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粒酶活性在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端粒酶活性在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一、端粒酶活性在诊断神经胶质瘤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郑兰[1](2021)在《NQO1/Snail轴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演进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神经胶质瘤(glioma)是成人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手术治疗辅以放化疗是神经胶质瘤的标准治疗策略,但因其侵袭性强,手术效果有限,易复发,预后欠佳。因此,探索神经胶质瘤新的有效治疗策略和潜在靶点迫在眉睫。NADPH 醌氧还原酶 1(NADPH quinine oxidoreductase,NQO1)是醌氧化还原酶1,也是Ⅱ相还原酶之一,通过抑制醌类化合物转化为半醌类自由基和ROS,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在机体的代谢过程中发挥解毒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报道称NQO1基因C609T位点、的多态性可导致NQO1的酶活性减弱或完全丧失,从而降低NQO1解毒及维护细胞稳定的功能,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近年来,研究发现NQO1在乳腺癌、胃癌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异常,并与肿瘤细胞增殖以及耐药性密切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NQO1抑制剂β-拉帕醌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的EMT进程,进而抑制胃癌和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同时有研究显示,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神经胶质瘤的恶性演进密切相关。Snail作为EMT间质标志物之一,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上调,并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已有研究报道称,在神经胶质瘤细胞中敲低Snail的表达可抑制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然而,NQO1是否影响神经胶质瘤的转移和EMT进程、且这一调控作用是否与Snail有关,尚不明确。研究目的:初步探讨NQO1/Snail信号轴在神经胶质瘤恶性演进过程中所涉及的生物学功能及相关的分子机制:(1)分析NQO1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明确其分子标志物作用;(2)探究NQOI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和浸润过程的影响;(3)揭示NQO1与Snail的相关性,探讨NQO1/Snail轴在神经胶质瘤恶性演进中的潜在分子机制。材料与方法:1.数据库分析及神经胶质瘤组织标本:(1)应用Oncomine、Human Protein Atlas和GEPIA数据库分析NQO1 mRNA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NQO1蛋白在神经胶质瘤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QO1蛋白表达水平与神经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3)应用GEPIA数据库分析评估神经胶质瘤组织中NQO1 mRNA表达水平与神经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2.体外实验:(1)应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NQO1沉默及过表达的神经胶质瘤稳定细胞株;(2)应用MTT、平板克隆以及EdU实验检测NQO1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3)应用细胞划痕、Transwell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NQO1对神经胶质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4)使用LY294002和Rapamycin,借助MTT、平板克隆、EdU、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明确NQO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神经胶质瘤的恶性进程的分子机制;(5)运用LinkedOmics、cBioportal和ChIPBaseV2.0数据库预测NQO1的靶基因,并进行富集分析;(6)应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NQO1与Snail的共定位情况;(7)应用Lipofectamine 3000在NQO1稳定过表达的神经胶质瘤细胞转染靶向Snail的小干扰RNA(siRNA),通过平板克隆、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明确NQO1/Snail轴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分子机制。3.体内实验:(1)构建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比较NQO1差异表达对局部肿瘤生长情况的影响;(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对比不同组瘤体组织中Ki67和EMT相关标志物蛋白的表达变化;(3)构建裸鼠尾静脉注射肺转移瘤模型,比较NQO1差异表达对裸鼠肿瘤肺转移灶形成情况的影响。结果:1.NQO1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高表达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NQO1 mRNA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NQO1蛋白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呈阳性,且NQO1蛋白在病理高分级和浸润性神经胶质瘤组织中呈高表达;TCGA生存分析结果显示,NQO1高表达患者的无瘤生存期显着短于NQO1低表达患者,但与神经胶质瘤患者的总生存期无关。2.NOQ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及EMT进程:(1)MTT、平板克隆以及EdU实验发现沉默NQO1可降低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反之,过表达NQO1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能力;体内动物实验证实沉默NQO1的表达可抑制裸鼠肿瘤生长,过表达NQO1则促进肿瘤生长;(2)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NQO1可显着增加神经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反之结果相反;(3)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NQO1与EMT相关标记物均共表达,Western blot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NQO1影响EMT相关标记物的蛋白表达;(4)Western blot结果显示NQO1影响P1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MTT、平板克隆实验、EdU和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通路抑制剂LY294002和Rapamycin可抑制NQO1高表达诱导的细胞增殖、克隆形成、DNA复制、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NQO1过表达对P13K/AKT/mTOR通路所产生的影响被LY294002和Rapamycin部分逆转。3.NQO1通过Snail调控神经胶质瘤的恶性演进:通过数据库分析发现,Snail与NQO1呈显着相关性;通过平板克隆、细胞划痕和Transwell实验发现,敲低Snail的表达水平能够逆转NQO1过表达对神经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和EMT进程的促进作用,并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具有激活作用。结论:NQO1在神经胶质瘤中高表达并预示患者的不良预后,且NQO1/Snail轴主要通过P1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的演进。

陈鹏[2](2021)在《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筛选出陕西汉族结直肠癌易感人群,筛选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microRNA,并对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为临床预防及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设计一项包括514例CRC患者和510例健康对照的病例-对照关联研究,选取9个lnc RNAs基因[MIR137HG、MIR143HG(CARMN)、MIR3142HG、LINC-PINT、MIR124-1HG、MIR675HG(H19)、MIR17HG、MIR497HG和MIR133A1HG]、7个miRNAs基因(MIR577、MIR608、MIR675、MIR192、MIR618、MIR492和MIR423)及GREM1基因的49个SNPs,采用Agena Mass ARRAY基因分型技术,对所筛选的SNPs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通过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在遗传模型和分层分析下这些位点与中国陕西汉族人群CRC发病风险及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倍型分析及MDR分析寻找预测CRC风险的最佳模型。2.分析MIR17HG及miR-17-92a簇在CRC病例及对照组的组织及血液中的表达。从TCGA和GDC数据库下载肿瘤RNA-seq数据,分析MIR17HG的mRNA表达。在TCGA数据库中下载生存数据用于生存分析,下载miRNA-seq表达量数据用于分析不同疾病分期的差异。从SRA和GEO数据库中下载数据用于健康人和患者血清及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清中游离miR-17-92a簇的丰度比较。3.纳入未经过任何治疗的陕西汉族病例50例,健康对照50例,用RT-qPCR对其血清中miR-17-92a簇的microRNAs表达进行检测,用ROC曲线判断这些microRNAs在诊断结直肠癌病例中的作用。4.用hsa-miR-18a-5p mimics和hsa-miR-18a-5p inhibitor对结直肠癌HCT116和SW480进行处理,研究hsa-miR-18a-5p对结直肠癌细胞的作用。利用shortest path算法分析蛋白互作网络中各基因与表达差异基因之间的网络关系,筛选结直肠癌的候选关键靶基因并进行初步验证。结果:1.rs73376930与增加中国陕西汉族CRC发病风险相关;而rs7549905、rs7318578、rs633727和rs58658771与降低中国陕西汉族CRC发病风险相关。单倍型GA较CA(rs3024270和rs2075744)、单倍型CT较TA(rs4779584和rs58658771)、单倍型AA较AG(rs2293581和rs73376930)均与降低CRC风险相关。含5个SNPs位点的模型(rs9440302,rs353300,rs1582417,rs157928,rs3024270)为预测CRC最佳模型,其交叉检验一致性为9/10,平衡精确性为:0.719,可预测患CRC的风险OR为6.65(95%CI:4.96-8.91)。2.MIR17HG在CRC组织中高表达,在Ⅳ期病例及黑种人中最高。miR-17-92a簇在CRC组织及血清中高表达,hsa-miR-20a-5p表达量最高。3.在陕西汉族结直肠癌病例血清中hsa-miR-18a-5p和has-miR-92a-1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人群。hsa-miR-18a-5p表达量与临床分期相关。血清hsa-miR-18a-5p+CEA+AFP诊断早期结直肠癌的AUC=0.899(95%CI:0.836-0.962,P<0.001),灵敏度=0.88,特异性=0.738,优于单一指标。4.hsa-miR-18a-5p能降低CRC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增加细胞凋亡的发生。用最短距离算法评估hsa-miR-18a-5p可能的11个靶基因,hsa-miR-18a-5p可能通过靶向LIF起到抑制CRC发展的作用。结论:1.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含五个SNPs的模型可以预测CRC的发病风险。2.MIR17HG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MIR17HG及其microRNAs在CRC组织中高表达,表达量与临床分期及种族相关。miR-17-92a簇在CRC血清中高表达。3.在陕西汉族CRC血清中hsa-miR-18a-5p、hsa-miR-92a-3p表达量增加,hsa-miR-18a-5p+CEA+AFP在诊断早期结直肠癌中具有优越性。4.hsa-miR-18a-5p的高表达能降低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

