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大鼠肝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的变化及固真方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谢丽荣[1](2021)在《基于“脑心同治”理论的脑心通方抗心肌缺血的蛋白表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脑心同治”理论在临床上对心脑血管这一复杂疾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以“脑心同治”理论为基础总结出的脑心通方在临床上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显着的疗效。因此本研究探究脑心通方对心肌缺血状态下心、脑损伤的治疗作用,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探究脑心通方的作用机制,最后采用免疫印迹的方法验证蛋白的表达。以期为脑心通方对心肌缺血状态下的“脑心同治”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临床上脑心通方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研究内容:研究一:药效学研究,旨在探究心肌缺血对心和脑的损伤情况,并通过给予不同浓度药物,测定不同时间点心和脑的相关指标,确定最佳给药剂量和最佳给药时间。研究二:蛋白质组学研究,旨在探究脑心通方对心肌缺血状态下心和脑中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三:蛋白质组学数据筛选研究,旨在挖掘不同组织间蛋白表达的关联,明确关联蛋白。研究四:验证实验研究,旨在进一步明确关联蛋白在脑心通方治疗心肌缺血状态下心和脑中的表达情况。方法:1.药效学研究:雄性SD大鼠120只,SPF级,随机分组,每组20只,分别为假手术组、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LAD)模型组、阳性药卡托普利组(10.125 mg/kg)、脑心通低剂量组(110mg/kg)、脑心通中剂量组(220mg/kg)和脑心通高剂量组(440 mg/kg)。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大鼠均采用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造模后持续给药,分别于第3d和第14 d测定各组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血流动力学、心肌酶谱(ALT、AST、CK和LDH)和脑含水量,确定心肌缺血对心和脑的影响及最佳给药剂量和最佳给药时间。2.蛋白质组学研究: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按药效学方法建立心肌缺血模型,用最佳给药剂量持续灌胃,至最佳给药时间点对大鼠进行心肌、皮层和海马组织提取,将各组织破碎、离心后,得到组织提取液。将各组织提取液用BCA法测定蛋白浓度,然后采用凝胶电泳技术进行蛋白的质控,最后将蛋白进行提取、定量、酶切及脱盐处理,采用纳升级反相色谱Orbitrap Fusion Lumos进行蛋白质分析,检索UniprotRat(2019.4.20 Download)数据库,然后将得到的质谱原始文件经MaxQuant软件处理,最后用GO、KEGG、STRNG对差异蛋白的功能及相互作用进行分析。3.蛋白质组学数据筛选研究:分析各组织中差异蛋白的表达情况,挖掘各组织间差异蛋白的关联。分析心肌、皮层和海马组织中差异蛋白的回调情况,对比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给药组与模型组蛋白表达的上调或下调情况。然后通过KEGG分析差异蛋白的作用通路,挖掘组织间差异蛋白的联系,分析在心肌组织中有回调的蛋白在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且通过KEGG分析差异蛋白的作用通路,进而明确心肌、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的关联蛋白。4.验证实验研究:将分析得到的差异蛋白数据进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验证,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作为内参蛋白,对心肌、皮层和海马组织中的关联蛋白进行验证。结果:1.药效学研究:3d时,心肌梗死面积结果:脑心通高剂量组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显着减少(P<0.05);血流动力学结果:脑心通低剂量组大鼠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显着降低(P<0.05);心肌酶谱结果:脑心通低剂量组大鼠LDH的含量显着降低(P<0.05),脑心通中剂量组和脑心通高剂量组大鼠ALT、AST、CK和LDH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脑含水量结果:脑心通各给药组大鼠脑含水量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心肌梗死面积:脑心通中剂量组和脑心通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显着减少(P<0.05);血流动力学结果:脑心通低剂量组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心通中剂量组左心室收缩压(LVSP)和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酶谱结果:脑心通低剂量组ALT、AST和LDH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脑心通中剂量组ALT、AST和LDH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1),脑心通高剂量组中ALT、AST、CK和LDH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01);脑含水量结果:脑心通中剂量组和脑心通高剂量组大鼠的脑含水量均显着降低(P<0.05)。2.蛋白质组学研究:在心肌组织中,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下调的蛋白有176个,上调的蛋白有50个;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下调的蛋白有81个,上调的蛋白有136个。这些蛋白的作用通路主要集中于代谢途径、帕金森病、亨廷顿病、氧化磷酸化和阿尔茨海默病。在皮层组织中,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下调的蛋白有140个,上调的蛋白有125个;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下调的蛋白有66个,上调的蛋白有73个。这些蛋白的作用通路主要集中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氧物酶体、脂肪酸生物合成、肥厚型心肌病和心肌收缩。在海马组织中,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下调的蛋白有90个,上调的蛋白有152个;与模型组比较,给药组下调的蛋白有76个,上调的蛋白有58个。这些蛋白的作用通路主要集中于寿命调节途径、RNA运输、真核生物中的核糖体生物发生、可卡因成瘾和色氨酸代谢。3.蛋白质组学数据筛选研究:差异蛋白SCAI蛋白在心肌组织中表达下回调,在海马组织中表达上回调;NADH脱氢酶(泛醌)1β亚复合物9在心肌组织中表达上回调,在皮层组织中为模型组表达下调,给药组表达下调;线粒体NADH脱氢酶(泛醌)铁硫蛋白4在心肌组织中表达上回调,在海马组织中的表达为模型组中表达无差异,给药后表达下调。其中NADH脱氢酶(泛醌)1β亚复合物9和线粒体NADH脱氢酶(泛醌)铁硫蛋白4都具有共同的作用通路: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产热、氧化磷酸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4.验证实验研究:在心肌组织中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SCAI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1),B2RYW3RAT、NDUS4RAT的相对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SCAI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01),B2RYW3RAT、NDUS4RAT的相对表达均显着增加(P<0.01)。在皮层组织中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SCAI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B2RYW3RAT、NDUS4RA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中SCAI蛋白和NDUS4RAT蛋白相对表达量略有降低(P>0.05),B2RYW3RA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略有增加(P>0.05)。在海马组织中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SCAI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5),B2RYW3RAT蛋白和NDUS4RAT蛋白相对表达量略有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中SCAI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P<0.001),B2RYW3RA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略有增加(P>0.05),NDUS4RA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P<0.001)。结论:1.心肌缺血对心和脑都有一定程度的损伤,给药后损伤得到缓解,并确定了最佳给药剂量和最佳给药时间。2.心肌组织中共有443个差异蛋白,皮层组织中有404个差异蛋白,海马组织中有376个差异蛋白。这些蛋白的作用通路主要集中于代谢途径、帕金森病、亨廷顿病、氧化磷酸化和阿尔茨海默病等。3.筛选得到各组织间有关联的差异表达蛋白为SCAI、B2RYW3RAT和NDUS4RAT,且蛋白的作用通路主要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产热、氧化磷酸化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4.WB验证差异蛋白SCAI蛋白和线粒体NADH脱氢酶(泛醌)铁硫蛋白4在心肌和海马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与蛋白质组学数据基本一致,可以作为脑心通方对心肌缺血状态下“脑心同治”的靶点蛋白。
孙成成[2](2021)在《基于线粒体相关蛋白通路探讨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包括一系列因血管因素引起或导致的认知能力下降的综合征,涵盖了与血管疾病相关的所有类型的认知障碍,范围从轻度认知障碍到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目前,由于临床表现的异质性和当前诊断标准的局限性,VCI的流行病学较难开展,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及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上升,VCI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也不断上升。VCI病因及病理机制复杂,与机体炎症反应、自由基损伤、胆碱能受损、细胞凋亡及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但VCI仍被认为是可以防治的。目前,VCI的主要治疗方法是通过治疗脑血管疾病和其他VCI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来预防,目前尚无可改善疾病的有效药物治疗方法。本课题组拟定了防治VCI的中药复方—参麻益智方,已批准为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备案(备案号:Z20200005000)。该方由人参、天麻、鬼箭羽、川芎组成,具有益气增智、活血化瘀的功效。前期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参麻益智方可以改善VCI大鼠及患者认知和神经功能。由此,本研究以参麻益智方作为干预药物,观察其对VCI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和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对脑组织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和AMPK/PPARα/PGC-1α/UCP2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组织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为其防治VCI提供科学依据。目的确定参麻益智方的提取工艺及主要有效成分;观察参麻益智方对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造成慢性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和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慢性脑低灌注大鼠脑能量代谢和线粒体障碍相关蛋白AMPK、PPARα、PGC-1α、UCP2的病理机制及参麻益智方的干预效应机制及可能的作用靶点。方法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系统(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分析参麻益智方的主要化学成分。SPF级SD大鼠70只,雌雄各半,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手术成功后筛选认知障碍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成4组:模型对照组(Model)、盐酸多奈哌齐组(Donepezil)(0.45 mg/kg体质量)、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MYZ-H)(11.88 g生药/kg体质量)和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SMYZ-L)(2.97g生药/kg体质量)。另设假手术组(Sham),每组各10只大鼠。灌胃给药,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体积纯净水灌胃,连续灌胃8周后进行相关指标检测。Morris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MWM)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学改变;比色法检测血清中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含量;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含量;比色法检测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含量;非酶促免疫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还原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含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和形态改变;脑组织中提取线粒体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mRNA表达的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 AMPK、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 蛋白的表达。结果1参麻益智方成分稳定明确课题组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系统分析了参麻益智方的主要化学成分,并结合文献报道,确定了参麻益智方中人参皂苷、天麻素、阿魏酸、原儿茶酸、β-谷甾醇等多种主要化学成分。