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海古生代床板珊瑚化石的地质与地理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曹宣铎,张瑞林,张汉文[1](1990)在《秦巴地区泥盆纪地层及重要含矿层位形成环境的研究》文中指出泥盆纪时,奏岭古海盆是介于华北古陆和扬子古陆之间的一个复杂的陆表海,故应作独立地层区。根据基底性质、层序和沉积特征由北而南划为3个分区:北秦岭分区,以海陆交替相上泥盆统不整合于早古生代变质沉积、火山岩系之上;南秦岭分区,海相泥盆系由南而北,由西向东超覆于志留系或寒武、奥陶系之上;摩天岭分区,泥盆系不整合于碧口群不同层位之上。又根据分区内构造活动、古地理变化、沉积类型和相的分异,进一步划分了11个小区和11个相带。同时编制了包括39个自然单元的泥盆系划分、对比表。区域性生物带及层序的建立,基本上概括了9个主要化石门类在区内的时空分布。为本区各岩石地层单位时代的厘定及与区内外同类地层的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泥盆系顶、底及系以下的界线进行了探讨,概述了3种不同类型的石炭、泥盆系界线的位置及特征,着重介绍了西秦岭志留泥盆系界线研究的新成果。根据区域生物群的分析结合海水进退规程,提出早泥盆世早、中期属华南西部亚区,早泥盆世晚期之后为华南东部亚区。并按照生物的生活方式,将本区划分为动、植物混生、浅海底栖生物及浮游生物3种类型,在浅海底栖生物类型内结合沉积物性质又划分为3个亚类。并以普通沟、当多沟及热尔至洛大为范例,分别代表区内纵向和横向上的群落交替,基本上反映了一个陆表海内的生态环境。沉积相的分析和划分,以现有的剖面为基础,总结了泥盆纪海侵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沉降中心、沉积中心由南向北逐渐迁移,古海盆地形由南低北高到南高北低的变化和各时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及各相带的特征,确认这一陆表海是加里东运动和印支运动两期强烈活动期间的一个相对稳定环境,具有过渡性质。秦岭在泥盆纪处于北纬低一中纬度。早、中泥盆世海盆收缩,古地磁南、北近于一致,晚泥盆世呈明显的东西向分带,西部开裂强烈,往东逐渐减弱,致使古海域呈现一向西扩展的漏斗状。与区域性地壳运动有关的地质事件发生于早泥盆世,即由早期的聚敛运动转向晚期的张裂运动,大规模的海退变为海侵,海平面由上升趋于下降、海水盐度由高变低气候、由干热变为湿热,生物由衰亡至兴盛。另一种属全球性事件,如弗拉斯与法门阶之间生物绝灭事件。秦岭地区泥盆纪古海盆演化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新的认识:①泥盆纪古海盆是由残留海发展为陆表海;②加里东运动在秦岭各地块内表现为抬升活动,地块边缘有褶皱运动;③泥盆纪秦岭海盆内有3期由南而北逐渐迁移的沉降活动及由此形成的3个沉降带;④根据构造活动性、沉积作用、火山活动的差异,划分出断块沉积和断陷沉积两种不同的沉积-构造单元,其古构造格局由3个断陷带和2个断块相间组成;⑤秦岭泥盆纪古海盆的演化分为早期聚合阶段及晚期张裂阶段。秦岭泥盆系赋存有丰富的各类矿产,是以海底热水沉积作用为主导的区域成矿作用,以铅、锌、汞,锑、铁和金矿为主。本区根据热水沉积含矿建造划分了一主一次两个成矿期。并从成矿区划和矿产类型两方面对成矿远景和找矿方向进行了探索。
韩小梦,张新勇,杨宝忠,孙军刚,周发侨,赵鹏飞,王庆同[2](2017)在《新疆柯坪地区奥陶纪印干组珊瑚化石的发现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柯坪地区印干组笔石及三叶虫化石丰富,已做过较多的工作,但珊瑚化石未见报道。柯坪地区南部柯坪塔格山一带出露完整的印干组,该组顶部首次发现富含珊瑚化石的厚层生物碎屑灰岩,珊瑚经鉴定计有9属14种(含未定种)。该珊瑚动物群中,Agetolites,Heliolites和Streptelasma最为丰富。根据珊瑚动物群特征、垂向变化规律及与邻区的对比,建立了Agetolites-Heliolites-Streptelasma生物组合。就生物组合特征而言,该组合可与浙赣地区三巨山组、准噶尔北部布龙果尔组对应,时代属晚奥陶世钱塘江早期,对应国际凯迪期晚期。就生物古地理特征而言,该动物群分子大部分见于华南地区,属中国南方的阿盖特珊瑚区,表明该区当时与华南相连。
