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属种描述——(介形虫部分)(论文文献综述)
覃祚焕[1](2020)在《冀北滦平盆地早白垩世介形类生物地层及古生态环境演化》文中认为我国冀北地区滦平盆地下白垩统大北沟组-西瓜园组沉积连续、保存相对完整,产有着名的热河生物群,包括丰富的介形类等微体化石,是研究早白垩世陆相地层及热河生物群早-中期演化的理想地区。介形类个体较小、数量丰富、演化较快、较易保存成为化石,在非海相中-新生代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也是探讨古环境的标志之一。前人对滦平盆地的介形类做过大量研究且取得了系列成果,然而,由于对介形类动物群属种分异度的过高估计和部分介形类分类单元的不同认识,给介形类的分类学、生物地层学和古生态学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争议和困难。本论文旨在以介形类的分类学研究为主线,在详细的岩石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根据介形类的最新研究进展,开展滦平盆地早白垩世介形类的系统分析和地层学研究。在此基础上讨论盆地间介形类生物地层的对比。利用介形类化石的现今亲缘类群的习性,结合埋藏学等手段,讨论大北沟组-西瓜园组介形类的古生态特征及古环境演替。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整理了滦平盆地下白垩统大北沟组-西瓜园组一段的6条代表性剖面的野外描述,通过岩性特征,结合同位素测年、生物面貌等手段,建立了滦平盆地各剖面大北沟组-西瓜园组的划分和对比关系。系统整理和厘定了滦平盆地下白垩统大北沟组-西瓜园组一段的介形类化石,识别出介形类化石15属44种。大北沟组的介形类可建立Luanpingella-Eoparacypris-Ocrocypris组合带,大店子组的介形类可建立Cypridea-Tmiriasevia-Daurina组合带,西瓜园组的介形类可建立Cypridea-Linnocypridea-Lycopterocypris组合带。其中,大店子组的介形类又可进一步划分为4个亚带,包括:一段的Cypriidea dabeigouensis(富集)亚带、二段的Cypridea luanpingensis亚带、三段的 Cypridea sudcata亚带、四段的 Cypridea pangi 亚带。总结了大北沟组-西瓜园组其他门类化石的生物地层,以及年代地层、磁性地层等各分支地层学的研究进展。完善了冀北阶的相关内容。提出Cypridea在我国华北的最低层位的年龄为~130 Ma,年轻于J/K界线年龄。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连续沉积中相继保存的非Cypridea动物群与Cypridea动物群之间具有探索Cypridea起源的潜力,例如大北沟组的Eoparacypris和Daurina等属中的部分种类很可能是Cypridea的先驱分子。另外,大北沟组中繁盛的Luanpingella,很可能由“下伏”土城子组中占据优势地位的Djungarica中的某些种类演化而来。早期热河生物群向中期热河生物群的转换,包括Cypridea在大店子组的出现及快速繁盛,和大个体介形类向小个体介形类的演变,很可能响应了大北沟组-大店子组沉积时期逐渐升温的古气候环境。通过介形类化石的现生亲缘类群的生态特征,结合沉积学、其他指相化石的分析,初步探讨了滦平盆地早白垩世介形类的古生态特征及古湖泊环境演替。
谷振飞[2](2010)在《河北阳原钱家沙洼QK综I孔泥河湾组的介形虫和地层划分对比》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处理、鉴定QK综Ⅰ孔晚新生代介形类化石的基础上,分析其分布和组合特征,并广泛收集其他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介形类化石资料,对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地层学研究。研究成果为本区域提供了内容丰富的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新资料。通过对QK综Ⅰ孔岩石地层和介形类化石分布特征与组合带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QK综Ⅰ孔地层根据岩石地层岩性特征划分为两组,自下而上分别为:新近系上新统,石匣组;第四系下更新统泥河湾阶,泥河湾组。(2)根据QK综Ⅰ孔介形类化石实际产出情况,将QK综Ⅰ孔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介形类化石组合带。