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川铜镍矿田构造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民[1](2019)在《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强矿产资源储备是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保障,而勘查深部资源是实现资源保障的重要方向。金川铜镍矿床是我国最大的铜镍生产基地,在此开展深部勘查对增加资源储备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深部勘查,地质研究是基础条件,地球物理能够依据地下介质的物性差异进行找矿,方法手段多元、探测深度大、分辨率高,是重要的科学技术支撑条件。本文以地质研究为铺垫,通过对分辨率互补的地球物理位场勘探和电法勘探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对金川铜镍矿区深部的成矿有利部位进行了推断。1.通过系统收集和分析前人资料及卫星重力数据处理,野外踏勘,岩矿鉴定及物性测试,获得以下认识:(1)金川铜镍矿床位于区域北西向展布的重、磁异常梯级带上,处于华北板块与祁连地块的交接部位,与已知的龙首山陆缘带相对应,显示了其形成与深大断裂的发育有关。界面反演结果表明,龙首山处于地壳厚度的陡变带,地壳厚度约55 km,北东向的华北板块地壳厚度变化相对较小,反映了其稳定地块的属性;西南部的祁连地块地壳厚度较大,且不均一,说明该区构造运动复杂,曾受到强烈的推覆挤压作用,而导致不均一的变形。(2)铜镍矿床的产出与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关系密切,含矿岩体主要侵位于长城系白家嘴子组地层中,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较大;与北西向构造关系最为密切,北西向断裂常起控矿作用,褶皱往往起改造富集作用;矿区超镁铁质岩体是成矿母岩,亦是围岩,矿体往往产出于岩体的下部。矿床成因不一,主要以深部熔离-贯入成矿为主。矿石矿物主要由雌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橄榄石、辉石等组成,完整矿物晶形较少,矿物裂隙发育,且常具有明显的蚀变现象,表明矿体形成具有多期次的特征,且曾受到强烈的后期改造作用。(3)基于密度、磁性和电阻率特征,矿区岩、矿石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铜镍矿石,表现出高密度、高磁性、低电阻率的特征;第二类是超基性岩体,呈密度高、磁性强、电阻率中等的特征;第三类是超基性岩体的围岩,具有密度低、磁性弱、电阻率高的特征。这些物性特征的差异性,为研究区地球物理的勘查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2.为获取更丰富的与矿相关的信息,对位场数据处理的方法进行了研究。(1)传统的位场数据分离方法仅强调区域场和局部场或多尺度分离的方法存在模态混叠的现象,为了更多且更有效地提取不同尺度的位场数据信息,一维和二维双树复小波被首次引入到位场数据的处理中,该方法具有近似的平移不变性、更多的方向选择性,以及限制数据冗余的特点,模型试验表明,该方法相比小波分析具有优越性,可以更好地实现多频率混叠信号的不同尺度信息分离。另外,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基本算子,通过调整不同尺寸的形态学结构元素,提出了对一维和二维信号实现多尺度分解的形态学算子,模型试验表明,形态学算子能够很好地对不同尺度的信号进行分离,而且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2)针对传统位场数据边界识别方法常存在输出边界模糊、抗噪能力差、不能均衡强弱异常或在正负异常同时存在时具有虚假边界存在的问题,基于数学形态学良好的边缘刻画能力及抗噪性能,本文先构建了一种新的边界识别算子MMA,该算子可以利用其极大值有效地对位场数据的边缘进行识别,为了使其具有均衡强弱异常的能力,提出了MMAZ和MMAT两种均衡的边界识别滤波器,模型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倾斜角法、倾斜角的总水平导数、Theta图法等几种传统的边界识别滤波器,这两种滤波器不仅可以均衡不同幅值的异常,而且输出的边界更加收敛,同时在正负异常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没有虚假额外边界的产生,以及具有良好的抗噪能力。(3)反演是位场数据处理与解释中定位异常地质体空间位置、物性参数估计及地下构造推断的重要方法,对深部矿产勘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位场数据反演常存在多解性、反演结果精度低以及计算效率低的缺点,本文采用光滑L0范数紧支撑聚焦方法及GPU并行计算,来快速地获取准确度高的位场数据反演结果。并通过不同埋深的两个地质体模型对该方法的效果进行了验证。3.利用这些位场处理方法对矿区的航磁异常数据进行了处理。边界识别结果显示,矿区北西向构造最为发育,北东向次之;已知含矿岩体的及矿区南延区正航磁异常的边界被确定。位场分离及反演结果均表明,矿区深部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4.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地球物理方法的深部探测能力及建立找矿模型,通过多个模型的重、磁模拟以及矿区以往实际的CSAMT数据反演结果,对深部异常体的位场异常特征及CSAMT的找矿指示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对于深部找矿,应该重视研究区航磁数据等值线宽缓的低正异常区域,但低正舒缓磁异常未必反映的是深部的超基性岩体,亦有可能是与超基性岩体具有几倍磁性差异的混合岩带或部分变质岩系等其他磁性略大的地质体,这是因为对于同等规模的异常体,由有效磁化强度不同而引起的磁异常差异在浅部表现的比较明显,差异较大,在深部则相反,差异较小。