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工作站技术进步

工程工作站技术进步

一、工程工作站技术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宋晓娟[1](2021)在《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是居民基于中意而结成的共同体。就私人生活而言,居民可能以个体或家庭的形式存在,但受房屋产权、物理位置、身份地位等因素影响,居民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社区组织。同一社区空间内的组织之间共享社区环境与服务对象,甚至还可能存在成员重叠。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组织之间、社区组织相互之间彼此依赖,休戚与共。生物学领域将不同种属按某种厉害关系生活在一起叫做共生,社会学领域也逐渐做出了相似的现象解释,而社区则成为了最常见的共生关系发生域,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共生理论来透视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重心几经调整。但到本世纪之初,城市社区问题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且管得着但不愿管的现象仍很普遍。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独具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应运而生。就社会管理传统下的网格化管理(2004-2012)而言,其主体、资源和运行方式均源自于政府,因此从主质参量来看,其与政府管理方式同质,是后者向社区的进一步下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治理改革。作为社会的微观构体,城市社区的实践有了新的发展,在网格化管理强化的同时开始注重治理主体的培育,实践创新的单位则以区、街道为主。以2013年至2015年连续三年的年度“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及提名成果中的城市社区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分析得出,这三年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重点依次是:减负增效、三社联动和政社互动。从共生理论视角来看,城市社区的实践由同质延伸转向了异质化发展。研究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关键变量发现,社区有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这些主体在通过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产生互动,互动中的物质信息交流以单向为主,互动的结果是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的提升。变量数据表明,这一时期城市社区的共生行为模式属于偏利共生。实践步入近几年(2016至今)后,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单位由区、街道转向了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与社区治理要素又都取得了新的发展。从社区网格化管理方式来看,自2016年到新冠疫情暴发前,中国城市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延续着常态化发展,核心在于对以往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对已有问题的探索性解决;新冠疫情暴发后,网格化管理承接了社区疫情防控的重要使命,实践方式做了一些应急性调整与“补漏”式改进。就社区治理要素的发展而言,以民政部在2018年选出的101个优秀社区工作法(已对最新进展做了补充)为样本,经NVivo11软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以协商共治为整体目标导向,形成了多主体参与、资源整合共享的治理格局,发展出了多样化的治理实践方式。从共生行为模式的四个核心变量来看,城市社区生成了丰富的治理主体,这些主体发起了多样化的共治活动,活动中的物质信息呈多方多向流动,最终导向了驻区组织的非同步化发展,由此可见,此阶段的城市社区共生行为模式属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在中国城市社区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问题”似乎始终未曾远离。每一次新实践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新问题的产生,而新问题又成为了实践再次创新的动力。目前,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城市社区实践面临诸多问题,对称互惠共生是其进化方向。从非对称互惠共生到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需要实现共生单元、共生界面与共生条件的多重转变,对称互惠共生的理想固然美好,但这一转变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基于当下的城市社区实践现状,结合实践所面临的问题,中国城市社区要想完成这一转变,首先需要实现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的充分发展与深度融合。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衷是强化政府对内部层级部门间网络的管理能力。城市社区治理要素发展的实质是社区内公私合作程度的提升与基层党政部门对公私合作网络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学者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和威廉·D.埃格斯的语境下,公私合作程度与网络管理能力是理解网络化治理的两个维度。对比理论植根的实践来看,中国城市社区与美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有异曲同工之处。有鉴于此,本文提出网络化治理是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与治理要素双维度发展的最终指向,是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共生理论认为,动力与阻力是影响共生关系进化的两个重要因素,要想推动共生关系发展必须提升动力,消解阻力。网络化治理是城市社区实现对称互惠共生理想状态的技术工具,形塑网络化治理的动力同时也是推动主体增容(共生单元)、强化组织互动(共生界面)、加速物质信息流动(共生条件)之力;阻力则主要是由社区组织的互动方式(共生界面)与组织性质(共生单元)决定的。研究发现,动力因素主要有三个:党政领导力、利益驱动力和科技支撑力。这些动力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单一治理网络可以由多种动力来形成,但通常只有一种动力在发挥主导作用。综合比较前面所有的样本社区及笔者所调研的其他社区,笔者发现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长青街道城建社区的动力因素最为全面,且已初步推进了网络化治理建设。以城建社区为例,本文从实践层面剖析了这些动力因素导向网络化治理的运作过程。此外,本文以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向心力”中的最高施力方(基层党组织)领导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离心力”为例,剖析了形塑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系统的内在张力。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与阻力明晰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寻强化动力、消解阻力之方法。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价值理念是影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共生(共生除可以是一种主体间形态外,还可以是组织行为的先导,即价值)是人类社会的原价值,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是以社区非对称性互惠共生行为模式为基点的,所以前者的实施路径也是后者的发展路径,换言之,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条件三个共生行为模式的核心要素(“成果配置”是共生关系最终呈现出的结果)也是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实施路径的基本面向。有鉴于此,本文从共生价值体系(价值理念)、治理组织建设(共生单元)、治理行动选择(共生界面)和科学技术支撑(共生条件)四个方面探寻了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施路径。