由老到新(自下而上)分别为:第1介形类化石组合带:Potamocypris plana-Candoniella-Ilyocypris组合带,时代划归上新世晚期;第Ⅱ介形类化石组合带:Leucocythere-Ilyocypris-Candoniella组合带;第Ⅲ形类化石组合带:Leucocythere-Cytherissa-Limnocythere组合带,第Ⅱ和Ⅲ组合带时代划归早更新世早期—中期。(3)QK综Ⅰ孔岩石地层和介形虫化石分布组合特征能较好的反映泥河湾古湖盆地的环境变迁、水体盐度变化和气候演变。结合研究区的前人资料和本次研究获得的新资料,对泥河湾盆地新近纪至第四纪的环境、古地理和气候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早期,泥河湾古湖泊的扩张呈现动荡式上升;水体盐度逐渐增高,局部短暂淡化;气候由温暖湿润向寒冷干燥方向发展,并伴有短暂的气候波动。
卫民[3](1985)在《关于中、新生代某些介形类属名的订正(Ⅰ)》文中指出 一、前言建国三十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展,进行了大规模地质测量、矿产普查、石油勘探工作,地层古生物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发现和描述了大量古生物属种。仅就介形类而言,截至1981年底据公开发表的资料,我国已发现和描述了三百余属,数千余种,其中新建属
高梦琪[4](2020)在《西藏班戈下白垩统康曲组生物地层及沉积环境研究》文中指出研究区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地理位置为西藏自治区日阿地区班戈县附近。研究区出露的下白垩统碳酸盐岩沉积是班怒洋闭合晚期残余海演化的一部分,对于特斯提洋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早白垩世沉积的这一巨厚的碳酸盐岩一直作为郎山组进行研究,其为典型的浅海沉积环境,此次在该套碳酸盐岩中部发现夹有较多的陆源碎屑岩,属于混积陆棚沉积,因而将原郎山组自下而上解体为郎山组、康曲组和余穷组。本文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和室内岩石薄片分析及化石鉴定,系统研究了西藏班戈日阿地区康曲组生物地层和沉积相,论文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在康曲组的野外地质调查中发现了大量的有孔虫、腹足等化石,其中有孔虫化石不仅数量多且种类丰富,共鉴定出有孔虫化石10属14种,包括Mesorbitolina texana Roemer,Mesorbitolina subconcava Leymerie,Mesorbitolina birmanica Sahni,Mesorbitolina aperta Erman,Palorbitolinoides hedini Cherchi&Schroeder,Praeorbitolina wienandsi Schroeder,Pseudochoffatella cuvillieri Deloffre,Pseudocyclammina lituus Yokoyama,Dictyoconus cuvillieri Foury,Palorbitolina lenticularis Blumenbach,Pleodicytoconus sp.,Palorbitolinoides orbiculata Zhang,Daxia sp.,Cuneolina pavonia d’Orbigny,根据化石的产出的自然顺序和组成特点,可以划分出2个有孔虫组合,Praeorbitolina wienandsi-Mesorbitolina texana和Cuneolina pavonia-Mesorbitolina birmanica组合,将其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对比,将康曲组时代定为早白垩世Aptian晚期-Albian中-晚期。2.康曲组发现丰富的腹足化石,但分异度极低,只鉴定出一种,即Ampullina xainzaensis Yu。对比发现,该种在西藏地区为早白垩世优势种,进一步支持了有孔虫化石的时代意见。3.根据康曲组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及组合特点、沉积构造和化石的种类以及组合情况进行分析,共识别出7种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划分出混积滩、生屑滩、滩间洼地和开阔海陆棚相,为混积陆棚环境。
