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题写诗

论郭沫若题写诗

一、郭沫若题画诗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韩小林[1](2017)在《现代题画诗研究》文中认为题画诗成于魏晋,兴于唐宋,到了清朝更是发展到了巅峰之势。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与文化环境的复杂与动荡,导致题画诗的创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和走向。但是,现代题画诗在整个发展进程中,不是新题画诗对传统古典题画诗的彻底取代,此二者在前进道路上是交叉互补的关系,现代题画诗的创作在延续古代传统的同时,又有自己的时代新变。鉴于此,本文将对中国现代题画诗进行整体性研究,并以经纬交错的文本结构,对现代题画诗的创作群体、创作概况、历史传承、时代新变以及价值等问题进行重点研究和探讨,力图廓清中国现代题画诗坛的整体风貌。总体上来看,虽然现代题画诗创作群体规模庞大、成分复杂、风格迥异,但是题画诗的创作主要呈现出传统和新变两种面貌。一方面,现代题画诗的写作大体上仍然承续着古人的创作传统,从语言、题材以及情感蕴含三方面来说:文言的,以山水、花鸟、人物等内容为题材的,具有浓厚古典情蕴的题画诗仍是所有现代题画诗中的主流。另一方面,受到近现代复杂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多重影响,如“诗界革命”、“画界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各种文艺改革运动,现代题画诗的创作又出现了新的走向和特点。最明显的变化表现在题画诗的语言、题材以及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大致来说,白话书写,日常化、时代化的题材观照以及尚“意”到尚“趣”的风格转向是现代新题画诗的三个主要特点。当然,除了形式、风格等时代新变,现代题画诗作为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具有多重的价值。通过这些诗,我们可以研究诗人的创作思想,分析画家的画理、画论,了解社会的时代面貌等等,这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陈昭[2](2020)在《潘天寿绘画款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潘天寿是熔诗、书、画、印于一炉的一代大家,尤以大气磅礴、险绝霸悍、沉雄苍古的画风名世。他是中国20世纪绘画史上卓有影响的巨匠,也是当代中国画研究领域的热点。在当前的学术研究背景下,尤其应该引起学界重视的是潘天寿绘画款识,更是独具匠心,卓尔不凡。以民族传统为基,熔古铸今,另辟蹊径,与其绘画相得益彰,堪称点睛之笔。因此,将潘天寿绘画款识作为研究课题,对于全面、深入研究潘天寿的艺术成就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本文以潘天寿绘画款识思想与款识实践为两条主线,分四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潘天寿绘画款识思想;第二章,潘天寿绘画款识内容;第三章,潘天寿绘画款识形式;第四章,潘天寿绘画款识形式与画面布局。这四个方面内容相辅相成、前后呼应。潘天寿关于中国画款识的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其中《中国画题款研究》一文论述最为详尽。涉及了款识的起源、发展,以及与画面布局关系等方面,尤其“题款美”概念的提出,更是对前人中国画款识艺术理论及实践发展的总结与升华,从而将“款识”这一艺术语言提升至一种独立的艺术审美形式。绘画款识内容须以画面创作为出发点,具有补充说明画面的功用。潘天寿绘画款识内容种类多样、蔚为大观,如字号款、题画诗、题画记及印章等,且各内容侧重点亦不相同,其中名字号款、年月款、斋号室名等主要体现作者生平阅历及作画环境等;题画诗、题画记、画题等则多记述、引申、丰富画面内涵,抒发作者情感等。研究潘天寿绘画款识内容,有助于全面深刻理解其生平阅历、艺术思想等。恰当的款识形式布置对于画面具有重要的协调、构成作用。潘天寿绘画款识形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款识本身的款式布置;相关款识书法的书体、书风及款文排列;款识印章的形状、大小、阴阳及相关布置等。潘天寿尤为注重款识与画面布局的关系,其款识布置不再仅为填补画面空白,更重要的是参与画体结构及章法布局的构建,如画面布局的起承转合、虚实疏密、造险破险、边角关系等,成为画体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潘天寿绘画款识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既为当前式微没落的绘画款识艺术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素材,意义深远。