闫柳汀[2](2021)在《某公司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研发阶段质量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煤炭产量稳步增长,作为占据地下煤矿开采重要设备一半以上价值的液压支架的需求也在同步提升,而液压支架生产工艺复杂、生产环境恶劣导致其产能存在较大的缺口。同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也在飞速发展,对于解决液压支架生产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此背景下,为提高液压支架生产效率,改善工人生产环境,公司启动了煤矿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焊接机器人行业的新产品研发项目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新产品的顺利下线是保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于新产品的研发项目,企业需要对此进行重点关注。研发项目研发阶段的质量风险的管理过程对于确保项目产品的稳定可靠特别重要,如果忽视了研发阶段的质量风险管理,会对整个项目的产品质量造成不可预知的影响。在我国目前的工业机器人集成行业中,项目的风险管理还处于初步阶段,对风险的分析研究尚不成熟。本研究以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研发阶段的质量风险为对象,根据国内外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确定论文的风险管理架构。首先介绍了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的背景和项目流程,然后使用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进行风险因素采集和识别,识别出风险因素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对项目研发阶段的质量风险进行权重排序,确认风险等级,并对主要风险进行讨论,最后,在此基础上确定风险应对准则,对相关风险采取对应的风险应对和监控措施。本论文通过对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研发阶段的质量风险管理的研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机器人研发项目研发阶段的质量风险进行研究,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机器人研发项目质量风险管理体系,确保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达成。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国内焊机机器人行业对研发项目的认识,促进国内相关行业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为相关产业提供参考,最终提高企业新产品研发项目的管理能力。

闫妍[3](2021)在《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当前,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卫生保健领域广泛渗透,护士作为临床一线工作者必须面对大量人-机任务带来的诸多变革,尤其ICU中各种医疗仪器设备种类和数量都越来越多,仪器的精密性及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由此带给护士工作心理负荷的变化值得关注。因此,本研究拟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聚焦ICU护士,探究基于人-机任务的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任务难度、系统可用性及自我效能对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影响的作用路径,以期为制定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应对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包括如下四部分研究内容:1、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体验的质性研究:通过对14名ICU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ICU护士在执行护理人-机任务时的工作心理负荷体验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ICU常见护理人-机任务。2、典型护理人-机任务筛选的调查研究:依据前期研究结果形成护理人-机任务调查表初稿,并通过专家论证形成最终的护理人-机任务调查表;采用便利抽样法对7所三级甲等医院的159名ICU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根据ICU护士对调查表中护理人-机任务的重要性、执行频率和困难程度的评价结果筛选出典型护理人-机任务。3、基于典型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研究:根据前期研究形成的基于人-机任务的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影响因素理论框架,应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护士版NASA任务负荷指数量表、护理操作技术难度评价表、系统可用性量表等工具,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选取9所三级甲等医院的427名ICU护士进行调查,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的影响因素。4、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分析任务难度、系统可用性及自我效能对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影响的作用路径。研究结果:1、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描述现象学研究法,通过对14名ICU护士的半结构式访谈,析出“面临种类繁多的护理人-机任务”、“认可人-机任务普及的优势”、“面对新的负荷挑战”“工作心理负荷呈现阶段变化的趋势”以及“工作心理负荷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五大主题。2、本研究通过专家论证,形成最终的护理人-机任务调查表,根据159名ICU护士对护理人-机任务重要性、执行频率、困难程度的评价结果,筛选出8项ICU典型护理人-机任务:j使用护理工作站进行护理评估与记录;k使用护理工作站处理医嘱;l微量注射泵推注药液;?血气分析仪分析血气;n呼吸机的使用;o除颤仪除颤;p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q血糖仪测量血糖。3、本研究针对427名ICU护士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1)ICU护士执行护理人-机任务时工作心理负荷总分为(52.04±16.48),负荷感受、自我评价两个维度得分为(59.71±21.56)、(36.70±18.16)。8项典型护理人-机任务按照心理负荷得分由高至低依次为除颤仪除颤(58.48±14.66)、呼吸机的使用(58.45±15.02)、使用护理工作站处理医嘱(54.23±14.61)、使用护理工作站进行护理评估与记录(53.89±13.88)、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51.17±16.23)、血气分析仪分析血气(50.45±15.72)、微量注射泵推注药液(45.88±16.70)、血糖仪测量血糖(43.77±18.41)。(2)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影响因素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CU护士执行不同人-机任务时其工作心理负荷影响因素不同,其中任务难度、系统可用性在ICU护士执行不同人-机任务时都会影响其工作心理负荷,而职称、工作科室、自我效能、新技术接受度和机器接受度等因素仅在某些护理人-机任务执行过程中会影响ICU护士的工作心理负荷。