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TC’99展览会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政皓[1](2020)在《基于STM32单片机的四轴数控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数控系统的研发取得全面性的提高,但由于国外对技术的封锁限制以及国内起步较晚等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经济性数控系统在插补类型以及插补精度等方面还有一定的不足,无法满足部分较精细工件的加工。根据上述问题,本文将采用差分插补原理进行四轴数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主要工作方面有:对数控系统进行了软硬件的总体规划,并采用“PC+STM32单片机”的上下位机控制方式,设计了基于STM32单片机的硬件接口电路以及位于上位机的可重构系统,并对整个系统的各个软件模块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对逐点比较法插补、数字积分法插补以及差分插补分析比较,确定插补模块程序以差分插补原理为核心所编写,完成对变量可分离的正高次曲线的直接插补,并实现数控系统从平面直线插补扩展到空间多维线性插补。在差分插补的原理上采用速度前瞻的控制方式,通过对路径上的速度进行规划以及轨迹衔接点处的速度进行预测,提前进行加减速度控制,实现高效、准确的控制。为更好的实现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四轴数控系统的研究设计,在试验研究前期,研究设计圆锥曲线插补数控系统,并搭建三轴数控实验平台,在该平台上完成圆锥曲线的直接插补以及三轴雕刻加工。后期对现有的三轴数控机床进行改造,搭建四轴数控系统实验平台,在该平台上完成三次曲线以及第四轴的雕刻加工。本课题开发设计一套基于STM32单片机以及差分插补原理的四轴数控系统,将译码以及仿真等主要功能模块放在PC机上开发,将插补、速度控制等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功能模块放在STM32上开发。最后,搭建数控系统实验平台并进行加工测试实验,实验表明数控系统的各项命令的执行都快速而精确,加工精度较传统数控系统的直线插补拟合有了很大提升,满足了设计要求。
刘康[2](2007)在《区域创新系统对FDI进入及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FDI作为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重要载体,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被普遍认同。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定位仅仅是在全球产业网络中充当制造和加工车间的话,FDI能够带来的技术溢出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将是非常有限的。成本优势、市场规模、税收优惠等因素可能确实可以带来来自跨国公司的投资,但是却并不一定能带来东道国真正需要的技术和管理技能。要真正达到“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目的,就必须重视区域创新对于FDI创新投入的影响,建设对高技术含量的外资来说具有吸引力的创新环境。本文站在区域创新系统的角度,研究区域创新环境和区域创新能力对于FDI资本投入和创新投入的吸引和影响,并分析FDI在区域系统中对内资企业生产效率以及创新绩效的溢出作用。选用从2000年到2005年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本文利用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相关统计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区域经济环境、区域创新水平和区域人力资源对于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国直接投资及其创新投入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次,FDI资本投入作为一个整体对区域内内资企业的生产效率影响并不显着,其中来自港澳台的资本促进了内资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来自西方国家的投资在短期内却对内资企业产生了“挤出效应”。最后,以跨国公司科技研发投入为主的FDI创新投入对内资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结合第二点结论以及已有的相关实证研究结果,本文认为西方国家“高技术含量”的直接投资虽然在短期内对内资企业生产效率有抑制作用,但却通过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创新绩效在长期内产生了“溢出效应”。
陶鹏[3](2006)在《A公司国际营销战略研究》文中认为A公司是中国国内一家有30多年历史的着名光通信器件制造商,目标客户主要为全球光通信系统设备商。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技术和文化日益融合在一起。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综合支撑,A公司在2001年左右的“网络泡沫”破灭后销售额仍连年增长。A公司在自己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到2010年达到年销售额“翻一番”目标,并使国际市场贡献出占全公司80%的销售额。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在国际市场营销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呢?本文致力于探讨A公司国际市场营销战略。首先,本文介绍了选题背景和意义,并对相关营销和战略管理理论进行了综述。