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电气设备的调整与试验(十三)第四章旋转电机及其试验

工业电气设备的调整与试验(十三)第四章旋转电机及其试验

一、工业电气设备的调整与试验(十三) 第四章 旋转电机及其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龚长富[1](2021)在《EPS用PMSM无传感器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杜运超[2](2021)在《风力机动态偏航实验台控制方式的研究》文中认为由于自然风的风速、风向时刻都在变化,这就使得风力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长时间处于偏航状态,偏航状态下风轮不能正对来流风向,风轮转速下降,输出功率减小。为解决此类问题,研究人员在设计风力机时添加了偏航系统,但是,由于风速、风向变化较快,规律多变,风轮旋转平面并不能及时调节到垂直于来流风向的位置,风轮依然处于偏航状态。因此以实验手段展开在风向变化过程中及动态偏航过程中,风力机气动特性、应力应变、输出功率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目的是对风力机动态偏航实验台整体控制方式展开研究,使实验台能够模拟风向变化过程及风力机动态偏航过程。实验台是由多仪器组建而成,对其控制方式的研究是一个整体性内容,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个仪器设备的控制进行研究。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在搭建好实验台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对伺服电机及其驱动器的运行模式进行选择、对其运行参数进行计算设置、进而展开对实验台电气、机械连接部分、信号传输及反馈系统的调试测试,在基础调试完成后,对伺服电机上位控制器的运行程序进行编写,使实验台能够按照设计要求及实验人员的现实需求运行。风力机安装在该实验台上后,可对风力机在风向变化条件下或动态偏航工况下的流场、结构场展开多方面的研究。为解决多种数据信号采集仪器之间时间节点的统一性问题,本文设计了外接位置传感器系统,该系统可在多仪器采集信号数据时为其标定统一的开始时间点,提高了试验精度与试验数据的可靠度。在完成上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风向匀速变化工况下风力机输出功率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风力机在不同风向变化速度下其输出功率和转速总体都呈现下降趋势,风向变化速度越大,下降速率越快,对应的动态偏航过程中下降幅值越低。受旋转台偏航动作的影响,风力机在风向变化开始与结束时都存在迟滞现象,风向变化开始时风力机输出功率出现小幅度上升,并持续波动3s左右后才会开始下降。风向变化结束后,风力机需要继续运行一段时间输出功率才会达到稳定值,风向变化速度越大迟滞时间越长,初始尖速比越大最终稳定后功率值越大。

高淇[3](2021)在《高压断路器的机械特性劣化趋势分析及寿命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用电量的增长,日益复杂的电网规模对电气设备的安全和可靠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基本电气设备,高压断路器的健康水平和运行状况与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正在迅速发展的断路器故障诊断技术,经常运用的的参考量有:分合闸电流波形,分合闸状态,触头行程,储能回路电流,断路器振动状态等。而发生高压断路器机械故障时,分合闸时间通常不会在正常范围内。因此可以从分合闸时间的分布来分析断路器的机械劣化趋势,同时结合其他状态量来进行断路器的剩余机械寿命的判断。鉴于此,本文将以高压断路器的分合闸时间作为表征其机械特性劣化趋势的指标来开展研究工作。首先,由于现有的高压断路器在线监测软件只是经验算法的校准,随着断路器寿命的损耗,断路器刚分(合)点也会发生变化。为了提高现有在线监测软件的准确性,提出了一种简单的识别算法。该方法可以更新断路器每次动作后的刚分(合)点,提高在线监测系统判断断路器整体时间的准确性。其次,为了解决高压断路器故障样本少和不同故障下对分合闸时间的影响的问题。对某型分合闸线圈进行了电磁联合动力学仿真,尤其是对高压断路器的几种常见故障进行仿真。分析了各故障下开关电流波形的特征点,确定了它们对总体时间特性的影响。再次,对于分合闸时间劣化的判定,需要一种方法对不同种类断路器的分合闸时间的分散性,以及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劣化进行评价。对12k V真空断路器与126k V SF6的断路器进行分组电压的分合闸时间测试,通过样本中表征其分散性的参数平均值和均方差,获得了整体参量的平均值和均方差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按95%置信概率,得到了分合闸时间劣化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评价标准的有效性。最后,秉持着“修旧即新”的原则对12k V真空断路器进行寿命测试,记录每次的动作特性数据,若出现失效则记录失效数据并更换失效部分继续进行测试。对获得的数据进行韦布尔转换并检验是否符合韦布尔分布,进而对断路器进行可靠性分析和寿命计算。以上实验获得的动作特性评判策略与断路器的平均寿命预测模型,可以作为操作人员对断路器机械结构的操作风险指标。根据动作特性劣化趋势可以合理决策调整断路器维修计划,减少断路器故障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的提升了高压断路器的经济效益。

任彦君[4](2020)在《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多目标协同转矩优化分配控制研究》文中认为汽车诞生至今仅百余年时间,但消耗的石油资源和造成的环境污染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汽车电动化被广泛认为是解决交通排放和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以轮毂电机为动力单元的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凭借简化的底盘结构、快速的扭矩响应以及准确的控制执行优势,被誉为汽车底盘未来发展的“终极形态”。得益于轮毂电机的独立控制机制,转矩在四轮间的自由分配赋予了汽车性能优化“软调节”的发挥空间,如何更加有效地控制轮胎力分布并优化电驱动系统能量流动,实现更安全、更节能的高性能底盘控制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了轮毂电机转矩分配方式对车辆动力学性能和整车能量效率的耦合影响,研究了如何利用转矩分配实现底盘性能的多目标协同优化,全文主要内容如下:(1)为综合提高车辆在直线行驶工况下的动力性、制动性和经济性表现,分析了电池系统与电机系统的功率流关系,针对前后轴转矩分配问题提出了全新的“能量-附着”联合优化指标函数,融合了车辆附着利用率优化目标与电驱动系统能耗优化目标,解决了当前以节能为目标的转矩分配方法必须实时准确获取路面附着系数的困难。为了保证控制策略的实时性,推导了用车辆结构参数和电机效率参数表征的优化问题全局最优解析表达式,设计了在线优化与离线修正相结合的转矩优化分配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在WLTP工况下能够获得与能量最优转矩分配策略相近的经济性表现,同时有效提高了车辆动力性并保证了制动安全。