4、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任务难度、系统可用性和自我效能感对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的作用路径发现,8项典型护理人-机任务执行过程中,任务难度对ICU护士执行人-机任务工作心理负荷具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系统可用性对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起间接的负向预测作用,而护士自我效能对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有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论:1、ICU护士认可人-机任务普及带来工作量减少等优势,其在执行人-机任务时工作心理负荷处于中等水平,但脑力要求越来越高,在特殊情境中护士容易产生受挫感,且ICU护士执行人-机任务时的工作心理负荷呈现阶段变化的趋势,会经历磨合期、适应期、谨慎期三个阶段。2、护理人-机任务分为常规治疗、急救及生命支持、监测、信息化四大类,从中筛选出8项典型护理人-机任务。ICU护士执行急救及生命支持类护理任务时负荷感受最高,而自我评价最差,其次是信息化类护理任务,而监测类和常规治疗类任务给护士带来的负荷感受较低,自我评价较好。3、ICU护士执行护理人-机任务时其工作心理负荷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包括个体因素(职称、工作科室、自我效能、新技术接受度、机器接受度)、任务因素(任务难度、任务中断、多任务)、机器因素(系统可用性)等。4、本研究构建了“基于人-机任务的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影响因素模型”。任务难度直接影响ICU护士执行人-机任务时的工作心理负荷,护士的自我效能和机器的系统可用性通过任务难度间接ICU护士执行人-机任务时的工作心理负荷。

谭秀娟[4](2020)在《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的主要驱动力。地方政府通过制定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本地科技创新和产业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于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反映了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源流向扶植产业的方向和聚集的程度。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珠三角九市的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相关主体的科技创新活跃度和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扩散效应,从而更有利于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以及共同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本文主要以珠三角九市2014-2018年期间有效执行的230份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为样本数。一方面通过文本量化的方法,从政策的有效执行时间、颁布主体、补贴对象和补贴方式等四个维度对政策文本进行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由于不同的分类维度中存在交叉和重叠,因此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序列、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网络关系。通过这个网络关系反映出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的颁布情况、补贴政策的作用点、不同城市对科技创新补贴的范围及组合的偏好,以及科技创新补贴方式的合理性等内容。另一方面,以政策文本数量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对产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活跃度的影响。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张玉玺[5](2020)在《基于碳基纳米材料的地下水典型污染物电化学检测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是调查监测,调查的质量与效率是决定污染防治、修复、应急处置成功与否的关键。现场快速测试技术的进步是提升调查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基于电化学原理,以服务现场调查为目标,针对地下水典型污染指标Cr(VI)、Pb2+、NO2-、罗丹明B,开展电化学检测研究。采用碳基纳米材料,制备了四种高效、稳定,且环保、廉价、易得的电化学传感器,结合研制的便携式电化学工作站,构建了水质现场电化学检测平台,并在污染场地调查中进行了应用,为地下水污染调查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的工作手段,能够促进地下水污染调查技术进步及碳基纳米材料在电化学检测中的发展。(1)通过科琴黑滴涂修饰碳布电极,制备了一种用于检测Cr(Ⅵ)的CB/CCE电化学传感器。sp2键合科琴黑拥有大量的介孔作为内表面电荷传输通道,提高了电极的传感效率和催化性能。最优条件下,时间电流法测得线性检测范围为0.025~483μM,检出限为9.88 nM。相比其他研究,科琴黑作为非金属催化剂,检测性能优势突出。(2)通过对碳布进行简单高温水热处理,制备了一种用于检测Pb2+的hoCCE电化学传感器。处理后的碳布表面增加了酮基位点与缺陷程度,提升了导电性和检测灵敏性。最优条件下,差分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得线性检测范围为0.06~1.6μM,检出限为30 nM。(3)利用超声复合获得硒化铋与多臂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制备了一种用于检测NO2-的Bi2Se3@MWNTs/GCE电化学传感器。Bi2Se3和MWNTs分子之间的协同作用使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活性比表面积和优效的电子转移速率,促进了NO2-的吸附及氧化。最优条件下,时间电流法测得线性检测范围为0.02~6000μM,检出限为20 nM。传感器除性能高效外,也避免了使用金属催化剂产生的电极毒化和环境污染问题。(4)利用食人鱼溶液对多喷碳纳米管表面氧化和进一步水热处理,制备了一种用于检测罗丹明B的MWNTs-COOH/GCE电化学传感器。羧基化的多臂碳纳米管提高了亲水性,暴露了更多的活性碳位点,利用羧基对罗丹明B的C=N键的氧化作用,实现了对RhB的高效检测。最优条件下,时间电流法得到线性检测范围为0.05~850 mM,检出限为 2.66 nM。(5)设计了一种便携式电化学工作站,保留了常用的电化学分析功能,在灵敏度和准确性方面也无损失,并可用USB供电。结合便携式计算机、电化学传感器,共同构成了水质现场电化学检测平台。(6)利用构建的水质现场电化学检测平台,针对中山市Pb污染场地和西宁市Cr(VI)污染场地开展了应用调查,快速掌握了场地的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分析了污染成因与模式,并对应用效果和经验进行总结,简易概况操作流程。

郭书剑[6](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王威[7](2020)在《双机器人协同焊接最优平稳性/操作性运动规划》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研究当前单个工业机器人应用的基础上,为提高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焊装生产线中的高效率生产、高智能操作性及焊装过程的高柔性等要求。对现有的焊接白车身结构件机器人工作站进行改造,提出了一种双机器人协同焊接系统工作站。该双机器人协同焊接系统工作站,不仅能弥补单个机器人所带来的无法保证焊接质量稳定性、工作空间能力有限及易产生碰撞等缺陷,而且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线的智能化和高效化。该改造方案有望更好的运用于汽车制造自动化生产线中。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白车身结构件(薄板焊件车门)为焊接对象,分析了焊接对象点焊要求、生产工艺流程及焊接路径规划问题。提出一种双机器人协同焊接工作站,通过机器人D-H参数,建立双机器人正/逆向运动学模型并推导出机器人的逆解解析式,给出了详细过程。并在Matlab robotics工具箱对所建立的双机器人协同运动学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验证了所建立的机器人运动学模型的正确性。然后,建立了双机器人协同焊接系统协同工作空间求解数学模型,提出一种双机器人焊接系统协同工作空间的求解方法,即:蒙特卡洛随机数值法。在编程软件MATLAB环境中对模型进行求解,求得双机器人协同焊接工作站三维协同工作空间。该方法求得的工作空间可视化程度高,表达的更加具体形象,其求解速度快,数值计算更加准确。为下文在双机器人协同工作空间内进行焊接运动规划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其次,通过对空间曲线和空间直线焊点轨迹进行待焊点离散化,并采用弗莱纳-雪列三元空间矢量理论建立焊点处法向量、切向量及次法向量方向矢量并进行求解,进一步确定协同焊接过程中焊钳的位姿。在待焊点为船型焊空间姿态约束条件下,采用双机器人协同运动链末端耦合与解耦的思想进行变换求解,从而得到焊接机器人1(从机器人)和夹持机器人2(主机器人)协同运动系统的逆解转换矩阵。通过逆解转换矩阵可解得用于驱动两个机器人6个关节角角位移?1~?6的所有值。最后,提出双机器人的操作性/平稳性两个指标的概念及寻优方法。即在船型焊空间位姿约束、无碰撞及一定的焊钳姿态等约束条件下,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双机器人协同焊接系统,若能以机器人各关节角速度加权和较小及机器人各关节角位移加权和较小的完成任务,则可输出最优焊接路径。为了验证所输出的焊接路径的可行性,在实际焊接中机器人运动状态和实际焊接效果。采用离线编程软件Robot Studio搭建双机器人协同焊接仿真工作站进行仿真,并将仿真程序语言转化成RAPID语言,导入实际双机器人协同焊接工作站中,进行实际的焊接试验。验证了所求得的双机器人协同焊接最优平稳性/操作性的结果得有效性。为研究多机器人协同应用技术提供了必要理论参考。

