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共(马)文件重申继续坚持马列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黄晶[1](2021)在《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印共(马)现已成为印度政坛举足轻重的左翼政党,尤其在印度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其能够凭借自身实力在喀拉拉邦持续或间断的执政近三十年,取得了可观的政绩,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创造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奇迹。印共(马)自1957年在喀拉拉邦执政以来,面对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结合本国实际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本邦的社会主义道路。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近30年以来,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了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从而提高了邦内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促进了该邦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印共(马)在经济发展政策、党的建设以及党内团结方面存在的问题,使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道路曲折且艰辛,多次失去政权,执政经历起起落落。但是印共(马)并没有丧失信心,始终坚定社会主义的发展信念,为印度其他的邦乃至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对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理论和实践进行理论探讨,一方面可以为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特里普拉邦的执政提供经验,推动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以及各国共产党的发展起鼓舞作用,为各国共产党提供可借鉴的发展经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参照和启示。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分析归纳法和历史研究法对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探讨,全文部分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概述。本部分重点对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背景和执政情况进行介绍。首先是结合当时的国内外背景分析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的条件。第一,二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大党地位的下降为印共(马)执政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印共的分裂以及受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向分裂使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也面临着挑战。其次对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六落七起的过程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第二部分,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理论。从政治方面来看,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人民民主革命”理论来指导和建设社会主义,为其奠定了执政的基础;从经济方面看,印共(马)始终强调发展的重要性,用发展的眼光发展农业和商业以推动喀拉拉邦经济的发展;从教育及医疗卫生方面来看,印共(马)非常重视邦内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发展,把教育和医疗卫生的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从社会方面来看,印共(马)紧紧依靠人民,重视群众工作,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党的建设方面来看,印共(马)始终强调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思想建设和廉政建设,大力建设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第三部分,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实践。从政治方面来看,印共(马)采取通过建立廉洁的行政机构以及落实潘查雅特制度恢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从经济方面来看,印共(马)实施土地改革,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恢复和发展经济;从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公共事业方面来看,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期间大力推动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使喀拉拉邦的教育以及医疗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从社会方来看,印共(马)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人民服务;从党的建设方面来看,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时不断完善党的组织建设,开展一系列的党建活动,巩固其执政基础。第四部分,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评析。从经验、教训以及意义三个方面对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进行了总结和思考。从经验方面来看,印共(马)在喀拉拉邦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在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断地推动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的发展;从教训方面来看,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时没有处理好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关系,导致工业发展相对落后。