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人格成投资环境

劳模人格成投资环境

一、劳模的人格成了投资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岳子璇[1](2021)在《太行区群英会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奋斗,并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一部广泛、深入发动人民的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时期采用各种办法放手发动群众,召开群众性大会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苦心经营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太行根据地战略位置紧要。中国共产党于1944年、1946年在此召开了两届规模较大的区级群英大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太行根据地各县域群英会也纷纷召开,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各有特色。太行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于1944年11月21日到12月7日召开,会议表彰了抗战和灾荒中出现的英雄模范并总结交流了杀敌与生产经验,发挥了英雄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由于时值战争年代且在1942、1943年大灾荒之后,根据地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黎北县南委泉村作为会议地址。由于各种阻力,会议的筹备工作经历了一些曲折,筹委会的成立使得会议筹备工作滞后的情况有所好转,党政机关、英雄模范都直接参与到了大会的筹备工作中。此次会议具有明显的战时性与暂时性特征,通过实物展览、交流座谈、选举表彰等方式对英雄模范进行激励、动员,获得了人民的真心拥护,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会议使先进的经验得到推广、群众的革命热情大大激发,极大地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深刻地影响了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的召开。太行区第二届群英大会于解放战争初期召开,旨在表彰抗战胜利后太行区涌现出的英雄模范,总结经验、推广传播,以促进战斗、生产、翻身运动的发展,使太行区人民在心理和行动上实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转变,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创造条件。会期从1946年12月2日到12月21日,共计19天,第二届群英会的准备工作同样纷繁复杂,太行区各县市政府、机关团体、社会各界、英雄模范的广泛参与保障了会议流程、秩序的合理及完备。与第一届群英大会相比,第二届群英大会在参会英雄的广度、英雄交流的深度及选举表彰的力度方面均有所提高。会后,各解放区新英雄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此次大会是共产党在太行区召开的最后一届群英大会,深远地影响了新中国劳模表彰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除两届区级群英会外,太行县域群英会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其中以黎城县群英会最为典型。黎城县群英会在1944年到1946年间召开了三次,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筹备会议,黎城县政府努力克服财政紧张问题,积极开展筹备工作,评选并表彰了一批英雄模范代表。黎城县生产、纺织、合作运动的发展在太行各县优势突出,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也在此落地生根。黎城县群英会为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它所凝结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延绵不绝、代代相传。总之,太行区群英大会的召开是根据地时期太行军民的大事,不论是区级群英会还是县域群英会均对太行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塑造英雄模范的方式进行社会动员也可以看出根据地时期共产党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和管理。

常文文[2](2019)在《工匠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匠精神是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品质,是匠人们对职业、对民族、对国家的勇敢担当。工匠精神自古有之,传承至今,工匠精神已经被赋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内涵,工匠们秉持敬业理念,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与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倡导五育并举,工匠之风已然成型。在基于大量鲜活案例的基础上,围绕“工匠精神”的培育现状而展开的培育路径研究,可以更生动地向人们阐述工匠精神之要义。首先,对核心的概念内涵进行解读。分别从狭义与广义两个角度重新阐释工匠、工匠精神与工匠精神培育之要义,进而阐明广义上“善其事而乐其成者”的出发点,从而对主题概念进行更准确地定位;其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进行重新建构。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工匠精神培育内容的立体结构体系,具体表现为“求真”方面的技艺基础培育、“求善”方面的道德指向依据以及“求美”方面的审美创意体验;通过对以上概念和内容的界定与建构,对堪现实,可以发现工匠精神的培育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与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工匠与工匠精神概念内涵的认识存在片面性、培育内容体系建构存在偏颇以及参与工匠精神建设的群体范围窄等;通过原因分析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育路径方面的创新。从理念方面讲,要重新理解“中国制造”与全社会的工匠精神之关系;从内容方面讲,要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真、善、美”的立体结构;从制度方面讲,要用制度确保工匠精神能够广泛渗透;从社会氛围方面讲,要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

