责划分以及社会组织培养等方面对现阶段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启示。第五章,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进而从乡镇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供给机制、服务供给模式等多个层面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针对性措施。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从整体上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概况、总结及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可分为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内部结构是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本身所凭借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要素。外显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从服务结果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文化教育服务能力、生态环境服务能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公共安全服务能力。从服务过程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民意聚合与甄别能力、资源获取与配置能力、公共决策和执行能力、监督问责与评估能力、民意诉求回应能力。第二,影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包括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策略性要素四个方面。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形成就是通过乡镇政府的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以及策略性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共同作用,将政府潜在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转化为政府各种外显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第三,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的分析可知:从服务内容来看,首先,医疗卫生条件、养老保障服务、公共卫生安全以及污水治理属于基层群众最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的领域;其次,道路交通、基础教育、合作医疗保险属于基层群众比较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强的领域;再次,在水电气供给、社会治安、生产安全、贫困救助、农田水利、垃圾处理、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但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良好;最后,在法律援助、失业救济、公共文化、环境绿化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同时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从服务过程来看,乡镇政府在民意聚合与甄别、公共决策与执行、监督问责与评估、对民意诉求的回应等方面的能力表现尽管较为平衡,但普遍偏低,在资源获取与配置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第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规模不足,二是服务内容存在着结构性失衡,三是乡镇政府对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模糊清晰,四是服务供给脱离农村基层社会的实际需要,五是乡镇政府应对基层群众服务需求升级的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制约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体制性因素包括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制度性因素主要表现为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不健全;主体性因素主要是指乡镇政府服务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以及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欠缺;策略性因素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第五,针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应当以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为目标要求,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促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基本原则,逐步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具体而言,一是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完善以服务为导向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三是加强乡镇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五是探索多元主体协同的服务供给模式。

《中国乡镇行政管理研究》课题组[2](1998)在《中国乡镇行政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总论乡镇政权是国家最基层的权力机关,是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落脚点。加强乡镇政权行政管理研究,是充分发挥乡镇政权及村社组织职能,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一、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管理体制的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田野[3](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研究 ——基于权力运行的视角》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这一成就的根基在乡村,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开展四十年的乡村治理过程为我们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重要基础,并且乡村发展也成为我国未来的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乡村治理过程进行反思,可以使我们更加明晰这段历史进程的发展变迁,可以使我们更加客观、理性、科学的对待乡村治理问题,从而为我们未来的乡村建设提供思路。本研究通过扣住权力的运作过程来回顾与梳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乡村治理进程,通过构建“蓝图—施工—修缮”的工程框架来分析“中央—地方—农村”的权力运行过程,分阶段梳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治理进程。从1978年到1990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初兴时期。从蓝图看,我们建立起了“乡政村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这一格局奠定了改革开放40年乡村治理的基本蓝图。从施工看,这一时期的治理任务有征收税费、计划生育工作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等,施工者主要由乡镇政府、村干部和普通村民构成,施工过程就体现在这几大主体之间权力的相互作用。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农业发展问题、两委矛盾问题、乡村矛盾问题、干群矛盾问题、宗族问题和乡村伦理危机问题。从1990年到2002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困境时期。从蓝图看,中央政府在1990年组织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旨在通过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来解决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一会议规划了 90年代乡村治理工程的蓝图。从施工看,这一阶段的治理任务依然是征收税费、完成计划生育指标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此外,农村土地管理和农村维稳工作成为乡村治理新的也是突出的任务。这一阶段的施工者依然是乡镇政府、村干部与普通村民,在村干部群体中,“两委合一、交叉任职”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尽管这一阶段村级组织建设不断完善,但是乡村治理却矛盾频出,“三农”问题逐渐引起中央和社会的关注,学者将之概括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从2002年到2012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调整时期。从蓝图看,中央政府在新世纪伊始就进行了农业税费改革并最终取消了农业税,同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这一调整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蓝图。从施工看,土地管理、维稳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依然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此外,申请和实施项目、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强。这一阶段的施工者除了乡镇政府、村干部和普通村民外,县级政府和帮扶人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在项目制下,存在资源不合理使用和资源俘获问题;在农业发展上,依然存在政策滞后问题,并且还面临严峻的耕地面积下降的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乡村伦理危机进一步演进。从2012年到2018年,这一阶段是我国乡村治理工程的加速时期。从蓝图看,十八大后,我们国家开始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进程,在政策理论与实践经验积累过程中,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对乡村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当前和今后的乡村建设规划了宏伟蓝图。从施工看,土地管理、精准扶贫、环境治理和管理农村公共事务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施工者除了县乡政府、村干部和普通村民外,帮扶人员数量在增加,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从问题反馈与修缮来看,这一时期农业发展存在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的双重矛盾,农业现代化水平依然较低,在我国经济发展放缓的大形势下,农民增收也开始放缓。基层干部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存在普遍的形式主义问题,驻村工作队也面临资源能力有限、乡村排斥等帮扶困境,村级组织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新问题,生态与社会问题依然困扰着乡村发展。四十年来,乡村地区不仅为国家整体的现代化进程贡献了巨大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同时乡村地区本身的现代化进程,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也成为我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这种成就,与我们在设计乡村治理蓝图上坚持中央政策与地方经验、工业与农业、区域与整体发展、城市与乡村几个方面的互相协调,在施工上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加强对乡村地区的财政支持,发动体制内外人力资源对乡村发展进行帮扶,在问题反馈与修缮上不断加强对施工过程的审查与考核,为施工者畅通反馈渠道,坚持“小修小补”与“大刀阔斧”并行等等分不开。当然,在这些方面也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未来的乡村治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继续从蓝图、施工、修缮几个方面不断进行完善。

