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长”在领导活动中的责任(论文文献综述)
田莉[1](2021)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延安时期是我们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党的政治建设的开创期和探索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展现出了党的政治建设在党建设伟大工程中的突出地位,也呈现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可以说是我们党政治建设史上的一座“富矿”,蕴藏着丰富历史经验和卓越历史智慧。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成长为一个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党,究其根源就在于抓住了党的政治建设这一党的根本性建设。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并不是中国共产党凭空创造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延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对外民族矛盾更加尖锐,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对内阶级矛盾更加突出加之苏德战争爆发,导致共产国际和苏联与中国共产党分歧剧烈,这些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为什么行?如何才能够行?中国人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共产党”等历史拷问,中国共产党在国破家亡的重要关头找到了党的政治建设这个解答历史谜题的钥匙。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有着丰富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党建思想中关于党的政治目标、政治立场和政治要求等思想理论,是延安时期党政治建设的直接理论来源,为我们党在延安时期推进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是在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延安时期之前我们党在革命实践中对政治建设进行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基础上不断推进的。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主要围绕坚定党的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提升政治能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等方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怎样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等重大问题,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主要包括:继承性与创造性双重凸显、整体性和重点性有机结合、普遍性和特殊性互相联结、阶级性和人民性辩证统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障了党历史使命的完成。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建设思想在中国的重大突破和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党建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在马克思主义党建中国化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建设进程中,都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始终牢固树立党员政治信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强力提升全党政治能力、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对新时代我们党持续推进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新时代我们党必须深入学习和借鉴延安时期我们党政治建设的历史经验,从宝贵的延安精神中汲取政治建设的伟大力量,以历史智慧推动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向纵深发展。
陈福荣[2](2021)在《论延安整风运动中党的笔记制度的形成与推广》文中研究表明延安整风运动中期,中共中央、毛泽东适时要求党员干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中写读书笔记和反省笔记,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民主根据地积极贯彻执行这一笔记制度;同时,《解放日报》刊载了大量学习笔记的文章和部分反省笔记,写笔记制逐步在党内推广开来。中国共产党还及时纠正写笔记时的部分错误做法,要求"少而精"并自我反省,后又要求对党员干部的学习笔记和反省笔记进行检查抽阅。延安时期的笔记制度,对督促党员干部更加自觉、有效地学习理论起了良好作用,保证了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深入发展,也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开展自我批评、进行自我反省、实现自我革命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王贵[3](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事关当下,决胜未来的重大战略考量。在当前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党的自身建设重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和重要。进入新时代,中国在综合国力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各种风险挑战与不确定性因素接踵而至,党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执政考验;在国内,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高质量成为新常态,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触动了社会的深层次矛盾,风险挑战不断增多。党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新时代之前一段时间存在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致使部分党员干部腐败变质、党的优良作风变味,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弱,遭遇了严重的危险和考验,党的自我革命的提出正是顺应时代要求,党的治理实践的需要而做出的理论回应。党的自我革命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思想精髓的忠实继承,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对党的自身建设的深刻理论总结;汲取了苏联共产党兴衰变幻的惨痛教训,借鉴了域外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治理的经验;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积累的重要理论探索、实践总结,这些形成了党自我革命重要的理论资源。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作为新时代党自身建设重要理论探索,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彰显治党的时代要求。