黄家园[3](2020)在《黔南泥盆纪吉维特期生物礁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古生态》文中研究说明中泥盆世吉维特期全球处于构造运动相对稳定阶段,大陆风化强度弱,陆源碎屑堆积量少,加之中低纬度区表层海水相对温暖,海平面稳步上升,全球碳酸盐岩台地面积迅速增加,一系列近乎完美的气候环境条件极大地激发了珊瑚-层孔虫生物礁生态系统的繁盛,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可达显生宙之最。经过国内外近百年来的持续研究,目前已基本明晰全球吉维特期生物礁的沉积-演化模式。然而,对吉维特期生物礁的生物多样性、生物之间的复杂生态关系以及生物礁群落构建细节尚缺少定量统计分析,限制了进一步理解关键地质转折期古生物多样性演化模式及生物礁演化与气候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位于华南台内一处高生物多样性的吉维特期生物礁展开了详细的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研究,研究剖面位于贵州独山鸡窝寨。目前基于对礁体纵面28个样方的详细统计分析,共鉴定出生物礁生物44属83种(23未定种)。主要的造礁生物板状层孔虫-横板珊瑚-刺毛虫组合形成盖覆型生物礁灰岩,丰富的块状和枝状的横板珊瑚以及单体四射珊瑚分布于盖覆岩之间,对生物礁形成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附礁生物如腕足类、苔藓虫、管状蠕虫、钙化蓝细菌、腹足类等分布于礁体之中。鸡窝寨礁不仅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而且还有包裹、空间竞争以及共生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种间生态关系。鸡窝寨礁均匀分布的主要造礁生物也证实了礁体结构的稳定性。总之,位于台地内部具有高生物多样性的鸡窝寨礁强调了理解不同环境背景下功能群的物种丰度和多样性对重建吉维特期礁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曹宣铎,张瑞林,张汉文[4](1990)在《秦巴地区泥盆纪地层及重要含矿层位形成环境的研究》文中认为泥盆纪时,秦岭古海盆是介于华北古陆和扬子古陆之间的一个复杂的陆表海,故应作独立地层区。根据基底性质、层序和沉积特征由北而南划为3个分区:北秦岭分区,以海陆交替相上泥盆统不整合于早古生代变质沉积、火山岩系之上;南秦岭分区,海相泥盆系由南而北,由西向东超覆于志留系或寒武、奥陶系之上;摩天岭分区,泥盆系不整合于碧口群不同层位之上。又根据分区内构造活动、古地理变化、沉积类型和相的分异,进一步划分了11个小区和11个相带。同时编制了包括39个自然单元的泥盆系划分、对比表。区域性生物带及层序的建立,基本上概括了9个主要化石门类在区内的时空分布。为本区各岩石地层单位时代的厘定及与区内外同类地层的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泥盆系顶、底及系以下的界线进行了探讨,概述了3种不同类型的石炭、泥盆系界线的位置及特征,着重介绍了西秦岭志留泥盆系界线研究的新成果。根据区域生物群的分析结合海水进退规程,提出早泥盆世早、中期属华南西部亚区,早泥盆世晚期之后为华南东部亚区。并按照生物的生活方式,将本区划分为动、植物混生、浅海底栖生物及浮游生物3种类型,在浅海底栖生物类型内结合沉积物性质又划分为3个亚类。并以普通沟、当多沟及热尔至洛大为范例,分别代表区内纵向和横向上的群落交替,基本上反映了一个陆表海内的生态环境。沉积相的分析和划分,以现有的剖面为基础,总结了泥盆纪海侵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沉降中心、沉积中心由南向北逐渐迁移,古海盆地形由南低北高到南高北低的变化和各时期岩相、古地理格局及各相带的特征,确认这一陆表海是加里东运动和印支运动两期强烈活动期间的一个相对稳定环境,具有过渡性质。