除此之外,印共(马)也没有将党组织建设的完善和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而且在发展过程中相对忽视了与党内其他派别的合作,导致党内问题不断;最后是意义方面,阐述了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的意义,指出了其为印共(马)在其他邦的执政提供了经验,甚至为印度乃至世界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借鉴。总之,本文通过对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使我们对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的具体实践和发展理论有了一个更加客观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齐婉兵[2](2020)在《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成长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文中提出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是以毛泽东主义为基础诞生的政党。在冷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时异军突起,发展壮大,是世界共产党团体中独具特色的政党。该党在建立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革命道路迅速壮大,成为尼泊尔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但在武装斗争取得不小成就后,它却决定放弃武装斗争,走议会道路,成功在大选中获胜成为执政党,组成联合政府执政。然而执政道路十分坎坷,曾三次执政,目前与另外的左翼政党尼共(联合马列)合并为尼泊尔共产党。尼共(毛)主导及影响尼泊尔政局20多年,仍是尼泊尔政坛一支重要力量,在尼泊尔具有重大影响力。尼共(毛)的发展独具特色和亮点。一方面领导建立了尼泊尔新的国家制度,另一方面为国际共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开辟了新的道路。尼共(毛)坚持马列毛主义不动摇,又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符合尼泊尔国家实际的发展道路,在思想理论、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群众路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发展乃至执政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有益启示。
朱广渊[3](2019)在《印度纳萨尔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印度纳萨尔运动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半期,是一场由印度共产党毛派激进党员领导的旨在通过武力迅速推翻印度政府的农民起义。该运动于1967年3月在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地区一个叫纳萨尔巴里的村庄兴起后,迅速向周围地区传播。此后,印度除了东北部个别地区外,其余各邦均出现纳萨尔巴里式的武装斗争。然而纳萨尔运动兴起后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受到政府的打击,武装斗争一度陷入被动局面。20世纪70年代,纳萨尔各派别内部分化明显,大部分派别开始放弃武装斗争转而参加议会选举。但纳萨尔运动并没有因此而消亡,仍然坚持武装斗争的少数派别对前期斗争路线进行调整后,纳萨尔运动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出现回潮,甚至在本世纪初表现出短暂复兴趋势。本文主要对印度纳萨尔运动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阶段的具体变化、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四章内容。第一章分析纳萨尔运动兴起的背景。首先是介绍印度独立后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涉及社会主义类型经济模式的失灵、民主政治异化等问题,了解底层人口生存状况和参加纳萨尔运动的原因。其次是介绍纳萨尔运动兴起前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情况,从而理清印度共产党毛派激进分子为何要发起纳萨尔运动。第二章介绍纳萨尔运动兴起之后纳萨尔派在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发展以及在各邦的活动情况。本章介绍了纳萨尔运动兴起的过程和影响以及纳萨尔运动有关组织建设和战略战术等问题,探讨了纳萨尔运动在印度八个邦的活动情况。第三章是对纳萨尔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分化趋势进行论述,其中包括介绍组织上的分化、斗争路线上的分化以及造成分化的原因。第四章主要介绍纳萨尔运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状况,内容主要包括20世纪90年代纳萨尔运动的回潮和本世纪初短暂复兴情况。本章分析了纳萨尔运动出现回潮的原因以及本世纪初期纳萨尔运动短暂复兴的表现和原因,以及印度政府应对纳萨尔运动的措施。
王靖雯[4](2019)在《新世纪以来印度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析》文中研究指明印度共产党成立于1925年12月26日,是印度国内最早成立的共产党组织,印度主要左翼政治力量。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印度,只有印度共产党这一个共产党组织。印度共产党组织在1964年10月和12月被一分为二,其中一派称为印度共产党(马)(Communist Party of India[Marxist)),另一派仍然沿用“印度共产党”(以下简称印共)这一名称。新世纪以来印共(Communist Party of India)从盲目从众转变为独立自主,和印共(马)一样坚持议会斗争而不是用武装斗争来夺取政治权利,并极力表达团结印共(马)等积极的左翼力量的愿望。