党的自身建设与国家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下,直面问题,刮骨疗毒、去腐生肌,在自我净化、完善、革新与提高的革故鼎新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党的自身建设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促进党的建设全方位的革新,始终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带头示范效用,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把党最宝贵的人才资源变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党的自我革命理论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党思想的探索,体现了相应的理论特质,是党自身建设理论的创新探索。自知方能知不足。党加强自身建设必须以直面危机、审视问题为现实基础,坚持实事求是、辩证分析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把敢于创新、打破禁锢、典型示范、勇于实践熔铸到党自身建设的科学认识中去。理论创新是最基础的创新。党的自我革命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回归政党政治本色,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坚持内外兼修,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在优良政治文化的熏陶和培育中,形成更高层级文化强党之路。自我革命是敢于革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显着标识,塑造了新时代革命者、人民利益的实现者和维护者的光辉形象。党的自我革命理论还必须落到实处方能发挥效用。党是永远的革命者,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政治领导、强化政治信仰、提高政治能力,矫正领导干部权力观和利益观,加强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建设,以规矩定方圆,用革命手段把反腐败进行到底,构建起党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联动机制,让党的自我革命有着明确的目标使命,在社会的变化中校准自我革命的航向,运用好监督执纪问责的联合力量,扎紧“制度笼子”、浇筑为政失范“堤坝”,久久为功、方得始终。党的自我革命绝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效长久之策,要始终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长用多用批评和自我批评锐利武器,形成党“惩治-纠偏-育新”的全过程自我革命新机制。党的自我革命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时代出卷,党的自我革命是最好的答卷,凝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党建理论,保证党的生机活力,避免陷入“成功者陷阱”,回答了党“继续成功”的未来之问。理论以回答现实之需为要。十八大以来,党通过大刀阔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让党心归位,民心聚拢,党的执政地位更为稳固,人民政治参与度、认同感、获得感持续提升,强大政党领导的强国之路,必将未来可期。
肖赛玥[4](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李英[5](2021)在《邓小平领导核心思想研究》文中指出
张安琪[6](2021)在《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青少年领导力的中介作用及干预研究》文中指出
陈林[7](2021)在《幼儿园课程审议中权力运作的个案研究 ——基于微观权力理论》文中提出
刘蕊[8](2020)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与园长互动研究 ——以B市七所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幼儿园的管理实践中,园长与教师的角色分工不同,园长是幼儿园的管理者,总体教学计划的制定者,教师是各项工作的执行者,园长协调好与教师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幼儿园各项事务的顺利完成。同时教师的专业水平关系到幼儿园事务完成的质量,园长通过与教师的互动了解教师遇到的问题与困难,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同时,更拉近与教职工的关系。本研究以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B市7所幼儿园(4所公立幼儿园,3所私立幼儿园)中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共15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3份。后期根据研究目的及问卷回收率,最终确定3所不同性质、等级的幼儿园,选取园长和教师进行访谈,包括公立示范幼儿园的园长和一位专家型教师,私立一级幼儿园的园长和一位熟手型教师,私立暂未评定等级幼儿园的新手型教师,对三位幼儿园教师的选择采用园长推荐的方法,且以填答过本研究的调查问卷为前提,全面了解B市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与园长互动情况及特点。首先,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角度出发,对他们与园长在互动基础、互动关系、互动作用认识情况以及在互动主体和主题、互动状态和方式、影响互动的因素方面的实践情况分析三类教师分别与园长互动时的特点和差异,并结合对教师的访谈分析深层次的原因。其次,从园长的角度出发,以访谈的方式了解园长在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互动时,对互动关系、互动基础、互动作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具体阐述园长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在互动主题、互动方式、影响互动的因素方面的实践情况,并分析特点和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反映园长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互动的态度和重点。最后,结合互动双方在互动认识和实践情况上的特点和差异,思考促进园长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互动的策略,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园长的管理水平。园长应该通过建立与教师平等的互动关系,满足不同类型教师的学习需求;转变管理风格,重视不同类型教师的作用;增强互动能力,提升互动技巧;积极创造与教师的互动主题;加强与不同类型教师互动主题的针对性;使用多样化的互动方式以及有计划地安排与教师的互动时间。在教师方面,新手型教师应该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主动寻求园长的帮助以及克服角色障碍,积极与园长沟通;熟手型教师则应保持学习态度,重视园长的指导以及提高自身人际交往的主动性;专家型教师要服从园长领导,学会换位思考以及积极参与幼儿园管理,主动帮园长分担工作。
