喹乙醇对大鼠的光毒性

喹乙醇对大鼠的光毒性

一、喹乙醇对大鼠的光毒性(论文文献综述)

孙世明[1](2019)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检测章鱼胺、喹乙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章鱼胺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对生物体的感觉行为、运动行为和记忆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免疫系统中也有一定的影响。荧光传感器以其简单、快速、低成本和高灵敏度的优势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章鱼胺为模板分子,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通过溶胶凝胶法在上转换荧光纳米粒子表面合成了对章鱼胺具有特异性识别位点的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印迹聚合物对章鱼胺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吸附和荧光响应。建立了一种适用于食品基质中章鱼胺定量检测的分子印迹荧光传感检测方法,在最佳检测条件下,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10 mg L-1,最低检出限为0.37 mg L-1,用于黄酒和乳酪中章鱼胺的检测,回收率达86%-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54~4.65%,表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复杂样品中章鱼胺的定量检测,并为章鱼胺的检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喹乙醇被视为一种生殖细胞的诱变剂,具有较为突出的光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这在大量的临床试验中已被证实。本文合成了一种对喹乙醇具有特异性吸附的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材料,基于固相萃取技术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检测鱼饲料中喹乙醇的方法。并对固相萃取材料进行了红外光谱表征和吸附性能表征,同时对表面增强拉曼基底进行了筛选以及优化了拉曼检测的条件,确定了最佳基底为Ag@Au NPs,最佳检测条件是AgN03添加量为3 mL,Ag@Au NPs添加量为5μL,喹乙醇添加量为5 μL。在最佳条件下,喹乙醇的检出限为 1 mgL-1。基于所建立的 固相萃取-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PE-SERS)方法对鱼饲料中的喹乙醇进行了检测。

高雨晴[2](2019)在《喹乙醇降低小鼠配子质量及生殖力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喹乙醇(Olaquindox,OLA)是一种广泛用于畜牧产业的饲料添加剂,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和促进动物生长,还具有广谱抗菌功能,可以预防猪痢疾和细菌性肠炎。已证明OLA使用不当易导致过敏性和光毒性、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诱变性、致畸性、肝毒性和肾毒性,甚至有中度至明显的蓄积毒性。但截至目前,尚没有研究系统地报道体内灌胃OLA后,对雌鼠卵母细胞质量,以及对雌鼠和雄鼠生殖力及后代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研究OLA体内灌胃对雌鼠和雄鼠配子成熟和生殖能力的影响。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连续灌胃生理盐水(0.2 mL)45天,低剂量组(Low dose)连续灌胃5 mg/kg/day OLA(0.2mL)45天,高剂量组(High dose)连续灌胃60 mg/kg/day OLA(0.2mL)45天。雌性小鼠研究内容包括:检测其卵母细胞形态、数目、第一极体(The first polar body,PB1)排放率等,评估OLA对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检测细胞ROS水平及卵巢组织抗氧化酶活力评估OLA诱导氧化应激的能力;检测纺锤体染色体复合体(Spindle-chromosome complexes,SCCs)形态、线粒体分布情况,早期凋亡和DNA损伤,以及组蛋白修饰水平,探究OLA对生殖力影响的作用机理。雄性小鼠研究内容包括:探究OLA对睾丸重量,精子活力及密度,后代出生及发育情况的影响;通过对精子ROS水平、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精子活率和早期凋亡的检测,探究OLA对雄性生殖力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高剂量OLA灌胃导致雌性小鼠体重和卵巢重量下降;体外受精率及胚胎发育率降低,后代出生只数、出生重以及存活率下降,表明OLA影响雌性小鼠生殖力;卵母细胞数目和PB1排放率下降,并且高剂量组中出现大量碎裂化或退化的卵母细胞;ROS水平上升,SCCs形态和线粒体分布异常,并发生DNA损伤和细胞早期凋亡,组蛋白H3K4me2和H3K9me3水平发生变化,说明OLA破坏卵母细胞质量,进而导致雌鼠生殖力下降。雄鼠检测结果表明,OLA减缓小鼠体重增长,降低睾丸重量;降低体外受精率和囊胚率,降低后代出生重及存活率;OLA严重影响精子活力、密度以及活率;除此之外,我们发现精子ROS水平升高,MMP下降,并发生早期凋亡。说明OLA也可以通过影响精子的质量导致雄鼠生殖力下降。综上所述,高剂量OLA灌胃严重影响小鼠配子质量和成熟,最终导致生殖力下降,我们认为氧化应激参与OLA诱导的生殖毒性,但具体作用机制需进一步探究。

朱元正[3](2018)在《空气污染物颗粒通过芳香烃受体干扰皮肤屏障修复的机制与预防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近年来,城市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空气污染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城市污染物中携带多环芳香烃的细颗粒物是威胁人们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指出皮肤暴露于高浓度空气污染物中可诱发和加重多种皮肤疾病,且致病率较高的人群通常为皮肤屏障薄弱的儿童和皮肤屏障受损的敏感性皮肤人群及特异性皮炎患者。学者们推测这类病情的加重与反复可能与皮肤屏障修复障碍和表皮慢性炎症反应有关,而目前还缺乏相关的实验研究证明其毒理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空气污染物颗粒短期暴露对大鼠皮肤屏障修复的影响及其毒理机制的初步研究。我们采用SD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胶带连续剥脱法构建皮肤屏障损伤模型,观察并评估屏障功能受损的大鼠皮肤短期连续接触污染物颗粒后的经皮失水量的变化和组织学改变,包括皮肤屏障相关蛋白的表达,皮肤炎症反应程度以及表皮细胞损害程度,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其二是芳香烃受体拮抗剂3-甲基4-硝基黄酮对空气污染物颗粒生物毒性的影响。我们采用芳香烃受体拮抗剂3-甲基4-硝基黄酮来拮抗污染物颗粒对HaCaT细胞的毒理作用,并通过DCFH-DA探针检测,彗星实验,TUNEL以及qRT-PCR来研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最后将3-甲基4-硝基黄酮以隔离霜的形式预处理大鼠皮肤,通过皮肤屏障检测和组织学染色观察3-甲基4-硝基黄酮能否预防空气污染物颗粒对皮肤的损伤。结果:屏障功能损伤的大鼠皮肤短期连续接触空气污染物颗粒,可导致皮肤屏障修复障碍,角化不全,表皮细胞水肿等病理改变。其毒理机制可能如下:空气污染物颗粒可突破损伤的皮肤屏障,活化表皮细胞上的芳香烃受体,诱发氧化应激损伤导致表皮炎症。芳香烃受体拮抗剂3-甲基4-硝基黄酮可通过竞争性拮抗HaCaT细胞上的芳香烃受体,阻断空气污染物颗粒的生物毒性。最后我们将3-甲基4-硝基黄酮以隔离霜的形式于颗粒物暴露前预处理大鼠皮肤,观察到表皮细胞水肿减轻,皮肤屏障修复加快,但角质层重塑仍不理想,可能与污染物颗粒进入皮肤产生的排异反应有关。结论:空气污染物颗粒可突破损伤的皮肤屏障,活化表皮细胞上的芳香烃受体,诱发氧化应激损伤导致表皮炎症,从而干扰皮肤屏障的修复。3-甲基4-硝基黄酮可通过竞争性拮抗HaCaT细胞上的芳香烃受体,阻断空气污染物颗粒的生物毒性。

