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颌切牙区多生牙的矫治(附4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万红,曾欢,林居红[1](2021)在《替牙期62例上颌尖牙阻生儿童牙弓及腭部形态特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上颌尖牙阻生与无阻生儿童牙弓及腭部形态的差异,为上颌尖牙阻生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选择8~11岁[平均(9.82±1.04)岁]儿童62例,分为实验组(上颌尖牙阻生)和对照组(无上颌尖牙阻生),每组31例。将2组患者石膏模型通过3D激光扫描后转化为数字模型,测量牙弓宽度、牙弓长度、基骨宽度、腭部宽度、腭部高度、腭部体积、表面积。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实验组儿童牙弓与腭部宽度相比对照组更窄(P<0.05),但2组儿童在牙弓长度、基骨宽度、腭部高度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儿童腭部体积、表面积显着大于实验组(P<0.05)。结论:替牙期上颌尖牙阻生儿童牙弓宽度、腭部宽度、腭部体积、表面积均小于对照组。早期诊断上颌尖牙阻生时,牙弓宽度、腭部宽度、体积、表面积均应纳入考虑。仅有上颌尖牙间牙弓宽度减小,不能作为上颌尖牙阻生的特异性判断指标。
徐楠[2](2019)在《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分析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患病情况,丰富埋伏牙的临床资料;运用锥体束CT(CBCT),讨论埋伏上颌尖牙的常见位置及其邻切牙的吸收情况。方法: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正畸科就诊的患者,选择有错牙合畸形患者共3115例为研究对象,对埋伏牙的患病率、性别、年龄、埋伏牙位、埋伏牙数量等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研究;选择经曲面断层片观察,存在上颌尖牙埋伏但是不能确定其在上颌骨中位置及邻近切牙吸收情况的患者,通过CBCT,确定上颌骨中埋伏牙的位置、埋伏尖牙与临近切牙的相对位置情况及临近切牙是否发生了根吸收和吸收严重程度。结果:正畸门诊埋伏牙发病率13.7%,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颌埋伏牙发生率远高于下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上颌尖牙最多发,其次是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以单颗埋伏最多占67.8%。替牙期埋伏牙的发生率最高。上颌中切牙倒置埋伏占比25%。40个尖牙埋伏患者平均年龄16.8岁。邻牙吸收组的平均年龄18.5岁,邻牙未吸收组的平均年龄13.6岁。40个人共49个埋伏尖牙(单侧31人,双侧9人),女25人邻切牙吸收有11人,男共15人邻切牙吸收4人,唇侧34个占69.4%。造成临近切牙吸收的埋伏尖牙17个(34.7%)。49个埋伏尖牙位于2.3.4区34个占69.4%,0.1区15个(30.6%)。埋伏牙在上颌骨中位置不同,邻近切牙吸收的发生率也存在差异。结论:正畸门诊中患者埋伏牙的患病率为13.7%。男女之间无显着差异,在年龄上的差异明显,多集中在8-14岁。埋伏牙上颌尖牙患病率最高,其次是上颌中切牙。埋伏牙以单颗埋伏阻生为主。在发生位置上:埋伏牙以上颌多发,在左右侧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上颌尖牙,上颌中切牙埋伏都以单侧埋伏为主。上颌尖牙埋伏,多为单侧,常发生于唇侧,邻近切牙吸收发生率与埋伏尖牙的所处位置、性别、年龄有关,且侧切比中切牙更易发生吸收。正畸医生对埋伏牙的诊疗需要清晰的知道埋伏牙的位置和邻牙的情况,CBCT的临床应用给其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王媛[3](2019)在《恒牙列邻面牙釉质厚度的CBCT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邻面去釉技术可解决许多正畸矫治的常见临床问题。邻面去釉的量与邻面釉质厚度紧密相关,却少有文献报道。通过CBCT测量恒牙列近、远中邻接区的牙釉质厚度,分别比较牙列左右侧同名牙近远中釉质厚度、各个牙位近远中釉质厚度及上下颌全部邻接区釉质平均厚度,及性别对邻面釉质的影响,为临床上邻面去釉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从临床上拍摄的CBCT资料中筛选出的32例个别正常的病例并用筛选后的856颗牙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Invivo dental软件测量每颗牙齿的近远中邻接区的釉质厚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多数牙位远中邻接区釉质厚度数值上大于近中邻接区釉质厚度,除了上下颌第二磨牙的近远中釉质厚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牙齿的近远中釉质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侧切牙是上牙列中近远中邻接区釉质厚度最薄的牙齿,厚度为0.79±0.26mm。