2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2.1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定位航行实验:与第1天相比,所有大鼠在训练第2天的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EL)均明显缩短(P<0.05,P<0.01),提示所有大鼠均表现出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第三天开始EL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模型组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和盐酸多奈哌齐组EL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提示参麻益智方和盐酸多奈哌齐均可提高VCI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空间探索实验: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穿越原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目标象限活动路程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穿越原平台次数均显着增加,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目标象限活动路程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2.2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海马CA1区病理形态的影响光学显微镜下海马组织显示,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整齐,连接紧密,胞内结构完整,胞膜清晰,胞质丰富,核膜、核仁较明显,未见神经元变性或坏死。模型组大鼠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散乱、稀疏,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层次减少,部分出现核固缩现象,可见细胞空泡变性,甚至坏死现象。盐酸多奈哌齐组、参麻益智方低、高剂量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排列较模型组有一定的改善,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有明显增加,细胞结构较完整,细胞膜较为清晰,偶见细胞空泡变性,少有细胞坏死现象。2.3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血清Ach、AchE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Ach含量显着减少,AchE含量显着增多,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Ach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AchE含量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各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2.4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IL-1β、TNF-α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低、高剂量组IL-1β含量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1);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低、高剂量组TNF-α含量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2.5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血清GSH、MDA、SOD、GSH-PX含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GSH、GSH-PX含量均显着减少,MDA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GSH、GSH-PX含量均显着增加,MDA含量均显着减少,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OD含量均显着增加,统计学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P<0.01)。各给药组之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的影响3.1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数量的影响参麻益智方干预后荧光显示线粒体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说明参麻益智方能增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的VCI大鼠的线粒体数量。3.2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结构基本正常,排列整齐,膜形态基本完整,线粒体嵴致密,无明显肿胀和空泡形成。模型组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结构明显改变,线粒体膜模糊,部分膜出现破裂,线粒体嵴断裂,疏松溶解,并伴有基质颗粒减少或消失。盐酸多奈哌齐组和参麻益智方高剂量、低剂量组线粒体结构明显改善,线粒体膜总体清晰,线粒体嵴基本完整,说明参麻益智方可以改善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结构。3.3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关键蛋白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AMPK、PPARα、PGC-1α和ATP5A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参麻益智方干预后,AMPK、PPARα、PGC-1α和ATP5A mRNA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P<0.01)。模型组UCP2mRNA表达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盐酸多奈哌齐组、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MYZ-H)和参麻益智方低剂量组(SMYZ-L)UCP2mRNA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4参麻益智方对VCI大鼠脑组织线粒体关键蛋白AMPK、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蛋白表达的影响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参麻益智方高剂量组(SMYZ-H)pAMPK、PPARα、PGC-1α、UCP2、ATP5A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AMPK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提示AMPK可能通过磷酸化参与此途径。结论1确定了参麻益智方的最佳提取工艺及主要化学成分,为探讨其防治VCI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提供了化学物质基础。2脑组织线粒体结构改变和能量代谢障碍可能是VCI的重要病理基础。3参麻益智方具有提高慢性脑低灌注致VCI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并改善海马组织的病理形态,保护神经元,增强胆碱能系统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其作用机制和提高线粒体关键蛋白AMPK、PPARα、PGC-1α、UCP2的表达,改善脑组织能量代谢相关。
马如风[3](2020)在《基于ATF3/MAP2K3/p38 MAPK通路探究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梗后大鼠心室重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最新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地区居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发病率仍保持上升趋势,且渐趋年轻化。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Ventricular remodeling,VR)是心肌梗死后心脏出现的一种代偿性、继发性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多种影响因素。长期持续的心室重构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最终诱发心力衰竭或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影响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率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抑制或逆转心室重构过程已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室重构的关键环节。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患者基本中医证型为气虚血瘀证,或兼挟其他证型。活血益气中药及其有效组分作为基本方在治疗心室重构方面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尤其是有效组分中药,其成分相对明确,药理作用较为清晰,且制剂多样、携带方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表明,三七总皂苷(Panaxnotoginsengsaponins,PNS)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减少心肌耗氧量等药理作用;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A,Tan IIA)能通过抑制心肌纤维化,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改善心脏神经重构和电生理异常等;人参总皂苷(Total ginsenosides,TGS)显着的耐缺氧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脂质代谢和能量转化过程,从而改善AMI后的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三者是本院院内制剂活血化瘀方主要组成药物的中药有效成分,单独应用可在不同层面上保护心肌梗死后心血管系统重构,而三者联合使用干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还未有研究。最新文献研究表明,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可以通过调节NFκB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心肌缺血期的炎症浸润,同时抑制TGF-β1和Collagenl.的表达,降低心肌成纤维细胞功能,保护心肌细胞及其细胞外基质的重构;还能通过减少心肌细胞中Runx1、提高PPARα的表达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根据导师的多年临床用药经验和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结合网络药理学预测药物-疾病靶点,本研究探索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PNS、TanⅡA、TGS联合用药,以PNS为君,TanⅡ 和 TGS 分别佐使,通过调节 ATF3、MAP2K3、p38MAPK、TGF-β1、Collagen I、NFκB p65、IκB、Runx1、PPARα 等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激活 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发挥防治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为将活血益气组分中药开发成防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临床新药提供扎实有力的实验依据。研究方法结扎健康的SPF级SD(Sprague Dawley)雄性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血管,构建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均分为六组:模型组(MI)、福辛普利组(Fosinopril,FIP,1.2mg/kg·d)、三七总皂苷组(PNS,40mg/kg·d)、丹参酮IIA 组(TanⅡA,70mg/kg·d)、人参总皂苷(TGS,30 mg/kg·d)、组分配伍组(Component compatibility,CC,PNS 40mg/kg-d+Tan IIA 70mg/kg.d+TGS 30mg/kg.d);假手术组(Sham)大鼠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相同位置只穿线不结扎,作为阳性对照。各给药组以灌胃方式给予相应药物,MI组大鼠和Sham组大鼠给予去离子水,连续给药4周。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心脏超声后取材,计算各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Heartweight/bodyweight,HW/BW);用HE和Mansson染色法观察大鼠心脏的病理学改变和心肌纤维化程度;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心室重构标志物CRP、TNF-α、GDF-15和MMP9/TIMP1水平以及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AMP水平;用化学比色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法和RT-PCR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 ATF3/MAP2K3/p38 MAPK 信号通路中 ATF3、MAP2K3、p38 MAPK、NFκB p65、TGF-β1、Collagen I、Runx1、PPARα等相关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1.1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明显升高,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缩短分数(LVFS)显着降低(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LVIDs和LVIDd降低,LVEF和LVFS升高(P<0.01或0.05);其中组分配伍中药组心脏超声各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味组分中药组(P<0.05);1.2光镜下观察HE染色,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间隙增宽,且心肌纤维染色不均;心肌组织较松散,心肌细胞体积增大;有一定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伴见心肌纤维的溶解、断裂、坏死等,结合心脏超声结果表明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动物模型建立成功;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的病理结构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组织染色大致均匀,肌纤维较完整,分布较整齐,炎性浸润略减轻,细胞形态和结构得到改善,其中组分配伍中药组改善更明显;1.3光镜下观察Masson染色,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出现较明显胶原纤维和结缔组织增生,伴见心肌胶原和纤维瘢痕增多;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心肌纤维和细胞外基质重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伴见少量心肌纤维增生,胶原沉积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0.01或0.05),其中组分配伍组较其他单味组分组改善更为显着(P<0.05);1.4心脏质量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的心脏质量指数明显升高(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的心脏质量指数降低(P<0.01或0.05);且组分配伍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下降更为明显(P<0.05);1.5 ELISA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血清心室重构标志物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RP、TNF-α GDF-15和MMP9/TIMP1水平明显升高(P<0.01);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血清中CRP、TNF-α、GDF-15和MMP9/TIMP1水平降低(P<0.01或0.05);与各单味组分给药组相比,组分配伍组各血清标志物水平改善较为显着(P<0.05)。