刘海兵[4](2016)在《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 ——基于S县、J县、L县6乡镇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不同于一般地区乡镇政府,在更为复杂的环境中承担着更加丰富的职能,它是民族政治关系的重要变量,其治理能力强弱影响到民族自治地方农牧民对现有民族政治体系的满意度大小,进而他们将这种满意度通过一定方式向民族政治秩序反馈,形成或认同维护、或抵触对抗的民族心理情绪,最终凝结为特定的民族关系。这一逻辑充分说明,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是和谐民族关系、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最直接公共资源供给者,也是各个民族调适民族政治关系的理想舞台。而其治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建设。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对维护当地民族关系、发展乡镇经济、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治理生态、治理职能、治理权力和治理人员是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的核心要素。本文以甘肃民族自治地方S县、J县、L县的6个乡镇为研究个案,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语境,在从治理场域、治理特征、治理演进和治理面向分析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生态的基础上,深入田野,运用访谈、调查问卷等民族学方法深入分析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过程中的职能、权力、人员的运作逻辑,剖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而运用治理的范式探讨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权力、人员的调适策略,并整合性地提出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建设路径。治理生态决定治理职能,治理权力和治理人员是治理职能实现的基础,治理生态、治理职能、治理权力和治理人员是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政府的分析框架。沿着这样的逻辑,论文共安排七个部分:绪论对本论文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作了说明。对“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治理型政府”等本文的核心概念作了界定。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发展”、“民族地区乡镇政府管理”以及“治理型政府”的角度对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族群冲突理论、族际整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治理理论。介绍了本文研究方法、研究进路、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资料。第一章强调治理生态是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政府建设的依据,即是治理职能选择、治理权力调适、治理人员发展的依据。本章首先介绍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S县、L县、J县乡镇政府治理场域,并分析了治理基质,进而以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空间和新中国建国以来乡镇政府治理演进为基础,深入剖析甘肃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治理生态与乡镇演进的互动规律,从而揭示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治理面向。第二章重点阐述了职能是政府运行的目标,也是权力配置和人员优化的基础。本章对职能、乡镇政府职能、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核心概念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并运用民族学方法梳理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职能结构。进而从民族基层社会公共服务、少数民族经济、宗教组织管理、族际关系、民族基层社会秩序、民族基层社会村政服务、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等方面对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履行给予了回应。第三章首先分析了权力相关理论,进而在一个包括县、乡、村、宗教组织的空间格局中,以相互之间权力博弈的视角分析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权力结构。第四章首先阐释了人员厘定依据,进而深入考察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的规模、能力和职业发展,以及族群对少数民族干部晋升、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族际关系、基层群众的辐射。第五章以职能、权力、人员三要素存在的问题为基础,深入探讨了治理的语境中如何实现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权力和人员更加有序、规范地运行,从而推动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促进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建设。结语对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族群冲突理论、族际整合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治理理论进行了再探讨,在与服务型政府相区别的基础上,阐释了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实质和运作逻辑。

解冰[5](2008)在《新农村基层政权权责制衡重构》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农村基层政权为研究对象,以政权职能及政权权责制衡为研究核心,从农村实际调查研究入手,以农村基层政权的历史变迁为逻辑起点,以农村基层政权的功能和结构设置及运转为基本研究框架,以农村基层政权在运转中存在的问题及障碍性要素为切入点,以乡镇政权的自身生长逻辑和现实基础等为主要研究内容,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政治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以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组织学等等多种学科理论,在分析了不同时期农村基层政权的相关职能变化以及对其绩效评估之后,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分析和探讨了农村基层政权的有效性和有限性的特征及其实现路径,并据此重构了农村基层政权权责制衡的相互关系,为相关部门在农村基层政权改革及其结构设计提供思路。全文共分十一章。第一章导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论文研究的内容、方法以及核心概念,研究的技术路线及研究的创新点等等。第二章是研究农村基层政权的制度变迁历程。本章主要从制度设计与形态变迁及功能这三个角度,对新中国解放前后几个阶段所发生的制度变迁进行梳理和分析。其目的旨在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历史演变、政权运转等进行纵向历史考察,揭示农村基层政权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制度路径依赖。第三章是研究人民公社这一政权历史形态中的政权生态以及所承担的角色。本章主要研究了建国初期到人民公社这一阶段农村基层政权参与农村社会治理和经济建设的历史过程,并对人民公社的特定阶段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绩效评价。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公社的政权存在源于它承担的全能政治功能:社会改造与控制功能,一切行动(包括经济建设)都服从国家政治需要。以至于在以革命为动力、以革命为表征的社会改造和建设中,以特殊的方式组织秩序,运作经济。第四章是研究人民公社解体之后,新的农村基层政权形式——乡镇政权的重建及其新的政权功能,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生态。本章从乡镇政权涉足经济领域的起源及参与经济建设的历史过程,特别是通过其对政权基础因素的影响进行对比研究,由此分析和解构乡镇政权重建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三种不同行为方式的历史根源及其政治生态。第五章是讨论乡镇政权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通过分析新世纪之初乡镇政权存在的问题,及由此产生的危害性,阐明乡镇改革既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更是影响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问题。基于对问题重要性认识,本章阐述了本次乡镇改革的政治内涵,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命题。第六章介绍和分析目前学术界、理论界以及与乡镇政权密切相关的县乡村干部等对本次乡镇改革的看法和观点论争。之所以这样安排,其意义在于通过对学术界和理论界的观点予以梳理,以及身处改革之中的干部感受呈现,使得对目前展开各种改革试验既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也在认识基础之上形成共识。第七章通过公众舆论调查对目前乡镇改革进行评估并提出对策。基于目前乡镇改革取向不明、改革不配套、不规范以及观点论争等等原因,乡镇改革存在诸多变数,本章采用政治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目前已经或正在进行的乡镇改革试验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并进行绩效评价。第八章主要通过对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农村基层政权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基层政权效率。透过政权效率分析以及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发现和寻找出政权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此研究基础之上为当前正在开展的创新实践提供思路,同时也为本论文的核心制度设计提供经验和思路依据。第九章重点研究新时期农村基层政权——乡镇政府权责制衡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建构思路。主要通过对未来乡镇政权的权责逻辑分析、乡镇政权面临的现实(自身结构特性以及改革带来的行政空间变化等)的考察,以此来确定并阐述未来乡镇政权权责制衡的基本思路。第十章是农村基层政权权责制衡的具体制度设计。这是本论文研究的重中之重。基于对目前新村建设乃至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之后考虑,从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对乡镇政权的基本要求、乡镇政权未来功能认识以及新时期(未来中长期)乡镇政权的权责制衡等三个方面,给乡镇政权进行新的职能定位,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未来农村新形势下的基层政权中的责任和权力之间制衡进行中长期制度设计。第十一章是建立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基础之上的法律化机制设计。这既是农村基层政权权责制衡的内在配套需求,也是权责制衡的保障要求,更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形势下的必然要求。学术研究是累积性的。但“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由于本文首次从纪检监察角度和立足于反腐倡廉工作来研究农村基层政权,不仅在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方面有所创新外,而且研究内容有所创新。其中,关于乡镇再改革问题的提出和基础政权效率的分析,关于权责制衡重构的逻辑推演和思路设计以及新时期乡镇政权的功能定位,关于权责制衡重构的法律化机制的设计等,均突出了创新性。从而,极大增加了研究成果转换为政策实践的可能性。

尤琳[6](2013)在《中国乡村关系 ——基于国家治能的检讨》文中指出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一直以来乡村社会被视为国家政治统治稳定的基础。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取决于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和社会的自治能力的均衡。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不仅表现为国家对乡村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还指国家行使治理能力过程中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互动关系的构建,因此,国家治理能力可用资源汲取能力、发展经济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制度规制能力等五个指标来测量。为了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国家向乡村社会汲取资源,并积极发展乡村经济、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这就不可避免和乡村社会产生联系,形成了国家权力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乡村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家权力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的此消彼长,乡村关系表现为不同的形态。本文以国家治理能力为分析框架,以乡村关系的历史和现实形态为研究对象,以国家权力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的消长与合作博弈为主线,从资源汲取能力、发展经济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制度规制能力等五个层面横向解剖现实乡村关系。本文认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汹涌的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浪潮冲击下,传统相对封闭、单一的乡村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开放,围绕国家建构和乡村整合的目标,一方面国家大力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加大公共服务供给的力度,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乡村治理日益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国家放权社会,村民自治的实施为乡村自治力量的增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深厚的土壤,30多年以来,“民主的蝴蝶”开始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翩翩起舞,农民从“民主学步”到维权自主,从“日常抗争”到“依法抗争”、“以法抗争”,乡村社会对国家治理形成了越来越强的制衡和倒逼机制。但是,从整体而言,乡村政治表现为鲜明的“非均衡”特征:在国家内部,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与社会的制度化关系是“非均衡”的;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国家治理能力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之间力量也是“非均衡”的,由此判断,国家治理能力依然较为薄弱。因此,乡村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在大力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和进一步向乡村社会赋权的同时,以“多元合作共治”为目标强化制度化建设,把乡镇政府、乡村社区各类组织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全文共包括绪论、正文与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缘起及意义、相关研究进展、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等。第一至第七章为正文部分,第一章在探讨国家治理能力的概念、构成要件及国家治理能力建设路径选择基础上,提出研究乡村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第二章以国家治理能力为分析框架梳理了乡村关系的历史形态和演进逻辑,第三章至第七章从制度规制能力、资源汲取能力、发展经济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等五方面揭示乡村关系的现实形态。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了全文思想,对乡村关系的未来提出了“强政府——强社会”的理想模型和实现路径。