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00—13—1二氧化硫鼓风机停车自动加油装置(论文文献综述)
于磊[1](2019)在《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的特殊之处,也是工业遗产重要的核心价值。工业遗产的保护绕不开对不同行业工业遗产的分类研究,不同工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工业科技与工业流程、与之对应的有价值的物证实物都不同。科技价值是工业遗产的一项重要价值,但目前国内对其的分析和探讨不足,缺乏分门别类的研究,相关的技术史,尤其是系统的技术史与工业考古学研究匮乏,丧失了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重要基础,导致了工业遗产保护的主次与依据不明晰,保护往往本末倒置,拆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物证载体,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也同样不明晰。本文基于科技价值的视角,以近代十个行业为例,研究与探讨工业遗产的分行业评价与保护。文章首先系统深入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价标准与体系,尤其是英国,其制定了目前世界上工业遗产价值评价与保护最详细的文件,研究发现英国对工业遗产价值评定导则会细分深入到不同行业工业遗址与建筑物的探讨中,并十分重视各行业工业技术史与工业流程的研究。本文以国外为对比参照,重点研究国内自身的问题,以科技价值为切入点,基于科技价值与完整性的视角,以近代的采煤业、钢铁冶炼业、船舶修造业、棉纺织业、棉印染业、丝绸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水泥业与硫酸工业十个行业为例,分门别类的研究了各工业行业的近代发展历程、有价值的遗存现状、近代工业技术与设备、近代工业流程与对应的物证实物、各门类工业遗产关键技术物证、各门类工业遗产完整性保护的层级与范畴等,基于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分行业具体阐释不同行业科技价值认知与评价的关注点,分行业分析不同行业工业遗产保护中的关键物证实物,包括了各行业在评价与保护中的核心实物物证、辅助生产的相关配套物证、以及与完整性相关的工业产业链等。这些结论与成果可为工业遗产的评价与保护、保护规划的制定,以及遗存的再利用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祝森[2](2009)在《冶炼制酸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及SO2风机故障诊断方法的应用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冶炼工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对大型冶炼厂锅炉排出的烟气进行治理显得尤为重要。而建立完善相应的过程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自动化,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取材就来自于中铝贵州分公司锅炉烟气综合治理PLC自动控制系统项目。本论文在参考了国内外一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制酸行业的发展和现状,并对贵铝烟气制酸过程进行了介绍。说明了实现全厂自动化的必要性,最终确定采取基于PROFIBUS总线的控制系统来满足现场的控制要求。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包括:现场监控点的确定(其中包括各种电机、仪表的模拟量,数字量输入输出);硬件配置的选型(其中控制器选用西门子S7300可编程控制器,输入、输出模块选用西门子系列模块);整个控制网络的搭建、走向(分析全厂的测控点分布情况后,用PROFIBUS总线及以太网组建网络);硬件电路的设计(文章中将电源电路设计,I/O模块的接入设计进行了举例说明);PLC程序的设计与编程(程序在STEP7编程环境下完成,文章中对部分程序进行了举例说明);组态软件的应用(采取了Wonderware公司的新一代信息化软件平台ArchestrA,可以把它抽象的理解为“网络版”的intouch,文章就电机控制的上位监控组态进行了举例说明)。在烟气制酸的过程中,SO2风机作为整个工段的动力总来源,其控制、保护及相关连锁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其工作在安全稳定的状态下是控制工程的关键所在。本文就SO2风机的连锁保护及报警进行了设计(其中包括油路、气路的连锁保护控制)。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特别是BP网络以其良好的模式分类能力,在故障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笔者在文章中利用BP神经网络对SO2风机故障进行诊断。但由于采集样本维数较高,导致所得诊断结果不尽如人意。在用PCA算法对采集的特征样本进行降维处理后,再在MATLAB环境下,利用降维后的特征样本训练出了网络,并通过测试样本验证后得到了比较满意的诊断结果。证实了人工神经网络用于故障诊断的可行性。
吴泾化工厂[3](1967)在《二氧化硫鼓风机停车自动加油装置》文中研究表明 一、前言 我厂硫酸车间所用700—13—1型二氧化硫鼓风机润滑系统的供油,系由鼓风机主轴所带齿轮泵供给,无辅助油泵,鼓风机开车前及鼓风机马达电流突然中断时均需以人工手摇泵供油。1965年车间定员减少,转化岗位(包括鼓风机岗位)无专职定员操作,操作人员集中于距离转化岗位较远的集中控制室。当系统紧急停车或马达电流突然中断时,操作人员须急急忙忙奔到机房去摇手摇泵,稍有怠慢则有导致鼓风机轴承烧毁的危险。另外,从马达电源中断至鼓风机叶轮完
王学谦[4](2001)在《硫化氢废气的燃烧——吸收法净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研究了用燃烧—吸收法净化氧化铝厂的硫化氢废气。 中国长城铝业公司(郑州)氧化铝厂生产过程中产生浓度较高的硫化氢废气,如直接排放会对周边环境及厂区工人造成恶劣影响。该公司因此委托本课题组对废气进行净化处理。H2S的处理有回收法和燃烧法。本文针对该公司实际情况,综合考虑H2S治理技术的可行性及经济性,在实验实研究的基础上为该厂开发了投资少、运行费用极低的燃烧法。 氧化铝厂的含H2S废气,经过燃烧炉燃烧将其转化成SO2,其转化率接近100%,H2S燃烧过程热量可自求平衡,H2S经燃烧后的高温气体经换热器冷却,再用文丘里式喷射吸收器和脱硫空塔进行两级串联吸收,所用吸收液是该厂赤泥附液(废碱液),由于氧化铝生产处于一个碱性的大环境中,生产过程产生大量的废碱液,如赤泥洗涤过程中产生含碱量较高的赤泥附液,为废碱液吸收净化酸性废气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工程运行结果表明SO2吸收效率>98%,当H2S浓度低于0.5%时直接用赤泥附液吸收,H2S吸收效率达88%。排气浓度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二级标准(GB16927-1996)和恶臭污染物排放二级标准(GB14554-93)的要求。
董江锋[5](2016)在《萘法制苯酐的工艺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旭阳集团苯酐装置为对象,深入研究了苯酐工艺特点和生产现状,发现并提出了工艺过程瓶颈问题和优化方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艺研究表明,旭阳集团苯酐装置瓶颈问题主要归类为:(1)大功率动力设备能耗偏高,如循环水泵和冷却塔风扇等;(2)高压蒸汽有效利用率偏低,造成了能源浪费;(3)管道堵塞引起了工艺过程有效性的降低;(4)尾气治理经济性有待提高。针对上述瓶颈问题,系统研究了装置布局和工艺过程特点,以部分集成和单体优化相结合的方式对苯酐装置进行了优化。主要包括:(1)清晰了关键环节操作要点及工艺参数最佳控制范围。(2)对循环水泵和冷却塔风扇进行了电气拖动优化,供风系统由电机拖动改为蒸汽透平拖动,三项单体优化节约电费约337万元/年。(3)对副产蒸汽进行了梯级综合利用,将系统本身加热所需热源全部由反应所产生的蒸汽代替,大副提高了副产蒸汽利用率。(4)将苯酐精制与产品包装设置在一起,降低了输送动力和保温蒸汽消耗,同时也减少了管道堵塞几率。(5)苯酐尾气由水洗塔处理改为蓄热焚烧处理,在提高尾气处理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废水排放,此项改造可增加收益约318万元/年。
杨儒荣[6](1967)在《700—13—1二氧化硫鼓风机停车自动加油装置》文中认为 我们硫酸一车间二氧化硫鼓风机,长期以来,开停车操作,均需人摇辅助油泵,这对安全生产威胁较大,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今后的岗位集中和遥远操作。针对这一情况,在兄弟单位先进经验启发下,经检修操作人员的努力,现已实现鼓风机紧急停车自动加油。此法简单、经济、可靠,有较好效果。 鼓风机紧急停车自动加油装置,系利用鼓风机正常运转时的高位油罐的位能,来维持轴承润滑所需的一定油压和足够的油量。简单流程如图:
范李[7](2007)在《汽车车内空气环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工具,人们在汽车内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多。汽车车内空气环境质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大部分汽车都安装了空气调节(空调)系统,但控制功能大多仅能实现温度和湿度的调节,不能实现对车内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污染程度以及对人体健康损害情况的检测与控制。不断提升的生活质量要求和日益增强的健康关注程度使得人们对汽车车内空气环境与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本文基于此需求,面向汽车车内空气环境,较系统地研究了汽车车内空气环境及其控制的有关技术问题。本文从比较汽车车内空气环境与平常建筑物室内空气环境的异同点出发,结合汽车车内空气环境的特点,分析了汽车车内空气环境中主要化学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和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析了汽车车内热环境的物理因素以及它们对人体健康和车内空气品质的影响。结合国家颁布的空气环境质量方面相关标准,基于属性识别理论,建立了汽车车内空气品质和汽车车内热环境的属性识别评价模型,并进行实例分析。比较发现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相符,且比模糊评价方法便于实现,易于掌握。根据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对车内空气环境控制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总体方案进行了设计,着重介绍了车内新风量和车内温度的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并利用Mallab软件中的模糊工具箱和Simulink进行仿真实验。本文所研究的面向汽车车内乘员健康和舒适的汽车车内空气环境智能控制系统,是满足人们对汽车车内空气环境中健康、舒适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对进一步保护汽车车内乘员的身体健康和行车安全,以及对我国汽车空调技术的发展都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曹亚丽[8](2020)在《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京杭运河江苏段是江苏省―两纵四横‖干线航道网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京杭运河通航里程最长、货流密度最大、运输效益最好的航段,牵动着长三角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东渡港区是沿海主要港口之一的厦门港最大的海港物流中心,承担集装箱、干散货、杂货、成品油等运输,码头岸线长9.5km,港区陆域面积621万m2。繁荣的水路运输带来了经济效益,亦带来了环境污染。当前,船舶尾气排放已成为继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后我国第三大大气污染源,更是我国港口城市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本文分别以京杭运河江苏段和厦门东渡港区作为内河与沿海典型区域,进行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排放特征及控制措施研究。针对内河航道船舶大气污染排放问题,以抵港及过路船舶为研究对象,基于实船测试确定排放因子,建立详尽的排放清单,并系统分析排放特征。大气污染源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是建立可信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基础。本文探究建立了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清单全口径数据结构,明确各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确定了内河船舶基本静态信息及动态活动水平数据信息;采取基于AIS信息、船舶名录信息等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东渡港区高分辨率的船舶动态与静态信息;基于问卷调查、现场调研、部分参数实测与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了东渡港区污染源详实的动静态信息。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是源清单建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源清单准确性的关键因素。对于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基于实船测试的方式确定了船舶不同运行工况下的NOx和PM排放因子;基于获取的船舶动静态信息,采取以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排放因子,以燃油类型与品质、引擎负载因子等为依据进行基础排放因子本地化校正的方式确定船舶SO2、HC、CO、CO2排放因子。对于东渡港区船舶,充分利用国内外排放因子实测研究成果,以其作为基础排放因子,并基于港区船舶燃油类型与品质、引擎负载因子等船舶动、静态信息,进行基础排放因子本地化校正。对于港区陆域污染源,基于国内既有研究成果确定港区作业机械、集疏运车辆及液散码头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基于公式测算的方式确定港区散货堆场装卸扬尘、散货堆场风蚀扬尘和散货堆场四周道路扬尘主要污染物排放因子。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基于船舶引擎功率的估算方法分别建立了2017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与2017年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基于燃油消耗、TANK模型等方法建立了2017年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系统分析了各研究区域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并基于蒙特卡洛法分析了各研究区域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基于实船测试结果,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在出港、进闸、出闸、正常航行及进港工况下,主机NOx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19.89g/k W·h、17.01g/k W·h、20.78g/k W·h、17.23g/k W·h以及19.46g/k W·h;主机PM10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6.71g/k W·h、4.32g/k W·h、5.97g/k W·h、1.59g/k W·h以及6.99g/k W·h;主机PM2.5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6.14g/k W·h、3.80 g/k W·h、5.25g/k W·h、1.40 g/k W·h以及5.90g/k W·h。根据既有主机与辅机排放因子研究成果的本地化校正,获得了主机分船舶类型、分运行工况的SO2、HC、CO和CO2排放因子数据表和辅机分运行工况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建模计算得2017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PM10、PM2.5、NOx、SO2、CO、HC与CO2排放总量分别为0.163万t、0.144万t、1.655万t、0.0780万t、0.107万t、0.0487万t以及66.071万t。对于东渡港区,各类排放因子基于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及本地化校正获得,通过模型计算得2017年抵港船舶PM10、PM2.5、NOx、SO2、CO、VOCs与CO2排放总量分别为14t、11.7t、549t、95t、50t、30t与58490t;东渡港区NOx、CO、SOx、VOCs、烃类、TSP、PM10、PM2.5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为273.1t、215.4t、20.5t、79.0t、4.7t、1083.2t、712.5t和152.7t。对于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在京杭运河江苏段研究中,船舶正常航行排放量最大,主机发动机是各运行工况下船舶大气污染物最主要的排放源,各污染物的排放占比均在96%以上;在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中,船舶在停泊状态下的排放量占比最大,巡航状态下的排放量占比最小,且不同排放单元对不同污染物的贡献率不同,主机对于VOCs的排放贡献率最高,辅机对于NOx和CO的贡献率最高,辅机及锅炉对于PM2.5和PM10的排放贡献率较高,锅炉对于SO2和温室气体CO2的排放贡献率较高。