2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2.1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和TGF-β1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和TGF-β1的表达下降,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梗死后细胞外基质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程度(P<0.05);2.2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TF3的表达水平降低,MAP2K3、p38 MAPK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给药4周后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的ATF3蛋白和基因的表达升高、MAP2K3、p38 MAPK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2.3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给药4周后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的p-NFκB p65/NFκB p65和p-IκBα表达水平降低(P<0.01 或0.05);3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能量代谢的影响3.1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AMP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水平明显降低,AMP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ATP、ADP水平升高,AMP水平降低(P<0.01或0.05),改善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的能量生成;3.2化学比色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含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含量明显降低(P<0.0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Na+-K+-ATP酶、Ca2+-Mg2+-ATP酶水平明显升高(P<0.01),提高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中能量代谢酶水平;3.3 ELISA法检测给药4周后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明显升高(P<0.05);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出现降低(P<0.05),促进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组织的能量应用;3.4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4周后,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Runx1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PARα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大鼠心肌组织中Runx1的表达水平降低、PPARα的表达水平升高(P<0.01或0.05)。结论1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降低心肌梗死大鼠血清炎症水平,且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较单味组分中药呈现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2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通过抑制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Collagen I和TGF-β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抑制了成纤维细胞的功能,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外基质重构程度;3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通过激活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中ATF3/MAP2K3/p38 MAPK炎症信号通路,进而降低了 NFκB/IκB炎症信号的过度激活,同时通过调节心肌组织中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下游能量代谢效应因子Runx1和PPARα的表达,改善了心肌组织中能量代谢紊乱,可能是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张旭[4](2020)在《基于PINK1/Parkin信号通路研究加味大柴胡汤调节线粒体自噬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肥胖指体内脂肪积累过多和(或)异常分布、体重增加,是由于环境和遗传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慢性代谢疾病。胰岛素抵抗(IR)是联系肥胖与糖脂代谢紊乱的中心环节,是肥胖导致相关并发症的重要病理机制,并且两者常合并存在,相互影响。中医指出肝郁气滞、脾虚失健是胰岛素抵抗肥胖的一个关键病机,而内热是促进其发展的一个主要病理因素。大柴胡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以疏肝、泻热为主要功效。本课题组结合胰岛素抵抗肥胖的病机,在大柴胡汤原方的基础上加用茯苓、白术等健脾助运的经典药物,增强了健脾益气之功效,取名“加味大柴胡汤”。在前期的实验中我们也证实了具有疏肝健脾泻热功效的加味大柴胡汤不仅可有效降低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抵抗,还有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的作用。在现代医学研究方面发现,肥胖患者体内确实存在氧化应激过高和低度的慢性炎症。另外,线粒体是活性氧(ROS)产生的主要场所,却极易受到氧化损伤,而线粒体功能障碍又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同时线粒体自噬对于清除受损的线粒体恢复其功能至关重要。另外多项研究表明,长期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线粒体功能下降,线粒体自噬相关信号PINK1/Parkin在转录及翻译水平上均存在异常,而激活线粒体自噬则可有效缓解胰岛素抵抗肥胖。因此,为了进一步探讨加味大柴胡汤具体的作用机制,本课题首先建立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模型,然后拟用加味大柴胡汤进行治疗,观察加味大柴胡汤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的作用,并从PINK1/Parkin信号通路进一步探讨其对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线粒体自噬与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本实验首先用慢性束缚+夹尾激怒+过度疲劳+每日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了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模型,然后造模成功后用加味大柴胡汤进行治疗,阳性药物选用二甲双胍。在灌胃给药期间监测小鼠一般状况、体重、血糖和血脂,并于实验最后一天进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并测定血清胃泌素和D-木糖含量了解其对肝郁脾虚的改善程度,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检测血清ACTH和CORT水平了解HPA轴的变化,并检测血清胰岛素水平和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反应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测量肾上腺、脾脏和胸腺指数,并取出肝脏,一部分用于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一部分做匀浆后用ELISA法检测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以及氧化应激产物MDA、8-OHd G和炎症因子IL-6、TNF-α等的水平,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INK1/Parkin信号通路了解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最后提取肝细胞线粒体测量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肿胀度、ATP含量、三羧酸循环关键酶PDH和KGDH活性了解线粒体功能的改变。结果表明,用慢性束缚+夹尾激怒+过度疲劳+每日高脂饲料喂养8周能建立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模型,本模型所具有的特点主要如下:成模之后出现了显着的肝郁脾虚证症状;体重出现短期的降低之后显着升高,并保持稳定;血脂与激素方面的异常也与肥胖症较为相似;同时,还出现了免疫抑制和胰岛素抵抗;而且这种造模方式较为简单、便于操作。在进一步的药效学实验中发现,给予加味大柴胡汤对上述指标有一定的改善,表现在以下方面:小鼠的一般情况评分、血清胃泌素和D-木糖含量增加,而体重减轻;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小鼠的开放臂进入次数比例和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增加;在血脂方面,TC和TG降低而HDL升高;在脏器指数方面,肾上腺指数降低而脾脏和胸腺指数增加;在激素指标方面,ACTH、CORT和胰岛素含量降低,同时胰岛素抵抗指数下降。在氧化应激和炎症介质方面,肝脏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增加而MDA、8OHd G、IL-6、TNF-α和CRP等氧化应激产物和炎症因子显着下降。同时PINK1/Parkin线粒体自噬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线粒体功能得以恢复。综上所述,肝郁脾虚为胰岛素抵抗肥胖的重要病机,而“内热”在疾病的转变过程中起着助推作用,更是其重要的病理因素。作为体现疏肝健脾泻热治法的代表方加味大柴胡汤不仅可以减轻肝郁脾虚症状,降低体重和血脂,而且还能缓解HPA轴过度亢进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推测其机制可能是激活了PINK1/Parkin信号通路增强了线粒体自噬,从而缓解了肥胖状态下氧化应激对线粒体的损伤,恢复线粒体功能有关。
史丽伟[5](2019)在《新消渴方调控AMPK信号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201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病率为10.4%,DM患病人数约1.144亿,居全球首位。目前世界上DM患病人数约4.2亿,预计2040年患病人数将增至6.42亿。DM长期代谢紊乱可导致多系统损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成人糖尿病发病类型以T2DM为主,T2DM约占成人糖尿病发病类型的90%以上。T2DM显着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伴随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所致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减少)。目前积极改善IR仍是T2DM治疗的关键策略之一。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物均具有增加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作用,但也分别存在着胃肠道不适、骨折和心力衰竭风险增加的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前期文献综述发现,肝肾阴虚燥热是T2DMIR的重要病理机制,养阴清热法是治疗T2DMIR的重要治法。倪青教授长期从事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临证在朱丹溪《丹溪心法》消渴方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消渴方基础上,组方而成新消渴方(黄连]Og、生地30g、知母10g、石膏30g、麦冬10g、地骨皮30g、白芍10g、甘草6g),用于治疗T2DM早期IR阴虚热盛证,收效颇佳。新消渴方药物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在调控肝脏、骨骼肌、脂肪组织等胰岛素靶器官AMPK、InsR、IRS、PI3K/AKT、GLUT4、SIRT1、PGC-1α、NF-κB、NOX4、PPARy等信号通路靶蛋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方药物能够明显改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肝脏通过调控肝糖异生和肝糖原合成而维持血糖稳态,肝脏IR导致肝糖异生增加而肝糖原合成减少是T2DM的重要病理机制。消渴方针对肝肾阴虚燥热病机而设,其可能在调控肝脏IR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氧化应激可能是引起T2DMIR的重要机制。T2DM高脂、高糖、促炎因子等导致NADPH氧化酶源性ROS产生过多,后者通过JNK、p53MAPK、NF-κB等炎症通路,促使IRS丝氨酸/苏氨酸磷酸化增加,抑制IRS酪氨酸磷酸化,同时损伤PI3K/AKT信号通路,导致胰岛素信号功能障碍而引起T2DM IR。AMPK激活可调控肝糖异生和肝糖原合成而维持血糖稳态,其表达下调是T2DM肝脏IR的重要病理机制。PI3K/AKT通路是肝脏胰岛素信号传导的重要通路,AMPK激活能够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而改善肝脏胰岛素敏感性。