另外,鉴于研究区岩、矿体较大的倾角(50°80°),该区磁异常变化基本可以忽略岩、矿体倾角的影响。在研究区异常幅值相同的不同区域,正异常水平距离的范围越大,则可能代表目标体埋藏越深,规模越大。相似特征的磁异常可能是分布复杂的磁异常体所引起的,对于深部找矿,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和结合丰富的已知地质、钻探等综合信息,从而能更为合理地给出有利的深部找矿位置。面对深部找矿,重力与磁法基本表现出相似的异常特征。电阻率差异反映出的破碎带亦是重要的找矿指示。结合地质、地球化学、遥感及其他找矿标志,建立了以地质-地球物理为主的找矿勘查模型。5.依据找矿勘查模型,结合矿区内实测的重、磁、电剖面数据的处理结果,对矿区及周边深部有利的找矿地段进行了分析,并圈定有利靶区6个。关于主矿区东部大范围的高磁异常区(东湾勘查区),在其深部未找到有利的找矿地段。
杜汉忠[2](2010)在《生产矿山实例》文中研究表明1鞍山铁矿鞍山铁矿田位于辽宁省鞍山市,由城南的两个鞍形山峰而得名。鞍山铁矿田包括齐大山、红旗、大孤山、东鞍山、西鞍山、眼前山、关门山、砬子山、谷首峪、小岭子、黑石砬子、张家湾、祁家沟、西大背等大、中型矿床,合计储量占全省铁矿总量的60%。鞍山铁矿产于中太古代花岗岩-绿岩带的千枚岩、片岩中,或花岗岩的包体内。含铁层位2~10个,主矿层1个。累计探明储量79亿吨。
李佐[3](2009)在《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控矿构造研究》文中认为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甘肃省金昌市,以其超大规模和典型的成矿特征而闻名于世,是我国重要的铜镍金属矿产基地。论文在收集、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野外地质调查,收集大量的地质信息,鉴定岩石、矿石标本,运用地质理论和地史学分析方法,同时从构造研究入手,着重研究了构造与成矿的关系。运用地质力学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上分析了矿区构造的演化和变迁。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总结成矿规律,提出了新的控岩控矿构造体系。通过对金川矿田构造的系统分析与研究,取得以下新的认识和进展:(1)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含矿岩体的空间展布主要取决于控岩断裂的空间展布形式与力学性质的演化。(2)金川矿田四个含矿岩体向同一地段侧伏,该地段可能为含矿超基性岩浆上升的通道,是今后找矿的重要地段。(3)在查明矿区构造形迹的基础上,理顺了构造序次,分析了各期构造形成的应力场。(4)认为构造与成矿关系密切,北西向深大断裂控制含矿超基性岩体空间展布;北东向横跨褶皱可使矿体在褶皱核部增厚;早期切割含矿岩体的断裂可使矿化进一步富集;北北东向构造破碎带是控制岩浆热液充填型矿体形成的主要构造。基于以上认识,对已知矿床深边部找矿前景做了分析,根据含矿岩体在空间上的展布形式和延伸规律,预测了找矿远景地段。
张新虎,王世宇,牛洪斌,丁宏伟,刘建宏,贾志磊[4](2016)在《甘肃省地矿局六十年地质工作综述——纪念甘肃省地矿局建局60周年》文中指出甘肃省地矿局建局60年来,先后完成了全省中小比例尺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发现并探明了资源储量世界排名第3的金川铜镍矿和白银铜矿、镜铁山铁矿、玛曲大水金矿、敦煌方山口钒矿、肃北塔尔沟钨矿、合作早子沟金矿、西和大桥金矿、肃南卡瓦铁矿、阿克塞余石山铌钽矿等为代表的大中型矿床180余处,发现各类矿产地875余处;完成了全省中小比例尺区域地质、水工环地质调查,评价了主要水源地和地质灾害的勘察;取得了一批地质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及省级科技成果奖励;为我国及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文章对甘肃省地矿局承担的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勘查、水工环地质、地质科技等方面进行较系统、全面总结,对今后地质工作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杜玉良[5](2003)在《甘肃省铜矿主要类型与勘查前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肃铜矿资源丰富,成矿类型发育齐全。但是,已探明储量与铜矿化强度极不相称;重要铜矿生产基地的资源保障形势严峻。深化区域成矿规律认识与拓宽勘查研究思路尤为重要。 本论文在总结、分析前人成果资料基础上,以区域成矿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地质学、矿床学及相关专业、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综合多种成矿信息,对甘肃省铜矿主要成矿类型及其成矿地质构造背景、时空分布特征与主要控(成)矿条件进行了研究;从矿产勘查的角度,初步总结了甘肃铜、金及多金属矿产的发育、富集与区域成矿规律;探讨了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与大型-超大型铜矿床的形成关系;研究分析了甘肃铜矿资源的勘查前景与找矿方向,提出了该区矿产勘查研究新思路。 