其次,本文对A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等。接着,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A公司的内部条件,包括经营管理能力、技术能力、营销能力等。依据上述分析,以及对比竞争对手的情况,可以判断出本公司相对竞争对手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国际市场上存在机会和威胁。A公司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和跨国光通信器件巨头JDSU等相比,在国际市场还处于相对劣势。因而,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合公司实际的国际营销战略,包括应对现有竞争的红海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和超越现有竞争的蓝海战略,并指出A公司将两者结合运用时应该将重点放在蓝海战略以便长期可持续发展。
胡春明[4](2006)在《攀钢轨梁厂加热炉现场总线模糊控制系统》文中指出加热炉是一个具有大惯性、纯滞后和分布参数非线性的系统。使用的燃料品种繁多,有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发生炉煤气、天然气、重油等,其加热方式有连续式和批量式,炉内的热状态变幻难测,钢坯温度分布等许多重要参数难以直接在线检测,炉型结构和工艺参数复杂。这些因素一直阻碍着加热炉过程控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一种以人工智能、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新型控制技术——智能控制的出现,为控制界解决传统难题带来了新的生机。智能控制的范围很广,在钢铁工业的应用中除少数智能机器人外,主要包括专家控制方法、神经元控制、模糊控制。智能控制技术的出现为解决加热炉的控制难题,谋求钢铁企业在21世纪发展的一席之地,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结合攀钢生产高速铁路用钢轨的加热要求,研究现场总线模糊控制系统在攀钢轨梁加热炉燃烧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采用ABB公司的ControlIT控制系统,避开炉子控制中遇到的困难参数检测及建模困难等因素,直接根据容易检测的炉壁温度来推知钢坯表面温度及钢坯中心温度,将模糊控制技术与常规PID控制相结合,实现各段温炉设定值自修正、各段炉温自协调、各参数在线自整定的自寻优最佳燃烧控制;对热工参数、现场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视、报警,实现炉膛压力、管道压力、换热器的保护控制,并将重要参数送往厂级MIS网络。系统设计达到了提高控制精度、提高钢坯加热质量、减少氧化烧损、减少脱碳层厚度、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的目的,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伊昌[5](2001)在《因特网经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因特网正在而且已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对人类的经济生活形成冲击。因特网及其价值到底是什么?它对企业的影响从何处产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有哪些?进行因特网经营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并如何进行?所有这些都成为企业在扑面而来的因特网浪潮中需要迫切回答的问题。尽管如此,与之相关的研究却相当薄弱。本文在案例分析、理论探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 1.从不同的角度看,因特网具有不同的性质; 2.因特网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趋势和规律; 3.它能全方位地降低企业费用和提高企业效率,并能从根本上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 4.因特网经营可分为“构造型”、“基于型”、“借助型”、“面向型”及“治理型”五种类型; 5.因特网经营与传统经营有着重大的差别,它有一整套自己的模式、原则、战略、策略和方法。
宣丽[6](2000)在《液晶显示研究最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报道了近两年液晶显示研究的国家最新成果。阐述了仍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以及目前的研究状态。对比与其共存的自发光型平板显示方法 ,液晶占据压倒优势的市场 ,同时它的反射式、塑料屏、以及大型数字信号投影等技术为其它方法所不能替代。如果液晶再突破动态显示中的响应速度问题 ,它的应用市场将大大超过CRT。
杨尔庄[7](2000)在《PTC’99展览会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第五届中国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于1999年11月9~12日在上海举行。通过对展品及有关资料分析,可以看出21世纪流体动力的技术发展动向。
向阳[8](1999)在《1999年法兰克福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1999年法兰克福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与研讨会概况、各主要展商的一些新纤维、新产品、新设备及工艺.在世界范围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已成为增长最快,覆盖12个应用领域的新兴产业,文章就其发展提出相关的意见.