肝脏SIRT1表达可以改善肝脏脂肪变性、肝细胞炎症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SIRT1失调可能是T2DM肝脏IR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SIRT1能够去乙酰化LKB1而使AMPK激活,同时AMPK激活亦能通过影响NAD+浓度而激活SIRT1,提示可能存在AMPK/SIRT1循环,其在T2DM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近来研究显示,AMPK/SIRT1不仅在调控肝脏糖脂代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能够抑制NADPH氧化酶源性ROS产生过多而改善氧化应激。NADPH氧化酶4(NOX4)介导的ROS生成过多对胰岛素信号传导具有选择性作用,有研究显示,肝脏单一 NOX4分子功能失调,足以导致肝脏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障碍。基于新消渴方药理研究结果,暗示着新消渴方可能改善T2DM肝脏IRS1/AKT信号通路障碍;激活T2DM肝脏AMPK/PI3K/AKT信号通路而改善IR;同时可能通过激活AMPK/SIRT1/NOX4信号通路,抑制NOX4源性高浓度ROS引起的氧化应激,阻止后者通过JNK、NF-κB、p53MAPK等多条炎症信号通路损伤肝脏IRS1/PI3K/AKT信号通路,进而发挥治疗T2DM肝脏IR的作用。研究目的结合体内外实验,观察新消渴方改善高脂联合小剂量STZ诱导的T2DM大鼠和葡萄糖胺诱导的IR-HepG2细胞IR作用,进而从分子角度探讨新消渴方通过激活AMPK/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T2DM大鼠和IR-HepG2细胞IR作用机制,以及新消渴方通过激活AMPK/SIRT1/NOX4信号通路,抑制肝脏NOX4源性ROS产生过多,减轻高浓度ROS所致氧化应激对肝脏IRS-1/AKT胰岛素信号通路的损伤而改善肝脏IR作用。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通过高脂喂养4周联合小剂量STZ(30mg/Kg)注射建立T2DMIR SD大鼠模型。对照组SD大鼠10只,T2DM大鼠4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新消渴方高剂量组、新消渴方中剂量组、新消渴方低剂量组、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组(小檗碱、梓醇、芒果苷、甘草酸)、二甲双胍组各8只,各组大鼠分别予相应药物干预7周。观察各组大鼠给药前及给药后每周体重变化、检测给药前与给药后4周、7周时空腹血糖(FBG)水平。各组大鼠干预7周末行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胰岛素耐量实验(ITT)测定,并评估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耐量血糖曲线下面积(AUC)。各组大鼠干预7周末处死后,腹主动脉采血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血脂水平(TC、TG、LDL、HDL)、血清氧化应激指标(SOD、GSH-PX、MDA)及肝功(ALT、AST)水平;行肝脏指数测量、胰腺组织及肝脏组织HE染色、肝脏组织PAS染色及肝组织糖原定量检测。通过观察以上检测结果明确新消渴方调节T2DMIR大鼠糖脂代谢、减轻IR、改善氧化应激以及保护肝功能、减轻肝脏指数、改善肝组织形态学、增加肝糖原含量作用。为进一步明确新消渴方改善T2DM肝脏IR作用机制,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肝组织AM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 AMPK、p-AMPK(Thrl72)、SIRT1、NOX4、IRS-1、p-IRS-1(Ser307)、AKT、p-AKT(Ser473)、GSK3β、p-GSK3β(Ser9)、PEPCK 表达水平,并且采用 RT-PCR分别检测 AMPK、SIRT1、NOX4、IRS-1、AKT mRNA 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采用18mM葡萄糖胺诱导人肝癌细胞系HepG2细胞18h建立IR-HepG2细胞模型。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确定新消渴方干预的高、中、低浓度范围及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二甲双胍适宜干预浓度。检测对照组、模型组及药物干预组葡萄糖生成量和糖原含量,验证IR-HepG2细胞模型和明确新消渴方改善葡萄糖生成、增加糖原含量作用。通过检测各组细胞ROS含量及SOD、GSH-PX、MDA水平,明确IR-HepG2细胞模型氧化应激损伤和新消渴方改善IR-HepG2细胞氧化应激作用。为进一步明确新消渴方改善IR-HepG2细胞IR分子机制,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AMPK信号通路蛋白AMPK、p-AMPK(Thr172)、SIRT1、NOX4、IRS-1、p-IRS-1(Ser307)、AKT、p-AKT(Ser473)、GSK3β、p-GSK3β(Ser9)、FOXO1、p-FOXO1(Ser256)、PEPCK 表达水平,并采用 qRT-PCR 分别检测 AMPK、SIRT1、NOX4、IRS-1、AKT、GSK3βmRNA表达水平,从细胞层面对动物实验结果加以验证。研究结果1.体内实验部分:(1)新消渴方及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组,对T2DMSD大鼠体重调节作用不明显(P>0.05),均能明显降低T2DM大鼠FBG、HbAlc、FINS、HOMA-IR(P<0.05),明显改善葡萄糖耐量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P<0.05),明显降低血清TC、TG水平(P<0.05),明显升高血清SOD水平而降低MDA水平(P<0.05),明显降低T2DM大鼠ALT(P<0.05),其中新消渴方高剂量组疗效较为显着;(2)新消渴方及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均可明显改善胰腺组织形态学,减轻肝脏指数,改善肝脏组织脂肪变性和脂肪性炎症,增加肝脏糖原含量,其中消渴方高剂量组疗效较为明显。(3)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新消渴方低剂量组能明显下调 NOX4、P-IRS1(Ser307)与 GSK3β蛋白表达、上调 IRS-1 与 P-AKT(Ser473)蛋白表达水平(P<0.05);新消渴方中剂量组及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组,均能明显改善上调肝组织 AMPK 信号通路蛋白 P-AMPK(Thr172)、IRS-1、p-AKT(Ser473)、p-GSK3β(Ser9)表达水平,而下调 NOX4、p-IRS-1(Ser307)、GSK3β、PEPCK 蛋白表达水平(P<0.05);消渴方高剂量组可以明显上调肝脏组织P-AMPK(Thr172)、SIRT1、IRS-1、p-AKT(Ser473)、p-GSK3β(Ser9)蛋白表达,下调 NOX4、p-IRS-1(Ser307)、PEPCK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RT-PCR检测结果显示,新消渴方高剂量组能够明显上调SIRT1与IRS-1mRNA表达水平,而下调NOX4mRNA表达水平(P<0.05);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能够明显上调IRS-1mRNA表达水平而下调NOX4mRNA表达水平(P<0.05)。2.体外实验部分:(1)18mM葡萄糖胺处理HepG2细胞18h,葡萄糖生成明显增加而糖原含量明显减少(P<0.05),提示成功建立IR-HepG2细胞模型。新消渴方不同浓度、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干预IR-HepG2细胞,均可明显减少葡萄糖生成量(P<0.05);新消渴方中、高浓度组可明显增加IR-HepG2细胞糖原含量(P<0.05)。(2)新消渴方可剂量依赖性降低ROS生成量,新消渴方中、高浓度组及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组可明显降低ROS生成量(P<0.05),新消渴方不同浓度组及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组均可明显升高SOD、GSH-PX水平而降低MDA水平(P<0.05)。(3)新消渴方中浓度在改善IR-HepG2细胞IR方面作用较为显着,采用新消渴方中浓度进行分子机制研究。Western-blot检测蛋白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新消渴方中浓度组及新消渴方有效组分混合物组均能明显上调p-AMPK(Thr172)、SIRT1、IRS-1、p-AKT(Ser473)、p-FOXO1(Ser256)蛋白表达(P<0.05),而下调 NOX4、p-IRS-1(Ser307)、PEPCK蛋白表达水平(P<0.05),且新消渴方中浓度组还可明显上调p-GSK3β(Ser9)蛋白表达水平(P<0.05)。(4)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新消渴方中浓度组、新消渴方有效组分组可明显上调SIRT1、IRS-1mRNA表达水平而下调NOX4mRNA表达水平(P<0.05),此外新消渴方中浓度组还可明显下调GSK3βmRNA表达水平(P<0.05)。研究结论1.新消渴方能够明显改善T2DM大鼠和IR-HepG2细胞IR,减轻氧化应激损伤。2.新消渴方能够激活T2DM大鼠和IR-HepG2细胞AMPK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肝糖异生而增加肝糖原合成,改善T2DM大鼠肝脏和IR-HepG2细胞IR。3.新消渴方能够明显改善T2DM大鼠肝脏和IR-HepG2细胞IRS1/AKT胰岛素信号通路障碍;新消渴方可能通过激活T2DM大鼠肝脏和IR-HepG2细胞AMPK/SIRT1/NOX4信号通路,抑制NOX4蛋白过表达引起的氧化应激对IRS-1/AKT信号通路损伤,从而改善IR,确切机制需要逐步沉默NOX4、AMPK蛋白表达加以验证。
薛亚楠[6](2019)在《基于脑肠肽及核呼吸因子研究“足三里”穴对脾气虚模型大鼠的调控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早在金元时期,就认为针刺“足三里”穴具有补益脾胃元气、提高胃经气血运行能力之功。本实验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正常组、脾气虚组、足三里组和非经非穴组,除正常组外,其余三组采用“饮食不节”结合“劳倦过度”的复合因素建立脾气虚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足三里组和非经非穴组分别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穴点干预处理7日。应用Q-PCR、ELISA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及小肠组织与能量代谢相关的脑肠肽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应用Q-PCR、WB方法检测大鼠胃及骨骼肌组织NRF1及NRF2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旨在从能量代谢角度探讨电针大鼠双侧“足三里”穴对脾气虚大鼠的调控机制,为针灸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4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脾气虚组、足三里组和非经非穴组,每组10只。所有大鼠于我校动物实验中心适应性饲养7日后,正常组大鼠每日自由饮水进食,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饮食不节”结合“劳倦过度”复合因素复制脾气虚证候模型,5个周期后大鼠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神疲乏力、毛色不荣、形体瘦削,嗜睡扎堆等症状,符合《中医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学》[1]中对于脾气虚证的评定标准,提示脾气虚证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开始正常饲养并进行电针干预处理。正常组和脾气虚组每日在操作台上固定20min,不予以其它处理;足三里组给予电针双侧“足三里”穴进行毫针针刺,非经非穴组给予电针双侧“非经非穴点”(双侧髂嵴上10-15mm、后正中线旁开20mm区段内选择一个固定对照点确定为非经非穴点)[2],分别以毫针直刺5mm,接华佗牌电针仪(SDZ-Ⅱ型),采用疏密波刺激(密波15Hz,疏波2Hz),电流0.5mA。电针持续20min,每日1次。干预处理7日后,各组大鼠禁食不禁水24h,次日用10%水合氯醛腹腔麻醉(3ml/kg体重)。开腹,取胃及小肠组织用PBS溶液清洗干净,断头取下丘脑组织,剪开大鼠后肢皮肤、取股四头肌组织,所有组织均于液氮浸泡后冻存于-80℃冰箱保存备用。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大鼠下丘脑及小肠组织Ghrelin、VIP、CCK蛋白含量变化;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下丘脑及小肠组织Ghrelin、VIP、CCK及其受体的mRNA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胃及骨骼肌组织NRF1及NRF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胃及骨骼肌组织内NRF1及NRF2蛋白含量变化。实验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方差齐采用LSD检验法,方差不齐采用Tamhane’s T2(M)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各组大鼠脑肠肽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1.1各组大鼠Ghrelin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统计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脾气虚组和非经非穴组大鼠小肠组织Ghrelin含量降低(P﹤0.05),小肠及下丘脑组织Ghrelin及其受体的mRNA表达下调;与脾气虚组相比,足三里组Ghrelin含量升高(P﹤0.05),小肠及下丘脑组织Ghrelin及其受体的mRNA表达上调(P﹤0.05),非经非穴组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1.2各组大鼠VIP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统计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脾气虚组和非经非穴组大鼠小肠组织VIP含量降低(P﹤0.05),小肠及下丘脑组织VIP及其受体的mRNA表达下调;与脾气虚组相比,足三里组VIP含量升高(P﹤0.05),小肠及下丘脑组织VIP及其受体的mRNA表达上调(P﹤0.05),非经非穴组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1.3各组大鼠CCK及其受体的基因表达统计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脾气虚组和非经非穴组大鼠小肠组织CCK含量升高(P﹤0.05),小肠及下丘脑组织CCK及其受体的mRNA表达上调;与脾气虚组相比,足三里组CCK含量降低(P﹤0.05),小肠及下丘脑组织CCK及其受体的mRNA表达下调(P﹤0.05),非经非穴组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2.各组大鼠胃及骨骼肌组织内NRF1及NRF2的基因表达统计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脾气虚组和非经非穴组大鼠胃和骨骼肌组织内NRF1及NRF2蛋白表达显着减少,NRF1及NRF2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1);与脾气虚组相比,足三里组大鼠胃和骨骼肌组织内NRF1及NRF2蛋白表达显着增加,NRF1及NRF2 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非经非穴组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针刺“足三里”穴通过调节脾气虚大鼠脑肠肽Ghrelin、VIP、CCK,及其受体的表达水平,发挥其外周和中枢效应从能量代谢角度对大鼠的脾气虚证起到调控作用。2.电针“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脾气虚大鼠肌肉组织内NRF1及NRF2基因及蛋白的异常表达,参与线粒体能量代谢的调控作用进而改善脾气虚证。