秦岭在泥盆纪处于北纬低—中纬度。早、中泥盆世海盆收缩,古地磁南、北近于一致,晚泥盆世呈明显的东西向分带,西部开裂强烈,往东逐渐减弱,致使古海域呈现一向西扩展的漏斗状。与区域性地壳运动有关的地质事件发生于早泥盆世,即由早期的聚敛运动转向晚期的张裂运动,大规模的海退变为海侵,海平面由上升趋于下降、海水盐度由高变低气候、由干热变为湿热,生物由衰亡至兴盛。另一种属全球性事件,如弗拉斯与法门阶之间生物绝灭事件。秦岭地区泥盆纪古海盆演化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新的认识:①泥盆纪古海盆是由残留海发展为陆表海;②加里东运动在秦岭各地块内表现为抬升活动,地块边缘有褶皱运动;③泥盆纪秦岭海盆内有3期由南而北逐渐迁移的沉降活动及由此形成的3个沉降带;④根据构造活动性、沉积作用、火山活动的差异,划分出断块沉积和断陷沉积两种不同的沉积—构造单元,其古构造格局由3个断陷带和2个断块相间组成;⑤秦岭泥盆纪古海盆的演化分为早期聚合阶段及晚期张裂阶段。秦岭泥盆系赋存有丰富的各类矿产,是以海底热水沉积作用为主导的区域成矿作用,以铅、锌、汞、锑、铁和金矿为主。本区根据热水沉积含矿建造划分了一主一次两个成矿期。并从成矿区划和矿产类型两方面对成矿远景和找矿方向进行了探索。
林宝玉[5](1985)在《青海古生代床板珊瑚化石的地质与地理分布》文中认为一、前言青海省古生代床板珊瑚化石比较丰富,尤其是在晚奥陶世地层中,研究也较为详细。但是,由于这些资料发表于不同的文献中,其中某些属种多有重复现象。因此,对青海省古生代床板珊瑚化石资料进行综合研究,重新厘定某些属种,建立起青海省古生代床板珊瑚化石层序、组合特征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不仅有利于珊瑚化石的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ing Team, Geological Burean of Gansu province[6](1985)在《甘肃的志留系》文中提出 甘肃的志留系发育良好,三统具全,剖面连续,化石丰富,是我国志留系研究的良好地区之一。 前人虽然对志留系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查清。 本文采用的资料主要为区调成果,并利用了其它有关资料。
裴先治[7](2001)在《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文中提出在现今中国大陆构造中,在中央造山系秦岭一大别造山带的南缘近东西向展布一带分割南北的断裂构造带,即秦岭勉略复合断裂构造带及其东西延展,它是在秦岭造山带中仅次于商丹主缝合带的另一板块碰撞拼合主缝合带基础上,叠加复合中新生代构造所形成的断裂为主的构造带。现今从勉略地区向西经康县、文县、南坪、玛曲、玛沁、花石峡连接东昆南缝合带,向东经巴山弧形构造带而直通大别南缘,是横贯中国大陆的巨型复合断裂构造带,是一条重要的原东古特提斯北侧分支洋盆俯冲消减碰撞缝合带和中国大陆印支期完成其主体拼合的主要结合带。通过构造地质学、岩石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本文主要对勉略带西延的文县—南坪—玛曲地区和阿尼玛卿山地区的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结构、组成和演化进行了综合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新进展和初步认识: 1、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现今地表构造综合可概括呈现为:近东西—北西西向展布的以自北而南多层次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为骨架的巨型向南突出的复合断裂弧形构造带,平面展布上可划分为三个区段:康县—文县—南坪区段、南坪—迭部—玛曲区段、玛曲—玛沁即阿尼玛卿区段。剖面上南坪—文县—康县地区为指向南的多层次逆冲推覆构造系,玛曲—迭部地区南侧则为武都—迭部—玛曲巨型推覆构造,即白龙江构造带的高角度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系向南的冲断掩盖截切,而向西则又出露与东部南坪—文县—康县构造相对应的阿尼玛卿地区的指向南的复合逆冲推覆构造系。