刘婕婷[3](2021)在《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及其验证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而WHO IV级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又是胶质瘤中最高发的类型。70%-80%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病程介于3-6个月,其5年生存率不到10%。尽管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局部精准放疗+术后靶基因治疗的综合治疗模式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由于肿瘤高度的增殖能力、浸润性生长、化疗药物“替莫唑胺”的早期耐受、微血管增生以及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的预后仍然较差。研究发现,肿瘤组织基因型的差异,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同的影响。2016年WHO已将IDH突变、1p/19q缺失、MGMT启动子甲基化等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特征更精确地用于胶质瘤的分级分类中,因此,胶质瘤基因标记物的研究为细化其分子诊断并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选择。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可视化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的现状及热点,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东、西方人均适用的胶质母细胞瘤诊断及预后标记物,最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筛选标记物的表达情况,探索影响胶质瘤细胞生存的生物学机制以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文献计量学分析:检索主要数据库,获取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利用书目共现系统分析软件(Bibliographic Item Co-Occurrence Mining System,BICOMS)对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作者、国家和地区、研究机构、发表时间和期刊等信息进行提取和整理,对作者、研究机构、国家和地区及关键词生成合作网络图和聚类网络图,整理差异表达基因的HR值及95%CI。(2)生物信息学分析:从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得到GBM患者样本的表型信息、基因表达、生存数据,从GTEx(The 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数据库筛选正常样本的表型信息和基因表达数据,并进行标准化。从CGGA(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数据库下载693和325数据集中患者信息。利用差异表达分析、单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和LASSO(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方法筛选GBM患者预后相关基因,计算预后指数(prognosis index,PI),创建K-M(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ROC(the time-dependent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PI模型的预测效果。通过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比较预后指数与其他临床因素的预后价值。利用GO(Gene ontology)基因功能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预后基因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单变量、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K-M曲线和ROC曲线分析,将在TCGA中筛选的预后相关基因在CGGA_325和CGGA_693数据集中验证。(3)实验室检测:q RT-PCR(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级别胶质瘤患者肿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筛选的预后相关基因表达量;沉默A172胶质瘤细胞株的FN1、HSPA5基因;MTT、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分别检测沉默FN1、HSPA5基因对A172胶质瘤细胞株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q 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沉默FN1、HSPA5基因对A172胶质瘤细胞株Bax、Bcl-2、MMP9和Ecadherin表达的影响。随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PFS(Progression-Free Survival)和OS(Overall Survival),通过单变量、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K-M曲线分析基因表达差异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基因差异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结果(1)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和热点:最终纳入1771篇文献,中文123篇,中文研究数量不到外文的1/10。26个省市的116个机构参与了中文文献研究,18个国家的611个机构参与了外文文献研究,省份、国家和机构之间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中文文献239个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5个类别,外文文献2963个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4个类别。中文文献关注的基因标记物中,基于细胞和组织共同关注的有2-HG、CD133、CXCR4、Vimentin、Nestin等。外文文献关注的基因标记物中,组织关注的有271个,细胞关注的有87个,基于数据库的生信关注有900个。细胞、组织和生信共同关注的有VEGF、TGFBI、CD44、COL1A2、COL3A1等。同时,外文文献关注的微小RNA有310个。中文文献关注的信号通路有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和Fas/Fas L信号通路。外文文献关注的信号通路有Wnt/β-catenin信号通路、Akt/ERK信号通路、Akt/Fox M1信号通路、ATM/Chk2/p53信号通路、CDK4/6-RB信号通路等。(2)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按阈值模型,差异表达的基因保留了581个。其中138个高表达,443个低表达,最终筛选出20个m RNAs。其中16个m RNAs(RNF10、MTPN、RTN4、HSPA5、PLD3、GRN、FLII、NDUFB2、DKK3、MAP1LC3A、SERPINE2、TTYH3、SCG5、FN1、TAGLN2、LY6E)为原癌基因,HRs为1.230~2.039,4个m RNAs为抑癌基因(RPS19、EIF3L、EIF4A2、FDPS),HRs为0.789~0.552。PI的HR为2.653(95%CI 1.976-4.122)(P<0.05)。PI的K-M曲线结果显示,3年和5年的AUC分别为0.824和0.820。差异表达的基因参与8个生物学过程,分别是细胞粘附分子锚定、分子伴侣结合、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钙粘蛋白结合、翻译起始因子活性、翻译因子活性RNA结合和未折叠蛋白结合。TCGA筛选的20个m RNAs在CGGA的单变量Cox结果表明,4个基因(MTPN、RTN4、MAP1LC3A和DKK3)与OS的相关性不显着,7个基因(LY6E、FLII、PLD3、EIF4A2、RNF10、RPS19和NDUFB2)仅在CGGA_325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他9个基因(TTYH3、TAGLN2、FN1、HSPA5、EI3L、SCG5、SERPINE2、FDPS和GRN)在CGGA_693和CGGA_325中对预后均具有预测效应。SCG5和SERPINE2在CGGA和TCGA中表现出相反的作用,7个基因(TTYH3、TAGLN2、FN1、HSPA5、EI3L、FDPS和GRN)在TCGA和CGGA之间表现出相同的效应(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20个m RNAs在CGGA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考虑到其他临床混杂因素,PI仍然是关键预后预测因子。(3)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实验验证:q RT-PCR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中FN1、GRN、HSPA5、TTYH3、TAGLN2基因m RNA和蛋白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并且随着WHO分级的升高,m RNA和蛋白表达量逐渐升高;免疫组化的结果也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中FN1、GRN、HSPA5、TTYH3、TAGLN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显着升高(P<0.05),随着WHO分级的升高,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在A172细胞株中,与sh FN1-NC(negative control)组和sh HSPA5-NC组相比,sh FN1组、sh HSPA5组细胞24h、48h和72h的增殖率显着降低(P<0.05)、48h的凋亡率显着升高(P<0.05)、48h的迁移细胞数显着降低(P<0.05),Bax、Ecadherin m RNA、蛋白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Bcl-2和MMP9的m RNA、蛋白表达量显着减少(P<0.05)。与空白组相比,sh FN1-NC组和sh HSPA5-NC组细胞各指标均无显着变化。影响GBM患者PFS的单变量回归分析显示,FN1、HSPA5、TAGLN2、GRN阳性表达组患者PFS中位生存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显着降低(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N1、HSPA5和TAGLN2的表达对GBM患者PFS具有独立影响。影响GBM患者OS的单变量回归分析显示,FN1、HSPA5、TAGLN2、GRN阳性表达患者的OS中位生存时间和平均生存时间显着降低(P<0.05);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N1、HSPA5、GRN、TAGLN2表达对GBM患者OS具有独立影响(P<0.05)。结论(1)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的中文文献数量较少,外文文献数量相对较多,但是中外文研究的作者、研究机构和国家的合作还有很大的空间。