李斌[3](2012)在《郭沫若三首题画诗》文中研究指明我们从旧报刊中发现郭沫若1943年的三首题画佚诗:《金刚桥畔》《丰年图》《题道纲先生画》,特贡献于读者并有所解释,从比较中得出郭沫若关于国画的一个重要观念:相比于凌虚蹈空之作来说,他更喜欢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李斌[4](2015)在《郭沫若佚文三篇识读》文中研究说明郭沫若佚作有广狭两义:第一种指38卷《郭沫若全集》之外的作品;第二种指既没有收到《郭沫若全集》、也没有收到已经出版的各种郭沫若佚文集,且《郭沫若年谱》和相关研究资料都没有提到的作品。我们将第二类作品称为狭义的郭沫若佚作。相比于广义的郭沫若佚作,第二类作品对于郭沫若的文献史料整理工作来说更为紧迫和重要。笔者在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郭沫若全集·补编》的编辑与《郭沫若年谱长编》的撰写过程中,收集到了一些狭

白坚[5](1987)在《郭沫若题画诗浅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旧体诗诃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力,写下不少优秀的篇章。他的诗词内容广泛,题画诗是重要部分之一,其中颇多佳篇,甚具特色。诗,书、画的并美交辉,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特色。 "画由题而妙","盖映带相须者也"①;"书佳而行款得地,画也随

白坚[6](1987)在《郭沫若题画诗浅探》文中研究指明郭沫若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旧体诗诃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力,写下不少优秀的篇章。他的诗词内容广泛,题画诗是重要部分之一,其中颇多佳篇,甚具特色。诗,书、画的并美交辉,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特色。 "画由题而妙","盖映带相须者也"①;"书佳而行款得地,画也随