总体反映了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经历长期演化综合而形成的现今构造几何学特点。南坪—文县—康县区段逆冲推覆构造以南部边界东北村—文县—略阳逆冲推覆断裂为主逆冲推覆界面,构成主导自北向南的中高角度逆冲推覆构造系,呈向南突出的弧形展布,可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1)北缘逆冲推覆构造;(2)桥头—三河口逆冲推覆构造;(3)南坪—黑河逆冲推覆滑脱构造;(4)勉略主缝合带塔藏—石坊—临江—琵琶寺逆冲推覆构造;(5)东北村—勿角—文县—两河口(碧口地块北缘)主边界逆冲推覆构造带。玛曲—南坪间若尔盖地块北缘,由于北侧白龙江逆冲推覆构造带强烈的向南逆冲推覆作用而大量掩覆了从阿尼玛卿区段和康县—文县—南坪区段延伸至此的勉略带的西延部分,原残留的蛇绿岩及相关火山岩系、陆缘沉积岩系等无得以出露,而却使北侧白龙江逆冲推覆构造带在玛曲—带向南呈弧形直接逆冲推覆于若尔盖地块上覆的三叠系之上。西部的阿尼玛卿逆冲推覆构造系具有两种类型构造的复合特征,即(1)主碰撞期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系,在剖面上总体表现为自北而南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样式;(2)碰撞后的低角度外来逆冲推覆构造岩片——花石峡—石峡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厚层灰岩逆冲推覆构造,在平面上和剖面上构成叠加复合的逆冲推覆构造系。 2、通过综合研究和构造解析与不同期次构造的筛分,恢复确定勉略—阿尼玛卿带原为板块缝合带,并将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板块俯冲碰撞构造变形划分为俯冲和碰撞两期变形构造。俯冲阶段的早期变形以大规模低角度自北而南的韧性逆冲剪切变形和较深构造层次的顺层逆冲剪切变形为特征;主造山碰撞早期以近南北向挤压收缩作用形成的同斜褶皱变形为特征,反映了勉略—阿尼玛卿带向北的俯冲消减作用;主造山碰撞晚期以自北向南的逆冲推覆变形为特征,兼有左行走滑作用叠加。在阿尼玛卿地区识别出两种类型的混杂岩,一种是构造变形过程中于俯冲碰撞带形成的由不同时代、不同岩石类型包括蛇绿岩在内构造混杂形成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另一种是在沉积混杂作用并遭受后期构造变形改造的沉积一构造混杂岩。 3、在阿尼玛卿地区,确定德尔尼蛇绿岩为洋脊型蛇绿岩,发育有具亏损的REE分配模式、EU异常不明显的典型N、MORB,新测定变玄武岩的‘’Ar/’Vr坪年龄为345.3士7.gMa,等时线年龄为336.6士7.IMa,并参考该区所获得的古生物化石依据,表明德尔尼蛇绿岩主要形成于早石炭世。初步确定阿尼玛卿地区存在下大武岛弧型火山岩系、恰格查玛拉岛弧型火山岩系和玛积雪山洋岛型玄武岩系。从构造岩石组合以及地球化学等综合特征表明,阿尼玛卿构造带是一个具有洋脊型蛇绿岩、洋岛型玄武岩和岛弧型火山岩残块等复杂构成的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在康县一文县一南坪地区,初步确定勉略带上发育有洋岛型玄武岩(OIB)以及N-MORB和 E-MORB型玄武岩,同样代表是洋盆发育的物质记录。琵琶寺玄武岩主要属于板内的拉斑玄武岩,稀士元素分配型式具有两种类型,一是具有亏损的RE E分配模式,EU异常不明显,类似于N*ORB;二是具有*M E富集的分配型式,具弱的EU负异常,为洋岛玄武岩,表明琵琶寺玄武岩总体属于洋壳板内洋岛拉斑玄武岩,并有N-MORB型玄武岩。康县地区玄武岩也总体属于洋壳板内洋岛拉斑玄武岩,以洋岛型拉斑玄武岩(OIB)为主,包含有洋岛碱性玄武岩或异常洋脊型玄武岩(E-MOap)。塔藏一隆康一带火山岩主要为中基性火山岩,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也属于板内洋岛或异常洋脊碱性玄武岩。这些蛇绿岩及火山岩系的发育及性质和特征表明?