(2)针对转矩矢量控制时左右轮毂电机工作负荷不均导致的能耗增加问题,提出了一种协调直接横摆力矩控制作用与转向特性改善需求的转矩分配控制策略,采用分层控制架构实现了转向工况下底盘系统能量效率与转向特性的协同优化。考虑到电机容量限制,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设计了包含执行约束的转向运动上层控制器,优化目标中融入了运动跟踪精度和直接横摆力矩幅值的综合指标,将优化问题转化为二次规划问题在线求解;下层控制器在目标横摆力矩和总纵向力矩需求的约束下,将轮胎负荷率和电驱动系统能耗作为优化目标,根据极小值原理推导了全局最优的四轮转矩分配方法。在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环境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研究了不同控制策略对车辆操纵稳定性和电驱动系统能耗的影响规律。(3)为了获取转矩分配控制所必须的纵向车速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学信息融合的多工况自适应纵向车速估计方法。通过设计基于线性Kalman滤波的过程噪声和量测噪声自适应算法,补偿了工况变化对传感器信息采集的不利干扰,同时避免了先验噪声统计特性的获取困难;结合衰减记忆滤波器与强迫残差序列保持正交的强跟踪滤波器,有效兼顾了车速估计算法对常规工况下最优估计和极限工况下稳定滤波的双重需求。在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环境下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并在自主开发的处理器在环试验系统中验证了算法在实际嵌入式微控制器中运行的实时性。(4)通过研究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V模式开发流程,分析了基于模型的设计方法在汽车控制软件开发领域应用的必要性和显着优势。介绍了基于量产电动汽车底盘平台打造的新一代分布式驱动底盘系统设计方案与整车网络通信架构,确定了整车控制软件的协同开发方案、功能需求与系统集成规范。设计了整车控制架构和相应控制功能,在Simulink环境下以模块化方式开发了应用层控制软件。根据V模式要求,对所开发软件的关键功能进行了测试和实车道路测试,验证了所开发控制软件的有效性。

熊颉[5](2020)在《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因其更少的人力物力试验成本、更宽松和安全的试验环境、更灵活的试验条件,逐渐模拟轨道交通装备线路动态试验,大大地缩短了轨道交通车辆的研发周期,为轨道交通车辆实现更快速、更安全、更高效的开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试验基础。基于滚动试验台实行轨道交通装备动态特性试验需要配套相关的试验技术,这也是制约这一方法继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基于滚动试验台,对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与制动、车辆能耗测试及阻力模拟和空气制动三种动态试验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研究,并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滚动试验台总体设计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电制动模型,对电气牵引与制动试验的变流器、电机及齿轮箱设计进行分析,明确了能源回馈节能设计和光伏能源效率优化的供电系统研究目标。能源回馈设计中,车轮对带动滚动试验台轨道轮转动,将机械能传递到负载电机,使电能回馈到单相交流电源系统。效率优化设计采用一种集Г-Z源升压变换器、双有源桥式变换器、LCL滤波器的无源集成DC/AC变换器,以提高光伏微逆变器的稳定性和系统传输效率。为了实现不同轨道交通装备的电气牵引与制动试验设备选型,设计一套基于变频交流电机的传动系统机械特性曲线设计方法,以快速完成试验台与被试系统的特性、参数匹配,实现试验台陪试变频交流电机、齿轮箱的快速选型,并在滚动试验台上实现了动车组和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制动特性验证。为了使轨道交通装备在滚动试验台上实现与线路测试相同的能耗测试试验。利用传统控制参数化方法研究以位移为自变量的列车节能操纵问题,提出无限维限速约束和非光滑牵引力边界约束的处理策略,将列车节能操纵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在定点定速的基础上,引入自动控制方法,模拟一条轨道交通线上行线路实现能耗测试试验的过程控制。采用斜率控制算法约束车辆速度在转矩速度曲线的包络线以内,达到车辆速度的稳定控制。并以地铁车辆为例,为实现轨道交通装备在滚动试验台上模拟运行阻力及能耗测试,提供测试手段和方法。为了实现基于滚动试验台的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制动动态测试,引入电惯量模拟的思想,控制车辆制动过程中电机的输出来模拟产生与机械飞轮惯量等效的制动效果,实现惯量的无级调节。为了实现电惯量快速模拟和电机转速的快速跟踪,设计一种基于滑模变结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方法,通过滑模变结构转矩磁链控制器减小速度调节器对系统参数的变化和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同时在电惯量的基础上匹配机械飞轮惯量模拟,以自动补偿由机械系统阻力引起的误差,提高惯量模拟精度。并以动车组为例完成空气制动功能设计和软件控制,实现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制动动态测试在滚动试验台上的试验。针对整车滚动试验台的主体构成、系统设计、参数推理等完整设计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不同被试品和不同试验项目的滚动试验台设计的异同特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用于轨道交通装备动态特性测试的滚动试验台设计方法。研究滚动试验台的总体设计、电气系统、机械系统及主要部件设计方法,并对试验系统的牵引基本参数、机械参数和电气参数等特性参数进行详细推理计算,完成传动单元参数、轨道轮参数、电机的主要参数和牵引/制动工况核算。最后设计牵引系统、干线机车车辆、高速动车组列车单元和养路车辆等四类牵引系统试验台和滚动试验台的总体参数及功能,为满足不同试验装备和不同试验类型的滚动试验台测试提供选择。