中文研究主题相对分散,外文研究主题比较集中,但均有拓展的空间,在开展基因标记物组织和细胞研究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基因标记物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影响。(2)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20个基因与患者预后相关,分别为RNF10、MTPN、RTN4、HSPA5、PLD3、GRN、FLII、NDUFB2、DKK3、MAP1LC3A、SERPINE2、TTYH3、SCG5、FN1、TAGLN2、LY6E、RPS19、EIF3L、EIF4A2、FDPS。主要参与细胞粘附分子结合、伴侣结合、泛素蛋白连接酶结合等生物学功能,涉及肿瘤的增殖、侵袭、迁移等机制,由其建立的PI预测模型既可有效地预测TCGA中GBM的发病风险,也可预测中国GBM患者的发病风险。(3)20个基因中,在TCGA和CGGA数据库中具有相同表达趋势,且对GBM表现出相同效应的基因有7个,分别为TTYH3、TAGLN2、FN1、HSPA5、EI3L、FDPS和GRN,其中TTYH3、TAGLN2、FN1、HSPA5、GRN为原癌基因,EI3L、FDPS为抑癌基因。这7个基因是东、西方人均适用的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4)FN1、GRN、HSPA5、TTYH3、TAGLN2在胶质瘤组织的高表达可能对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FN1、HSPA5的高表达,通过增强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进转移,影响其生物学行为,从而促进胶质瘤的进展。(5)FN1、HSPA5、TAGLN2、GRN的高表达,影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且与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双重标记物,为临床诊疗探索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田书恺[4](2021)在《TERT基因及MGMT基因在恶性IDH野生型胶质瘤中的预后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恶性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野生型脑胶质瘤中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基因启动子突变在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选取病理确诊为Ⅲ级和Ⅳ级的脑胶质瘤患者,完善其临床材料及相关随访材料。确认其基因表达情况,检测样本中IDH、TERT基因突变及MGMT启动子甲基化情况,根据结果,排除全部IDH基因突变的患者,将余下的61例患者根据TERT基因突变及MGMT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将患者分为不同亚组。通过比较不同亚组间的生存差异,分析基因表达的改变对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结果:通过对61例恶性胶质瘤患者的分析,TERT基因突变及MGMT启动子甲基化在恶性IDH野生型脑胶质瘤中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TERT突变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5个月,TERT野生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TERT基因突变对于患者的预后并无显着影响(P>0.05),MGMT甲基化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8个月,MGMT非甲基化患者约为1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者的联合分析提示,在MGMT甲基化状态下,TERT启动子突变相较未突变患者,生存效果改善显着(P<0.05),但是在MGMT未突变的患者中,TERT启动子突变意味着一个更糟糕的预后(P<0.05)。结论:相较于未甲基化患者,MGMT启动子甲基化意味着一个更好地预后。TERT基因突变虽然对患者的预后无直接影响,但是通过与MGMT状态的联合分析,其在MGMT甲基化患者中的突变意味着更好的生存,而在MGMT未甲基化患者中的突变则暗示着一个不良预后。

崔大为[5](2020)在《miR-623调控靶基因TRIM44抑制胶质瘤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中最常见和最具破坏性的原发性颅脑肿瘤,其起源于大脑和脊髓内的神经胶质细胞。目前,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切除联合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此外免疫疗法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其中包括包括靶向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贝伐单抗,吉非替尼和CAR-T细胞疗法。恶性神经胶质瘤以多形胶质母细胞瘤(GBM)最具有侵袭性,高转移性,这些都是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据报道,GBM可以表现出高程度的血管增生和内皮细胞增生。而血管形成与它们的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和临床复发直接相关,与患者的术后生存成反比。尽管治疗方法不断进步,患者预后有了显着改善,但总体治疗策略仍缺乏突破。因此,寻找神经胶质瘤新的治疗方法仍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microRNA是长度大约为21至23个碱基的非编码RNA,可参与细胞增殖,凋亡及迁移等生理过程,其也与血浆代谢,细胞分化,肿瘤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众多研究证实,microRNAs具有非常强大的生物学功能,可调控约40%m RNA,可作为抑癌基因或着癌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研究进展,越来越多的miRNA被证实在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往研究显示,miR-623主要功能是保护心肌和拮抗细胞凋亡的作用。miR-623已经验证的靶基因主要包括MMP1,CDK6,CCND1,XRCC5,GPRC5A等。其可以靶向周期蛋白对肿瘤细胞的周期产生影响,并且还可以调节经典的PI3K/AKT通路从而发挥重要作用。已有报道miR-623在乳腺癌,肺癌,肝癌,胰腺癌和食管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多数研究认为,miR-623具有抑癌作用,其可能在不同肿瘤中调控的信号通路不尽相同,而且在不同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因此miR-623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和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然而对于miR-623在神经胶质瘤的表达、功能和调控机制尚不清楚。上皮间质转化(EMT)是指上皮来源的肿瘤细胞的转化过程,这些细胞被剥夺了极性并获得了间质表型。EMT是上皮细胞获得迁移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且在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miRNA在调控EMT的侵袭和进展方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研究通过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CGGA)进行分析,发现miR-623在胶质瘤中低表达,并与患者的预后有关,采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技术在人脑星型胶质正常细胞株HEB细胞和三株胶质瘤细胞U87,U251,LN229中检测miR-623的表达情况,并设计miR-623的模拟类似物,对胶质瘤细胞进行转染,采用MTS-way法、Transwell小室实验、集落形成实验,研究miR-623对胶质瘤细胞株LN229和U251的增殖活力、集落形成能力和侵袭迁移等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且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实验验证miR-623与上皮间质转化途径的关系,通过三个生物信息学网站,分析预测miR-623下游调控的靶基因。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检测miR-623对下游预测靶基因TRIM44的靶向作用,采用q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转染miR-623的mimics后胶质瘤细胞株LN229和U251中预测靶基因TRIM44 m RNA与蛋白表达变化,进一步明确miR-623对靶基因的调控作用,在胶质瘤细胞株LN229和U251验证miR-623的靶基因TRIM44的生物学功能及对胶质瘤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第一部分miR-623在CGGA数据库中筛选及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目的:为探寻神经胶质瘤(glioblastomas,GBM)的潜在的预测标志物及其是否与生存预后相关,本实验通过CGGA(Chinese Glioma Genome Atlas)数据库,比较了低级别神经胶质瘤和高级别神经胶质瘤的microRNA(miRNA)表达谱变化,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其生存预后进行分析。方法:1.通过整合分析CGGA数据库,对WHOII,WHOIII及WHOIV级神经胶质瘤的差异表达miRNA进行聚类分析。2.寻找差异表达基因miR-623,探讨数据库中miR-623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3.通过qRT-PCR技术,检测miR-623在正常神经细胞和恶性神经细胞中的表达量。4.通过整合CGGA数据库的临床数据,分析miR-623与神经胶质瘤患者的IDH突变是否有关,及分析miR-623是否与患者生存预后相关。5.通过分析CGG数据库,对miR-623表达量、患者性别及年龄等临床特征进行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1.CGGA数据库显示,共有198名神经胶质瘤患者,其中WHOII级神经胶质瘤患者60名,WHOIII神经胶质瘤患者47名,WHOIV级神经胶质瘤患者91名。三者之间有众多的差异表达miRNA。我们共得到了123个差异表达基因(WHOIV,WHOIII和WHOII相比,表达倍数>2或<0.5,P<0.05)。我们对这些miRNA进行了聚类分析。2.GEO数据库中数据集GSE90603显示,相对于正常的神经组织,miR-623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呈低表达(P=0.0012)。CGGA数据库显示,相对于WHOII级神经胶质瘤患者,miR-623在WHOIII和WHOIV级神经胶质瘤患者中呈低表达(P=0.0417,P<0.001)。相对于WHOIII级神经胶质瘤患者,miR-623在WHOIV级神经胶质瘤患者中呈低表达(P=0.0387)。3.qRT-PCR结果显示,相对于人正常的神经细胞HEB,miR-623在恶性胶质瘤细胞(U87MG,LN229,U251MG)中呈显着低表达(P<0.05)。4.CGGA数据库显示,miR-623在IDH突变的神经胶质瘤患者中呈高表达(P=0.0799)。通过对miR-623的表达量及患者的生存预后分析发现,相对于miR-623高表达的患者,miR-623低表达的患者生存预后更差,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对于原发性神经胶质瘤患者来说,miR-623低表达的患者生存预后更差,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对于复发神经胶质瘤患者来说,miR-623低表达的患者生存预后更差(P=0.07)。5.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临床病理分级及化疗与患者的生存预后相关。小结:相对于正常神经组织,miR-623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呈低表达。相对于低级别神经胶质瘤组织,miR-623在高级别神经胶质瘤组织中呈低表达。经qRT-PCR检测验证,相对于正常神经胶质瘤细胞,miR-623在恶性神经胶质瘤细胞中呈低表达。相对于miR-623高表达的患者,miR-623低表达的患者生存预后更差。miR-623是否具有生物学功能还需进一步研究。