程古月,王旭,潘源虎,戴梦红,郝海红,袁宗辉[4](2017)在《喹恶啉-1,4-N-二氧化物的抗微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喹恶啉-1,4-N-氧化物(quinoxaline 1,4-di-N-oxides,Qd NOs)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微生物、抗肿瘤、抗原虫和抗炎症/氧化等生物活性,此类化合物的多种活性使其在医药和农业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和应用前景。本文将对Qd NOs的抗微生物活性研究进行综述,包括抗菌、抗分枝杆菌、抗真菌和抗支原体活性,并对其构效关系和作用机制进行讨论,为此类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徐帆帆[5](2016)在《喹恶啉类药物对产气荚膜梭菌及猪痢疾短螺旋体的抗菌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喹恶啉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功能,被广泛运用于畜禽业,主要包括卡巴氧、喹乙醇(OLA)、乙酰甲喹、喹烯酮和喹赛多(CYA)。喹恶啉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效,尤其是在厌氧条件下抗菌效果特别好。尽管喹恶啉类药物具有比较好的抗菌作用,但是它们的抗菌作用机制并不是很清楚。之前的研究表明,喹恶啉类药物是通过损伤DNA来发挥抗菌作用的,但是,喹恶啉类药物是怎样损伤DNA的并不清楚,而且研究对象几乎都是大肠杆菌。为了更好的阐明喹恶啉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理,本次实验选取对喹恶啉类药物都比较敏感的两株厌氧菌作为实验菌种:一株是革兰氏阳性菌产气荚膜梭菌,一株是革兰氏阴性菌猪痢疾短螺旋体,并选取喹赛多和喹乙醇作为喹恶啉类药物的代表药物进行研究。在厌氧条件下,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析喹赛多和喹乙醇在两种细菌中的脱氧代谢物的种类并检测脱氧代谢物的抗菌活性;研究喹赛多和喹乙醇对起两株细菌的形态影响,对细菌的细胞膜、细胞壁的和染色体DNA的完整性的影响;通过荧光探针探针检测经过喹恶啉类药物作用后细菌体内的活性氧自由基。本实验的研究能够更好的阐述喹恶啉类药物在厌氧条件下的抗菌作用机理,是对喹恶啉类药物抗菌作用机制的验证和补充,有助于喹恶啉类新药物的研发,并为喹恶啉类新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科学依据。1喹恶啉类药物在两株菌体内的脱氧代谢物种类及其代谢物的抗菌活性在厌氧条件下,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喹赛多对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的MIC值分别为1、0.031μg/mL,喹乙醇对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的MIC值分别为1、0.0625 μg/mL,这说明喹赛多和喹乙醇对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都很敏感。通过HPLC分别在产气荚膜梭菌CVCC1125和猪痢疾短螺旋体B204与喹赛多孵育的上清液中检测到喹赛多的两种脱氧代谢物(Cyl,脱二氧喹赛多;Cy2,N4脱一氧喹赛多),但是均没有检测到N1脱一氧喹赛多(Cy2)。用同样的方法分别在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与喹乙醇孵育的培养基上清液中检测到喹乙醇的两种脱氧代谢物(01,N1脱一氧喹乙醇;02,脱二氧喹乙醇),但是没有检测到N4脱一氧喹乙醇(07)。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喹赛多和喹乙醇的脱氧代谢物对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均没有抗菌活性,这说明喹恶啉类药物确实是在脱氧过程中发挥抗菌作用。2.喹恶啉类药物对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的形态变化的影响在本实验中,通过光学显微镜发现亚抑菌浓度(1/2 MIC)喹赛多和喹乙醇处理组的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的菌体都较空白组的菌体变长,呈纤维丝状,这种现象可能是细菌DNA受损后的出现的应激反应。扫描电镜(SEM)图表明:喹恶啉类药物作用于产气荚膜梭菌后,细菌变长,表面还变得粗糙,甚至出现了断裂;猪痢疾短螺旋体经喹恶啉类药物处理后,菌体出现聚集,卷曲现象,有些菌体甚至出现畸形。透射电镜(TEM)图表明:喹恶啉类药物作用于产气荚膜梭菌后,菌体出现了不均等分裂现象,细胞质变得稀疏。猪痢疾短螺旋体经喹恶啉类药物处理后,细胞质泄露很严重。3.喹恶啉类药物对两株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影响在本研究中,经过喹恶啉类药物处理的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的培养液上清中的碱性磷酸酶的水平与空白组相比较有所增加,而且产气荚膜梭菌上清液中的碱性磷酸酶水平比猪痢疾短螺旋体的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水平更高,这是可能是因为产气荚膜梭菌在遇到氧化应激后会产生孢子,在这个过程中,碱性磷酸酶的合成量会有所增加。通过测定细胞内的泄漏物质在260 nm的吸光度来反映细胞膜的完整性是否遭到破坏。OD260的升高象征着细胞质中核酸的泄露,因此能够反映细胞膜是否收到损伤。结果表明,经过药物处理后,细菌上清液在260 nm处的吸光度随时间在增加,而且药物浓度越高,OD260的升高依赖于药物的浓度和孵育的时间。4.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内的自由基在厌氧条件下,MIC和4 MIC的喹赛多作用于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后体内有活性氧自由基(ROS)产生。药物浓度越高,ROS水平越高。然而不同浓度的喹恶啉作用于产气荚膜梭菌后,ROS水平在90~120 min有所下降,与此相反,猪痢疾短螺旋体体内的ROS水平在30 min~120 min内处于累计状态,这可能是由于产气荚膜梭菌体内的超氧化物气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的清除活力更强引起的。根据以前的报道,喹恶啉类药物在体内是通过酶的作用下产生自由基中间体从而对DNA造成损伤。厌氧条件下,这种自由基中间体可能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在本实验中,MIC和4 MIC的喹赛多作用于产气荚膜梭菌后菌体内都有羟基自由基产生,羟基自由基会损伤细胞膜,DNA以及内部的呼吸系统,最终引起细胞壁损伤。5.喹恶啉类药物诱导的两株菌的染色体DNA损伤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G)水平是DNA遭到氧化性损伤程度的标志物,本实验中,喹恶啉类药物作用后的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内的8-OHdG水平跟空白组相比较,明显升高,说明药物作用后这两株菌体内的染色体DNA受到了氧化性损伤。而8-OHdG的形成又会导致DNA的断裂,染色体DNA断裂可以通过琼脂糖凝胶显示。琼脂糖凝胶电泳图显示经过药物处理后的两株菌的DNA均有拖尾和弥散现象,这说明染色体DNA出现了降解和断裂。除此之外,猪痢疾短螺旋体的基因组中发现了片段大小为6~8kb的条带,根据文献报道,这可能是猪痢疾短螺旋体内被诱导的前噬菌体VSH-1。总之,在厌氧条件下,喹恶啉类药物是具有厌氧选择活性的还原性DNA损伤剂,通过药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ROS和羟基自由基不仅仅可以造成DNA的氧化性损伤而且还会造成细胞壁和细胞膜的损伤,从而最终导致细菌死亡。本实验验证了喹恶啉类药物在无氧环境更有利于喹恶啉类药物代谢过程中自由基的有效产生,而且喹恶啉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抗拒能作用机制是相似的。

杨英来[6](2014)在《当归的谱效相关性研究及光毒性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文中认为中药中含有多种成分,其药效是其所含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中国药典》以其中一种指标性成分来评价中药材的质量,但有时指标性成分与有效成分并不一致,所以只测定其中的一个指标性成分并不能很好地控制中药质量。指纹图谱由于其专属性在评价中药质量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由于中药中各化学成分的极性差异较大,使用单一溶剂处理样品建立的指纹图谱可能会忽略中药中的不同极性组分。本文采用不同的溶剂对当归药材进行处理,研究各提取部分的指纹图谱,同时比较了不同提取部分的药效,找出最优药效部分。在药效学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指纹图谱进行了谱效相关性研究。为基于药效的当归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持。当归药材及浓缩当归丸中含有香豆素类化合物,该类物质具有光毒性。正常用法、用量时不会产生毒性,长期或大量使用时,会导致该类物质在体内蓄积,从而产生毒性反应,因此必须严格控制当归药材及浓缩当归丸中该类化合物的的含量。本论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章当归药材不同提取部分指纹图谱的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对10批当归药材的不同提取部分进行指纹图谱研究。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计算机辅助相似性评价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对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所建立的10批当归药材不同提取部分的指纹图谱可以全面表征当归药材中化学成分的分布,首次鉴别了其中的7个主要指标成分。本方法准确可靠,可以作为当归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的参考依据。第二章当归补血活血谱效关系的研究用皮下注射化学试剂乙酰苯肼(APH)法复制小鼠血虚模型,比较当归不同提取部分对血虚小鼠血象、脏器及体重等指标的影响,用灰色关联统计方法将HPLC指纹图谱各共有峰的峰面积和补血、活血药效数据相关联,研究谱效相关性。结果显示,水提醇沉上清(SCS)部分补血、活血效果较好。根据关联度大小确定了SCS中各成分对补血、活血作用贡献程度。其中,阿魏酸的贡献最大,但不应忽略其他成分的贡献。本文研究有效组分的HPLC指纹图谱及谱效关系,确定了SCS部分补血、活血的物质基础,为表征其谱效相关性提供有效途径。第三章当归补气作用谱效关系的研究用疲劳加饥饿的方法复制小鼠气虚模型,比较当归不同提取部分对气虚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及免疫器官等指标的影响;用灰色关联统计方法将HPLC指纹图谱各共有峰的峰面积和补气药效数据相关联,研究谱效相关性。结果显示,当归70%乙醇提取(CTW)部分对气虚症状有一定的改善,用灰色关联的分析方法,根据关联度大小确定当归醇提物中各成分对补气作用的贡献大小,其顺序为(按特征峰编号)为:18>5>7>12>17>4>19>2>20>6>8>3>14>1>16>11>9>13>15>10。其中7,10,11,13,17,18和20号峰分别为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和欧当归内酯A。说明,HPLC特征图谱与补气作用之间有一定相关性。第四章当归及浓缩当归丸中光毒性化合物香豆素的含量测定建立了用超高效相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浓缩当归丸和当归药材中光毒性化合物补骨脂素、花椒毒素和佛手柑内酯含量的方法。样品用甲醇超声提取后,用Waters ACQUITY BEH-C18柱(100mm×2.10mm,1.7μm)分离,以乙腈-水做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为30℃,流速为0.45mL/min,检测波长为245nm,进样量为3μL。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补骨脂素、花椒毒素和佛手柑内酯的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2-0.9996,样品的加样回收率为96.20%-102.42%,RSD为1.49%~2.97%。本方法简便、快速,精密度高、重现性好。本方法可用于浓缩当归丸和当归药材中光毒性化合物补骨脂素、花椒毒素和佛手柑内酯的含量测定。