二、PTC’99展览会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TC’99展览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M32单片机的四轴数控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控系统概述 |
1.1.1 数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
1.1.2 数控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
1.1.3 数控系统的应用与分类 |
1.2 数控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数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的来源与研究意义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四轴数控系统的总体规划设计 |
2.1 四轴数控系统的总体设计 |
2.2 四轴数控系统的硬件设计 |
2.2.1 STM32单片机简介 |
2.2.2 进给伺服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
2.2.3 主轴驱动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
2.2.4 限位开关控制电路设计 |
2.2.5 旋转轴选择 |
2.3 四轴数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2.3.1 数控系统上位机设计 |
2.3.2 数控系统下位机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差分插补方法的研究 |
3.1 插补常用方式 |
3.1.1 逐点比较法插补 |
3.1.2 数字积分法插补 |
3.2 差分插补原理简述 |
3.3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平面三次多项式曲线插补 |
3.3.1 三次曲线ISO代码译成差分插补代码 |
3.3.2 三次曲线仿真加工 |
3.4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三维空间直线插补 |
3.5 旋转轴插补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加减速研究 |
4.1 速度前瞻控制策略概述 |
4.1.1 差分插补原理简述 |
4.1.2 前瞻控制策略简述 |
4.2 前瞻运动分析 |
4.2.1 数学模型 |
4.2.2 高曲率点处的速度极限 |
4.3 基于差分插补原理的前瞻速度控制实现 |
4.4 速度前瞻的实现 |
4.4.1 前瞻段数确定以及前瞻控制流程 |
4.4.2 前瞻控制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控系统实验平台的搭建与加工试验 |
5.1 圆锥曲线插补数控系统实验研究 |
5.1.1 圆锥曲线插补数控系统的总体规划 |
5.1.2 多线程技术 |
5.1.3 运动控制模块的编程实现 |
5.1.4 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5.1.5 圆锥曲线微型数控雕刻机的加工实验测试 |
5.2 四轴数控系统实验 |
5.2.1 四轴数控系统实验平台搭建 |
5.2.2 加工刀具与加工材料的选择 |
5.2.3 四轴数控系统加工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2)区域创新系统对FDI进入及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FDI的历史与发展 |
1.1.2 FDI在中国的发展 |
1.1.3 FDI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
2.1.1 FDI的定义 |
2.1.2 FDI的分类 |
2.1.3 FDI与国际贸易 |
2.1.4 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推动 |
2.2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 |
2.2.1 成本因素 |
2.2.2 市场因素 |
2.2.3 产业聚集因素 |
2.2.4 贸易壁垒因素 |
2.2.5 投资气候因素 |
2.3 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 |
2.3.1 FDI溢出效应的定义 |
2.3.2 FDI溢出效应发生的原因 |
2.3.3 FDI溢出效应发生的途径 |
2.3.4 FDI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
2.4 区域创新系统 |
2.4.1 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
2.4.2 区域创新系统的结构 |
2.4.3 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
2.4.4 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 |
3 概念模型设计 |
3.1 总体概念模型 |
3.2 区域创新能力对 FDI的吸引模型 |
3.2.1 区域创新能力对于FDI资本投入的影响 |
3.2.2 区域创新对于FDI技术投入的影响 |
3.2.3 概念模型和假设描述 |
3.3 FDI投入对于内资企业的溢出模型 |
3.3.1 FDI资本进入对于内资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
3.3.2 FDI技术投入对于内资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3.3.3 概念模型和假设描述 |