陈科[3](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意识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对中国新闻业的研究中,新闻记者职业意识的研究是相对薄弱的。概因过于个体和微观,不如组织和结构研究所受重视。但职业意识研究利于从“个体行动”层面,观察社会组织、宏观结构对微观个体的影响,还能更具体地呈现新闻职业化的个体发展路径。本文以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意识”为研究对象,考察中国新闻记者职业意.识的变迁轨迹,并借此探索新闻记者职业意识变迁的内在规律和动力机制。操作方法是,将改革开放以来划分为市场经济初涉期(19781992)、市场经济发展期(1992——1998)、市场经济纵深期(1999至今)三段时期,选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记者,对其职业意识进行解析,并将其放置在国家、新闻业和市场三者互动关系的框架内,以职业社会学中职业自主性理论为视点进行对照分析。研究发现:市场经济初期(19781992)。文革结束后,国家陷入合法性危机,为防止政治变革,国家推行经济现代化改革,但改革的共识之下也存在着争议。新闻业借新闻改革,支持改革派,进行政治改革启蒙,但以八九事件告终。1992年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行后,“马列主义”的意识形态合法性逐步向“经济绩效”合法性转移,国家以“民族主义”话语消解启蒙意识,并专注于发展市场经济,解决了政权危机。这段历史时期,以刘宾雁、樊云芳、左方、范敬宜和安岗等为代表的记者,分别以“第二种忠诚”的方式谏党;提倡全息摄影式中性报道;突破真理报潜规则,恢复报纸的商品性;“三贴近”的政治家办报逻辑、强调调查读者等多元化意识,整体呈现出突破传统喉舌的角色定位,彰显知识分子参政议政和恢复报纸商业传统的职业意识。市场经济发展期(19921998)。市场经济在国家主导下全面拓展,新闻产业化发展进入多赢竞争阶段。国家在新闻业管理过程中逐渐发展出一套包含“改革开放总路线、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市场经济”三内容的霸权话语;而新闻业则发展出“市场化的媒介专业主义、党的群众路线及为民请命、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传统”三套话语资源,为市场化的“象征资源替换”战术提供合理化的解释。这段时间,以卢跃刚、孙玉胜、陈虻、钱钢等为代表的新闻记者,分别以回到常识,记录历史;改变电视语态;“平视”人性和主张“讲人话”等新闻主张,展示了传统文人论政和党的喉舌向新闻职业化转移的职业意识趋势。市场经济纵深期(1999至今)。九十年代末期,国家停止对新闻业的财政支持,新闻业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随着发行、广告等市场的白热化竞争,社会资本进入媒体融资渠道遭遇体制性障碍,生存危机使新闻产业进入零和博弈期。国家逐渐掌握了一套将媒介产业发展与政治表现相结合的治理技法,而新闻业不得不在考虑生存、发展及自身利益问题时,向国家政府强权靠拢。市场化考核和企业化管理导致的生存逻辑,使得新闻记者的劳动出现异化,出现新闻民工、雇员等身份认知。这段时间,以胡舒立、王克勤、柴静等为代表的记者和以《南方周末》记者为核心的专业社区,分别以践行新闻专业主义、“扒粪人”的公民立场、力图“看见”人和基于共享“阐释和反思”话语的专业社区等职业特点,展示出在市场生存和国家治理的夹缝中,以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意识为诉求的专业化发展态势。总体而言,中国新闻记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职业意识都是多元共生的,但也有一个从党的喉舌和文人论政的传统逐步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变迁趋势。职业价值观的转变,是国家、新闻业和市场三者关系演变与新闻记者职业意识变迁之间互动的核心,职业意识变迁的外在动因是,市场化语境下国家与新闻业围绕职业自主性的博弈;内在动力是,国家凭借市场化逐步确立的霸权话语和发展出的治理技巧,使得记者在生存逻辑考量下,不断将理想沦陷的现实进行价值内化的结果。

张悦[4](2010)在《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残疾人高等教育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特别是“以人为本”理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在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以“特殊教育学院和特殊教育班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模式来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取得了明显成绩;然而,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任有很多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因而影响了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本论文选择对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旨在为有效改善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整体状况,保障残疾人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满足残疾人接受高水平、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作出积极的探索,为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理论作出努力和贡献。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特别为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调查法,力求通过理论和实践的途径,找到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办法。本论文在对国际、国内残疾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从国家、社会、高校、学生自身几个层面探讨了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国家层面,主要存在残疾人教育法规政策体系不健全;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国家投入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量不足;残疾大学生资助体系不健全;残疾人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存在矛盾等方面的问题。在社会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社会对残疾人高等教育认识落后;社会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支持力量没有调动起来。在高校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校的教育理念“边缘化”;高校招收存在诸多不公平因素;专业设置不能满足残疾大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高校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滞后;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薄弱。在学生自身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生理障碍的影响;心理障碍的影响。最后,笔者对每一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在国家层面,要健全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法制保障;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国家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建立完善的残疾大学生资助体系;大力发展残疾人基础教育,搞好残疾人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教育的衔接。在社会层面,更新社会观念,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支持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保障作用。在高校层面,要转变教育理念;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大力建设高校“无障碍”环境;加强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在学生自身层面,应积极进行康复和医疗训练;消除心理障碍的影响。