陈志维[7](2019)在《加味当归补血片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加味当归补血片是依据“精源于脾,血生于气,阴阳互根”的中医理论,由黄芪、当归以及淫羊藿三味中药按5:1:5的质量比例制成,具有补肾助阳,益气生血的功效,可用于妇女绝经后肾阳虚证所引起的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常见的症状,是一种易诱发骨折风险的全身性疾病。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产生是由于体内雌激素分泌水平下降,骨生成与骨吸收平衡受到破快,骨密度降低而产生的。为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折的发生,现代医学常使用激素替代疗法,即在妇女围绝经期时开始补充雌激素,以预防骨质疏松。在发生骨质疏松后,患者需长期服用调节骨代谢与形成的药物,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效果并不满意。中医认为,骨质疏松可属于“骨痿”的范畴,与肾密切相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肾为先天之本,女性进入“七七之年”后,肾气渐衰,天癸耗竭,阴阳失衡,从而累及各脏腑,产生不同的症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其中的表现之一。中医治疗疾病的特点是整体论治,对绝经后期骨质疏松症而言,常以补先天之肾入手,兼调后天脾胃气血,使阴阳平衡、脏腑协调。前期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发现,加味当归补血方可以促进MG-63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另一方面可增加受雌激素影响的基因在MCF-7细胞的表达水平,说明加味当归补血片可以直接影响成骨过程,也可以起到雌激素样作用间接促进骨生成,从而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具有潜在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但具体的作用机理及实际效果有待进一步明确。另一方面,近年来关于含淫羊藿制剂造成肝损伤的不良反应偶有报道,作为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用药,加味当归补血片的用药周期漫长,而淫羊藿又是加味当归补血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长期安全性需接受更多的考察。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结合动物实验的方法,先预测加味当归补血片抗骨质疏松的相关作用机制及可能潜在的毒性作用,然后通过动物实验的方法,对其抗骨质疏松的作用及长期安全性进行评价,为加味当归补血片的新药开发、临床应用以及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1 加味当归补血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检索TCMSP数据库及相关文献,筛选出黄芪、当归、淫羊藿三味中药的化学成分。设定口服生物利用度≥30%、类药性≥0.18以及人体肠道细胞通透性≥-0.4作为药代动力学筛选指标,筛选出加味当归补血片中的入血成分作为活性成分,并从TCMSP数据库中查找活性成分的预测作用靶点(Putative target,PT)。通过OMIM、PharmGKB、DurgBank、TTD、CTD数据库查找与骨质疏松症相关的靶点(Anti-osteoporosis target,AT),将加味 当归补血片活性成分靶点与骨质疏松症靶点进行交集,得到加味当归血片直接作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靶点(Putative anti-osteoporosis target,PAT)。另将所有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与骨质疏松靶点进行并集,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构建靶点蛋白间的相互关系,筛选关联度大于2倍平均关联度的关键靶点(Keytarget,KT)作为间接作用于骨质疏松症的靶点。将PAT和KT进行并集,得到加味当归血片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核心靶点(Core target,CT)。利用DAVID数据库对CT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及通路(Pathway)富集分析,综合解读加味当归补血片的分子作用机制、生物通路以及潜在药理活性。2 加味当归补血片的计算毒理学研究通过计算机毒理学预测软件eMolTox对加味当归补血片活性成分的潜在毒性进行预测分析,找出加味当归补血片的潜在毒性富集器官及系统。通过计算机药物代谢动力学软件admetSAR分析加味当归补血片活性成分与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P糖蛋白(P-glycolprotein,P-gp)以及肾有机阳离子转运体(Renal organic cation transporter,ROCT)的相互作用,结合eMolTox预测分析加味当归血片中可能具有肝毒性及肾毒性的成分。3 加味当归补血片对自然衰老雌鼠骨骼的影响研究以11月龄自然衰老雌鼠作为实验对象,设定衰老模型组(蒸馏水);加味当归补血片受试药组(高剂量0.22g生药/mL、中剂量O.11g生药/mL、低剂量0.055g生药/mL);西药阳性药组(结合雌激素片10.42μg/mL)以及中药阳性药组(右归丸0.45g/mL)。每组8只,按照1mL/100g体重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4个月,末次给药后动物禁食12h。测定大鼠全身、腰椎、双侧股骨颈以及双侧股骨的骨密度(Bonemineral density,BMD);骨小梁面积、骨小梁面积率以及骨小梁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后比较各组间差异。4 加味当归补血片对自然衰老雌鼠的长期安全性评价研究以11月龄自然衰老雌鼠作为实验对象,设定衰老模型组(蒸馏水);加味当归补血片受试药组(高剂量0.88g生药/mL、中剂量0.44g生药/mL、低剂量0.11g生药/mL,分别为临床剂量的80、40、10倍)。每组30只,按照1mL/100g体重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6个月,6个月后停药,停药后给予等量蒸馏水继续观察1个月。每天观察大鼠的外观体征、行为活动、每日摄食量、饮水和二便情况,每周测摄食量,饮水量1次;给药前和给药后每周测体重1次;分别于给药3个月,6个月及停药1个月后,禁食14小时,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及性激素六项水平;给药期间及结束时各组取10只大鼠放血处死,对其进行剖检,肉眼观察各主要脏器大小、颜色、硬度、表面光滑情况及胸、腹腔有无积液。测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胸腺、脑、子宫、卵巢湿重,求出脏器系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后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1 加味当归补血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加味当归补血片中含有33个入血活性成分,共关联235个PT。通过OMIM、PharmGKB、DurgBank、TTD、CTD 数据库查找与得到 AT 共 132 个,与 PT交集后得到12个PAT。通过PPI分析,得到48个KT。将KT与PAT并集得到53个CT,当中包括雌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前列腺素G/H合成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等。对53个CT进行GO及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加味当归补血片的基因生物过程主要集中在刺激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DNA转录的正向调控等。通过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加味当归补血片可通过直接及间接通路影响骨代谢,从而起到防治绝经期骨质疏松的作用。另外富集程度较高的还有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甲状腺信号通路等,这些通路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绝经后多发肿瘤疾病都有密切的联系,为加味当归补血片在绝经后各种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研究方向。2 加味当归补血片的计算毒理学研究结果结果显示,加味当归补血片预测得到的主要毒性器官/系统为肝脏及内分泌系统,提示其肝毒性风险及对内分泌的影响较大。加味当归补血片活性成分对CYP450的抑制泛杂性以及对P-gp抑制的计算机预测结果提示,淫羊藿中的淫羊藿苷元(lcarintin)以及8-异戊二烯-黄酮(8-prenyl-flavone)是具有高风险肝毒性的成分。对活性成分的ROCT抑制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加味当归血片中活性成分对ROCT无抑制作用,提示其肾毒性风险较低。3 加味当归补血片对自然衰老雌鼠骨骼的作用影响结果结果显示,西药阳性组、中药阳性组全身、腰椎、双侧股骨颈及双侧股骨BMD均高于衰老模型组,其中西药阳性组、中药阳性组全身骨密度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雌性自然衰老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造模成功。加味当归补血片高、中、低剂量组全身、腰椎、左侧股骨颈及双侧股骨BMD均高于衰老模型组,其中的中、低剂量组全身BMD,低剂量组腰椎BMD,高剂量组右股骨BMD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另一方面,西药阳性组、中药阳性组及各给药组的骨小梁面积、骨小梁面积率及骨小梁数均高于衰老模型组,部分组别与空白组比较有极显着差异(P<0.01)或显着差异(P<0.05)。以上结果表明,加味当归补血片可提高自然衰老雌鼠的BMD,缓解自然衰老雌鼠骨小梁的结构退化,提示加味当归补血片有一定的抗骨质疏松作用。4 加味当归补血片对自然衰老雌鼠的长期安全性评价结果结果显示,包括空白组在内各组动物一般状态良好,外观体征、行为活动、进食量、饮水、体重增长等均无异常变化;加味当归补血片三个剂量组及对照组血液学检查、血液生化学检查均在正常范围,部分指标如尿酸、血糖、甘油三酯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有下降趋势;各组主要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上述指标停药1月后也未见改变。对激素六项水平的检查发现,与空白组相比,各给药组在给药3个月、6个月及停药1个月后的雌二醇(Estradiol,E2)、孕酮(Progesterone,P)、睾酮(Testosterone,T)水平升高,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促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hormone,LH)和泌乳素(Prolactin,PRL)水平降低。结果表示,加味当归补血片低、中、高三个剂量给药6个月后对自然衰老雌鼠的基本状态无明显影响,恢复期观察1月后也未见延迟性毒性反应。对激素水平影响的结果提示,加味当归补血片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样作用,提示加味当归补血片临床应用剂量的安全性较高,对调节自然绝经后内分泌水平紊乱具有一定的作用,在治疗绝经前后诸证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对加味当归补血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发现,加味当归补血片能通过多个作用靶点,多种生物通路影响骨生成,为加味当归补血片应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了解释。研究同时也发现,加味当归补血片在提高免疫力,肿瘤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通过计算机毒理研究发现,加味当归血片对肝脏及内分泌系统具有潜在毒性或重要影响,其中预测肝毒性高风险成分来源于淫羊藿,与文献报道相符。通过长期安全性评价研究发现,加味当归补血片的临床应用剂量对肝功能、肾功能没有影响,提示其临床应用剂量安全性较高。此外观察也发现加味当归补血片能调节体内E2、P、T、LH、FSH以及PRL的水平,提示加味当归补血片是通过调节体内激素水平、促进骨生成而起到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作用,可作为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进行开发。
石学彬[8](2018)在《不同肉蛋白长期饲喂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膳食蛋白不仅提供机体氮素营养,也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肉蛋白富含人体所需的所有必需氨基酸,是人类膳食中的重要蛋白源。本实验室大鼠短期饲喂实验表明,不同来源肉蛋白会对生理和代谢产生差异影响,但中长期肉类蛋白膳食的生理效应尚不明确,其潜在的机制有待探明。为此,本研究以酪蛋白为非肉动物蛋白对照、以大豆蛋白为植物蛋白对照,比较鱼、鸡、猪、牛肉蛋白饲喂大鼠90天,大鼠肝脏蛋白质表达谱差异,根据差异蛋白挖掘差异代谢通路和潜在的调节因子,探讨膳食蛋白差异调节的可能机制。为认识不同食源蛋白的生理功能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指导人类合理膳食、预防疾病。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1.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提取鱼肉、鸡肉、猪肉、牛肉中蛋白质,以酪蛋白和大豆蛋白为对照,按照AIN-93G配方配制大鼠标准日粮,饲喂成长期大鼠90天,饲喂期结束采集血液及肝脏样本。提取肝脏蛋白质,经胰酶消化、稳定同位素标记(iTRAQ)等,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二级质谱(HPLC-MS MS)检测不同处理组蛋白质谱差异:不同蛋白膳食组主成分分析呈现组间差异聚类,鱼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间差异较小,其次是鸡肉蛋白组,猪肉和牛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差异较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蛋白质数量与聚类关系一致。基于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四种肉蛋白膳食组比大豆/酪蛋白组在氨基酸等有机氮代谢通路发生显着改变;猪、牛和鸡肉蛋白组在核糖体组装和蛋白质合成过程的相关蛋白表达较酪蛋白组有显着差异。四种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相比,营养素代谢酶类蛋白表达显着降低,猪、鸡和鱼肉蛋白组在脂质代谢方面的差异更为突出,PPAR信号通路发生显着改变。四种肉蛋白组比对照组显着降低了肝脏生物转化相关酶蛋白的表达,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蛋白表达存在显着差异。2.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氨基酸代谢及蛋白合成的影响四种肉类蛋白对大鼠血清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方面,鸡肉蛋白组与酪蛋白组总体相当,鱼、牛和猪肉组相对低或显着低于酪蛋白组。与大豆蛋白组比较,鱼肉蛋白组有必需氨基酸优势,鸡肉蛋白组总体高于大豆蛋白组,而猪肉、牛肉蛋白组与大豆蛋白组差异不大。在肝脏氨基酸代谢酶类表达方面,猪、鸡肉蛋白组的多个氨基酸代谢酶类比酪、大豆蛋白组显着低表达,牛肉蛋白组氨基酸代谢酶差异数量次之;猪、鸡、牛肉蛋白组与大豆、酪蛋白组在糖酵解、核苷酸代谢酶类的表达水平上显着低;大豆蛋白组尿素循环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膳食蛋白影响大鼠肝脏细胞蛋白质代谢方面,各肉类蛋白组在转录过程中的mRNA剪切、定位、核输出、核糖体组装和翻译起始等方面与酪、大豆蛋白组存在显着差异;在蛋白二硫键形成、信号肽添加与转运定位、糖基化修饰等方面各肉蛋白处理组显着低于酪、大豆蛋白组;在蛋白降解相关蛋白酶类方面,各肉处理组高于酪蛋白而低于大豆蛋白组。