安腊梅[9](2020)在《W市盲人学校G校长领导行为生成与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这三次重要会议陆续提出办好特殊教育,至此以后特殊儿童开始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大众视野,特殊教育学校也随之以区县为单位开始快速普及,而校长便成了国家对特殊教育政策改革落实的践行者、领导者。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是推动特教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选取了W市较为知名的特殊教育学校的G校长为个案,对她的领导行为展开深入挖掘。本研究以访谈法为主,以观察法为辅,生动的描绘了G校长30年的从业事迹和目前的工作状态,即对G校长领导行为进行阶段性的纵向和横向扫描。首先,通过对G校长职业生涯的纵向梳理,其领导行为的生成总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这一阶段G校长领导行为的特点重点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怀和民主,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到学生身上;第二阶段是雏形,此时G校长领导行为的特点表现为在其位谋其政,致力于以学生自我发展、教师发展、课程发展为中心;第三阶段是生长,G校长这个时期表现出的是一种求知探索、改革创新的行为特征,力图使盲校办学达到一个新高度;第四阶段是成熟,即G校长成为一校之长后表现出的各种以盲校全面发展的长远规划、带领全疆视障教育发展的大局意识。然后,再通过继续对G校长成为校长之后领导行为的横向梳理,研究发现她在激励、沟通、组织、规划上有着卓越的办学成就和领导魅力,分别表现为以关怀激励作为领导师生的行动方略;以有效沟通作为领导师生的协调指南;以人员组织作为领导师生的行动阵地;以盲校长期规划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最后,研究总结出G校长的领导行为在德行、愿景规划、个性化关怀、领导视野都有卓越之处,也是身为一个变革型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的独特之处,体现了变革型校长领导行为的特征。结合其领导行为的特征得出变革型校长要不断提升自我学习力,创建“学习型”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勇于思考,才能把握现代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凝聚组织实现共同愿景。然而变革型校长也有些许不足,即G校长领导行为的特质与学校发展锲合度,G校长对教师发展规划中的整体性与个性需求满足的矛盾等,这些也都需要反思和改进。
陈文芳[10](2020)在《小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 ——以X小学为研究个案》文中指出领导力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位个体需要具备的素养。学生领导力是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十分重要的一项综合能力,对于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和团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生成长为未来人才和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学生领导力发展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形成了对学生领导力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认知。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对学生领导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学生群体,其次是中学生群体,较少关注小学生,且对于学生领导力尤其是小学生领导力的认知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在实践探索方面,部分大学和中学进行了一些培养学生领导力的尝试,积累了一定的培养经验。总体来说,国内有关学生领导力的研究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断层,理论研究多为国外学生领导力理论的介绍与引进,实践探索多为国内学校的学生领导力培养实践情况介绍,二者之间未能建立起适恰的联系。由此导致学生领导力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领导力培养实践的发展,而学生领导力培养实践也未能促进学生领导力理论的进一步提升。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领导潜能人人具备、领导力基于关系和情境、领导力可以被培养三个前提假设,将目光聚焦在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小学生群体,试图发现并挖掘小学生身上蕴藏的领导潜能,探索在学校场域中对小学生群体进行领导力培养的路径。在本研究中,笔者将小学生领导力界定为小学生具备的一系列能力和品质,表现在自我领导力和团队领导力两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认知能力、积极人格、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笔者试图通过实地研究,在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联系,促进小学生领导力培养实践的发展,同时以实践助推本土化学生领导力理论的创新。在个案研究中,笔者发现X小学将学生领导力的培养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部分内容进行有机融合,着重培养学生在自我和团队两个方面的领导素养。X小学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依托特色学生社团组织,以“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作为对学生进行认知能力和积极人格培养的主要途径,以学生社团作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主要场所,以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的主要形式,将对小学生领导力的培养融合在课程、社团、实践三大培养方式之中,联合学校、家庭和社区进行了一系列培养实践,探索出了富有特色的小学生领导力培养路径。但是,X小学在学生领导力培养中仍然存在培养意识不到位和培养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表现在教师和学生对学生领导力认识不到位,缺乏完善的培养模式以及培养实践缺乏可持续性。对此,笔者提出促进小学生领导力培养变革的三点思考:一是重塑小学生领导力培养观念,包括小学生领导力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小学生领导力培养实践需要全员参与;二是构建小学生领导力培养机制,包括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三是开发多种小学生领导力培养途径,包括开发小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建设小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和开展小学生领导力培养活动。
二、“班长”在领导活动中的责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班长”在领导活动中的责任(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已有研究评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与创新之处 |
(一)概念界定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生成逻辑 |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逻辑 |
(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对外民族矛盾更加尖锐 |
(二)国内形势复杂对内阶级矛盾更加突出 |
(三)共产国际、苏联与中国共产党分歧剧烈 |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理论逻辑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党建学说 |