第二部分miR-623对胶质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目的:通过转染miR-623的模拟物,使miR-623在胶质瘤细胞LN229和U251中的表达量升高,来探讨其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和上皮间质转化途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miR-623的mimics转染至胶质瘤细胞LN229和U251中。实验分为两组:miR-623mimics组、miR-623NC组。qRT-PCR检测miR-623的表达水平,MTS-way、集落形成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miR-623对胶质瘤细胞LN229和U251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胶质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表达水平,以及检测MMP2,MMP9表达水平,分析miR-623对胶质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途径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通过Lipofectamine(?)2000转染试剂将miR-623的mimics转染胶质瘤细胞LN229和U251后。通过qRT-PCR技术检测结果表明胶质瘤细胞LN229和U251中,与miR-623 NC组相比,miR-623 mimics组miR-623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果证明转染成功,为后续相关实验提供基础。2.MTS-way实验结果显示,转染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96小时后对细胞的增值能力进行检测,发现miR-623mimics组较miR-623 NC组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3.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转染24小时后,进行集落形成实验,14天后固定后染色,miR-623mimics组较miR-623 NC组,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明显降低(P<0.05)。4.Transwell小室实验结果显示,转染24小时后,进行侵袭和迁移实验,观察穿过小室底部细胞数量,miR-623mimics组较miR-623 NC组,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降低,通过小室底部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小结:1.miR-623具有抑制胶质瘤细胞LN229和U251增殖的作用。2.miR-623具有抑制胶质瘤细胞LN229和U251集落形成与侵袭迁移的作用。3.miR-623可以影响胶质瘤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途径。第三部分miR-623通过靶向TRIM44影响胶质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及上皮间质转化目的:预测验证miR-623靶基因TRIM44的调控作用,明确miR-623通过靶向TRIM44对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及上皮间质转化途径的影响。方法:在TargetScan,miDIP和miRDB生物信息学网站进行预测和筛选,根据文献及miR-623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筛选可能的作用靶序列。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的方法检测miR-623对筛选出候选靶基因靶向作用;采用qRT-PCR和Western-blot实验检测转染miR-623mimics的胶质瘤细胞株LN229和U251中候选靶基因TRIM44的表达变化,进一步验证miR-623与靶基因TRIM44表达的关系。设计TRIM44的si RNA,在胶质瘤细胞株LN229和U251进行转染,qRT-PCR检测细胞TRIM44的m RNA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胶质瘤细胞TRIM44的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转染效率。验证胶质瘤细胞中敲低TRIM44的表达,对细胞增殖及集落形成等恶性表型的影响。接下来进行回复实验,进一步分析miR-623是否通过调节TRIM44的表达影响胶质瘤的恶性表型,miR-623 mimics和NC阴性对照与TRIM44过表达载体和对照空载体共转染胶质瘤细胞,实验分为3组,分别为:miR-623 NC组,miR-623mimics+p ENTER vector组,miR-623 mimics+p ENTER-TRIM44组。通过MTS-way实验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E-cadherin,Vimentin和N-cadherin表达水平,验证miR-623靶向TRIM44影响胶质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结果:1.在Target Scan,mi DIP和miRDB三个生物信息学网站进行预测和筛选出候选靶基因TRIM44,通过在胶质瘤中转染miR-623 mimics,蛋白免疫印迹检测TRIM44表达量降低,证明miR-623可以影响TRIM44的表达。2.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显示,在胶质瘤细胞中,与UTR+miR-623mimics NC组相比,UTR+miR-623 mimics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TR(mutant)+miR-623 mimics组与UTR+miR-623 mimics NC对照组荧光素酶活性均无明显差异(P>0.05),进一步证明miR-623可以靶向结合TRIM44。3.本研究通过Lipofectamine(?)2000转染试剂将TRIM44的si RNA转染胶质瘤细胞LN229和U251后。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结果表明胶质瘤细胞LN229和U251中,与NC组相比,TRIM44-si RNA组TRIM44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果证明转染成功,接下来其在胶质瘤细胞表型实验显示,敲降TRIM44后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能力与集落形成能力明显降低(P<0.05),进一步验证TRIM44也可以影响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表型。4.miR-623 mimics或其对照与TRIM44过表达载体或对照空载体共转染胶质瘤细胞后,MTS-way结果显示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96小时,与miR-623 NC+vector组相比,miR-623NC+p ENTER-TRIM44组LN229和U251细胞的增殖活力均明显升高(P<0.05),miR-623mimics+vector组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P<0.05)。miR-623+vector组相比,miR-623mimics+TRIM44组LN229和U251细胞的增殖活力明显升高(P<0.05)。且miR-623 mimics+p ENTER-TRIM44组增殖活力介其他两组之间,通过回复实验进一步证明miR-623可以靶向调控TRIM44的表达,从而来影响细胞的功能。5.miR-623 mimics或其对照与TRIM44过表达载体或对照空载体共转染胶质瘤细胞后,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与miR-623 NC+vector组相比,miR-623NC+p ENTER-TRIM44组LN229和U251细胞的穿过小室底部的细胞数均明显增多(P<0.05),miR-623 mimics+vector组胶质瘤细胞穿过小室底部的细胞数明显降低(P<0.05)。与miR-623+vector组相比,miR-623mimics+TRIM44组LN229和U251穿过小室底部的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且miR-623 mimics+p ENTER-TRIM44组增殖活力介其他两组之间,通过回复实验进一步证明miR-623可以靶向调控TRIM44的表达,从而来影响细胞的功能。6.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表明:与miR-623 NC组相比,miR-623 mimics+p ENTER vector组,E-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Vimentin、N-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接下来miR-623 mimics+p ENTER vector组与miR-623mimics+p ENTER-TRIM44组对比,E-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降低,Vimentin、N-cadherin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加入的p ENTER-TRIM44质粒可以挽救miR-623 mimics对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影响。小结:1.miR-623可以靶向调控TRIM44的表达。2.TRIM44可以影响胶质瘤细胞的恶性表型。3.miR-623可通过靶向抑制TRIM44的表达,调控胶质瘤细胞增殖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途径。第四部分miR-623对胶质瘤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机制目的:检测miR-623对胶质瘤细胞在裸鼠体内的成瘤能力的影响,通过裸鼠荷瘤实验来探讨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miR-623过表达质粒与对照载体稳转细胞系,进行稳转细胞株的筛选。筛选出的稳转细胞株进行qRT-PCR实验以检测miR-623m RNA的表达情况,进一步通过MTS-way和集落形成实验验证稳转细胞株的表型。将稳转细胞进行培养、传代和收集,将细胞注射到裸鼠皮下,建立裸鼠荷瘤模型。对荷瘤的裸鼠进行肿瘤体积的测量。4周后,脱颈法猝死裸鼠,将每只动物解剖,分离出各个脏器,观察的肿瘤大小并拍照,剥除各个肿瘤,记录数据。通过qRT-PCR检测裸鼠肿瘤中miR-623 m RNA表达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裸鼠肿瘤TRIM44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分析miR-623对胶质瘤细胞在动物体内增殖的影响。结果:1.稳转胶质瘤细胞在增殖活力与集落形成能力上与瞬时转染结果相同,进一步证明稳转细胞建立有效性。2.miR-623组裸鼠成瘤与对照组相比,肿瘤数目,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少(P<0.05)。3.RT-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iR-623过表达组m 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miR-623过表达组TRIM44 m R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显示:miR-623组裸鼠肿瘤组织中TRIM44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Vimentin、N-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小结:体内实验证明miR-623可以抑制裸鼠体内移植瘤的生长。总而言之,miR-623在胶质瘤患者中低表达并且与生存密切相关,miR-623通过靶向作用于TRIM44 3’UTR抑制胶质瘤细胞的体内外增殖活力,同时抑制上皮间质转化途径的发生,miR-623有望成为胶质瘤治疗的新的靶点。