齐骅[5](1981)在《内蒙古雅布赖盆地晚白垩世介形类化石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 雅布赖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东部境内.北以雅布赖山与巴丹吉林沙漠相隔,南以北大山的东延部分与潮水盆地相望.盆地内陆相中生代地层过去研究报导过的很少,1975年,甘肃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四分队在盆地内首次发现了晚白垩世地层与介形类化石.为此,笔者于1977年前往该区观察地层剖面和采集标本,得到该队同志的热情帮助,并提供了所需要的研究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齐骅[6](1981)在《内蒙古雅布赖盆地晚白垩世介形类化石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说明雅布赖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东部境内。北以雅布赖山与巴丹吉林沙漠相隔,南以北大山的东延部分与潮水盆地相望。盆地内陆相中生代地层过去研究报导过的很少,1975年,甘肃省地质局第一区测队四分队在盆地内首次发现了晚白垩世地层与介形类化石。为此,笔者于1977年前往该区观察地层剖面和采集标本,得到该队同志的热情帮助,并提供了所需要的研究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李玉文[7](1982)在《四川白垩至第三纪地层与介形类新知》文中提出本文主要记述近年在四川盆地开展白垩—第三纪生物地层工作中所获的地层新认识与介形类新材料。笔者认为嘉定群与城墙岩群不是平行关系,而是上下关系,前者的最低层位比后者的最高层位还新,天马山组就是压在嘉定群下面的城墙岩群;城墙岩群为晚侏罗至早白垩世中期沉积,嘉定群为早白垩世晚期至第三纪地层。本文报道了四川新近发现的丰富的女星介等化石,讨论了中华金星介等属的分类问题,描述了介形类9属、6亚属、30种,其中包括1新亚属、25新种,丰富了我国非海相白垩纪介形虫化石资料。
李玉文[8](1982)在《四川白垩至第三纪地层与介形类新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记述近年在四川盆地开展白垩—第三纪生物地层工作中所获的地层新认识与介形类新材料。笔者认为嘉定群与城墙岩群不是平行关系,而是上下关系,前者的最低层位比后者的最高层位还新,天马山组就是压在嘉定群下面的城墙岩群;城墙岩群为晚侏罗至早白垩世中期沉积,嘉定群为早白垩世晚期至第三纪地层。本文报道了四川新近发现的丰富的女星介等化石,讨论了中华金星介等属的分类问题,描述了介形类9属、6亚属、30种,其中包括1新亚属、25新种,丰富了我国非海相白垩纪介形虫化石资料。
李玉文,王小红,高雅蓉[9](1983)在《四川嘉定群介形类及其时代》文中提出 四川嘉定群为海姆(Heim,1932)命名于乐山,长期被视为白垩系。1972年,四川省地质局第二区调队根据四川盆地西部地层系统将之划分为夹关组、下灌口组和上灌口组,并将夹关组和下灌口组归于下白垩统,上灌口组归于上白垩统,但一直无化石依据。1978年,四川省地质局和我所联合踏勘小组采获大量介形类化石,经笔者之一鉴定,改下灌口组为灌口组,归为上白垩统,改上灌口组为名山群,归为下第三系。其后,四川省地质局航空地质队二分队不仅多次补采了乐山剖面的化石,而且从1977年以来,在川南原套名为嘉定群的各剖面上采集了大量介形类标本,并将川南的嘉定群自下而上划分为窝头山组、
史洪亮[10](2006)在《塔中24-82井区上奥陶统礁滩体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先进的碳酸盐岩岩石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采用室外与室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塔中24-82井区上奥陶统礁滩体展开了详细的地层划分对比、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沉积模式、沉积相特征的研究工作。 通过对研究区内20余口井的岩心精细观察,结合岩性特征、沉积旋回、测井曲线响应特征以及区域沉积背景资料的分析,将良里塔格组划分为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3~4个准层序组、8个准层序和11个小层。在碳酸盐岩石学特征及环境分析、沉积微相及沉积相纵横向发育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将镶边陆棚的边缘相细分为棚缘生物礁、粒屑滩、棚缘灰泥丘、滩间海4种亚相,12种微相;并且详细阐述了各期礁滩旋回发育规模和相组合变化,建立了多期礁滩的发育、迁移模式,圈定了有利的棚缘礁滩微相分布范围,总结了沉积相带的演化、分布规律。通过对塔中晚奥陶世造礁生物组合、礁滩体规模特征,塔中地区所处的古纬度和有利的棚缘相带环境的研究,结合国内外晚奥陶世生物礁的对比分析,首次初步论证了塔中晚奥陶世棚缘生物礁属大型生物礁群。系统分析了沉积相对礁滩体储层发育的控制,认为储层物性以生物礁最好,其次为滩,再次为生物丘,其它相带的岩石基本不可作为储层,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塔中上奥陶统棚缘礁滩体有利相带的分布区域,进而为该区域以后的勘探提供有利的地质依据。