林宝玉[8](1983)在《青海古生代床板珊瑚化石的地质与地理分布》文中认为一、前言青海省古生代床板珊瑚化石比较丰富,尤其是在晚奥陶世地层中,研究也较为详细。但是,由于这些资料发表于不同的文献中,其中某些属种多有重复现象。因此,对青海省古生代床板珊瑚化石资料进行综合研究,重新厘定某些属种,建立起青海省古生代床板珊瑚化石层序、组合特征就显得非常必要。这不仅有利于珊瑚化石的研究工作,更重要的是
刘采[9](2013)在《河南淅川上奥陶统石燕河组床板珊瑚形珊瑚及牙形石动物群的生物古地理特征》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对河南省淅川石燕河剖面和内乡寺岗剖面上奥陶统石燕河组开展了系统观测,对该组的沉积相及微相、床板珊瑚形珊瑚-牙形石生物群组合及其生物古地理分区特征等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沉积相分析表明,淅川-内乡地区上奥陶统石燕河组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可划分出台地边缘礁相和局限台地相2种沉积相及9种沉积微相。纵向上来看,该区在晚奥陶世大致经历了台地边缘礁相-局限台地相-台地边缘礁相的沉积过程。本文在该地区的石燕河组中一共采集牙形石样品23个,鉴定出牙形石10属14种;采集珊瑚样品76个,鉴定出床板珊瑚6属12种、日射珊瑚3属3种、刺毛珊瑚1属2种。根据牙形石鉴定结果,本文在淅川-内乡地区的石燕河组由下至上建立了 3个牙形石带,分别为Aphelognathusgrandis带,Aphelognathus divergens带和Aphelognathus zuoquensis带。分析表明,其代表性分子及共生组合应属北美中大陆型牙形石动物群,并可与北美中大陆Aphelognathus grandi 带,Aphelognathus divergens 带及 Aphelognathus shatzeri 牙形石带进行良好对比。这一对比表明,淅川-内乡石燕河组应属晚奥陶世Katian阶上部-Hirnantian阶下部。根据淅川-内乡地区石燕河组珊瑚动物群的鉴定结果,结合其产出特征,本文在该组由下至上建立起珊瑚Agetolitella-Agetolitoides组合带和Agetolitoides-Fletcheriella组合带。通过利用珊瑚动物群属种特征分析、大冢相似系数及Q型聚类分析多种方法,并结合前人资料,将研究区所处的南秦岭与我国浙赣地区、鄂尔多斯西缘-北缘、鄂尔多斯南缘、东昆仑-祁连-柴达木北缘、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地区及国外波罗的海、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北美、劳伦古陆、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同时期珊瑚群进行了较全面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从生物古地理分区角度来看,淅川-内乡地区所在的南秦岭其晚奥陶世床板珊瑚及日射珊瑚生物组合,应属于欧亚大区—中国区—华北-祁连亚区。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前人对我国浙赣、准噶尔等地区晚奥陶世的相关研究,本文认为:Agetolitidae科可能最早出现于鄂尔多斯南缘泾河组,且向准噶尔盆地或南秦岭-浙赣地区一线层位有逐渐升高的趋势,由此推测Agetolitidae科很可能起源于鄂尔多斯周缘。
林宝玉,邹鑫祜[10](1977)在《浙赣地区晚奥陶世床板珊瑚、日射珊瑚及其地层意义》文中研究说明一、绪言晚奥陶世是床板珊瑚与日射珊瑚分布最广泛的时期之一。许多地区的研究说明,在这个时期,它们与四射珊瑚亚纲的代表相比,其分布更为广泛、类群也较多。晚奥陶世床板珊瑚与日射珊瑚的研究不仅对介壳相奥陶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阐明它们的分类和亲缘关系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所以,在本世纪初期、特别是近二十年以来,
二、青海古生代床板珊瑚化石的地质与地理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海古生代床板珊瑚化石的地质与地理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2)新疆柯坪地区奥陶纪印干组珊瑚化石的发现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印干组特征 |
2 印干组珊瑚特征 |
3 印干组珊瑚组合特征与区域对比 |
4 印干组珊瑚古生物地理特征 |
5 结论 |
(3)黔南泥盆纪吉维特期生物礁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古生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问题及思路 |
1.4 材料和方法 |
1.5 工作量统计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1 古地理背景和成礁环境 |
2.2 研究历史和地层序列 |
2.3 地层及生物礁的发育特征 |
第3章 生物礁生物组成 |
3.1 层孔虫 |
3.2 横板珊瑚 |
3.3 四射珊瑚 |
3.4 刺毛虫 |
3.5 腕足类 |