第一章提出国家治理能力是研究乡村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国家治理能力的构成要件包括资源汲取能力、发展经济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制度规制能力等。国家治理能力不仅表现资源汲取能力、发展经济能力、社会管理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制度规制能力的增强,还表现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互动关系的构建。由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国家对乡村社区治理能力的强弱对国家政权稳定与否有着重要影响,从本质上看,国家对乡村社区治理的过程就是国家权力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博弈与互动的过程。第二章以国家治理能力为分析框架揭示了乡村关系的演进逻辑。以国家治理能力为分析框架,乡村关系在各个历史时期展现出不同的图景。乡村关系的历史演变表明,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与社会的制度化关系呈现出非均衡的特征,一方面,国家治理能力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乡镇政府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之间力量处于不均衡配置与互动,国家权力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之间互动并非完全表现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互动,国家与社会的制度化关系较弱。第三章分析制度规制能力中的乡村关系。在探讨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权力来源、职责内容及运行规则基础上,指出乡村关系的本质是国家权力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的关系,村民自治权是国家向基层社会让渡的部分治权,村委会行使的自治权来源于村民的授权,乡镇政府及村委会有各自的权力边界,村委会在村民自治活动领域内行使自治权,乡镇政府有权指导属于村民自治范围的事项。第四章考察资源汲取能力中的乡村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财政体制经历了三次变革,但仅是国家向乡村社区汲取资源手段与方式的变化,其实质和目的均表现为国家出于宏观经济发展需要而向乡村社区汲取资源。由于国家财政来源与财政能力决定和制约着国家对乡村社区治理格局的特性和治理绩效,在国家向乡村社区汲取资源过程中,围绕税费的汲取与上缴,就产生了国家与乡村社区、政府与农民和农村干部与群众之间利益划分、争夺与平衡的问题。也就是说,乡村两级组织互动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对乡村社区的资源的汲取和乡村社区对乡镇的税费上缴,乡村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基于税费征缴而产生的乡村两级主体利益分配关系,乡村关系主要表现为“行政化”关系的同时,乡镇政府干部与村干部辅之于“原则+情感”的关系。第五章探讨发展经济能力中的乡村关系。纵观中国农村经济30多年的发展历程,作为农民与新兴市场之中介的乡镇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在压力型体制和政绩激励的驱动下,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发展与改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乡村主要经济活动,村委会是在乡镇政府的主导和指导下发展农村经济,乡村社区对乡镇政府有较强的依赖性。随着乡村社区农业生产及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化及市场化,乡村社区经济组织的兴起,在经济活动领域乡村关系将更多表现为合作协商关系。第六章对社会管理能力中的乡村关系进行分析。随着我国的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再次走到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关口,各地开展的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社区建设,以社区作为资源整合的“平台”和服务管理的“抓手”,着力进行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创新,推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乡级管理机构的延伸让国家权力进一步下沉到乡村社区,村级组织架构的拓展使社会的自主性进一步增强,伴随与开放、流动、分化和多样化乡村社区相适应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形成,乡村关系呈多样化态势,合作共治将是乡村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七章考察公共服务能力中的乡村关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服务正从农民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公共服务为主转变,传统村民自治所承担的公共服务及公益事业将更多地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担,乡镇政府也将更多地承担村民自治的财政及运行成本。同时,村委会的工作内容、重点和功能也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传统的税费征缴、计划生育向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转变。在“公共服务多中心体制”的框架下,乡镇政府为村委会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村委会协助乡镇政府提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乡镇政府与乡村社区社会组织及经济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表现为“公私伙伴关系”。最后是结论与展望。“乡政村治”时期,是国家治理能力增强与乡村自治权力生长的过程,但是,总体而言,国家治理能力增强与国家制度能力建设发展不同步,二者处于不均衡状态。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使乡镇政府行政功能进一步向乡村社区的弥散化,乡镇政府管控和包办许多原先由乡村社区自治组织完成的事项,许多原先由乡村社区自治组织发挥的自治功能由乡镇政府承担,乡镇政府行政权力在乡村社区无所不能,无所不包,乡村社区自治组织表现为对乡镇政府的依附,受到乡镇政府一定程度上的控制与约束,乡镇政府与乡村社区自治组织之间力量处于不均衡配置与互动,国家权力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之间互动并非完全表现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互动。因此,在合作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未来乡村关系的理想模式是“强政府——强社会”,通过合理界定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权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的权力、职能和行为边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合法化、程序化、制度化的相互形塑的关系,促进乡镇政府行政管理权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共生共强。

冉春梅[7](2020)在《产业转型升级下非正规工业用地形成机理及再开发研究》文中提出土地是各类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是经济社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传统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盘活存量工业用地将成为本阶段促进工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非正规工业用地是存量工业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具有普遍性。推动非正规工业用地正规化,将是存量工业用地再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土地资源管理部门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然而,当下对非正规工业用地的再开发并没有形成具有普适性的用地政策引导与规范,且现有研究对非正规用地的关注也较少。因此,有必要对非正规工业用地展开相关研究,在分析其概念内涵、外部约束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正规化途径。本文首先以浙江省X区为典型案例,具体探讨了非正规工业用地的基本特征与具体类型,得出解决非正规工业用地的出路问题与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关联。基于此,结合民营经济发展背景,本文将非正规工业用地的时间演化分为四大阶段。由于非正规工业用地作为一种制度外的存在,涉及众多利益主体,是土地上精英主体非均衡博弈的产物。因此,本文结合城市增长机器理论,探讨了各个阶段非正规工业用地背后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非正规工业用地的产生是各类主体基于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生存策略与应对机制,在特定时期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在以案例形式加强对非正规工业用地概念内涵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当下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本文指出,从全国层面来看,推动非正规工业用地正规化符合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由于传统正规化的方式会给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寻找到具有差别化的、得人心的、具有普适性的正规化途径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两条以“工业用地指标交易体系”为基础的正规化途径,即分时正规化与分类正规化。同时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允许建设用地指标的跨区域再配置,以实现生产要素向高效率地区流动。

杨楠[8](2014)在《乡镇政府的责任问题研究 ——以城乡统筹为视阈》文中研究表明责任,是一种担当,至少可以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使人担当起某些职务和职责;二是做好份内之事;三是做不好份内应做的事情,应承担的过失。政府责任就是政府的担当,即政府必须做好份内的事情,否则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受到相应的谴责和惩罚。责任是现代政府必须具备的主要品质,也是现代政府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只有对公民负责、并且公共权力受到限制的政府才是责任政府。政府及其公务员行使的每一项公共权力背后,都连接着一份相应的责任。不承担责任的政府必然会导致公共权力的滥用,不负责任的政府是不具有合法性的政府。地方政府也同样如此。乡镇政府作为最基层的地方政府,是联系“三农”的纽带,其管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广袤农村和广大农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何准确定位乡镇政府责任或乡镇政府应履行什么样的责任,从而使乡镇政府合法高效地运行,是地方政府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乡镇政府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处于基础和末梢。国家关于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有关行政法规、命令、指示,最终都要通过乡镇政府的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来贯彻落实。这种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它需要履行的责任与其他层级的政府责任有所区别的特殊性。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国家对农村放权让利,一方面使农村经济体制发生深刻的变更,同时在客观上不可避免的导致农村在历史中积淀而成的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基层自治是调动广大群众生产积极性的必要措施,但也使农村在组织形式上日趋分散、流动性加强。政府因放权而对农村的控制和管理相对放松,导致很多国家政策很难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真正在农村贯彻施行。新的问题带来新的思考,特别是随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农村新的社会问题的涌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国家更需要通过正式的政权组织渠道,特别是乡镇政府来履行好这样一种特殊的责任,维护好农民的权利,保障好农民的权益。因此,乡镇政府的责任问题研究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很有意义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乡镇政府的责任建构为研究目标,以城乡统筹发展为背景,以治理善治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以及责任政府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乡镇建制的历史变迁、现实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实态运行为叙事脉络,通过理论研究、比较分析、历史分析以及规范研究方法,论述乡镇政府的责任建构。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论述。首先阐述城乡统筹、乡镇政府、责任以及政府责任的概念,并就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政府责任与政府职能的概念进行了辨析,说明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研究乡镇政府责任问题的理论基点——治理与善治理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中国乡镇政府究竟要履行什么样的责任,必须在结合基层实际和自身实情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先进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其次研究乡镇政府责任建构所面对的崭新背景,即随着当前农村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城乡统筹发展是大势所趋,并对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在传统农村城镇化上取得突破,才能较好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开拓农村市场、激发农村和区域经济活力,推动农村产业升级,实现农村跨越式发展。在国家层面上看,推动农村城镇化也是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这一表述给乡镇政府的责任建构带来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再次通过论述中国农村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行政环境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剖析我国乡镇政府责任重新建构的必然性,并辅以实例,从宏观到微观,从一般到个别,联系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深入分析我国城乡统筹进程中乡镇政府的责任问题,探讨乡镇政府责任建构的历史机遇和现实实践。最后以治理与善治理论和责任政府理论为指导,提出在统筹城乡的发展进程中,推进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是乡镇政府守土有责的题中之义。责任的建构应致力于相应的体制机制的健全、民主机制的完善和农民民生的改善。指出把建设责任型政府作为乡镇政府努力的目标,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解决好现代社会条件下政府和农民的关系问题,规范乡镇政府的行政行为,发展农村的基层民主,培养成熟公民,为实现好、保障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建设和谐农村奠定基础。