李亚男[6](2020)在《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TERT启动子基因突变与ATRX、PML蛋白的表达及预后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依赖端粒酶的端粒延长(telomere maintenance by telomerase,TA)机制和端粒延长替代(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ALT)机制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机制,当前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启动子突变促使TA机制发生,α-地中海贫血/精神发育迟缓综合征-X连锁(α-thalassemia/mental retardation syndrome X-linked,ATRX)蛋白丢失和白血病前髓淋巴细胞小体(prolmyecyticleuhemia,PML)蛋白表达是ALT机制发生的重要分子改变。目前,TERT启动子、ATRX和PML在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Secondary glioblastoma,sGBM)中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检测TERT启动子状态、ATRX和PML蛋白在sGBM中的表达情况,探讨与s GBM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01月至2018年12月诊断明确的45例sGBM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蜡块组织,采用实时定量(Real-time)PCR方法检测蜡块组织中TERT启动子状态;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ATRX和PML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对三者关系进行分析。建立临床资料数据库,主要包括sGB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情况,使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以上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5例sGBM患者包括25(55.56%)例男性和20(44.44%)例女性,年龄:46.67±11.41岁,肿瘤长径:51.08±16.67mm,31(68.89%)例位于额叶,中位生存期16.77月。2.研究结果表明,TERT启动子的突变率为35.56%(16/45);伴有TERT启动子突变的患者年龄偏大(p=0.004),肿瘤偏小(p=0.019),位于非额叶的患者较多(p=0.016),且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缩短(p=0.031)。3.ATRX和PML的阳性率分别为51.11%(23/45)和53.33%(24/45)。ATRX阳性表达的患者发病年龄偏大(p=0.002),肿瘤偏小(p=0.006),位于非额叶的患者较多(p=0.03);PML阳性表达的患者年龄偏大(p=0.022)。4.TERT启动子突变是sGBM患者PFS的危险性因素(HR=8.694,95%CI 1.076-70.226,p=0.042);肿瘤长径≥6cm是患者总生存期(Overal Survival,OS)的危险性因素(HR=3.261,95%CI 1.128-9.425,p=0.029)。5.部分sGBM患者同时有TERT启动子突变、ATRX阴性表达和PML阳性表达,构成比为11.11%(5/45)。【结论】通过对近六年青岛地区的45例sGBM患者进行分析,我们发现TERT启动子突变是sGBM患者PFS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肿瘤长径≥6cm是sGBM患者OS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在部分sGBM患者中,同时发生TA和ALT致病机制,这为进一步探究sGBM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待于后续工作收集更多病例进行研究证实。

张国栋[7](2020)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共表达质粒STAT3-SiRNA-STAT1治疗脑胶质瘤的体内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STAT1蛋白质表达及RNAi干扰STAT3基因表达对人U87-MG脑胶质瘤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生长抑制作用,探索其可能机制,为胶质瘤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1)构建重组腺病毒,利用Ad空载体腺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negative control,NCAd-stat1、NCAd-stat3-si RNA)构建Ad-stat1单基因重组腺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mediated stat1,Ad-stat1)、Ad-stat3-si RNA单基因重组腺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mediated stat3-si RNA,Ad-stat3-si RNA)和Ad-stat1/stat3-si RNA双基因重组腺病毒(Recombinant adenovirus-mediated stat1andstat3-si RNA,Ad-stat1/stat3-si RNA)并鉴定。(2)将36只U87皮下移植瘤裸鼠随机分为Ad-stat1单基因治疗组、stat1阴性对照组(NCAd-stat1)、Ad-stat3-si RNA单基因治疗组、stat3阴性对照组(NCAd-stat3-si RNA)、Ad-stat1/stat3-si RNA双基因治疗组及PBS对照组(PBS组),6组均进行瘤体内注射给药。观察其治疗U87裸鼠皮下移植瘤的效果。(3)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及主要脏器形态学改变,监测安全性。(4)Real Time PCR、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肿瘤组织STAT1和STAT3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5)用Annexin-APC/PI双染和TUNEL的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结果: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STAT1蛋白质(Ad-stat1)、STAT3-si RNA(Ad-Stat3-si RNA)及共表达组(Ad-stat1/stat3-si RNA)均可显着抑制U87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共表达组治疗效果优于单基因治疗组。重组腺病毒治疗组的心、肝、脾、肺、肾及脑组织与PBS相比无明显组织形态差异。Western blotting、RT-PCR方法结果显示,共表达质粒治疗后,STAT1 m RNA和蛋白水平表达显着增强,STAT3m RNA和蛋白水平显着下降。Annexin V和TUNEL的实验表明,共表达质粒联合治疗能够显着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坏死。结论:(1)Ad-stat1,Ad-stat3-si RNA和Ad-stat1/stat3-si RNA均可以显着抑制U87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2)重组腺病毒治疗对动物心、肝、脾、肺、肾无明显毒性。(3)Ad-stat1/stat3-si RNA双基因治疗组抑瘤效果优于单基因治疗组,说明Ad-stat1/stat3-si RNA有抑癌增效的相加作用。(4)Ad-stat1/stat3-si RNA的抑瘤机制可能和激活细胞凋亡及坏死有关。

晁储瑞[8](2020)在《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血液学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致残率及病死率相对较高。目前主要采用以手术,联合术后放疗、化疗的综合治疗,但由于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较高、易复发,其治疗效果仍不乐观。术前有效评估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脑胶质瘤的诊断主要借助于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有研究表明,全身性炎症反应可以影响肿瘤的生长、进展和对治疗的反应[1]。外周血炎性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lymphocyte ratio,MLR)、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肺癌,前列腺癌,胃癌和转移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的预后有关[2-4]。然而,这些外周血炎性标志物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较少,并存在争议。目的:收集胶质瘤患者术前血常规及肝功能数据,计算获得外周血炎性标志物及营养指数NLR、MLR、PLR、AGR、PNI值,并分析这些炎性指标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术后脑胶质瘤患者214例,两组独立样本资料的t检验分析脑胶质瘤患者术前NLR、MLR、PLR、AGR、PNI与临床病理学指标间的关系;以健康人群作对照,绘制ROC曲线,确定术前NLR、PLR、MLR、AGR、PNI的最佳截断值;依据最佳截断值将患者进行分组,采用kendall’s法分析其与脑胶质瘤病理级别间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对组间差异进行比较;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各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1.高级别脑胶质患者术前NLR、PLR高于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4.60±1.28 vs2.61±1.83,P=0.001;159.22±109.51 vs 134.48±64.06,P=0.039),高级别脑胶质患者术前PNI低于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48.20±5.54vs50.36±4.89,P=0.004)。2.术前NLR、MLR、PNI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05、0.26、50.15。NLR与脑胶质瘤肿瘤级别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tau-b=0.214,P=0.002),PNI与脑胶质瘤肿瘤级别间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tau-b=-0.201,P=0.003)。3.低NLR组、低MLR组中位生存时间比高NLR组、高MLR组长(49.37 vs16.40个月,x2=13.51,P=0.000;49.37 vs18.47个月,x2=7.95,P=0.005),高PNI组中位生存时间比低PNI组长(49.73vs18.70个月,x2=12.99,P=0.000)4.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级别(HR=4.18,95%CI 2.17~8.06,P=0.000)、年龄(HR=1.03,95%CI 1.01~1.05,P=0.001)、NLR(HR=1.04,95%CI 1.00~1.07,P=0.026)是影响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高级别脑胶质患者术前NLR、PLR高于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高级别脑胶质患者术前PNI低于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男性患者术前AGR高于女性。2.术前NLR与脑胶质瘤级别呈正相关,而术前PNI与脑胶质瘤级别呈负相关。3.术前NLR、MLR、PNI对评估脑胶质瘤患者预后具有指导意义。4.肿瘤级别、年龄、NLR是影响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青[9](2020)在《hTERT在黑素瘤预后中的作用研究及基因调控网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郑铮[10](2019)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预后生物标记物基因簇的鉴定及药物干预》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multiforme,GBM)是一种常见的、致命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神经胶质瘤的60~70%,属于高级别胶质瘤。GBM具有高致死率、高复发率的特点,即使采取积极的临床治疗,患者的生存率依然较低。GBM的发生机制和有效治疗策略是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生物学特点的了解日益增多,新的治疗靶点也被逐渐发现,已有研究证实多个信号通路参与GBM的产生、发展和耐药与复发的过程中,但是目前对于GBM患者的生存预测和治疗效果仍不理想。