下颌中切牙和侧切牙是下牙列中釉质厚度最薄的牙齿,下中切牙釉质厚度为0.55±0.14mm,下侧切牙釉质厚度为0.61±0.16mm。除了上颌侧切牙,釉质厚度有从前向后增大的趋势。上颌全部近远中釉质平均厚度大于下颌,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上颌全部釉质平均厚度为1.05±0.30mm,下颌全部釉质平均厚度为0.94±0.34mm。比较男性女性的每个牙的近远中釉质厚度差异,上颌第二前磨牙的近中邻面釉质厚度、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远中邻面釉质厚度、上颌第二磨牙的远中邻面釉质厚度、下颌尖牙近中邻面釉质厚度、下颌中切牙远中邻面釉质厚度有性别差异,均为女性的釉质厚度大于男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男性女性的每个牙平均釉质厚度差异,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下颌中切牙、下颌第二磨牙的釉质厚度有性别差异(P<0.05),且女性釉质厚度大于男性。其余牙齿釉质厚度没有性别差异。女性的上颌全部近远中邻接区釉质平均厚度与男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下颌的全部近远中釉质平均厚度没有性别的统计学差异(P>0.05),从数值上看,女性的下颌釉质平均厚度仍大于男性。无论男女的上颌全部近远中釉质平均厚度大于下颌。结论不同牙位的釉质厚度不同,切牙区的釉质厚度相对于整个牙列的釉质厚度是最小的,在进行前牙区邻面去釉时需注意下颌切牙和上颌侧切牙的釉质厚度。临床上常用相邻两牙的邻接区0.5mm去釉量,每牙去釉量0.25mm已占下切牙釉质厚度的50%,下切牙应适当减少去釉量,建议下前牙邻接区去釉量为0.4mm。上牙列和下后牙的邻接区去釉量0.5mm是非常安全的,甚至可以适当增大。上牙列通过邻面去釉获得的最大间隙量为10.2mm,下牙列通过邻面去釉获得的最大间隙量为9mm。大多数牙齿的邻面釉质厚度女性大于男性。影响邻面釉质厚度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在设计大量邻面去釉前应拍摄CBCT测量邻面釉质厚度,根据邻面釉质厚度进行方案设定。
刘玲伶[4](2019)在《不同矢状骨面型正畸美学区CBCT测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正畸的矫治目标是平衡、稳定和美观,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口腔颌面部软硬组织之间相互协调。通过CBCT(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锥形束CT)测量分析,研究美学区(面下1/3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和唇部软组织形态在不同矢状骨面型的差异,以及与性别的关系。探讨美学区牙槽骨形态和唇部软组织形态在不同矢状骨面型的变化规律,对正畸的诊断和制定矫治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样本选取沈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2014-2018年初诊患者200例(男性70例,女性130例),年龄15-35岁,平均年龄17.29±5.65岁。根据矢状骨面型分为3组:骨性Ⅰ类(0°<ANB<5°,80例);骨性Ⅱ类(ANB≥5°,60例);骨性Ⅲ类(ANB≤0°,60例)。根据性别分为2组:男性组(70例),女性组(130例)。为排除生长发育对软组织的影响,在符合纳入标准的200例患者中,选取15岁以上的患者进行软组织测量研究。前牙测量以11、41作为参考,上颌以腭平面、下颌以下颌平面作为参考平面进行测量研究,通过CBCT获得DICOM数据,将DICOM数据导入INVIVO DENTAL 5软件进行三维重建,以腭平面及下颌平面为参考平面,11、41矢状面最大截面作为骨组织测量平面,以面中线矢状面作为软组织测量平面,对上、下切牙根尖牙槽骨高度;上、下切牙颊、腭(舌)侧牙槽骨高度;上、下切牙-牙槽骨高度;上、下颌切牙根尖和釉牙骨质界之间中点处的颊腭(舌)侧骨皮质宽度;上、下切牙根尖区的颊腭(舌)侧之间骨皮质宽度;上、下切牙根尖与腭(下颌)平面之间的中点处颊腭侧之间骨皮质宽度;上、下颌根尖到颊侧牙槽骨厚度;上、下颌根尖到腭(舌)侧牙槽骨厚度;上、下颌根尖处颊腭(舌)侧之间牙槽骨总厚度;A点唇厚度;上唇突点唇厚度;B点唇厚度;下唇突点唇厚度进行测量。利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对矢状骨面型分组的数据进行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检验,如果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数据,则使用LSD法进行比较分析;方差不齐的数据,则使用Dunnet