王中汝[9](2002)在《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农村政治发展为基本脉络,结合经验分析等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政权运转中存在的问题,并在乡镇政权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解决乡镇政权改革的一系列措施。全文由导言和五章正文组成。导言主要提出了本文要研究的问题——乡镇政权在运转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研究乡镇问题的基本视角——农村政治发展。以政治发展的视角研究乡镇政权运转中存在的问题,意味着基层政权的历史变迁将成为本文的逻辑起点,乡镇政权的行为、功能、结构将成为本文的基本研究框架,乡镇政权的权力和农村居民的权利将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换言之,本文是从政治发展的视野中研究乡镇政权的。第一章简要回顾了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历史变迁,重点分析了基层政权的设置、运转和利弊得失。分析表明,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民国时代,以基层政权为核心的农村治理体制都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弊端,主要是农村特权阶层借助专制的基层政治权力对农民进行压榨和盘剥,其直接后果是从社会底层动摇并埋葬了一个又一个中央政权——在封建时代表现为王朝治乱循环,在近代表现为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失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改造了基层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初步建立了民主政治这一崭新的利益关联机制——主要是自下而上发动普通群众参与到基层政权的运行中去,从而争取到农民的衷心拥护,赢得了革命战争的伟大胜利。同样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公社的设置和运行却是不成功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第二章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基层政权与社会之间的权力分离和基层政权自身的结构分化,这也是新时期农村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由于中国农村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一系列转型时期特有的问题便暴露了出来,表现在乡镇政权的运转上,本文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乡镇政权的违法行政行为;乡镇干部的腐败行为;乡镇政权社会控制功能弱化;乡镇政权经济功能上的偏差。其中,有些问题明显带有历史的烙印,如乡镇干部(基层政治权力的拥有者、行使者)的腐败问题;有些问题是新时期政治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如乡镇政权违法干涉村民自治的问题。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这些问题所导致的政治后果,不仅是乡镇政权的“离土”、“离农”倾向和相应的合法性危机,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会演变为党在农村执政的危机和整个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危机。第三章重点分析了乡镇政权诸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乡镇政权(以及乡镇干部)之所以在治理行为、功能履行上产生严重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首先,中央偏向城市和工业的政策,是乡镇诸问题产生的宏观政策背景;其次,乡村之间、县乡之间以及乡镇政权内部权力关系失衡,权力结构分化不充分所导致的不稳定,是乡镇诸问题产生的体制根源;<WP=4>第三,现行乡镇干部政治激励机制缺乏科学性,是乡镇诸问题产生的机制根源;第四,以家族文化为核心的农村非正式制度的消极影响,是乡镇诸问题产生的文化根源。乡镇政权运转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样性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综合性的,需要进行配套性的综合改革加以解决。第四章探讨了乡镇政权的行政改革措施。乡镇行政改革的目的,是根据责权一致的原则解决乡镇政权的效率问题。第一,坚持完善和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政务公开制度,规范乡镇政权的权力行为和权力过程,为乡镇政权依法行政奠定微观制度基础。第二,改革县乡行政管理体制,在县乡之间实行法律化分权,彻底废止现行的“条”“块”管理体制,增强乡镇政权的行政协调能力。第三,最根本的是科学界定乡镇政权经济功能,以及根据功能合理设置乡镇机构。通过上述措施,巩固乡镇政权的基层政权地位,提高乡镇政权的行政效率。第五章探讨了乡镇政权的政治改革问题。乡镇政治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巩固乡镇政权的合法性,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本文认为,由基层政权的特点所决定,乡镇政治改革的重点是乡镇选举制度的创新,特别是乡镇长选举制度的创新。通过乡镇选举制度改革,规范乡镇政权与农村居民之间的权力与权利关系,理顺乡镇党委、人大、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建立既能够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又能够规范乡镇政权的施政权力的民主政治新体制。

钟少芳[10](2019)在《区镇合谋:肇庆市C区H镇“一门式一网式”改革的选择性应付考核逻辑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合谋(也称共谋)是中国基层政府行为的一个突出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合谋是“狼狈为奸”,也有人认为是“合作共赢”。基层政府在执行上级政府的各种指令政策时,由于上级政府对所管辖的区域进行统一性的政策制度制定,基层政府在执行这些统一的政策时受资源能力禀赋的限制,并非所有的基层政府都能完全回应上级的政策要求,面对上级的监督考核以及“连坐制”的问责时,基层上下级政府常常由于休戚与共而合谋策划、暗度陈仓,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各种手段,来共同合作以应付这些政策要求以及更上一级的各种监督检查,这种选择性应付上级监督考核的合谋行为导致了执行过程偏离政策初衷的结果。在肇庆市的一个基层乡镇政府——H镇政府,自下而上地推行“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时,由于制度的一统性要求,以及区镇两级资源能力禀赋的限制和利益考虑,C区和H镇两级政府无法完全回应省政府统一要求但又碍于改革监督考核的高压要求,这就出现了H镇(代理方)和C区直部门(监督方)合谋来选择性应付改革的政策要求以及随之而来的更上级政府(委托方)的各种检查。对此,民众申请人(使用方)只能被动地选择依从这种合谋的结果。本文在研究肇庆市“一门式一网式”政府服务改革中出现的数据共享困难、利益限制和事权下放不顺利等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以C区和H镇的合谋为研究个案,立足于镇一级,以“乡镇政府—区直职能部门”作为研究视角,挖掘基层政府间这种选择性应付上级考核的合谋行为是如何运作及共同影响改革的过程和结果。研究发现,在现有的政府组织机构“条”“块”分割和科层制度问题下,需要省级政府自上而下推行的改革却由作为基层政府的区镇政府自下而上地推行,基层政府很难完全回应改革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还要面对着上级不时的检查和考核的压力,势必会推动基层政府间选择性应付考核的行为——合谋。基层政府间合谋和民众被动依从的行为之所以发生,归根结底是由于合谋能够为基层政府争取利益和规避风险,为民众申请人规避麻烦和通过审批。简言之,基层政府间合谋和民众被动依从的行为是其在理性逻辑下的一种策略性选择。

二、招标给乡镇企业带来了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招标给乡镇企业带来了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乡镇政府、政府能力与公共服务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三)乡村振兴战略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二)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四)治理和善治理论
    三、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一)是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是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三)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依据
        (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内部结构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外显结构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形成的要素条件
        (一)体制性要素
        (二)制度性要素
        (三)主体性要素
        (四)策略性要素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基于结果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二)基于过程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一、调查数据和资料的来源
        (一)问卷调查
        (二)访谈调查
        (三)实地调查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现状的考察
        (一)对农民群体公共服务需求的考察
        (二)基于满意度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三)基于供给过程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综合表现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二)服务供给内容的结构性失衡
        (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认知模糊
        (四)脱离农村基层社会实际需要
        (五)应对服务需求升级能力不足
    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归因分析
        (一)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
        (二)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
        (三)人才管理制度机制不完善
        (四)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不合理
        (五)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科学
第四章 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
    一、国内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一)“政务中心”:公共服务集约化改革
        (二)“以钱养事”: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三)“民主恳谈”:公共服务民主化改革
        (四)“互联网+”:公共服务信息化改革
    二、国外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二)地方政府分权化改革
        (三)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
    三、国内外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经验启示
        (一)优化乡镇政府的组织结构
        (二)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三)合理划分政府间权责关系
        (四)积极培育服务类社会组织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探讨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
        (一)加快推进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
        (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利益诉求
        (四)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为核心
        (二)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
        (三)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准则
        (四)以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宗旨
    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三)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四)革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五)探索多元服务供给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中国乡镇行政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总论
    一、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管理体制的形成
        1.