根据国内外不同发展现状以及客观现实需要,印共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为最终目标,通过党和革命运动积累的经验,深入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本文主要研究新世纪以来的印共及其后来的发展现状,梳理了印共的曲折发展历程,阐述了其社会主义理论发展政策,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对印共的整体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其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前期分为挣扎奋斗期、转折过渡期,后期分为分裂发展期、探索发展期、低速发展期;第二章分析了新世纪以来印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第三章介绍了新世纪以来印共为探索社会主义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包括国内和国外活动,主要从议会大选情况、地方选举情况、获得选民投票情况来阐述印度共产党在议会斗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进一步批判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右翼政府在国内实施的反人民主张,试图强调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缺陷;第四章从印共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印共所面临的不利和有利因素,通过对印共的研究,对进一步了解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主义政党发展趋势具有重大意义;最后,对印共的未来发展应该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概括总结。
王晴锋[5](2018)在《斯里卡库拉姆运动与早期的纳萨尔革命》文中提出20世纪60、70年代之交,安德拉邦的斯里卡库拉姆运动是早期纳萨尔运动的重要构成。斯里卡库拉姆的吉利贾人素来有抗争的传统,印度独立后他们的生存处境持续恶化,最终在印共的长期动员和组织下爆发了武装斗争,他们夺回土地、撕毁契约,并建立基层政权。但是,纳萨尔派在斗争路线问题上存在分歧,这集中体现在安德拉群体与马宗达群体之间的矛盾,马宗达主张放弃以经济斗争为基础的群众路线,而强调歼灭战以调动广大民众的革命能动性。由于战术的失误、内部矛盾纷争以及国家力量的强制镇压,导致斯里卡库拉姆运动走向衰落。在早期的纳萨尔运动中,印共(马列)的成立固然使革命者拥有属于自己的革命党,但它未能整合全印的革命团体,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剧内在冲突。随着马宗达等革命领导层的被捕和牺牲,第一阶段的纳萨尔运动也逐渐陷入低谷。
王晴锋[6](2018)在《纳萨尔派的意识形态及其争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的纳萨尔派信奉毛主义,主张以中国式革命道路夺取国家政权。在历史上,印共受中苏意识形态分歧的影响,并一度成为中苏意识形态斗争的试验场,双方都试图在印度验证自己的革命理论。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印度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不断地出现分化,先后成立的印共、印共(马)和印共(马列)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的分歧,具体而言,它们在统治阶级的性质、国家属性、议会政治、主要矛盾(敌人)以及革命道路等问题上存在根本性冲突。以印共(毛)为代表的纳萨尔派提出了关于印度革命的理论、纲领、战略和战术,主张以毛主义为思想武器,采取农民武装斗争的方式推翻印度资本主义政权。而主张议会政治实践的传统左派批评以纳萨尔派为代表的激进左派,认为印度自独立以来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半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土地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等级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印度也不是半殖民地国家,但政治经济领域的这种转型并没有反映在纳萨尔派的革命策略中。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纳萨尔主义是一种地方性的毛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在低种姓和部落群体中具有相当程度的合法性,并为组织民众进行武装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滕晨晨[7](2018)在《印共(马)的理论纲领及其在西孟加拉邦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简称“印共(马)”,是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最大的左翼政党之一。印共(马)从产生、发展至今经过了 54年的风雨历程,在此期间印共(马)经历了成立、发展、成熟与受挫。印共(马)得以在印度执政,与印度本身独特的政党政治体制不无关联,而印共(马)多年来的壮大与受挫,则与其理论纲领本身及对理论纲领的践行息息相关。自执政之日起,印共(马)的理论纲领为其执政提供指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尤其是苏东剧变及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印共(马)不得不在新的历史课题面前总结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而做出理论纲领的调整。从印共(马)的党纲及历届党代会的文件不难看出,印共(马)理论纲领所做出的调整及变动,当然,执政过程中理论纲领是要经过不断摸索及实践来检验的。2011年印共(马)丧失了在印度大邦西孟加拉邦连续34的执政权,遇到了执政过程中的重大发展难题,面对新的执政情况印共(马)需要不断对理论纲领进行丰富与完善,并在它的指导下开启新的探索。全文由前言、正文、结语及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正文部分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印共(马)本身的成立、发展过程进行回顾,并对印共(马)得以在印度地方执政所依托的国内政治体制进行介绍,以此作为探讨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执政的政治背景。第二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该章主要对印共(马)从产生初期至今的理论纲领进行介绍。这段时间内,印共(马)的理论纲领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国际及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印共(马)理论纲领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进行更新及补充完善。第三章也属于文章的主体部分。该章主要是对印共(马)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纲领指导下的具体实践进行研究,对印共(马)得以在西孟加拉邦执政的条件以及在西孟加拉邦具体的执政实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第四章主要对印共(马)的执政情况及其现实意义进行反思。通过其多年来在西孟加拉邦执政情况来反思印共(马)今后在印度的执政并对共产主义本身的发展进行了深度总结及反思。