杨盼盼[7](2013)在《喹恶啉类遗传毒性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喹恶啉类化合物具有共同的喹嗯啉-1,4-二氮氧基本结构,主要有卡巴氧(Carbadox,CBX)、喹乙醇(Olaquindox,OLA)、乙酰甲喹(Mequindox, MEQ)、喹烯酮(Quinocetone, QCT)和喹赛多(Cyadox, CYA)。该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菌促生长作用,被广泛用作饲料添加剂和生长促进剂。卡巴氧和喹乙醇因具有潜在的致畸、致癌以及致突变特性,被欧盟禁止用于畜禽饲料添加剂中。乙酰甲喹、喹烯酮为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喹恶啉药物,但有研究报道乙酰甲喹和喹烯酮能够损伤DNA。卡巴氧、喹乙醇、喹烯酮和乙酰甲喹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效应,但是对于该类化合物遗传毒性分子机理并不清楚。研究普遍认为,该类化合物致DNA损伤是和自由基(ROS)密切相关,然而对于ROS的来源、种类以及ROS与DNA损伤的关系并不清楚。另外是否还存在有其它DNA损伤机理,也缺少相关研究资料。该类化合物遗传毒性共同点是能够引起哺乳动物细胞DNA发生断裂。本课题从ROS与DNA损伤、药物与DNA结合作用、拓扑异构酶(Topoisomerase, Topo)活性以及DNA复制与损伤修复酶基因表达四个角度入手,研究该类化合物致DNA损伤的分子机理。1筛选遗传毒性最强药物、最敏感细胞来确定研究材料:通过MTT法和彗星实验(SCGE)分别从细胞生长抑制和DNA断裂损伤两个方面来筛选敏感细胞和遗传毒性最强药物。结果显示,HepG2细胞对该类药物诱导下的生长抑制和DNA断裂损伤最为明显,喹烯酮致DNA断裂损伤作用最强。因此确定HepG2细胞和喹烯酮作为该类化合物遗传毒性分子机制研究材料。20μM喹烯酮可以显着增加HepG2细胞DNA断裂损伤。2研究喹烯酮作用HepG2细胞所产生ROS的来源、种类以及与DNA损伤的关系:使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荧光探针检测ROS的种类,凝胶电泳法和线粒体DNA损伤检测来寻找ROS的来源。发现喹烯酮20μM以上均能够诱导细胞产生大量超氧阴离子自由基(02·-)和羟基自由基(OH·)来损伤DNA,并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效应关系;喹烯酮能够在黄嘌呤氧化酶(XOR)作用下代谢产生O2·-,这些ROS可以在体内转化成毒性更强的氢过氧自由基(HOO-)和OH·来损伤膜结构、酶系统以及核苷酸;SOD能够明显减轻喹烯酮诱导的DNA损伤;喹烯酮又可以引起线粒体DNA上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1(COX1)、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3(COX3)和ATP合成酶亚单位6(ATP6)基因发生突变,突变的基因造成更多ROS的产生。3喹烯酮对拓扑异构酶的活性影响: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喹烯酮作用HepG2细胞后的核提取物拓扑异构酶Ⅰ和拓扑异构酶Ⅱ活性,发现40μM喹烯酮能够抑制拓扑异构酶Ⅱ去连环反应的活性,而对拓扑异构酶Ⅰ没有影响。体外体系研究发现,喹烯酮也可以抑制拓扑异构酶Ⅱ断裂后的再连接作用,使HepG2细胞产生稳定的DNA-TopoⅡ断裂复合物,引起DNA的断裂。4喹烯酮与DNA结合作用研究: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来研究喹烯酮与DNA的结合作用。结果发现40μM以上剂量的喹烯酮均能够和DNA发生非共价的沟槽或者静电结合,而不能发生共价结合。这种结合可能会阻止DNA复制过程中拓扑异构酶的移动,形成稳定的喹烯酮-DNA-TopoⅡ断裂复合物而造成DNA的断裂。5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喹烯酮对DNA复制和修复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30μM喹烯酮作用HepG2细胞后DNA损伤诱导因子(Gadd45)、细胞增殖抗原(PCNA)和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基因表达水平均受到明显影响。其中Gadd45基因表达倍数上调2倍以上。TopoⅡ和PCNA基因表达均下调,其中TopoⅡ基因在喹烯酮20μM剂量下作用2h表达就受到明显抑制,下调倍数在2倍以上。这种抑制效应能够被SOD减弱。喹恶啉类遗传毒性分子机理有以下几个方面:黄嘌呤氧化还原酶作为喹烯酮毒性作用的原发靶点,能够将其代谢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代谢产生的ROS攻击胞浆中DNA合成原料鸟嘌呤、生物体膜系统以及抗氧化酶系统,使DNA合成原料供给障碍、脂质过氧化而产生DNA加合作用敏感物质MDA、改变膜的通透性、降低机体防御能力;穿过屏障系统的ROS更易攻击线粒体DNA和核DNA,造成DNA断裂、突变等多种毒性后果,这是该类化合物毒性作用主要机理。机体损伤严重情况下,喹烯酮更易透过屏障通过自由扩散作用进入核内和线粒体内与DNA发生作用,抑制拓扑异构酶活性,造成DNA断裂损伤,这是该类化合物毒性反应又一原发作用机理。线粒体DNA损伤后,继发产生更多ROS,持续性攻击生物大分子;核DNA损伤后,引起机体修复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严重下降,最终产生更强的毒性损伤,这是继发性毒性作用结果。