T3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对性别分组的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按照矢状骨面型分组:骨性Ⅱ类与骨性Ⅲ类牙槽骨高度相比较,上切牙根尖牙槽骨高度、上切牙腭侧牙槽骨高度及下切牙-牙槽骨高度方面,骨性Ⅲ类小于骨性Ⅱ类,上切牙-牙槽骨高度、上下切牙颊侧牙槽骨高度及下切牙根尖高度方面,骨性Ⅲ类小于骨性Ⅰ类和骨性Ⅱ类,下颌舌侧牙槽骨高度骨性Ⅱ类最大,骨性Ⅲ类最小,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骨宽度数据比较,不同矢状骨面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牙槽骨厚度方面,骨性Ⅱ类上颌腭侧及根尖区唇腭向牙槽骨厚度最大,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牙槽骨厚度不同矢状骨面型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软组织方面,唇厚度骨性分组间部分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骨性Ⅲ类Ls-Ls’厚度较骨性Ⅱ类和骨性I类小,骨性Ⅲ类A-A’厚度较骨性I类和骨性Ⅱ类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性别分组:不同性别之间,下颌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及下切牙-牙槽骨高度、下切牙根尖处的颊舌侧之间骨皮质宽度、上颌根尖到颊侧牙槽骨厚度及上颌根尖到腭侧牙槽骨厚度、下切牙根尖与下颌平面的中点处颊舌侧之间骨皮质宽度及上唇突点唇厚度比较,男性测量值大于女性测量值,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切牙根尖和釉牙骨质界之间中点的颊舌侧骨皮质宽度、下切牙根尖和釉牙骨质界之间中点的颊舌侧骨皮质宽度、上颌根尖处颊腭侧之间牙槽骨总厚度及A点唇厚度,男性测量值大于女性测量值,二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软硬组织测量项目男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对不同矢状骨面型及不同性别正畸美学区牙槽骨形态及唇厚度进行的CBCT测量研究认为,在牙槽骨高度、牙槽骨厚度及唇厚度方面,部分测量项目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不同类型个体化的差异,充分了解不同矢状骨面型及不同性别美学区软硬组织的解剖特点。在治疗前充分评估患者牙槽骨及软组织形态,预防性控制前牙转矩,严格界定拔牙适应症,有目的的规避治疗风险,帮助临床医生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做出更为系统的诊断以及制定个性化的矫治方案,获得更为完善的矫治效果。
杨妍[5](2017)在《传统方法与“中国化”的Andrews六要素方法模拟骨性Ⅲ类正颌术后侧貌差异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是常见的错颌畸形,严重的成人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主要表现为上颌骨与下颌骨在矢状向上位置的严重失调,即上颌骨后缩、下颌骨前突或两者兼有[1];牙齿则表现为代偿性的上切牙唇倾和下切牙舌倾;侧貌则表现为凹面型。对于此种情况,仅仅通过正畸治疗已无法达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唯有通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可既改善咬合又能改善侧貌的目的。传统的手术方案多是参考术前X线头影测量标准值并结合正颌医生的临床经验而制定的,该方法参考标准较多、参考项目常常不能同时兼顾,且对手术效果的预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临床经验,因此年轻的医生难以独立完成。2000年Andrews提出了口颌面协调六要素的诊断设计体系,将面部硬、软组织标志点结合起来,可制定出对于每个患者独一无二的诊疗方案,且参考项目少而简洁,诊断设计目标更加明确,大大简化了手术方案的设计流程[2],因此有助于医患间更好地沟通交流,也有助于医生对手术效果进行更好的掌控和预测,从而获得更加完美的治疗效果。但是,Andrews六要素是以高加索人种为标准而设计的审美体系,对蒙古人种侧貌预判的有效性和差异性尚没有被深入地研究,因此,能否直接使用Andrews六要素的方法对中国骨性Ⅲ类错颌患者进行手术设计和预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目的:本实验先对Andrews六要素中侧貌的标准进行“中国化”,再分别运用传统手术方案和“中国化”andrews六要素手术方案,分别对成人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人群的术前去代偿后的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模拟术后侧貌,通过比较两组侧貌来研究正颌术后软组织侧貌的差异性,找出大众更加青睐于哪种手术方案。研究方法:1.实验一:选取符合标准的中国汉族个别正常颌150例(男性74名,女性76名),按照性别进行分组,分别对其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与右侧面像,运用nemocephnx软件重叠其头颅侧位片和右侧位面像,分别测量六要素指标,用spss19.0进行分析统计,验证中国汉族人是否符合六要素标准,并验证男女间是否具有差异性。2.