结语部分是在总结了全文的基础上,指出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是在其理论纲领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不同阶段的国际国内背景影响下的理论纲领的更新与变化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印共(马)的执政,印共(马)执政的成与败也归根结底与同时期理论纲领的制定与调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张晓曼[8](2018)在《苏东剧变后非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苏东剧变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就一直陷入低谷;然而,社会主义并没有“终结”,而是在低潮中奋进。表现之一是:21世纪初叶,社会主义出现了地区性复苏的迹象。原苏东地区的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欧洲的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南亚的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尼泊尔联合共产党(毛泽东主义)、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南非的南非共产党,通过议会斗争、或议会斗争和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长期执政、联合执政。本文主要讲述上述政党的执政路程,进而总结他们执政与失政的经验。本文除了绪论外共分5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上述政党的执政历程。把上述政党苏东剧变后至今的执政历史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逆势而上阶段(1991年-2001年);第二个阶段,平稳上升阶段(2001年-2008年);第三个阶段,不断下滑阶段(2008年至今)。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上述政党在社会主义陷入低谷时为什么能上台执政。论文主要从时代背景、历史依据、现实因素、理论创新和实践斗争五个方面论述这个问题。时代条件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历史依据是社会主义运动传统和实践、共产主义组织和政党在历史上的活跃表现;现实因素是新自由主义的危害、右翼政党的失败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理论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新认识;实践斗争是议会斗争、武装斗争。第三部分简单介绍了上述政党的施政方略,总结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发展经济,推进政治民主化,保障弱势群体利益,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积极同他国共产党来往是上述政党施政策略的相似之处。由于党情和国情的不同,上述政党施政方略或侧重中下层人民,或注重全面发展,或权衡外交往来,或政策反复,或自身定位精确、目标明确。第四部分简单分析2008年后上述政党为什么相继失去执政地位。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论述这个问题;人民的社会主义意识和政治理念模糊、执政联盟内部矛盾、党的建设出现问题是内部因素,国内反对党的不断进攻,国际势力的施压是外部因素。第五部分总结上述政党政党执政与失政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启示。基本经验是坚持指导思想不动摇,坚持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有机结合,加强党的建设,注重党的变革与转型,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和独立性之间的关系。重要启示是正确认识上述政党的执政现象,共以及产党实现执政的新方式。
王晴锋[9](2018)在《纳萨尔运动的内部分化及其原因探析》文中认为印度的纳萨尔运动是一部分分合合的历史,它的内部充满了意识形态和政治斗争,然而也不乏联合与整合的努力。从印共(马)中分裂出来的印共(马列)是许多纳萨尔组织的母体,其中主要包括印共(马列)(人民战争)和印共(马列)(解放)等。以纳吉·瑞迪为领导的安德拉共产党和以比哈尔邦为据点的毛派共产党中心是印共(马列)之外的重要革命组织。革命道路与斗争策略存在分歧、未能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印边境冲突与孟加拉解放运动加快了内部分裂、缺乏权威型领袖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国家力量的多重打压等因素是导致纳萨尔运动分裂与内斗的重要原因。
李玮琳[10](2016)在《印度共产党(毛)及其政策主张探析》文中认为印共(毛)是印度一个信仰毛主义的地下政党,目标是推翻印度政府。印共(毛)源起于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思潮影响下的印度,其后几经磨合、重组,于2004年完成了最终的合并统一,成为了一个在印度有较大影响力的共产党派别之一。印共(毛)始终坚持以暴力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式来夺取政权,反对走和平的议会斗争道路。在党的理论方面,印共(毛)有自己独立的党章和纲领。在政策主张方面,印共(毛)有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政策方针,同时在统战政策和对外政策方面也有自己的规划。印共(毛)的活动对印度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印共(毛)通过暴力革命和武装斗争获取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力,其所处政治地位影响着印度的发展和国际形象;另一方面,印共(毛)的崛起也影响着其与资产阶级政党以及共产党其他派别的关系,资产阶级政党与共产党其他派别针对印共(毛)的活动也做出了相应的对策。从长远来看,随着印共(毛)活动区域的扩大和暴力斗争次数的增加,加上印度政府对印共(毛)采取的应对措施,印共(毛)与政府的对抗日趋激烈,势必会对印度未来的发展和整个南亚地区的局势产生影响。全文主要由绪论、正文、结语及参考文献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叙述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正文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印共及印共(毛)诞生的国际国内背景。主要从国内外政治发展形势、重大区域事件以及国内现实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部分论述了印共(毛)的产生和发展。