3.4 区域创新能力对内资企业绩效的影响 |
3.4.1 区域经济环境对内资企业绩效的影响(假设9和假设10) |
3.4.2 区域创新水平对内资企业绩效的影响(假设11和假设12) |
3.4.3 区域人力资源对内资企业绩效的影响(假设13和假设14) |
4 数据收集和变量测度 |
4.1 数据收集 |
4.1.1 研究对象 |
4.1.2 数据来源 |
4.2 变量描述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中介变量 |
4.3 研究方法 |
5 模型的统计分析和讨论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1 解释变量描述 |
5.1.2 被解释变量描述 |
5.1.3 中介变量描述 |
5.2 因子分析 |
5.3 多元回归分析 |
5.3.1 区域创新能力对FDI资本投入的吸引 |
5.3.2 区域创新能力对内资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
5.3.3 FDI资本投入对内资企业生产效率的溢出效应 |
5.3.4 FDI资本投入的中介效应 |
5.3.5 区域创新能力对FDI创新投入的吸引 |
5.3.6 区域创新能力对内资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
5.3.7 FDI创新投入对内资企业创新绩效的溢出效应 |
5.3.8 FDI创新投入的中介效应 |
5.4 进一步讨论 |
5.4.1 假设检验描述和解释 |
5.4.2 未通过验证假设 |
6 杭州市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和FDI引进 |
6.1 杭州市区域创新现状 |
6.1.1 区域经济环境 |
6.1.2 区域创新水平 |
6.1.3 区域人力资源 |
6.1.4 区域创新机制 |
6.2 杭州市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相关对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杭州市区域创新系统建设调研问卷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A公司国际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3 竞争对手分析 |
3 内部条件分析 |
3.1 A 公司现状简介 |
3.2 经营管理能力分析 |
3.3 技术能力分析 |
3.4 营销能力分析 |
3.5 生产能力分析 |
3.6 财务能力分析 |
4 国际营销战略分析 |
4.1 SWOT 矩阵 |
4.2 国际营销战略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攀钢轨梁厂加热炉现场总线模糊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1 加热炉控制系统的重要意义 |
1.2.2 加热炉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现状 |
1.2.3 现场总线仪表的应用状况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达到的目的 |
1.3.1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课题要达到的目标 |
1.4 作者的主要工作 |
1.5 本文章节的编排 |
第二章 加热炉工艺及控制要求 |
2.1 轨梁加热炉的现状 |
2.2 工艺流程简述 |
2.3 加热炉步进式推进系统 |
2.3.1 步进式加热炉的原理 |
2.3.2 步进式加热炉的主要优点 |
2.4 蓄热式燃烧技术 |
2.4.1 蓄热式燃烧器的工作原理 |
2.4.2 蓄热式燃烧技术的优点 |
2.5 加热炉的技术性能 |
2.6 加热炉的控制要求 |
2.7 小节 |
第三章 现场总线技术 |
3.1 现场总线技术的由来 |
3.1.1 CIMS 体系结构及工业数据结构的层次划分 |
3.1.2 传统系统的主要缺点 |
3.1.3 现场总线技术的产生 |
3.2 FF 现场总线 |
3.2.1 基金会现场总线的拓朴结构 |
3.2.2 低速现场总线H1 |
3.2.3 现场总线网络的安装 |
3.3 PROFIBUS 现场总线 |
3.3.1 PROFIBUS 技术规范的形成 |
3.3.2 PROFIBUS 的技术要点 |
3.3.3 PROFIBUS 协议结构 |
3.3.4 PROFIBUS 基本功能 |
3.4 小节 |
第四章 INDUSTRIAL~(IT)控制系统 |
4.1 概述 |
4.2 INDUSTRIAL~(IT)系统结构 |
4.2.1 Industrial~(IT) 内部各系统之间的关系 |
4.2.2 Industrial~(IT) 的层次结构 |
4.2.3 Industrial~(IT) 的特点 |
4.3 CONTROL~(IT)系统 |
4.3.1 AC800F/C 控制器 |
4.3.2 过程I/O 模件 |
4.3.3 Control Builder F(CBF) 工程师站组态软件 |
4.4 小节 |
第五章 加热炉控制系统的设计 |
5.1 选择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
5.1.1 项目是否适用于使用现场总线技术 |
5.1.2 系统实时性要求 |
5.1.3 系统结构配置 |
5.2 现场总线仪表选择 |
5.2.1 主要检测、控制内容 |
5.2.2 现场总线仪表的选择 |
5.2.3 现场总线部件的选择 |
5.3 DCS 系统配置 |
5.4 DCS 系统的主要功能 |
5.5 小节 |
第六章 炉温的模糊控制 |
6.1 炉温的检测与设定 |
6.1.1 最佳加热温度曲线的设定 |
6.1.2 炉温、钢坯表面温度、中心温度的关系 |
6.2 空煤气流量的检测与计算 |
6.2.1 内藏式双文丘里管智能流量计工作原理 |
6.2.2 内藏式双文丘里管智能流量计的优点 |
6.3 空煤配比的控制 |
6.4 炉温的控制 |
6.4.1 温度控制回路 |
6.4.2 空气/煤气双交叉限幅控制 |
6.5 小节 |
第七章 DCS 系统的编程组态 |
