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5米芬克式钢屋架计祘(论文文献综述)
陈伟军[1](2018)在《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上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通商政策率先开启了岭南建筑的近代化历程,西风东渐的背景下,中西建筑文化缓慢融合。鸦片战争后,西洋建筑文化强势锲入,带来了欧洲的工业革命成果,中外建筑理念发生激烈碰撞,推动了建筑艺术和结构技术的快速发展,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近代建筑,形成了岭南近代建筑发展的高潮。基于“建筑就是建造”的理念,文章从建造的本源出发,选择与欧洲工业革命成果最为密切的结构特征作为切入点,展开岭南近代建筑的研究。文章从时间的维度梳理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脉络,把明末葡萄牙人登陆澳门到清代广州十三行这段近代前期的历史纳入研究的视野,并重点阐述近代以来粤、港、澳及沿海开埠城市和侨乡地区的建筑结构发展概况,结合对历史、地理、气候、人文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关于结构特征的研究,文章分别从结构材料、结构构造、施工工艺三方面展开,构建了相互补充的研究框架。结构材料是结构体系的物质基础,材料的进步是一切结构技术发展的基石,文章以材料分类展开研究,分别阐述了砖石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材料特性,以及对应的建筑类型和结构体系的转变,呈现近代建筑结构的基本特征。结构构造是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适应材料特性的组合与构成关系,其造型和机理直接影响建筑的立面形象,是结构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工艺是建造的具体实施,外来技术必然要与本土工艺发生融合,呈现“土洋结合”的地域性特征。文章指出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是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结构特征的保护和再利用方面,文章首先归纳总结了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的原则性条款作为保护利用的依据,并强调结构特征保护的重要性和前提性。其次在传统局部保护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整体保护的理念,目的在于解决原结构未能满足现行规范及新的使用要求的问题;基于“利用有益于保护”的国际共识,在遵守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结构空间改造的可行性策略。最后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历史文物建筑保护的差距,指出保护程序的标准化是确保保护效果可控的有效手段,在分阶段阐述保护的具体内容、法定程序和操作方法的基础上,作者制定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作为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全过程管控的标准化文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文章最后对整个研究成果做了总结。文章的创新性成果包括:1)从结构的全新视角研究岭南近代建筑的发展特点,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脉络,总结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和文化性,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2)深入阐述和系统总结了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重新认识结构特征之于建筑形态的审美价值,指出结构特征是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并为近代建筑分类、断代和保护利用提供重要依据。3)根据国际公约和国家规范,提出了结构保护、空间改造与可持续利用的九大原则和解决方案,制定了旨在推进保护利用标准化程序的《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以确保实施效果的可控性,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吴一凡[2](1999)在《轻型钢屋架型式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多种型式钢屋架的内力及用钢量进行分析比较,认为下弦呈折线形钢屋架是一种内力更合理,用钢量更经济的轻型钢屋架。