实验二:实验对象和实验方法同实验一,分别测量男女组前额坡度值,运用spss19.0软件对前额坡度进行统计分析,运用两样本t检验验证男女间前额坡度是否具有差异性;并且按照andrews六要素中要素二的定义找到gall线,寻找出中国汉族正常颌人群gall线和眉间点在矢状向上的位置关系,探索出“中国化”的andrews六要素。3.实验三:选取术前去代偿完全并且已经接受正颌外科手术的成人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24例,依据其术前完成去代偿后的侧位片和侧位面像,分别对其制定出“中国化”andrews六要素手术方案和传统手术方案,运用ps软件,按照两组手术方案模拟出24组黑白剪影图,由专业人士组和非专业人士组对其进行评分,运用spss19.0软件统计进行两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两组评分人士间的审美是否具有差异性,并且运用配对t检验找出两组评分人士更青睐于哪种手术方案模拟的术后侧貌。研究结果:1.中国汉族个别正常颌人群侧貌形态表明其基本符合andrews六要素中对于侧貌的要求,即中国汉族个别正常颌中(1)u1fa落在gall线上,前后不超过1mm;(2)面中部高度、面下部高度与后面部高度无显着差异性;(3)l1fa与me点间的距离约是po与go间的距离的1/2;(4)硬组织po点通过过下颌中切牙临床冠中心点、垂直于will平面的垂线,前后不超过1mm,且男女间无显着差异性。2.对于中国汉族个别正常颌个体而言:(1)绝大多数个体前额坡度值一般均大于7度,且男性前额坡度较女性大,但男女间无显着差异性;(2)男性和女性个体分别占总样本量的93.4%和95.9%,说明绝大部分个别正常颌人群的gall线落于眉间点。3.成人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分别运用传统方法与“中国化”的andrews六要素方法设计手术方案并模拟术后黑白剪影侧貌,研究表明:(1)专业人士组和非专业人士组对于“中国化”的Andrews六要素方法模拟的术后侧貌评分均较传统方法高,且两种模拟方案所获得分间具有显着差异;(2)专业组与非专业组对同一种方案的评分具有显着差异性,表明两组人群对侧貌的审美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中国汉族正常颌侧貌基本符合Andrews六要素的标准。对于要素II,中国汉族人群的GALL线确定方法可以简化为:过眉间点且与头部水平线垂直的垂线;使用Andrews六要素对骨性III类患者进行手术方案设计,能够将牙列、颌面部软硬组织结合起来作为参考,其结果是确定而有效的,可以大大简化传统方法设计手术方案的步骤及时间。
宋俏[6](2017)在《微种植体支抗在成人双颌前突矫治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微种植体作为强支抗在成人双颌前突错牙合畸形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一例于2014年来大连市博士口腔门诊就诊的成年女性双颌前突畸形的患者。该患者的口腔检查结果为:卫生条件不佳,下前牙舌侧牙颈部有少量的牙石,下中切牙处牙龈退缩,没有阻生齿存在,侧貌为凸面型,开唇露齿,唇部肌肉紧张,颏唇沟较浅。模型分析如下:上颌:前牙唇倾、牙弓前突、牙列拥挤度为10mm;下颌:牙列拥挤度为9.2mm;前牙覆盖6mm,覆牙合2mm,双侧磨牙及右侧尖牙均为中性关系,左侧尖牙为远中关系,Spee曲线深度0.5mm,上下颌中线基本对称。该病例通过综合分析测量数据,决定采取拔除双颌第一双尖牙,通过直丝弓矫治技术,给予上颌强支抗,配合微种植体进行矫正。治疗过程中利用微种植体采用滑动法达到内收上颌前牙,牙弓回收关闭间隙,减少突度,并维持垂直高度,同时配合II类牵引和垂直牵引调整颌间关系;下颌前牙通过Ⅰ类牵引达到回收效果。矫治结束完成后,上下颌均佩戴隐形保持器维持治疗后牙弓形态,并嘱患者按时复诊观察,最终对正畸前后软硬组织的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总治疗用时为25个月,治疗结果:上、下牙弓为卵圆形,覆牙合,覆盖达到正常数值,软组织侧貌改变呈直面型;正中牙合位时,尖窝关系良好,上下颌前牙最初的过度唇倾最终恢复协调;上下颌中线与面中线对正,患者双侧磨牙及右侧尖牙维持中性关系,左侧尖牙关系达到中性,矫治结束后,颞下颌关节无损伤。正畸影像学分析:头侧片比较:(1)患者SNA保持不变,SNB减少0.5°,ANB增加0.5°,Wits由2mm变为1mm,维持了骨性Ⅰ关系。(2)FMA保持了30°不变,垂直向得到了很好的控制。(3)前牙覆盖由原来的6mm减少了3mm,U1-NA°减少了12°,U1-NA距减少了7mm,NA/PA由原来的12°减少了10°,使上牙弓前突畸内收略多较直立。(5)Z角由57°增大到71°,ULEP由4mm减少到0mm,LLEP由8mm减少到0mm,提示上下唇明显回收,下唇窝深度由1mm增大到3mm,颏部和上下唇形态位置更加自然,侧貌改善明显。曲断片示:全口牙槽骨以及牙根未见明显的吸收,牙周膜完整;双侧髁突未见明显吸收,形态基本对称。结论:对于处于生长发育完成期的成年伴双颌前突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采取拔除四颗第一双尖牙的方法,使用微种植体强支抗,可充分利用拔牙间隙回收上下颌前牙,以减少患者的深覆盖,从而减少上下唇突度,改善面部外貌。成人牙弓发育已经稳定,改善牙弓容积需要依靠牙齿减数;种植体支抗则有效减少支抗丧失,能为患者带来更加满意的效果。