7.1 硬件组态 |
7.2 控制站编程 |
7.3 自定义功能块编程 |
7.4 操作站编程 |
7.5 现场调试 |
第八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研期间取得的成果 |
(5)因特网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篇 导言 |
第1章 疯狂的因特网与尴尬的因特网经营研究 |
1.1 疯狂的因特网 |
1.2 研究状况 |
1.3 对因特网经营研究现状的评价 |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主要创新之处 |
第二篇 认识因特网 |
第2章 因特网和因特网经济的崛起 |
2.1 因特网及其基本原理 |
2.2 因特网简史 |
2.3 因特网的迅速发展 |
2.4 因特网经济的迅速发展 |
第3章 因特网性质破译 |
3.1 因特网是一种网络 |
3.2 网络就是数据库 |
3.3 因特网是一种高新技术 |
3.4 一种媒体 |
3.5 信息库 |
3.6 一种平台,特别是一种商务平台 |
3.7 信息光速公路 |
3.8 一种工具,一种武器 |
3.9 一种渠道 |
3.10 一种基础设施 |
3.11 虚拟世界 |
3.12 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
3.13 一种力量、一场革命 |
3.14 因特网是一种精神 |
3.15 一个时代 |
3.16 一种文化 |
第4章 因特网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规律 |
4.1 因特网发展的特点 |
4.2 因特网发展的趋势 |
4.3 因特网发展的规律 |
第三篇 因特网的经济效应(价值)及对企业的影响 |
第5章 因特网经济效应(价值)及其经济学分析 |
5.1 因特网经济效应(价值) |
5.2 因特网效应(价值)的经济学分析 |
第6章 因特网对企业影响的根源 |
6.1 企业的本质和经营过程 |
6.2 因特网对企业影响的根源分析 |
第四篇 因特网经营研究 |
第7章 因特网经营的类型 |
7.1 构造型因特网经营 |
7.2 基于型因特网经营 |
7.3 借助型因特网经营 |
7.4 面向型因特网经营 |
7.5 治理型因特网经营 |
第8章 因特网经营面临的17个挑战 |
8.1 来自网上犯罪 |
8.2 铱星症 |
8.3 持续亏损 |
8.4 人事问题 |
8.5 法律问题 |
8.6 资本市场 |
8.7 技术发展 |
8.8 知识产权 |
8.9 市场竞争 |
8.10 资方与管理层矛盾 |
8.11 现代与传统的碰撞 |
8.12 物流问题 |
8.13 因特网泡沫 |
8.14 管理问题 |
8.15 管理者问题 |
8.16 基础环境问题 |
8.17 缺乏明确的因特网国家战略 |
第9章 因特网经营的基本思路和应遵循的原则 |
9.1 因特网经营的基本思路 |
9.2 因特网经营应遵循的原则 |
第10章 因特网时代传统信息技术企业的战略转变 |
10.1 传统硬件制造企业的战略转变 |
10.2 传统软件企业的战略转变 |
第11章 网站的经营 |
11.1 网站的类型 |
11.2 网站经营与其他行业经营的区别 |
11.3 网站的收入来源和价值分析 |
11.4 网站的12个经营战略 |
第12章 关于借助型因特网经营——电子商务 |
12.1 电子商务的界定 |
12.2 电子商务的类型 |
12.3 电子商务可以实现的功能 |
12.4 当前电子商务展开的主要可能领域 |
12.5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 |
第13章 因特网战略——传统企业的因特网经营之路 |
13.1 实施因特网战略成为企业的必需 |
13.2 传统企业走向因特网经营的步骤 |
13.3 传统企业走向因特网经营对企业领导者提出的要求及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6)液晶显示研究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背光源LCD’s的品质改善 |
(1) 视角 |
(2) 响应速度 |
(3) 高精细化 |
2.反射型LCD’s |
(1) 反射液晶屏技术 |
(2) 光学元件 |
3.有源驱动技术 |
(1) TFT技术 |
(2) LSI驱动的液晶显示 |
4.塑料屏 |
5.新型液晶器件及相关技术 |
(1) 液晶屏 |
(2) 液晶相关技术 |
6.平板自发光显示 |
(1) 等离子体发光显示PDP |
(2) FED—平板型CRT |
(3) 有机发光OEL |
(4) 液晶显示器件与自发光显示的比较 |
7.电子显示的新应用 |
8.结束语 |
四、PTC’99展览会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M32单片机的四轴数控系统研究与设计[D]. 王政皓.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2]区域创新系统对FDI进入及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D]. 刘康. 浙江大学, 2007(02)
- [3]A公司国际营销战略研究[D]. 陶鹏.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 [4]攀钢轨梁厂加热炉现场总线模糊控制系统[D]. 胡春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 [5]因特网经营研究[D]. 王伊昌. 西北大学, 2001(01)
- [6]液晶显示研究最新进展[J]. 宣丽.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0(01)
- [7]PTC’99展览会综述[J]. 杨尔庄. 机电信息, 2000(Z1)
- [8]1999年法兰克福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布展览会综述[J]. 向阳. 产业用纺织品, 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