不同来源蛋白膳食,通过其自身差异的氨基酸组成影响机体氨基酸供给,并通过mTOR信号通路影响核糖体组装与蛋白质合成,在转录水平上,猪、鸡和牛肉蛋白组与大豆蛋白组在mTOR下游蛋白合成通路存在显着差异。3.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脂肪与能量代谢的影响鱼和猪蛋白组显着提高大鼠肝脏胆固醇合成及酯化相关基因表达,猪肉蛋白组肝脏高、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均高表达,鸡、猪和牛肉蛋白组显着提高胆固醇逆转运及胆汁酸生成基因表达,鱼肉蛋白组肝脏胆固醇水平显着高于其他各组,而鸡、猪和牛肉蛋白组肝脏胆固醇水平较低。鸡、猪和牛肉蛋白组肝脏甘油三酯水平显着低于酪和大豆蛋白对照组,转录辅助活化因子PGC1α在鸡、猪、牛肉蛋白组高表达,促进甘油三酯降解代谢,使三组甘油三醋水平显着低。在蛋白水平上,肝脏β氧化的若干蛋白在猪肉等肉蛋白组显着低表达,在转录水平上,PPARγ在猪、鸡肉蛋白组显着低表达,但PPARα在各肉蛋白组仅比大豆组有低表达趋势,无显着差异。肝脏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多个基因在鸡、猪和牛肉蛋白组高表达,但在蛋白水平上以低表达为主,尤其是ATP合成酶在肉蛋白组显着低表达,肉类蛋白膳食存在氧化与磷酸化解偶联现象,促进机体适应性产热。4.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与炎症反应的影响四种肉蛋白组总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水平与酪蛋白组无显着差异,仅脂质过氧化水平显着高于大豆蛋白组;酶促抗氧化方面鸡、鱼肉蛋白组优于大豆蛋白组,而猪、牛肉蛋白组相对低于酪蛋白组;非酶促抗氧化方面,鱼、鸡和牛肉蛋白组GSH水平显着高于大豆、酪蛋白对照组。四种肉蛋白膳食显着降低了大鼠肝脏Ⅰ相代谢酶(CYP450s等)和Ⅱ相代谢酶(GSTs、UGTs、SULTs)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Keap1-Nrf2-ARE通路调节了肉类蛋白组与酪、大豆蛋白组在Ⅰ相和Ⅱ相代谢酶的差异表达。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反应方面的影响与酪、大豆蛋白组总体一致,仅显着改变了与血管通透性相关因子的表达,牛肉等肉类蛋白促进了免疫相关蛋白的表达。
吴晓龙[9](2018)在《基于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研究中医扶正与祛邪疗法诱导人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选取益气养阴方及其拆方干预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KG-1a细胞中6种线粒体融合与分裂蛋白表达,探讨中医扶正与祛邪疗法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为靶向治疗急性白血病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提高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培养AML KG-1a细胞作为模型。2.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益气养阴方对KG-1a细胞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由此确定益气养阴方的IC50值和最佳干预时间。3.Annexin V/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计算细胞凋亡率;PI单染法FCM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情况。4.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与线粒体形态学变化。5.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Mfn-1、Mfn-2、Opa-1、Drp-1、Fis-1、Mff的蛋白表达水平。6.RT-qPCR法检测各组Mfn-1、Mfn-2、Opa-1、Drp-1、Fis-1、Mff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CCK-8法示益气养阴方可抑制KG-1a细胞增殖(P<0.05),并且具有良好的时间浓度依赖效应。根据所获IC50值,本研究选取益气养阴方浓度为80μmol/L,干预时间为48 h。2.加药作用48 h后,经FCM检测,全方组与祛邪组细胞凋亡率及G1期的阻滞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扶正组,且呈剂量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电镜结果提示全方组和祛邪组线粒体结构损坏较为严重,而扶正组和对照组线粒体结构则基本完好。4.应用Western-blot法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扶正组相比,全方组和祛邪组Mfn-1、Mfn-2、Opa-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同时Drp-1、Fis-1、Mff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方组与祛邪组之间、扶正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应用RT-qPCR检测Mfn-1、Mfn-2、Opa-1、Drp-1、Fis-1、Mff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扶正组相比,全方组和祛邪组Mfn-1、Mfn-2、Opa-1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降低,同时Drp-1、Fis-1、Mff的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方组与祛邪组比较,Mfn-1、Drp-1的mRNA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1),Opa-1、Fis-1的mRNA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Mfn-2、Mff的mRNA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扶正组与对照组比较,Mfn-2、Opa-1、Drp-1、Fis-1、Mff的mRNA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1),Mfn-1的mRNA表达水平有差异(p<0.05)。结论:1.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线粒体融合与分裂蛋白Mfn-1、Mfn-2、Opa-1、Drp-1、Fis-1、Mff的异常表达有关。2.KG-1a细胞中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Mfn-2、Opa-1高表达,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Fis-1、Mff蛋白低表达,这可能是KG-1a细胞恶性增殖的机制之一。3.益气养阴方可能靶向调控线粒体融合蛋白Mfn-1、Mfn-2、Opa-1表达下调与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Fis-1、Mff表达上调,即通过干预线粒体融合与分裂以改变线粒体结构和功能,从而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凋亡。4.在本研究中可知,全方组与祛邪组比起扶正组和对照组有显着差异,但全方组和祛邪组比较并无显着差异,而扶正组与对照组比较亦无显着差异,祛邪组比扶正组诱导KG-1a细胞凋亡和干预线粒体融合与分裂蛋白表达的效果更加显着,其原因可能是在体外实验中,缺乏可供扶正药物发挥调节免疫、抗氧化、改善机体内环境等作用的靶点,因此细胞毒作用相对较强的祛邪药物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钟文[10](2018)在《参芪复方防治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明确参芪复方对GK大鼠腓肠肌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益气健脾活血法防治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随机血糖≥11.1mmol/L的GK大鼠给予高脂饲料4周建立模型。随机分为参芪复方组(Z组)、西格列汀组(Y组)和模型组(M组),每组10只,另设10只Wistar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共4组,各组干预8周。期间观察动物一般状况、饮水量、摄食量、体重及血糖。实验结束时,腹主动脉采血,检测血糖、胰岛素、血脂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ELISA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腓肠肌称取湿重、HE染色观察其形态学变化,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腓肠肌Pik3r1、Akt1、m TOR m 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腓肠肌PI3 Kinase p85 alpha、m TOR(phospho S2448)、S6K1(phospho T38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参芪复方可明显改善GK大鼠的一般状况,如改善其皮毛干枯憔悴,反应迟钝等症状,减少饮水量及摄食量;2.与模型组比较,参芪复方干预后腓肠肌湿重明显增加(P<0.01),提示参芪复方有助于保持GK大鼠腓肠肌湿重,HE染色光镜下病理观察显示参芪复方组骨骼肌细胞萎缩、水肿、断裂及炎性浸润的情况有所减轻;3.与模型组比较,参芪复方可降低GK大鼠血糖、血脂水平(P<0.01),增加胰岛素分泌(P>0.05),但中西药干预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均不明显((P>0.05);4.参芪复方能够降低GK大鼠血清CRP、TNF-α及IL-1β水平(P<0.01),改善模型动物炎症状态;5.参芪复方可明显升高血清IGF-1水平(P<0.01);6.参芪复方可明显改善骨骼肌组织Pik3r1、m TOR m RNA表达(P<0.05),同时增加PI3 Kinase p85 alpha、m TOR(phospho S2448)、S6K1(phospho T389)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参芪复方可明显改善GK大鼠一般情况,减少饮水量和摄食量,减轻体重,降低血糖、血脂水平,增加胰岛素分泌,改善糖代谢紊乱,升高血清IGF-1水平,降低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CRP水平,维持大鼠腓肠肌湿重,减轻骨骼肌细胞萎缩、水肿、断裂及炎性浸润的情况。从动物实验宏观角度而言其有利于防止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从分子水平而言,参芪复方可增加Pik3r1、m TOR m RNA表达,增加PI3 Kinase p85 alpha、m TOR(phospho S2448)、S6K1(phospho T389)蛋白表达。参芪复方参与调控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这可能是其保持骨骼肌肌量、防止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的潜在机制。
二、老年大鼠肝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的变化及固真方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大鼠肝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的变化及固真方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脑心同治”理论的脑心通方抗心肌缺血的蛋白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脑心同治”理论的认识及研究 |
1 中医对心脑关系的生理、病理认识 |
2 西医对心脑关系的生理、病理认识 |
3 中西医对心脑关系认识的共通之处 |
4 小结 |
综述二 脑心通方的研究进展 |
1 脑心通方的来源及方解 |
2 脑心通方的临床研究 |
3 脑心通方的实验研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脑心通方在心肌缺血状态下“脑心同治”的药效学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试剂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 |
2.2 给药方法 |
2.3 心肌梗死面积检测 |
2.4 血流动力学检测 |
2.5 心肌酶谱检测 |
2.6 脑含水量检测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心肌梗死面积 |
3.2 血流动力学 |
3.3 心肌酶谱 |
3.4 脑含水量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二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脑心通方抗心肌缺血的心、脑蛋白表达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试剂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 |
2.2 给药方法 |
2.3 蛋白提取 |
2.4 蛋白定量 |
2.5 蛋白酶切和脱盐 |
2.6 蛋白质分析 |
3 蛋白质组学数据处理 |
3.1 数据库的选择 |
3.2 检索软件 |
4 结果 |
4.1 鉴定质量评估 |
4.2 鉴定结果的总体分析及功能注释 |
4.3 各组织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
5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蛋白质组学数据筛选研究 |
1 方法 |
1.1 各组织中蛋白的筛选 |
1.2 比较各组织中回调蛋白 |
1.3 确定组织间相互关联的蛋白 |
2 结果 |
2.1 各组织中的回调蛋白 |
2.2 心肌组织回调蛋白在皮层和海马中的表达情况 |
2.3 心肌、皮层和海马组织间相互关联的蛋白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免疫印迹验证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试剂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 |
2.2 给药方法 |
2.3 蛋白提取 |
2.4 蛋白浓度测定 |
2.5 SDS-PAGE电泳 |
2.6 Western Blot |
2.7 显色及成像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心肌组织中关联蛋白的表达情况 |
3.2 皮层组织中关联蛋白的表达情况 |
3.3 海马组织中关联蛋白的表达情况 |
4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基于线粒体相关蛋白通路探讨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线粒体能量代谢关键蛋白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机制 |
1 能量代谢相关通路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 |
2 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的关键蛋白在认知障碍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基于中医“虚、瘀、毒”病机探讨能量代谢异常和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互关系 |
1 中医“虚、瘀、毒”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
2 中医“虚、瘀、毒”与能量代谢障碍的关系 |