二、属种描述——(介形虫部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属种描述——(介形虫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1)冀北滦平盆地早白垩世介形类生物地层及古生态环境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项目依托 |
1.2. 冀北介形类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进行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实际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质构造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2.2.1 盆地基底 |
2.2.2 中生代地层 |
2.2.3 新生代地层 |
2.3 岩浆岩、火山岩分布概况 |
第三章 岩石地层 |
3.1. 地层剖面描述 |
3.1.1. 张家沟剖面 |
3.1.2. 三道沟-马圈沟剖面 |
3.1.3. 井上-大店子东沟剖面 |
3.1.4. 大北沟剖面 |
3.1.5. 小东沟剖面 |
3.1.6. 李营剖面 |
3.2. 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
3.2.1. 地层界线与标志层 |
3.2.2. 地层划分沿革 |
3.2.3. 李营剖面地层的归属问题 |
第四章 介形类生物地层 |
4.1. 介形类生物地层的划分 |
4.1.1. 张家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
4.1.2. 三道沟-马圈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
4.1.3. 井上-大店子东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
4.1.4. 大北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
4.1.5. 小东沟剖面大北沟组-大店子组介形类生物地层 |
4.1.6. 李营剖面介形类生物地层 |
4.2. 介形类组合带的分布 |
4.3. 介形类组合带的时代 |
第五章 陆相早白垩世多重地层划分及白垩系底界探讨 |
5.1. 冀北其他门类生物地层特征 |
5.1.1. 叶肢介生物地层 |
5.1.2. 孢粉生物地层 |
5.1.3. 轮藻生物地层 |
5.1.4. 腹足类生物地层 |
5.1.5. 双壳类生物地层 |
5.1.6. 昆虫生物地层 |
5.1.7. 脊椎动物地层 |
5.2. 同位素年代地层 |
5.3. 磁性地层 |
5.4. 我国陆相J/K界线的研究进展 |
第六章 白垩系冀北阶的完善 |
6.1. 冀北阶名称、来源及存在问题 |
6.2. 层型剖面位置及描述 |
6.3. 岩石地层与沉积相特征 |
6.4. 生物地层划分对比 |
6.5. 底界层型与标志 |
6.6. 时代对比 |
第七章 介形类古生态与古环境演替 |
7.1. CYPRIDEA的繁盛与古环境演替 |
7.2. 介形类与古湖泊深度 |
第八章 介形类演化谱系 |
第九章 介形类系统描述 |
介形虫纲CLASS OSTRACODA LATREILLE,1802 |
速足目ORDER PODOCOPIDA MULLER,1894 |
速足亚目SUBORDER CYPRIDOCOPINA JONES,1901 |
金星介超科SUPERFAMILY CYPRIDOIDEA BAIRD, 1845 |
女星介科FAMILY CYPRIDEIDAE MARTIN,1940 |
女星介亚科SUBFAMILY CYPRIDEINAE MARTIN,1940 |
女星介属Genus Cypridea Bosquet,1852 |
准噶尔介科FAMILY DJUNGARIDIDAE GOU ET HOU, 2002 |