黄重阳[8](2013)在《喹赛多毒理性质的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抗菌促生长剂,喹赛多有很大的潜力被添加到饲料中用于促进畜禽类动物的生长,但要成为饲料添加剂必须通过全面严格的食品安全评估。迄今为止,关于喹赛多毒作用性质的传统毒理学研究相对较多,但是喹赛多对机体内源性代谢的影响还没有相关的报道。因此,本论文用基于核磁共振波谱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了喹赛多对Kunming小鼠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喹赛多对机体内源性代谢物影响的种属差异,我们又设计了喹赛多对Wistar大鼠的急性毒理实验;在这两个实验的基础上,为了再进一步探讨长期喹赛多暴露对机体内源性代谢的影响,我们还设计了喹赛多对Wistar大鼠的亚慢性毒理实验。在亚慢性毒理实验中,除了传统的代谢组学方法,我们还采用了大鼠肝脏表达谱全基因组测序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的方法,研究了长期的喹赛多暴露对大鼠肝脏的转录组的影响。喹赛多对Kunming小鼠的急性毒理实验一共设计了三个剂量组(100,650,4000mg/kg body weight)和一个对照组。实验采取的是一次性灌胃给药的方式,研究了给药后小鼠尿样、血样、肝脏以及肾脏中代谢物水平的变化。在整个实验期间,代谢物的变化具有剂量依赖性,只有低剂量和中剂量组的Kunming小鼠的代谢水平恢复到了正常。喹赛多扰乱了Kunming小鼠肠道菌群的正常生命活动,这表现在一系列与肠道菌群代谢相关的物质如马尿酸、氧化三甲胺、三甲胺以及二甲胺等代谢物水平的显着下降。除此之外,高剂量的给药也导致了小鼠肝脏中氨基酸的聚集以及核苷酸代谢水平的下降。而在肾脏中,核苷酸以及一系列的渗透因子比如肌醇、胆碱以及甘油脂酰胆碱的含量明显增加,而氨基酸的含量则出现了显着性的下降。这些结果表明,喹赛多抑制了肝脏中的氨基酸代谢,扰乱了肠道菌群的生命活动,影响了肝脏和肾脏的渗透压平衡以及核苷酸代谢。喹赛多在Wistar大鼠体内的急性毒理实验同样也设计了三个剂量组(50,325,2000mg/kg body weight)和一个对照组,实验的方式以及检测分析的样品和小鼠急性毒理实验是一样的。总体上来说,大鼠对喹赛多暴露的反应比小鼠要敏感。这表现在给药后大鼠血液的内平衡被打破,出现了一系列显着性变化的物质,如中剂量组大鼠血样中代谢水平显着性增加的异亮氨酸、缬氨酸、甲硫氨酸、天冬酰胺和肌酸以及高剂量组中代谢水平显着性增加的丙氨酸、琥珀酸、甲硫氨酸、葡萄糖、乳酸和代谢水平显着性下降的脂类。另外,与小鼠反应不一样的还有大鼠肝脏中的氨基酸代谢并没有受到明显的抑制、大鼠体内的能量代谢受抑制的情况要比小鼠严重并且没有发现大鼠肾脏代谢水平的显着性变化;而和小鼠一样的是,其体内核酸代谢也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以及肠道菌群的正常生命活动也受到了明显的扰动。喹赛多在Wistar大鼠体内的亚慢性毒理实验也设计了三个剂量组(50,150,2500mg/kg feed)和一个对照组,经过三周的适应期后,给药12周,恢复两周,在给药后第6周、12周以及恢复两周后的14周处死大鼠。代谢组学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尿样和肾脏来说,低剂量和中剂量组大鼠对药物的反应时而显着时而不显着,呈现逐渐适应的趋势,高剂量组的大鼠代谢物受到的扰动比较大,但经过两周的恢复期以后,剂量组均恢复到了正常的状态。对于血样和肝脏,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的血样仅出现一些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并未检测到显着性变化的代谢物。高剂量组中无论是血生化指标还是代谢物的代谢水平都受到了很大的扰动。而在肝脏中,药物的影响似乎有一种累积效应。随着时间的变化,药物对代谢物的扰动甚至出现在低剂量组中。而病理切片检测也发现了中剂量和高剂量大鼠肝脏受损的现象。对给药12周后高剂量组大鼠肝脏的基因表达结果进行转录组学分析,结果发现很多与药物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如Cypla、Hsdllbl和Cyp2a2,与脂类代谢和转运途径相关的基因如Scd、 Acotl/2/4、Acsm2和Pexlla、与糖酵解和TCA循环途径相关的基因如Slc34a2和Pfkfb1与氨基酸代谢途径相关的基因如Daao、与转录调控相关的基因如Nfe2、 Pir和Scyllbp1、与炎性反应途径相关的基因如Cxcll3、 TmemSSa、Rtl-N和Icaml以及与神经系统途径相关的基因如Faml34b、Egrl、Scyllbpl、Colq、Gabbprl、Trim2、Epha4、Rtn4rll和Hspbl的表达都发生了显着性的变化,而代谢组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发生显着性变化的代谢物所涉及到的代谢途径大多数与此也是一致的。本论文从转录组和代谢组水平探讨了喹赛多的作用机制。机体吸收喹赛多以后,主要的代谢器官是肝脏。在药物代谢的过程中,会释放一定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OS),活性氧自由基的长期刺激极有可能会引发机体的脂质过氧化,从而导致机体内一系列的代谢途径如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TCA循环以及核苷酸代谢等的异常。喹赛多对机体的损伤还表现在肝脏的病理学检测上,我们发现喹赛多处理以后,肝脏中出现了细胞水样变性、点状坏死以及脂肪变性等异常。除此之外,作为一种广谱抗菌剂,喹赛多也显着地抑制了机体肠道菌群的生命活动。总体上来说,喹赛多对实验动物的影响表现出了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喹赛多的反应有相似也有不同,Wistar大鼠对喹赛多的反应比Kunming小鼠要敏感。50mg/kg feed是喹赛多用作饲料添加剂的推荐剂量,在亚慢性毒理实验中,我们发现此剂量无论是对大鼠的尿样还是肾脏代谢组的影响都是非常轻微并且可以恢复的,没有发现血样的异常。但是长期喂饲此剂量的喹赛多,对肝脏还是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总之,在喹赛多的使用过程中,严格地控制其添加剂量并给予一定的恢复期,从代谢组的水平上来说是可行的。综上所述,本论文利用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喹赛多的毒理学性质。为喹赛多的食品安全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王静[9](2013)在《改善活体光学成像的光透明皮窗研究》文中认为光学成像技术以极高的时空分辨率在皮肤微循环监测、皮下肿瘤血管的生成与发展、以及活体动物荧光分子探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成像深度和成像对比度往往受限于皮肤的高散射。基于外科手术的皮窗为光学成像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观测窗口,但术后副反应使其无法用于及时的观测。近年发展起来的组织光透明技术能有效降低组织散射、提高光在组织中的穿透深度,但现有研究多集中在离体水平。该方法能否用于活体皮肤,能否为活体光学成像提供一个可重复观测的视窗——皮窗,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的工作正是针对活体成像中存在的这一问题,围绕如何建立高效、安全的光透明皮窗,改善皮下血管、血流及细胞的成像质量而展开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理论模拟与模型实验验证光透明方法能改善光学成像深度及对比度: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对皮肤光透明过程中的光分布变化进行模拟,发现组织散射的降低会增加光子到达深层组织的概率,提高光在组织中的穿透深度;通过类组织血流模型实验,证实降低组织散射能显着提高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用于混浊介质中流速测量的图像对比度、成像深度和速度灵敏度。2)高效皮肤光透明剂选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甘油、木糖醇、山梨醇、葡萄糖和果糖的胶原解离能力进行研究,发现果糖和山梨醇对胶原水化层的破坏能力更强;离体皮肤光透明实验的结果与理论模拟结果一致。为克服皮肤角质层对光透明剂的阻挡作用,比较多种化学促渗剂对在体皮肤光透明的增强作用,发现噻酮的增强效果最好。3)可开合大鼠脊背光透明皮窗的建立:光透明剂作用于大鼠脊背皮肤表面能使皮肤在数分钟内透明,利用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对皮下血管结构和血流的高分辨成像,生理盐水涂抹即可使皮肤迅速恢复至初始的混浊状态;用光透明剂局部重复处理皮肤,可实现皮下血管与血流的重复成像,且不会对皮下血管和血流造成影响,证明了基于光透明方法的大鼠脊背皮窗具有可开合的特点。4)可开合的小鼠足垫光透明皮窗提高活体光学成像质量:针对足垫皮肤的独特结构,发展了高效的足垫皮肤光透明剂,将该光透明剂和生理盐水分别涂抹于在体小鼠足垫皮肤,能够建立一扇可开合的足垫皮窗。该皮窗不仅能够显着提高足垫皮下血管和血流的激光散斑衬比成像的对比度,也能够显着改善荧光成像的荧光信号强度和成像深度,且不会影响皮下血管和血流。5)光透明鼠耳皮窗提高活体光学成像质量:发展了适用于鼠耳皮肤的高效光透明剂,将其局部涂抹于在体鼠耳皮肤后,能够显着提高鼠耳的光透过率,增强皮下血管结构和血流的激光散斑衬比成像的对比度;此外,光透明鼠耳皮窗还能够显着提高活体流式细胞仪对循环血细胞荧光信号的探测深度。6)光透明剂的安全性研究:依据皮肤局部给药的安全性评价方法,证实本研究中所用光透明剂均对皮肤无刺激性、无过敏性、无光毒性,并且不会影响皮肤微结构,对器官和机体无代谢毒性。从而证明这些光透明剂对皮肤和机体是安全的。本课题所建立的光透明皮窗(脊背皮窗、足垫皮窗和鼠耳皮窗),为活体光学成像提供了一个安全、有效的可重复观测的窗口,这对基于活体小动物光学成像的基础研究及光诊断研究至关重要,因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应用前景。