梁毅[6](2020)在《基于TMS320F28335的局部通风机智能控制保护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局部通风系统的核心,局部通风机的稳定和高效直接决定着采掘工作的安全以及煤矿的生产效益。目前,我国煤矿井下局部通风机配套的继电保护技术不够成熟,凸显出智能化程度低、灵敏度差、保护动作缓慢等诸多缺点。当通风机出现故障时,保护装置动作不及时导致设备损坏,极易造成瓦斯积聚,严重威胁到井下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此外,我国煤矿大多采用局部通风机恒速运行并通过调节挡风板开度的风量调节方法。这种方法无法根据巷道内瓦斯浓度及时调整风量,容易造成瓦斯积聚或“一风吹”等安全事故,且通风机长期恒速运行,效率低下,严重浪费电能。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兼具通风机综合保护和优化局部通风控制技术的局部通风机智能控制保护器,在保证局部通风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提高通风机的工作效率,保障了掘进工作面的通风安全。选用DSP处理器实现局部通风机的综合保护,分析了通风机常见的故障特征以及保护算法后,采用附加直流检测、速断、定时限、反时限等保护方法,设计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功能完善的局部通风机综合保护方案。此外,对局部通风理论、掘进巷道通风及设备布置分析后结合通风机的工作节能原理,确定了变频调速技术作为局部通风机的风量调节方式。针对掘进工作的瓦斯浓度具有时变、非线性、滞后的特点,设计了瓦斯浓度模糊控制器,选用瓦斯浓度偏差和瓦斯浓度偏差变化率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入量,局部通风机的输入电源频率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出量,优化了局部通风机的控制策略。以TMS320F28335 DSP为核心,设计了智能控制保护器的软件、硬件。在实验室环境下对智能控制保护器的通风机保护功能和智能调节风量的功能做了测试。结果表明,局部通风机智能控制保护器能对漏电、过压欠压、电流故障等常见问题做出准确判断并及时处理,且模糊控制应用于局部通风系统中适应性良好使得通风机效率提高,能够实现预期的保护功能和智能风量调节的效果。

胡敬豪[7](2020)在《电动汽车悬置系统的设计方法与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随着全球环保法规日益严格,新能源汽车成为车企的重点发展目标,而电动汽车作为其中最热门的新能源汽车,被国内外各大车企重点研究。电动汽车NVH整体表现优于传统燃油汽车,但是由于电机自身特点导致纯电动汽车也存在与燃油汽车不同的NVH问题。本文以电动汽车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激振力进行了定性分析并与燃油汽车进行了比较,表明电机虽无怠速、点火等产生噪声振动问题的工况,但由于电机高转速、大扭矩等特点产生了新的NVH问题。建立了悬置系统六自由度模型,阐述了动力总成解耦的原理与应用。对比分析了电动汽车与传统燃油汽车在悬置结构、悬置系统布置上的区别,研究二级隔振在纯电动汽车悬置系统中的应用。其次,结合某汽车悬置系统的实际设计案例,逐一介绍和分析悬置系统的实际设计流程与方法。在悬置系统线性段刚度设计部分,介绍悬置系统线性段刚度设计时,以固有频率和解耦率为目标的优化方法,结合实例给出实际设计方案;在悬置非线性段刚度及限位点设计部分,结合实例给出实际非线性刚度曲线设计结果和28工况运动包络和运动载荷实际计算结果;在悬置支架结构设计及支架强度的有限元分析部分,介绍了常用的悬置支架的类型和悬置支架结构设计中的方法,并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最后,针对悬置设计效果评价,测试并分析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刚体模态与各悬置零件对地模态,结果表明悬置系统各阶固有频率分布合理。进行了悬置对车模态排查以及传递函数测试,对比了力锤法与体积声源法在测量悬置至车内传递函数上的使用。制定了不同工况下评价悬置系统NVH表现的标准,测试了汽车在D挡WOT、怠速和Tip In/Out工况下的振动、噪声与悬置的隔振率。并针对测试结果中的问题,通过悬置刚度调校、模态分析、传递路径分析等方法优化悬置系统的整车NVH性能,使其符合项目设计要求。

潘世林[8](2020)在《高功率密度RV减速器研究》文中指出现今,工业机械臂已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制造业生产中的各个步骤,机械臂国产化也成为了重要发展方向,RV减速器作为机械臂关节减速器,对机械臂工作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对RV进行深入研究是机械臂国产化的关键环节。在目前对RV的研究中,很少涉及到RV的体积,对于传动效率的计算也基本相同,更忽略了高功率密度方面的研究。对RV进行功率密度的研究能够在有效减小体积的同时,使传动效率得到提高,促进其向着轻量化、高效率的方向发展,是RV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方面。本文基于RV的组成结构和运动方式,对RV的设计方法进行探索,完成了对RV的整体设计并在三维软件中绘制了RV三维模型。分析了影响RV减速器体积、效率的几何参数及其变化规律,利用分度圆法、平均圆法等完成了RV减速器体积建模,运用功率流法结合虚功率理论完成了RV传动效率建模。了解RV减速器的试验要求与试验方法,结合自身试验条件,选定RV减速器综合试验台类型,完成综合性试验台的搭建。在搭建的试验台的基础上,完成对RV减速器一系列综合性能的试验,将传动效率试验结果与前文进行对比,验证了运用功率流法结合虚功率理论得到的传动效率公式的可用性,同时对其他试验的试验结果做了分析讨论。以前文RV体积建模及传动效率建模为基础,得到高功率密度优化的数学模型,使用Matlab软件中的遗传算法对RV进行优化,完成高功率密度RV减速器的研究。

鲁培琳[9](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试验平台数据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城轨装备的检测工作效率越来越重要。为加强牵引供电整流机组、储能装置、再生能量逆变回馈装置等城轨牵引供电装备的试验能力,本文在产品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分析试验电源使用需求及试验方法,模块化设计交、直流试验电源平台,采用虚拟仪器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图像识别技术,设计开发了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试验平台数据监控系统。本系统综合考虑各装备试验的测试需求,采用模块化设计思路,构建了交流电源测试模块、直流电源测试模块数据监控系统,基于LabVIEW开发软件,通过有限状态机实现对试验过程控制和监视;应用数据库技术实现试验数据的存储,动态更新,同步调用;基于图像识别技术设计数字识别功能,拓宽系统数据采集分析能力;采用数据可视化显示令数据更加直观表现。为验证系统的可行性,试验平台搭建完成后进行了现场测试,应用试验平台测试牵引整流机组、牵引变流器、牵引电机及再生制动能量地面利用系统等多种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设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该监控系统操作流畅,状态监测准确,实现了既定的设计目标,验证了测控软件的交互性和稳定性。本文提出的包含分布式采集、存储、显示的系统软硬件设计方案,解决了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产品电压制式复杂、系统结构不统一的问题,系统可以适应目前国内DC1500V及DC750V牵引供电系统、再生制动系统及车辆牵引系统的检测认证需求,极大的降低了试验准备的工作量及测量过程引入的不确定度,提高检测的可靠性。