印共(毛)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46年印共领导的特伦甘纳农民起义,印共分裂后,其中领导的纳萨尔巴里运动的一派成为印共(毛)的组织源头,后期经过派系整合,于2014年发表合并声明,党的名称仍为印度共产党(毛主义)。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印共(毛)的纲领与政策主张。对其理论纲领、政治主张、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统战和对外政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对其提出的原因,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该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印共(毛)在印度政治格局中的影响。对其与资产阶级政党和共产党其他派别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对其对印度未来发展影响进行阐述。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出印共(毛)的产生发展是植根于印度政治经济状况的基础之上的,其存在与发展壮大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并且影响着南亚地区的局势。
二、印共(马)文件重申继续坚持马列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共(马)文件重申继续坚持马列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1)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选题依据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1.重点难点 |
2.创新点 |
一、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概述 |
(一)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的背景 |
1.国际背景 |
2.国内背景 |
(二)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的六落七起 |
1.第一次起落(1957年1月-1959年4月) |
2.第二次起落(1967年2月-1969年10月) |
3.第三次起落(1980年1月-1981年12月) |
4.第四次起落(1987年3月-1991年3月) |
5.第五次起落(1996年5月-2001年5月) |
6.第六次起落(2006年5月-2011年5月) |
7.东山再起(2016年5月-至今) |
二、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理论 |
(一)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人民民主革命”理论 |
1.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印共(马)的指导思想 |
2. “人民民主革命”理论 |
(二)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的执政理念 |
1.实现农业发展必须进行土地改革 |
2.积极借鉴中国经济改革经验 |
(三)重视教育及医疗的发展是印共(马)重要的执政理念 |
1.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希望 |
2.医疗是国家发展的保障 |
(四)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体的利益放在首位 |
1.改革体现人民的意志 |
2.重视群众工作 |
(五)党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
1.重视党的思想建设 |
2.重视党的廉政建设 |
三、印共(马)在喀拉拉邦的执政实践 |
(一)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
1.建立廉洁的行政机构 |
2.落实潘查雅特制度 |
3.恢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
(二)实施农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
1.实施土地改革 |
2.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经济发展政策 |
(三)积极推动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公共事业的发展 |
1.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
2.推动了医疗服务方面的进步 |
3.推动了公共事业的发展 |
(四)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
1.保护农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
2.保护妇女和失业人员的利益 |
3.保护贱民和部落民的利益 |
(五)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
1.完善党的组织建设 |
2.开展颇具特色的党建活动 |
四、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评析 |
(一)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成功的经验 |
1.结合本国国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
2.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 |
3.大力发展教育和医疗,创造独具特色的喀拉拉邦模式 |
(二)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的教训 |
1.深化改革,处理好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关系 |
2.加强自身建设,反对宗派主义和官僚主义 |
3.加强交流,妥善处理与左翼阵线其他派别的分歧 |
(三)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的意义 |
1.有利于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
2.为其他邦的执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2)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成长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尼共(毛)的建立发展及其显着成就 |
第一节 尼共(毛)的建立发展 |
一、尼共(毛)的诞生组建 |
二、尼共(毛)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尼共(毛)的显着成就 |
一、对尼泊尔国家制度的开创性贡献 |
二、为国际共运的发展提供崭新模式 |