蔡森鑫[7](2016)在《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后牙倾斜度及牙槽高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未治疗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上下颌第一磨牙、切牙的发育趋势及与测量平面的相关性分析,为临床上此类患者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2015年就诊我院的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病例213例作为实验组,骨性Ⅰ类均角错(牙合)患者92例作为对照组,按不同性别、发育阶段进行分组,测量上下颌第一恒磨牙、切牙倾斜度和牙槽高度及其他相关项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及相关性。结果1.3×2析因分析结果显示:骨龄与性别因素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项目为L1-MP(°)与L6-MP(mm)。骨龄因素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项目有U6-SN(°)、U1-PP(mm)、L1-MP(mm)、U6-PP(mm)、L6-MP(mm)。骨型因素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项目有L1-MP(°)、U6-SN(°)、U1-PP(mm)、L1-MP(mm)。性别因素主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的测量项目有U6-SN(°)、U1-PP(mm)、L1-MP(mm)、U6-PP(mm)、L6-MP(mm)。2.骨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骨性Ⅱ类组内无论男女性组,成熟期组较生长发育高峰期组相比,U6-SN(°)、U6-PP(mm)、L6-MP(mm)、L1-MP(mm)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组U1-PP(mm)组间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3.骨型差异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骨性Ⅰ类组,骨性Ⅱ类组U1-SN(°)、L1-M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除男性高峰期组外,骨性Ⅱ类组U6-SN(°)小于骨性Ⅰ类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男女性成熟期内,骨性Ⅱ类组L1-MP(mm)大于骨性Ⅰ类组,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高峰期组,骨性Ⅱ类组MP-FH(°)与U6-SN(°)、L6-MP(°)、L1-MP(°)存在负相关性(P﹤0.05),OP-FH(°)、U1-PP(mm)(女)、L1-MP(mm)(女)存在正相关性(P﹤0.05)。在成熟期组,骨性Ⅱ类组MP-FH(°)与U6-SN(°)(女)、L6-MP(°)(女)、L1-MP(°)存在负相关性(P﹤0.05),与OP-FH(°)、U1-PP(mm)、L1-MP(mm)(女)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1.上下磨牙、切牙倾斜度与高度存在随年龄增长的发育变化趋势。2.下颌平面角与上下颌前后牙位置存在代偿规律。3.正畸治疗应充分利用和协调牙列代偿规律,以实现疗效良好与稳定。
毛智[8](2016)在《正畸—外科联合治疗上颌尖牙严重异位阻生病例报告》文中指出上颌尖牙阻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牙齿阻生情况,在恒牙列中其发病率仅次于第三磨牙,是处在替牙晚期或者恒牙早期的青少年多发的一类牙齿萌出和发育障碍。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多以唇侧阻生或者腭侧阻生的形式表现出来。由于上颌尖牙在口腔中萌出的时间较晚,而且在发生阻生时除牙列拥挤外没有其他较为明显的自觉症状,加之青少年患者对于口腔的保健意识和牙齿正常萌替的概念比较缺乏,所以患者往往会错过对阻生尖牙治疗的最佳时机。上颌阻生尖牙多与某些颌骨囊性病变、邻牙先天缺失、发育畸形、位置或者萌出异常伴发,所以不仅会对牙列的形态、完整性和牙齿正常的萌出产生不利的影响,更会对患者的颌骨、面部形态造成病理性的改变。目前在相关文献和病例报道中,关于上颌尖牙阻生的治疗重点多集中在牙齿萌出间隙的拓展和萌出阻力的破除两方面,本文总结了相关文献和病例报道中关于上颌尖牙阻生的病因学说、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强调阻力来源、萌出空间和萌出潜力这三要素在制定治疗方案时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并介绍一例上颌阻生尖牙伴发颌骨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病例,通过该病例介绍和讨论了上颌阻生尖牙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在正畸治疗理念和手段的引导下,配合颌面外科对患者施行开窗减压术和翻瓣助萌术,采取正畸和外科联合治疗该例上颌尖牙严重异位阻生的方法,对与上颌尖牙阻生相关的发