通过研究认为: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及斑岩型三种铜矿类型,是甘肃的主要铜成矿类型,其主成矿阶段为中元古代、古生代以及中生代;特定大地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含矿建造、区域性深大断裂以及后期斜向构造-岩浆活动带,是该区铜、金及多金属成矿的主要控矿因素,三者在空间上的复合是矿床体形成的有利部位。甘肃境内由西向东增强的北东向构造带,是我国东部滨西太平洋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带向大陆西部的延伸表现;伴随该期构造-岩浆活动,区内发生了重要的区域性成矿作用,并使处于该期构造活动带的先期金属矿产遭受了较强的叠加与再生改造。甘肃西秦岭、祁连、龙首山等成矿带的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是在地质构造发展演化过程中“生长”而成的;研究分析其“生”成背景与后期成“长”的条件,有利于客观认识成矿与富集规律、合理确定研究思路与勘查方案等。提出了进一步找矿工作部署与矿产勘查研究的新思路;指出了主要铜成矿类型的成矿有利区带,划分了成矿远景区;从资源勘查开发角度,探讨了铜矿生产基地后续资源保障与老矿山解困的主要途径。
樊步恭[6](1988)在《金川铜镍矿田的构造特征》文中提出金川矿田受入字型构造控制,矿液运移和成矿与断裂构造密切相关。受张性断裂控制岩体的膨大部位,动力分异表现明显,岩相呈环状,各类型的工业矿体多分布在这些部位;受压性断裂控制的狭窄处岩相分异不清,矿体形成受到限制。反映出物质运动与构造的内在联系。本文研究了四个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以及早期构造对晚期构造的限制和晚期构造对早期构造的迁就、利用、改造。它们在长期构造活动中形成了目前的构造格架,在现今地应力场中断裂构造对岩体的稳定性具有很大影响,是造成矿山开采中出现滑坡、巷道变形的主要原因之一。
廖文建[7](2016)在《金川铜镍矿区构造岩相填图、应力场分析和深部成矿预测》文中认为金川铜镍矿位于甘肃省金昌市,是我国最大的Ni-Cu-PGE矿床和这类矿床理论的研究基地。为了进一步提高矿田构造研究水平,在研究区开展“金川铜镍矿区构造岩相填图、应力场分析和深部成矿预测”,本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科学意义及指导找矿价值。作者参加了导师的“新疆罗布泊镍(铜)矿整装勘查区矿田构造研究”和“金川铜镍矿田构造岩相观测”等项目。以矿田构造理论为研究支撑,在10条总长约6.5千米的构造岩相分带剖面实测基础上,编制了“金川铜镍矿区的构造岩相成矿图”,结合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测试的分析资料,通过开展构造应力场分析、韧脆性变形特征和成岩构造环境的研究,依此提出成矿深度5-6Km的构造校正新数据,为深部成岩成矿规律和深部预测,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进展:1.据岩石地球化学数据二次开发,可知原始岩浆来自大陆边缘裂谷的苦橄拉斑玄武岩,属高镁玄武质岩浆。众多样品中的δEu=0.380.99,显示矿区整体有一定负铕异常,且稀土配分模式中,Nb含量亏损,这说明成矿过程同时经历了分离结晶与地壳混染作用。PGE标准化蜘蛛网中,呈现PPGE左倾的富集特征,也暗示了成矿过程的熔离结晶作用。硫同位素结果表明硫源主要来自于上地幔,可能经历了弱的分馏或地壳混染。2.编制了1:1万“金川Ⅱ矿区构造岩相成矿图”,为揭示矿区的构造与成岩成矿规律,建立的构造岩相图例和识别标志,探讨了新的研究思路,提出了新的资料成果。3.开展主要岩石矿物的韧-脆性变形的观测,获得橄榄石、石英的定量化分析数据:蚀变二辉橄榄岩、含辉橄榄岩、弱钾化花岗岩和未蚀变混合花岗岩的矿物变形总量及韧/脆性变形比率分别为3555%、0.430.57(脆-韧性变形构造带),4555%、1.88(韧性变形构造带),5570%、2.12(韧性变形构造带)及3045%、2.75(韧性变形构造带)。4.本文简要总结了区内构造应力场特征,且对橄榄石、石英进行了古应力差大小和岩石应变测算分析,结果显示它们的应变比值与古应力差测算结果分别为1.57、51.58-68.35Mpa,2.56、43.23-65.21Mpa。5.应用地质温度计及构造校正的方法,获得橄榄岩的成岩成矿深度值:在岩石成岩资料研究基础上,通过构造研究估测成岩深度为11.9328.44Km;且在前人流体包裹体测试估算的成矿压力和岩石变形测量基础上,采用构造应力校正法估算了金川成矿深度值=-5192.98-6214.96m。
魏铮[8](2009)在《甘肃金川铜镍矿床58号矿体成因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青甘地洼区走廊地洼系龙首山隆起带,矿体主要产在超镁铁质岩中,以其规模大、品位高而着名。现已发现铜镍硫化物矿床4个。本论文在分析、研究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首先从金川3个矿区的矿床地质特征入手,采用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同位素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矿区地层、构造以及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总结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对金川矿田铜镍硫化物矿床成因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本文通过对58号矿体深入细致的野外地质调查,掌握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在矿床成因方面提出了新的认识。在着重研究58号矿体的控矿构造,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成矿模式。研究认为,58号矿体为热液充填型矿体,不具有接触交代成矿的特点。矿体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破碎带有一定规模,矿体大都分布在破碎带内。破碎带既是导矿构造也是容矿构造,由于破碎带在成矿前后都有活动,因此既是有利成矿的构造也是破坏矿体的构造。成矿过程具有多期的特点,成矿与岩浆的反复上侵和构造的多次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在分析控矿因素,总结成矿规律的基础上,认为58号矿体有自身的成矿物质来源,即在矿体深部存在隐伏的超基性岩体。并根据物探和化探资料对58号矿体深边部进行了成矿预测和工程验证设计。