刘伟[10](2019)在《充气柜式35kV电压互感器的故障研究与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沈阳地铁,南京地铁和深圳地铁等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中的35kV充气柜式电压互感器多次发生运行故障,严重影响了地铁的车辆运行,造成了事故。通过对发生故障的电压互感器进行现场分析,发现该类型电压互感器大多是一次侧发生严重烧毁故障,但二次侧绕组未见明显损伤。由于35kV充气柜式电压互感器的体积限制,导致它的自身容量设计成为了一大技术难题。因此在不增大其体积的前提下,如何提升它的过负荷能力和极限容量以满足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电能质量较差的运行环境,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本文针对系统的电能质量问题对电压互感器的影响展开故障机理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本文首先对地铁35kV供电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电能质量因素给予了说明,并对可能造成电压互感器发生故障的谐波、直流分量、过电压和线路故障等电能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该类型电压互感器在不同的电能质量问题影响下发生故障的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与计算,并通过MATLAB软件搭建了电压互感器和牵引供电系统的模型,对在不同电能质量问题影响下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的电压和电流情况进行了仿真,从而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然后针对电压互感器不同的故障问题,进行了如下的优化设计:第一种方法是在电压互感器一次侧中性点经消谐器和可饱和电感接地,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增大其一次侧整体的感抗,而且还可以为其分担一部分零序电压,从而起到降压限流的效果;第二种方法是增大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绕组的线径,这样可以增大其极限容量,增强其过电流能力;第三种方法是在电压互感器的铁芯中加装非磁性垫片夹层,它可以有效地滤除铁芯中的剩磁,改善其励磁特性。最后对采取的改进措施进行了仿真验证,证明了其可行性。此外,基于增加一次侧绕组线径与非磁性铁芯夹片策略改进后的35kV充气柜式电压互感器已经在2018年10月投入到了哈尔滨地铁和南京地铁中,岂今为止运行状态良好。

二、工业电气设备的调整与试验(十三) 第四章 旋转电机及其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电气设备的调整与试验(十三) 第四章 旋转电机及其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2)风力机动态偏航实验台控制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力机偏航研究现状
        1.2.2 风向变化实验台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础理论
    2.1 风力机基础理论
        2.1.1 贝茨理论
        2.1.2 动量理论
        2.1.3 叶素理论
        2.1.4 动量叶素理论
    2.2 伺服电机分类及工作原理
        2.2.1 直流伺服电动机
        2.2.2 交流伺服电动机
        2.2.3 可编程控制器的定义及特点
        2.2.4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验台设备安装及控制编程
    3.1 实验台硬件设备安装方式
        3.1.1 伺服电机与其驱动器的连接
        3.1.2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型及电路连接
        3.1.3 伺服旋转平台的参数及机械连接
        3.1.4 其他外围部件
    3.2 实验台控制方式及反馈系统的设置
        3.2.1 伺服电机运行模式的选择及参数设置
        3.2.2 伺服电机运行状态的反馈与监测
        3.2.3 可编程控制器的设置与操作
    3.3 实验台运行程序的编写
        3.3.1 运行程序的语言选择
        3.3.2 实验台运行方案的设置及程序编写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台运行与调试
    4.1 实验台无负载运行调试
        4.1.1 实验台整体电路及机械连接运行调试
        4.1.2 可编程控制器编译程序的运行调试
    4.2 实验台搭载负载运行调试
        4.2.1 调试设备
        4.2.2 调试方案
        4.2.3 调试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向变化过程中风力机输出性能分析
    5.1 风向匀速变化下风力机输出功率变化趋势
    5.2 风向匀速变化下风力机迟滞效应分析
    5.3 风向匀速变化下风力机转速变化规律
    5.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士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3)高压断路器的机械特性劣化趋势分析及寿命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与动态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1.3.1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高压断路器动作参数的获取
    2.1 弹簧机构的结构及动作原理
        2.1.1 12kV真空断路器
        2.1.2 高压SF_6断路器
    2.2 刚分刚合点的确定
        2.2.1 高压断路器分合闸过程
        2.2.2 刚分刚合点分析
        2.2.3 方法验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压断路器的Maxwell仿真
    3.1 分合闸电流曲线分析
    3.2 仿真模型和故障仿真分析
        3.2.1 线圈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
        3.2.2 故障电流波形的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可靠性试验的高压断路器劣化分析
    4.1 高压断路器动作的样本性质
    4.2 实验样本的数据分析
        4.2.1 12kV真空断路器实验组
        4.2.2 126kV SF_6断路器实验组
    4.3 拟合优度检验
        4.3.1 假设检验
        4.3.2 卡方检验
    4.4 置信区间
    4.5 劣化趋势与运维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械寿命预测
    5.1 可靠性数学函数