病情况、病因学说、治疗方法的特点以及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解释和探讨,旨在为今后相关病例的治疗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旭[9](2016)在《应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高角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应用微种植体支抗在成人高角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中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选取大连博士口腔门诊2012年收治的成人患者一例,女性,19岁,II类骨面型,高角,下颌相对上颌后缩,软组织侧貌突,颏部肌肉紧张,颏唇沟较浅,有口呼吸习惯,开唇露齿,上前牙严重唇倾,上牙弓前突,上下牙列重度拥挤。覆盖8mm,覆(牙合)0.5mm,右侧磨牙尖牙中性关系,下颌前牙区有多生牙,左侧磨牙尖牙远中关系,Spee曲线深度4mm。该病例通过综合分析测量数据,采取拔除上下颌第一双尖牙及下颌多生牙后,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配合种植钉支抗进行矫正。在治疗过程中利用种植钉内收及压低上前牙和磨牙,上牙弓回收关闭间隙,减少突度,并逆时针旋转下颌骨,控制垂直高度,同时配合II类牵引和垂直牵引调整颌间关系。矫治结束后,上下颌均戴用改良hawley式保持器,对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重叠图及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矫治疗程为38个月,上下颌牙列排齐整平,尖窝关系良好,牙齿倾斜度及轴倾度协调,无间隙,无不合适的旋转。上下颌中线与面中线对正,患者右侧磨牙尖牙维持中性关系,左侧磨牙尖牙远中关系变为中性关系,TMJ无不适合。曲面断层片示牙周膜连续,未见牙根吸收。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结果比较:患者SNA减少0.5°,SNB增大1.5°,ANB减少2°,Wits由4mm变为-1mm,骨性II类错(牙合)得到改善。下颌平面角由原来的38°减少到37°,说明垂直向得到了良好的控制,下颌逆时针旋转。NP-FH°增大2°到80°,后缩的颏部得到前伸。前牙覆盖由原来的8mm减少到2mm,U1-NA°减少了9°,U1-NA距减少了7mm,NA/PA由原来的17°减少了12°,说明上牙弓前突畸形及切牙唇倾得到明显的改善,下颌切牙与下颌平面夹角减少了13°,下切牙得到了内收并直立,Z角由45°增大到61°,ULEP由5mm减少到0mm,LLEP由10mm减少到3mm,说明上下唇明显回收,下唇窝深度由1mm增大到3mm,颏部和上下唇突度更加自然,侧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结论:对于成人高角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配合种植体支抗,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可最大程度回收上下前牙,以减少患者的深覆盖,减少突度,改善侧貌,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唐慧[10](2013)在《上颌阻生尖牙的正畸治疗》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在临床中正畸导萌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方法,研究上颌尖牙阻生的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例左上尖牙阻生的AngleⅢ类亚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女性,年龄20岁,汉族;骨性Ⅲ类,下颌骨发育过度,上颌骨正常;左侧上颌尖牙唇向高位阻生,左右侧上颌侧切牙及左上第一前磨牙反牙合,腭向错位;右侧磨牙近中尖对尖关系,左侧磨牙中性关系,上牙弓拥挤12.4mm,下牙弓拥挤4.7mm,前牙浅覆牙合浅覆盖,伴有上颌中线左偏2mm。上颌阻生尖牙的位置、阻生牙与周围软硬组织健康状况及适合使用的方法可根据上颌阻生尖牙的牙根发育情况、临床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检查得知。采用固定矫治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解除拥挤并用改良型Nance弓,利用上颌前腭部塑料基托、牙槽嵴以及硬腭黏膜作为支抗,牵引23阻生牙至正常牙列。以弹力橡皮链每月1mm左右的速度轻力牵引,施力为60g左右。同时采用德国BioQuick3.0金属自锁托槽,利用低摩擦自锁矫治技术排齐牙列,整平牙弓。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测量上下颌骨及上下前牙的唇倾度及侧面貌软组织的变化情况;拍摄X线曲面断层片观察23牙冠移动位置的变化及牙根吸收情况。结果:矫治疗程共20个月,改良型Nance弓有效的牵引了23移动到正常位置,并减少了磨牙支抗的丧失。拔牙矫治获得了足够的间隙来排齐上下牙列,纠正了中线及右侧Ⅲ类磨牙关系,改善了侧面貌。