翟裕生[9](2003)在《区域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文中研究说明成矿是一种复杂的地质作用,区域构造与区域地球化学是控制成矿的基本要素。文中简略叙述了构造成矿研究的历史,论述了大型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提出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是引发成矿作用的一种重要机制。通过对我国矿田构造研究的回顾,总结提出构造研究的一些思路,同时对区域地球化学与成矿、上地幔元素丰度与成矿以及地球化学急变带与成矿等做了简要的讨论,认为岩石圈及地质体中一定含量的金属元素是成矿的必要条件,而成矿尚需一定的地质作用对这些金属元素的浓集。
张新虎[10](2007)在《甘肃省区域构造及区域成矿找矿研究》文中提出甘肃省内具有北山、祁连山和西秦岭三个古生代碰撞型造山带,是中国地质构造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祁连山是中国最为重要的早古生代与海相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VHMS)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带,而其北邻的龙首山则为中国元古宙最主要的岩浆铜镍硫化物(铂族金属)矿床成矿带,西秦岭是中国最主要的蚀变岩型金矿成矿区。甘肃省的古板块构造格局是在古生代生成的。早古生代初期至晚古生代末,甘肃省分属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柴达木-祁连板块和扬子板块,其古生代地质历史实际就是板块聚敛的过程。这种聚敛过程不是固定的简单的合,而是在不断运动和运移过程中的消。古秦岭、古祁连、古北山洋壳在寒武纪由于板块运移的挤压而破裂,并相对于刚性块体俯冲,或者沿活动陆缘破裂并产生不同期次的俯冲消减,俯冲线逐渐向大洋及洋盆方向移动,洋面收缩,直至大洋及洋盆消亡;同时在活动大陆边缘形成沉积-火山物质的堆积和加积,每次俯冲运动都会相应地产生一部分新生陆壳(增生地体),使陆块逐渐向外增长,最后导致不同大陆板块的最终碰撞,形成了西秦岭、祁连山、北山古生代碰撞型造山带。因此,甘肃省自新元古代以后的构造发展主要为聚敛过程,并在晚古生代末聚合形成统一大陆。后来的各个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仅仅是在原有格局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并明显地复杂化。如在中新生代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块板碰撞作用的波及,产生一系列挤压运动,沿原有的一些断裂构造产生区域性的隆起和沉降,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景观。论述了甘肃省地球物理场特征和造山带的地壳结构,探讨了地球物理场与成矿的关系。以全省的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为基础,研究省内39种(SiO2、Al2O3、Fe2O3、CaO、MgO、K2O、Na2O、P、Ti、Ba、Mn、Cu、Zn、Pb、Sr、Zr、Cr、Ni、La、V、Th、Co、Nb、Y、Ag、Cd、Li、As、Sb、Hg、W、Mo、B、Be、Bi、Sn、F、Au、U)元素(其中前七种为氧化物)在各时代地层中的分布特征。对全省地球化学场进行了归并和划分,共划出地球化学省7个,地球化学域21个,地球化学带14个,讨论了各地球化学带(省、域)的特征及其与已发现矿产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全省共划分出5个成矿域(Ⅰ级成矿区带)、8个成矿省(Ⅱ级成矿区带)、12个成矿区带(Ⅲ级成矿区带)、22个成矿亚区带(Ⅳ级成矿区带)的新见解。论证了每个Ⅳ级成矿区带内的地质成矿背景及矿化异常特征,并划分了矿田(Ⅴ级)。同时通过对省内矿床的形成时代、成矿环境、地质成矿作用及矿床“自然组合”的研究认识,基本确定了省内成矿系列序次,重点是对成矿系列类型及成矿系列、成矿亚系列进行了划分和鉴别,提出全省有11个成矿系列类型、39个成矿系列的新认识。对甘肃省内主要的金属矿产金、铜、铅锌、钨矿成矿控制因素从矿质来源、空间定位、成矿元素富集动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提出了主要金属矿产成矿的控制因素及找矿方向和远景区,论证了找矿突破的可能性。
二、金川铜镍矿田构造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川铜镍矿田构造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动态及发展现状 |
1.2.1 深部金属矿床地球物理探测进展 |
1.2.2 位场数据处理方法概述 |
1.2.3 金川铜镍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岩浆活动 |
2.3 区域构造 |
2.3.1 构造特征 |
2.3.2 区域构造演化 |
2.4 地球物理场特征 |
2.4.1 区域重力场特征 |
