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鞅变法与秦兵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昊[1](2021)在《我国退役军人事务治理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文中提出关于我国退役军人事务治理,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形成了以秦汉征兵制、隋唐府兵制、两宋募兵制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在不同的治理体系中,国家、社会和退役军人个体扮演了特定的角色并发挥作用。一方面,传统中国退役军人事务治理体系留下的政治遗产,成为新中国退役军人治理的重要历史借鉴;另一方面,传统中国国家能力的不足导致退役军人事务治理领域国家和社会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渠道,其教训需要在新时期构建退役军人事务治理体系中加以重视。
陆坦[2](2020)在《秦的军制演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人在战争中发展壮大,以武力统一天下。其统治带有鲜明的军事色彩,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探究秦军事制度从周代封国兵制,发展为体系庞大的帝国军制的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大一统帝国的形成。偏居西北、长期与戎狄交战杂处的历史,磨砺了秦人。殷周礼乐文明中的尚武成分,则为秦人保持尚武之风提供了“法理”依据。从“秦子”诸铜兵器铭文来看,秦立国之初以公族为主要武装,部队建制止于师级。传统观点所持秦穆公“作三军设三帅”一说有误。春秋秦国的政治权力集中在宗室贵族手中,但制度建设长期落后于东方,这对军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商鞅变法重塑了秦国军制。通过考辨《商君书·境内篇》的文本、分析篇中所现各武职的涵义,可以看出秦的地方军实力有了极大提升。受战国兵家“选士”思潮影响,秦国开始选拔常备兵。看似跃进的秦国新军制,实同“周制”及三晋制度存在密切联系。随着秦的扩张,秦军在人员集结、士兵来源、兵种建设等方面均有进一步发展。从符节制度来看,秦代地方军仍以县兵为主。惠文王时期,秦国开始在民族地区设道,后渐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征调臣邦武装。秦车兵、步兵、舟师均在战争推动下有所发展,骑兵数量不少,但战斗力有限。秦帝国虽建立了庞大且完备的军事制度,却终以二世而亡收场。秦为征服岭南所出动的军力有限,却也使百姓不堪重负。皇帝专权与治国理论的漏洞,是秦朝速亡的重要原因。
凌文超[3](2019)在《秦汉时期两类“小”“大”身份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秦汉时期存在两类"小""大"身份。第一类以"身高6尺=年15岁"为界划定的"小""大"身份,长期保持稳定,不受爵制等的影响,其属性偏重于自然身份。第二类是以傅籍为标志划定的"小""大"身份。这类"小""大"身份一开始主要用于徒隶,后来从"敖童"发展而来的未傅意义上的身份"小"用于庶民,多称"小未傅""小爵",偶尔也称"小男子"。第二类身份"小""小未傅""小爵"与傅籍、爵制密切相关,是一种社会身份。自然身份"小""大"主要是客观地表示身状与劳动能力,用以标明"小"不可徭役;而"大"可以徭使,但一开始也有所减免,或根据情况使役。作为社会身份的"小""大",主要是根据现实政治的需要,在自然身份"大"的人群之内,根据爵级等制定不同的傅籍年龄标准,从而调整赋役的轻重。傅籍之后,还有相应的制度确定赋役的减免。两类"小""大"之分的并存,有时造成了身份用词"小""大"的混乱,即年15岁以上的未傅者有时称"小",其本质上是"小未傅""小爵"之省称。
刘晓霞[4](2017)在《睡虎地秦简《编年记》再研究》文中指出湖北省睡虎地秦墓于1975年出土了一批秦简,这批秦简记载了秦国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等内容。对于这批秦简的考古发掘也带动了秦史的研究。虽然M11号墓出土的秦简数量不多,但是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整理者将其定名为《编年记》,经过研究笔者认为《编年记》并非是一部官方的史料,但其与秦官方史料有着密切联系。关于《编年记》的研究成果也屡见不鲜,但是并没有进行概括性的总结,且研究多是孤立进行,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试图从《编年记》与传世文献、已有出土文献的对比研究,对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进行再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从对《编年记》释读辨疑入手,对其中有所遗缺和难以释读字词进行研究。同时探究学术界关于《编年记》的定名之争。第二部分:探讨《编年记》成书经历和和史料来源问题。第三部分:关于云梦睡虎地秦简《编年记》的性质研究,主要是通过《编年记》与传世文献《史记》之所载历史大事件和书写体例与性质研比较研究。第四部分:从墓主“喜”的思想倾向和史学素养看《编年记》的性质。为什么会在一个下级官吏的墓中会有《编年记》这种写具体政治事件的史书。第五部分:秦简《编年记》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编年记》的所见新史料、《编年记》对存世文献的左证与考谬、《编年记》与秦史研究。