尹伏军[10](2010)在《氚标乙酰甲喹的合成及其在动物体内的处置研究》文中提出乙酰甲喹是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发的用于治疗猪痢疾、鸡白痢等疾病的喹恶啉类动物专用药。虽然我国已经批准了乙酰甲喹的上市,但在使用过程中,有很多关于鸡、猪中毒的相关报道,鉴于其和喹恶啉类相同的母环结构,其药物原形或代谢物可能存在毒性,从而对食品安全造成隐患。另外,国内外没有制定乙酰甲喹的休药期、残留靶组织和残留标示物,这也给其临床上的合理用药和食品安全的残留检测带来难度。目前国内外对乙酰甲喹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很少或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课题以乙酰甲喹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和液相与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LC/MS-ITTOF)联用技术,研究[3H]乙酰甲喹及其代谢物在大鼠、鸡和猪体内的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确定乙酰甲喹在大鼠、鸡和猪体内的排泄和分布情况,确定残留靶组织;分离鉴定体内的代谢物并对可食性组织中主要代谢物进行相对定量,确定它们的残留消除规律,阐明乙酰甲喹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标示物和毒性代谢物。氚标乙酰甲喹以氚标邻硝基苯胺为起始原料,经过氧化和Beirut缩合两步反应得到。首先,将30mg氚标邻硝基苯胺溶入180ml异丙醇中,在12mg氢氧化钠提供的碱性条件下加入500ml氯酸钠氧化,反应3小时后得到氚标苯并夫咱-1-氧化物;第二步,将上一步反应所得的20mg产物用300ml三乙胺溶解,加入1 OOml乙酰丙酮进行Beirut缩合反应,15小时后得到氚标乙酰甲喹。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目标产物和乙酰甲喹对照品进行比较,测定其化学纯度,用高效液相色谱和液体闪烁仪联用技术测定其放化纯度,对目标产物称重后计算收率和比活度。结果表明,合成的氚标乙酰甲喹的收率在45%-55%之间,化学纯度≥98%,放化纯度≥99%,比活度为16.9Ci/g,其化学纯度和放化纯度均达到动物实验的要求。大鼠、鸡(代谢组分5组,每组4只,排泄组6只)和猪(代谢组分5组,每组2头,排泄组4头)按10mg/kg b.w.(大鼠、鸡比活度110mCi/g,猪169mCi/g)单次灌胃给药,给药后排泄组每24h收集尿液、粪便,消化后经液闪仪测定放射活度,计算[3H]乙酰甲喹的排泄情况;各组动物分别在给药后6h、1d、2d、4d、6d和10d宰杀(猪为6h、1d、3d、6d、10d和15d),取体内的各个组织,消化后经液闪仪检测放射活度,测定药物在体内各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利用不同试剂对排泄物和可食性组织样品进行提取、净化,测定提取液放射活度计算提取率,然后进行HPLC/MS-IT-TOF进行代谢物分离鉴定;采用同样的提取净化后,经HPLC分析进行代谢物的相对定量。结果显示,大鼠、鸡和猪给药后排泄物中的放射活度回收率0-0.5d分别为34.55%、39.9%和32.04%,0.5-1d为28.11%、31.25%和30.68%,1-3d为15.21%、11.06%和11.26%,3-6d为12.96%、6.59%和8.6%,6-10d为2.9%、5.87%和7.17%,猪10-15d为2.12%,总计分别为93.81%、94.67%和91.85%,其中大鼠和猪尿液中的放射活度回收率分别达到84.03%和83.5%;药物在组织中分布广泛,给药后6h大鼠、鸡和猪各个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分别在500μg/kg、800μg/kg和1400μg/kg以上,药物消除较快,2d(猪为3d)后各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分别下降到100μg/kg、100μg/kg和200μg/kg以下(肝脏、肾脏除外);大鼠给药后6d,鸡给药后4d,猪给药后10d,除肝脏、肾脏、胆汁外其他组织检测不到药物,最后一组动物宰杀后只在肝脏中检测到药物,乙酰甲喹的总残留在大鼠、鸡和猪各组织中残留时间最长的为肝脏,因此,确定肝脏为残留靶组织。排泄、分布结果表明,乙酰甲喹在大鼠、鸡和猪体内吸收快,排泄快,分布广泛。乙酰甲喹在大鼠、鸡和猪体内分别发现11、12和8种代谢物,三种动物之间大部分代谢物相同,但存在差异,例如代谢物M11只在鸡体内检出,而代谢物M5只在猪体内发现。从代谢物的结构分析,乙酰甲喹在三种动物体内的代谢途径和代谢方式相同,主要发生脱氧、羰基还原和羟基化。大鼠、鸡和猪可食性组织中不同时间点体内的代谢物均以肝脏最多,分别为8种(M0、M1、M2、M3、M4、M8、M10和M14)、7种(M1、M2、M3、M4、M7、M8和M10)和7种(M1、M2、M3、M4、M5、M8和M10)。各个代谢物在大鼠、鸡和猪体内的消除速率存在差异,给药后4d大鼠肝脏中只有代谢物M2、M4和M10,鸡肝脏中只有代谢物M4,猪给药后6d肝脏中只有代谢物M2和M4。结果表明,乙酰甲喹在体内很快代谢,且生成的代谢物较多,主要代谢物可能存在种属差异。对残留靶组织肝脏中主要代谢物进行峰面积的相对定量,然后用最后三个点的药物浓度和时间进行半对数线性回归,得到回归方程,计算总残留和主要代谢物的半衰期。结果显示,大鼠、鸡和猪肝脏中总残留的半衰期分别为1.39d、0.83d和1.62d,代谢物M4的半衰期分别为1.67d、0.84d和1.63d,代谢物M2的半衰期分别为0.98d、0.35d和1.54d。大鼠、鸡和猪肝脏中主要的代谢物M4的残留消除规律与总残留的消除规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乙酰甲喹的残留标示物可能为代谢物M4。综上所述,本论文首次合成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3H]乙酰甲喹,研究了其相关的质量标准;阐明了乙酰甲喹在大鼠、鸡和猪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特点;分离并鉴定了大鼠、鸡和猪体内的代谢产物,并对可食性组织中主要的代谢物进行了相对定量,从而确定了乙酰甲喹的残留靶组织和残留标示物。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澄清乙酰甲喹代谢提供了比较全面的信息,为乙酰甲喹可能代谢部位确定和种属差异原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其毒副作用机制研究、体内残留分析方法建立和毒性化合物的研究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喹乙醇对大鼠的光毒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喹乙醇对大鼠的光毒性(论文提纲范文)