        2.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体制。
        3.现行乡 (镇) 体制
        (二) 我国乡镇行政效能的现状分析
        1.乡镇政府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乡 (镇) 政府行政效能的制约因素
        (三) 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
        1.大刀阔斧裁减冗员全面推行乡镇机关精兵简政
        2.实行乡镇党委政治领导下的党政分开。依法加强乡镇政府机构的职能
        (1) 从认识上明确乡镇党委对政府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2) 理顺党政关系的两种过渡模式。
        3.改革乡镇“条块分割体制实现乡镇政府的权力归位
    二、继续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推动农村两个根本转变
        (一) 我国乡镇行政职能的历史变迁
        1.农村社会结构的巨变
        2、农村所有制结构的变革
        3.农民的分化呈现多元化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长期稳定
        (二) 继续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客观必然
        1.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政府职能转变
        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3.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进程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4.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1.政府在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上的职能定位
        2.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四) 乡镇转变职能的基本内容
        1.实行政企分开
        2.经济调控。
        (1) 乡镇财政调控。
        (2) 乡镇金融调控。
        (3)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加强村级管理方式研究——从行政机构到自治组织
        (一) 我国村级管理现状及依据
        1、我国村级管理概况。
        (1) 村级自治形式。
        (2) 行政管理形式。
        (3) 混合管理形式。
        2.现实依据
        (1) 村级自治形式:
        (2) 行政管理形式。
        (3) 混合管理形式。
        (二) 目前村级组织的运行状况和改革设想
        1.目前的村级组织实质上仍是一级非完全性的行政机构
        2.乡村之间因为职责上的矛盾而产生了体制变形
        3.自治职责不明加剧了村级组织管理功能的弱化和农民的分散发展
        4.集体经济的薄弱和自治意识的淡薄制约着农村自治建设
        (三) 把村务公开作为推进村民自治的突破口
        1.村务公开是村民自治的内容。
        2.村民自治是村务公开的前提。
        3.村务公开是村民自治的需要。
        4.村民自治是村务公开的保障。
        (四) 强化村规民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四、加强乡镇行政管理素养, 提高乡镇行政管理水平
        (一) 乡镇行政管理的思想基础建设
        1、加强乡镇公务行为自律机制建设
        (1) 思想道德建设
        (2) 行政道德建设
        (3) 行政道德修养
        (4) 行政科学素养
        (二) 乡镇行政执行的特点与要求
        1.乡镇行政执行的特点:
        2.乡镇行政执行中的问题。
        3.乡镇行政执行的要求
        4.乡镇行政执行与创办示范基地
        (三) 探索乡镇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方法
    五、科学评价乡镇行政效能, 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 建立科学的行政效能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的指标体系
        2.评价标准的误区
        (二) 在评价乡镇行政效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意近期与远期的一致性。
        2.注意局部与全局的统一性。
        3.正确看待组织与个人的工作成果与绩效。
        4.注意分析原因与结果。
        5.正确看待潜在绩效和显着绩效。
        6.上级评价与下级评价并重。
        (三) 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持续发展
        1.全面搞好乡镇精神文明建设
        (1) 明确职责, 要把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2) 结合实际, 认真贯彻“重在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3) 以人为本, 发挥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推进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 从指导思想上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方略
        (2) 理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政策法律环境
        (3) 围绕可持续发展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
        (4) 按可持续发展思路整体开发、改善、保护整个国土资源
        (5) 加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10项建设
乡镇行政管理历史沿革和基本特点
    一、乡镇行政管理的历史沿革
        (一) 中国封建社会的乡制
        1、秦汉的“乡亭制”。
        2、魏晋南北朝之乡制。
        3、隋唐的乡里行政组织。
        4、
        5、明代的乡制, 明朝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高度发展的朝代。
        6、清朝之乡制。
        (二)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乡镇行政制度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乡镇建制
        1、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议行合一”的乡苏维埃 (1927—1937)
        2.抗日战争时期各根据地的乡镇建制 (1937—1945)
        3.解放战争时期的乡镇建制。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乡镇建制
        1.建国至人民公社化前的乡镇建制。
        2.人民公社时期的政社合一体制 (1958—1983) 。
        3.现行乡镇体制 (1983至今)
    二、乡镇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
        1.管理对象的直接性。
        2.管理渠道的终端性。
        3.管理内容的聚集性。
        4.管理方式的具体性。
农村社会变迁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
    一、农村社会变迁与乡镇政府职能的相关性
        (一) 制度变迁对农村社会结构的影响
        (二) 农村社会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其关联
        三、政府在农村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二、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继续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一) 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政府职能
        (二)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三) 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进程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四) 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一) 政府在农村经济和社会管理上的职能定位
        1.保护产权。
        2.提供公共产品。
        3.保护资源与环境。
        4.稳定和管理市场。
        5.收入再分配。
        (二) 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1.执行职能。
        2.建设职能。
        3.服务职能。
        4.协调职能。
        5.监督职能。
        6.治安职能。
    四、继续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对策研究
        (一)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应理顺四种关系
        1.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
        2.理顺政企关系, 加强政府对企业的宏观管理。
        3.依法整合乡村关系, 有效发挥乡镇政府职能。
        4.合理解决县乡关系, 健全和完善乡镇政府职能。
        (二) 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应解决两对矛盾
        1.职能扩张与财政制约的矛盾。
        2.职能转变与行政环境的矛盾。
乡镇行政决策执行与控制
    一、乡镇行政运行机制
        (一) 行政运行机制的含义
        (二) 行政运行机制的内容
        1.行政运行的权力调整机制。
        2.行政运行协调机制。
        3.行政运行激励机制。
        4.行政运行适应机制。
        5.行政运行的约束机制。
        (三) 乡镇行政运行机制要素简析
        1.乡镇行政运行主体要素。
        2.乡镇行政运行动力要素。
        3.行政运行控制要素。
        4.行政运行程序要素。
        5.行政运行保障要素。
    二、乡镇行政决策
        (一) 乡镇行政决策的范围
        (二) 乡镇行政决策的特点
        (三) 乡镇公共决策过程
        (四) 乡镇日常决策的主要方法
        (五) 乡镇决策的主要问题
        (六) 乡镇行政决策面临的矛盾
    三、乡镇行政执行
        (一) 乡镇行政执行的特点
        (二) 乡镇行政执行中的问题、原因与对策
        (三) 乡镇行政执行的要求
        (四) 乡镇行政执行与创办示范基地
    四、乡镇行政控制
    五、乡镇管理体制改革与行政运行
        (一) 乡镇与县级条块关系
        (二) 乡镇党政关系
        (三) 乡镇政企关系
        (四) 乡镇行政管理与村级自治的关系
        (五) 解决县乡条块矛盾的设想
        (六)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依据
        1.一个理论依据。
        2.实践依据。

(3)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研究 ——基于权力运行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分析框架: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工程初兴:村民自治与乡村治理体系的变革1978-1990
    第一节 蓝图:乡政村治格局的初步建立
        ―、自下而上的生成逻辑:村民自治的发生及其案例
        二、自上而下的推动逻辑:国家的视角与髙层政治精英的推动
    第二节 施工:乡政村治格局与乡村权力结构变迁
        一、乡政村治格局下的治理任务与施工者
        二、乡政村治格局下的乡村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一、农村经济发展问题
        二、两委矛盾问题
        三、乡村矛盾问题
        四、干群矛盾问题
        五、宗族的复兴
        六、伦理危机初显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工程困境:“三农”问题与乡村治理的徘徊1990-2002
    第一节 蓝图:莱西会议与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目标确立
        一、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二、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推动村民自治深化发展
    第二节 施工:乡村权利结构的进一步变迁
        一、治理任务及其施工者
        二、施工过程:乡村权利主体的互动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一、“农业真危险”:农业经济发展困境
        二、“农民真苦”:税费增长与农民抗争
        三、“农村真穷”:城市化进程、农地征用与乡村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四、乡村治理内卷化
        五、宗族问题的消长