2.4.2 区域磁场特征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3.1.2 构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3.1.3 岩浆岩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
3.1.4 铜镍矿成因模式 |
3.2 矿体特征 |
3.2.1 矿体类型、赋存位置及规模 |
3.2.2 矿石特征 |
3.3 岩、矿石物性特征研究 |
3.3.1 密度参数 |
3.3.2 磁性参数 |
3.3.3 电阻率特征 |
3.3.4 岩、矿石综合物性特征 |
第4章 位场数据处理方法与矿区航磁异常信息提取研究 |
4.1 位场分离方法研究 |
4.1.1 小波分析与经验模态分解多尺度分离方法 |
4.1.2 基于双树复小波的异常多尺度分离 |
4.1.3 基于形态学滤波的异常多尺度分离 |
4.1.4 理论模型试验 |
4.2 位场数据边界识别方法研究 |
4.2.1 基于形态学的基本边界识别算子 |
4.2.2 边界识别均衡滤波器 |
4.2.3 理论模型试验 |
4.3 基于SL0范数约束及GPU并行计算的聚焦反演 |
4.3.1 基于SL0范数紧支撑聚焦反演的原理 |
4.3.2 等效格架与GPU并行计算 |
4.3.3 理论模型试验 |
4.4 金川铜镍矿区航磁异常特征与信息提取研究 |
4.4.1 金川铜镍矿区航磁异常基本特征 |
4.4.2 矿区磁异常边界与磁源信息提取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川铜镍矿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研究 |
5.1 地质找矿标志 |
5.2 地球物理深部探测能力研究及其找矿标志 |
5.3 找矿模型建立 |
第6章 铜镍矿深部及周边成矿预测 |
6.1 矿区周边航磁异常找矿意义分类 |
6.2 研究区深部成矿预测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认识和结论 |
7.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控矿构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际应用意义 |
1.2 金川铜镍矿床地质工作进展 |
1.2.1 矿区人文地理与自然经济 |
1.2.2 矿区地质工作概况 |
1.2.3 前人地质工作评述 |
1.3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1.3.3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1.3.4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二章 大地构造背景及区域地质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2.1 区域地层及其分布 |
2.2.2 区域地层岩相分析 |
2.3 区域构造 |
2.3.1 区域构造格架 |
2.3.2 区域构造演化与发展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区域岩浆岩及其分布 |
2.4.2 区域岩浆岩活动特征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产地质特征 |
3.1 赋矿地层及岩性 |
3.2 控矿构造 |
3.3 含矿超基性岩特征 |
3.4 矿体地质 |
3.4.1 矿体外部形态特征 |
3.4.2 矿体内部结构特点 |
3.4.3 围岩蚀变特征 |
3.5 矿床成因 |
3.5.1 成矿物质来源 |
3.5.2 矿物包体成分分析 |
3.5.3 同位素地质分析 |
3.5.4 矿物包体测温 |
3.5.5 成矿过程与后期改造 |
第四章 矿区地质构造特征 |
4.1 矿区主要构造形迹 |
4.1.1 褶皱构造 |
4.1.2 断裂构造 |
4.1.3 节理构造 |
4.2 矿区构造演化及构造应力场 |
4.2.1 各期次构造应力场分析 |
4.2.2 含矿岩体空间分布与断裂构造演化的关系 |
4.2.3 含矿岩体的空间展布形式 |
4.3 构造序次与构造演化 |
4.3.1 纬向构造及其演化 |
4.3.2 经向构造及其演化 |
4.3.3 北东向构造及其演化 |
4.3.4 北西向构造及其演化 |
第五章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及构造成矿预测 |
5.1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
5.1.1 褶皱与成矿的关系 |
5.1.2 断裂与成矿的关系 |
5.1.3 构造对变质热液成矿作用的控制 |
5.2 成矿构造系统 |
5.2.1 含矿岩体定位的构造条件 |
5.2.2 矿体定位的构造条件 |
5.2.3 导矿、容矿构造 |
5.3 断裂构造地球化学 |
5.4 构造控矿预测 |
5.4.1 成矿预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5.4.2 卫片解译 |
5.4.3 成矿预测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照片说明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甘肃省地矿局六十年地质工作综述——纪念甘肃省地矿局建局6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工作概况 |
1.1 地质工作投入及完成主要工作量 |
1.2 甘肃省累计查明资源储量概况 |
2 基础地质调查 |
2.1 区域地质调查 |
2.2 区域化探 |
2.3 区域物探 |
2.4 区域遥感调查 |
3 矿产地质调查和勘查 |
3.1 区域矿产调查 |
3.2 矿产勘查 |
3.2.1 矿产勘查主要工作阶段及成果 |
4 水工环地质工作 |