第二章 将马列毛主义与本国实际结合,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
第一节 始终坚持马列毛主义的思想理论与分析方法 |
一、尼共(毛)对马列毛主义的阐释 |
二、以马列毛主义分析世界形势及国际共运变化 |
第二节 创造性提出“普拉昌达道路”并与时俱进发展 |
一、“普拉昌达道路”的提出 |
二、“发展21世纪民主”理论 |
第三章 善于从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提出及形成理论主张 |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战争思想 |
一、尼共(毛)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 |
二、尼共(毛)新民主主义武装革命道路的形成 |
第二节 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及策略 |
一、充分进行游击战 |
二、实施积极的战略防御 |
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则 |
第四章 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武装革命与议会道路的抉择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 |
第二节 21世纪初尼泊尔的内外形势 |
一、内部政局变化出现利于和平新局面 |
二、外部势力的打压不利于继续作战 |
第三节 尼共(毛)走向议会道路投身选举政治 |
一、尼共(毛)走向议会道路的可能性分析 |
二、尼共(毛)在议会政治中的实践活动 |
第五章 妥善处理与其他党派和各种势力的关系 |
第一节 战争时期尼共(毛)处理同内外势力的关系 |
一、争取议会反对派支持与建立民族阵线联盟 |
二、发展同他国共产党的关系争取外部势力援助 |
第二节 选举时期尼共(毛)处理同议会党派的关系 |
一、尼共(毛)与议会内主要党派的关系 |
二、尼共(毛)与其他左翼政党之间的关系 |
第六章 把党的建设贯穿始终并不断赋予新的内涵 |
第一节 党的思想建设 |
一、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
二、加强全党的思想政治教育 |
第二节 党的政治建设 |
一、发挥政治路线的引领作用 |
二、制定党的政治纲领 |
第三节 党的组织建设 |
第七章 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夯实党的民意基础 |
第一节 坚持走群众路线发挥群众作用 |
一、革命时深入群众形成强大的群众基础 |
二、选举时亲近民众形成独特的竞选策略 |
第二节 将民心民意需求作为党的行动指南 |
一、满足民众对和平环境的渴望 |
二、符合民众对国内变革的期待 |
第三节 采取服务民生的惠民政策巩固群众基础 |
一、经济政策切实满足人民的利益需求 |
二、社会政策注重妇女权益及孩童教育 |
第八章 尼共(毛)曲折发展历程的重要启示 |
第一节 要始终注重加强党的自身建设 |
一、重视党的革命性先进性纯洁性建设 |
二、要避免党组织的分裂 |
三、要将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
第二节 要妥善处理革命武装问题 |
一、尼共(毛)对军队领导权的放弃 |
二、尼共(毛)处理武装问题的教训启示 |
第三节 要守护革命成果维护人民利益 |
一、尼共(毛)对土地革命成果的抛弃 |
二、必须高度重视人民利益 |
第四节 要协调好党的对外关系 |
第五节 要善于积累执政经验提升执政能力 |
一、积累在复杂政治环境下的执政经验 |
二、提升应对外部势力干涉的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印度纳萨尔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印度纳萨尔运动兴起的背景 |
一、印度纳萨尔运动兴起的经济背景 |
(一)印度经济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
(二)土地改革效果不佳 |
二、印度纳萨尔运动兴起的政治背景 |
(一)印度民主政治建设内容 |
(二)民主政治建设效果不佳 |
三、印度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与毛主义运动 |
(一)印度早期共运与毛主义运动的兴起 |
(二)毛主义运动的发展 |
第二章 纳萨尔运动的兴起 |
一、纳萨尔巴里起义 |
(一)纳萨尔巴里起义过程 |
(二)纳萨尔巴里起义的影响 |
二、纳萨尔组织的建立 |
(一)政党组织的建立 |
(二)群众组织的建立 |
(三)军事组织建设 |
三、斗争战略和战术的完善 |
(一)马宗达完善斗争战略和政策 |
(二)改善斗争的战术 |
四、纳萨尔运动在印度各邦的活动情况 |
第三章 纳萨尔运动的分化 |
一、纳萨尔派斗争路线的分化 |
(一)反马宗达派的斗争路线 |
(二)支持马宗达派的斗争路线 |
二、纳萨尔派政党组织的分裂 |
三、纳萨尔派分化的原因 |
(一)纳萨尔派的内部原因 |
(二)印度政府的镇压 |
(三)外界的批评 |
第四章 纳萨尔运动的回潮与短暂复兴 |
一、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纳萨尔运动的回潮 |
(一)印共(马列)人民战争集团的活动情况 |
(二)印共(马列)党团组织的活动情况 |
二、本世纪初纳萨尔运动的短暂复兴 |
(一)纳萨尔运动复兴的表现 |
(二)纳萨尔运动复兴的原因 |
(三)印度政府的应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新世纪以来印度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1.研究缘起 |
2.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情况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本文的创新 |
(五) 概念界定 |
一、印共的发展历史 |
(一) 印共的诞生发展 |
1.1925-1947年:印共进入挣扎奋斗期 |
2.1947-1961年:印共进入转折过渡期 |
(二) 印共的分裂及曲折发展历程 |
1.1961-1989年:印共进入分裂发展期 |
2.1989-2011年:印共进入探索发展期 |
3.2011年至今:印共进入低速发展期 |
(三) 印共对印共(马)和印共(毛)的态度 |
二、新世纪以来印共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 |
(一) 印共自身的理论主张 |
1.指导思想和思想建设 |
2.政治纲领和政治建设 |
3.组织原则和组织建设 |
(二) 印共对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 |
1.苏联解体后做出的决策 |
2.强调廉洁政治,健全政治体制 |
3.保护国民经济利益,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
4.发展多元文化,维护世俗价值观念 |
(三) 坚持生产方式社会化 |
(四) 坚持“新民主革命”道路 |
(五) 印共对资本主危机的认识 |
三、新世纪以来印共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实践活动 |
(一) 新世纪以来印共国内政治参与表现 |
1.印共在印度大选中的表现 |
2.印共在地方选举表现 |
(二) 新世纪以来印共的国际实践活动 |
1.参加和举办国际会议 |