    5.2 可性参数的研究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多目标协同转矩优化分配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发展概述
    1.3 转矩分配控制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以动力学系统稳定和性能优化为目标的转矩分配控制
        1.3.2 以提高整车能量利用率为目标的转矩分配研究
    1.4 本文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5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面向直线行驶工况的参数化实时转矩优化分配控制策略
    2.1 直线行驶工况转矩分配方案分析
    2.2 电动汽车纵向动力学与能量系统建模
        2.2.1 车辆纵向动力学模型
        2.2.2 轮毂电机功率模型
        2.2.3 动力电池功率模型
    2.3 转矩优化分配策略设计
        2.3.1 电动汽车节能原理分析
        2.3.2 优化问题形成
        2.3.3 优化算法设计
        2.3.4 控制逻辑设计
    2.4 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节能与操纵优化协同的分布式驱动转矩矢量控制策略
    3.1 分布式驱动底盘系统转矩矢量控制方案分析
    3.2 直接横摆力矩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设计
        3.2.1 线性二自由度模型建立
        3.2.2 模型预测控制算法设计
    3.3 转矩优化分配算法设计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运动学信息融合的纵向车速多工况自适应估计
    4.1 车速估计方案分析
    4.2 系统建模
    4.3 纵向车速估计算法设计
    4.4 仿真分析
        4.4.1 对比算法设计
        4.4.2 算法验证与结果讨论
    4.5 处理器在环试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整车控制设计与软件开发
    5.1 基于模型设计的汽车控制软件开发方法
    5.2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系统设计方案
        5.2.1 工程样车底盘方案与网络通信架构
        5.2.2 整车控制软件协同开发方案
    5.3 整车控制架构设计与控制软件应用层开发
        5.3.1 应用层软件Simulink建模方法
        5.3.2 整车控制架构设计
        5.3.3 底盘控制策略层功能设计
    5.4 控制软件测试与实车道路测试
        5.4.1 软件测试
        5.4.2 实车道路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机车滚动试验台建设概述
        1.2.2 国内机车滚动试验台建设概述
        1.2.3 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技术研究现状
        1.2.4 轨道交通装备制动技术的研究现状
        1.2.5 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节能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1.3 试验台架上实现试验项目分析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试验台架上轨道交通装备电气牵引/制动特性试验技术
    2.1 动车组的电气牵引与制动原理
        2.1.1 基于动车组CRH2 的电气牵引与制动方式原理分析
        2.1.2 动车组牵引电制动计算与特性曲线
    2.2 地铁车辆的电气牵引与制动原理
        2.2.1 地铁车辆牵引与制动原理分析
        2.2.2 地铁车辆牵引与制动计算
    2.3 电气牵引及电气制动试验原理设计
        2.3.1 试验方法设计
        2.3.2 试验台基础设备原理及能源回馈设计
    2.4 光伏DC/AC逆变器无源集成设计
        2.4.1 拓扑结构组成部分特性分析
        2.4.2 集成单元结构构成及连接方式
        2.4.3 集成单元参数化设计
        2.4.4 仿真验证
    2.5 基于变频交流电机特性曲线快速匹配设计
        2.5.1 传动系统特性匹配设计方法
        2.5.2 电机特性曲线设计流程
    2.6 不同轨道交通设备的电气牵引试验结果
        2.6.1 动车组牵引/制动特性试验验证
        2.6.2 地铁车辆牵引/制动特性试验验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整车滚动试验台的全线路阻力模拟及能耗试验技术
    3.1 基于线路阻力模拟的列车动力学模型
    3.2 地铁节能操纵优化问题描述
    3.3 基于控制参数化方法的地铁节能操纵问题求解
    3.4 滚动试验台上地铁列车能耗测试技术
        3.4.1 测试品及试验工况选取
        3.4.2 牵引能耗测试方案
    3.5 全线路运行阻力模拟技术
        3.5.1 试验台架牵引特性试验的自动控制方法
        3.5.2 试验线路设计参数
        3.5.3 运行阻力试验计算结果
        3.5.4 阻力给定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整车滚动试验台的空气制动试验技术
    4.1 整车惯量模拟方案及控制架构
    4.2 惯量模拟基本原理
    4.3 基于机电混合惯量模拟空气制动试验设计
        4.3.1 电机扭矩计算
        4.3.2 基于滑模变结构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设计及仿真
        4.3.3 变频器
    4.4 空气制动功能工艺设计及控制软件
        4.4.1 空气制动试验技术设计
        4.4.2 空气制动控制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车滚动试验系统总体设计方法
    5.1 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介绍
        5.1.1 机械系统
        5.1.2 电气传动系统
        5.1.3 总控制系统
        5.1.4 测试系统、监视系统及供电系统
        5.1.5 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架构及核心部件原理
    5.2 整车滚动试验系统总体计算
        5.2.1 试验台单元参数设计
        5.2.2 电气传动特性参数计算
        5.2.3 牵引定位装置参数设计
        5.2.4 轨道轮单元参数设计
    5.3 不同试验台功能及总体参数