        六、乡村伦理危机加剧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工程调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逻辑转换2002-2012
    第一节 蓝图:由税费改革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税费改革与农业税的废除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兴起
        三、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政策
    第二节 施工: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权力结构与乡村治理
        一、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任务及其施工者
        二、后税费时代乡村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一、项目制下的治理困境
        二、农业发展若干问题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四、乡村伦理危机的演进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工程加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与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2012-2018
    第一节 蓝图:由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
        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乡村振兴战略与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施工:新时代的乡村权力结构与乡村治理
        一、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任务及其施工者
        二、新时代乡村治理工程的施工过程
    第三节 问题反馈与修缮
        一、精准扶贫下的治理困境
        二、村级组织建设困境
        三、农业发展若干问题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一、40年乡村治理取得的成就、经验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工程分析框架对于农村研究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三、乡村治理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 ——基于S县、J县、L县6乡镇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五、研究进路和研究方法
    六、研究内容
    七、研究资料
    八、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生态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场域
        一、S县J县L县乡镇概况
        二、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基质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环境
        一、少数民族群体收入水平很低
        二、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发展差距十分明显
        三、民族关系多样复杂
        四、宗教组织多而交错
        五、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总体偏低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演进
        一、以控制和约束为核心的代理型基层政权(1949-1982)
        二、以“分开”和放权为核心的汲取型基层政权(1982-2000)
        三、以意识和机制转换为核心的服务型基层政权(2000-至今)
    第四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面向
        一、民族生态与乡镇演进的互动
        二、少数民族对甘肃民族自治地方基层政治生活的影响
        三、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演展
第二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职能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关于“政府职能”
        二、关于“乡镇政府职能”
        三、关于“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的职能“应然”结构
        一、提供民族基层社会公共设施
        二、提高少数民族群体收入
        三、调节族际关系
        四、保护民族自治地方生态环境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职能“实然”回应
        一、民族基层社会公共服务比较短缺
        二、少数民族经济欠发展
        三、宗教组织管理体系不健全
        四、族际关系调节尚有挑战
        五、民族基层社会秩序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民族基层社会村政服务仍需改善
        七、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第三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权力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路径与配置
        一、权力相关理论
        二、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获得路径
        三、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配置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县乡权力博弈
        一、“天大的责任”
        二、“巴掌大的权力”
        三、权力配置失序下的“混沌”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内部博弈
        一、权力边界模糊
        二、机构设置模式化
        三、党政权力关系有一元化倾向
        四、决策过程不精细
        五、基层公权力威信不高
    第四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村权力博弈
        一、不得不干预村政
        二、不得不依赖村政
    第五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与宗教组织的权力博弈
        一、宗教组织治理的实践不断丰富
        二、宗教治理中的“条块”关系尚不顺畅
        三、在不同领域整合社会资本
第四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的厘定依据
        一、决定因素:“民族”生态下的政府职能
        二、直接依据:“民族”生态下的政府规模与结构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规模
        一、“职责同构”下的“专干”
        二、存在临时性借调
        三、人权事权相对独立的“条条”人员较多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能力
        一、年龄以“80 后”“90 后”为主
        二、第一学历为本科和大专的比例较低
        三、素质和能力的满意度测评不高
        四、服务意识的满意度测评不高
        五、政策水平的满意度测评不高
    第四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职业发展
        一、职位晋升比较困难
        二、人员流动性较高
        三、身份“天花板”
        四、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激励机制缺失
    第五节 族群的能量
        一、对少数民族干部晋升的辐射
        二、对乡镇政府人员族际关系的辐射
        三、对民族社会基层群众的辐射
第五章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路径
    第一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职能厘定
        一、推进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职能建设
        二、提升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能力
        三、增加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投入
    第二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权力调适
        一、平衡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结构
        二、完善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权力过程
    第三节 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治理人员优化
        一、适度扩大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规模
        二、着力优化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结构
        三、构建甘肃民族自治地方乡镇政府人员治理考评系统
结语 理论反思
    一、对四个理论基础的再探讨
    二、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实质
    三、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的运作逻辑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新农村基层政权权责制衡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相关概念及关联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分析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外研究的观点
        三、国内外研究分析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与结构
        一、研究范围
        二、基本思路
        三、内容结构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五节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第二章 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的制度变迁
    第一节 封建社会中农村基层政权的历史变迁
        一、制度及其环境演变
        二、制度变迁中的政权功能:控制社会
        三、政权运转特点:专制政治下的“官绅合治”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农村基层政权
        一、近代中国的基层政权变迁
        二、危机应对中的中国共产党选择
        三、政权运转特点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制度选择
        一、乡级政权的形态
        二、政权实现路径
        三、政权运转特点
        四、乡级政权评价
第三章 人民公社的政治生态与角色
    第一节 人民公社的设立背景
        一、国际政治环境与军事安全
        二、国内政治压力与经济形势
        三、人民公社的理论逻辑根源
    第二节 人民公社的战略选择与任务
        一、人民公社构想的提议
        二、人民公社的建立与修正
        三、人民公社的战略任务
    第三节 人民公社结构与运转
        一、人民公社的组织结构
        二、人民公社的运作特点
        三、人民公社的政策讨论
    第四节 人民公社绩效评价
        一、基于政治学视角的人民公社绩效评价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的人民公社绩效评价
        三、基于社会学视角的人民公社绩效评价
第四章 乡镇政权重建与绩效
    第一节 人民公社制度变迁与乡镇功能转轨
        一、农村基层政权形态的变迁
        二、制度变迁中的政经角色剥离
        三、乡镇政权功能转型:搞活经济
    第二节 乡镇政权重建的绩效
        一、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
        二、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
        三、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节 乡镇政权行为形态差异化及解析
        一、不同乡镇政权行为的差异化特征
        二、乡镇政权不同行为的差异化要素解析
        三、乡镇政权行为形态形成过程解析
    第四节 转型期乡镇政权的政治生态
        一、乡镇行政自利化倾向
        二、“离根”、“离土”倾向
        三、乡镇政权畸变与机制性脱序
第五章 乡镇再改革与新农村建设
    第一节 乡镇再改革的背景
        一、机构膨胀与农民负担
        二、宏观繁荣下的“三农”危机
        三、乡镇政权出现合法性危机
    第二节 乡镇再改革背景成因解析
        一、政策成因
        二、体制根源
        三、机制缺陷
    第三节 乡镇再改革的政治内涵
        一、农业价值再认识
        二、政权合法性再生产