郑雨馨[8](2019)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高寒草地水资源潜力及水草畜平衡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针对我国高寒草地退化现状,以挖掘草地水资源潜力、构建水-草-畜平衡配置方案为手段,最终达成高寒草地牧区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双赢”目标。在传统的牧区管理中往往以草、畜为核心,即“以草定畜”,是不具备调控性的,只能有多少草就养多少畜。而水-草-畜平衡的配置方案是立足于水草畜三者的关系,通过调控水资源分配来改变草地生产量从而形成可调控的草畜平衡关系。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明确水资源潜力、制定有效配置方案,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定“用水”及“产草”的平衡阈值。最终围绕“以水定草、以草定畜”的核心理念,帮助研究区选择最佳放牧模式。研究采用了实地调研结合数据统计、情境模拟的分析方法,并根据祁连山地区特殊的草地分布情况选择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主要研究区。第一步。通过对天然草地的多次考察并走访相关政府部门,得到肃南县水利工程分布及草原利用现状。第二步,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获取当地降水情况、用水规划、供水能力、草原生产力以及载畜量等相关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到草地供水潜力。第三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情景构建,借助分析软件绘制水、草资源的空间匹配关系,并确定草地灌溉可行性及灌溉、雨养效益。最后,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优水-草-畜配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肃南县水资源蕴藏丰富,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4.28亿m3、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1.06亿m3,其中可用于草地灌溉水量539万m3。2.肃南县夏季欠载而冬季超载严重,达28万羊单位,补饲压力大,必须进行舍饲。3.天然草地受降水限制,综合夏季草场生产力在1000kg/hm2左右;冬季综合草场生产力在800kg/hm2左右。4.以上述结论作为限制条件,可进行水草畜配置模拟,肃南县可行配置方案主要有:模式Ⅰ灌溉补草模式、模式Ⅱ灌溉种草模式、模式Ⅲ灌溉+雨养补充补草模式三种,其中Ⅱ、Ⅲ都需在适当减畜的前提下进行。本研究立足于优化生产模式、提升管理效益。通过对牧区管理主体方向的把控,使配置流程及方法在草原管理中起一定指导作用:即在未来草原管理中,都可以以此为参考框架,结合具体牧情选择因地适宜的放牧模式,提升我国草原管理在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综合效益。

郑立波[9](2019)在《基于电化学阻抗传感器的便携式茶尺蠖性信息素探测仪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是一种广泛分布在长江以南流域茶园中主要的鳞翅目害虫,其幼虫喜食茶树嫩梢且具有暴食性,给茶叶生产带来经济损失,因此在防治过程中虫害爆发前的早期发现则显得尤为重要。雌性茶尺蠖求偶时释放的性信息素能够用于监测虫群,但是这种信息素目前只能通过实验室大型仪器检测到,显然不适用于在田间的监测。针对以上问题,在前期研究已开发出的精确检测到10 ppb茶尺蠖性信息素中主要组分的电化学生物传感系统的基础上,研制便携式茶尺蠖性信息素探测仪是有必要的。本文在研究出实验室条件下性信息素浓度-雌茶尺蠖幼体数量关系后再结合阻抗检测芯片AD5933设计出测量电化学阻抗谱的硬件电路及相关软件,以期监测茶园中雌茶尺蠖的种群数量。本文具体内容如下:(1)为模拟茶园的实际环境,本文在电化学工作站上结合电化学阻抗传感器设计空白实验、阴性对照实验以及尚未交配的雌茶尺蠖的活体实验,进而建立性信息素浓度-雌茶尺蠖个体数量的数学关系。(2)在阐述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后,分析阻抗测量芯片AD5933测量阻抗的工作原理及其相关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模块化方式设计并搭建交流阻抗检测系统,该设计包括检测仪的硬件设计与选型、软件设计以及整体设计,在硬件设计和选型中涉及检测、控制、通信和分频等模块,软件设计包括自动测量、温度测量、分频、数据传输和显示等功能模块。本文还通过SIM900A GPRS模块将数据传输至云服务器以便于上位机程序查看相关信息。系统搭建完成后通过不同电阻、电容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测试以验证阻抗检测系统的精度和稳定性。(3)通过阻抗检测系统结合电化学阻抗传感器搭建茶尺蠖性信息素探测仪。为验证性信息素探测仪的可用性,本文通过电化学工作站和探测仪首先分别测试10 K电阻与1 nF电容并联电路,再测量在电化学阻抗传感器上固定茶尺蠖PBP2后以及固定蛋白后再加入10-44 mol/L Z3Z9-6,7-环氧-十八碳二烯后传感器两阶段的阻抗数据。

翁余斌[10](2019)在《基于离子导电的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导电混凝土大多基于电子导电的原理,以钢纤维、碳纤维、石墨、炭黑等作为导电相材料,依靠混凝土内部自由电子的运动迁移形成导电。而传统导电相材料的一些固有缺陷极大地影响了其实际应用。不同于传统导电混凝土,离子导电砂浆基于离子导电的原理,利用电解质溶液中各种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的定向移动而实现导电。离子导电砂浆的原材料廉价易得,制备工艺较简单,导电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围绕离子导电砂浆试件,从其导电原理出发,系统考察了引气剂和水灰比对离子导电砂浆力学性能、孔隙率、电阻率、微观形貌和宏观孔结构的影响;基于渗透原理,对离子导电砂浆的渗透方式做了对比和优化,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砂浆试件开展了开路电位测试,对其渗透性能做了定性分析;同时利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技术系统探究了试件孔隙率、电解质溶液浓度以及电解质溶液种类对砂浆试件交流阻抗特性的影响;基于上述大量试验,最后对砂浆试件的升温性能和密封材料进行了研究,为离子导电砂浆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具体研究工作包括:(1)从离子导电砂浆的导电原理出发,孔隙率对砂浆试件渗透过程及最终的导电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系统考察了引气剂和水灰比两个因素对砂浆试件力学性能、孔隙率、宏观孔结构、微观形貌以及后期电阻率(导电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变水灰比和外掺引气剂均会对砂浆试件的导电性能产生影响。其中,当铝粉和SJ-2的掺量分别为水泥质量的0.075%和0.02%,水灰比为0.7时,试件在150 d龄期的电阻率仅为5.385Ω·m,导电性能在所有试件中最优。(2)渗透过程的有效性决定了离子导电砂浆的导电性。在前章系统优化了试件孔隙率和孔隙结构的前提下,从试件的渗透过程入手,对试件的渗透方式进行优化,以提高试件的渗透程度和渗透效率。本文综合对比了自然浸泡和真空渗透两种方式,结果表明,当试件处于真空状态中时,电解质溶液在压差梯度的作用下更多地渗入试件中,渗透的效率比自然状态下更高。并且,在真空渗透的条件下,试件电阻率的保持率要优于自然浸泡。