(二)列宁政党建设理论 |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经验 |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实践逻辑 |
(一)加强党自身建设的现实需要 |
(二)实现全民族团结统一的内在需要 |
(三)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迫切需要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
(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
(二)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 |
(三)坚决站稳人民群众政治立场 |
二、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
(一)维护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
(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 |
(三)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
三、提高政治能力 |
(一)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
(二)彰显边区各级机关政治属性 |
(三)发挥群团组织政治作用 |
(四)提高党员干部政治本领 |
四、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
(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
(三)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
(四)严格选人用人的政治标准 |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主要特点 |
一、继承性与创造性双重凸显 |
(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 |
(二)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进行创造性转化 |
二、整体性和重点性有机结合 |
(一)始终坚持整体规划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
(二)善于抓住党的政治建设中的关键要害 |
三、普遍性与特殊性互相联结 |
(一)始终贯彻党的政治建设的普遍性原则 |
(二)始终立足延安时期的具体实际具体分析 |
四、阶级性与人民性辩证统一 |
(一)始终坚定无产阶级政治立场 |
(二)始终忠诚于人民的根本利益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历史地位 |
一、统领了延安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
(一)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提供政治方向 |
(二)决定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的效果 |
二、保障了延安时期党历史使命的完成 |
(一)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
(二)培养了大批政治能力强的党员干部 |
(三)营造了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
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
(一)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中国化 |
(二)架构并奠定了党的政治建设基础 |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经验启示 |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
(一)牢固树立党员政治信仰 |
(二)始终坚持党的政治领导 |
(三)强力提升全党政治能力 |
(四)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当代启示 |
(一)必须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要地位 |
(二)必须坚定政治信仰巩固全党思想基础 |
(三)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掌稳政治建设之舵 |
(四)必须提升政治能力增强党的政治建设内生动力 |
(五)必须净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政治局面 |
本章小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论延安整风运动中党的笔记制度的形成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推广学习笔记制度 |
(一)中共中央、毛泽东适时提出学习文件记笔记要求 |
(二)陕甘宁边区推广学习文件记笔记制度 |
(三)其他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积极贯彻执行学习文件记笔记制度 |
(四)毛泽东等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以身作则,践行写笔记制 |
(五)《解放日报》刊载大量关于学习笔记的报道,推广笔记制度 |
二、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推广笔记检查抽阅制度 |
(一)中共中央、毛泽东要求对笔记进行检查抽阅 |
(二)中央直属机关、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严格执行笔记检查抽阅制度 |
三、笔记制度对整风运动中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促进 |
(一)及时纠正写笔记时的错误做法和偏差 |
(二)笔记制度促进了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 |
(三)检查抽阅反省笔记有助于掌握党员干部的思想状况与动态 |
四、延安时期笔记制度的时代价值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重点难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党自我革命理论的提出 |
第一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时代背景 |
一、世界形势风云变幻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新挑战 |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
三、政党治理的现实状况对党自我革命提出新发展 |
第二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思想资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自身建设的重要论述 |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党自身建设的论述 |
第三节 自我革命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
一、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实践历程 |
二、国际共运史上马克思主义政党成败的经验教训 |
三、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选择 |
第二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时代要求 |
第一节 把握自我革命理论的科学内涵 |
一、目标体系: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 |
二、外在压力:直面问题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意志 |