(1)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检测章鱼胺、喹乙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章鱼胺的概述
        1.1.1 章鱼胺的简介
        1.1.2 章鱼胺的危害和限量标准
        1.1.3 章鱼胺常用的检测方法
    1.2 喹乙醇的概述
        1.2.1 喹乙醇的简介
        1.2.2 喹乙醇的危害和限量标准
        1.2.3 喹乙醇常用的检测方法
    1.3 上转换材料
        1.3.1 上转换材料的概述
        1.3.2 上转换材料的发光机理
        1.3.3 上转换材料的组成
        1.3.4 上转换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
    1.4 分子印迹技术
        1.4.1 分子印迹技术的概述
        1.4.2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1.4.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过程
        1.4.4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1.4.5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4.6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1.5 拉曼光谱技术
        1.5.1 拉曼光谱技术的概述
        1.5.2 拉曼光谱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1.5.3 拉曼光谱技术的应用
        1.5.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
        1.5.5 表面增强拉曼的应用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1.6.1 论文的研究目的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主要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上转换分子印迹聚合物荧光传感检测食品中章鱼胺
        2.2.2 SPE-SERS法检测动物饲料中的喹乙醇
3 结果与讨论
    3.1 上转换分子印迹聚合物荧光传感检测食品中章鱼胺
        3.1.1 上转换材料的发光机理
        3.1.2 上转换材料的表征
        3.1.3 UCNPs@SiO_2的优化及表征
        3.1.4 上转换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及条件优化
        3.1.5 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3.1.6 荧光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性能评价
        3.1.7 荧光分子印迹传感材料的实际样品检测
    3.2 SPE-SERS法检测动物饲料中的喹乙醇
        3.2.1 喹乙醇固相萃取材料的表征
        3.2.2 Au@Ag NPs拉曼基底的表征
        3.2.3 喹乙醇的分子优化与理论计算
        3.2.4 拉曼增强基底的选择与使用条件优化
        3.2.5 喹乙醇检出限的确立
        3.2.6 SPE-SERS检测实际样品中喹乙醇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2)喹乙醇降低小鼠配子质量及生殖力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喹乙醇的应用及其毒性研究进展
    1 OLA概述
    2 OLA的应用
    3 OLA的体内代谢
        3.1 代谢残留物
        3.2 残留物检测
        3.3 残留物分布
    4 OLA的毒性及作用机制
        4.1 OLA的毒性作用和暴露途径
        4.2 OLA的光毒性
        4.3 OLA的蓄积毒性
        4.4 OLA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
        4.5 OLA的生殖毒性
        4.6 生态毒性
        4.7 OLA的毒性分子机制
    5 展望
第二章 实验研究
    1 引言
        1.1 生殖力下降现状
        1.2 喹乙醇的功能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OLA对雌鼠体重的影响
        3.2 OLA对雌鼠器官的影响
        3.3 OLA对雌鼠后代的影响
        3.4 OLA对卵母细胞质量的影响
        3.5 OLA对纺锤体-染色体复合体的影响
        3.6 OLA对线粒体分布的影响
        3.7 OLA对雌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3.8 OLA对卵母细胞H3K4me2和H3K9me3 的影响
        3.9 OLA对卵母细胞DNA双链断裂的影响
        3.10 OLA对卵母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11 OLA对卵母细胞早期凋亡的影响
        3.12 OLA对雄鼠体重的影响
        3.13 OLA对雄鼠器官的影响
        3.14 OLA对雄鼠后代的影响
        3.15 OLA对精子质量的影响
        3.16 OLA对雄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3.17 OLA对精子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3.18 OLA对精子活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OLA延缓小鼠体重增长,降低卵巢、睾丸重量及系数
        4.2 OLA降低小鼠生殖力
        4.3 OLA降低小鼠配子质量
        4.4 OLA的氧化应激作用
        4.5 OLA诱导H3K4me2 升高,H3K9me3 降低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空气污染物颗粒通过芳香烃受体干扰皮肤屏障修复的机制与预防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一章:空气污染物颗粒短期暴露对大鼠皮肤屏障修复的影响及其毒理机制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主要试剂与仪器
        二、方法
        (一) 空气污染物颗粒的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
        (二) 建立大鼠皮肤屏障损伤模型与PMs暴露处理
        (三) PMs暴露后大鼠皮肤的皮肤屏障功能评估大体观察以及组织学检测
        (四) 电子显微镜联合能谱仪示踪PMs在皮肤组织中的分布
        (五) PMs损伤大鼠表皮的基质研究
        (六) 数据统计
    结果
        (一) 空气污染物颗粒的电镜观察及能谱分析结果
        (二) 建立大鼠皮肤屏障损伤模型
        (三) PMs暴露后大鼠皮肤的皮肤屏障功能评估大体观察以及组织学检测评估结果
        (四) 高浓度PMs暴露后,发现PMs穿透损伤的皮肤屏障
        (五) PMs损伤大鼠表皮的基质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3-甲基4-硝基黄酮对空气污染物颗粒生物毒性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一、材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主要试剂与仪器
        二、方法
        (一) MNF对空气污染物颗粒细胞毒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的初步探究
        (二) MNF对空气污染物颗粒影响大鼠皮肤屏障修复的干预作用
        (三) 数据统计
    结果
        (一) MNF可降低空气污染物颗粒细胞毒性
        (二) 外用MNF可预防空气污染物颗粒对大鼠皮肤屏障修复的损伤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4)喹恶啉-1,4-N-二氧化物的抗微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菌活性及耐药性
    1.1 抗菌谱
    1.2作用机制
    1.3 构效关系
    1.4 耐药机制
2 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
3 抗真菌活性
4 抗支原体活性
5 小结

(5)喹恶啉类药物对产气荚膜梭菌及猪痢疾短螺旋体的抗菌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菌株
    2.2 药品和试剂
        2.2.1 药品
        2.2.2 试剂
    2.3 溶液配制
    2.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5 细菌的复苏传代和培养
    2.6 喹赛多代谢产物的鉴定及代谢物的抗菌活性检测
        2.6.1 喹赛多代谢产物的鉴定
        2.6.2 喹恶啉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抗菌活性检测
    2.7 喹恶啉类药物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2.8 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细胞壁的完整性检测
    2.9 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细胞膜完整性的检测
    2.10 喹恶啉类药物对两株菌的形态影响
        2.10.1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变化
        2.10.2 扫描电镜(SEM)观察药物对两株菌的形态影响
        2.10.3 透射电镜(TEM)观察喹恶啉类药物对细菌的形态影响
    2.11 细菌体内自由基的检测
        2.11.1 细菌体内ROS的检测
        2.11.2 细菌体内羟基自由基的检测
    2.12 DNA的损伤检测
        2.12.1 DNA的氧化性损伤检测
        2.12.2 凝胶电泳检测喹恶啉类药物对细菌的染色体DNA损伤
    2.1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喹恶啉类药物代在两株菌体内的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
        3.1.1 喹恶啉类药物在细菌体内的代谢产物
        3.1.2 喹恶啉类药物及其代谢物的抗菌活性
    3.2 喹恶啉类药物对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的抑菌曲线
    3.3 喹恶啉类药物对两株菌细胞壁的损伤
    3.4 喹恶啉类药物对两株菌细胞膜的损伤
    3.5 喹恶啉类药物对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的形态学影响
        3.5.1 光学显微镜图
        3.5.2 扫描电镜图
        3.5.3 透射电镜图
    3.6 产气荚膜梭菌和猪痢疾短螺旋体内的自由基种类
    3.7 喹恶啉类药物对两株菌的DNA损伤
        3.7.1 喹恶啉类药物对两株菌的DNA氧化性损伤
        3.7.2 恶啉类药物引起两株细菌染色体DNA的断裂
4 讨论
    4.1 喹恶啉类药物的厌氧选择活性与代谢
    4.2 自由基的抗菌作用及清除
    4.3 形态学变化
    4.4 DNA损伤剂诱导的前噬菌体
    4.5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之间的差异对药物抗菌作用的影响
5 结论
6 全文创新性总结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7 文献综述:喹恶啉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7.1 前言
    7.2 喹恶啉类药物及其抗菌活性
    7.3 喹恶啉类药物对菌体的DNA损伤
    7.4 DNA的修复作用
    7.5 喹恶啉类药物对细菌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7.6 喹恶啉类药物抗菌靶点的研究
    7.7 恶啉类药物的代谢与厌氧选择活性
    7.8 ROS与DNA损伤
    7.9 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区别
    7.10 实验对象的狭窄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6)当归的谱效相关性研究及光毒性化合物的含量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1 中药指纹图谱
        1.1 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方法
        1.2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现状
    2 谱效相关研究
    3 当归
    4 血虚与气虚
        4.1 血虚
        4.2 气虚
    5 香豆素研究现状
    6 立题依据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当归药材不同提取部分指纹图谱研究
    1.1 仪器与材料
        1.1.1 材料
        1.1.2 仪器
    1.2 方法与结果
        1.2.1 SCS部分指纹图谱研究
        1.2.2 CTW部分指纹图谱研究
        1.2.3 当归挥发油部分指纹图谱研究
    1.3 讨论
第二章 当归补血、活血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材料
        2.1.1 药材与试剂
        2.1.2 仪器
        2.1.3 实验动物
    2.2 试验方法与结果
        2.2.1 当归提取物的制备
        2.2.2 当归不同提取部分对乙酰苯肼(APH)致小鼠血虚的影响
        2.2.3 10批当归药材SCS部分对APH致小鼠血虚作用的比较
        2.2.4 不同产地当归SCS部分的HPLC指纹图谱
        2.2.5 当归SCS部分指纹图谱特征与药效作用灰关联度分析及关联序
    2.3 讨论
第三章 当归补气作用的谱效关系研究
    3.1 仪器与材料
        3.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
        3.1.3 实验动物
    3.2 方法与结果
        3.2.1 当归提取物的制备
        3.2.2 当归不同提取部分对气虚小鼠的影响
        3.2.3 10批当归药材CTW对气虚小鼠作用的比较
        3.2.4 不同产地当归药材CTW物的HPLC特征图谱
        3.2.5 当归药材CTW特征图谱特征与药效作用灰关联度及关联序
    3.3 讨论
第四章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浓缩当归丸和当归药材中光毒性化合物香豆素
    4.1 实验仪器与材料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与结果
        4.2.1 色谱条件
        4.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4.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2.4 方法学考察
        4.2.5 样品的含量测定
    4.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发表论文
    科研项目
致谢