另一方面,采用电化学工作站对试件渗透过程中开路电位的变化进行测试,以探明试件的渗透规律,研究表明,孔隙率越大,越有利于试件渗透;在一定范围内,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越大,越有利于试件渗透并提高试件的导电性,但超过某个浓度值后,过大的浓度反而会对试件的导电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能满足离子导电砂浆相应的导电性能要求下,电解质溶液的浓度不宜过大。(3)本文创新性地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离子导电砂浆试件的交流阻抗谱特性进行了研究,以建立离子导电砂浆的电路模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砂浆试件孔隙率及渗透进砂浆试件电解质溶液浓度的增大,溶液电阻RS和电荷传递电阻Rct均呈减小趋势,界面电容CPE呈增大趋势;在渗透的三种不同种类的电解质溶液中,溶液电阻RS和电荷传递电阻Rct的大小关系是:CuSO4>CaCl2>NaCl,而界面电容CPE则呈相反趋势,NaCl最大,而CuSO4最小。(4)本文对离子导电砂浆试件在不同电压类型和不同电压大小下的升温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30V的较高电压下,试件的温度上升较高,也因此蒸发丧失了试件内部大量的电解质溶液,这对砂浆试件后期的导电性不利;而在10V的较低电压下,试件升温幅度较合理,电解质溶液的保持相对较理想,试件后期的导电性能也更优异。不同于交流电,砂浆试件在直流电的条件下存在极化效应,这将导致试件的电阻增大,导电性能减弱。因此,在对砂浆试件进行升温试验时,应选用较低的交流电压。而针对试件的密封材料,本文对不涂抹密封材料和分别涂抹环氧树脂AB胶和融化固体石蜡的试件进行密封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密封材料对试件电阻率的保持至关重要,未涂抹任何密封材料的试件电阻率增长极快,而在环氧树脂AB胶和融化固体石蜡的对比中,则是融化的固体石蜡效果更佳。

二、工程工作站技术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工作站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以社区网格化管理为关注热点的社区管理研究
        (二)以社区网络化治理为前沿议题的社区治理研究
        (三)社区由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发展研究
        (四)共生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
        (一)城市社区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
        (四)共生
    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二)治理理论
        (三)共生理论
    三、分析框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同质下延: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兴起
    一、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缘起
        (一)城市社区管理的初始历程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创形态(2004)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初步成长(2005-2012)
    二、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同质化下延分析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主体多数属于体制内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资源主要来自于政府
        (三)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运行推进了政策执行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与限度
        (一)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成效
        (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偏利共生:网格化管理强化与治理主体培育
    一、中国城市社区的实践新探(2012 年末-2015)
        (一)2013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减负增效
        (二)2014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三社联动
        (三)2015 年城市社区的新实践:政社互动
        (四)2013-2015 年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总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偏利共生行为模式研判
        (一)共生单元具备:少量的异质治理主体存在
        (二)共生界面生成:党政主导的相关项目设立
        (三)共生条件满足:单向为主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非政府主体增殖能力提升
    三、中国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与困境
        (一)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成果
        (二)城市社区实践新探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对称互惠共生:网格化管理新突破与治理要素新发展
    一、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的新实践(2016-至今)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新突破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要素的新发展
        (三)近年来城市社区新实践的整体特征
    二、中国城市社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行为模式剖释
        (一)共生单元具备:丰富的治理主体生成
        (二)共生界面生成:多方发起的活动开展
        (三)共生条件满足:多向的物质信息交流
        (四)共生成果配置:组织间非同步性进化
    三、近年来中国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与问题
        (一)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收效
        (二)近年来城市社区实践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向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前行的目标、动力与阻力
    一、网络化治理:中国城市社区进一步发展的目标
        (一)对称互惠共生:城市社区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网络化治理:实现理想状态的工具设计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系统结构
        (四)网络化治理系统结构建构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动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党政领导力
        (二)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利益驱动力
        (三)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科技支撑力
    三、中国城市社区向网络化治理发展的阻力
        (一)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中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
        (二)目标和利益冲突下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张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实现路径
    一、共生: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价值理念
        (一)价值冲突是主体间张力背后更深层次原因
        (二)价值理念是影响城市社区治理的根本因素