4.1 水文地质工作 |
4.1.1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 |
4.1.2 矿区、城镇供水水文地质工作 |
4.1.3 农田供水水文地质调查 |
4.1.4 地热区和矿泉水勘察 |
4.1.5 地下水环境监测 |
4.2 工程地质勘察 |
4.3 环境地质调查 |
4.4 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工作 |
5 地质科技 |
5.1 地质矿产图编制 |
5.2 地质专题研究 |
5.2.1 重要地学研究成果 |
5.2.2 获奖成果 |
(5)甘肃省铜矿主要类型与勘查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 勘查研究现状与进展 |
二、 甘肃铜矿勘查研究史简述 |
三、 选题目的和意义 |
四、 主要工作量 |
五、 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一章 甘肃省铜矿发育特征及其类型划分 |
第一节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
一、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 |
二、 构造单元划分 |
三、 大地构造相基本特征 |
第二节 铜矿类型划分与区域分布概况 |
一、 划分依据与原则 |
二、 铜矿类型划分方案 |
三、 区域铜矿分布特征 |
第三节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一、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二、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二章 铜矿主要类型与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第一节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型铜-镍矿 |
第二节 海相火山岩型铜矿 |
一、 白银厂铜矿田 |
二、 嘉峪关桦树沟铁铜矿床 |
三、 肃南县石居里铜矿 |
四、 清水县陈家庙铁铜矿床 |
五、 甘肃文县筏子坝铜矿 |
第三节 斑岩型铜矿 |
一、 甘肃金塔县白山堂铜矿 |
二、 甘肃肃北县公婆泉铜矿 |
第四节 矽卡岩型铜矿 |
一、 矽卡岩型铜矿发育概况 |
二、 典型矿床 |
第五节 沉积砂页岩型铜矿 |
一、 陆相沉积砂页岩型铜矿 |
二、 海相砂页岩型铜矿 |
第六节 脉型铜矿 |
第三章 地质演化历史中铜成矿规律研究 |
第一节 甘肃铜矿的时空发育规律 |
一、 含铜层位与主要成矿阶段 |
二、 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地质背景 |
第二节 主要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 |
一、 含矿建造分析 |
二、 地质构造与铜矿化的关系 |
三、 铜矿床的后期叠加改造与变化 |
第三节 地质构造发展演化与铜成矿 |
一、 大陆裂谷-岛弧发展时期的铜成矿作用 |
二、 陆内造山阶段的铜成矿作用 |
第四章 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对铜矿床的控制与影响 |
第一节 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特征 |
一、 本区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特点 |
二、 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带发育特征 |
第二节 印支-燕山期构造与大型-超大型矿床的耦合关系 |
一、 印支-燕山期构造与主要内生矿产的分布 |
二、 印支-燕山期构造对主要内生矿产的控制与影响作用 |
三、 印支-燕山期构造对铜矿床的叠加改造作用 |
第三节 北东向构造控矿带的划分与研究意义 |
一、 北东向构造控矿带的划分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五章 甘肃铜矿勘查前景与找矿方向 |
第一节 铜矿找矿标志与模型 |
第二节 铜成矿带、成矿远景区研究划分 |
一、 划分依据与标准 |
二、 主要成矿带划分 |
三、 铜成矿远景区的确定 |
第三节 铜主要成矿远景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
一、 A类成矿远景区 |
二、 B类成矿远景区 |
三、 C类成矿远景区 |
第四节 铜矿勘查研究思路与找矿途径 |
一、 勘查研究的思路与策略 |
二、 找矿途径 |
第六章 资源危机矿山解困思考 |
一、 矿山资源现状简述 |
二、 老矿山的找矿前景与研究意义 |
三、 老矿山解困与资源拓展的主要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7)金川铜镍矿区构造岩相填图、应力场分析和深部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性研究成果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概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2.1 元古界 |
2.2.2 古生界 |
2.2.3 中、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4 岩浆活动 |
2.4.1 岩浆岩 |
2.4.2 脉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区构造岩相填图和剖面实测 |
3.1 剖面实测 |
3.1.1 剖面分布设计 |
3.1.2 典型剖面测量 |