李展展[5](2017)在《陈傅良史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陈傅良是南宋永嘉学派“承前启后”的领军人物,他上承薛季宣,下启叶适,对永嘉事功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是集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于一身,“通才”型的大人物。作为史学家,他的治史特点及史学思想在南宋史学界独树一帜。陈傅良现存的史学着作有《建隆编》《读书谱》《春秋后传》《周礼说》《历代兵制》等,其独特的史学特点及史学思想贯穿其中。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陈傅良的生平、家世、婚姻以及学术渊源进行考述,理清其学术思想形成有传习儒家经典、师从薛季宣、汲取各家之长等渊源。根据他最具代表性的史学着作,分析史着的资料来源,体例内容,存疑情况等问题。从中归纳总结出重视典章制度、注重由经入史、提倡置专史官等显着的史学特点。并从史着特点中概括贯穿其中的史学思想,主要包含经世致用的史学目的论,经史并治的史学方法论,以及提倡当代史编修的史着编纂思想等。作为永嘉学派“承前启后”的人物,陈傅良史学思想在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下启叶适,是永嘉学派中第三代领军人物,叶适集其大成,扛起发展永嘉学派的大旗。后世浙东永嘉学派学者,继承陈傅良史学思想,注重经世致用,主张以史为鉴,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寻找合理的途径。
孙闻博[6](2015)在《秦及汉初“徭”的内涵与组织管理——兼论“月为更卒”的性质》文中研究指明秦汉的力役之征,以"徭戍"称之。"徭"有广、狭义之分。广义"徭"包括"奴徭"、"吏徭"等人身役使,特别对"小"年龄群体的役使,较后代突出。当时或存在以"傅"划分大、小的方式,"小"(或言广义一面)包括15岁以上的未傅籍群体。"行徭"一称,反映了"徭"多受差使而外出服役的特征。狭义"徭"、"戍",集中指国家正役。秦及汉初,男子傅籍后一般每年服役30天,主要以"月为更卒"行徭,也因需临时兴发。"月为更卒"为傅籍者所从事的正役,仍应归入狭义"徭"的范畴。秦汉"更"又可与"冗"相对,泛指轮番供役。《二年律令·史律》史、卜、祝等以"若干更"形式"践更",与唐代"色役"番上服役一类或有类似处。秦及汉初"徭"的征派,与二十等爵关系密切。不更以下的士爵、无爵者有"皖老",需服半役,是徭役的主要承担者。一些情况下,"徭"可以折抵,又可因赏罚而减加。对"徭"的记录称"徭计",秦代制簿的基础单位是乡。
刘啸虎[7](2014)在《略探徐福东渡之弩手、连弩与海船》文中研究说明徐福东渡对东亚诸国影响巨大。本文经过考据后认为:徐福出海携带的童男童女,应该是男十七岁以下、女十五岁以下尚不满婚龄的少年男女,且有可能多征集自山东半岛的齐国故地;为徐福船队提供武装保护的弓弩手,很可能就是由船队中的"童男"充任的。换言之,秦始皇以秦军中满十五周岁而不满十七周岁的少年士卒充作"童男",携带弓弩等武器,随在齐地征发的"童女"一道登船,随徐福东渡求仙;秦始皇猎杀"巨鱼"的"连弩",很可能是《墨子·备高临》中记载的连弩车,或是这种连弩车的同类远射武器。徐福船队装备的"连弩",也有可能是这种巨型强弩,或类似的重型弩,比如《墨子·备城门》中所记载的"转射机";徐福船队所乘海船,很可能是秦汉时期的战舰"楼船"。由这些结论观之,徐福东渡实际上应该是达到了一场海外远征的规模。所以,有的日本学者认为徐福船队乃是"武装农工船队",这个观点应该是正确的。
吴荣政[8](2013)在《里耶秦简文书档案初探》文中研究表明里耶秦简上的文字充分体现了文书种类繁多,文书术语甚众,行政、司法文书的体式相当固定成熟。档案超过68种,内容极为宏富,补史、证史的价值很高。因此,学术界公认其重要性不亚于甲骨文献与敦煌文书。