自锁矫治器有效的缩短了患者排齐整平牙列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患者对矫治效果满意。(1)该患者为成人,但矫治中Ⅲ类皮圈牵引及拔牙治疗使前牙唇倾度的变化使下颌骨向后下旋转,矫治结果显示SNB角减小及ANB角明显增大,低角及Ⅲ类面型得到改善。(2)拔牙矫治为23移动入列提供了足够的间隙,且改善了上前牙的唇倾度及调整了磨牙咬合关系。(3)矫治后23排入正常牙列,牙冠移动到牙槽骨中正常位置,与对侧正常萌出尖牙无差异,牙髓、牙龈、牙周健康,牙根没有明显吸收。(4)矫治过程中牵引23入列后,由于患者口腔卫生不佳,23唇侧牙龈轻度红肿,经牙周治疗后好转,牙龈炎症得到控制,牙龈形态正常。(5)患者整个矫治疗程20个月,自锁矫治技术相对缩短了埋伏牙治疗的疗程。结论:该病例通过改良型Nance弓作为支抗,成功牵引23入列,防止了左侧后牙前移占据拔牙间隙,减少了支抗丧失;通过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掩饰性治疗较好地改善了侧面貌,调整了磨牙关系及前牙唇倾度,解除了拥挤;自锁矫治技术成功缩短了患者排齐牙列所需时间,节省了患者的时间成本,使患者矫治过程中更为舒适,是一种有效的正畸治疗埋伏阻生牙的方法。
二、上颌切牙区多生牙的矫治(附4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颌切牙区多生牙的矫治(附4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替牙期62例上颌尖牙阻生儿童牙弓及腭部形态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2)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一 正畸患者埋伏牙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近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上颌埋伏尖牙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恒牙列邻面牙釉质厚度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邻面去釉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
1.2 邻面去釉的操作与注意事项 |
1.2.1 制定邻面去釉的计划 |
1.2.2 去釉前邻接区预备 |
1.2.3 保护周围软组织 |
1.2.4 去釉过程 |
1.2.5 釉质表面的修整和抛光 |
1.2.6 最后局部涂抹氟化物 |
1.3 邻面去釉的安全性及并发症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恒牙列邻面牙釉质厚度的测量 |
2.1 研究部分 |
2.1.1 样本选择 |
2.1.2 筛选条件 |
2.2 研究方法 |
2.2.1 拍摄仪器 |
2.2.2 影像资料处理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测量结果 |
2.4.1 上颌及下颌左右侧同名牙近远中邻面釉质厚度 |
2.4.2 不同牙位近远中邻接区釉质厚度 |
2.4.3 上下颌近远中邻面釉质平均厚度及全部邻面釉质平均厚度比较 |
2.5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性别对邻面釉质厚度的影响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数据分析 |
3.4 测量结果 |
3.4.1 不同性别上(下)颌左右侧同名牙近远中邻接区牙釉质厚度 |
3.4.2 不同性别各牙位平均釉质厚度 |
3.4.3 比较不同性别上颌及下颌全部近远中邻接区釉质厚度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毕业病例一 前牙开 伴下颌偏斜正畸掩饰性矫治1例 |
参考文献 |
毕业病例二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超高角骨性Ⅲ类反一例 |
参考文献 |
毕业病例三 原发性萌出障碍的诊断和矫治1例 |
参考文献 |
(4)不同矢状骨面型正畸美学区CBCT测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及纳入标准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2 测量项目 |
2.3 测量方法 |
3.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传统方法与“中国化”的Andrews六要素方法模拟骨性Ⅲ类正颌术后侧貌差异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骨性Ⅲ类错颌的研究现状 |
二、面部软组织的改变与正畸正颌手术的关系 |
实验一 中国汉族个别正常颌人群侧貌是否符合ANDREWS六要素标准的研究 |
1 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中国汉族个别正常颌人群GALL线与眉间点在矢状向上位置的研究 |
1 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传统方法与“中国化”的ANDREWS六要素方法制定骨性Ⅲ类患者正颌手术方案的差异性及有效性研究 |