        (三)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共生价值体系
    二、丰富共生主体: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组织建设
        (一)在双向需求导向下,选择刚性约束
        (二)在目标需求导向下,采用弹性约束
        (三)在利益需求导向下,实施有效激励
    三、完善共生界面: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行动选择
        (一)以协商为基础,形成主体间的共识共信
        (二)以共治为主线,强化主体间的共担共监
        (三)以共享为旨归,推动全主体的双维进化
    四、优化共生条件:中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的技术支撑
        (一)以用户为中心,建设治理网络平台
        (二)以平台为依托,联通社区治理主体
        (三)以问题为导向,健全运行保障体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某公司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研发阶段质量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项目风险管理过程
        2.1.1 风险识别
        2.1.2 风险评价
        2.1.3 风险应对
        2.1.4 风险监控
        2.1.5 PMBOK及PRINCE2风险管理过程
    2.2 研发项目质量风险管理相关研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小结
第三章 某公司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风险识别
    3.1 某公司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概述
        3.1.1 项目背景
        3.1.2 研发组织管理架构
        3.1.3 研发项目流程
    3.2 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风险识别
        3.2.1 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风险因素采集
        3.2.2 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风险因素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某公司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风险评价
    4.1 建立风险评价模型
    4.2 风险评价
        4.2.1 使用层次分析法获得风险后果权重
        4.2.2 使用层次分析法获得风险概率权重
    4.3 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研发阶段重点风险因素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某公司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风险应对和监控
    5.1 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研发阶段质量风险应对策略
    5.2 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研发阶段质量风险应对措施
        5.2.1 主要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5.2.2 次要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5.2.3 一般风险因素应对措施
    5.3 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风险监控
        5.3.1 风险监控措施
        5.3.2 风险管理与监控成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体验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三部分 典型护理人-机任务筛选的调查研究
    一、护理人-机任务调查表的专家论证
    二、典型护理人-机任务筛选的调查研究
    三、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典型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五部分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小结
第六部分 讨论
第七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专家小组会议咨询表
    附录二 护理人-机任务调查表
    附录三 典型人-机任务情境下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调查问卷
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医护人员工作心理负荷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4)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珠三角九市科创及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科创补贴政策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2.2 科技创新补贴政策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2.3 科技创新补贴和政府投资基金之间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3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3.1 样本的选择
    3.2 分析维度的确定
    3.3 定义分析单元与编码
    3.4 信度与效度评估
    3.5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频数统计和量化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比例结构失衡
    4.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4.3 项目补助方式有待改进
    4.4 区域创新系统开放度有待提升
    4.5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亟须强化
    4.6 本章小结
5 科创补贴政策对珠三角科技创新及产业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模型选择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 实证分析
    5.5 主要结论
6 对策建议
    6.1 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力度
    6.2 加强创新平台的有效建设
    6.3 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
    6.4 提高创新系统的开放性
    6.5 提升科技创新补贴资金效能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词

(5)基于碳基纳米材料的地下水典型污染物电化学检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传统地下水水质检测技术
        1.2.1 地下水实验室检测手段
        1.2.2 地下水现场快速检测技术
        1.2.3 传统地下水检测方法概述
    1.3 水环境电化学检测技术
        1.3.1 电化学传感器基本概述
        1.3.3 电化学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
        1.3.4 碳纳米材料在修饰电极中的应用
        1.3.5 便携式电化学传感器的发展
        1.3.6 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1.4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总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科琴黑修饰碳布电极用于六价铬的检测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材料
        2.2.2 电极的修饰