刘婵[9](2013)在《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研究》文中指出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的睡虎地秦简其下限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五年前,它的出土对于研究秦律乃至整个法制史都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为秦律及法制史研究提供了最为原始且真实的资料,使得人们能够直观的了解秦律的状况,而不是通过传世文献及其注释中去了解它的只言片语。而本文以其简牍文本为依据,对在研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第一章绪论,简要的介绍了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的概况、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第二章是对睡虎地秦律条文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主要从其形制、内容应用年代及抄写的目的性来讨论他们之间的关系及它们在秦律乃至整体法律史上的地位,从而发现睡虎地秦律条文是法制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有可能是初创期。第三章主要是对律文中的字词进行释读,本文将运用文献学方法,对《秦律十八种》中意义不明或者有解释余地的相关词句进行分析、加以释读,以期能更准确的理解《秦律十八种》的相关内容。本文对文中出现的“群它物”、“不夏月”、“荔”、“河禁苑”、“相输度”、“勿敢异”、“逾岁”、“恒作”等进行详细的释读,提出新的看法与观点。第四章则是对某些简的归属问题做出一点推测,主要是从律文的内在逻辑关系、出土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例如简72至74原为《金布律》的内容,经过探讨发现它们可能属于《仓律》。第五章是《秦律十八种·田律》与《二年律令·田律》的比较,主要从其重农理念、田律律名及具体律文这三个方面来叙述汉律对秦律在田律方面的继承和发展,这对理清秦律、汉律以及其后律令的继承、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在附录部分,根据已经发表的《秦律十八种》中的释文,结合诸位研究者和自己的研究成果,对释文进行汇较。
赵昆仑[10](2012)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观研究》文中认为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很特殊,其虽然经过了数代的经营完成了从崛起到统一的大业,但却没能赢得当时诸侯的接纳和后世的赞誉。秦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和形象对其人才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构成了秦人才观的时代背景。根据《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文献中对秦国记载量的变化,可以将秦国的发展划分为独立发展、秦晋冲突、秦齐制衡和独霸天下四个阶段。在秦国发展的不同时期,中原诸侯对秦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漠视、逐渐接受到抵制的过程。在对秦国的评价中,对其人才观方面的评价占了很大一部分。在秦国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外来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秦国的人才观和人才政策在不同时期,随着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在秦国发展的第二阶段,其人才观受到当时时代环境的影响较大,较为注重人才在德上的素养,虽然也引进了一些人才,但多是受迫入秦,秦国当时对人才的吸引力还很小。在秦国发展的第三阶段,由于受到商鞅变法的影响,秦国在人才观上受到法家影响较大,非常注重人才在增强国力方面的作用。秦国在发展的第四阶段,统一大势已成,人才观也更加的全面。秦国在正确人才观的指导下,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致使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中心从晋国转移到齐国,最终归到了秦国,推动了一股以秦国为中心的由少到多、从近到远、从单一到丰富的人才‘流动潮流。这种以秦为中心的人才流动,促进了秦国与诸侯各国之间的交流,成为秦国获取外界情报信息的重要渠道,入秦的外来人才还给秦国带来了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科技,在秦国各方面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秦国的发展、人才观和人才政策与以秦为中心的人才流动之间互相影响,使得秦国从落后走向富强,最终统一六国。