        5.3.1 牵引系统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5.3.2 干线机车车辆整车滚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5.3.3 高速动车组列车单元滚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5.3.4 养路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总体参数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6)基于TMS320F28335的局部通风机智能控制保护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风量调节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电机保护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局部通风机智能控制保护器的总体设计
    2.1 局部通风机监控系统总体架构
    2.2 局部通风机智能控制保护器功能设计
    2.3 局部通风机综合保护
    2.4 局部通风机智能调速模糊控制系统
        2.4.1 模糊控制理论简介
        2.4.2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和结构
        2.4.3 局部通风机智能调速模糊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局部通风机综合保护功能设计
    3.1 漏电闭锁保护
    3.2 电压保护
        3.2.1 暂态过电压保护
        3.2.2 欠电压保护和稳态过电压保护
    3.3 电流保护
        3.3.1 对称故障保护
        3.3.2 不对称非接地故障保护
        3.3.3 不对称接地故障保护
    3.4 局部通风机保护算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局部通风机智能调速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4.1 局部通风理论
        4.1.1 掘进巷道瓦斯涌出
        4.1.2 局部通风机工作方式
        4.1.3 局部通风装置的巷道布置
    4.2 局部通风机变频调速系统
        4.2.1 局部通风机工作特性与节能原理
        4.2.2 风机的调速方式
    4.3 基于模糊控制的风量调节系统
        4.3.1 模糊控制在局部通风机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4.3.2 瓦斯浓度模糊控制器设计及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局部通风机智能控制保护器的硬件设计
    5.1 硬件结构
    5.2 主控模块
    5.3 电源模块
        5.3.1 开关电源
        5.3.2 直流降压电源
        5.3.3 散热设计
    5.4 模拟量采集调理模块
        5.4.1 局部通风机保护模拟量采集调理电路
        5.4.2 局部通风模拟量采集调理电路
    5.5 通信模块
        5.5.1 RS485通信
        5.5.2 以太网通信
    5.6 开关量输入输出模块
        5.6.1 开关量输入电路
        5.6.2 开关量输出电路
    5.7 液晶显示接口电路
    5.8 PCB电路板Layout设计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局部通风机智能控制保护器的软件设计及实验验证
    6.1 软件开发环境及开发工具简介
    6.2 功能模块软件设计
        6.2.1 主程序流程图
        6.2.2 采样模块
        6.2.3 通风机保护模块
        6.2.4 通信模块
    6.3 实验验证
        6.3.1 实验平台搭建
        6.3.2 实验方案设计
        6.3.3 局部通风机与变频器通信测试
        6.3.4 局部通风机综合保护试验
        6.3.5 局部通风机智能调速控制模糊系统仿真与试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电动汽车悬置系统的设计方法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作用
    1.3 国内外悬置元件与悬置设计理论的发展
        1.3.1 悬置元件的发展
        1.3.2 悬置设计理论的发展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激振力分析与悬置系统设计方法
    2.1 纯电动汽车动力总成的构成
    2.2 悬置系统所受的激振力分析
    2.3 动力总成振动特性
        2.3.1 动力总成系统模型
        2.3.2 动力总成系统振动分析
    2.4 电动汽车悬置结构与系统布置
        2.4.1 电动汽车中的悬置结构
        2.4.2 纯电动汽车悬置布置方式
        2.4.3 纯电动汽车悬置二级隔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汽车悬置系统优化设计
    3.1 动力总成惯性参数的获取
    3.2 悬置参数优化设计
        3.2.1 优化变量
        3.2.2 约束及目标
        3.2.3 优化算法及结果
    3.3 悬置非线性段刚度及限位点设计
        3.3.1 设计目标
        3.3.2 运动包络及工况载荷计算
    3.4 悬置支架设计中的有限元分析
        3.4.1 悬置支架的设计原则
        3.4.2 悬置支架的模态分析
        3.4.3 悬置支架的强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悬置系统的整车NVH测试分析
    4.1 模态测试分析
        4.1.1 悬置系统刚体模态测试
        4.1.2 悬置支架模态测试
    4.2 传递函数测试分析
        4.2.1 锤击法传递函数测试分析
        4.2.2 体积声源测试结构声传递函数分析
    4.3 整车测试方案
        4.3.1 试验仪器设备
        4.3.2 传感器布置
        4.3.3 测试方法
    4.4 工况测试
        4.4.1 D档WOT工况试验数据
        4.4.2 怠速工况测试结果
        4.4.3 TIP IN/OUT测试结果
        4.4.4 过减速带工况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试验分析的悬置系统的调校
    5.1 刚度调校
        5.1.1 调校方案
        5.1.2 D档WOT工况对比
        5.1.3 过减速带工况对比
        5.1.4 刚度调校结论
    5.2 模态排查
        5.2.1 前置动力总成模态问题优化
        5.2.2 后置动力总成模态问题优化
    5.3 基于传递路径降低电机啸叫声
        5.3.1 结构-声传递路径分析
        5.3.2 空气-声传递路径分析
        5.3.3 电机啸叫声抑制