三、内生动力: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
四、行为体系:“四个自我”否定中实现肯定 |
第二节 党自我革命的时代要求 |
一、根本原则: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二、基本要求:党的建设全方位自我革命 |
三、关键环节:加强反腐倡廉与干部队伍建设 |
四、总体目标: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
第三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的理论特质 |
第一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显着特点 |
一、与时俱进直面问题的时代性 |
二、哲学高度的科学性和人民性 |
三、破解难题的革命性和实践性 |
第二节 自我革命理论的创新探索 |
一、党建理论的新认识 |
二、治党文化的新探索 |
三、政党形象的新塑造 |
第四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理论的深化探索 |
第一节 增强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自我革命的根本途径 |
一、强化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 |
二、树立领导干部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 |
三、夯实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党性修养根基 |
第二节 健全党的外在约束是自我革命的基本要求 |
一、坚定不移反腐败是自我革命的强力抓手 |
二、构建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的协同机制是党自我革命的重要保证 |
三、健全监督执纪问责机制是党自我革命的有效方式 |
第三节 构建长效机制是党自我革命的持久保障 |
一、建立学习与教育的长效机制 |
二、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锐利武器 |
三、构建党全过程自我革命机制 |
第五章 新时代自我革命理论的价值意蕴 |
第一节 自我革命的理论意义 |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
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理论 |
三、探索了长期执政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保持生机活力的路径 |
第二节 自我革命的现实意义 |
一、引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方向 |
二、增强党的凝聚力和人民政治认同感 |
三、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单位文艺 |
1.3.2 单位文艺组织 |
1.3.3 单位文艺人 |
1.4 理论基础 |
1.4.1 结构功能主义 |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田野过程介绍 |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篇章结构 |
1.6.3 阶段划分依据 |
1.7 研究意义 |
1.7.1 理论意义 |
1.7.2 现实意义 |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
小结 |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
小结 |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
小结 |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
小结 |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
小结 |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
7.2.1 即时性实效 |
7.2.2 阶段性实效 |
7.2.3 积累性实效 |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8)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与园长互动研究 ——以B市七所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园长与教师的互动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
1.1.2 园长与幼儿园教师互动存在问题 |
1.1.3 园长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互动缺乏系统研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4 概念界定 |
1.4.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
1.4.2 园长与教师互动 |
1.5 理论基础 |
1.5.1 互动理论 |
1.5.2 人际关系理论 |
1.5.3 需求层次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法 |
2.2.2 访谈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2.4.1 研究重点 |
2.4.2 研究难点 |
2.4.3 研究创新点 |
第三章 教师视角下与园长的互动情况及特点分析 |
3.1 总体调查对象分析 |
3.2 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对与园长互动的认识情况及分析 |
3.2.1 对互动基础的认识 |
3.2.2 对互动关系的认识 |
3.2.3 对互动作用的认识 |
3.3 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与园长互动的情况及分析 |
3.3.1 互动主题和发起主体 |
3.3.2 互动方式和状态 |
3.3.3 教师对影响与园长互动因素的看法 |
第四章 园长视角下与教师的互动情况及特点分析 |
4.1 调查对象分析 |
4.2 园长对与教师互动的认识情况及分析 |
4.2.1 园长对互动关系的认识 |
4.2.2 园长对互动基础的认识 |
4.2.3 园长对互动作用的认识 |
4.3 园长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互动的情况及分析 |
4.3.1 园长与教师的互动主题 |
4.3.2 园长与教师的互动方式 |
4.3.3 园长对影响与教师互动因素的看法 |
第五章 对促进园长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互动的思考 |
5.1 园长方面 |
5.1.1 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满足不同类型教师的学习需求 |
5.1.2 转变管理风格,重视不同类型教师的作用 |
5.1.3 增强互动能力,提升互动技巧 |
5.1.4 积极创造与教师的互动主题 |
5.1.5 加强与不同类型教师互动主题的针对性 |
5.1.6 使用多样的互动方式 |
5.1.7 有计划地安排与教师互动的时间 |
5.2 教师方面 |
5.2.1 新手型教师 |
5.2.2 熟手型教师 |
5.2.3 专家型教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W市盲人学校G校长领导行为生成与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1.国家高度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 |
2.地方上加大对特殊教育改革的力度 |
3.G校长领带的W市盲校获得高度认可 |
4.特殊学校校长领导行为深入研究的理论诉求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 |
1.领导行为 |
2.校长领导行为 |