孙烨[3](2010)在《芬克式张弦桁架的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各种新型的钢结构体系大量运用于实际工程的建设中。轻钢结构在我国的发展非常迅速。钢结构领域已由大跨向中、小跨度延伸。现代轻钢结构用钢量少,造型美观,应用前景良好。本课题针对现代轻钢结构特点,汲取了张弦梁和张弦桁架的优点,对传统的芬克式桁架做了改进,采用单拉弦杆及预应力拉杆,形成一种新的单拉杆张弦桁架结构。不同于以往廓外或廓内布索的张弦桁架结构,这种张弦桁架直接对拉杆施加预应力以减小结构的竖向变形,取得了比传统芬克式桁架更好的经济性。同时,它跨度适中,造型简洁,可以广泛用于工业、民用建筑中,具有很强的推广适用性。本文对该单拉杆张弦桁架结构进行了初步的静力计算,分析了各杆件的受力特点和相互关系,得到受力性能和经济性均较好的杆件截面。此外,对各种常用的跨度分别做了计算,对结果做了归纳比较,以便参考。更进一步,计算分析了对部分拉杆施加预应力后,桁架体系的受力状态。证明了对部分拉杆施加预应力用以控制结构竖向位移的可能性。
王振[4](2019)在《三角形冷弯薄壁型钢屋架结构力学性能分析与设计》文中指出本文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对三个不同跨高比的单榀三角形豪威氏冷弯薄壁型钢屋架的受力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到三角形屋架的破坏模式为屋架整体屈曲破坏,且破坏位置为屋架的上弦杆与下弦杆交界处的上弦杆压弯破坏以及下弦杆的屈曲破坏;相对于下弦杆,上弦杆的变形较为明显。首先,对Nuthaporn Nuttayasakul的带屋盖的两榀三角形豪威氏冷弯薄壁型钢屋架进行了试验验证;在此条件下对单榀三角形豪威氏冷弯薄壁型钢屋架的屋架跨高比、跨度、弦杆和腹杆厚度、水平荷载、弦杆和腹杆尺寸、屋架类型以及弦杆截面形式影响屋架竖向承载能力、屈服荷载和弹性刚度等因素进行了变参数分析。通过分析可得:三角形豪威氏冷弯薄壁型钢屋架的最大承载力和屈服荷载随着屋架跨高比的增加而增加,弹性刚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三角形屋架跨度的加大,三角形屋架的最大承载力、屈服荷载和弹性刚度逐渐减小。随着三角形屋架杆件厚度的加大,最大承载力、屈服荷载和弹性刚度是逐渐增大的,弦杆有着比腹杆更明显的提升。随着三角形屋架杆件尺寸的加大,最大承载力和弹性刚度逐渐增大,屈服荷载是先增大后减小的。相较于普通U形弦杆、帽形弦杆及复杂帽形弦杆,三角形屋架的最大承载力、屈服荷载和弹性刚度是依次增加的。水平荷载的存在会使得三角形屋架的最大承载力和弹性刚度降低,屈服荷载是先减小后增加的,迎风面的屋架破坏模式现对于背风面的破坏模式迎风面的下弦杆破坏更为明显。对于跨高比比较小的三角形屋架选用Fink屋架有着更高的最大承载力和屈服荷载,对于跨高比比较大的三角形屋架选用Double Fink屋架有着更高的最大承载力、屈服荷载以及弹性刚度。其次,对单榀三角形豪威氏冷弯薄壁型钢屋架进行了稳定分析,根据结构稳定分析的概念,分析了三角形豪威氏冷弯薄壁型钢屋架的线弹性稳定和非线性稳定,确定了三角形屋架线弹性荷载系数和非线性荷载系数。最后,通过对三角形豪威氏冷弯薄壁型钢屋架进行试设计,验证现有规范的适用性。
苏明周,苗吉,申林[5](2010)在《热轧剖分T型钢弦杆三角形钢屋架次应力影响及屋架形式选择》文中研究表明在编制《轻型屋面三角形钢屋架(剖分T型钢)》(06SG517-2)时,计算了热轧剖分T型钢弦杆芬克式三角形钢屋架次应力的影响。计算表明,对于受压的上弦杆,次弯矩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屋脊附近,弯曲次应力可能会达到轴向应力的数倍,次应力的影响不能忽略。为了使图集的设计经济合理,又计算了人字式三角形钢屋架次应力的影响。计算表明,人字式三角形钢屋架次应力的影响较小。两种屋架形式用钢量的对比表明,后者比前者用钢量节省15%以上。虽然后者杆件类型较多,但数量较少且构造简单,因此,图集在编制时选用了人字式屋架。
肖艺[6](2012)在《广州近代文物建筑西式木结构屋顶修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州,由于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地区,历史上海外华侨众多,较早地接触和吸收了外来文化。在建筑上表现为既继承了本土传统建筑特色,又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和先进技术。广州近代西式文物建筑记载了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路程,是当时社会背景、场所内涵以及人们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呈现。当今社会与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在社会意识和法制不健全的阶段,大量优秀的近代建筑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尽管人们已注意到对这些优秀的近代建筑进行保护,但仍存在着对近代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基础理论较为缺乏,关于近代建筑保护的施工技术还未系统化,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本论文以广州近代(1840-1949)建造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西式文物建筑木构屋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研究木构屋顶的设计、施工、使用、破坏、维修等一系列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建筑结构、构造技术、建筑施工工艺以及建筑材料等技术层面的内容。