    5.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高功率密度RV减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RV减速器的研究进展
        1.2.2 RV减速器试验测试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RV减速器体积建模研究
    2.1 RV减速器设计
        2.1.1 传动比计算
        2.1.2 行星传动机构几何参数
        2.1.3 摆线针轮基本参数设计
        2.1.4 RV减速器三维模型
    2.2 RV减速器体积建模
        2.2.1 第一减速部体积建模
        2.2.2 第二减速部体积建模
        2.2.3 行星架体积建模
        2.2.4 主要部件总体积模型
    2.3 体积公式的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V减速器效率建模研究
    3.1 RV减速器运动分析
        3.1.1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
        3.1.2 RV传动
    3.2 RV减速器效率建模
        3.2.1 功率流法与虚功率理论
        3.2.2 RV减速器效率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减速器试验装置研制
    4.1 试验装置机械结构
        4.1.1 功率封闭式试验装置
        4.1.2 功率开放式试验台
        4.1.3 试验台结构设计
    4.2 设备选型
        4.2.1 试验台驱动装置
        4.2.2 试验台传感器装置
        4.2.3 试验台加载装置
        4.2.4 数据采集装置
    4.3 性能测试分析
        4.3.1 传动效率测试分析
        4.3.2 传动误差测试分析
        4.3.3 空程回差测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功率密度优化
    5.1 优化模型
        5.1.1 优化算法
        5.1.2 目标函数
        5.1.3 设计参数及约束条件
    5.2 优化算例
        5.2.1优化算例1
        5.2.2优化算例2
        5.2.3优化算例3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试验平台数据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装置应用现状
        1.3.2 设备相关试验研究方法发展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系统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设计
    2.1 模块化牵引供电试验电源设计
        2.1.1 牵引供电装备试验项目及电源模块划分
        2.1.2 电源系统测试电路设计
        2.1.3 牵引供电试验平台设计
    2.2 电源系统测量需求分析
    2.3 分布式数据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1 监控系统整体结构概述
        2.3.2 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分布式数据监控系统采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1 数据监控系统硬件设备选型分析
        3.1.1 电参数测量需求分析及设备选型
        3.1.2 温度测量需求分析及设备选型
    3.2 数据传输层选型及设计
        3.2.1 基于总线技术的通信方式选择
        3.2.2 数据监控系统的通信协议设计
    3.3 数据采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3.3.1 采集设备配置方法设计
        3.3.2 数据采集实现方法
    3.4 系统有限状态机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数据管理及拓展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管理的设计与实现
        4.1.1 数据存储层的设计
        4.1.2 数据库存储程序设计
        4.1.3 数据查询功能设计
        4.1.4 数据导出功能设计
    4.2 基于数据可视化显示的功能应用与设计
        4.2.1 数据可视化显示设计概述
        4.2.2 一级显示实现方法与功能应用
        4.2.3 二级显示实现方法与功能应用
    4.3 图像处理、分析技术的应用与设计
        4.3.1 图像处理、分析技术软件环境
        4.3.2 图像采集实现方法
        4.3.3 图像识别训练的实现
        4.3.4 图像识别及数据库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应用测试与功能验证
    5.1 数据采集功能验证
    5.2 温度上限报警功能验证
    5.3 数据查询及导出功能验证
    5.4 数据可视化显示功能验证
        5.4.1 一级显示数据可视化功能验证
        5.4.2 二级显示数据可视化功能验证
    5.5 图像识别功能验证
    5.6 试验结果验证
    5.7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充气柜式35kV电压互感器的故障研究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充气柜式35kV电压互感器的研究状况
        1.2.1 充气柜式35kV电压互感器绝缘介质的选用状况
        1.2.2 充气柜式35kV电压互感器内部电场的设计状况
        1.2.3 充气柜式35kV电压互感器高压保护装置的研究状况
        1.2.4 充气柜式35kV电压互感器故障的研究状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励磁特性
    2.1 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工作原理介绍
    2.2 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的励磁特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行状况及电能质量现状
    3.1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的组成
    3.2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的工作状况
    3.3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电能质量的现状分析
        3.3.1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中35kV侧谐波的分析