(四)文献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3.简要评析 |
(五)研究设计 |
1.研究对象的选取 |
2.研究方法的选择 |
3.研究思路 |
二、W市盲人学校的基本情况 |
(一)W市盲校概况 |
(二)G校长带领下W市盲校取得的成果和特色 |
1.开拓残健融合,形成了多层次的办学体系 |
2.倡导全面个性发展,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
3.利用多种渠道,教师专业取得长足进步 |
4.重视课题研究,形成了浓厚的教科研学术氛围 |
5.注重精神力量,营造了感恩向上的校园文化 |
三、追溯过去:G校长领导行为的纵向扫描 |
(一)校长的领导行为的萌芽 |
1.以全面周到服务盲生,关心盲生的关怀型教师领导行为 |
2.以平等公正来管理班级,引导盲生的民主型教师领导行为 |
(二)校长领导行为的雏形 |
1.团委书记:以引导学生团结向上为目标的领导行为 |
2.教务主任:以维持教师公平公正为导向的领导行为 |
3.德育主任:以促进盲生自我实现为核心的领导行为 |
4.教导主任:以扎根特殊教育课堂研究为基础的领导行为 |
(三)校长领导行为的生长 |
1.人间冷暖,盲校改革的心灵触发点 |
2.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形成优良教育教学风气 |
3.实行“送教上门”服务,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 |
4.紧跟课改发展新趋势,致力盲校课程探索 |
5.变革考试形式,完善学生考核制度 |
6.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促进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
(四)校长领导行为的成熟 |
1.以共建共享共育为理念的盲校引领者 |
2.以激发教师科研活力为源泉的盲校栽培者 |
3.以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为指向的盲校践行者 |
4.以特殊教育体系建设为拓展的盲校开拓者 |
(五)小结:G校长的成长轨迹 |
四、着眼现在:G校长领导行为的横向扫描 |
(一)以关怀激励作为领导师生的行动方略 |
1.完善教师考核制度,是激励也是福利 |
2.协调校园人际关系,不吝啬口中的赞扬 |
(二)以有效沟通作为领导师生的协调指南 |
1.从单向沟通到多方献策 |
2.以理服人,发挥沟通的教育艺术 |
3.喙长三尺,展示沟通的职场效能 |
(三)以人员组织作为领导师生的行动阵地 |
1.在行政组织上,她是盲校中层领导的建设者 |
2.在教师活动组织上,她是盲校教师成长的领路人 |
3.在学生活动组织上,她是盲校活动的集结者 |
(四)以盲校长期规划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 |
1.自身规划:处校长之位,履校长之责 |
2.学校规划:理清发展思路,跟上时代步伐 |
(五)小结:G校长领导行为特征 |
五、G校长领导行为总结、启示与反思 |
(一)G校长领导行为总结 |
1.德行垂范:以爱为声、以责任为伞 |
2.愿景激励:以人为本、追求卓越 |
3.个性化关怀:饱含人情味、魅力十足 |
4.领导视野:有大局意识、专业敏锐度 |
(二)特殊学校校长领导行为的启示 |
1.修炼校长自我学习力,创建“学习型”学校 |
2.引领校长教学领导力,把握现代教育理念 |
3.强化校长文化领导力,凝聚组织共同愿景 |
4.提升校长领导素质,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
(三)特殊学校校长领导行为的反思 |
1.G校长领导行为的特质与学校发展锲合度的调试 |
2.G校长对教师发展规划中的整体性与个性需求满足的矛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小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 ——以X小学为研究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阅读的启发 |
二、切身的体验 |
三、现实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领导力 |
二、学生领导力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过程 |
第一章 小学生领导力的学理解读 |
第一节 领导力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
一、人人具备领导潜能 |
二、领导力基于关系和情境 |
三、领导力可通过培养来获得 |
第二节 学生领导力的多视角透析 |
一、社会建构论与学生领导力 |
二、积极心理学与学生领导力 |
三、“七个习惯”与学生领导力 |
第三节 小学生领导力的深度阐释 |
一、小学生领导力的提出 |
二、小学生领导力的界定 |
三、小学生领导力的内容 |
第四节 小学生领导力的培养现状 |
一、小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可能性 |
二、小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问题 |
第二章 X小学及其学生领导力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X小学简介 |
一、学校概况 |
二、办学理念 |
第二节 X小学学生领导力培养实践 |
一、自我领导力 |
二、团队领导力 |
第三章 X小学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特色与问题反思 |
第一节 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特色 |
一、生活教育:领导力培养的基石 |
二、特色社团:领导力培养的依托 |
第二节 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问题 |
一、学生领导力培养意识不到位 |
二、学生领导力培养机制不完善 |
第四章 小学生领导力培养变革的思考 |
第一节 重塑小学生领导力培养观念 |
一、小学生领导力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 |
二、小学生领导力培养需要全员参与 |
第二节 构建小学生领导力培养机制 |
一、构建小学生领导力培养运行机制 |
二、构建小学生领导力培养保障机制 |
第三节 开发多种小学生领导力培养途径 |
一、开发小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 |
二、建设小学生自我管理组织 |
三、开展小学生领导力培养活动 |
结语 |
附录 X小学学生领导力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班长”在领导活动中的责任(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研究[D]. 田莉.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论延安整风运动中党的笔记制度的形成与推广[J]. 陈福荣.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理论研究[D]. 王贵.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4]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5]邓小平领导核心思想研究[D]. 李英. 西南大学, 2021
- [6]初中生父母心理控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青少年领导力的中介作用及干预研究[D]. 张安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7]幼儿园课程审议中权力运作的个案研究 ——基于微观权力理论[D]. 陈林. 西南大学, 2021
- [8]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与园长互动研究 ——以B市七所幼儿园为例[D]. 刘蕊. 河北大学, 2020(08)
- [9]W市盲人学校G校长领导行为生成与特征研究[D]. 安腊梅.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10]小学生领导力培养研究 ——以X小学为研究个案[D]. 陈文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