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和分类分析的方法对本课题进行探讨,即在对大量的近代西式建筑屋顶进行实地考察,并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立足于广州地区的地理气候、历史人文环境、社会经济背景下,重点研究了广州近代西式建筑木构屋顶的发展概况,详述了广州近代西式建筑木构屋顶所使用的材料和施工工艺,保护与修缮技术,常见破损及成因分析,以及针对广州近代西式建筑屋顶提出的建筑保护修缮设计原则和对保护修缮工程评价体系的探讨,总结出适用于广州地区的西式建筑木构屋顶的主要保护修缮技术。
司道光[7](2020)在《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的一条具有殖民性质的铁路,也直接促进中国东北开启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现代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西方近现代建筑技术借由俄国之手向铁路沿线地域传播扩散,传统的木质抬梁结构逐渐瓦解,新型的砖混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扎根蔓延,同时受东北地域严寒气候环境、社会政治、地形地貌、本土文化等诸多语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因材致用、因地制宜、包容创新,从而产生了多样丰富而又独具寒地地域属性的技术表现形态。论文在彻底走访1509公里中东铁路线路总长的基础上,实地调研了沿线现存的1651处建筑遗产和949处铁路工程遗存,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论文借鉴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类型学、技术史学的相关学科理论,运用资料梳理、田野调查、比较统计、模拟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一百余年以前中东铁路初建之时其附属建筑的技术表征和技术内涵,五个主要章节承载了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和结论,论文整体和表述逻辑是:技术传入背景、材料技术分析、结构技术演变、采暖技术衡量、技术水平比较、技术观念阐释。具体内容包括:第二章详尽的阐述了中东铁路相关建筑技术传入之时的俄国背景、世界背景和地域影响因素,从语境分析的角度对显在语境和潜在的主观、客观语境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全面展示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中材料技术的各类表现形态以及各类材料的相关生产、加工工艺和独特的应用现象;第四章从建筑结构演变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从砖混结构到内框架结构,再到框架结构的转变过程以及独特的结构演变特征;第五章则从建筑采暖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是如何进行采暖和防止热量流失的,并通过软件模拟对当时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了量化评价分析;第六章则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置入近代中国的背景体系中,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其建筑技术在当时中国所处的地位和水平,并从技术伦理、技术审美两个角度提炼建筑技术的意匠观念,阐明技术多元性表征背后的隐藏主旨。论文内容涵盖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背景”、“表征”、“观念”三个层面,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逻辑,层层深入,以保证观点分析的科学性。论文具有充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便于学者从技术的宏观角度重新审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且为后续的遗产修复、遗产再利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铁道部建厂工程局设计处[8](1978)在《15米芬克式钢屋架计祘》文中指出一、屋架形式及主要参数1.屋架形式和几何尺寸2.屋面采用中、小波石棉瓦,屋面坡度为1/3。3.采用空腹檩条,檩距为775毫米。4.屋架间距为4米、6米两种。二、设计依据及基本规定1.屋架设计计算按《钢结构设计规范》(TJ 17-74)进行。2.屋架设计计算荷载采用《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荷载规范》(TJ 9-74)。3.杆件计算长度(1)上下弦杆平面内取节间几何长度。(2)上弦杆平面外取侧向支撑点之间的距离;下弦杆平面外取系杆之间的距离。