二、商鞅变法与秦兵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商鞅变法与秦兵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退役军人事务治理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中国退役军人治理的类型模式 |
(一)征兵制下以立功授爵为核心的退役军人治理体系 |
(二)府兵制下以特定人群为对象的退役军人治理体系 |
(三)募兵制下以国家保障为原则的退役军人治理体系 |
二、古代中国退役军人治理中的国家能力 |
(一)由退役军人个体承担治理成本的治理体系。 |
(二)由特定社会集团承担治理成本的治理体系。 |
(三)由国家全面承担治理成本的治理体系。 |
三、古代中国退役军人治理中的当代借鉴 |
(一)坚持国家对退役军人治理的主导。 |
(二)畅通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沟通渠道。 |
(2)秦的军制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综论性研究 |
(二)专题性研究 |
三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一章 春秋时期秦军制探微 |
第一节 秦人军事传统的文化源头 |
第二节 “秦子”诸铜兵所透露的军制信息 |
第三节 秦穆公“作三军设三帅”考 |
第四节 庶长擅权对军力发展的影响 |
第二章 商鞅变法所确立的军制体系 |
第一节 《商君书·境内篇》文本考辨 |
第二节 《商君书·境内篇》所见武职考 |
第三节 “中卒”发微 |
第四节 新军制与“周制”及三晋的关系 |
第三章 帝国军制的确立 |
第一节 县兵向郡兵的缓慢过渡 |
第二节 臣邦武装的征调 |
第三节 兵种建制的完善 |
一 车兵 |
二 步兵 |
三 骑兵 |
四 舟师 |
第四章 对秦军制崩溃原因的再思考 |
第一节 秦平岭南所反映的民力征发问题 |
第二节 政治生态恶化与秦帝国军力的瓦解 |
结语 |
参考资料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睡虎地秦简《编年记》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与不足 |
六、主要内容 |
第1章 秦简《编年记》的定名及释读问题 |
1.1 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秦简的定名之争 |
1.2 云梦睡虎地秦简《编年记》的释读辨疑 |
第2章 秦简《编年记》成书过程和史料来源问题 |
2.1 《编年记》成书过程小议 |
2.1.1 从竹简的书写内容看《编年记》的成书 |
2.1.2 从竹简的补书、续编和削改看《编年记》的成书 |
2.2 从《编年记》的成书过程看秦官方史料的来源 |
2.2.1 来源于官方的行政文书和档案 |
2.2.2 来源于各诸侯史官的记录。 |
2.2.3 来源于个人的亲身经历 |
2.2.4 来源于父辈们的经历或笔记材料 |
第3章 关于云梦睡虎地秦简《编年记》的性质研究 |
引言 |
3.1《编年记》与传世文献之比较研究 |
3.1.1《编年记》与《史记》所载历史大事之比较 |
3.1.2《编年记》与《史记》的比较 |
3.2《编年记》与出土文献之比较 |
3.2.1《编年记》与《系年》的比较研究 |
3.2.2《编年记》的性质研究 |
第4章 云梦睡虎地秦简《编年记》的价值 |
4.1《编年记》的考古学价值 |
4.2《编年记》中所见新史料对存世文献的佐证与考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陈傅良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一章 陈傅良的生平及学术渊源 |
第一节 陈傅良的生平 |
一、陈傅良的家世与婚姻 |
二、游学生活 |
三、仕途之路 |
第二节 陈傅良的学术渊源 |
一、传习儒家经典 |
二、师从薛季宣 |
三、汲取各家之长 |
第二章 陈傅良的史学着作 |
第一节 开山之作《历代兵制》 |
一、资料来源 |
二、体例内容 |
第二节 由经入史作《春秋后传》《周礼说》 |
一、成书经过 |
二、《春秋后传》的内容 |
第三节 削繁补阙成《建隆编》 |
一、资料来源及内容 |
二、存佚辨疑 |
第三章 陈傅良史学的特点及思想 |
第一节 史学研究的特点 |
一、重视典章制度 |
二、注重由经入史 |
三、提倡置专史官修史 |
第二节 史学思想 |
一、从《历代兵制》看经世致用观 |
二、从《春秋后传》看经史并治观 |
三、从《建隆编》看当代史编修思想 |
第四章 陈傅良史学的影响 |
第一节 陈傅良史学对南宋永嘉学派的影响 |
一、在永嘉学派中的地位 |
二、陈傅良对叶适的影响 |
第二节 后世浙东学派对陈傅良史学思想的继承 |
一、元明时期学者对陈傅良思想的传承 |
二、清朝时期学者对陈傅良思想的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致谢 |
(8)里耶秦简文书档案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里耶秦简文书的种类、体式和术语 |