3.2 构造岩相填图研究 |
3.2.1 构造岩相填图研究方法 |
3.2.2 填图图例建立 |
3.2.3 构造岩相带野外划分标志 |
3.2.4 构造岩相带镜下划分标志 |
3.2.5 构造岩相填图结果 |
第四章 矿田及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区地层 |
4.2 矿区构造 |
4.3 矿区岩浆岩 |
4.4 矿床地质特征 |
4.4.1 矿体特征 |
4.4.2 矿石特征 |
4.4.3 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
第五章 岩浆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 |
5.1 岩石学特征 |
5.2 岩石地球化学分析 |
5.2.1 主量元素 |
5.2.2 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 |
5.3 PGE特征 |
5.4 同位素地球化学 |
5.4.1 S同位素特征 |
5.4.2 H-O同位素特征 |
5.5 小结 |
第六章 矿区构造应力场及应变分析 |
6.1 构造应力场分期 |
6.2 古构造应力场测算分析 |
6.2.1 成矿构造应力场的恢复 |
6.2.2 古应力场测算 |
6.3 岩石应变测算分析 |
6.4 镜下应变测算分析 |
6.4.1 橄榄石、长石的显微变形特征研究 |
6.4.2 石英的显微变形特征研究 |
6.4.3 韧脆性变形定量化标志 |
6.5 小结 |
第七章 成矿时代及深部成矿预测 |
7.1 成矿时代 |
7.1.1 锆石SHRIMP U-Pb年龄 |
7.1.2 Re-Os等时线年龄 |
7.2 矿床深部成矿规律 |
7.2.1 成岩深度 |
7.2.2 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 |
7.3 成矿模式 |
第八章 结论 |
8.1 结论 |
8.2 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甘肃金川铜镍矿床58号矿体成因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实际应用意义 |
1.2 金川铜镍矿床地质工作进展 |
1.2.1 矿区人文地理与自然经济 |
1.2.2 矿区地质工作进展 |
1.2.3 58号矿体地质勘探概况 |
1.2.4 前人地质工作评述 |
1.3 本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1.3.3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1.3.4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二章 矿区地质及矿床地质 |
2.1 大地构造背景与区域地质 |
2.1.1 大地构造背景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构造演化 |
2.2 矿区地质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矿区岩浆岩 |
2.3 矿床地质特征 |
2.3.1 Ⅰ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
2.3.2 Ⅱ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
2.3.3 Ⅲ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
2.3.4 贫矿、富矿、特富矿 |
2.4 矿区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 |
2.4.1 控矿因素分析 |
2.4.2 成矿规律 |
2.5 矿床成因 |
2.5.1 同位素地质特征 |
2.5.2 矿物包体成分 |
2.5.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2.5.4 矿床成因 |
第三章 58号矿体地质特征 |
3.1 矿体围岩特征 |
3.2 矿体外部形态特征 |
3.3 矿体内部结构特征 |
3.4 控矿构造 |
3.5 成矿期划分 |
第四章 58号矿体成因分析 |
4.1 成矿物质来源 |
4.2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分析 |
4.2.1 成矿温度 |
4.2.2 成矿压力和深度 |
4.3 矿体成因与成矿模式 |
第五章 58矿体成矿预测 |
5.1 58号矿体成矿元素迁移与富集 |
5.2 58号矿体控矿因素分析 |
5.3 58号矿体矿化富集规律 |
5.4 58号矿体周边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
5.5 58号矿体深边部成矿预测 |
5.5.1 成矿预测思路与方法 |
5.5.2 成矿预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与认识 |
6.2 58号矿体找矿前景 |
6.3 58号矿体深边部找矿设计与验证 |
参考文献 |
照片及说明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参与的科研项目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区域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城构造与成矿 |
1.1 构造成矿研究简史 |
1.2 大型构造与成矿 |
1.3 构造体动力学体制转换与成矿 |
1.4 我国的矿田构造研究 |
1.5 成矿构造研究思路 |
2 区域地球化学与成矿 |
2.1 地球化学块体与成矿 |
2.2 上地幔元素丰度与成矿 |
2.3 地球化学急变带与成矿 |
2.4 区域地质-地球化学作用的成矿能力 |