李飚[9](2014)在《大跨度钢桁架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大跨度钢桁架结构出发,通过运用PKPM软件的STS模块并且结合相关规范和设计经验对其进行建模、分析和优化。本文从实际案例出发,首先对屋架的选型和支撑体系进行设计,运用软件对一榀钢桁架进行建模,分析和节点验算。然后提出了四个优化方案:缩短下弦节间长度、在经验限值范围内增大和减小屋架的端部高度和跨度的比值、将屋架杆件变为方钢管,再次运用软件建模与分析,通过前后对比得出了以下结论:(1)下弦节间长度从6m变为5m,节点荷载有所减小,但是并没有有效的减小杆件截面的尺寸,反而使结构内力有所增大,结构的竖向位移也加大,总的用钢量也增大。从施工上来说,杆件数量和节点增多,施工不便。(2)增大端部高度,会提高结构竖向刚度,但是杆件截面比原始设计的截面略有增大,结构内力大,总用钢量大。从施工上来说,端部高度增大势必会增大结构部分杆件的尺寸,从杆件的制作、运输还是安装都会带来不便。(3)减小端部高度,结构竖向刚度减小,内力增大,杆件截面尺寸和原始设计大致一样,但是结构端斜杆和连接垂直支撑的竖腹杆的截面能有效的减小,用钢量大幅度的减少。同时减小端部高度也会使结构部分杆件尺寸有所减小,方便施工。由此可见减小端部高度对于传统的杆件采用双角钢组合形式的钢屋架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案。(4)方钢管桁架无论从受力、施工、还是用钢量都占有明显的优势。
汤德英[10](2000)在《某厂房钢屋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结合工程实例 ,介绍了某厂房钢屋架外形主要尺寸、内力分析、主要节点构造和节点板设计。
二、15米芬克式钢屋架计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米芬克式钢屋架计祘(论文提纲范文)
(1)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2.1 “岭南”的地域概念 |
1.2.2 “近代”的时间概念 |
1.2.3 “结构”的广义概念 |
1.2.4 研究重点 |
1.3 文献综述 |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 |
1.3.2 岭南近代建筑的研究 |
1.3.3 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的研究 |
1.3.4 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文献查阅 |
1.4.2 调研测绘 |
1.4.3 分类比较 |
1.4.4 案例实证 |
第二章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概述 |
2.1 中国古代传统木构架建筑体系发展回顾 |
2.2 明清两代岭南传统建筑构建方式的转变 |
2.2.1 竹筒屋——砖木结构的雏形 |
2.2.2 西关大屋——混合结构的发展 |
2.3 明清时期的海禁与通商政策 |
2.4 明清时期澳门建筑结构的发展 |
2.4.1 贸易与宗教的兴发 |
2.4.2 西洋风砖石结构建筑的发展 |
2.4.3 华洋融合的结构特征 |
2.4.4 “中体西用”的技艺输出 |
2.5 清代广州十三行商馆建筑结构的发展 |
2.5.1 十三行的空间布局 |
2.5.2 早期商馆建筑的结构特征(1748-1822年) |
2.5.3 中期商馆建筑的结构特征(1822-1840年) |
2.5.4 后期商馆建筑的结构特征(1840-1856年) |
2.6 近代早期岭南建筑结构的发展(1840-1911年) |
2.6.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殖民城市建设与建筑结构的发展 |
2.6.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广州沙面租界建设与建筑结构的发展 |
2.6.3 教会建筑与西洋砖石结构的发展 |
2.6.4 早期钢结构的应用 |
2.7 近代中期岭南建筑结构的发展(1911-1937年) |
2.7.1 清水红砖混合结构在文教、居住建筑的广泛应用 |
2.7.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快速发展 |
2.7.3 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 |
2.7.4 大跨度钢结构 |
2.7.5 岭南侨乡新型结构的发展 |
2.8 近代后期岭南建筑结构的发展(1937-1949年) |
2.9 岭南近代建材工业的发展 |
2.9.1 机制红砖 |
2.9.2 水泥 |
2.9.3 钢铁 |
2.10 近代岭南中外建筑工程师概况 |
2.10.1 近代早期西方建筑工程师对岭南建筑结构发展的贡献 |
2.10.2 近代中、后期岭南本土建筑工程师队伍的崛起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岭南近代砖石结构建筑 |