大气污染物排放随时间变化方面研究发现,两个研究区域内,大气污染物排放均受时间影响较小,各时间段内排放较为均匀。大气污染物排放随空间变化方面研究发现,京杭运河江苏段中,徐州港、苏州内河港、常州内河港以及淮安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占比较大,京杭运河苏南段大气污染物的比排放量较苏北段大,除蔺家坝船闸与解台船闸范围船舶排放占比较小外,其余各船闸范围内船舶排放占比较为均匀;而在东渡港研究区域内发现,大气污染物排放在空间分布方面呈现出相似特征。基于蒙特卡罗方法,采用Ctystal ball软件模拟计算,完成不确定性的定量传递。计算得2017年,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NOx、PM10、PM2.5、SO2、CO、HC与CO2总排放量在95%置信区间下的定量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52.35%~102.94%、-48.3%~93.05%、-49.01%~89.65%、-49.36%~89.93%、-48.61%~88.22%、-48.18%~87.13%和-49.62%~88.78%;东渡港区船舶NOx、PM10、PM2.5、SO2、VOCs、CO与CO2总排放量在95%置信区间下的定量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25.72%~40.49%、-23.44%~38.59%、-30.02%~33.46%、-20.78%~35.27%、-23.44%~38.59%、-22.31%~40.35%和-11.26%~21.50%;东渡港区NOx、SOx、CO、烃类、VOCs、TSP、PM10和PM2.5总排放量在95%置信区间下的定量不确定性范围分别为-29.03%~34.1%、-44.77%~55.23%、-45.21%~63.92%、-57.39%~84.35%、-15.67%~20.07%、-55.17%~76.79%、-56.84%~79.08%和-53.49%~74.46%。船舶与港区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污染源活动水平数据、排放因子的不确定性,对排放因子本地化的深入研究可进一步降低清单的不确定度。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以政策为先导,以制度作保障,用标准来支撑,通过优选的技术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基于典型区域船舶与港区排放清单及特征及排放影响分析的研究,结合国内外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对策与措施的梳理、对比与分析,本文提出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与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并基于情景分析方式明确了各控制政策下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及减排比例,以期为其他区域船舶与港区控排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
孙薇[9](2016)在《沈阳市明廉锅炉房燃煤改燃气改造工程评价与分析》文中提出沈阳市明廉锅炉房燃煤改燃气改造工程为沈阳市煤改清洁能源试点项目。原燃煤锅炉建于上世纪90年代,供热面积27.2万m2,锅炉热效率低能耗大,脱硫除尘设备不运行,排放的烟气对环境污染严重,供暖不达标。因此对热源进行燃煤改燃气改造,此项目符合沈阳市政府为倡导节能减排而制定的“蓝天工程“计划,已经建成的秦沈线天然气输气干线可以保证沈阳燃气集团有限公司为煤改气工程提供充足气源。调查结果。对辽宁省及沈阳市供热现状进行调查,辽宁省全省供热面积7.8503亿m2,集中供热率86%;燃煤锅炉、热电联产和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占全省供热面积的56%、28%和2.2%。沈阳市中心城区现有供热面积2.42亿m2,供热管网长度7970km,集中供热率90%,独立的热源厂、锅炉房占总供热面积的59.9%;热电联产(含调峰热源厂)占总供热面积的27.3%;其他能源供热面积占总供热面积的12.8%;沈阳市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为3.6%。从能源结构上看,沈阳市热电厂、锅炉房等均以煤炭作为燃料,只有少量以天然气、电能等作为燃料,可再生能源供热主要是热泵的地热能和太阳能。改造方案。包括锅炉房工艺改造、土建改造和热源控制系统改造。在原有燃煤锅炉房的位置新建燃气锅炉房,原煤场部分设燃气调压站。选用两台WNS10.5-1.0/115/70-Q型全自动燃气热水锅炉,替代原有的三台燃煤锅炉,在锅炉房内增设两台换热机组(高、低区各一台),形成一级和二级管网,供回水温度分别为115℃/70℃和70℃/50℃。节能性。燃气锅炉热效率97%,优于原燃煤锅炉热效率78.2%,负荷调节范围为20%~100%。年耗气量和锅炉及附属设备年耗电量为6085.5t标准煤,与原燃煤锅炉相比,节能率为27%。年耗水量为18000t,节水率为17%。经济性。根据工程实际数据,采用费用年值法计算,燃气锅炉房的初投资为770万元,平均28.48元/m2,运行费用60.15元/m,费用年值1726.4元/m2。与原燃煤锅炉房相比,燃气锅炉房的初投资较少而运行费用和费用年值较大,其原因为燃气锅炉房的附属设备较少而燃气价格较高。通过敏感性分析,可知燃气锅炉费用年值随燃气价格的提高而增大;燃气锅炉和燃煤锅炉随电价的提高而增大,但增大的幅度不同,燃煤锅炉幅度较大。环保性。燃气锅炉烟尘排放量1.17t/年,S02排放量0.49t/年,NO2排放量3.06t/年,CO2排放量9500t/年,与燃煤锅炉相比,减少率分别为99.5%,99.8%,94.5%,40.6%。综上所述,燃气锅炉在经济上不占优势,但在节能减排,尤其在环保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实际工程运行效果也证明了这一结论,此项改造工程已成为沈阳市煤改清洁能源成功试点项目。
付文华[10](2005)在《烟气脱硫技术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备受各国关注。SO2是大气环境污染物之一,主要来自于燃煤电厂。种种数据表明,燃煤电厂SO2的排放日益严重,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烟气脱硫是一种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脱硫方式,是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的主要技术手段。随着湿法、半干法和干法的各种烟气脱硫技术的逐步完善和成熟,可供电厂选择的技术种类也随之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各个电厂自身具体条件不同,这就决定只有选择最为适合自身特点的脱硫技术才能达到最好的脱硫效果。由此可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脱硫技术经济性综合评价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较为详细的介绍了目前主流的湿法、半干法和干法多种脱硫技术,对现有烟气脱硫装置的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对其重要技术参数做了分析评价,指出了各种技术的优点及其局限性,并且对装置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了评价的主
二、700—13—1二氧化硫鼓风机停车自动加油装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00—13—1二氧化硫鼓风机停车自动加油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视角 |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2.1.1 时间范畴的界定 |
1.2.1.1.1 时间的界定 |
1.2.1.1.2 范畴的界定 |
1.2.1.2 十个行业的选取 |
1.2.1.2.1 工业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
1.2.1.2.2 现存遗留所占比例的较高性 |
1.2.2 研究视角 |
1.2.2.1 科技价值的视角 |
1.2.2.2 完整性的视角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1.1 从文化遗产到工业遗产的保护 |
1.5.1.2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起源及发展 |