        3.3.2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中35kV侧直流分量的分析
        3.3.3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中35kV侧过电压的分析
        3.3.4 地铁牵引供电系统中35kV侧线路故障的分析
        3.3.5 系统电能质量问题造成35kVC-GIS中电压互感器故障的可能原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故障的机理分析与计算
    4.1 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故障的机理分析
    4.2 谐波对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故障的影响
        4.2.1 谐波电压对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故障的影响
        4.2.2 谐波电流对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故障的影响
    4.3 直流分量对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故障的影响
        4.3.1 直流分量零序电压对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的影响
        4.3.2 直流分量冲击电流对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的影响
    4.4 空载输电线路突然合闸对35kVC-GIS中电压互感器故障的影响
        4.4.1 空载合闸过电压对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故障的影响
        4.4.2 空载合闸励磁涌流对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故障的影响
    4.5 单相接地故障对35kVC-GIS中电压互感器故障的影响
        4.5.1 单相接地发生时对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故障的影响
        4.5.2 单相接地切除后对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故障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故障的模型建立及仿真分析
    5.1 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及牵引供电系统模型的建立
        5.1.1 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的等值参数与仿真模型
        5.1.2 牵引供电系统的等值参数与仿真模型
    5.2 谐波对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故障的仿真分析
    5.3 直流分量对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故障的仿真分析
    5.4 空载合闸对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故障的仿真分析
    5.5 单相短路故障对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故障的仿真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的优化设计与运行效果
    6.1 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一次侧中性点经消谐器和可饱和电感接地
        6.1.1 一次侧中性点经阻尼电阻接地的效果与不足
        6.1.2 一次侧中性点经单相电压互感器接地的效果与不足
        6.1.3 一次侧中性点经消谐器和可饱和电感接地的理论分析
        6.1.4 一次侧中性点经消谐器和可饱和电感接地的仿真验证
    6.2 增大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的线径
        6.2.1 增大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线径的理论分析
        6.2.2 增大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线径的仿真验证
    6.3 在35kVC-GIS用电压互感器的铁芯中加装非磁性垫片夹层
        6.3.1 铁芯中加装非磁性垫片夹层的理论分析
        6.3.2 铁芯中加装非磁性垫片夹层的仿真验证
    6.4 基于增加一次绕组线径与非磁性铁芯夹片的策略
        6.4.1 基于增加一次绕组线径与非磁性铁芯夹片策略的理论分析
        6.4.2 基于增加一次绕组线径与非磁性铁芯夹片策略的仿真验证
    6.5 基于增大极限容量并消除剩磁后的电压互感器的运行效果
    本章小结
结论
全文总结
对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工业电气设备的调整与试验(十三) 第四章 旋转电机及其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EPS用PMSM无传感器控制研究[D]. 龚长富. 安徽工程大学, 2021
  • [2]风力机动态偏航实验台控制方式的研究[D]. 杜运超.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3]高压断路器的机械特性劣化趋势分析及寿命预测[D]. 高淇. 厦门理工学院, 2021(08)
  • [4]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多目标协同转矩优化分配控制研究[D]. 任彦君. 东南大学, 2020
  • [5]轨道交通装备滚动试验台一体化测试技术研究[D]. 熊颉. 浙江大学, 2020(12)
  • [6]基于TMS320F28335的局部通风机智能控制保护器设计[D]. 梁毅.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7]电动汽车悬置系统的设计方法与试验研究[D]. 胡敬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高功率密度RV减速器研究[D]. 潘世林. 济南大学, 2020(01)
  • [9]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试验平台数据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鲁培琳.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10]充气柜式35kV电压互感器的故障研究与优化设计[D]. 刘伟.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工业电气设备的调整与试验(十三)第四章旋转电机及其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