杨士军[5](2001)在《野外地理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与建设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劳模的人格成了投资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劳模的人格成了投资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太行区群英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空前大事: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述论
    第一节 重筹备:第一届群英会之前期酝酿
        一、战争、天灾中酝酿会议
        二、会址的选择
        三、材料收集与英模推选
    第二节 稳落实:第一届群英会之具体议程
        一、实物展览激励
        二、交流座谈鼓舞
        三、选举表彰带动
    第三节 促革命:第一届群英会之会后效应
        一、争当杀敌英雄
        二、努力达到“耕三余一”
        三、蓬勃发展的文化生活
    小结
第二章 再攀高峰:太行区第二届群英会探析
    第一节 忙中有序:纷繁复杂的会前工作
        一、选举参会英雄
        二、布置大会展览馆
        三、确保会议秩序
    第二节 不断调整:灵活多样的会议内容
        一、资格审查与领导报告
        二、英雄的经验创造
        三、英雄受奖荣归
    第三节 空前绝后:第二届群英大会的独特效应
        一、新英雄主义迅速发展
        二、翻身英雄大显身手
        三、太行区最后一届群英会
    小结
第三章 典型案例:太行区群英会影响下的黎城县群英会
    第一节 思想引领:黎城县第一届群英会
        一、历史与现实的加持
        二、曲折的筹备工作
        三、英雄的彰显
    第二节 思想到技术的转型:黎城县第二届群英会
        一、群英会的资金来源
        二、英雄模范的“发明”与“检讨”
        三、“组织起来”的创造
    第三节 技术到组织的再转型:黎城县第三届群英会
        一、以石寸金为代表的劳动英雄
        二、纺织英雄与合作英雄的独特经验
        三、参战自学模范与模范干部的特征
    小结
结语
    一、太行区群英会的特征分析
    二、太行区群英会的发展演变
    三、太行区群英会的历史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选题依据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课题的创新性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工匠
        1.狭义的工匠:巧心劳手以成器物者
        2.广义的工匠:凡善其事而乐其成者
    (二)工匠精神
        1.狭义的工匠精神:敬业求精的职业技能
        2.广义的工匠精神: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
    (三)工匠精神培育
        1.狭义的工匠精神培育:针对技术工人的职业教育
        2.广义的工匠精神培育:面向全社会的敬业教育、劳动教育
二、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追求
    (一)求真:工匠精神的技艺基础培育
        1.继承传统:尊师重道与匠技传承
        2.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与推陈出新
        3.精益求精:技艺精湛与追求完美
    (二)求善:工匠精神的道德指向依据
        1.敬业诚信:爱岗敬业与诚实守信
        2.职业精神:心存敬畏与信仰境界
        3.淡泊名利:匠技为本与匠德为纲
    (三)求美:工匠精神的审美创意体验
        1.轻利唯艺:技艺为骨与匠心为魂
        2.惟精惟一:如切如磋与如琢如磨
        3.尽善尽美:随物赋形与技进于道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分析
    (一)已经取得的成绩及其经验
        1.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态度
        2.以匠心重塑中国制造的新形象
        3.开展“大国工匠”进课堂活动
    (二)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1.工匠精神的内涵认识片面
        2.工匠精神的内容体系建构偏颇
        3.工匠精神的培育群体狭窄
    (三)工匠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概念内涵缺乏基于真实案例的深入分析
        2.工匠精神的培育任务局限于高职院校
        3.未多层面多角度地宣传工匠精神
四、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创新
    (一)重新理解“中国制造”与工匠精神之关系
        1.阐明“中国制造”不应仅仅局限于制造业
        2.借鉴国外工匠精神建构的成功经验
        3.扩大工匠精神培育任务的主体与对象范围
    (二)构建工匠精神培育内容的立体结构
        1.继续加强工匠精神的技艺基础培育
        2.重点培养工匠精神的道德指向标准
        3.合理引入工匠精神的职业审美追求
    (三)用制度确保工匠精神能够广泛渗透
        1.从国家层面设立“工匠精神奖”
        2.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工匠精神的人才晋升制度
        3.建立健全工匠的薪酬制度及法律保障
    (四)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
        1.“双师型”教育者群体的形成
        2.关注工匠精神的发声群体之多样化促成
        3.宣传工匠精神的发声渠道之多样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意识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对新闻从业者的研究
        1.3.2 国内外对职业意识的研究
    1.4 研究框架
        1.4.1 理论视点
        1.4.2 研究方法
2 市场经济初期记者的职业意识(1978—1992)
    2.1 市场经济初期:国家与新闻业的关系调整
    2.2 市场经济初期的职业意识解析
        2.2.1 “青天”“良心”和“第二种忠诚”
        2.2.2 “中性报道”不等于中立报道
        2.2.3 突破《真理报》潜规则
        2.2.4 “政治家办报”的新逻辑
        2.2.5 无产阶级新闻学要“调查读者”
    小结
3 市场经济发展期记者的职业意识(1992——1998)