达乌里亚介属Genus Daurina Sinitsa,1973 |
燕山介属Genus Yanshanina Pang, 1984 |
脊星介属Genus Ocrocypris Zhang, 2016 |
金星介属Genus Eoparacypris Anderson,1971 |
准噶尔介属Genus Djungarica Galeeva,1977 |
滦平介属Genus Luanpingella Su and Yang, 1981 |
球星介科FAMILY CYCLOCYPRIDIDAE KAUFMANN,1900 |
达蒙介属Genus Damonella Anderson,1966 |
土星介科FAMILY IL YOCYPRIDIDAE KAUFMANN,1900 |
土星介亚科SUBFAMILY IL YOCYPRIDINAE KAUFMANN,1900 |
刺星介属Genus RhinocyprisAnderson, 1941, emend. Gou (in Hou et al. 2002) |
金星介科FAMILY CYPRIDIDAE BAIRD, 1845 |
真星介亚科SUBFAMILY EUCYPRIDINAE SARS,1925 |
假似斗星介属Genus Pseudoparacypridopsis Anderson,1971 |
狼星介属Genus Lycopterocypris Mandelstam,1956 |
浪花介超科SUPERFAMILY CYTHEROIDEA BAIRD, 1850 |
湖花介科FAMILY LIMNOCYTHERIDAE KLIE,1938 |
季米里亚介属Genus Timiriasevia Mandelstam, 1947 |
达尔文介亚目SUBORDER DARWINULOCOPINA SOHN,1988 |
达尔文介超科SUPERFAMILY DARWINULOIDEA BRADY AND NORMAN, 1889 |
达尔文介科FAMILY DARWINULIDAE BRADY AND NORMAN, 1889 |
达尔文介属Genus Darwinula Brady and Robertson, 1885 |
第十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 |
图版 |
附录1: 介形类系统描述英文翻译 |
附录2: 个人简介 |
(2)河北阳原钱家沙洼QK综I孔泥河湾组的介形虫和地层划分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泥河湾盆地自然地理和区域地质概况 |
1.1.1 自然地理概况 |
1.1.2 区域地质特征 |
1.2 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研究简况 |
1.2.1 地层研究简况 |
1.2.2 泥河湾盆地微体生物研究概况 |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QK综Ⅰ孔的岩石地层 |
2.1 岩石地层特征和层序 |
2.2 岩石地层划分 |
第三章 QK综Ⅰ孔的介形虫生物地层 |
3.1 介形类分布特征 |
3.2 介形类化石组合带划分 |
3.3 QK综Ⅰ孔晚新生代介形虫生物地层对比 |
第四章 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划分和对比 |
4.1 QK综Ⅰ孔与泥河湾盆地典型剖面对比 |
4.1.1 QK综Ⅰ孔与台儿沟剖面对比 |
4.1.2 QK综Ⅰ孔与东窑子头大南沟剖面对比 |
4.1.3 QK综Ⅰ孔与稻地西沟剖面对比 |
4.1.4 QK综Ⅰ孔与红崖扬水站剖面对比 |
4.2 QK综Ⅰ孔与相关钻孔对比 |
4.2.1 QK综Ⅰ孔与钱家沙洼TZ孔对比 |
4.2.2 QK综Ⅰ孔与蔚县七普1孔对比 |
4.2.3 QK综Ⅰ孔与阳原井儿洼钻孔对比 |
4.2.4 QK综Ⅰ孔与HK综Ⅰ孔对比 |
4.3 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时代及讨论 |
4.3.1 岩石地层的划分和命名 |
4.3.2 地层时代讨论 |
第五章 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环境演化探讨 |
5.1 盆地沉积环境变迁分析 |
5.2 泥河湾古湖演化特征探讨 |
5.3 泥河湾盆地古气候变化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4)西藏班戈下白垩统康曲组生物地层及沉积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研究区位置及其概况 |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大地构造概况 |