1.5.1.3 国外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1 英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2 美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3 加拿大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1.3.4 日本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5.2.1 近代中国工业史与技术史的研究 |
1.5.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起源及发展 |
1.5.2.3 国内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理论研究 |
1.5.2.3.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与构成研究 |
1.5.2.3.2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方法与体系研究 |
1.5.2.4《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的建立 |
1.5.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6 关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与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 |
1.6.1 对于工业遗产完整性的思考 |
1.6.2 近代动力设备的发展历程 |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8 技术路线与关键技术说明 |
1.9 未尽事宜 |
第2章 近代重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 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1.1 近代采煤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1.1.1 近代采煤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采煤业工业遗产 |
2.1.1.3 小结 |
2.1.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1.2.1 近代采煤的完整工艺流程 |
2.1.2.2 近代采煤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1.2.2.1 开拓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2 采煤系统工艺技术与关键物证 |
2.1.2.2.3 矿井提升与运输及其关键物证 |
2.1.2.2.4 矿井通风与排水及其关键物证 |
2.1.2.2.5 煤的洗选与炼焦及其关键物证 |
2.1.2.2.6 煤矿的动力系统及其关键物证 |
2.1.2.2.7 露天采矿与矿井照明 |
2.1.2.3 小结 |
2.1.3 采煤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1.3.2 采煤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1.3.2.1 萍乡安源煤矿工业建筑群 |
2.1.3.2.2 本溪湖煤矿工业建筑群 |
2.2 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2.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2.1.1 近代钢铁冶炼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钢铁冶炼业工业遗产 |
2.2.1.3 小结 |
2.2.2 近代钢铁冶炼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2.2.1 近代钢铁冶炼的完整工艺流程 |
2.2.2.2 近代炼铁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3 近代炼钢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4 近代钢铁加工工艺与关键技术物证 |
2.2.2.5 小结 |
2.2.3 钢铁冶炼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2.3.2 钢铁冶炼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2.3.2.1 鞍山钢铁有限公司工业建筑群 |
2.2.3.2.2 本溪湖钢铁工业建筑群 |
2.3 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2.3.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2.3.1.1 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2.3.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船舶修造业工业遗产 |
2.3.1.3 小结 |
2.3.2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2.3.2.1 近代船舶修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2.3.2.2 近代船舶修造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2.3.2.2.1 近代船舶修造工业技术 |
2.3.2.2.2 船舶修造关键技术物证 |
2.3.2.3 小结 |
2.3.3 船舶修造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2.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2.3.3.2 船舶修造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2.3.3.2.1 福建马尾船政工业建筑群 |
2.3.3.2.2 天津市船厂(原大沽造船厂)工业建筑群 |
第3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一) |
3.1 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1.1.1 近代棉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3.1.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棉纺织业工业遗产 |
3.1.1.3 小结 |
3.1.2 近代棉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1.2.1 近代棉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3.1.2.1.1 棉纺工艺 |
3.1.2.1.2 棉织工艺 |
3.1.2.2 近代棉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1.2.2.1 近代棉纺机具 |
3.1.2.2.2 近代棉织机具 |
3.1.2.2.3 近代纺织动力设备 |
3.1.2.2.4 近代棉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3.1.2.3 小结 |
3.1.3 棉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1.3.2 棉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1.3.2.1 中纺公司天津第一纺织分厂 |
3.1.3.2.2 石家庄大兴纺织染厂工业建筑群 |
3.1.3.2.3 西安大华纱厂工业建筑群 |
3.2 近代棉印染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3.2.1 近代棉印染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3.2.2 近代棉印染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3.2.2.1 近代棉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3.2.2.2 近代棉印染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3.2.2.3 小结 |
3.2.3 棉印染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3.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3.2.3.2 棉印染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3.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印染厂 |
3.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四印染厂 |