    3.1 多赢竞争:国家主导下的新闻产业化
    3.2 市场经济发展期的职业意识解析
        3.2.1 “记录历史”还是“影响历史”
        3.2.2 改变电视的语态,回归新闻本真
        3.2.3 从人性出发
        3.2.4 “讲人话”,不要“讲神话”和“鬼话”
    小结
4 市场经济纵深期记者的职业意识(1999至今)
    4.1 零和博弈:新闻业重寻国家行政扶持
    4.2 市场经济纵深期的职业意识解析
        4.2.1 “独立、独到、独家”的新闻专业主义
        4.2.2 记者应是啄木鸟和社会学医生
        4.2.3 “看见”和“关心”新闻中的人
        4.2.4 作为“阐释共同体”和“反思社区”的职业意识
    小结
5 结语:记者职业意识的变迁与国家、市场、新闻业关系的演变
    5.1 职业价值观:“意识变迁”与“关系演变”的轴心
    5.2 外在动因:市场化语境下的国家与新闻业的自主权博弈
    5.3 内化动力:国家话语霸权的确立与记者新闻理想的沦陷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术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4)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残疾人
        二、残疾人教育
        三、残疾人高等教育
        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
    第二节 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启示
        一、人权思想
        二、康复和社会适应理论
        三、正常化、融合与全纳教育理念
        四、缺陷补偿理论
        五、多元智能理论
第二章 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回顾
    第一节 国外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 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的启示
第三章 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的方法与实施
    第二节 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现状调查
        一、法规政策现状
        二、招生现状
        三、办学形式现状
        四、师资培养现状
        五、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
        六、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现状的分析
第四章 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急迫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从国家层面上
        一、残疾人教育法规政策体系不健全
        二、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三、国家投入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经费总量不足
        四、残疾大学生资助体系不健全
        五、残疾人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存在矛盾
    第二节 从社会层面上
        一、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的认识落后
        二、社会支持力量没有调动起来
    第三节 从高校层面上
        一、高校的教育理念“边缘化”
        二、高校招生存在诸多不公平因素
        三、专业设置不能满足残疾学生和社会的需求
        四、高校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滞后
        五、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薄弱
    第四节 从学生自身层面上
        一、生理障碍的影响
        二、心理障碍的影响
第五章 促进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 国家层面
        一、健全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法制保障
        二、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三、加大国家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投入,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四、建立完善的残疾大学生资助体系
        五、大力发展残疾基础教育,搞好残疾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第二节 社会层面
        一、更新社会观念,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强社会支持的保障作用
    第三节 高校层面
        一、转变教育理念
        二、完善残疾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
        三、大力建设高校的“无障碍”环境
        四、加强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第四节 学生自身层面
        一、应积极进行康复和医疗训练
        二、应消除心理障碍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劳模的人格成了投资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太行区群英会研究[D]. 岳子璇. 山西大学, 2021(12)
  • [2]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 常文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记者的职业意识变迁研究[D]. 陈科. 武汉大学, 2013(01)
  • [4]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悦. 江西师范大学, 2010(03)
  • [5]野外地理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与建设初探[J]. 杨士军.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Z2)

标签:;  ;  ;  ;  ;  

劳模人格成投资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