        2.2.3 电化学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的表征
        2.3.2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2.3.3 实验条件的影响
        2.3.4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2.3.5 稳定性和抗干扰性
        2.3.6 样品检测
    2.4 小结
第3章 水热碳布修饰电极用于铅的检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材料
        3.2.2 电极的修饰
        3.2.3 电化学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表征
        3.3.2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3.3.3 实验条件的影响
        3.3.4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3.3.5 稳定性和抗干扰性
        3.3.6 样品检测
    3.4 小结
第4章 硒化铋与多壁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用于亚硝酸盐的检测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电极的修饰
        4.2.3 电化学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表征
        4.3.2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4.3.3 实验条件的影响
        4.3.4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4.3.5 稳定性和抗干扰性
        4.3.6 样品检测
    4.4 小结
第5章 羧基多壁碳纳米管用于罗丹明B的检测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电极的修饰
        5.2.3 电化学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材料的表征
        5.3.2 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5.3.3 实验条件的影响
        5.3.4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5.3.5 稳定性和抗干扰性
        5.3.6 样品检测
    5.4 小结
第6章 便携式电化学工作站的制备
    6.1 引言
    6.2 仪器的研制
        6.2.1 基本情况
        6.2.2 功能设计
        6.2.3 电路设计
        6.2.4 软件设计
        6.2.5 仪器装配与参数
    6.3 小结
第7章 地下水污染场地调查应用
    7.1 引言
    7.2 工作流程
    7.3 实地应用
        7.3.1 中山市某加油站地下水Pb~(2+)污染调查
        7.3.2 西宁市某铬盐厂地下水Cr(Ⅵ)污染调查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7)双机器人协同焊接最优平稳性/操作性运动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来源和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和综述
        1.2.1 双机器人运动学协同焊接研究进展
        1.2.2 运动可操作性/平稳性研究进展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1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1.3.2 本论文组织框架
        1.3.3 本文研究内容和体系结构
第二章 白车身焊接路径规划分析及机器人建模求解
    2.1 白车身焊接技术生产概述
        2.1.1 白车身结构件焊装生产概述
        2.1.2 焊接工艺分析
        2.1.3 焊点对象的分析
    2.2 协同焊接机器人正/逆运动学建模
        2.2.1 机器人运动学基础及正解建模求解
        2.2.2 机器人运动学逆解
    2.3 基于MATLAB机器人工具箱的机器人协同焊接运动仿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机器人协同焊接系统协同工作空间的求解
    3.1 协同工作空间的求解方法与基本原理
    3.2 双机器人协同工作空间数学模型方程推导
    3.3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双机器人协同工作空间求解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机器人协同焊接轨迹规划方法
    4.1 焊点轨迹的离散化及焊点坐标系建立
        4.1.1 工件坐标系下焊点轨迹曲线的离散化
        4.1.1.1 直线焊点轨迹离散化
        4.1.1.2 曲线焊点轨迹离散化
        4.1.2 基于弗莱纳-雪列三元空间矢量原理焊钳位姿建模
        4.1.3 船型焊空间姿态约束
    4.2 双机器人协同焊接工作站各坐标系的建立
    4.3 双机器人运动链的耦合与解耦
    4.4 双机器人协同系统的逆解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协同焊接的速度操作性/平稳性轨迹优化
    5.1 速度操作性函数/平稳性函数优化目标的建立
        5.1.1 机器人速度操作性函数
        5.1.2 优化目标的搜索
        5.1.3 双机器人协同焊接薄板焊件最优位置搜索法的验证
    5.2 机器人平稳性函数
        5.2.1 遗传算法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机器人协同焊接工作站的仿真与实验分析
    6.1 ROBOTSTUDIO介绍
    6.2 双机器人仿真工作站的建立及实际焊接试验
        6.2.1 焊接过程与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高寒草地水资源潜力及水草畜平衡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高寒草地的概念
        1.3.2 高寒草地的功能
        1.3.3 高寒草地的退化
        1.3.4 高寒草地管理
        1.3.5 草畜平衡研究
        1.3.6 水草畜配置方案研究
2 研究区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气象水文
        2.1.3 土壤植被
        2.1.4 社会经济
        2.1.5 自然保护区
    2.2 研究方法
        2.2.1 实地调研及资料收集
        2.2.2 数据处理方法
        2.2.3 研究技术路线
3 肃南县草原牧区供水潜力分析
    3.1 水资源潜力分析
        3.1.1 降水
        3.1.2 地表水资源
        3.1.3 地下水资源
    3.2 供水现状
        3.2.1 现有供水工程
        3.2.2 用水现状
    3.3 草地供水潜力分析
        3.3.1 肃南县总用水量控制指标
        3.3.2 肃南县降水资源潜力
        3.3.3 肃南县地下水供水潜力
        3.3.4 肃南县地表水供水潜力
4 水草畜配置
    4.1 草地资源概况
        4.1.1 肃南县天然草场产草量分析
        4.1.2 肃南县天然草场产草潜力分析
        4.1.3 肃南县人工草地产草潜力分析
    4.2
        4.2.1 实际载畜量
        4.2.2 核定载畜量
        4.2.3 草畜平衡分析
    4.3 水草畜配置方案
        4.3.1 水草畜配置分析
        4.3.2 水草畜配置情境模拟
        4.3.3 未来草地灌溉潜力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基于电化学阻抗传感器的便携式茶尺蠖性信息素探测仪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化学阻抗生物传感器概述
        1.1.1 电化学阻抗生物传感器原理
        1.1.2 电化学阻抗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1.1.3 电化学阻抗传感检测应用的研究进展
    1.2 昆虫性信息素与信息素结合蛋白
        1.2.1 昆虫信息素感受系统
        1.2.2 茶尺蠖性信息素与结合蛋白
    1.3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主要内容