第4章 近代轻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二) |
4.1 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1.1 近代丝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1.1.1 近代动力机器缫丝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2 近代动力机器丝织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3 近代动力机器丝绸印染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1.1.4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丝绸业工业遗产 |
4.1.1.5 小结 |
4.1.2 近代丝绸业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1.2.1 近代缫丝、丝织与丝绸印染的完整工艺流程 |
4.1.2.1.1 近代缫丝工艺 |
4.1.2.1.2 近代丝织工艺 |
4.1.2.1.3 丝绸印染工艺 |
4.1.2.2 近代丝绸业的关键技术物证 |
4.1.2.2.1 近代缫丝机具 |
4.1.2.2.2 近代丝织机具 |
4.1.2.2.3 近代丝织物染整机具与动力设备 |
4.1.2.2.4 近代丝绸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1.2.3 小结 |
4.1.3 丝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1.3.2 丝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1.3.2.1 上海第一丝厂 |
4.2 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2.1 近代毛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2.1.1 近代毛纺织业的年代分期与发展历程 |
4.2.1.2 历史重要性突出的近代毛纺织业工业遗产 |
4.2.1.3 小结 |
4.2.2 近代毛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2.2.1 近代毛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2.2.1.1 毛纺工艺 |
4.2.2.1.2 毛织工艺 |
4.2.2.1.3 毛织物整理工艺 |
4.2.2.2 近代毛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2.2.2.1 近代毛纺、毛织机具 |
4.2.2.2.2 近代毛整理机具与动力设备 |
4.2.2.2.3 近代毛纺织厂房建筑与构筑物 |
4.2.2.3 小结 |
4.2.3 毛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2.3.2 毛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2.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毛纺织厂 |
4.2.3.2.2 中纺公司上海第三毛纺织厂 |
4.3 近代麻纺织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4.3.1 近代麻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4.3.2 近代麻纺织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4.3.2.1 近代麻纺织的完整工艺流程 |
4.3.2.2 近代麻纺织工艺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4.3.2.3 小结 |
4.3.3 麻纺织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4.3.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4.3.3.2 麻纺织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4.3.3.2.1 中纺公司上海第二制麻厂 |
第5章 近代化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 近代水泥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1.1 近代水泥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1.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1.2.1 近代水泥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1.2.2 近代水泥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1.2.3 小结 |
5.1.3 水泥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1.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1.3.2 水泥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1.3.2.1 川沙水泥厂 |
5.2 近代硫酸业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
5.2.1 近代硫酸业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
5.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设备研究 |
5.2.2.1 近代硫酸制造的完整工艺流程 |
5.2.2.1.1 二氧化硫的制取 |
5.2.2.1.2 近代铅室法制酸工艺 |
5.2.2.1.3 近代接触法制酸工艺 |
5.2.2.2 近代硫酸工业技术与关键技术物证 |
5.2.2.3 小结 |
5.2.3 硫酸业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分析 |
5.2.3.1 科技价值角度的完整性分析 |
5.2.3.2 硫酸业价值评价典型案例分析 |
5.2.3.2.1 梧州硫酸厂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冶炼制酸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及SO2风机故障诊断方法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制酸行业进展 |
1.2.1 国内现状与发展 |
1.2.2 国内制酸工艺 |
1.2.3 国外制酸工艺进展 |
1.3 国内外烟气制酸领域自动化水平现状 |
1.3.1 国内制酸领域自动化水平现状 |
1.3.2 国外制酸领域自动化水平现状 |
1.4 文章中的工作 |
第二章 烟气制酸过程控制分析 |
2.1 工程概述 |
2.1.1 设计规模 |
2.1.2 工程项目组成 |
2.2 主要工艺技术方案 |
2.3 主要工艺流程说明 |
2.3.1 脱硫工艺 |
2.3.2 制酸工艺 |
2.4 系统主要监控设备及控制要求 |
2.4.1 主要监控设备 |
2.4.2 主要控制要求 |
2.4.3 系统主要I/O 分析与总结 |
第三章 基于PROFIBUS 总线的控制系统的设计 |
3.1 硬件、软件配置选型方案 |
3.2 控制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3.3 硬件电路设计 |
3.4 PLC 程序设计 |
3.5 运用IDE 进行上位监控组态 |
3.6 系统说明 |
第四章 SO_2离心鼓风机的控制 |
4.1 离心鼓风机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
4.1.1 低速直联型离心鼓风机 |
4.1.2 单级高速离心鼓风机 |
4.1.3 发展趋势 |
4.2 SO_2风机的控制与保护 |
4.2.1 SO_2风机的控制 |
4.2.2 SO_2风机的报警与连锁 |
第五章 神经网络在SO_2风机故障诊断中的研究与应用 |
5.1 引言 |
5.2 利用BP 神经网络对SO_2风机进行故障诊断 |
5.2.1 BP 神经网络结构及算法 |
5.2.2 BP 网络故障诊断原理 |
5.3 基于BP 神经网络SO_2风机故障诊断的仿真实验研究 |
5.3.1 网络输入、输出向量的确定 |
5.3.2 样本的提取与处理 |
5.3.3 基于MATLAB 神经网络工具箱简介 |
5.3.4 基于MATLAB 的运行程序及仿真结果分析 |
5.4 PCA 概述 |
5.4.1 PCA 介绍 |
5.4.2 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及几何解释 |
5.4.3 主成分的推导及性质 |
5.5 运用PCA 对样本进行降维处理后的SO_2风机故障诊断实验 |
5.5.1 实验流程方案 |
5.5.2 PCA 算法在MATLAB 中的程序编写 |
5.5.3 生成降维后的样本特征向量 |