3.6 苔藓虫 |
3.7 管状蠕虫 |
3.8 钙化蓝细菌 |
3.9 其他生物类型 |
第4章 生物礁生物统计与复原 |
4.1 生物礁生物多样性和丰度统计 |
4.2 生物礁露头的原位绘制 |
4.3 生物礁空间多样性分布 |
第5章 生物礁群落生态关系统计 |
第6章 讨论 |
6.1 生物礁的发育机制 |
6.2 生物礁生物的空间分布的特征 |
6.3 与国内外生物礁的对比 |
第7章 结论 |
第8章 系统古生物学 |
8.1 层孔虫系统古生物学 |
8.2 横板珊瑚系统古生物学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化石鉴定索引 |
附录B 样品鉴定名单 |
附录C 生态关系统计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7)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一、 中央造山系、秦岭造山带、勉略带研究进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二、 论文选题和主要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三、 主要学术思想和技术路线 |
四、 论文研究工作概况及完成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区域地质背景 |
一、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区域展布 |
二、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区域地质背景 |
第三章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现今结构构造特征及其古碰撞构造的恢复重建 |
一、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现今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 |
(一) 基本构造格架与区域构造总体特征 |
(二) 康县—文县—康县区段逆冲推覆构造系 |
(三) 武都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及变形机制分析 |
(四) 玛曲—南坪区段中高角度逆冲推覆断层 |
(五) 阿尼玛卿复合逆冲推覆构造系 |
二、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古俯冲碰撞构造的恢复重建 |
(一)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内俯冲碰撞变形构造及变形序列 |
(二) 阿尼玛卿蛇绿构造混杂岩和沉积构造混杂岩的构造变形与形成演化 |
三、 勉略—阿尼玛卿古俯冲碰撞构造带与区域构造关系探讨 |
(一) 勉略—阿尼玛卿古缝合带与西秦岭造山带、同德盆地以及东昆仑造山带之间区域构造交接关系探讨 |
(二) 勉略—阿尼玛卿古缝合带与西秦岭造山带、若尔盖隐伏地块、碧口地块之间构造交接关系讨论 |
四、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
第四章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中残存蛇绿岩与相关火山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讨论 |
一、 阿尼玛卿山地区蛇绿岩及相关火山岩系 |
(一) 德尔尼早石炭—早二叠世洋脊型蛇绿岩及蛇绿混杂岩(C_1-P_1) |
(二) 下大武岛弧型火山岩(P_1)和恰格查麻拉岛弧型火山岩(C_3-P_1) |
(三) 玛积雪山洋岛型玄武岩 |
(四) 玛沁吾合玛基性火山岩 |
(五) 苦海——赛什塘蛇绿构造混杂岩 |
二、 康县—文县—南坪地区火山岩系 |
(一) 文县——武都地区琵琶寺基性火山岩 |
(二) 康县地区基性火山岩 |
(三) 南坪地区塔藏火山岩 |
三、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蛇绿岩及相关火山岩与东古特提斯带对比 |
(一) 关于造山带火成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 |
(二)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蛇绿岩及相关火山岩与东古特提斯带对比 |
第五章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古大陆边缘沉积体系的复原探讨 |
一、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古大陆边缘沉积体系 |
(一) 文县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沉积体系(D—P) |
(二) 勉略地区略阳沉积盆地沉积体系 |
(三) 三河口裂陷盆地沉积体系(D) |
(四) 西秦岭泥盆纪生物古地理特征 |
(五) 南坪三叠纪沉积盆地 |
(六) 阿尼玛卿地区陆缘盆地沉积体系 |
二、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沉积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的复原探讨 |