3.1 砖、石材与砂浆 |
3.1.1 砖 |
3.1.2 石材 |
3.1.3 砂浆 |
3.2 砖石的砌筑方式 |
3.2.1 砖墙 |
3.2.2 石墙 |
3.2.3 灰缝 |
3.3 基座 |
3.3.1 基座的功能 |
3.3.2 石砌基座 |
3.3.3 清水红砖基座 |
3.3.4 仿石基座 |
3.4 结构柱 |
3.4.1 清水红砖柱式 |
3.4.2 西方古典柱式 |
3.4.3 其它现代风格柱式 |
3.5 拱券 |
3.5.1 中外拱券发展简史 |
3.5.2 岭南近代拱券结构的发展 |
3.5.3 拱券的力学与技术特征 |
3.5.4 拱券的造型与艺术特征 |
3.6 楼面结构 |
3.6.1 木梁板结构 |
3.6.2 型钢梁结构 |
3.6.3 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 |
3.7 屋顶结构 |
3.7.1 屋架结构 |
3.7.2 挑檐结构 |
3.7.3 平屋顶结构 |
3.8 红砖结构典型案例——岭南大学教会学校建筑 |
3.8.1 岭南大学近代建筑概况 |
3.8.2 清水红砖砌筑结构特征 |
3.8.3 混凝土结构特征 |
3.8.4 中式屋顶的西方演绎 |
3.8.5 小结 |
3.9 全石结构典型案例——圣心大教堂 |
3.9.1 建设背景与建筑概况 |
3.9.2 历次结构维修情况 |
3.9.3 主体结构特征 |
3.9.4 构造与工艺特征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岭南近代新型结构建筑 |
4.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
4.1.1 过渡时期沙面建筑的混合框架特征 |
4.1.2 长堤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仿石结构特征 |
4.1.3 骑楼建筑的框架化发展特征 |
4.1.4 中国固有式建筑的仿木结构特征 |
4.2 钢筋混凝土筒体结构——开平碉楼 |
4.3 钢铁结构 |
4.3.1 早期建筑中的西洋铸铁构件 |
4.3.2 近代钢构件制作与连接工艺特征 |
4.3.3 钢屋架及其造型的多样化特征 |
4.3.4 轻钢塔架 |
4.3.5 钢结构桥梁 |
4.3.6 高层钢结构——爱群大酒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与利用 |
5.1 关于历史文物建筑保护的国际公约和地区规范 |
5.1.1 《威尼斯宪章》(全文详见附录一) |
5.1.2 《奈良真实性文件》(全文详见附录二) |
5.1.3 国家法规 |
5.1.4 广东地区法规 |
5.1.5 保护与利用原则总结 |
5.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与利用的标准化程序 |
5.2.1 任务书的制定 |
5.2.2 前期调研 |
5.2.3 中期设计与审批 |
5.2.4 后期实施 |
5.3 岭南近代建筑各类结构的劣化机理与保护措施 |
5.3.1 木结构 |
5.3.2 砖石结构 |
5.3.3 钢铁结构 |
5.3.4 混凝土结构 |
5.4 基于整体保护利用的结构体系重构 |
5.4.1 原有结构体系的历史文化价值 |
5.4.2 结构构件保护加固的局限性 |
5.4.3 结构体系重构的原理与现实意义 |
5.4.4 结构体系重构的原则 |
5.4.5 结构体系重构的具体方法 |
5.4.6 局部保护与整体建构的关系 |
5.5 基于可持续利用的结构空间改造 |
5.5.1 国内外关于历史文物建筑改造利用的观点 |
5.5.2 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的界定 |
5.5.3 结构空间改造的原则 |
5.5.4 结构空间改造的方法 |
5.6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地域性与文化性 |
6.1.1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时代性 |
6.1.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地域性 |
6.1.3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发展的文化性 |
6.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多样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特征 |
6.2.1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多样性特征 |
6.2.2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技术性特征 |
6.2.3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的艺术性特征 |
6.3 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与利用 |
6.3.1 保护利用原则 |
6.3.2 基于结构特征的保护与改造利用策略 |
6.3.3 保护与利用标准化——《岭南近代建筑结构保护利用操作手册》 |