5.5.4 利用降维后的样本向量进行风机故障诊断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心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I/O 模块端子图 |
附录B STEP7 程序 |
个人简历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硫化氢废气的燃烧——吸收法净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氧化铝厂概况 |
1.1 国内外铝工业简况 |
1.2 氧化铝生产工艺 |
1.3 氧化铝厂污染概况 |
1.3.1 废气污染 |
1.3.2 赤泥附液的产生 |
1.3.3 赤泥废渣 |
第二章 硫化氢净化方法综述 |
2.1 硫化氢的性质及危害 |
2.2 硫化氢气体的产生 |
2.3 硫化氢废气净化方法 |
2.3.1 吸收法 |
2.3.2 吸附法 |
2.3.3 氧化法 |
2.3.4 分解法和生物法 |
第三章 硫化氢燃烧—吸收净化可行性研究 |
3.1 硫化氢燃烧—吸收净化原理 |
3.1.1 硫化氢的燃烧 |
3.1.2 燃烧产物用赤泥废碱液处理 |
3.2 赤泥附液吸收净化二氧化硫实验 |
3.2.1 概述 |
3.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3.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2.4 结论 |
3.3 赤泥附液吸收净化硫化氢实验 |
3.3.1 概述 |
3.3.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3.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4 结论 |
3.4 赤泥废渣制备吸附剂用于硫化氢的净化 |
3.4.1 概述 |
3.4.2 氧化铁系脱硫剂的脱硫原理 |
3.4.3 脱硫剂制备的研究 |
3.4.4 结论 |
第四章 硫化氢燃烧—吸收净化工艺 |
4.1 硫化氢燃烧—吸收净化工艺流程选择 |
4.1.1 流程选择和对设备的基本要求 |
4.1.2 硫化氢燃烧—吸收净化工艺流程 |
4.2 流程说明 |
4.2.1 高浓度H_2S净化 |
4.2.2 低浓度硫化氢赤泥附液直接吸收 |
第五章 硫化氢燃烧—吸收净化实施结果 |
5.1 监测方法 |
5.1.1 监测点的布设 |
5.1.2 监测因子及分析方法 |
5.2 监测结果汇总及分析评价 |
5.2.1 监测结果汇总 |
5.2.2 监测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 录 |
附录A 附图 |
附录B 硫化氢燃烧—吸收净化工艺操作规程 |
B.1 开车前的准备工作 |
B.2 燃烧炉的点火升温 |
B.3 操作与控制 |
附录C 硫化氢燃烧—吸收净化工艺计算 |
C.1 硫化氢燃烧工艺计算 |
C.2 废碱液脱硫工艺计算 |
附录D 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的物理化学性质 |
D.1 硫化氢的性质 |
D.2 二氧化硫的性质 |
(5)萘法制苯酐的工艺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苯酐的物化性质及用途 |
1.1.1 苯酐的物理性质 |
1.1.2 苯酐的化学性质 |
1.1.3 苯酐的用途 |
1.2 苯酐生产原料 |
1.2.1 工业萘的物理化学性质 |
1.2.2 工业萘原料指标及在煤焦油中的含量 |
1.2.3 工业萘应用领域及近期价格走势 |
1.2.4 萘的进出口情况 |
1.2.5 我国萘供需情况 |
1.2.6 萘的价格走势 |
1.3 苯酐生产催化剂性能及对工艺流程确定的影响 |
1.3.1 苯酐催化剂的性能 |
1.3.2 床层热点温度对催化剂性能及工艺过程的影响 |
1.4 苯酐生产工艺介绍与评价 |
1.4.1 苯酐生产工艺 |
1.4.2 苯酐生产技术发展 |
1.4.3 苯酐产能情况及价格走势 |
1.5 课题意义与研究计划 |
1.5.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5.2 研究计划 |
第二章 苯酐生产工艺流程评述与优化 |
2.1 苯酐生产原料的选取 |
2.2 萘法苯酐工艺介绍及存在问题 |
2.3 工艺优化 |
2.3.1 在原料端增加熔萘罐 |
2.3.2 在精制端增加熔酐罐 |
2.3.3 对残渣塔进行改造 |
2.3.4 对副产蒸汽的利用 |
2.3.5 其它优化措施 |
2.4 主要设备选型要点 |
2.4.1 反应器组选型要点 |
2.4.2 切换冷凝器的选型要点 |
2.4.3 储罐的选型要点 |
2.4.4 文丘里混合器选型要点 |
2.4.5 其它设备选型要点 |
2.4.6 施工注意要点 |
第三章 苯酐工艺优化操作要点 |
3.1 氧化工段的操作要点 |
3.2 切换冷凝工段的操作要点 |
3.3 苯酐精制工段的操作要点 |
3.4 催化剂活化要点 |
3.5 影响苯酐质量的因素分析 |
3.6 对供风系统的优化 |
3.7 对循环水泵和冷却塔风扇控制系统的优化 |
第四章 苯酐尾气治理工艺优化 |
4.1 尾气成分和参数 |
4.2. 苯酐尾气处理常用工艺 |
4.3 苯酐尾气蓄热式氧化工艺流程 |
4.3.1 蓄热式氧化装置简介 |
4.3.2 蓄热式氧化装置工艺流程 |
4.3.3 热氧化室出口烟气洗涤系统 |
4.3.4 氨法脱硫处理后污染物含量分析 |
4.3.5 控制系统的集成 |
4.4 苯酐尾气水洗法和焚烧法对比 |
4.4.1 水洗法生产工业富马酸和蓄热室焚烧总体情况比较 |
4.4.2 水洗法和焚烧法处理苯酐尾气的效益对比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附件 |
(7)汽车车内空气环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汽车车内空气环境与车内乘员的关系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 本文课题支撑和主要工作 |
1.4.1 本文课题支撑 |
1.4.2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汽车车内空气环境污染的基础问题 |
2.1 汽车车内空气环境污染的特征 |
2.2 汽车车内空气环境主要污染物分类及其来源 |
2.2.1 汽车车内空气环境主要污染物分类 |
2.2.2 汽车车内空气环境主要污染物的来源 |
2.3 汽车车内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
2.3.1 甲醛 |
2.3.2 苯及其同系物 |
2.3.3 一氧化碳 |
2.3.4 二氧化碳 |
2.3.5 氮氧化物 |
2.3.6 二氧化硫 |
2.3.7 可吸入颗粒物 |
2.3.8 微生物 |
2.3.9 吸烟的污染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汽车车内热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3.1 乘员对环境温度的感知与调节 |
3.1.1 人体的温度感受系统与体温调节系统 |
3.1.2 人体热感觉与热舒适 |
3.2 汽车车内热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乘员健康的影响 |
3.2.1 汽车车内热环境影响因素与汽车车内小气候 |
3.2.2 汽车车内空气温度与乘员健康 |
3.2.3 汽车车内空气湿度与乘员健康 |
3.2.4 汽车车内空气流速与乘员健康 |
3.2.5 汽车车内热辐射与乘员健康 |
3.3 汽车车内热环境影响因素对汽车车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
3.3.1 汽车车内空气温度对汽车车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
3.3.2 汽车车内空气湿度对汽车车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
3.3.3 汽车车内空气流速对汽车车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
3.3.4 汽车车内热辐射对汽车车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
3.4 汽车运行因素对汽车车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
3.4.1 汽车行驶状况对汽车车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
3.4.2 通风模式对汽车车内空气品质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车车内空气环境的评价方法 |
4.1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简介 |
4.1.1 室内空气品质的定义 |
4.1.2 室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方法 |
4.2 基于属性识别理论的汽车车内空气品质综合评价方法 |
4.2.1 属性识别理论简介 |
4.2.2 汽车车内空气品质属性识别的二级评价指标体系 |
4.3 汽车车内热舒适环境的评价 |
4.3.1 室内热舒适环境评价方法简介 |
4.3.2 汽车车内热环境与建筑物室内热环境的区别 |