(一) 文县沉积盆地与略阳沉积盆地的对比 |
(二) 勉略洋盆沉积古地理构造格局恢复重建与构造演化 |
第六章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古缝合带构造的恢复重建及其构造演化 |
一、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原洋陆构造格局恢复重建 |
二、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历程 |
(一) 初始扩张裂陷与有限洋盆打开阶段(D_1—D_3) |
(二) 有限洋盆扩张阶段(C_1—P_1) |
(三) 构造会聚与有限洋盆俯冲消减作用阶段(C_2—P_1—T_1) |
(四) 碰撞造山与勉略—阿尼玛卿古缝合带形成阶段(T_2—T_3) |
(五) 中新生代陆内造山叠加改造作用阶段 |
三、 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与东古特提斯构造关系及其大陆动力学意义讨论 |
第七章 主要进展与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9)河南淅川上奥陶统石燕河组床板珊瑚形珊瑚及牙形石动物群的生物古地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意义 |
1.2 研究区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沉积古地理演化 |
2.2 区域地层 |
第三章 浙川地区石燕河组沉积相及微相特征 |
3.1 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类型 |
3.2 沉积环境判别 |
3.3 沉积相类型 |
第四章 河南淅川晚奥陶世牙形石及其生物地层特征 |
4.1 石燕河组牙形石地层单元 |
4.2 牙形石生物地层对比 |
4.3 石燕河组时代归属 |
第五章 河南淅川晚奥陶世床板珊瑚、日射珊瑚及其生物古地理特征 |
5.1 石燕河组床板珊瑚及日射珊瑚动物群及其分带 |
5.2 与国内晚奥陶世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动物群的对比 |
5.3 与国外晚奥陶世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动物群对比 |
5.4 大冢相似系数及聚类分析 |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
6.1 南秦岭晚奥陶世床板珊瑚及日射珊瑚动物群的性质 |
6.2 Agetolitidae科的起源 |
第七章 牙形石属种描述 |
第八章 珊瑚属种描述 |
第九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说明 |
附录 |
四、青海古生代床板珊瑚化石的地质与地理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秦巴地区泥盆纪地层及重要含矿层位形成环境的研究[J]. 曹宣铎,张瑞林,张汉文. 西北地质科学, 1990(01)
- [2]新疆柯坪地区奥陶纪印干组珊瑚化石的发现及意义[J]. 韩小梦,张新勇,杨宝忠,孙军刚,周发侨,赵鹏飞,王庆同. 地质科技情报, 2017(02)
- [3]黔南泥盆纪吉维特期生物礁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古生态[D]. 黄家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
- [4]秦巴地区泥盆纪地层及重要含矿层位形成环境的研究[A]. 曹宣铎,张瑞林,张汉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7), 1990
- [5]青海古生代床板珊瑚化石的地质与地理分布[J]. 林宝玉.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1985(01)
- [6]甘肃的志留系[J].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ing Team, Geological Burean of Gansu province. 甘肃地质, 1985(00)
- [7]勉略—阿尼玛卿构造带的形成演化与动力学特征[D]. 裴先治. 西北大学, 2001(01)
- [8]青海古生代床板珊瑚化石的地质与地理分布[A]. 林宝玉. 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6)——地层·古生物——地质矿产部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第二次讨论会论文集(一), 1983
- [9]河南淅川上奥陶统石燕河组床板珊瑚形珊瑚及牙形石动物群的生物古地理特征[D]. 刘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3)
- [10]浙赣地区晚奥陶世床板珊瑚、日射珊瑚及其地层意义[J]. 林宝玉,邹鑫祜.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19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