孙志军[7](2004)在《现代旧体诗的文化认同与写作空间》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创作于1917年—1949年间的旧体诗为研究对象。在本文中它们被称为“现代旧体诗”。“现代”在这里被约定为一个“时间概念”,它不包含“现代的”、“现代性”之类的性质判断与价值认定。 伴随着新文学传统的确立,旧体诗被逐渐逐出主流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认知框架中,现代旧体诗的精神价值与审美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不但如此,现代旧体诗的实际存在都被忽视了。事实上,在五四以后,仍有不少人从事旧体诗创作,围绕现代旧体诗的相关活动也很丰富,它具有超出人们想象的活力。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失踪者”,旧体诗能够为我们揭示出许多有关于现代文学、文化的重大命题。从精神主旨看,旧体诗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繁复景观,而且比较集中地书写了一些被现代“新文学”抛弃的生活体验和精神意趣,展现它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现代中国的精神生活,并能够为我们重新思考“现代性”“现代文学”提供依据。从艺术层面看,隐含在旧体诗中的审美要素,在“现代化”大潮中,依然有它的价值。从写作的角度看,旧体诗的写作姿态有别于“新文学”,考察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传统样式的写作在现代中国所遭遇的压力以及存在的意义。 有鉴于旧体诗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选择了这一研究对象。本文主体部分为四章: 第一章考察的是旧体诗的文化语境。本文认为,在亦新亦旧的年代里,具备旧体诗写作能力的诗人广泛存在,他们构成了旧体诗写作的发生基础。旧体诗写作受到了时代文化语境规约。本文认为在五四时期旧体诗与新诗争斗体现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本文通过描述它们之间被忽视的争斗细节,以期突出新旧之间的暖昧。“民族”因素,一直影响着中国作家的写作。“民族”也因此成为了我们讨论现代中国文学无法绕开的话题。旧体诗更多地负载着“民族”的信息,更容易寄托“民族”的想象,本文因此从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危机两个角度,简述了旧体诗创作所受的影响。从语言的层面看,文言和白话势力的消长构成了旧体诗写作的基本背景,旧体诗写作也能反映文言、白话遇合之际的矛盾与困惑。本文描述了文言文在作家表达中的地位,以及依附于文言的思维方式,为旧体诗写作勾画了一个语言背景,试图为现代旧体诗研究探索一些“语言思路”。 第二章分析“守护的旧体诗人”和“怀乡的旧体诗人”两大旧体诗写作群体的文化认同。新文化运动之后,旧体诗写作遇到了挑战。在“守护的旧体诗人”中,有的人坚守着旧体诗的既有规范,有的人对旧体诗进行适应性改造,两类人的不同选择,意味着他们有不一样的危机意识和适应能力,本文对此作了描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决定他们从事旧体诗写作的现实依据,以及他们体现在旧体诗写作中的身份确认和文化认同。“怀乡的旧体诗人”兼擅新、旧文学创作。本文描述了他们从事旧体诗写作的基本情形,分析了人际交往、职业身份等现实因素对他们旧体诗写作的影响,从传统艺术审美方式、旧体诗的艺术表现力的角度分析了篡博士学位论文I)OCT()RAIJI)!SSliRI,八11()N他们从事旧体诗写作的原因,从“现代文学”的缺失、传统如何进入现代的角度分析了他们旧体诗写作的意义。 第二章考察现代旧体诗的写作空间。随着新文学主流地位的确立,现代旧体诗经历了一个从中心到边缘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既相关于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总体趋势,也相关于一种特定的写作态度和写作需要。就总体趋势而言,旧体诗中心地位的丧失和边缘地位的形成,意味着文学现代化改变了既有的文学版图和文化权势结构;就写作态度与需要而言,旧体诗从中心滑向边缘,未尚不是一种主动退守。“从中心到边缘”,是现代旧体诗发展的大动向,但滑入边缘的旧体诗,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也会被重新带入中心地带。本章描述了和分析了旧体诗被边缘化的表征;通过描述旧体诗的唱酬活动、旧体诗在精神交往中的贡献、自遣性的旧体诗写作,分析了小群体空间、私人空间与旧体诗写作的关系;通过描述乡村旧体诗社的活动,展示诗社对旧体诗写作空间的营造;通过描述“怀安诗社”对旧体诗的改造和“新华日报”对旧体诗的利用,分析被带入中心(前景)的“旧形式”在性质和功能上的变化。 第四章简述了旧体诗的一类精神取向。现代旧体诗作数量非常庞大,体现在旧体诗中的主体精神非常丰富,本文只从有限的层面入手,探究旧体诗中的某些精神主题,把它们归为两人类。文章注重的不是描述的全面性,更重视的是通过“旧格调”和“真精神”两个范畴,来描述和让析现代中国精神,试图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新旧”、“优劣”等二元判断。 由于旧体诗多数属于“自娱白乐”的创作,本论文根据研究对象的这一特性,主要采取文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在研究中,高度重视对原始资料的阅读、抄录和整理,目的是使自己的立论建立在较为丰富、充足的资料基础上。

朱利[8](2014)在《诗传画外意 ——论潘天寿的诗与画》文中研究指明潘天寿先生画名满天下,而其实他亦是一位造诣深湛的诗人,他的古风长歌取法李贺、韩愈、樊宗师,走的是险、僻、生的路径,在当时倡导新诗的风气中独树一帜,但其诗名一直被画名所掩,时人论述不多。论文主要针对潘天寿的诗歌,通过对其诗歌版本及人生经历的梳理,论述他诗画风格来源及特征,尤其是他对于六法提出的新看法并在理论、创作、教学三个方面付诸实践的成果,向我们证明传统并不代表保守,他不但坚持中国传统民族艺术,更给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

王艺雯,杨传召[9](2013)在《2010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指出前言本索引收录的是2010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编辑出版)及相关的刊物。每个条目所列内容为:

王艺雯,杨传召[10](2013)在《2010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说明前言本索引收录的是2010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编辑出版)及相关的刊物。每个条目所列内容为:序号题目∥作者∥发表刊物(出版地)∥期数∥页码。为了便于检索,特列

二、郭沫若题画诗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郭沫若题画诗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题画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价值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思想与情感内涵研究
        1.2.2 美学功能研究
        1.2.3 艺术特色研究
        1.2.4 其他研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现代题画诗创作群体概观
    2.1 现代题画诗人的涌现
        2.1.1 涌起之因
        2.1.2 分布之势
    2.2 现代题画诗人个案浅探
        2.2.1 擅诗画家
        2.2.2 嗜画文人
第3章 现代题画诗的历史传承
    3.1 文言书写
    3.2 传统选材
    3.3 古典情蕴
        3.3.1 隐逸之思
        3.3.2 怀旧之情
        3.3.3 思乡之愁
        3.3.4 闲适之蕴
第4章 现代题画诗的时代新变
    4.1 语体之变
        4.1.1 文白并兼
        4.1.2 纯用白话
    4.2 题材之变
        4.2.1 更日常化的生活观照
        4.2.2 更时代化的社会表达
        4.2.3 戏曲和漫画题材的开拓
    4.3 风格之变——从尚“意”到尚“趣”
        4.3.1 以小言大的理趣
        4.3.2 游戏写作的谐趣
        4.3.3 趋俗的市民趣味
第5章 现代题画诗的丰富价值
    5.1 现代诗歌格局的结构性补充
    5.2 现代诗艺画论的形象载体
    5.3 时代风云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
    5.4 诗画家创作思想的深入展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潘天寿绘画款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涉及的“款识”概念
第一章 潘天寿绘画款识思想
    第一节 绘画款识起源论
        一、题榜——“属其官爵姓名”
        二、画题——“提纲挈领”
        三、题画赞——“长款的远祖”
        四、题画记——“题与画,互为注脚”
    第二节 绘画款识发展论
        一、题名盖章起于何代
        二、题写年月始于何时
        三、题写作画地点出现年代
    第三节 绘画款识审美论
        一、“每侵画位,翻多奇趣”
        二、“题款美”“补空”之关系
第二章 潘天寿绘画款识内容
    第一节 款识内容之名字号款、年月款、斋号室名
        一、名字号款
        二、年月款
        三、斋号室名
    第二节 款识内容之题画诗
        一、山水画题画诗——险绝霸悍之气势
        二、花鸟画题画诗——幽深静穆之静美
        三、人物画题画诗——韵致拙朴之气息
    第三节 款识内容之题画记
        一、记述创作缘由
        二、记录画家行踪
        三、阐述心得体会
        四、展开自我评价
    第四节 款识内容之画题
        一、体现画面画材
        二、指明画中时令
        三、表达画幅诗意
    第五节 款识内容之印章
        一、不平求平
        二、平而不平
        三、平中见奇
第三章 潘天寿绘画款识形式
    第一节 款识形式分类
        一、穷款“也有它最适当的地点”
        二、长款“以补充画面上的空虚”
        三、多处款布以“多处错杂的空虚”
        四、单款、上款、下款、双款相关概念及布置
        五、隐款、印款、无款相关概念及布置
        六、指头画款的概念及布置
    第二节 款识形式之书法
        一、书体
        二、书风
        三、款文排列与布置
    第三节 款识形式之印章
        一、名号章
        二、压角章
        三、引首章
        四、其它布局章
第四章 潘天寿绘画款识形式与画面布局
    第一节 款识形式与起承转合
        一、“起”
        二、“承”
        三、“转”
        四、“合”
    第二节 款识形式与虚实、疏密
        一、款识形式与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二、款识形式与疏密——“三点三画,为疏密之起点”
    第三节 款识形式与“造险”“破险”及边角关系
        一、“造险”“破险”——以求险绝之平衡
        二、拦边封角——以求气势之流转
结语
    一、潘天寿绘画款识艺术之成就
    二、潘天寿绘画款识艺术之价值
    三、潘天寿绘画款识艺术之启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郭沫若三首题画诗(论文提纲范文)