4.3.3 基于属性识别的车内热舒适环境评价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模糊控制的汽车车内空气环境的控制 |
5.1 模糊控制理论简介 |
5.1.1 模糊控制系统结构 |
5.1.2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
5.1.3 模糊控制的主要特点 |
5.2 汽车车内空气环境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5.2.1 汽车车内空气环境控制系统的控制功能设计 |
5.2.2 汽车车内空气环境控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5.2.3 汽车车内空气环境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案设计 |
5.3 汽车车内空气环境控制系统中主要装置设计 |
5.3.1 传感器的选择与布置 |
5.3.2 驾驶员连续驾驶提醒与激励装置 |
5.3.3 增湿装置 |
5.3.4 汽车车内通风配气系统 |
5.3.5 控制系统故障自诊断与保护装置 |
5.4 基于模糊控制的汽车车内新风量的控制 |
5.4.1 控制方法的选择 |
5.4.2 确定系统输入与输出语言变量 |
5.4.3 确定隶属度函数和语言变量赋值 |
5.4.4 基于Matlab的汽车车内新风量模糊控制系统仿真 |
5.5 基于模糊控制的汽车车内空气环境温度的控制 |
5.5.1 控制模式的选择 |
5.5.2 制冷或采暖量的模糊控制 |
5.5.3 利用 Simulink对控制部分进行仿真 |
5.5.4 鼓风机的控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船舶及港区污染物排放与控制现状 |
1.1.1 我国内河航运及典型沿海港区运行现状 |
1.1.2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类型 |
1.1.3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控制政策及法规 |
1.2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排放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1.2.1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 |
1.2.2 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研究 |
1.2.3 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 |
1.2.4 既有研究的问题总结与借鉴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本研究创新点 |
1.4.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2.1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信息采集 |
2.1.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信息 |
2.1.2 东渡港区船舶信息 |
2.1.3 东渡港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信息 |
2.2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的确定 |
2.2.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
2.2.2 东渡港区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
2.3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 |
2.3.1 典型区域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
2.3.2 典型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
2.4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分析 |
2.4.1 不确定性来源定性分析 |
2.4.2 排放清单不确定性定量分析 |
2.4.3 不确定性评价方法 |
2.5 典型区域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分析 |
2.5.1 预测模式选取 |
2.5.2 污染源概化 |
2.5.3 气象参数选取 |
第三章 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源动、静态信息 |
3.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静态信息及动态活动水平信息 |
3.1.1 基础数据调研与分析 |
3.1.2 船舶引擎功率 |
3.1.3 船舶燃油类型 |
3.1.4 船舶活动水平数据 |
3.2 东渡港区船舶静态信息及动态活动水平信息 |
3.2.1 静态信息 |
3.2.2 动态活动水平数据 |
3.3 东渡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信息 |
3.3.1 港区装卸码头概况 |
3.3.2 作业机械燃油消耗量 |
3.3.3 各码头企业货运总量及集疏运车辆燃油消耗量 |
3.3.4 散货码头堆场相关参数信息 |
3.3.5 液散码头相关参数信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
4.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 |
4.1.1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实测数据分析 |
4.1.2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因子校正 |
4.2 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 |
4.2.1 主机排放因子 |
4.2.2 辅机排放因子 |
4.2.3 锅炉排放因子 |
4.3 东渡港区主要大气污染源排放因子 |
4.3.1 作业机械排放因子 |
4.3.2 集疏运车辆排放因子 |
4.3.3 散货码头扬尘主要污染物排放因子 |
4.3.4 液散码头管线组件泄漏排放因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 |
5.1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
5.1.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
5.1.2 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
5.1.3 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
5.2 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
5.2.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
5.2.2 东渡港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 |
5.3 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5.4 排放清单的不确定性分析 |
5.4.1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大气污染物 |
5.4.2 东渡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 |
5.4.3 东渡港区大气污染物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 |
6.1 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概况 |
6.2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分析 |
6.3 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度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排放控制对策与措施 |
7.1 国内外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
7.1.1 国内外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
7.1.2 国内外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
7.2 船舶与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路线 |
7.2.1 总体技术路线 |
7.2.2 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措施 |