(7)喹恶啉类遗传毒性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录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药物遗传毒性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1.2.1 喹恶啉类药物遗传毒性研究进展
        1.2.2 拓扑异构酶抑制机理研究进展
        1.2.3 自由基与氧化性DNA损伤研究进展
        1.2.4 小分子化合物与DNA结合作用研究进展
        1.2.5 DNA损伤修复酶
    1.3 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细胞系
    2.2 药品和试剂
    2.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4 溶液配制
    2.5 细胞的复苏、传代与冻存
    2.6 MTT法检测喹恶啉类药物对HepG2细胞和V79细胞活力的影响
    2.7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实验)检测各种喹恶啉药物致细胞DNA断裂效应
    2.8 喹烯酮与核酸结合检测
        2.8.1 紫外吸收光谱法检测喹烯酮和脱二氧喹烯酮与小牛胸腺DNA结合作用
        2.8.2 HPLC法检测喹烯酮和脱二氧喹烯酮与单核苷酸加合作用
    2.9 喹烯酮作用下自由基检测
        2.9.1 荧光探针测定细胞内ROS
        2.9.2 NBT还原法检测喹烯酮代谢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2.9.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喹烯酮对DNA影响
        2.9.4 荧光探针检测喹烯酮处理后胞内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2.9.5 ELISA检测试剂盒检测8-OHdG
        2.9.6 喹烯酮代谢物的检测
    2.10 拓扑异构酶活性检测
        2.10.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喹烯酮作用下拓扑异构酶Ⅱ活性
        2.10.2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喹烯酮作用下HepG2细胞拓扑异构酶活性
        2.10.3 TARDIS技术检测DNA-TopoⅡ复合物
    2.11 线粒体DNA突变检测
        2.11.1 高盐沉淀法提取线粒体DNA
        2.11.2 线粒体DNA基因引物设计
        2.11.3 PCR扩增反应
        2.11.4 测序
    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相关基因的mRNA的表达
        2.12.1 总RNA的提取
        2.12.2 总RNA纯度及完整性的检测
        2.12.3 逆转录反应
        2.12.4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mRNA表达水平
        2.1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epG2细胞和V79细胞培养
    3.2 喹恶啉类药物对真核细胞活力影响
        3.2.1 对HepG2细胞细胞活力影响
        3.2.2 对V79细胞细胞活力影响
    3.3 喹恶啉类药物对真核细胞DNA断裂的影响
    3.4 喹烯酮与DNA结合的研究
        3.4.1 喹烯酮与小牛胸腺DNA结合作用
        3.4.2 喹烯酮与单核苷酸结合作用的研究
    3.5 喹烯酮代谢产生自由基
        3.5.1 喹烯酮作用HepG2细胞后胞内自由基释放的时效量效关系
        3.5.2 喹烯酮在代谢酶作用下代谢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3.5.3 喹烯酮代谢对DNA的损伤
        3.5.4 喹烯酮引起HepG2细胞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
        3.5.5 喹烯酮和脱二氧喹烯酮对HepG2细胞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影响
        3.5.6 自由基清除剂对喹烯酮诱导HepG2细胞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影响
        3.5.7 喹烯酮诱导HepG2细胞产生8-OHdG
        3.5.8 喹稀酮作用HepG2细胞代谢物鉴定结果
    3.6 喹烯酮对拓扑异构酶Ⅱ的活性影响
        3.6.1 喹烯酮抑制拓扑异构Ⅱ活性
        3.6.2 喹烯酮抑制HepG2细胞拓扑异构酶活性
        3.6.3 喹烯酮诱导HepG2细胞产生稳定的DNA-TopoⅡ复合物
    3.7 喹烯酮诱导HepG2细胞线粒体DNA突变
        3.7.1 线粒体DNA提取物鉴定
        3.7.2 喹烯酮诱导线粒体DNA突变
    3.8 喹烯酮对HepG2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3.8.1 RNA质量的鉴定
        3.8.2 喹烯酮对HepG2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细胞、药物以及毒性指标的选择
        4.1.1 毒性判断指标以及指标研究方法的选择
        4.1.2 细胞、药物、作用时间和剂量的选择
    4.2 喹烯酮氧化性DNA损伤的机理
        4.2.1 喹烯酮诱导ROS产生的种类与来源
        4.2.2 ROS与DNA损伤关系
        4.2.3 ROS与线粒体DNA损伤
        4.2.4 ROS介导的DNA损伤修复酶抑制与DNA断裂损伤的关系
    4.3 拓扑异构酶Ⅱ活性抑制与DNA断裂损伤关系
    4.4 DNA加合物与DNA损伤关系
5 全文总结
6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喹赛多毒理性质的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代谢组学简介
        1.2.1 代谢组学的定义
        1.2.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与特点
        1.2.3 基于NMR的代谢组学研究流程
    1.3 核磁共振(NMR)简介
        1.3.1 核磁共振(NMR)的基本原理
        1.3.2 化学位移
        1.3.3 弛豫时间T_1和T_2
        1.3.4 耦合常数
        1.3.5 代谢组学中常用的一维核磁谱和二维核磁谱
        1.3.5.1 一维Noesyprld谱或Noesygpprld谱
        1.3.5.2 一维CPMG谱
        1.3.5.3 一维扩散加权Led谱
        1.3.5.4 二维J分解谱~1H-~1H JRES
        1.3.5.5 二维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1H-~1H COSY
        1.3.5.6 二维~1H-~1H TOCSY
        1.3.5.7 二维~1H-~(13)C HSQC谱
        1.3.5.8 二维异核多键相关谱~1H-~(13)C HMBC
        1.3.6 核磁谱中代谢物的归属
    1.4 代谢组学的数据分析方法
        1.4.1 数据预处理
        1.4.2 多元统计数据分析
        1.4.3 1D-STOCSY和2D-STOCSY
    1.5 代谢组学的应用
        1.5.1 代谢组学在药物毒理研究领域的应用
        1.5.2 代谢组学在疾病诊断领域的应用
        1.5.3 代谢组学在植物药以及中医领域的应用
        1.5.4 代谢组学在基因功能研究领域的应用
    1.6 转录组学简述
2 喹赛多在Kunming小鼠体内急性毒理的代谢组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剂
        2.1.2 动物试验
        2.1.3 临床血生化检测
        2.1.4 组织病理切片
        2.1.5 肝脏与肾脏组织的提取
        2.1.6 NMR样品的制备与数据采集
        2.1.6.1 NMR样品的制备
        2.1.6.2 样品的数据采集
        2.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血生化检测结果
        2.2.2 组织病理检测结果
        2.2.3 尿样、肝脏以及肾脏代谢物的归属
        2.2.4 多元统计数据模型验证
        2.2.5 尿样中代谢物质的变化
        2.2.6 肝脏和肾脏中代谢物质的变化
    2.3 讨论
    2.4 结论
3 喹赛多在Wistar大鼠体内的急性毒理的代谢组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
        3.1.2 动物实验
        3.1.3 临床血生化检测
        3.1.4 组织病理切片
        3.1.5 肝脏与肾脏的组织提取
        3.1.6 样品的预处理与NMR检测
        3.1.6.1 NMR样品的制备
        3.1.6.2 样品的数据采集
        3.1.7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血生化检测结果
        3.2.2 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3.2.3 大鼠尿样、血样和肝脏代谢物的归属
        3.2.4 多元统计数据模型验证
        3.2.5 尿样中代谢物质的变化
        3.2.6 肝脏和血浆中代谢物质的变化
    3.3 讨论
        3.3.1 由药物代谢所引发的Wistar大鼠内源性代谢组的紊乱
        3.3.2 能量代谢的紊乱
        3.3.3 肠道菌群生命活动所受到的抑制
    3.4 结论
4 喹赛多在Wistar大鼠体内亚慢性毒理的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剂
        4.1.2 动物实验
        4.1.3 临床血生化检测
        4.1.4 组织病理切片
        4.1.5 肝脏与肾脏的组织提取
        4.1.6 样品的预处理与NMR检测
        4.1.6.1 NMR样品的制备
        4.1.6.2 样品的数据采集
        4.1.7 数据分析
        4.1.8 表达谱全基因组测序
        4.1.8.1 样本
        4.1.8.2 RNA提取与微阵列检测
        4.1.8.3 数据分析
        4.1.9 qRT-PCR检测
    4.2 结果
        4.2.1 实验期间动物体重以及进食量的变化
        4.2.2 血生化检测结果
        4.2.3 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
        4.2.4 大鼠尿样、血样、肝脏以及肾脏代谢物的归属
        4.2.5 多元统计数据模型验证
        4.2.6 尿样中代谢物的变化
        4.2.7 肝脏代谢物的变化
        4.2.8 血样代谢物的变化
        4.2.9 肾脏代谢物的变化
        4.2.10 表达谱全基因组测序与qRT-PCR结果
        4.2.10.1 表达谱全基因组测序聚类分析
        4.2.10.2 表达谱基因变化
        4.2.10.3 qRT-PCR检测结果
        4.2.10.4 与发生显着变化基因有关的通路与网络
    4.3 讨论
        4.3.1 长期的喹赛多暴露所导致的机体脂类代谢的紊乱
        4.3.2 长期的喹赛多暴露所导致机体的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的紊乱
        4.3.3 长期的喹赛多暴露所导致机体的氨基酸代谢的紊乱
        4.3.4 长期的喹赛多暴露所导致机体的核苷酸代谢的紊乱
        4.3.5 长期的喹赛多暴露所导致机体肝脏的炎性反应
        4.3.6 长期的喹赛多暴露所导致机体神经系统的病变
        4.3.7 长期的喹赛多暴露所导致机体肠道菌群的变化
    4.4 结论
5 总结与展望
    5.1 Kunming小鼠和Wistar大鼠对喹赛多急性暴露反应的异同
    5.2 Wistar大鼠对喹赛多亚慢性暴露的反应以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