3 脑的能量代谢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关系 |
4 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中药复方研究 |
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参麻益智方的提取方法和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参麻益智方对慢性脑缺血致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参麻益智方对慢性脑缺血致认知障碍模型大鼠脑组织线粒体障碍相关蛋白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参麻益智方的组方特点和前期研究成果 |
2 慢性脑低灌注致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 |
3 参麻益智方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
4 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线粒体数量和结构的影响 |
5 参麻益智方对线粒体关键蛋白能量代谢的影响 |
6 线粒体能量代谢的中医认识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件 |
(3)基于ATF3/MAP2K3/p38 MAPK通路探究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梗后大鼠心室重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室重构与炎症相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室重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功能和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ATF3/MAP2K3/p38 MAPK信号通路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活血益气组分配伍中药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脏能量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4)基于PINK1/Parkin信号通路研究加味大柴胡汤调节线粒体自噬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药品与试剂 |
1.4 实验方法 |
1.4.1 造模筛选实验方法 |
1.4.2 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模型的进一步评价 |
1.5 观察指标 |
1.5.1 一般情况观察及评分 |
1.5.2 矿场实验 |
1.5.3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
1.5.4 血清胃泌素的测定 |
1.5.5 血清D-木糖含量的测定 |
1.5.6 血浆葡萄糖的测定 |
1.5.7 血脂的测定 |
1.5.8 血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CORT含量的测定 |
1.5.9 胰岛素抵抗的判定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建立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模型方法的筛选 |
2.1.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的变化 |
2.1.2 各组小鼠矿场实验中央区停留时间和5分钟总运动距离的变化 |
2.1.3 各组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放臂进入次数和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的变化 |
2.1.4 各组小鼠血清胃泌素和血清D-木糖含量的变化 |
2.1.5 各组小鼠体重的变化 |
2.2 长期肝郁脾虚致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模型方法的评价 |
2.2.1 两组小鼠体重的变化 |
2.2.2 两组小鼠TC的变化 |
2.2.3 两组小鼠TG的变化 |
2.2.4 两组小鼠HDL的变化 |
2.2.5 两组小鼠血浆葡萄糖的变化 |
2.2.6 两组小鼠内脏指数的变化 |
2.2.7 两组小鼠血浆激素的变化 |
2.2.8 两组小鼠胰岛素敏感指数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加味大柴胡汤对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药效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药品 |
1.4 试剂 |
1.5 实验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6.1 一般情况观察 |
1.6.2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
1.6.3 血清胃泌素的测定 |
1.6.4 血清D-木糖含量的测定 |
1.6.5 血浆葡萄糖的测定 |
1.6.6 血脂的测定 |
1.6.7 血浆胰岛素、ACTH和 CORT含量的测定 |
1.6.8 胰岛素抵抗的判定 |
1.6.9 肝脏组织切片及HE染色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的变化 |
2.2 各组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开放臂进入次数比例和开放臂停留时间比例的变化 |
2.3 各组小鼠血清胃泌素和血清D-木糖含量的变化 |
2.4 各组小鼠体重的变化 |
2.5 各组小鼠血糖值的变化 |
2.6 各组小鼠血浆甘油三酯(TG)含量的变化 |
2.7 各组小鼠血浆总胆固醇(TC)含量的变化 |
2.8 各组小鼠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的变化 |
2.9 各组小鼠脏器指数的变化 |
2.10 各组小鼠激素水平的变化 |
2.11 各组小鼠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 |
2.12 各组小鼠血常规的变化 |
2.13 各组小鼠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 |
2.14 各组小鼠炎症介质水平的变化 |
2.15 各组小鼠肝脏HE染色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加味大柴胡汤对肝郁脾虚胰岛素抵抗肥胖小鼠线粒体自噬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仪器 |
1.3 药品 |
1.4 试剂 |
1.5 实验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6.1 肝细胞线粒体的提取 |
1.6.2 线粒体SOD和 MDA含量的测定 |
1.6.3 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
1.6.4 线粒体肿胀度的测定 |
1.6.5 线粒体丙酮酸脱氢酶(PDH)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KGDH)的测定 |
1.6.6 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的测定 |
1.6.7 线粒体ATP的测定 |
1.6.8 Real-time PCR检测PINK1、Parkin、p62和LC3m RNA的表达 |
1.6.9 WesternBlot检测PINK1、Parkin、p62和LC3Ⅰ和LC3Ⅱ蛋白的表达 |
1.6.10 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LC3的表达水平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各组小鼠线粒体SOD和 MDA的变化 |
2.2 各组小鼠线粒体膜电位和线粒体肿胀度的变化 |
2.3 各组小鼠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关键酶的变化 |
2.4 各组小鼠线粒体RCR与 ATP的变化 |
2.5 各组小鼠PINK1 m 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 |
2.6 各组小鼠Parkin m 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 |
2.7 各组小鼠p62m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 |
2.8 各组小鼠LC3 m RNA及蛋白表达的变化 |
2.9 各组小鼠肝脏LC3免疫组化的变化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1 研究思路创新 |
1.2 研究理论特色 |
1.3 模型的建立 |
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2.1 实验的条件方面 |
2.2 模型的评价方面 |
2.3 信号通路的选择方面 |
3 问题和展望 |
综述:线粒体自噬在肝脏胰岛素抵抗中的研究进展 |
1.肝脏胰岛素抵抗 |
1.1 胰岛素作用和胰岛素抵抗 |
1.2 肝脏脂质沉积是导致肝脏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 |
1.3 肝脏脂质沉积导致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
2.线粒体自噬和脂质代谢 |
2.1 与线粒体自噬有关的信号通路 |
2.1.1 基于PINK1/Parkin的线粒体自噬 |
2.1.2 BNIP3/NIX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
2.1.3 FUNDC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
2.2 线粒体自噬阻止了肝脏脂肪酸的积累 |
2.3 线粒体自噬作为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性干预 |
3.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5)新消渴方调控AMPK信号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T2DM IR的病因病机认识 |
2 中医对T2DM IR的辨证分型 |
3 中医药改善T2DM IR的临床研究 |
4 中医药改善T2DM IR的机制研究 |
5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新消渴方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理论浅析 |
1 中医基础理论对新消渴方治疗T2DM的认识 |
2 新消渴方治疗T2DM IR的现代研究 |
3 新消渴方治疗T2DM IR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三: AMPK信号通路与T2DM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 |
1 AMPK结构与活性调节 |
2 AMPK功能及AMPK信号通路调控T2DM发生发展的作用 |
3 AMPK/SIRT1循环及SIRT1在T2D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4 AMPK/SIRT1抑制NADPH源性氧化应激改善T2DM IR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新消渴方改善T2DM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 |
实验一 新消渴方改善T2DM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二 新消渴方改善T2DM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新消渴方改善葡萄糖胺诱导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 |
实验三 新消渴方改善IR-HepG2细胞IR的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四 新消渴方调控AMPK通路改善IR-HepG2细胞IR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与不足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件 |
(6)基于脑肠肽及核呼吸因子研究“足三里”穴对脾气虚模型大鼠的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电针“足三里”穴对脾气虚模型大鼠脑肠肽表达影响的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电针“足三里”穴对脾气虚大鼠肌肉组织内NRF1及NRF2 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7)加味当归补血片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加味补血片及其组方药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 黄芪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2 当归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3 淫羊藿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4 当归补血汤及加味当归补血片的相关研究 |
第二节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及治疗现状 |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概述 |
2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研究及主要治疗药物 |
3 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及主要治法 |
第三节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概况及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
1 网络药理学的起源及定义 |
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及意义 |
3 中药网络药理学的常用数据库及工具 |
第二章 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一节 加味当归补血片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 讨论与小结 |
第二节 加味当归补血片的计算毒理学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及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加味当归补血片对自然衰老雌鼠的骨骼影响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及小结 |
第二节 加味当归补血片对自然衰老雌鼠的长期安全性评价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及小结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思路、结果与讨论 |
1 整体研究思路 |
2 结果与讨论 |
第二节 研究创新性、不足与展望 |
1 研究的创新性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附录2 加味当归补血片活性成分作用靶点 |
附录3 防治骨质疏松症生物作用靶点 |
附录4 加味当归补血片长期安全性评价病理学检查报告 |
附录5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8)不同肉蛋白长期饲喂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符号 |
前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1 膳食蛋白质的生物学效应 |
1.1 膳食蛋白质提供机体氮素营养 |