(4)郭沫若佚文三篇识读(论文提纲范文)

(7)现代旧体诗的文化认同与写作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概念与存在
    0.2 研究意义与构想
    0.3 研究现状与焦点
1 “现代中国”:旧体诗的文化语境
    1.1 亦新亦旧的旧体诗人
        1.1.1 “守护的旧体诗人”
        1.1.2 “怀乡的旧体诗人”
    1.2 “新/旧”语境中的旧体诗
        1.2.1 新诗的发生与旧体诗的危机
        1.2.2 “新”的确立与“旧”的补充
        1.2.3 “旧瓶新酒”与“利用旧形式”
    1.3 “民族”语境中的旧体诗
        1.3.1 在民族文化的认同中
        1.3.2 在民族危机前
    1.4 “语言”语境中的旧体诗
2 守护与怀乡:旧体诗人的文化认同
    2.1 守护:策略与困境
    2.2 守护的原因与价值
        2.2.1 写作习惯与艺术立场
        2.2.2 身份认同与文化守护
    2.3 怀乡:文类选择与现实动因
        2.3.1 文类选择:外在紧张与内在统一
        2.3.2 “怀乡”的现实动因
    2.4 传统与现代中的“怀乡”
        2.4.1 新诗的缺失与创造的乏力
        2.4.2 “旧形式的诱惑”与旧体诗创造
        2.4.3 在传统文化中的写作
3 边缘与中心:旧体诗的写作空间
    3.1 被边缘化:旧体诗的现代命运
    3.2 交际与自遣:“我们”的诗与“我”的诗
        3.2.1 旧诗人的“诗歌交际”
        3.2.2 新文学家的“诗歌交际”
        3.2.3 “后花园”:新文学家的“自遣写作”
    3.3 诗社:旧体诗的群体空间
        3.3.1 “写作圈子”与“精神共同体”
        3.3.2 组织写作与传播作品
    3.4 趋向中心:旧体诗的被改造与被利用
        3.4.1 改造:以“怀安诗社”为中心
        3.4.2 利用:以“《屈原》唱和”等写作为例
4 旧形式中的真精神
    4.1 介入公众的世界
    4.2 书写“现代”的个人
5 余论 在传统与现代中
附录1: 1919-1949年间刊印的旧体诗集
附录2: 1949年之后出版的旧体诗集
附录3: 1979-2002年间研究论文索引
参考文献

(8)诗传画外意 ——论潘天寿的诗与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潘天寿现存诗歌状况及相关问题
    1. 潘天寿诗歌出版物状况概述
    2. 诗歌改动情况整理
第二章 潘天寿的诗歌创作与行传
第三章 潘天寿诗词风格解析
    1. 潘天寿诗画风格来源
    2. 对“风骨”的概念探析
第四章 “六法之外”——潘天寿对诗画关系的见解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四、郭沫若题画诗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题画诗研究[D]. 韩小林. 湖南理工学院, 2017(02)
  • [2]潘天寿绘画款识研究[D]. 陈昭.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3]郭沫若三首题画诗[J]. 李斌. 郭沫若学刊, 2012(04)
  • [4]郭沫若佚文三篇识读[J]. 李斌.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5(03)
  • [5]郭沫若题画诗浅探[J]. 白坚. 郭沫若研究, 1987(00)
  • [6]郭沫若题画诗浅探[A]. 白坚. 郭沫若研究第三辑, 1987
  • [7]现代旧体诗的文化认同与写作空间[D]. 孙志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04(03)
  • [8]诗传画外意 ——论潘天寿的诗与画[D]. 朱利. 中国美术学院, 2014(04)
  • [9]2010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王艺雯,杨传召.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3(01)
  • [10]2010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王艺雯,杨传召.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3(02)

标签:;  ;  ;  ;  ;  

论郭沫若题写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