2.反对帝国主义干涉内政和声援被恐怖分子袭击的国家 |
3.积极与国外共产党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
(三) 印共反对右翼政党印度人民党联合政府的实践 |
1.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批判 |
2.对去国有化措施的抵制 |
3.对“印度教特性”的排斥 |
4.对印美核协议的不赞成 |
四、印共发展面临的困境机遇 |
(一) 印共发展面临的困境 |
1.印共在国内影响力不高 |
2.印共政策落实不到位 |
3.右翼政党和宗教文化势力庞大 |
(二) 印共发展面临的机遇 |
1.印共作为左翼政党仍然占据优势 |
2.印共独立自主意识增强 |
3.世俗主义政党和群众更加团结 |
(三) 印共发展现状启示 |
五、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斯里卡库拉姆运动与早期的纳萨尔革命(论文提纲范文)
一、斯里卡库拉姆运动的社会背景 |
二、革命的动力机制及其内在矛盾 |
三、印共 (马列) 的诞生及其张力 |
四、革命的转变 |
五、结语 |
(7)印共(马)的理论纲领及其在西孟加拉邦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印度的政党政治及印共(马) |
一、政党政治的形成和发展 |
(一) 印度多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二) 印共和印共(马) |
二、印共(马)的成立和发展 |
(一) 印共(马)的成立和发展条件 |
(二) 印共(马)的产生和发展 |
第二章 印共(马)理论纲领的演变 |
一、印共(马)理论纲领的调整背景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二、执政早期印共(马)理论纲领的初步探索 |
(一) 始终坚持马列主义与社会主义信念 |
(二) 始终强调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 |
(三) 注重巩固群众基础 |
(四) 强调党建的重要性 |
三、新时期印共(马)理论纲领的新探索 |
(一) 建立以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 |
(二) 经济上加大土改力度及对垄断企业的控制 |
(三) 建设第三种替代性力量 |
(四) 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
第三章 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 |
一、印共(马)执政的条件 |
(一) 国际条件 |
(二) 国内条件 |
二、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历程和举措 |
(一) 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发展历程 |
(二) 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执政初期的举措 |
(三) 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执政后期的举措 |
第四章 印共(马)执政的反思及现实意义 |
一、印共(马)执政的反思 |
(一) 未能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土地改革的关系 |
(二) 与左翼阵线内部的其他派别的团结出现裂痕 |
(三)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未能与时俱进 |
二、印共(马)执政的现实意义 |
(一) 为印共(马)以后的执政提供经验教训 |
(二) 推动印度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
(三) 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苏东剧变后非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0.1.1 选题的目的 |
0.1.2 选题的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3 本文研究方法 |
0.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1 苏东剧变后非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的历史过程 |
1.1 逆势而上阶段(1991 年—2001 年) |
1.1.1 印共(马)的地方执政 |
1.1.2 南非共产党“三方执政联盟” |
1.1.3 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议会斗争 |
1.1.4 尼泊尔主要左翼力量执政 |
1.2 平稳上升阶段(2001 年—2008 年) |
1.2.1 印共(马)的地方执政 |
1.2.2 南非共产党“三方执政联盟” |
1.2.3 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连续执政 |
1.2.4 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主政 |
1.2.5 尼泊尔的主要左翼力量联合执政 |
1.3 不断下滑阶段(2009 年至今) |
1.3.1 印共(马)丧失西孟加拉、喀拉拉邦的执政地位 |
1.3.2 南非共产党“三方执政联盟” |
1.3.3 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2009 年沦为反对党 |
1.3.4 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2013 年下台 |
1.3.5 尼泊尔主要左翼力量陷入内耗 |
2 苏东剧变后非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上台执政的社会历史条件 |
2.1 新科技革命和时代主题的转换是各政党执政的时代背景 |
2.1.1 新科技革命和生产力革命是各政党执政的物质前提 |
2.1.2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各政党执政的时代条件 |
2.2 执政经历和同联合执政方的共同奋斗史是各政党执政的历史依据 |
2.2.1 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后继者是摩共执政的历史优势 |
2.2.2 同联合执政方的共同奋斗史是南非共执政的历史基础 |
2.2.3 苏东剧变之前已经执政是印共(马)执政的历史条件 |
2.3 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新自由主义的后果是各政党执政的现实原因 |
2.3.1 资本主义矛盾激化是各政党执政的内在依据 |
2.3.2 新自由主义的后果是各政党执政的现实条件 |
2.3.3 右翼执政党的失败是各政党执政的直接条件 |
2.4 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认识为各政党提供执政理论 |
2.4.1 对资本主义的新认识是各政党执政的理论保证 |
2.4.2 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是各政党执政的理论指导 |
2.5 议会斗争以及议会斗争和武装斗争相结合是各政党执政的实现路径 |