1.2 膳食蛋白质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
1.3 膳食氨基酸水平调节遗传(基因)表达 |
1.4 膳食氨基酸水平影响信号通路 |
2 不同来源膳食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
2.1 植物蛋白 |
2.2 乳蛋白 |
2.3 肉类蛋白 |
3 肝脏的代谢调节与生物转化作用 |
3.1 肝脏的代谢调节作用 |
3.2 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 |
4 营养基因组学 |
5 实验设计 |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5.2 工作假说 |
5.3 研究内容 |
5.4 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下篇 研究报告 |
第一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蛋白粉的制备 |
2.2 日粮的制备 |
2.3 大鼠饲养 |
2.4 样品采集 |
2.5 蛋白质提取定量 |
2.6 蛋白质样品消化和iTRAQ标记 |
2.7 基于HPLC-MS/MS的样本分离鉴定 |
2.8 质谱数据解析 |
2.9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种肉蛋白与酪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
3.2 猪肉蛋白与酪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
3.3 鸡肉蛋白与酪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
3.4 四种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
3.5 牛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
3.6 鱼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分析 |
4 讨论 |
4.1 实验方法的科学性 |
4.2 四种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蛋白质组表达差异趋势 |
4.3 差异蛋白质的解析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氨基酸代谢与蛋白合成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血清采集 |
2.2 游离氨基酸测定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血清氨基酸水平影响 |
3.2 猪、鸡肉蛋白与大豆蛋白膳食对大鼠氨基酸代谢影响 |
3.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转录、翻译及胞内转运、代谢的影响 |
3.4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蛋白合成调节通路mRNA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氮素营养代谢的影响 |
4.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mRNA转录、蛋白合成的影响 |
4.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蛋白合成调节通路mRNA水平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脂质与能量代谢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肝脏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测定 |
2.2 蛋白提取与免疫印迹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
3.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甘油三酯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能量代谢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
4.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的影响 |
4.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摄食不同肉蛋白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与炎症反应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试剂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大鼠肝脏抗氧化指标测定 |
2.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抗氧化及免疫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反应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3.3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结合反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5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生物转化作用的影响 |
4.2 四种肉蛋白膳食对大鼠肝脏炎症及免疫反应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说明 |
工作展望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9)基于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研究中医扶正与祛邪疗法诱导人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词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细胞培养,药物制备与CCK-8法 |
1.细胞培养 |
2.药物制备 |
3.CCK-8法检测细胞抑制率 |
实验二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率 |
1.所需设备试剂: |
2.PI单染法FCM检测细胞周期 |
3.Annexin V/PI双染法FCM检测细胞凋亡 |
4.实验结果 |
实验三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与线粒体形态学变化 |
1.实验器材与设备 |
2.主要实验试剂 |
3.透射电镜制片步骤 |
4.观察结果 |
实验四 Western Blot检测细胞线粒体融合与分裂蛋白的表达 |
1.实验设备 |
2.实验试剂 |
3.实验步骤 |
4.实验结果 |
实验五 RT-qPCR检测细胞线粒体融合与分裂蛋白的m RNA表达 |
1.主要实验设备及耗材 |
2.RT-qPCR实验步骤 |
3.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讨论 |
一、中医学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
1.历代医家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
2.现代中医学对急性白血病的认识 |
3.AL的临床辨证治疗 |
4.益气养阴方简介及组方分析 |
二、益气养阴方药物的功能研究 |
1.太子参 |
2.黄芪 |
3.白术 |
4.茯苓 |
5.甘草 |
6.黄精 |
7.女贞子 |
8.墨旱莲 |
9.天冬 |
10.麦冬 |
11.生地黄 |
12.半枝莲 |
13.白花蛇舌草 |
14.蒲公英 |
15.小蓟 |
三、线粒体融合与分裂 |
1.概述 |
2.线粒体融合与分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3.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的功能 |
四、线粒体调控细胞凋亡 |
1.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与细胞凋亡 |
2.线粒体融合/分裂与细胞凋亡 |
3.线粒体融合与分裂蛋白对肿瘤发生和治疗的作用 |
五、结果探讨 |
1.益气养阴方对KG-1a细胞生长的影响 |
2.益气养阴方对KG-1a细胞周期和凋亡率的影响 |
3.益气养阴方对KG-1a细胞超微结构和线粒体形态学的影响 |
4.益气养阴方对KG-1a细胞线粒体融合与分裂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5.益气养阴方对KG-1a细胞线粒体融合与分裂蛋白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10)参芪复方防治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养方法 |
1.3 药品及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分组及造模方法 |
2.2 给药方法 |
2.3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4 测试指标与方法 |
2.4.1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2.4.2 饮水及摄食量测定 |
2.4.3 体重测量 |
2.4.4 腓肠肌湿重测定 |
2.4.5 血糖监测 |
2.4.6 血脂的检测 |
2.4.7 血清胰岛素检测 |
2.4.8 胰岛素抵抗指数评估 |
2.4.9 血清C反应蛋白、TNF-α、IL-1β、IGF-1的检测 |
2.4.10 病理染色(HE染色法) |
2.4.11 骨骼肌PI3 Kinase p85 alpha,mTOR(phospho S2448),S6K1(phospho T389)蛋白表达测定 |
2.4.12 骨骼肌Pik3r1,Akt1,Mtor mRNA表达测定 |
2.5 统计方法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1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
3.2 各组大鼠饮水量情况(表1,图1) |
3.3 各组大鼠摄食量情况(表2,图2) |
3.4 各组大鼠体重水平的情况(表3,图3) |
3.5 各组大鼠血糖水平的情况(表4,图4~5) |
3.6 各组大鼠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水平的变化(表5、图6) |
3.7 各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变化(表6、图7) |
3.8 各组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变化(表7、图8) |
3.9 各组大鼠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表8、图9) |
3.10 各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水平比较(表9、图10) |
3.11 各组大鼠血清IGF-1水平比较(表10、图11) |
3.12 各组大鼠腓肠肌切片染色观察(图12) |
3.13 各组大鼠腓肠肌湿重比较(表11,图13) |
3.14 各组大鼠腓肠肌PI3K/Akt/mTOR通路蛋白表达水平比较(表12、图14) |
3.15 各组大鼠腓肠肌PI3K/Akt/mTOR通路mRNA表达水平比较(表13、图15)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肌少症的基本认识 |
5.1.1 肌少症的定义 |
5.1.2 糖尿病与肌少症的关系 |
5.1.3 肌少症的流行病学 |
5.1.4 骨骼肌的作用及肌少症的危害 |
5.2 中西医对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
5.2.1 中医对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
5.2.2 西医对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病理机制的认识 |
5.2.3 骨骼肌质量与蛋白质代谢相关通路 |
5.2.4 现代医学对于肌少症的干预方式 |
5.3 参芪复方防治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的可能机制 |
5.3.1 参芪复方对GK大鼠体重及腓肠肌湿重的影响 |
5.3.2 参芪复方对实验动物的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
5.3.3 参芪复方对实验动物血脂TC、TG的影响 |
5.3.4 参芪复方对实验动物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5.3.5 参芪复方对实验动物血清IGF-1的影响 |
5.3.6 参芪复方对实验动物骨骼肌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
5.3.7 参芪复方对实验动物骨骼肌肥大通路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 |
5.4 关于本课题的多点说明 |
5.4.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5.4.2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5.4.3 参芪复方组成及方解 |
5.4.4 参芪复方及其相关组分前期研究基础 |
5.5 创新与特色 |
5.6 问题与展望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之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之二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老年大鼠肝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的变化及固真方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脑心同治”理论的脑心通方抗心肌缺血的蛋白表达研究[D]. 谢丽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线粒体相关蛋白通路探讨参麻益智方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作用机制[D]. 孙成成.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3]基于ATF3/MAP2K3/p38 MAPK通路探究活血益气组分中药防治心梗后大鼠心室重构作用机制[D]. 马如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基于PINK1/Parkin信号通路研究加味大柴胡汤调节线粒体自噬改善胰岛素抵抗肥胖的作用机制[D]. 张旭.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新消渴方调控AMPK信号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D]. 史丽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6]基于脑肠肽及核呼吸因子研究“足三里”穴对脾气虚模型大鼠的调控机制[D]. 薛亚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7]加味当归补血片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网络药理学及实验研究[D]. 陈志维.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不同肉蛋白长期饲喂对大鼠肝脏代谢的影响[D]. 石学彬.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2)
- [9]基于线粒体融合与分裂研究中医扶正与祛邪疗法诱导人急性髓系白血病KG-1a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D]. 吴晓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参芪复方防治糖尿病相关性肌少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钟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