(9)改善活体光学成像的光透明皮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皮肤的结构与光学特性
    1.2 现有可用于光学观测的皮窗模型
    1.3 皮肤光透明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问题的提出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组织散射对激光散斑衬比成像质量的影响
    2.1 皮肤光透明过程的蒙特卡罗模拟
    2.2 光透明方法提高激光散斑衬比成像质量的实验研究
    2.3 分析与讨论
    2.4 小结
3 高效皮肤光透明剂选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3.1 光透明剂的初步筛选
    3.2 分子动力学模拟实现高效皮肤光透明剂的选型
    3.3 离体皮肤光透明效果的实验验证
    3.4 促渗剂增加光透明剂向皮肤中的渗透
    3.5 小结
4 基于光透明的脊背皮窗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活体大鼠脊背光透明皮窗实施皮下血流成像
    4.3 活体大鼠脊背光透明皮窗实施重复血流成像
    4.4 分析与讨论
    4.5 小结
5 基于光透明的足垫皮窗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2 离体足垫皮肤光透明剂的选型
    5.3 活体小鼠足垫光透明皮窗提高皮肤血流成像质量
    5.4 可开合足垫皮窗实施重复血流成像
    5.5 活体小鼠足垫皮窗提高细胞荧光成像质量
    5.6 分析与讨论
    5.7 小结
6 基于光透明的鼠耳皮窗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2 光透明剂增强鼠耳的光透明效果
    6.3 活体鼠耳皮窗实施皮肤血流成像
    6.4 活体鼠耳皮窗实施循环血细胞监测
    6.5 分析与讨论
    6.6 小结
7 光透明剂的安全性研究
    7.1 动物模型
    7.2 光透明剂的安全性评价方法与实验步骤
    7.3 光透明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和过敏性
    7.4 光透明剂对皮肤的光毒性
    7.5 光透明剂对皮肤和机体的毒性
    7.6 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2 本文主要使用的英文缩写

(10)氚标乙酰甲喹的合成及其在动物体内的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立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喹恶啉类的代谢动力学研究
        1.2.2 喹恶啉类的残留消除研究
    1.3 研究内容、目标与目的意义
2 氚标乙酰甲喹的合成与质量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药品和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氚标乙酰甲喹的合成
        2.1.4 氚标乙酰甲喹的HPLC测定
        2.1.5 氚标乙酰甲喹的液闪仪测定
        2.1.6 氚标乙酰甲喹的放射活度测定
        2.1.7 氚标乙酰甲喹的稳定性研究
    2.2 结果
        2.2.1 氚标乙酰甲喹的产率
        2.2.2 氚标乙酰甲喹的鉴定及化学纯度
        2.2.3 氚标乙酰甲喹的放化纯度
        2.2.4 氚标乙酰甲喹的比活度
        2.2.5 氚标乙酰甲喹的稳定性
    2.3 讨论
3 氚标乙酰甲喹在大鼠、鸡和猪体内的处置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剂与材料
        3.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3 溶液配置
        3.1.4 试验动物
        3.1.5 动物分组与给药
        3.1.6 样品收集
        3.1.7 样品总残留测定
        3.1.8 样品的提取与净化
        3.1.9 样品中代谢物的分离鉴定
        3.1.10 组织中代谢物的定量分析
    3.2 结果
        3.2.1 乙酰甲喹在大鼠、鸡、猪体内的排泄
        3.2.2 乙酰甲喹在大鼠、鸡、猪体内的分布
        3.2.3 乙酰甲喹在大鼠、鸡、猪体内各组织的提取率
        3.2.4 乙酰甲喹在大鼠体内代谢物的鉴定
        3.2.5 乙酰甲喹在鸡体内代谢物的鉴定
        3.2.6 乙酰甲喹在猪体内代谢物的鉴定
        3.2.7 乙酰甲喹在大鼠体内代谢物的相对定量
        3.2.8 乙酰甲喹在鸡体内代谢物的相对定量
        3.2.9 乙酰甲喹在猪体内代谢物的相对定量
        3.2.10 乙酰甲喹在大鼠、鸡和猪体内主要代谢物的残留消除规律
    3.3 讨论
        3.3.1 乙酰甲喹排泄分布的特点
        3.3.2 乙酰甲喹代谢的种属特点
        3.3.3 乙酰甲喹的残留标示物
        3.3.4 乙酰甲喹的毒性化合物
4 全文创新性总结
5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答辩提问及解答

四、喹乙醇对大鼠的光毒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检测章鱼胺、喹乙醇中的应用[D]. 孙世明.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2]喹乙醇降低小鼠配子质量及生殖力相关研究[D]. 高雨晴.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3]空气污染物颗粒通过芳香烃受体干扰皮肤屏障修复的机制与预防措施研究[D]. 朱元正. 南昌大学, 2018(07)
  • [4]喹恶啉-1,4-N-二氧化物的抗微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 程古月,王旭,潘源虎,戴梦红,郝海红,袁宗辉. 中国新药杂志, 2017(02)
  • [5]喹恶啉类药物对产气荚膜梭菌及猪痢疾短螺旋体的抗菌作用机理研究[D]. 徐帆帆. 华中农业大学, 2016(05)
  • [6]当归的谱效相关性研究及光毒性化合物的含量测定[D]. 杨英来. 兰州大学, 2014(11)
  • [7]喹恶啉类遗传毒性分子机制[D]. 杨盼盼.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8]喹赛多毒理性质的代谢组学研究[D]. 黄重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2013(11)
  • [9]改善活体光学成像的光透明皮窗研究[D]. 王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10]氚标乙酰甲喹的合成及其在动物体内的处置研究[D]. 尹伏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喹乙醇对大鼠的光毒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