由于GBM抗药性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灵敏而准确的GBM生物标记物不仅可用于指导靶向治疗,还可有效预测患者的预后,为人们明确诊断和治疗靶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此外,由于GBM对常规治疗手段不敏感,开发具有临床疗效的治疗药物亦已成为当今医学界迫在眉睫的一个难题。人们发现盐霉素具有抗肿瘤干细胞的作用,它对乳腺癌干细胞的杀伤效果甚至比传统抗癌药物紫杉醇高100倍以上。此外,中国传统中药雷公藤甲素也具有抗癌谱广泛、抗癌活性强等特点。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将对GBM预后生物标记物进行筛选与鉴定,并通过细胞实验验证盐霉素和雷公藤甲素在抗GBM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内容与结果]本研究首先探索CD44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预后的相关性,以及下调CD44对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TCGA数据库中的基因芯片数据集和R2基因分析可视化平台,分析CD44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并通过siRNA干扰抑制CD44的表达,检测CD44下调对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研究发现,CD44高表达患者的预后更差,下调CD44可明显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其次,筛选GBM组织中与CD44高度共表达的基因,分析其与GBM预后的关系,鉴定一组GBM预后生物标记物基因簇。结果发现,GBM组织中ABCC3、TNFRSF1A和CD44高度共表达,且CD44、ABCC3和TNFRSF1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肿瘤脑组织。进一步,验证盐霉素对GBM细胞及干细胞的杀伤作用,检测盐霉素对GBM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以及对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检测盐霉素对GBM细胞CD44、ABCC3和TNFRSF1A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盐霉素能有效抑制GBM细胞增殖、迁移、促死亡,并能抑制GBM干细胞增殖,盐霉素能下调CD44、ABCC3和TNFRSF1A蛋白和mRNA的表达。最后,检测盐霉素和雷公藤甲素单独或联合处理时对GBM细胞及其干细胞增殖的影响,评估雷公藤甲素和盐霉素的联合效应。结果发现,雷公藤甲素能协同盐霉素杀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及其干细胞。[结论]CD44的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预后的指标及潜在的治疗靶点;CD44、ABCC3和TNFRSF1A可结合MGMT组成一组基因簇,用于预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对传统抗GBM治疗的反应;盐霉素对GBM细胞及其干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并且可以通过下调CD44、ABCC3和TNFRSF1A的表达发挥其抗肿瘤作用;雷公藤甲素能协同盐霉素杀伤GBM细胞及其干细胞,是一种潜在的化疗增敏药物。

二、端粒酶活性在诊断神经胶质瘤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端粒酶活性在诊断神经胶质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NQO1/Snail轴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演进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前言
    1.1 神经胶质瘤现状
        1.1.1 神经胶质瘤流行病学现状
        1.1.2 神经胶质瘤的病理学特点
    1.2 神经胶质瘤的治疗现状
        1.2.1 手术治疗
        1.2.2 免疫治疗
        1.2.3 病毒疗法
        1.2.4 分子靶向治疗
    1.3 醌氧化还原酶(NAD(P)H: quinine oxidoreductase, NQO1)
        1.3.1 NQO1的分子结构
        1.3.2 NQO1的生物学功能
        1.3.3 NQO1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
        1.3.4 NQO1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1.4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U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1.4.1 EMT的概念
        1.4.2 EMT相关的信号通路
        1.4.3 EMT在神经胶质瘤中的作用
    1.5 Snail(Snail Family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1)
        1.5.1 Snail的分子结构
        1.5.2 Snail的生物学功能
        1.5.3 Snail的调控方式
        1.5.4 Snail在神经胶质瘤中的研究现状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抗体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实验样本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复苏、培养
        2.2.2 Western Blot实验
        2.2.3 慢病毒转染方法
        2.2.4 细胞免疫荧光
        2.2.5 平板克隆实验
        2.2.6 MTT实验
        2.2.7 EdU核素掺入实验
        2.2.8 细胞划痕实验
        2.2.9 Transwell实验
        2.2.10 LY294002和Rapamycin抑制实验
        2.2.1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
        2.2.12 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
        2.2.13 NQO1 mRNA表达水平与神经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2.2.14 NQO1与EMT基因相关性分析
        2.2.15 裸鼠皮下成瘤和肺转移实验
        2.2.16 Snail小干扰RNA细胞转染
        2.2.17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NQO1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3.1.1 NQO1 mRNA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
        3.1.2 NQO1蛋白在神经胶质瘤组织中高表达
        3.1.3 NQO1蛋白高表达与神经胶质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1.4 NQO1 mRNA高表达预示神经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不良
    3.2 NQO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转移及EMT进程
        3.2.1 NQO1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的增殖
        3.2.2 NQO1促进神经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浸润
        3.2.3 NQO1通过介导EMT进程影响神经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浸润
        3.2.4 NQO1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细胞的EMT进程
    3.3 NQO1通过Snail调控神经胶质瘤的恶性演进
        3.3.1 生物信息学分析神经胶质瘤组织中与NQO1共表达基因及富集分析
        3.3.2 神经胶质瘤组织中NQO1靶基因的预测
        3.3.3 Snail介导NQO1的促癌作用
4.讨论与展望
    4.1 讨论
    4.2 问题与展望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结直肠癌(CRC)简述
    1.2 microRNAs与CRC关系
    1.3 LncRNAs与CRC关系
    1.4 结直肠癌的早筛
        1.4.1 目前用于平均风险人群的CRC筛查主要包括以下方法
        1.4.2 microRNAs可作为肿瘤的早期筛查指标
    1.5 MIR17HG及其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第二章 LncRNAs,miRNAs及GREM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陕西汉族结直肠癌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2.4 统计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参与者的基本特征
        2.3.2 HWE检验结果
        2.3.3 等位基因分布及与CRC风险的关系
        2.3.4 遗传模型下SNPs与CRC风险的关系
        2.3.5 SNPs与CRC风险相关分层分析
        2.3.6 SNPs与CRC临床特征相关性
        2.3.7 单倍型与CRC风险的关系
        2.3.8 多个SNPs交互作用的MDR分析
    2.4 讨论
        2.4.1 MIR137HG和MIR577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2 MIR143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3 MIR3142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4 LINC-PINT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5 MIR124-1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6 MIR608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7 H19和MIR675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8 MIR192、MIR618和MIR492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9 MIR17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10 GREM1 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4.11 MIR497HG、MIR423和MIR133A1HG多态性与CRC的关系
    2.5 结论
第三章 MIR17HG及其编码的micro 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信息关联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前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统计方法
    3.3 研究结果
        3.3.1 MIR17HG的泛癌分析
        3.3.2 MIR17HG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预后分析
        3.3.3 miR-17-92a簇在结直肠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预后分析
        3.3.4 miR-17-92a簇在结直肠癌病例与健康对照,病例不同分期中血清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3.4 讨论
        3.4.1 miR-17-92a簇在大多数肿瘤及CRC中高表达