6.4 论文的创新性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威尼斯宪章》 |
附录二 :《奈良真实性文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芬克式张弦桁架的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相关结构类型的研究现状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芬克式单拉杆桁架结构特点和静力性能 |
2.1 单拉杆桁架的结构特点 |
2.2 芬克式单拉杆桁架的在竖向荷载下的静力性能 |
2.3 芬克式单拉杆桁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静力性能 |
2.4 芬克式单拉杆桁架与普通桁架的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芬克式单拉杆桁架结构参数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
3.1 竖向荷载及上弦杆刚度的影响分析 |
3.2 斜撑腹杆数量的影响分析 |
3.3 桁架高度的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张弦桁架结构的形式特点及静力性能 |
4.1 张弦结构的特点、形式及分类 |
4.2 平面张弦结构的受力性能 |
4.3 张弦结构的形态定义和力学特性 |
4.4 张弦结构的预应力特性 |
4.5 预应力轴拉杆及单次预应力桁架的计算与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芬克式张弦桁架的静力分析 |
5.1 力学模型的简化和假定 |
5.2 芬克式张弦桁架的理论分析 |
5.3 芬克式张弦桁架的计算机分析 |
5.4 预应力的影响分析和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4)三角形冷弯薄壁型钢屋架结构力学性能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屋架结构基本理论概述 |
1.2.1 屋架结构基本理论 |
1.2.2 冷弯薄壁型钢屋架主要组成形式 |
1.3 冷弯薄壁型钢屋架结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之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冷弯薄壁型钢全尺寸屋架加载试验的数值模拟分析 |
2.1 引言 |
2.2 Nuthaporn Nuttayasakul试验简介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2.4 ABAQUS有限元程序概述 |
2.5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5.1 创建部件 |
2.5.2 模型材性特性 |
2.5.3 模型装配 |
2.5.4 模型的接触与约束 |
2.5.5 模型的边界条件及加载 |
2.5.6 模型的网格划分 |
2.6 有限元模型分析 |
2.6.1 特征值屈曲分析 |
2.6.2 初始缺陷的施加 |
2.6.3 非线性屈曲分析 |
2.6.4 结果后处理 |
2.7 冷弯薄壁型钢屋架最大承载力有限元模型的验证 |
2.7.1 冷弯薄壁型钢屋架破坏模式对比分析 |
2.7.2 冷弯薄壁型钢屋架荷载-位移曲线对比分析 |
2.7.3 冷弯薄壁型钢屋架最大承载力对比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角形冷弯薄壁型钢屋架承载力的变参数分析 |
3.0 引言 |
3.1 本文研究对象模型概况 |
3.2 屋架跨高比的影响 |
3.3 屋架跨度的影响 |
3.4 弦杆和腹杆厚度的影响 |
3.5 弦杆和腹杆尺寸的影响 |
3.6 弦杆截面形式的影响 |
3.7 水平荷载的影响 |
3.8 屋架类型的影响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角形冷弯薄壁型钢屋架稳定分析 |
4.1 引言 |
4.2 三角形屋架线弹性稳定有限元分析 |
4.3 三角形屋架非线性稳定有限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角形冷弯薄壁型钢屋架设计方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三角形冷弯薄壁型钢屋架设计 |
5.2.1 设计前提 |
5.2.2 荷载组合 |
5.2.3 设计条件 |
5.3 三角形冷弯薄壁型钢屋架的计算 |
5.3.1 有效截面面积Ae的计算 |
5.3.2 屋架验算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和获奖情况 |
致谢 |
(5)热轧剖分T型钢弦杆三角形钢屋架次应力影响及屋架形式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编制概况 |
2 不同屋架形式次弯矩的影响 |
2.1 芬克式屋架设计结果 |
1. 计算简图 |
2. 次弯矩的影响分析 |
3. 考虑次弯矩时的设计建议 |
2.2 人字式三角形钢屋架计算结果 |
3 两种屋架形式的用钢量比较 |
4 结论 |