(10)甘肃省区域构造及区域成矿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选题的由来及意义 |
1.2 论文领域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 学术思想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研究工作简况和完成主要工作量 |
1.6 主要创新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矿产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2.1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2.1.1 北山地区 |
2.1.2 龙首山地区 |
2.1.3 祁连地区 |
2.1.4 西秦岭地区 |
2.1.5 陇东地区 |
2.2 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及观点 |
2.2.1 区域大地构造 |
2.2.2 区域矿产研究 |
第三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3.1 区域地层及其含矿性 |
3.1.1 区域地层的分布 |
3.1.2 区域地层的含矿性 |
3.2 岩浆岩及其含矿性 |
3.2.1 岩浆岩的分布 |
3.2.2 岩浆岩的含矿性 |
3.3 区域构造 |
3.3.1 古板块边界及蛇绿岩带及其特征 |
3.3.2 构造单元的划分 |
3.3.3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
3.4 区域矿产分布概况 |
第四章 区域地球物理场和地球化学场 |
4.1 区域地球物理场 |
4.1.1 地球物理工作概况 |
4.1.2 区域岩石的物性 |
4.1.3 区域重磁场 |
4.1.4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矿产的关系 |
4.2 区域地球化学场 |
4.2.1 工作概况 |
4.2.2 元素在地层中的分布特征 |
4.2.3 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 |
4.2.4 元素地球化学块体 |
4.2.5 地球化学分区和地球化学异常带 |
第五章 区域成矿带 |
5.1 概述 |
5.1.1 概念及定义 |
5.1.2 研究概况 |
5.2 成矿区带划分圈定原则及依据 |
5.3 甘肃省成矿区带的划分 |
5.3.1 成矿域(Ⅰ级)划分 |
5.3.2 成矿省(Ⅱ级)划分 |
5.3.3 成矿区(带)划分(Ⅲ、Ⅳ、Ⅴ级成矿区带) |
5.4 主要成矿区(带)特征 |
第六章 区域矿床成矿系列 |
6.1 概述 |
6.1.1 概念及定义 |
6.1.2 成矿系列的研究方法 |
6.2 矿床成矿系列组合和类型的划分 |
6.2.1 矿床成矿系列组合划分 |
6.2.2 矿床成矿系列类型的划分 |
6.3 矿床成矿系列 |
6.3.1 元古代矿床成矿系列 |
6.3.2 古生代矿床成矿系列 |
6.3.3 中新生代矿床成矿系列 |
第七章 主要金属矿床成矿控制因素及找矿方向 |
7.1 金矿成矿的控制因素及找矿方向 |
7.1.1 金矿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 |
7.1.2 金矿的找矿标志 |
7.1.3 金矿的找矿方向和远景区 |
7.2 铜(多金属)矿成矿的控制因素及找矿方向 |
7.2.1 铜(多金属)矿成矿的控制因素及标志 |
7.2.2 铜(多金属)矿的找矿方向和远景区 |
7.3 铅锌矿成矿的控制因素及找矿方向 |
7.3.1 铅锌矿成矿的控制因素及标志 |
7.3.2 铅锌矿的找矿方向和远景区 |
7.4 钨矿成矿的控制因素及找矿方向 |
7.4.1 钨矿成矿的控制因素及标志 |
7.4.2 钨矿的找矿方向和远景区 |
第八章 结语 |
8.1 论文要点 |
8.2 对于未来研究的一些思考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科研成果、已出版专着和发表论文 |
附录Ⅱ 主要获奖研究成果 |
四、金川铜镍矿田构造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川铜镍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D]. 张建民. 吉林大学, 2019(02)
- [2]生产矿山实例[A]. 杜汉忠. 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下册), 2010
- [3]甘肃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控矿构造研究[D]. 李佐. 中南大学, 2009(04)
- [4]甘肃省地矿局六十年地质工作综述——纪念甘肃省地矿局建局60周年[J]. 张新虎,王世宇,牛洪斌,丁宏伟,刘建宏,贾志磊. 甘肃地质, 2016(03)
- [5]甘肃省铜矿主要类型与勘查前景研究[D]. 杜玉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3(03)
- [6]金川铜镍矿田的构造特征[J]. 樊步恭. 西北地质, 1988(01)
- [7]金川铜镍矿区构造岩相填图、应力场分析和深部成矿预测[D]. 廖文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2)
- [8]甘肃金川铜镍矿床58号矿体成因及成矿预测研究[D]. 魏铮. 中南大学, 2009(04)
- [9]区域构造、地球化学与成矿[J]. 翟裕生. 地质调查与研究, 2003(01)
- [10]甘肃省区域构造及区域成矿找矿研究[D]. 张新虎. 兰州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