        3.4.2 miR-17-92a簇的microRNAs在大多数肿瘤及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
        3.4.3 miR-17-92a簇的microRNAs在CRC病例血清中高表达
    3.5 结论
第四章 miR-17-92簇在结直肠癌病例与健康人群血清中的表达分析及诊断作用
    4.1 前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2.4 统计学方法
    4.3 研究结果
        4.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4.3.2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学指标
        4.3.3 血清中microRNA的相对表达量
        4.3.4 CEA、AFP、hsa-miR-18a-5p、hsa-miR-92a-1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4.3.5 CEA、AFP、hsa-miR-18a-5p联合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4.3.6 各指标与结直肠癌分期的相关性分析
        4.3.7 hsa-miR-18a-5p、CEA对早期结直肠的诊断的ROC曲线
        4.3.8 各指标区分早晚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4.4 讨论
        4.4.1 糖蛋白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
        4.4.2 miR-17-92a簇作为血清肿瘤诊断标志物的应用
        4.4.3 hsa-miR-18a-5p作为血清肿瘤诊断标志物的应用
    4.5 结论
第五章 hsa-miR-18a-5p对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候选靶基因分析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及试剂
        5.2.3 实验方法
        5.2.4 统计方法
    5.3 结果
        5.3.1 hsa-miR-18a-5p在结直肠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
        5.3.2 结直肠癌细胞中hsa-miR-18a-5p干预效果
        5.3.3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5.3.4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5.3.5 hsa-miR-18a-5p差异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5.3.6 结直肠癌表达差异基因及功能注释
        5.3.7 hsa-miR-18a-5p靶基因及其预后分析
        5.3.8 关键靶基因分析
        5.3.9 靶基因LIF与hsa-miR-18a-5p结合位点预测
        5.3.10 Western Blot检测LIF与hsa-miR-18a-5p表达关系
        5.3.11 LIF功能预测
    5.4 讨论
        5.4.1 hsa-miR-18a-5p促进肿瘤发生发展
        5.4.2 hsa-miR-18a-5p抑制肿瘤发生发展
        5.4.3 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学亚型的同一器官的癌症中已观察到hsa-miR-18a的相反作用
        5.4.4 hsa-miR-18a-5p抑制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5.5 结论
结语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基因与泛癌的相关性
附录2:HCT116细胞鉴定证明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3)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及其验证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流行病学现状
        1.1.2 胶质母细胞瘤的流行病学、诊断及治疗现状
        1.1.3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
        1.1.4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1.2.1 了解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及标记物表达
        1.2.2 筛选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
        1.2.3 验证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
    1.3 研究内容
        1.3.1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现状分析
        1.3.2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筛选
        1.3.3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实验验证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计量学
        1.4.2 生物信息学
        1.4.3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主要统计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文献可视化分析
    2.1 研究背景
        2.1.1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文献可视化分析的必要性
        2.1.2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文献可视化分析技术路线图
    2.2 数据和方法
        2.2.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2.2.2 纳入排除标准及文献筛选
        2.2.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2.3.2 时间分布
        2.3.3 国家和地区分布
        2.3.4 机构分布
        2.3.5 期刊分布
        2.3.6 作者分析
        2.3.7 关键词分析
        2.3.8 基因标记物表达分析
        2.3.9 基因标记物生物学功能及通路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筛选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研究背景
        3.1.1 生物信息学简介
        3.1.2 生物信息学在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研究的进展
        3.1.3 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胶质母细胞瘤基因标记物技术路线图
    3.2 数据和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2.3 预后基因筛选
        3.2.4 预后指数模型的构建
        3.2.5 PI及临床混杂因素分析
        3.2.6 生存分析和模型检验
        3.2.7 GO基因富集分析
        3.2.8 筛选基因在CGGA数据集中的验证
        3.2.9 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TCGA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与GTEx数据集中正常脑组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2 预后相关基因分析
        3.3.3 PI构建
        3.3.4 临床因素及其与PI的协同作用
        3.3.5 生存分析和模型检验
        3.3.6 GO富集分析结果
        3.3.7 筛选基因在CGGA数据集的验证
        3.3.8 CGGA数据集对模型预后预测能力的验证
    3.4 讨论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的实验验证
    4.1 研究背景
        4.1.1 前言
        4.1.2 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验证实验技术路线图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耗材和实验仪器
        4.2.2 研究对象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组织检测
        4.2.4 Western Blot组织检测
        4.2.5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4.2.6 细胞培养及传代
        4.2.7 FN1、HSPA5 沉默载体的构建
        4.2.8 qRT PCR与 Western blot实验对沉默效果的验证
        4.2.9 MTT检测
        4.2.10 流式细胞术凋亡检测
        4.2.11 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
        4.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细胞检测
        4.2.13 Western blot细胞检测
        4.2.14 临床随访
        4.2.15 统计分析与处理
    4.3 结果
        4.3.1 组织实验结果
        4.3.1.1 患者基线数据
        4.3.1.2 FN1、GRN、HSPA5、TTYH3、TAGLN2 基因mRNA在各级别胶质瘤中表达
        4.3.1.3 FN1、GRN、HSPA5、TTYH3、TAGLN2 蛋白在各级别胶质瘤表达的western blot结果
        4.3.1.4 FN1、GRN、HSPA5、TTYH3、TAGLN2 蛋白在各级别胶质瘤表达的免疫组化结果
        4.3.2 细胞实验结果
        4.3.2.1 FN1、HSPA5基因在细胞中沉默效果的验证
        4.3.2.2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4.3.2.3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4.3.2.4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4.3.2.5 FN1、HSPA5 基因沉默对细胞Bax、Bcl-2、E-cadhrin、MMP9 mRNA表达的影响
        4.3.2.6 FN1、HSPA5基因沉默对细胞Bax、Bcl-2、E-cadhrin、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
        4.3.3 临床随访结果
        4.3.3.1 随访对象基本信息及基因表达情况分析
        4.3.3.2 影响患者PFS的单变量、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与生存曲线
        4.3.3.3 影响患者OS的单变量、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与生存曲线
        4.3.3.4 基因差异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
    4.4 讨论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附录
缩略语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参与项目
致谢

(4)TERT基因及MGMT基因在恶性IDH野生型胶质瘤中的预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理及基因检测结果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胶质瘤检测病理及基因检测相关结果
    3.2 患者中各项指标表达与预后关系