1.2 区域地层 |
第二章 实测剖面描述 |
第三章 生物地层 |
3.1 有孔虫组合划分与时代 |
3.2 腹足类生物地层 |
第四章 剖面沉积相和微相 |
4.1 岩石学特征 |
4.2 沉积构造特征 |
4.3 生物碎屑 |
4.4 基质和胶结物 |
4.5 碳酸盐岩微相及其特征 |
4.6 沉积相及相序结构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塔中24-82井区上奥陶统礁滩体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论文研究内容和工作量 |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的构造特征 |
2.1.1 工区及构造区位置 |
2.1.2 构造发展演化 |
2.2 层序地层划分 |
2.2.1 泥质条带灰岩段 |
2.2.2 颗粒灰岩段 |
2.2.3 含泥灰岩段 |
2.3 地层对比 |
2.3.1 区域地层对比 |
2.3.2 平行塔中I号坡折带方向小层对比 |
2.3.3 横穿塔中I号坡折带方向小层对比 |
2.4 地层厚度的区域变化 |
3 岩石学特征及环境分析 |
3.1 生物灰岩 |
3.1.1 骨架岩 |
3.1.2 障积岩 |
3.1.3 粘结岩 |
3.1.4 隐藻灰岩 |
3.2 颗粒灰岩 |
3.2.1 亮晶颗粒灰岩 |
4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4.1 棚缘骨架礁亚相 |
4.4.1 造礁生物类型 |
4.1.2 微相类型及特征 |
4.1.3 骨架礁的发育演化 |
4.2 棚缘灰泥丘亚相 |
4.2.1 造丘生物类型 |
4.2.2 微相类型及特征 |
4.2.3 灰泥丘的发育演化阶段 |
4.3 棚缘粒屑滩亚相 |
4.3.1 砂屑滩微相 |
4.3.2 生屑滩微相 |
4.3.3 砂砾屑滩微相 |
4.3.4 滩(丘)间海亚相 |
5 塔中晚奥陶世大型生物礁群的形成条件初步分析 |
5.1 塔中晚奥陶世大型生物礁群的形成条件 |
5.2 对比分析 |
6 沉积相纵横向发育特征及展布规律 |
6.1 沉积相纵向发育特征分析 |
6.2 沉积相横向发育特征 |
6.2.1 平行塔中I号带方向沉积相对比 |
6.2.2 横穿塔中I号带方向沉积相对比 |
6.3 沉积相的平面展布及演化 |
6.3.1 沉积相的平面展布 |
6.3.2 沉积相的演化特征 |
7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及有利相带展布 |
7.1 沉积相对储层的控制 |
7.2 储层的有利相带展布 |
结论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图版 |
四、属种描述——(介形虫部分)(论文参考文献)
- [1]冀北滦平盆地早白垩世介形类生物地层及古生态环境演化[D]. 覃祚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2]河北阳原钱家沙洼QK综I孔泥河湾组的介形虫和地层划分对比[D]. 谷振飞. 石家庄经济学院, 2010(02)
- [3]关于中、新生代某些介形类属名的订正(Ⅰ)[J]. 卫民. 地质论评, 1985(04)
- [4]西藏班戈下白垩统康曲组生物地层及沉积环境研究[D]. 高梦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5]内蒙古雅布赖盆地晚白垩世介形类化石及其地质意义[J]. 齐骅. 西北地质科学, 1981(01)
- [6]内蒙古雅布赖盆地晚白垩世介形类化石及其地质意义[A]. 齐骅. 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 1981
- [7]四川白垩至第三纪地层与介形类新知[J]. 李玉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 1982(00)
- [8]四川白垩至第三纪地层与介形类新知[A]. 李玉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 1982
- [9]四川嘉定群介形类及其时代[J]. 李玉文,王小红,高雅蓉.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83(02)
- [10]塔中24-82井区上奥陶统礁滩体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分布研究[D]. 史洪亮. 西南石油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