7.2.3 港口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政策措施 |
7.3 基于排放清单的船舶与港区大气污染物控制措施建议 |
7.3.1 典型内河水域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
7.3.2 典型沿海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
7.3.3 典型沿海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加课题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京杭运河江苏段船舶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东渡港口码头大气污染排放调查表 |
一、经营干散货的码头企业 |
二、经营集装箱的码头企业 |
三、经营干散、件杂货种企业 |
四、经营液体散货的码头企业 |
(9)沈阳市明廉锅炉房燃煤改燃气改造工程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集中供热技术发展现状 |
1.2.1 国外供热技术发展现状 |
1.2.2 国内供热技术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沈阳地区的热源型式及应用调查 |
2.1 供热热源的概念 |
2.2 沈阳地区主要热源型式 |
2.2.1 热电厂 |
2.2.2 区域锅炉房 |
2.2.3 热泵 |
2.2.4 其他热源型式 |
2.3 热源应用现状调查 |
2.3.1 辽宁省热源应用现状 |
2.3.2 沈阳市热源应用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沈阳地区燃煤改燃气热源改造工程可行性分析 |
3.1 沈阳地区天然气资源情况分析 |
3.2 燃煤改燃气热源的相关政策 |
3.3 燃煤改燃气热源工程的可行性分析 |
3.3.1 技术上的可行性 |
3.3.2 提高锅炉的热效率 |
3.3.3 节能环保方面的优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沈阳市明廉锅炉房燃煤改燃气改造工程 |
4.1 工程概况 |
4.2 燃煤锅炉房改造前供热情况 |
4.3 工程设计依据及设计原则 |
4.3.1 工程设计依据 |
4.3.2 工程设计原则 |
4.3.3 工程技术范围 |
4.4 燃煤改燃气热源工艺系统改造 |
4.4.1 热负荷的确定 |
4.4.2 热力系统 |
4.4.3 燃烧系统 |
4.4.4 设备选型 |
4.4.5 设备平面布置图 |
4.5 燃煤改燃气热源土建改造工程 |
4.5.1 拆除工程 |
4.5.2 改造工程 |
4.6 燃煤改燃气热源控制系统改造工程 |
4.6.1 概述 |
4.6.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结构 |
4.6.3 PLC控制系统功能 |
4.6.4 后备控制系统盘功能 |
4.6.5 自控设备选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明廉燃煤改燃气改造工程节能、经济及环保效益分析 |
5.1 锅炉热效率分析 |
5.2 锅炉及其附属设备的能耗分析 |
5.2.1 设备用电量分析 |
5.2.2 锅炉燃料消耗量分析 |
5.2.3 节能分析 |
5.3 经济分析 |
5.3.1 经济分析的常用指标 |
5.3.2 初投资 |
5.3.3 运行费用分析 |
5.3.4 费用年值 |
5.3.5 敏感性分析 |
5.4 环保效益分析 |
5.4.1 有害物排放对人体的危害 |
5.4.2 污染物排放量比较 |
5.4.3 燃料运输方面对环境的污染 |
5.4.4 噪声污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硕士研宄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烟气脱硫技术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 SO_2污染治理的法规及标准 |
1.2 二氧化硫污染现状 |
1.3 全国燃煤电厂SO_2治理现状 |
1.4 脱硫技术及其评价方法 |
1.5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脱硫技术简介 |
2.1 脱硫技术分类及概况 |
2.2 燃烧前脱硫 |
2.2.1 煤炭物理脱硫技术 |
2.2.2 煤炭化学脱硫技术 |
2.2.3 煤炭温和净化脱硫技术 |
2.2.4 煤炭洗选脱硫工艺研究进展 |
2.3 燃烧中脱硫 |
2.3.1 流化床燃烧技术 |
2.3.2 炉内喷钙脱硫技术 |
2.4 燃烧后脱硫 |
2.4.1 燃烧后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
2.4.1.1 石灰石(石灰)湿法脱硫技术 |
2.4.1.2 海水烟气脱硫技术 |
2.4.1.3 氨法脱硫技术 |
2.4.1.4 双碱法烟气脱硫技术 |
2.4.1.5 磷铵肥法烟气脱硫技术 |
2.4.2 燃烧后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
2.4.2.1 喷雾干燥烟气脱硫技术 |
2.4.2.2 循环流化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 |
2.4.2.3 荷电干式吸收剂喷射脱硫技术 |
2.4.2.4 干式催化脱硫方法 |
2.4.2.5 新式整体脱硫技术 |
2.4.2.6 粉煤灰干式烟气脱硫技术 |
2.4.2.7 电子束法烟气脱硫技术 |
第三章 烟气脱硫技术的经济指标及其对系统的影响 |
3.1 烟气脱硫技术经济指标的研究 |
3.1.1 脱硫效率 |
3.1.2 钙硫比(Ca/S) |
3.1.3 单位kW投资额(元) |
3.1.4 单位产量运行费用(分/kWh) |
3.1.5 脱硫系统可用率 |
3.1.6 脱硫剂利用率 |
3.1.7 煤中含硫量范围 |
3.1.8 脱硫剂的可获得性和易处理性 |
3.1.9 脱硫副产品的处置和可利用性 |
3.2 烟气脱硫技术对锅炉和烟气系统的影响 |
3.2.1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影响 |
3.2.2 喷雾干燥法和常规 CFB法的影响 |
3.3 烟气脱硫技术对机组运行方式适应性的影响 |
3.3.1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影响 |
3.3.2 喷雾干燥法和常规 CFB法的影响 |
3.3.3 炉内喷钙(LIFAC)法的影响 |
3.4 烟气脱硫技术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3.4.1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影响 |
3.4.2 喷雾干燥法及常规 CFB法的影响 |
3.4.3 炉内喷钙(LIFAC)法的影响 |
3.5 烟气脱硫装置的占地面积 |
3.6 烟气脱硫技术的流程复杂程度 |
3.7 烟气脱硫技术的成熟程度 |
第四章 烟气脱硫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的研究 |
4.1 烟气脱硫技术经济评价的意义 |
4.2 现行的几种经济评价方法简介 |
4.3 模糊综合评判法 |
4.3.1 模糊评判法的评价指标 |
4.3.2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评价方法 |
4.4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烟气脱硫技术综合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四、700—13—1二氧化硫鼓风机停车自动加油装置(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遗产科技价值评价与保护研究 ——基于近代十行业分析[D]. 于磊. 天津大学, 2019(06)
- [2]冶炼制酸过程控制系统设计及SO2风机故障诊断方法的应用与研究[D]. 祝森. 江西理工大学, 2009(S2)
- [3]二氧化硫鼓风机停车自动加油装置[J]. 吴泾化工厂. 硫酸工业, 1967(01)
- [4]硫化氢废气的燃烧——吸收法净化研究[D]. 王学谦. 昆明理工大学, 2001(01)
- [5]萘法制苯酐的工艺研究与优化[D]. 董江锋. 北京化工大学, 2016(03)
- [6]700—13—1二氧化硫鼓风机停车自动加油装置[J]. 杨儒荣. 硫酸工业, 1967(02)
- [7]汽车车内空气环境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 范李.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6)
- [8]典型区域船舶及港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及特征研究[D]. 曹亚丽. 上海大学, 2020(02)
- [9]沈阳市明廉锅炉房燃煤改燃气改造工程评价与分析[D]. 孙薇.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4)
- [10]烟气脱硫技术评价方法的研究[D]. 付文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