2.5.1 议会斗争是各政党执政的有效方式 |
2.5.2 武装斗争是尼共(毛)执政的有力保障 |
3 苏东剧变后非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上台执政施政方略 |
3.1 施政方略的相同点 |
3.1.1 努力发展经济 |
3.1.2 推进政府改革 |
3.1.3 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 |
3.1.4 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事业 |
3.1.5 发展同各国共产党的往来 |
3.2 施政方略的特色 |
3.2.1 印共(马)的施政特色 |
3.2.2 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的施政特色 |
3.2.3 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的施政特色 |
3.2.4 尼泊尔主要左翼力量的施政特色 |
3.2.5 南非共产党的施政特色 |
4 2008 年经济危机后非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的原因 |
4.1 内部因素是各政党失政的主要原因 |
4.1.1 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政治意识缺乏 |
4.1.2 左翼联合阵线内部矛盾 |
4.1.3 党自身建设出现问题 |
4.2 外部因素是各政党失政的次要原因 |
4.2.1 右翼反对势力的不断进攻 |
4.2.2 极右翼势力的崛起 |
4.2.3 国际帝国主义势力施压 |
5 苏东剧变后非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与失政的经验与启示 |
5.1 基本经验 |
5.1.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
5.1.2 坚持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有机结合 |
5.1.3 注重党的变革和转型 |
5.1.4 正确处理统一战线和党的独立性的关系 |
5.1.5 加强党的建设 |
5.2 重要启示 |
5.2.1 正确认识非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的执政 |
5.2.2 共产党和左翼政党实现执政的新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纳萨尔运动的内部分化及其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共 (马列) 及其分化 |
(一) (后) 马宗达时代的印共 (马列) |
(二) 印共 (马列) (人民战争) |
(三) 印共 (马列) (解放) |
二、印共 (马列) 外部的主要革命组织 |
(一) 安德拉共产党 |
(二) 毛派共产党中心 |
三、纳萨尔运动分裂及内斗的原因 |
(一) 革命道路与斗争策略存在分歧 |
(二) 未能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 |
(三) 中印边境冲突与孟加拉解放运动加快了内部分裂 |
(四) 缺乏卡里斯玛式权威型领袖和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
(五) 印度政府采取软硬兼施的压制政策 |
结语 |
(10)印度共产党(毛)及其政策主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1. 选题缘由 |
2.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文章布局 |
3. 研究方法 |
一、印度共产党及印度共产党(毛)诞生的背景 |
(一) 国际环境 |
1. 印共产生的国际环境 |
2. 印共诞生的具体外部条件 |
(二) 国内环境 |
1. 印共产生的国内环境 |
2. 印共诞生的具体内部条件 |
二、印度共产党(毛)的产生和发展 |
(一) 印共(毛)的来源 |
(二) 印共(毛)的产生和发展 |
三、印度共产党(毛)的纲领与政策主张 |
(一) 印共(毛)的理论纲领 |
1. 关于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及奋斗目标 |
2.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 |
3. 关于当前的革命形势和政治策略 |
(二) 印共(毛)的国内外政策 |
1. 政治主张 |
2. 经济政策 |
3. 社会政策 |
4. 统战政策 |
5. 对外政策 |
四、印度共产党(毛)在印度政治格局中的影响 |
(一) 印共(毛)当前政治地位对印度发展的影响 |
1. 当前的政治地位 |
2. 对印度发展的影响 |
(二) 与资产阶级政党的关系 |
1. 与国大党的关系 |
2. 与现今执政党的关系 |
3. 与其他资产防级政觉的关系 |
(三) 与共产党其他派别的关系 |
1. 与印共(马)的关系 |
2. 与印度共产党的关系 |
(四) 对印度未来发展的影响 |
1. 对印度国家政治安全形势的影响 |
2. 对印度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印度共产党(毛主义)大事编年纪要 |
附录二:印度共产党(毛主义)党章 |
附录三:印度共产党(毛主义)党纲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印共(马)文件重申继续坚持马列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印共(马)在喀拉拉邦执政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 黄晶.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成长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D]. 齐婉兵. 外交学院, 2020(08)
- [3]印度纳萨尔运动研究[D]. 朱广渊.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2)
- [4]新世纪以来印度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探析[D]. 王靖雯. 华中师范大学, 2019(12)
- [5]斯里卡库拉姆运动与早期的纳萨尔革命[J]. 王晴锋. 深圳社会科学, 2018(02)
- [6]纳萨尔派的意识形态及其争论[J]. 王晴锋.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18(03)
- [7]印共(马)的理论纲领及其在西孟加拉邦的实践[D]. 滕晨晨.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8]苏东剧变后非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执政问题研究[D]. 张晓曼. 辽宁大学, 2018(04)
- [9]纳萨尔运动的内部分化及其原因探析[J]. 王晴锋. 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8(02)
- [10]印度共产党(毛)及其政策主张探析[D]. 李玮琳.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