1 对象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微种植体支抗在成人双颌前突矫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基本情况和临床检查 |
2.1 病例基本情况 |
2.2 临床检查 |
2.3 模型测量分析 |
2.4 影像学检查 |
3. 诊断 |
4. 本病例的具体问题 |
5. 治疗目标 |
6. 治疗计划 |
7. 正畸治疗使用材料 |
8. 矫治过程 |
结果 |
1. 临床检查 |
2. 影像学分析 |
讨论 |
结论 |
个人体会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后牙倾斜度及牙槽高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 测量项目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3×2 析因分析结果 |
2. 不同发育分期测量结果 |
3. 下颌平面角与切牙、磨牙测量数据相关性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临床病例报告 |
病例一 PASS 技术矫治双(牙合)前突病例 |
病例二 固定矫治(牙合)板术后骨性Ⅱ类开(牙合)病例 |
病例三 伴埋伏尖牙骨性Ⅱ类的拔牙矫治病例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正畸—外科联合治疗上颌尖牙严重异位阻生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病因 |
1.2.2 诊断 |
1.2.3 治疗 |
1.2.4 小结 |
第2章 病例报告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应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高角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基本资料 |
2.2 临床检查 |
2.3 模型测量分析 |
2.4 影像学检查 |
3. 诊断 |
4. 具体问题 |
5. 治疗目标 |
6. 治疗计划 |
7. 正畸治疗使用材料 |
8. 矫治过程 |
结果 |
1. 临床检查 |
2. 功能检查 |
3. 模型检查 |
4. 影像学分析 |
讨论 |
个人体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微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改善露龈笑的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上颌阻生尖牙的正畸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基本情况 |
2.2 临床检查 |
2.3 模型分析 |
2.4 影像学检查 |
2.5 诊断结果 |
3. 鉴别诊断 |
3.1 牙性Ⅲ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鉴别诊断 |
3.2 功能性、骨性Ⅲ类错牙合的鉴别诊断 |
3.3 骨性Ⅰ类、骨性Ⅲ类的鉴别诊断 |
4. 问题列表 |
5. 治疗目标 |
6. 治疗计划 |
6.1 治疗前准备 |
6.2 治疗方案 |
7. 治疗过程中运用的主要材料 |
8. 治疗过程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上颌切牙区多生牙的矫治(附4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替牙期62例上颌尖牙阻生儿童牙弓及腭部形态特征分析[J]. 唐万红,曾欢,林居红. 上海口腔医学, 2021(02)
- [2]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D]. 徐楠. 郑州大学, 2019(07)
- [3]恒牙列邻面牙釉质厚度的CBCT研究[D]. 王媛. 兰州大学, 2019(08)
- [4]不同矢状骨面型正畸美学区CBCT测量分析[D]. 刘玲伶.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5]传统方法与“中国化”的Andrews六要素方法模拟骨性Ⅲ类正颌术后侧貌差异性的研究[D]. 杨妍. 第四军医大学, 2017(10)
- [6]微种植体支抗在成人双颌前突矫治中的应用[D]. 宋俏.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7]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前后牙倾斜度及牙槽高度研究[D]. 蔡森鑫. 福建医科大学, 2016(07)
- [8]正畸—外科联合治疗上颌尖牙严重异位阻生病例报告[D]. 毛智. 吉林大学, 2016(10)
- [9]应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成人高角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D]. 张旭.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10]上颌阻生尖牙的正畸治疗[D]. 唐慧.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