    3.3 TERT与MGMT基因共同表达对预后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脑胶质瘤中重要基因检测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miR-623调控靶基因TRIM44抑制胶质瘤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miR-623在CGGA数据库中筛选及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miR-623对胶质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miR-623通过靶向TRIM44影响胶质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及上皮间质转化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miR-623对胶质瘤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及机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MicroRNA与神经胶质瘤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TERT启动子基因突变与ATRX、PML蛋白的表达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病例收集
        1.2 主要抗体及试剂
        1.3 试验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 TERT 启动子区域检测
    3 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 45 例 s GBM 基本临床病理特征
    2 TERT启动子突变结果分析
    3 ATRX 和 PML 表达结果分析
    4 预后分析
    5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7)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共表达质粒STAT3-SiRNA-STAT1治疗脑胶质瘤的体内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质粒构建及腺病毒包装
    2.4 实验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
    3.2 共表达质粒对U87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3.3 重组腺病毒对各脏器的安全性检测
    3.4 各组肿瘤组织HE染色情况
    3.5 各组肿瘤组织STAT1、STAT3 免疫组化染色
    3.6 Real Time PCR检测肿瘤组织中STAT1、STAT3的m RNA的水平
    3.7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STAT1、STAT3 的蛋白表达
    3.8 Annexin-AP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坏死
    3.9 TUNEL法原位检测肿瘤细胞凋亡
4 讨论
5 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与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血液学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中英文对照表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整理数据
    2.5 随访
    2.6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214 例患者术前NLR、PLR、MLR、AGR、PNI检测结果
    3.2 胶质瘤患者术前NLR、PLR、MLR、PNI、AGR与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
        3.2.1 胶质瘤患者术前NLR、PLR、MLR、PNI、AGR与肿瘤级别的关系
        3.2.2 胶质瘤患者术前NLR、PLR、MLR、PNI、AGR与性别的关系
        3.2.3 胶质瘤患者术前NLR、PLR、MLR、PNI、AGR与年龄的关系
    3.3 绘制术前NLR、PLR、MLR、AGR、PNI的 ROC曲线
    3.4 术前NLR、MLR、PNI与脑胶质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3.5 不同NLR、MLR、PNI组间患者生存时间的比较
    3.6 脑胶质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肿瘤微环境在脑胶质瘤中的基础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预后生物标记物基因簇的鉴定及药物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生物标记物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2. 盐霉素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及其干细胞
    3. 雷公藤甲素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CD44表达水平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1.1 实验目的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3.1 使用TCGA数据库分析GBM中CD44及常用CSCs标记物的表达水平
        1.3.2 生存分析
        1.3.3 统计分析
        1.4 实验结果
        1.4.1 CD44在GBM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1.4.2 CD44表达水平与其他CSCs标记物的相关性
        1.4.3 CD44表达水平与GBM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
        1.5 讨论
        参考文献
    2. CD44表达水平对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材料
        2.2.1 细胞系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器材
        2.3 实验方法
        2.3.1 CD44 siRNA的设计与合成
        2.3.2 细胞培养和转染
        2.3.3 western blot法检测GBM细胞中CD44蛋白的表达水平
        2.3.4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siRNA干扰抑制GBM细胞中CD44蛋白的表达
        2.4.2 下调CD44蛋白表达水平抑制GBM细胞增殖
        2.5 讨论
        参考文献
    3.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预后生物标记物基因簇的鉴定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GBM中与CD44高度共表达的基因
        3.4.2 GBM和非肿瘤脑组织中生物标记物的表达水平
        3.4.3 MGMT甲基化、EGFR扩增、IDH1突变和LOH对GBM生物标记物表达的影响
        3.4.4 CD44、ABCC3、TNFRSF1A和MGMT基因簇与GBM患者预后的关系
        3.5 讨论
        参考文献
    4. 盐霉素对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及其干细胞的杀伤作用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系
        4.2.2 药物
        4.2.3 主要试剂
        4.2.4 主要器材
        4.3 实验方法
        4.3.1 药物处理细胞
        4.3.2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4.3.3 细胞迁移实验(划痕实验)
        4.3.4 肿瘤干细胞成球实验
        4.3.5 Western blot法
        4.3.6 逆转录定量PCR分析
        4.3.7 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盐霉素抑制GBM细胞增殖
        4.4.2 盐霉素抑制GBM细胞迁移
        4.4.3 盐霉素抑制GBM干细胞增殖
        4.4.4 盐霉素下调GBM细胞CD44蛋白的表达
        4.4.5 盐霉素下调GBM细胞TNFRSF1A蛋白的表达
        4.4.6 盐霉素下调GBM细胞ABCC3蛋白的表达
        4.4.7 盐霉素下调GBM细胞CD44、ABCC3和TNFRSF1A mRNA的表达
        4.5 讨论
        参考文献
    5. 雷公藤甲素增敏盐霉素杀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及其干细胞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材料
        5.2.1 细胞系
        5.2.2 药物
        5.2.3 主要试剂
        5.2.4 主要器材
        5.3 实验方法
        5.3.1 药物处理细胞
        5.3.2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5.3.3 计算联合作用指数
        5.3.4 肿瘤干细胞成球实验
        5.3.5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雷公藤甲素协同盐霉素抑制GBM细胞增殖
        5.4.2 雷公藤甲素和盐霉素联合用药时具有协同作用
        5.4.3 雷公藤甲素抑制GBM干细胞增殖
        5.5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主要溶液和试剂配制
附录 Cell Culture Protocol
附录 Western Blot Protocol
附录 蛋白浓度测定(BCA法)
附录 细胞样品总RNA提取
附录 细胞样品总RNA提取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端粒酶活性在诊断神经胶质瘤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NQO1/Snail轴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神经胶质瘤演进的机制研究[D]. 郑兰. 延边大学, 2021(02)
  • [2]陕西汉族非编码RNA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性及MIR17HG与其microRNAs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研究[D]. 陈鹏. 西北大学, 2021(12)
  • [3]胶质母细胞瘤诊断预后标记物筛选及其验证的实验研究[D]. 刘婕婷. 兰州大学, 2021(09)
  • [4]TERT基因及MGMT基因在恶性IDH野生型胶质瘤中的预后作用[D]. 田书恺.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miR-623调控靶基因TRIM44抑制胶质瘤增殖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研究[D]. 崔大为.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中TERT启动子基因突变与ATRX、PML蛋白的表达及预后分析[D]. 李亚男. 青岛大学, 2020(01)
  • [7]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共表达质粒STAT3-SiRNA-STAT1治疗脑胶质瘤的体内实验研究[D]. 张国栋.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8]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血液学指标与预后的关系[D]. 晁储瑞. 河南大学, 2020
  • [9]hTERT在黑素瘤预后中的作用研究及基因调控网络分析[D]. 李青. 新疆医科大学, 2020
  • [10]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预后生物标记物基因簇的鉴定及药物干预[D]. 郑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端粒酶活性在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