        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重塑
    第四节 乡镇改革的战略命题解析
        一、制度安排与农村发展
        二、农民福利再造
        三、农民权利——权力的演进与互融
第六章 乡镇改革争论与政治实验
    第一节 乡镇改革再认识与讨论
        一、“三农”问题与城乡差别认识
        二、改革规律及共识的认识论争
        三、乡镇建制论争与分析
        四、城乡融合问题讨论
    第二节 乡镇再改革实践议论
        一、对“精简机构”改革效果的质疑
        二、对“海推直选”乡镇长的合法性质疑
        三、对小城镇建设作用的质疑
    第三节 乡镇改革的碰撞与冲击
        一、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的冲突
        二、乡镇债务化解之痛
        三、乡镇改革成本之困(钱从哪来?人往哪去?)
        四、农民中介组织发展的进与退
第七章 公众舆论调查与改革绩效分析
    第一节 公众调查及测定
        一、公众调查设计
        二、方法与抽样
        三、分析与测定
    第二节 乡镇再改革绩效分析
        一、经济绩效
        二、政治绩效
        三、社会绩效
    第三节 乡镇再改革中的新问题
        一、“讨饭财政”下的秩序干扰与政治失序
        二、形式化改革下的消极行政与信仰流失
        三、改革遮蔽下的跑冒滴漏与新型腐败
第八章 农村基层政权效率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农村基层政权效率因子
        一、政权效率问题的提出及其背景
        二、政权效率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三、乡镇政权效率因子选择
    第二节 调查统计与分析讨论
        一、调查方法与抽样
        二、模型设计与数据统计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三节 农村基层政权效率实证分析
        一、1949年之前:无为政治与有为介入
        二、人民公社:政治高效与经济低效
        三、乡镇政府:经济高效与政治低效
    第四节 农村基层政权监督与效率
        一、政策扭曲过程解析
        二、农村基层政权的监督渠道及效率分析
        三、乡镇政权监督乏力的因素解析
第九章 权责制衡重构的逻辑与思路
    第一节 权责制衡的理论基础
        一、乡镇政权的权责逻辑
        二、乡镇政权权力的有效性
        三、乡镇政权权力的有限性
    第二节 权责制衡的现实基础
        一、乡镇政权结构与特征
        二、乡镇政权调整的必然性
        三、乡镇政权廉政建设形势研判
    第三节 重构乡镇政权的思路
        一、乡镇改革逻辑:职能决定形态
        二、乡镇改革的价值取向
        三、乡镇监督机制的构建路径
第十章 农村基层政权权责制衡重构
    第一节 新时期乡镇功能定位
        一、保护性功能
        二、生产性功能
        三、服务性功能
    第二节 乡镇政权权责制衡建构
        一、乡镇政权的权力建构
        二、乡镇有限权力建构
        三、责、权、利量化与统一
    第三节 乡镇监督体制重建
        一、乡镇监督要素及其关联
        二、县乡村监督体制整体设计
        三、乡镇民主嵌入制度设计
第十一章 权责制衡重构的法制化机制
    第一节 依法治国的内涵和要素
    第二节 权责制衡的法律架构
    第三节 权责制衡的工作化机制
    第四节 法制化的社会动员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附件5

(6)中国乡村关系 ——基于国家治能的检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进展及理论综述
        (一) 国家对乡村治理能力研究
        (二) 乡村社区自治力量发展研究
        (三) “乡政村治”时期的乡村关系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本文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本文结构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家治理能力:研究乡村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
    一、国家治理能力的概念
    二、国家治理能力的构成要件
        (一) 国家治理能力的分析维度
        (二) 国家治理能力的构成要件
        (三) 国家治理能力内部之间互动关系
    三、国家治理能力建设路径选择
        (一) 学术界对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几种阐释
        (二) 国家治理能力建设可行性建议
    四、国家治理能力:一个研究乡村关系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国家治理能力视角下乡村关系演进逻辑
    一、传统时期
        (一) 乡里制度
        (二) 乡绅自治
        (三) 国家权力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共存共生
    二、近代时期
        (一) 乡村建制
        (二) 国家政权内卷化
        (三) 赢利型经纪
    三、新中国成立至人民公社时期
        (一) 土地改革时期
        (二) 合作化时期
        (三) 人民公社时期
    四、“乡政村治”时期
        (一) 乡镇政府的设立与村民自治的推行
        (二) 国家对乡村治理能力逐渐增强与村民自治的发育
第三章 制度规制能力中的乡村关系
    一、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法律地位
        (一) 乡镇政府在本辖区内行使行政管理职权
        (二) 村委会享有对乡村社区的自治权
    二、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制度化关系
        (一) 乡村关系的本质
        (二) 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互动
第四章 资源汲取能力中的乡村关系
    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财政体制变迁
    二、乡镇政府加强对村委会的干预
        (一) 人事安排
        (二) 财务管理
        (三) 任务指标
        (四) 日常管理
    三、村干部在税费征缴中的角色及行为
        (一) 村委会“准政权组织”的性质
        (二) 村干部角色与身份的多重性
    四、税费征缴中的乡村关系
        (一) 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行政化的关系
        (二) 乡镇政府干部与村干部之间辅之于“原则+情感”的关系
第五章 发展经济能力中的乡村关系
    一、乡镇企业发展及改制中的乡村关系
        (一) 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二) 乡镇企业改制前的乡村关系
        (三) 乡镇企业改制后的乡村关系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下的乡村关系
        (一)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探索
        (二)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几种典型模式
        (三)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下的乡村关系新变化
第六章 社会管理能力中的乡村关系
    一、现阶段农村社会管理的困境
        (一) 村委会人员构成上的封闭性与乡村社区日益开放之间的矛盾
        (二) 村社一体的组织体制与乡村社区多元主体政治参与之间矛盾
        (三) 城乡分离二元体制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之间的矛盾
    二、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一) 农村社区重建
        (二) 农村社区组织重构
    三、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下的乡村关系嬗变
        (一) 乡级管理机构的延伸对乡村关系的影响
        (二) 村级组织架构的拓展对乡村关系的影响
第七章 公共服务能力中的乡村关系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变迁
        (一) 税费时期农村公共产品运行机制及困境
        (二) 后税费时期农村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的成效与限度
    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理想类型
        (一) 公共服务“多中心体制”的理论基础
        (二) 公共服务“多中心体制”的分析模型
        (三) 公共服务“多中心体制”的供给主体
    三、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多中心体制”中的乡村关系
        (一) 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
        (二) 乡镇政府与乡村社区各类组织的关系
结论与展望
    一、“乡政村治”时期的国家治理能力
        (一) 国家对乡村治理能力逐渐增强
        (二) 乡村社区自治力量的生长
        (三) 国家权力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发展不均衡
    二、合作治理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一) 合作治理理论的提出的历史背景
        (二) 合作治理与国家治理能力提高
    三、合作治理下的国家乡村治理与乡村社区自治
        (一) “强政府——强社会”和谐共生模式
        (二) 国家权力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互构
        (三) 国家权力与乡村社区自治力量博弈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产业转型升级下非正规工业用地形成机理及再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概念辨析
        1.2.1 非正规工业用地
        1.2.2 非正规工业用地与违法用地间的关联
        1.2.3 产业转型升级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增长机器理论
        2.1.2 生产要素理论
        2.1.3 非正规相关理论
    2.2 产业转型升级下存量工业用地再开发相关研究
        2.2.1 产业转型升级对土地资源配置提出新要求
        2.2.2 存量工业用地再开发路径研究
    2.3 非正规相关研究
        2.3.1 非正规的发展
        2.3.2 非正规用地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个案研究地——浙江X区非正规工业用地现状调查
    3.1 X区工业发展概况
    3.2 非正规工业用地基本特征
    3.3 非正规工业用地具体类型
4 增长机器理论下X区非正规工业用地形成机理剖析
    4.1 X区非正规工业用地时间演化
        4.1.1 1978 -1991年:萌芽期...增长联盟初现端倪
        4.1.2 1992 -2001年:快速增长期...利益联盟正式形成
        4.1.3 2002 -2010年:波动增长期...政府与利益联盟的冲突
        4.1.4 2011 年-至今:转型管控期...非正规联盟瓦解
    4.2 非正规工业用地产生的社会经济和制度根源
        4.2.1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是制度根源
        4.2.2 工业经济发展是内生动力
        4.2.3 低成本发展诉求下相关主体法制观念淡薄是直接推动力
5 差别化推进存量非正规工业用地正规化的必要性
    5.1 非正规工业用地的普遍性
    5.2 符合各利益主体需求
        5.2.1 对地方政府而言
        5.2.2 对村集体而言
        5.2.3 对企业而言
    5.3 非正规工业用地正规化的外在约束
    5.4 本章小结
6 非正规工业用地正规化途径探析
    6.1 分时正规化
        6.1.1 基本思路
        6.1.2 评价
    6.2 分类正规化
        6.2.1 具体思路
        6.2.2 评价
    6.3 跨区域工业用地指标交易体系
        6.3.1 工业用地指标交易体系建立的背景
        6.3.2 工业用地指标交易体系的建立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8)乡镇政府的责任问题研究 ——以城乡统筹为视阈(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 相关文献述评
        (一) 关于乡镇建制的研究述评
        (二) 关于乡镇政府责任的研究述评
        (三) 关于治理理论的研究述评
    三、 研究的基本内容
    四、 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创新和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点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城乡统筹
        (二) 乡镇政府
        (三) 政府责任
    二、 研究的理论基点
        (一) 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 治理与善治理论
        (三) 关于责任政府理论的提出、发展
第二章 城乡统筹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城乡统筹的提出
        (一) 战略意义
        (二) 要素考量
    二、 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现状