(6)广州近代文物建筑西式木结构屋顶修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广州近代西式屋顶的发展 |
2.1 广州的地理气候环境 |
2.2 广州的历史人文环境 |
2.3 广州近代西式建筑的发展概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近代文物建筑的修缮原则 |
3.1 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
3.2 文物建筑的四保存原则 |
3.3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
3.4 《威尼斯宪章》中的原则 |
3.4.1 整体性原则 |
3.4.2 可识别性原则 |
3.4.3 可逆性原则 |
3.4.4 最小干预原则 |
第四章 广州近代文物建筑西式木构屋架修缮 |
4.1 广州近代文物建筑西式木构屋架类型及其各自的特点 |
4.2 屋架与墙体的连接 |
4.3 桁条 |
4.4 广州近代文物建筑西式木构屋架结构病害分析 |
4.4.1 屋架木结构的病害及原因 |
4.4.2 屋架金属构件的病害及原因 |
4.5 广州近代文物建筑西式木构屋架结构的修缮措施 |
4.5.1 屋架的勘查 |
4.5.2 屋架的木构件检测 |
4.5.3 对木屋架损坏构件进行分类 |
4.5.4 屋架加固与复原处理 |
4.5.5 木屋架的防虫与防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州近代文物建筑西式木构屋顶的构件修缮 |
5.1 广州近代西式木构屋顶的构件特点 |
5.1.1 桷板 |
5.1.2 瓦件 |
5.1.3 屋脊 |
5.1.4 排水天沟 |
5.1.5 窗 |
5.1.6 烟囱 |
5.1.7 顶棚 |
5.2 广州近代文物建筑西式木构屋顶构件病害分析 |
5.2.1 桷板 |
5.2.2 瓦面 |
5.2.3 屋脊 |
5.2.4 排水天沟 |
5.2.5 窗 |
5.2.6 烟囱 |
5.2.7 顶棚 |
5.3 广州近代文物建筑西式木构屋顶构件修缮措施 |
5.3.1 桷板 |
5.3.2 瓦件 |
5.3.3 屋脊 |
5.3.4 排水天沟 |
5.3.5 窗 |
5.3.6 烟囱 |
5.3.7 顶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6.1 中山大学 319 楼屋顶维护工程 |
6.2 广州真光中学真庐屋顶修缮工程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近代建筑研究综述 |
1.2.2 近代铁路遗产研究综述 |
1.2.3 中东铁路研究综述 |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第2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背景 |
2.1 19世纪末的俄国建筑技术现状 |
2.1.1 金属材料与结构的成熟发展 |
2.1.2 水泥材料与混凝土结构的探索应用 |
2.2 中东铁路的修筑过程及施工组织管理 |
2.2.1 前期施工准备 |
2.2.2 施工过程与建造模式 |
2.3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语境影响因素 |
2.3.1 客观影响因素 |
2.3.2 主观语境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材料技术 |
3.1 传统建筑材料的导入发展 |
3.1.1 红砖的引入与自主生产 |
3.1.2 石材的早期应用与采掘 |
3.1.3 木材的种类与加工工艺 |
3.2 金属材料的成熟引入应用 |
3.2.1 金属材料的产地与运输 |
3.2.2 金属材料的应用 |
3.3 钢筋混凝土的同步更新 |
3.3.1 水泥的运输与自产 |
3.3.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早期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结构技术 |
4.1 砖混结构的引入与发展 |
4.1.1 墙体构筑技术 |
4.1.2 楼面构筑技术 |
4.1.3 屋架构筑技术 |
4.2 内框架结构的过渡应用 |
4.2.1 木框架结构的短暂探索 |
4.2.2 钢框架结构的成熟应用 |
4.3 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
4.3.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首次出现 |
4.3.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防寒采暖技术 |
5.1 综合考量的室内采暖技术 |
5.1.1 壁炉采暖技术 |
5.1.2 其它辅助采暖设施 |
5.1.3 辅助的通风安全设计 |
5.2 围护界面的防寒设计 |
5.2.1 契合地域的外墙构造 |
5.2.2 围合过渡的缓冲空间 |
5.2.3 被动采暖的窗口设计 |
5.3 室内热环境的模拟分析 |
5.3.1 Airpak概述与理论基础 |
5.3.2 案例的选择及相关参数的设定 |
5.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建筑技术观 |
6.1 突破极限、优劣并存的建筑技术成就 |
6.1.1 突破极限——传统材料结构的技术追求 |