        1.3.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1.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2. 基于茶尺蠖PBP2的电化学阻抗传感器对雌茶尺蠖的活体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2 硝酸纤维素膜固定蛋白
        2.1.3 茶尺蠖性信息素的阻抗检测
        2.1.4 茶尺蠖性信息素的活体检测
    2.2 电化学阻抗传感器活体检测实验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AD5933的交流阻抗检测电路
    3.1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技术
    3.2 基于AD5933的交流阻抗检测电路设计
        3.2.1 阻抗检测电路的硬件设计
        3.2.2 阻抗检测电路的软件设计
    3.3 基于AD5933的交流阻抗检测电路的测试
        3.3.1 阻抗检测电路的精度测试
        3.3.2 阻抗检测模块的频率特性检测
    3.4 本章小结
4. 交流阻抗检测系统的构建
    4.1 交流阻抗检测系统的电路设计与选型
        4.1.1 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4.1.2 交流阻抗测量模块设计
        4.1.3 无线通信模块选型
        4.1.4 分频模块选型
    4.2 交流阻抗检测系统程序设计
        4.2.1 主控程序架构设计
        4.2.2 最小二乘法拟合奈奎斯特曲线
        4.2.3 云服务器配置与程序设计
        4.2.4 上位机程序设计
    4.3 交流阻抗检测系统测试
        4.3.1 阻抗测量模块功能测试
        4.3.2 阻抗测试模块精度与稳定性测试
        4.3.3 阻抗测量频率特性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茶尺蠖性信息素检测仪搭建与测试
    5.1 性信息素检测仪测试并联电路
    5.2 性信息素探测仪测试电化学传感器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自动切换量程实现代码
附录B 最小二乘法C/C++实现
附录C 电化学工作站扫描 10~(-4)mol/L环氧二烯阻抗谱的一次数据
作者简历

(10)基于离子导电的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导电相材料的研究背景
        1.1.2 导电混凝土的性能指标
        1.1.3 工程实际应用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3.1 导电相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 导电混凝土的工程实际应用
        1.3.3 离子导电水泥基材料的研究进展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总结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研究创新性
第二章 原材料(设备)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砂浆制备原材料
        2.1.2 引气剂的种类
        2.1.3 其他化学试剂及用品
    2.2 试件制作设备及试验设备
        2.2.1 试件制作设备
        2.2.2 试验设备
    2.3 试件制备步骤
    2.4 试验方法
        2.4.1 抗压强度的测试方法
        2.4.2 孔隙率的测定方法
        2.4.3 电阻率的测定方法
        2.4.4 微观形貌的表征方法
第三章 不同引气剂和不同水灰比对离子导电砂浆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不同引气剂和不同水灰比对试件导电性能的影响
        3.1.1 试验方案
        3.1.2 试验结果
        3.1.3 不同引气剂和不同水灰比对试件孔隙率的影响
        3.1.4 不同引气剂和不同水灰比对试件电阻率的影响
    3.2 不同引气剂掺量对试件导电性能的影响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结果
        3.2.3 不同引气剂掺量对试件孔隙率的影响
        3.2.4 不同引气剂掺量对试件电阻率的影响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离子导电砂浆渗透性能研究
    4.1 渗透试验原理
    4.2 不同渗透方式最优渗透时间的判定
        4.2.1 自然浸泡最优渗透时间的判定
        4.2.2 真空渗透最优渗透时间的判定
    4.3 不同渗透方式对试件电阻率的影响
        4.3.1 试验目的
        4.3.2 试验方法
        4.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电化学工作站测试砂浆试件渗透性能研究
        4.4.1 试验目的
        4.4.2 试验设备
        4.4.3 试验方法
        4.4.4 开路电位测试孔隙率对砂浆试件渗透性能的影响研究
        4.4.5 开路电位测试电解质溶液浓度对砂浆试件渗透性能的影响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子导电砂浆的电化学交流阻抗谱特性研究
    5.1 交流阻抗谱简介
    5.2 交流阻抗谱的表示形式
        5.2.1 奈奎斯特(Nyquist)图
        5.2.2 波特(Bode)图
    5.3 交流阻抗谱在水泥基材料中的应用
    5.4 离子导电砂浆的等效电路模型
    5.5 离子导电砂浆的交流阻抗谱特性
        5.5.1 试验方案
        5.5.2 不同孔隙率砂浆试件的交流阻抗谱特性研究
        5.5.3 渗透不同种类电解质溶液砂浆试件的交流阻抗谱特性研究
        5.5.4 渗透不同浓度电解质溶液砂浆试件的交流阻抗谱特性研究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离子导电砂浆升温性和密封材料研究
    6.1 试验原理
    6.2 离子导电砂浆升温性能研究
        6.2.1 试验方法
        6.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 密封材料对试件导电性能的影响研究
        6.3.1 试验方法
        6.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工程工作站技术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共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 ——基于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审视[D]. 宋晓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某公司液压支架焊接机器人工作站项目研发阶段质量风险管理研究[D]. 闫柳汀. 山东大学, 2021(11)
  • [3]基于人-机任务的ICU护士工作心理负荷及影响因素研究[D]. 闫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4]珠三角九市科技创新补贴政策文本量化研究[D]. 谭秀娟. 暨南大学, 2020(05)
  • [5]基于碳基纳米材料的地下水典型污染物电化学检测研究与应用[D]. 张玉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6]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7]双机器人协同焊接最优平稳性/操作性运动规划[D]. 王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4)
  • [8]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高寒草地水资源潜力及水草畜平衡配置研究[D]. 郑雨馨.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基于电化学阻抗传感器的便携式茶尺蠖性信息素探测仪的设计与研究[D]. 郑立波.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10]基于离子导电的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研究[D]. 翁余斌. 广州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工程工作站技术进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