        (二) 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 宜陵镇城乡统筹发展状况
        (一) 宜陵镇的基本情况和现状
        (二) 新征程上的制约
第三章 城乡统筹进程中乡镇政府责任建构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乡镇政府责任建构的背景
        (一) 行政环境
        (二) 经济环境
        (三) 社会环境
    二、 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现状
        (二) 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 宜陵镇政府责任建构的实践
        (一) 基本情况与现实研判
        (二) 责任建构的实践
第四章 推进城乡统筹的乡镇政府责任建构路径
    一、 乡镇政府在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进程中守土有责
        (一) 农村公共产品类型与要求
        (二) 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与内涵
        (三) 乡镇基层政府如何推进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的探索
    二、 乡镇政府责任的合理化建构
        (一) 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配套机制
        (二) 建立完善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三) 建立切实解决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四) 构建面向以乡镇长为主的行政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9)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摘要
导言
第一章 我国基层政权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
    第一节 ”官绅合治”:近代以前农村基层政权的设置与运转
        一、 设置:以县级政权为中心的农村统治网络
        二、 运转:专制政治下的“官绅合治
        三、 利益关联:“官绅合治”治理模式的稳定性分析
        四、 “官绅合治”治理模式运转中存在的问题
        五、 明代学者顾炎武对县制和“官绅合治”模式的批评及提出的对策
    第二节 ”内卷化”:近代中国农村基层政权的设置与运转
        一、 设置:近代国家政权向社会基层渗透的努力
        二、 运转:“地方自治”幌子下的专制统治
        三、 利益关联:基层政权的“内卷化”——弱化与断裂
    第三节 民主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基层政权
        一、 设置:以乡政权为主体的新型基层政权
        二、 运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乡级民主制
        三、 利益关联:基层政权的民主化革命
    第四节 1949-1984:从乡(村)政权到”政经合一”的人民公社
        一、 设置:区-乡体制下的乡政权和“政经合一”的人民公社
        二、 运转:缺乏民主的高度集权体制
        三、 公社的政治危机:利益关联断裂中的乡村政治冲突
    小结:民主建政——历史的呼唤
第二章 乡镇政权的重建与运转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政权建设的成就
        一、 村民自治:基层政权与农民之间的纵向权力分化
        二、 党政分开:基层政权自身权能的横向分化
        三、 政企分开:基层政权与乡镇集体企业之间的分权
    第二节 乡镇政权违法行政与自利化倾向
        一、 乡镇政权违法行政阻碍农村政治发展
        二、 乡镇政权违法行政行为的几种表现
    第三节 严重的个人和群体性腐败
        一、 腐败、违法行政与自利化的区别
        二、 乡镇政权中存在的腐败现象的基本表现
        三、 乡镇政权中存在的腐败现象的基本特征
        四、 权力腐败:基层政权的政治病
    第四节 乡镇政权的社会控制功能弱化
        一、 农村社会控制是乡镇基层政权的首要功能
        二、 乡镇政权与村级组织的涣散、瘫痪
        三、 乡镇政权与农村宗族组织的复苏
        四、 乡镇政权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问题
        五、 作为农村社会控制主体的乡镇基层政权的畸变
    第五节 乡镇政权经济功能的非农化偏失
        一、 乡镇政权在乡镇企业发展初期的作用以及中国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二、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要素流动与城镇化战略的偏失
        三、 乡镇政权“农政”功能的萎缩
    小结:”少予多取”与乡镇基层政权的”离土”倾向
第三章 乡镇政权运转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财政体制分析:乡镇政权诸问题的经济背景
        一、 乡镇政权的财政收入与支出
        二、 乡镇财政收支困境的政策背景
    第二节 乡村关系:乡政村治格局下行政权对自治权的侵蚀
        一、 农民的自治权
        二、 乡镇政权的行政权
        三、 行政权对村民自治的侵蚀与渗透
    第三节 县乡关系:条块分割格局下的乡镇政权
        一、 条块矛盾的一般表现
        二、 条块关系对人民公社的影响
        三、 条块关系的演变及对乡镇政权的影响
    第四节 党政关系:不均衡的乡镇权力结构
        一、 宪政性权力结构
        二、 体制性权力结构
        三、 人格化权力结构
    第五节 机制因素:干部激励机制的负面影响
        一、 现行政治激励机制的负面激励作用
        三、 现行乡镇干部政治激励机制的致命缺陷
    第六节 文化因素:农村非正式制度的消极影响
        一、 农村非正式制度的基本内容
        二、 农村非正式制度影响着乡镇干部的价值观
        三、 农村非正式制度对乡镇干部行为的影响
    小结:权力结构失衡是乡镇政权诸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四章 行政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第一节 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相关思路
    第二节 制度建设:规范乡镇权力运行
        一、 税费改革:乡镇行政权力行为的法治化
        二、 政务公开:乡镇行政权力过程的透明化
        三、 税费改革与政务公开制度建设的有效性分析
    第三节 体制改革:理顺县乡权力关系
        一、 县乡之间的法律化分权
        二、 取消“条条”的垂直行政管理
    第四节 功能调整:乡镇政权的”农政”性质和时代内涵
        一、 乡镇政权的“农政”性质
        二、 乡镇政权的“农政”功能
    第五节 服务于”农政”功能的乡镇机构改革
        一、 乡镇机构改革必须吸取的历史教训
        二、 乡镇机构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三、 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小结:以乡镇政治改革来巩固乡镇行政改革的积极成果
第五章 政治改革:改革选举制度,推进乡镇民主政治建设
    第一节 乡镇选举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
        一、 选举与民主政治
        二、 乡镇选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三、 乡镇选举制度改革的可行性
    第二节 关于乡镇选举制度改革的思路
        一、 中央: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健全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直接选举制度
        二、 地方:乡镇长选举制度的改革实验及不同的评价
        三、 在稳定中求变革,在统一性中追求多样性
    第三节 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的政治实验
        一、 1998-1999年乡镇政府换届选举中的选举制度改革实验
        二、2001-2002年乡镇政府换届选举中的选举制度改革实验
        三、 各地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实验的深度及成效分析
        四、 乡镇选举制度改革的方向与现有制度资源的积极利用
    第四节 乡镇选举制度改革对现行乡镇政治体制的冲击
        一、 乡镇政府直选对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功能的冲击与相应的改革
        二、 乡镇政府直选对现行党管干部体制的冲击与相应的改革
        三、 乡镇政府直选对党的执政方式的冲击与相应的改革
        四、 乡镇政府直选对干部回避制度的冲击与相应的改革
    小结:让乡镇基层政权“扎根”到农村社会中去
主要参考文献

(10)区镇合谋:肇庆市C区H镇“一门式一网式”改革的选择性应付考核逻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改革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合谋现象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一门式一网式”的定义
        2.1.2 合谋的定义
    2.2 合谋的组织学理论基础
        2.2.1 官僚组织政策的统一制定与选择性执行悖论
        2.2.2 官员考核激励惩罚与目标替代的悖论
        2.2.3 科层组织制度的非人格化与官员行政关系人缘化的悖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门式一网式”改革中C区与H镇合谋的历程
    3.1 广东省对各地下达统一的改革要求
    3.2 区镇双方均无法完全回应改革的要求
        3.2.1 双方的矛盾和利益的博弈
        3.2.2 区希望留权与镇不乐意接权的矛盾
    3.3 上级政府强制要求改革的推进
    3.4 双方达成选择性应付上级的合谋共识
        3.4.1 事权下放明放暗不放
        3.4.2 办事方式明变暗不变
        3.4.3 作为逃避风险的合谋:双方建立不言而喻的默契
        3.4.4 作为互惠互利的合谋:利益最大化的阶段性手段
    3.5 合谋的结果
        3.5.1 选择性应付考核的合谋违背改革初衷
        3.5.2 合谋下的形式主义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镇“一门式一网式”改革中区镇两级合谋的原因
    4.1 政策的统一性规定与执行上需要灵活性的矛盾
        4.1.1 改革的强硬性政策给区镇两级提出难题
        4.1.2 资源限制及利益考虑导致实际执行上的灵活性
    4.2 自下而上推动“一门式一网式”改革的困难
    4.3 引发合谋的制度压力—改革的监督考核制度
        4.3.1 对执行改革不到位的单位和官员的约谈督办制
        4.3.2 责任追究的“连坐制”
    4.4 促成合谋的基础及条件—官员行政关系人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H镇“一门式一网式”改革中出现区镇合谋的反思
    5.1 合谋的产生有其合理性
        5.1.1 基层政府合谋是中央集权决策付出的代价
        5.1.2 上级推动改革的缺位导致基层合谋的加剧
    5.2 合谋未必全是坏事
        5.2.1 合谋是现有环境下最大限度回应改革和群众要求的举措
        5.2.2 合谋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改革的发展
    5.3 各级政府消除合谋对改革负面影响的思路
        5.3.1 省级政府解决好改革的上下级部门间的衔接
        5.3.2 省级政府加快数据的对接,减少合谋的可能性
        5.3.3 省市两级政府从利益上消除区镇合谋的条件
        5.3.4 区镇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改革政府服务的方式与流程
        5.3.5 省级政府牵头发挥基层政府的能动性推动改革发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答辩委员会评语

四、招标给乡镇企业带来了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D]. 郜清攀.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2]中国乡镇行政管理研究[J]. 《中国乡镇行政管理研究》课题组. 地方政府管理, 1998(S2)
  • [3]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治理的工程逻辑研究 ——基于权力运行的视角[D]. 田野.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4]甘肃民族自治地方治理型乡镇政府建设研究 ——基于S县、J县、L县6乡镇的个案研究[D]. 刘海兵. 兰州大学, 2016(06)
  • [5]新农村基层政权权责制衡重构[D]. 解冰.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5)
  • [6]中国乡村关系 ——基于国家治能的检讨[D]. 尤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6)
  • [7]产业转型升级下非正规工业用地形成机理及再开发研究[D]. 冉春梅. 浙江大学, 2020(01)
  • [8]乡镇政府的责任问题研究 ——以城乡统筹为视阈[D]. 杨楠. 苏州大学, 2014(09)
  • [9]政治发展视野中的乡镇政权改革研究[D]. 王中汝. 中共中央党校, 2002(02)
  • [10]区镇合谋:肇庆市C区H镇“一门式一网式”改革的选择性应付考核逻辑分析[D]. 钟少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招标给乡镇企业带来了什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