6.1.2 适时选择——新型材料与结构的技术成就 |
6.1.3 优劣并存——材料结构中的不合理应用逻辑 |
6.2 经世致用、求同存异的技术伦理思想 |
6.2.1 经世致用——务实经济的技术伦理思想 |
6.2.2 多变灵活——结构单元的因地制宜应用 |
6.2.3 求同存异——异质语境的技术创新探索 |
6.3 感理交织、简单纯粹的技术审美意趣 |
6.3.1 感理交织的技术外在表现 |
6.3.2 简单纯粹的技术内在逻辑 |
6.3.3 主观能动的技术审美传承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大跨度钢桁架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大跨度结构 |
1.2.1 大跨度结构的定义 |
1.2.2 大跨度结构的材料 |
1.3 国内外大跨度结构发展现状 |
1.4 大跨度结构的形式 |
1.4.1 平面杆系结构 |
1.4.2 空间杆系结构 |
1.4.3 悬索结构 |
1.4.4 膜结构 |
1.4.5 预应力技术及组合结构 |
1.5 STS 简介 |
1.5.1 STS 发展 |
1.5.2 STS 特点 |
1.5.3 STS 的主要功能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设计与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2 柱网布置 |
2.3 温度影响 |
2.4 钢材和焊条 |
2.5 屋架选型 |
2.5.1 满足使用要求 |
2.5.2 受力合理 |
2.5.3 制造简单及运输与安装方便 |
2.5.4 经济性能最好 |
2.5.5 屋架主要尺寸的确定 |
2.6 支撑布置 |
2.6.1 支撑的作用 |
2.6.2 屋盖支撑布置 |
2.7 PKPM 建模分析 |
2.7.1 网格生成 |
2.7.2 柱布置 |
2.7.3 计算长度 |
2.7.4 布置柱铰 |
2.7.5 荷载输入 |
2.7.6 参数输入 |
2.7.7 计算简图核对 |
2.7.8 结构计算 |
2.7.9 截面优化 |
2.8 结果输出 |
2.9 节点验算 |
2.9.1 一般节点 |
2.9.2 有集中荷载节点 |
2.9.3 下弦 1/3 跨度处拼接节点 |
2.9.4 上弦 1/3 跨度处拼接节点 |
2.9.5 支座节点 |
第3章 优化设计 |
3.1 改变下弦节间长度 |
3.1.1 杆件截面对比 |
3.1.2 恒载+活载节点位移对比 |
3.1.3 恒载作用下轴力对比 |
3.1.4 总用钢量对比 |
3.1.5 施工方面 |
3.1.6 结论 |
3.2 增加端部高度 H_0 |
3.2.1 杆件截面对比 |
3.2.2 恒载+活载节点位移对比 |
3.2.3 恒载作用下轴力对比 |
3.2.4 总用钢量对比 |
3.2.5 施工方面 |
3.2.6 结论 |
3.3 减小端部高度 |
3.3.1 杆件截面对比 |
3.3.2 恒载+活载节点位移对比 |
3.3.3 恒载轴力对比 |
3.3.4 总用钢量对比 |
3.3.5 施工方面 |
3.3.6 结论 |
3.4 改变杆件截面形式 |
3.4.1 杆件截面 |
3.4.2 恒载+活载节点位移对比 |
3.4.3 恒载轴力对比 |
3.4.4 总用钢量对比 |
3.4.5 施工方面 |
3.4.6 结论 |
第4章 施工方案 |
4.1 整体提升法 |
4.1.1 整体提升法的工艺特点 |
4.1.2 整体提升法的主要技术问题 |
4.2 高空散装法 |
4.2.1 高空散装法的工艺特点 |
4.2.2 高空散装法的主要技术问题 |
4.3 分条或分块安装法 |
4.3.1 分条或分块法的工艺特点 |
4.3.2 分条或分块法主要技术问题 |
4.4 整体吊装法 |
4.4.1 整体吊装法的工艺特点 |
4.4.2 整体吊装法的主要技术问题 |
4.5 整体顶升法 |
4.5.1 整体顶升法的工艺特点 |
4.5.2 整体顶升法的主要技术问题 |
4.6 高空滑移法 |
4.6.1 高空滑移法的工艺特点 |
4.6.2 滑移法的主要技术问题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15米芬克式钢屋架计祘(论文参考文献)
- [1]岭南近代建筑结构特征与保护利用研究[D]. 陈伟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2]轻型钢屋架型式探讨[J]. 吴一凡. 福建建筑, 1999(03)
- [3]芬克式张弦桁架的力学性能研究[D]. 孙烨. 浙江大学, 2010(03)
- [4]三角形冷弯薄壁型钢屋架结构力学性能分析与设计[D]. 王振. 长安大学, 2019(01)
- [5]热轧剖分T型钢弦杆三角形钢屋架次应力影响及屋架形式选择[J]. 苏明周,苗吉,申林. 建筑结构, 2010(06)
- [6]广州近代文物建筑西式木结构屋顶修缮研究[D]. 肖艺. 广州大学, 2012(02)
- [7]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D]. 司道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8]15米芬克式钢屋架计祘[J]. 铁道部建厂工程局设计处. 铁路标准设计通讯, 1978(09)
- [9]大跨度钢桁架结构设计与优化研究[D]. 李飚. 河北工程大学, 2014(04)
- [10]某厂房钢屋架设计[J]. 汤德英. 工业建筑, 2000(11)