(一) 里耶秦简文书的种类 |
(二) 里耶简文的文书体式与术语 |
二、里耶秦简档案的分类及其宏富的内容 |
(一) 里耶秦简的档案分类 |
(二) 里耶简文极为宏富的内容 |
1、迁陵的民族、人口和风俗 |
2、迁陵的农民、农业状况 |
3、迁陵的手工业和商业 |
4、迁陵的政治体制 |
5、迁陵的刑徒与奴隶 |
6、迁陵的医生、医药 |
7、迁陵的教育与科学 |
三、里耶简文补史、证史之价值 |
(一) 补史 |
1、补秦郡级行政区建置之缺 |
2、补秦湘西地方史之缺 |
3、补秦兵制史之缺 |
4、补秦设置乡司空一职之缺 |
(二) 证史 |
1、对秦是否用“令”的证史作用 |
2、对秦是否设置“乡啬夫”的证史作用 |
(9)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秦律十八种》简介 |
1.2 《秦律十八种》的整理和研究现状 |
1.2.1 文本探研 |
1.2.2 内涵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
1.2.3 与《二年律令》的比较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创新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创新 |
第2章 睡虎地秦律条文的情况 |
2.1 睡虎地秦律条文的形制情况 |
2.1.1 简牍的长度 |
2.1.2 简牍的书写 |
2.2 睡虎地秦律条文的基本内容及律名情况 |
2.3 睡虎地秦律条文间的关系 |
2.3.1 抄写、制定的先后 |
2.3.2 在整个秦律中地位 |
第3章 字词解释 |
3.1 “群它物” |
3.2 不夏月 |
3.3 荔 |
3.4 河禁苑 |
3.5 相输度 |
3.6 勿敢异 |
3.7 逾岁 |
3.8 恒作 |
第4章 简 72 至 74 及简 110、114 的归属情况 |
4.1 简 72 至 74 的归属问题 |
4.2 简 110 与简 114 的位置 |
第5章 《秦律十八种·田律》与《二年律令·田律》的比较 |
5.1 重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5.2 《田律》律名的继承和发展 |
5.3 具体内容的继承和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 《秦律十八种》释文选注 |
(10)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意义及相关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写作思路及论文结构 |
2 秦国人才观和人才政策形成的时代背景 |
2.1 秦国发展的四个阶段 |
2.2 秦国在各阶段之形象 |
3 秦国的人才观及人才政策 |
3.1 尊贤潮流下秦国的人才观与人才政策 |
3.2 秦国的客卿制与拒儒的人才观 |
3.3 秦国全面人才观的形成与养客之制 |
4 秦国人才观和人才思想的社会影响 |
4.1 春秋战国人才中心的变化 |
4.2 以秦为中心的人才流动 |
4.3 人才流动与秦国发展的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后记 |
四、商鞅变法与秦兵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退役军人事务治理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J]. 张昊. 社会治理, 2021(09)
- [2]秦的军制演变研究[D]. 陆坦. 郑州大学, 2020(02)
- [3]秦汉时期两类“小”“大”身份说[J]. 凌文超. 社会科学战线, 2019(12)
- [4]睡虎地秦简《编年记》再研究[D]. 刘晓霞.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4)
- [5]陈傅良史学研究[D]. 李展展.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6]秦及汉初“徭”的内涵与组织管理——兼论“月为更卒”的性质[J]. 孙闻博.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15(05)
- [7]略探徐福东渡之弩手、连弩与海船[J]. 刘啸虎. 国家航海, 2014(03)
- [8]里耶秦简文书档案初探[J]. 吴荣政.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6)
- [9]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研究[D]. 刘婵. 湖南大学, 2013(05)
- [10]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观研究[D]. 赵昆仑. 郑州大学, 20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